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教育基础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历史;快乐教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50-02
一直以来,历史教学中充满了渊博的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极大挑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呈现给学生,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表达、自主展现的空间,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体验历史学习的快乐。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语
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为成功奠定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新知识充满了渴望,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而学生能否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与课堂导入部分密切相关。只有课堂导语精彩、有趣,才能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前做到温故知新,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对新内容感兴趣。因此,一段精心设计的课前导语,可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其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语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在正式上课之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导语要简洁明了、精炼有序,不能过于繁琐,否则将引发学生的反感。还要注重寻求导语的切入点,让学生思维很快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繁荣的宋元文化》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谁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出自哪里吗?你们对意境悠远的宋词了解多少?今天我要带你们一起去感悟宋元文化的风采,愿意和我一起探索吗?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先提问大家都知道的知识点:同学们,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同学们踊跃回答是1997年7月1日。教师接着进行问题导入:在那一天,香港结束了英国统治的历史,回到中国的怀抱,那么谁知道英国是怎样占领香港的?再如,学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大家都对远古时代的传说感兴趣,因为远古时代反映了我们人类的起源,并逐渐向文明发展。那么,你们知道古代有哪些英雄吗?为什么炎帝与皇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你们知道他们的哪些事迹呢?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兴趣,都想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答案,情绪高涨,这时再趁热打铁引入新课程,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历史知识的故事化呈现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往往涉及到的知识点过于抽象,以概括性为主,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将打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能通过故事形式将历史知识展现出来,为学生展现一幅生动、形象、曲折的情境画面,将更好地吸引学生,便于学生接受、记忆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战国七雄”过程中,课程的重点在于“商鞅变法”,教师如何才能体现商鞅变法的重要性?透彻讲解商鞅变法的成效?应考虑在教学中引入“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表达商鞅在人民心中树立的诚信地位,坚决推行新法的决心。这样,学生通过听故事就已经了解了商鞅变法的重要内涵,再通过课本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就会更好地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整合新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适当拓展教学情节,因此通过故事形式,将学生带入到课堂氛围中,对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堂融入情感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如果教师能在课堂融入情感教育,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避免单一说教的弊端。例如,在学习“班超”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一讲班超的英雄事迹,最后满怀深情的表达情感:同学们,当年班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弃笔从戎,他8月份离开家乡,9月份就英勇捐躯,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事迹被西域人民、被中华民族铭记至今。同学通过教师情感的渗透,由衷地对班超产生敬意,并从内心深入钦佩这位英雄的爱国情感,对班超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对历史的记录不仅停留在文字阶段,还可以通过各种科技手段予以呈现。在科技的支持下,历史以立体性展现出来,更利于学生接受和了解。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全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影音资料中感悟历史,认知历史。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片段引入课堂,让学生重新回顾经典剧集,并判断该剧情是否与历史相一致,如果在历史中确实记载了某个人物或者事件,让学生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或者让学生成为小编导,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新编排人物故事。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并展开深入思考,对学生深入了解历史非常有益。
由上可见,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真正做到“乐学”,才能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方互动,提高教学有趣性、有效性。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课程特征凸显,更利于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模式,教师应注重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断积累知识,实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小红.初中历史素质教育教学之感悟[J].考试周刊,2011,(41).
[2]宋忠芳.对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7,(4).
[3]欧阳艳红.对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9).
[4]李国民.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多样化”浅谈[J].新校园:理论版,2011,(7).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20-01
初中生带着美丽的梦想,跨入了校园,开始了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生活。如何让他们的翅膀更坚实有力,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让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起来,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实现素质教育构想的首要任务。笔者曾做过一些尝试,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具体做法如下:
一、问题教学――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谈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里,叶老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具有开启学生大脑,促进学生求知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在“问什么”方面充分准备,要立足于语文的整体与学生的整体,要顾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实现以“问”带“学”的目的。
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思考,由被动的答到主动的学,从教师的提问中揣摩问的学问,能提出更高、更深、更好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为此,教师在一段教学训练后,就可以放开手让学生来“问”,教师可以公开“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知识、能力训练的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将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比如在讲授《窦娥冤》时,学生就提出了“窦娥的冤死与百姓并无关系,她为何要让楚州亢旱三年,这对本来生活就很艰难的百姓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窦娥的做法可取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窦娥指天斥地就是反抗吗?她与祥林嫂的反抗哪个更进步些?”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更能带动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求知欲的新途径
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接触社会的途径多,知识面广,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一个学生的知识变成全体学生的知识,既能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一、开辟诗词文赏析的园地。利用早读的时间,学生们轮流介绍一首自选的诗词文,介绍的内容可以是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又可以是某一字、某一段、某一问题的细致分析或独特见解。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介绍的方式,可以是个人的讲授式,也可以是提问式,还可以是辩论式,其他学生也可以提问质疑。这样坚持下去高中三年就能累积二百多篇诗词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和鉴赏能力。
其二、建立学生作文材料库。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如果人们不能用言语明确构成自己的意思,那么人类思想的最高成绩,最深刻的知识和最热烈的心情,都无法使人知道。”可是许多学生在论述自己观点时总会感到很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积累不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就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建立了一个“作文材料库”,采用轮流制,每天一则新颖的作文材料。这样一方面积累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督促了学生的阅读,久而久之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和写作素养。
其三、把批改作文的权利交给学生,创造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很多老师一直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宰者,评价学生的权威人物,其实在课堂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由此教师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评改作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不是放手不管,要把评改的一般标准给学生,教师也可以事先将全班的作文先整体批阅一遍给定分数,记录下作文情况,再让学生批改,然后,师生交换批改情况,进行最后的评定。
三、课本剧――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方法
对中学生来说课本剧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文艺形式,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课堂与书本无可比拟的作用。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次尝试课本剧的形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一、学生编写课本剧是学生对课文的再创作。它不仅需要对课文文字的理解,还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再深一步的挖掘,编写课本剧的过程,是一个对课文由浅入深的自我探究,自我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还得到另一个收获:写作知识远远超出作文课上、语文课中所获得的,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法教学;照片法;比较法;合作学习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用英语进行交际,让语法教学为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服务。如何科学有效地教授语法呢?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照片法――创设交际活动的情境
创设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切实感到自己的是课堂的主人、讲的就是“我”的事儿,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达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在教授物主代词my, your, his, her的用法时,我先把我的全家福照片做到PPT上,向学生介绍我的家人:This is my sister. Is this/that your sister?学生回答:No, it isn’t. /Yes,it is. 当学生掌握表达介绍家人的句型时,课件上即刻呈现学生的全家福――本节课的部分。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家庭照显示时,那种激情、动力不言而喻。通过指认不同的人,学生练习使用my,your,his等物主代词。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就在身边。这种方式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语法项目。
二、比较法――增强语法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动力。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一遍遍地讲,学生只是一遍遍地听,看似和谐认真的课堂却没有实际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英语语法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学好语法,更不会主动去学习语法。因此,在教授语法的过程中,教师设法增加语法的趣味性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语法。在教授比较级这一语法项目时,我让学生比较了父母五年前和现在的样子。学生只要是跟自己有关系的事都会感兴趣,有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爸爸更帅气了,妈妈更漂亮了,更爱她/他了,还有学生注意到自己的父母比以前苍老了。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又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运用比较级这个语法点。学生收获了成功的体验,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三、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倡导: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发展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然的互助学习环境,使他们的学习顺利进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质量。在复习语法项目时,合作学习更能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1.合理分组,布置任务
每个组4人,人太多不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分组要本着组内有别、组间相似的原则,学习较好和较差的学生要相当,要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帮互助。例如,复习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本着弱生准备容易的点,优生准备较难的点的原则,组长分配任务:后进生准备两种时态的标志词;中等生准备结构和例句;优等生最后补充并总结提升。这样分工每个学生的机会是均等的,能达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效果。在交流中也能避免优等生唱独角戏的现象,小组中的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
2.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这个环节是整堂课的重点。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认真地去摸清学生的思路,不要随意打算或补充,特别是后进生发言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不可能考虑的面面俱到,有的甚至是错的,但教师对于学生的大胆展示都要予以肯定。教师点拨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讲解中模糊易错的点上。
3.巩固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实践证明,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检测,能有效地巩固本节课的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近几年初中英语教学强调弱化语法,但是语法在整个英语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这段时间的探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参与度提高,语法学习效果越来越理想。学习是一种乐趣,所以如何在愉悦的情境中轻松掌握语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提高学习语法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利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创设更多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只有最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授方法,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语法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伟.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刊,2015.
[2]郭砚冰.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9).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命题趋势进行分析,进而优化平时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的做题习惯和择题方向。重在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初中化学;中考;试题结构;趋势
前言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及逻辑性较为复杂的自然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及困难。那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于实施,中考化学试题的出题思路、考察方向也越来越趋向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传统的应试技巧。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做出改变,优化教学模式。学生在择题训练方面就要积极做出调整,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同时利用课堂所学的化学原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的变化趋势
1.1 联系生活实际、涉及面越来越广
通过对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化学试题的背景知识涉及面越来越广。但是题目越来越趋于基础化,但是涉及面较为广,联系生活实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也就体现出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训练过程中就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利用化学原理分析及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例如;2012 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旨在强调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下面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
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防止水体污染
C.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减少白色污染
D.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缓解温室效应
这一题目实则不难,仅仅是考察学生利用化学原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生活常识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生活实际有关方面进行针对的联系及关注,从而增加自己的化学常识背景储备能力。
1.2 学科交叉现象越来越多
初中化学属于一门抽象性及逻辑性较为强的自然学科,其与物理、数学学科的交叉现象越来越紧密。从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出题形势可以看出,很多知识都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方程解题能力,这样才能较为高效的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常用15%~20%的氯化钠溶液选种。为了测定某氯化钠溶液是否符合要求,取该溶液70g,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AgNO3溶液100g,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分离出沉淀的质量为28.7g。
(1)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多少。(2)通过计算确定该氯化钠溶液是否符合选种要求?(计算结果精确到0.1%)分析:解决这一题目就需要学生借助数学知识背景,通过列出方程式,进而解决化学问题。我们可以设氯化钠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x,通过化学方程式NaNO NaCl+AgNO3=AgCl引+ 3;从而建立方程
1.3 突出学科特点,重点考察科学探究从中考化学出题背景及重点考察方向可以看出,当前化学试题更多的还是突出学科特点,重点考察科学探究。很多题目考察为了突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自主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及现象进行观察,并针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继续拧逆向推证、猜测、验证。最后依据实验现象推出正确结论。例如;下图为某学习小组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所做的四个实验,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A中的实验现象。
(2)写出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要证明Cu、Fe、Ag 的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4)开始反应后D 中溶液逐渐变为黄色,原因是。
2.基于中考化学题目考察形式对今后初中化学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2.1 规范化学用语和专有名词、注重“双基”教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强化重要的化学用语及元素化合物知识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知识点,尤其是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单质及化合物的强化教学。同时加强初中化学知识及原理在科学、技术、工业、社会上的应用,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加强实验教学,注意培养实验能力
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就中要加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自主的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并引导学生在试验中重视实验过程的学习,以期提高他们的主动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在学生自主设计、探索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给予学生关键的指导,并鼓励他们之间互相讨论、资源想法共享、相互批判。在交流、批判中不断完善实验设计方案、思路、过程。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重视学生综合分析,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由于初中化学学科抽象较强,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知识点的有效整合、科学梳理知识结构。多鼓励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考问题,不断加大学生将所学知识点交叉融合的能力。同时在平时教学与复习中,要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仅仅注重解决问题的结果,还要善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复思考、不断进步。同时,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学以致用。
3.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中考化学试题的出题思路、考察方向也越来越趋向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传统的应试技巧。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针对教学改革大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兴邦,周春露.评初中化学新版课程标准的变化[J].化学教与学.2012(11)
[2]吴歧廷,潘淳,牛富.对人教社新课标教材调整、整合的认识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1)
初中作为英语的初学阶段,英语教学总是力求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新课标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自身的水平、素质与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
一、做足教学功课,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新式教学则重点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他们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每一个英语教师都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行业素质,在教学中其设计者和引导者角色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的好坏。
(1)充当设计师,善于规划课堂
现实生活是语言学习的最佳场所,语言交流必须通过情景实现。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也不善于寻找机会练习和使用英语,学无以致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景,让课堂活跃起来,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和使用语言,把死板的课本材料转化为真实的交际内容,在交际中学会语言。比如,在讲授问路的句式时,对不同的问路方式设计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在练习时就把“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please?”Which is the way to…? How can I get to…?等句型熟记于心,脱口而出。学习和实践的紧密联合,可以使学生在有意识的参与过程中真正地掌握英语。
(2)提高自身素质,善于寓教于乐
语言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具有娱乐精神,善于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使用多媒体工具,使教学元素多样化,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其兴奋点。此外,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还可以将英语学习寓于学生的娱乐项目中。例如带学生学唱经典英文歌曲《Do-Re-Mi》,因为这首歌的歌词是非常简单也是非常好的口语,如“Re a drop of golden sun, Mi a name I call myself”,教师可以对歌词进行适当地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使学生既欣赏了音乐也学习了英语。
(3)运筹帷幄,科学安排课堂时间
据心理学家分析,在上课5分钟后到25分钟之间,是一堂课的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最佳;25分钟后,学生就会开始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上课开始,教师不要急于开讲,可先进行简单的复习或让学生拼写单词。待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后,利用黄金时间,精讲重点、难点。当黄金时间过后,学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时,就应该适当地穿插一些简单有趣的提问,或者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以获取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注重综合培养,讲究方法与技巧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个重要环节。要切实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就必须让其掌握这四项基本技能,这样才是综合的、健康的提高英语水平。
(1)听力
听是获得语言信息和语言感受的主要途径,是其它技能的基础,它涉及到语音、语调、语法和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知识。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说、读、写三项技能的发展,也能为日常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一定要改变“重语法、轻听说”的教学模式,加强课堂常规训练及听力技巧训练。造成学生听力困难的原因包括学生语言基础知识不熟、语音素质不高以及语速变化引起理解问题等。就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比如,对于那些发音类似的单词,如march-much,ship-sheep,bed-bad等,学生经常混淆听觉,在教音标时,教师要带学生区别i:-i、e-?的发音;而对于发音一样的词,如of和off,可以从用法和常见搭配入手,广泛举例,使学生一听到特定词语就能够条件反射地知道是哪个单词。
(2)口语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讲授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就此,教师应该找些有趣的素材,在教学中安排口语练习,鼓励学生动口说,使学生学的不再是“哑巴英语”。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传授连读、未爆破等发音技巧,比如像“Neither my father nor my mother likes the weather.”这样拗口的句子,让学生熟读、熟记,不仅可以改善其发音,也有助其听力水平的提高。
(3)阅读
从应试考试的分数比例可以看出,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表明,阅读速度慢和有限的词汇量是造成学生阅读难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现象,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设置借阅角,提供英语杂志借阅服务,同时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英语读物提供给集体,其他同学可根据需要自行借阅,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4)写作
英文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单词的拼写、句型的选择以及语法结构等,是对学生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能力的综合检验。在对学生提交的作文进行研究和分析后,发现学生作文分数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用词、用句太平实,缺乏亮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好用的词组、多用的词汇或万能的句型,教师可以多提供例句,鼓励学生熟读强记,以促使其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活学活用,避免文章单一乏味。同样,对于经典名言,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Every coin has two sides”以及“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等,教导学生适当地添加在写作中,作为点睛之笔,也可以提高作文的层次。
1、 在识字教学中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情趣。汉字是中华民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语言工具,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把学生识字当成教师教字,而忽视了语文素养的培养,使语文变得死板而缺乏生动性和情趣性。
2、教学策略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课堂上往往是靠单纯的讲解、示范和机械性练习,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汉字的欲望。
3、不注重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定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不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导致识字课变得呆板、机械。
4、缺乏开拓识字资源的意识。汉字是母语,作为母语教学,应广泛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打开生活识字的大门,可许多老师往往死捧着一本教科书,把书本上的知识嚼碎嚼烂,让学生学得滚瓜滥熟、倒背如流,就是不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在鲜活的、灵动的生活中学些更有趣、更有意义的知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汉字是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
汉字是世界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由于它生动而形象的造字心理机制,不间断使用而保存下来的文化信息,从不同侧面展示的观念心态和悠远记忆,由于它的博大、厚重与缜密,决定了中国必然是一个在基础教育中注重识字教学的国家。正是基于以上的意义,识字教学历来被认为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因此,要求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汉字应该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把握汉字的特点,提高汉字知识素养,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化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 郭沫若 先生曾经说过:"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著名特级教 师于漪 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话:“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读古人的书能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现代的书,能与同时代人做精神上的沟通交流……使学生受到人类优秀文化的哺育。”所以,教师要在在识字教学中开拓进取,勇于实践探索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式。每一位教师要能在教学实践中张扬汉字的美丽、睿智与广博,启迪初入语文殿堂的孩童心智,传播中华民族悠远厚重的文明。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厚实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韵,注重自身文化积累,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要求,才能真正激活新课程新理念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这是我们语 文 老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二、积极开展识字教学策略研究,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即使不去叫他,它也会去主动的学。因此教师应该在识字教学策略上下大功夫,多途径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只有抓住这一儿童心理,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才能使识字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简单介绍几种识字方法:
1、儿歌识字法
如“清”“请”“倩”“情”“晴”“睛”“蜻”“精”,这些字,学生难以分清,老师们就编出了这样几首儿歌:“有水方说清,用言去邀请,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更浓,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卫兵”。儿歌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大提高的学生的识字效率,增强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可谓是寓教于乐,特别是第二首不仅让同学们辨识了这几个字的字形,而且还培养了孩子们爱护动物,提倡环保的人文素养。
2、猜谜识字法
猜谜语 ,能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也能让学生长知识,开阔眼界, 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求知欲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好渠道,它用有韵顺口的语言形成,描述着某个汉字所表示事物的特征,琅琅上口,易学易记。
比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风车迷社栏目就很不错,除了编谜让学生猜字外,更主要的是让大家认识汉字的字形特点。例如教学“闪”字时,先引导学生把字分成“人”“门”,在老师动作的暗示下,学生心领神会,很快编出了谜语“人快进了门”,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还懂得了字义。
3、故事识字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英语 创新教学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一、在设疑启智中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是教学模式创新的首要基础,这一步是非常重要、非常根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意自身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学过程
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say No”,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对于大胆地提出问题的学生,应该及时表扬,并鼓励学生要注重理解语言的内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能力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以“用英语唠家常”的方式来引出每堂课的新知识点。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语法结构教学中,初中学生往往会对都能在汉语中表示"有"的结构“there be”和“have/has”颇感疑惑,教师可利用时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掌握语言规律。教师可让学生搜集含有“there be”和“have/has”结构的例句。将他们分类罗列,学生们的分类罗列过程,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have/has”表示“拥有”而“there be”表示“在…有…”。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创意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
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三、在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生动有趣、富有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是促使学生灵活、自由地运用课堂知识、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一种英语教学形式,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开展适当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教师在学校组织英语课外兴趣活动时同学生一起将英语活动室布置成颇有童趣的“English Corner”。在英语角内内学生们布置了Household Corner(生活功能区)、Reading Corner(阅览功能区)和Audio-video Corner(视听功能区),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和场景来学习英语。并通过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创意制作英语小报和贺卡、写英语书评甚至设计英文个人主页等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已从在活动中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
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作好阅读前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策略
当前我国初中各学科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最新颁布的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策略。”可见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说过:“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其主体地位,这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何种策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激发其兴趣呢?现笔者将对此展开相关探究。
一、以备课为重点,提升教学过程的严密性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根本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教材为本的备课思想,在课前须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然后根据研究结果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备课这一环节,授课前都会仔细分析学生的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案,教学时既教授语文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而言备课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功底以及对目前语文教学方式的认可度,例如可通过谈话,问卷调查、基础知识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态度、语文基础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上述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是此意;第二、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这点在备课中是极为重要的,以往不少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仅是研究教学内容,却很少考虑教学的根本目的,从而导致在授课时面面俱到,“全面开花”,整堂课缺乏明确清晰的目标,令教学过程极为松散,丧失了应有的严密性。如此缺乏目的性的教学将极易混淆学生的思维,无形中增加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认真研究教材,正确定位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这是避免教学盲目性以及随意性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环节;第三、备课时须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既要紧扣教学大纲,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此外,确定教学重难点时,还应注意一个细节问题:区分每篇课文的重难点,让教学重点与难点形成一个有机体系。例如在教学《故乡》这篇课文时,我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闰土”与“杨二嫂”不幸的遭遇;而教学难点则确定如下:分析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景物描写中蕴藉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分析文中的“我”在故乡耳闻目见的情况。难点与重点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引导学生从上述四个方面理解课文,不但能获得深入浅出的效果,而且还能提升教学过程的严密性。而这些丰富而又深刻的内容必须在备课中通过深入的研究才能精准地把握。
二、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七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发言尤为积极,而八年级发言的学生相对于七年级就略有减少,九年级发言的学生就更少了。可见越到高年级,发言的学生就越少。出现这种现象皆是因为人在幼年时期思想顾虑较少,不管在何种环境中都能以轻松的心态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环境的认识就愈加深刻,往往在严肃的环境中思维活动就会受到限制。加之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一个人的思维以及创造力只有在自由、轻松、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获得淋漓尽致的发挥。现代教育学研究理论显示:人只有在温馨惬意的环境中想象力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思维能力才能获得大幅提升。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家》(周国平撰写)一文时,我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文中“家”的概念究竟是什么?第二、作者为何用“船”、“岸”、“港湾”来比喻“家”?第三、倘若一个人没有家会怎样?大家希望自己的家是什么样子?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分组讨论,我则在组间巡,对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适时点拨,在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不但能迅速结合课文理解上述三个问题,而且还能提出很多具有创意的新问题,并能自行积极思考予以解决。可见开放民主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全身心的放松,将自己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全部释放出来,随之课堂教学效率也将获得大幅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
从本质上而言,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刘开曾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人们常说:“因景生情,情景交融。”这充分说明情境对人认知活动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问题的表现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得,也可以是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而来。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定范围,既可以是语文范畴内的问题,也可以是与其他学科有关的问题,更可以是单一性或综合性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时展的旋律,根据新课标理念,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体现时代性的教学策略,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其创新能力,激发其对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构筑一个高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一、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中听说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点听。能够通过点听来识别不同句式的语调,并且根据语调的变化来感受句子所要表达汉语语调变化。或者可以根据说话句式的中重音来揣测说话者的目的,并且在听的过程中使用适当的方式来给予反应;2.点读。可以准确地朗读课文,连贯地将课文朗读出来,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做到语调自然、放松,语气合适,能够根据音标来拼读单词;3.点正。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或对话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可以及时发现,并且进行正确的纠正,能够在练习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且积极弥补;4.点模。能够背诵简单的英语小诗句或者歌谣等,能够演唱简单的英文歌曲,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话题开展英语对话,可以参与英语角色扮演活动[1]。
二、导入展示环节
导入展示环节是听力与朗读教学最为基础的开始过程,教师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利用点读教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买卖(旧)东西为主题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师生示范――小组练习的方式来开展。在导入新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现在完成时的句式来进行。例如,“I have lived in Beijing for 35 years. I’ve been here since…”让学生掌握这一句型,在完成师生示范后以小组练习的方式开展联系。教师可以用点读笔对重点词汇进行教学,例如:词汇“cost,be worth,penny”等词汇的发音与含义。对比cost、be worth这两个词汇的异同,设计相应的句式来让学生掌握这两个词汇的应用。如果单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示范是远远不够的。词汇的教学不能只依靠讲解,同时还要让学生加以练习。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点读笔来呈现重点的词汇与句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加深刻的影响,在了解语意的基础上掌握发音技巧[2]。
三、听力训练环节
在听力训练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点读笔来设计不同的听力训练形式。第一遍为整体感知,第二遍为重点获取信息,第三遍为捕捉细节信息。在听力题目设计上要注意安排难易程度,要从易至难,层次分明,学生能够递增的进行听力训练,以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先使用点读笔播放整段对话,然后在与学生核对答案的时候对重点信息的句子进行反复播放,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听力训练效果。
四、朗读训练环节
在朗读训练环节中,首先,教师可以逐句点读文章,让学生能够跟着一起朗读,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发音、重音等细节进行指导;其次,学生可以利用点读笔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点读,模仿跟读、同步跟读等,通过重复练习,直到能够熟悉的朗读出句子为止;再次,学生可以利用录音对比功能,学生可以自主来对比,纠正自己的发音问题。最后,教师可以组织朗读对话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在朗读训练环节中充分展现了点读笔的优势,点读笔相比于以往的磁带播放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利用点读笔自由选择,重点点读[3]。
点读技术的普及与使用实现了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重大突破。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是依靠录音机、磁带等工具来完成的,而新型的点读机能够实现“即点即读”,让书本可以开口说话,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便利、更加快捷、更加高效的方式。点读技术下的点读设备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会说话的小老师,其能够有效改善由于英语教师发音不标准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标准化的语言示范。
参考文献
[1]闫丽娟.例谈分组合作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堂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3 (15):41-42.
[2]王晓春.点读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英语听说课课例与评析[J].山东教育, 2013 (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