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遗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非遗旅游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遗旅游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非遗旅游市场分析

第1篇:非遗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迅速崛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家门,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旅游产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佛教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教义,千姿百态,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建筑、雕塑、石刻、壁画,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仪式而名扬天下,从而促进了旅游业不断兴盛和发展。使我国旅游业与宗教更加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旅游和宗教显现出相互促进的态势。

在新的环境下,作为特殊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的佛教旅游,已不仅仅是佛教信徒以朝圣为目的进行佛教文化传播的方式,而更多的是人们在旅游中将其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加以追求、欣赏和体验。这些佛教建筑、设施以及活动的价值更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和神往。

一、黄梅五祖寺旅游资源概况

(一)区位条件

五祖寺禅文化旅游区位于黄梅县的中北部,大别山主脉东端南沿。南距黄梅县城区10.1km,东北通往停前镇区7.5km,五祖镇镇区可以作为该区旅游发展的一个集散地,黄梅县城是该区旅游发展的主要依托地。

(二)资源分布

五祖寺位于大别山南麓,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衣钵之地,是禅宗最重要的祖庭。五祖寺自唐代永徽年间创立以来,不断得到历朝历代帝王的封赐,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凭借其独特的禅宗文化内涵和秀美的山岳风光,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求禅、修炼、游览、朝拜,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五祖寺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除了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外,研究区域内山林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也较丰富。黄梅不仅是驰名中外的佛教禅宗圣地,也是红十五军的诞生地,还是闻名全国的“楹联之乡”、“诗词之乡”、“武术之乡”、“挑花之乡”、“戏剧之乡”,其中黄梅戏和黄梅挑花入选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非遗”名录,是全国唯一有两项入选国家级“非遗”的县市。

(三)资源综合评价

1、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

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初步统计东山五祖禅文化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类型有8个主类,即全国规定的8个主类,规划区全有。全国划分的31个亚类,旅游区有21个,占67.74%。

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分布广泛。区域内22个行政村多有分布,并相对集中在一天门村、白羊村、中山村、江河村,呈倒三角形分布格局。

2、庙宇建筑与人文内涵相得益彰

东山法门五祖寺对海内外游客都具有巨大吸引力,“寺庙建筑”和“禅宗文化”是鄂东地区具有特色和影响的两大优势资源。本区这两项资源都很突出,在宋代就获得“天下祖庭”与“天下禅林”的帝王赐字。优势的资源又有渊源的历史,为旅游区树立了具有全国影响度的“祖庭”与“禅林”品牌和形象。

3、山林-沁氧-水体有局部集成优势

江河村、庐府村一带群山延绵起伏,山峰秀美巍峨,各种峰石争奇斗胜,千姿百态、形象生动,观之韵味无穷。有岩壁半裸掩隐于苍绿,有奇石垒叠莽啸于长空。区内林木密集,其中以竹林尤为秀美,静谧富有禅意,加之垄坪水库水面开阔,映衬山林,自成一番意境。

4、连线成网,区域地位优势突出

旅游区地处鄂东黄梅县,而黄梅县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处。周围与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安徽黄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等景区相邻,便于形成区域旅游新格局,向省内外市场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

二、黄梅五祖寺客源市场分析

(一)旅游客源地: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来五祖寺的游客主要以景点所在地及省内市场为主,省内游客在五祖寺国内旅游市场上约占65%,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及黄冈市等地;外省游客所占的比重接近于35%。从外省游客分布来看,主要以来自湖北省周边省市,如安徽、江西等地的游客为主,其次是江浙地区各省市。

(二)年龄层次:从统计数据中看出,来五祖寺旅游的游客20岁至40岁之间的青中年游客,占到此次受访对象的40%;20岁以下的占10.19%;40-60岁之间的游客占到15.13%。

(三)旅游动机:旅游者到东山五祖禅文化旅游区旅游呈现出多元化的旅游动机,43%的游客以观光为主要旅游动机,有57%的游客到五祖寺旅游是出于对禅宗文化的爱好或信仰。

(四)旅游出行方式:以散客的方式出游约占30.72%,其次是由单位组织和旅行社组织出游;在交通方式选择上,约30.12%的游客是选择乘坐市内公交车旅游,其次是24.04%的游客是乘坐长途汽车,再就是极少一部分以自驾车的方式出游。

(五)旅游消费水平:就五祖寺旅游的游客来讲,45.16%的游客每人每天平均总支出在100-300元之间,其中还有34.55%的游客支出在100元以下。

(六)旅游消费结构:门票是主要的消费项目占38.25%,其次是交通费用占32.37%,然后是餐饮费用占16.18%,住宿、娱乐和购物所占的比例较小。

东山五祖禅文化旅游区的周边市场主要为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以及湖南等省份。其中,武汉、鄂州、黄石、黄冈、九江、南昌、瑞昌、安庆、池州等城市与黄梅县的交通相对较为便利,都在200km以内,基本都有高速公路或国道与黄梅相连,其中武汉、南昌这两个省会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居民出游能力较强,是景区周边市场开拓的重点。

综合而言,黄梅作为鄂东的一个旅游形象窗口,是黄梅县一个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宗教旅游所承载的巨大客流以及其周末休闲度假的庞大需求都决定了以上城市是东山五祖禅文化旅游区需要重点开发和促销的重要周边市场。

三、黄梅五祖寺禅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有待整合:黄梅虽然拥有比较丰富的禅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其他的山林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不足,深度挖掘不够,不能与禅文化旅游资源有机整合起来,资源开发模式较单一,不能互补,形成联动发展。

(二)对禅文化旅游认识不足,缺乏创新:黄梅五祖寺禅文化旅游起步较晚,处于旅游发展初级阶段,对禅文化旅游发展认识不足,不能充分开发深入挖掘禅文化底蕴,旅游产品开发较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创新力不够。

(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禅文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环节比较薄弱,服务质量不高,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设置不够完善,旅游浏览线路的设置、旅游服务条件等存在问题。从县城到景区的交通路线不健全,道路指示系统不完善。

四、黄梅五祖寺禅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黄梅五祖寺禅文化旅游目前也还仅仅处于旅游发展起步阶段,目前能为游客提供的旅游产品也只有宗教观光与朝拜,以及生态保健等,如果不立足于产品的创新与市场的推介,要想在区域佛教旅游市场上脱颖而出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五祖寺必须充分利用其后发优势,在克服其他宗教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加强管理投资力度,坚持“产品”与“市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努力将东山五祖禅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为鄂东以至于全国知名的佛教禅宗旅游胜地。

(一)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拘泥于单纯以五祖寺为旅游资源的思维模式,在空间上将镇域北部中山村(以中山寺为基础旅游资源)、江河村(以农家乐,梅元寺为基础旅游资源)等统一纳入旅游范畴。旅游地域的扩张可以将更多的旅游资源囊括其间,为产品设置与组合提供新的素材与机遇,从横向上延长游客的区域停留时间。

(二)客源市场开拓思路: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以海外市场为补充;立足鄂东,面向鄂赣皖,辐射全国,联动中国港澳台地区,日、韩、东南亚;依托黄冈市和周边县市的“双休日”市场,积极抓住周边城市知名景区的机会客流市场;宗教观光、朝拜旅游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禅悟修学旅游面向专业人群市场(居士信徒)、度假和会议旅游面向高端消费市场;重点突破中、远程客源市场和高端消费市场。

(三)旅游主打产品定位:旅游产品的创新是旅游开发的一个重点。产品的丰富可以让更多游客找到合适的参与点,一方面产品的丰富表现在体验类型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又表现在体验时段的昼夜化,尽量从纵向上延长游客在区域的停留时间,以提升游客的旅游消费期望值,实现用产品创效益的目的。重点开发宗教观光朝拜旅游、禅宗修悟旅游、隐居度假旅游三大系列产品。针对黄梅五祖禅文化旅游区目前的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周边环境、交通条件、接待设施等状况,结合本区旅游现状,对东山五祖禅文化旅游区的产品作如下近、中、远期开发策略。

1、近期:主要开发五祖寺宗教观光朝拜和禅宗修学旅游。

五祖寺庙宇建筑群重点做宗教观光朝拜旅游,恢复五祖寺现有的建筑体,保护和修缮寺庙的地面文物,优化改造现有的基础设施,适当建设体量合适的服务设施,优化组合线路,供旅游者选择。

五祖镇区重点落实在宗教旅游的配套设施建设上,在整顿和完善镇区风貌的同时,完善和补充五祖寺自身旅游产品的不足,即:深挖禅宗文化底蕴及内涵,派生出依托于五祖寺及禅宗文化的具有强烈参与性和娱乐性的旅游产品。

随着交通和旅游区整体风貌问题的逐步解决,加大策划力度,拓展禅宗文化的外延,建设禅宗修悟基地及禅友俱乐部,将禅宗文化的世俗化、大众化进一步扩张。把旅游区建成旅游住宿、餐饮接待服务中心和娱乐、休闲中心。

2、中远期:待五祖寺禅宗旅游市场稳定后,本区旅游开发由南片逐步向五祖镇北片推进,拓展隐居度假产品与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综合性的隐居休闲度假、高档会议接待中心。

(四)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实现产业系统创新:旅游业内部的的优化:优化配置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把六要素中的每个要素都融入旅游产品与活动之中。应当将一些平常旅游中涉及的旅游基础设施如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等都加以特色化,使它不仅仅是一种特色接待设施,而且成为特色旅游活动;将旅游活动和旅游设施整合融化在一起,基础设施本身也承担了部门旅游活动的功能,在整体上实现旅游产业系统创新。

五祖镇产业的优化:利用发展旅游的契机,从根本上盘活整个五祖镇的产业经济。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改善五祖镇的整个镇域风貌,促进该镇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由于五祖镇农业与林业资源较丰富,开发旅游可以为五祖镇的农产品与林产品找到销售渠道,从而活跃农村经济;通过发展旅游业,让村民主动参与到旅游服务与接待中来,从而使村民拥有了新的就业机会;通过发展旅游改善五祖镇人员劳动力结构,旅游业的兴旺可促使外出打工的镇民回到家乡参与旅游业。

第2篇:非遗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民俗文化;南京城市旅游;创新应用

民俗,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风尚、习惯,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与意识。民俗文化就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

民俗文化与一个城市的关系非常紧密。知名城市学学者纪晓岚博士说:“城市不能仅限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还要具备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种种条件和环境。人们之所以渴望居住在城市,正是因为城市可以更多地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更确切地说,人类找到了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精神)需要的聚居形式――这就是城市。城市的本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2从理论上讲,每个城市,都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察和评价她:物理方面的,即城市的硬件建设的物理特性方面,如道路的合理性、建筑物的技术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性等等;文化方面的,即城市的文化底蕴方明,包括建筑物的风格与人文历史、社会风俗等等;生态方面的,即城市的物理结构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洽程度,是否适合于人类自己生活,是否适应人类未来健康发展,是否与当地生物和谐共存。民俗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塑造着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承载着城市人群的情感和回忆;并且规范和引导了城市的生活行为;显现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底蕴。

当今的城市,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民俗文化”似乎越来越稀缺。城市里不是没有民俗的情感,而是缺乏民俗的载体”。 比如,新年的气氛是一年不如一年。中国人几千年来对以家庭为核心的亲情文化的认同,使春节在通过亲人团聚获得精神慰藉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堪忧状况,专家们呼吁,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东京大学教授陈志勤认为:“愈是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其地方性的文化越淡化,盲目地向城市发展势必造成地方传统文化的消亡。”上海大学的曾军博士说:“在城市文化传承问题上,应当把城市视为文化传承的积极力量来考虑,才能找到破解城市文化传承的钥匙……在城市文化传承问题上,应当把城市视为文化传承的积极力量来考虑,才能找到破解城市文化传承的钥匙。”

城市文化建设作为“软实力”,它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对城市精神的提炼、对城市文化品格的理解正成为各个城市文化建设中重要的方面。而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建设则直接影响了一座城市的形象。民俗文化在城市旅游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如果能把传统的民俗文化和一个城市的现代旅游文化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对一个城市的形象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南京,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古都,近几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加快了步伐,很多专业人士在其中提出了很多创新的设想。本文就民俗文化在南京城市旅游建设中的创新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 民俗文化在南京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1.1 丰富的民俗资源缺乏整合

南京有着是丰富的民俗资源,无论是动态的民俗民风节日,还是静态的民俗遗留物。然而,南京市的民俗资源终究缺乏整合。

首先,传统建筑物规划得凌乱;其次,南京没有利用最有标志性的传统民俗建筑来实现城市的个性;再次,民俗文化缺乏可持续性的引导。

1.2 民俗活动及节日不清晰

南京也曾经出现过一些有意思的民俗活动。2002年4月30日,中新社南京四月二十九日电(记者王国安)今天上午,南京首届中国民俗吉祥艺术节在南京白鹭洲公园开幕,中国旧式婚俗迎娶表演、中国民俗喜庆堂会表演、中国民俗吉祥艺术展览、民俗艺术大师绝活表演、民俗吉祥艺术精品展销、民俗艺术专家学术讲座、抛绣球、放河灯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香港、陕西、贵州等全国近二十个省市的约百位民俗艺术家将在这里献技献艺。2007年02月16日,作为南京首家集中展示民间艺术的场所,南京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昨天正式开园。2008年年初,南京市秦淮灯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花灯艺人的保护计划也正式提上日程。但在南京市,并没有标志性的、清晰地民俗活动及节日持续进行,而深入人心。

二、 南京城市旅游建设中可创新的民俗文化要素

现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南京市近几年来陆续开发了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旅游路线,如:六朝怀古游、大明胜迹游、宗教文化游、秦淮风情游等。在这些旅游路线中,不乏一些具有民俗风情的景点,如:淳化镇附近的六朝石刻、明代朝拜天子礼仪的场所朝天宫、夫子庙秦淮河、老城市、云锦博物馆、甘熙故居等。然而,仅仅有景点的参观时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的一些民间文化的要素,才能够更加吸引人。

2.1 传统小吃、地方特产

早在1987年,南京就推出了秦淮小吃的“八绝”:“一绝”为魁光阁的五香茶叶蛋、五香豆、雨花茶; “二绝”为永和园的开洋干丝、蟹壳黄烧饼; “三绝”为奇芳阁的麻油干丝、鸭油酥烧饼 ; “四绝”为六凤居的豆腐涝、葱油饼; “五绝”为奇芳阁的什锦菜包、鸡丝面; “六绝”为蒋有记的牛肉汤、牛肉锅; “七绝”为瞻园面馆的薄皮包饺、红汤爆鱼面; “八绝”为莲湖甜食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五色糕团。

然而这些小吃现在都深藏在像“奇芳阁”这样的大饭店里,一个普通的来南京的旅游者,不可能顿顿都去这些大饭店里吃饭。而南京的街头巷尾却到处都是“山东杂粮煎饼”“武汉鸭脖”“盱眙龙虾”这些外地的特产、名吃,这种情形很容易给一个外来者这样的错觉:南京没有什么有名的小吃,全是外地的东西。城市的旅游开发者如果能将这些深藏在大餐馆里的南京小吃加以改造,以小吃摊点的形式出现在街头巷尾,并对小吃车的造型进行统一的规划,那将成为南京旅游的一大风景线。

另外,南京可以建设一些小吃一条街,类似于北京的王府井,建设一条步行街,全是卖南京的特长、地方小吃。让每一个来南京的普通人都有机会品尝南京的小吃,这样,南京的民俗特产就自然地为大家所知了。

2.2 传统居住方式――老宅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有着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除了被保护的历代王陵,被保存下来的普通居民居住的老宅子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泰仓巷39号的晚清民宅,住户顾凯家一进门就是厨房,但是头顶两根4米高的冬瓜梁有合抱粗,上面还有精美的木雕,两边分别是鲤鱼和荷花,精美异常。客厅的小门只容一人进出,包着精美的砖制门套。而客厅顶上安装了“承尘”,意即承接灰尘,是一种木板吊顶,防止房顶落灰。里屋两扇对开小门,门板上刻着楷书“东壁图书”和“西园翰墨”,据主人介绍,他们现在住的,正是原来一套老宅的书房。泰仓巷34号有着漂亮的雕花门楼,南京地方史专家杨永泉指着1米多高的条石墙基说,这个高度表明屋主身份非富即贵。大门砖墙各有一道凹槽,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是为了方便轿子进入,为轿杠预留空间而凿开的。杨永泉仔细看了墙砖确定地说,这幢房子至少有170年历史,使用的青砖横截面有一道缝,用瓦刀可以一剖为二,这种工艺只在清同治以前使用。绒庄巷58号是有着完整四进院落的江南穿堂式民居,七架房梁保存完好,纹路繁复的雕花窗户保存完整,一些窗板可以拆卸,便于夏天通风。房主郑坚说,据先辈介绍,这里曾经是个镖局,旁边还有一个叫朴园的私家花园,有假山有花有树,后来园子荒废了,假山石被运到瞻园和玄武湖。除以上这些,南市楼2号、升州路216号等30余处均是晚清自民国以来的老宅,结构完好,具有保留价值,

这些民宅,有的现在还住着人家,民宅的存在,很好的保存了老南京人的居住方式、生活习性、爱好。可以将这些民宅加以开发,把民宅较聚集的规划成民俗文化步行街,设一些传统小吃的摊点,供游人观赏、散步、吃小吃,体验老南京人的悠闲生活。

三、 民俗艺术在南京城市建设中创新的方法与思路:

3.1 完整丰富的旅游路线的设计

在南京市的旅游业中,民俗文化虽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其并不突显,尤其没有形成特色旅游。

在现存的旅游景点中,南京市郊区江心洲的民俗文化旅游显然是经过规划的。高淳县的民俗街不仅让游人可以领略到当地民俗艺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还可以欣赏到一些民间歌舞,以及品尝到当地的风味小吃。整条民俗街经过设计修复过,似乎有了一种古朴老街的风韵,每当金秋时节螃蟹上市之时,远近的游客就蜂拥而来。其实,高淳县的民俗资源远不止这些,其城外的“薛城乡”,每年都举行“游龙”的风俗。虽然这个风俗已经被人所知,但它始终只成为“薛城乡”本土范围内的习俗,并没有广为流传,甚至成为旅游资源。其实,“薛城乡”这块土地上的风俗本身保存得极为原汁原味,它既有丰富的学术价值,也有浓厚的可开发旅游资源。如果开发得当,将是一笔可贵的旅游财富。

江心洲的民俗村则是经过专家精心策划过的。它有民具馆、风俗馆、鲜果乐园等,是一个集游、玩、吃于一体,融动静结合的民俗村落;它既展现了古朴的农具、民俗,也激发了游客回归的自然果园的娱乐之心。它的婚俗馆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南京市人民传统的结婚仪式过程,游人可以参与其中,一过结婚之瘾。真正让游人做到了“乐于其中”。

位于南京市中心的“甘家大院”也是一个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它浓缩地展现了古代家庭中的各种风俗,只可惜它的展现形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并未被人们全面认知。南京市可被罗列为旅游资源的景色很多,但是,有关部门似乎并没有把他们整合起来,形成一条具有金陵风味的风俗旅游一条线。由于它们的分裂及孤立,南京失去了具有城市品牌效应的民俗旅游文化。有关执行部门应与专家更加紧密的结合,建设成一条系列化的完整旅游线路,在这条旅游路线上应注重动静结合、重点突出、打造具有金陵特色的旅游文化路线。

3.2 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的建设

在许多游客的心目中,夫子庙似乎是南京城市的一个代表作,其热闹的街市、仿古的建筑以及每年一次的元宵灯会很深入人心。秦淮河边曾经的过往老事以及现代夜市让人留念忘返。然而,夫子庙仅仅凭着这些城市景象并不绝对是一个成功的都市形象之典范。笔者认为,夫子庙还是存在许多以待修正的地方。首先,整个夫子庙的规划,比如商业区和风俗街混淆不清;其次,麦当劳、肯德基、Adidas等外来的国际连锁店参差不齐地拥挤在古朴风味的建筑中,造成了城市形象的整体规划的紊乱。于是乎,夫子庙的城市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含糊不清。事实上,如果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修复利用得好,它们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符号。

所幸的是,南京市这几年保存下来的老城墙进行了较好的规整,使得它们在南京整个城市形象中熠熠生辉。“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永远比单纯的静态形象深入人心。夫子庙和老城墙虽然足以成为南京城市形象的代表作,但仅仅是这些静态的建筑符号是不足以突现南京市的文化特质的。笔者认为,传统的元宵灯节和过去与老城墙有关的“走三桥”、“除百病”等风俗习惯。如果能始终生动地与之结合,便可以起到更佳的效果。在“元宵灯节”、“走三桥”、“除百病”等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中,如果百姓和游客能参与其中,那么不仅是城市建筑能引人注目,这些民俗文化则更能深入人心。

《南京市2005―2007年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计划》中指出:“继续完善明城墙风光带建设,重点实施东水关―长乐路城墙外侧、中华门城堡西侧―中山南路段、太平门―琵琶湖段、定淮门大街―小桃园段城墙维修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月牙湖公园五期工程,力争到年底完成现存城墙外侧95%的保护与建设任务,基本形成明城墙环城绿化带,为明城墙申遗奠定基础。”这里文件的修订,说明南京的市政建设越来越注重城市特质的修护。

3.3 具有权威文化特征的博物馆建设

在南京,目前能领略到较为系统的民风民俗文化的大概博物馆有以下几个,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京博物院的民俗馆、云锦博物馆、甘熙故居等。这些博物馆都是国家投资的,可惜的是南京并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私人民俗博物馆。

目前,这些博物馆在展现民俗民风之中明显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1)馆内藏品并不丰富。也许是资金不足,也许是民间用品似乎从来就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这些个馆内的民间收藏品显然品种稀缺、物类不全,并不能真正地展现我们国家的民俗文化。

(2)陈设老套单一。在这些馆内,民间物品的陈列大多以静态为主,没有相应的动态展示或者生动的音像辅助,观者常常觉得平乏无趣。事实上,这个空间完全可以设计得生动活泼,具有立体感,且让观者兴趣盎然。传统的空间未必一定是缺失新意与时尚。

(3)文字说明不详实。在这些馆内,不仅没有文字详实的宣传册,就连标注文字也是简单潦草。一个真正成功的博物馆是一个公共开放的教育基地,文字则是博物馆与游客之间交流的桥梁。如果解说文字不详实准确,游客只能走马观花而无法知晓其中的精髓与内涵。

(4)讲解者专业知识有待提高。由于讲解者对于民俗文化的知识掌握程度的有限及专业化训练的匮乏,馆内的讲解者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能把日常的俗语与专业的术语完好地结合起来,导致了游客对于很多民俗文化知识的误读。

另外,南京市应该鼓励民间博物馆的兴起。近年来兴起的江苏省南通市、昆山市“博物馆群”,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文化现象,仅南通市就有20多家博物馆,而昆山市锦溪古镇区内就有14家民间博物馆。事实说明,民间博物馆将更有力、更生动、更丰富地证明了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它会带动更多的市民来敬仰和保护民俗文化。

3.4 标志性节俗的设计与实现

每一座城市均有它的民俗特质及标志性的传统习俗。南京作为一个古老的城市也有它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其中,有许多节俗是很有城市特征的。比如:元宵灯节、端午节、七夕节…..众所周知,元宵灯节是金陵文化的一个标志,而端午节则受周边地区比如扬州、南通影响较大,也一直成为百姓乐于庆贺的节日。这几年来,有江苏广播电视集团与南京大学社会关系共同策划推动的七夕节似乎一度成为城市的亮点。应该说,这些节俗丰富充实了南京市民的民俗文化内涵。然而,笔者认为,由于这些节俗未被科学合理地策划与应用。元宵灯节虽然每年热闹非凡,深受百姓注目,但它的时间太短,且活动形式单一,没有新意,似乎只是成了一种年复一年的习惯。其实,古时候的元宵节最长时间达半个月,而如今的南京元宵节则只有1天,尤其集中在晚上,观者之多,严重影响了百姓识读元宵文化内涵的质量。端午节,更是活动范围窄,参与人数少。它每年只是在某个范围内、某个集群象征性地举办像“赛龙舟”之类的活动。

“七夕节”,这几年来,则在江苏广电集团的鼓励下,越来目前为止,它是比不上西方情人节那样热闹的。

但是,这些传统的节俗没有真正成为南京城市的民俗文化之象征,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专业人士及专职部门并没有在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来阐释这些节俗的真正文化背景、内涵特质及其现代意义。百姓对它们的认知是模糊的,甚至是曲解的。比如,端午节。

(2)这些节俗的庆贺没有被好好地策划与推动。比如“东方七夕情人节”,笔者记得第二届“东方七夕情人节”在南京举办的当天晚上,南京市的上空居然升起了孔明灯。殊不知,孔明灯是过去军事信号之灯,它怎么与“相思”之情牵强地联系在一起呢?其次,举办“七夕节”必须原汁原味地再现“七夕”的文化内涵性场景,让百姓真正地体会到它的文化定义!百姓实在不知道如何真正地参与到这个突如其来的“东方七夕情人节”之中来!

我们可以空间或时间为线索,推出系列民俗节日、庆典活动、线路,使旅游者从民俗节日活动中欣赏和了解南京市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体验当地人在节日期间那种奔放、狂欢的情绪情感。民俗节日是该民族民俗生活的一次集中演练,是民俗活动的大展示,旅游者可以直接地了解和考察该民族或地区的民俗生活,不仅使他们在群众性的狂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长了见识,而且得到休息、娱乐,使身心愉快和松弛。利用节日庆典活动,繁荣民俗风情旅游市场,有很多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3.5 新的文化品位和风格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

民俗文化的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应只是整理收藏如此简单。专家呼吁,只有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使其在新的土壤里继续生存,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生命生生不息。在旅游路线的设计过程中,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是一个重要的事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起到了宣传烘托民俗旅游的作用。

然而,目前市场上好的民俗旅游产品并没有好好设计。从产品本身到外包装,市场上见到的旅游产品都显得媚俗和粗糙。同时,过分商业化的传统民俗物品,即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底蕴,也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从美国回京的旅美花样设计师黄素宁认为:真正对民间艺术保护,应该是保持它的原生态,真正的民间艺术应当扎根民间。现在一些所谓“作品”,比起她18年前在国内看到的水平相差许多,粗制滥造、质量差强人意,其实是对民间艺术的玷污。最可怕的是它的自然的淳朴性和粗犷性的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两个最不能被容忍的缺陷:虚假性和肤浅性。大多只在感性的器物的层面上下功夫,没有自觉地去追求一种新的文化理念,确立新的文化品位和风格。这种人为炒作起来的所谓民俗、民间文化热并不是传统民俗、民间文化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的伟大复兴。

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确立产品定位,这是开发民俗文化产品的先决条件;进行市场分析,这是开发民俗产品的必要步骤;系统规划,它使民俗旅游产品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其次,还要处理好民俗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问题;要处理好保持原汁原味的问题;要处理好利用、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南京有很多可以开发的旅游产品。比如:云锦。它的用途之广完全可以形成一个丰富的产业。它可以做成现代装饰品、首饰、服饰,还可以做手套、笔袋等。虽然这些物品在市场上也可看见,但是,它们显然缺乏时尚与创新元素,依然只是做了简单加工而已,工艺也显得粗糙。如何用本土化原材料做成即时尚流行,又具有地域特色的物品,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日本的现代设计学习。

四、 结语

总体说来,民俗文化在南京城市建设中创新的方法与思路有:在政府的可持续性及开放的扶持政策下,切合南京民俗文化背景,充分利用本土民俗资源,继续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深度开发具有金陵风采的民俗旅游节,突出南京市的城市个性。

【参考文献】

[1]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出版社,1999:163-168.

[2]张河.清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导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59-64.

[3]刘锋.全球化时代中国旅游的“形”与“神”.旅游学刊,2009,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