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服务优化范文

金融服务优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服务优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服务优化

第1篇:金融服务优化范文

关键词:优化;银行业;金融服务;措施

(1)在银行内部明确一个金融服务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综合客户服务信息、疏理内部关系、整合内部服务资源、确定全行服务重点及服务策略。(2)互通客户服务信息,上下级行之间、部门之间、机构之间要及时将自身所取得客户需求信息通报给相关部门或相关营业机构,并相互配合实施联合营销服务。(3)部门之间、营业机构之间避免出现互挖客户资源和服务资源的内耗,树立银行服务的良好整体形象。

一、努力提高银行员工用心服务意识和服务客户的艺术性

近年来,各银行间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不断创新服务措施,推进服务的规范化,差别化和精细化,给客户以无微不至的热情,但有时因缺乏对客户的心理需求分析,结果却是银行员工的用心服务意识和服务客户的艺术性存在明显欠缺,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在用心服务方面要引导员工要用良好的心态面对所有客户。日常工作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客户。有些客户性格随和,有包容心,有些客户说话急躁,自我意识强,遇到问题时不容银行工作人员开口解释,有些客户甚至高高在上,交流起来更是困难。这种情况下,银行员工一定要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体验和容纳对方的心理。从中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银行金融服务工作必须从心开始,用心服务才能让客户满意,才能体现银行的价值和客户价值的统一。要追求银行及其股东价值的最大化,首先要让客户能够在银行直接享受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双赢。

在银行员工服务客户的艺术性方面,(1)对客户提供需求时,要注意把握客户的心理需求和服务需求,给客户一定的服务需求自我选择空间;(2)银行员工对得客户要热情有度,服务大方,言语和谐,给客户以自然清新、心绪畅快的感觉;(3)银行服务不做虚套,要重视每一个服务细节,要在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上多下功夫。

二、努力创新银行金融服务手段,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创新银行金融服务手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加强银行业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针对不同类型的贷款主体开发出更有针对性、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尤其要加大银行资产类业务的产品创新业务,也要主动增强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自觉性,主动增强服务功能、服务意识、满足全社会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采取有效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广大客户对银行金融服务的内在需求已不仅仅体现在货币价值的增值方面,同时还注重自己的时间价值,这对银行服务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业务量时间性波动较大的网点,银行可以适时增减弹性窗口。因此,要引导客户形成自觉使用电子资助设备的习惯,以有效分流柜面业务量。二要解决好非柜面业务的限时服务问题。不能让客户为了一笔贷款无限度的等下去,只要是银行正在开办的业务都应该有个正常情况下的限时服务的承诺。提高客户服务效率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而应从提高柜面服务效率入手稳打稳扎,务求实效。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方面,国内银行相互之间不仅要加强学习,还要注意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做法,为我所用。

四、努力实现金融监管与商业银行内控的和谐统一,防范化解银行的各类潜在风险

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贷款投放继续向基础设施,中小企业,“三农”、个人消费贷款领域倾斜,对经济企稳回升和调整产业结构其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银行业金融服务中的还存在着银行卡业务风险,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防范,一是外部诈骗风险,而是中介机构交易风险,三是商业银行内部操作风险,三是持卡人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只有有效的防范各类风险,才能更好地体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质量。

五、商业银行在对客户实行差别化服务过程中,既要体现“二八定律”,还要尊重和维护大众化客户利益

中国居民的高储蓄已不仅仅体现在富人的身上,更多的是大众客户的钱,同时由于中国的高储蓄在较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仍要把广大居民的储蓄业务作为主导性的金融服务来对待,既要在私人银行金融服务中投放大量的资源,去挖掘高端的“富矿”,也大可不必去冷落那些80%的大众客户,同时,中国的商业银行不能只做“富人”的银行,同时也是服务国家经济,维护社会和谐进步的银行。

六、防范案件发生,开展健康金融服务

综合分析银行业的案件情况,当前要重点防控以下六类案件风险:一是涉及结算账户的案件。二是涉及票据业务的案件。三是涉及信贷业务的案件。四是涉及尾箱现金的案件。五是涉及自助银行业务的案件。六是商业贿赂案件。

七、建立企业服务文化,打造银行服务品牌

第2篇:金融服务优化范文

关键词: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

1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商业银行人事管理缺乏科学性

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人事管理上依然残存着固有的银行体制弊端。目前,在银行体系中普遍存在着奖励和晋升论资排辈的倾向,也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同酬不同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积极员工的工作热情。不仅在过多官员中存在大量庸员,并且从业人员中市场竞争观念淡薄,靠老子寄生的思想浓厚,金融知识的匮乏和操作经验的不足常常造成服务质量上的低效。这种低效率主要来源于专业素质上的差距,据某一银行的某分行在一次调查中显示:大学、大专、中专学历人员分别占该行员工总数的8%、20%和38%,高层次人才明显偏低。另一方面,较低的人员效率也来源于人事管理中不正当的招工原则和激励约束机制。

1.2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有待改进

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尽管我国银行从1994年实行了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但由于国家政策性控制的影响,一直都不能落实真正意义上的比例管理。在贷款发放的过程中,重视了社会效益,而忽视了银行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吸收存款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只考核了存款额度的增加而忽视了筹资成本。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资本对风险资本的比例都只有4%-6%的水平,大大低于8%的国际标准,而且资本充足率达到的4%也是帐面数字而已,实际资金受到大量呆坏帐的抵消。资本金的不足给我国银行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国际化经营带来相当沉重的压力,不利于我国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另外,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使得我国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隔绝,致使我国银行在防止市场利率波动、汇率波动对资产负债的影响方面缺乏相应的金融工具来规避金融风险。这些问题一方面使银行经营效益低下,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不利于金融业国际化进程。

1.3服务手段落后,金融服务尚需加大力度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服务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外国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发达的国际业务网络,方便快捷的电子服务设施,在技术装备上远远优于我国各商业银行。国外先进的银行网络已经实现了全球联网,网络已进入广大企业和家庭,ATM机遍及商业区和住宅区,而我国商业银行在电子方面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电子化营业网点的覆盖率,还是ATM机的普及方面均有待完善。在金融服务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尚缺乏“满足需求,创造需求”的营销意识,在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上还有许多空白点有待弥补。

1.4国内金融服务业成长滞后

一般情况而言,一个国家引进外资银行,一方面对该国的金融与经济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加大了该国货币当局制定并实施政策的难度,加剧了该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阻碍了其民族金融业的正常发展等等。因此,正确引进外资银行的政策和战略应能充分发挥外资银行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尽可能地降低外资银行带来的消极作用。其中,在引进外资银行的同时,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成长是政策的关键之一。只有为国内金融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使之与外资银行相互促进,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当中不断壮大,我国的金融业才不至于受到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目前,我国由于国内金融改革上存在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难点,如: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相关改革(如国有企业改革)等,国内金融服务业的成长总体上看要略滞后于外资银行的引进和发展速度。如果完全放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国内银行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1.5另外,由于历史因素和地区条块分割

造成企业利用金融服务受到地区分割的限制,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尤其是金融资金在各地区的横向流动,阻碍了一个新企业进入即定的金融服务领域,往往造成一个地区资金不足和另外地区资金的闲置。

2加入WTO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影响

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业市场将从一个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步入开放的金融体系。从长远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带来许多新的观念、新的金融品种,一方面可以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新业务种类的开发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客户也可以享受到质量更高的金融服务、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但从近期看,尤其是在金融开放的初期,我国银行会在诸多方面受到冲击。

2.1积极影响

(1)有利于更多地引进外资。加入WTO后,外国银行在我国市场的空间不断拓宽,银行业务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可继续增加外国资金向我国的流入,受益的将是那些依赖于金融支持的行业,有利于更多地吸引外资,弥补国内银行资金不足的缺陷。“入世”后,无论是外资银行还是国内银行都会更加及时、迅速、准确、优质、高效地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对那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行业来讲,金融服务业“入世”后的变化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实惠。

(2)有利于引进先进的业务品种和管理经验。加入WTO后,通过学习和借鉴外国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方式,有利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金融业接轨,引进先进的服务品种和科学的管理经验。

(3)有利于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强化竞争机制。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涌入,在一定范围内扩大了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开放本币业务,对于处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无疑会进一步强化改革和自我完善的紧迫感、危机感,无形当中形成一种压力,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

2.2消极影响

(1)不利于金融稳定。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高达40%以上,且仍呈上升趋势,因此,我国银行体系正面临着改革压力的严峻考验。过快地开放银行业,尤其是过多、过快开放本币业务,可能会使外资银行实力在短期内迅速增强,导致国内银行实力的下降,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2)不利于公平竞争。西方一些大的银行,近年来通过合并或资产重组,势力雄厚,进入我国市场后,势必在挣抢客户和市场上占有特殊的竞争优势。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以网点多,规模大垄断着国内的金融市场,但是其不良债权多(即便已剥离大部分不良资产)、负担沉重,面对西方规模大的商业银行,则无力与之竞争和抗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的金融服务市场将有可能被西方国际大银行所控制。

(3)中资银行将面临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知识经济市场下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取得获胜的砝码。人才的竞争体现在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水平两个方面。显然,外资银行具有较高的经营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国内的银行本来就缺乏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业务骨干,一旦外资银行进入以后,其以高待遇和优良的工作环境“挖”走大部分中资银行的业务骨干。同时,中资银行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入世后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对策(1)改革旧的管理机制,提高制度创新能力。①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在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过程中,首先应转变观念,奉行重视人才、重视效率的经营之道。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坚持实行干部责任制、劳动合同制、试岗制等新兴人事管理制度,以保证人事安排中的合理性。其次,应转变旧的人才选择、使用和培训机制,建立新型的人才晋升选拔机制,重视金融企业自身形象建设,既挖掘内部潜力,又吸引外部人才,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②组织机构创新。随着银行经营领域和经营地域的突破,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形成了多元化功能的“金融百货公司”,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拓展使银行竞争异常激烈。因此,银行竞争转向市场营销能力的竞争,银行纷纷建立有关市场营销的部门。如,美国花旗银行早在1975年就建起消费者金融服务部,通过分支机构和ATM网络扩展,以及自身花旗卡和其他信用服务卡,24小时满足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和服务。

(2)资产负债管理创新。应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全面实行资产风险管理,努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外国银行相比,我国国有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所作的努力远远不够。如同其他企业一样,银行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西方商业银行大力推出的金融产品正是这“三性”合一的具体表现。为了防止由于利率波动、汇率波动引起的风险,西方银行大力开发了一系列新的金融产品,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发的金融品种较少。

第3篇:金融服务优化范文

[关键词]金融服务自由化;金融稳定;金融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8-0081-06

王立文(1966—),男,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与流通。(陕西西安710061)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进展

金融业竞争力涵盖两层含义:第一,在微观上体现为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资金清算速度以及金融机构盈利率和资本盈利率水平的增长率。在宏观上是指金融体系中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以及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第二,一国金融体系防范金融风险乃至抵御国民经济风险的能力。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金融体系,才表明金融业竞争力较强。

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已经表明,金融服务自由化具有促进市场竞争和提高市场效率的积极效应。外国银行进入对东道国而言,直接地增加了参与市场竞争的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数量,增加了能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规模,从而使市场结构向较为充分地完全竞争的方向变化,最大程度地实现市场竞争带来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益处。

lensink & hermes[1]认为,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来说,外国银行进入的竞争效应要大于技术溢出效应,因此直接导致了国内银行业市场较低的利差、不断降低的利润和成本,这是市场竞争程度增强的直接体现。claessens[2]等对亚洲地区的8个新兴市场国家(地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各自金融业效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利差和经营成本与外资银行份额呈负相关关系,而获利水平却与外国银行的进入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虽然外资银行进入的竞争效应迫使国内银行降低经营成本,但在利差减少的同时国内银行通过其他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拓展了业务空间,因而,在净利差缩小的条件下仍能提高盈利水平。金融服务自由化对提高东道国金融业效率的积极影响是明显的,虽然这种影响可能是缓慢和长期的。在阿根廷,银行业的经营成本与资产的比率从1990年的1.3%降低到1997年的0.5%,同时外国银行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从15%提高到22%[3][4]。国内学者彭润中等认为外资银行改善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途径主要为:竞争效应;技术转移效应;人力资本培育效应;金融制度完善效应。[5]

金融服务自由化对提高宏观金融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金融服务自由化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进入的限制逐渐减少,尤其是针对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壁垒日益减少,进而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逐渐加剧,与此同时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受到影响,迫使监管当局加强审慎监管和规制,防范自由化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和金融不稳定。自由化可能会导致金融不稳定,但如果因此而放弃金融服务自由化或阻碍自由化进程,实行保护主义将会带来损害金融效率的严重后果。实践证明,在金融服务自由化过程中,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加大开放程度是完全可以同时实现的。如欧盟和美国在推进地区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中,同时实现了金融服务自由化和构筑稳健的金融体系这两个目标。但一些东南亚国家在金融服务自由化中没有构筑稳健的金融体系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因而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二、金融服务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业竞争力:国际对比和经验研究

(一)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与一国经济总量及其增长率的相关性

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和国际化是一国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与国内金融部门的结构改革紧密相关,因此对宏观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看到的事实是,目前发达国家比发展

我们以银行业为例考察不同地区金融业效率和稳健性的基本情况,全部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资产盈利率是反映金融业效率的经济指标,非清偿贷款比例和加权风险资本比例反映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健性。表1反映出以下特点和趋势。

第一,在欧洲等地区,银行业资产盈利率较高,同时非清偿贷款比例较低,加权风险资本比例也较高。这些地区是金融服务贸易较为发达的地区,金融服务开放程度高。例如在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欧盟,成员国之间在金融服务的提供和跨境金融机构的投资等领域面临的政策壁垒基本已经消除,因而在这些地区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规模大而且密集。 收集。

第二,东欧国家金融服务开放程度较高,尤其是在匈牙利、捷克等国,外国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份额已经达到70%以上,这些国家的银行服务开放程度在转轨国家中是最高的。因此,这些国家银行业的经营效率在迅速改善,资产盈利率由2002年的0.9%提高到2004年的1.5%,同时非清偿贷款比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加权风险资本比例也很高。

第三,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的拉美国家,银行业收益率已经走出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低谷,盈利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非清偿贷款比例有了明显降低,加权风险资本比例也较高。外国金融机构对国内金融机构的改造和重组提升了该地区银行业的整体经营效益。根据thomson financial的统计,在1998-2003年期间,拉美地区金融部门跨国并购规模达到了410亿美元,远远高于亚洲国家,年均增长率达到40倍以上①。

第四,对东亚国家来说,采取不同程度有限制的金融服务开放政策是这些国家既定的金融市场开放战略。1997年以前,外资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的控制程度较低,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东亚金融危机以后,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更大程度上对外国银行开放了本国市场,伴随资本项目管制的适度放松,以外国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fdi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国家迅速增长,金融部门fdi大幅度增长。虽然没有关于外国金融机构fdi的准确统计数据,但根据thomson fi-nancial对金融部门跨国并购的统计,在1998-2003年,亚洲金融部门跨国并购规模达到230亿美元。同时国际银行贷款出现本地化倾向,如果用当地货币债权占国际银行外国债权的比重来衡量资本流入国的国际银行贷款的本地化程度,东亚多数国家国际银行贷款本地化程度已经超过60%。因此,亚洲国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规模和程度都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三、金融服务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效率、金融稳健性与金融规制

(一)金融效率、金融稳健性与金融规制的关系

1.金融效率和金融稳定既统一又矛盾

一个具有竞争性但不具备稳健性的金融市场是不可持续的,稳健性的缺失不但造成金融体系迟早解体而且会导致经济动荡。而一个具有稳健性但非竞争的金融市场会导致金融体系和经济领域的效率损失。因为金融体系是将社会资源导向高效率的经济部门的中枢,一个低效率的金融体系将降低其资本分配功能并且减少对储蓄的动员,从而降低经济增长潜力,减少社会福利。从理论上讲,从长期看,金融稳定与金融效率是不矛盾的。一个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提高金融效率的基础保证,因为稳定的金融环境使微观主体的成本和收益可以准确分析和预测,各个交易主体,可以准确评估交易风险和收益。同时长期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金融效率较高的一种体现,没有较高的金融效率,就无法保证金融业的长期稳定[7]。在金融开放条件下,如何将金融体系的效率性与稳定性二者协调起来是监管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2.审慎监管和规制对保持金融体系的高效和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金融部门保持竞争性和健全性的特殊性

金融部门不同于其他生产性行业和竞争性部门,要实现提高金融部门的微观效率和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目标,就必须保持金融部门一定程度的竞争性;要保持稳健性,就要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规制金融机构微观行为和经营活动,规范竞争秩序,化解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2)保持金融体系竞争性和稳健性的内在协调必须要求审慎的金融规制和监管

现代金融体系内在风险主要包括:金融体系具有内在脆弱的特征、金融机构的脆弱性、金融主体行为的有限理性、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基于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和金融风险的存在,加强金融规制和监管就显得非常必要。监管机构对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不但要实现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的目标,还要以最终促进金融体系的效率为宗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原则基本上开始由强调安全性向强调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并重的原则转变,各国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安全为主的监管目标,而将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活力和金融市场的公正与效率作为首要任务。例如,英国在《金融服务与市场法》中提出了“好监管”的六条原则,美国1999年11月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清晰地表明“美国开始将国际竞争,赢得全球市场作为目标”。为此,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也应充分体现全新的效率和竞争力理念,把坚持风险防范与促进金融发展结合起来,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②。

(二)金融服务自由化趋势下的金融规制框架

1.外国金融机构进入造成竞争加剧,同时金融健全性可能遭到威胁

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后可能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方式,损害竞争秩序,同时自由化导致的资本流动需要监控其规模和结构,保持与经济总量发展相适应的状态,因此,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尤为重要。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具有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效率、促进金融稳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必要条件是宏观经济稳定与健全的金融监管和规制制度。金融服务贸易作为金融自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造成金融动荡。按照金融自由化与特许权价值变化的理论分析,在金融自由化条件下,无论银行最初是否进行谨慎性投资,当银行竞争程度提高并引起存款利率快速上升,从而使银行部门的特许权价值变小,一旦利率上升超过临界值时,银行预期投机成功所获得的风险溢价将超过在投机失败情况下的特许权价值,从而刺激从事谨慎投资的银行投机;而原本就进行投机的银行将会尽量降低自由资本金的持有量以增加预期利润。同时,银行部门不足的自有资金将会产生其从事高风险投资的激励,因为对企业来讲,即使投资失败了,对所有者而言只承担自有资本损失,而大部分损失是由债权人来承担的,若成功了则恰恰相反。

2.限制外国机构进入的严格市场准入将会被审慎规制替代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审慎监管的关系成为wto多边贸易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世界贸易组织对成员国在其推进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可能出现自由化政策与国内政策不一致或矛盾,可适用“审慎例外”原则,这在世界贸易组织的金融附件中有明确体现。即:无论本协定的任何其他条款如何规定,不应阻止一成员方为审慎原因而采取措施,包括为保护投资者、存款人、投保人或金融服务提供者对其负有诚信义务的人而采取的措施或为确保金融体系的统一和稳定而采取的措施。但是,审慎例外要求成员方在其采取的审慎措施与其承担的义务或金融承诺不一致时,该审慎措施不得成为其逃避义务和承诺的接口。而且,wto通过争端解决机制来适用此规则。

金融业的政策主要分为四类:宏观经济政策、审慎规制、追求市场准入或国民待遇的贸易限制目标以外的非审慎规制和对市场准入或国民待遇的贸易限制。

宏观经济政策中对金融服务贸易具有较大影响的是货币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等。这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会对金融市场整体产生影响,影响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它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和统一的审慎措施。

国际支付政策对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一国为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而采取的限制短期资本流动的措施,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在gats的调整范围内。东道国对国际支付进行限制的理由是:第一,当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或出现支付危机时,东道国根据gats的规定可以对其已经承担的具体承诺进行限制;第二,若对国际支付的限制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这些措施构成审慎措施。

市场准入或国民待遇的贸易限制措施对审慎规制具有重要意义,它主要包括对商业存在的市场准入的贸易限制(例如对其法律实体形式的限制和对外国金融机构参股东道国金融机构的股权比重限制)、对许可数量的限制(包括指标和经济需要测试)、对金融机构营业机构数目的限制和对金融机构交易额或资产额的限制等。就商业存在的市场准入限制而言,虽然可能出于保护国内金融业的需要,但是也可能出于监管的考虑,从而它也可以转化为审慎措施,因为对商业存在的监管需要与母国监管当局共享监管信息,对其监管比较困难。许可数量限制、营业机构数目限制以及资产额的限制在很大意义上不构成审慎措施。

国民待遇可能会构成审慎措施,特别是在东道国陷入危机和对金融机构进行救助时对国民待遇有影响。

3.保持东道国有效竞争的金融市场与稳健的金融体系间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

建立与金融服务市场开放条件下同时兼顾金融效率和金融稳定的原则相适应的制度框架是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金融服务业和金融产业组织体系健康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按照wto的基本规则和发展整理

注释:

第4篇:金融服务优化范文

一、以便民高效为根本,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质量

县域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决定着县域金融的动力和推力。金融服务的质量好、效率高,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会大、动力就更加强,否则,金融的支撑作用就会受到限制。因此,要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普惠金融”的要求,以便民高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胆尝试,创新突破,着力改善金融服务质量,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让老百姓享受到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

(一)加速完善县域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着力解决农村金融“真空”

要在消除农村金融空白乡镇的基础上,摒弃“有网点就有服务、网点多服务面就大”的错误观点,重点解决好网点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金融的社会服务功能,扩大金融网点机构的覆盖面和辐射面,同时,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站、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农村金融便民中心等新型服务体系建设,用固定的或流动的多种服务方式,最大限度满足老百姓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加快推进以惠农支付服务为重点的惠农便民工程建设,延伸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便民金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导向,也是县域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关键。当前要紧紧依托“银行卡助农”工程,加快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银行卡、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金融工作的推广运用力度,进一步完善惠农POS机的功能,加大惠农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切实为农民群众量身定做一些特色金融服务产品,使广大农村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方便、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

(三)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切实解决金融服务薄弱环节

金融越是发展,老百姓需求越大,就越需要处理好金融自身建设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系。如何更好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已经成为基层金融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就县域金融来说,当前急需采取强化内部管理、配强业务队伍、提高职业经理人员素质、培养行业服务文化、改善和增加硬件设备、完善窗口柜台服务平台、加强外部监督等措施解决好办理金融业务“排长队”、“大厅服务混乱”、“服务态度生硬”和“工作不作为、慢作为”的老大难问题,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使其不受损害、不受侵犯、不受损失。

(四)加大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扩大山区金融服务覆盖面

县域农村金融服务滞后,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落后和市场化程度较低所致,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老百姓对金融缺乏必要的认知、了解和掌握。因此,改进农村金融服务,要从普及农村金融知识开始,这是金融部门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金融部门要主动作为,多花心思,统筹谋划,结合县域农村发展实际,根据当地老百姓实际需求,积极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宣传网络和工作机制,让金融知识和金融政策下乡进村,努力扫除金融服务盲区,使金融不再远离普通老百姓,让金融不再成为老百姓的“奢侈品”,确保更广泛的群体能够公平享受到金融发展成果。

二、以改革创新为导向,推进县域金融改革发展

县域金融改革决定着县域金融发展的未来。当前,县域金融要根据中央和国家的金融改革总体要求,通过改革创新,对县域农村金融工作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促进县域农村经济主体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这就是县域农村金融改革的支点和基点。就县域农村金融来讲,要通过改革创新着重解决发展中的制度性问题: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县域金融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县域资金“循于并融入”当地县域农村

在当前银行资金组织压力加大、资金运用成本增加的前提下,地方政府要主动作为,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用市场手段与行政引导的改革思路,改变政府直接行政干预的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和资金市场的自由支配权,引导商业银行严格落实“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使金融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同时,通过政策机制的驱动,促使商业银行自觉改变“爱富嫌贫”、“爱大嫌小”、“爱工嫌农”的传统金融服务理念,防止县域有限资金向大城市聚集,削弱县域金融对农村和弱势群体的投入和支持,以便更好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县域金融服务均等化和持续性。

(二)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树立新型金融管理理念

结合县域经济金融发展实际,适当调整县域金融监管政策和机制,改变现行金融监管标准统一化的理念和模式,加强对县域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尤其是针对农业和县域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特点,探索建立差异化的监管技术和方法,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采取更为灵活的监管方式,确保更多的小微企业获得相应的金融信贷支持,保持小微企业的蓬勃生机与发展活力,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县域金融工作机制,实现政银企沟通对接常态化

银企、银政深度合作和无缝对接是县域经济金融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就目前的县域金融工作来说,要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县域金融协调机制,完善县域金融管理机制,畅通县域金融“对话”机制,加快推进县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整治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积极构筑政府、金融、企业、经济管理部门等各方参与的良好的金融生态机制,以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增强对县域金融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从根本上避免“银行惜贷”现象,形成县域金融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建立县域金融扶持政策保障机制,保持县域金融发展活力

就金融行业自身而言,县域金融仍处于弱势地位,要全面发挥县域金融的作用,县域金融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要迈开步伐,大胆作为,积极探索,不能因循守旧,在思想上要大胆冲破束缚,将县域金融作为金融未来发展的主战场来推动和打造,在政策扶持上要大胆放开手脚,该放活的要放,该给予的要给,该投放的要投,该引入的要引,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各个方面给予县域金融倾斜和扶持,为县域金融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支持县域农村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三、以优化资源为支撑,促进县域金融健康发展

县域金融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县域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当前县域金融发展而言,优化县域金融资源配置要着重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信贷资源,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信贷资源作为县域金融最为重要的稀缺资源,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产业发展导向,运用和优化银行信贷资源,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改变“贷大、贷长、贷集中”的信贷投放模式,建立“扶特、扶新、扶优”的贷款投放新机制,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金融自身发展。要重点加大对创新驱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产能过剩产业和限制性行业的信贷“退出”和“调整”步伐,通过县域金融信贷投放机制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对“三农”、小微企业、新型城镇化、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信贷扶持,逐步减少并完全退出对国家限制和过剩产业的信贷投放,同时加大对各类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信贷注入,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二)优化金融产品,促进金融服务方式多元化

一种需求对应着一种产品,没有产品就没有服务,就没有支持的办法。眼下,县域金融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最大有瓶颈是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短缺。因此,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把现有的金融产品进行优化组合,简化一些已开发多年、相当成熟产品的操作流程,使操作更高效简便,使服务更贴心,真正达到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需求适销对路。同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层次分明的特点,加大各种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使产品覆盖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用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

(三)优化金融需求,大力发展民生金融

目前县域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民生金融需求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众多县域金融需求中,要优先考虑民生金融需求的有效满足。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大力发展民生金融,通过引进机构、增设网点、创新品种、延伸服务、改进监管等综合立体措施,不断完善民生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创新民生金融服务方式和品种,加大民生领域的信贷投放和资源倾斜,积极拓展民生金融服务领域,有效改善民生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民生金融服务水平,提高民生金融资产质量的容忍度,加速推进县域民生金融发展,促进县域金融服务均等化。

(四)优化金融供给,全面夯实金融基础

第5篇:金融服务优化范文

大家好!

尧都农商银行陆港支行自2011年9月成立以来,在各级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秉承着“做客户放心满意的银行”发展理念,以服务侯马的发展为己任,积极助推当地普惠金融发展,实现了支持经济与自身发展的双赢。截止2019年2月末,陆港支行各项存款余额5.4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2.36亿元。现就如何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以下观点:一、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消除金融服务盲区,增强服务渗透力,延伸服务触角,弥补基层金融服务空白。2016年以来,我行根据上级单位会议精神及要求,着力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点,稳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设立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点。目前,我行已在侯马市的19个行政村、社区增设了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点,配备了标准化的助农终端机具,帮助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办理存取款、转账汇款、查询余额等各种金融业务,并根据民众业务需求,定期组织业务人员开展农村金融知识宣传。

二、探索和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制建设,有效缓解小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侯马市作为商贸物流名城,市场商户众多,小微企业发展活跃是当地的一大经济特色,然而,“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不少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我行立足侯马市的商城经济特色,在总行的支持下,先后推出“阳光快贷”“便易贷”“汇商通”“福农卡”等多个小微特色业务产品,产品具有“服务高效快捷、用信方式灵活、担保方式多样”的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小微金融服务渠道,实现了与小微企业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三、创新服务模式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探索“金融仓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以“动产质押第三方监管”形式满足经济实体的资金需求,为不同客户提供专业化、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年初总行就供应链金融服务,计划在陆港支行做为试点,以山西黄河金三角工业品交易中心为基础,服务于方略陆港集团供应链物流合作商。目前该产品正在进一步研发过程中,待实施运营后,将带动辖区内中小企业乃至黄河金三角及周边工业企业的发展活力。

第6篇:金融服务优化范文

中小企业各项业务的开展都是依靠于资金来完成的,因此,加强金融服务创新举措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不仅融资渠道比较狭窄,而且资金运行非常的困难,所以,必须要创新金融服务,通过创新举措,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中小企业的新的腾飞。本文首先讲述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然后提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市场机制,完善多层次发展的市场体系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促进增收和扩大就业的作用,必须要完善市场建设,通过打造多层次发展的市场机制,促进金融服务的日臻完善,使得资金得到优化配置,这就需要政府不断的完善其服务水平,通过降低市场的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的程序,如今中小企业的落地,加强对市场的全局性把控,通过建立多层次的互通机制,促进资金金融的正常、快速流动。

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要完善融资体系和机制,通过让市场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得中小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资金扶持,并且通过权权交易中心,为各类的中小企业提供股权、债券以及其他金融类的服务,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创新理念,完善金融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要创新理念,结合企业的发展定位和需求,制定多方面的服务,无论是金融投资还是信贷的储蓄,都要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的增强创新服务意识,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为了实现金融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互促共赢,金融企业要创新服务理念,为顾客提供方便、准确、高效的金融服务。通过减少房贷手续、简化投融资环节,实现为中小企业提供无区域限制、无时间限制的服务;在保证金融服务合规合法的前体下,正确办理业务,从而提高服务的效率,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构建新的金融生态环境

为了创新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应该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搭建平台,及时的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在线申请融资,可以实现帮助的更加方便、快捷,能?虬镏?中小企业及时的解决资金难题,快速的回笼货币资金,从而抓住商机,占领更大的市场。

尤其是商业银行,为了有效地抓住中小企业的需求,银行可以通过建设资金的支付管理体系,能够和中小企业的供应商和市场直接对接,这样就可以让银行更能够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针对于资金需求的各个方面展开金融服务,从而使得中小企业和银行机构形成一个有效地联系链条,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该平台还能够为全国各地所有的中小企业提供在线融资以及其他的金融服务。

四、创新服务,打造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

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这就使得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差,融资成本比较大,这就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中小企业的切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金融服务产品。

一是针对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提供知产权质押融资,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轻投资、高投入的特点,这就需要结合他们的发展现状,对其知识产权进行抵押贷款。

二是针对一些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比较低的现状,尤其以经营产品比较的单一,这就需要金融企业结合这种现状,建立数个企业集合贷款的融资模式。

总之,在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产品的同时,也应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等科技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和外部增信机构。

五、打造高素质的金融服务人才队伍

对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工作的开展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因此,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服务水平的金融队伍。

首先,提高金融服务队伍的创新意识。只有金融人才具备创新的素质,才能在业务办理以及业务推广中吸引中小企业的眼球,及时的扑捉市场动态,结合中小企业的需求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再次,加强培训,提高金融人才的业务水平。要通过不同的培训方式,总结发展创新的经验,有目标地对不同层次员工包括操作层、管理层、决策层的人才开展多种业务和技能培训来强化员工素质。

最后,金融服务队伍,实现人员联动管理。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需要加强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业务对接,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也为其管理人员提供高端个人金融服务。通过整合,搭建起由团队经理、理财经理、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组建的金融服务团队架构,从队伍建设编制方面保障人力资源。

第7篇:金融服务优化范文

一、调整结构。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银行业应发挥重要作用。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

(一)优化信贷结构。国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生长潜力大等特点,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改变旧的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推动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一是优化信贷业务的行业结构。积极支持符合重点产业调整规划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行业,严控“两高一剩”和落实后产能行业项目的信贷投放,真正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二是优化信贷业务的资本配置,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的评级体系,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高经济增加值的项目,抑制规模扩张激动,更加注重信贷业务质量,信贷投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优化信贷业务的产品结构,满足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行业结构资本配置,绩效目标和信贷产品的分配优化,推动信贷结构的优化,发挥信贷扛杆作用,促进我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平衡现象,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的矛盾较为突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格局向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转变,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头戏。一是着力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力争做到三个覆盖”农村基础金融全覆盖、农村信用评级全覆盖、农户有效贷款需求全覆盖。二是积极推动农村金融创新,贯彻实施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不时完善的政策措施。三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支持新农村建设,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四是稳步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转型、农民转移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变提供金融支持。

(三)发展消费金融。内需特别是城乡居民消费拉动的作用相对较弱。近年金融危机的迸发,使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贸易维护主义加剧,国际贸易的增长前景充溢不确定性,大力扩大内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使经济驱动向以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转变。金融机构要围绕“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扩大内需的任务和措施。一是开发多样性的消费金融产品,积极拓展消费金融供给渠道,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融资需求,二是加大对保证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设的信贷支持,落实房地产差别化信贷政策。抑制房地产投机性融资需求,推动居民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四)扩大金融覆盖。实现容纳性增长的根本目的让经济发展效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国民大众能合理分享经济增长效果,经济制度向更好的促进容纳性增长转变。可继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金融机构要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加服务网点,消除金融服务肓区,增强服务渗透力,努力将银行服务惠及所有人群,保证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二是有效缓解小企业、微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和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制建设。三是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努力使低收入人群越来越方便的享受金融服务,努力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二、创新产品。

比较青睐和依赖于对大企业、大项目,金融机构出于经济效益和风险防范的考量。包括对政府背景下项目的贷款所产生的增长和盈利,但这种简单的发展方式是不可继续的只有不时创新产品和服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着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是顺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肯定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转变自身盈利模式,改变资产结构的现实要求。

(一)金融创新要以实体经济的真正需求为导向。资本市场利用票据、债券、股票等进行直接融资,鼓励各类投资基金向中小企业投资,多层次、多渠道满足中小企业的多元化需求,力争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二是从产品研发、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制度框架,修订中小企业贷款分类规范,细化授信管理制度,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科学合理的监管容忍度,为中小企业发明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创新机制和服务。使之真正办成中小企业信贷超市。二是完善微小客户贷款管理机制,为小企业、微小企业、个人客户三大目标市场提供及时快捷的融资服务。三是探索“金融仓储”融资模式,以“动产质押第三方监管”形式,满足经济实体的资金需求,为不同客户提供专业化、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三)优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流程。做好定价、后台做好支付结算、人力资源和IT系统支持”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前中后台横贯式管理。

(四)创新银担合作。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金融机构要主动与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根据融资担保公司的资本、信用、经营业绩、风险管理、依法合规经营情况,确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公平诚信、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二是金融机构要善于借助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增信作用,通过创新银担合作,建立适应融资性担保公司承保贷款特点的业务模式,创新符合中小企业需求和经营特点的信贷品种。拓展业务领域,控制业务风险,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三是优化审贷流程,提高担保贷款的审批、发放效率。四是金融机构要根据相关政策,合理确定担保贷款利率,对中小企业、民生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落实有关利率优惠政策。

三、抓住机遇。

准确掌握国家经济结构调整,金融机构要结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升级换代的方向和趋势,抓住机遇,着力推进自身发展。

(一)致力于打造特色化银行。国银行业取得了前所末有的发展,但同质化竞争状况还比较严重。各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条件,走差异竞争和以特色取胜之路,将资源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改革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通过引入现代组织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业务条线清晰,职责分工合理,管理运行高效的组织体系,建立有利于继续创新和不时改进金融服务的管理架构,要以客户为中心,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各环节操作的专业性,提高运行效率。

(三)有效增强风险监控和风险抵御能力。金融机构必需正确掌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积极调整信用资源配置,趋利避害,有效管理由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信用风险。金融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经济实体的真实有效需求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宗旨,立足自身实际和发展战略,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掌握风险与需求的平衡,坚持做到利息可控、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基础上,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有效管理金融创新风险。

第8篇:金融服务优化范文

【关键词】农村 金融服务 分析 措施

金融是指对资源进行整合继而实现价值等效流通的过程,主要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以及回笼,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以及贷款的发放和收回等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主要是由金融机构完成,金融机构催生了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也就是针对我国广大村镇所特制的金融服务体制。

一、农村金融服务

(一)农村金融服务含义

农村金融就是一切与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农村金融服务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金融机构通过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农民、农村、农业三者提供的共同受益的活动。农村金融服务为我国农民经济的提高、农村的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从事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特色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主要是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民间借贷作补充三者构成。

(二)农村金融服务特点

1.金融资金匮乏。第一,农村金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资产相对较少、价值较低,农民每笔金融业务的存款、汇款金额都比较小。第二,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农民在日常生活、建房、婚丧嫁娶和教育子女中投入增加,使农民没有更多剩余资金参与金融投资。第三,资金的逐利性使农村的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农村金融资金匮乏。

2.金融服务周期性强,季节性强。农民主要生活和经济来源是靠务农和务工所得,收入很不稳定。而且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当农民的收入因为农作物收入减少时,也就降低了将资金投入到金融机构中的几率,反之,该几率将会上升。

3.服务对象具有层次性、多样性。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金融服务面对农民、农村、农业三个对象造成的,服务项目可以是农民个人的资金管理,也可以是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还能为各中小农村企业提供贷款业务等等,服务对象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

二、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一)农村信贷管理缺乏完善体制

农村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首先,由于银行信贷体制的弊端,对于农民贷款要求不断提高,贷款手续复杂,在贷款审批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吃、卡”等舞弊现象,给农民贷款带来困难。农民由于持有资金少,所持土地和房产按照国家规定又不能作为抵押,现有的金融担保机构为了规避风险,不愿意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导致农民贷款门槛高。其次,信贷周期确定不合理。贷款期限方面,现今信用社贷款从一般从一年到三年,而从投入到见效周期较长的项目(如核桃、柴胡种植、肉牛养殖等)需要3~5年。关于农村信贷问题,国家也增大了扶持力度,目前农村小额信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小额信贷在各地农村的发展情况良好。为扩展小额信贷的面,增加贷款额度,适当延长贷款周期,对于投入见效期较长的项目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二)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科技手段缺乏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上,主要为农民、农村和农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而此类金融服务机构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服务体系和服务手段还较为落后,服务品种主要是对农民和农村各类经济组织提供小额贷款服务,贷款金额一般较小,贷款期限较短,服务品种单一。其次,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目前的结算手段依然是以现金为主,在支票和信用卡等方面的非现金结算较少,缺乏科技手段,结算方式落后。

(三)功能弱化,资金严重外流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性支农作用明显弱化,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导向不足。农村信用社规模小,服务单一,信用制度建设落后,对农村金融发展支持力度不够,无法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信贷资金需求。其次,由于利益的趋向性,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尽量减少损失,将农民的存款资金主要投入到城市金融上,对弱质性的农村经济投入不足,只存不贷,服务弱化。再次,我国邮政储蓄银行一般将所吸收资金转存央行,而央行则将资金投放到城区和其他产业的建设中,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投入不足,使本来属于农村的资金严重外流。

三、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措施

(一)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完善信贷管理机制首先,应该创新贷款流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适当简化贷款流程。上级银行还应该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给下级银行,尽量减少审批权过于集中的现象,降低农民贷款门槛,提高审批速度和效率,使审批手续高效、简便。其次,农村金融机构还应该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对不同贷款对象、期限、用途的贷款进行利率定价机制,正确评估贷款主体风险状况,加大支农力度。再次,农村金融机构还应该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建立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信贷周期,以适应其发展。最后,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颁布适应农村经济的法律法规等等,逐步完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

(二)加强农村金融工具创新,完善服务方式

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工具创新,首先应该做到对原有金融工具的改造,改变落后的现金结算手段,并逐步引入先进的多样化结算工具,比如在农村中推广信用卡、鼓励村民进行互联网贷款等等。扩大贷款品种和范围,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贷款需要。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完善担保机制,优化担保业务的流程,完善抵押方式,允许宅基地抵押、林权抵押等等,不断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

(三)建立资金回流农村配套机制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资金的回流政策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建立资金回流机制应该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制定相关的农村资金回流措施,确保农民存入的资金切实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减少资金被转移的现象。政府和各金融机构主管上级应制定信贷导向,健全贷款制度,用优惠条件吸引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入农村信贷体系中;建立专项补偿基金,减少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引起的金融损失,保证农村信贷资金的安全,降低资金损失,防止资金外流。

四、结束语

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积极的引导政策能够帮助农业产业发展,完善农村经济格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国家,有利于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三大产业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蔡敏.农村金融服务现状、问题及建议――黄梅县金融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调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8(7):48-49,59.

第9篇:金融服务优化范文

一、依托硬件创新,深化支付环境建设

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农业的特点,和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持续不断地拓展农村地区的相关金融业务,使贷款程序、和农村的网点布局得到优化。农商银行要积极优化网点布局,统筹网点增设,持续加大乡镇及以下网点布设力度。依托农户家庭、商户和农村社区等,不断加大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安装力度,丰富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服务功能,满足广大农户小额现金存取、自助缴费、转账、汇款等多种服务需求。积极布放,科学合理做好选址工作。开展市场调研,分析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查服务点运行情况。以乡镇营业网点为基础服务平台,合理分区,丰富功能,不断扩展延伸服务半。针对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但金融服务存在空白的行政村,选择已设立服务点但现有无法满足农村需求、供需矛盾突出的行政村,按照“业务简易、组织简化、成本可控”原则,积极布放VTM(可视柜员机)、ATM(取款机)、CRS(存取款一体机)、农金通、电话POS等自助设备,进一步增加电子机具布放量,增设服务点数量。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实现支付环境“深入”覆盖,实现服务点建设与客户需求相匹配均衡发展,不断优化渠道建设,改善银行卡用卡环境。

二、依托产品创新,加快金融IC卡推广应用

遵循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理念,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为根本出发点进行创新,产品种类从单一走向多元,产品内涵与附加服务从低端走向高端,产品包装从简装走向精装。创新银行卡产品,细分农村客户资源,丰富银行卡产品种类,充分发挥金融IC卡功能强大、安全性高、保密性强的特点,逐步形成增量银行卡以IC卡为主的局面,重点开展与公用事业单位、大企业的合作,开发行业应用功能,扩大金融IC卡行业应用范围,实现其与互联网支付、手机移动支付等??新应用的整合。围绕参与主体、投入产出、市场推广和行业整合,探索建立有效的金融IC卡业务运营模式。

三、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多元化应用

针对居民金融需求与时俱进、客户消费习惯迁徙变化的新形势,农商银行应借助现代化的通信技术,积极探索银行网点与电子渠道的协同服务。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 增加自动取款机、POS机 , 改善金融服务环境。融合物理网点与虚拟渠道、协调传统业务与新型业务、打通线上与线下支付方式等多项成果。同时,积极拓展手机银行、网点银行、二维码支付等多种电子支付渠道,打造特色统一支付平台,为客户提供一条绿色、便捷、安全的网络支付渠道,使客户体验到交易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等特点的互联网金融。大力推广手机支付业务及电子银行产品,充分发挥手机支付在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优势,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产品,引导农村居民逐步认可和主动使用手机支付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普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