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的研究范文

校本课程的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的研究

第1篇:校本课程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办学特色;提高品味;素质教育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the school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policy, the real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futu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alent. The reason why a school with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other schools, the core lies in its uniqu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to upgrade the school's quality, and strengthen internal organs, thereb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quality education, to form their own important way to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into the school the focus of the past, no longer the only teaching resource for training students for this particular resource based curriculum into the classroom real.

【Key words】School characteristics;Improve taste;Quality education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他是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创办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重要课程。为了打造出我校独有的校本课程品牌,我校经过多方谋划、深入思考,开发出了独属于我校的两本校本课程教材。本人现将编撰的过程、内容和实施结果简写如下。

1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成书

11成立课程开发小组,把握整体方向。校领导充分重视,认真研究,挑选骨干,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并制定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由组长杜秀华校长亲自带领课程开发研究组成员,进行研究、分析并制定了具有长白山和我校特色的课程纲要。经过反复学习、讨论和论证之后,分别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东方神韵——长白山》作为学科拓展型的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加深认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拓展,应是综合、立体的工作。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使我们的编写工作不断向纵深,多角度去探索、开发出了既联系学校实际,又着眼于对教育资源的综合性、应用性、趣味性及动态性的开发利用,同时又注意了学科整合的校本教材。

12结合实际,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根据课程开发方案,从学校现状、学生需求、教师资源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并在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体能发展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确立校本课程系列,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池北二中,感谢你们选择了池北二中!衷心地祝福你们在三年的初中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平安美好。”这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特色校本教材热情洋溢的开篇校长寄语,从中可以看出,该教材的使用对象是由小学刚刚升入中学的新生。其编写宗旨是:通过我们全体教师的努力,使学生们不仅在知识面方面将有更大的拓展,而且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思想也日臻成熟,较好地完成由懵懂的少年向青少年及成人的过渡。在这里,他们不但应努力学习文化课,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他们要开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为他们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诗情画意融入历史与现实的悲欢,长白山从遥远的天际向我们走来,有多少悲壮幻化成起伏的血脉,有多少崇高演绎出庄严的风采,有多少神奇弥漫着英雄的气概,有多少神秘摇曳出粗犷的豪迈。”这是《东方神韵——长白山》特色校本教材其中一章的开篇辞。该教材的编写就是要通过中国名景——长白山,来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从而为将来建设家乡打下良好的理论及技术基础。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加强调控,实施校本课程

随着校本课程的内容的确立,校本课程也悄然地开始了运作、实施。

21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调控指导。校本课程作为课改的新生事物,又是学校自行选择和开发的课程,在实施之初出现些困难:有些学生、家长会提出一些异议;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不合理,影响实效等等,这时学校都给予了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在开设课程一段时间后,我们便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同学喜欢上校本课,认为对学习有益,扩展了思维,让自己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校本课程实验之初,就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使教师们更加坚定了“校本课程能办特色学校”的认识。

22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兼顾课程互补,增强实效。任何学科的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联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同样与国家课程存在一定的联系。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它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利用好这一点,使它更好地弥补其他课程的不足。《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就整合了思想品德学科,《东方神韵——长白山》整合了音乐、美术、历史、生物等学科。课程主要以做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和行为都得到锻炼。这样,使校本课程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起到补充作用,从而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23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校本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以往的“课堂、教师与教科书”,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探索,使学生学有所长,人人获得成功。

24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在校本课程实施到一阶段时,学校适时组织一些活动。如学生书画、摄影作品展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他们乐于参加,尽情展示自身风采,使同学们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实践本领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把校本课程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3校本课程开发的显著成果

31学生思维活跃,能力增强。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们对实践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有了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都相对增强。如学生们在实践走访中的书画、摄影作品成果显著,实践报告大多有独到见解,受到广大教师和专家的好评。

32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全面的发展。校本课活动不但内容丰富,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广阔时空。我们将每一课学习后都有一小活动,每一章都设定一项大的实践活动,将学生们自然分组,更好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反馈、交流信息的能力。

实践活动给学生们带来的可喜收获是:①能力迅猛发展,学生特长体现明显。②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实践本领、认识水平均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③心理素质、承受挫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2篇:校本课程的研究范文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9—0054—01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到学校、地域、文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地方性。笔者以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念,体会生物技术实践的乐趣,认识STS与生活的关系,利用学校现有的物质、生物课程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进行了以“走进豆氏家族”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 选定“走进豆氏家族”为校本课程主题的目的

各类豆子及豆制品富含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等营养要素,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百姓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家常菜。豆类中的黄豆因富含蛋白质,成为人们首选的植物蛋白。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挖掘校本课程资源的新课程教育理念蔚然成风,笔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团队合作,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并实施了基于项目学习的“走进豆氏家族”课题。

二、“走进豆氏家族”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

(一)根据学情、校情选定课程资源

在现实教育背景下,多数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动手能力不强,学习自主性较差。因此,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二)开发的课程内容及应用的课程资源

第一章:豆子的营养。包括认豆识豆,说出各种豆子名称及其营养价值;吃豆吃出健康,培育学生懂得饮食的科学、多样化;挖掘金城兰州特有的以豆为原料的饮食特色,热爱乡土情缘。提供《我眼中的豆子》学生演示文稿评价量规、《口语表达得分指南》、图书馆内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实验室等资源。

第二章:豆制品制作。涉及学做豆制品,品尝豆制品,确定制作课题,设计方案,研讨可行性、操作性,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需要《豆制品制作申报表》《豆制品制作评价量表》《项目小组计划》《小组讨论评价量规》、视频资源、豆制品所需的试剂和原料等资源。

第三章:传承饮食文化。设计宣传展板、设计家庭餐桌豆类饮食餐谱、开展研究性自选课题。用《学生作品集评价量规》《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等资源。

三、“走进豆氏家族”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

(一)课程实施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以“走进豆氏家族”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活动形式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开放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实施应该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将校本课堂置身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调研和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强是本门课程的一大特点,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二)课程实施典型案例及成果

[课程内容] 兰州地方特色小吃——灰豆子、甜醅子的制作及长期保鲜方法的探究

[实施过程]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灰豆子、甜醅子的起源,制作原料和方法。

2.各小组在课外开展灰豆子、甜醅子制作,记录、拍摄实验过程,注意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交流品尝甜醅子、灰豆子,根据制作评价表打分,用PPT展示实验过程和制作体会。

4.鼓励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从模仿科学家的实验开始,进行诸如“甜醅子的保鲜方法探究”、“金城特色饮食灰豆子的品牌提升”等课题研究。

[课程成果]

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活动,课外从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参与实践制作,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更重要的是学生进一步懂得了如何与人交往与合作,提高了交际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走进豆氏家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反思

1.有效的学习支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的学习支架能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促使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学习。

第3篇:校本课程的研究范文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程标准》还指出:“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在化学教学中,核心概念是指那些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和方法。可以说,具体知识是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载体,具体化学核心概念是通过平时的学习过程点滴积累的结果。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超越对知识本身的认识,从传授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使用事实、发展观念,即要从“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向“观念建构”的教学。学生学习化学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与应用,学习和思考不能与真实生活脱节,一个带有强烈生活性以及与生产实际相关的课堂设计,可以构筑起化学知识的“主场”,可以解决、解释生活中诸多的耳熟能详的现象,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胶体内容从应试的角度并不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但对高一新生来说,这个内容恰好是学生在参与、亲身体会感受化学的一个很好素材,且胶体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对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是一个重要的机会。本节课以胶体的制备、胶体的宏观特征和微观解释、创造条件实现胶体、溶液、浊液的的转化以及对胶体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了解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价值观、宏微观、实验观和转化观。

一、研究背景

学生对胶体的学习后,对于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胶体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等知识,记忆深刻,但却经常在牛奶是胶体还是乳浊液以及氯化铁与浓NaOH溶液反应后能否得到氢氧化铁胶体这样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不敢定论。由此不难看出,正是因为胶体在应试中的地位“不高”,因为教学时间安排不足,一般就是半节课,所以其学习过程就显得过于粗糙、浅显和表面化。而校本课程作为目前学校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恰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在笔者开设的《化学与生活》的校本课程中排入了《胶体就是我身边》这节课,通过一系列小型实验设计,实现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相互转变,此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胶体这个概念不是一个孤立的“新生态”,其与学生已经熟悉的溶液、浊液一样,是一个混合体系,是一个微粒集体对另一种微粒的“容纳”,但这种微粒特殊的微观粒子(其被“容纳”微粒的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使其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学习实践过程

1.设计多个得到胶体的过程,培养转化观

化学核心素养对转化观要求,能从不同视角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能运用对立统一思想和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能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变化做出解释或预测;能运用化学变化的规律分析说明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化学变化。

(1)通过向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1 mL-2 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即丁达尔效应。通过对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对比实验,落实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

(2)将牛奶、豆浆、淀粉等加水稀释,观察在稀释过程中用激光笔照射这些溶液,有光亮的“通路”出现,产生丁达尔现象,实现了从浊液到胶体的转变。再继续加入过量水,光路会消失,继续转变为溶液。

(3)将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继续加热,观察其由透明澄清的红褐色“溶液”最终转变为红褐色沉淀,实现了胶体向浊液的转化。

(4)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其产生红褐色沉淀。

(5)将上述(4)实验中的氢氧化钠依次稀释1倍、2倍、5倍、10倍后分别加入等浓度的氯化铁溶液中,观察其随浓度降低,沉淀越来越少,最终不能产生沉淀;再将氯化铁溶液,与不同浓度氢氧化钠反应后的产物一一用激光笔照射,观察其均有丁达尔现象产生。

(6)找找身边的胶体。自来水、随身携带的学校的直饮水以及买来的矿泉水、纯净水;水沸腾出来的水蒸气;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铁沉淀均可作为实验对象,做丁达尔实验。并记录了如下的实验现象: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的有自来水,三氯化铁溶液,水蒸气,氢氧化铁沉淀;不能产生的有直饮水,买来的矿泉水和纯净水。

通过上述一系列实验的探究过程,深刻体会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无二组成,都是一种微粒扩散到另一种体系中的混合体系,其不同只是被分散的微粒分散质粒子的直径落在了溶液和浊液之间,处于1 nm~100 nm之间,而溶液中溶质的直径小于1 nm,浊液中分散质的直径大于100 nm,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恰好处于溶液和浊液之间。通过探究明确在一定条件下,浊液和溶液可以转变为胶体,胶体也可以转变为浊液和溶液。所以牛奶是浊液,牛奶溶液就是胶体;淀粉溶于一定量的水得到的淀粉溶液其属于胶体范畴;明确只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恰好落在1 nm~100 nm之间得到的混合液属于胶体;比如NaCl溶于水得到溶液,因为其在水中溶解度大,溶于苯或汽油得到的就是胶体。肥皂水在阳光下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光彩正是因为其产生了丁达尔现象,云、雾、烟是通过不同微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胶体,雾霾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如果这种颗粒分散在空气中,也可认为是胶体,如果单纯说霾,因其分散质直径为2.5微米,就不能认为是胶体了。

布鲁纳曾说:“孩子们在教室里的所为和科学家在实验室的所为只有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分”。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设计,吸引学生在化学实验的感召下,使隐含的知识显露出来,逐步分析整体面貌,这应该是化学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内涵所在。干净的空气尽管是混合物,但没有合适的分散剂,只是单一成分,所以不能称为胶体;自来水的丁达尔现象是因为其中混有了杂质,杂质充当了分散质,水做了分散剂,形成一种分散系;房间里如果有丁达尔现象是因为大气中的灰尘充当了分散质,现在的房间里没有看到丁达尔现象,说明我们的房间里空气比较清洁;有学生回忆起自来水如果长期放置后,底部会有少量的沉积物,所以自来水不能直接饮用。讨论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铁胶体以及氢氧化铁沉淀都不是单一的分散系,氯化铁溶液中混有少量胶体,因为它的水解是一直存在的,在沸水中程度会比较大,所以氯化铁与沸水的反应成为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但也要控制条件防止得到沉淀。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沉淀量会比较多,会混有少量胶体,但因为混有大量的沉淀用于制备胶体就不是合适的方法。

2.尝试从微观组成角度解释胶体特性,培养宏微观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培养宏微观要求能从物质的宏观特征入手对物质及其反应进行分类和表征,能从原子、分子水平分析常见物质及其反应的微观特征。

PPT解析1869年,英国科学家丁达尔发现了丁达尔现象。光射到微粒上可以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当微粒直径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时,发生光的反射;二是微粒直径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发生光的散射,散射出来的光称为乳光,散射光的强度,随着颗粒半径增加而变化。悬(乳)浊液分散质颗粒直径太大,对于入射光只有反射而不散射;溶液里溶质微粒太小,对于入射光散射很微弱,观察不到丁达尔现象;只有溶胶才有比较明显的乳光,这时微粒好象一个发光体,无数发光体散射结果,就形成了光的通路。散射光的强度,还随着微粒浓度增大而增加,因此进行实验时溶胶浓度不要太稀。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过程,实现了氯化铁溶液中的溶质FeCl3转变为\[Fe(OH)3\]n,\[Fe(OH)3\]n一种分子或其他微粒的聚集体,其大小随浓度、温度发生改变,其分散质粒子的直径恰好落在1nm~100nm之间时得到的分散系被称为胶体。

牛奶、淀粉、豆浆是化学中的大分子物质,其微观粒子以淀粉为例可表示为(C6H10O5)n,一个分子中含有几百到几千个C6H10O5链节,在水分子作用下被分离,随n的个数越来越少,其作为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可以减少到1nm~100 nm之间,这时得到了胶体,因此如果说牛奶、淀粉、豆浆溶液是胶体是可以理解的,因其常见浓度下的牛奶、淀粉、豆浆溶液都能观察到明显的丁达尔现象,得到所谓的溶液其浓度已经非常非常小了。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并体会到化学的无处不在。学生层次不同,上课的方式会不同,但是融入课堂、充分体验、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总是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

3.通过了解胶体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科价值观

(1)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

纳米 (nanometer, nm)= 十亿分之一米 (10-9 m),1 nm与1 m相比,相当于玻璃弹珠跟地球相比,当一个男人把剃须刀放下那一小段时间,胡子已经长了大约1 nm;人们发现当物质达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在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特殊性能的物质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处于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菲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介观系统,即接近于分子或原子的临界状态。

纳米材料并不是胶体,因为它不属于分散系,普通材料的组成微粒直径也在1 nm~100 nm之间范围之内时,物质的性能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胶体也有很多特性,在生活、生产中等到广泛应用。

(2)胶体在医药卫生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

人体各部分的组织都是含水的胶体,因此要了解生理结构、病理原因、药物疗效等都要根据胶体化学的研究成果。

在临床医学,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胶体粒子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半透膜孔径在1 nm),半透膜是人工合成的膜,小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半透膜,而多肽、蛋白质等胶体颗粒则不能通过。血液透析时,透析液和血液分别位于半透膜的两侧,两者间进行物质交换。透析能快速纠正肾衰竭时产生的高尿素氮、高肌酐、高血钾、高血磷、酸中毒等。

血清纸上电泳利用胶体的电泳现象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也是胶体在医学上的重要应用。胶体粒子带电荷,在电场中,粒子在分散质中能发生定向移动。血清蛋白电泳对于肝、肾疾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有意义。医学上越来越多地利用高度分散的胶体来检验或治疗疾病,如胶态磁流体治癌术是将磁性物质制成胶体粒子,作为药物的载体,在磁场作用下将药物送到病灶,从而提高疗效。同时,胶体溶液在急性代谢紊乱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3)胶体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高压除尘往往被称为电泳现象,空气与灰尘实际上形成了气态胶体。静电除尘原理是因为,灰尘本身有电荷,含尘气体在经过高压静电场时,尘粒与负离子结合带上负电后,趋向阳极表面放电而沉积.达到除尘效果。

胶体因为其独特的微粒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颗粒小比表面大,有吸附作用,常用于净水。水混浊不清,是因为在水中有许多泥沙等污物在“游荡”。较大的泥沙粒子很快就会沉淀下来。而小的已经成为胶体粒子了,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泥沙胶体粒子带的是负电荷,由于每一个泥沙胶粒带的电荷都是一样的,当两个胶粒彼此靠近时,静电斥力总是使它们分开,它们没有机会结成较大的粒子沉淀下来。

明矾KAl(SO4)2・12H2O 是由硫酸钾和硫酸铝混合组成的复盐。硫酸铝和水起化学反应后生成白色絮状的沉淀――氢氧化铝。这种氢氧化铝,也是一种胶体粒子,带正电,它一碰到负电的泥沙胶粒彼此发生中和,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这就是胶体的聚沉。

胶体蓄电池的电解液是硅凝胶,大电流的放电性能很好,且具有优秀的深放电回复性、充放电利用率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胶体防灭火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良好的新型防灭火技术。 它是利用胶体制成防灭火材料,它具有性能优良、 灭火速度快、 安全可靠、 材料来源广泛、 灭火后不易复燃和灭火工艺方便快捷等优点。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思想,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的世界,带着生活的体验走进化学的世界,再用化学知识知道生产生活实际,从而发挥学科功能,体验学科价值。

校本课程的建构更加符合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各校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构建了富有本校特点的课程结构体系,开展课程整合研究,课程实施更有效率。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实现专业发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提升、重组,“课程整合、自主排课”项目,突破“怎么教”这个空间,进入“教什么”的空间,教师更多地要研究“选材”,研究什么是

第4篇:校本课程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个性;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24-1

在实施学校课程主题思想的过程中,我校将充分整合大学城的资源,从大学、大学生、家长和社区入手,了解学生需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我校开发学校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培养学生特长和综合素质。同时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我校将以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将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改变传统主义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主义学校生活结构与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教育环境”落在实处。

一、基于个性的校本课程建设思路与方法

1.坚持原则

(1)发展性原则。我们认为发展性原则是学校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首先学校课程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成长。对学生而言,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张扬个性,发展能力,培养特长,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基础;对教师而言,增强理论知识素养,提高教学水平,教育科研以及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学校来说,通过学校课程开发,凸显学校特色,推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其次,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以开发学校课程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丰富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更有利于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地方性原则。我们认为地方性原则是开发学校课程的重要原则。首先学校课程开发必须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立足于当地社会的特点,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国家课程中又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要尽量做到及时补充。其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已有的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来考虑开课设节,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教学活动场地来考虑开发实施课程。第三,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实际,开发学校课程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学校课程的开发方向。

(3)实践性原则。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学校课程“主要作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2.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事所要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校本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进行划分的方式。

一种是校内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还包括各功能室、操场、绿化、景点等空间资源;人力资源则是指学校教师个体的专业素质对于课程的有效支撑,还包括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兴趣能力。

一种是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大学设施、研究机构、工厂、农村、商场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学校建立起自身对课程资源比较合理和科学的观念,有助于课程资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从而对课程实施产生实效。

3.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以学生参与意愿为基本方式。暑期之前下发征求意见表,广泛争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合理性,然后再决定开发哪些课程。

以学校特色文化为背景来开发。学校文化是以国风雅韵为主题的传统特色文化,可以根据这一特色文化,开发国学、民乐、剪纸、书法、绘画等课程项目。

以学科分类来开发。通过采用选择和改编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课程资源,开设经典诵读、书法、趣味教学等校本课程,将其作为学科类课程的拓展和延伸。

以活动项目来开发。活动类校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感受成功,收获自信,让校园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学园,也成为他们成长的乐园。

以社会资源来开发。地处仙林大学城,大学林立,资源丰富。很多家长都有学科和一技之长,他们就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有的家长研究特长是通信,那我们就可以利用家长这一资源,开发通信类课程。大学里的图书馆、实验室、实验基地也是我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

二、仙小校本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1.课程观念亟需更新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第5篇:校本课程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类型;具体策略;阶段结构分析;策略制定

关于我国主体教育模式的渗透性改革,主要结合实际素质教育工作目标的首尾呼应原理,以及普通高校课程开发的现状,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的。这类关于校本课程的创新开发过程,对于满足一定实践性客观改革的高校素质质量的完善,有着必要的指导方向,集合实际开发程度的时代效应进行划分,并通过满足一定类型灌输标准的课程选择、改编、整合以及拓展的主流形势,进行总体进展手段和策略的落实。因此,结合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的语文学科体制改革活动,进行细致研究,保证策略开发活动对于整体教学渗透性改革机制的落实效能,能够上升到一个可以贯彻落实的现实机能水准。

一、我国高中校本课程整合以及改革开发的具体原理内容和现状研究

我国高中校本课程的选择和积极整合处理,是在全力满足技术开发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基础教学常见活动内容的多种形式以及课程订制、自实施的具体效能价值规律,进行学生具体需求的切实掌握和洞察。由于学生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必须结合高效的翔实系统处理,透过普通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客观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开发课程活动的筹备环节、资料整理、验收的系统操作活动,进行细致环节的整理渗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意识的贯彻实效。校本课程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关于实际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效能也不是十分强烈,根据知识经济人才控制背景范围下的具体社会要求反映现状,进行不同地域经济不平衡规律现象的探寻,使得具体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影响下的高中语文等学科的校本课程改革标准,处于相对滞后的水平,具体人才培养渠道与社会管理结构的主体接口不相吻合。在整体知识科技经济,以及综合信息化高端设备系统的能动控制效能作用下,涉及具体创新性人才格局的改建,以及教学内涵的延伸呼喊越来越激烈,这具体反映了社会大众在一定脱节经济局势的背景下,对于社会秩序矛盾环节诉求的强烈爆发。社会的高速发展作用下,具体的教育教学调整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在实现必要语文基础知识素养培养的同时,需要结合实际社会大背景文化的高端地位,依据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向,进行教育政策层面导向,适应社会需要机制效应,及学校深度结构修整的综合标准。中国文化喜爱的具体社会标准素质,是在建立一定的语文修养文化基础形式下,高标准传统品质的发挥,这就需要深度结合高中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将语文学科校本开发流程进行实际课程教学情景的转移,确保具体活动创新选课的综合效能,对整体语文哲学和评价框架的机制效应影响,满足整体教学规划开展流程模式的普遍覆盖。

二、具体语文课程开发的主要手段分析

(一)以学生为基础,进行高校校本课程设置任务的系统内容设置

关于校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高度满足学生的学习利益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主体与接收主体之间关系结构形式,伴生一系列个性张扬,以及实际语文素质潜能的自我挖掘开发标准,进行全面适应效能的补充,保证在一定实践基础引导作用下,学生和谐发展方向能够得到具体稳固的补充,这是整个高中具体贯彻校本课程改革活动的中心内容。深入研究具体语文学科范围内的校本课程设置标准,并针对具体教材开发流程的细致教育依托标准,进行满足基本实际素质灌输的结构状态下,高度适应发展相互协调状态下的基本知识技能拓展规模要求,使得习得性常识效应能够具体兼顾不同主体性格的真实素质水准,以及教学需求。关于文学共享信息体制的建立,主要结合互联网机能的总体数据库规模机制,并结合整体内容实效的盘点和梳理,确保系统化控制流程作用下的具体课程的立体化、网络化格局的改建。进行具体的校本课程拓展处理活动,需要基本建立满足国家内在稳固价值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综合陈述效应,进行资源重组,例如:在进行苏轼悼念亡妻的诗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课程讲解过程中,结合具体延伸的同类现代散文作品。包括《合欢树》等进行引进,使得生命永恒观念下的具体情感共鸣效能得到发挥,并结合具体文化作品的抒法的区别,和总体价值功效、文学语文素质拓展补充功能进行补充,围绕具体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内部主体意识的拓宽渠道,以及学生的个性心理开发功效进行匹配。

(二)结合学生实践效能的主观意识发挥,进行创新教学设置活动的拓展

关于语文课程的实践能力开发改建活动的设置,涉及具体课程设置内容的巩固,有着必要的支持效能价值,根据学生长期的语文学科范围下的实践控制行为的表现状况,以及情感操控的实践控制处理问题,进行文言文素养能力的逐步积累。人教版在设置课程时,针对第一单元进行了现代诗歌的总汇,确保适应一定朗读基调下的语文自我素质培养激励效果,能够得到积极发挥,实质上是满足人性情感发掘,以及自主口语表达标准的综合手段。只有通过一定程度的朗读训练,才能具体感悟原作的具体创造性情感抒发手段,以及语言文字堆砌的模式,实现满足一定音韵感应基础能力的追加,确保实际后期专业性适用范围的自我选择,保证具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掌握,并根据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专业课程考核的不断突破,这是贯彻现代现实性实践语文课程设置活动的主体目的。完成基本情感捕捉的诗歌教育之后,就可以根据现代文以及综合文体形式,进行实践性的戏剧演练,根据文学实践研究活动中的情感把握,和专用语言的情境补充,确保中心主旨文化效能的全面呈现,保证自主创新适应条件下的,具体学科培养能力能够自主建立,实现现代化教学改革活动,在普通高中校园内部的具体完善,促进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内部学生适应语文学科设置改革的主要基调,并且能够积极适应情景控制的手段,结合自我共鸣情感的展现形式,进行不断地自我修养补充,确保后期先进的教学机制效应的进一步实施和落实,满足基础实践性指挥效能在我国高中适应性人才模式下,得到具体绽放和机能发挥的标准目标。教师应该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创新意识,结合适合语文课程的具体设备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信息的虚拟手段,进行语文综合课程资源的高度整合,使得原有的现实生活态度,能够结合实质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优化,进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现状,确保多元控制格局下的具体创新实践性、网络化操作流程,能够借助具体先进硬件设备的教学资源购置基础形式,进行全面的渗透和拓展。

总结:在整体语文课程革新设置的基础前提下,结合现代化控制流程具体基准效应,以及实践机能的科学发挥,使得一定计算机程序作用下的,具体情景知识资料延伸和现场演练活动得到深入贯彻,满足学生强烈的参与控制标准要求,促进高中创新性人才教学工作条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连瑞琼.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成功(教育),2009,12(01).

[2]张立美.临沂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扬州大学,2011,22(14).

第6篇:校本课程的研究范文

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具体的职业院校环境中,学校根据当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要求、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以教师为主体,企业行业人员和课程专家参与的课程开发。因此,该课程开发能较好地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等情况进行课程改革,更能尽快地适应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本校的特色,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竞争优势,从而也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壮大。伴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其研究已成为职业院校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需要高级技应用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其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能迅速投身岗位的毕业生。因此,针对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紧扣市场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各种岗位的需求,打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观,建立以职业能力为需求的课程观,利用本校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对于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劳动者,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1、根据岗位需求,建立综合利用职业院校校本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课程体系、方法和途径。

2、制定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原则与目标体系。

3、围绕不同的岗位需求,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且能够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教材。

4、通过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紧扣辽宁沿海地区的地方资源,依托船舶行业,从数控加工与服务、模具加工与服务、机械加工与服务等方面入手,整合地方资源,进行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我们首先对辽宁沿海地区的地方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筛选、归类,确定各种岗位群。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其有地方特色符合职业院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我们将以教育哲学为指导,立足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然后分工负责,分头实施,把实施结果综合起来,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三)研究方法

研究以个案研究与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之以资料收集、教育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

1、比较研究。本文研究中,我们将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基于岗位需求开发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优势及其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与价值。

2、个案研究法。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对典型的岗位需求将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某个领域,某一个方面的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总结职业院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方法,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3、教育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概括,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经验总结,对研究工作进行调控。

4、问卷调查法。实验中,定期对学生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教育活动的状况与发展,取得的经验与存在问题,并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用以指导教育实践。

5、资料收集。对资料进行广泛的收集,并通过整理确定研究的范围,再对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筛选,并依据所筛选的资料开发校本课程。

6、文献研究。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及时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态,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三、研究特色创新

1、主动而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变革。职业院校必须主动而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变革。一方面,这是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职业院校只有主动出击,改革自身的的课程,根据企业界需要培养学生,才能获得生存。另一方面,这种改革中必须是有计划进行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受当前高职师资、资源等各方面的条件所限制。课程改革的计划性还体现在要规范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上。

2、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企业界的参与对职业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界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用人信息,使得职业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积极吸引企业的参与,可以适时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课程方案。职业院校与企业界的合作,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是:学校组建“专业课程开发委员会”,邀请企业界的相关专家参与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过程。

3、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职校教师在专业上的进步。由于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师资力量存在严重不足,而已有师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态度,其准备也并不充分,所以进行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循序渐进,让教师有一个在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的调整和准备过程。学校可以主动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使之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教师只有在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获得在专业上的长进,促进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同时,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对其所教专业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第7篇:校本课程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动漫教学 动漫校本课程 社团活动 课程整合;

“校本课程开发”(schoo1.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的思想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依据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旨在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针对高中生喜欢欣赏动漫作品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动漫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将研究报告阐述如下:

一、课题的科学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可见,作为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将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近年来一直努力推动国内原创动漫文化建设,培育动漫文化品牌,推动国内原创动漫文化走向世界。由于我们地处经济发达的广州,这里每年举办大型的动漫活动:金龙奖原创漫画动画艺术大赛(OACC)、ACG穗港澳动漫游戏展、广州国际动漫节、动漫游戏嘉年华、中国国际漫画节、全球十大动漫形象评选活动、广州暑假动漫展,丰富的动漫文化资源正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极好教材。为了充分挖掘利用资源,规范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并彰显特色、多出成果、力争示范,我们把“动漫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深入研究。

二、课题目标

美术教育(美术的启蒙教育)是可以从地方艺术开始的,在城镇、农村美术课程中,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可以代替一部分教材内容,占有一定的课时,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实际操作,总结经验,集中交流,改进提高,然后提升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形成地方课程,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实用价值。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城镇、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艺术教育的有效模式,成果在国内同等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三、课题操作策略

本课题是计算机技术与美术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研究,是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我们采用“分课程、分学段研究”的方法实施。采取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观察、统计和调查等研究方法。

本实验期限为两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

1.1确定研究课题,制定方案,申报立项,举行开题论证活动。

1.2实验前调查、研究、收集课题研究的资料。

1.3加强教师课题研究及对当地资源的了解和整合培训。

2.实施阶段

2.1根据研究方案制定出研究计划,结合本校、本学科和学生实际探索出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开发形式。

2.2编写《动漫校本课程教程》,并在学校选修二和课外兴趣小组组织教学实践活动。

2.3设计《动漫校本课程调查问卷》、《动漫校本课程调查问卷统计表》,检测各学段学生了解的动漫基本知识、掌握动漫活动的技能和情感的培养情况。

2.4进行中期评估,写出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2.5定期组织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实践培训和研讨活动。

2.6定期做好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收集。

3.总结阶段

3.1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展示(包括教学活动设计,活动课实录,研究总结及论文,学生成果)活动。

3.2整理《动漫校本课程教程》,并在其他学校推广使用。

3.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图片、文本、影视和电子资料。设计制作《动漫校本课程教学设计与课件》、《动漫校本课程教学实录》、《动漫校本课程学生作品集》。

3.4实验教师完成研究总结或研究论文,写出《动漫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3.5申请专家鉴定。

四、课题成果与体会

1.用科学的发展观的态度来指导课题研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科学地进行研究,并重实证、重数据、重理性地进行科学论证。运用统计学原理科学地收集数据、合理运用调查法、统计法、实地考证等方法进行研究。及时慎重地、细致地收集科学实验资料,注意收录点滴的实验成果和体会。

2.加强美术教育理论学习,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要加强美术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对动漫文化的教育价值观的分析判断能力,抓住中学美术教育的本质进行传统美术文化教学实验。课题研究中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立足学校实际,注重将教师、教材和地区资源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调动学生参与这一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形成重视动漫文化的氛围,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课题期间,课题组老师围绕课题内容,发表了论文若干篇。课题组师生参加各级漫画比赛获奖近百项。各项成果在社区及学校选修二课堂使用,效果较好。

3.注意资源拓展途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如:学校(校园动漫文化及活动)、教学(美术课堂教学及其它学科渗透、动漫公开课、课外活动、校本教研)、家庭、社区(如动漫节、COSPIAY动漫模仿秀、漫展、庆典活动),提高课题研究效度。

以本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风土人情为材料,指导学生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和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广东增城这里有特有的节日,如增城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国际登山旅游节、增城国际攀岩锦标赛、增城菜心节、增城客家文化节、增城新塘国际牛仔服装节、增城荔枝文化节、增城派潭番薯节等。

4.注重计算机技术与动漫课程的整合,

开发可操作、可推广的动漫课程教学平台,建立计算机与动漫教学网站。教学网站内容包括校园动漫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动漫社团、动漫视频、社团风采、学生作品、课件制作、教师作品等。可以在学校动漫兴趣小组上课时使用网站里的教案、课件,课题组老师查阅课题相关资料,还有师生动漫作品展示。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课题的研究尚属于初步研究,有以下不足:本课题由于时间仓促,以美术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自编为主导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仅仅做了初步尝试,课题成果有待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益明. 校本教师发展论[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4]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 美术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郭守智.中外教育格言名言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6][日]中野晴行 甄西 译.动漫创意产业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第8篇:校本课程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民族音乐;小学;艺术教育

当前的小学生都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而对民族音乐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充斥着大街小巷,媒体对民族音乐的宣传与传播甚少,学生对民族音乐了解得不够多,掌握的非常少,自然就提不起兴趣。长此下去,我国的民族音乐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良好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去编写教材,这就给了学校以及教师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和个性发挥空间。那么,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推进小学民乐艺术教育就大有可为了。

一、以营造良好氛围为前提,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职欲望,让学生深入到音乐学习当中。因此,要想让小学生真正融入民乐的殿堂,从中感受民乐的情感,首先就要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以营造良好氛围为前提。

1.有效运用校园广播

在校园广播中,播放一些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陶冶与熏陶,体验民族音乐的美妙情感。在清晨,广播中可以播放一些节奏缓慢的民乐,如:《江南春色》《姑苏行》等;在课间,广播中可以播放一些情绪欢快的热烈民乐,如:《百鸟朝凤》《三门峡畅想曲》等;在中午,可以轮换着播放民乐乐器的独奏曲,让学生初步接触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和风格。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对民族乐器介绍的教材,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进行一个直观形象的感受,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其参与学习民族乐器的兴趣。

3.注重教师良好示范

民族音乐教师在传授学生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要有较强的综合执教能力,不但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信任感,还要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民族音乐教师要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演奏示范,给学生提供一种直接的示范演奏,真诚地感染学生。

二、以组建乐队,感受音乐魅力为要求,进行点面结合

让学生直接感受民族音乐的情感魅力只是指引学生走进民族音乐的基础和前提,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力才是根本。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以组建乐队为手段,让

学生产生对民乐的兴趣。学校各年级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民乐教师筛选的方法,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音乐基础班、音乐中级班和音乐高级班。对于基础班一般以感受民乐为主,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感受民乐的情感魅力,简单地认识一些民族乐器的名称和作用,掌握一些简单的演奏方法,养成一个正确地演奏姿势;对于中级班,主要以民乐入门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民族乐器单项技巧和复合技法练习,如,民族音乐音阶练习和综合练习等,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听力,从根本上把握音乐的节奏,加强学生音乐意志力的锻炼;对于高级班主要以小班化教学为主。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一对一、一对二或一对五的形式进行上课,培养学生理解民族音乐艺术内涵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分析与理解作品,全身心地投入角色当中,真挚地表达音乐作品内容。

三、以搭建小学生展示舞台为手段,弘扬民族音乐

小学生都有一个求知欲望,都非常渴望成功与进步,以获得别人的赞赏与表扬。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民族乐队的成果,积极宣传民族音乐,学校要定期举办一些艺术教育活动,如: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面向全体学生和教师有计划地开展综合性艺术活动。有效组织民族音乐校园艺术节,让优美的民乐声回荡在学校的每个角落,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得到了激励,表演欲望获得了满足,还使那些没有参加的学生看到民乐队员的艺术才能,从而产生“我要学”的欲望。这有利于提高学校学生民族音乐的素养,更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

学校民乐艺术教育对于有效推进我国文化传承与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样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推进小学民乐艺术教育可以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勇往直前,塑造学生完美的音乐素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审美观念,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其高雅的情趣,让学生追求一种高尚的境界。尽管当前学校民族音乐艺术教育的推广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只要学校一如既往地研究和坚持下去,在学校中形成一种浓厚的艺术气息,就能够让民族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遍地开花。

参考文献:

[1]曹建辉.在青少年民乐教育中孕育民族情和人格美[J].现代教学,2011(9).

[2]胡琴.关于我国民乐教育的困惑与发展趋势[J].新课程学习,2011(2).

第9篇:校本课程的研究范文

小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青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秦长城、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版画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这些教材中,又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如何让本土的民族特色文化融入现代美术教育中,这个课题应当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终身摸索和探讨的课题。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我较关注对学生进行本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方法上也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现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节美术课的具体做法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对现有教材上的传统知识教师要进行合理补充和拓展,或做成一个系列或知识逐渐提升递增,增加课时及学习内容,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让学生了解:中国除了有兵马俑、长城,还有戏曲、武术、陶瓷、雕刻、书法等等不胜枚举的优秀传统工艺;中国的特色园林建筑、民族服饰以及刺绣、剪纸、蜡染、编织各种民族工艺品,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我认为除了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外,更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插入一些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课程,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观摩鉴赏实物并亲自参与制作作品,以加深对我国民族工艺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民族文化。在近年来的美术开放示范课活动中,我和身边的多位美术老师都选择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课来进行研究示范。其中包括了民间工艺、中国画、剪纸,印染等领域的课程的初探和尝试,成效是可以肯定的,有很多亮点。

课例一:人教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民间面塑》。

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收集自己或亲戚朋友家的特色民间玩具,有条件的可以去学校附近的小商品市场逛逛,那里有很多有特色的充满民族的小商品和小玩意儿,家里有电脑的可以和家长一起上网收集民间玩具相关图片,带到课堂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欣赏,一起玩一玩,说一说,看一看,再画一画,老师再适机展示更多的民间玩具图片和实物,再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玩具因不同民族地方特色其制作的玩具在材质、造型、风格、色彩和制作工艺方面的区别。再结合主题,这样,学生的作业丰富多彩,又有民间特色。活泼的课堂气氛对孩子们的吸引可真不小,孩子们的收获也丰富。

二、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载体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基层的美术教育事业同样得到很大发展。随着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源源不断进入课堂,新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形成了全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三、以现代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探究

(一)近年来,原来的教育模式(重技巧轻理论)逐步被打破,新的教育(创新)机制逐步完善。但在艺术教学、教研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给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段时间来,随着艺术信息的广泛交流,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是林林总总的各种流派的教育模式,但是强调注重现代美术教育“创造”与“继承”的关系已经日益明朗。现代美术教育要注重“创造”与“继承”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合理运用都是为了能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更有效地重塑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使他们在形成部分童年经验的同时,也能在轻松有趣的美术课堂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镌刻在心灵。

(二)美术的传统不是模仿、顺从,而是怀疑、挑战和反叛。试想如果没有借鉴传统,哪能有新的创造?弘仁用笔空灵,以俊逸胜;髡残笔墨沉着,以醇朴胜;山人笔致简练,以神韵胜;石涛笔法恣肆,以奔放胜。当画坛趋向复古,出现“家家子久,人人大痴”,他们挺然而出,打破当时画坛的寂寞,并以独特的画风示世,这在画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他们既是旧传统的积极继承者,又是传统最具有反叛性的挑战者。积极的继承是为了反叛和挑战,反叛和挑战的成果表现为新的创造。美术总是在不断进行艺术创造与继承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向前发展起来的。

(三)创新求变是美术发展的永恒主题,艺术从本质上说是创造革新的,艺术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精神是社会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引发一场重大的革命。我国要复兴民族、振兴中华,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成为影响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时代呼唤充满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回顾美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发现,美术发展史就是美术创新史。美术创新对现代美术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