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由贸易的好处范文

自由贸易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由贸易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由贸易的好处

第1篇:自由贸易的好处范文

1 从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看贸易政策的保护性

世界范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般分为5个阶段: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4)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5)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 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主要4点:一是在GATT前的各国贸易政策无多边贸易协议的束缚,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完全依据本国利益,这样极易产生贸易保护的做法;二是历史上尽管若干次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在时间上占主导地位;三是保护性是贯穿国际贸易政策历史演变的一条“红线”,即使历史上自由化占主导的时期也仍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四是20世纪50年代倡导自由贸易,并订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以约束各国的保护措施,但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没有因为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而改变。2002年3月,美国对钢铁启动201条款,对来自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的钢材进口征收关税最高达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 对保护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解释

2.1 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

徐建斌、尹翔硕在“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和自由贸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战略的有效性。并用扩展后的李嘉图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虽然确实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但贸易双方因自由贸易得到的好处是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要多。这样,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本国复兴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国家之间在对贸易利益的争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行[1]。而且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也采取了高关税的保护政策。GATT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纠正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说明了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但是,为什么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呢?

2.2 国家内部各行业因自由贸易带来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贸易保护的又一压力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以美国的钢铁产业为例。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自由贸易中其得到的利益应该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得到的贸易利益。那么为什么美国布什政府还要挥舞201条款的大棒,不惜引发一场世界性的钢铁大战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美国各行业在自由贸易体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门是负的利益。资料显示,由于在自由贸易下的国际钢铁供应商的竞争,1990~1999年,美国钢铁制造工业每年有大约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国总共有18家钢铁公司破产,有23500多工人失业[2]。按照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论,像美国之类资本量较多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以获取国际分工的好处。现在的问题出在美国出于国内政治和社会的考虑,既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又要维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使这些产品的生产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熊掌与鱼都要。毕竟美国的钢铁业曾经是他的支柱产业,并有60万的钢铁工人,将他们转变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就业,是需要时间、非常困难的。出于国内政治压力,布什政府权衡各方利弊,最终决定启用201条款提高关税。可见贸易利益对国内各行业的不同影响也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2.3 贸易政策国际协调不能改变贸易政策的保护性质

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促进了贸易政策的国际趋同化。自二战以来,双边贸易政策的协调,区域性的政策协调,尤其是致力于国际贸易体制的多边贸易政策的协调,使各国贸易政策趋于统一,体现了全球经济关系的秩序化,给各参加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无论是哪种协调,贸易政策的本质始终具有保护性,即贸易政策的目的——保护本国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积累资本或资金,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没有根本改变。就拿WTO这一多边贸易的最高成就来说,仍然改变不了各个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

(1)自由贸易是个谎言 WTO规则的制定,形式上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回合(MTN)的协商产生,实质上依据国家贸易实力决定分量,由于历史原因和贸易实力,基本上是美国一手把持。贸易谈判(贸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国家利益最大化(贸易保护)才是贸易谈判的实质。

(2)WTO的例外条款和规则,为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据 由于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围内保护本国利益,同时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国利益。因此,国家贸易政策的目的(在没有一个足够有约束力的国际组织的约束条件下),决定了这种例外条款和规则就会必然成为贸易保护的依据。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开的高度保护的行业农业、纺织业,便是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开的保护产业。但这些产业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发达国家中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

3 WTO条件下国家贸易政策保护性的表现

3.1 “公开型”的贸易保护

“公开型”的贸易保护,是指在关贸总协定和WTO下的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的谈判过程中还未涉及的领域,或是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再加上谈判达成协议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以及协议中的一些规则的例外而引起的保护措施。还未涉及的领域,指某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暂时把某些行业的自由化搁置起来不予谈判;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是指某些“敏感行业”,国家的比较优势相差悬殊,如果完全放开会导致本国产业的“严重损害”,故在多边谈判中暂时将这些行业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谈判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指根据承诺减让表现在还未兑现的部分;谈判达成的协议规则的例外,是指协议中一般都是作了自由化的规定的,但无论哪项协议,都是由一些规则和规则的例外拼凑起来的,这些规则的例外实际上就是承认这些方面的适当保护。这些保护都是公开的,这实际上也是国际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实力较量的结果。

一般认为,在WTO下的多边贸易谈判中的“敏感行业”,是自由化较缓慢和最不彻底的行业。如农业、纺织业、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各主要发达国家“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的领域。

在WTO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开型”贸易保护的手段有两种:一是运用高关税限制进口;二是利用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国内的价格支持就是常见的公开型保护措施之一。国内支持的名目繁多,例如国内补贴、价格管理、出口补贴和绿箱(Green Box)政策等等。

3.2 “隐蔽型”的贸易保护

在WTO框架下,除了“公开型”贸易保护外,还有十分重要的“隐蔽型”贸易保护。“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是与“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相对应的,以“反倾销壁垒”为代表,还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这类壁垒的特点是它们往往本着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原则制定出来的,一般包括了“公平原则”、“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等原则,这些原则本意确实是好的,但现实情况则是它往往会成为某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保护贸易政策的依据。事实上这种“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措施,现在已经成了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工具。

“隐蔽型”的贸易保护的手段包括两类:一是征收高额关税,如加征高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二是禁止进口甚至就地销毁,这主要是不符合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环保标准等而采取的措施。

4 构建中国符合WTO规则的保护性贸易政策措施

4.1 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的必然性

第2篇:自由贸易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自由贸易” 经济全球化 双重标准

1 “自由贸易”是资本主义起家的“法宝”

“自由贸易”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衣食住行逼迫人们必须每天与市场打交道。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受市场体系的影响。

美国学者罗伯特·杜威随手从餐桌上抓起一份欧洲人的菜单。他看后大吃一惊:如果没有“自由贸易”和文化交流,今天欧洲人的餐桌上恐怕只剩下面包、牛奶、白米布丁这三样最原始的食物。

至少在500年以前,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贵于黄金:香料和丝绸。丝绸是中国的骄傲。几千年来,我们通过“丝绸之路”这种“自由贸易”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几百年前的法国王后为能穿上一件中国丝绸质地的长袍而四处炫耀,甚至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足见中国丝绸在欧洲的欢迎程度。

贸易是资本主义起家的“法宝”。文化交流是贸易的前奏,正因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才使得印地安人贡献的诸如南瓜、巧克力、花生、玉米、棉花、西红柿、土豆、菠萝蜜、烟草、古柯叶、梅毒等“礼物”使人类至今受惠。这是以“自由贸易”的方式结出的文化交流的成果。

2 中国需要“自由贸易”

2.1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分工中的位置

中国农村大约1.5亿的无业劳动者,比美国整个劳动大军的人数还要多。全球化能使资本和产品自由流动,但劳动力却不能。中国只能自己解决几亿农民的就业,农业人口成为中国工业化最大的拖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由贸易”和资本流动自由、企业跨国化联系在一起,使资本过剩和生产过剩,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必须依赖发展中国家潜在的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钢铁、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领域的国际公司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全球制造业向中国大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工业基地。

由于外部竞争,美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失去竞争力,美国在这些制造业上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美国自己生产的产品比较昂贵。中国具备成本优势而美国具备技术优势。所以,中国用初级产品交换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分工中,美国为高端,产品的弹性小,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属于稀缺状态;中国为低端,产品的弹性大,替代性强,在国际市场上俯拾皆是。

2.2 中国商品的主要优势就在于低工资低成本

中国商品的主要优势就在于低工资低成本,廉价劳动力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据世界劳工组织统计,目前中国制造业每年的人工成本约为1 200美元,仅相当于日本的2.1%和美国的2.2%。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中国低价产品的主要支撑。

2.3“价廉物美”的出口产品是中国实现“自由贸易”的唯一途径

在全世界各产业分工领域中,制造业仍是产出与投入比最高的产业,是资本最节省、区域内劳动要素和政府税赋受惠程度最大的产业。

现行国际经济规则迫使中国只得依靠低价工业品生产和出口来实现经济资源的国际配置。从总体上看,中国至今仍然属低收入、低价格、低成本、低品质的国家,再加上巨大的人口规模,居民收入水平和分配结构决定了中国工业品“价廉物美”的特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生产大量的中低挡工业制成品,使劳动力转变成工业制成品,通过工业制成品的自由贸易来实现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依靠价格优势和进行“价格大战”是中国现阶段难以避免的贸易方式,出口产品“价廉物美”是中国实现自由贸易的唯一途径。

2.4 中国需要“自由贸易”

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要求首先解决就业问题,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开始只能靠制造业和出口的方式。中国只有充分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才能发展自己。所以,必须走吸引外资、加工贸易的发展之路。

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的关键在于看准自己的比较优势。他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不同”。这意味着发达国家由于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力相对短缺,自然形成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相对丰富则选择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应该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创造出更多的剩余资本,使资本不断积累增加,并最终走向发达。

3 “自由贸易”是真正的自由吗?

3.1 全球化是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服务的

西方人认为贸易自由化是不可避免的,是全世界发展的源泉。资本榨取剩余价值不受国界的限制,贸易自由化的真实原因是使跨国公司获得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然后占领国际市场。所以,全球化是为西方国家的利益服务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的“游戏规则”是由白人制定的。南非黑人大主教图图曾经说过:“500年前,西方人手里有圣经,非洲人手里有黄金。500年后,西方人手里有黄金,非洲人手里有圣经”。在英国形成的现代国家和社会模式,其后被美国继承和发展,经过200多年的风风雨雨,WTO的规则就是这个模式的国际化体现。

3.2 西方发达国家着力进行结构调整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三个提高”的原因,即原材料和劳动成本的提高、高科技产业部门进入门槛的提高,传统产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战后的发展,在传统产业方面基本赶上了发达国家,其产业和规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而在要素成本方面又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基于上述原因,西方发达国家着力进行结构调整。

3.3 西方发达国家主导“自由贸易”

资本市场是强者的竞技场。以英、美为主要代表的资本国家掌握了世界大部分的金融资本。他们拥有货币霸权,制定和掌控“游戏规则”、维持国际秩序、掌控要素的流动方向,如资金、技术和石油资源,影响国际组织以及世界的未来。

以日、德为主要代表的产业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技术,他们集中精力大力开发产品前端和后端技术(专利、设计、品牌和销售渠道以及企业融资、资本市场等),附加值和利润非常高,他们迫切希望用“自由贸易”的方式,使自己的产品顺利输出国外。

继商品、资本输出之后,它们按照自身意愿和利益,积极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又采用金融手段掠夺财富,转嫁危机,巩固对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主导“自由贸易”。

3.4 西方发达国家“自由贸易”下的双重标准

“自由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制订和倡导的“游戏规则”。在本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上,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自由贸易”,主张其他国家敞开贸易的大门,但在本国不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上,西方发达国家对“自由贸易”下的他国进口产品却动用诸如反倾销、“特保”等条款,横加指责,更认为他国商品是造成本国失业增加的根源,于是就想改变“游戏规则”。

“自由贸易”理念最初是由西方国家提出来的。对奉行“自由贸易”国家来说,“自由贸易”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享受“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美国从中国贸易的成长中,同样获得了巨大利益。在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之后,美国跨国企业正在从1亿多中产阶级的人口中收割丰硕的成果。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也使美国的钢铁业、矿产业和木材业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利润。而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包括纺织品,更已成为美国进口商和分销商的依赖对象。更重要的是,对华双边贸易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成长”。另一方面,则必须面对“自由贸易”带来的挑战,如“美国某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确实受到了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这些领域的就业压力也有所增加”。但双重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实行双重标准。美国和欧盟是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并且深受“自由贸易”之惠。但是,当中国商品的强大竞争力引起了贸易保护主义者恐慌的时候,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公平贸易的原则采取双重标准。

欧盟贸易委员会委员曼德尔森认为,中国纺织品出口激增并不是中国的错。

5 结论

5.1 “肌肉经济”必须向“知识经济”转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在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的前提下,全球化必然导致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中国的“种植经济”(在土地上生产农副产品)向“肌肉经济”(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靠出卖自己的体力来维持生计)转化、“肌肉经济”必须向“知识经济”转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5.2 辨证的看待“比较优势”

中国立足比较优势理论,前提是世界奉行“自由贸易”的游戏规则。但是,我国目前所处的国际环境并不是自由贸易体系,而是管理贸易体系。在管理贸易体系下,我们的自由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自然会遇到一些挫折,重商主义因此也是行不通的。

5.3 保护知识产权和创新并重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制造业的价格优势就丧失了,这时,制造业基地就会转移。这是拉美国家落入“拉美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世贸官员认为,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缺少透明度。他说,中国不仅要有版权法等法律,还需要将这些法律有效执行,以此来鼓励自己的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一方面要承认现实、承认差距,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吸引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但更重要的是,要真的下力气,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形成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

5.4 启动内需并大力发展服务业

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越来越难以靠出口来拉动经济。中国必须通过对内发展来拉动内需。借助外部资源发展内部是中国今后的唯一出路。不能启动内需,中国就难以改变外向型经济。“中国是个大国,中国若和平崛起,就必须充分开发自己的市场,走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道路。”

第3篇:自由贸易的好处范文

1从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看贸易政策的保护性

世界范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般分为5个阶段: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4)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5)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主要4点:一是在GATT前的各国贸易政策无多边贸易协议的束缚,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完全依据本国利益,这样极易产生贸易保护的做法;二是历史上尽管若干次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在时间上占主导地位;三是保护性是贯穿国际贸易政策历史演变的一条“红线”,即使历史上自由化占主导的时期也仍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四是20世纪50年代倡导自由贸易,并订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以约束各国的保护措施,但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没有因为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而改变。2002年3月,美国对钢铁启动201条款,对来自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的钢材进口征收关税最高达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对保护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解释

2.1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

徐建斌、尹翔硕在“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和自由贸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战略的有效性。并用扩展后的李嘉图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虽然确实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但贸易双方因自由贸易得到的好处是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要多。这样,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本国复兴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国家之间在对贸易利益的争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行[1]。而且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也采取了高关税的保护政策。GATT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纠正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说明了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但是,为什么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呢?

2.2国家内部各行业因自由贸易带来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贸易保护的又一压力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以美国的钢铁产业为例。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自由贸易中其得到的利益应该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得到的贸易利益。那么为什么美国布什政府还要挥舞201条款的大棒,不惜引发一场世界性的钢铁大战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美国各行业在自由贸易体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门是负的利益。资料显示,由于在自由贸易下的国际钢铁供应商的竞争,1990~1999年,美国钢铁制造工业每年有大约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国总共有18家钢铁公司破产,有23500多工人失业[2]。按照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论,像美国之类资本量较多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以获取国际分工的好处。现在的问题出在美国出于国内政治和社会的考虑,既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又要维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使这些产品的生产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熊掌与鱼都要。毕竟美国的钢铁业曾经是他的支柱产业,并有60万的钢铁工人,将他们转变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就业,是需要时间、非常困难的。出于国内政治压力,布什政府权衡各方利弊,最终决定启用201条款提高关税。可见贸易利益对国内各行业的不同影响也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2.3贸易政策国际协调不能改变贸易政策的保护性质

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促进了贸易政策的国际趋同化。自二战以来,双边贸易政策的协调,区域性的政策协调,尤其是致力于国际贸易体制的多边贸易政策的协调,使各国贸易政策趋于统一,体现了全球经济关系的秩序化,给各参加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无论是哪种协调,贸易政策的本质始终具有保护性,即贸易政策的目的——保护本国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积累资本或资金,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没有根本改变。就拿WTO这一多边贸易的最高成就来说,仍然改变不了各个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

(1)自由贸易是个谎言WTO规则的制定,形式上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回合(MTN)的协商产生,实质上依据国家贸易实力决定分量,由于历史原因和贸易实力,基本上是美国一手把持。贸易谈判(贸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国家利益最大化(贸易保护)才是贸易谈判的实质。

(2)WTO的例外条款和规则,为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据由于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围内保护本国利益,同时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国利益。因此,国家贸易政策的目的(在没有一个足够有约束力的国际组织的约束条件下),决定了这种例外条款和规则就会必然成为贸易保护的依据。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开的高度保护的行业农业、纺织业,便是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开的保护产业。但这些产业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发达国家中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

3WTO条件下国家贸易政策保护性的表现

3.1“公开型”的贸易保护

“公开型”的贸易保护,是指在关贸总协定和WTO下的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的谈判过程中还未涉及的领域,或是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

判的领域,再加上谈判达成协议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以及协议中的一些规则的例外而引起的保护措施。还未涉及的领域,指某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暂时把某些行业的自由化搁置起来不予谈判;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是指某些“敏感行业”,国家的比较优势相差悬殊,如果完全放开会导致本国产业的“严重损害”,故在多边谈判中暂时将这些行业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谈判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指根据承诺减让表现在还未兑现的部分;谈判达成的协议规则的例外,是指协议中一般都是作了自由化的规定的,但无论哪项协议,都是由一些规则和规则的例外拼凑起来的,这些规则的例外实际上就是承认这些方面的适当保护。这些保护都是公开的,这实际上也是国际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实力较量的结果。

一般认为,在WTO下的多边贸易谈判中的“敏感行业”,是自由化较缓慢和最不彻底的行业。如农业、纺织业、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各主要发达国家“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的领域。

在WTO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开型”贸易保护的手段有两种:一是运用高关税限制进口;二是利用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国内的价格支持就是常见的公开型保护措施之一。国内支持的名目繁多,例如国内补贴、价格管理、出口补贴和绿箱(GreenBox)政策等等。

3.2“隐蔽型”的贸易保护

在WTO框架下,除了“公开型”贸易保护外,还有十分重要的“隐蔽型”贸易保护。“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是与“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相对应的,以“反倾销壁垒”为代表,还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这类壁垒的特点是它们往往本着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原则制定出来的,一般包括了“公平原则”、“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等原则,这些原则本意确实是好的,但现实情况则是它往往会成为某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保护贸易政策的依据。事实上这种“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措施,现在已经成了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工具。

“隐蔽型”的贸易保护的手段包括两类:一是征收高额关税,如加征高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二是禁止进口甚至就地销毁,这主要是不符合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环保标准等而采取的措施。

4构建中国符合WTO规则的保护性贸易政策措施

4.1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的必然性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处于不利的地位,贸易利益相对较小。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的WTO条件下,各国的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不能幻想WTO会真正无私地给中国一个稳定的、自由的贸易环境。WTO下的保护更具进攻性、系统化、法律化,更加难以对付。

加入WTO后的中国,首先,在保护国内市场方面应该好好地向发达国家学习,制定出中国的一套有利于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对中国国内各产业来讲,加入WTO对它们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协调好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入世承诺,而忽视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协调,必将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而要协调入世对各行业带来的利益不对等也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律措施,在WTO框架下采取适当保护措施,而且这也是各个国家普遍采取的对策。

4.2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政策体系的可能性

首先,WTO规则的例外给各个国家制定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因此中国加入WTO后,是有可能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保护贸易政策的。

其次,WTO中的很多协议和规则并不十分严密,存在漏洞。这使得国家可以根据这些存在漏洞的协议制定本国的很容易成为保护措施的贸易法律,如反倾销协议的模糊性漏洞,就成为各个国家贸易保护的工具。中国也可以利用这些协议的不完善来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法规。

第三,新型的贸易保护手段(如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标准、绿色壁垒、技术标准壁垒等),我们的技术水平差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利用技术手段,也可以利用别的优势建立起中国特有的壁垒。前些年中国肉鸡产业受到外国的极大冲击,当时就有人提出要对肉鸡的进口采取一些限制措施。例如,可以根据规定每只肉鸡的鸡毛渣平均不能多于500根,因为中国采用的是人工拔毛,剩下的鸡毛渣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用机器拔毛后剩下的鸡毛渣要少,这样的规定对我们是有利的。

总之,WTO不是一个贸易自由化的天堂,相反,它允许“合法”地保护,而且它使贸易保护更加系统化、法律化。

4.3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在WTO条件下,关税手段和“传统”的非关税保护措施,是要受到限制并最终要取消的,于是各国纷纷转向“新型”(“隐蔽型”)的非关税壁垒。加入WTO后的中国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1)以加强和提高反倾销、反补贴的能力建设的核心在利用“新型”的非关税壁垒(NTB)作为保护措施方面,发达国家早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侧重点早已转向以反倾销为代表的“新型”的、隐蔽性强的NTB。根据中国加入WTO法律文件,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和进口招标这3种传统NTB的大部分已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之日取消,剩余部分也将在2004或2005年1月1日取消。因此,在利用NTB方面应以加强反倾销能力建设为核心。从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对反倾销的规定,到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再到最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应该说,中国在反倾销立法方面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中国的反倾销队伍还有待加强。

反补贴也是比较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也成为各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1989~1993年期间发起的反补贴案数目占全球反补贴总数的比重高达93.2%。中国最近也颁布了《反补贴条例》,但是,至今中国的反补贴尚无实际操作经验,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2)积极稳妥地建立中国技术性壁垒体系一是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虽然目前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还比较落后,但即使只能在个别领域制定出本国特有的、并且是国际领先的技术标准,也将极大地增强中国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另外,WTO允许各国根据本国特点(如地理条件、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对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加以利用。二是制定和完善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SPS)。虽然GATT中SPS协议鼓励各缔约国将自己的SPS措施同已有的国际标准或指导原则接轨,但它同时也存在漏洞。由于其技术上的复杂性,这是一种隐蔽性相当强的非关税壁垒。三是建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又称环保壁垒。即以环境保护为理由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中国也完全可以利用ISO14000来抬高国内市场的进入门槛。

需要指出的是,在WTO条件下在必要时候适当地保护本国产业,任务是艰巨和复杂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说制定了几部法律或法规就可以有效保护了。它需要国家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不仅需要制定法律,也需要培养人才;不仅要制定保护性的对外贸易政策,更需要将它与国内产业政策结合起来考虑。>

【参考文献】

第4篇:自由贸易的好处范文

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中国和东盟国家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于中泰贸易来说,两国贸易关系发展迅速,本文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中泰两国之间的贸易数据变化,基于泰国视角分析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泰国的影响,最终提出可行建议,旨在为中泰贸易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中国;东盟;进出口影响;泰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建立之后的关税削减带来中泰贸易变动,本文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中泰贸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中泰贸易关系持续发展。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现状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中国与东盟十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正式启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区别于以往的区域经济体和关税联盟的,它是一种新的自由贸易区体制,他的包含内容也不仅仅局限在货物贸易的范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包括了服务贸易、投资、经济等各个合作领域的自由贸易区。2003到2009年间,双方在以上几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中泰贸易发展现状。相对于其他东盟国家,中国与泰国的经济合作,尤其是在2003年后,中国与泰国的经济合作都走在了东盟各国的前面。2003年6月,中国与泰国在框架内签署果蔬零关税协议,并付诸实施。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期间,中泰的蔬果零关税协定效果显著,在水果贸易上,泰方的热带果品颇具优势,而中国的温带水果很有竞争力,双方的贸易量都大幅增长,据 《泰国中央银行》统计数据显示:

表12009-2013(1-8月份)年泰国与中国贸易统计(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贸易总额泰方进口泰方出口泰方贸易平衡注意

200836347.3020156.4716190.83-3965.64

200933149.0217030.0116119.01-911.00

201045710.7224236.6721474.05-2762.62

201156752.0630501.6826250.38-4251.30

201263990.4737120.6926869.78-10250.91

201342810.9625376.2517434.71-7941.541-8月份

资料来源:泰国中央银行。在2009年,泰中贸易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双方比上年同期下降8.8%。2010年,两国贸易恢复增长,比2009年同期增长 37.90%。从2010 年以来,中国成为泰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在贸易总额上,中国仅次于日本成为泰国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表1还显示,在2008-2013(1-8月)年期间,中泰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可是泰国对中国进口的增长速度大于出口,因此泰国贸易逆差一直在加大(从2008年中国与泰国贸易平逆差3,965.64百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10,250.91百万美元,增长约3倍)。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泰国贸易的影响

(一)对泰国商品贸易的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对泰国的出口逐年增长的,但泰国贸易逆差一直增加。2013年,在泰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中,各种机械制品已占泰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9.11%,除此之外,泰国还从中国进口纺织品,钢铁及其制成品及化学制品与其他金属矿产等。在泰国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中,计算机及其零部件和橡胶是两大首要出口产品,2013年分别占泰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 15.7%和42.11%。泰中两国的商品税税种不同,且税率高低差异,将会影响贸易商品的市场竞争力1。另一方面,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比较优势,因此出口产品的内在竞争能力较强。

(二)对泰国服务贸易的影响。2007年7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正式生效,并且在2011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关于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第二批具体承诺的议定书》,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家服务贸易。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以来,中泰双边服务贸易额就增长迅速。泰国旅游业的视角来看,从2009年到2012年,中国人去泰国旅游持续增长,发现中泰在《服务贸易协议》合作后,对双方的旅游业速度发展,吸引投资者对旅游业投资实现境界增长 。

表1 2009-2013(1-8月份)年泰国与中国贸易统计(单位:百万美元)

表2.1中国对泰国旅游

年份旅游人数(人口)增长

2009777,508-5.95%〖BH〗20101,127,97945.08%

20111,721,24757.56%〖BH〗20122,789,34562.05%

表2.2泰国对中国旅游

年份旅游人数(人口)增长率

2009541,800-2.25%

2010635,50017.29%

2011608,000-4.33%

2012647,6006.5%

资料来源:泰国的旅游业发展办公室,旅游业和体育部。

三、中国与泰国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 如果能够解决如何扩大自由贸易区对中泰的正面影响,不仅有利于推进中泰贸易增长, 而且进一步加深中泰经济合作。本文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对措施

1. 加强政策引导、律法、资源上予以支持,和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应在企业产品生产基地、出口产品质量、出口产品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优势企业和特色出口产品,使出口规模逐年扩大,有效地提高本国产品出口的竞争能力。

2. 双方政府应提高两国的海关通关透明度。两国要努力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减少流通环节的透明度,争取在物流方面做到低成本和高效,检验标准上做到统一和便捷。中泰两国的海关也要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真正的廉洁与高效。3. 在继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更加重视交流与合作。中泰两国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消除物理、减少物流运输时间,中缅高铁的建成,将极大促进中泰的物流运输速率和效率,届时从昆明到曼

谷将仅需要10小时。与此同时中国与泰国要加强国家与国家间、部门与部门间的多方面、多层次交流与合作。(二)企业应对措施

1.企业应了解市场状况,文化、和潜在顾客的要求。企业应提高产品质量,了解潜在客户的要求,并且公司应该更深刻的去了解中国文化、生活和语言,所以应提高工员的水平,并确保公司产品市场要求成正相关。

2.加快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创新能力,且增加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企业要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改进包装、保鲜技术。泰国企业产品要进入中国市场应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特点及检验检疫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国际食品卫生标准生产,加强产品的质量意识,产品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发展以竞争为特征的产业分工体系,只有真正提升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才能更好地享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带来的好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清晰的产权、明确部门与个人的权责、进行科学管理并不断完善企业的目标。综合来看,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中泰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经取得快速的进展,并且给两国的人民带来更大的利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这些现存问题可以在优化后使其引发的损失降到最少,甚至转变为有利条件,这就需要中泰两国不断的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走向进步。

第5篇:自由贸易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保护贸易;非关税壁垒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过去,世界各国的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分析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把握中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贸易结构等因素,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世界范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主导思想是重商主义;政策是实行国家保护主义,认为商业是国家活动的基础,国家应对本国商人的利益进行保护,还应保护工业,扶持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以增加生产,扩大出口;同时限制倾向输出和商品进口,鼓励出口和倾向输入。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发达国家为了保住自身原有优势,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和投资乘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超保护贸易理论。认为出口就如同国内投资一样对国民经济具有“注入”效果,会增加有效需求,还会对国民收入有倍增效应。4、新保护主义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也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等,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并且可从中发现很多的问题:为什么现实中的国际贸易不是自由贸易?为什么现实中的贸易政策总是试图抑制贸易而不是从总体上促进贸易?跨越不同行业、国家及不同制度背景的贸易保护水平的差异性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二、实施差异性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贸易保护政策的取向也必然存在差异

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虽然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但双方因自由贸易得到的好处是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得到的好处要多。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在实现工业化之前它们都采取了高关税的保护政策。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间、发展中国家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都会存在贸易往来,所以他们各自都制定了不同水平的贸易保护政策。特别是发达国家会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贸易保护政策。

(二)国家内部各行业、不同国家内部各行业因自由贸易带来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贸易保护政策及其差异的又一原因

以美国的钢铁产业为例。美国在自由贸易中得到的利益应该是大于发展中国家的,为什么布什政府还要挥舞201条款的“大棒”,不惜引发一场世界性的钢铁大战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美国各行业在自由贸易体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门是负的利益。资料显示,由于在自由贸易下的国际钢铁供应商的竞争,1990-1999年,美国钢铁制造工业每年有大约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国总共有18家钢铁公司破产,有23500多工人失业。按照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论,像美国之类资本量较多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以获取国际分工的好处。现在的问题出在美国出于国内政治和社会的考虑,既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又要维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而这些产品的生产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毕竟钢铁业曾经是美国的支柱产业,并有60万的钢铁工人,将他们转变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就业,是需要时间的。出于国内政治压力,布什政府权衡各方利弊,最终决定启用201条款提高关税。可见贸易利益对国内各行业的不同影响也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而不同国家内部的各行业因自由贸易带来的贸易利益分配不公,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贸易保护政策。

(三)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的脆弱程度,影响其制定的贸易保护政策的激烈程度

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往往在经济不景气时表现得最为严重。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世界各国经济普遍陷入了衰退,各种保护贸易政策便乘机沉渣泛起,引发国际经济摩擦。美国著名国际经济学家Dominick Salvatore就坚持一个论点,即国家需要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劳动力的冲击,即通过贸易保护来减少国内失业;复旦大学欧盟研究中心戴炳然教授指出,目前,在西班牙等国失业率已很高,政府的稳定性都受到威胁,“而纺织业在这些国家是一个敏感话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福利与就业的问题,与政治家们的政治前途休戚相关”。Magee通过1933~1977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失业率每提高10%,就会增加9%的贸易保护压力。正是基于此,这些国家极力主张保留对中国纺织品的配额,采用政治和贸易壁垒的手段阻止这些产品的进入。

三、对策建议

(一)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的必然性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相对较小。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的WTO条件下,各国的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WTO下的保护更具进攻性、系统化、法律化,更加难以对付。

加入WTO后的中国,首先,在保护国内市场方面,制定出中国的一套有利于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其次,对中国国内各产业来讲,加入WTO对它们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协调好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而要协调入世对各行业带来的利益不对等也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律措施,在WTO框架下采取适当保护措施,而且这也是各个国家普遍采取的对策。

(二)立足于本国的发展现状

一国对不同经济实力的国家所制定的贸易保护政策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按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衡量现有的制度是否有效,不能盲目跟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选择。在某些行业面临外国冲击,比如反倾销,行业就业率下降时,要适时地加强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受贸易保护主义伤害最大的国家之一,所以,这里主要提出中国该如何应对外国的反倾销。如何利用争端解决机构(DSB)保障自身的权益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截至目前,共有19个国家向DSB提起有关反倾销案件,这其中包括了孟加拉国、哥斯达黎加等对外贸易额较小的成员。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对象国,没有理由不积极运用WTO赋予的申诉权,对其他成员的反倾销措施做出积极的、主动的反击。同样作为发展中成员的印度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印度曾提起6起有关反倾销的申诉,而在印度发起的279起反倾销调查中,也仅有3次被其他成员申诉至DSB。

(三)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在WTO条件下,关税手段和“传统”的非关税保护措施,是要受到限制并最终要取消的,于是各国纷纷转向“新型”(“隐蔽型”)的非关税壁垒。加入WTO后的中国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1、加强和提高反倾销、反补贴的能力建设的核心。在利用“新型”的非关税壁垒(NTB)作为保护措施方面,发达国家早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侧重点早已转向以反倾销为代表的“新型”的、隐蔽性强的NTB。从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对反倾销的规定,到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再到最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应该说,中国在反倾销立法方面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中国的反倾销队伍还有待加强。反补贴也是比较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也成为各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1989~1993年期间发起的反补贴案数目占全球反补贴总数的比重高达93.2%。中国最近也颁布了《反补贴条例》,但是,至今中国的反补贴尚无实际操作经验,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2、积极稳妥地建立中国技术性壁垒体系。一是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虽然目前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还比较落后,但即使只能在个别领域制定出本国特有的、并且是国际领先的技术标准,也将极大地增强中国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二是制定和完善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SPS)。虽然GATT中SPS协议鼓励各缔约国将自己的SPS措施同已有的国际标准或指导原则接轨,但它同时也存在漏洞。由于其技术上的复杂性,这是一种隐蔽性相当强的非关税壁垒;三是建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又称环保壁垒,即以环境保护为理由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中国也完全可以利用ISO14000来抬高国内市场的进入门槛。

需要指出的是,在WTO条件下,在必要时候适当地保护本国产业,任务是艰巨和复杂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说制定了几部法律或法规就可以有效保护了。它需要国家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不仅需要制定法律,也需要培养人才;不仅要制定保护性的对外贸易政策,更需要将它与国内产业政策结合起来考虑。

参考文献:

1、刘厚俊.国际贸易新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赵伟.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第6篇:自由贸易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中国――东盟 自由贸易区 统一货币篮子 盯住汇率制

1997年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多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对稳定贸易关系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依附于美国,最终导致了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东盟国家是典型的小国开放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高,各国经济的运行呈现独特的区域产业循环和分工体系,各国的联合干预体制不健全,如采用单独浮动制,不利东盟国家的发展,可能引发竞争性贬值。

因此折中的建立盯住统一或相近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既有助于东盟各国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又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从数据出发,从贸易结构方面探讨了在中国――东盟范围内建立盯住相近直至统一货币篮子的可能性。

在众多的汇率统计口径中,贸易加权的有效汇率是衡量汇率对贸易影响的重要指标。相似的贸易结构能够保证在遇到外部冲击时,各国调节汇率的要求相近。

从产品结构上看,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的贸易结构比较相似,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器产品,矿产等产品上。进口与出口的相似程度高,主要是与东南亚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有关。而老挝,越南则是出口初级农产品,进口工业产品。由此可见区域各国的贸易结构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但相似是主要的,建立盯住统一篮子货币对中国,新加坡等国的好处比较大,而老挝,越南则可能存在较大困难,应当延后加入。

从区域结构看,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以美国,日本,韩国为主要对象,区域间的往来贸易并不发达。一方面,区域贸易不发达,减少了建立盯住统一货币篮子的收益,降低了各国参与货币合作的愿望。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东南亚地区的区域贸易仍有很广阔的前景。加强区域贸易合作,通过建立稳定的金融环境,促进区域贸易的发展不但能够提高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程度,提高成员国的福利,也能提高区域内各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地位,避免恶性货币贬值和价格竞争,改善各国的贸易条件,还能提高区域各国联合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

综上,要在中国――东盟建立盯住相似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不能一蹴而就。各国在经济形势,贸易结构,汇率波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合作程度的不断提高,区域金融合作的要求将不断提高。构建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平稳稳定的发展,是符合各国发展要求的。事实上,可以让发展比较相似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先建立货币合作组织,共同盯住相似篮子货币,建立货币合作关系,协调相互之间汇率的波动,限制相互之间汇率波动的幅度,并逐渐减小这一幅度,最终达到统一。中国作为亚洲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的加入到这一进程中来,并且应当起到与政治,经济地位相一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浅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2]吴超李素莲: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分析[J].黑龙江金融,2007(04)

[3]洪林:东亚货币合作――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07(04)

第7篇:自由贸易的好处范文

对于中国出口企业而言,申领使用原产地证虽然不像出口退税政策那样能使企业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但由于进口商减免的关税降低了货物的采购成本,从而能够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产品的出口。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统计,2008年,全国检验检疫系统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为我国出口产品签发各类优惠原产地证书430万份,签证金额约1300亿美元,使我国出口货物享受国外减免关税优惠约65亿美元。

当前在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原产地证书种类繁多,外贸企业应该掌握不同种类原产地证书适用的国家地区和关税减让的产品清单。一方面,出口企业应主动学习和研究区域性优惠政策,掌握产品关税减让清单,适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扩大关税减让清单内的产品出口。对原产地证企业应改变被动使用的方式,在与外商谈判时应利用优惠政策多争取利益,以税率的降低作为谈判的筹码,从而争得主动权,分享关税减免的好处。另一方面,进口企业要利用区域性或双边协议的关税优惠,将出口方提供规范的原产地证等单证的条款写入合同,实现最大幅度的关税减免,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口成本。

一、一般产地证(C/O)

一般原产地证是证明货物原产于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享受进口国正常关税(最惠国税)待遇的证明文件。在国际贸易中,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对外贸易政策,普遍实行进口贸易管制,对进口商品实施差别关税和数量限制,并由海关执行统计。进口国要求出口国出具货物的原产地证明,已成为国际惯例,因此,C/O产地证是进行国际贸易的一项重要证明文件。它的适用范围是:征收关税、贸易统计、歧视性数量限制、反倾销和反补贴、原产地标记、政府采购等方面。

二、普惠制原产地证(FORM A)

这是给予我国普惠制待遇的发达国家对于自我国出口产品在最惠国税率基础上进一步减免进口关税的官方凭证。目前世界上给予我国普惠制待遇的国家有38个,相关工业制成品和半成品出口到这些国家可以申请FORM A:欧盟27个国家(法国、英国、爱尔兰、德国、丹麦、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挪威、瑞士、土耳其、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三、区域性经济集团互惠原产地证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明书(FORM E)

自2004年1月1日起,凡出口到东盟的农产品(HS第一章到第八章)凭借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FORM E)优惠原产地证书可以享受关税优惠待遇。2005年7月20日起,7000多种正常产品开始全面降税。中国和东盟六个老成员国(即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至2005年7月40%税目的关税降到0-5%;2007年1月60%税目的关税降到0-5%。2010年1月1日将关税最终削减为零。老挝、缅甸至2009年1月、柬埔寨至2012年1月50%的税目的关税降到0-5%;2013年40%税目的关税降到零。越南2010年50%税目的关税降到0-5%。2015年其它四国(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将关税降为零。

可以签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书的国家有:文莱、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10个国家。

2.《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证明书(FORM B)

《亚太贸易协定》是我国加入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优惠关税安排的区域性贸易协定,现有6个成员国:印度、韩国、孟加拉、斯里兰卡、老挝和中国。2006年9月1日起启动第三轮关税减让,享受优惠和特惠税率的产品包括农产品、药品、化工产品、纺织品、金属制品、机电产品和汽车及其零件等。可以签发《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证书的国家有:韩国、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等4个国家。降税幅度从5%到100%不等。

3.《中国与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证明书(FORM P)

对巴基斯坦可以签发《〈中国与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明书》,2006年1月1日起双方先期实施降税的3000多个税目产品,主要为两大类 : 一类是零关税待遇,即中国出口至巴基斯坦的509项产品,主要涉及蔬菜、水果 、 石料、机械和有机化工品等。上述产品的零关税待遇将在两年内分3次降税实现, 到 2008年1月1日全部降为零。另一类是关税减让优惠,即从2006年1月1日起,巴方将对原产于中国的575项产品实施优惠关税,主要包括部分水产品、矿产品、化工品、橡胶制品、皮革、木制品、纸制品、棉机织物、钢铁制品、机电产品、家具及玩具等,其中水产品的关税优惠幅度最大,由原来的10%降为零,减让幅度达到100%,油酸、石膏板、航空器用轮胎、糖蜜等产品的关税减让幅度为50%,其他产品关税减让幅度从4%- 20%不等。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中巴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书是我出口产品享受关税优惠的书面证明。

4.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证书(FORM F)

自2006年10月1日起,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开始签发《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明书》(FORM F),该日起对原产于我国的5891个6位税目产品关税降为零。出口企业取得关税优惠待遇的唯一条件是向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请FORM F,证明产品产自中国。

5.中-新原产地证(FORM N)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于2008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我国进口产品的关税,其中63.6%的产品从协定生效时即实现零关税。 包括初级农产品、化工品、毛皮及皮革制品、纺织原料及织物等。从2008年10月1日起,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开始签发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明书。

四、其他原产地证

1.原产地证(FORM C)

此为非多种纤维纺织品申明书,适用于主要价值或主要重量是属于麻或丝的原料,或其中所含毛重不超过17%的纺织品为多国家产地声明书(Multiple country declaration),声明商品的原材料是由几个国家产生的。一般由出口企业书面声明后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加以证明。

第8篇:自由贸易的好处范文

相对优势法则

李嘉图最具盛名的著作是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当中他继承和发展了其他经济学家的理论著作,特别是《国富论》著者亚当·斯密和他的导师詹姆斯·穆勒。

大卫·李嘉图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劳动价值论”(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理论,认为产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产品所需的劳动力时间),他还继承发展了斯密以及其他18世纪自由贸易者所主张的自由贸易,反保护主义,以及国际劳动分工中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等理论。

斯密和其他自由贸易者同时还强调“绝对优势”,认为国家应该集中生产最具有优势的产品。同时,李嘉图还强调“比较优势”同样也影响着自由贸易。他认为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

李嘉图所强调的是在相互比较的基础上,两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所处优势或劣势程度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机会和贸易利益。他认为,即便一国生产所有商品的效率高于其他国家,它也应该通过出口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以实现贸易的互利。他最有名的例证就是英国和葡萄牙的布和酒生产。

他举例说,葡萄牙生产酒和布的成本均低于英国,但是相比而言,葡萄牙生产布的成本高于生产酒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放弃生产比较劣势的酒,专门生产比较优势的布。如此分工,两国合起来不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酒和布,英国还可以用布换到较多的酒,而葡萄牙用酒可以换到更多的布。两国同时获得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好处。

李嘉图的例子是假设布和酒以同样的国际贸易价格等量地进行交换。根据比较优势法则,如果英国出口的布花费了100小时的劳动力时间,而进口的葡萄牙酒花费了80小时的劳动力时间(相比于英国生产酒所需120小时的劳动力时间),此时的收益是最大化的。尽管葡萄牙生产布所需的劳动力时间少于英国,它生产酒的单位成本较生产布的单位成本更具优势,可以减少10个单位时间。换言之,通过自由贸易,葡萄牙和英国可同时减少它们的劳动力时间,将资源利用的效率达到最大化。

因而,国际贸易的趋势并不是由一国相比于另一国的生产绝对优势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其他产品的相对优势决定。相对优势法则的重要指导作用就是通过实现自由贸易,使所有国家可以并且能够参与到国际分工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过于专业化也会带来问题

现在有许多对李嘉图自由贸易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相关条件的解读和理论扩展。然而,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自由贸易可通过劳动力分工实现高水平的生产专业化,实现经济规模效益,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的:“由于贸易流通促使劳动力分工,因而分工的程度受市场范围的强烈影响和限制。”

因而,随着市场规模扩张,劳动分工对社会的贡献值也将同样增长。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贸易全球化和一体化水平有飞速的增长。中国加入WTO,印度经济模式的转型,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市场的建立推动了国际贸易总量的增长和供应链的变革。很明显,正如李嘉图所预测的,整个世界正在向一个基于比较优势分工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前进。

看看现在的世界贸易模式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举例来说,中国某些区域成为世界大部分低端消费产品的生产地;泰国是全球电子部件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印度是世界呼叫中心以及其他信息技术服务的外包市场。许多这些产业集聚地得益于规模经济以及集群,成为跨国公司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地。

专业化以及全球化的生产,结合“精益”库存实践,帮助许多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并且为许多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然而,过于专业化也有其负面作用。就拿李嘉图的案例来说,如果一场风暴将整个英国的服装行业一扫而尽,那么就意味着两个国家的消费者将同时没有新衣物,同时如果葡萄酒因为消费者口味的变化而价格下降或是在英国禁止销售,这都可能会摧毁葡萄牙经济。

从过往几年的经验来看,拥有精益化库存的全球供应链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高度破坏性的供应链方面的冲击,例如自然灾害、政治动乱、政权不稳定、汇率波动,较之于需求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其中一个案例就是2011年10月份发生在泰国的洪水,这一事件给全球硬盘驱动器生产中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据预测,泰国生产了全球超过70%的硬盘。李嘉图提出的理论告诉我们,国家的一个负面事件可以对全球贸易流动具有广泛的影响。这在今天而言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借助贸易和金融市场,其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都非常高。这一紧密关系可以从美国、欧元区、英国、中国和巴西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一窥究竟。尽管发展中国家引领着近年来的贸易扩张,它们的发展也离不开发达国家。这就可以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或政治方面的波动将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9篇:自由贸易的好处范文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可归纳为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其突出表现为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国际流动日益加强;其主要因素是信息革命以及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经济全球化表明,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了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各国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必须在世界范围的紧密联系中才能正常运行,这不仅决定了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空前加深,也要求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在客观上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故从生产力角度看,全球化是一个进步的历史过程,我们应当积极地适应它、促进它。但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进行的,少数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必然带来深刻的阶级烙印和扭曲的表现形式,决定了这一过程是跛脚的,即在南北之间是不对称进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与全球化进程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也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必须从战略上加以重视和调整,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在进入21世纪后持续稳定地增长。

二、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发展和渗透,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越来越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国际贸易在为本国经济带来利益,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冲击着国内民族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影响非常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大多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总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它主要兴起于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的发展为载体,以技术壁垒为核心,体现出来的是更高级、更隐蔽、更歧视的新特征和健康、安全、环保等新内容向着多边贸易规则发展的动态趋势。

目前已进入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的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相形见绌的竞争力,使其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中短期受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考虑各自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参与的方式。但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认识到,自由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是发展中国家的唯一选择。而全球化作为过程和主流的经济发展方向,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种力量总是处于不断的较量之中,但是贸易自由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对外贸易的对策

1.按WTO规则参与国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过场中运到的一切问题的磋商,归根结底都是综合国力的对抗。经济不是孤立的,特别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当代,经济问题时刻与政治和文化甚至军事等实力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要想在游戏中取胜,必须掌握好游戏的规则,全面地提升综合国力。中国刚加入WTO几年的时间,就受到了纵多反倾销案件,从成功的案例中我们得出教训,就要熟悉和掌握好全球经济运行机制。积极参与WTO的运行机制的完善建设,增强世贸组织决策的透明度、公平性,使世贸组织向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将着力点放在WTO允许的保护规则的优化上。

2.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优化贸易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借助全球化,使国内企业在保护和潜在的竞争之下推动我国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借助政府的干预使国际贸易向有利于本国获取更多限度的利益方向发展。尽管这些企业最终也会将利润转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上去,从而活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或者更多的利润,但政府对这些产业的选择是根据本国有关产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地位确定的,而不是根据我国产业的发展或者成熟程度确定的。

3.完善和健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根据WTO最新的贸易规则,了解和借鉴欧美国家成熟的法律和相关政策,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转变政府职能,企业与政府形成良好共识。

尽管全球化的进程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的。因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从全球化进程中得到颇大而长远的利益。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应结合国情,选择开放型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提高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程京武.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贸易保护之我见[J].经济透视,2001,(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