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

第1篇: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MATLAB;离散傅里叶级数

一、绪言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涵盖了信号处理、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在整个专业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信号处理、网络理论、通信理论、控制理论等课程奠定基础。

鉴于信号与系统课程十分重要,多年来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该课程从原先的纯理论性发展到理论和实践并重。理论和实践结合使得信号与系统课程不再那么乏味,尤其是实践的加入,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和学习目的,开阔了学习思路。为了更灵活地应用信号与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必须指导学生打牢理论知识的基本功。

二、信号与系统课程中有关离散傅里叶级数问题的研究

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是信号与系统课程的重点部分,它既是一种分析方法,又具有自身的物理意义,在频域中可以看到信号在时域中看不到的一些特点。信号与系统的很多应用都是基于对频域的分析,如信号的调制解调、信号的滤波等。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包括离散信号与离散系统的频域分析和连续信号与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其中包括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和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下文就离散周期信号即周期序列的傅里叶级数展开进行讨论。

周期序列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及其傅里叶系数定义如下,其中N是序列的周期。

1.如何使用MATALAB正确计算离散傅里叶级数对

要想使用MATLAB正确计算出周期信号的离散傅里叶级数对,必须正确理解离散傅里叶级数对的含义,并且熟记巴塞瓦尔能量恒等定理。例如,要计算和显示如图1所示的周期序列的三个周期的傅里叶级数的频域特性及其逆变换,可以使用两种方法对其进行操作:第一种方法,先计算序列一个周期中傅里叶级数的幅值和相位及其逆变换,再显示三个周期的频域特性及其逆变换(结果见图2);第二种方法,直接计算序列三个周期的傅里叶级数的幅值和相位及其逆变换,再显示(结果见图3)。

如表1的两个程序所示,第一种方法比较直观易懂,计算过程也不容易出错,只是每次在显示结果图的时候都要列写出三个周期;第二种方法只需要对信号进行一次三周期拓展,代码简单,但是计算傅里叶级数的过程不是很直观,学生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容易出错。第二种方法是对信号的三个周期同时进行傅里叶级数展开的,求解逆变换的时候也是如此,为了保持能量守恒,在计算它的频谱和逆变换的时候一定要在原有公式的基础上除以3。

2.离散周期序列的重复周期对频谱特性的影响

图4为周期N=10的序列的不同重复周期对幅频特性的影响,由图可以看出当重复周期数越来越多时,频谱特性越来越集中到某些频率值上,并趋向于离散化。

如表2中程序所示,为了得到图4的正确结果,在计算频谱特性时要保持能量守恒,在原有公式的基础上必须除以序列的重复周期数。同理,在计算傅里叶级数的逆变换时,必须要乘以重复周期数以保证时域和频域的能量守恒,此处也是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

三、结论

离散傅里叶级数是信号与系统频域分析的重要部分,离散傅里叶级数变换对的公式给出的仅仅只是一个周期的对应关系,我们要从本质上对它们进行透彻的理解以及挖掘隐藏在它们背后的能量守恒定理。通过MATLAB的计算和显示,有利于我们更直观地观察离散傅里叶级数变换对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离散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在频域中更灵活地对离散信号和离散系统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诸葛霞,袁红星,孔中华,朱仁祥,何金保.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网友世界,2013(Z4):186-187.

[2]诸葛霞,袁红星,孔中华,朱仁祥,何金保.信号系统课程中数字图像处理教学案例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26(4):79-82.

[3]罗贤娟,诸葛霞,袁红星,邓菲,何金保,黄晶.信号与系统课程中使用Matlab的若干问题探讨[J].电子制作,2014(23):84.

第2篇: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精品课程 管理主体

一、研究背景

自2003年教育部推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全国高校申报建设各级精品课程的积极性很高,截止2010年2月,国家级精品课程已达3020门,加上省级和校级的精品课程,数量就更多了。随着精品课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尤其在高职院校,“重申请、轻管理”等现象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科学管理,已成当务之急。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管理至少需要明晰三个主要问题:“由谁管”“管什么”和“怎么管”。“管什么”即精品课程管理的客体问题,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管理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才既能把握建设的方向,同时又能调动相关教师的积极性。“怎么管”即管理的方法问题,涉及到应为精品课程管理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机制等问题。而“由谁管”则是精品课程管理的主体问题,精品课程建设到底应当由谁管才最科学、最合理的。明确管理主体,清晰管理权责,对于高职院校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主体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院―系―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即在院级,成立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办事机构一般设在教务处,主要负责宏观指导、监督与检查;在系部,成立系部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由系主任担任,主要做好课程建设中的管理、指导与督促工作;课程负责人则具体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经费使用等事务。三级管理模式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其在运行中却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院级管理主体:有权无责,导致建设流于形式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教务处作为精品课程院级管理层面的主要机构。笔者以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中的10所院校为例,搜索其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构,其中80%是由学校教务处承担。

院级管理主体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负有从整体上规划、宏观上指导的权利,然教务处等部门作为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重要行政部门,存在着行政话语强势,在具体的精品课程建设中会出现由少数部门负责人作决定的现象,而一旦工作有误失则将责任推卸至系部或具体的负责人员,从而出现有权“无责”的局面,致使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

(二)系部管理主体:无权无责,导致监管力度不足

系部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三级管理体系的中间层,理应发挥沟通与协调的作用。对上,其负责着学院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政策的传达,而无权进行相关内容的修改;对下,系部对某一课程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及课程负责人,某一精品课程如何发展,如何规划的任务最终都落在课程负责人身上。实施权利的架空与责任的下放,使系部成为一个“无权无责”的管理主体,无法实现其监督的职责。

(三)课程负责人:责大于权,导致利益色彩浓厚

课程负责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其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师德风貌直接决定课程的质量。一般而言,课程建设经费安排、年度检查、鉴定验收等皆属课程负责人工作范围,并承担直接责任,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精品课程建设中将荣誉归负责人,片面强调负责人作用而忽视院、系及其他建设人员作用和对课程建设的贡献。责任与权利的不对等,荣誉归属的偏差,导致建设过程中利益色彩浓厚。

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三级管理模式中的权责划分

精品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整合和优化相关资源,形成的院、系和课程团队三级管理层次,它通过层层分权和管理中心的下移,明确各级职责和权限,形成学院宏观上决策,系部精细化管理,课程团队实体化运行的管理模式。由此,构建高效的精品课程三级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院、系与课程团队之间能有清晰的权责划分,本文试图从地位、管理方式与职责分工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院级管理主体的权责

核心地位:院级管理主体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应由原来的决策与管理中心转化为决策中心,对涉及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为整个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

管理方式:核心地位的转变要求院级管理主体将主要精力放在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的事项上,同时应赋予系部充分的建设自,因此,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应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关注最终目标的实现与否。

职责分工:院级管理主体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应着重于宏观决策与管理服务,而脱离于具体事务。具体而言,院级管理主体主要应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制订配套的奖励与建设管理制度、组织教学团队参加校内外培训、协调各级部门的资源以及实现院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等,同时还负责学院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工作,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讨论新申报院 (校) 级精品课程的评审立项,在建精品课程的检查、验收以及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选择立项、申报组织等事宜。

(二)系部管理主体的权责

核心地位:系部管理主体的地位应随着院级管理主体由管理中心剥离而成为新的管理中心,其在院级管理主体的指导下相对独立的指导精品课程建设事务,包括管理监督、协调下属各课程团队的精品课程建设活动。

管理方式:作为新的管理中心,系部是学院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管理的实体,必须通过具体、细致的过程管理方式,才能确保院级管理主体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职责分工:过程管理方式需要系部在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职责。申报阶段,系部要组织教师参与调研分析,选择优势专业和课程,组建相应的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组和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同时要注意团队教师的专兼职教师比例、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等,定期开展教学教研,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在建设阶段,系部要严格执行学院的各项政策安排,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建设规划和研讨,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共享,并能在建设过程中,推陈出新,及时补充和更新课程建设团队。

(三)课程团队管理主体的权责

核心地位:一个明确的、固定的、合理的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课程团队作为单纯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应该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组织,执行中心。

管理方式:作为执行中心,课程负责人应该是精品课程内容建设、课程特色和课程内涵的把握者与提炼者,管理可采用绩效管理的方式,调动团队中其他教职工的积极性。

职责分工:课程负责人的主要承担着组建课程团队,带领团队成员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建设课程网站、与企业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对现有的实训基地进行改进、提前完成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以及今后课程建设的监控与管理等。

四、结语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 既需要学院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监管,也需要所在系部的协调和配合,更需要课程建设团队的自主建设,由此,理顺各管理层级的关系,清晰各管理主体的权责,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的管理机构体系,才能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继续推进,才能切实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也才能体现精品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士献,李永平,张秀琴.地方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21).

[2]朱婷.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0(10).

基金项目: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9年一般课题《建设高职“双师素质”教师职后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湖南城建职院2009年一般课题《高职院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机制研究》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第3篇: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二级学院 教学档案 管理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647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on the teaching archives management model of two-level college in medical college.Methods: The causes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rchives,providing the following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rchive management system,to specify the scope of teaching archives,to have a strong sense of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archives,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archive management workers,and to highen supervision of the teaching archive management .Results: Tren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rchives and promoting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teaching normalization . Conclusion: insisting in some measures to cope with the need of teaching archives management of two-level college.

Key words: Two level college; teaching archives; management of standardization

二级学院作为高等医学院校重要的教学二级部门,承担了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对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在新形势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二级学院在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很大改变。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思想、教学管理与实践、教研教改等的真实记录,是二级学院体现教学职能的必要资料,是反映二级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及经验与成果。笔者在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院从事了8年教学质量监控及教学管理工作,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二级学院三级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模式,探讨了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对教学质量的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广东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下属的12个教研室(原有21个教研室,近几年教研室的归属有变动)近8年来的教学档案管理为研究对象,对教研室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进行了探索。我院在2004年-2005年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教学档案的准备中发现教学档案资料不完整及收集整理不规范、欠科学等情况。基础医学院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教研室及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定相关条例,明确规定了二级教学档案管理的内容。

2.研究方法。第一,制定、完善科学、可行性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了《教学实施与质量管理办法》,其中在《广东医院基础学院若干教学管理制度》中明确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并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教研室的常规工作和教研室主任年度考核及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内容。第二,具体教学档案内容方面。教学档案要反映教学工作全过程,是教学工作和管理实施过程的痕迹体现,是教学研究的数据库,教学文件和过程管理资料均为教学档案的内容。在基础医学院制定的教学管理条例中,教学档案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研室人员组成及变动情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集体备课计划及记录;试讲和课评的安排及记录;教案范例;教学改革方案、计划;教学研究;教学评估;教学研究论文;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实验指导;学生考试试题;学生考试成绩;教学总结与考核等。第三,明确教学秘书教学档案管理的职责。自2004年9月起,基础医学院聘各教研室教学秘书为兼职教学档案管理员,明确了教学档案管理职责,教学秘书经培训上岗。为了保证一校两区的教学档案质量,一个教研室在湛江、东莞校区各设置一名教学秘书。基础医学院给予教学秘书适当的补贴,其教学档案工作可以折算为年终考核教学工作量课时。

二、结果

1.二级学院重视教学档案建设是教学档案三级管理规范化模式的关键。在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学档案三级管理模式中,基础医学院作为二级教学管理部门是教学档案三级管理模式的核心,负责对所属教研室的教学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控、检查。基础医学院自2004年9月,由院领导牵头组织基础医学院各课程专家,在原有的教学管理有关文件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有效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及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了教学档案管理的要求、目标,形成了对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模式,并长期坚持严格执行管理规范化。

2.准确、及时收集、整理教学档案资料是确保教学档案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基础医学院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教学档案准备过程中发现各教研室教学档案缺失严重,针对该问题基础医学院制定的教学管理条例中明确要求教研室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个阶段及时收集、整理教研室教学档案,并进行归档处理。组织教学质量监控专家在学期初、中、末对各教研室教学档案进行监控检查,确保教学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结合二级学院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是教学档案规范管理的保障措施。根据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教学档案准备过程及时发现各教研室教学档案存在的问题,结合评估指标的要求基础医学院不断完善教学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教学档案建设的内容。在学校范围内首次提出在所属各教研室设置有教学秘书担任兼职教学档案员的制度,提出了教研室教学档案收集与管理的模式,对教学资料的形成、收集、分类、立卷、保管、统计、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整改,使教学档案的管理责任到人,保障了教学档案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和使用科学性。

4.对教学秘书进行培训是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手段保障。由于教研室教学秘书的工作量大、责任重,人员变动频繁,基础医学院要求教学秘书必须做好教学档案管理的交接班工作,每学期由教学科牵头组织对教学秘书进行教学档案管理的培训。教学质量监控组专家定期深入教研室指导教学档案建设工作,按统一原则、要求定期加强对教学档案资料收集、整理情况的监控指导,做到及时查缺补漏。

三、讨论

1.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需要长期性坚持。基础医学院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在准备评估教学档案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我校于2005年11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取得优秀的结果,评估专家对基础医学院教研室教学档案进行抽查,评分为优秀。这是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成果。基础医学院在以后的7年中继续坚持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在不同的申报工作中教学档案检查均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长期性坚持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的结果。

2.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对保证、提高教学群体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基础医学院通过对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使教研室及教师对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主动配合检查档案管理工作,按照教学档案的内容在教学工作中严格要求教师。经近7年的努力,基础医学院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前相比有显著地提升。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促使教师认真书写教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撰写教学论文,教研室认真组织实行集体备课、课评、试讲等教学环节,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需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进行交流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信息交流的需要,特别在目前高等医学教育扩招后高等医学院校的管理中此矛盾更为突出,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是目前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含义是教学档案信息利用网络化、教学档案信息存储数字化和教学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它的基本特征是传输网络化、教学档案数字化和管理智能化,最终在基础医学院范围内形成教学档案资源共享。对于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将申报课题,进行立项研究。

参考文献:

[1]梁红敏,罗志勇,王丽群等.对教学医院教学档案规范性管理的探索[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10:133-136

[2]王瑾,黄培春,柯湛华.二级学院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9):1041-1043

第4篇: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

我国社区高血压病管理从1996年起采用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社区高血压病人管理的覆盖率非常低,如上海2002年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的覆盖率仅为8.20%[1]。2005年起结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推行以高血压危险分层为基础的分组管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要求高血压建卡率达到40%以上。资料显示[2],由医务人员执行的“高血压三级管理”能使被管理的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率(全年1/2以上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mmHg)达到88%,并有效降低社区居民脑卒中、冠心病死亡率[3,4]。但同时高血压分级管理[2]和高血压分组管理[6,7]都存在一些问题:它们属于医生-病人单向管理模式,缺乏病人的参与、社区医生相对不足,耗费大、效率低、任务重,使得医院无法长期坚持且流于形式,病人也不愿接受。

自我管理是指“在医务人员的协助下,病人承担一定的预防性或治疗性活动”。高血压自我管理是指通过健康教育课程来教会高血压病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信心以及与医生交流的技巧等,来帮助病人依靠自己解决疾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问题。这种疾病管理模式非常强调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病人对自身健康的责任及潜能、病友互助、病人及家属参与,特别适合于高血压病这种需要终身管理、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问题的疾病。国外已有7个研究项目证实,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水平[5,7]。2002年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始在上海探索本土化的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证实了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的有效性、可行性[6,7]。2004年后在松江、闸北小范围推广,2007年在上海市爱卫会的推动下,上海市60个街道推广自我管理模式,2008年起在各区进一步扩大。

1 社区管理现状

目前大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患者管理工作由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25名户籍医务人员(包括全科医师、公卫医师、社区护士)承担。我们主要结合居民健康档案、组织社区居民测量血压和高血压患者就诊登记等方法进行建卡。截止2008年5月底,建卡3 247份,其中重点管理对象864份,一般管理对象2 383份(表1)。

本中心在分组管理的基础上采用自我管理模式,组建小组、俱乐部,改善目前高血压控制率低、人力不足、覆

盖面低、可持续性有限的局面。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包括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医生对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两部分。

2 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针对病人真正关注的问题及担心,结合慢性病自我管理的三大任务,通过定性调查后专门设计以帮助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在医生的指导下有效管理高血压病的一个病人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及让病人掌握管理高血压病所必需的技能为重点。一共6次课,每周上课1次,每课2~2.5 h,在连续6周内完成。授课内容参照《高血压自我管理指南》,该书人手一册。授课形式是先培训志愿授课小组长(非卫生专业人员),然后由志愿小组长两两配合在社区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一个15~20名高血压患者参加的小组,根据《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长手册》指导组员如何进行高血压自我管理。

3 医生对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每个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指定一名医务人员,支持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提供联系电话,接受咨询。为提高社区医生对高血压自我管理的支持,社区医生接受了有关自我管理方法的培训。

4 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特点

① 强调社区共同参与,有利于调动各部门的优势。慢性病的管理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参与,自我管理模式在管理的全过程强调社区动员。如大场镇政府、爱卫办、居委会等,特别是发挥社区志愿者、小组长的优势,联合各级政府部门、民众组织,加强患者间的交流,组建高血压俱乐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

② 充分发挥患者潜能,符合共同参与型医患模式。高血压分组管理中主要由医师或防保人员电话或上门进行随访,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表现被动。开展高血压自我管理的教育,强调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可以提高病人对自身健康的责任感,发挥患者潜能,增加病人自我管理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7];并能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协同作用。

③ 非药物治疗措施得到充分重视。高血压病是一种身心疾病,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健康教育课程中包括减重、低盐膳食、戒烟限酒、放松技巧等方面知识。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和引导性想象,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④ 节省人力、物力。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志愿者小组长授课负责,医生以小组形式对病人进行随访、指导,相对一对一电话或上门随访可节省更多时间,并有时间在随访病人时提供用药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⑤ 同伴效应(相互认同感)。成员有许多共同感受和经历,组员更愿意遵从组长的建议,并与同伴密切配合。俱乐部的成立增加了病人的集体观念,活动时更有组织性,组员也会相互关心照顾,一起活动,在疾病治疗的同时也增加了归属感。

⑥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具体、合理、操作性强、持久性好,这表现在目标设定/行动计划方面。计划的组成部分包括: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合理性;改变特定的行为;需回答以下问题(做什么?做多少?什么时候做?一周做几次?);自信心多少?这样病人通过健康教育课程制定的计划就具体、合理、周到和持久。

高血压病自我管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管理工作的创造性贡献,主要在于能更有效地提高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率及健康状况;同时通过利用社区资源及志愿者组建社区高血压俱乐部,可促使高血压病人更主动地参与自身的管理,节省医务人员的时间,提高高血压管理的覆盖率。该模式在目前社区高血压病管理工作中值得继续探索及推广。

5 参考文献

[1]吕宁,李新建. 上海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点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现状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7):315.

[2]李立明,任涛. 原发性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研究干预模式的探讨[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9(1):32.

[3]董淑丽,戴克俊,沈国英,等.社区高血压人群系统管理三年效果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3):132.

[4]沈乐贤,熊建菁,徐敏钢.上海市闸北区一级医疗机构首诊测压及高血压三级管理情况调查[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4):179.

[5]Warsi A, Wang PS, Lavalley MP, et al.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Programs in Chronic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of the Literature[J].Arch Inter Med, 2004, 164(8): 1641.

[6]傅东波,杨柯君,王敬丽,等.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及血压控制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4,20(10): 869-872.

第5篇: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学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它是在学校及教师在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电子载体等材料。它能够完整、准确、真实、系统地反映教学管理的全过程,直接为教学活动服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档案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1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1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中职学校教学档案归档范围应包括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材料,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综合类。主要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学校教学改革、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专业设置方面的规定和办法,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及名种会议记录等。

(2)规章制度类。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等。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类。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建设、教案、试题库、教学实习、实习实训基地、毕业实习、教学质量检查、教师考核和教学质量测评等材料。

(4)学科、专业与实验室建设类。包括专业设置、学科设置及实验室建设的材料,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的申报论证,评估及建设方面的材料以及申报国家重点学校的实验室论证、申报和审批材料、总结等建设性材料。

(5)学生学籍类材料。包括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籍变更、学习成绩、教育实习、实验实训实习材料及成绩、学生奖惩材料,学生入团、入党情况,学生参加各种大赛的情况,毕业生材料等。

(6)教材类。包括各专业征订教材的情况;自编、参编、主编教材的情况;优秀教材的比例、自编教材的比例、各科习题集、实验报告及实习实训指导书等。

(7)招生就业类。包括招生宣传材料和招生申报计划、上级主管部门的材料、新生录取材料、报到生的比例、年度招生的总结材料;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情况反馈等材料。

1.2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

(1)来源渠道多、涉及面广泛。

教学档案来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也包括上级各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指令、规定及条例等。教学档案既涉及到上级有关部门,也涉及本单位的教研室、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等;人员涉及到各级领导干部、教师、教辅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等。

(2)形式多样。

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记录活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只有档案原始资料的多样性,才能如实反映多样性教学活动的面貌,才更具有档案的作用和价值。数学档案原始资料应包括纸质的、图片、音像、电子稿、光盘等。

(3)专业性强。

除普发的一般性文件外,教学内容是由名个不同学科、专业组成的。不同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不同的方案,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设置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培养要求,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教学工作不同,显示出不同专业各学科的差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2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档案材料的重视不够,没有普及教学档案管理意识

大部分基层管理人员、教师到学校领导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学校重视教学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但对教学档案的管理投入欠缺,如机构和专兼职人员的配置,档案管理条件的完善,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投入不够。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的授课计划、教案等相关文字材料、图片资料、证书文件等不能主动上交存档。造成档案材料采集困难。

2.2缺乏正规的指导和系统的规划。没有系统的管理。导致档案管理混乱

中职学校都存在档案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对各部门教学档案的管理缺乏正规的指导和系统的规划。管理人员和教师大多忙干日常的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学档案材料散存于他们个人手中,导致教学材料不齐全、不完整。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来学校进行教学评估时,为了补充档案材料的缺口,往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补全档案,这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而且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使得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失去了档案的真正意义。因为没有系统的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政,为了自身利用的方便将一些重要的文件的和材料自行保管,不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导致材料损坏或丢失而无法查找。

3加强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3.1系统管理,完善档案管理机制

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学档案的建设,要把教学档案工作提到学校党政领导的工作议事日程中去,把档案工作纳入教学工作计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及时研究和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突出教学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时调整档案工作的机构设置,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置综合档案室,由一名校长负责统一管理全校档案工作。各管理部门就建立档案分室。教学档案分为校、教务科、教研室三级管理,校办为一级管理,教务科为二级管理,教研室与实验室为三级管理各部门要有一名领导分管档案工作,教务科档案管理由教务千事兼管,教研室与实验室档案管理由主任兼管。档案管理人员统一管理本部门、本系统的教学文件,并按期向学校综合档案室移交档案。

3.2明确责任,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不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体人员的共同责任。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措施。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指导和落实,加大管理力度。

3.3组织检查,增强档案管理责任

第6篇: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学;教学档案管理;重要性;内容;特点;问题;对策

中学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它是学校及教师在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电子载体等材料。它能够完整、准确、真实、系统地反映中学教学管理的全过程,直接为教学活动服务,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档案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因此,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的。

1 中学教学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学校教育工作以教学活动为主体。中学教学档案归档范围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材料,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综合类。主要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学校教学改革、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专业设置方面的规定和办法,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及各种会议记录等。

1.2 规章制度类。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等。

1.3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类。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建设、教案、试题库、教学质量检查、教师考核和教学质量测评等材料。

1.4 学科、实验室、后勤工作建设、课题、论文类。包括学科设置及实验室、后勤工作建设、评估及建设方面的材料以及申报国家重点课题、论文的申报和审批材料、总结等建设性材料。

1.5 学生学籍类材料。包括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籍变更、学习成绩、实验材料及成绩、学生奖惩材料,学生入团、入党情况,学生参加各种大赛的情况,毕业生材料等。

1.6 教材类。包括各专业征订教材的情况;自编、参编、主编教材的情况;优秀教材的比例、自编教材的比例、各科习题集、实验报告等。

1.7 招生类。包括招生宣传材料和招生申报计划、上级主管部门的材料、新生录取材料等。

2 中学教学档案管理的主要特点

2.1 来源渠道多、涉及面广泛。 教学档案来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也包括上级各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和招生等方面的指令、规定及条例等。教学档案既涉及到上级有关部门,也涉及本单位的各处室、各教研组、实验室以及教学管理部门等;人员涉及到各级领导干部、教师、教辅人员和学生等。

2.2 形式多样。 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记录活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只有档案原始资料的多样性,才能如实反映多样性教学活动的面貌,才更具有档案的作用和价值。教学档案原始资料应包括纸质的、图片、音像、电子稿、光盘等。

2.3 专业性强。 除普发的一般性文件外,教学内容是由各个不同学科、专业组成的。不同学科教学工作采用不同的方案,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设置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培养要求,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教学工作不同,显示出不同专业各学科的差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3 中学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档案材料的重视不够,没有普及教学档案管理意识:大部分基层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对学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学校重视教学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但对教学档案的管理投入欠缺,如机构和专兼职人员的配置、档案管理条件的完善、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投入不够。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的授课计划、教案等相关文字材料、图片资料、证书文件等不能主动上交存档。造成档案材料采集困难。

3.2 缺乏正规的指导和系统的规划。没有系统的管理,导致档案管理混乱。各中学都存在档案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各部门对教学档案的管理缺乏正规的指导和系统的规划。管理人员和教师大多忙于日常的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学档案材料散存于他们个人手中,导致教学材料不齐全、不完整。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来学校进行教学评估时,为了补充档案材料的缺口,往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补全档案,这不仅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使得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失去了档案的真正意义。因为没有系统的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政,为了自身利用的方便将一些重要的文件的和材料自行保管,不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导致材料损坏或丢失而无法查找。

4 加强中学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4.1 系统管理,完善档案管理机制: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学档案的建设,要把教学档案工作提到学校党政领导的工作议事日程中去,把档案工作纳入教学工作计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及时研究和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突出教学在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时调整档案工作的机构设置,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置综合档案室,由一名校长负责统一管理全校档案工作。各管理部门建立档案分室。教学档案分为行政办、教务处、教研组三级管理,行政办为一级管理,教务处为二级管理,教研组与实验室为三级管理。各部门要有一名领导分管档案工作,教务处档案管理由教务干事兼管,教研组与实验室档案管理由主任兼管。档案管理人员统一管理本部门、本系统的教学文件,并按期向学校综合档案室移交档案。

4.2 明确责任,强化档案管理意识: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体人员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措施。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指导和落实,加大管理力度。

4.3 组织检查,增强档案管理责任:针对教学档案分散性、系统性、周期性的特点,学校组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或抽查。如新学期开学之后,可以开展全校性的对上学期教学档案归档的检查工作,并进行评比打分;而平时的一些较大型的活动后,可组织抽查,比如教师培训、学生技能大赛、校运会等活动。通过有组织的检查,督促全体人员养成及时收集教学档案的好习惯。

总之,学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成败,也是衡量学校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对档案信息的要求将更高,作为学校档案工作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使教学档案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绍华.《档案的作用——实例》辑录之二[J].档案学通讯;1980年01期

[2] 刘旺福.《档案的作用——实例》辑录之三[J].档案学通讯;1980年02期

第7篇: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育教学 教学管理

一、当前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制度不完善。在过去的学科式教育体制下,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理论型技术人才,而当前体制下培养的应该是自主择业的技能型人才。[1]

2.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脱节。这种脱节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的理论指导性、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性以及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

3.教学内容繁杂,教学管理监管不到位。当代中等职校招生政策放开,各类职业学校纷纷面向市场办学,由于缺少符合当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使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监管更加不到位。

4.教师能力有待提高,新的教学管理制度难以推进。很多中职学校师资队伍严重断层。相当部分老教师由于长期受学科式教学管理思想的束缚,教学方式方法多是沿用过去旧的教学管理模式。 [2]

二、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制度不建全,是教学管理失衡的主要原因。由于中职大规模扩招,大家注重的多是强调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中职学校更容易忽视教学管理和质量效益的权重。

2.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教师素质的好坏是事关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现在的中职教师中,大多数教师责任心不强,不求进取。因此这部分教师很难再用激情教学。而年轻教师对职教的兴趣不高,还要忙于各种评比等种种原因,也无心教学。学校教学缺乏生气,教学管理难度非常大。 [3]

3.教学管理不规范,无章可循。造成今天中职教学管理的一些失衡和混乱的原因,正说明了我们一些中职学校在管理中忽视了保持过去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又不能很好的创新管理制度,不能实行规范管理,使管理缺乏有章可循,已造成对中职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肃性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三、对解决中职教学管理问题的方法探索

1.强化教师对教学管理的认识,构建规范的教学管理系统。中职学校应把教学管理作为整个教育的重点工作,更多地关注教学观念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管理系统从组织领导上实行三级管理,分层把关。一级是由校长决策,教导处执行的校级指挥系统。二级是教研组长或专业组长负责的中层管理系统。三级是由课程带头人负责的基层管理系统,安排落实学校和教研组或专业组的教学计划,进行集中讨论备课,解决本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中的问题,具体落实教学目标。

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合理的教学管理打好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大致概括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技能训练课三类,三类课程的比例为4:3:3。文化基础课是提高学生素质,奠定专业基础,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任务:一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二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专业理论课是学习专业理论,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任务:一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作好准备;二是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三是培养职业素质。技能训练课应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系统性与衔接性相结合,实用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特点。

3.改革教学模式,实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激活教学管理内在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因和潜在动力。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典型案例贯穿教学管理和学生教育的内容。我们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把握和采取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才能把每个学生逐步引上自觉学习,愿意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路子上来。

4.重点强化技能训练,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技能为主,理论够用”的意识。其次要全面调整教学计划。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训课时;将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习三个阶段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教学计划中。第三是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践内容达到高密度、高强度、当堂讲授、当堂实践、当堂掌握的要求。第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学校不定期抽查学生技能训练情况,学期末组织学生集中测试,组织综合考评,进行技能鉴定,颁发等级证。

5.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为实现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目标选择突破口。必须加大中职学校学分制改革力度,构建适合中职学生特点和实际的“学分制”体系,根据宜粗不宜细、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对每一个专业既有规定统一的必修课及学分,尽可能通过发挥自己的特长取得相应的学分,使学生主动学习,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实现他的理想和目标。

6.建立高效负责的教学团队,为实施教学管理目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实施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决定因素和人力资源保障。学校要切实关心和爱护每个教师的成长,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力度,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升格升位,通过不断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技能水平。要组织高素质,事业心、责任心强的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带头人,成立教学团队,使每位教师自觉投身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实施中职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王 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 丁钢 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3] 丁钢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第8篇: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分析研究

 

高校实验室管理也是管理的一种,也具有管理的通性,依据对管理的研究,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了管理的基本特点,对高校实验室管理进行优化,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论文参考网。

1. 管理的流程

通过对管理职能的深入研究,了解了整个管理的过程。尽管每个组织的目标不尽相同,但管理的过程却是相同的。整个管理过程是从分析所处环境,确立管理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方案,并包括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直至任务完成的全部活动。根据这个过程,编制出管理的流程模型 (图1):

图1 管理流程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把对以前活动的纠错和调整归入“制定新目标,开始新的管理循环”这一模块。论文参考网。

2. 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模式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高校的管理模式也在发展。论文参考网。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各自有各自的管理模式。通过调查,基本存在以下几种管理模式[1]。

(1)“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图2)

图2 三级管理模式图

这种管理模式把实验室划归教研室管理,实验室按课程来设置。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师关系紧密,工作比较容易协调。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实验室服务面太窄,功能单一,封闭管理,各自为政,投资重复,资源浪费,管理人员分散,不利于学校的总体规划与发展。

(2)“校—系”二级管理模式(图3)

图3 二级管理模式图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其中提出“各高校实验室管理要逐步实现‘校—系(院)”二级管理模式’”[2],从此,“校—(系)”二级管理模式开始在高校中出现。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实验室由系直接管理,系实验中心独立建制,与教研室处于平级地位。实验室的设置打破了按课程分类的特点,由系统一规划,实验教学任务由实验中心集中安排。这种管理模式对当时高校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的专业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管理模式也已跟不上高校的发展,实验设备的配置与管理体制不能够适应和满足创新实验教学的开展,也无法完全开放实验室,学校对实验室的设置不能统一规划,造成实验室的设置与设备仪器的重复与浪费,实验管理人员分散等。

(3)校一级管理模式(图4)

图4 一级管理模式图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实验室由学校直接管理,校实验中心独立建制,与系处于平级地位。实验室的设置打破了按系分类的特点,由学校统一规划,实验教学任务由校实验中心集中安排,实验中心对实验室全面负责,包括行政管理与教学管理。这样,学校对管理人员和设备仪器等统一调配,利于教学与科研的使用,实验室也可以实现全面开放(包括对校内与校外),整个资源就全部整合了,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与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相关,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目的是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随着高职院校进一步的发展,校一级管理模式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优越性,是今后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3.实验室管理框架图

基础工作的完善决定了管理水平的高低。实验室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实现实验室管理科学性和现化代的基础,没有完整的基础工作,就无法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水平。在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在这框架图中包括了管理基础工作中的标准化工作、规章制度和定额工作,但没有包括信息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领导决策的根据。实验室管理框架图中(图5)所有产生的信息都应该及时、准确地归档,完整的档案是建立在完整的基础信息的基础上。

图5 实验室管理框架图

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要提高管理水平,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何进行实验室日常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使得资源共享是实验室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验室管理优化的重要保障。实验室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实验室制度与管理方面的资料;实验教学改革计划的信息资料;实验讲义和教学方面的资料;实验设备方面的资料;如实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报告等。将这些信息存储、并加以统计,使资源共享,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

创建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将各实验室简介、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和实验室详细资料等基本信息,以及仪器设备账目等信息放入系统。根据在实验室管理中所处的地位,包括学生、教师、实验室主任、学校管理部门和系统管理员等不同的用户,可以拥有不同的使用权限与使用方式,有效地替代人工管理模式,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3]。通过信息系统平台,教师、学生可以申请实验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审批。学校管理人员可以对已进行的,正在进行的,将要进行的实验项目等情况全面掌握,方便了管理,也便于监督与控制。这样学生和教师只要登陆网站,就可以了解全部内容,使用自己的权限,既减轻了实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又方便学生、教师的使用。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将一些在正常的教学中利用率很低的仪器设备信息到网上,有利于向学生、教师和社会开放,达到资源共享。

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需要有专职人员负责。在信息系统中,要建立完善仪器设备的资料,资料要齐全;在仪器设备的情况发生变更时,要及时更新调整相应的数据库,随时记录仪器设备的增减变动。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让所有的仪器设备、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等实验室情况一目了然。对于实验室人员等也应可以用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加以管理。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参考了其它高校的模版,从内容上涉及到实验室介绍、仪器设备、实验项目、面向专业、使用时间等;从功能上要求有管理、查询、统计等功能,设计了一个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块(图6)。

图6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块

由于学校的类型不同,职能也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此外,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高校,发展重点也将不同。因此,并不存在绝对的最优实验室管理体制。各高校在实验室管理体制上不宜照搬其它学校的具体做法,其它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只应作为开阔思路的参考,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探索和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的需要的实验室管理体制。要使实验室工作适应新形势,不仅要总结经验,而且要不断解决新问题。运用管理学知识,对学校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基础文凭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实验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建设具有跨学科、跨专业功能的综合实验中心,将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大势所趋;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信息系统,是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蔡久评,熊中侃,李莉.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研究[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2] 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Z].1992.

[3] 沈秀,龚方红,戎红仁. 高校教学实验室开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2.

第9篇: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大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历史比较短,在教学的创新,分类体系的构建,教学资源的建设上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管理观念陈旧,教师能力不强,教学内容繁杂,因此研讨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规律和新的特点,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我校实际就如何加强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做一些探讨。

一、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大致概括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技能训练课三类,三类课程的比例为4:3:3。文化基础课是提高学生素质,奠定专业基础,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任务:一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二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专业理论课是学习专业理论,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任务:一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作好准备;二是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三是培养职业素质。技能训练课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它在教学活动中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好形式,也是教师对学生传授技术进行技能训练的基本形式,技能训练课应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系统性与衔接性相结合,实用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构建教学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系统从组织领导上实行三级管理,分层把关。一级是由校长决策,教导处执行的校级指挥系统。具体制定学年、学期和专项性的教学规划,组织部署教学常规和实验实习等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指导、协调、检查和考核教学和教研工作。二级是教研组长或专业组长负责的中层管理系统。负责落实学校的教学规划,具体制定本组的教学和教研工作计划,进行教学研究,推广教学经验,传播教学信息。三级是由备课组长负责的基层管理系统,安排落实学校和教研组或专业组的教学计划,进行集体备课,解决本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中的问题,具体落实教学目标。

三、强化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方面:第一是严格执行教学指导计划。教导处根据国家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科学地编制课表,严格按照大纲进行教学,不得任意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第二是制定好教学实施性计划。教导处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教学工作实施性计划,它既有常规性的工作安排,又有突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具体措施。学科教研组必须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性工作计划。每学期应选定教研教改课题,并安排教研活动。任课教师必须在领会大纲、熟悉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制定所任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计划应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分析,确定本学期学科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双力”(智力、能力)、“双能”(智能、技能)训练要点,提出各单元或章节教材的重点难点,制定落实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四、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管理是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师教的过程管理和学生学的过程管理。教的过程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注重备课,设计教学;认真上课,组织教学;加强辅导,延续教学;重视作业,补充教学;注重考查,检查教学。学的过程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要注重预习,了解知识;认真听课,理解知识;搞好复习,巩固知识;加强练习,运用知识;系统总结,掌握知识;注重实习,形成技能。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组织、指导和督促他们完成教学各环节的任务,并达到最佳状态,收到最好效果,进而使教学的各环节形成有机序列,获得教学活动的整体优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五、强化技能训练

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措施,教育学生树立“有一技之长是职业学校学生立身社会的资本”的意识;树立“掌握过硬本领,振兴经济,致富家园”的雄心和信心。

其次是要全面调整教学计划。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制定新的大纲要求,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训课时;将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习三个阶段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教学计划中。第三是实习教学课堂化。实习过程必须体现讲(教师讲解)演(教师示范演示)练(学生练习)评(教师讲评总结)四个环节,使实习课达到高密度、高强度、当堂讲授、当堂实践、当堂掌握的要求。第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学校不定期抽查学生技能训练情况,学期末组织学生集中测试,评选出“技能训练标兵生”和“技术能手”进行表彰奖励。毕业时,组织综合考评,进行技能鉴定,颁发等级证。第五是建立规范的实习实训档案。每位学生都要达到一档(训练实习有档案记载)一考(有考核记录)三固定(定训练目标、定指导教师、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