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效沟通的要素范文

高效沟通的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沟通的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效沟通的要素

第1篇:高效沟通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 行政生态学电子政务建设民族地区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飞速进步,整个社会管理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化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成为整个信息化的关键,直接影响着政府的竞争力,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而政府信息化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发展电子政务,它作为政府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是行政组织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行政环境而采取的改革措施,通过再造传统政务流程,重塑行政组织与公民、行政环境的关系。

一、行政生态学及电子政务的内涵

(一)里格斯行政生态学

行政生态学是一门以生态学的方法研究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学分支学科,是研究自然及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科学。里格斯通过对各国行政生态要素的分析,得出结论:影响一个国家公共行政的生态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生态要素有五种,即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络、符号系统以及政治构架①。

(二)电子政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其核心内容是,借助互联网构建一个跨越时空、地点、部门,以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政府服务体系②。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和数学网络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作为政府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政府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

(三)将行政生态学引入电子政务

行政生态学认为行政与行政环境之间存在循环和交换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政是与其行政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从而提出从行政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对行政规律进行研究。行政生态学要求对行政环境做出整体的观察和精密分析,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进而正确揭示出行政运行的规律,保持行政活动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行政管理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在研究电子政务中引入行政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揭示特定时空环境及其条件制约下,电子政务的特定发展模式与其客观政务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目标和策略的有效性③。

二、行政生态学视野下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建设是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因而也应同客观的行政环境相适应。结合我国实际。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建设应是在客观分析民族地区的行政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相应对策。下面就以行政生态的视角,在里格斯的行政生态五要素的基础上,对制约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最为突出的三个要素,即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沟通网络,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经济要素分析

地区经济差距大,“数字鸿沟”问题明显。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民族地区的低经济水平直接导致其居民的消费水平偏低,其中居民用于通信、网络的支出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消费结构大大制约了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所以,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较快,而中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落后。“数字鸿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其差距在短时间内又是无法填补的,因此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应适应其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

(二)社会要素分析

1.政治环境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转型期,民族地区政治体制改革更是相对滞后,机构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从而导致现行的民族地区政府管理体制不能满足,甚至阻碍了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为,机构设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行政效率有待提高等。

2.文化环境

首先,由于传统思想文化沉淀阻碍了电子政务建设向着资源共享、相互关联的要求发展,现行的行政环境中的官僚体制更容易滋生和助长“官本位”的思想,这与服务型政府中“以民为本、高效透明”思想相悖。其次,我国建立电子政务的时间较短,在法律法规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尤其一些有关安全网络的法规制度还未出台,民族地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认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密性得不到法制法规方面的保障,人为地增加了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阻力。

(三)沟通网络分析

民族地区上网公民数量较少,民族地区互联网发展滞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化环境尚不完备,大大制约了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沟通网在计算机上的薄弱就造成沟通网络的不畅通,从而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行政环境的客观分析,要促进民族电子政务发展,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行政环境,从经济、政治、文化、沟通网四个方面着手,制定一套有效的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一)推进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经济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时期,并且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现代化程度不高。而电子政务是伴随后工业化、伴随信息化而出现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所以,要想推进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第一要务是改善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推进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全面、快速的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形成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居民消费结构,为电子政务的推进奠定物质条件和根本保证。

(二)加=强民族地区政府机构改革,以适应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在技术层面以及价值层面的变迁

首先,树立以企业和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职能意识,由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④;其次,内部要合理界定和划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合理的行政流程,加强服务的有效性和效率;再次,减少政府机构的管理层次,增加控制幅度,实现组织扁平化、网络化。总之,营造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最重要的是要改革民族地区政府管理体制,确立公民导向的政府。

(三)改善民族地区文化环境

积极转变民族地区行政人员观念,提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对民族地区行政人员的价值观作合理定位,营造积极的、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培养行政人员高效、廉洁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利益观,实现从全能行政文化、人治行政文化、管制行政文化向有限行政文化、法治行政文化和服务行政文化的转变。总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安全管理,可以消除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人为阻力,有效地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民族地区网络沟通

第2篇:高效沟通的要素范文

集成战略的含义

“集成(Integration)”一词在IT界的使用频率最高,而此处集成概念的含义是通过对系统相关要素的优化整合及动态协调,使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简言之,便是1+1>2。所谓集成战略,其核心就是用系统的、集成的观念指导营销渠道的建设,通过渠道各种资源要素之间的创造性互补与交融,来提升渠道的市场快速渗透力和竞争强度,从而促进营销活动的有效性、协调性和持续性。

集成战略把营销渠道视为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环境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考察、明确渠道要素却是战略制定、战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

营销渠道系统的要素,不同的渠道组织形态有着不同的分布和构成,但其功能要素却基本相同,它们可以粗略地归纳为:产品R&D、供应商利益和策略、物流组织的利益和策略、物流组织流程及运行规则、物流组织的专业化素质以及用户的需求、认同感和满意度等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它们往往是营销渠道系统要素构成的中心部分。

集成战略的筹码

集成战略主要由以下几个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的机制构成:

1.整体优化

要使渠道系统各方面的要素综合运作,实现耦合聚变,产生功能和优势的放大效果,其首要的运行机制当是整体优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营销实践的复杂度前所未有。面向问题的思考方法,很容易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顾此失彼的怪圈之中。必须面向全局,从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等角度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如HP公司在新形势下实施“渠道升级”的“资源整合战略”,就是十分明智之举。当然,其中还要特别注意以知识为核心的活性要素的作用,以此来带动其他要素功能的改善,这也是IT业渠道建设的特殊要求。不少业界知名公司纷纷加强了对渠道的知识培训与提升的力度。如联想集团的“大联想学院”、Cisco公司的“网络大学”等,从产品功能、技术趋势、营销技巧到服务策略,对渠道商乃至用户展开深层次的培训。这当然和企业自身实力不无关系,但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决不可忽视这一点,要尽可能地保障、激发知识要素在渠道中的战略作用。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系统破缺、失控和无序之源,不断寻求增强渠道系统完整、动态调适及有序演化的新途径。在此基础上,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努力,实施对市场环境的反作用力,努力使之呈现出有利于渠道系统整体优化的态势。这点在“摩尔定律”日益普适、经济大盘持续不振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

2.互动联盟

合作联盟在业界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而作为渠道建设方法论的运行机制,它却有着更深的内涵。即把互动联盟也作为渠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优势互补,营造集成增势的效果,从而在纵深两方面强化渠道竞争能力。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增强渠道内部的联盟意识和良性互动。供应商和渠道商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人们的认识已然大大深化:渠道本身就是一个战略的联盟。其中,服务意识、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在联盟运转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供应商的服务从产品研发开始,通过对渠道的全面支持,最终到达用户,并以获得用户的认同为指归;渠道商的服务要同时面向供应商和客户,对于供应商要提供市场信息、用户反馈等,对于用户则要全力确保用户的最大满意度。这个服务的链条会使渠道联盟更加稳固,供应商、渠道商和用户之间的亲合度大大增强。我们看到,围绕“大联想”的渠道策略,联想在振兴渠道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非凡的举措,显示出民族高科技产业的旺盛活力,令人鼓舞。CA、HP等公司在渠道服务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解决方案提供”等增值服务来增强渠道的专业化和创造力。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国内商家对此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拓宽渠道,加大与外界的战略结盟。“多赢”策略的实现,必须要借助与外界的有效结盟。与消费者结盟,可以更好地识别并满足消费者需求,如用友公司的“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用友分会”,匠心独具,影响也不小;与其他生产商、供应商结盟,可以谋求降低供应成本,增加市场触角,减轻企业自身技术开发压力,如业界盛行的OEM就当属此列;与科研机构联盟,能够获得人才、技术优势,如联想集团与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共建的“联想研究院”,堪称业界之典范;与政府联盟,尤能获得人力、财力支援,加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度,如前不久HP公司与国家经贸委培训司、中小企业司合作的“21世纪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训示范项目”,显然是高人一筹的举措;最后,还要重视与竞争对手的结盟,要准确识别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最主要的差异,以此为基础才能确定合作范围和程度,联手开拓市场。

互动联盟是一项能够极大提升渠道优势的动态工程,通过多方协调,发挥彼此的资源优势,以实现延伸市场触角、分散市场风险、扩大优势范围的目的,达到共生共荣,协同推进,多方长远受益的效果。

3.模糊控制

当前企业营销渠道系统要素之间正越来越多地相互渗透,特别是集成运作本身也要打破系统原有的许多界限,很多问题变成了亦此亦彼的综合体,解决起来颇为棘手。因此要运用模糊理论的思想,对系统演化作出正确的分类、判断和控制。

首先,要对渠道系统中大量似是而非、亦此亦彼的模糊事件进行抽样统计,然后作聚类分析,最后再确定各要素之间的集成程度。企业不妨就营销渠道系统的协调程度向量,经常做一些抽样、建模及相应的定性或定量分析,以便准确判断并对渠道系统实施科学的控制。

其次,在尽可能保障渠道系统协调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预警、报警系统。发现潜在隐患并及时制定和实施综合防范与调整措施;对于已出现的问题,更要及时予以改进或整治,避免付出更大的代价。建立预警、报警系统,目的是通过阶段性的协调、整治,确保渠道运作由一个均衡态平稳过渡到另一个均衡态。

此外,还要注意战略柔性化的问题。目前,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正在到来,科技、知识、人的智慧、灵感和经验等软性因素在渠道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的刚性渠道运作模式越来越不合时宜,企业需要从战略目标制定、规则调整到战略实施都贯彻柔性化的理念,才能在渠道运作中表现出很强的应变弹性,并使渠道管理切换敏捷且成本低廉。总之,对于分销、直销、连锁等渠道组织模式孰优孰劣的争议,并无多大的意义。关键在于渠道是否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形成集成运作机制以保障良性发展。在渠道建设中,过分追求精确往往容易陷入僵化境地,而模糊控制则成为确保渠道运作灵活性、避免“糊涂控制”的有效手段。

4.高效沟通

相对而言,IT界的企业更深谙信息及信息沟通的价值。这个“信息沟通”,包括观念、知识、文化、商务等方面的内容。在集成战略中,企业要实现高效沟通机制,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现代化。渠道商、合作伙伴乃至用户的参与是渠道良性发展的群众基础。在传统与现代观念激烈碰撞的改革时代,观念现代化便成为“参与合理性”的关键。企业要把促进观念更新作为自己的一个商业使命,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界、传媒和政府的能力,在渠道内和用户中普及、推广现代观念。观念现代化是营造高效沟通机制的重要前提。

第3篇:高效沟通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沟通、协调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1、项目团队内部的协调管理

项目团队在其建设管理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冲突。处理冲突的总体管理策略, 是要积极倡导和激发有建设性的良性冲突, 同时要尽量避免和消除有破坏性的恶性冲突。要建立团队成员对目标和价值的共有理解和共同愿景, 倡导合作团队成员的价值观存在差异, 导致他们可能具有不同的信仰结构、理解度和择优规则。因此, 不同的价值观和观点可以导致对正确批评的误解,并引起不适当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培训、座谈、讨论等形式, 增强团队成员对目标和价值的共有理解, 可以起到减少情感性冲突的作用。要建立团队内有效的相互沟通协调渠道。有效的沟通协调有利于减少团队内部不必要的认知性冲突和情感性冲突的发生。要达到沟通协调的效果, 采取适当、有效的沟通协调形式及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渠道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创造更多的机会促使团队成员相互了解; 二是加强合作促使团队成员相互作用; 三是保持良好的习惯促使团队内成员善于倾听。要设置和激发潜在的认知性的低水平冲突。认知性的冲突对项目团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 可以适当激发认知性的低水平冲突。这种冲突激发了员工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讨论, 对团队的工作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2、项目利益相关方的协调管理

利益关系的协调是工程施工项目实施最有效的保障。因此,施工项目各利益相关方(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供料商、分包商、当地政府等)的利益出发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施工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在有效的处理和协调各利益相关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有充分的沟通协调做保障。提高项目全体员工的沟通协调意识,尤其是项目领导班子与各部门部长的沟通协调意识特别重要。项目领导班子与各部门部长在项目管理团队组建时分别是各管理团队的领导,在日常的团队管理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团队内部及外部的沟通协调,保证信息通畅、准确。在施工项目管理中不断改进沟通协调管理,能够科学的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施工项目实施施工生产的整个过程,从而顺利的达到预定的项目管理目标,使团队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取得更加显著的工作成果。良好的施工项目沟通协调管理为项目的成本、质量、安全、工期四大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更是施工项目团队管理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如果一个施工项目团队内部及项目团队与团队外部的沟通协调不能充分的进行,则施工项目团队的最终结果注定只能是失败,施工项目的目标也就注定无法实现。所以,准确及时的沟通协调项目内、外部关系是确保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3、提升项目团队沟通协调管理水平的一些建议

⑴提高建筑施工项目团队成员沟通协调过程中准确发送信息的能力。沟通协调前, 沟通协调各方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沟通协调活动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有完整的、清晰的理解, 信息内容要用对方能力解的文字、语言、口气等表达出来。努力提高信息发送者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要素的运用能力。发出的信息要有针对性、言简意赅, 不使用模糊的语言。

⑵“ 有效地倾听” , 提高准确接收信息的能力。各方在沟通协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有效地倾听” , 个体沟通协调是所有层面沟通协调的前提和基础。有效的沟通协调, 要求团队成员特别是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发挥努力去倾听, 关注内容而不仅仅是表达形式和技巧, 重视对关键词的理解, 从整体上把握。倾听过程中, 要善于观察, 重视非语言要素的作用。

⑶管理者推动, 团队成员参与, 建设有利于沟通协调的组织文化。建筑施工项目团队要变封闭式、防御性的沟通协调氛围为开放式、鼓励性的沟通协调氛围。传统的管理原则倾向于防御性沟通协调模式, 进而导致封闭式的沟通协调。团队成员的不确定感也强化了这种倾向。因此, 要求项目团队乃至组织的管理者身体力行, 以积极的态度创造开放式、鼓励性的沟通协调氛围, 使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管理者之间、团队与项目相干方之间在鼓励性的氛围中, 充分利用感情交流, 进行开放式的沟通协调。

⑷善于恰当地运用语言是沟通协调的关键。在项目日常管理活动中,项目团队时常要与工程分包方、劳务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业主、政府职能部门等进行沟通协调,以利于工程顺利地进行。根据各方的文化程度恰当地运用语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由于我国的劳务的作业人员大多数是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对劳务分包方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等的时候,应采用他们能明白的口头语言进行讲解,甚至还要了解他们的地方语言才能互相沟通。

⑸换位思考是沟通协调成功的关键一环。在项目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对内、外的沟通协调工作是每一个管理者天天必做的工作之一。为了沟通协调的成功,我们往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有时甚至还要召开预备会,以确定沟通协调的目的、目标,找准对方的思路及我方的应对措施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不这样,犹如一拳打在棉花上,得不到应有的反应,或者成了牛头不对马嘴,各表达各自的思想,使沟通协调工作陷入僵局。

⑹把握沟通协调的环境与时机, 多方式并用, 重视反馈, 畅通沟通协调渠道。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 建筑施工项目团队要选择合适的沟通协调方式或多方式综合运用。高效地运用工地项目会议、往来函、交谈等沟通协调方式。项目团队领导和成员在沟通协调过程中要把握时机, 适时表态, 张弛有度。要有效地进行沟通协调的追踪与反馈, 弄清对方是否真正了解。理顺正式的沟通协调渠道, 利用和引导好非正式的沟通协调渠道.在一定意义上, 非正式沟通协调是形成良好团队氛围的条件之一。

⑺完善建筑施工项目团队沟通协调管理的制度建设。鉴于建筑项目的特点, 要求项目团队根据项目相关方的沟通协调需求、可选择的沟通协调技术、项目的制约因家和假设, 制定切实可行的沟通协调管理规划, 并加以严格执行, 以明确项目的利害关系者、信息收集和分发渠道的结构、信息发生的日程表、待分发信息的形式、更新和细化的方法。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会议机制, 保管好项目沟通协调交流的文档资料。

第4篇:高效沟通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本质安全生水平

国务院2004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在全国所有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企业生产流程各环节、各岗位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质量责任制。生产经营活动和行为,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国务院2010年23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要求:“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近几年,各企业在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纷纷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

简单地说,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企业生产作业的标准化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标准化。我在近两年从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认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取得实效,应着重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管理程序,通俗地说是一种管理方法。在它的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值。也就是说,无论一个企业目前的安全管理水平处何等状态,都适合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而安全质量标准化则不同,它是标准,是一种尺度、一种标杆。它对每一台设备设施、每一个作业环境构件、每一项管理活动、每一个工艺动作的安全属性都有明确的量值来规定,用这个标准尺度、标杆来衡量、来评判某个特定的企业是否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

企业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过程中,应当把两者揉和在一起,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17个要素要求纳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中,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搭建一个先进的、规范的、系统的管理架构和平台,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各项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各种要求进行了具体化、数据化和考评化,使管理体系有骨有肉,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有执行具体标准尺度。简明地表述,就是运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程序和方法,达到安全标准化的规定和要求。这样,使安全标准化与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再是独立的两张皮,而是形式与内容有关系的安全管理方法。

二、实现动态循环,推行全程沟通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由若干个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又划分为若干子要素,是根据系统原理和持续改进的要求,引用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PDCA循环进行动态的循环管理。动态循环管理的理念使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蕴涵着不竭的动力。

PDCA循环,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既适用于整个工程项目,也适应整个企业及内部科室、工段、班组和个人。安全标准化各子要素按照策划、执行、符合、绩效四个方面,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层层循环,形成大环套小环,小环又套更小的环。各子元素的小环都围绕着上层要素的要求朝着同一方向转动。通过循环把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彼此协同和促进。根据海因里希法则(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安全生产标准化通过PDCA循环,全角度、多方位按照各子要素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并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建立了一个高效的沟通平台,沟通贯穿整个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系统,且形成闭环,出问题能够有条理、按程序地解决。该机制传达信息及时,有效落实法律法规、制度、标准、信息的及时传达和管理高效、通畅,使生产过程各种风险得到有效的掌控。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沟通系统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员工们能主动参与管理,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能第一时间发现隐患问题所在,并及时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全员参与,实现全面提升目标

第5篇:高效沟通的要素范文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保护单位资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的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控制措施和控制程序。

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上是单位内部的一种管理制度,是一种寓于管理制度中、渗透在企业经营各环节、各个方面的机制。它与一般业务的管理制度是密切联系、相互储存的,没有一般业务的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就形同虚设,无法具体实施;反之,没有内部控制制度,一般业务的管理制度就可能会产生偏差。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从最初单纯的内部牵制发展到今天的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五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二)现代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是组织基调、左右组织成员的控制概念。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由下列因素构成:

A、正直与道德价值观:主要取决于企业负责人。包括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负责人要以身作则并提供道德指导;减少刺激和引诱等。

B、员工素质:主要是把好进人关。要考虑员工的道德潜能(知识结构与技能;经验及培训)。

C、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主要强调其独立性。

D、管理当局的哲学理念和行事作风:包括对企业风险的态度、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要求、对财务报告行为的态度、对会计政策、rr风险的态度等。

E、组织结构:包括如何授权、向谁授权、组织行为的分配、对组织目标的协同作用、责任与报告等。

F、权力与责任的分配:包括对权力的理解(政治或商人)、是依赖权力还是依赖制度、智慧来管理企业、理念与会计政策的选择等。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对与财务会计报告是否公允表述相关的风险确认、风险分析、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风险产生的环境因素有经营环境的变化;信息系统的变化;新技术、新生产线、新产品;公司重组;会计公告等。

3、信息系统与交流

信息系统是指与财务报告目标相关的系统。用以保持相关资产和负债的会计责任。有效会计系统的特征包括存在与发生认定(只有本期发生的才能认定);完整认定(只要是本期发生的,必须全部认定);权利与义务认定(只有是企业的才能认定);计价与分配认定;充分披露(要点在于对重要性的理解);交易线索(会计信息系统必须留下所有业务行为全过程的线索)。

交流是指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中,每个人应清晰说明个人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和责任。其内容包括例外报告;例外事项的跟踪报告;组织方针手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会计政策、处理流程;备忘录等。

4、控制行为

控制行为是指确保管理指令付诸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属于组织基础行为。其基本要素为:职责分割;信息处理控制;物理、空间的接触控制;绩效评估等。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主要缺陷及优化

(一)存在的主要缺陷

在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内部控制环境是基础。没有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其他内部控制要素,不管质量如何,都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结果。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如下: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丧失监督作用,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据有关调查表明,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100%为内部董事的占22.1%,50%为内部董事的占78.2%,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的公司占47.7%。许多公司中,董事会从未召集董事们就重大决策进行过表决,凡事都由总经理一人拍板。因此,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对下不对上。

2、管理当局的经营理念、方式和风格及对控制环境的认识误区。管理当局在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管理当局不愿意或设立适当的控制制度或不能遵守建立的控制制度,则控制环境将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仍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没有把企业当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经营个体。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只停留在条文上,而没有能够很好地贯彻实施,被称之为墙上的内部控制制度。

3、企业的组织混乱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产权关系混乱,组织机构重叠、臃肿,不利于上、下级信息的沟通。如企业中的计划职能已分解到相应的职能部门,很多企业仍设置计划科,结果是所有的计划都做,所有的计划都做不好,使事前控制、预算控制成为一句空话。

4、没有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任人唯亲”,员工的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不少管理者不习惯甚至不懂应用现代管理的控制方法,对下属人员的工作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和恰当的评价,难于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

(二)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的设想

基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优化设想。

1、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企业应建立民主、透明的决策程序和管理议事规则,高效、严谨的业务执行系统,健全、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反馈系统。如提高董事会成员非内部董事的比例;管理层定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审查,每年至少审查一次;重大事项必须集体决策,不能董事长或总经理一人说了算等等。

2、形成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明确的管理目标。管理人员对控制的态度决定整个公司的态度和行为。因此,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并以身作则,带头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

3、建立优化的组织机构和高效的运作程序。优化的组织结构是指明确授权形式和授权对象及组织行为的分配(如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直接上司),能够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发挥协同作用等;高效的运作行为是指在规范前提下的高效,包括严格的授权、明确的责任。

4、建立超前务实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超前,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有前瞻性,要考虑企业未来和员工的需要;务实,是指在人员的使用报酬,晋升等处理上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和公正的态度,要制度化;透明化,并尽可能地采用量化标准。

5、遵循健康、严谨的行为准则,培育蓬勃向上的企业文化。鉴于我国企业内部组织文化的缺位的混乱,企业必须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促进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

第6篇:高效沟通的要素范文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仍不明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还将持续存在。在此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运用云计算,虚拟化、移动、协同等新兴IT技术和解决方案,M一步使IT与企业业务相结合,使企业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战略,M而匹配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开拓新市场的目标。

处于弱势增长周期内的企业该如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管理增效,IDC中国企业级系统与软件研究部分析师陈建表示,差异化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实现品牌的差异化、商业模式的差异化以及产品的差异化。随着企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业务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了。

今年6月,IDC了对全球软件行业新兴应用的预测,报告预测了从2012年起,整个软件行业将从前三年(2008年-2011年)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低速增长,甚至有下滑趋势。特别在亚太地区,虽然前三年拥有全球份额的15%,但是随着2012年整个亚太经济的不稳定,软件行业上升趋势受到一定阻碍。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IDC提出了三类软件将是2012年新兴行业,也是未来新兴发展趋势,即:组织协同应用,虚拟技术和企业社交网络软件。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对IT需求的新变化,致远软件研发副总裁文杰说,企业要想达到组织协同需要七个要素,要素一:以人为中心。建立人与事的关系,提高人在组织中的协同工作效率。要素二:以目标为导向。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目标必须明确,能够分解到人。要素三:助力新业务的灵活搭建。能够拥有一种工具,快速搭建适应企业运营现状的业务系统。要素四:异构系统协同。企业中不同的业务系统之间,需要M行异构整合,通过协同桌面统一展现关键数据和报告。要素五:企业内外社区。能够建立一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社区,M行信息传递和分享。要素六:知识文化建设让企业和谐统一。能够协助企业M行知识分享和文化建设。要素七:移动沟通让协同无处不在。可以在各种智能移动终端上M行移动办公,比如审批一个事件、发起一个协同等。

第7篇:高效沟通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电力行业 物资管理 集约化 供应商

目前,关于我国电力行业物资管理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进展,例如已引入供应链、生命周期等理论,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力物资是实现现代化物资管理、保证物资及时配送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建立合理的物资仓储配送体系的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因而做好物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电力生产成本和电力建设造价,关系到电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结合研究资料以及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电力行业物资的集约化管理进行探讨,以供交流和参考。

一、电力行业物资管理的特点

电力行业不同于其他一般性行业,首先,它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对国家和民生影响巨大;其次,电力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具有高度连续性,供电安全与质量对社会影响广泛;再次,电力行业关联性极强,由于电能不能大规模储存,因而必须将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紧密连续地衔接起来,以实现各环节的紧密协调。因此,电力行业的物资管理也呈现出不同于一般物资管理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几点:

1.电力行业物资管理相对复杂。由于电力行业涉及因素众多,其物资管理包括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物资合同管理、监造管理、配送和仓储管理、资金管理、应急管理、废旧物资处理、供应商关系管理等诸多方面,较为复杂。此外,在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虽然中心的数据是物流,但它体现的更是一种管理的过程,从物资需求的产生、平衡立库以及对整个物资数量、资金数据的分析,都体现了物资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2.既统一又分散。电力企业的电力生产过程具有“发、输、变、配、用”同时完成的特点,在管理上是以电网作为完整的核算单位,实行统一生产、统一连接和统一调度管理。所以,这种既密切联系又分散的特点,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带来许多困难。

3. 投入资金量大。不管是电力设施建设,还是电力生产运行及维护,都需要引进大量的高新技术设备和软件,并且电力设备规模大、品种多、建设周期长,具有一次性投入的特点,因此,电力物资管理具有投入资金量大的特点。

二、电力行业物资集约化管理措施

集约化管理就是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电力行业实行集约化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电力供应的长期可靠,实现电价市场化和提高效率。目前国外大型的电力公司一般都建立了较成熟的集约化管理体系,尤其是在财务和物资管理方面,对我国该方面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集约化管理:

1.做好需求计划管理。做好需求计划管理首先要精确预测,如此才能有效安排资源需求,有效管理电力物资采购,推动物流中的各项活动,以减少生产能力与库存能力波动造成的经济损失。要做到精确预测必须建立物资计划管理制度,制订计划业务流程,做好基本信息资料储备、传送以及管理队伍的建设等工作,细化基础管理,加强物资计划的编制、申报、审批和执行的管过程要素的控制和管理。其次,没有高素质的队伍,物资管理工作很难提高到新的水平,可以说人才是实现物资管理的关键。

2.科学公平的供应商管理。一个良好的供应商,不仅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还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因而电力企业一定要重视供应商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最终实现双赢。(1)建立供应商评价标准,选择最佳供应商。选择供应商不能随心所欲,应当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应具备系统性、简明性、科学性、灵活性,还应当视当前情况不断完善和调整。(2)对供应商尽心监督和控制。确定供应商之后必须进行质量控制和采购价格控制,以符合生产部门的要求和控制企业成本。(3)与供应商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电力企业应当经常与供应商进行沟通,积极主动地向供应商了解本公司在技术、生产和采购等方面的计划,未雨绸缪,发展和谐的供应关系。

3. 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使集约化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今后电力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推出电子商务网上采购,同型机协作网管理等,实现企业信息化,在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员工之间实现优化的信息沟通,从而挖掘集约化管理的最大潜力。

4.优化要素配置,提高人均效益。集约化管理除了在效益、业务和服务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外,还应通过经营要素的集中调整和重组来提高人均效益。可以从两个个方面着手:(1)集中管理,在一定授权范围内对经营要素的配置采取统一管理;(2)统一标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使集约化管理要素向高效益的区域和品种流入,达到最佳优化配置。

三、结束语

由于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具有保证物资供应、加速物资流动、控制物资消耗等优点,在我国电力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从目前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应用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电力行业物资管理的特点,从需求计划管理、供应商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和要素配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韩旭.电力物资的集约化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10).

[2]王学亮.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财务集约化管理经验及对电力企业的借鉴[J].能源技术经济,2010,22(11).

第8篇:高效沟通的要素范文

摘 要 沟通最常用的人际交往方法,项目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企业项目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谐高效的沟通对于项目管理工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文章从沟通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企业项目管理有效沟通的重要意义,最后就项目管理中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 项目管理 沟通 策略 探讨

沟通指在特定目标指引下、个人与个人或群体进行思想、情感、信息传递并最终达成协议的过程。在企业项目管理中,只有沟通才能使各方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发现管理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沟通技巧和绩效,会给企业项目管理工作带来直接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认识,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做好管理工作。

一、企业项目管理有效沟通的重要意义

确切来说,沟通是个体为了解他人思想而采取的一种信息获取途径。从微观上来讲,在沟通过程中,人们可以进行知识传递、思想交换和情感交流,最终获得理解和支持。从宏观上来讲,沟通可以为信息资源取舍与甄别、企业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促进人机管理的建立和完善。为了保证沟通的及时、高效,工作人员还要注意沟通的模式,做好沟通管理。通常来说,沟通管理过程主要由沟通计划编制、信息发送、绩效报告、管理收尾等组成,沟通管理模型有沟通者策略、听众策略、信息策略、渠道选择策略和文化策略的管理模型之分。其中,沟通者策略的管理模型(图1)最适用于弱矩阵组织,应用也最为广泛,在此,笔者就以此为例,对沟通模型进行简要分析。

信息 渠道选择

沟通者 听众(读者)

反应 文化背景

图1 沟通者策略的管理模型

沟通者策略模式指沟通主体为达到目的,通过对自身特点、身份背景、地位和素质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而财务的沟通策略。在这种模型中,沟通者要分析的问题有我是谁,自身定位(职责、能力、价值),目标是否合理、有价值,是否有资源支持我的目标,我其实想得到那些人的支持,自身沟通目标是否会与他人目标发生冲突,目标实现后所带来的结果等。然后再制定目标和策略,进行沟通技能和方式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沟通活动的发起者始终占据主要地位,发起者如果目标明确,技能较好,沟通目标实现的可能就较大。例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开发部门、制造部门和市场部都要参与活动资金争取,谁的目标明确、策略合理,争取到资金的可能就越大。

二、项目管理沟通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并完善沟通体系

项目管理沟通计划实施需要在沟通体系健全的基础上来进行,完善的内部沟通体系可以保证沟通过程、结果与目标的一致性。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以链式沟通为核心,构建一个多层次、跨部门的沟通网,为 沟通提供便利。其次,制定内部沟通计划,根据自身组织结构和项目干系编制沟通方案,明确各部门、有关人员在业务信息沟通、战略沟通、制度沟通中的职责和权限,要求各部门在沟通中突出情感交流与沟通,以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构造良好的人际工作关系。在此基础上,项目经理和负责人还要做好沟通管理工作,要求管理部门定期上交沟通分析报告,查看部门对沟通影响要素的了解情况,要求工作人员做好信息处理和沟通目标、渠道调整工作,以增强沟通管理的有效性。

(二)树立正确的沟通态度

影响沟通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沟通态度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沟通态度决定了你与他人沟通的程度和最终沟通效果。个体如果仅凭自身职务、地位和身份去沟通,而不考虑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必然会加大与对方的隔阂与沟通难度。这就要求沟通双方在沟通过程中,首先要学会从别人的思维架构去考虑问题,进而体会对方的看法,揣摩对方会对自己的看法可能产生的意见。然后用真挚而充满情感的语言详细而准确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对方能听进去自己的话,进而接受自己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沟通的态度非常重要,个体要本着合作的态度去看待对方、看待问题,承担责任,这是沟通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例如,业务部门在沟通时,要适当考虑对方的需求,找出有歧义和引起双方产生争执的问题,然后以项目整体性为前提,在利益上双方各退一步,共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三)运用科学的沟通方法

所谓沟通方法,即个体在沟通中所选择的搜集和发送信息的方法。在项目管理中,沟通的方法和途径有许多种,如人们可以用口头、书面等形式来沟通,也可以电话、网络、会议形式来沟通,但是,沟通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与用户、与上级、与同事、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等等。个体只有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才能确保沟通的有效性。这就要求个体加强沟通技巧学习,运用合理的沟通方法去做好沟通。常用的沟通形式有口头沟通、正式沟通、书面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沟通方法有报告、文件、会议、电话、视频等,个体要根据沟通对象选用合理的沟通方法。例如在与上级沟通时,方式要严肃正式,要清楚领导权限,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讲清问题的关键,并给出几个答案供领导选择。在与项目组成员沟通时,可采用非正式方式进行直接沟通,并尽量站在项目、站在集体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以保证沟通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第9篇:高效沟通的要素范文

    (一)项目风险信息的传递通道不畅

    项目重要信息及时获取,能有效的化解风险、降低风险的损失,这是开展有效风险工作的前提,是项目顺利进行和成功的保证。目前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和项目企业进行沟通时,由于项目风险信息传递路径过长,导致沟通的频率、效率不高,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应对风险。由于中国公司普遍存在着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创业者对治理结构的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加之项目管理人员不主动积极地去识别、分析和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没有建立有效风险信息传递通道,缺乏详细风险应对预案。当意外事件不断出现时,项目管理者无所适从,只能疲于应付。

    (二)项目风险的分析方法单一

    在进行项目风险分析时,通常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项目风险的分析进行评估,虽然对获取信息资料较为便捷,但是分析结论不够精确。在日常工作中进行项目风险定性分析时,往往采用单一风险逐个分析方式使得分析结论缺乏综合性,在分析层次上缺乏深度。例如SWOT分析在项目风险识别上有较为全面的应用,但是在与定量风险分析方法的结合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没有充分运用定性风险分析方法和定量风险分析方法的优势进行互补。项目风险分析方法的单一,加之缺少使用不同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对项目分析结论产生较大的偏差,甚至出现与正确结果意见相左的情况,严重影响风险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项目的投后管理手段落后

    风险投资的投后管理是风险投资循环过程中的核心环节,随着风险投资行业的日趋成熟,风险投资的投后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对于投资项目的价值增值,风险防范和人力资本的充分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企业通常是被动的参与企业管理,强调以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的价值,往往忽略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是否快速增长。为了适应风险投资的特殊运作方式与满足管理需求,必须要创新风险投资的投后管理机制,将投资收益与项目风险管理者的业绩挂钩,提高项目风险管理者的工作热情,使得风险管理的效果符合预期目标。

    二、提升项目风险管理工作的应对方案

    (一)建立与项目相关的多信息通道

    信息通道建设是项目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没有有效的信息管理,就没有成功的项目管理和项目风险管理。企业要以项目信息的辐射范围为条件,建立与项目有关的多信息通道。产品的市场信息渠道。绝大部分商品在国际、国内都有相关行业性市场价格,这些价格有些是实时价格,有些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性价格的波动得到一个期间的平均价格,这些价格都是透明公允的信息。如钨产品国内有两个行业性指导价格,一个是江西赣州钨业协会指导价格,另一个是中国五矿有色的指导价格,这些价格信息都反映了市场未来的价格走势,对企业生产经营有方向性指导作用。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渠道。建立项目所在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对项目情况的信息反馈渠道,了解投资项目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在当地的公益形象等,用以判断当地对企业的支持力度,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了解项目企业技术研发实力、所在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所投资项目在行业中的地位,增强对项目所在行业发展趋势判断的准确性,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准确数据。通过与企业加强沟通联系,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反馈渠道。与项目的实际控制人、经营管理团队多频率、多层次的深入交流,及时掌握项目生产经营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判断与预期目标的差距,以便形成有效的项目风险应对预案。

    (二)加强项目风险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分析方法的使用对于整个项目决策的规划及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项目的风险分析,才能把整理后的原始数据转换成可参考的分析结果。一直以来项目风险定量分析的欠缺和定性分析过于简单的问题困扰着风险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必须加强风险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SWOT分析和AHP分析两种方法在项目风险分析中综合应用主要是把SWOT分析方法中的四个要素作为其各个因素,接着确定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排序。步骤具体有:进行SWOT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识别出与某个项目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相关联的因素。在SWOT组内对SWOT要素进行两两相互对比,接着使用特征值方法对该要素的优先权数进行计算。对SWOT组进行两两相互对比,进行层次总排序,并把每个组中拥有最高优先权的要素抽取出来代表这个组,然后比较和计算这四个要素的优先程度。在项目战略规划以及评价分析过程中使用并得出相应结果。这样SWOT分析和AHP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势得到有效互补,既简便又高效,形成一种新的使用途径,通过AHP方法计算出SWOT要素的优先权数,使得出的分析结果更具参考性,从而可以提高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