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持续经营审计报告范文

非持续经营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持续经营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非持续经营审计报告

第1篇:非持续经营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持续经营能力;标准审计意见;非标准审计意见;实证研究

近年来,为了减少审计期望差距,审计界制定并完善了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及相关指南,特别是加强了对持续经营审计判断模型的研究,期望提高持续经营审计判断的客观性和一致性。2003年7月1日,颁布实施修正后的《独立审计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修订后的准则在要求上更加明确和严格,规定了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意见是会计报表审计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在承接审计业务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充分关注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自独立审计准则修正后,有关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意见是否已经规范?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如何?有许多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大多数文章都是以文字叙述为主,而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着重分析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现状

审计意见反映了审计师对于企业财务报表公允性、合法性以及政策一致性的评价。有些学者的研究以文字描述为主,论述持续经营能力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田利军(2004)主要从出具审计报告角度考虑,列举上市公司实例,考察持续经营能力对审计意见的影响。蔡春等(2005)对2003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的统计显示不论是在保留意见还是无法表示意见的具体原因中,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出现的频率总是最高的。张晓岚等(2006)分析国内外对持续经营审计判断模型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目的、变量设计、样本选取、建模方法等方面比较研究各种模型,指出现有模型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对改进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手段与方法提供借鉴。还有少部分学者用实证方法研究财务指标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Bao、Chen(1998)对可能影响审计意见的11个会计和市场因素进行了检验,发现资产负债率、盈利或亏损、总资产收益率等因素具有显著影响。资产负债率高、总资产收益率低、企业亏损等因素对审计意见产生不利影响。朱小平、于谦(2003)从公司管理层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不佳需粉饰报表以操纵利润的角度,提出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会影响公司的审计意见类型,其检验结果显示: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上市公司年限等因素与公司收到非标准意见的概率负相关;资产规模、存货占总资产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比率等因素与公司收到非标准意见概率正相关。

二、研究样本和数据

(一)样本的选取

本文主要针对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研究反映持续经营能力的指标是否影响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甚至被摘牌。从统计信息可知,2005年共有8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被出具了有解释性说明无保留意见、有解释性说明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简称:非标准审计意见)。我们依据2005年度沪深股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作为研究对象,但是由于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公司中部分样本公司没有披露其中部分信息,故排除这样的观察值,最终得到67家公司,同时相应的随机抽取被出具标准意见的220家公司的数据进行研究,寻找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意见与反映持续经营能力指标之间的关系。该样本的财务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及巨潮资讯网;样本公司的审计意见主要来自2005年上市公司年报。本文利用SPSS13.0及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数据分析

从统计数据看,截至2006年4月30日,我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共有784家公告了2005年年报审计报告,其中标准无保留意见669份、有解释性说明无保留意见44份、有解释性说明保留意见26份、无法表示意见13份。非标准审计意见共83份,占10.59%,同时,我们对样本所涉及的非标准意见的原因进一步描述分析,我们发现:上市公司50%以上面临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怀疑,导致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在被出具有解释性说明无保留审计意见中,因为借款逾期或持续经营亏损导致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怀疑的占60%,因为诉讼和担保等不确定事项的占40%左右;而被出具有解释性说明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公司中,有50%左右因为持续经营能力有重大不确定性,50%左右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上市公司股东变化、关联方交易、应收帐款坏帐损失以及子公司违规等特殊事项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项目,是审计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直接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行业职业水平。

三、研究方法及实证结果

(一)审计意见的估计模型

其中OP为因变量,表示审计意见类型,OP=1为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OP=0为出具标准审计意见。

解释变量主要考虑反映持续经营能力的指标。这里选用了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率、资产利润率、上期审计意见类型5个解释变量。

1、资产负债率变量。根据朱小平、于谦(2003),夏立军、杨海斌(2002),Bao和Chen(1998)的研究,可以知道资产负债率和审计意见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资产负债率指标既反映了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又反映了公司的资本结构的稳定性。一般的看法是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差,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也越差。所以本文预测该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的估计系数为正值,即与非标准意见正相关。本文用ZFBL符号表示资产负债率。

2、流动比率变量。Bell和Taber(1991)研究显示,流动比率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本文选择了该指标作为自变量。因为流动比率反映了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影响很大,本文预测该指标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的估计系数为负值,即与非标准意见负相关。在本文中用符号LDBL表示流动比率。

3、现金流量比率变量。朱小平、于谦(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现金流量比率对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的影响,因为该指标反映了公司偿还债务的现实能力,故本文预测该指标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的估计系数为负值,即与非标准意见负相关。本文用CASHCL表示现金流动比率。

4、资产利润率变量。Kida(1980)的研究以及Bao和Chen(1998)的研究的结果都显示,资产利润率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该指标能够综合反映公司资产的获利能力,故本文预测该指标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的估计系数为负值,即与非标准意见负相关。本文用ZLL表示资产利润率。

5、上期意见类型。李爽、吴溪(2003)以及方军雄等(2004)的研究显示,公司上期的审计意见类型影响公司的本期意见类型。本文根据以前的研究预测该指标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回归系数为正值,即与非标准意见正相关。本文用QUAL表示上期审计意见类型指标。

(二)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逻辑回归(LOGISTIC)对所选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输出结果如表1:

由上表进行逻辑回归及相关性的检验可知,反映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财务指标中现金流量比率(CASHCL)、资产负债率(ZFBC)与审计意见显著相关,并与预测符号相同,说明现金流量比率与资产负债率两个指标的估计系数对审计意见的解释能力都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由此,我们可以写出估计模型:

但是流动比率、资产利润率及上期审计意见类型对审计意见的解释性不强,他们的估计系数对审计意见类型的解释能力都达不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不同,对此,可能的解释有:第一,在主观上,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并没有超过其他财务指标;第二,样本的选择问题,本文样本中的非标准意见公司是由于多种原因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而非仅限于持续经营问题;第三,公司的债权较重要,通过应收帐款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更为人们重视,更加扭曲了公司的会计信息,降低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性或虚夸管理期内的盈利能力。这样,企业突然由盈利转为亏损的可能性增强,从而增加了上市公司潜在的风险,而对存货的操纵风险相对较差。

四、结论及局限性

本文试图考察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选择的解释变量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率、资产利润率及上期审计意见类型,通过逻辑回归(LOGISTIC)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ZFBC)与审计意见类型成正向关系,现金流量比率(CASHCL)与审计意见类型成负相关,即二者与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的相关性。理论上来说,上市公司业绩好坏与该公司当年度所获得的审计意见并无必然联系,但是上述实证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并非如此,绩差公司确实比绩优公司更容易获得非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是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遵循了审计准则的要求,关注了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各项指标。

本文的研究尚存在以下局限:仅研究了2005年沪深股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检验的时间为一年;反映持续经营能力的指标不全,没有把非标准审计意见分类研究。所以增加检验年数和扩大相应指标、细划非标意见来研究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2003.

2、田利军.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与审计意见类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9).

3、蔡春.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5(1).

第2篇:非持续经营审计报告范文

(一)财务舞弊事前预警机制的概念

本文旨在构建的财务舞弊事前预警机制特指,会计司法鉴定人经相关委托人或单位授权,对有潜在财务舞弊风险的审计报告及相关财务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检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从而对企业潜在的财务舞弊问题进行事前预警,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有效防止财务舞弊案件发生的系统机制。

(二)审计报告概念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注册会计师在接受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委托后,开展初步审计业务,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确定进行实质性程序的审计性质、时间和范围,运用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公允性提供合理的保证。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结果的不同,分别出具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其中,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为标准意见审计报告,其余四种为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

二、会计鉴定人利用审计报告发现潜在财务舞弊事项的可行性

(一)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的易获取性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中,第七条规定,年度报告中的财务报告应当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审计报告应当由该所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字。第九条规定,公司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将年度报告全文刊登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因此,会计鉴定人员可以在资产负债表出日和财务报告报出日之间通过证监会指定的网站或者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获取有关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

(二)会计鉴定人员职业判断的专业性

会计鉴定人员是在诉讼活动中,接受指派或委托,对诉讼活动中涉及的与财务有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判断,出具鉴定意见的专门性人员。每一名合格的会计鉴定人员都对“红旗标志”及舞弊信号有一定的敏感性,通过对上市公司被审计报告的研究和分析,运用相应的司法会计检验手段和鉴定方法,可以有效预防被审计单位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

三、会计鉴定人员利用非标准审计报告发现潜在财务舞弊事项的有效性

(一)非标准审计报告中列示了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不仅重点指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潜在说明了被审计单位的异常现象。因此,会计鉴定人员可以根据非标准审计报告中提及的不确定事项以及注册会计师描述的被审计单位所处困境进行研究和讨论,选择可能发生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通过进一步对其披露的年度报告和相关资料的深入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

(二)审计报告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公信力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注册会计师及所属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所作出的审计报告承担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法律责任。在此种风险下,为了避免承担法律责任,陷入诉讼活动的泥潭,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尽量做如实报道,客观真实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

四、有关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现状

(一)有关2008、2009、2010、2011年审计报告的定量分析

以2008、2009、2010、2011年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报告为对象,以分析非标准审计报告所占比例及产生的原因。经调查,2008年会计师事务所共出具1624份审计报告,其中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110份,占总审计报告数6.77%。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共出具1777份审计报告,其中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119份,占总审计报告数6.71%。2010年会计师事务所共出具2129份审计报告,其中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128份,占总审计报告数5.54%。2011年会计师事务所共出具2362份审计报告,其中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115份,占总审计报告数4.87%。

由此可知,虽然上市公司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壮大,但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比例在逐年降低。尤其是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所占审计报告总数的比例下降尤为明显,由2009年占总审计报告的1.05%降低至11年的0.17%。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将对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涉及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获得合理解释。

(二)非标准审计报告涉及的原因分析

1.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从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来看,大部分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原因都来源于公司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2008年共75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其中以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为理由的共有34份,占45.33%。2009年共87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其中以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为理由的审计报告高达68份,占总数的78.16%。同样,2010年因持续经营存在问题而发表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共72份,占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83.72%。2011年因持续经营存在问题而发表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共59份,占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64.13%。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往往通过强调事项段来代替意见段等以较轻的审计意见来报告,从而较好地维护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但是,实际上这是注册会计师的不负责任,以模糊的托辞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降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和经营活动的危险性,不仅削弱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还造成了利益相关者对审计报告的不信任。目前公众已经习惯于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作为一家公司经营失败的早期预警信号,[1]许多实证结果均表明,审计师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破产的可能性显著相关。[2]

2.审计范围受限制

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的规定,审计范围一般应限于约定的会计报表报告期内的有关事项,但凡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有关和影响注册会计师做出专业判断的所有方面,均属于会计报表审计的范围。当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时,其可以根据限制情况及重要性水平进行判断,从而出具保留意见或是无法表示意见。从2008至2011年这四年的审计报告来看,2008年度只有ST华光、*ST帝贤B和中国嘉陵三家上市公司由于审计范围受限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被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2009年共有10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主要原因在于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函证等必要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判断某些事项对财务报表或公司经营产生的重大影响。2010年会计师事务所一共出具了25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7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其中17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全部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均是源于审计范围受限,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从而难以对重要事项提供合理保证。2011年会计师事务所一共出具了19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4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其中13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均是因无法获取有关特定事项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3.不确定事项

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不断运行的,在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确定的事项,如果这些事项是重大的,有可能对财务报表和投资人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那么注册会计师就不能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提供合理的保证。在此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将秉着职业审慎的态度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或者是无法表示意见。通过分析2009至2011年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我们可以看出产生的不确定事项主要集中在诉讼事项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监管行动的未来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合同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以及稽查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等。对不确定事项的判断,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

五、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和财务舞弊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2008,2009,2010,2011年审计报告进行分析,发现非标准审计报告的涉及原因一般是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以及不确定事项这三种。而狭义的财务会计舞弊是指企业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最常见的财务报表舞弊手法是不恰当地确认收入、高估资产、低估负债和费用。由此可知,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和财务舞弊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独立的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严密的审计程序以及识别与财务舞弊相关的关键指标而发现财务舞弊现象,例如应收账款周转指数、毛利率指数、资产质量指数以及销售增长指数等。另一方面,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的行政处罚公告不仅可以与上市公司该年度审计报告相照应,也是检验审计报告真实公允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

第3篇:非持续经营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类型;综述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全球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已经是企业的常态。为了给投资者提供足够的警讯,美国的审计师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以"受限于(subject to,以下简称ST)"意见的形式披露包括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在内的不确定性事项,这种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为保护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性研究

早在17世纪的时候,持续经营观念已经对会计行为有了一定的影响。美国会计学家佩顿(Paton 1922)在其公开发表《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这是最早提及到了"持续经营"(going-concern)的会计文献。

Edward·I·Altman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用来计量企业破产可能性的Altman-Score函数,是国外持续经营能力传统的分析工具。这个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种重要的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的指标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预测企业的财务失败或破产可能性,不足之处是以本身含有缺陷的利润指标体系作为基础来分析和预测。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意识到上市公司持续经营问题对审计意见有一定影响是在1997年度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对深中浩(即深圳中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015)的年度审计报告出具了"能否持续经营,须视贵公司实施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和其他措施的结果而定"的保留意见。然而,国内绝大多数的会计师事务所还是很少考虑到被审计企业是否存在持续经营能力疑虑的风险因素。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比较流行的研究思路是对Z模型的参考,例如开家将、余晓晖 2002年曾经对部分ST、PT上市公司做Z值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ST公司的Z值相差甚大,有的很高,甚至超过临界值,有的却很低,接近于零,甚至为负数,这主要是由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等资本运作模式所决定的。

二、持续经营能力与审计意见类型关系研究

Kida 1980年通过研究审计师如何运用重要的财务指标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判断,建立了相关的预测模型。审计师对总资产周转率、权益/总负债、速动比率、总资产利润率、现金/总资产等5个财务指标的评估结果显示,根据该5个财务指标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判断的正确率可以达到83%;进一步的研究说明,假如用这5个指标和审计师对40个公司的估值进行线性判别方程分析,方程预测的正确率达到91%。

Dopuch et al 1987年研究了包括持续经营疑虑保留意见、资产实现保留意见、诉讼保留意见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和公司的财务指标以及股市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模型可以将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不同程度的区分,比如模型预测能力最好的是对持续经营疑虑意见公司的预测,其次是对资产实现保留意见公司的预测,再次是对诉讼疑虑保留意见公司的预测。

Goodman et al 1995年第一次研究放映管理层能力的内部信息这些非财务指标对持续经营能力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加入非财务指标或者模型中只包含非财务指标时,模型预测的正确率可上升至80-90%。

Gary Klein man and Asokan Anandarajan 于1999年进一步研究了公司的一些不在财务报表上体现的非财务指标对持续经营能力疑虑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好消息、坏消息、Z值、债务违约、是否连续亏损、是否进入重组程序这6个非财务指标在非清洁样本和清洁样本之间的显著性水平均能达到0.05,模型的预测正确率对非清洁样本达到96.7%,对清洁样本达到了100%。

Robert et al 在2003年的研究中主张建立一个能够预测企业生存以及表达意图清洁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预测模型,这样被审计单位可以提前尝试,以避免获得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持续经营疑虑审计意见。

David et al 2008的研究一改从传统的角度去用逻辑回归分析以获取方程关系,而是采用更加高级的数据挖掘技术,比如向量支持机和基础分类方法以及经验调查法,以state-of-the-art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 AntMiner+ 为基础建立了一些规则,同时被转换程决策表格,以便在每天的审计工作中使工作变的简单和有效,从而体现持续经营能力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大多数学者专家们关于对持续经营能力对审计意见影响的研究总体来说,主要是以文字描述为主,缺少一定层次上的实证研究。

李淑华 1997年通过研究,表明被审计的上市公司持续经营状况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类型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即:在财务上存在危机导致持续经营能力出现问题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明显较大。

朱小平、于谦 2003年进行研究时提出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会影响公司审计意见类型的结论。其检验结果显示:资产规模、存货占总资产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因素与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正相关;而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等因素与公司收到非标准意见的概率负相关。

田利军2004年的研究从出具审计报告时的考虑出发,列举上市公司实际考察持续经营能力对审计意见的影响。蔡春等 2005年研究发现:2003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的统计显示,在各类非标准审计意见具体原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问题。

张晓岚,张文杰,鲁晓岚 2007年重点针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性,建立了相关的审计意见预测模型。其研究结果显示: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相关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发展。

李平,朱雁 2007年选取2005年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作为研究基础,对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基于5个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指出:理论上讲,上市公司业绩的好坏与该公司本年度所获得的审计意见类型不存在必然联系,而实际上因为注册会计师遵循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审计时关注到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各项指标,所以实证结果显示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一定联系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股市的稳定和发展,开始有更多学者尝试运用实证的方法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并且大胆的尝试将影响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非财务指标也囊括在所要建立的审计意见类型预测模型中,以更加客观的反映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对其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守江.持续经营能力审计判断问题研究[D].北京商学院,1999.

[2]姜静青,李延喜.持续经营假设对审计意见的影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张鹤.因子分析法在工业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08,(10).

[4]朱小平,余谦.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相关性的实证检验[J].中国会计评论,2003,(1).

第4篇:非持续经营审计报告范文

审计论文范文一:现代企业会计审计问题及应对策略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进步,企业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当代审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如今,会计审计工作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持续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进一步分析会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能够迅速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其经营效益。

一、国内企业会计审计现状及其意义

(一)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基本状况

伴随着国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控的专业性、综合性不断增强,会计审计对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未能实现合理管控,导致企业处于分离状态,内部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各方权益,设立了会计审计体系。这一机制的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监督企业本身的经济行为、监管财务平时的工作状况,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尽管企业的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同时企业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各个企业的会计审计体制尚未成熟,和预期的会计审计目标相去甚远,再加上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所以现代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依旧出现了不少问题。

(二)强化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水平和力度,除了能够帮助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外,也可以推动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效益的增加。强化会计审计,令相关人员依据有关制度行事,能够保障企业资金配置的合理性。经由会计审计工作的强化,提早发现企业中有关机制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现阶段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审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要想更好地推动企业进步,保障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力度,就必须要设立会计审计体制。会计审计机制的确立,有利于保障经营管理者及董事会成员积极履行职责、达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目的。对此,企业需要设立严谨的内部审计体系,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和职业管控双管并立,导致审计机构的职责范围模糊。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监督工具之一,承载着监控企业决策合法、不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的职责,而审计体制同管理机制的失衡,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失了应有的监管职能,双向性的服务体系令内部审计失去了有效性和独立性。

(二)会计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不同于其他审计。现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由决策者进行管控,而审计部门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受领导束缚,致使审计机构独立性丧失,也无法合理地审计企业的经济行为,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在此种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审计工作难以正常运行,缺少一定的独立性。

(三)会计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国内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不少财务人员缺少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一些法律常识等,难以独立完成综合性较强的审计工作。因会计审计工作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每名员工密切相关,它的职能范围也很广,通常要求会计审计人员兼备多种知识储备。而现今的大部分会计审计人员还暂不具备这些能力。

(四)审计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存在着会计审计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的问题,由于会计审计形式的转变和创新,其由常规的财务审计逐渐向责任审计等方面扩展,然而不少会计审计人员依旧停留在以往的作业模式当中,无法熟练运用相关经验,缺少风险意识等。

三、完善会计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内部审计体制

为了更好地体现审计工作的力量,企业应当继续健全内部审计体制。为此,首先必须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对经济行为的监管;其次,可以借助网络科技来搭建企业内部信息平台,令各项资金的配置情况更加明晰,便于企业的资金使用及管理;另外,国家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力度,增强企业审计部和财务部的联系,保障监督机制的安全有效。

(二)提高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这一点是保障内部审计的重要举措。会计审计是监管企业经济行为的关键对策,更是企业内部制度的构成部分。所以说,审计部门必须具备独立性,才可更好地保障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丰富审计形式

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所在。所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会计审计队伍,是保障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基本因素。除了强化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外,还应当加强会计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并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审计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审计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束语

综上,当前企业要想增加效益,就必须更加注重会计审计工作,继续深化内部审计制度的改革,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有力保障。

审计论文范文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及其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对内部审计具备充分认识和正确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和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前文已述,内部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构成,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有着积极影响。而且,内部审计具有广泛性、独立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预防能力。具体而言,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处:第一,能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方向;第二,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首先,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内部管理及经营中的漏洞和问题,积极寻求改革方式方法,有助于企业的综合治理。比如,内部审计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资源使用方法,有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内部控制措施方面,内部审计也能针对制度漏洞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补救措施,提高控制效果。其次,内部审计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指企业能够借助内部审计及时发现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漏洞,从而提出改善建议;能够对企业的不合理之处起到一定的揭示和制约作用,将企业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此外,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确保企业管理者决策所用信息的可靠性,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实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三、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内部审计实际是近年来才被企业所重视,尚不完善。不仅如此,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业务能力都较为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通常,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岗位往往变动不大,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环境、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都较为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之中感情用事,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尤其是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再者,内部审计不同于企业的其他岗位工作,对专业和技能的要求较强。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财务、审计、税法等专业知识,了解宏观经济政策,还要熟知企业销售、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与步骤。可以说,内部审计人员是高素质高专业性人才。然而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个人素质均不高,难以满足企业审计工作的要求。甚至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非专科出身,而是调任委派,并不具备内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审计技巧和能力。审计效果难以保证。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

除了目前我国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之外,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也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审计机构不独立。纵观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当前现状不难发现,在很多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企业的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在关系上从属于企业。不仅如此,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利益甚至要依赖于所审计的经济事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结果也有失客观与公正。第二,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不独立。从制度上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严格依据客观事实,合法合规,不受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影响,独立的做出合理公允的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应具有充分的独立权利和独立地位。然而现实中,由于审计部门从属于企业,部门与个人利益与所审计的经济业务紧密相关,导致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也难以真正独立。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行为难免不会受到管理者的影响。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合规性较差

除上述问题之外,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够规范,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逐渐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但是内部审计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佳。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引入”,似乎更是一种“跟风行为”。在很多企业中,管理者等相关人员都并未从根本上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有些管理者在概念上对内部审计有所误解,将内部审计简单等同于一种财务管理工作,无视内部审计的要求与程序。“有章不循”、“守制不严”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应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侧重点应有所转移,“经营审计”是未来趋势

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现代企业产权机制愈发完善。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要积极采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内部审计作为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门,其作用和功能也应逐渐转变和加强。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向“经营审计”转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主要是财务审计,实际很少涉及内部管理和具体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审计范围也过于狭窄。以上种种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当前,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经济、效率是重中之重。内部审计也应将其作为侧重点,并以此为依托针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及时挖掘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中的漏洞,探寻有效的改善措施,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

(二)我国企业应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前文已述,目前,无论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还是具体的审计工作,独立性都较差,导致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对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应从内部审计程序、审计制度、审计模式等角度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形式”的独立性。实际上,内部审计可以看成企业的一种“自我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从属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与企业是一种长期的雇佣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鉴于此,企业管理者应对审计机构赋予不同于其他部门的“权力”,审计机构直接对企业管理者负责。第二,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精神”上的独立性。“精神”上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正直的道德品德、独立的精神状态。既能够独立进行审计工作,具备必须的职业操守和判断力;又能保证审计结果不受他人意志所影响。第三,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法制”上的独立性。法制,既是保障也是约束。法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我国企业应严格依据我国审计法等相关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加强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三)我国企业应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之下,电子信息技术逐渐被我国企业所运用。很多企业不仅利用“用友财务软件”进行财务工作,很多企业还引入了ERP等数据库管理模式。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也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定制”审计软件,可以将“自查”作为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相较于人工,审计软件能快、更全面、也更彻底,其能通过“穿行测试”等手段,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问题并予以纠正,以达到完善企业内部管控的目的。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现有财务、ERP等软件,及时搜集和过滤审计数据,并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工。通过对电子信息系统的运用,确保审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第5篇:非持续经营审计报告范文

迄今为止,审计学科建设并没能取得令人信服的进展,人们对审计学科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较极端的论点则认为审计没有什么理论可言,是职业化才使审计拥有了今天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审计只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审计称不上是一门有学问的职业,没有资格登上科学的神圣殿堂。审计学科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尴尬局面,值得审计界深思。但这是审计世界的真实吗?审计将往何处去?这些问题的答案取决子如何看待和处理审计学科与审计职业的关系、审计学与会计学的关系、审计学与科学的关系。

一、审计学科与审计职业

1.审计职业对审计学科理论的矛盾心态1853年苏格兰爱丁堡会计师协会开创审计职业组织的先河以来,审计就作为一门受过良好教育并遵循高标准的职业而存在。审计职业制定了良好的执业标准,强制性要求所有成员承诺遵循道德准则,终身接受后续教育和培训,承担起保护公众利益的社会责任,最终通过纯洁和提高自身队伍的素质抵制了外来的利益威胁,确立了牢不可破的社会地位。审计职业,尤其是注册会计师职业,即使不是世界上组织得最为成功的职业,至少也是组织得最为成功的职业之一。与审计职业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审计学科的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审计忙于职业筹建和被社会承认而无暇顾及学科建设的苍白托词背后,实际上是实用主义的强烈倾向在作怪。任何可行的均被采用并得到有力的推崇,而那些具有潜在可行性的东西却被忽视,成为一种合乎自然的倾向。审计更多地被认为只是一个实务性问题,而将注意力偏向日常的应用业务,以致忽视了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但审计并非完全是实务性那么简单,并不能只靠审计实务就能保持和提高社会地位。由于学科理论是在人们认可的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于解释事实或现象的命题,是说明在一个学科领域中观察到的事实的一般规则和原则,或引起这些事实的原因(Schandi,1978),因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唯一的积极的办法,就是建立和运用理论(MautzandSharaf,1961)。可以断言,任何职业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理论结构来支持,都是难以确立的。而通过审计学科建设,使审计理论取得快速的进展,可以引导审计职业检验和优化审计实务,为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探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不容否认,学科理论应该走在职业实践的前面,优秀的审计职业实践背后必然有审计学科理论的支持,而极大地损害审计社会形象的审计失败正是科学审计理论的缺乏等原因造成的。

2.审计学科理论对审计职业的促进如果我们忽视了审计的理论基础,让它后退到审计早期那样的机械程序和实务资料的收集中去,那末,审计不仅不会得到社会的重视,而且也不会成为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最佳办法。在审计发展的最初阶段,采用的是详细审计,没有也不需要什么审计理论,相应地,审计的社会地位也很卑微。事实上,几乎是与审计职业化发展同步,涌现出了众多的审计理论大师,他们进行审计的观念总结、思想形成和智慧传播,致力于审计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反过来为审计职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注册会计师职业1853年创立后不久,英国的Pixley就在1881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审计基础文献和实务的著作:《审计人员—他们的义务和职责》,而Dicksee也在1892年出版了现代审计理论的奠基作:《审计学—审计人员的实务手册》。20世纪初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的重心刚转向美国,Montgomery就在1912年出版了《审计理论与实践》,以后又随着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再版并更名为《蒙哥马利审计学》。该书标志着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民间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最高成就,成为审计人员的标准实务参考,堪称审计人员的“圣经”。随后,Mautz和sharaf在1961年出版了《审计理论结构》,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将审计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论述的著作,与1972年AAA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和1978年Schandl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一起,成为审计理论研究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内部审计更是开创了学科先行的奇迹。1941年1月Brink出版了《内部审计—程序的性质、职能和方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内部审计并宣告内部审计学科诞生的著作,直接推动了当年n月内部审计职业的形成。到1973年“现代内部审计之父”sawyer出版《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一书,内部审计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实务体系,为内部审计职业的迅猛发展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3.审计学科理论与审计职业实务的交融审计职业实务与审计学科理论是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审计学的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中,审计环境、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观念、审计规范、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质量、审计责任、审计案例等审计理论要素,同时又是审计职业实务的内核。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审计的外环境决定了社会对审计的需求,而审计的内环境即审计职业的自身条件决定了审计对社会的供给。从审计内环境出发,可以决定对审计职能、作用和根本属性的认识,即审计本质。而审计外环境和审计本质则共同作用于审计行为活动需要和所能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即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借助于在审计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对审计工作的理性化的感性认识,对审计工作条件和审计人员条件等进行限定,这就是审计假设。审计假设是进行任何审计推理的前提。

审计推理的第一步就要面对从观察结果和实践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抽象形态,即审计观念。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观念应该具体落实为审计规范的要求,细化为审计工作的准绳。审计本身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审计人员需要围绕审计目标,依据审计规范,制定周密、科学的审计计划,合理选取审计程序,搜集审计证据。在综合、整理和分析审计证据的基础上,慎重形成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即审计报告。采用一定审计程序所搜集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审计报告的出具是否真实、合法,则关系到审计工作的客观水平,即审计质量。审计目标最终实现与否,社会公众能否对审计所提供的服务满意,最直接地就是看审计质量如何。审计人员要承担与其审计目标和社会公众审计质量要求相称的审计责任。审计责任实际的承担情况,最直观地反映在审计案例之上。而审计案例所折射出的信号又反馈到审计环境当中,于是又开始以审计环境为起点的新的循环。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审计学科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同时必然也是审计职业实务发展、完善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

二、审计学与会计学审计领域存在着丰富的理论,有着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审计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持与指导,这只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至于审计能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独立的地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然要回答审计学与会计学的关系。

1.审计学从属于会计学的表象审计最初曾以会计的一部分而存在,即便现在审计与会计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民间审计人员称作注册会计师;把会计师事务所称作会计公司,把审计行业称作会计职业;把审计设在会计学科之下;对审计的最朴素、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查账。这些在客观上形成了传统认识的一个重大误区,即把审计的发展和它与会计学的分离描述成类似于细胞分裂的过程,认为审计与会计存在着血缘关系,审计仅仅是会计的延伸,因而只能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而且,从研究的活跃程度和深度来看,没有一个学术领域像审计领域这样沉寂(Schandl,1978);在会计领域,有许多不同的人员和组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进行会计学的规范性理论和解释性理论的研究,然而,只有极少的人员和组织认为需要审计理论(Ricchiute,1982)。这也使得审计学发展的步子远远落后于它的相邻学科会计学,在经济学科大家庭中,尽管会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普遍的承认,但审计的学科地位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充分的认识。

2.审计学与会计学的区分Maut:和Sharaf(1961)对审计与会计的关系曾做过人木三分的描述:“把审计当作会计的分支是完全错误的。审计是与会计有关,因为审计人员首先应该精通会计;但是,审计并不是会计的一部分。我们如果对审计人员的行为和审计过程的性质进行更深人的考察,就会发现它有另外的渊源。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但它们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二者只是事务上的同事关系,但不存在血缘关系。”AAA(1972)进一步澄清了会计与审计的关系,指出:“虽然会计与审计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它们在目标与方法上的截然不同却决定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必须承认,审计与会计在渊源、性质、目标和方法上确实是完全不同的。会计源于管理上的需要,而审计源于社会的逻辑需求;会计的性质是形成数量化信息的创造过程,而审计是形成判断性信息、使“会计信息价值增值”的评价过程;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相关的经济信息,而审计的目标是确定被审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的方法是制作性的,而审计的方法是分析性的。如果把信息社会看作是一个信息大工厂,那么会计负责的是信息的生产、制造,而审计负责的是信息的检查、验收。总之,对会计和审计比较准确的定位是地位和作用互为补充的同事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3.审计学的独立发展在审计学的独立发展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的是Mautz和Sharaf。正是Mautz和Sharaf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独到的眼光,澄清了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从交叉和边缘学科的角度,首次对审计理论及其结构、审计方法论、审计假设和审计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蔡春,1994),为审计学迎来了独立发展的契机。AAA(1972)则看到了审计职能随使用者的需要而扩展的趋势,认为内部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在扩展着审计的职能,而且审计的领域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势必扩展到预算、预测、纳税申报单、内部控制等其他方面。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范围越来越宽、详细程度越来越高,而充斥市场的大量信息只有经过独立审查、验证才可放心使用,这使得对审计鉴证的社会需求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审计大可不必拘泥于会计的范畴,而应主动承担起同时对会计以外的其他信息进行检查的职责。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昭示和激励我们,审计学科完全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谋求发展的机遇,而这一切又要求审计必须跳出会计的案臼和局限。 三、审计学与科学审计在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上,能否更上层楼,跨人科学的神圣殿堂,找到自己的科学归宿,是又一个让审计界牵肠挂肚的问题。

1.审计的科学衡量“科学”的含义通常有以下四种解释: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要求严格衡量证据的方法和系统方法应用的体系;能够解释、预测和控制给定现象的体系;所有命题均是由法则或原则连结起来的逻辑、数理体系。客观地讲,如果适用科学的最后一种解释,那么不但是审计,就是现阶段的任何社会科学都没有资格称自己是科学。甚至某些自然科学,也还在为这一目标而苦苦追求。这与其说是科学的标准,毋宁说是科学的理想,并不适宜作为现实的衡量尺度。而如果适用科学的其它解释,那么审计将不愧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理由在于:审计研究是一项严谨的学术思维活动,审计领域无处不在折射出逻辑和语言的魅力;审计本身毕竟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审计活动普遍采用的是统计抽样的方法,而现在就理论知识实践和经验而论,只有抽样误差是“能令人满意的错误”;审计发表的专业意见具有解释会计信息可信性的能力,影响到投资决策行为,起到控制投资决策的作用,发表意见时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和投资风险的提示又使审计具备了预测能力,同时揭发舞弊和差错职责的履行和监督职能的发挥还使审计具有控制舞弊和差错的能力。这给今后的审计学科建设带来的挑战和启示是,必须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审计框架结构的逻辑性和整体性、求证过程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功能定位的实用性和增值性。

2.审计的科学归属一般认为,科学有五种类别,:一是抽象的和形式的科学,它是组成知识的最基本类型,很大程度上是其他所有科学均在或多或少地直接依赖的基础性科学,如哲学、逻辑学和数学;二是一般描述性科学,它以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为基础,如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三是特殊的派生科学,它是从一般描述性科学中派生出的更狭窄、更专业化的领域,如矿物学、植物学和人类学;四是集合科学,它使用了其他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实质上是由各门科学组合而成,但对有关论题进行了独特的解释,如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五是应用科学,它是特殊科学的独立部分,是从若干与实际生活、方法、技术关系密切的科学中吸取原理组合而成的,如工程_学、农业学、职业心理学。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审计与会计密不可分,从会计领域吸取着丰富的营养;以逻辑学为基础和主要根源;证据的性质和意见的形成依赖于认识理论;测试和抽样以概率论和数学为基础;公允表达援用了财务分析和沟通理论;应有的职业关注体现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Mautzandsharaf,1961)。因而,审计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是一门集合科学。同时,审计又是一个相当重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研究领域,是能够对社会经济生活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召茧的研究领域,具有应用科学的属性。这给今后的审计学科建设带来的挑战和启示是,审计必须博采众长,而又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发展和保持特色,注重自身功能和方法的完善;必须植根于社会经济生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责。

3.审计的科学陷阱当然,审计本身毕竟存在一些容易招致指责和误解的方面,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客观的认识并积极地进行应对,无疑将损害其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第一个似乎不利的方面是,由于环境、时间、人力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审计并不总是能获得最佳证据,不得不经常以那些与问题有关的非最佳证据为限,结论一经公布就无法予以修正。而采用非最佳证据,即便非常必要,也是存在风险的,它对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有着重要的约束。客观的认识是,这并不应构成对审计科学地位的贬低,因为即使在其他科学领域,证据的最佳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其他科学从短期看也只能满足于非最佳证据,做出暂时的判断。审计领域积极的应对策略是,需要树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质量控制理念,执行严格的证据衡量标准,规范审计程序,尽最大努力取得和使用最佳证据,在不得不使用次优证据的情况下,也要检查接受次优证据的理由和证据的有效性,客观评估所采用替代程序的效果,并极为慎重地做出最终结论。第二个似乎不利的方面是,仅在极为异常的情况下,一项审计才会重复进行,即使重复审计,由于时机和条件发生了改变,职业态度和执业能力完全相同的审计师也不大可能得出相互印证的结论,而且重复审计并不能对前次审计在特定时机、特定条件下的妥当性予以直接验证,这对科学所要求的可验证性有着重要的约束。

客观的认识是,并不是所有科学都能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并让它反复地精确再现,然后借助实验来加以检验,而且重复实验也并不总是唯一可行的、最理想的科学检验办法。可以看到,审计验证会计妥当性的直接依据是公认会计原则,审计本身妥当性的验证则是通过对照公认审计准则,大量运用逻辑、统计等科学方法来进行的。由于能进行其他形式的科学检验,审计仍不失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审计领域积极的应对策略是,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和填制、记录、整理、复核、归档保管等工作环节,完善公认审计准则和统计抽样方法,发展审计证明理论,增强审计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逻辑联系,为审计的科学检验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承认,审计职业化发展离不开审计学科建设提供的强力支撑,审计完全有资格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科学殿堂中拥有一席之地。可以确信,审计只要坚持自己应有的学科地位,致力于自身的学科发展,不满足于实用主义和拿来主义,终将拥有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和无可限量的未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