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酒店管理;岗位能力标准;课程
据世界酒店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最快的第一大国。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其职业内容也将产生变化,新的酒店业态将不断出现。酒店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与发展前景必将对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进而对酒店管理专业掌握“市场营销、前厅管理、客房管理、康乐休闲管理、资源管理以及管理拓展”等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重庆市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较多,每年为酒店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从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因为缺乏必要的“市场营销、前厅管理、客房管理、康乐休闲管理、资源管理以及管理拓展”能力,导致学生产生就业“低对口率”和就业“高流失率”的问题,加之,近年来温泉度假型酒店、地产式酒店、邮轮酒店等酒店新业态的涌现。酒店人才培B和行业需求的刚性供需矛盾和结构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高校紧跟行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转型,培养出能够在酒店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本文将结合行业岗位要求,制定酒店管理专业能力标准,并从课程体系上完成有效衔接。
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作为培养旅游酒店管理业人才的高等院校,从很大意义上讲,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我国旅游酒店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当前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尚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仍然采用“学科范型”为主的模式,由于课程内容理论化,学习方式课堂化,制约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课程的规范、课程内容的组织,基本上没有摆脱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思维,教学改革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深入分析高等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弱点。由于培养效果与市场实际需要有差距,毕业生能力结构、专业结构都与实际需求有偏差,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是课程模式没有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征。
(二)教学案例多以理论案例为主,不能充分体现高等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征
强于书本,弱于实务,是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相对普遍的一个问题。大部分高校延续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守旧,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缺乏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简单,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部分课程设置适用性差。面向酒店的仿真教学设备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培训,无法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部分高校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乏味听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即使有案例,也多以理论讲授式案例为主,缺乏来自行业的真实情境案例和影像案例资料。
(三)实训资源不足,真实情境视频案例资源缺失,满足不了酒店管理专业迅猛发展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当前,现有教育体系与迅猛发展的酒店行业发展脱节;大部分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因学生规模太大,只能在教室或相对紧张的实训室中进行,学生根本不能切实地感受到酒店行业真实情境。同时,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行业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实习指导等都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在进驻企业实习条件不足或很难实现的情况下,真实的视频案例资源开发与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实训资源的不足。
二、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在酒店管理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能够带领团队在市场竞争中开拓创新,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专业人员是目前酒店管理企业最缺乏的高级管理人才。对酒店管理各岗位而言,选择一位合适的员工至关重要。
“提供应用型专业人才供给,适应、融入、引领酒店产业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需求”是在新常态下酒店管理专业对酒店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当前行业人才需求侧和院校人才供给侧的突出矛盾表现在:人才培养不能主动适应酒店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难;人才培养不能融入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就业质量低。追根溯源到高校酒店人才培养的问题中,则体现在学生的技术技能不强、后续发展能力不强,无法成长为与行业需求匹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制定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能标准,非常重要。
三、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的制定
(一)制定依据及设计思路
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酒店经营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深入剖析酒店行业能力要求,结合酒店岗位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制定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明确标准对技术技能的要求。
根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能力标准,按照理论性、实践性、岗位性等特点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归类,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酒店行业传统性、普遍性、经常性的能力,体现“专业性”和“能力性”,真正做到“以不变应常态”。选修课分为“管理拓展类”和“业态拓展类”两个方向。两个方向课程重在体现学生的“专长”,“以变应万变”。
(二)总体体系及框架结构
标准体系一级指标为能力结构,二级指标为对能力结构的分类即能力内容;三级指标是对各能力内容的能力定义,四级指标为每一能力的能力表现。明确每一具体指标的实现课程和评价方式。为使专业能力标准更具操作性,我们设计了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表格。(见表1)
其中,基础能力课程模块设计管理基础、公关礼仪、涉外信息三大版块;核心能力模块设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文案写作、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康乐休闲管理、品牌管理、资源管理及业态发展十大版块。每一版块对能力定义进行界定,对能力表现进行描述。
四、结论
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标准的制订为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与行业衔接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通过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的情况看,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岗位操作能力强,达到了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学生得到了行业的普遍认可,大多数用人单位的反馈都是积极的,认为能力标准的建立有效解决了行业要求和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但因我们进行标准制定时,只考虑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一所学校的情况,取样范围偏窄,是否可以作为能力标准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试行,还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丰富,变革,提升――高校旅游酒店管理教学工作探讨[J].职业教育,2015(6):19-21.
[2]]杜斐.三门峡高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市场,2013(21):19-22.
[3]程芳.如何搞好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教学工作[J].学周刊,2014(04):22.
[4]谢红勇.高职饭店岗位能力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6):34-36.
作者简介:
1. 确定DI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
通过广泛调研,对本校的培养目标、发展需要、课程资源等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DI校本课程进行需要评估,确定DI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大致结构,对校本课程作出明确的价值定位。
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放在“校本”这个关键词上,只有这样,DI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才不会偏离“校本”这一条主线。因此,需要研制两份问卷。第一份问卷以本校教师为调查对象,内容涉及“DI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调查。第二份问卷以本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内容涉及被调查者对DI的认识、已具备的能力水平、参与相关活动的情况、了解及接受程度等。在对两份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DI校本课程进行需要评估,初步确定“DI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大致结构,并对校本课程作出明确的价值定位。然后,通过意见征询会和访谈(访谈方式有电话、邮件、现场等),收集省、市DI专家、本校家长关于校本课程实施、评价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思路。对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校园科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例研究等DI分层普及活动进行观察和访谈,了解学生在DI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初步确定校本教材的目标和内容。与此同时,对本校拥有DI专业资格的骨干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从课程结构、实施策略、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建构DI创新思维竞赛项目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编写《课程开发指南》、《课程开发方案》、相关校本教材,将校本课程部署落实到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师分工及各项考核中。
2. 确定DI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思路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而DI校本课程开发属于课程新编类型。也就是,以DI作为主题内容,进行全新的课程单元开发。实践思路: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队伍――进行情境和需要分析――拟定目标――设计方案――讨论与实施――评价与修订。
在此思路的指导下,项目组可以通过搜索和查阅大量有关DI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等主题网站、著作和期刊,对DI的隐性课程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探寻从竞赛项目到校本教材再到校本课程转化的实践路径,明确DI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从课程结构、实施策略、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建构DI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并编写《课程开发指南》、《课程开发方案》、相关校本教材。
3. 确定DI校本教材的内容体系
DI校本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必须基于从竞赛项目到校本教材再到校本课程转化的实践路径。因此,“历程历奇历练”的编写思路会比较符合有关价值定位和培养目标。整体风格上,可以沿袭DI的“旅程”本色,把校本课程定义为“一趟奇妙的旅程”。根据对DI的隐性课程资源的系统梳理,DI校本教材的内容体系具体可以如下:
关键词:毽球;高校;校本课程;建设
踢毽作为我国一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起源于汉代,经过时代的发展,踢毽子逐渐发展成一种竞技运动一毽球。把毽球作为我国高校校本课程,进行合理开发和建设,有利于丰富我国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在体育堂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空间,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一、概念和意义
(一)体育校本课程概念。
体育校本课程是1973年菲吕马克和麦克墨伦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他们把校本课程界定为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
(二)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在经济水平、教育资源、文化背景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学生水平也各不相同,统一的课程很难全面考虑到不同地区学生的教育需求。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三)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根据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分析和定义,结合高校基础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及毽球校本课程开发、使用状况的调查。经过专家访谈等,将毽球校本课程开发定义为:高校普通院系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与落实的需要,提高高校学生对身体素质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各自办学的理念与特色,由本校体育教师作开发的,在高校普通院系内实施的,能够满足学生学习毽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需要的毽球课程研发活动。
二、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从高校院系培养目标和培养人才的用途来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的四个基本理念是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之一。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2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奠定学生的终身体育基础。3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个人收益。
(二)教师主体论。
教师主体论是指教师是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及实践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中,毽球教师的主体性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 毽球教师是课程的决策者。2 毽球教师是毽球校本课程的实施者。3 毽球教师是毽球校本课程的评价者。课程评价是指判断课程价值的过程。
(三)课程论。
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是属于课程建设的范畴,应遵循课程论的规律和要求。根据现代课程体系设计的相关理论,一般主要有三种理论取向值得我们研究:一是学科本位型,也称学科中心论。二是学生本位型,也称人本主义课程论。三是社会本位型。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应融合三种课程理论的优点,使之适应现代课程论的要求。
三、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中要重点突出“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使高校院系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使毽球校本课程开发服务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并重视个体差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分析
(一)需求分析。
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应包含二个要素:一是对高校院系学生毽球需求的分析;二是对学校、社会提供毽球学习条件的分析。只有在准确把握这“两种需求、一种提供”的基础上,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才能从时展的需要,师生共同发展的需要,学校特色形成的需要出发,构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毽球校本课程。
(二)课程的目标。
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发展需要及学校办学目标,满足学生对毽球兴趣的爱好。2 通过组织毽球教师参与毽球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增强毽球教师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毽球基本技术动作,体验身体控制与美感的喜悦,体验竞争乐趣,增强社会适应能力。3 立足于面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4 注重毽球校本课程与人文课程的结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毽球游戏和比赛,培养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积极进取的良好思想品质。5 在毽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不断认清毽球校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编制原则、价值取向、毽球教材编写规律、毽球课程管理与考核办法,处理好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组织与实施是高校体育院系为了实现毽球校本课程的目标,开展得一系列活动。高校体育院系根据毽球校本课程的评估和目标,组织“毽球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让毽球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申报课程,依据毽球教师的开发能力,决定是否开课。
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是指高校体育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与落实的需要,根据各自办学的理念与特色,由本校毽球教师或与相关院校毽球教师合作开发的,能够满足学生学习毽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需要的毽球课程研发活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主体论、课程论是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校本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是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明确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校本课程开发必然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个性化人才,而学校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又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建立科学的毽球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机制,保证课程开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2]丁念金课程论体系结构之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9):8
[3]韩和平关于课程概念的探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6):23-2
[4]黄宗芬,汤智。课程与教师的主体性[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98-10
[5]张志华.课程论视野下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与辅导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8
[6]崔允榔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协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
关键词: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体育教师 挑战 作用 要求
目前,各种新型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纷沓而来,冲击着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开发课程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认可。本文试图从理论层面对体育教师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有效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1.体育校本课程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最早是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于1973年7月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举办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1985年,在以色列召开了一次小型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会上学者们就“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界定问题作了广泛的讨论,但最终没有能够达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近年来,从各种课程文献中专家学者们所给出的不同的定义来看,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一些视角,如: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作为一种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作为课程变革的一种新的模式、作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
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体育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体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其中体育教师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若要开发出学生比较满意的课程,体育教师就必须以人为本,掌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和技巧,对体育教学有全新的认识,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体育教师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给体育教师带来的挑战
2.1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需求打破了传统形成的课程制度和课程思想的惯性。
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我国课程管理部门仍然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拘泥于统编教科书,轻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更反对学校和教师从课程向课程中心的转移。要实现校本课程计划所要求的专家中心向学校教师中心的转移,必然受到这种中央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及其思想惯性的抵制。它对校本课程的发展带来的阻力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建立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本身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课程制度创新更是任重而道远。
2.2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亟需加强。
长期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致使体育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尤其是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都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教师接受培训的目标只是完成教学而不涉及课程开发。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仍然有许多学校和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那些致力于课程革新的学校和教师也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因此,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处于急需开发与挖掘的状态。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花大力气进行课程方面的“补课”,这既是对我国教师教育的重大挑战。
2.3校本课程自身的局限性制约着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由于学校场地、器材和体育教师水平的限制(如学历、认识程度等),校本课程可能会降低质量标准,增加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校本课程的实施可能会加剧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由狭小的社区和单个学校所规划的教育有可能偏离国家教育方针,助长地方化倾向;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对于课程的轻视,使得目前需要更多的是课程型的学科专家,而不是学科型的课程专家指导与引领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这些都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
3.体育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3.1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决定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决策作用。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在这一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全程参与,而且担当着主力军,起着骨干作用。学校应设计开发新的体育课程,开发出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新的体育课程。这种课程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的,是以激发兴趣、发展个性为目标的,因而它的开发主体应该是离学生最近、最了解学生的体育教师而不是课程专家。
3.2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方式决定体育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起主体作用。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三级课程管理中,体育教师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角色从一元走向多元,体育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评价者。由于体育教师有了一定的课程开发的权力,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本身的素质就成了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学校要真正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必须关注体育教师,致力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体育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落到实处。
3.3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决定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落实作用。
课程标准提出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体育教师在如何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等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学生也最易于接受和认可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因此教师应有决定课程的权力,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4.1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要有课程开发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休闲体育越来越普及,更多的新型运动项目走进了校园。体育教师以往那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从教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多变的时代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诸多方面进行调整充实,教育理念、专业水平等各方面都要尽快跟上角色转换的步伐。它要求教师不仅能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活动,而且对学校整体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体育教师早已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应该“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应对教材亦步亦趋,教师要成为课程的策划者、课程的设计者、教科书的选用者,即应该成为集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于一身的课程专家。
4.2体育教师要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体育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并获得行动研究能力。体育教师应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行动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行改进和提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流程,也是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对教师教育行动研究能力的一种锻炼。体育与健康课程使体育教师成为体育课程的决策者和开发者,教师的教育研究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教研活动不再是像从前那样严格按某种“计划”原封不动地展开,而是经常地、自发地、有针对性地展开。体育教师主动地在一起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发展,学生在发展,学校也在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确立起“课程发展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体育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能拓展知识,增长能力,提高专业形象,不断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4.3体育教师要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提升专业化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还要求教师要有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具有各方面的知识,视野宽广、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全能型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需要的人才。体育课程改革,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加了教学中原有的不确定性,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不用统一的评价标准,针对学生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使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教师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师支配教材的因素增多,等等,这些都对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需要教师尽快提高文化底蕴。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使得体育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剧变。课程发展即体育的教师专业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既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体育教师只有积极而理性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才能使体育课程教学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及思考.中国体育报.http://sports.省略,2008年12月10日10:30.
[3]崔允氵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 校本课程 开发 利用
体育教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呈现不平衡现象,教育条件和环境也不尽相同,造成了体育教学不能很好的开展,于是就产生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自提出以来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并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运用无疑是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校本课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为体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为高中体育教学提供新的教学理念,能够加深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和深化体育教学的开展,以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为体育教学提供新的平台,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开展意义重大。
一、开发出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要注意的问题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价,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体现了课程权利的民主化,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开发出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这是实施好体育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1.重视运动项目的开发,教师要加强改造与开发教材内容,一方面可以对原《体育教学大纲》中确立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对新兴运动项目内容的引进、改造和加工。例如:球类项目中增加许多小球类,舞蹈项目中增加竹竿舞等内容,体操项目与健美项目相结合、民族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相结合。增设了滑板、攀壁、越野、救生、背摔等内容,并实行新的整理和分类。在教材内容运用方面,可以在使高中生能普遍达到《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开设田径、武术、球类等必修内容,同时增设丰富多彩的兴趣拓展内容与运动专长选修内容。教学内容改造后,能增强综合性(含健康教育)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同时新学习内容的引进,扩宽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增强了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有学习内容的选择,使运动爱好和专长得到发挥,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性、自主性和个性。
2.开发校本课程一定要密切联系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不能走极端,高中体育的国家课程的开发是根据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而制定,具有科学性、普遍实用性,最终体现在《课程标准》中,而高中体育的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依据当地教育和体育资源,并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反映体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具有相当完善的体系,地方课程体现了灵活性,这两种课程为高中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是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依据,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密切联系国家和地方课程,吸取他们的精华,贯彻他们的精神,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3.校本课程要体现对学生新的评价方式,按照《标准》的要求,侧重对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评价,标准要求比过去高了,成绩评定的价值取向要发生变化,只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只要自觉锻炼,掌握方法并运用,能积极参与探究性的学习,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就应该评价得好成绩,学生认为:学习评价很客观,有弹性,在完成学校统一限定评价内容中,能有机会选择自己的运动专长和其他评价内容,能参加民主评价和自己评价,是对他们学习价值的肯定和激励,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去达到评价的要求,争取好成绩。
二、体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配合学校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
以往课程体系建设是由研究人员或专家设计改革方案,进行开发和传播,再由广大教师接受研究者的思想和理论并付诸实施。体育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应有的主体地位被消解了,他们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统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原本十分丰富的教学过程缩减成为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的过程,体育教师、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了,为了更好地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要做好以下两点:
1.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加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中,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高中体育教师产生深远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出现使得高中体育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观,反省教学方法和途径,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督促自身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掌握,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实际、学校教学条件实际、自身实际和教材实际,要求必须具有科学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并具备高度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清醒的认识到不同阶段教学的任务,并对总体的教学具有高度的把握能力,因此校本课程应用的过程就是体育教师不断成长、自我提高的过程。
2.学校应随时关注体育教师的课程参与情况,鼓励体育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决策和课程的开发。使他们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为课程的开发提供大量的资源,这样也会避免学校不了解教师,学生的需求而出现“闭门造车”的怪现象,同时引导和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体育教师与校本课程一起成长。
三、结语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学要在紧密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加大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进一步综合利用学校资源、教师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J].教育参考,1999,(3).
[2]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4]卜杨.构建学校体育特色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R],2005,(1).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我国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提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创新行动计划的目标,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得愈加重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开发”是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究会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提出来的新概念。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管理政策,由学校统一规划或教师亲自设计的课程。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职业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增强了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满足了区域经济特点,有利于达成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好地促进学生成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也指出: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学校处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什么样的职业教育资源,什么样的办学规模,什么样的专业特色,什么样的学生,都是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者分析和研究的。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职业取向和起点。起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学校外围企业的类别和学校的内部环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之一。学校环境一个是物的环境,一个是人的环境。物的环境是指学校的场地、校舍、实验实习的装备、设施等等;人的因素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专业教师的素质,专业设置、学校的班级、人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教育传统。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在对学校内外诸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校本课程的主题和专业内容的大致走向。这种大致的专业走向,是要经过广泛而认真地讨论和分析的。
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途径
(1)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是指人的发展,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指向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才能使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实用、够用、好用。
(2)分析专业设置,开发职业特色。通过院、系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对当地经济实体进行深入调研,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岗位目标和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结构,制定符合岗位需求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3)选择专业主干,融合综合知识。在调研的基础上,将工作岗位的任务和学习任务结合起来。这是一种有效地将职业标准与学生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我校对中专班多媒体专业进行了项目试点教学,效果突出。多媒体专业教学项目设置如下:
转贴于
①第一学期:计算机基础项目,实践课程为XP、WORD、EXCEL、PPT,辅助课程为素描、录入速度。通过项目教学完成系统软件和办公软件的学习,学软件photoshop为下学期奠定基础。
②第二学期:平面广告基础项目,实践课程为PS、CORELDRAW、Illustrator,辅助课程为色彩、平面构成、版式设计、Flash。了解简单的项目认知和学习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学软件Flash为下学期奠定基础。
③第三学期:影视广告基础项目,实践课程为PRE、AU、AE、Flash,辅助课程为广告文案、广告策划、广告摄影、剧本。了解简单的项目认知和学习影视制作的基础知识。
④第四学期:平面广告设计与影视广告设计,实践课程与辅助课程同上,同时添加印前知识。要注意提高项目难度,与工作任务接轨。
通过上述表述的项目设置,大家可以发现,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的模式,因此对知识的解构和重构是必然的,知识和技能要围绕项目的进行来组织,在项目进行的进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原有的课程体系将被部分或完全重新构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我校目前正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开发。
(4)开展校本课程研究。研究国家课程体系,在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根据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当地经济的区域化特点,制定满足企业、学生职业规划和学校教学环境的新课程体系。借助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可以促使教师专业发展,使我们的老师从教书匠变成研究员,传统观念里,研究是学者专家的事,教师只能使用研究成果而不能直接参与研究的权利,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生的需要、服务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这就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
校本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创新活动。要使这种创新活动落实在实处,就必须确立创新意识。新的课程体系要满足以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的教学模式。流程如下:市场调研确定岗位分析岗位任务描述任务(过程、能力)归纳任务知识(对国家课程体系)知识解构与重构确定项目开发项目制定校本课程体系实施。在这个流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改、补充。
五、校本课程开发注意的问题
(1)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如何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人格个性。因此,校本课程体系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地评价。传统的一张卷子决定学生成绩的考核体系,有失科学。新的课程体系不仅在教学中既体现知识,又体现技能,既要体现结果又要体现过程,既要体现能力又要体现态度,在考核中也一样要如此。对学生全面地、科学地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戴军.论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模式多元
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9).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 外在维度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工作,要积极利用多种有利的外在维度,形成校本课程开发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在开发过程中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统筹大局,促使各种外在维度友好和谐地发挥作用。影响高职院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外在维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领导层面的支持程度
院校领导层面的支持与关注度是使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的外在保障,缺失这一外在支撑就没有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因为领导层面的支持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领导层面扮演的角色是学校环境的分析者、学校哲学的确定者、教师的教育者、教学的管理者、“安全的共同对话空间”的建立者、课程资源的协调者;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而言,领导层面则体现为“决策者”、“评价者”、“指导者”、“管理者”。由此可见,其作用具有核心意义:
首先,院校的领导层在思想上要对校本课程开发有所认同与支持。校本课程开发能否真正进入学校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认同和积极支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学校领导的态度影响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
其次,领导层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提供所需的资源支持。资源支撑主要体现在时间、人力、物力等方面,这些资源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保证。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现实性特征决定了资源支持的缺乏会影响其能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工作,积极利用多种有利因素,更好地形成课程开发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这要求领导层具有睿智、果断、与时俱进的胆识和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要统筹大局,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研究,研究者们一致认为院校的领导层至少应该具备如下特点:(1)有民主的办学思想,提倡合作;(2)提供各种机会以加强与高校的联系;(3)提升办学的精神;(4)寻求各相关层面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院校的领导层面不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他们或因办学的社会压力,或因怕担风险等而瞻前顾后,踌躇不前。访谈中,有校长坦言:“校本课程开发一定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如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教师与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待遏低、师资力圣薄弱;升学率就像阴晴表,今年升学人数多了,下学期学校招收的学生就多,一旦升学率低,马上就有学生转学。”“教育资源短缺。”尽管如此,但访谈的几位校长都表示支持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愿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2.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经验及现实生活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有三种形式:(1)参与课程决策的讨论;(2)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活动的开展;(3)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提供有关的反馈信息。如果学生认为校本课程无法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就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动机。实际上,虽然学生很少有直接机会表达他们对校本课程的看法,但是学生可以通过厌学和旷课等手段间接表达他们的态度。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直接影响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而教师的心态积极与否又直接影响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制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
3.评价制度的影响
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直接影响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从评价目的看,分为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用于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以及进行甄别、分等和鉴定;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用以分析、诊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及时调整、改善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目前,相应地对教师的评价,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即以教师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这就使得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基本是“以分为本”。而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而开设的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侧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不可能用标准分数准确地衡量学生参加校本课程的结果。这种滞后的评价方式通过影响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其能力的发展。
同时,大多数院校没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即便开设了,也很少开足课时,主要原因在于这是一门与专业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这反映了学校通常会把国家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进行区分的一贯立场,同时反映了学校外部评价对校本课程的影响。如果校本课程的好坏在学校的评价制度中无足轻重,外部考试也不能显示校本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校本课程将避免不了与传统的某些非专业性的课程一样被置于边缘化甚至“空无化”命运。这将挫伤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此外,学校内部和外部的评价也影响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校内外评价机制,这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发展的保障。
4.课程管理权力的分享状况
虽然课程改革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和教材多样化的要求,但我国长期实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革。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课时上的比例只占20%~25%,课程开发的权力仍然掌握在课程专家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手中,他们不习惯也不可能舍得把课程开发的部分权力真正下放给基层教师。因此,院校和教师的课程决策权仍然十分有限,大多数学校都无法直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这对课程计划由专家中心向教师中心转移,学校教师从课程走向课程中心有一定的阻碍。所以,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得不到政策保证,使得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降低,影响其能力的发展。
5.课程专家的影响
随着国家新的教育与课程政策的实施,各地各校校本课程开发在大范围内启动,课程专家将成为迫切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中长期存在对课程的轻视,造成课程专家的短缺。目前作为专职研究者的课程专家主要集中于国家研究所、省市教科所和师范院校的系所,学校里的教师缺乏高校、教研所专家的指导。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专家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而一线的教师即实践工作者又苦于缺乏理论的指导,造成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的脱离。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知识技能的支撑,理论的缺乏限制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
6.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方面,校本课程也不例外。针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我们要给予足够重视。例如,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容易忽视课程组织的共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就有可能忽视学科知识的学术性,一些简单有趣的课程较受学生的喜爱,而难度要求较高、枯燥的课程则可能无人问津。这样容易形成倾向主义,知识的科学性和学术性得不到保证:由于学校条件、经费和教师水平的限制,一些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降低课程的质量标准,增加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和负担,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此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难度如果明显超过教师可以承受的范围,则势必影响其采纳与推广,或者说相对于原来的课程,如果新的校本课程的质量明显不如原来的课程,就难以得到认可。“校本课程的实施可能加剧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由狭小的地区和单个学校所规划的教育有可能偏离国家教育方针,助长地方化倾向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也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是影响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不容忽视的因素。
最后,还需要明确的是:第一,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我们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只是一定程度上的简单的分析框架,对于全面把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是不够的;第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虽然很多,但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白昊.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中的校本教研[D].贵州师范大学,2005.
一、目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误把学校课程等同于校本课程。这类学校的所谓“校本课程”呈现“高大全”格局,什么都包揽其中,一些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一些学科的培优辅差、一些学科知识体系内的兴趣小组活动等等,统统都算是“校本课程”,并把国家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美其名为“基础性课程”。这种状态是学校校本课程结构大多如下:
这就是典型的“误把学校课程等同于校本课程”的情态,因为它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都纳入校本课程范畴。这本身就存在逻辑问题。
(二)误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等同于校本课程。这类学校的所谓“校本课程”呈现杂乱松散格局,没有主线,没有体系,更没有特色,所有的校本课程几乎都是国家课程的衍生物。这些学校发挥了老师的特长,开设了一些培养学生特长活动,但基本上只是一个活动而已,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其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指国家课程规定的要达到的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用学校的具体载体来实施。这与广义的“校本课程”基本相似,但它绝对不是等同于校本课程,尤其是不能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校本课程。
(三)误把学生选修读本等同于校本课程。这类学校教师数量庞大,大家积极性也很高,选编了很多读本。但是,仔细深究下去,不仅没有一本能反映地方文化资源的读物,而且没有一样是按照“课程的格式”来设置的,仅仅是读本而已。
(四)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不知所以。这类学校以农村中小学居多,老师们对“校本课程”的认知依旧还停留在初始的认识层面。究竟校本课程是个什么东西,应该怎么开发,几乎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思考与实践。
二、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是相对独立的课程。作为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要充分体现地方教育特色,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除了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之外,我认为还应包括“特色性”。
(一)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功能,但它特别强调课程有利于学生深入社区、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去建构自己对社会的认知与情感、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这也是校本课程独特之处所在。校本课程也不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国家课程的衍生物,它之所以成为学校本身自己的课程,就是因为它具有本地域属性。这个属性注定了它具有地域特色,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地域性,特定的校本课程只适用于特定的社区中小学。如广州市番禺区沙涌小学的《鳌鱼文化》特色课程,只适用于沙涌小学。因为,在广州市只此一处有“鳌鱼舞”这一民间艺术,而且是广东省“非遗项目”,沙涌村又是一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据此而开发出来的系列校本课程地域性非常鲜明。
(二)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我们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需要什么课程来支撑我们的办学特色?这是每一个办学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校本课程是针对自己的办学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其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如果不从办学特色需要这一层去理解的话,那么任何一个老师实施的一个主题活动都应该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也就失去了“校本”的真真意义。
三、掌握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几个技术问题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路径日臻成熟,很多问题有配套要求,如课程标准、实施意见、评价意见等。但如何开发校本课程依旧存在技术性问题,让许多学校和老师都颇感困扰。那么,怎么才能较好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问题?我认为还有一些必要的技术技巧需要把握。
(一)要有明确的校本课程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是行动指南,有了整体规划或顶层实际,学校教师才有下一步的方向。要完成这个总体规划,就要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框架分离开来,恢复校本课程的独立性,使之自成体系。校本课程一旦主题确定,它的基本框架应该是这样的:
其中,认知性课程板块、实践性课程板块、创新性课程板块都包含若干子课程,一同构成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这里面只有国家课程目标要素,没有国家课程基础内容。这才是校本课程原本应该有的面目。
(二)要明白校本课程研制与实施的基本流程。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流程一般是这样的:学校颁布校本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教师根据规划找自己熟悉的项目或话题――教师按课程要求进行设计――学年初(学期初)教师向学校申报――学校审定、排期、公示――学生选课――组织实施――学生、家长反馈效果――学校确认课程价值――继续完善推广,乃至形成特色课程、品牌课程。
(三)要严格按照“课程格式”来设计与审定校本课程。课程规划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而一门好的子课程也应该包括这些基本要素,这才是比较符合规划要求的规范的要求。规范的东西,一时半会不够完善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坚持严格要求,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修改、完善,校本课程的设计便可以得到较好的规范。
[关键词]校本课程;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0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校本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校本课程的观念、理念和目标也很透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师对校本课程理解不同,实践中缺乏标准和借鉴
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一些教师惶惑,也有一些教师兴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也就不一样,有一些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搬硬套,不能理解校本课程的内涵。校本课程没有具体的模式,只是给教师一个蓝本。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所以一些教师没有理解所开设的校本课程的真正含义,没有找到可以提升学生能力的点,在教学中仍然按照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的方法,把校本课堂改造成教室课堂的加时,没有发挥校本课程的真正的作用。
其次,教学过程注重形式,华而不实,散而不收。校本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许多问题不能固定于一些条条框框,交给学生基本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这一要求的把握有所偏颇,也许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有些教师刻意设计了许多可操作性不是很强的活动来增加课堂的表演性,把一些问题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彻底放开缰绳让学生自由驰骋。校本课程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活动、强调教师是课堂上主导,教师应把权力还给学生,但是这种换不应该是漫无边际的,而是在散的基础上有所收,做到散收益彰
二、学生角色转换难到位自主学习能力差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学活动的效果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而现在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理解的接受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心理上接受不了,观念转变不了。长久以来,考试分数一直是学生的主要评价标准。高分,能使学生信心百倍,家长笑逐颜开。为了取得高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言而喻。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记,也习惯了被灌输的角色。校本课程的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模式,学生一下子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有点无所适从,在观念上一下子转变不过来,对教师的新教法很难认同和接受,而且校本课程与高考成绩表面上没有直接联系,学生没有长远目光看不到校本课程与高考之间的某种必然联系,所以从心理上排斥校本课程,认为这种课程浪费时间,是学校和老师的活动,与自己无关。
其次,自主学习能力低。现在的学生应试能力很高,但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却很低,不善于提出问题,不习惯积极思考,把握不了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问题能力差。校本课程中强调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很茫然,仿佛被母亲遗弃的孩子,不知道要怎么学了。
三、学校认识深度不够,执行力度不强
校本课程的发展过程,学校是自最大的一级,可以自主选教材,自主安排课程设置。但是许多学校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需要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评价。现阶段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组织与实施这个环节,这样就缺乏了实施前的论证和实施后的反馈。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了一定的科学性,有些学校没有做深入研究校情和学情,简单模仿其他学校的课程,于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事倍功半”。
其次,不重视。一些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开设了已经符合了新课改的精神,能够应付上级机关的检查,而且校本课程的发展刚起步,先看看再说。为了高考成绩,自己只要按照自己的安排进行就可以了,不能给校本课程提供足够的课时,教师也不必进行必要的培训,沿着老路走走再说。有些学校只是在教学计划上开设了校本课程,并没有深入实际。还有许多学校把高考作为生命线,高考好那么学校发展就快。所以他们在新课改下校本课程仍然只关心怎样使学生考上大学,而不是考虑怎样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素质,高分低能也就成了一些学校的专利产品。
四、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重形式轻过程
上级领导机关只是大力宣扬课改,这种宣传大多华而不实,他们一般只是举办一两场专家的讲座,召开一两次备课议,讨论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甚至对教师的教学横加干涉,而对教学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置之不理。
同时在社会上,人们对学校的认同也只是哪所学校高考考上的学生多,学校呼声就高,也就证明学校好。这种简单的错误的逻辑已不适合新课改。我们强调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应该多样化,为什么对学校的评价不能多元化呢,为什么不能以长远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校开设的课程呢?
总之,不管是教师、学生、社会还是学校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关注的都是学生升学的问题。其实校本课程能否发挥巨大的作用,能否顺利开展,不应把压力完全放在教师身上。现在教师是上级压学校逼学生怨,只有首先改变教师这种尴尬地位,做到各方面互相配合互相协调,校本课程才能有所发展。要想使校本课程不成为新课改的“鸡肋”,必须在“多谈些主义”的基础上“多研究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薛伊琼.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与保障[D].苏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