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服务贸易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容摘要:当今国际产业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服务贸易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发展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面临历史性机遇,发展服务贸易前景广阔。
关键词:服务贸易 现状 策略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
服务贸易是产业进步的标志, 我国加入服务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入境旅游继续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势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1.3003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08亿美元,入境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际服务贸易。
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但势头强劲。从开放程度看,服务业开放已经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中12个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目前,包括银行、电信、证券、保险以及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全部向外资开放,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可以说,服务业开放程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从规模上分析,跨境服务贸易从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582亿美元,短短23年间增幅超过35倍,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3%。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我国服务贸易前景广阔。
(二)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且国际竞争力不强
我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其出口占我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却还很弱,这不符合当今国际服务贸易结构正向技术、知识密集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以2004年为例,服务贸易中的11个项目虽然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旅游、其它商业服务、运输项目依旧是服务贸易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额分别为257亿美元、160亿美元和121亿美元。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41%、26% 和19%,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86%。其中,旅游和运输收入的占比分别上升4个和2个百分点,其它商业服务收入的占比则下降6个百分点。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广告宣传、技术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等项目增速较快,分别增长121%、75%、67%和49%。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服务行业结构有所改善。但由于外资进入后的替代效应,2004年我国金融和通信服务收入有所下降。分别减少38%和31%。上述情况表明,随着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境内服务企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企业将面临来自境内外的双重挑战。
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一般可以通过贸易竞争优势(即TC指数)来分析,所谓TC指数是指一国某一产业或商品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其公式为:TC指数=(出口一进口)/(出口+进口)。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越接近于1,表明比较优势大,国际竞争力越强;当其值越接近于-1,表明比较优势小,国际竞争力越弱;当其值越接近于0,表明比较优势接近于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TC指数均为负值,2000-2003年连续四年为-0.08,2004年稍有上升,为-0.07,而美国的TC指数一直保持在0.2左右,欧盟则高达0.8。这说明,尽管2000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竞争力还不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国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决定着服务贸易的总体国际竞争力。据最新资料显示,服务业占GDP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60%,发达国家的水平一般在65% 以上,美国甚至高达8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达到48%,而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6%),基本维持在33%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上,而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额占最大比重的金融、保险、咨询、通讯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我国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从上面分析可知,我国的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总量规模小,同时档次低,总体竞争力薄弱。因此只有尽快发展我国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四)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未成体系且与国际规则有差距
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立法未成体系,不少领域还是空白,即使已颁布的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也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应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目前,我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中央相关部委负责,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存在差别性,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弊端。此外,我国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所有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策略
当今国际产业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发展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面临历史性机遇,发展服务贸易前景广阔。
(一)重点扩大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对外医疗服务、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
要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对外医疗服务、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走向产业化、国际化和服务化的基础和条件。为了更好的发展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适当简化高等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审批手续,扩大高等院校招收留学生的规模;二是加大高等院校的国际宣传力度,提高高等院校的国际知名度;三是针对国际社会的需求,增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四是通过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特别是与大企业、大公司的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对国际社会的服务能力。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高我国现代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体育、文艺、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把文化产业作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近十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体育、文艺、影视等文化产业贸易也有较大的发展,在体育、文艺、影视界有一批名人进入国际文化产业,并获得了良好的贸易收益。把体育文化贸易放在现代服务贸易战略总体中去考虑,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转变观念,把文化交流作为文化贸易来对待,突出国际市场经营操作行为;二是要建立体育、文艺界的明星培育体系和机制,为开拓国际文化产业市场奠定基础;三是要加大国际明星的市场宣传力度,提高文化产业在国际社会的贸易价值和市场效益;四是要放松体育文化贸易的政策管制,为现代文化产业国际化创造宽松的环境与条件。
医疗卫生业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要充分认识到中医在世界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业在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转变观念,在重视援外医疗工作的同时,强化发展对外医疗服务贸易,把医疗服务贸易当作重要的现代服务贸易产业来对待;二是提高中医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尽快把中医中药服务业推向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医疗市场;三是调整援外医疗政策,在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服务领域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对外医疗援助规模;四是通过医疗服务的高质低价方式,抢占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要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贸易。
信息产业技术服务贸易所拥有的发展空间、技术含量、市场价值等特点,决定了它应该是我国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重点之一。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头羊”,而且其技术含量价值也颇高。尤其是服务应用于各个经济部门和生活领域的“软件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服务贸易重点市场。因此,应把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建立国际服务信息网络,打造整体品牌。针对目前我国在对外服务贸易中存在的责任范围不清、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有必要在商务部、外经贸部门设立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专门机构,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该服务贸易专门机构的职能应包括:制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参与制定国际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监督检查有关国际双边、多边服务贸易协定以及我国相关法规的实施;建立综合统计体系等。同时,各服务行业还应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其管理职能主要侧重于:提出行业发展、开放或保护方案,对行业内的市场开放实施监督管理,统计服务贸易数据,推动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等。最后,我国应该建立起一个收集、传递国际服务信息的网络,或成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处理机构,防止因相关信息由服务单位自己收集处理和加工,影响到信息的利用率。
(三)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我国服务贸易立法近年来虽大有改善,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有些重要的服务部门没有部门立法,有些法律条文措辞模糊、操作性不强,有些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等等。因此,政府应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GAI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尽快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规章,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且相互协调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四)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要以跨境贸易和附属机构为主线建立服务贸易体系,明确服务贸易的统计标准、指标体系、统计方式和方式,加强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运行分析,适时掌握进出口的产业动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跟踪服务贸易的统计规则的变化,不断完善统计方法,调整统计范围,细化统计项目,增强统计的实效性。
(五)组建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
组建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加大服务营销的力度。我国服务贸易企业要想和国际大集团抗衡,必须做大做强。当前的紧迫任务是组建一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集团,扩大规模经营,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并能对外资抢夺国内服务市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国际服务营销在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企业要在认真分析内外环境因素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其次,要做好市场调研,准确划分目标市场;另外,要建立科学的营销组合,注重对服务贸易营销组合7PS的研究,即产品、定价、地点及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以及服务过程管理等七个要素,结合这七个要素,制定出整体的营销方案,从而做大做强服务贸易。
(六)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
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服务提供者的素质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的关键,也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才是当前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一个突出矛盾,因此,在加强服务产业、服务贸易重要性及作用的宣传、强化服务贸易意识的同时还需加强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缺乏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保险师、律师、工商管理人员和工程承包商等人才,同时,具体的从业人员如劳务人员、导游等素质较低,我国应该在相应环节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服务人员素质。要建立门类齐备的服务贸易培训机构,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服务贸易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并谨防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国内服务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
结论
推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不同的服务贸易模式,推进对外开放的力度可以有所不同,且需要选择不同的开放方式与合适的开放次序:要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对外医疗服务、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建立国际服务信息网络,打造整体品牌,推动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不断完善统计方法,增强统计的实效性;组建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加大服务营销的力度;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服务贸易属于人才密集型的领域,服务贸易提供者素质是决定服务贸易质量和服务贸易效益的关键,也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在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同时,应注重人才尤其是知识型服务贸易所需的外向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且相互协调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伍再华.基于竞争力视角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11
2.杨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1
3.付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北方经济,2006.9
4.周占华.发展服务贸易前景广阔[N].经济日报,2007.1
关键词: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已日渐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特别是发达国家,服务贸易所占比重正逐年上升。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在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世界将进入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时代。而我国的服务贸易还比较落后。如何迎接服务经济时代的挑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移,服务贸易作为各国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各国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逐渐增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服务贸易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从而使得服务贸易在国际间的流动性增强,其规模及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也越来越高。
(二)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
传统的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以运输和其他劳务输出形式为主,当今金融、保险、等已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项目,服务贸易正向以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为主。交易内容和品种日趋扩大,知识和技术含量不断的提高,结构正走向高级化。
(三)服务贸易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但地区差距在缩小
发达国家由于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度等方面存在绝对优势,其国际服务贸易绝对主导地位,长期对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顺差,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从属地位,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世界服务贸易的框架格局。近几年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贸易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较快。
(四)服务贸易壁垒日趋隐蔽
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国际多边贸易体系所倡导和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由于历史等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的竞争中实力相差太大,服务贸易给经济发展不同的参与国带来的利益差异巨大,因此,各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本国的服务贸易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和干预。为了避免贸易摩差的大量出现,采取各种更为隐蔽措施和方式,促使本国的服务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的势头非常强劲。从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来看,我国的服务业开放已经涵盖了《服务贸易总结协定》中12个大类中的10个,共涉及160个小类中的100个。过去几年中,我国服务出口年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远超过世界平均增长水平。服务贸易的世界排名以及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稳步上升,但出口规模与我国经济实力相比较仍较少,水平也较低,还处于相对落后水平。
(一)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且国际竞争力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水平和结构正发生巨大的变化。服务贸易朝着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其中科技含量较高的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在服务贸易经济起步较晚,经济的高速发展仍然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和廉价劳动力优势,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服务贸易的贡献很小。服务水平低,竞争力弱等导致了我国服务贸易被动落后的局面。
(二)国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整体竞争力不强
一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是其国内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决定了其服务贸易的总体国际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业上。服务基础设施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落后,另外我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分为主,长期以来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服务行业与工业农业建筑业等行业间的专业分工协作关系也尚未形成,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影响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均衡发展。
(三)服务贸易缺乏专业人才
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人力资本的竞争。而作为我国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并不理想。尤其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和知识型的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更是缺乏。发展服务贸易不仅需要一般复合人才,更需要一批精通国际商法,金融,运输等业务的综合人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专业人才缺乏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差距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滞后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是由商务部来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管理要求,却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贸易政策和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差别,各相关的职能部门管理交叉,职责不明等等都是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服务贸易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
我国服务贸易仍存在很多问题,通过以下建议拟改善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有步骤,分层次的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
我国的服务业不仅规模小,档次低,总体竞争力也很薄弱。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给予发展中国家若干特殊的优惠待遇、宽限期等,放宽服务业行业准入,引入竟争机制,尽快发展国内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首先,要有选择的逐步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这样就会对未开放的国内服务市场和仍处于幼稚状态的服务市场提供保护。其次,对于对外开放的服务市场领域,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分地区、分行业、有选择的进行市场开放。尽量减少开放服务市场对我国服务业带来的冲击,同时还要积极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我国的服务业总体水平得到快速的题gao。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支持产业升级
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长期以来,很多服务行业还处于垄断状态,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应对这些行业进行深刻的体制改革,加强对高新技术等高等要素的孵化,加快服务市场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其快速成长。除了对处于幼稚期的服务业加以适当保护,更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有效的、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服务业在竞争中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该大力扶持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鼓励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新兴行业,支持对国民经济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行业如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给这些行业在税收、财政、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或政策倾斜,促进服务业良性健康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三)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
人力资本作为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我国劳动力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高素质的综合的涉外服务业人才仍然非常的缺乏,因此,要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工作,特别是高校的课程设置状况能更加合理,培养的复合型的人才,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现代服务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应该通过各种优惠的政策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加强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企业应加快发展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产业,从而使得服务业的发展真正的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上,从而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另外还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短期培训,让他们尽快熟悉和了解相关的法律条款,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以切实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四)加快服务贸易立法工作,完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还很不完善,许多行业都缺少专项的法律法规,从而造成造成服务贸易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尽快建立既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又不违反国际法律准则的地法律法规,以增加服务贸易的市场透明度。尤其是要制定一部符合我国服务贸易特点的基本法,并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建立健全的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四、结束语
通过对世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服务贸易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贸易总量已迈入世界服务贸易大国的行列,但是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来看,我国的服务贸易在结构上仍需要优化,整体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为了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综合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在扩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的同时,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的指导和扶持,引进人才,大力发展通信、保险、金融等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参考文献:
摘 要: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历史一样漫长,它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国际贸易中的服务贸易份额也在快速上升,逐渐成为各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其兴旺发达的成都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中国的服务贸易自21世纪初以来,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因此,正确认识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于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解决对策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服务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3.4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4700亿美元,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服务贸易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未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中抢占有利的战略位置,同时也能积极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与贸易可持续均衡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对“十二五”时期我国转变经济与外贸发展方式、提升服务业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优化外贸与经济结构,都将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但由于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起步晚、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同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从总体上看,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低于货物贸易
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正在逼近美国,有望在较短时间问鼎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不过,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仍有较大差距。近十年间,我国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率为20%,货物贸易为23%。增长率相差不大,但由于货物贸易起步较早,贸易基数比较大,所以二者发展很不平衡,而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之比约为8.1:1,然而同期,世界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之比约为2.2:1。2011年我国服务进出口与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之比为10.3%,低于同期18%的世界平均水平;从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水平也较低,2011年该比值仅为5.2%。同期,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则为20%。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规模稳步扩大,预计全年将超过4700亿美元,同比增幅约13%,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0.8%,较上年提高约0.5个百分点。但也低于同比货物贸易总额。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上,中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有世界“制造车间”之称,是加工贸易大国,但服务贸易无论从规模还是占比上,与货物贸易都有很大的差距。
(二)服务贸易总量继续攀升、出口结构不合理
中国服务贸易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2年到2011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855亿美元增长到4191亿美元,增长了3.9倍。其中服务出口总额从394亿美元增长到1821亿美元,进口总额从461亿美元增长到2370亿美元。同期,中国服务进出口的国际排名不断上升,服务出口排名由11位上升至第4位,服务进口排名由第9位上升至第3位。但从服务贸易总体结构来看,传统服务贸易行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下表列出2005年以来中国服务项目出口总额的总体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服务贸易收支仍主要集中于运输和旅游服务项目。而在金融、保险、咨询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上仍处于劣势,服务贸易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以使传统服务贸易与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得到合理配比,使服务贸易总体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与和谐稳定发展。
(三)服务贸易管理水平落后、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主要有国家相关部委对国际服务贸易进行管理与协调,但对应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这种管理体制有很多缺陷,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性、服务业各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此外,中国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着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中国虽然近年来先后颁布了《海商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与服务贸易领域相关的重要法律法规,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立法并没有形成体系,很多领域还存有空白。而已经颁布的涉及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也因为比较笼统,而缺乏操作性,这也是阻碍中国服务贸易落后的一大因素。
三、解决中国服务贸易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健全完善服务贸易立法,加大政策支持
我国自80年代起,就开始着手有关涉外服务贸易的国内立法工作,初步形成了由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大量的地方性法规共同组成的多层次的涉外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为核心,包括了广泛涉及投资、金融、保险、电信、法律服务、海运及工程承包、咨询等服务领域的各种法律法规,但由于中国服务贸易法制化建设起步较晚,法律体系不健全,因此,应将自《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来中国制定的涉及服务贸易的立法,按照GATS的规定,进行重新修整,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服务贸易发展的前进方向,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制度层面保障服务贸易的发展,把服务贸易提到与工农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创造优良的国际国内环境。在重视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的同时,加大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扶持,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国内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将面临服务贸易竞争的巨大压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根据国内特点,在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劳务等传统服务出口的同时,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注重科技的研发与应用,使服务贸易出口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过渡。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三)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
人才的缺失成为制约我国服务贸易转型、升级的首要因素。多年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劳务输出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究其根本是人才的不足。针对此现状,应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鼓励集团化办学,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共同研究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进一步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新方式。要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双方和区域贸易自由化,并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在开放中学习,开放中促发展。在培养本土人才的基础上,吸引国际人才及外流人才归国。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充分做好有效的人才储备。
四、小结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达70%,主要发达经济体服务业比重近80%,服务领域跨国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比重近三分之二,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比重约为五分之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退之际,服务贸易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货物贸易进出口环境日益严峻的当下,服务贸易被寄予更多希望,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大力发展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是应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从制造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战略抉择,因此,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积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思路。(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于立新主编.中国服务贸易研究报告No.1,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8
[2] 裴长洪.中国国际商务理论前沿(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世界服务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迅速上升,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各国特别是大国竞争的焦点。我国于*6年底明确未来对外贸易发展方向将从偏重货物贸易转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我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为加快推进我省服务贸易发展,本文在分析全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竞争力的同时,对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和方向进行探讨。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和发展特征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
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界定,各国的统计和经济贸易文献并无统一的、公认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有两种:
1、国民经济核算和国际收支统计的定义(简称BOP定义)
按照SNA的观点,对外贸易是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交易,因此服务贸易就是发生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的服务产品的交易。其中,服务的出口由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进行服务的销售、易货交易或赠与所组成,而服务的进口则由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那里进行服务的购买、易货交易或赠与的接受所组成。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五版的《国际收支手册》中,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定义一致,称为BOP定义,即国际服务贸易是国家间的服务输入或服务输出的一种贸易形式,是指跨国界进行服务交易的商业活动。
2、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定义(简称GATS定义):
1994年签订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把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四种方式提供的服务:①跨境提供服务,指从一成员国境内向另一成员国境内提供服务;②国外消费,指在一成员国境内向另一成员国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③通过商业存在,即直接投资企业,提供服务;这是目前国际服务贸易活动中最主要的形式,即允许外国企业和经济实体到本国开业,提供服务,如在各国境内的服务业外资公司;④通过自然人移动提供服务,指一成员国的自然人暂时移动到另一成员国境内提供服务,该自然人并不取得法人资格。如A国律师、医生或教师以自然人身份到B国提供服务。
GATS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是目前为止最简单明了、最有助于对国际服务贸易进行分类和描述的定义。
3、世界上现行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2年,由六大国际组织(联合国、欧共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共同编写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的问世,标志着国际公认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基本框架的形成。按照该手册规定,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现行的基本原则是,遵循《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确定以四种供应模式,即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作为服务贸易统计的范围。具体操作上,以居民与非居民间的服务贸易(即国际收支项下的服务贸易,简称BOT统计)和通过外国附属机构实现的服务贸易(即FATS)两条主线进行服务贸易统计。
目前,各国在反映服务贸易情况时,大部分以BOT统计为主,辅以开展FATS调查。限于目前我省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尚未建立,本文中的国际服务贸易相关数据是按照国际收支项下的服务贸易口径(简称BOP统计),以*省国际收支申报统计表为基础,并采集相关部门的数据进行调整补充后汇总而来的,反映*省跨境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同时,本文中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结构的相关分析数据都是基于上述口径进行分析和计算的。
(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特征
当前,全球服务贸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6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为5330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6%,其中,出口为27108亿美元,进口为26196亿美元。
(一)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迅速上升。1980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为7675亿美元,1990年为16011亿美元,*0年为29718亿美元,*5年达到47760亿美元,*6年为53304亿美元,26年增长5.9倍,年均增长7.7%。1980至*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27108亿美元,26年间增长了6.4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提高到近1/5。
(二)发达国家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体。在国际服务市场上发达国家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体,并呈现以欧美为主体的格局。据统计,*6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3874亿美元和3067亿美元,均比*5年增长9%,继续位居世界首位。欧洲服务贸易出口13820亿美元,比*5年增长9%;进口12230亿美元,增长8%。其中,欧盟服务贸易出口12470亿美元,进口11320亿美元,分别增长9%和8%。英国位居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第二位和进口第三位,其中出口2231亿美元,增长9%;进口1694亿美元,增长6%。德国服务贸易出口1642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三,进口2145亿美元,排名第二,增幅分别11%和7%。
(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发展中国家虽然在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较发达国家明显滞后,但在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则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取得了迅速发展,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尤其亚洲服务贸易增长最快。*6年,亚洲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四个百分点,并已连续三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服务贸易出口6140亿美元,比*5年增长15%;进口6660亿美元,增长14%。日本为亚洲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世界排名超过法国,均居第四位,其中出口1214亿美元,增长12%;进口1428亿美元,增长8%。印度由于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长继续保持良好势头,*6年,其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高达34%和40%。
(四)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二战前,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劳动力的输入输出,而二战后,由于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旅游、运输、银行、建筑和承包为代表的服务贸易逐步走向国际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服务贸易结构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技术、知识密集化趋势日益明显,1990年至*6年,运输和旅游服务合计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62.5%下降到50.3%;而以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占比则从37.5%逐步增长到49.7%。
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后,*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化发展,货物贸易规模日益扩大,招商引资质量日益提高,为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省服务贸易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加入WTO后,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开放重点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全省服务贸易发展迎来新的机遇。进入21世纪,全省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提高,涉及领域日益拓展,贸易伙伴不断增多。
(一)总量规模稳步攀升,增长速度快于货物贸易。*1年全省跨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22.82亿美元,其中,出口12.02亿美元,进口10.79亿美元,*6年迅速扩大到60.84亿美元,其中,出口29.79亿美元,进口31.05亿美元,分别比*1年增长2.7倍、1.5倍和1.9倍。6年来,除*3年外(受“非典”影响),其他年份的服务贸易总额的增速均快于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水平,尤其是*5年以后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的增速均超过同期货物贸易的增幅(见表1)其中,*6年全省服务贸易出口比上年增长36.1%,为6年来最高水平,快于同期货物贸易出口增速17.7个百分点。与世界服务贸易增长相比,*1年至*6年,全省服务贸易总额和出口、进口年均增幅分别为21.7%、19.9%和23.5%,均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高出同期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出口和进口增幅9.4、7.3和11.6个百分点。
(二)服务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保持稳定。*1年以来*服务贸易发展与全国水平相比,呈现出口慢进口快的格局。*1年至*6年,全省服务贸易总额年均增幅与全国平均增长21.7%持平,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幅低于全国6.2个百分点,进口平均增幅快于全国5.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左右,*1年为3.2%,*6年仍为3.2%,其间波动不大。从出口和进口看,服务贸易出口占全国比重由*1年的3.7%降为*6年的3.3%,服务贸易进口占全国比重则由*1年的2.8%上升到*6年的3.1%。
(三)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的比重低。*1年至*6年全省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含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下同)出口比重低于10%,在5.6%和8.0%之间波动,其中*1年为8.0%,*6年为6.7%,比*1年下降1.3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5年*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比重为5.9%,低于同期全国比重2.9个百分点,不足世界平均水平(18.9%)的三分之一。
(四)传统旅游、运输服务贸易为主体,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运输这两项传统服务贸易上,*6年全省仅旅游和运输这两项服务贸易总额就占全省服务贸易总额的六成以上,达63.2%,其中旅游占43.1%,运输占20.1%,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所占份额较小。从出口来看,*6年旅游服务出口14.71亿美元,运输服务出口6.44亿美元,分别比*1年增长56%和2.7倍,从发展趋势上看,旅游服务贸易虽然保持主体地位,但所占比重有所下降,*6年旅游服务出口占全省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分别由*1年的78.3%下降到*1年的49.4%,降幅达28.9个百分点,运输服务保持稳步扩大,*6年运输服务出口占21.6%,比*1年提高6.9个百分点。咨询、广告宣传以及计算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出口所占比例尽管较小,但规模明显扩大。*6年,全省咨询、广告宣传以及计算和信息服务三项出口总额分别由*1年的136万美元、96.6万美元和221.6万美元扩大到6515.3万美元、3262.0万美元和2360.2万美元,分别增长47倍、32.8倍和9.7倍,这三项服务出口占全省的比重由*1年的0.4%提高到4.1%。
(五)贸易伙伴不断增多,市场集中度较高。随着货物贸易伙伴和招商引资来源地的不断拓展,以及“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全省服务贸易伙伴也不断增加,市场日益拓宽。根据国际收支申报统计汇总数据分析,*5年,香港、美国、日本是我省服务贸易出口的前三大市场,仅这三大市场的出口额就占同期全省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2.3%;日本、香港、美国和新加坡是我省服务贸易进口的主要来源,*5年我省从上述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进口额均超过1亿美元,占全省同期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82.8%。
(六)服务贸易呈逆差格局,逆差项目主要集中于新兴服务贸易上。我省的服务贸易总体上呈逆差格局,*2年以来全省逆差规模表现为先扬后抑的“∧”型走势,*2年全省国际服务贸易逆差仅4847万美元,*3年为3.27亿美元,*4年扩大到6.96亿美元,*5年开始逐渐缩小,逆差规模为5.59亿美元,比上年缩小1.37亿美元,*6年全省国际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大幅缩小,逆差额为1.27亿美元,比*5年下降77.3%。全省国际服务贸易逆差的项目主要集中于咨询服务以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上,*6年这两个项目的逆差额分别为5.22亿美元和2.93亿美元。*6年,全省实现顺差的项目有旅游、运输、建筑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和保险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中的教育、医疗服务等。旅游项目是我省最大的顺差来源,从*1年以来,全省旅游服务一直是呈现净出口的格局,顺差规模除特殊年份(*3年和*4年)外均在3亿美元以上,同时随着服务竞争力的提高,几年来,全省运输、建筑、计算机信息服务也均陆续由原来的逆差转为顺差。
三、*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竞争力分析
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但无论从发展的规模还是内部结构上看,都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为说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在全国的竞争力状况,我们引入贸易竞争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分析我省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
(一)国际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水平仍较低。为说明国际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水平,我们应用贸易竞争指数来分析。贸易竞争指数(TC),也称为比较优势指数或可比净出口指数。其计算公式为:TC=(Xij-Mij)/(Xij+Mij),其中,Xij为i国家(或区域)第j种商品的出口,Mij为i国家(或区域)第j种商品的进口。
通常,TC指数范围介于-1和1之间,一般认为,当TC指数大于0时,意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TC小于0时,缺乏竞争力;如果TC为0,则可称之为中性竞争力。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出,*2年以来*服务贸易的TC指数都为负数,反映了这几年虽然*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有所加快,但服务贸易还是一个净进口省份,总体竞争力水平仍较低,处于比较劣势,其中,*1年至*4年竞争力呈下降走势,从*5年开始有所提高。与全国及上海比较,“十五”期间,全国的国际服务贸易的TC指数基本稳定,在-0.08和-0.06之间,比较接近于0;上海*0年至*4年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TC指数也在-0.09和-0.01之间,*国际服务贸易的TC指数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也明显低于上海。
(二)不同项目服务贸易发展的竞争力水平差异较大。为了反映不同项目服务贸易发展的竞争力状况,我们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个地区某种商品出口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本国该类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产品份额的比率。用公式就是:
RCAij=(Xij/Xit)/(Xwj/Xwt)
式中:RCAij表示i地区j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地区j产品的出口额;Xit表示i地区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全国j产品的出口额;Xwt表示全国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
利用这一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某项目服务贸易出口在全国服务贸易出口格局中的地位,并根据该数值大小来确定某项目服务贸易在全国服务贸易中的竞争优势。通常认为,RCA大于2.5,表明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介于1.25-2.5之间,表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果RCA介于0.8-1.25之间,表明具有中度竞争力;如果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竞争力较弱。
1、旅游项目的竞争优势最突出。*1年至*6年旅游项目的RCA指数一直保持在1.33以上,处于1.25-2.5区间内,表明旅游服务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全省服务贸易发展的主体。
2、运输项目的竞争优势也比较明显。*1年至*6年运输项目的RCA指数基本都保持在1左右,具有中度竞争力,而且与同期全国运输服务的RCA比较,数值高于全国水平(0.75),表明运输作为我省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项目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尽管竞争力还比较弱,但竞争优势开始逐渐显现。通过比较RCA指数可以看出,尽管我省新兴服务贸易项目的指数都还小于0.8,处于较弱的竞争力区间,但从*1年以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服务等的RCA数值明显提高,分别由*1年的0.13、0.05和0.04提高到*6年的0.25、0.27和0.25,表明这些新兴服务贸易尽管才起步,但竞争力水平开始逐步提高。此外,建筑服务作为我省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竞争水平也有所提高,*6年建筑服务的RCA指数为0.47,比*1年高0.15。
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探讨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潜力
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从世界范围看,全球产业结构升级、货物贸易持续增长、国际投资倾向于服务业等三大主要因素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稳定快速增长。从国内看,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到2010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要达到4000亿美元,并提出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在这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只要*紧紧把握当前国际服务贸易转移的机会,全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将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
潜力一:服务业发展加快将为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服务业是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影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6年,*省第三产业比重仅为3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不仅大大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6年全省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3.2%,其中出口占3.3%,大大低于上海20%的水平。由于服务业原来的市场开放度很低,很多行业长期以来属于垄断经营,这一方面造成了这些服务业的低效率运营,另一方面也直接造成了服务业价格过高以及技术和创新水平低等问题,极大影响了服务的质量。目前,服务业发展滞后,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十一五”期间,我省已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质量,并作为全省结构调整的重点,同时,由于先进制造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服务性要求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崛起,都将为第三产业发展增加新的增长动力。服务业发展提速必将为扩大国际服务贸易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潜力二:服务贸易领域开放还有很大的空间,将有效提升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在分销、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法律、旅游、交通等众多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已得到落实,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已开放了100多个,但服务贸易领域还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5年,中国服务贸易领域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仅占全国的19.4%。从我省来看,“十五”期间全省服务领域引资有所突破,*6年更是取得明显成效,服务业正日益成为外商投资我省的重要新兴领域。*6年
服务业吸收外资合同14.92亿美元,增长42.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9个百分点,占合同外资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7.6%提高到19.1%;全省服务领域实际到资5.67亿美元,增长15.2%,占全省实际到资总额的17.6%。尽管服务领域引资在不断增多,但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与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动格局差异还是很大的,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是产业国际转移的重点领域,可见我省服务贸易引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WTO后过渡期,服务业进入深度开放,外资进入的地域、数量和股权限制都将被取消,市场整体开放氛围和开放强度都会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以及系统、网络、存储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业务流程外包(BPO)和信息技术外包(ITO)组成的服务外包正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目前,世界服务外包市场大约有4000-5000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约400亿美元左右。因而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着重引进境外先进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和经验,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构建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吸纳就业多的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服务企业创新能力,有效促进全省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国际服务贸易的水平和竞争力。
潜力三:新兴服务贸易出口大有可为,将成为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增长点。*1年以来全省国际服务贸易出口虽然增长很快,但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够合理,多集中于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业上,而在金融、保险和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领域则比例偏低,逆差规模大。从当今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上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国际服务贸易,比如金融、保险、技术咨询等项目发展迅速,而且技术含量和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进入“十一五”期间,我省新兴服务贸易已开始显露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加快,*6年,全省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服务的出口分别是*1年的10.6倍、6.7倍和47.9倍。当前要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扶持技术转让、设计咨询、金融保险、教育培训、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同时,利用WTO成员对我开放服务市场的有利时机,鼓励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运输、建筑服务企业更多地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出口规模。
(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方向
根据全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潜力,全省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服务贸易的同时,要加快构建以信息流、科技流和资金流为基础的服务贸易平台,促进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1、打造旅游特色品牌,加快旅游和劳务输出型服务贸易发展。抓住我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时机,打造海峡旅游、滨海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核心旅游产品,突出旅游产品特色,提升旅游产品功能,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培植强势旅游品牌,加快旅游景区发展,不断满足旅游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提高旅游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旅游这一传统服务贸易。
2、以大型港口为依托,加快运输型服务贸易发展。运输也是我省传统优势服务贸易之一,目前,全球贸易中90%以上货物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国际间客运主要依靠空运。伴随着货物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海运服务市场需求量大,全省要加快建设以大型港口为依托,连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国家及省级干线公路和民航机场客货运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对接国内外大枢纽和大通道的海峡西岸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增强海上和陆路对外对内交流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运输服务能力。
3、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对外承包工程型服务贸易发展。全省要进一步加快对外承包和建设安装等“走出去”步伐,加强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自身能力建设,朝着资金密集、管理密集、技术密集,具备设计、施工一体化,投资、建设一体化,国内、国外一体化的跨国公司方向发展,扩大对外承包和建设工程规模。
4、大力发展信息和信息关联产业,加快信息型服务贸易发展。信息产业是我省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信息服务贸易是新兴服务贸易之一,发展潜力巨大。要加快建设福厦沿海的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互联网、软件、网络计算机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大对进出口中软件产品、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的投入。着力提高市场中介专业服务水平,形成完善的、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体系,促进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
5、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和科技关联产业,加快科技型服务贸易发展。大力发展工程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市场咨询(调查)等具有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技术咨询服务贸易,重点扶持提供战略性市场要素服务的管理咨询、规划咨询、市场调查与研究等技术咨询行业;积极促进特许和专利使用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制;加大对发明专利申请和专利国际申请的支持力度,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转化。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策略;国际旅游岛;海南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相应的,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也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20%,大大超过货物贸易的年均4%的增长速度。海南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省份,正面临着国际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同时建设国际旅游岛于2009年12月30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如何发展海南国际服务贸易,以提高区域竞争力,缩短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差距,并尽快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笔者试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建议。
一、政府角度的举措
1.大力发展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产业是源,贸易是流。要为海南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产业升级,通过提高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为扩大海南省的服务贸易创造有利条件。
2.以“大旅游”的产业发展推动海南服务贸易的发展。旅游业是海南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也是关联行业最多、带动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要立足于海南旅游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确定“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发展思路,统筹规划全省的旅游项目、合理布局旅游景点,创新运作机制,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并带动金融、房地产、信息、教育、文化、康体保健等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3.促进国际服务贸易与国际货物贸易的共同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与国际货物贸易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一方面,在货物贸易发生的同时伴随着服务贸易的发生,如货物贸易过程中的金融、运输、通信等服务;另一方面,服务贸易中服务的产生、改进同时促进了货物贸易的发展。因此,在对待海南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时,要齐头并进,充分发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使两种贸易形式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
4.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政府要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资力度,在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二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短期培训,使其更熟悉GATS的有关条款和规定;鼓励大专院校开展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
5.建立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我们应加快海南省服务贸易的地方性立法,促进海南省服务贸易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1)加强对WTO和GATS有关条款的系统研究,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利用GATS跨过各成员方的服务贸易壁垒;并以GATS的有关条款为指导,维护自身权利,指导服务贸易的发展。(2)加快海南省服务贸易的地方性立法,并制定适当的政策法规。(3)加快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的步伐,为海南省制定服务贸易政策提供完善详细的数据信息服务。
6.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服务贸易管理和协调机构,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1)要建立服务贸易统一的管理组织和协调机构,来负责制定服务贸易的立法及发展规划、政策协调以及明确服务业各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等事宜。(2)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促进海南省服务贸易的发展。(3)制定服务贸易发展科学的战略规划。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发展现状,逐步对服务贸易实行地区梯度和行业梯度的开放。对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幼稚行业进行适度的对外开放。(4)还可以借鉴上海、北京等地的经验,建立海南省国际服务贸易行业协会。其管理职能主要侧重于:提出行业发展、开放或保护方案,对行业内的市场开放实施监督管理,统计服务贸易数据,推动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等。
二、企业层面举措
1.挖掘品牌价值,实施服务品牌战略。海南省的服务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要特别注重挖掘品牌价值,实施服务品牌战略,提高服务企业与服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由于服务所具有的无形性、空间形态不确定等特点,使服务品牌的影响力更大。
2.着眼本地比较优势,提供特色服务产品。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海南的服务提供企业要充分地利用海南的本地特色,打造有浓郁本地韵味的服务产品,如:海南独特的热带风情、别具一格的黎苗族文化、特色的海洋文化产品等等。着眼于本地的特色比较优势,形成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中获胜。
3.认真学习,充分使用WTO、GATS规则。在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跨国公司的交往史中充满了血泪,其中大部分就是不熟悉国际规则而造成的,为规避服务业跨国投资的风险,企业在投资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全面仔细地学习研究WTO、GATS规则,并以此来指导企业的对外投资和引入外资的行为,同时全面了解投资国的需求、竞争情况,以及当地政府的政策法规后,再确定投资地区。而且,服务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政府在融资、保险、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其创造的有利条件,开展跨国经营。
4.与国内企业及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海南的企业规模总体上是小而弱的,在国际竞争中可与一些有共同战略目标和利益的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通过协议和契约结成联合体,发挥规模聚集效应,降低运作成本,获得共同利益。积极参加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进入世界跨国公司的分工体系,作为跨国公司全球体系的一部分,我们的公司可以分享到国际优秀公司的管理、销售和融资的先进经验,从而促进海南公司不断的改进和强大,进而提升海南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迟福林.海南服务业的发展前景与琼澳合作[J].今日海南,2011(2).
[2]陈珂.国际服务贸易与海南旅游业的发展[J].新东方,2008(7).
[3]崔凯.发展辽宁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
关键词: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国际物流;协同发展
一、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问题
1“一带一路”的新机遇新挑战。我国“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服务贸易和国际物流又迎来了发展的新一轮高峰。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重点圈定包括广东省在内的18个省。广东顺应发展大势,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及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及服务贸易的发展,最终都要通过“一带一路”沿“带”和沿“路”与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来落地。现代物流被广泛认为是第三利润源泉[1]。“一带一路”沿“带”沿“路”的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是贯彻“一带一路”的新课题。国际物流的实质是利用国际物流网络、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实现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以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伴随着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国际物流同步得以不断扩大。[2]作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往来的纽带,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共同构成了世界贸易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并且国际物流服务业对促进货物贸易以及服务贸易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根据协议规定,我国的物流相关领域在2006年已全部对外资开放,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了,但是“入世”也给中国相关的一些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3]。许多国际物流企业巨头都看中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争相到我国投资和发展国际物流业,已经使我国的国际物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国际物流业既提供了更广泛的机遇,同时我国的国际物流业也面临沿“带”沿“路”各国更广泛的竞争。[4]我国“一路一带”大战略的实施环境下,实现我国服务贸易的长足发展,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其别需要有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的思维和理念,促进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的战略协同,这对于我国落实国家“一路一带”战略,促进我国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5]2.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物流国际化已经成为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物流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已经开始逐渐为广大学者所关注;从本文整理的文献来看,在有关的权威期刊上,都发表过一些对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进行协同研究的论文[6],但都还很少有对国际物流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龙江(2002)研究了现代物流和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对物流在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的联系及逆向联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了详细阐述。[7]国际物流业属于生产业,夏晴(2004)以运输服务业为例,阐述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出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起着支撑和促进作用,而货物贸易优势的发挥与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与相关服务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8]王莉(2004)认为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一方面,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决定着国际物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同时,国际物流的科学化、合理化又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有力保障。[9]杨长春对北美、日本和欧洲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存在着一种反馈性的互为因果的关系。[10]协同论是促进国际物流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协同论(synergetic)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1971年哈肯提出了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并发表了《协同学导论》,并著有《高等协同学》的著作。所谓协同论,实际上是一种研究开放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时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的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协同效应是其中最重要的原理。协同效应是指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对千差万别的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而言,均存在着协同作用。[11]上世纪末,英国管理战略学家安德鲁•坎贝尔和K•S•卢克斯,将人们对协同问题的探求成果编纂成书,书名题为《战略协同》。两位管理大师的书名表明他们的思想理念,协同更应从战略的视角去把握和应用。现在的战略协同,在企业层面更强调应用于经营多元化的企业集团。按照此思想之精髓,所谓战略协同,即:具有多元化的一定集团,通过对子系统的相互协作,可以使该集团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效益总和的效应。由此,战略协同论在一定集团中运用具有更为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状况分析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2012年8月国家统计局今日了《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报告。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保持稳健发展,贸易规模增长迅速,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已开始跻身服务贸易大国行列。2016年1~8月,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5188.9亿美元,同比增长13.5%.其中,服务出口1777.7亿美元,增长1.8%;服务进口3411.2亿美元,增长20.7%。2016年1~8月,中国服务贸易逆差1633.5亿美元,超过2015年全年服务贸易逆差总额1366.2亿美元的水平;其中,旅游贸易逆差为1015.5亿美元,占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62.2%,是服务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以留学为目的旅行服务逆差458.5亿美元,占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28.1%,位居第二位。运输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保险和养老金服务的逆差额分别为259亿美元、153亿美元和54亿美元。1~8月,加工服务实现顺差120.5亿美元,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实现顺差103.1亿美元,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实现顺差1023亿美元。[12]1.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增长迅速,服务贸易大国地位显现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19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19.3%;其中,出口182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18.5%;进口2370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20.0%;增速比同期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左右;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7%上升至5.2%。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5%提高到4.4%,世界排名从2002年的第12位升至2015年的第2位;服务贸易进口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口中的比重从3.0%提高到8.1%,世界排名从第10位升至第2位;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7130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其中服务出口2881.9亿美元,同比增长9.2%;进口4248.1,同比增长18.6%,服务贸易逆差1366.2亿美元。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比对外贸易总额(货物与服务进出口之和)15.4%,占比提升2.7%。[13]2.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断改善,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14年,中国金融、文化等新兴服务出口稳步增长,对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和优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其中,金融服务增幅居首,出口增长41.9%,出口额达27.3亿美元。电影音像出口增长31.4%,金额为1.2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长17.4%。咨询出口增长8.7%,出口额达314亿美元,占服务出口的比重为20%,仅次于旅游出口。一些新兴服务进口也快速增长,其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广告宣传、通信服务进口增长显著,增幅分别为46.4%、37.1%、27%和22.4%。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提高了中国服务贸易附加值,促进了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传统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远远逊色于新兴服务贸易。2014年,三大传统服务(旅游、运输服务和建筑服务)出口合计仅增长4.5%,占比为47.4%,比2013年略有下降。其中,旅游出口总额仍居各类服务之首,但同比仅增长6.8%,在中国服务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下降至24.1%。运输服务出口位居第二,同比下降2.1%,占比降至17.6%。建筑服务出口同比增长18.8%,占比为5.7%。2015年1~10月,高附加值行业与新兴服务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1~10月,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202.8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至10.8%;广告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分别增长20.7%、51.6%和74.9%,均大幅高于平均8.5%的出口增幅。[14]3.重点领域国际服务贸易出口成效显著,文化出口能力进一步增强2003~2011年,建筑服务出口增长10.8倍,顺差增长36.9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出口分别增长了18倍和21.2倍,年均分别增长38.7%和41.1%;文化、广播影视、教育、中医药服务等服务出口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掘。近年来,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2013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74.1亿美元。其中出口251.3亿美元,是2006年的2.6倍。文化产品出口主要以视觉艺术品(工艺品等)、新型媒介(游戏机等)、印刷品、乐器为主。2013年,我国文化服务进出口95.6亿美元。其中出口51.3亿美元,是2006年的3.2倍,文化服务主要以广告宣传服务为主。2015年中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270亿美元,同比增长25%,占比提升1.5%,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出口增长291亿美元,同比增长13.6%,占比提升0.7%,广告、文化娱乐、知识产权等服务出口增幅分别达37.1%、43.9%、64.9%,占比均有提高。[15](二)数据、变量的描述。国际物流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的发展会促进物流业的国际化,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以下基于我国的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以1990~2015年的年度时间数据为样本,样本容量为26,数据来源分别为1990~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等。按照三次产业的统计,为使统计口径一致,物流产业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交通运输与仓储邮电业的相关数据来近似替代物流产业相关数据。所以在本文中以我国的交通运输与仓储邮电业的相关数据来代替我国国际物流总产值。另外,因为统计单位的不一致,故在本文利用汇率(当年),全都换算成亿美元(美元)。用WL表示我国国际物流总产值,用FJCK、FJK、FCK分别表示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用HL表示汇率,我们采用SPSS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LOG(WL)、LOG(FJCK)、LOG(FJK)、LOG(FCK)分别表示WL、FJCK、FJK、FCK的对数值,以减少数据的波动性和异方差性。(三)协同发展分析。我国的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我国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服务贸易进口、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服务贸易进出口协同发展的线性相关性是比较强的,这可以用线性相关模型来进行分析。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的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进口、出口额值之间都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下面,我们分别用我国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进口、出口额来分析它们的协同发展模型。(1)服务贸易出口——物流协同发展模型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LOG(FCK)=C(1)×LOG(WL)+C(2)(2.1)得到:LOG(FCK)=0.089830LOG(WL)-148.555419(35.770874)(-4.168554)(0.002511)(35.637156)R2=0.981589R2=0.980822其中LOG(WL)表示广东省国际物流总产值,LOG(FCK)表示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从方程可以验证该方程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系数符号也具有预期特征,且各自t值均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检验,模型的其他检验指标也都表明回归结果可靠。从模型的方程也可看出,我国的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之间存在着高度协同发展的正相关关系。(2)服务贸易进口-物流协同发展模型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LOG(FJK)=C(1)×LOG(WL)+C(2)(2.2)得到:LOG(FJK)=0.134105LOG(WL)-372.587687(26.786661)(-5.244363)(0.005006)(71.045360)R2=0.967634R2=0.966286其中LOG(WL)表示我国国际物流总产值,LOG(FJK)表示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从方程可以得到该方程的拟合度良好,该方程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系数符号也具有预期特征,且各自t值均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检验,模型的其他检验指标也都表明回归结果可靠。从模型也可看出,我国的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之间存在着高度协同发展的正相关关系。(3)服务贸易进出口——物流协同发展模型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LOG(FJCK)=C(1)×LOG(WL)+C(2)(2.3)得到:LOG(FJCK)=0.224787LOG(WL)-525.774951(35.532211)(-5.856519)(0.006326)(89.776012)R2=0.981345R2=0.980568其中LOG(WL)表示我国国际物流总产值,LOG(FCJK)表示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从回归结果可知模型的解释能力相当高,调整的R2值为0.99,F检验高度显著,模型中所有解释变量高度显著,系数符号也具有预期特征,且各自t值均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检验,模型的其他检验指标也都表明回归结果可靠。从模型的方程也可看出,我国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之间存在着高度协同发展的正相关关系。
三、促进我国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的政策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流通产业本土化
引言
当今世界政治經济局势风云变幻,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增速缓慢并逐步产生极化现象。值此社会变革动荡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关键期,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顺应了当今世界全球化、经济多极化及文化多样化的大潮流,有效促进了国际物流企业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持续开放和深化合作。通过将国际物流服务贸易产业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密切结合,有助于促进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系统内部各产业要素的有序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物流及贸易产业政策的协调性,开启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的跨区域物流及贸易产业合作新篇章。伴随“一带一路”的有效推进,沿线各国经济增长速度被带动起来,这势必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物流需求量的持续提升和对物流需求内容的持续多元化。在此进程中,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需求来考量国际物流服务贸易发展方向并制定匹配战略,将有助于促进国际物流服务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开启国际物流产业合作及国际贸易发展新模式。
国际物流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因子剖析
(一)国际物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国际物流服务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这使得多数国际物流企业难以拉长物流服务链条,无法通过为“一带一路”沿线客户企业提供多样化物流增值服务的方式来提升其国际物流服务总体能力和增进企业整体利益。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宏观原因在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物流基础设施与基本物流装备的投资建设力度较小,相对薄弱的物流基础设施与设备难以支撑其国内客户企业对国际物流服务的庞大需求。虽然“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启动了两年多,但沿线各国仍然根据本国规划来设计物流系统,未能将本国物流系统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相融合。考虑到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来源于沿海地带,缺乏向内陆深入的必要基础设施,由此制约了国际物流服务通过建构内陆基础交通网络的方式来有效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流需求规模。再者,“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多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物流基础设施直至今日多处于“带病作业”状态。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相对滞后性决定了国际物流服务企业难以有效地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提供强力物流保障。
(二)国际物流服务网络资源整合问题分析
国际物流服务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物流企业难以有效承担起客户企业对国际贸易中的物流需求。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及由此带来的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态势的逐步升级,物流客户企业对国际物流服务供给提出了物流运输方式多元化和物流服务内容多样化的新要求。这一要求势必促使国际物流服务企业在扩大其物流服务供给品类的同时增加其物流服务供给难度,进而增加物流服务成本。采取模块化运作的方式有助于国际物流服务企业在增加物流服务品类的同时有效控制物流成本。但由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系统缺乏内部协调性,使得国际物流服务系统各业务模块之间暴露出严峻的利益冲突问题。从法律层面分析其问题根源,国际物流服务系统各业务模块的供给分别属于不同的法人实体企业,各物流法人实体企业都有独立的企业利益。当国际物流服务网络中其他节点企业的利益与本企业利益相冲突时,该物流法人实体企业会根据本位利益做出利己性决策。这使得“一带一路”规划者在推进国际物流服务系统模块化战略的同时,未能有效加强供给国际物流服务系统各业务模块之间的协同性,由此降低了国际物流服务系统业务模块化战略的实施效能。
(三)国际物流服务系统标准化问题分析
标准化水平不足,难以有效推进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系统的模块化。国际物流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化是实施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系统模块化战略的前提。国际物流服务业务链条中各业务环节的物流设施与设备缺乏统一标准的指导,将会严重降低“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间的流通系统运作效率,降低各国及各类物流装备之间的有效衔接性。其直接后果是增加国际物流服务中的无效工作量,降低国际物流服务的速率和效率,显著增加国际物流服务系统成本。当前的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系统中的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水平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同运输方式下的物流基础设施与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标准统一性,由此影响到跨运输方式的物流系统衔接能力。以集装箱为例,铁路集装箱与海运集装箱之间存在显著标准差异,这种差异抑制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跨国物流业务中大规模运用铁海联运模式来增进沿线国家贸易联系。
“一带一路”导向下的国际物流服务贸易发展策略
(一)基于国际物流服务网的一站式服务策略
第一,规模效益导向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规模扩张策略。根据规模效益理论,当国际物流服务企业在生产要素领域的单位资源投入增加值小于单位产出增加值时,企业将从规模扩张中获得可观利益即规模效益。故围绕核心龙头企业提升国际物流服务链条的整合效能显著强于各国际物流服务企业单独运作的效能。为此,国际物流服务供应商可以首先通过强力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方式,持续扩张本企业的运营规模和实力,以应对日益剧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态势。跨国物流服务系统运作需要考虑到实时化管理的新要求,故在推进规模效益导向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规模扩张策略时,国际物流服务企业需要首先搭建国际物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以强化其国际物流服务信息管理水平。国际物流服务核心企业需以建立强大信息指挥中心组织的方式,调度其散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庞大物流资产,以此管理、指挥、协调各类物资流通服务活动,确保货物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机衔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物流服务系统的有序运转。
第二,国际物流服务网络节点功能的整合与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的主体物流活动是在物流节点上完成的,例如货物的装卸、保管、包装、流通加工及配送等功能都需依靠专业化运作的国际物流服务节点完成。强化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的节点衔接功能有助于整合国际物流服务网络节点资源并提升其功能。国际物流服务贸易应确保各节点之间的运输方式衔接能力,加强铁海联运、铁空联运、空海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间的衔接效能。由于不同运输方式对于运输包装标准和装载工具标准的要求各不相同,通过强化物流节点的流通加工职能可以有效改变货物的包装方式和形式,增强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货物流通衔接力,促使干线物资流与支线物资流顺利对接。再者,国际物流服务企业需加强存储功能,针对不同的存储需求来设置差异化存儲设施与装备。例如针对偏重于物质流通的货物提供流通型仓储服务,针对诸如粮食类商品等偏重于仓库管理的存储型货物则应加强存储型仓储服务。为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主企业对国际物流服务的体验水平,国际物流服务企业可以根据货主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增值物流服务,例如通过门到门物流服务、通关业务服务。报检业务服务等,以此提升货主企业的货物通关率和通过检验检疫关的比率,提升货主企业对国际物流服务企业的满意度。
(二)国际物流服务供应链资源整合策略
第一,国际物流服务链的横向资源整合策略。国际物流服务企业在打造国际物流服务链时,需强调运用兼并重组手段来推动横向资源整合进程;国际物流服务链中的核心企业应当作为该资源整合策略的主导者,围绕企业核心业务模块整合物流系统功能。针对当前我国国际物流服务企业的服务功能单一问题,该类物流企业需及时实现传统的仓储运输型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身份转变,在强化传统的核心业务模块基础上,有效集成仓储、运输、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管理等综合化物流服务,将各类影响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诸多要素整合为一体,打造完善的国际物流服务供应链,提升国际物流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国际物流服务链的纵向资源整合策略。国际物流服务链的纵向整合策略应定位于围绕核心企业整合国际物流服务供应链系统资源。国际物流服务企业可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来加强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权交融,逐步形成相互持股乃至相互控股的利益互嵌格局,将具有不同核心物流服务资源的企业整合到核心物流企业的核心业务模块中,并以核心物流企业的客户管理系统为平台,向客户企业提供全面物流服务。国际物流服务链的纵向资源整合策略的有效落实,需要考虑到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组织机构建设,通过建立跨企业的联席会议机制的方式,强化国际物流服务链成员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结性和战略协作。对于部分掌握核心物流及物流相关技术的企业,国际物流服务核心企业需要采取参股、租赁和联合开发的方式,将这类核心业务模块整合到国际物流服务链系统中,以提升国际物流服务链与其他企业集团之间的核心竞争力差异性,利于企业从中获取技术垄断利润。
(三)国际物流服务的模块化与标准化策略
第一,国际物流服务贸易业务模块的解构与重构。针对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系统中产生的利益冲突问题,为确保国际物流服务贸易各业务模块的服务供应商的目标一致性,首先,有必要通过对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系统进行业务解构的方式,弱化部分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系统中的话语权,使得单一的物流业务模块不再归属于单一的国际物流服务贸易企业,即特定的国际物流服务贸易企业难以通过控制核心业务模块的方式,威胁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系统的安全运作。此举可以降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企业的利己化冲动,是有效化解国际物流服务系统内部企业之间利益冲突问题的有效途径。其次,从模块之间的关联性来考虑,各业务模块之间虽然具有功能的相对独立性,但却在业务层面具有紧密的关联性。而国际物流服务系统中各业务模块联结性的主要障碍在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为此,国际物流服务系统应当建构统一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有效降低各业务模块间因信息交互不畅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后,由于多数客户企业对国际物流服务的需求具有显著差异性,但从物流业务诸环节对其物流需求进行分解后可以发现,各类客户企业所需模块内容的主体部分具有相同性,仅在个别模块上具有差异性需求。故国际物流服务贸易企业面对差异化的客户需求时,只需对个别物流模块进行差异化处理,即可向客户企业提供多样化的国际物流服务,满足客户企业对国际物流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第二,国际物流服务贸易业务模块的标准化设计。针对当前“一带一路”视域下各国客户企业对于跨境物流服务的需求内容具有显著差异的问题,通过模块功能的多元化设计方式,可以在保障国际物流服务系统运作成本不显著升高的基础上,有效满足多元化物流服务需求。为此,需要强化国际物流业务模块的标准化设计。对个别业务模块展开分析,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的业务模块是按照在大尺度空间范围内具有相同和类似模块功能所构成的,通过对各业务模块实施标准化处理,可以有效提升系统内业务模块的交叉利用和有机对接。以仓储为例,传统物流系统中的流通型仓库和存储型仓库分属于两类不同的仓储模块,并针对不同类型仓储模块实施差别化管理;而在新型模块化管理架构下,通过对诸如托盘、集装箱等各类业务模块进行标准化设计,确保在物流系统中的该类物流装置能够符合统一的物流基础模数的要求。此举能够确保仓储模块与运输模块及流通加工模块之间的有机对接,显著降低了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装卸频率并提升货物的跨境流通速率,有效提升整个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系统的运作效能。考虑到模块化设计更适合于大规模物流客户企业,导致部分业务规模较小的客户企业被排斥在外,为此,在针对中小型客户企业物流需求的具体模块内容标准化设计上,国际物流服务贸易企业可采取联合供应链设计技术。联合供应链设计技术指国际物流服务贸易企业将部分业务规模较小的客户企业的同质化需求进行归类,将其需求转变为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集团,并在此基础上为小规模客户企业提供一系列跨境物流服务解决方案。此举可以在有效保障模块功能设计多元化的同时,运用联合供应链设计方案,有效降低中小型客户企业享有模块化国际物流服务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张良卫.“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财经科学,2015(7)
2.陈恒,魏修建,杜勤.“一带一路”物流业发展驱动因素的动态轨迹演变—基于劳动力投入的视角[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17(2)
关键词:零售业经济衰退对策
21世纪初,亚洲,尤其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全球零售巨头利润的主要来源。在零售业严冬的当下,国际零售巨头们在中国如何动作,给中国零售业可能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而中国零售业将如何应对等等问题已是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课题。
一、国际零售服务贸易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1、国际零售业服务贸易的总体现状
全球化步伐正在加快,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市场呈现多样化、国际化,消费者不仅只满足于本国的商品及服务供给,而且对具有异国文化的商业服务也产生广泛需求,这为各国零售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市场条件。
二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零售业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消费不振、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制约了国内零售商业的扩张。另外,零售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组织化和规模化,而市场饱和以及过度竞争导致国内经营成本上升,商业利润不断下降。于是各国大型零售商纷纷冲破本国市场局限,进军海外市场,在国外开店,在全球采购商品,并将全球化发展定为其发展目标。
三是国际零售服务贸易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国际服务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在进出口方面都占绝对的优势。跨国销售额,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阿赫德、麦德龙等在内的世界超级零售企业,每年都以百亿美元计算。从进入国家和地区的数量来看,世界约20多家零售业巨头开展跨国经营,其店铺分布于欧、亚、中南美和北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
2、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向现代零售市场体系的方向发展和完善,零售市场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持续提高,市场供应商品的极大丰富,以及市场经营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零售市场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6%,2007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居民消费多元化和层级性的发展,促使我国零售业业态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零售市场上的零售业态,几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零售业态,以连锁经营形式发展的现代零售业态己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流。
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零售企业重组、并购等改革步伐加快。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渐成零售市场主体。2006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为874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1.4%。
我国现行的国内零售市场开放政策,总体上非常接近加入WTO所作的承诺,在开放地域上已经超出了中国的承诺,突出表现为以沃尔玛、家乐福的大卖场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场快速增长。到2008年底,沃尔玛在我国开设了104家分店,家乐福开店达120家。目前,中国已成为家乐福在法国之外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二、当前我国零售服务的SWOT分析
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国外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中国零售领域是必然趋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中国零售业既面临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也面临着外部的机遇和挑战。
1、内部优势
(1)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以来,我国零售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零售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新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管理手段和技术在零售业率先使用,引发了国内以流通社会化、现代化,与国际市场接轨为主要内容的流通革命;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与外商零售业相比较,中国零售业的最大优势就是熟悉本国国情的本土化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优势;门店地理位置优势;与供应商长期关系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从总体实力上看,目前没有哪家国内零售企业能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抗衡,但其在区域上的优势只是相对的。
2、内部劣势
(1)企业规模零、散、小,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尽管我国流通企业已经具备较大规模,但放在全球背景下看,仍属中小企业。零售企业的核心是员工的服务,但我国的许多零售企业只注重员工形象,而忽视员工的素质。
(2)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方式单一。我国零售企业在管理上大多数是粗放式管理,离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和特色化还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色。在经营方式上,零售企业大多采用招商、联营、代销甚至出租柜台,这种经营方式常常导致企业的管理与经营脱离,企业不仅无法提供有特色的优质服务,也无法形成企业的经营战略。
3、外部面临的机遇
(1)国内零售市场容量扩大。2008年1—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4万亿元,同比增长21.9%,这显示出我国消费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我国零售市场业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
(2)政策扶持。中国政府已经将过去的管理职能转变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大型流通企业。力争培育出拥有自主品牌、自主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可以和外国零售企业相抗衡,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3)享受加入WTO带来的权利,可以进入更大的国际市场舞台。
4、外部面临的挑战
我国零售企业外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跨国零售商的冲击,因为我国零售业与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上的差距。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普遍规模大,如沃尔玛公司2007年在华销售额高达213亿元,家乐福为296亿元。我国本土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相对较小、网点分布不合理、定位趋同化的缺陷,在总体经营规模上与跨国集团有较大差距。
(2)业态形式上的差距。目前,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市场所涉及的业态包括百货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等现代零售业业态。虽然目前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只占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左右,但在竞争激烈的高端大卖场,外资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80%以上,拥有绝对优势。
(3)品牌资产方面的差距。跨国零售企业的品牌优势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无形资产。通常,外国零售企业的无型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约为5%,尤其是沃尔玛和家乐福这两大零售巨头的商誉已接近100亿美元,而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华联超市,其无形资产却只有0.75亿元人民币。
(4)人才聚集能力的差距。我国零售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而在外国零售企业中,各主要部门都部署了一批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国际型人才。另外,在人才的争夺中,外国零售企业凭借其各方面优越的条件赢得了求职者的青睐,更加剧了我国零售企业高级人才的短缺状态。
三、全球经济衰退中发展我国零售服务贸易的对策
在零售服务贸易全面开放又面临全球经济持续衰退之际,零售服务贸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外资零售企业和中资零售企业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同时,我国的零售服务贸易要主动的应对危机和寻求发展,通过竞争,加快民族零售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1、面对危机,国际零售巨头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动作
(1)加速向二级城市拓展业务。现在中国88%的国内生产总值出自二级城市,2002—2006年,这些二级城市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1倍,零售额上升了79%。
(2)大规模降价促销,不但会对中小超市形成强烈冲击,还会引发行业洗牌。如春节期间,沃尔玛在64个城市117家商场进行了大规模降价促销活动,部分商品降价幅度达54%。
(3)加速在中国的本土化。以门店为中心的地方采购、配送中心逐步完善,显示出对中国文化及政策准确理解和适应性。
(4)加速收购兼并,利用相关企业的现有营销渠道扩大规模效益。如2006年,沃尔玛收购了好又多超市的部分股权,按照计划,沃尔玛最终将全盘收购好又多,如果收购成功,沃尔玛在华将全面超越家乐福。
2、零售服务贸易的应对措施
通过以上可以看到,我国支撑消费强劲增长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因此,作为消费产业链中拥有稀缺性渠道价值的零售企业,应具备更强的抗周期性。在高通涨的刺激下,我国零售业持续偏旺,社会消费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中央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对市场的拉动作用正逐步显现,这表明现阶段我国零售行业仍处于以居民收入持续高增长及高储蓄率为核心推动力的消费升级时期。
(1)政府加大对零售业的宏观调控力度,从政策上予以扶持。一是制定零售业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努力清除内外贸之间、地区经济之间以及流通供应链之间的行业隔墙,为流通产业的跨地区、跨行业和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是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为零售业发展提供保证。对外资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实行法制化管理,如制定反零售企业垄断法、大店法,制约大店的快速发展和单个零售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大,阻止外资零售企业的不正当兼并和收购,为国内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争取生存空间。
三是充分运用银行、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和多种金融服务手段,引导和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突破企业财务资源的瓶颈。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整合和壮大民族零售企业。一是进行资本重组,实现规模经营。通过强强联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发展我国自己的商业航母;有条件的零售企业可以大胆出击,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与跨国公司对接,形成有雄厚资本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进行跨国经营。
二是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以特色和差异化应对跨国零售巨鳄的竞争。塑造品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多放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中国零售企业则已经把连锁门店开到了县城以及富裕的村镇,具有先发优势。随着我国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中央提出的家电下乡、扶持农村连锁超市等利好政策,相信农村市场将大有作为。
(4)具备条件的企业应主动地、有选择地走向国际市场。我国零售业通过十多年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已涌现出了一批如华联、大商等基本掌握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具有跨地区经营实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大中型零售企业。另外,国际经济环境宽松,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的消费需求对中国商品与文化的偏好增强,以及中国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等有利条件,可以通过学习国外零售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经验,尝试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宇:论零售业产业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7(8).
(一)规模经济优势。多宁在其文献中提出跨国公司比本国公司在提供服务和产品上可以实现它们范围经济、规模经济、信息或业务成本高效率。会计公司的合并通常被归结于公司追求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经济。合并后的会计公司能够在地域覆盖和产业专门化方面相互促进,同时为国际会计公司提供跨国服务取得范围经济性和交易成本经济性,而合并后的范围经济性的取得来源于强大的信息系统和研发活动。
(二)人力资源优势。国际会计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一般比国内会计公司更有优势。引入人力资本这一高级生产要素来解释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是对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发展,能部分解释发达国家在金融、保险、咨询、会计、通讯、计算机软件等服务业部门的比较优势,也能部分解释当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要素增加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动态性问题。外国会计公司为了在我国迅速扩大业务量,一般会以高薪、出国培训、良好的工作环境、先进的技术方法等条件吸引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中一批高素质的执业人员,从而导致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人才的流失。国外会计师事务所从人才结构、人才引进模式、员工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三个方面都比国内会计公司有明显优势。
(三)声誉优势。克莱格认为,国际会计公司比本土会计公司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可能是良好的声誉。他认为,第一,客户更愿意选择他们熟悉的会计公司为其提供会计服务,因为不同国家的审计师和审计准则所提供的审计质量确实是不同的,或者是聘用其他审计师的成本相对于审计质量而言太高了。对于在国际资金供应国设立公司总部的国际会计公司而言,国际资金供应国的投资者对他们的会计公司比较了解,愿意信任他们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第二,在发达经济地区,当会计公司的客户不断增长,或当它们首次需要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拓展业务时,它们比较倾向于聘请大型会计公司,因为由大型国际会计公司出示的审计报告能够增加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认可度。
二、我国会计服务贸易现状
(一)形势不容乐观
1、国外对华会计服务的压力。会计市场全面开放后。国际会计机构将凭借其丰富的市场经验、先进的会计审计技术、强大的国际背景和能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优势,抢占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而国内那些规模小、业务单一、防范风险能力差的会计服务机构将面临破产的风险。从近期情况看,在我国几乎所有重要的商业城市都有“国际四大”(指普华永道、永安、毕马威和德勤)的会计师事务所或代表处。其业务收入水平不仅处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的前列,而且我国所有境外融资的公司及境内融资的大公司均是他们的客户。
2、我国会计服务贸易进出口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一方面国内市场被抢占。世界排名前20位的会计公司基本上都已在我国开办了组织形式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他们在我国的会计市场中一直占据着“龙头老大”的地位,他们有着雄厚的资本、良好的信誉、完善的体制、高素质的人员和广阔的业务领域;另一方面国外市场没有启动。不仅在发达国家因“审计技术”落后的原因使得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不被认可,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因“国际声誉差”等原因导致市场被抢走。这种现状,不仅影响了本行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资本的有效流动和企业对国外市场的拓展进程。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会计公司差距很大
1、规模小,缺乏竞争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只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虽然数量较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执业经验,但从整体上来看,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突出问题。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6年统计,目前我国有会计师事务所5,600多家,注册会计师7万余人。年均业务收入在300万~14,000万元之间。而目前世界排名前十位的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服务公司,其专业从业人员为10,623~146,000人不等,年业务收入大多在11亿~153亿美元之间。由此可见,无论从执业人员数量还是业务收入方面,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执业质量尚待提高。在我国,目前转制后的事务所90%以上是有限责任公司形式,且注册资本大多是30万元。在当今会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当局,在利益的驱动下,以降低执业质量,争取执业数量来提高经济效益。他们抱着一种能赚则赚,能捞则捞,反正事发之后所承担民事责任是以注册资本为限的思想,从而使执业质量、审计质量受着严重威胁。在服务范围上,中国会计服务行业仍以传统审计和会计业务为主,新兴业务收入与总业务收入的比例偏小,这是必须尽快加以改变的现状。
三、对我国会计服务贸易的启示
(一)深化会计师事务所改革,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1、通过“合并”、“联合”扩大会计事务所规模。面对加入WTO,特别是国外事务所的进入,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可盲目乐观。我们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纽带,有步骤地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并、联合,实现优化组台,规模发展,尽快组建一批规模大、素质高、专业分工细、办公条件好、社会信誉高、可以与国际会计公司抗衡和竞争的中国自己的会计事务所,建立服务功能强大、内部管理严格、执业水准较高、地域布局合理的事务所服务网络。走规模经营之路,发展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增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为会计师事务所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扩大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和执业领域,走多元化经营之路。从国际会计市场来看,传统的会计和审计服务业务占“四大”会计公司业务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传统的咨询服务业务收入的比重迅速提高。这就迫切要求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要有开拓未来市场的远见,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结构,积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市场份额,形成自身的经营特色,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质量,改变以往单纯的审计业务,转向会计、审计、税务、管理咨询、网络服务并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会计市场上有所作为,在提高传统审计业务质量、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开拓新业务,必须积极向咨询服务和服务领域拓展,实行业务多样化经营战略。
(二)增强品牌意识。正确选择可比的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对其价值观念和公司营销战略、风险防范、基础建设、人才资源发展等问题进行对比研究,以指导公司建设与发展;选择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合作或成为其在中国的成员所;利用国际知名会计公司的财源、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公司执业质量和公信力,树立新的市场营销观念,引进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先进的市场营销和管理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创立自我知名品牌。
(三)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增加对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并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与大专院校合作培养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项目。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对有潜力的人员更应加紧进行国际经济、法律和外语培训,使他们尽快通过外国注册会计师考试。选派人员到外国会计师事务所学习和锻炼,有计划培养和造就大批中国的博士生、硕士生,以不断壮大中国注册会计师队伍。
2、应积极拓宽高级会计人才引进渠道。除了注意国内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外,还应积极实行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学子以及在国外知名会计公司工作、获得西方国家注册会计师资格的高级人才回国发展事业,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为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应积极储备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保护、内部审计、保险精算以及法律等多方面的人才,形成人才层次复合化、知识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为未来多元化服务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已获得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中国公民,采取相关科目免试政策,使其尽快获得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并鼓励、扶持他们在国内兴办会计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