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补缺假设 金融专业 英语教学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001-02长久以来,我国的许多外语学习者,甚至是一些教师都认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只要学好语法,多背词汇,纠正发音并进行反复的操练,就一定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门外语。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外语学习者,包括那些历尽千辛万苦通过高考、外语基础较好的大学生在外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缺少真实语境,缺少与英语本族语人互动的机会。在这种不利的外语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只能依靠教师的口头描述和自己的凭空想象去理解,而往往却不知道所学的语言形式与何种情景语相匹配和应用,因此哑巴英语成了一种尴尬的必然结果。由于目前国内尚无将“补缺假设”理论和教学过程联系起来的实证研究,这使该理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作用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基础上,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可证性有待考证。所以本研究试图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科学的量化研究,即从传统的直觉经验方法向基于实验和统计的实证研究方法转移,从而使得该研究成果更具客观性、可证性和应用性。
一、“补缺假设”理论及对金融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
1.“补缺假设”理论
“补缺假设”一个听起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词汇,其实是一种外语学习理论。该理论(The Compensation Hypothesis)是由我国著名学者王初明教授在2003年提出的,旨在阐释专业外语学习的机理。补缺假设(王初明2003)认为目的语语境知识的缺失是造成母语迁移的原因之一。此理论从外语学习环境的特点出发,根据语言使用离不开语境这个常识进行深入推理,将长期被忽视的语境知识学习提升到必不可缺的位置,将原本一直归于语言形式补缺的母语迁移转而归于母语语境知识的补缺。提倡在自然语境中学习外语,而在外语学习环境中,可以使用多媒体等手段来弥补语境的缺失。这一观念的改变为如何看待外语听说读写提供了新视角,为改进外语学习和教学提出了新思路。
2.“补缺假设”理论对于金融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
“哑巴英语”和“中国文化失语症”是英语交际中的两个极端情况,反映出英语教学中两个被忽视的重要环节。根据“补缺假设”原理来分析金融专业英语实训教学的问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应从语境和英语表达方式两个方面进行补缺,才能够使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英语口语能力,才能够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从外语学习环境的角度 ,提出“补缺假设” ,由于外语环境缺少与外语表达方式匹配的真实语境 ,在外语理解、习得和使用的过程中 ,大脑中的母语语境知识介入补缺 ,进而激活与母语语境知识配套的母语表达式 ,母语迁移因此而发生 ,影响外语学习。补缺不是指因外语表达式的欠缺而由母语结构去替代 ,替代的发生是语境知识补缺的结果。
为了适应滨海新区新兴的金融商业圈需要,金融专业英语课程是围绕金融业务服务这一主题,针对金融专业学生而展开的英语口语教学与实践的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它要求学生既有基本的英语语言功底,还要懂得金融业务及财经专业知识,并能掌握口语表达技巧以及一定的专业术语。这对于基础不是很扎实的高职学生来说,要求之高之难是可想而知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原则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而“补缺假设”这一理论正好从英语学习环境的角度,提出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正确流利使用的前提。该理论为专业语言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发我们重新认识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思考。
二、研究设计
1.拟解决问题:在“补缺假设”理论的指导下,是否可以对以往被认为不尽合理并枯燥缺失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评价,是否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课件弥补自然语境的缺失;向动态教学手段倾斜,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专业术语等语言材料进行量的积累,进而大量模仿演练达到质的改变,验证 “补缺假设”理论在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假设,从而使学生们在模拟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中熟练专业词汇语句,提高交流及应变能力。最终使我们的金融专业英语课程变成就业上岗培训项目,充分打造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
2.研究方法方案
(1)基础性调研:在实验开始以及结束时,学习者都将接受一次问卷调查。通过对比了解学习者专业口语现状、水平及其对金融专业英语课程的兴趣、授课方法、学习态度等是否产生了显著变化。
(2)实践应用:通过对英语口语水平相当的两组平行班进行的对比研究,来验证“补缺假设”理论在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假设。在实验阶段,实验班采用“补缺假设”理论教学法,而控制班则采用传统教学法。两个班除了教学方法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课时都是相同的,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及客观性。
(3)数据采集:研究者将收集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模拟场景等语言环境的静态资料(如:照片)动态资料(如:模拟录像)及PPT资料,对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小组积分制,对每次的模拟演练进行评分,并把成绩量化为数字。
(4)统计报告:运用前、后期调查评测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从而检验接受“补缺假设”理论教学法的实验班学生的测试结果是否优于接受传统教学法授课的控制班学生。
3.特色与创新
该研究为语言学理论联系高职英语教学实际的实证研基础和可操作性。本研究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科学的量化研究,即从传统的直觉经验方法向基于实验和统计的实证研究方法转移,从而使得该研究成果更具客观性和可证性。并且最终能将该理论应用到教学法中为编写教材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补缺假设”理论对于专业英语实训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补缺假设”理论对于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假设,使学生们在模拟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中熟练专业词汇语句,提高交流及应变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金融专业英语教学真正有效地转变为实训实践教学。对“补缺假设”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是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手段进行的重新评价和使用。将现代语言学理论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拓宽了研究的视角,在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学上更加具有建设意义和推广价值。参考文献:
[1]王玮. Spoken English for Finance(实用金融英语口语) 讲义[J].天津滨海职业学院,2008,(1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职 金融学
经济形势的发展及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更加复杂,这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金融学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定位,笔者认为引入案例教学很有必要。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克里斯・哥伦布・朗戴尔教授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对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进行分析和决策,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憾,提升高职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效果。[1]
一、金融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学生角度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表现在:
1.1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案例教学法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主角,使之有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树立信心。同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
1.2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着手进而归纳出一般结论,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纯理论,同时案例多是来源于实际领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讨论分析,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其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由教师设置好案例情境之后,通过由学生几人一组组成讨论小组,内部讨论之后再派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不同小组形成的不同的结论还需进一步探讨争论。这个过程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与教师和其他组别的探讨互动,也提升了学生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3]
2.教师角度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式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为了给学生提供及时生动的案例,要求教师不仅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金融业务操作,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因此,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也积累教学经验,进而提高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法在当前高职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法应用比例太低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仍然以传统灌输式教育为主,案例教学法应用比例偏低。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和西方国家自由、民主、注重个性、鼓励竞争的文化理念密切相关。而我国传统文化建立在秩序、服从权威的基础上,长期形成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学生作为接受应试教育的对象,更容易和习惯于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述式的知识传授方式。
2.对案例教学的目标和性质认识不到位,师生角色错位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金融学案例教学中,课题案例讨论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进行,仍以传统的引导式教学为主。还有些教师错把案例当作例子,用以佐证某一金融学原理或理论,分析和点评金融热点事件,教师仍然是主角,学生在有限范围内被动参与。[4]
3.所选取案例的实践性不强
现有的金融学理论主要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货币金融部分,这些金融学理论及其结论主要是在总结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货币、银行及金融市场运行的实际而产生。真正能结合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务实际状况作出理论上和应用上的创新案例很少,距离学生较远,学生通常难以理解,因而,课堂案例讨论时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有时甚至出现无人发言的情况。
三、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实施和完善
1.教师方面
建立鼓励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水平。改革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学校要制定鼓励教师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实践案例教学,对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进行观摩和总结推广,并给予奖励,在教师的晋升、评先评优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最大限度调动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建立教师在金融企业实习、合作的通道,对教师深入金融企业调研编写案例行为记入工作量,鼓励教师编写教学案例集,定期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并予以优先出版或发表,并适当给予补贴。
2.学生方面
建立鼓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分析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金融学课程考核时,应把学生的课堂案例讨论表现纳入课程成绩,并定期举行案例设置、案例辩论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发掘金融热点问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联系相关的金融企业建立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形成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又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金融素养和自信心。
高职金融学教学偏重于理论的讲述,如果仅讲述课本理论,要求学生进行简单记忆,内容繁杂、须记忆内容众多,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基本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案例教学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师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予以综合运用,以保证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在金融学的学习过程中既能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为以后的实际操作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晶晶.金融学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商界.2009(10).
[2]周元,章启程.金融学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与角色定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
关键词:经济数学;金融经济分析;微分方程
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和经济数学的结合度越来越高,传统的经济学定性分析理论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需要。因此,研究人员应提高对经济数学的关注,促进经济数学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发挥理论对金融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进而促进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作用
一方面,经济数学应用在金融经济分析中,有利于强化相关人员对金融经济理论的认识与分析。在学习金融理论中,经济数学分析法能够准确而科学地分析金融行为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可为工作人员提供合理化的建议,进而做出正确的经济决定,减少经济活动中的差错。由于经济数学具有严谨性和内在逻辑性,其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取代传统的经济分析模式,进而为人们的经济活动做出合理的规划和指导,实现最优的方案选择。
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们判断市场经济走向,为相关人员更好地开展经济活动准备基础条件。利用经济数学理论分析金融经济的实践过程中,数学方程是首选的形式。给定相关变量、结构形式多变的数学方程式可以为人们提供客观而准确的判断,进而实现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形象化认识。例如,当某公司推出某项产品时,就可以采用价格与市场需求的函数关系,进行数学经济模型分析,通过对产品供需函数中需求量的控制,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以此,发掘经济数学模型指导市场活动的实用价值,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贡献力量[1]。
二、金融经济分析中经济数学的实际应用
(一)微分方程的应用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微分方程的应用较为广泛,相关的微积分、微分学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现代金融经济分析中,包含的函数关系与微分方程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函数方程中微分、自变量以及未知求解函数都能与经济学问题进行结合。在具体的应用环节,微分方程的求解较为复杂,需要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理论知识,加之利用微分方程解析的金融学理论知识较难,分析人员应关注方程的求解过程和金融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充分发挥微分方程在金融分析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二)函数模型的应用
在金融市场中,应用数学函数关系对金融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分析,是经济数学应用在金融经济中的重要方式。同时,相关人员也可将函数关系视为金融经济学的基础,进而促进解决现代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供求函数关系应用在产品价格和需求量中,相关企业可根据市场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反向关系,调整自身的战略布局,进而促进企业高效的供给和资源分配。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也可利用函数模型对需求关系作出合理的调整,进而实现收入与分配的最优状态即帕累托最优,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工作人员应根据经济数学模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经济数学理论中,函数是基本的理论知识点,其作用多用于变量关系之间的表达。而应用在金融分析领域中的函数关系更多体现了对供求关系的描述,相关人员可根据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构建简单的供需模型,加入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表达式,进而帮助企业在供求模型下合理的改善供给量,进而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企业最优的市场供给,有效节约资源。同时,经济分析人员也可从企业实际的供求函数模型中,发现企业生产与经营问题,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理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倒数模型的应用
倒数模型是金融经济学中与经济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项数学理论,也是一项较为常用的经济学模型,在金融知識的分析实践中,相关人员需要利用倒数关系构建具体的数学模型,并将倒数融入在模型分析中,进而可实现对一般情况下经济学变量的转化,通过倒数概念将变量转化为常量,使得金融经济模型分析更加简单化和形象化,可帮助相关人员直观地了解金融理论知识。
例如,企业在成本核算和利润计算方面,都需要倒数模型的有效利用,在实际的应用环节,工作人员可通过产品价格、数量、成本、利润之间的具体联系建立合适的数学公式,然后对相关变量求导,得到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最小成本和最大利润,进而有利于激发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同时,倒数理论也应用在企业经济方案的选择上,相关人员通过对倒数形式进行精准计算,可明确企业的自身优势和缺点,以此帮助企业做出合理的市场决策。
(四)极限理论的应用
极限理论作为微积分课程中的基础与核心,在现代金融经济分析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中,极限理论通过对相关变量的控制与分析,实现了决策的最优化。在具体的应用环节,极限理论可对一个变量进行无穷大与无穷小的假设,以此观察另一个变量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而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对相关信息的控制,因此在金融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此外,极限理论在企业的年金、复利的定向分析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在经济学数学理论的应用中,相关分析人员应确定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以及模型建立的合理性,在金融分析实践中,倘若相关的经济数据参数失去可靠性,将会导致经济模型的预期效果难以实现,对企业的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在模型的构建中,技术人员应综合分析企业经济发展特点和模型结构的应用优势,构建合适的经济模型,进而实现金融经济活动分析的有效性[2]。
国际金融学是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在金融专业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国际金融学具有理论性强、关联性强、综合性强、时效性强等特点,学生熟练掌握国际金融学的相关内容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及疑难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国际金融学课程的特点
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强。综合性强。国际金融学以汇率作为主线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国际收支、国际金融市场、国际储备、国际货币体系、内外部均衡分析及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国际金融学的研究既涉及宏观层面也涉及微观层面,这就决定了国际金融学已不再局限于研究一国涉外的或国际间的货币、金融问题,其研究内容涉及到经济学的诸多学科,与一国内部经济关系紧密。
理论内容时效性强。国际金融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诸多理论与现实金融问题存在密切联系。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很容易在现实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分析。但是。在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过程中偶尔会出现现实与理论相悖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国际金融领域不断出现新动向、新问题。自2。世纪9。年代以来。随着巨额短期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导致国际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的不断爆发;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导致金融衍生品大量涌现;这些都给国际金融监管等领域带来了诸多挑战;汇率决定等理论研究不断出现新进展;这些国际金融领域前沿热点研究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等直观、生动的方式将难点内容进行详细剖析讲解。
上述特点要求国际金融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引进案例教学,将国际金融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和发展新趋势通过案例展示给学生,一方面可以将复杂理论简单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研究自主性,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
所谓案例教学,即将诸多理论知识点通过案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案例将所学理论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并运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国际金融学案例教学实质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国际金融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平台。通过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具体来说,国际金融学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授课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详细的案例教学大纲。包括哪些章节内容适合使用案例教学,具体使用的案例形式以及案例教学的具体时间安排等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国际金融学领域案例众多。大概可以划分为:描述型、探索型、实验型、解释型和例证型五种。一般来说。描述性的案例适用于开篇内容的导入,概念以及国际金融现象的描述;探索型案例适用于研究一些国际金融理论前沿热点及目前比较有争议的问}。探索性案例可以在传统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新的假设、视角和方法去解释国际金融前沿问题;解释型案例适用于运用现有理论体系理解并分析现实国际金融问题;例证案例适用于阐述创新性的国际金融问题。传统国际金融理论难以解释一些创新性问题。此时需要用案例阐释创新点并与传统国际金融问题作出比较分析。因此,在实施国际金融学案例教学时,可针对教学内容选择不同形式的案例来开展。
设计具体详尽的案例教学教案。在确定好合适的案例以后,教师应针对每个教学案例设计一个比较具体的教案。其内容应包括: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即通过案例教学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技巧;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及与前期所学知识的联系;案例讨论的具体实施方案,即案例讨论如何开展;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等,
金融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金融学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对社会宏观经济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也能提高对金融理财与风险控制的深入认识,是一门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学科。金融学教学的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十分复杂,应用于实践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逻辑分析与数理模型分析,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也是十分复杂的。当前金融学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我国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方法上甚至是教学理念上都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实践应用的问题,金融学教学中这一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新时期,金融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一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更多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出的学生并不能满足金融实践领域人才稀缺的需求,理论难以运用到实践中,实践中的问题也不能应用理论进行解决,这就使得金融学教学与实践需要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在金融学教学中,涉及了繁多理论上的专业术语和分析方法,这些理论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掌握,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选择易于学生理解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学生与教师都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的思考与探索的。此外,我国大多数的高等学府都没有设立实践应用的设施与场所,课程安排上更是缺少实践这一环节,理论与实践缺乏结合的机会,学生自然无从了解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实践,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对于所需处理的问题也是无从下手。
(二)从教人员的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有限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也展开了教学,但是很多的学校或独立学院在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上还存在着不足,教学人员的教学方法也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目前很多的高校教学人员都是从其他院校聘任来兼职的、从退休教学人员中返聘回的、还有很多的是新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这三种教学人员所占比例逐年增高。这三种从教人员并不能说不能胜任金融学的教学工作,但是在他们身上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兼职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存在着临时打工者的心理,内心对教学任务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价值感,不如在自身的岗位或原来的岗位上工作有激情,也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改革,基本上是按照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与实际教学需求可能存在很大的出入。而引进的新毕业年轻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系统的学科结构,充满活力也愿意与学生交流沟通,但是他们很多并不是师范类的专业毕业,对教学方法的应用没有系统的概念,又没有教学经验,虽然愿意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但是更多的是在学习教学方法和应用教学方法。以上所述事实对高等教育的金融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着障碍,传统的金融学教学方法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实践的应用,难以满足金融市场对人才需求。
二、新时期金融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一)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
高等教育机构在规模、形式等多方面都存在不同,因此教学方法上也应当有所区别,在培养实践所需人才的目标下,针对不同学校的在校学生的素质水平,应当结合学校在金融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特点,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课本,教学时利用更多的案例分析等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级别、不同级别的高校都应当组织教学人员进行教学方法上的交流研讨,并积极探索各类院校不同的教学方法,听取基层教学人员的意见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当结合实践,根据不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不同需要基础上,选择当前金融领域中最实际的问题和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教学中进行讲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形成院校自身的教材课程内容,这样的方法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应用理论知识,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教育机构还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结合自身优势选择金融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时期金融学的教学方法,促进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形成。
(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当前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人才,金融学教学关系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各项业务开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与人们的投资理财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何种学科的教学都是为了应用于实践,因此金融学教学方法上应当更注重指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示如何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理论知识的水平。例如结合当前金融环境让学生进行投资理财的分析判断,创设一种金融危机的背景,让学生进行应对对策的分析等等。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还要鼓励学生更多的思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启发学生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当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更多的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只是单纯理论知识上的告知。学生即使发现和感兴趣一些实际问题,也往往不会总结,此时教学方法上的引导就能够发挥很大的帮助作用。此外,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还可以通过院校与实体金融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的要求培养专门型的人才,利用企业这一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这样的合作模式下院校能够掌握更多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类型,以此为切入点的金融学教学改革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这样的合作不仅仅让学生有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机会,也让企业得到了最先进的理论指引,在发展上也能得到更为坚实的动力。
(三)提高从教人员的教学方法改革动力与能力
新时期金融学教学的改革主要是依靠基层从教人员,从教人员掌握最全面的教学状况,也是最具改革创新的主体。高等教育院校应当不断提高从教人员的改革创新能力,建立起提升从教人员能力的培训进修体系,帮助其进行业务上的提升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做更多的传授。对于兼职和退休返聘的从教人员,应当建立起他们对工作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在教学中积极努力的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培养出更多出色的学生。提高从教人员的教学方法改革动力还要适当的引入激励机制,对于在改革教学方法中具有出色贡献的教师人员要给予奖励,这样才能促使金融教学的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当然,激励机制应当是双方面的,对于教师努力研究的成果要积极的予以肯定和认可,给予精神鼓励,同时还要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提高从教人员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具有促进作用,对整个金融学教学改革也能够产生动力支持。各高等院校之间也可以组织教学人员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上的交流研讨,报告自身所实行的教学方法与成效,为各高校之间提供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和借鉴,为教师进行改革提供参考。高等教育机构提高从教人员的教学方法改革能力也可以利用与金融实体企业合作的方式,让教师更多的了解实践,以便能够更好的指导教学。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当前金融学教学中以教师为核心、以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当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出发,学生方面应当提高学生学习金融学的兴趣,并与实践相结合运用金融学理论知识,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教师方面,要努力使用更多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得到应用,如电子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以此作为工具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使用现代技术进行金融问题的分析解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统计学 金融学 实验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方法论科学,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经济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培养统计思维;二是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三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和管理资金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学科。传统的金融学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不同高校根据自己培养学生的目标,进行有重点的教学。二是实行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真实性、挑战性和可学性的优点。三是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相关软件,对金融数据进行分析,但是这种分析往往具有局限性,因为学生对软件的原理、分析的方法似是而非,理解得不够透彻,往往得到与现实相违背的结论,从而对实证分析持怀疑态度,影响了实证方法的学习。
从统计学和金融学的定义和教学方法可以看出这两个专业的相通之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统计学作为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可以为金融数据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如果将统计学处理数据的方法应用到金融学当中,并和金融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一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方法和金融学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因此只要实验教学的案例设置恰当,就能达到将学生学到的统计学和金融学理论转化为实用技能,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利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为企业创造利润,从而达到校企无缝对接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实验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统计与金融实验教学定位
统计与金融实验教学是统计学和金融学两个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现在我们打破了这一概念,统计与金融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统筹协调的,是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教学环节。根据这两个专业属性,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为统计和金融专业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确保实验教学成为使理论融入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最终把学生培养为应用创新型人才。
二、统计与金融实验教学的教学理念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保障,不断创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统计与金融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三、统计与金融实验教学规划
实验教学的总体规划是:完善一个中心、坚持两个方向、完善三个融合,大力推进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整合一个中心。
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它们是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变革实验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实习教学法等应用于统计与金融两个专业,使得两个专业的实验教学融为一体,整合为统计与金融实验教学中心。
2.坚持两个方向。
一是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合到一起,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协调发展,毕业后即能为社会所用。
二是发挥统计与金融实验教学的整合和示范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把学生学习到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到金融专业当中,使得统计和金融两个专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起到整合资源的作用。同时通过这个实验教学的实施,引导其他专业往综合实验的方向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3.完善三个融合。
一是完善统计与金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理论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统计学的方法是实验教学的方法基础,金融学的理论是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两者的结合构成了实验教学的基石。通过实验教学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巩固理论教学,单独学理论是死板的、生硬的,学生很难理解消化,通过实验教学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在转化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只有两者结合得好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融合。
二是完善统计与金融实验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融合。统计与金融实验教学整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这一整合为高校实验教学、地方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以服务促教学,培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完善实验教学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相融合。以统计和金融理论为基础整合而成的统计与金融实验教学,不但巩固了专业理论,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应用空间。这样兼顾了理论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应用的支撑,而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也离不开突破性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实验教学使二者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的最终成果必将是应用创新型人才。
四、统计与金融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
从实验整合的实际出发,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如下实验教改思路:
1.建设并完善一个实验教学体系。
从开设相关的基础课程入手,构建实验教学基础,统计和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搭配合理,既要兼顾这两个专业的方法基础,又要兼顾理论基础,以保证在实验环节使两个专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然后通过实验教学内容的建设,结合实验教学思路的逐级落实,借助多期次的项目推进,打造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2.明确二个目标: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实践中,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有两个明显的不足,即专业应用能力的不足与开拓创新精神的不足。两个不足主要根源于“两个落后”,即教育观念的落后和教学方式的落后,实质上反映了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三个不适应”,即不能同步适应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不能前瞻适应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管理学科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构建三个层次。
一是基础实验层次,以跨学科基础训练为主体,在基础课程阶段,基础训练使每位学生建立起最基本的专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应用统计相关实验、运筹学相关实验、经济学相关实验,学习利用系统仿真软件,SPSS,SAS,Matlab,Lindo,Excel,Lingo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系统建模。主要是一些验证型、分析型的共性单项实验。
二是综合设计实验层次,以通用能力训练为主体,为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及其综合实践服务。包括ERP综合实验、Oracle综合实验、金融模拟综合实验、电子商务综合模拟实验、会计模拟实验、虚拟银行、工业工程综合实验、物流综合实验、决策模拟、MIS相关实验等综合实验模块。
三是研究创新实验层次,以创业竞赛、创新实践训练和项目开发为主体,为多学科创新团队提供实验服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及创业实践提供有利条件。包括供应链综合实验、企业MIS相关实验等综合实验模块、WEB开放、数据库实验、计算机网络相关实验等。其中创业型实验有: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学生实验超市等;项目型实验有: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实验等;竞赛型实验有:沙盘模拟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企业管理咨询大赛、物流设计大赛等。
4.实现“四个转化”,即向“自主化、个性化、体验化、场景化”实验教学模式转化。
(1)自主化:以学生为主,学生自主创新、自主选题、设计、实施、分析、自主管理,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评估。
(2)个性化:根据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制定实验场景、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和技术路线,强调探索性,允许失败,并从中汲取知识教益,差别化培养学生能力、岗位胜任力。尊重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评价。
(3)场景化:将实验室内部模拟场景与实验室外不确定、动态的现实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应变与协调能力。
(4)体验化: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强调学生切身体验,感知、感受经济生活和企业管理实践,重构知识经验。
参考文献:
[1]朱敏.基于金融职业需求特征的金融实验改革的一些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2).
[2]柴洪,杨林娟.论金融实验教学建设的定位与发展[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6).
[3]徐明华.构建创新型金融实验平台模式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3).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认知偏差;反向策略;非理
1行为金融学的概述及理论
1.1行为金融学的概述
行为金融学为传统金融学的两大假设提出了挑战:投资者的理和市场的有效理论。传统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理性的,而行为金融学考虑了人的心理因素:证券市场的价格不仅由证券本身的内在价值决定,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投资者自身行为的影响;另外,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非完全有效的,市场价格并不能反映所有的信息。
1.2行为金融学主要理论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传统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而在行为金融学当中,大部分投资者是行为投资者,是损失厌恶的:在面临收益时,其行为和传统金融学理论一致,更偏向于确定性,是风险厌恶者;而在面临损失时,更偏向于不确定性,表现出对风险的偏好,是风险追逐的。
(二)羊群效应理论
羊群行为也被称为从众心理,是指一个人的观念或者决策会受到周围群体决策的影响,从而使得个人本身的决策出现偏向于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而在投资决策中,手中信息少的投资者会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投资决策和行为,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导致形成错误的投资决策。
(三)行为组合理论
行为组合理论是在马科维茨现代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马科维茨认为,一个有效的资产组合应该位于均值方差的有效前沿上,投资组合能够降低非系统性风险;投资者应该选择相关性低的证券构建一个有效的投资组合。而大多数投资者构建的投资组合是一种金字塔形状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风险具有极高的相关性。
(四)后悔理论
后悔理论是指投资者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认知偏差而导致各种错误的出现:牛市背景下会因为没有及时投资已经选好的股票而后悔;熊市的背景下会因为没有及时止损而感到后悔。
2行为金融理论对异常现象的解释
由于股票市场中的某些异常现象不能用有效市场理论和传统的金融学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被称为“市场异常”,通过行为金融学能够更好地解释这些市场异常现象。
2.1日历效应
又称为一月效应,是指在股票市场中,通常会出现每年12月份收益率低于1月份的市场收益率的异常现象。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来看,主要是由于基金经理考虑到自己本年管理基金的整体收益率,通常会采取将表现相对差的股票卖出,而次年一月再将其买入的操作。
2.2规模效应
小盘股股票的收益率通常高于大盘股股票的收益率:持有相同资金的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小盘股股票而不是大盘股股票;另外,小盘股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小盘股更容易获得超额收益。
3投资者心理特征分析——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认知偏差
行为金融学通过研究心理学实验,得出了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的一些认知偏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代表性偏差:即“拿过去推未来”,根据过去的经验来推断未来,从而造成错误的投资决策。框架效应:即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表达方式所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因此也会给投资者造成错误的投资决策。赌徒的谬误:赌徒行为会使投资者过度依赖市场中的消息和政策来进行投资决策。但是,由于政府的许多政策会考虑到股票市场的因素,因此会给人造成市场走势和政策消息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的错觉,增加了投资者的冒险和投机的心理。过度自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投资者过度夸大了市场上不断出现的新消息和出台的政策对股价的影响力度,往往会导致盲目投资的行为,增加投资的风险。
4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
4.1反向投资策略
由于小盘股的收益相对大盘股高,因此在构建投资组合时,应加大对小盘股的投资权重。小盘股的选取,主要集中在市盈率和市净率相对低的股票中。
(一)低市盈率策略
下面通过对低市盈率股票的筛选,来对比低市盈率策略和沪深300指数的年化收益率的大小关系。选取沪深300成分股作为投资域,排除ST股票,并选取当日成交额大于1000万的股票来避免已停牌股票的入选;在每个行业中筛选出一支市盈率排名最低的股票作为投资组合;设置最大持仓股票为五只,选取的时间区间为6年,通过果仁网的策略回测,可以得到以下结果:低市盈率策略的年化收益为24.38%,沪深300为16.9%,远远大于沪深300指数的年化收益,因此可以认为,低市盈策略在逻辑上是有效的。另外,从排名分析的角度来对运用市盈率策略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分段在0~20的年化收益率为2%,20~40为9.64%,40~60为8.82%,60~80为18.93%,80~100为27.9%。可知排名分数最高的分段也获得了最高的收益率,但是从整体来看,排名分数和年化收益率之间的整齐程度比较一般。因此单纯地使用市盈率这一个因子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二)低市净率策略
同理,将以上策略中的对市盈率的排名分析改成对市净率的排名分析,可得到相似的结果:分段在0-20的年化收益率为7.41%,20-4-为4.05%,40-60为14.76%,60-80为19.7%,80-10为20.79%,可知市盈率因子的有效性比市净率因子的有效性更高。
(三)“市盈率+市净率”双因子投资策略
分段在0-20的年化收益率为8.22%,20-40为0.24%,40-60为9.72%,60-80为18.58%,80-100为29.77%。可以发现,高分排名段的收益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由此可见,双因子策略的选股逻辑比单独使用单因子策略更加有效。4.2利用行为偏差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上的信息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真实的加量信息,即认为市场是非完全有效的;另外,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其投资决策容易受到外界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就会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偏离其理论价格。投资者可以利用证券市场价格偏离理论价格的偏差来进行证券投资:买入被低估的证券、卖出被高估的证券来获得超额收益。
5小结
证券市场是一个多方博弈的市场,证券价格的上涨或者下跌是由买卖双方共同决定的,在进行证券投资时,由于现实中的投资者存在非理性的现象,因此在制定投资决策的过程中要结合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对大众的心理进行深入地分析才有可能在市场中获得超额收益。
参考文献:
[1]马广平.行为金融学理论角度下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0年第12期.
[2]张东龄.A股市场的非理分析及投资建议——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分析[J].经贸时实践.
[3]曾云龙.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研究[D].广州大学.2013.
[4]李晨晨.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策略的研究[J].金融视线.
[5]张松、黎文武.行为金融学与基金投资策略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3期.
【关键词】 货币银行学;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毕业后寻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点。结合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类、管理类学生的实际,笔者在本科教学中以《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为契机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将“能力培养”贯彻其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确立“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培养能力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作为新的教学理论和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被引介到国内,一直为我国教育界所关注,并加以研究和应用。
从“教学”和“设计”最基本的含义来看:“教学”应当是一个有目标的活动;“设计”则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所进行的决策活动。因此,教学设计可以理解为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教学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的工作。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精髓在于,为实现既定教学目标需要对教学活动作出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
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有着根本不同,既要给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也应致力于帮助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能够自我生存和发展。因此,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综上所述,《货币银行学》在现代教学设计方面应该凸显如下特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培养、强化金融学的思维方式,运用金融学基本原理引领、培养学生的思路,将相对枯燥、复杂的金融学理论兴趣化、简单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明确教学内容设计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教学体系的适应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坚持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双向性,突破传统的单项式教学程式。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的场所;确立激励导向的评价观,使教学评价机制、考核机制不断完善。
二、明确教学内容设计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及时调整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开放性特征,主要指其具有动态发展和弹性调整的特点。建立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体系,是指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而是将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课堂与社会结合起来,对教学内容作出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
金融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当前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因而金融学必然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开放性学科。作为金融学中最基本的专业核心课,《货币银行学》应当全面反映金融领域中的新变化,全面深入地阐述和介绍重要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当前金融发展的基本机理、实际状况及最新成果。故而,伴随金融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面对原有内容的不断分解和新兴内容不断产生的冲击,《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改革是必然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来运用。当然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即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同时所选择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分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相对于快速发展的金融实践和大量的金融资讯,仅有教材学习资源,就显得滞后和单薄了,这就要求在课程信息资源设计中有多元化、多渠道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所以除了主讲教材外,应该向学生提供多种教学资源:一是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程讲义;二是每章学习要点指导、习题集、资讯与案例、相关法律法规、实验指导、文献选读等扩充性学习资料;此外还向学生推荐经典著作、参考书目、网络资源等。
在进行教学体系设计时,我们应该坚持货币理论的基础性地位,既重视银行体系在当代经济活动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货币政策的主导性地位,也重视金融市场在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地位。
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体系主要包括货币、信用的基本理论、金融市场和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需求以及供给、通货膨胀和紧缩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和改革日新月异,金融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相关的金融市场理论成果异常丰硕,诸如资产定价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等。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寻求突破性发展。在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大前提和框架下,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怎样合法合理的进行混业经营,提高竞争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又在2010年触发了“欧债危机”,进入2011年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再次出现变化。金融衍生工具和新的金融组织的快速挺进,对传统金融理论和金融伦理提出了严峻挑战,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也在不断补充或调整相关内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利率理论及我国利率体制改革、金融市场理论的最新发展、金融监管理论及制度、金融衍生工具、新兴金融组织、金融危机理论、货币理论的新发展等。
此外,在教学体系和内容的确定中也应结合专业特点。经济类、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货币银行学教学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就政法而言金融学、国际贸易、经济学专业对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学习要求较高,除了全面掌握货币银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要了解更深层次的金融理论、更广泛的金融实践案例以及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而对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而言,则应更侧重于金融实践的内容,如商业银行的业务运作和收益比较、风险资产的定量分析以及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性分析等等。
三、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倡导参与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即在肯定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课堂发言和讨论—课前准备时,教师应结合每章内容,从经济生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习了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后,提出准备好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认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使他们参与到讨论中。
2、运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教学相长”即是教和学之间相互促进、彼此作用的互动过程。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也是当前高校教学中较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专业性强,且涉及面广,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大量的金融基本理论和知识,案例教学则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货币政策时,围绕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实际案例进行主题研讨。下面简单介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主题研讨法”。研讨前(一个月左右),教师要求学生分成团队小组(每组不超过六人,明确主讲、副讲),在课绕相关知识和实践确定主题、搜集资料、整理筛选、内部讨论,形成研讨材料和意见,并制作PPT;正式课堂研讨时,主副讲阐述发言后,由其他组成员提问并由该组其他成员回答。整个过程,教师随时关注并掌握时间、控制节奏,适时调节气氛,注意学生讲、答、辩中的亮点、疏漏甚至错误等。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在课堂中推行“全体参与、分工明确、有讲有辩、结合现实”的主题研讨及学生讲授等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吸取”,显著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3、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提高单位学时内教学知识量的传递速度和信息总量。任课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摸索,以期不断提高和巩固教学质量。而除了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扎实,讲授方式的灵活易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外,教学手段的先进和多元化日渐重要。教师对文字、图片、视频、色彩等信息载体的综合使用,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促进了多样化信息的传递。同时,教师利用电子邮箱、QQ和电话与学生进行课余的沟通,从而起到答疑、提示思路、激发兴趣组织课外研讨,批改作业论文,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辩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金融实验室建设,开展模拟教学
这个环节是理论性和实务操作性兼具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实验室模拟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微观金融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银行实务操作、证券交易等基本技能;每学期聘请业内人士授课,邀请专业学者做各种学术讲座;假期组织学生围绕我国金融发展的热点重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竞赛,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和掌握资产组合及定量分析;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强沟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条件。
四、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考核机制,体现激励导向的评价观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不断地强化学习,对教学应具有诊断、激励以及调控功能。现代教育更强调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做出及时、综合、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简单地针对知识的学习结果,还可以包含知识学习过程的方法、情感、心理等方面,这种评价方式的改进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态度,成为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途径。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提升学习过程评价的比重非常重要。①改变课程分值结构。根据政法大学目前:“平时成绩不超过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不超过70%”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可适当提高。并且课程分值可由基础分值和加减分值构成,基础分值包括平时成绩30-40分, 期末考试成绩60-70分;加分分值包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言、竞赛等,按级别不同可以加5-10分;减分分值主要包括旷课、迟到、早退、未完成作业、小论文等,扣减5-10分。②考评方式多元化。平时考评主要有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主题研讨、课后作业、小论文、调查报告、阶段测试等,评分标准也应尽量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效果。
当然,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不均,尤其是那些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更应得到锻炼和鼓励;总课时偏少,若能增加至周学时4课时的话,就能提供更充分的时间保障。
【参考文献】
[1] 金洪,朱晓俊.应用型本科院校货币银行学教学模式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
[2] 孙桂芳.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探讨[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6.11.
[3] 张绍云,张家胜,陈会荣.《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几点思考.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 金融学 人才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广东金融行业蓬勃发展,并以产业集群、金融渗透等各种方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2016年上半年,广东金融业增速达23.0%,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7.9%,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金融产业链条不断拉长,金融产品不断衍生,使得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活动日益复杂化,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挑战。与之相应,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也从过去的研究型精英式教育开始日趋大众化。这就要求地方性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出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一体处理各类金融问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切实可行的金融专业人才体系,成为学界和社会所广泛关注的热门课题。
本文拟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从实际调研出发,通过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调研材料分析,梳理金融学专业建设的需求问题,分析新时期应用技术大学金融学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途径、模式和具体建设思路,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以充分发挥金融学各专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优势,发]专业群规模效应。
二、金融学专业群建设的社会需求分析
通过对与白云学院合作的各类银行、证券、保险、理财等金融机构及相关用人单位展开重点调研,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对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评价及要求,认为现阶段金融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呈现出如下社会需求。
(一)职业能力市场化,课程体系设置要求与时俱进
近两年,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环境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与之相应的金融学专业也成为了近些年来高考生报考的热门领域。但白云学院课程内容多为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学术型论文的撰写等,对于金融学实验、实际操作能力等相关知识的设计严重不足。致使学生所学的金融专业知识与企业和市场的金融知识需求之间不能完全对接。在白云学院的专项调查过程中,部分用人企业和已经毕业的往届毕业生反映,现有的课程设置内容不是很科学、不能与时俱进,很多已经在市场上流行的知识需要企业对实习生进行再次培训,而部分所学课程内容与应用实践没有直接联系。迫切需要应用技术型大学紧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二)职业分工细化,学生要求更高的实践操作能力
近年来,金融理财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致使广东省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国内外已有经验表明,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的金融学专业人才,才是金融行业发展的首要资源。但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培养模式下,学生对于金融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具有较多的研究分析能力,但实务操作能力往往较为缺乏。如在调研过程中,广东白云学院的战略合作伙伴广州白云民泰村镇银行、民生银行在招收实习生时,就明确表示希望能招到接受过银行信贷业务培训,能够尽快上岗开展业务,以便实习生在实习工作中尽快进入角色展开业务操作,降低企业新老衔接培训成本。再如与该学院长期合作的广东省上华贵金属有限公司、鑫本集团,对于实习生的要求也表现为要熟悉期货、现货等金融工具的实盘操作流程,能进行深度分析,并能为客户提供有用信息和快报。再如与该学院合作的中国平安集团,对于实习生在保险营销与实际调研方面的实践能力均有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能独立开展外调并形成完善的调研分析报告。
(三)职业环境综合化,学生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
金融行业具有涉及面广、知识体系复杂等特点,决定了该行业的从业者需要具备更为广泛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如既懂得各类金融工具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核算,又熟悉市场中各类型金融工具的实际操作与业务流程;既能够独立开展专用金融业务,又能进行金融核算系统的计算机编程;既熟悉银行柜面的对私、对公等基本业务,又能及时有效提供售各种理财服务等;既熟悉业务,又懂得沟通营销等。在调研过程中,如广州白云民泰村镇银行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商务礼仪和沟通能力要求非常高,但白云学院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在如中国银行招收柜员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的金融英语能力要求较高,以便完成各项对外业务,但在校生的金融专业英语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难以满足中国银行的实习目标要求。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改革,特别在广东沿海地区,更是未来中国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改革前沿阵地,职业环境综合化和职业能力复合化,迫切需要人才培养全面化、综合化,才能有效应对未来多元化的金融业务需要。
三、金融学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金融产业集群飞速发展的背后,是金融专业化人才需求量的空前增长和更加细化的分工。新形势下,金融行业的发展将需要各种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然而,只有少部分金融专业院校设计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多数院校、特别是综合类院校的金融学专业依然以理论和金融精算为主、应用型金融人才为辅。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整体呈现出专业分工不够细化、培养人才模式单一、实践环节不够具体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职业群体分工不够细化,学生专业程度、细节培养不足。难以体现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学生的特色和目标。二是金融综合素质培养缺失。学生在外语、计算机、数学、法律、商务礼仪、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足。三是课程群体系设置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理论实践不能实现无缝对接。尽管课程设置中有《证券投资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市场学》等基础课程,但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缺失。学生对于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商业银行柜面业务、保险实务模拟等实务活动并不是特别熟悉。
四、新时期应用技术大学金融学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
(一)明确应用型大学课程体系
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成才需求是应用技术大学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两大参考坐标。现阶段,应结合现阶段市场对于金融学专业对应岗位的要求,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以能力为向导,以就业岗位要求为标准,建立体现不同培养目标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适度引进市场热门的和企业急需的现代前沿金融学专业基基础课成,突出对现代新形势下热门知识的补充与培养。使学生既懂得金融理论基础满足高端岗位职业需求,又要掌握实操能力成为普惠金融的力行者。
(二)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
以市场为向导,以企I岗位为标准,整合利用学校已有的金融学专业建设基础,评估学校金融学专业建设的优势和劣势,开发、引进和利用企业实践条件,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未来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因此,积极推动学院与广州当地各类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就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是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实践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并通过金融学专业导论、校内集中周实习、校内仿真综合训练、校外专业实习、金融专题调研、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等各种方式,完善实践型人才培养链条,打造新型实践人才。
(三)完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展开互聘互用。学校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师利用假期、课余时间,深入金融机构进修、实践等方式。同时在校内组建由金融机构实际工作者实际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通过柔性合作等方式,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投资经理担任兼职教师、直接从事教学活动、参与课题开发和指导学生论文等,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1支适应校企联合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在岗学生95%以上配备有企业导师。
参考文献
[1]黄淑兰.地方本科高校构建复合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思考[J].学术问题研究,2016(1):71-76.
[2]王认真.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3(8):61-64.
[3]闫怀艳,万佳.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59-60.
[4]李丹,高丽峰,宋永辉.校企联动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