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技术标准范文

数字化技术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技术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技术标准

第1篇:数字化技术标准范文

关键词:PC机;电视信号;标准

一、国外主要技术标准及我国数字电视标准化现状

(一)国外数字电视技术标准

目前国际上数字电视主要有三种标准:

1.用于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的DVB-S

卫星信道的特点是:可用频带宽、功率受限、干扰大、信噪比低。所以要求采用可靠性高的信号调制方式,并要求有较强的信号纠错能力,对带宽要求不是特别高。因此DVB-S采用前向纠错(FEC)(包括Viterbi编码、交织、RS编码及加扰等电路)、正交移相键控(QPSK)调制的信道处理方式,然后发送给卫星链路;接收时进行相反的处理。DVB-S标准已为全球所认同。

2.用于有线(同轴电缆)数字电视广播的DVB-C

有线信道的特点是:信噪比高、频带资源窄、存在回波和非线性失真。这就要求DVB-C采用带宽窄、频带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较强的调制方式。同时,由于信道信噪比高、误码率较低,对纠错能力要求不很高,因此,DVB-C的信道部分采用RS码、卷积码交织和正交幅度调制(QAM)技术。DVB-C为欧洲、澳大利亚、北美、南美等一些国家接受。

3.用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DVB-T

地面广播的特点是:地形复杂、存在时变衰落和多径干扰、信噪比较低,而且要支持移动接收。因此,DVB-T采用前向纠错(FEC)(包括内码交织、内码Viterbi编码、外码交织、外码RS编码)和能有效消除多径干扰的正交频分复用(COFDM)以及格雷码映射4/16/64QAM调制等技术进行信道处理。然后在原来用于模拟的6MHz、7MHz和8MHz频带内发送数字电视节目。DVB-T发送的比特率是可变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VB-T已在欧洲、澳大利亚、新加坡进行了广泛的测试试验并得到认可.

(二)我国数字电视标准化现状

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数字电视产业化专项,第二年成立了全国数字电视标准委员会,中国数字电视标准制订工作正式启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也都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制订专家组,进行国内外数字电视标准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目前,在数字电视地面标准方案中,风头最劲的两派分别是以清华为首的、采用多载波调制技术的DMB-T(即“北派”),及以上海交大为核心的采用单载波调制技术的ADTB-T(“南派”)。2004 年11 月以来,清华和上海交大都进行了地面传输的实验,均获得了成功。更令人兴奋的是,2005 年1月22 日,基于清华大学DMB-T 制的中国第一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视一号”数字电视地面传输芯片在复旦大学问世,这被称为“中国数字电视百万门级专用集成电路自主设计和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2006年9月,我国数字电视地面无线传输的技术标准业已通过,来年即将正式实施。

二、用PC机接收数字电视信号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一)用PC机接收数字电视信号的意义

个人计算机(PC)在数字电视的发展中扮演这一个重要的角色。巨大的使用量(超过3.5亿台)、公开的技术标准和低廉的成本。用PC实现数字电视的接收比用“机顶盒+电视机“的接收模式更具有互动性和随意性,用户可以通过实时点播,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受限制地收看自己想看的节目。PC的显视器具有百万像素的分辨率,已经完全可以显示高清晰度电视(HDTV)图像。

另外,在PC平台上开发HDTV的花费也相当低。通过PC实现数字电视的接收比单独购买昂贵的数字电视接收装置要便宜与实用,使其对消费者更具有吸引力。由于计算机网络使用的是TCP/IP协议,用户还可以非常容易地将电视服务和互联网浏览、电子邮件、以及多种在线咨询、娱乐、教育及商务功能结合在一起。

(二)发展趋势

我国数字电视历经数年的研究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并获得了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目前,相关部门已经为数字电视的发展设置了时间段:2008年数字奥运,2015年最后期限。

第2篇:数字化技术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兴电子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技术壁垒;技术创新协同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19-0008-03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新兴产品日益涌现,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之一,相对于传统行业尤为明显。新兴电子产业在技术规范,标准化体系上的现状,既带给人们众多欣喜,又带来了诸多困扰,给人诸多思考和启示。

一、标准体系发展的不均衡

随着贸易的国际化,标准也日趋国际化。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定本国标准,已成为WT0对各成员的要求。国外先进标准,未经IS0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区域性组织的标准、国际上有权威的团体标准和企业(公司)标准中的先进标准等。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国标准的差异,新兴产品因其先进性所产生的标准发展的不均衡更为明显。

二、我国的新兴产业标准现状

中国本身在高新产业领域技术水平有限,必然就处于较落后的境地,而标准制定与技术研发相对脱节,高新技术企业对标准化的认识不足,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意识不强,特别是高新技术标准化的组织管理相对落后。随着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产品技术标准问题日渐显露出来。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国许多新兴行业没有统一规范,只能按照国外指标配套生产,严重阻碍了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

(一)世界先进标准作为技术壁垒

在欧盟的RoHS出台不久,就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子产业链的生产者。WEEE指令,RoHS指令对电工电子产品出口型企业(出口欧盟)及相关供应商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要通过提高检测费用,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其检测标准的模糊,使企业的风险徒增。据报导,索尼公司成为首例被开罚单的电子企业,罚款高达6亿欧元。我国的电工电子产品出口型企业(出口欧盟)及相关供应商受到巨大冲击,使出口增速大幅度的倒退。此外,欧盟又出台针对能耗的技术壁垒――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简称“EUP”指令)于2007年7月生效。该指令着眼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涵盖范围更为广阔,将进一步增加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

欧盟的技术标准和措施代表了欧盟技术发展的平均水平。这一趋势将对我国产品特别是新兴电子产业的出口带来困难。要求我国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向国际标准看齐,达到甚至超过欧盟的标准。

由此也反映出,世界各国的标准化发展差异,先进标准作为技术壁垒,技术标准的不断提高是各国发展和保护本国产业、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缺乏完善的社会协作系统

在我国,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以政府为主体,按照行政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审定。政府在标准制定中,人力财力的投入远远无法满足高速经济发展中标准化工作的需要。经费的不足导致标准的研制失去了意义,变为机械化的完成任务。同时企业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作用被忽视,企业的优势和职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标准制定过程中,相关部门缺少配合、相关机构缺乏沟通,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1.传统的产业基础性标准与高兴电子产业高科技的崛起相比,标准更新不够。出口额占70%以上的企业,有些却难以打入国内市场,原因就在于要符合国内的3c认证,但国内没有其相关的标准依据,迟迟不好实施,国内已提出对国外标准可以进行登记,确认认可程序,但与国际接轨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产品,在国内因没有可参照的标准,没有统一的市场准入限制,容易导致市场的混乱,良莠不齐。

这也是大家总是在呼吁国家尽快修订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电子产品国家检测标准,不断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的原因。

2.电子信息产业采标任务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已有国标的修订。

3.标准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不够紧密,先进的制造技术,没有及时转化为标准。例如我国正在发展的IP视频监控系统,触摸屏技术产业等缺少系列标准。

新兴电子产业由于更新换代很快,生命周期也短,所制定的标准常常滞后于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标准适应性差、水平低,形成市场准入门槛过低的局面,技术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三)新兴电子产业技术不稳定,缺乏统一的产业标准

1.一旦新兴电子产业某个技术具有了显性需求,就如雨后春笋般投入到市场,在发展的同时,很多却没有定型的设备、技术、产品以及服务。甚至服务、技术、产品、市场、模式很多都没有。

2.没有参照。新兴电子产业不像一些传统行业,汽车、冰箱、彩电等这些产业,都有国外的大规模的引进。很多新兴电子产业技术国内、

国外也没有参照,在这种情况下,靠的完全是系统创新。

3.没有成熟的上游产业链。新兴电子产业很多上游的材料核心技术都为国外先进公司所拥有,例如:触摸屏产业,若要能做到高品质的产品,其80%的核心材料都需要进口,其产业风险也在加大,国内只能低端模仿,根据市场情况,出现规模冲动,战略不稳定,一波一波地建立,又一波一波地倒闭。

三、未来新兴电子产业技术标准化工作探究

(一)应对国外各种形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需要标准引领和支撑

在国际制造业、技术研发向中国转移的今天,市场竞争已演化为国际化竞争,方方面面已涉及到我国产业的安全。建立贸易技术性措施,对原有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加强建立能够引导行业企业的共性技术标准,是促进新兴电子业发展的战略问题。

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高新技术的发展,要想迅速进入产业发展阶段、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抓好高新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必须积极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先进标准,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方面,我们要根据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状况,选择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尽可能早地介入,并以此作为产业生产指导,促进该领域有序地发展

(二)加强前瞻性技术的机制灵活的企业(联合)标准

新兴电子产业技术,很多是具有前瞻性、我国尚不成熟的技术、通过技贸结合引进的技术等,而新兴产业标准滞后,又是目前普遍都存在的行业问题,因此出现众多纷繁的市场格局,有时可以用“乱”来形容。新生产品由于其本身处于开发发展摸索阶段,混乱的局面尤为明显,有些好的产品可能被那些伪劣产品所冲击。

因此急需标准(或技术导则)加以规范。但这些制定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尚不适宜,制定企业标准又不具代表性,因此迫切需要类似国际上有影响力由几 家大企业共同遵守、快速制订出的企业(联合)标准(或文件),能对前瞻性技术的发展快速反应,满足高技术含量的新兴电子(产品)推广应用前期的导向作用。到一定时期,为了产业领域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市场的整顿和规范。

例如:就拿平板显示电视机目前维修服务混乱来说,中国家电维修协会宣布,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家用平板显示电视机安装和维修服务技术规范制订开始制定,以创维等企业的现有标准为蓝本,解决目前困扰我国平板电视市场的诸多难题,成为家电行业中平板电视行业规范标准。而起草方案以创维企业标准为主要蓝本,也是我国第一次以企业标准为蓝本来制定。主要是因为创维的服务标准出台早、实施早、较全面。

(三)新兴产业需要标准的创新

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我们新兴电子产业作为电子信息科技经济增长、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应当在创新的过程当中有更强的责任感,承担更大的责任。而引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技术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秩序和规则,不但影响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核心标准的创新优势。企业要形成一条“技术专利化一专利标准化一标准许可化”的链条。凭借这一链条与技术创新协同作用,从而实现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互促发展,良性循环,共同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真正作到“标准制胜”。

高通公司的CDMA专利是在业界赢得产业发展主动权最典型的例子。高通公司凭借这一核心标准,不但在2G时代,而且在目前发展如火如荼的3G时代中都获得巨大利益。同时,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当中不得不花费昂贵的成本来换取技术专利的使用,受制于人。当然,除了影响几个企业外,技术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秩序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还影响着产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正因为如此,为了改变以CDMA、GSM为主的2G时代核心标准、技术掌握在少数国家、组织手里的被动局面,在3G时代各个国家、组织纷纷从网络层标准、多媒体应用标准等各方面入手,制订规范、统一的标准,都试图抓住这一发展时期的契机,努力突破核心技术,赢得主动,提升自己在其产业的国际地位。

韩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在成功发展了DMB标准、拓展了商用空间后,韩国又把wiMAX技术发扬光大,制定了自有的WiBro标准。在标准的制定与推广过程中,产业各方的广泛参与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大好局面。我们可以看出,标准领域的创新让韩国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标准创新在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后的结果是从终端产品一直往上游推,一直推到核心原材料,别人解决不了,我们自己解决。松下在讲到它自己创新成就的时候、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讲的是无模式,以平板电视来做例子,现在很多平板电视已经亏了,但是现在夏普、松下、索尼赚得很多,原因是它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

2.建立新的领域技术机会优势。新兴电子产业,很多都是交叉领域的产品创新,企业共同研制开发,所以需要各生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在新兴申子产业中标准化工作中,由于没有直接可用的标准,但是却可以在现有的标准基础上,建立新的标准,比如触摸屏应用在手机上、应用在办公产品上、应用在白色家电上、应用在学习机上、应用在便携式媒体上、应用在交通工具(如车载)上、应用在生产设备上等,都会给相关的领域带来新的标准类别和新的技术机会。新领域的层出不穷,便可以供企业去建立技术优势,形成核心技术,发展成战略标准。可见新兴电子产业标准的创新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影响之大。

(四)目前新兴电子产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由于新兴电子产业更新快、新标准门类多而杂,企业领导要特别加强标准化认知和意识,从而加强企业标准化组织建设和管理,以保证有相应人才、资金到位,改变一些企业只识眼前的新技术,追求暂时的利润,而忽视基础管理,不了解标准化战略在市场经济中的游戏规则,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新兴电子产业企业要主动创造机会,和相关领域多交流,尤其要注重企业与企业之间共同探讨开发,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制定适合新性能的标准,这是我们目前新兴产业企业标准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迫切工作。

充分发挥产品的系列化,通用化是企业自身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配套的材料和元器件,可与匹配的领域行业标准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和归纳,以达到形成各系列化产品的领域标准关联规范的目的。使相关产业链产品达到所谓的“共振”效应。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分歧,针对不同的标准,来核实自身的能力,不断修正提高自身的不足,以达到符合市场、指导企业可持续有效发展的目的。例如我们触摸屏产业由于其个性化的设计特点,我们就需要针对单个产品其所配套用的领域特点进行系列化标准归类,多加强外观标准,可靠性试验标准等以及相关行业内技术规则实施进展情况,逐步形成我们企业自身的一些选材、设计、工艺、检测等各方面的通用型标准。

所以新兴电子产业在加强科技研发投入的时候,就应当将标准化战略作为内容之一,统筹宏观考虑,标准化工作不仅可以使新兴电子产业从建立初期,很快进入有序生产,同时也是指导企业产品今后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利器。

第3篇:数字化技术标准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 标准化 发展

一、前言

现如今是一个信息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并且电子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及时解决,从而推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

二、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制定着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具有很大的权威性,而我国却很少参与到其中,并且没有话语权,多数情况都是使用国际标准[1]。由于我国自身因素,所制定的标准,大部分都不获得认可,并且在国内也没有得到广泛执行。就目前我国管理水平和研发体制造成技术来看,依然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之中,大部分技术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的需求,使我国信息产业在国际上的市场占有率大大降低。

(二)与国际之间沟通交流较少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需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但是现在,我国标准化事业和国际间的交流却是少之又少,发达国家占着国际化标准组织的大部分,而我国所承担的技术委员会以及分会的数量很少。此外,我国派遣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的人数也非常少,并且参加会议的人专业水平不高,在会议中所讨论的问题往往由于语言等因素,不能参与到其中,只是起到配角的作用。所以,我国根本无法真正掌握到国际信息技术,对于标准技术也没有得到认识与了解,这样一来,发展目标就不明确,不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三、解决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问题的对策

就我国目前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情况来看,极不乐观,加之现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2]。现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三个,首先是要重新规划发展方向,其次是采用封闭管理的模式,进行节点控制,最后是落实好“三联”思想,从这几个角度着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

(一)重新规划发展方向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若是想减少和发达国家之间差距,必须要对发展方向进行重新的规划。现在,产业与市场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大好机会。标准化工作涉及的组织机构比较多,例如:技术组织、管理机构等,这一系列相关的组织机构都应处于产业的高度位置,对国内和国外的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在研究当中将国际非关税技术性贸易作为研究的重点,争取在此有所突破。此外,还要将筹协调方面的工作做好,处理好标准化发展下的各种关系,制定科学的标注原则,在此基础上重视原则的自主性、适用性以及开放性等。

重现规划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从新的起点出发,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为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标准化工作的进程,减少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采用封闭管理的模式,进行节点控制

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进程中,对管理人员有一定的要求,即要求管理人员除了完成现有的工作,还要重视封闭管理以及节点控制工作,工作的主要条件是标准的制定。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日常工作当中,应对每一个项目都要做论证工作,并且分析市场需求,以及对其进行判定,最后,还需要按照项目规定进行生产,并严格进行验收,每一个节点都要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3]。尤其是在验收的时候,务必要按照标准统一管理与制定。做好资源整合方面的工作尤其重要,可以达到整体合理协调的目的。

封闭管理,节点控制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重视这两方面的工作,不但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落实好“三联”思想

所谓的“三联”思想指的是各部门的联合、各司局的联手以及各部省的联动。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环境的复杂化,涉及面广泛化,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其受到越来越多部门的关注,影响力也随着增大,在此情况之下,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只有走标准化道路才可在如此严峻的竞争市场中站稳脚跟[4]。标准化工作道路追求和谐发展,和谐是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都一一解决,并规范统一思想,从而使企业得到更大的跨越。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在一些环节中落实“三联”思想,部门的联合指的是对于一些重大事件,部门之间要进行协商,并且力争各行业的技术得到充分展现,与开发标准相互联合;各司局的联手指的是将各顾各司局进行联合,使司局作用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化发展中得到体现;各部省的联动则是指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将省市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带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5]。

贯彻落实“三联”的思想,从部门、司局以及各省这三方面着手,做好相关的工作,不但可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还能使个地区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四、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尺,因此政府要予以重视,全面做好推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工作,将其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从而提高我国在国家市场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谭福有,加快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事业发展的若干新举措[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31(2):67-39.

[2]李秋花.以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的理念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 [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22(3):241-244.

[3]张军华.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计划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电子标准化与质量,2010,24(14):145.

第4篇:数字化技术标准范文

12月17日,由中国电子商会(CECC)、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CESI)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并了2013年中国智能平板电视消费需求趋势,预计2013年中国平板电视销量将达到4500万台,同比增幅6.7%。

近十年来,彩电行业发生了两大变化,一个变化是“已经经历”的已经完成了从CRT到平板的过渡,到2012年已经完成了CRT的淘汰;另一方面,2012年电视接收信号从模拟到数字也已经完成了。接下来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变化:一个是平面到3D、一个是传统到智能、最后是高清到超高清的革新和技术的变化,现在已经产生了技术性的革命。对此,业内人士预计,2013年平板电视销售量或超4500万台。

2012 蓝光产品突破价格“魔咒”

2012年的蓝光市场表面上看氛围温吞平和,鲜有厂商推出高举高打的行动,实际上却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家用市场上,蓝光播放机与光盘的价格不断下沉,蓝光播放机的产品形态也日益丰富。据蓝光光盘协会统计,一年多来主流厂商蓝光播放机主打机型的价格均大幅下降,个别高端机降了一多半。(详见上表)

微波炉市场遭遇负增长 产业转型在即

据中怡康(CMM)月度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微波炉市场零售量累计同比呈现负增长,增长率为-18.24%,市场表现不佳。其中2月份销量同比下降最多,下降了29.45%;9月份销量同比下降最少,下降了2.69%。格兰仕与美的继续保持着绝对的市场领导地位,前三季度累计零售量份额两者共划走88.90%的市场份额。在当今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各厂商加紧了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微波炉的产业转型。

华硕时尚超薄MX系列显示器上市

近段时间,华硕推出了全新的时尚奢华MX系列,采用无边框设计,仅8mm超薄机身,AH-IPS面板LED背光,强悍无匹的性能,内置与Bang & Olufsen ICEpower?共同开发的华硕 SonicMaster技术,打造无与伦比视听盛宴,每分每秒都给感官带来非凡享受。

目前MX系列拥有两个型号,MX239H和MX279H,分别为23英寸和27英寸,更多选择带来更多满意。现在这两款显示器已经上市,售价分别为1899元和2999元,喜欢时尚的朋友可以着重关注一下。

索尼 KD-84X9000优秀的图像控制处理能力奥秘

第5篇:数字化技术标准范文

1 生产厂家的问题

目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产品存在系统功能不够全面、产品质量不过关、系统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等情况,主要有以下问题:

(1)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厂家过分重视经济利益,用户过分追求技术含量,不重视产品的性能及实用性,因而一批技术含量虽较高,但产品并不过关,甚至结构、可靠性很差的所谓高技术产品仍能不断使用。厂家只要有人买就生产,改进的积极性也就不高,甚至有些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起码的质量保证措施,有些外购件的生产更是缺乏管理,因而导致部分投产的变电站问题百出。

(2)有些厂家就某产品只组织技术鉴定,没搞产品鉴定。

(3)另外,生产厂家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作用、结构及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宣传和介绍不够,导致电力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对系统认识不透彻,造成设计漏洞较多。

2 不同产品的接口问题

接口是自动化系统中非常重要而又长期以来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包括RTU与通信控制器、保护与通讯控制器、小电流接地装置与通讯控制器、故障录波与通讯控制器、无功装置与通讯控制器、通讯控制器与主站、通讯控制器与模拟盘等设备之间的通讯。这些不同厂家的产品要在数据接口方面沟通,需花费软件人员很大精力去协调数据格式、通讯规约等问题。当不同厂家的产品、种类很多时,问题会很严重。

如果所有厂家的自动化产品的数据接口遵循统一的、开放的数据接口标准,则上述问题可得到圆满解决,用户可以根据各种产品的特点进行选择,以满足自身的使用要求。

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问题

关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问题,亦即所谓的电磁兼容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然而却常常被忽视的方面。传统上的变电站自动化设备出厂时抗干扰试验手段相当原始,仅仅做一些开关电焊机、风扇、手提电话等定性实验,到现场后往往也只加上开合断路器的试验,一直没有一个定量的指标,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措施是保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和稳定运行的基础,选择时应注意,合格的变电站自动化产品,除满足一般检验项目外,主要还应通过高低温试验、耐湿热试验、雷电冲击电压试验、动模试验,而且还要重点通过四项电磁兼容试验,分别是:1MHz脉冲干扰试验;静电放电干扰试验;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快速瞬变干扰试验。

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传输规约和传输网络选择的问题

要实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标准化,就要实现传输规约的标准化和传输网络的标准化,做到传输规约和网络的统一,才能实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设备的互换性,这一点对于制造厂商和用户都是非常有利的,对于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IEC逐步提出了传输规约技术标准。

(1)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传输规约

目前国内各个地方情况不统一,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采用各种形式的规约,如部颁CDT、SC-1801、DNP3.0等。

1995年IEC为了在兼容的设备之间达到互换的目的,颁布了IEC60870-5-101传输规约,为了使我国尽快采用运动传输的国际标准,1997年原电力部颁布了国际101规约的国内版本DL/T634-1997,并在1998年的桂林会议上进行了。该规约为调度端和站端之间的信息传输制定了标准,今后站端变电站自动化设备与远方调度传输协议应采用101规约。

(2)站内局域网的通信规约

目前许多生产厂家各自为政,造成不同厂家设备通信连接的困难和以后维护的隐患。

1997年IEC颁布了IEC60870-5-103规约,国家经贸委在1999年颁布了国际103规约的国内版本DL/T667-1999,并在2000年的南昌会议上进行了,103规约为继电保护和间隔层(IED)设备与变电站层设备间的数据通信传输规定了标准,今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站内协议要求采用103规约。

(3)电力系统的电能计量传输规约

第6篇:数字化技术标准范文

关键词:内蒙古 石油化学 管理规范 解读

Abstract: For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data management practices "I conducted the analysis of interpretation.

Keywords: Inner Mongolia, petroleum chemistry, management practices, interpretation of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起草过程

2005年,人民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化学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建设大型重化工基地的指导意见》。在自治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的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内蒙古石油和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工程项目的不多断增加,加之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和应用,对石油和化工交工技术资料的归档过程中,不适应新要求的诸多问题不断出现。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适用的交工资料整理规范,使得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对交工资料归档的规范和明确,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往往不如人意。为解决这一问题,内蒙古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组织各专业的专家组成编写组,通过总结大唐多伦煤基烯烃项目、鄂尔多斯联合化工项目、亿利化学PVC项目等工程交工技术资料整理的经验,参照HG20237-94《化学工业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和SH/T3503-2007《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进行了大量的编写修改完善和补充编写,考虑到目前石油和化工工程特点以及智能化技术和设备的普遍采用,在保留原设备、管道、电气、自动化仪表资料归档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化的归档要求。于2010年12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了石油化工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相关单位以及其他有些省市化工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和化学工业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的意见。按照反馈的意见,经过认真讨论和详细修改,2011年4月底完成了送审稿。2011年6月18日,由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召开了审定会,审定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标准科学、规范、操作性强,填补了自治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交工资料管理的空白,统一了石油化工工程交工资料的管理。”该标准经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自治区地方标准,并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标准号DB15/T489-2011在全区执行。

二、编制的意义

1、适应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

自《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工程施工、验收、管理都比过去有较大的改变,GB/T50328―20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的实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和档案文件的整理归档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石油和化工建设项目的特殊性,以市政民用土建项目为主的交工资料整理规范,不能满足其安装工程较多、施工验收规范各异的要求;以传统技术和设备为编制对象的原有化工项目交工资料整理规范也不适应目前石油化工工程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智能化技术和设备的普遍采用的现实。为了适应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加强对石油和化工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需要总结内蒙古多年来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编写标准以规范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行为。

2、促进工程资料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的需要

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内蒙古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上一直没有全区统一的管理规程,过去各参建单位都是按照有关规范、规程和有关规定制定不同深度和内容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定。但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差异比较大,在以往全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中这个问题比较突出。随着网络和电子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信息化也势在必行,因此,必须规范和统一全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以适应信息化发展和要求。

3、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

本标准主要内容是按照建设工程项目前期安装开工阶段开始到工程竣工验收终止的顺序进行编排,规范和完善全区工程技术档案的编制方法和管理要求,规定了工程资料的分类、编号原则,完善了资料的整理顺序,统一了安装工程技术资料施工用表,明确了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的责任和工程报验的原则。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档案编制与管理水平,落实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编制的依据

标准主要依据是《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现行国家规范标准,参考了《化学工业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交工技术文件规定》、《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技术文件规定》等行业标准。同时也充分考虑了过去内蒙古各大石油和化工企业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方面的一些习惯性做法和现行施工规范的要求。

四、编制的原则

标准的编制原则是落实责任、规范行为、过程控制、简便易行、适应信息化管理。

落实责任:参建各方应将各自的质量责任落实在各种工程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和审核中。

规范行为:工程参建各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国家、自治区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

过程控制:资料的收集、整理、检查、验收,融入工程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

简便易行:资料的管理应直观、便于操作。

适应信息化管理:资料的管理应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实现工程档案电子化。

五、标准简介

本标准是关于内蒙古石油化学工业安装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地方标准,标准要素设置及构成主要是按照规范要达到的目的进行设立。标准由十一个一级要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

要素一:范围

本要素意在阐明标准总的规定内容和适用范围,是使用本标准的前提条件。

要素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要素给出了本标准应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等文件,这些文件对于本标准是必不可少。

要素三:术语和定义

本要素根据国家《标准化工作导则》对术语的要求,给出了20个术语,术语和定义是为了满足标准在表达上的需要,帮助使用者准确地理解规程。这些术语均在有关章节中被引用,因此其主要作用是供标准使用。

要素四: 总则;

本要素由三个二级要素组成,反映的三方面的内容,是标准原则性的规定,反映了本规程制定的目标、统一性、规范性等要求。

要素五: 一般规定

本要素由二个二级要素组成,反映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对交工技术文件的填写和整理作出了规定,提出了交工技术文件的整理应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溯性的具体要求。第二方面是对安装工程的划分进行规定,包括单位工程的划分依据和构成、分部工程的划分依据以及分项工程的划分依据等。

要素六:管理与职责

本要素共设置了六个二级要素,明确了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的有关各个环节及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对工程技术资料形成应遵循的原则,建设、监理、施工单位、施工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职责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是本规程的纲领。同时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实际和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对施工现场资料员和工程监理人员提出持证上岗的要求。

要素七:安装工程技术资料

本要素共设置了四个二级要素为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的基本内容及整理要求。

“工程质量管理资料”明确了工程质量管理资料包括的内容。

“施工质量控制资料”一方面对工序质量控制表格进行了说明,并阐明了其使用要求,另一方面是对交工技术文件进行了分类,为了方便组卷,按照设备、管道、电气、自动化仪表、智能化等分为六类并给出了整理要求。

“施工材料设备质量证明资料”阐明了施工材料设备质量证明资料包括的内容,即包括:进场验收记录、设备开箱检验记录、合格证、质量证明书、厂家提供的性能检验报告、安装使用说明书、进口设备、材料的商检报告、材料复检报告等。本要素还对质量证明文件原件提出了要求。

“工序质量控制表实施规定”,此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为了满足施工项目管理的需要而设置。本要素阐明了工序质量控制表分等级的规定,即分为A(或AR)、B(或BR)、C(或CR)三个等级,并提出相关要求。同时对工序质量控制表在填写和使用、实施过程中作出了规定。

要素八:安装工程交工验收资料

本要素共设置了十三个二级要素,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

规定工程交接时工程承包单位向建设单位交付的施工技术文件的内容,即包括施工技术资料、竣工图及所附设计变更以及质量验收等技术文件。

规定施工技术资料应包括的内容,即包括各种材料、成品、半成品、设备、管道(件)及各种电仪器件等的质量合格证及相关复验报告等。

规定了安装工程质量验收文件包括的内容及使用的表格。

规定了建设单位和各参建单位的相关报告及其内容要求,包括“勘察单位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报告”、“设计单位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报告”、“建设工程竣工报告”、“监理单位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竣工验收通知书及附件(验收组成员名单)”、“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规定了工程交接时向建设单位交付的其它技术文件,包括各职能部门的批复文件要求、工程质量保修书、其他工程竣工验收所需文件、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时的“重大事故报告”等。

要素九: 竣工图

本要素共设置了六个二级要素,给出了竣工图的概念、内容、整理、保管、绘制和图章以及等要求。本要素还对一般设计变更和重大设计变更进行了规定。

要素十:安装工程资料的立卷

本要素共设置了三个二级要素,为工程资料的立卷,给出了立卷的原则和方法、案卷编目、立卷要求等。

要素十一:安装工程资料的归档

本要素共设置了三个二级要素,为安装工程资料的归档,给出了归档的原则和方法,规定了归档的程序,给出了归档的范围等。

另外,标准还列出了规范性附录,对工程中使用的记录表格进行了规定,包括:

附录A:共用类交工技术格式文件目录,从A.01至A.50共50个表格供安装工程共用项目使用;

附录B:设备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B.01至B.67共67个表格供设备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C:管道类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C.01至C.19共19个表格供管道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D:电气类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D.01至D.58共58个表格供电气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E:自动化仪表类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E.01至E.33共33个表格供自动化仪表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F:智能化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F.01至F.12共12个表格供智能化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G: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表格目录,从G.01至G.05共5个表格供工业安装工程验收使用。

六.标准应用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规范明确了二点:其一,就工程项目而言,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等石油化工项目安装工程;其二,从工程项目的专业角度就交工技术文件范围而言,规定了设备、管道、电气、自动化仪表、智能化等安装工程交工技术文件的管理、格式和内容。

第7篇:数字化技术标准范文

【关键词】工艺生产 模具 数字化 制造技术

引言

模具生产在塑形类工艺装备中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越来越快,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高,传统的模具加工工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市场与工艺需求。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工业生产中模具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引入模具生产加工中,从而实现了质量与效率上的双重飞跃,达到满足市场的质量需求。本文通过解析数字化制造与生产工艺,并结合当下的模具生产理念,探究基于数字化制造工艺的模具生产技术。

1 工业生产中模具生产的模式与需求分析

工业生产领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生产模式就是模具生产。由于工业化与车间流水化的不断进步,塑形等重要工艺设备开始大规模发展,从而导致市场需求不断攀升。于是,传统工业领域中的模具生产的质量和市场需求就开始进一步增加。因此,需要在原有的生产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高与技术引入。那么,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中,模具的生产模式与需求是怎样的呢?

1.1 传统工业生产中模具的生产模式分析

传统工业生产中,集成化与量化生产概念相对比较淡薄,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批量化的生产过程中,流水车间的生产方式虽然已经得到了应用,但是在庞大的市场需求环境下,依然无法满足要求。因此,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实现模具生产的市场质量与数量需求,就需要对传统的模具生产工艺进行改革。传统的模具生产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生产批量化与质量之间的生产矛盾。批量化生产过程中,由于传统生产工艺与技术无法达到较高的要求,从而造成在批量化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大批量生产造成质检不合格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传统模具生产加工工艺中,工艺技术存在一定弊端,面对大批量的生产与加工过程,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批量高质量生产,造成批量与质量之间的生产矛盾。

第二,高精准模具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要求无法满足。在生产加工模具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高精端的模具产品而言,无法真正达到质量要求或者是精准要求。因为在传统的加工工艺中,精度的标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提升,而市场对于模具精准度的要求则越来越高,尤其是小型以及微型模具的生产与加工,更是存在非常严重的精度不够的问题。因此,造成了一段时间内,生产与加工存在非常多的问题。

第三,生产理念依然存在着传统生产模式的思想;传统生产模式中,对于一些质量要求的思维模式依然存在。模具的误差指数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低,但是一些生产制造加工企业并没有随着时展,而是一直采用传统的质量标准进行加工,从而造成了技术上落后,生产产品质量的不达标。

总之,传统模具生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传统的生产模式越来越不符合市场需求。

1.2 模具生产技术的需求分析

模具的生产模式存在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生产技术方面,传统的模具加工与制造依然存在问题。因此,对于技术的需求而言,传统的技术也存在问题。

首先,传统的模具生产技术标准并没有进一步改善。工业生产领域中,技术标准的完善和规定,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由于生产批号与批量的原因,无法随时更改生产工艺的技术标准。但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市场需求变化越来越快,导致在一些生产领域中,技术标准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模具生产领域中,造成了技术标准落后市场需求的现象。因此,传统的模具生产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次,精准化生产技术的拓展。模具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指标就是模具的精度,在传统的模具加工制造工艺中,精度的标准依然无法达到市场的最高需求标准。由于技术的落后,造成在精度方面无法达到标准,从而影响模具加工的进一步发展与市场拓展。

最后,质量检测的技术需求提升。质量检测依然需要满足现有市场的标准,因此对于传统的模具质量检测而言,依然需要在质量检测方面进行技术标准的提升,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保证生产流程的一体化。

2 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解析

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是未来工业生产的主要应用工艺之一。数字化的制造工艺优势非常明显,不仅可以提高工业加工产品的质量与精度,更可以利用全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从而大大提升传统工艺生产领域中的生产效率。数字化生产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平台的一种先进技术,在工业生产与加工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其技术优势非常明显,满足现有市场对于工业生产技术以及产品的需求,在质量上能够保证产品的高质量与高精度,在流程化方面,其生产流程更加科学高效,质量检测方面做到了更加严格的标准,从而对产品的质量更加有保障,对未来市场的拓展以及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在传统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3 基于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的模具加工工艺分析

通过对传统模具生产与加工的弊端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技术层面上对模具生产进行拓展,才可以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是未来工业生产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因此,基于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的模具加工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确保了模具加工的精度更高。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高精度,而对于模具加工制造而言,精度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要求标准。那么,对于数字化制造工艺而言,需要进行哪些配套设计呢?对于模具加工技术设备而言,需要引入全自动数字化生产标准设备。利用计算机平台为基础的智能操作模块,完成全自动化的控制操作。模具的成型以及切割,都利用数字化标准与技术进行完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具加工的精度问题。

第二,模具的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在生产流程的环节中,依然需要采用数字化技术来实现传统加工工艺的提升。数字化的加工与生产流程,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实现生产流程过程中的高量化标准。数字化加工流程的对接方式非常简便快捷,可以实现高效率的生产流程,在对接的过程中进行高效率的流程转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三,模具质量检测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质量检测是工业生产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质量检测的过程中,依然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从而将检测精度进一步提升。实际上,在数字化生产工艺的应用过程中,这些流程都是一体化的,不会出现其他的冗余环节。在彼此流程之中,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有效地提升加工效率与生产质量。

总之,数字化生产工艺,在模具生产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仅仅提高了模具生产的质量以及精度,在生产流程方面也起到了优化的作用。在最后在质量检测过程中,满足市场的标准,从而保证了模具投放市场以后,能够最大面积地覆盖原有市场,甚至是拓展全新的市场。

结语

本文通过对模具生产与加工工艺进行分析,了解到在传统生产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引入了数字化加工工艺,从而在生产质量和模具精度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此外,对于生产流程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在市场投放过程中,更加高效快捷地实现模具的量化生产,从而改善了传统的生产滞销现象,为模具生产的市场拓展以及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陆东.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研究[J].科技资讯,2007(14):103.

[2]李泉林,郭龙岩.综述RFID技术及其应用领域[J].射频世界,2006(01):51-62.

第8篇:数字化技术标准范文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档案;数字化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也逐渐被引入到住房公积金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是住房公积金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档案的数字化能够增强员工工作的连贯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住房公积金的发展。因此,住房公积金档案数字化成为了当前住房公积金档案管理的主流趋势。基于此,笔者进行了相关介绍。

1 以立项方式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研究

按照国家档案局规定向中央档案馆移交档案后现存馆藏档案二十多万卷(册)。要想实现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必须首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利用信息化建设平台,通过“数字化工程项目”立项,组建数字化工程项目团队,对档案数字化工作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以纸质档案为基础,探索和研究档案数字化相关标准与制度规范,设计数字化工作流程,依托“基础条件建设项目”所配备的各种数字化加工软硬件设施,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推进档案工作由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数字档案管理模式转变,为构建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单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基础保障和数据支撑。

2 确定档案数字化对象

国家档案局颁布的《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中明确规定了数字化对象的确定原则,即“应当对所要进行数字化的对象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确认,只有符合一定要求的纸质档案文献才能进行数字化”。在丰富的馆藏档案中,如何确定档案数字化对象成为重要的课题。数字化工程项目团队首先对所有馆藏档案进行了认真分析,对于永久或长期保存的档案,本着“急用、常用、重要”的原则进行鉴定。具体原则如下:

2.1 利用优先原则

馆藏档案数字化的目的是提供快捷的利用服务,档案数字化工作要围绕实现便捷的利用服务而展开,这样才能体现档案的真正价值,发挥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效益。利用优先,即必须把档案利用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在充分考虑利用者需要的前提下对档案进行鉴定,将符合条件的档案确定为数字化对象。档案馆根据日常提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把提供利用价值高、濒临破损的档案确定为档案数字化对象。

2.2 系统完整原则

在确定档案数字化对象时,我们还要保证数字化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在馆藏的文书档案中,反映同一职能活动的档案既有请示又有批复,还有文件底稿、签字页等,为了保证文书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我们决定对每件文书档案的最终底稿、签字页及文件的全部内容都进行数字化;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则按照归档文件的总目录,对每个项目的技术文件与产品图样进行全部数字化。

3 设计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

《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中规定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档案整理、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建库、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成果管理等。数字化工程项目团队根据馆藏档案确定的档案数字化对象,设计出符合馆藏档案需要的《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由于目录数据库建库及数据导入等工作已先期完成,流程设计不涵盖此内容)。

4 制定档案数字化技术标准,明确岗位职责

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确定后,数字化工程项目团队开始着手制定适用于我馆馆藏的《档案数字化加工技术标准》,按照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中的每个环节设置岗位,制定《档案数字化加工岗位职责》。其岗位职责有以下内容:

4.1 调档

调档人员按照数字化扫描工作计划将档案从库房调出,在《档案数字化工作登记表(簿)》登记记录后分发给不同的编页人员进行编页处理。调档人员对调档案卷数量负责。

4.2 编页

编页人员根据《纸质档案页码编制规则》,对纸质档案逐页编写页码,并将其标注在规定位置。如果发现目录中标注的页数与实际档案页数不一致,则按实际页数对其目录页数进行修改。编页人员对编页档案数量和目录页数负责。

4.3 拆卷

拆卷人员在不损坏档案原貌的情况下,对档案进行拆卷,拆除书钉、夹子等金属物,保证档案以单页形式提供给扫描人员进行扫描。对一些胶水粘过的档案以不损坏档案为准则,根据实际情况由拆卷人员确定是否拆成单页。拆卷人员对纸质档案安全负责。

4.4 修复

修复人员要对破损严重无法直接进行扫描的纸质档案进行技术修复,因褶皱影响扫描质量的原件要先采取压平或熨平等方式进行技术处理。修复人员对档案信息完整性负责。

4.5 扫描

扫描人员要根据纸质档案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扫描仪及软件,确定扫描软件设置,完成档案扫描,保证扫描图像完整、清晰、美观,做到在30%缩率的显示下,深不结块,浅不断线,保证扫描质量。扫描人员对档案扫描质量负责。

4.6 质检

质检人员对扫描图像进行质量检验,检查图像的偏斜度、清晰度以及完整性,发现不符合图像质量要求的应进行图像处理;因操作不当造成图像不完整或无法清晰识别的应重新进行扫描;扫描图像的排序与档案原件不一致的应进行调整;发现文件漏扫的应及时补扫并正确插入图像。对大幅面档案采用分区小幅面扫描后形成的多幅图像,应进行拼接处理,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图像,拼接后应与档案原件核实确保拼接无误,保证档案的整体性。质检人员对扫描图像质量负责。

4.7 抽检

抽检人员负责对质检后的扫描图像进行抽查检验,原则上抽检率不低于20%,抽检不合格退回至质检人员,抽检合格的传递至挂接人员。抽检人员对挂接图像质量负责。

4.8 挂接

挂接人员通过档号等唯一关联与档案目录数据库进行有效挂接,建立起全图文的档案数据库。挂接人员对挂接数据的完整性负责。

4.9 数据备份

为保证数据的安全,要对挂接后的完整数据及时进行备份。备份采用在线、离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套备份。备份数据应进行检验,包括检验备份数据能否打开,数据信息能否完成恢复等。数据备份人员对备份数据质量负责。

4.10 装卷

装卷人员负责对已扫描档案进行逐页、逐卷检查核对,按卷(件)清点页数并与卷内目录页数核对无误后进行档案复原装订,确保档案恢复到初始状态。复原装订后的档案要做到不丢页、不掉页、不倒页,装订结实整齐。装卷人员对复原装订质量负责。

4.11 还档

还档人员对复原后的档案核实登记后,按照纸质档案原存址返还入库。还档人员对入库纸质档案卷数和存址正确性负责。

5 建议

(1) 由专项团队负责项目推进与实施档案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是借助于单位信息化建设平台,通过“数字化工程项目”立项,组建数字化工程项目团队,按照项目管理方式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保证了档案数字化工作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工作任务。

(2)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档案数字化相关制度和标准。档案馆结合行业档案数字化工作实际,以馆藏档案数字化为基础,相继出台了《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纸质档案页码编制规则》、《档案数字化加工技术标准》等一系列档案数字化相关制度与标准,为全系统数字档案馆建设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具备了指导全系统开展档案数字化的能力。

(3)建立数字化工程项目协调会制度。在项目实施之初建立了协调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操作和管理等问题,为项目的顺利推进起到了保障作用。

(4)分组管理,建立业绩增长的激励机制。按照《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和《档案数字化加工岗位职责》,对项目人员进行分组管理,确保档案数字化各项工作过程可控、可追溯。为了建立健全项目团队工作业绩增长激励机制,引入了企业管理理念,对编页、扫描、质检、抽检、挂接等岗位的人员实行计件奖励,体现多劳多得原则,促使员工的业绩增长,保证了项目进度。

6 结语

综上所述,住房公积金档案中的数据资料是单位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对住房公积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住房公积金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十分必要。在档案数字化工作中,住房公积金要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合理设计档案数字化工作,制定完整的技术标准,同时加强对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从而做好住房公积金档案数字化工作,促进住房公积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数字化技术标准范文

1 ??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音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档案信息网络化是指按照―定的用途来进行档案信息网络建设或者把若干个档案信息网络进行整合、叠加的过程。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体现了信息资源的管理,网络化体现了档案信息化的技术平台。

2 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

传统的档案接收是在档案部门内进行的,信息化后的档案部门则可以通过网络接收远程的文件或档案,并在系统内进行存储、处理,同时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档案信息的远程传递与提供利用。

3 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

传统档案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往往只能提供一份原件或最多若干份复印件供利用者使用。而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在理论上则可以在同一时刻提供无限多的与原件质量一样的复制品供利用者使用。高度共享的另一个含义是利用者可以在有网络接入的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刻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不必像信息化以前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利用档案。

4 必将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计算机与网络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必然会对原有的管理模式、工作流程有所影响,有些部门或流程会缩小,甚至取消,也可能会增加新的部门与业务流程。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无论对于档案管理理论还是实践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也是我们必须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档案馆原有的馆藏传统档案数量非常庞大,把所有档案完全数字化是一个工作量非常大的过程。在建立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供客户查询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采用两种方式逐步把馆藏档案数字化。

1、采用重要档案与永久性档案优先处理的方式。在鉴定的基础上,优先将重要档案与永久性保存的档案通过扫描进行数字化,进入档案管理系统与档案网站提供利用。

2、采用按需扫描的处理方式。采用这种方式,首先应对馆藏档案的借阅信息与利用者信息进行分析,确定利用量大或是重要利用者的馆藏档案,再对其进行数字化,并与其目录相关联以实现网上的全文查询。同时还可采用以下方式作为补充:当有客户查询要求时,将其要求的纸质档案通过扫描进行数字化进入档案数宁化管理平台,并且与其索引相关联。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既可以有条不紊地实现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又可以满足网络环境下档案的提供利用。

馆藏档案是一个实体信息库,数字化的档案数据库也是一个信息库,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库是为提供利用服务而建设的,从节省人、财、物方面考虑,现阶段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馆藏的所有传统档案都进行数字化,应该说二者是一个不等量的关系。由于馆藏档案数字化的逐步实现,这个不等量值在信息化的初始阶段还是比较巨大的。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工作,而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文化有区别,领导认识有差异,这就决定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不能搞一概而论。面对不同的经济条件,应该采用分级分步实施的办法。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分为不同的层次,对每个层次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制定不同的实施目标。对于有条件的档案部门(如中央与省级档案馆或经济条件较好、技术力量较强的大小型企事业档案部门),可以率先完成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任务,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档案网站,开发自己的档案管理软件等。对于条件尚可的档案部门可以先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信息化建设每个阶段完成的任务,先构建档案部门的局域网,进行计算机管理。对于经济与技术条件较差的档案部门,主要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条件问题,以达到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三个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条件成熟时,后面层次的档案部门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力争进入前面的层次。

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信息化,因为信息化的一条重要标志就是信息共享,而信息共享的基础则是标准化。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建立一套相关的行政法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则。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业务、技术三个层面。

管理性标准规范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规与标准,工作人员、用户及设备管理规范,利用管理规定,以及信息资源合法性的确认等。如《档案网站管理办法》、《档案管理网络安全测试规程》等。

业务性标准规范包括术语标准以及相关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规范。如《电子文件名词术语》、《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