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春季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春季疾病预防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春季疾病预防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春季疾病预防知识

第1篇:春季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黑龙江省双城市畜牧兽医局150100)

1患病特点

对于很多养猪户来说,冬春季节猪群患气喘病的概率非常高,其主要原因是冬春季节气温的影响,由于冬春季节早晚温差比较大,为了不让猪冻着,很多用户都会用全封闭式的圈养方法,这样虽然保证了猪的保暖,但是在通风效果上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诱发猪气喘病,影响其生长发育,同时给养猪户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时就要求养猪户明确猪患气喘病的发病特征,将患病猪与没有患病的猪进行隔离饲养,对患病的猪进行治疗,对没有患病的猪进行预防。

猪气喘病在猪群中是一类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呼吸道感染进行传播的,而且这类疾病在猪群中的发病率相对来说是比较均匀的,但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患病几率会更高,而且母猪患病之后,在哺乳阶段是很容易经过呼吸道传染给仔猪,哺乳仔猪一旦患气喘病,严重的会并发其他的疾病,从而造成死亡的现象也是特别常见的,此外,还很容易通过呼吸道传染给其他正常的猪群,造成大部分猪群患气喘病,所以对于这类猪群,养猪户更应该注意猪的健康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经济效益。其实一年四季猪群都有可能发生气喘病,但是冬春季的气候是多变的,而且在这2个季节环境通常非常潮湿、寒冷,从而直接导致圈舍通风不良,气喘病的发生概率会直接升高。

2临床表现

猪气喘病主要可以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2种类型。这2种类型在发病时的临床表现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且在治疗方面,根据患病类型的不同,其具体的治疗方案也会不一样。猪气喘病临床表现特点是呼吸困难,而呼吸困难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气喘,并且伴有干咳,而且一般情况下,在发病初期,病猪主要的症状就只有气喘,体温等方面都会表现正常,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患猪出现继发感染的时候才会伴有体温升高,出现发烧的现象。

急性型猪气喘病主要出现在疫区,是急性传染病,发病具有突然性,而且在同一个圈舍内一旦有猪患病,那么其他的猪群患病概率是非常高。患猪精神十分萎靡,会高频率的出现咳嗽,而且会出现少食或者绝食的现象,一旦发病时遇到细菌感染,患病猪的死亡率会大幅提高,如果患猪没有死亡,通过治疗后会转为慢性型。慢性型猪气喘病在猪的体内有一定的潜伏期,通常的潜伏期为2星期左右。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咳嗽,如果出现呼吸困难的表现就说明病情已经加重了,会有流鼻涕的现象,在体温和食欲上没有明显的变化,如果在发病初期接受治疗,很容易治愈。

3预防措施

冬春季节虽然是猪气喘病的高发病期,但是只要养猪户进行合理的预防,可以有效的减少发病率。而对于本病的防治措施,需要根据猪群的情况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治疗。对于没有患病的猪群,主要需要采取的是预防措施,虽然冬春季是猪气喘病的高发病期,但是只要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就可以有效的降低猪的患病率。猪的品种有很多,不同地区的猪在饲养时需要注意的细节也不一样,而且当地的猪在异地饲养患病几率也会增加,所以养猪户最好坚持自繁自养。在饲养过程中为预防猪气喘病的发生,可在饲料中加入泰妙菌素,添加剂量为每吨饲料用100克泰妙菌素。此外,给猪注射疫苗是预防猪气喘病的有效措施。平时对圈舍要及时清理,保证猪群生长环境的卫生,冬春季在保暖的情况下也保证圈舍内适当的通风,可以减少猪气喘病的发生率。

第2篇:春季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关键词:春季;养殖业;牛;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94

在养殖牛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范牛群常见疾病,细心观察牛群进食情况,深入了解相关养殖知识,遵循科学饲养方法,尽量避免牛群大面积感染的情况,根据饲养区域实际情况,做好相关疾病预防措施,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养殖理念,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目的。

1 春季瘤胃积食

1.1 发病症状及原因分析

当牛患上瘤胃积食后,其主要症状有食欲不振、反应较迟缓、鼻镜无水分和弹性,在严重的情况下,牛会不断嗳气并用脚不断踢打腹部。引发牛瘤胃积食疾病的原因有以下4个:养殖人员饲养不当,不按时喂食,使得牛处于过度饥饿的状态,当再一次喂食时,牛会大量摄取,造成采食过多的问题;饲料质量,如果给牛喂养过于粗硬的低质量饲料,将会紊乱牛体内瘤胃机能,从而出现饲料积压在牛体内,增加发病次数;在牛吃饱后,马上让其进行高强度劳作,如耕地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瘤胃积食出现的机率;牛本身较肥胖或者处于妊娠后期,受到全身张力等因素的影响,减弱了瘤胃运动[1]。

1.2 防治措施分析

针对瘤胃积食发病原因,可以采取以下2方面的防治措施:从预防牛瘤胃积食疾病的角度分析,应加强牛日常饲养管理,按时、按量进行喂养,尽量避免牛过度进食或饥饿的问题,科学控制牛圈温度,降低春季寒潮对牛的影响,同时,不应突然换牛的食用饲料,注重饲料的质量,根据牛的生长状况,选择合适的饲料;从治疗牛瘤胃积食疾病的角度分析,当确定牛患上该种疾病时,可以采取洗胃的方式,利用1.0%的碳酸氢钠和0.1%高锰酸钾,将牛胃部多于杂质清除;借助按摩、服用泻药等方法,帮助牛嗳气;制作缓泻制酵剂,20g鱼石脂、500g硫酸镁,将其用4~5L的温水冲服。

2 春季牛流感

2.1 流感症状及发病原因

牛流感常发于早春时节,属于急性、传染疾病,如果不注重牛圈温度,使牛受到寒潮侵袭,将会极大程度上增加牛患流感的机率,且其传播速度快,能快速流行于牛群,主要表现为咳嗽、高热,并伴有发抖等现象。造成牛流感的原因有:春季变化多端的天气且气温较低;牛圈保温措施不到位;饲养管理的缺乏等。

2.2 防治措施分析

基于预防牛流感的层面分析,做好牛圈保温工作,避免牛群受到寒潮影响;保障牛圈的卫生干净,及时通风;基于治疗牛流感的层面分析,发现患有流感的牛时,应马上将其隔离,并采取中药或西药的治疗方式。中药组方:牛蒡子、甘草、金银花、柴胡、生姜、羌活、陈皮、防风、连翘各50g,并采取水煎的方式,1次/d,服用3d。西药治疗:注射30%的安乃近,2次/d,连续3d。在牛患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按时给牛注射1000mL左右的葡萄糖、15mL左右的安那加。

3 春季牛肺疫

3.1 发病症状及原因分析

当牛出现牛肺疫疾病时,其呼吸会变得较困难,流脓性鼻涕或出现黏液,并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且牛患病后其出现症状等方面有所不同,分为水肿型、肺炎型和急性败血型3类,该类疾病的牛群死亡率最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收益,其主要由牛体中丝状霉形体导致,通过呼吸等方式传播。

3.2 防治措施分析

在春季期间,应做好牛肺疫预防措施,使用灭活油苗,定期对牛进行疫苗接种,保障牛体内形成抗体,同时,注意选择好牛种,在采购时,应避免牛肺疫高发地区。此外,当牛已经出现牛肺疫症状时,必须及时采取药物治疗。利用中药治疗方式,其组方为:金银花90g;白芨、黄芪、党参各30g;冬瓜子、连翘、合欢皮各60g;桔梗、北沙参、麦冬各45g;采取水煎的方法,1次/d,连续7d;借助西药治疗方式,注射3g左右的链霉素,1次/d,连续7d。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春季属于牛群疾病常发时期,必须引起广大农户的重视,并及时做好各项预防措施,掌握春季常见疾病类型,深入了解每种疾病的发病症状、原因和防治方法,加强对牛群的巡视力度,多观察牛群的进食情况,当牛出现异常时,马上采取科学治疗,避免其他牛也被感染,尽量避免严重经济损失。预防春季牛常见疾病,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农户不断丰富自身养殖经验,学习先进防治方式,并结合养殖区域实际情况,准确判断牛的生长状况,提升牛的养殖质量。

第3篇:春季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及时发现和消除学校(托幼机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传染病防控等方面的隐患,督促学校(托幼机构)建立健全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学生体检制度和学生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以及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不断改善教学、生活环境,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检查对象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学校(托幼机构)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卫生状况,传染病防控日常管理情况和学校医务室、保健室情况。

三、监督检查内容

㈠学校传染病防控:是否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组织和应急预案,传染病预防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情况,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传染病报告、晨午检、因病缺课登记和病因追踪记录及预防措施落实情况,学生健康体检情况,校医培训情况等。是否建立健全学校流感防控工作制度,是否教育并督促学生避免接触禽类(家禽、野禽)、牲畜等易于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动物,一旦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双手;学校是否出现师生有流感样症状(如发热、流涕、咽痛、咳嗽、头痛、呕吐、腹泻等),是否督促其及时就医等。

㈡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重点对学校是否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品安全责任制及其管理机构、学校食堂《餐饮服务许可证》及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情况、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及培训情况、学校食堂内外环境及卫生设施配备情况、食堂加工场所内是否圈养、宰杀禽类动物;圈养、宰杀禽类动物的场所是否距离加工场所25米以上、落实食品留样与食品原辅料索证索票情况、餐饮具清洗消毒情况、食品采购、贮存、加工、供餐等环节操作情况、食品添加剂管理和使用情况,推进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情况等内容进行检查。

㈢生活饮用水卫生:自备水防护及消毒情况和水质检测报告,二次供水消毒及设施清洗情况和水质检测报告,持有效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有效健康体检培训合格证明等。

㈣教学生活设施卫生:学校教室建筑、环境噪音、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以及黑板、课桌椅等卫生监督、检测情况,学生宿舍、厕所卫生情况等。

㈤学校医疗机构、保健室:是否按照要求配备校医院或卫生室、保健室及卫生技术人员;校医务室、卫生室是否取得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按期校验;卫生技术人员是否取得相应执业资质;是否存在超科目行医、出租承包科室等违法行为;是否对流感疫情进行监测、排查和报告等。

四、工作安排

(一)制定实施工作计划

县教育体育局体育科,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乡镇中心校,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要密切配合,结合本地实际,适时制定本辖区春季学校卫生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并将工作内容及时通知学校。

(二)监督检查

县教育体育局体育科、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各中学、县直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职学校、民办学校开展监督检查(水湖镇、双凤开发区所属小学、托幼机构由联合督查组负责检查,中心校、当地卫生部门予以配合);各乡镇中心校和乡镇(中心)卫生院负责对辖区内的小学及托幼机构开展监督检查(水湖镇中心校和张祠卫生院负责县城以外的水湖镇各小学及托幼机构的监督检查)。各中学、县直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职学校、民办学校先期开展自查、自改,并将自查结果和自改情况留存备查。

从2014年3月28日-4月5日各中心校协同乡镇(中心)卫生院开展监督检查,并认真填写学校传染病防控现场检查表(附表1)、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现场检查表、学校卫生被监督单位信息卡(附表2)、教学生活设施卫生现场检查表(附表3)、学校食堂现场检查表(附表4)。对发现的问题,要书面责令学校(托幼机构)限期改正;发现存在违法行为屡教不改的,要依法予以查处,并将查处情况向县教育体育局、县卫生局报告。所有检查资料备份,由县教育体育局体育科、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学校分别存档。

(三)组织督查

2014年4月7日-11日,县教育体育局和县卫生局将成立联合督查组,对各中学、县直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职学校、民办学校开展一次全面的督查,督查方法是:查阅学校卫生监管档案资料、核查工作开展情况及卫生监管档案建立情况。同时抽查部分小学及托幼机构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本年度年终考评。

五、工作要求

(一)县教育体育局体育科、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监督检查工作,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我县辖区内学校卫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组织培训,精心组织实施。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应当重点开展学校食堂、学校生活饮用水、校医务室等监督检查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重点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教学卫生及生活设施的技术指导及日常监测工作。

学校要切实强化法定代表人是学校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照相关规定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排查风险隐患,落实管理制度,严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到位,消除卫生安全隐患。

(二)县教育体育局体育科、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沟通协作,及时沟通信息,组织联合检查,形成监管合力,巩固监管成效。对落实整改意见存在困难的学校,提请县教育体育局、县卫生局协调相关部门研究解决方案和措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针对一些无餐饮服务卫生许可的餐饮店、无办学许可证的学校,应当及时书面向相关部门通报,必要时向县政府报告,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对严重违法、屡次违法的行为要依法予以查处,公开曝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三)县教育体育局体育科、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及家长的社会监督力量,建立投诉举报制,严格执行《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各项责任追究制度。

第4篇:春季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广西灵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灵川541299)

【摘要】

目的:探讨灵川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具体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012年-2014年灵川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并研究具体的预防措施。结果:2012年,灵川县共出现手足口病患者2570例。其中包括重症患者10例。死亡患者3例。2013年,灵川县共出现手足口病患者2465例。其中包括重症患者6例。未表现出死亡的患者。2014年,灵川县共出现手足口病患者2160例。其中包括重症患者50例。死亡患者1例。在疾病发病率方面,2014年明显高于2012年以及2013年(P<0.05)。结论:针对每年灵川县手足口病出现的概率分别进行统计发现,表现出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以及季节差异的特点。针对年龄小于5岁儿童,较易患有手术口病,对此针对此类患儿,需要作为疾病预防的重点研究对象,有效避免患有手足口疾病。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预防

【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127-02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流行性传染病,表现出较高的传染性。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表现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等系列症状的特点。患者往往合并表现出咳嗽、食欲不振以及流涕等系列症状。部分患者未表现出发热症状,只表现出疱疹症状以及皮疹症状等。通常可以获得良好预后效果[1]。为了研究有效方法对此种疾病加以预防,本文主要针对灵川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于灵川县2012-2014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 方法:

针对每年研究对象的疾病症状等进行认真观察,针对时间对疾病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患儿的年龄、性别以及患病时间等进行准确记录。有效选择现代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处理数据有效对选择的信息实施汇总[2]。针对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实施认真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7.0完成临床数据分析统计,选择X2检验以%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2年,男性发病1474例、女性发病1096例,男:女=1.33:1;发病年龄以0-3岁婴幼儿为主,共发病2253例,占发病总数的87.66%;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1948例,占75.80%),其次为幼托儿童(533例、占20.74%)。2013年,

男性发病1435例、女性发病1030例,男女发病性别比1.39:1;发病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6岁,以0-3岁婴幼儿为主,共发病2158例,占发病总数的87.55%;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1863例,占75.58%),其次为幼托儿童(531例、占21.54%)。

2014年男性发病1229例、女性发病931例,男女发病性别比1.32:1;发病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30岁,以0-5岁婴幼儿为主,共发病2091例,占发病总数的96.81%;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1696例,占78.52%),其次为幼托儿童(410例、占18.98%)。在疾病发病率方面,2014年明显高于2012年以及2013年(P<0.05)。

3讨论

3.1 发病季节以及易感人群:

春季属于诸多疾病多发的季节,在此阶段表现出浊气上升的现象,在空气中漂浮诸多的悬浮颗粒,并且春季多风,为手足口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针对小于5岁的儿童较易患有手足口疾病,主要因为其自身年龄较小,自身抵抗力表现同其他年龄段相比较低,并且在自我保护能力方面严重缺乏,进而较易表现出手足口病入侵的现象,最终导致患者患有疾病[3]。

3.2 传染源分析:

患者主要因为肠道病毒导致患有手足口病,对于肠道病毒主要于人体内积聚,针对患病患者以及健康携带者全部属于传染源。此外针对病毒表现为隐性感染的患者也属于传染源[4]。

3.3 传播途径介绍:

手足口病主要经过呼吸道传播,患者在说话时,一经出现飞沫现象,则在空气中会表现出病毒扩散的现象,进而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通过粪口途径也会造成疾病的传染,主要因为在患者粪便中含有病毒,通过此种方式仍会导致在空气中表现出病毒扩散的现象。此外接触传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播途径。一经同患儿疱疹中液体以及患儿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接触,均有可能出现病毒感染的现象[5]。

3.4 疾病临床特征:

针对手足口病,通常疾病的潜伏期为3天-7天,此种疾病特点主要表现为疾病病程短以及疾病发展迅速等系列的特点。针对此种疾病如果可以及时治疗,患者不会表现出疾病后遗症的现象。但是如果患者的疾病未获得有效控制,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此种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疱疹症状以及红色丘疹症状等。在发病的初期,患者表现出红色丘疹的现象,伴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患者表现出的丘疹症状会出现变大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了疱疹的现象。在此过程中,患者不会感觉到瘙痒症状以及疼痛症状,并且不会轻易破裂,但是一旦于患者口唇位置出现了疱疹的情况,会对患者的饮食造成影响,进而导致患者表现出厌食的现象,并且在此位置较易表现出疱疹破碎的现象。

部分手足口病患者会表现出发烧症状,通常温度集中在38摄氏度-39摄氏度,部分患者表现出咽喉疼痛症状以及咳嗽症状等。如果儿童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会因为烦躁以及呕吐症状导致出现不良心理的现象。部分患者会患有心肌炎等系列的心脏疾病。

3.5 疾病预防以及控制

3.5.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日常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保居住环境始终舒适清洁,将房间进行认真清理,确保空气始终清新。此外在个人卫生方面,需要密切关注。需要养成饭前洗手的良好习惯。

在饮食方面密切注意,确保营养始终均衡。

3.5.2 密切注意社交场合:

于疾病多发的春季,针对社交场合需要认真关注。在车站以及商场等需要认真注意,因为人员较为密集,较易表现出疾病传染的现象。

3.5.3 认真做好疾病的监测以及疾病调查:

针对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需要做好疾病情况的监测工作,每间隔固定时间对相关人员的体温进行测量,对相关人员展开调查,特别针对儿童,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认真询问,一经表现出异常的情况,需要立即研究有效方法进行疾病救治。

3.5.4 认真进行科普讲座:

要求相关管理部门针对人群讲解手足口病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具体的防治措施等。

3.5.5 研究控制方法:

针对相关公众场合要求相关部门需要创建具体的管理方案,并且认真进行卫生宣传,针对特殊场合需要做好监督检查措施,针对公共物品认真检查是否合格完成消毒。

总而言之,针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有效措施进行干预,针对疫情监测系统能够做到合理利用,为市民进行全面详细的健康教育工作,将相关制度有效落实,最终有效发挥手足口病的预防效果,将疾病重症患者例数有效减少,将疾病死亡率有效降低,有效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郭汝宁,张正敏,杨芬等.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0(5):530-531.

[2] 马志全,陈金春,杨延峰等.2006-2013年瑞安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4):459-460.

[3] 郑贵云.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点[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5(4):111-112.

第5篇:春季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关键词】 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长沙市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67-02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人类感染甲肝病毒后,HAV可在肝细胞内复制增殖,造成肝细胞损害而引起一系列症状[1]。湖南省自2008年将甲肝疫苗接种纳入免疫规划工作管理后,长沙市甲肝发病规律和分布特征发生了明显改变。为总结近年来长沙市甲肝监测工作,同时也为制定甲肝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对长沙市2004――2012年甲肝疫情动态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即由医疗机构和疾病控制机构通过网络直接报告的长沙市现住居民2004年1月――2012年12月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病个案卡,病例分类包括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

1.2 方法 将系统中导出的个案报告卡剔除“已删除卡”、“病原携带者”记录,清洗日期、时间等逻辑错误的记录,同时导出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中的人口信息(人口按地区、年龄分布数据),个案卡的时间、地区、人群等信息利用Excel2003的报表功能生成流行特征的三间分布,并结合相应的人口数据信息生成发病率等统计数据,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长沙市2004――2012年甲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2 结 果

2.1 发病概况 长沙市2004――2012年共报告甲肝病例1385例(按发病日期统计),年均发病率为2.43/10万。从病例数方面来看,2004――2007年逐年增加,从2008年起至2010年则逐年减少,在2011年出现小幅病例增多情况后,2012年的发病数较前4年均大幅减少。从发病率的角度来看,2004――2007年发病率从2.07/10万逐年上升至3.93/10万,2008年发病率陡然下降为2.58/10万,以后两年则逐年下降,除2011年较2010年发病率略有上升外,2008――2012年发病率总体呈下降态势。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2004――2012年长沙市所辖9个区、县(市)均有病例报告,其中以宁乡县报告病例数最多(304例,占总累计病例数的21.95%),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75/10万,其次为浏阳市(296例,占21.37%),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51/10万。报告病例数最少者为天心区(44例,占3.18%),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8/10万。年均发病率最高者为望城区(3.63/10万),年均发病率最低者为天心区(1.18/10万),见表1。

2.2.2 时间分布 2004――2012年间,每年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病例数总体呈单峰分布,即春季3-5月为发病高峰期,共报告病例427例,占总病例数的30.83%,此后发病逐渐下降,部分月份出现小幅度发病波动。低发病年份(2004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季节性不明显,高发病年份(2005――2008年)月份间发病数波动较大。各年份发病时间分布,见图1。

2.2.3 人群分布

2.2.3.1 年龄分布 长沙市2004――2012年甲肝除1岁组与4岁组无病例报告外,其它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0-9岁每1岁为一个年龄组,10岁及以上每5岁为一个年龄组)。其中,20-59岁人群病例报告最多(1026例),占病例总数的74.08%,0-9岁人群病例报告最少(19例),占病例总数的1.37%。各年龄组发病年度变化趋势不明显。

2.2.3.2 性别分布 2004――2012年男女性别总体比为2.08,2004――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2年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26、1.96、1.72,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2.2.3.3 职业分布 甲肝病例职业分布于农民、民工、工人、离退休人员、家务及待业者、学生、商务人群、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其中农民的病例数最多(779例),占病例总数的56.25%,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病例所占比例最低(14例),占病例总数的1.01%。各职业人群发病年趋势基本保持平稳,其中农民发病所占比例在50.89%-64.89%间波动。

3 讨 论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长沙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给病例家庭带来较重的直接经济负担。它的发生和流行,与人群的免疫水平、饮食饮水卫生安全、个人卫生意识和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2-4],其中人群免疫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甲肝的流行强度。

长沙市2004――2007年甲肝发病率逐年升高,自2008年甲肝疫苗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管理之后,发病数和发病率大幅下降,此后随着免疫人群的逐步累积,免疫屏障逐渐形成,发病率和发病人数持续下降,经过2010年的平台期后,2011年略有上升。2011年发病率略升可能与大量外来人口来长沙定居有关。通过数据可知,全市人口由2011年的616万上升至2011年的704万,约增88万,2010年及201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平稳,而人口流动性增加,易感人群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可能增多,大量易感人群的拥入增加了人群的易感性,故2011年发病率及病例数较2010年略有上升。

从甲肝病例空间分布来看,宁乡县、浏阳市、长沙县病例数最多,望城区发病率最高,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及人群饮食卫生习惯有关。以上四个地区均属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地带,人群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生活环境卫生状况较差,为感染提供现实的可能性,是甲肝防治的重点区域。从病例的时间分布来看,长沙市甲肝发病已无年份周期性,但季节性波动仍存在,春季(3-5月)为发病高峰期,因此推断其季节性可能与环境温度、人群未普遍接种甲肝疫苗易感人群累积、人群免疫力降低等因素有关[5]。从发病的人群特征来看,20-59岁人群发病最多,男性占大多数,职业以农民为主,提示青壮年男性农民是甲肝防治的重点保护对象,应加强对该人群甲肝防治相关知识的宣传、积极改善作业生活环境、提高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应规范落实甲肝规划工作,提高儿童及重点人群免疫力,加强甲肝疫情监测,及时了解甲肝疫情动态和不同人群免疫水平。除此以外,甲肝的感染易受饮食饮水污染影响,在做好以上工作基础上,还应加强部门间的协作,狠抓生活饮用水、食品卫生监管,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民众传染病防治意识,严把“病从口入关”。[6]。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2] 黄建华,蒙世庭.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5):799-800.

[3] 王志彬,李言彬,李秋荣.濮阳市1996――2006年疫苗应用对甲型肝炎流行特征的影响及其免疫效果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9):819-822.

[4] 李凤琴,梁雪枫,李慧,等.甘肃省1990――2009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0,12(5):336-338.

第6篇:春季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1.1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人体是一个和谐、有机和充满生机的整体,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神经、肌肉、激素水平乃至心理活动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相互影响的,并与自然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饮食等有密切关联。因此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发现并总结了人体与自然相适应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具体适应自然变化的疾病预防法则;总结了四时变化对人的情志、气血、脏腑、经络影响的关系;昼夜、晨昏变化,日月星辰变化,地理环境及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关系等。同时指出人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听从自然变化而束手无策,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环境。疾病预防的总原则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并总结出了许多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俗语,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郎中开药方”;“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春捂秋冻,一年无病”;“秋风凉,添衣裳。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等。《黄帝内经•邪客》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1]就是这个道理。人在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时还积极地改造自然环境,如在气温极热或极冷时,人体的自然调节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就发明了空调,以改变室内环境,保证人体不因极端环境变化而对机体造成伤害。正如《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2]。现代医学证明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海的潮汐、月的圆缺等都会影响人体的情志和脏器功能,极热或极冷的时候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也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预防疾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来养护身体。例如春天万物生发,人的情绪应随自然一样心旷神怡,生机勃勃;这时稍晚睡觉,早点起来;提升精神状态,与自然和谐;在饮食上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如适当吃一些大枣、山药、刀豆、南瓜、扁豆、西红柿、核桃、栗子、鱼腥草、芹菜、菠菜和胡萝卜等对助升阳气有积极作用。若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遵循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规律,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本身有疾病则会使疾病加速发展。可见古人早就发现并观察到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从而产生了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思想。

1.2疾病预防变化的辨证观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这是一个根本规律,在疾病的预防上其显著的预防医学特征可归纳为“根本是‘象’,核心是‘变’”。所谓“象”是指像自然界那样,因为“疾病预防”的基础是遵循、效法和学习自然。而遵循自然法则的核心是“和”。“和”是指人、自然、社会、身体本身的大平衡与大和谐,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达到“和”的状态,才达到“最佳健康”的境界;因为自然界是最和谐的。“象”的根本是取自然之象,自然之象的精妙是在“变”。“变”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和规律,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会使疾病预防方法“变”,不同年龄的“变”会使疾病预防手段“变”,四季的“变”会使补益的方式“变”,不同的疾病会使预防和治疗方法“变”,一天之内不同的时辰对疾病预防的要求也在“变”。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工作环境、生存状态、休闲娱乐方式与古人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多数中国人是营养过剩而非营养不足,上班族压力大,紧张度高,因此疾病预防的方法要“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例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如果今天的人们遵循“与鸡俱兴”的作息时间,那么就会与社会脱节,显然必须要“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其实“变”就是发展,因此“疾病预防”的观念、方法和生活行为方式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

1.3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中国传统的疾病预防医学思想特别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重要性。在疾病初起时,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病情,使之不发展到严重或危险的境地。还强调不但要治病,还要防病;不但要防病,必须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有应对之术。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脏腑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此在预防和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讲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如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可能使未病的脏器发生疾病,或治好肝病而脾病又来,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可见“见微得过,用之不殆”[3]的疾病预防思想在今天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促进全民健身

2.1传统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高度统一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人,但与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惊人的一致。首先,所有预防疾病的方法、活动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进行的。其次,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防微杜渐治未病,在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最后,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还特别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把人类、社会和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积极地预防疾病,达到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可以说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是古为今用的典范。进入21世纪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对“未病先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不仅注重社会心理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还着眼于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黄帝内经》就指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著至教论劝》),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的主张不谋而合。传统预防医学思想重视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处于更加协调的状态,因此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形神共养,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协调阴阳,节欲保精,畅通经络,协调脏腑,饮食调养,谨慎起居,益气调息,和于术数,动静适宜”预防保健的基本原则已被现代医学科学证明。

2.2促进全民健身2012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2亿,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将增长到2.8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0%。老年人是否能够幸福健康地安度晚年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因此重视研究疾病和保健对老年幸福生活的影响有极大的意义。预防保健对中年人也十分重要,中年人肩负着生活和工作两副担子,可能潜在着疾病发生的危险。传统医学认为盛极则衰,“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素问•上古天真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中年人应注重预防保健工作。特别是随着中年人社会负担的加重,如何采用适宜的预防保健方法,提高其体质,延缓衰老已是十分紧迫的问题。中年人是社会发展的脊梁,他们的健康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青年人应懂得预防保健,因为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未来要靠青年人完成。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因此对青年人更应该加强预防保健教育,让他们从现在做起,避免致病的危险因素,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生活更加幸福和美好。可以说预防保健知识的普及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而且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人的生老病死尽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如何适应环境、抵抗疾病、求得健康与长寿是古往今来的美好愿望,也是预防保健的目的所在。故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的普及对促进全民健身有积极意义。

第7篇:春季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512.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42-01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疾病暴发流行;综合预防;学生

某高校现有在校学生2万多名。2010年3月11日至4月上旬,该校先后出现了11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现将流行情况和防控结果报道如下。

1 疫情概况

本起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发生于2010年3月11日,一直持续到2010年4月上旬。患者共计11人,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均为在校大学生。其中电气学院2007级学生中发生8例,其他学院3例;电气学院8例学生中的7例患者均住在同一栋宿舍的同一个楼层,有密切接触史。2010年3月11日出现首发病例,患者因发热、右侧腮腺肿痛来该高校门诊就诊,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后立即住院隔离治疗。2010年4月2日发生4例,均为电气学院2007级学生,属局部发性流行。11例患者均有腮腺肿大,其中单侧腮腺肿大6例,双侧腮腺肿大5例。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腮腺疼痛、乏力等症状,持续高热1例,合并炎1例。血象化验除1例白细胞总数增高外,其他血象化验均正常。3

例无发热,仅有腮腺肿大。所有患者经过治疗预后良好。

2 防控措施

对患病学生的宿舍及同一楼层其他宿舍、走廊进行消毒;对宿舍和走廊开窗通风,对发热、腮腺肿大的学生及时给予住院隔离治疗;对未患病但有密切接触的学生采取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等措施;在学生中加强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宣传教育力度,利用校园网等媒体进行预防知识的宣传。经过以上防控措施,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的趋势得以控制,患病人数逐渐减少,至4月7日以后没有新的病例出现。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患者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无免疫力的成人亦可发病[1]。

通过调查发现,这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学生宿舍的通风状况不良和学生的集体群居生活,为流行性腮腺炎的暴发流行创造了条件。对患病学生的宿舍进行检查发现,这栋宿舍是学校的旧学生宿舍,走廊在中间,宿舍分布在走廊的南北两侧,且走廊较狭小,宿舍和走廊的通风条件较差,时值春季,雨水较多,学生宿舍很少开窗通风。(2)学生对流行性腮腺炎预防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对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性和传播途径不够了解,在患病学生住院隔离治疗期间还有很多学生前来探视,且未采取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流行性腮腺炎虽然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但是通过积极地干预是能够有效预防的。首先,应加强卫生宣教,防范于未然。尤其是在每年的传染病流行季节,学校医院应根据传染病流行的特征,利用网络、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当学生中出现传染病的首发病例时,就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除了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隔离治疗外,对密切接触的易感人群要及时做好防疫工作,以防疫情的暴发流行。此外,应加强疫情报告,在疫情暴发时争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支持和指导。

4 参考文献

第8篇:春季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一、指导思想

病媒生物防制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遵循“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科学指导、群防群治”的工作方针,坚持群众运动与专业队伍、经常性与突击性、环境整治与药物消杀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群众性除害防病活动,大力营造文明、卫生、舒适、宜居的城乡环境。

二、工作目标

广泛发动群众,采取治理“四害”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除“四害”活动,健全病媒生物防制长效管理机制,将“四害”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不断巩固“灭鼠、灭蟑、灭蝇先进城市”工作成果。

三、时间部署

1~3月份研究制定2013年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计划,组织冬、春季灭鼠专项活动。

4月份,结合“爱国卫生月”和省“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发动,开展以清理“四害”孳生地为主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组织春季灭鼠补投药活动。下旬做好灭蚊蝇活动准备工作。

5~10月份组织3轮灭蟑、灭蚊蝇突击活动。

12月份组织冬季灭鼠专项活动,总结全年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根据属地管理和层级负责的原则,全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由区爱卫会统一领导,区卫生局负责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各镇(区、园)、各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领导组织和除“四害”联络员队伍,落实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责任制。以城区及各镇(区、园)人民政府(管委会)所在地为重点,认真落实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任务。

2.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抓好病媒生物防制的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加大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除“四害”的意义、方法,内容与要求,使除害知识家喻户晓,形成声势,以增强广大干群的主动参与意识,推动我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第9篇:春季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关键词】 呼吸道传染病 预防 控制

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季节性,一般冬、春季升高;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播,故传播广泛、发病率高;未进行预防接种的人群,发病可呈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居住环境条件与易感者的比例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原则

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要统一指挥,有步骤、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其预防控制的主要原则是:

1.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各有关部门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2.迅速确定传染源,控制传染病进一步蔓延 迅速确定病因和传染源,消除或隔离并治疗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消除传染源的传播状态。估计潜伏期,提出人群隔离的标准,对人群进行隔离、留验、医学观察或监测。

3.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疫情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疫点、疫区;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4.保护易感人群 使用生物制品和预防性用药,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及个人卫生,提高人群抗病能力。

(二)预防与控制基本程序

当疫情发生后,通过疫情报告程序把疫情报告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及有关技术资源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和措施

1.接报疫情与处理 接到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值班人员或责任部门人员为责任汇报人,要详细记录报告内容,并主动询问记录有关事项及接报后初步处理。

主要应记录内容如下;

(1)报告者单位、姓名、性别、职务或职称、联系地址、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报告日期和时间。

(2)事件基本概况:包括发生疫情的类型、性质、时间、地点,疫情发生发展经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和死亡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检查检验结果,初步诊断意见,当地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可能的原因等。

(3)询问是否已将疫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如没有,应要求报告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4)提出将患者送入就近大医院诊治的建议及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的意见,询问所需的技术支持。

(5)初步处理情况:将接报疫情报告有关责任部门及向有关领导汇报,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6)记录人姓名、接报时间。

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前准备 包括现场调查组织措施、调查物品准备和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等。

(1)现场调查组织措施、疫情分级调查处理及组织协调。

(2)调查物品准备:现场调查物品充分准备是顺利进行现场调查的保证,包括个案调查、暴发调查、采样登记等各种调查表格,采样器材,消杀药品和器械,车辆等。

(3)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与使用卫生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事先接种相关的传染病疫苗,执行职务时穿着防护服装,建立实施操作时的隔离制度及安全操作制度,污染物的消毒制度及定期体格检查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在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因此现场调查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非常重要,尤其是要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的卫生和保护,预防感染。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初步调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一对照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等。

(1)初步调查:核实临床诊断,判断暴发:核实诊断是向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疾病的诊疗经过,并认真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等。

(2)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疫情暴发后,结合职业、环境、生活、接触人群、动植物情况对患者、疑似患者和接触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3)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在已判断暴发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暴发疫情开始发生的日期,暴发按日发病的人数,哪些地区或单位部门有病例及发病人数,查清并登记暴发过程中的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已采取什么措施和效果等。

(4)病例-对照调查:病例-对照调查是进一步筛选危险因素的方法。在进行病例-对照调查时可以参照个案调查问卷或修改后使用,按照调查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

(5)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呼吸道暴发疫情密切接触者主要包括同室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人员,密闭舱、室2米以内的人员等。在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内应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留验或医学观察,告知暴发疫情临床表现,在观察期间,一旦出现类似临床症状,就及时报告追踪调查并到医院就诊。

(6)现场采样、运送:现场调查过程中,呼吸道暴发疫情采集样本主要是患者早期的鼻咽拭子、咽拭子、漱口液、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死亡病例采集其肺组织等。

(7)资料分析:调查资料信息按有关部门统一要求的录入方式及时、全部录入数据库,实行计算机管理,同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按要求上报。原始调查问卷应归类存档,以便日后查阅。

4.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进一步发展其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

(1)控制传染源:对暴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1)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要立刻隔离,要求患者戴口罩,并根据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密切观察其临床过程和治疗效果。

2)在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期,隐性感染者和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存在于密切接触者中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无症状,其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也高。

3)对于染病的动物,除采取样本进行实验研究外,应立即杀灭,并用焚烧等方法杀灭疫源地可能传播疾病的虫媒或动物,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疫源地分为疫点和疫区,一般单个或范同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或较大范围的疫源地称为疫区。

(3)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留验或家庭医学追踪观察,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对普通人群和患者一般接触者进行监测,根据暴发传染病的特性和相应疫苗的性质,决定是否进行应急预防接种工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传染病防病知识和措施的宣传工作,提高易感人群对疾病流行的认识,预防疾病继续发生和传播。

5.总结评价,撰写报告,提出建议 描述疫情暴发的基本情况,分析暴发原因、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三环节和流行病学特征。确定临床诊断与实验室分析结果是否符合、初步假设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否吻合,评估采取的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总结暴发疫情预防控制全过程应急处理的经验教训,提出进一步的防治、监测措施,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和反馈,最后对有关资料分类归档。

参 考 文 献

[1]徐更强,卢文波,钟峰.关于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体会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 2007(5): 79-80.

[2]李立明.流行病学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