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机械行业;教学

随着经济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行业的革新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教育政策与体制以及教育方法下培养出来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下机械行业的要求与发展。机械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因此机械类专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找正自己的位置,从实际问题出发,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一、目前机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当今世界正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调整,机械制造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据介绍,我国目前制造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其中,汽车、摩托车、家电行业是模具最大的市场,占整个模具市场份额的80%以上。目前机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机械制造(含数值化制造)、装配、调试与维修;2、机械产品CAD/CAM设计;3、机电一体化技术;4、数控技术5、机械产品生产操作员、生产管理与销售人员等。

二、机械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职业教育一直不受重视,使得职业教育发展落后,特别是生源大部分来自大学挑剩下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普遍成绩差,自学能力差,又不太爱学习,要想让这部分学生振兴我国职业教育并满足行业行业需求似乎是天荒夜谈;此外,自教育市场化以来,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源加入到高等教育中来,特别是高职教育,出现了一大批民办高职,虽然从数量上解决了企业迫切需求的用工问题,但要从质量上彻底解决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有:一是生源质量糟糕,二是因为这些学校教学投入有限,不能完全解决职业教育教学所需的软件与硬件设施;三是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有限。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社会财富的创造需要制造业,国家也开始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据近几年职业招生情况显示,目前学生总体数量在下降,一部分高职院校出现招生困难,甚至倒闭现象,并出现了普通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争生源的现象,很显然,生源数量的萎缩进一步加剧了高职教育的整合,鉴于目前的情况,国家应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加强监督,使职业教育朝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甚至可以让一部分普通高校向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转变,并保证其生源质量,以满足行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目前,有关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就读职业学校学一技之能再就业的报道屡见不鲜,这也折射出目前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及其缺乏,理论教学偏重,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甚至换行、重新做学徒,因此,将一部分普通高校转向技能型大学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二)学校层面

高职生源质量差是个众所周知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不要分数线的现象,可想而知,要把这部分人变成有用之才?这确实是摆在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作为学校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在普遍采用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出来的人才早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行业需求,学生生源质量差,基础薄弱,过分的强调基础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因此,在文化基础课程上,可以采用理论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实践掌握效果更佳。因此,针对这个阶层的学生因制定好培养目标,要求不要太高,重点在实践能力上的培养即可。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在兼顾专业基础的情况下,以就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强化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培养,以市场为导向,有选择地增设贴近市场的新课程、新技术,以适应学生的零距离就业。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如,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能力延伸模块。以上各模块相互衔接,涉及高职专业所需的必备知识。

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注重职业人基本素质培养,重视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同时,引进项目该走与设计、竞赛等途径,重点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人合作与交流、解决问题等能力。通过班级管理、文明生产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的工作态度,并最终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3)课程考核体系改革

应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改变完全靠考试分数为考核标准的评价方法。采用知识,能力与技能并重的考核为主,实行静态与动态考核相结合的过程考核体系,建立新的学习成绩考评体系。

(4)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国家应从政策上支持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纳入公办编制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民办高职院校师资留到快,不稳定,以及没马用牛顶替的现象。与此同时,学校也因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与稳定政策,加大师资投入,建立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均合理的师资队伍。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学院在进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时,应从国情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社会、学生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合实际的改革措施,立足当地经济建设与行业需求发展,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机械行业 特色专业 建设思路 实践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

机械行业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具有浓厚的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计划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重点专业建设,作为有深厚基础的机械行业高职院校,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依托机械行业,对接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训基地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融合校企合作文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本文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利用联系学校和社会的专业平台,根据行业标准,对如何建设机械行业特色专业进行研究,为学院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思路。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包括四层含义:一是培养目标和规格;二是为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的教育过程;三是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四是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一个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体制机制下,长期发展积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

1.携手政府、企业,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在陕西省教育厅和陕西省机械行业工业联合会的指导下,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牵头组建了“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联合陕西省内外多家高等职业院校、职教中心、科研院所、大中型骨干企业、行业学会、咨询服务机构参加,按照自愿平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组成以联合办学为基础、以校企产学研合作为重点的职业教育联合体,初步形成了“校厂一体、产教并举、中高衔接、区域联动”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2.强化内部管理,促进学院科学持续发展。及时调整管理机构,优化设置管理岗位,处科级干部竞聘上岗,管理重心实现下移,实行二级学院管理,强化监督与考核,为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提供了机制保障;有效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数字化校园系统等,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加强部门执行力,管理效能日益凸显;按照“发挥优势、强化功能、创新机制”的总体思路,将校办实习工厂纳入学院整体教学组织体系进行管理,使其角色和功能实现了向具有“生产、教学、科研、培训、服务”五位一体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彻底转变。

3.形成“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打开时间壁垒——实现教学过程开放性,打开空间壁垒——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打开课程壁垒——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综合化,打开人员壁垒——促进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打开校企壁垒——促进产学合作等五大壁垒,总结凝练出我院“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工学六融合”是完全渗透式的六融合,其核心是工学结合。

按照“面向产业、服务区域、发挥优势、协调发展”的思路,在“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我院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形成了“学工合一、知技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形成了“实境教学、学训三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形成了“全真载体、实境训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形成了“双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职教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结构、培养过程与环节、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与构建。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蓝图,也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计划,包含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岗位职业标准、专业课程体系等内容。

各专业通过深入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中的多家企业调研,引入行业标准,进行职业领域分析,确定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各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行动领域归纳,总结出所需的职业能力、知识和职业素质要求;通过对学习领域转换,设定了“理实一体化”课程和单项技能训练,形成专业课程体系;与相关企业紧密联合、多次研讨,制定了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专业岗位职业标准,最终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定位,进行企业调研,以确定企业为本专业毕业生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工作范围、工作职责,以及对其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的要求等。根据调研结果,按照职业成长规律,确定本专业的工作岗位、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进一步确定各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制定专业岗位职业标准。专业岗位职业标准是确定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范围、工作职责的规范性文件,应符合企业实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通用性,其所对应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应满足工作职责需求,对高职院校和企业职教培训机构培养高技能型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制定专业岗位职业标准应与相关行业、企业紧密联合,进行广泛调研,校企合作,反复研讨,经过专家论证后形成。

3.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岗位职业标准和广泛的市场调查,以职业领域分析为基础,从职业岗位标准入手,紧扣学生就业岗位群,生成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凝练产生核心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素质,并设定相应的支撑课程和技能训练内容。此后,解构现行的学科课程体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重新划分各个课程边界,构建课程体系。针对新的课程体系,按照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要求,设定不同的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重新序化课程内容,拟订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三、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依托国内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工种最全的校办实习工厂,根据行业标准,优化重组校内实训资源,建成生产性、开放式、共享型专业综合性实训基地。该基地能有效组织生产和实训,达到了“实训室—车间、教师—师傅、学生—学徒、实习—生产、作品—产品”的有效融通。按照工厂实际生产流程,采取“结合生产、针对岗位、按需施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封闭式强化训练,以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参加工厂真实的生产项目,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强化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分期建设生产性实训厂房,打破原有的结构建制,建成了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的生产性实训车间及相应的教学生产相兼容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实习标准、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手册、技能试题库和实训考核标准等,建立了适应行业需求的实训基地配套管理制度;设置实训教学组,编写了以典型零件制造为载体、以典型工艺分析和加工操作技巧为主线的多种实训教材及配套多媒体课件,扩大了生产性实训规模。所有重点建设专业和专业群的生产性实训得到充分保障,较好地搭建起了“校厂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营造起了“产教并举”的能力培养环境,建成了集“生产、教学、科研、培训、服务”五位一体、管理先进、功能完备、辐射面广、资源共享的示范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装备制造业高职院校中,成为校厂异质融通、工学深度融合的典范。

通过以上建设,组成由校内实验室、综合实训基地、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校外实习基地五大实践训练环节,各环节既相对独立,又互补互促,阶梯上升,形成开放式技能训练体系,为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实际操作训练奠定基础,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根据行业人才成长规律和行业标准,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理念,以“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为重点,我院实施了“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通过校企双向兼职,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形成专业建设“双带头人”制度、课程建设“双骨干教师”制度;通过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等方式,形成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在青年教师中培育教坛新秀,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育优秀教师,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名师,形成名师分层培养机制。这些制度、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为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五、融合校企合作文化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体系、历史传统和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是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价值标准、行为准则、职业习惯、道德规范和文化素质的具体体现,是行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通过文化建设,帮助学生跨越企业文化门槛。

第3篇: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工业发展;逆向工程;先进制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5-003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 “机电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关键节点资源配置与质量控制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20202050)的科研成果。

职业教育发展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水平、市场理性化程度、产业与企业结构、劳动力市场模式,都会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模式、规模、课程。当前,职业教育已成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职业培训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不是简单地采购实训设备,而是包含了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实训中心建设、师资培养、校企合作等环节及其体系建设中获得一定技术支持与服务的整体系统工程。

一、工业设计及制造现状

机械制造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已被国家正式确定为基础产业,并在“十五”规划中列为重点扶持产业。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各行各业的产品更新速度加快,对产品(机械)的需求量加大。要振兴装备制造业,改变产品结构,都需要发展机械。同时,国内汽车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家电和建材行业及机械工业的高速发展为产品(机械)提供了广阔市场。

“十五”期间,我国机械制造业年均增长率15%,机械制造总产量占全世界总量的8%左右。“十一五”期间,机械行业年增长率在12%~15%。随着汽车、IT、航空灯相关行业领域高速发展,机械行业日新月异、高技术含量机械成为“十二五”的发展重点。2013年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我国已成为机械生产大国,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精密机械已使机械行业成为一个与高新技术产品互为依托产业。

机械行业目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已进入由量变转向质变、产业加速升级的关键时期,而信息技术则成为提升机械制造技术水平、推动机械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CAD\CAE\CAM一体化技术应用,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应用,使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

我国机械行业将向大型、精密、复杂、高效、长寿和多功能方向发展,工件生产将向信息化、数字化、精密化、无图纸、自动化方向发展,机械企业将向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教育需求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广州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建设和谐广州和现代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

由于产品(机械)种类繁多,传统与现代机械企业并存,现代技术的应用程序相差很大。在传统的大中型企业中,高职生大多在机械制造、装配、调试等第一线岗位。但现代企业的大型工具软件集成化程度较高,高职生可从事机械设计、成型工艺与机械制造工艺。目前,在民营小型机械企业,高职生可从事机械设计、成型工艺及制造全程的各个岗位。就业的首选岗位主要有四个:机械设计员――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工艺员――从事机械制造工艺编制、数控机床操作工――从事机械零件的加工、机械装调工――从事机械装配调试工作。

高职院校产品(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为满足社会需要、适应企业生产需求、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学校必须通过改革开设新的内容,培养贴近企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一线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缩短企业培训时间甚至直接上岗,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笔者建议统一安排,针对制造业行业结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合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三、建设思路

1.发展基础。①技术人才需求量大,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机械人才;②努力打造现代化机械专业,培养新型技能人才,避免与其他院校在传统机械专业上的激烈竞争;③新型产品(机械)设计、检测实训条件已为现代机械专业建设打下一定基础。

2.主要思路。①夯实传统机械类专业建设基础,发展特色;②努力打造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开拓新领域;③发展工业设计专业,提升新技能;④结合机械制造专业基础,构建强大的机械专业集群。以企业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构建“精密检测与产品快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三维立体创新设计与制作平台,开展对专业群内各模块的指导建设及帮助,促进机械专业建设的系统化大发展。构建从工业产品设计(产品造型设计、逆向工程、快速原型)――机械设计(分模、模流分析、结构设计)――备料(材料性能检测、切割)――产品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产品检测(精度检测)――装配――成型流程中相关打磨、抛光、修模等工序完整的设计与制造教学与培训体系。

四、综述

目前的逆向工程技术在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几乎处于空白,可构建以逆向工程技术、快速原型技术为基础的机械造型设计与快速制造技术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促使高速扫描及数字化系统在逆向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高速扫描机和机械扫模系统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引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该系统提供了从模型或实物扫描到加工出期望的模型所需的诸多功能,大大缩短了机械的研制周期。有些快速扫描系统可安装在已有的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上,高速扫描机的扫描速度最高可达3m/min。扫描系统已成功应用在汽车、摩托车、家电等行业,相信在“十二五”期间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逆向工程和并行工程将在今后的机械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激光成形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研发,快速原型制造(RPM)已成为应用广泛的全新制造技术,它基于新颖的离散/堆积(即材料累加)成形思想,能根据零件CAD模型快速自动完成复杂的三维实体制造。RPM是集精密机械制造、计算机、NC技术、激光成形技术和材料科学最新发展于一体的高科技技术,运用RPM技术只需传统加工方法所需时间的1/3、成本的1/4。因此,逆向工程技术与快速制模技术、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相结合,将是传统机械设计及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邵健等.基于特征技术的注塑模具型腔设计制造系统[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3).

[2]朱贺等.塑料模具制品快速创新再设计与逆向工程[J].装备制造技术,2008,(12).

[3]刘洋等.快速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J].机械,2009,(5).

第4篇: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0 引言

《机械基础》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学习后续专业技术课和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服务,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该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教学内容概念多、原理多,较抽象,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紧密的专业基础课程。但大多数教师在安排本课程的教学时,理论知识讲授多,实践内容开展少,学生难以理解本课程知识内容,教学效果不佳。因此,迫切需要对本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 现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①教学内容过多,讲解过于深奥。《机械基础》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原理多,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对概念、原理的讲解过于深奥,生怕漏过每一个知识点,教学内容完全依赖教材,缺乏针对性,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②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堂教学缺乏创新。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仍占据主要地位。对于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机械基础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仅凭教师讲授,学生理解起来较费力,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③实践教学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而机械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没有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撑,学生很难理解本课程的内容,很多职业院校由于条件所限,没有配备专门的机械基础实训室或设备陈旧落后,实践课时偏少或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大部分时间停留在教室里,教学效果不理想。④课程考核方式片面,学习缺乏热情。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以分数衡量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平时缺乏学习热情,很多学生只是考前背一背理论知识应付课程考核,注重分数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比较片面,无法客观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

2 解决现存问题的措施探讨

2.1 改革教学内容

《机械基础》的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懂得相关的机械工作原理,了解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紧贴课程任务,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内容。

①根据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围绕课程任务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用不到的或很少用的内容不讲或少讲,舍去教材中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证明,或是偏深偏难而又不实用的内容。可依据本校实训条件,按照项目式教学整合教材内容,形成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内容。②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模具、数控、机电一体化等不同的专业对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或根据职业岗位设置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因专业(岗位)不同而施教,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的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③根据机械行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拓展教学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工艺和设备随之迅速发展,教师应当把机械行业里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丰富教学素材。

2.2 改革教学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教学效果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条件及教学设施。根据机械基础课程特点分析,必须配备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才能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相辅相成。

①建立一批专门的机械基础实训室,配备常用机械传动模型,液压气压传动试验台等实训设备,为教学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动手的能力。②建立机械设计创新工作室或成立名师工作室,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为优秀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上创新之路。③建立校企实践基地,与周边机械行业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开展实践教学。

2.3 改革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不适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采用的“工学结合”模式,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①开展机械认识实践活动,课前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生产线、实验室、生活中常见的机器或机构了解机械的基本原理,获得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机械知识的兴趣。如讲授连杆的知识,可以带学生先观察缝纫机和公交车车门的工作原理,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②开展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专家指导教学,有条件的可将实践教学安排在企业现场进行,学习企业文化和专业知识。教师也要深入企业锻炼,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成为双师型教师。③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一边要进行心理疏导,一边要加强学习辅导。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提供更多的拓展训练,让他们运用机械基础知识,自主设计一些简单的机械产品,从而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④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慕课、微课等新颖的教学形式,如把机械传动原理、机构运动做成动画形式进行展示,直观形象便于理解掌握。⑤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开发虚拟实训课件和实训教学网络资源,建立网络实训教学信息平台,为师生提供网络实训教学环境。

2.4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采用理论考试,这种考核方式无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根据职业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特点及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征,结合专业与课程实践,改革考核方式,制定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项目为导向的考核方案,注重过程化考核,提高实践环节的考核比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重新精神。

①平时考核占30%,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课堂纪律、上课出勤、作业完成等情况进行考核,考核过程即为学生平时学习轨迹的过程,能够起到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作用。②理论考试占30%,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通过考试答题来完成,是对学生理解记忆专业知识的能力考核。③实践考核占40%,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可通过某个具体的实践任务、调查研究、实验设计等进行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能力评价为主,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考查更加全面客观,也促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第5篇: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平台由全面网络培训平台及PDM/PLM教学应用平台组成,引进了PTC公司PDM/PLM系统(Windchill)组成,并以此为架构,形成网络教学平台,搭建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数字化研发制造管理系统及行业PDM案例资源库。该平台采用过了Windchill的三个模块,分别为:PLM校内行业模拟系统;Windchill在精密机械行业的应用模块;Windchill行业资源库。PLM校内行业模拟系统该平台的一个核心模块,以数字化教学系统平台及PLM行业资源库为基础搭建的模拟真实行业数字化设计制造全生命管理流程的建立,该流程完全建构在行业真实流程上,在充分利用现有软件硬件设备条件下,将国际主流行业的企业生产管理先进理念引入教学,在真实的行业全生命管理流程上进行教学实训。

2《精密机械技术专业人才生命周期培养平台》举例

《计算机辅助机械手表设计》是利用该平台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典范,该课程先行课有《ProE工程建模》、《机械计时原理》、《机械手表装调技术》等课程。学生掌握了三维设计软件以及机械手表的相关知识的一门课程,是一门综合类的课程,本案例中,以振动系统项目为例,来介绍该平台的使用。在该平台中,教师扮演着企业项目开发中项目经理的角色,学生分组扮演项目小组团队的角色。第一阶段:教师利用平台对任务进行整体的分析,制定出任务完成的各种标准,包括主要零件的基准面的选择,后续装配中一些配合的面的设计等。第二阶段:教师利用平台建立任务,各小组通过平台获得任务,小组开始进行团队合作进行任务的完成,在此阶段,学生主要是进行振动系统零件的造型设计,小组各成员依照图纸,对图纸中出现的问题做修改,但都在规定的标准内。教师在此阶段考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对整个任务完成的贡献,作为后续学生评价的依据。第三阶段:小组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小组将任务提交给平台,同时,利用平台给教师发信息,表明任务完成,等待老师的审核通过,在老师未审核通过之前,学生依然可以进行修改。老师接到学生信息后,开始检查学生任务,若任务合格将审核通过,这时,该任务各小组可以浏览,不可做修改,若不合格,标识不合格,给出任务修改意见,并退回小组。小组再进行修改,重复第二阶段,直到验收合格。第四阶段: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振动系统的部件的装配与运动仿真。此阶段各个小组的任务相同,即完成振动系统的部件的装配与运动仿真。小组开始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该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将会出现部分零部件的装配不成功,各小组开始提交自己的状况,同时给教师发信息提示。第五阶段:教师综合学生提交的任务,做各小组共同的讨论。首先,由小组相互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个阶段将会出现主要的问题是前期零件造型阶段部分零件的造型不合理,需做修改,此时,教师综合讨论结果,将需要重新修改的零件权限设置为可以修改,各小组再进行进一步的修改,然后提交,直到零件合格,满足装配和运动仿真要求。第六阶段:全体评价,教师利用平台Creo软件的浏览器,对各小组任务做点评,对后续课程的开展提出新的要求。

3《精密机械技术专业人才生命周期培养平台》的现实意义

第6篇: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下,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应当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基于此,联合企业与学校的资源,深度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路线,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要求都很高,走两结合的路线,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能达到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实现产业发展与教育进步的双赢。

关键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尤其近十几年来为社会一线行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传统高职教育的缺陷就逐渐显露出来,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办学问题,也为了缓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并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既加大了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又为用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储备力量。我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时间尚短,仍然需要进一步地发展与完善,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实用型人才。

1校企协同模式对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1就业压力与市场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校扩招发展十几年,大学教育已经走向大众,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骤增,在一个岗位面前,高职生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竞争起来首先就缺失了学历的优势,在就业时的成功几率也要降低几分,但是企业在招聘成功后,用人之初就会感觉到一些毕业生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而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正是改善这种状况的最佳选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加大竞争力,更快得到企业的认可。通过调研,我们得知2009年我国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87%,出口同比增长了40.2%,全行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1509.11亿元,同比增长37%,高于全行业销售收入增速5.13个百分点,行业依然保持较高的景气度,2010年专用设备和交运设备毛利率整体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2012年重工业化进程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维持机械行业景气。市场的稳定发展必然需要有更多的人才力量来支持企业的建设与生产,这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遇,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和探讨,我们认识到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之间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非常迫切。

1.2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也在不断变化,传统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落后与市场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经济产业正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更加需要高职院校培养更多高级技术人才,不仅会制造,还要会创新,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立足于市场,从企业的根本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专项人才,学生在求学期间也可以去企业提前实践,接触工作环境,融入企业氛围,将所学转化成实际应用,这对学校、学生、企业是三赢的趋向。

2当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湖南云箭集团、华亚数控怀化分公司、湖南岳阳长江动力机械厂、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上海新大洲本田有限公司、深圳富豪鸿科技有限公司、珠海润星泰电器有限公司等公司开展的调查与座谈,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的顾虑,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1)专业能力:机床操作能力、机床维护维修能力、零件加工工艺编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调研中,被调查的人员认为本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机械制图与CAD、数控编程与操作、零件加工工艺、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比较看重,但是像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知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知识这些方面的要求则不高。2)职业素质:爱岗敬业、道德优良、吃苦耐劳、勇于奉献。通过调研可知,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人才培养相对单一。当今社会是个复合型的社会,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化的机械科学涉及到多种学科的高度交叉,人才培养也要改变以往单一偏重于技术型的模式,复合型的人才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第二,学生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当今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应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与先进的设备已屡见不鲜,对比传统的人力计算、绘图,耳听手摸判断工况的方式,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制图、数控、编程等相关软件操作,提高动手能力。第三,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当今社会需要吃苦耐劳、有责任心、团队意识的人才,而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怕苦怕累,上进心不强,高职学院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3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3.1坚持“产、学、研、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推”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校、学生、企业、科研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展所长,强强联合,以市场为导向,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稳定输出人才;企业、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场所和机会;学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在企业加大生产,推向市场;学生通过参与实训、项目,得到自身的锻炼,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各方技术、资源共享,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协作,实现共赢。

3.2发展“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

我们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结合校企双方优势,进行项目化教学,教学方式上根据学生“易学、易忘”的特点,采用“理论+实践(校内基础实训+强化实训)+理论+实践(校外实训基地专业对口顶岗实践)”“滚动式教学方法”,反复历练,重复记忆,杜绝遗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产品结构分析、产品工艺分析、设备操作、零件检测及常见故障诊断的排除等实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要求;课程体系设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凸显“两结合”“两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胜任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将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用人紧密结合,将学校教学与职业证书制度紧密结合;实现企业岗位工作技能要求转变为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内容,实现社会结果评价转变为院校过程评价的目标;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业率。

3.3改变传统考核模式,实现理、实一体考试模式的转变

考核模式应与教学模式相匹配,传统的一纸试卷考核重点在于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应用、实践技能的考验,并不适应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且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教育理念偏重的也是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实施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之后,我们更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综合测评。我们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以及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在每个任务或者项目完成之后,首先由学生对这一阶段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总结和评定,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这一阶段自己学习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与上次相比自己提高了多少,与同学相比自己还有什么不足,如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教师在学生自评的过程中也要全程跟踪测评动态,对学生在阶段中取得的成就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学生的不足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并且鼓励学生不要气馁,积极求学,成绩一定会有所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能大大增强。

3.4优化毕业设计

第一,规范毕业设计体系,建立专门审核小组,从出题、选题、设计、答辩包括毕业设计的档案管理都应当实现规范化,这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在毕业设计指导中,教师可以用启发式教学来指引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如此不仅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资料、工具书的查阅、使用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毕业设计的中期审查制度和预审制度落到实处,查漏补缺,及时更正,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严格审核设计的图纸质量,强化学生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对于图纸中的错漏要及时指出,让学生改正,以避免最终交图时因为错误而重做的现象,也能保证学生图纸的设计质量。第三,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在校的理论与实践,学生已具备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进行毕业设计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将所学释放出来,通过实际应用来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毕业设计,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将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布置下去,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现场实际体验,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结论

校企协同共建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够带动课程建设更加完善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持续更新,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都能够得到培养和加强,切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贡献绵力。

作者:段兰兰 谌玮 单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7篇: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体系;地方特色;生产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57-05

作者简介:周文超,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CAD/CAE/CAM一体化技术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改革;殷强,男,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汽车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黄应强,男,本科,副教授,自动控制系主任,骨干校机电一体

化国示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电气及自动化。

一、目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为世界机械制造业的大国,因而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学科本位思想对专业课程体系仍产生重要影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与企业生产过程没有直接联系,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感到迷茫,离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相距甚远。

2.课程体系定位不清,特色不鲜明。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在机械制造岗位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包括操作工人、检验人员及工艺人员。但由于机械制造行业的特殊性,工作岗位、工种繁多、涉及面广、专业内涵宽泛,故多数高职院校基本上把该专业理解为增加了信息技术的机械加工,极易与数控专业混为一谈。这一现象在众多高职院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中十分常见。

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课程体系应体现地方特色,产学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毕业生大多在学校所处地域附近寻找就业机会。因此,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本地企业的特点,了解本地多数企业的需求,对其进行分析、归纳与整合,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使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学到本地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和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实行“产学结合”。换言之,应当遵循教学内容与企业现行的具体生产任务相结合的原则,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产学共同发展的目标,实现高职院校直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的重要突破。

我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服务方向主要是宜宾及川南地区机械制造业,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应以服务地方机械制造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要紧扣机械产品生产脉搏,满足当地企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要进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做到“学校与市场接轨,专业与产业接轨、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接轨”,以职业要求构建教学情境,以生产过程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以岗位工作为导向开发课程内容,以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为载体,开展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教学情境,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和专业的健康发展。

2.采用逆向设计法构建课程体系。传统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设置遵循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一专业基础一专业”三段式的逻辑思路设计,即“顺向设计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课程设置应把职业技能的掌握放在第一位,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所遵循的路径与学术型大学相反,即“逆向设计法”。逆向设计法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起点。首先根据行业或领域职业岗位要求,分析确定人才所应有的关键职业技能与素质,设置出所需的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再确定核心技术课之外的、专业必须的专业技能课,然后根据核心技术课、职业技能课的需要,并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计基础课和特色课程。以“逆向设计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始终坚持就业这一导向,体现高职课程理念紧紧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

3.课程体系应体现时代性。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制造业的内涵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根据以CAD/CAM/CAE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制造过程自动化的特点,即能够涵盖从零件毛坯制造、机械加工到产品装配调试全过程中的自动化。

三、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依据。通过对宜宾机械制造业的重点企业——普什集团、岷江集团及厂校合作企业——金洋汽配厂等单位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归纳与研讨后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宜宾的机械制造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机械零件加工、机械产品装配调试及检验,机械制造工艺设计能力,具备较强发展能力及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以下途径构建课程体系。

1.根据地区行业需求热点设定专业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在众多机械类专业中属于就业面广、涉及面大的专业,难以明确主要教学目标,给课程设置与学生学习都带来困难。因此,必须对地方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方向。

宜宾地处长江上游川滇结合部,工业化发展很快,其工业类型主要包括以普什集团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以五粮液集团为代表的酿酒业,以天原集团为代表的化学工业和以丝丽雅集团为代表的纺织业等。普什集团主要生产液压挖掘机、液压泵、汽车发动机曲轴、冲压模具、金属切削刀具等机械产品,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是机械加工方面。由于宜宾是著名的“酒都”,酿酒企业遍地开花,全市及周边地区有各类大小酒厂上百家,需要大量的酿酒存储容器。另外,宜宾还是西部重要的化工基地,特种压力容器用量颇多,这些都决定了对焊接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所以,目前宜宾地区机械行业需求量较大的岗位应该是机械加工和焊接。为证实以上分析,我们每年进行市场调查,走访本地机械制造大中型企业,收集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统计出宜宾地区机械制造企业对各类岗位的需求量,如表1,从中找出相对的热点。由表1可知,2010~2011年宜宾地区机械行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是机械加工类和焊接类(包括工人、检验员和工艺员),分别占总需求量的64%和25%,这与上述结论吻合。根据调研分析,结合我院办学条件,我们将2011级本专业的方向确定为机械加工方向、焊接及其自动化方向。

2.依据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结合宜宾地区重点机械制造企业实际和岗位职业标准要求,对生产过程中与机械加工和焊接有关的技能型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研讨职业能力,确定其中的实际工作任务,并进一步分析整合成45项典型工作任务。

3.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宜宾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参与,参照机械制造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对45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机械加工和焊接岗位的10个行动领域,如图1~图10。

4.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经过调研,决定选择普什集团、金洋汽配和岷江集团等公司当前产量最大并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液压泵、金属切削刀具、汽车配件及压力容器的制造为载体,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以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析与重构。将10个行动领域转换为4个核心学习领域。各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而非沿用本科的章节式结构体系。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必要时将教室搬进车间,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与生产的直接关系,真正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习内容“由易到难、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将重复、交叉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初始的学习领域中。例如,行动领域“利用普通机床加工零件”和“利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中均包含“工件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的检测”、“定位基准的选择”等典型工作任务,在转化为学习领域时将其归到“液压泵零件的常规加工”中,而只将其中不同的部分单独列出,进行学习,如表2。

与此同时,确定支撑核心学习领域的一般学习领域,包括机械零件毛坯的制造、CAD/CAM、液压气动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机械零件设计、机械识图与制图、公差与配合。

5.系统构建文化基础知识课程。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培养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进一步发展自我的能力,以适应长期广泛就业和进修的需要。构建文化基础课程时,以服务专业课程和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如表3。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紧密结合宜宾机械制造业生产实际,按企业生产过程和相关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企业在产的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制造为载体开发核心学习领域,将课堂搬进车间,必然符合当代先进制造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人才的竞争力。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机械制造行业、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必须结合行业、地区实际定期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傅伟等.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与要素分析[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2006-11-16.

[4]俞瑞钊,高振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5]何福男.构建面向学生、服务地方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J].内江科技,2007,(10).

第8篇: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教学改革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增加了技术加工人员与机械工作人员的需要。为了加强机电行业在我国的重要程度,要扩大社会精英规模以及培养实用型精英以满足需求。该文章深刻分析研究了机械方面以及各类工艺方面的内容,以了解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状况,期望能给我国的教学革新提供相应的建议。

一、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起到的作用

作为我国基础性行业的机械制造业,许多设备及仪器在国民经济和公民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行业,如果缺少机械制造业,我国在农业、工业和国防等多领域上必然大大受损,且极大程度上削弱我国的综合实力,对我国造成极大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不断更新发展,需要着重对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人才的培育。基于这一点,很多职业院校考虑到课程设置内容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现阶段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状况

1.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匮乏

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匮乏是我国目前在机械加工工艺教学中的一大弱项,在这些教学中的教师团队通常都有着职称、学历和技能层次等各方面的不恰当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严重欠缺等问题,专业知识的缺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最重要的阻碍,这也必然影响我国对机械人员的培养质量和教育特色发展,导致现在技术性人才也未能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

2.学生动手能力差

在许多机械实训教学中,实验和实践是最重要的教学项目。实训重视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且还能将理论教学内容牢牢地和实践相结合。很多职校在这一点上面的教学都没有和现代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一般都是原有的教学方式,几乎是在校内的实训室里完成实训知识。这不仅会使学生感到非常无聊和枯燥,而且还不能通过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提高。

3.没有与先进的教学方式

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的机械加工工艺方面教育与学习的主体就是机械加工工艺通常使用的方式,大部分职校往往更多侧重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际安排的实践课程较少。在目前的教育学习中,大部分教师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者之间的关系都缺乏认识,通常重视理论,虽然理论教学,对同学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没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跳跃能力加强重视,在教学中重要的是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三、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

1.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对于课程主要教学目标的明晰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工作能力培养、就业能力指导和岗位转换能力的训练三个方面。在每个教学过程中都需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指导方针,时刻将现代企业生产工艺水平以及技术发展状况转告学生,并且针对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来充分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具体化的培养。学校应该以市场调查的方式开展对于机械行业现状的分析,清楚企业对机械人才在素质、技能、知识等方面的要求和社会对机械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然后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明确职业的资格要求和能力框架。最后学校还需根据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来全面纳入新的教学内容,真正意义上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

2.培养重点工种,突显本校特色机械力的应用

切削加工工件材料的工艺方法涵盖了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模工、车工以及钳工等很多工种。学校若对这些工种培养困难,需提高学校与综合实力,保留及强化学校特色,培养重点工种的职业能力。例如,为了将学校的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应重点培养师资能力优良和设备能力齐全的方面,学校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人才的能力培养上,其他的职业能力培育应放居第二位。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性和实际性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此类教学方式,可以将教学时间安排恰当,并且能够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各个教学阶段将书本上的知识掌握牢固,同时也能满足职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在理实一体化模式中,能够使教学更加易学、可信加上直观的特点就可以将操作技能突显出来,让学生对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兴趣大大增加。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仍采用理论和实践分段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有效地结合实践和理论,所导致实践和理论之间没有完整地融合。因此,要加强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推广,这样才能快速地革新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的教育发展。

4.将职业活动导向法应用于机械加工教学

中职业活动导向法强调“职业”二字,重点在于学校让学生以自己为主体进行体验性学习。想要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就要先培育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此做法正是职业活动导向法所要突出的。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则通过团队合作和师生互动的方式,该方法通过认识和思考问题后对问题的解决和反馈这样一种学习过程从而一步一步提高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重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这个活动项目。

5.多样化的教学评析模式

对于培育综合型精英,需要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评析模式,因为教学活动往往受到教学评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目前的教学评析方式没有注重学生综合方面的评价,只是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的考核,以及侧重于教师的评价。单一化的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只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四、小结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提供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把握制造业的发展机会和需要,要不断革新旧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社会上发挥自身价值,最大限度地为我国制造业提供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杨金海,鲁敏.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教学改革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27).

第9篇: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一、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它是奠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至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的共同基石。在机械学科日益与其他各学科融合交叉的今天,能力培养是关键。因此机械课教学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个目标,为将来在工作环境变化的条件下自主学习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打下基础,使其成为合格的新时代劳动人才。

二、教学内容

根据职校学生特点,机械专业的知识不追求多而深,而是精而实。因此必须打破教材章节框架的束缚,把连贯的知识整合起来,把机械基础、机械制图、设计、材料、工艺等知识和企业生产实际整合起来,建立起新的学习领域。-切以企业需求、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调整教学内容,把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技能培养融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更具实用性。

三、教学手段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创造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以示范、引导、启发为主,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评价

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更注重学生平时的能力体现,有操作、有理论,也有新颖的面谈口试,多元评价,综合考核学生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重点强调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并注重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行动导向教学法对于机械类基础课程的教学采说,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实用的一种方式。教师以引导者的角色设计和分析,使学生了解企业产品相关的要求,同时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去分析加工完成;同时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分析、理解知识,用实践操作来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的任务设计可以由简到繁,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机械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体会每一个阶段性的成功和成就感,使学生逐步全面认识和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机械运用技能。

目前机械专业课程及教学方法,与机械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差距很大,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校机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将逐步改变这种差距。

1.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主体意识增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新的实习课堂教学和生产现场教学模式的交替,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随时参与、随时应用。例如在制图或钳工、电工、车工等技能学习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讨论、去操作、去评价,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民主的课堂氛围,灵活的教学方式,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密切了沟通、交流,加强了教学合作,充分调动了"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2.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职高学生大多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钳工操作,学生有了兴趣和积极性,自己想探求、想实践、想巩固、想提高,自然改变了原来的陋习,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必然会明显提高。

3.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更新观念。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专业教师应逐渐转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发展本位,教师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以"导"为主,侧重于指导和示范辅导,师生之间形成随时互动互助的局面和融洽和谐的关系,形成了多手段、多方式、多方法的多样化课堂教学。

4.社会评价良好,形成良性循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好评,这些受益的学生由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学校学会技术的同时学会做人,同时在社会上是一位合格的劳动者,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我校打造出品牌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法给学校机械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使机械教学发生了根本变化。通过实践,在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时还需要注意和解决一些问题。

1、重视任务布置的完成,但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掌握。注意吸取传统教学法的长处,把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

2、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不能认为教师的任务就减轻了。其实教师的职责不但没有没减或轻,反而还加重了。因为教师不但要对任教科日融会贯通,随时问答各类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还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培养共同学习的气氛、实习项目的选取和多种场合的评价。

3.由于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允分的发展,但还应当注意学生的两极分化。特别是个别学困生,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容易产生依赖思想,所以要结合推行"一帮一"的师生互助措施,安排学习先进生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的帮助。

4、对教师个人业务功底要求高。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能组织和管理好常规教学,具有较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还应具备项目规划、项目管理和项目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对于任课教师无疑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变化日新月异,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改革也已成为众人所关注的焦点。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取长补短,职高专业教学必然会有更宽广的前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