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百合花的栽培技术范文

百合花的栽培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百合花的栽培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百合花的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药百合;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4.1.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119-01

药百合(Lilium speciosum Thunb.var. glorosoides Baker),属于百合科百合属,是原产日本的美丽百合(Lilium speciosum Thunb.)的一个变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的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一般生于林下荫湿地、山坡路旁草丛中。百合的鳞茎含有丰富的淀粉、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钙、磷和铁等营养成分,可食用,也可药用,而且花朵芳香,姿色优美,既是园林绿化的新特品种,也是现代许多百合栽培品种的重要亲本。目前药百合人工栽培很少,大都是野生状态分布,现有自然种质资源遭受极大破坏。药百合是中国的一味传统中药,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效。药百合还含有如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对白细胞减少症有预防作用,能升高血细胞,对化疗及放射性治疗后细胞减少症有治疗作用。而且药百合对人体具有良好的营养滋补之功,尤其对秋季气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种季节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近年来,人们发现药百合鲜品富含黏液质及维生素,对皮肤细胞新陈代谢有益,常食百合,有一定养颜美容之效。药百合的花大而艳丽,花茎细长,是插花、束花的理想品种,在切花中应用较广。药百合的鳞茎增殖性强,易适应环境,是盆栽的佳品。也可以作为地被植物在景观配置中发挥其独特的野趣[1]。因此,大力开展药百合的人工栽培,不仅可以发挥它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它的种质资源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

1 特征特性

1.1 形态特征

药百合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鳞茎扁球形,鳞茎瓣披针形,黄褐色,无节。茎直立,高20~200 cm,无毛;叶散生,宽披针形,长8~12 cm,无毛。叶具短柄。花通常1~5朵,成总状花序,下垂;无花被管,花被片6,纯白色,反卷,边缘成波状,1/3~1/2外有红色斑块和斑点,雄蕊上端常向外张开,药丝绿色,苞片绛红色;子房圆柱形,长1.5 cm,花柱长为子房的2倍,柱头微裂。蒴果近球形,成熟时果梗膨大。花期8―9月,果期10月[2]。

1.2 生物学特性

药百合性喜凉爽湿润,耐荫,耐寒,忌干旱、忌酷暑。生长、开花适宜温度为15~25 ℃,低于5 ℃或高于30 ℃生长几乎停止,10 ℃以上植株才正常生长,超过25 ℃时生长又停滞,鳞茎膨大期日均温为24~29 ℃。药百合喜肥沃、腐殖质多、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最忌硬黏土。

2 栽培技术

2.1 繁殖方式

药百合的繁殖方式可以采用播种法、分小鳞茎法、鳞片扦插法。

2.1.1 播种法。由于药百合目前主要以野生分布为主,无法采集大量的鳞茎,因此可采用种子繁殖来扩大种源。秋季采收种子,贮藏到翌年春进行播种,一般播种后1个月左右发芽,幼苗期需要适当遮阳。到秋季时,地下部分已形成小鳞茎,可挖出进行分栽。

2.1.2 分小鳞茎法。母株在地下茎节上形成小鳞茎,有时在母株球的基部也能形成小鳞茎,秋季将其与母株球分离,进行栽植或沙藏至第2年春种植。栽时宜深,一般20 d即可发芽。

2.1.3 鳞片扦插法。在生产实践中,鳞片扦插法应用比较普遍,一般于秋季(9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或春季将成熟健壮的百合花鳞茎阴干数日,然后将老鳞上充实、肥厚的鳞片逐个分掰下来,每个鳞片的基部应带有一小部分茎盘,将鳞片的2/3部分斜插入粗砂或颗粒泥炭中。一般春季扦插,经2~4个月即可大部分生根发叶,并在鳞片基部长出小鳞茎,此时即可移栽。若秋季进行扦插,维持温度在20 ℃左右,1个多月后鳞片伤口处即产生带根的子球。

2.2 圃地选择

根据药百合的生物学特性,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的砂质壤土,土壤为弱酸性,pH值为5.5~6.5。另外,在圃地选择时,要注意前茬作物,前茬可以为瓜类、豆类或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切忌与百合科的植物,特别是葱蒜类连作。然后进行深翻细作,开沟做畦,以备种植。

2.3 田间管理

不管采用什么繁殖方式,种植后要及时在畦上覆盖1层稻草,厚度为10 cm左右,保温保墒,促进地下根的生长。秋季种植的药百合当年不出土,主要进行根系生长和发育,到第2年春季3月才发芽出土。出土前要注意中耕松土,深度宜浅,以免伤害根系。及时清除圃地的杂草,如杂草过多过密,可用草甘膦22.5 kg/hm2,对水1 050~1 200 kg/hm2,均匀喷洒1次[3]。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在苗木出土前可酌情追施三元复合肥225 kg/hm2,花蕾期增施1次磷钾肥。一般食用和药用以收取鳞茎为主的,在6―7月孕蕾期间,及时摘除花蕾,以免消耗营养,影响鳞茎生长。

由于药百合生长周期较长,至少1年,因此可以结合套种,根据茬口的安排,套种一些蔬菜;也可以与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间作,提高单位经济价值,还可以为药百合遮荫,防止病害的发生;根据药百合的生物习性,可以发展林下经济模式,结合当地的林业经果林发展,在经济林中进行种植。在生产实践中,与杨树的间作模式,效益非常好。

2.4 病虫害防治

药百合在野生状况下,很少发生病虫害。在人工栽培的条件下,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密植,容易引发病虫害。因此,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叶枯病又称灰霉病,药百合受害后,在茎、叶和花上产生斑点,呈红褐色水浸状,并逐渐扩大,最后干枯,造成死亡。防治措施是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同时喷洒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防治。

百合脚腐病主要危害茎、叶。发病期间,茎部出现暗绿或暗褐色水浸状斑,并向上扩展,叶片黄化,发病严重时,茎部腐烂,植株枯萎折断。防治措施: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病害发生时,及时拔除病株,并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施。

蚜虫主要为害幼芽、嫩叶,刺吸汁液,造成叶片卷缩变形。在防治上可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进行嫩梢喷洒。

根蛆主要为害鳞茎,幼虫钻入鳞茎内取食,使叶片枯萎,造成整株死亡。在防治上可用90%敌百虫对水灌根[4]。

2.5 适时采收

药百合移栽后,于第2年秋季地上部茎叶枯萎后,及时进行采挖,此时鳞茎发育充分,产量高耐贮藏。采收应在晴天进行,采后洗净,去须根、茎杆,大鳞茎加工成商品,小鳞茎选出作种用。

3 参考文献

[1] 兰家泉,向世军,陈继富.湘西野生药百合品种筛选及园林观赏利用前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7):59.

[2] 李性勤.优质药百合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00(1):27.

第2篇:百合花的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阿子营 乡镇发展 水源保护区 牧羊河 生态涵养示范区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周围分布着较多的乡镇,长期以来在寻求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一直是当地乡镇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现阶段包括生态补偿在内的一些政策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让农民主动获取收入并自觉保护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问题。

在阿子营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中,笔者基于从传统农业、规模化农林业种植向生态旅游业转变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以山区乡镇人口有序迁移模式和环境保护分级控制模式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及其要点,从而达到保护中实现发展的主体功能区目标。这对其他山区受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影响的乡镇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阿子营乡的基本情况

阿子营乡位于昆明市郊,处于昆明市重要的饮用水源——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的上游,曾经是云南省最大的百合花生产基地,属于中国夏秋百合的优势主产区之一,被称为“中国百合之乡”。当地居民以百合种植、畜禽散养及小规模蔬果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昆明市2008年起对水源保护区进行大力整治,阿子营也被纳入了整治范围,百合种植、畜禽养殖被禁止,烤烟及蔬果种植面积大量减少,当地居民经济收入来源面临极大困难。

二、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建设对环境的限制

2005年6月,国家水利部发文要求保护水资源、搞好水库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并在全国9省(市)中确定了10个水库(水源区)开展防治面源污染及水土保持试点工程建设,其中就有云南省的松华坝水库。据此,昆明市盘龙区政府出台了《松华坝水源区生态保护行动方案》,阿子营域属的牧羊河属于松华坝水库的两条主要汇水河之一,据其地理位置被划入了相应等级的水源保护区。阿子营主要的百合种植区就集中在河流两侧,属于一级保护区,而其它农作物种植以及畜禽养殖则集中在二、三级保护区之内。

三、保护区设置对阿子营乡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

我国有大量水源保护地,并有着大量依水而居的居民和大批临水工农企业。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对水源地的污染日益严重,发展与保护难以共存。阿子营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1、“止耕禁养”措施导致农户耕地大面积减少

(1)水源保护区的一级区严格实行“止耕禁养”,实施退耕还林还湿,恢复生态,加强河道两岸100米永久性生态林带建设管理。为治理35条入滇河道之一的牧羊河,保护松华坝水源,昆明市政府从2007年起,从阿子营农民手里收租土地,“退花”之际,政府按照相关政策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此后,原来种花的土地每亩每年补助690元租金,并逐年递增5%。除此之外,还有一定的教育补助、燃料补助等,但与之前农民种百合或蔬菜的收入相比,相差甚远。例如羊街村村委会,有10个村民小组,土地一共被收租了1295亩。其中第一和第二小组被收租最多,达800亩左右,人均被收租2亩多。两个小组199户,土地被收租前,有100多户种植百合平均每亩收入1万元以上。到2010年,阿子营共收租了2.7万多亩。由于种植限制,人均收入减少到1000元每亩。

“止耕禁养”措施对当地农户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原来河岸两旁的耕地无法继续作为农用,当地居民的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大量劳动力和劳作时间空闲,需有其它就业途径;另一方面,剩余耕地距水源远,灌溉不便,耕种成本增加,补贴金额不多,导致农户总收入减少,甚至返贫,抑制了农民的耕种积极性。

(2)在水源区内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一级保护区建设生态林,二、三级保护区发展经果林、增加水源涵养林。一定时期内,为了建设水源保护地,控制工农业污染源,阿子营必需作出重大牺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平等的个体而言,水源地居民的牺牲只能得到较少的补偿,保护投入区与受益区不一致,致使水源地上游区域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2、“禁花减菜”致使农户直接丧失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二级区实施“农改林”,重点发展经果林,适度发展用材林;实施“禁花减菜”,减“菜”5000亩改种经济林(阿子营1800亩)。而经果林难以在短期内带来实际收入,导致已脱贫的农户又返贫。

三级区全面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有机生态、无公害农业,推广有机生物肥,种植化肥用量少的中药材,并通过引导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引进从事有机生态、无公害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在松华坝水源区开展生态农业基地建设。企业雇佣当地居民,可为当地居民创造一定收入,但由于劳务需求有限,能就业的居民数量也有限。

3、限制畜禽养殖的措施致使经营者面临直接的经济损失

水源保护地建设项目实施后,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严禁畜禽养殖,二、三级保护区禁止规模化养殖;水源保护区实行圈养、禁止放牧。对已在一级、二级保护区建成的畜禽养殖场采取限期关闭或搬迁的办法,致使经营者面临直接的经济损失,再在保护区外寻找合适场地建设养殖场,又会增加投资成本,运作风险增大。

4、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导致农户生活负担加重

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水源保护地建设项目开展污染治理工作:一方面是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另一方面是全面推进水源保护区农村清洁能源。相关部门按照《关于对市委主要领导近日明确的14项工作任务进行立项督查的通知》(昆督通〔2011〕54号)的要求,对水源区村庄污水进行截污、收集处理,对水源区工业污染源进行拉网式普查,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排污和其他环境违法行为,并进一步完成各村的垃圾集中处理站和清洁能源工程建设。这笔污染治理的费用大部分由政府承担,但当地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居民需要一起分摊。另外,为了降低污染,还需普及污染度低而价格较贵的生活农耗产品,这对当地居民也是一个负担。

5、人口迁移政策致使政府及农户都面临资金、房源等问题

一级保护区(核心区)要进行人口搬迁及安置工作。对于一级保护区的居民及部分其他地区的居民,计划搬迁3080人,平均静态投资30—40万/人,共9.5亿,盘龙区要承担5亿以上。其中存在几个较严重的问题:移民搬迁投资较大;移民安置房源难以落实;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短期内难以融入城市;移民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很可能成为新的城市困难群体;移民搬迁后,长期的社会保障问题为政府带来较大压力;移民人数众多,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解决好移民的入学、就医、文化娱乐等各方面的问题。

四、促进水源区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水源保护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松华坝水体水质,削减水源区内面源污染,同时保障水源区内人民身体健康,造福社会的环境保护工程。因此,阿子营要加强水源保护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走出自己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建设保护与发展共存的水源保护地,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致力于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的互促共赢。

1、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当地农民对水源保护地建设的抵制情绪

要让农民拿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并加强宣传。例如,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向他们宣传水源污染,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对他们自身身体造成的慢害,如肺结核、肺癌、血液病等疾病,对任何人而言,这些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庞大的医疗开支以及工作时间的耽误都是难以承受的。所以应当调查清楚当地居民的患病情况,从最贴近当地居民的点切入宣传,能取得比宣传宏观政策更好的效果。

2、加强技术培训,切实做好替代种植

长期从事百合、烤烟栽植的村民,如果再去从事经果林、中药材等的栽植,经验上就会有所欠缺,也难以找到好的销售渠道。建议与专业农林院校开展合作,由校方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派遣专家实地考察,给出合理的种植意见,对当地居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逐渐打造阿子营新的农产品品牌。

3、规范养殖,做好防疫工作,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畜禽的养殖只能在距离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较远的地区,按规定建设养殖场,并做好排污净化设施的建设,规范养殖,做好防疫工作,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政府应对养殖者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偿,并建设沼气池对畜禽粪便进行循环利用,这样既可控制排污,又能产生可利用的清洁能源及有机肥。

4、严格监管,杜绝一切可能的污染源

严格监管,建议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范围内村庄、道路沿线环境的集中整治,清理村庄和公路沿线乱堆乱放等现象。因地制宜建设垃圾收集、清运、处置系统,以彻底消除水源区的污染隐患。种植区实施无公害栽培模式,只施用有机肥,利用生物多样性作物栽培技术防治病虫害,杜绝一切可能的污染源。在严格监管的同时,进行大力宣传,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使农户主动配合,并养成良好的生活、生产习惯,为水源保护地的建设尽力。

5、通过教育移民和就业移民有序实施人口迁移

一、二级水源保护区范围内,除出生、婚嫁、军队复员转业退伍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等国家政策允许迁入的外,不再办理其他人口的户口迁入,并通过教育移民和就业移民有序实施人口迁移。加大主城重点饮用水源保护区所在县区集中办学、规模化办学的力度,建立水源区农村适龄人口小学至大学阶段学业的扶持保障制度。合理制定劳务输出的政策措施,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工作,做好信息服务。广泛收集省内外各种用工信息,向适合条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及时,鼓励其外出务工。

【参考文献】

[1] 张力、飞雪梅等:阿子营现象透视[J].中国花卉园艺,2004,10(19).

[2] 肖青:阿子营生态环境状况及对策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2(2).

[3] 李欣:城郊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规划建设探索——以福建将乐县金溪森林公园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09,6(2).

[4] 邓敏、付奠基等: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定量研究——以昭通渔洞水库水源保护地为例[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10(5).

[5] 夏磊:江西省新建县饮用水源保护对策探讨[J].江西化工,2010(12).

[6] 孙金华:水源保护地生态型社区建设的思考[J].环境水利,2003(3).

[7] 马斌、谭柳等:发达国家水源地保护模式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6(3).

[8] 吕普:国外水源保护地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09(1).

[9] 赵加祥:一条实现水源保护地与水源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好路子——对嵩明县阿子营乡发展百合花产业的调查[J].时代金融,2009(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阅读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