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

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

第1篇: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

一、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之困

在 2006 年的时候,就曾经有相关专家进行过预测 :他们认为互联网用户正以每年 100% 的速度递增,该行业的人才缺口相当惊人,预计我国在未来十年大约需要 200 万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电子商务行业的迅猛发展,会带来大量就业岗位,这些岗位有的来自新型网络企业,有的来自传统行业。其带动的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这种强劲的发展趋势,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衰退的迹象。到目前为止,电子商务行业带动的直接就业已经超过200 万,带动的间接就业人数更是超过了 1000 万。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子商务”相关人才的市场前景光明。但是事实却是,电子商务确实像预测的一样在飞速的发展,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却让人尴尬不已。在现实生活中与电子商务人才的迅猛需求增长相对应的,是电子商务专业不到 20% 的毕业生就业率,这远低于普通高校毕业生 84%的就业率。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专业培养方向含糊不清,课程开设不合理

自 2001 年 3 月教育部高教司正式批准浙江大学等 13所院校首批试办电子商务专业以来,全国已有 275 所高校和近700所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在读学生已逾10万人。因为电子商务在新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国民经济建设 、金融与商业流通 、生产与服务领域 ,乃至各类社会活动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人们习惯于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试图培养出电子商务方面的万能型人才。由于电子商务就其性质和应用的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学校将其单纯理解为“电子”加“商务”,或者“电子网络”与“商务”概念的简单叠加。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忽略了培养内容的具体化,只是简单地将网络技术课程与商务类课程进行组合,或者是侧重于讲授技术类课程,附带讲一些商务类课程。这使得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等专业大量教学内容重合,造成的结果势必是电子商务专业所需开设的课程过于庞杂,过于注重技术本身,淡化了电子商务的本质和核心是商务本身。

(二)电子商务类师资缺乏

目前电子商务类教师的选择,主要方式是高校相应专业的毕业生直接从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或对现有师资进行专门培训,如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师资的转型,很少有来自电子商务企业的人员担任教师。高等院校相应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甚至可能有短暂的电子商务企业工作经验,但对于培养应用型的电子商务人才来讲还是显得能力不足。此外,现有师资转型往往也会产生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上的弊端,例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往往侧重于电子商务技术,而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师往往只注重商务知识的教授。现有大多数教师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以往出版的一些电子商务书籍,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不够实用,在传授知识上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师资大多没有电子商务实战经验,不少师资在从事电子商务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而且也难以传授给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也成为纸上谈兵。

(三)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

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大部分院校都将大量资源、精力投入模拟实验室建设之中,主要利用一些软件公司已经开发成熟的课件模拟整个电子商务运作的流程,但应用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课件产品开发至今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与日益革新的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不相适应,对于电子商务教学所起的辅助作用有限。比如有些院校现在使用的还是2000 年以前的电子商务实验室软件,这和现在的电子商务的实际状况已经差之千里,仅仅能起到讲解有关概念和理论的作用而已。另一方面,许多实验环境虽然也极力要创造仿真的环境,但由于软件设计的限制,本身提供的功能有限。这些实验系统,考虑的总是简化的要素,并且往往是静态的,更不用说考虑负责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一次并不能真正模拟现实中诸如产品需求市场变化,针对顾客消费群体的不同消费倾向调整营销策略等较为复杂的电子商务活动。企业渴求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人才,但学校因无法为毕业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平台。为此,这些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被电商企业无情地拒之门外。

(四)毕业生技能评价缺乏标准

电子商务专业已经发展了十余年的时间,虽然机构颁发和企业颁发的技能鉴定证书,但是对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评价却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国内对于技术鉴定的证书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社会机构认证的证书,另一类是企业认证的证书。社会机构颁发的技能鉴定证书,主要以行业协会或以国际机构名义颁发,由于机构的权威性和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其社会认可程度并不高。另外一类是企业颁发的技能鉴定证书,但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用人状况决定了企业认证的狭隘性。调查显示,我国49.52% 的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员工数介于 20-50 人之间 ;其次为少于 20 人的,约占 28.42%,50-100 人员规模的约占13.37%,介于 100-200 人的约占 7.23%,而超过 200 人以上的只占总数的 1.46%。因此,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其缺乏进行人才技能系统评价的能力。有些大型企业,如阿里巴巴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应用专员证书》、《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国内贸易应用专员证书》、《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上零售应用专员证书》三种证书,是围绕阿里巴巴的国内、国际 B2B 平台以及淘宝 C2C 平台开展内容讲解,无法和其他企业的技术平台融合。

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脱困之道

目前,就中国现阶段及未来的经济趋势市场来说,中国行业电子商务市场正进入快速发展期,B2B 市场交易规模高速增长,中小企业用户稳定增长,行业渐成海内外资本市场投资新宠。工信部表示 :政府对电子商务高度关注,我国电子商务进入“十二五”之后,可能会迎来一个爆发性的增长期。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到了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也把电子商务作为重点的发展产业。相关专家曾预言 :“中国互联网下一个十五年是电子商务的十五年”。面对如此有利的就业环境,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进行及时的调整,以抓住发展的机遇。为了解决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必须以职业需求分析为起点,结合院校自身的教学资源及优势,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合理的设置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一)电子商务行业岗位细分

从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上,电子商务岗位需求可以分为技术型、商务型和综合管理型。

1、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岗位方向细分 :(1)电子商务平台设计 ( 代表性岗位 :网站策划 / 编辑人员 ) :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平台规划、网络编程、电子商务平台安全设计等工作。(2)电子商务网站设计 ( 代表性岗位 :网站设计 / 开发人员 ):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网页设计、数据库建设、程序设计、站点管理与技术维护等工作。(3)电子商务平台美术设计 ( 代表性岗位 :网站美工人员 ) :主要从事平台颜色处理、文字处理、图像处理、视频处理等工作。

2、电子商务专业商务类岗位方向细分 :(1)企业网络营销业务 ( 代表性岗位 :网络营销人员 ) :主要是利用网站为企业开拓网上业务、网络品牌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作。(2)网上国际贸易 ( 代表性岗位 :外贸电子商务人员 ) :利用网络平台开发国际市场,进行国际贸易软文推广。(3)新型网络服务商的内容服务 ( 代表性岗位 :网站运营人员 / 主管 ):频道规划、信息管理、频道推广、客户管理等。(4)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的推广 ( 代表性岗位 :网站推广人员 ) :负责销售电子商务系统和提供电子商务支持服务、客户管理等。(5)电子商务创业 :借助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利用虚拟市场提品和服务,又可以直接为虚拟市场提供服务。

3、电子商务专业综合管理岗位方向细分 :(1)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管理 ( 代表性岗位 :电子商务项目经理 ) :这类人才要求既对计算机、网络和社会经济都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又具备项目管理能力。(2)企业电子商务综合管理 ( 代表性岗位 :电子商务部门经理 ) :主要从事企业电子商务整体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工作。(3)利用自身优势,明确培养方向不同的院校由于其发展的历史,积累的师资资源、教学条件各不相同,有着各自的独特优势。对于计算机技术教学能力较强的学校,可以将人才的培养定位于能够以市场需求、客户需要的视角来进行网站设计和管理的技术人员,显示出其区别于普通技术人员的能力。对于商务教学能力较强的学校,可以将人才培养定位于熟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清楚网络商业环境及市场与传统模式的区别,培养其在网络的特定环境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能力,从而显示出比普通财经类毕业生更强的针对性。对于综合管理类的岗位,由于对综合技能的要求很高,并不是十分适合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如果学校的培养方向定位于此,可能会带来尴尬的就业局面。

(二)突出教学侧重点,快速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可以适当降低技术类课程的难度或者商业类课程的难度。重点突出和其工作需求相关的,有助于其提高工作成果的课程,适当的弱化基础类课程。具有行业背景的学校,比如交通类、金融类、化工类等,还可以增加行业相关知识的讲授,为其进入并快速适应该行业工作奠定基础。可以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预测,增加未来有可能快速发展的行业相关知识的讲座或者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对于出现的新技术及一些新的电子商务企业商业运作模式等相应内容,比如移动商务等,也要及时的补充到课程的教学中。

(三)推进工学结合,提升实际应用技能

以实践为起点,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再通过教学解决问题。根据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在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始终围绕技能这一中心加强对学生的训练。除了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条件外,还要广泛开展校企联合。可以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穿插相应的企业实践。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和企业合作,参与电子商务企业经营活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创业活动,比如开设网店等。

第2篇: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

2005年4月14日到5日,改革开放27年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出面主持的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召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直接涉及到改变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问题,流通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包括现代流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迅速增加。2005年7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无锡召开了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并制定了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和《若干政策》。《实施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了全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l]:到2010年的五年时间,总量实现倍增、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保持在全国服务业发展的领先地位,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4年的31%提高到40%左右。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全面部署,对全面提升江苏经济发展的现实竞争力,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来说,对其发展也将会带来很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因为工商管理系各个专业都是培养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前景必然无限广阔;相反,工商管理系如果墨守成规,不思奋进,按传统的服务业培养人才,与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相脱节,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萎缩,甚至被淘汰,要办好工商管理系,必须首先要了解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培养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的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我院的优势,避开其劣势,制定有效的战略和策略,采取符合实际的有效措施,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求得工商管理系的生存、壮大和发展。

二、现代服务业的范围、特点和作用

(一)服务业的范围

服务业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一般指第三产业。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090()4一2列出的领域主要有:招待服务(如餐厅、旅馆、旅行社、娱乐场所、广播、电视等),交通(如公路、铁路、海运、电讯、邮局等),卫生服务(如医院、救护队等),维修(电器、机械、车辆、建筑、计算机等),公用事业(供水、供电、能源供应、消防、治安等),贸易(批发、零售、采购商、营销、包装等),金融(银行、保险、抚恤机构、地产服务、会计等),专业服务(建筑设计、测量、法律、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咨询、培训和教育等),行政管理(人事、机关服务等),科学服务(探索、开发、研究、决策性支援等)。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不可能涉及到服务业的方方面面,其专业包括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国际贸易、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都涵盖在服务业之中。

(二)现代服务业的特点

从经营管理角度考虑,与产品的经营相比较,单纯的传统服务有以下主要特征:(l)无形性—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抽象的和无形的,让人不能触摸或凭肉眼看不见其存在;(2)不一致性—服务是不标准的,其构成成分及质量水平经常变化,很难统一界定;(3)不可分割性—服务的产生和消费是同时完成的,也就是说,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过程与顾客消费过程同时进行;(4)不可贮存性—服务不可能像有形产品一样被贮存起来,具有时间的制约性,“生产”出来的服务如不当时消费掉,就会造成损失;(5)缺乏所有权—服务在交易完成后便消失了,消费者并没有“实质性”地拥有服务。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它具有服务业的基本特征,但与传统服务业相比较,更具有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例如现代物流就是一种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

(三)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根据美国国家统计部门确定的数据,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许多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服务业的比重都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3至314,而且在大型的制造业、农业和采掘业的大型公司内部还有一个隐形的服务部门,即所谓“内部服务”[zJ。服务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是国家和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现代物流是以网络、通讯、计算机等为载体,它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产品的直接成本,据有关统计显示,约占总成本的10%,产品的制造时间,约占从生产到消费总时间的5%,其所对应的90%的价值成本及95%的时间成本,是在储存、装卸、运输、包装、销售等作业过程中消耗掉。所以现代物流被视为继人力、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它对于实现经济高效运行,提升企业生产和效率,降低商品流通成本,进而增强工商企业乃至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调整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

(一)中国管理教育的历史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系统地进行管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已有近百年历史,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内容和方法[3]。解放以后,我国的管理教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66年,可以称之为学习前苏联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这一阶段在我国的工科院校中,设有管理系,以生产作业管理为主,在财经院校中设有部门经济管理专业。这一阶段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全面学习前苏联,请苏联专家来讲课,帮助培养师资,用前苏联的教科书。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为理论基础,“大道理”讲的多,实用性比较差。第二阶段从1966年至1977年,可以称之为管理教育的废弃阶段。由于,认为管理教育没有用,全国工科院校的管理系和财经院校几乎全部停办。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1994年,称之为重新起步阶段,在工科院校中设立管理工程系,财经院校全面恢复,管理教育开始升温,发展势头很猛,许多管理专业都成了热门专业。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开始学习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当时由于经济体制的差别,很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并不适用。第四阶段从1995年至今,可以称之为应用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对外进一步开放,消化、吸收了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并努力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工商企业中应用。进人21世纪以后,我国加人了世界贸易组织,各方面与世界接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使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变动导致了管理教育的发展和变化。适应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能力的改变,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二)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

国外学术领域里,对服务管理的研究比对制造业管理的研究要落后许多。中国的服务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相比,存在巨大的落差。而中国的现代服务业管理的研究和教育,应该说刚刚起步。当我们考虑提高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质量时,首先应从现代服务业经营管理特点出发,了解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重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l)培养敬业精神。由于服务业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对服务企业来说,最困难的是将服务质量进行定量描述和进行如实的评价,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产品可以标准化生产,可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但对大多数服务来说,很难进行标准化的质量控制。所以培养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与他人合作的敬业精神,要使学生成为视野广阔和很强的现代服务意识的管理人才。

(2)培养创新和灵活的思维。和现代制造业一样,现代服务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化,诸多因素促进服务管理的不断变革。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的胆识和本事。现代服务业比制造业创新和创业的机会多得多,学习工商管理的学生,有可能将来在现代服务业中自我创业,成为“老板”。同时,必须认识到,服务业管理教育与其它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教育不同,有其科学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学习管理经营决策的艺术。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灵活的策略思维。

(3)掌握和吸收服务业管理的现念。现代服务业有别于传统服务业。例如过去的运输业、仓储业、货物业等等所熟悉或被视为当然的经营指南,现在已经遭受了质疑或修正,发达国家已告别了“运输时代”,进人了“现代物流时代”,许多新的现念不断涌现,新一代的服务业管理人才,必须掌握和吸收先进的现代服务理念。

(4)掌握现代服务业先进的经营方法。现代服务业以千方百计满足客户要求为宗旨,其经营方法层出不穷,永无止境,因为顾客的需求永无止境。所以现代服务业教育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努力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管理经营方法,与国际接轨。这是培养新一代服务业管理人才的重要内容。

(5)掌握和应用一定的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现代服务业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信息技术直接推动了服务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化。传统服务业以体力为主,现代服务业以技术为主。所以与传统服务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必须掌握并能熟练应用一定的信息技术。

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倾心培育国际化、职业化、个性化的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川,在工商管理系的具体体现就是根据上述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来培养现代服务业的管理人才。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素质加能力加专长”的人才培养观念,具体到工商管理系,就是体现在“现代服务业的理念加现代服务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加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手段加一定的专业外语”。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在现有传统服务业队伍的大部分人中是不具备的。这样培养的人才,正是现代服务业现在和未来发展急需的人才。

四、办好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的对策

(一)工商管理系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是专二招生的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相比,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人数比较少,学生来源高考分数低,而且这些学生基本上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都是独生子女,相对怕吃苦,自我服务意识比较差,要他们成为具有很强的为他人服务意识的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这是很不容易的。同时工商管理系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足,硬件设施也欠缺,要完成培养现代服务业合格的高、中级管理人才的艰巨任务,从而不辜负家长和学生的期望,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社会需要,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工商管理系也有自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民办院校机制的灵活性,可以主动地去适应经济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我们可以完全摆脱传统管理教育和传统服务业观念的影响,完全可以根据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特点来设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聘请专职和兼职教师‘。至于学生高考分数低、素质相对比较差,这是事实。但应该看到高考成绩有许多应试教育的痕迹,并不完全代表学生的潜能。而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绝对不是在应试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国内外很多优秀的管理者、成功的企业家,有可能文化水平不太高,有的甚至没有进过大学的校门,但是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经营管理的艺术,所以获得了成功。相反,学历高具有应试能力的人,并不一定就有很强的管理才能。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现在是专二招生,学生肯定分数比较低,但是只要培养方式得当,按照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来培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能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合格管理人才。

(二)工商管理系的奋斗目标

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的奋斗目标是办成民办高校中一流的工商管理系。通过今后几年艰苦努力,使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逐步走向成熟,在硬件设施、教学质量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做到培养目标明确,突出现代服务业管理的专业技能,并形成自己的涉外物流管理、涉外会计以及酒店管理的优势专业。如果与公办院校相比,虽然我们的学生高考分数比他们的学生低许多,但通过三年的培养,要使我们的大部分学生的能力超过公办院校中等水平的学生。

(三)办好工商管理系的对策

1.教学计划

根据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和现代服务业教育的特点,工商管理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掌握先进的现代服务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掌握现代服务业先进管理技术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阁。教学计划中体现如下特点: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信息技术能力训练。各个专业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有七门课,主要是计算机应用基础、vB、电子商务基础、网页设计制作、网络数据库、各个专业本身的信息系统与实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3)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各个专业都开出职业认证课,使学生能拿到各个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4)加强外语能力训练。三年外语不断线,专业外语上两学期,使学生能阅读本专业外语书籍。(5)加强实践和实训课教学。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2.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减少传统的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案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3.教师

本系现有教师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与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相比,都有较大的距离。今后对招聘的教师,最低要达到研究生或重点大学本科生,鼓励在职的教师读在职研究生,使本系教师都能逐步达到研究生的水平。对年轻教师加强师德教育。同时要提高教师待遇,从而才能稳定现有优秀教师,并能吸引校外优秀人才到本系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

4.教材

全部使用国内大的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杜绝使用国内外研究生教材。

5.建立教学实习就业基地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办好“锦江之星班”,稳固和发展与锦江之星旅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定单培养关系,努力开拓与更多的知名企业建立稳定的定单培养关系。

6.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工商管理系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自我封闭完成不了艰巨的教学任务。工商管理系的管理是开放式的,必须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各种资源,为本系培养现代服务业合格人才服务。例如,提高学生计算机和外语能力,有赖于本院的信息系和外语系。如工商管理系教学资源配置图所示。

7.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求得工商管理系的长足发展

百年来无锡工商并重,创造了创业创新的辉煌历史,出现了近代无锡工商共生共荣、百业兴旺的局面。最近几年,无锡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生机勃勃地发展,取得了诱人的成绩。《福布斯》中文版8月26日正式公布的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无锡排名第二,江阴、宜兴也首次上榜[6j。在“十一五”期间,无锡将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例如总投资20亿元以上的江阴港区物流中心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无锡新世界国际服装城,总投资20亿元的亿丰国际数码港等等,无锡将被建成苏锡常都市圈的服务业高地。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身处无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必须全方位利用无锡现代化服务业高地的优势,使我院工商系得到长足发展。

第3篇: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财务观念;信息系统;安全防范

信息时代的经济活动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促使了诸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等诸多媒体空间的出现。许多传统商业运作模式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订单等新兴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商业活动模式,使企业购销活动更加便捷和经济,企业对存货的量化监控也更加精确。站在信息时代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的变革方向。

一、传统财务管理的主要弊端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商务方式,致使传统财务管理暴露出诸多弊端。

(一)传统财务管理的网域维护方面的缺陷

信息时代,商业交易多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需要通过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安全。传统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口令维护工作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同时,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拦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传统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单机或者内部网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传统财务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不配套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均可通过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这要求财务管理在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上求变。管理方式上,要求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工作方式上,要求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不能真正打破时空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由于传统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从而使企业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三)传统财务管理难以满足电子商务要求

信息社会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陛、适应性和弹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财务管理由于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同时,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信息时代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下等不良后果。

二、财务管理的变革方向

传统财务管理的诸多弊端,为信息时代的财务管理变革指明了方向。

(一)信息时代要求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软件,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信息资本将占主导地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考虑更多影响因素,不仅要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注重企业的预期成长效益和未来增加值,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信息时代的财务管理者,需要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等,从而使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为此,需要更新财务管理软件。传统财务软件由于功能相对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的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则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在Web层次上实现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使业务数据完成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相关部门能够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

(二)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和Intra-net基础之上,从而使会计信息传递模式变为“报告主体――信息通道――信息使用者”

采用网络传播方式的财务管理,可以使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孤岛”直接转向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能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企业人、财和物资源运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以及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及其业绩等全部信息;可以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加多样化(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质信息和精神信息)。

(三)建立起财务信息的安全防范体系

应该从技术层面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包括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以建立起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从而为财务软件提供周到的、强有力的数据安全保护,以有效减轻由于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和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例如,从软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环境和操作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保护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个方面着手,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四)建立起适合信息时代的财务管理模式,使财务数据处理快捷有序

各分公司和子公司把原始信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传递到总公司或总部的计算机上。主计算机收到原始信息后,把需要核对的数据凭证等发送到互联网上,向有关方面(如税务、银行、工商和债权债务人等方面)核对;对于不需要核对和已核对相符的原始数据,计算机中心的主计算机自动编制记账凭证,并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汇总总账、分户日记账和分户明细账,并随时将各类账户进行核对;计算机中心的主计算机根据各种账簿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并上网,各信息使用者可以上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财务管理技术方法需要不断创新

信息时代的财务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有着重大区别。然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财务管理也需要而不断创新。当代财务管理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财务管理网络化

即企业运用网络来实现财务管理职能。企业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从而实现解决一系列目前财务活动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跨地区财务数据传递、会计报表合并、动态分析财务及资源状况等,形成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体系。网络财务管理依靠网络财务软件来执行,完成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管理、在线管理和对电子商务的管理。通过网络财务软件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经济资源管理,实现企业对分支机构的远程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及诸如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控制行为。

(二)财务管理柔性化

网络时代企业为了增强在不可预见的多变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须实行企业柔性管理,推出新产品和个性化产品,以适应动态的、持续创新的网络经济需求。企业柔性管理包括生产、人员、信息等各方面管理,财务的柔性管理是从财务核算、计划、控制、分析角度,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使企业信息资源具有柔性,以促使企业提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被使用程度,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

(三)财务管理再生化

企业流程再生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者迈克尔、哈默等提出的一种新思想,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再设计,以显著提高企业效率。企业流程再生管理目标是重振企业活力,重建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战略规划和重启新生。财务再生管理是对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的革命性调整和财务资源的重新配置,目的是为了适应企业内外部的需要,并与企业管理目标相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使企业财务再生管理成为了必要和可能。财务再生管理给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四)财务管理虚拟化

信息时代的企业虚拟化,是由几个有共同目标和合作协议的公司组成一种动态的短期的战略同盟。由于资源有限,为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只掌握核心功能,把企业知识和技术依赖性强的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把其他低增值部门虚拟化。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突破了企业的有形界限,表面上虽然有着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内部却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

虚拟企业需要财务管理虚拟化。财务虚拟管理可去掉很多中间环节,使价值的产生与确认直接相对应。它以企业的核心功能为财务管理中心,对各虚拟化的职能部门进行集中协调性的管理,主要包括对通过网络进行的虚拟经营、虚拟交易所产生的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管理。这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全面创新的,以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的一种财务管理策略,是财务柔性管理、财务再生管理和网络财务管理等技术方法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温兴琦,王哲.网络环境下的反不正当竞争问题研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1)

第4篇: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

近年来,国家提倡大学生以创业的方式就业,从而更好地带动大学生就业,使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高校正在实施的创业教育从课程设置到学生的社会实践,都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形成了一个整体实施方案。但是独立于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之外的创业教育是不完整和片面的,因为创业活动本身要求创业者熟悉市场规则,能置身于市场环境中迎接竞争,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知识成为创业者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利器。因此,应当在工商管理的专业课教学中强化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市场营销是教育部规定的工商管理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市场营销课程主要从分析营销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入手,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市场定位等战略,确定目标顾客,最终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最大价值。市场营销是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能够发现和创造消费者需求,为企业寻找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因而是企业经营过程的起点,另一方面肩负着为企业创造利润,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因而是企业经营过程的终点。市场营销职应渗透于创业活动的各环节,成为创业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

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律等众多领域,要求给学生以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掌握创业活动的内容、方法、步骤和技巧。因此,对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是创业教育的热点。市场营销课程和创业教育存在诸多对接点,与创业教育相辅相成,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既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有益的导向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和提高其创业能力,同时拓展创业教育模式,是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的亮点。

二、措施

(一)课程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小微企业的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是市场营销的核心内容之一,品牌的瞬间认知和瞬间联想功能可以提高顾客对产品的忠诚度和认知度,降低顾客对价格的敏感度。有效的品牌管理能显著提高创业企业的经营效率,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大学生创业多以小微企业为主,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应当格外关注此类企业的品牌管理。首先要增强小微企业的品牌意识,引导小微企业走品牌经营之路;其次要提高小微企业的法律意识和品牌保护意识,及时将品牌上升为注册商标或注册域名,不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再次要强化小微企业的战略品牌管理,在能够取得合法市场地位和合理市场份额的时候,适时向市场推出新品牌,防止被竞争对手包抄利用,在加强品牌自我保护的同时,实现小微企业弯道超车赢未来的梦想;最后要增强小微企业的平台品牌意识,引导小微企业采取平台品牌经营之道,有效借力百度、淘宝等成功的互联网平台,成为蚂蚁雄兵中的一员,充分发挥长尾效应,打造亦小亦美的小微企业。

2.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网络营销推广策略。

比尔?盖茨说,二十一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网络正在改写传统商业规则,“一切企业皆电商”是电子商务浪潮所向披靡的真实写照。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创业企业主动“触网”,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推广,以节省运营成本,提高推广效率。要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强化网络营销推广策略的学习,提倡以技术为基础的精准营销,以销售为导向的体系设计。要引导学生在全面了解网络推广环境的同时熟练掌握微信营销、搜索引擎营销、QQ营销、Email营销、微博营销等推广工具,熟悉网络,发展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开放活跃的互联网思维,提高在互联网环境中的生存和竞争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3.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市场环境。

在教学营销环境的时候,除了要分析常规的市场环境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市场环境:着力分析国家和省下达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货币出资“零缴付”、经营场地“零成本”和服务创业“零收费”等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地区创业环境中的阻力,克服创业文化中存在的小富即安的思想,消除群众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不理解,走出社会舆论对女性创业存在的误区等;帮助学生积极寻找创业的金融支持――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创业孵化园区的支持等。对市场环境的深刻理解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有的放矢,有效克服创业的障碍和阻力。

(二)课程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案例教学是市场营销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参与程度,增强其创业积极性。教师在开课伊始要求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成立案例分析小组,小组成员根据案例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分析案例所反映的市场营销原理,将案例分析结果做成PPT在课堂展示。教师还要设置一套有效的能够被学生认可的案例分析量化评价体系,对参与案例分析的小组进行有效评价。在案例分析的准备方面有气质仪表、情绪准备等指标;在案例分析的内容方面,有发言的逻辑性、准确性、得体性,案例分析的观点是否清晰、论据是否充分,说话的语速和节奏控制能力,对案例分析时间的把握能力等指标。一套完善的案例分析量化评价体系能够给案例分析小组以准确及时的信息反馈,提高整个案例分析的效率,并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对案例教学的充分利用能够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将营销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为其开展创业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巧妙设置实战性的课程作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市场营销课程的后期,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营销计划书或产品推广方案:为自己经营的企业、或生产的产品设计一个品牌名称和Logo;利用所学市场营销知识,对市场环境做SWOT分析,弄清所经营产品或项目的优势与劣势,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设计所经营的产品或项目的营销组合――产品与服务,价格,促销,渠道;尤其是促销方面,可以设计一个包含广告方案、销售促进手段和公关方案等在内的整合营销传播方案。通过巧妙设置实战性的课程作业,学生加深对创业活动的认知,提高创业积极性。

3.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各种层次的创业大赛在高校不断开展,激发了学子的创业热情。市场营销课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营销计划书和产品推广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撰写创业计划书,并将创业计划书付诸行动,积极参加符合自身能力的创业大赛。通过赛场的评委提问、选手问答等环节,提高临场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对市场机会的敏锐度,及时抓住创业契机。

第5篇: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跨渠道变革模式;渠道整合;闭店潮

【作者简介】谭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法商学部讲师,广西 南宁 530022;汤定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湖北武汉430073

【中图分类号】F7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7-0151-04

一、引言

在2012年下半年我国诸多百货和传统零售企业纷纷遭遇闭店潮的大背景下,新兴的销售模式备受关注。甚至还有学者预言新兴的非店铺式零售渠道将会取代传统的店铺式零售。但据艾瑞咨询最近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增长迅猛,达7735.6亿元,但这也只占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受零售网络的覆盖面、消费的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单一渠道的无店铺零售企业还是很难撼动传统零售业的霸主地位。而将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跨渠道零售模式,则有可能发挥两者的优势。越来越多的零售商们都开始意识到通过跨渠道模式来扩大顾客覆盖面,增强市场整合效率,提高消费者体验满意度,这一方法或许可以改善原有单一渠道所面临的困境。

在零售管理的文献研究中,近些年开始逐渐有人关注零售业的多渠道变化趋势。但绝大部分的焦点都集中于多渠道建设的意义以及多渠道背景下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国内外的文献都极少提及跨渠道零售战略以及如何实施跨渠道的战略整合。而区别于简单多渠道经营的跨渠道整合正是零售行业多渠道建设的一个关键过程。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首先概括了跨渠道零售战略的内涵,并分析目前跨渠道零售的现状。其次,在对整合难点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零售业实施跨渠道整合的模式。

二、零售业跨渠道变革的内涵

跨渠道零售变革是在多种零售渠道环境下的一种整合战略。它指的是零售企业在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营销渠道时,通过充分的渠道整合使企业重建一个具有多种渠道聚合效应的渠道模式。它具有自身的独有特征:一是革新性。跨渠道零售战略其实并非是零售企业新增销售渠道,而是在新增渠道之后对零售企业的运营模式、营销要素、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的全面革新重构。二是具有冲击性。跨渠道零售战略的实现。不仅影响厂商、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关系。更影响顾客购买行为的变化。

跨渠道零售其实是将网络零售、实体零售、移动终端等不同的零售方式有机的整合在一起。零售企业实施跨渠道整合战略后。顾客可以通过其门户网站了解产品信息,到实体店进行有形商品的体验以确定产品的选择。然后在虚拟店付款,使用后在网络平台给出产品评价。如出现问题则可以拿到实体店铺进行维修或退换。零售商通过对不同渠道和各个顾客接触点的充分整合。使顾客能在成本最优的情况下得到无缝链接的购物体验。有可能使跨渠道购物的消费者达到购物效用最大化。

三、跨渠道零售的发展现状

(一)网络电商纷纷构建实体渠道

早在2007年。“淘淘巷”作为一种网络经营+实体店铺的跨渠道网络实体街区在南京的淮海路开业。高峰时每日超过1万人次的人流量充分的证明了它的成功。

而在无数人为双十一创造的奇迹感到激动无比时,天猫却再一次的反其道而行之。淘宝宣布通过加盟方式建立实体便利店——淘1站。网上卖家向淘宝申请提供折扣商品。而淘宝将这些商品印制成目录,放置于每个“淘1站”。消费者挑选目录上的商品后向淘1站付款,淘1站承诺将于3-5日内到货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这种淘宝网下实体店以代买和代卖为经营模式,目前全国已经陆续开了几十家。

(二)传统零售业巨头向线上扩展

除了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向电子商务方面发展的沃尔玛和家乐福等世界零售业巨头外,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地的大型零售企业也纷纷加快了跨渠道变革的进程。前段时间甚嚣尘上的苏宁易购与京东商城的价格战则正好体现出了苏宁电器网上扩展的决心。而苏宁的老对手国美电器的网上商城(.cn)上,很多商品也都实现了在线订购。此外,北京以王府井百货、百联集团等等为代表的传统零售企业也都纷纷进军电子商务行列,而在武汉的武汉广场和武汉百货也不约而同的于今年下半年宣布开设自家的网店或网上商城。

(三)实施跨渠道整合的难度较大

现实中许多进行跨渠道建设的零售企业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拿武汉的百货业为例:武汉世贸商城去年其网店销售同比增长了6倍多。但其实网店销售基数小,所以增长显得很快,实际销售比实体店差远了。而且与实体百货店有数万种商品相比,商场网店的货品着实不多。在武汉广场的淘宝网店内,能搜索到的有货商品,仅仅有不到100件。

为什么看似进行跨渠道建设的尝试而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真正的跨渠道零售并不仅仅是新建一个网站、一个呼叫中心或一个店铺那么简单,而应是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业务模式。因此跨渠道变革远在技术层面以上,它意味着零售商整体运营系统需要面临根本性的改变。包含了整个运营模式的转换、营销要素的变化协同、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等等。在跨渠道整合的过程中,尤为突出难以协调的地方应主要集中于供应链信息共享、顾客管理、不同渠道的商品结构及定价、促销协同、组织重构等等方面。本文下面的内容将通着重归纳分析在整合难点基础上的跨渠道整合模式。

四、跨渠道零售的战略整合实施

(一)构建跨渠道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在传统零售商甚至是普通的单一渠道零售商供应链信息流动模式中,信息的流动是多层级且延时的。更有甚者,一般来说零售商与供应商是不愿与对方共享供应链信息的,他们更倾向于将比较重要信息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提供给对方,即使共享信息能够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这种信息流动的多层级化使得供应商与零售商有可能产生更大的摩擦。

因此面对跨渠道购买,各个渠道间要实现精诚合作让消费者体验无缝链接的服务,零售商在实施跨渠道整合战略时应首先考虑信息平台的整合,构建起跨渠道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要打造跨渠道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就要建立一个拥有零售商端、供应商端和顾客端的供应链信息系统。该系统必须渗透到订货、物流、收银、库存管理、消费者信息收集与管理等的不同渠道间零售流程的各个方面。在这一平台上供应商、零售商和顾客之间的信息流通是实时与同步的。顾客可以利用这一系统即时查询不同渠道上商品的款式、价格、库存的变化、商品物流信息、退换货服务信息等以及可以用来进行网络支付。而零售商必须利用这一系统使各个渠道间的销售情况、库存变化、商品物流情况、消费者资料和反馈等做统一的数据储存和处理。而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由于在这个共享平台上各有端口,他们可以同时实现消费者数据的存储与提取。用以对顾客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使用,以便在商品款式、价格、促销等各个方面更快的予消费者以反馈。

(二)实施个性化及专业化的跨渠道顾客管理模式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零售商们的低价策略难以维持长久的优势。而产品的特色最终也会走向趋同。要在未来的长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使用跨渠道战略的零售商们首先需要将运营理念从以产品为中心的业务管理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上转变。而要建起适用于具有多种渠道零售商的专业化及个性化的顾客管理方式,本文提出了跨渠道零售的顾客管理模式。

对消费者选择渠道的需求进行分析是提出零售渠道战略与进行渠道设计的关键。其后销售商需要分析其竞争对手所采用的渠道,更要根据行业结构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对已经采用的渠道做出反馈评估。在确定了全部可供使用的渠道之后,要在顾客信息、营销手段、组织结构等各方面对渠道进行有效整合。但在客户关系管理的背景下,其整合中最重要的是对不同渠道上的客户信息和数据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建立起一个跨渠道的顾客数据库。

在对顾客数据库中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可将顾客按照消费金额的等级分成若干不同的顾客群体。其后可再按照顾客消费商品的主要类别又将顾客划分为不同商品大类的VIP。根据不同大类商品VIP们的共同和不同偏好。对大客户进行个性化的营销;甚至是借鉴酒店管理或者金融服务业中的大客户管理模式,进行一对一的客户管理。

在多零售渠道环境下,运营者们应该意识到各个渠道间积累起来的顾客资源和顾客数据是必须要共享的。只有根据顾客和顾客管理的需求,不断地调整渠道的设置和进行渠道资源的整合,才有可能实现跨渠道下的专业化的顾客管理。

(三)跨渠道营销要素协同整合

市场营销组合中的4P指: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当零售商们面临跨渠道发展时,原有营销组合中的渠道已经由单一变为多元化,进而发生跨渠道整合。面对营销组合中渠道这个P的整合变化趋势,其他的3个P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协同。

1.跨渠道整合中的产品定位协同机制

零售商无论是线上向线下发展还是线下向线上发展都不约而同的碰到一个问题:经营完全相同的产品则没法体现不同渠道的特点和不同消费者结构的需求;而经营定位不同的商品则有可能在新增渠道的同时面临拓展新的定位市场,容易引发渠道品牌稀释及消费者的费解,也增加了经营的难度。面对这一问题。本人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在做跨渠道经营时商品结构上的选择定位尽量保持一致,但是可以在商品定位保持一致的前提下,选择不同品牌的产品或者同一品牌下的不同系列和风格来错位经营。实体店经营以白领或成熟款为主,推出一些限量版和纪念版;而网上商城则可以选择一些年轻化的品牌和某些品牌下易运输好存储的的大众系列产品。

2.跨渠道整合中的产品定价协同机制

在考虑不同渠道经营产品定价问题的整合上,如不同渠道上经营的同品牌同种类产品,则应考虑采取标价一致,实际销售价略有差异的原则。采取标价一致原则是为了避免顾客在不同渠道消费时对经营者的定价体系产生疑惑。虽然商品的标价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折扣、优惠、买赠、支付手段以及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顾客在不同渠道购买的实际价格是可以不同的。因此实行跨渠道战略的经营者,可以充分用于促销手段和其它方式来调节不同渠道上同种商品的实际销售价格。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零售经营者必须将不同渠道上商品的定价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进行统筹考虑,进行全面整合。

3.跨渠道整合中的促销协同问题

跨渠道的经营者在执行促进计划时应从整体战略上进行统筹规划,协调促销资源和手段。

首先,零售商应统筹促销成本控制。其实无论是在广告、公共关系、销售促进手段还是人员等方面,不同渠道间的促销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因此,从成本控制方面来看,促销计划必须是一个有机整体,尽量避免重复建设与浪费资源。其次,广告方式的合理安排。电商们多半喜欢选择全国性的媒体,而传统零售商们更乐意将广告投在区域性的主流媒体上。一个拥有多种渠道的零售集团在做促销计划时应清楚的了解和把握每个渠道的特点,有所侧重,合理安排。再次,应注重不同渠道间的促销互动。不同的销售渠道其实是可以互为宣传和销售促进的阵地。例如:实体店的促销活动可以在自家的网上商城做宣传;而零售商也可以选择在顾客最常光顾的购物中心实行促销计划,消费满一定数额即赠送指定在新建网上商城使用的代金券。加强不同渠道间的促销协同运作,在不违背整体战略发展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导向消费者在零售商希望的渠道之间流动。

(四)跨渠道零售商的业务部门组织重构模式

大部分传统的甚至是新兴的单一渠道零售商是以渠道为单位划分业务部门的。他们的核心业务部门往往是以商品为主的采购部门或者以是现场管理及平台建设为主的运营部门。这样的业务组织形式。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及零售商快速的变化发展,有两个问题会变得极为凸显。一个是大部分零售商在组织结构中缺失专业的顾客管理和属于自己的销售业务团队。第二个问题是,对跨渠道零售商来说以渠道为单位的业务划分难以准确的进行业绩考核。跨渠道消费者的购买过程往往包含很多渠道。企业采取不同渠道成本和收益分开计算的方式,则会给绩效评估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6篇: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作者简介]崔莹(1978-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郝月(1978- ),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吉林长春13005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12-02

目前,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地位得以迅速提升,省政府于2012年5月颁布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旅游产业壮大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在未来五年内,规划建设100个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培育10家大型旅游集团,5家“全国百强”旅行社,新增3家5A级景区,15家5星级饭店,长白山等主要景区交通干线的高等级旅游公路建设基本完成,长春到长白山等重点景区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成,开通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等重点航段的水上旅游航线。

根据《通知》中制定的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整体目标可以看出,建设完善的旅游人才队伍是实现目标的重中之重。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应具备完善的人才培养、开发制度,完备的人才引进政策与管理办法,应实现宽渠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进行合作的方式培养人才等。

旅游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旅游人才的重要任务,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高级旅游人才的素质,依赖于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虽然吉林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教育与研究资源,但是目前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在教学体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还没有完善的旅游教育培训基地、企业与高校还未实现真正的联合办学等,这些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制约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只有实行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式提升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使旅游高等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吉林省旅游产业壮大的目标。

一、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旅游人才

1.综合素质方面。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其发展有赖于相关行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旅游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因此,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必须深刻了解旅游产业这样的特性,在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须具备全局观念,不仅对旅游产业负责,也同样对旅游地的整体发展负责,这是作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另外,对于高级旅游人才来说,战略管理能力也是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的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精品名牌战略、集约经营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应的,具备经营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市场发展战略管理等战略管理能力则是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必备条件。

2.旅游策划人才。根据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推动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依托吉林省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营造旅游大环境和精细化建设,重点开发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游、城市风情游等。如何进行吉林省的旅游形象策划、公关策划、旅游产品策划、旅游服务策划是将吉林省建设成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关键。高级旅游策划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意思维能力,能够在旅游项目策划中提出好的创意;具备深厚的文案写作能力;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良好沟通所涉及的各方面利益主体。

3.旅游市场营销人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高级旅游营销人才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全面掌握旅游行业发展动态,科学预测市场前景,根据吉林省的不同客源市场的需求,准确把握温泉养生、森林康体、民俗体验、修学考察、商务会议、展览奖励等旅游产品的信息,以旅游市场为导向,进行营销活动,从而为旅游市场营销提供可靠的市场基础。

4.旅游管理人才。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急需的旅游管理类人才包括高级职业经理人、会展管理、度假区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以及特级、高级导游人才等。这些具有国际水平、对国际旅游市场非常了解的人才为吉林省旅游业发展中的技术管理、服务水平管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人才的智力支持。

二、从吉林省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看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吉林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各方面高级旅游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但从目前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来看,高校旅游教育仍然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在提供人才的数量、结构及综合素质方面相对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仍存在着诸多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用于产业需求。目前旅游学科的内容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经济学、金融财政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学科体系宽泛综合,并不是专门化的学科,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深入、不系统,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将过多的关注点停留在客房服务、餐饮管理等浅层面上。同时,学科设置出现多重复。据调查,吉林省很多旅游院校同时开设管理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课程,造成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这样的学科设置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杂乱无章,无法形成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另外,按照目前的学科设置,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工商管理专业下的二级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统一设定。但实际上旅游管理专业又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独特之处,即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要求很高,在就业时如果没有行业经历,则很难直接从事基层管理者的工作,而必须要从最基层员工做起,本科毕业生和中职中专类毕业生的工作几乎没有区别,这样也就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从人才提供的总量上难以满足吉林省旅游产业需求。

2.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模糊不清。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从整体来看在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方面大多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如长春市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各级各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法规、旅游资源规划开发、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公关礼仪等。另一所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为掌握饭店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饭店管理能力和服务技能,熟悉饭店管理的相关法规及行业规定。毕业生能胜任旅游和酒店行业服务与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公关、会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是能独立进行饭店创业、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专业人才。

从这两所旅游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要么是培养目标过高,在学科没有得到应有地位的前提下,在实际人才培养中无法将目标落到实处,也就造成课程体系无法深入;要么就是比较严重的不对称结构,严重偏向某一方面,如酒店管理方向等。模糊不清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极易造成学生无法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导致学生就业时无法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

3.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目前吉林省旅游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手段比较落后,相对于旅游产业快速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远远跟不上其发展步伐,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严重缺乏产业跟踪,缺乏按照产业发展速度和形势及时调整的能力,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实际市场需求脱节严重。

同时,由于目前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程度很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造成教学水平难以与国际接轨,难以培养出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更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途径

1.结合产业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来说,最急需的是应用型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不能过高过空;另一方面注重培养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确定未来发展主要方向,以便中高级旅游人才能够在旅游产业各个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不仅具备旅游专业知识,更能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方向对旅游产业进行开发和服务。

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方面,除了针对旅游市场、旅游策划、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方面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之外,也要注重旅游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尝试按以下模式进行: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旅游产业策划、旅游市场营销及旅游行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管理工作,能够在旅游产业各部门包括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从事策划、营销、管理工作。针对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常规的旅游专业课程之外,还应增开“吉林省民俗”“吉林省文化发展史”等凸显吉林省地方旅游特色的专业课,以便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很快适应岗位。

2.构建特色实践教学模块。在现有理论课程教学模块的基础上,集中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充分利用各个旅游院校的实训室条件,构建特色实践教学模块。

目前各个旅游高校能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建设模拟实训室,但是从吉林省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块仅局限于模拟饭店餐厅摆台、模拟前台接待、模拟客房铺床等岗位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职业意识、人际交往沟通、判断决策等能力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应该增加职业经理人素质培养训练模块、旅游业管理技术模块。在职业经理人素质培养模块中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增加逻辑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训练;在旅游业管理技术模块中设置管理语言能力、综合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围绕相关岗位进行职业意识的训练。

第7篇: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

Abstract: Networking's swift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the huge impact on enterprise's internal control theory and the method, is also facing the new challenge based on network environment's unde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its internal control.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o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internal control influence, elaborated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internal control's content, and proposed through the strengthening risk awareness, strengthens actions and so on surveillance, personnel control and system control strengthens with consummation business accounting the information system internal control suggestion.

关键词:网络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Key word: Network environment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Internal control

作者简介:张娜依,女,湖北武汉人,1976年8月出生。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商贸学院教师,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会计业务运作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系统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对信息系统的控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企业内、外的各种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在极大的提高了信息处理速度的同时也将企业的信息系统置于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环境中,这无疑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一、网络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范围更广

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突破了原有的封闭的系统环境,呈现开放性、共享性和分散性的特点,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延伸至整个网络系统,包括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控制、权限控制、操作控制、计算机病毒防治、系统开发过程的控制、系统数据库控制等。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交易日益普及,基于电子商务的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上结算等,在提高企业商务活动效率的同时也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事件驱动方式会计业务流程使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面临新的挑战

在事件驱动方式会计业务流程中,会计信息系统平时不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而是把信息使用者所需的信息按使用动机的不同划分为若干种事件储存在计算机中,当任何授权用户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信息代码,就可随时获取所需的信息,无疑能够实现会计的实时控制,满足信息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在这种方式下,几乎所有的交易都是在无纸化方式下进行的,对事件数据的正确性、交易及其轨迹均带来新的变化,而且大量的数据录入和交易驱动发生在企业外部,使得对事件数据的管理控制难度加大,从而使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面临新的挑战。

(三)数据处理的集成化与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加大了会计信息系统控制风险

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的减少了数据的人工输入环节,数据的访问与数据交换通过应用服务器进行,传统的人工控制功能逐渐弱化,而计算机处理速度极快,某个中间处理环节发生的错误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造成系统的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信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使用的应用程序和系统软件的质量,如果这些应用程度或系统软件中存在着严重的漏洞或错误,无疑加大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风险。

(四)网络环境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现代知识经济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成为了全球知识共享与交流最理想的平台,高速的网络传输速度带动了新技术、新知识的层出不穷与快速传播。身处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从业人员不可避免的面临对自身的不断挑战,应当顺应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熟悉与及时更新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最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和系统维护措施,了解有关电子商务知识和国际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等。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视野较窄、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可能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发现或解决不了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控制问题,加大系统的内部控制风险。

二、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内容

内部控制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内部控制应该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监督企业经营过程的持续有效进行。

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活动按照其控制实施的范围分为可分为一般性控制和应用性控制两大类。

(一)一般性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性控制是对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硬件、软件、人员等及环境要素实施的,目的是建立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活动整体控制的框架,并对达到内部控制的整体目标提供合理的依赖程序。

1、组织与管理控制

组织与管理控制的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和减少会计电算化部门发生错误及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它的基本要求是权责的划分和职能的分离,其某些内容在原理上与手工会计系统的控制并没有多少区别,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部门与信息用户部门的职责分离、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部门与系统应用部门的职责分离、会计电算化部门内部职责分离、人事控制、业务授权等。

2、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

系统开发控制是一种预防性控制,目的是防止会计信息系统开发阶段的错误和偏差,确保系统开发过程及内容能够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和有关标准。系统的维护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使系统能够适应运行环境的变化。它涉及到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调整、扩充和完善,包括软件的修改升级、计算机硬件和通讯设备的维修或更新等。

3、系统操作控制

系统操作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标准的计算机操作来保证信息处理的高质量、减少差错的发生和未经授权而使用数据和程序的机会。主要包括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操作人员必须按照既定授权并遵循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不得越权接触系统,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

4、硬件和软件控制

硬件控制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硬件系统操作正确可靠的控制,主要措施有奇偶校验、冗余校验、重复处理校验、回声校验、设备校验和有效性校验等。软件控制是为保证系统软件正常运行而预先在软件内部设计的各种处理故障、纠正错误、保证系统安全的控制,具有错误处置、程序保护、文件保护、安全保护、自我保护等功能。

5、系统安全控制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应该采用安全性较好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平台,及时下载软件补丁并进行更新,提高软件安全等级。建立良好的系统运行环境,定期检查客户端、服务器、数据储存设备及网络设备等硬件运行情况,做好设备的防火、防潮、防尘、防磁和防辐射及恒温技术保证。建立完善的病毒防护体系,定期备份数据文件,安装专业的杀毒软件进行系统运行的全面监控。进行安全认证与数据加密,保证网络中电子交易及支付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6、系统文档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的档案包括存储于磁介质和纸介质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与 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档。系统文档控制主要指要建立相应的文档管理制度及安全保密制度。

(二)应用性控制

应用性控制是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方面的具体控制,目的是对会计应用建立具体控制过程,可以在一般控制的基础上,直接深入到具体的业务数据处理,从而确保全部的经济业务都经过授权和记录,并进行完整、准确和及时的处理。

1、输入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又分为数据采集和数据输入两个环节。数据采集控制的措施主要有用户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标准化的凭证格式、制定凭证编制程序、凭证审核、手续控制等。数据输入控制的措施主要有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设计科目代码自动校验功能、试算平衡校验、凭证序时控制等。

2、数据处理控制

即使在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安装的可靠性等方面都有其保证措施,仍然可能出现程序逻辑错误、计算错误、处理非法数据、重复输入等情况。因此,需要进行数据处理控制来保证数据处理的质量。数据处理控制主要包括:业务时序控制、数据有效性检验、程序化处理有效性检验等。

3、输出控制

输出控制用于确保由经授权的人员将计算机处理的输出结果准确无误、及时地提供给经授权的接受人员。主要控制措施包括输出授权控制、输出结果审校、严格控制文档资料的打印或下载、设置网络口令、数据输出前磁盘安全性检查等。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加强与完善

(一)强化风险意识

2004年COSO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简称ERM)。与以往的内部控制框架相比较,ERM框架更加突出了对企业风险的关注,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定位内部控制体系,明确了内部控制的核心就是进行风险管理以最终帮助企业实现其既定目标。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共享性、分散性和复杂性,会计信息系统不断面临着新的风险与挑战。企业应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将风险管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逐步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对风险的管理是否及时、有效往往会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只有将风险管理作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才能为企业的存续和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二)加强监督

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过程,可以通过持续性监督、独立评估或者两者的结合来实现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持续性的监督活动基于企业日常、重复发生的活动,在实时基础上实施,可以提供关于其他控制要素有效性的重要反馈信息,以动态的应对环境变化。独立评估是独立于控制活动之外而采取的定期评估行为。一方面经常地对系统的有效性直接进行评估十分有必要,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它来评价持续性监督程序是否有效。

(三)人员控制

在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人的因素十分的重要。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应确保系统内每一个人员都能清楚地知道其所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树立每一个人员都应对系统的内部控制负有责任的观念,促使他们团结合作,主动地实施并完善系统的内部控制,为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提高财会人员、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注重对有关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培养,加大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重组其知识结构,使之适应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赖以生存的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

(四)制度控制

在法规、准则制度上完善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的规范。目前,我国财政部已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文件,但有关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多。参照国际惯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内容应以准则的方式对外,以便不同企业在其指导下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规,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会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的法规、准则,以规范网上交易支付及核算,具体规定企业网上披露的义务与责任、网络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要求、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等,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第8篇: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会计工作岗位 设置 轮换

我公司是集团公司下属的控股子公司,所属行业为工业企业,设置了专门的会计机构――财务部。自2004年2月以来,笔者就开始着手制定财务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包括各岗位的名称、工作内容、完成时间、质量要求等。四年来,随着部门职能的日趋完善、人员数量的不断变化、工作岗位的数次轮换、人员技能水平的日益提高,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也不断充实,目前已修改至第13版。结合四年多的体会,将这些内容进行整理,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会计工作岗位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岗位”的含义是“泛指职位”,而“职位”指机关或团体中执行一定职务的位置,而“职务”指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通俗地讲,“岗位”即机关或团体中为完成既定工作而设定的位置。会计工作岗位,是对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具体分工而设置的各个职能岗位。

二、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的意义

在会计机构内部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有利于明确分工和各个岗位的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有利于会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利于会计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强化会计管理职能,提高会计工作的作用。

三、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的原则

1.满足本单位会计业务的需要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十一条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由于各单位所属行业的性质、自身规模、业务内容和数量以及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要求等不同,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条件和要求也有所区别。在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时,必须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有的分设、有的合并,以满足会计业务需要为原则。

2.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不相容职务应分离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十二条规定,“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如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等。对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不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就容易发生舞弊等行为。

3.满足相关方的信息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由于企业发展经济和科技的需要,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电子商务和电子会计的发展,企业与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更加密切,会计工作也要适应这种变化。会计工作与企业内部其它各方面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会计部门与企业员工、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往来关系。会计工作与企业外部各方面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会计部门与企业外部的企业、事业等单位,财政、审计、统计、税务、银行、证券、保险、工商管理等组织机构,消费者或股民之间,在商品服务贸易、科技转让、融资投资、证券、保险、缴纳款项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经济关系。

所以,在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时,就应有相应的岗位来满足内部和外部的信息需求,而且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岗位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为单位内部服务,侧重与内部联系,如出纳、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等,而有的岗位则侧重与外部的联系,如税务管理、往来结算等。

4.适应报表项目余额和发生额较大的要求

从余额的角度讲,在一般工业企业中,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的余额较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就可以设置相应的岗位来管理这些业务,比如往来结算、材料核算、成本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岗位。而对于发生金额比较大、但余额可能不太大的项目,也应设置相应的岗位,比如对于货币资金,也应单独设置出纳岗位。

以2007年底我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为例,应收账款(含应收票据)、存货、固定资产的金额分别占资产总额的16%、30%、22%,所占比例较大,根据重要性原则,就要求设置相应的岗位来管理这些业务,而不应该有遗漏。

四、一般工业企业需要设置的岗位

在《会计法》第五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中,提及的会计岗位有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出纳人员、一般会计人员。对一般会计人员具体包括哪些岗位并未做出明确规定,但不难看出,会计工作岗位至少应包括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出纳人员。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可分为: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等。开展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相应工作岗位,也可以与其他工作岗位相结合。”这种设置方法,基本上包括了会计业务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面,为建立岗位责任制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基础,是单位在具体制定会计工作岗位设置方案时比较理想的参考方案。

在《工业企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参考方案)》中,提出“工业企业会计人员岗位,一般可分为:会计主管、出纳、流动资金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利润核算、往来结算、专项资金核算、总账报表、稽核、综合分析。”

由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在1996年6月份颁布并实施,《工业企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参考方案)》的更早。适应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应该有所增加、减少和合并。比如,随着国税局和地税局的分设,企业涉税业务越来越多,就很有必要设置专门负责税务业务的岗位。

我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会计机构负责人、现金出纳、银行出纳、固定资产核算、往来结算、成本核算、总账报表、税务管理、材料核算、费用核算等岗位,基本上包括了以上岗位的内容。至于以上提到的工资核算,可以由费用核算岗位负责;稽核和档案管理的工作由总账报表岗位负责。

五、会计工作岗位的轮换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十三条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轮换”即轮流替换,其中“轮流”指依照次序一个接管一个,周而复始。“替换”指把原来的(工作着的人、使用着的衣物等)掉换下来。具体到会计工作岗位,可以是全部岗位的轮换,也可以是局部岗位的轮,还可能是部分工作的轮换。

1.会计工作岗位轮换的意义

(1)通过会计工作岗位的轮换,在会计工作交接中,会计人员首先要交换以前的岗位职责,同时接受新的岗位职责。由于会计的连续性,接管会计人员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发现移交人员的舞弊行为,让想钻会计内部空子的人无机可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贪污腐化行为。

(2)实施会计工作轮岗,每个会计人员都有机会熟悉本单位所有的会计业务,在具体负责人员不在时可以协助处理该岗位的会计业务,既增进会计人员的相互协作,又确保了会计资料的及时性。

(3)通过会计工作的轮换,能促使会计人员通过各种岗位的实践认识自己的不足。会计人员每接触一个会计岗位,都需要掌握该岗位的会计业务处理方法和技能,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学习新的会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会计工作岗位轮换的频次

有人认为,岗位一年轮换一次。笔者的观点是,没有固定时间,应根据各岗位的实际情况而定。比如对总账报表、成本核算等岗位,由于其岗位技能要求相对较高,达到熟练程度的过程相对较长,可以较长时间轮换一次,至少要1年以上,2年左右最为适宜;对于往来结算、费用核算等岗位,业务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熟悉起来比较容易,就可以半年左右轮换一次。

3.会计工作岗位轮换应注意的问题

(1)轮岗前要做好工作交接。《会计法》第四十一条“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会计工作岗位轮换,属于部门内部的工作调动,为保持会计工作的连续性,为明确责任,移交人与接管人必须做好工作交接。

(2)做好移交人员和接管人员的思想工作,树立全局意识。尤其是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懂得财务工作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任何一个财务人员的工作不到位都会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

(3)考虑适才适能的原则。岗位轮换到一定程度,就应考虑将最合适的人放置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即“人”“岗”对应的人力配置。也就是每一个人应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每一个岗位应安排合适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轮岗初期,应加强对接管人员的培训。一项国际调查表明:员工的工作能力70%是在直接上司的训练中得到的。在会计工作轮岗后的初期,接管人员由于业务不熟练,出现错误的概率较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要充当教练的角色,及时提供业务指导。同时,做好接管人员的思想工作,鼓励其大胆开展业务,不怕出错,出现错误后及时反馈、及时改正,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第9篇: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杭州 中等职业 物流 教育

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物流业包括传统概念的物流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涵盖原材料(或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以及这一过程相关信息有效流通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这种新型的现代物流方式,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完美完整服务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贸易模式的必然选择。

发展现代综合物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展现代综合物流,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现代综合物流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措施;现代综合物流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一、杭州经济及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是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杭州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举措。杭州从“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的高度,以完善大都市物流功能、增强大都市综合竞争力为导向,坚持扩大开放,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围绕都市配送型、产业基地型和行业分拨型三大物流重点发展领域,大力培育物流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提高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使现代物流成为提高企业物流效率、提高城市集聚与辐射能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把杭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和浙江省的综合物流中心。

近年来,全社会的现代物流理念已初步树立,物流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物流市场体系逐步形成,物流企业开始步入正常发展轨道。根据浙江省统计局调查得出的结果:一是物流需求规模扩大较快。2006年浙江社会货物物流总额39469.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3%,每亿元生产总值带动物流需求2.52亿元;物流业增加值为1472.46亿元,比上年增加17.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66%,占生产总值的9.41%。二是物流业增加值稳步增长。2007年,浙江物流业增加值为1328.5亿元,比上年增加18%左右。三是物流业务量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货运量为14.85亿吨,居全国第三位,比上年增长21%左右;全省货物周转量超过2600亿吨,比上年增长23%左右。其中水运、空运物流依托独特区域优势和发达的地方经济,发展尤为迅速。总体来看,杭州现代物流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国际物流发展迅猛

航空物流蓬勃发展。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为国内重要干线机场,该机场2007年旅客吞吐量累计达到1173万人次,同比增长18.3%,在全国民用机场中排名第8位。航班超过10万架次,货物吞吐量突破30万吨,居全国前10位。

目前,杭州萧山机场已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合资合作。香港机场将帮助萧山机场进行航空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并无偿提供人员培训。杭州萧山航空物流中心的建设,为浙江及其周边区域众多的IT等高附加值产品空运提供了条件。

(二)城市物流快速发展

2007年杭州经济总量将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人均GDP按2007年平均汇率和户籍人口计算可超过8000美元。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等新型流通业态快速发展,连锁经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社会化物流企业提供了市场需求,促进了城市物流配送的发展。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和旺盛的购买力吸引着国际“商业巨鳄”纷纷“抢滩”,麦德龙、家乐福、欧尚、百安居、好又多、欧倍德等约20家著名零售商已登陆杭州市场,城市物流的国际化日益显现。形成了国内外连锁企业、购物中心等企业的竞争与发展的局面,孕育并成长了如杭州富日物流等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

(三)企业物流设施建设加快

几年来,杭州市的工业企业物流注意资源整合,创新管理,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工程,并采用立体仓库投入企业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中国外运(集团)浙江分公司、杭州富日物流、杭州八方物流已能够提供较完整的物流服务;浙江八达物流、绍兴轻纺城国际物流中心等公司积极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浙江华瑞化纤、杭州v康电子商务的网上交易和物流配送业务成倍增长,杭州市新华书店系统、邮政系统、烟草系统等物流配送工作成效明显。与此同时,一批物流设施项目加快规划建设,传化物流基地、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超市配送中心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浙江物产物流中心、杭州富日低温冷藏物流配送项目、浙江天天物流钢材配送等一批国债项目开始启动;上海―萧山国际集装箱海陆联运中转业务开通。浙江富阳口岸正在开展进口废纸从宁波港转关到富阳的试点工作,已被国家检验检疫局认定为全国首家试点企业。

二、杭州市现代中等职业物流教育存在问题

(一) 物流专业的自身特色不明显

物流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政府和企业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物流教育的热潮。在热潮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物流出现在中职教育中,但是物流学科边界模糊,专业核心技能尚未形成,很多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都在原有工商管理、国际贸易、运输管理等专业上演变过来的,缺少物流专业的自身特点。很多中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不成熟,没有突出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我市现有的中职物流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短缺,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要求,课程内容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差距较大,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理论研究不够等等,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尤其是杭州的物流主要集中在配送、仓储、包装、储运等方面,在日常物流教学中往往根据现有的模式集中在报关、海运、贸易等港口物流课程,这明显不适应于杭州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也不利于形成本地的专业特色,更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指导思想

中职学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人才定位。许多学校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没有认真研究。另外,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品种之多,让业内人事都搞不清哪种是比较适合就业需要的,哪种是纯粹为了考职称加工资的,哪种被社会认可含金量较高的,该方面管理的混乱对物流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物流职业资格认证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其知识体系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或者能否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又或者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对该校的考核而设置的这种缺乏应用性的人才培养项目,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反思。而且我们应该看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是在物流行业中从事低层的操作性工作,而现今的教学中往往注重深层次的理论管理的学习,而大段的理论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学生的就业帮助也不大,同时忽视了简单的基本操作及实训教学,这对实践技能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三)高素质的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生命线,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具有国际水平的教师是在物流领域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学校从事物流教育的多是从管理、经济、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而且目前教育体系的大部分教师缺乏物流实践经验,不懂得如何去实践操作,对于实训教学采取能躲则躲的态度,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学习。

(四)缺乏符合中职生的精品教材

由于目前物流教学善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物流的教材和学习资料还不统一,五花八门,缺乏权威性。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系列教材还极其缺乏,有些教材是属于高等教育系列的,对于中职类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学习。而且对于杭州地区这类非港口物流中转地来说,有很多港口性质的课程只需要了解,而非重点学习,这往往与教材安排产生冲突。如果教师按照书本的内容来讲,繁杂的定理和推导,对于中职生来说是无法接受的,而且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与中等职业的教学理念也完全不同,这也必将影响中职物流教学的质量。

(五)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场所欠缺,校企合作稀少

由于物流专业实训设备的投资额较大,中等职业院校一般情况下无法投入巨额资金,所以学生在校内无法完成必要的物流技能训练。同时物流企业一般也不原意成为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不原意接受学生实习。因为一旦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就给这些企业增加了许多工作和责任。一方面要安排指导人员以及实习场地和实习用具,如果企业以无回报的方式来完成这些工作,是基本不可能的。企业对职业教育不愿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对学校的设备投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缺乏应有的支持。目前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的联合方面困难重重,导致中职院校的物流实践教学薄弱。

(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简单化

长期以来,物流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差,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上的差距。长期以来物流教育一直培养的是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教育模式上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创新差。(2)办学体制的问题。没有一个竞争机制与环境,是不可能造就出合格人才的。物流教育只看到对物流人才的需要,而忽略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学生仅仅掌握的是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创新。(3)对教学基本规律的研究不够,缺乏对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理解,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国外已经是成功的教学模式,在我们物流教育中却应用的较少。

三、杭州现代中等职业物流教育的改进方法

(一)加强中职院校专业建设,突出专业特色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现代物流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中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其职业定位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杭州的物流业发展要求多培养仓储类、配送类、包装类、空运类、类的人才,因此需要重在培养操作型为主的高素质劳动者如仓库管理员、配送员、叉车工、报关员、电脑操作员、网络管理员等。

同时可以成立杭州地区中等职业物流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并参与专业建设。成立由行业组织、企业等参加的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需求和发展,通过分析、研究、研讨和咨询等活动,参与物流专业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案的制订,帮助学校构建灵活有效的课程体系,并对实践教学过程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加大对物流操作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对物流操作人才的需求。

(二)构建、改革物流课程体系,形成适应杭州地区需要的课程设置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要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首先要根据物流专业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情况来确定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可以把中职物流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定为:现代物流基础、物流客户服务、物流配送、物流运输、仓储管理实务和报关实物。并且按照学生的级别,由深到浅、从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顺序。

(三)加快物流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建设直接关系到中职人才的培养质量,而“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是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要素,也是中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之所在。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开展物流教育、办好物流专业的关键。因此,必须做到: 1、加大多学科人才的引进力度,并为在任教师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机会,创造一切条件带动全体教师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学校可以派教师去各具代表性的企业参观、实习。2、专家进行引领,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内教研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的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学校要积极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可聘请区、市、省教研室的教研员作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专家指导团,提高教研活动效率。

(四)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教材,合理利用、选择教材

本课程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程从内容上应该包含原理、实务两部分,理论教学遵循中职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实务教学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注重案例教学,运用物流运作管理中的案例,关注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新问题。 通过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考取相关物流职业资格,取得“认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的选用极其慎重,考虑到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必须将部分教材的内容进行处理,有些内容极其抽象,难以理解,作为教师应该事先对其进行概括,将内容化繁为简,化大变小。例如,在讲到仓库堆码方式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搭积木的方式自己领会堆垛的方式,相对来说,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五)创新改善教学方法

1、现场教学法

专业课的某些内容可以直接在实习基地或实训室进行教学,可边讲边做。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直观性强,可把所学知识马上付诸于实践。这样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而且印象深刻。现场教学和参观法要求教师带学生到货代公司、物流公司上课和参观,可由教师亲自讲授,也可请技术员、工人等有实践经验者讲授。学生可以边学边做,获得一些实际本领,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牢固掌握,还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仓储管理实务》这一门时,可安排学生到企业的仓库或者专门的营运仓库进行参观学习,通过现场仓库管理员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仓库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2、案例教学法

大量的案例研究对本专业非常重要。由于其专业性质决定了理论学习多于实践操作,故学生会对周而复始的理论学习产生枯燥与反感情绪,如果这时增加适当的案例分析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在中职学校使用,采用案例教学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结合教学上的讨论法来进行。比如,在讲到物流中心的选址与规划时,先把物流中心选址应该考虑的因素一一列给学生,并详细的讲解每个因素的内涵,然后再提供一个有关物流中心的案例,让学生自己阅读案例内容,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案例中物流中心的选址是如何进行的,最后分组讨论和发言,再由老师来进一步总结。采用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开展积极的讨论,可以发扬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第二种是结合教学上的发现法来开展。比如讲到物流配送路线的选择时,先举出一个有关配送路线选择的案例,并让学生先阅读案例,问他们会选择案例中的哪个路线作为他们心目中合适的路线。通过这样,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且做最终的总结。学生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能够巩固知识。

3、直观教学法

考虑到物流专业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许多事物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教学直观性原则,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知。如《现代物流基础》这门课程,该课在整个物流课程中是属于基础课,但它涉及的范围最广,容纳了物流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包装和信息处理七个方面,理论性强,这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坚持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的概念与原理,尽量利用图片、图表为学生讲解,如配送与采购的基本流程。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如手推车、托盘、堆垛车等,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的图片与影片,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视觉上的感知。

4、实验室模拟法

以核心物流业务流程为模拟对象,以物流系统为模拟平台,以先进的物流设备,如条码、电子标签、GPS等为实现手段,设计成一套技术领先、功能齐全、性价比高、实用性强的综合性物流实验室;这种模拟,既区别于传统的电脑系统模拟,又区别于物流硬件设备的简单观摩和演示,而是通过物流流程将现代物流的核心活动:订单、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户服务与先进、实用的物流设备串连起来,达到一体化物流的模拟效果。

(六)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企业参与运行机制

中等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双方参与,平等合作,优势互补,实行多方位、深层次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才能激活办学机制,逐步使行业、企业成为办学主体,使中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沿着职业教育的方向健康、持续地发展。行业或企业可以通过“企业配合式”、“校企联合培养”和“校企实体合作型”等参与模式,采用“信誉型”、“契约型”和“法人型”等运行机制,与院校建立平等、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关系,使双方在利益上找到平衡点,并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态。

我市中职物流教育任重而道远,最近杭州市也在落实物流紧缺人才培养工作,中职教育必须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机制,建立起适应社会需要的与行业联系紧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物流中职教育体系,为物流产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倩茵,《物流案例与实训》,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张清,《国际物流与货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沈文 邓爱民,《国内外物流经典案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