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双语课程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语课程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语课程管理办法

第1篇: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学前双语教师;准入制度;资格制度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22-03

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是指学前双语教师职业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的取得制度,通常是指相关机构或人员对从事学前双语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提出的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如果学前双语教师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不明确,就会使得一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入这个职业,从而使学前双语教师队伍鱼龙混杂,间接造成学前双语教育质量的低下。

一、新疆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出台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教师队伍出现了一个新趋向,即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逐渐由专门化走向专业化,我国《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实施,将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加以确立,其目的是建立幼儿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所以,这是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制度改革与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也使中国幼儿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向前大大迈进一步。

1.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进行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就是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能。”教师资格制度作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推行的一项针对教师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是衡量教师的质量、素质及数量供需调节的重要指标,它对于规范教师任用标准,加强教师职业专业化,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

2.加快建设学前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事实上,新疆通过师资定向培养和招聘、实习支教与工资保障等多项政策措施,已初步形成了学前“双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语师资队伍数量不足问题,但教师质量无法满足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中更加突出的问题。而提高学前双语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把好教师职业的“入口关”,因而实行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新疆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实施的意义

1.幼儿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是国家依法治教,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准入制度,最早源于1782年美国的佛蒙特州,主要包括师资培养制度和教师资格制度,[2]而我国从2001年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体现出教师职业准入的公正、公平和开放,是我国为保障教师具备基本的从业素质而对教师的资格进行审核许可的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设是国家依法治教、依法管理,促进教师聘用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就是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与完善。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很多行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准入制度。目前,我国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幼儿教师的发展水平,促使幼儿教师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然而,在申办幼儿教师资格中,没有与中小学教师严格区分,把好幼儿教师“入口关”,忽略幼儿教师的专业特殊性;同时,《教师资格条例》中规定可以向下兼容的政策导向,降低了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专业含金量,无法保障幼儿教师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受到侵害。因此,加强实施幼儿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关键环节。

2.幼儿园实施职业准入制度是形成开放式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和优化教师队伍的制度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补充主要来源于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毕业生,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具有广博思想知识和现代教育专业技能的教师,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合格教师数量供给不足,亟待补充,一些中小学的“转岗教师”也加入到幼教队伍中。所以,多渠道培养和招聘教师,面向全社会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幼教,鼓励各类高等院校共同参与师资培养,形成师资培养的竞争机制,以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同时在教师队伍补充过程中,因准入制度的不完善,幼儿教师队伍鱼目混珠,人员混杂。因此,实施幼儿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是拓宽幼儿教师来源渠道,培养和聘用教师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通过资格考试,可以从社会上招聘有志于从事幼教的人员任教,有利于幼儿园择优聘任教师,从而优化教师队伍。

3.实行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是新疆学前双语教育质量的必然保障,是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地方性的必然要求。学前双语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前双语教育的质量。但是应该看到,新疆自推行学前双语教育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没有专门的统一的基本标准来规范和保障学前双语教师队伍的发展和进步,如何借鉴国内外的教师专业准入制的先进经验,研制适合新疆本土的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稳定、持续地发展幼儿园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亦是摆在各级政府机构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由学前双语教师的招聘条件和相关双语教育政策法规所形成的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直接影响着学前双语教师的培养质量标准和队伍建设,也关系到将来能否建设成一支适应新疆各族人民群众需要的高规格的双语教师队伍。

三、新疆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双语教师数量缺口大,专业水平不高,培训质量有待提高。新疆各类学校自2006年开始招收首批学前双语教师;新疆自治区从2011年起实施“四免政策”的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积极培养学前双语教师;新疆自治区建立了各种幼儿教师补充和培训机制来充实幼儿双语教师队伍;新疆南北疆各地州也为缓解学前双语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积极探寻不同的路径,比如,除了确保各级各类师范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外,中小学教师转岗、幼教志愿者、师范生实习支教等措施都在积极执行,但据资料显示,南疆三地州尤其是边远的农牧团场,还需要大量合格的学前双语师资。在访谈中,访谈对象也多次提到“新疆的学前双语教师缺口还很大,在职的教师多身兼数职”。随着国家、自治区对农村学前双语幼儿园项目的大力实施,幼儿园双语教师的需求量也在剧增,学前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新疆各地州和教育行政部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当前普及任务重、学前双语师资急缺的状况下,因量的满足往往会被置于第一位而不得不降低学历、专业的标准,这就势必会影响到幼儿园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问题。因新疆地域关系,幼儿园双语教师来源鱼龙混杂,他们民族来源或有不同,专业背景或有区别,语言掌握水平或有差别,大致是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师范院校专门培养的新教师,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培养中很难将其与具体教学实践结合,如南疆北疆、城市农村,而这些地区对学前双语教师的要求并不相同,培养过程中注重考勤、考试成绩,部分准教师主要目的是HSK过级,汉语实际掌握能力并没有提高;第二种是在编在岗的中小学“富裕”教师,在幼儿园教师要求上并未达标,但是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为了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授课的能力,就让他们参加很多的汉语培训工作;第三种是教授舞蹈、音乐等专业技能课的教师,他们仅仅只是因为汉语表达水平较高而被吸收进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完全不懂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中“小学化”和“生活化”两种倾向严重,不利于幼儿发展。访谈中很多园长提到“只要汉语口语水平过关,不管是学什么的,都有可能被纳入到学前双语教师的队伍中”。

2.学前双语教师资格标准笼统,没有真正发挥其“门槛”作用。2006年自治区在《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教师聘用管理办法(试行)》中指出:幼儿教师应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在业务知识和教学能力方面能达到相应岗位职责要求,汉语水平应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二乙及以上或HSK等级标准达到8级以上,若口语流利的可以放宽条件。[3]从中可以发现文件仅对双语教师掌握的汉语水平有所要求,而对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的自由转化能力未提出明确的考查标准和评价指标。另外,那些原本使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因学历太低或者教育观念的落后,已不符合时代对学前双语教师的要求,因而为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他们不得不通过在职学习来提高自身学历。所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双语教师的学历符合幼儿教师资格要求,但获取的途径并非通过正规的严格的师范教育,只是通过接受各种补偿性的学历教育而获得。

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因此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厚重的文化承载,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4]新疆作为多民族地区,其学前双语新师资的培养要正确把握好主流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的关系,既要学习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也要对所处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在目前学前双语教师任职资格招聘管理办法中,还未提出任职者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考核,这可能与当前各培养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开设地方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不足有较大关系,进而影响了培养职前双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

关于教师资格证书的时效性,我国还未有统一的规范。由于新疆学前双语师资队伍紧缺,急于补充的教师队伍来源复杂,有些属于无证上岗的,有些是以培训合格来代替幼儿教师资格证,而幼师生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具有很大的形式主义,只要提出申请就可以获取资格证书。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仅仅凭借入职前的教师资格认证很难保证申请者的资质,若没有后续的考查和再认证,就很难将不具备基本入职条件的教师调整出教师队伍[5]。

四、完善新疆学前双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建议

1.加强培养院校的学前双语师资培养。首先,为保证培养与民族地区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学前双语新师资,各地方院校应该重新建构学前双语教师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在扩大学前双语师资培养规模时,应由高等学校来承担多数学前双语教师的培养任务,办好五年一贯制的专科学校,减少职业中专或高中幼师班的招生计划。另外,为保障录取学生的生源质量,可以在招生方式上进行改革,实行学前教育专业提前单独录取,鼓励优秀生源报考学前教育院校和专业[6]。

其次,各培养院校对学前双语教师教育质量的关注是双语教师师资培养的关键与着力点。过去的十年里,国家、自治区和兵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个培养院校从规模上缓解了双语幼儿园师资的严重短缺与不足,但其所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对教师教育的质量给予充分的关注。为此,各培养院校必须要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特别要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增添学前双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时间和加强对学生实习环节的指导力度,还要突出学前双语教师教育课程的本土化,而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为保证各院校培养出的师资质量,相关教育部门或学校要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幼儿教师教育标准,进行学前双语师资的测评和技能考核工作,可以提升学前双语教师队伍准入的整体素质。

最后,各个层次培养院校尤其是高等学校要做好教育服务,加强与实践基地幼儿园的合作与交流。各级培养院校应与当地政府合作,带动当地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并为招生和就业打好基础。同时,高校教师通过进入双语幼儿园,亲身接触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制定出学前双语师资培养课程提供实践支持,可以培养出真正适应新疆本土需要的学前双语教师。

2.尽快完善学前双语师资标准,提高专业准入资格。首先,实施学前双语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以保障学前双语师资来源的质量。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幼儿园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幼儿园双语教师亦是提升学前双语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为确保学前双语教师师资来源的质量,唯有从源头甄别与选拔合格的双语教师。目前,我国还未制定出关于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条例的制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已明确提出建设一支数量和质量满足双语教育要求的双语教师队伍,研究制定双语教师标准,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7]。可见,实施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才能为双语幼儿园吸纳合格的双语教师。

其次,学前双语教师资格考核内容和方式需要进一步细化或扩展,以确保幼儿园教师队伍“入口关”的质量。完善学前双语教师资格考核内容,增强学前双语教师跨文化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借鉴国外幼儿教师资格认证的做法,既能凸显报考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意识,又能关注教师的品质,体现专业伦理,为选拔能否胜任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学工作而做出准确判断。同时,新疆作为多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分布不均,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多样性,自治区政府和兵团党委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关注本地区的社会多样性特征,尽量满足各个社会阶层的需求,要重视少数民族特有的知识和经验,尊重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所以,在完善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条件时,也要充分尊重和发扬少数民族本土的优秀文化精神,传递具有民族特色价值取向的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

最后,规定学前双语教师资格的有效年限,增强教师资格认证的时效性。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今天,教师资格证“终身制”势必要取消,从国外经验中可以看到,新疆学前双语教师资格可以尝试设置实习教师资格证和短、中、长期教师资格证,规格不同、标准不同、期限也不同,与教师的在职教育、职称评定挂钩,不断激发学前双语教师专业学习、成长和发展的动机。

参考文献:

[1]辜药芳.关于教师资格制度的几点思考:培训与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20).

[2]汪明帅,谢赛.基于教师入职标准的教师准入制度:国外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8).

[3]关于印发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教师聘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Z].新教人[2006]23号.

[4]程良宏.文化理解型反思性实践者:双语教师的角色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3,(10).

[5]俞启定.教师资格再认证问题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6,(6).

第2篇: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

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重点。

为了贯彻与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鼓励教师掌握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最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获取国外先进科技成就的能力和专业外语水平,我校将加快推行双语教学进度,为此特制定了双语教学管理办法。并在我校计算机教学当中进行了初步实践。

1双语教学的目标

所谓“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教师综合运用两种语言完成教学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双语教学”主要指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结合汉语的学科教学。

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为了增加学生运用外语的机会,学科的各专业课是实施双语教学的有效载体,保证学生获得学科知识是双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计算机双语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一种“计算机教学”而非“英语教学”。应该是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渗透到计算机课程中的教学。双语教学,对教师而言是“通过外语教授专业知识”,对学生而言是“通过外语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在双语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是首要目标,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是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的,最终达到更好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双赢”的目的。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可以得到三个层面的收获:最基本的收获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直接的收获是外文专业词汇和外文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传输国外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把国外开放式、自主式教育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

在双语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外语。要正确处理在双语教学中,学习专业知识与学习外语的关系,应当坚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提高外语阅读理解能力、专业外语应用能力、外语写作能力为辅的原则。

综上所述,开展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更新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育教学与国际接轨,立足全球。

2 双语教学中的学科选择

教育部提出双语教学时,主要针对计算机学科、信息学科、生命学科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太快的时代特征。

我校在推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选择了计算机学科作为双语教学的试点。这主要是由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决定的。现代计算机技术是基于英语这个国际性通用语言上开发的,英语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言支撑,而计算机最先进的概念、理论、技术、应用等大都来自于美国和欧洲。

为了更快地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和了解专业动态,我们必须具备查阅英文资料和文献的能力。因此,在计算机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是目前我国培养高层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趋势和必要手段。计算机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学科知识更新非常快,要使师生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和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必要引进最新的优秀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以弥补中译本教材的滞后性。

3 双语教学中的课程设置

在双语教学中,课程的选择和课程设置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认为:

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如数学、物理等原则上不适合双语教学。专业核心课程最好在精选国外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要注意教材的内容、体系、与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有选择的开展少量课程的双语教学。

学生在高年级所学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或选修课程在有合适的教材时可以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应该起到对大学高年级学生保证外语学习不断线的作用,做到每学期都有双语教学的课程。但要考虑学生的负担,一学期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不能太多,一般不要超过2门课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双语教学应该选择专业核心课程和高年级专业课程,还要注意课程的前后衔接问题。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的设置如下:

第五学期,开设“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以中文开出,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讲述方法是从OSI参考模型的底层向高层进行,重点讲述底三层,选用中文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教材。

第六学期,开设“TCP/IP协议”课程,以双语形式开出,主要学习TCP/IP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相关协议及各层的技术,这是双语教学的入门级,让学生逐步适应用外语思维和用外语来获取最新的知识,讲述方法是从TCP/IP参考模型的顶层向底层进行,重点讲述高层协议及相关技术,选用外文版的《Computer Networking――A Top-Down Approach Featuring the Internet》(Third Edition),James F.Kurose & Keith W.Ross教材。

第七学期,开设“网络系统集成与管理”课程,以双语形式开出,主要学习网络原理、网络相关技术在实际的网络工程中的应用,这是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和延续,也是网络应用的提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网络知识,从外文网站获取最新的网络技术。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进行双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教材选用、课堂讲述、板书、作业、考试、辅导答疑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4.1教材选用

在选用教材上,可以考虑两种模式:如果国内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国外课程体系接近,采用“外版教材+中文参考书”的模式;如果国内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国外课程体系相差较远,采用“中文教材+外版参考书”的模式。

使用原版教材一般具有以下优势:能够比较快的跟上国际先进的技术发展;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

外版教材一般实用性较强,知识较新,反映了学科前沿,内容层次分明,概念叙述详细,并且习题质量较高;但国外教材的编写思维跳跃,不同于国内教材的条理清晰,并且在一些内容上叙述得过于详细,反而觉得累赘。

国外相当多的大学教材大都是一流学者撰写的,作者既是学者、又是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国外教材使用3~4年,作者就会根据技术的变化添加或者更新内容。一般来说,国外的教材质量普遍优于国内,好教材也多。但是,国外教材价格普遍偏高。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教材科专门作了外版教材选用及管理规定。规定指出:在双语教学中要选用具有代表性、先进性的国外原版或属于国家影印版的外文教材。选用国外原版的教材,采取租赁教材的方式,由教材科向学生适当收租赁费,课程结束后由教材科收回保管,下届学生继续使用;若学生自愿购买,可给予书价20%的补贴;选用国家影印版的教材,学校给予10%的补贴向学生出售。

4.2课堂教学

在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下三种形式。一是采用“教师讲中文+学生读外文教材+外文板书(多媒体)+外文网站自学”的形式;二是采用“教师讲外文+学生读外文教材+外文板书(多媒体)+外文网站自学”的形式;三是采用“教师讲外文(交流和简单熟悉的内容)和中文(细节难点解释)+外文板书(多媒体)+外文网站自学”的形式。

4.3作业考试

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外语水平低的学生允许用中文来完成作业;对外语水平高的学生要求用外文完成作业;当然也可以布置作业时用外文题目,学生作答用中文的形式,作业要求用E-mail提交。

在双语教学中,对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外文题目+中英文作答+外文字典+闭卷”的形式。具体可以这样规定:试题中所有试题均为英文书写,学生可以选择英文或中文答题,英文答题酌情加5~10分,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可带英文字典,卷面 100 分,以 80 分计入总成绩,其余 20 分可以是作业和实验成绩。

4.4辅导答疑

辅导答疑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提供相关课程的外文网站服务,通过网络进行在线交流,交流语言可以用中文或英文,也可以通过E-mail进行答疑和讨论。

4.5双语教学模式

在推进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及实际情况,可采用以汉语为主教学、双语教学和以外语为主教学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

4.5.1汉语为主教学模式

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用汉语讲课,辅以中文或外文的板书、课件进行。在授课中,适量布置外文作业,考试用外文出题,可以用中文答题,考试时可以带英文字典。辅导答疑可以用中文进行。这种方法可以在推行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采用,让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这种新的教学形式。

4.5.2双语教学模式

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用英文讲授与中文解释相结合的方式授课,采用外文电子教案与中文板书推导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外语授课比例在 50%以上,作业的外文比例不低于50%,考试中外文出题和答题内容不低于50%。辅导答疑,可以用英文或中文,主要以英文为主。这种方式应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如果条件允许目前主要推荐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双语教学。

4.5.3外语为主教学模式

采用外文原版教材,要求全部用外语授课(可以用少量的中文解释),辅以外文板书、课件,用外文布置作业和提交外文作业,考试全部用外文出题和答题,这就是完全的外语教学。这种模式主要训练学生用外语进行思维。为了配合教学的顺利进行,可以把教学要求和电子教案在网上公布,让学生在课前课后,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

这种方式要求教师有很高的外语水平。当然最好是直接请国外教师上课。目前,大多数学校还不具备这种条件。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第二种双语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

5 双语教学的政策支持

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尝试,要想很好地开展双语教学,需要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支持。其中,教师的素质与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同时,要针对双语教学的特点,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制定合理的评价办法和教学评估体系,另外,还要对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

5.1双语教学师资保证

计算机双语教学课程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业务精、外语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因此对双语教师的选派、培养和聘任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对双语教师的挑选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从国外留学多年归来的专业教师中挑选。这些教师专业、英语水平都不错,是双语教师的最佳人选。

二是选派外语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去国内双语教学开展得好的重点大学进修学习,提高运用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能力,还可以输送他们出国深造,逐步形成稳定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三是聘请专业外籍教师。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外籍教师的参与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因为他们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专业知识,对学生扩大专业知识面和提高英语水平都很有必要。

根据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第二种途径比较可行。也就是说,学校每年选派一批具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专业课骨干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外语培训和双语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培训。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开展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建立双语教师长期教育体系,学校制定了相关政策,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到国外进行半年到一年的语言和专业进修。

在双语教师的培训中,应该注意:第一,双语教师的培训应持久化、定期化;第二,双语教师的培训不是简单的语言培训问题,应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第三,双语教师要逐步走向专业化,并实行双语教师资格认证机制。

5.2双语教学评估体系

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改变旧有的教学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建立科学的双语教学评估体系。

目前一些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以“管理者”为评价主体,以“被管理者”为评价对象,形成了强势管理方式下的被动教学,有失公正。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用一般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衡量。例如从评价主体来看,若仅仅由学科教师评价,由于语言障碍,不可能对双语学科教学做出正确的评价,而外语教师由于不了解某一专业学科的学科标准,也难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如何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双语教学的诊断和激励机制成为双语教学面临的一个挑战。优化双语教学过程最根本的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建立交际型的评价系统,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教”评价活动,更好地突出在学与教的互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评价主体上,打破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的权威地位,建立学生自评、他评、师评相结合的民主而又客观的多元评价体系。只有把学生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三者有机结合,以自我评价为基石,才会产生最佳的激励效果。

5.3双语教学激励机制

双语教学对师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鼓励教师能够踊跃地投身双语教学,要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在教学工作量核算、备课时间等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我校对双语教学的工作量核算作了相应的调整。如,双语教学的工作量按计划课时,学校给予每计划学时5至10元的补贴。另外,还以政策保障坚持教改研究和成果奖励“双管齐下”。学校将教学改革、教学奖励同双语教学改革联系起来。在校内教改课题立项中,学校优先将双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作为资助重点,教改的支持带动了一批课程的双语教学研究,在立项经费的资助下,教师在双语课程设置、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实现了教材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6 结束语

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在推行双语教学中,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在探索中进行尝试和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让双语教学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赵艳红,邵定宏.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究.中国大学教学, 2005,8.

[2] 张同乐,程鹂.关于双语教学的再思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Vol.30 No.1.

[3] 廖舸.关于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Vol.8 No.1.

[4] 张兴强,陈佩江.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探析.中国科技信息, 2006,4.

[5] 王红霞,刘丽,《计算机网络原理》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大众科技,2006,8.

第3篇: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很多高校已经走向了国际化,可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高等院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树立社会声誉,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化就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高等教育的三个核心理念之一。

1 “复变函数”双语教学的意义和理论依据

1975年,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Freudenthal曾宣称:“没有一个教学分支有数学这么紧密和大量的国际联系;没有一个学科的内容有数学这么多的国际性比较和有影响力的研究。”[1]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且正在日益影响我国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印度的许多杰出人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先后在1930年、1968年、1979年、1998年分别获得物理学、医学、物理学、经济学诺贝尔奖;近年来,印度的IT产业令世人瞩目,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和IT人才在美国走俏,印度高级人才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很高的英语水平,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相当强[2]。众所周知,“复变函数”是本科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复变函数”是后续课程如数理方程、泛函分析、多复变函数、调和分析等的基础。学习“复变函数”,既能巩固已学的课程知识,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继续深造打下了理论基础。另外,一般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才开设“复变函数”这门课程,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和外语水平,并适应了大学里的学习方式,所以这门课程比较适合在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中开展双语教学工作。

2 如何在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中开展“复变函数”的双语教学工作

我们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2.1 获取宏观政策的支持并解决师资问题

要开展“复变函数”的双语教学,必须获取宏观政策的支持并解决师资问题。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指导方针,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中,把双语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要求各专业大学课程中,要有5%的课程开设成双语教学[2]。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知名高校纷纷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学校教师开设双语教学。虽然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教师对双语教学有了很高的积极性,但双语教学仍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因此,很多高校也就没有对双语教学教材、双语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生以及双语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专门制定一套严谨的管理办法,即使有也只是个形式而已,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来说,双语教学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几乎为零。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是主因。如果缺乏既精通专业又有很高专业外语修养的教师,也就没有双语教学。所以要想在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开展“复变函数”的双语教学工作,除了政策支持之外,还必须解决师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地方性本科院校出台一些优越政策,不拘一格地引进一些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且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高学历优秀人才。

2.2 理解“双语”和“双语教学”的定义

要开展“复变函数”的双语教学,必须深刻理解“双语”和“双语教学”的定义。如果双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忽略了这个重要环节,就只能跟风而没有明确的方向。“双语”的英文翻译是“Bilingual”,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者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在很多国家或地区,政府规定的官方语言有两种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交流的方便,往往两种语言并重,即Bilingual,或者一种语言为主一种语言为次。由双语的定义知,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她)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民族语基本等同于听、说、读、写,当然他(她)的母语语言知识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在我国,“双语”主要是指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双语教学”是指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并且使学生通过第二语言,掌握专业学科知识[3]。在我们国家,主要使用英语开展双语教学。而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掌握的公共英语为基础,通过对“复变函数”课程的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复变函数”知识以及数学专业英语。

2.3 明确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要开展“复变函数”的双语教学,必须明确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双语教学绝对不是语言课。它与传统单一语言教学有所不同,既要讲授学生必须掌握的“复变函数”的知识,又要传授数学专业英语。不管你是使用单一语言还是双语讲授“复变函数”这门课程,都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复变函数”的基本知识。所以双语教学的两个任务不是并列的,而是从属关系,即在保证“复变函数”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数学专业英语水平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2.4 要有合适的教材和工具书

要开展“复变函数”的双语教学,必须拥有一本好的双语教学教材。通过多次“复变函数”的双语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拥有一本既符合“复变函数”教学大纲要求又能反映其发展前沿的双语教材和与之配套的双语教学资料对“复变函数”双语教学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现代数学起源于西方,十九世纪才传入中国。对于“复变函数”这门课程,西方有很多经典的教材,但是,大多数版本的“复变函数”教材内容太多,难度较大,要想在一个学期48个课时内完成是不可能的。所以盲目照搬西方的经典教材当做我们的学生的教科书是行不通的。要在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开展“复变函数”的双语教学工作,就一定要有一本适合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教材。这就需要我们在西方经典的“复变函数”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一本符合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的双语教材以及参考书。另外,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有一本《新英汉学科词汇-数学》小词典,这样就不会因为数学专业生词而影响“复变函数”的学习。

2.5 选择合适的“复变函数”双语教学形式和应对策略

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形式:

(1)外文教材,汉语授课。用外文版教材,板书、课堂讲授和试卷均以汉语为主;

(2)外文教材,外文板书。用外文版教材,板书和试卷题目以外文为主,课堂讲授以汉语为主;

(3)外文教材,外文授课。用外文版教材,板书、课堂讲授都以外文为主,试卷题目全部用外文。

以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第一种和第二种教学形式的居多。在“复变函数”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主要存在如下两种心理状态:

(1)好奇(教学方式+数学专业英语)好难(英语+数学)好反感(双语教学);

(2)好奇(教学方式+数学专业英语)有趣(英语+数学)喜欢(双语教学)。

为了使出现第一种心理状态的学生减少,我们给出了如下应对策略。

(1)向学生宣传双语教学的优越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复变函数”双语教学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2)语言的循序渐进―在开展双语教学的前几周,我们使用中文的比例比较大,然后逐渐提高英语的使用比例。

(3)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整双语教学策略。

(4)为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开展双语教学之前,向学生开设《数学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数学专业英语的特点。通过了解数学专业英语的特点之后,学生自然会发现数学专业英语比公共英语简单的多,因为数学专业英语有固定的句型和约定俗成的表达形式。从而在心理上消除学生的对数学专业英语的恐惧感。

(5)向学生介绍新加坡和印度以及一些欧美国家的双语教学情况,使学生知道,不只是我们在进行双语教学,还有很多国家的学生也在做相同或类似的事情,从而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平衡感。

第4篇: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财务管理

天津商业大学与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的本科项目于2002年12月获得国务院学位办[2002]101号文件的批复,2007年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复核,取得项目批准书。自2008年起该项目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并开设了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该专业颁发双学位,即中方授予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财务管理专业),澳方授予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商务研究学士学位(Bachelor of Business Studies),2010年该专业成功申请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一、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

通过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既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精髓,又洞悉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方法与技巧,把握国际企业管理发展最新内涵的专业基础扎实,具备国际视野、知识口径宽阔的国际化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具体的特色体现在:一是财务管理中强化管理的特色,加入更多管理课程,即植入外方合作院校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体现国际管理理念的特色课程,实现24门课程的双语化改造。二是加强中外课程的复合。经过复合的财务管理专业将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的管理力度,突出国际化的特色。

二、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教学现状

澳方课程主要侧重管理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英文沟通、表达和写作能力;中方课程侧重于中国背景下的财务和会计知识技能训练;实践环节的专业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论文,主要侧重培养学生中文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及分析、写作能力。

(一)澳方课程教学状况

引进澳方的24门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16门课程(Pathway Subject)由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授课,英文试卷考试。第二阶段,前16门课程全部通过后,学生可以进入后8门课程(Last 8 Subject)的学习,后8门课程由澳方教师授课,中方教师辅导,英文试卷考试采用教、考、判分离的模式。澳方24门课程教学资源一般包括:教材(Text Book)、教学大纲(Subject Outline)、学习指南(Study Guide)、阅读材料(Reading)、案例(Case Study)、课件(PPT)等资料。

1.前16门课程由天津商业大学聘请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讲授并用英文试卷考核。中方教师可以和澳方课程负责人就有关教学的问题通过Email联系确认每学期课程的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以及相应的变化和更新情况。前16门课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沟通性课程如管理学类课程,任课教师以澳方教学大纲作业要求为参考,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学科发展前沿安排学生做两次大作业和分组演讲(Presentation)以培养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作业和演讲教师需进行专门的课堂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知识性课程如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课程要求两次大作业中至少一次是案例分析或调研报告,培养学生财务会计知识的专业运用能力。

2.后8门课程的澳方授课教师、中方辅导教师和澳方出卷教师、澳方阅卷教师分别为不同的人选,为保证课程教学的一致性需要中澳双方教师很好的沟通。因此,每学期的教研活动严格按照教学活动流程(Schedule of Academic Activities)进行,即:(1)澳方课程负责人修改和确认教学大纲;(2)开课前一周中澳双方教师召开Skype会议,沟通教学内容、教学指南、授课用的PPT、作业、考试样卷等事宜;(3)学生作业由中方教师按照澳方的评判指南评阅,然后由澳方教师进行二次审核和调整;(4)期末考试,试卷由澳方按照阅卷标准评阅,学生对评阅结果享有复议权。澳方教师授课基本上是上午合班讲授(Lecture),下午辅导(Tutorial)。辅导课大部分是案例讨论和分析,教师事先将研讨案例按教学进度布置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课上进行现场演讲、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结论,澳方教师予以总结和评述。

(二)中方课程教学状况

1.根据近两年的学生就业情况统计,70%左右的毕业生在国内就业,由此,核心专业课如《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实务》、《财务分析》、《税法实务》等聘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用中文讲授更有利于学生对接国内就业市场。核心专业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安排学生至少做一次实操性的大作业,几个学生一组完成分析或报告,在培养协作精神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点评时,一是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进一步结合作业所涉及国内外该领域的科研和实务情况延伸讲解,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

2.中方课程的另一个关键部分就是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专业认识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学生可以到学校指定的实习基地实习,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完成实习报告、调研报告和实结等。实习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其反馈可以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毕业论文从开题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提纲、论文初稿、论文二稿、论文终稿到毕业论文答辩,这个经历对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中文专业写作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接受双语教学的梯度问题

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设两门双语课程(《组织与管理》、《市场营销学》)。学生刚刚经历高中应试教育,对大学的自主学习不是很适应,对管理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结合实际的能力比较差,由此,大学第一年的双语课程学习效果不是很好;一般到大学二年级大部分学生才能适应双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到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基本上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也经受了前16门课程的训练,符合项目进入条件的学生,开始进入澳方后8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适应外教的全英文授课和更加互动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间的知识衔接问题

1.有关英文课程间的知识交叉重复问题,如《组织与管理》课程的“主题4: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与《战略和公司治理》课程的“主题8:伦理道德和公司社会责任”重复。虽然每门课程的教师教学很认真,课程教授完整生动,但是课程间知识的交叉重复不仅使学生知识学习不成体系,而且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由此,非常有必要加强澳方教材编写教师、课程负责教师和中方授课教师沟通协作,共同整合24门课程教学内容。

2.中文专业课程和英文专业课程的衔接问题。《会计学1》和《会计学2》是用英文讲授的,面对英文原版教材、中澳会计准则和会计科目差异,部分学生学完后除了应付考试,几乎没有太清晰的会计学知识体系和框架。《中级财务会计》是在《会计学》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的课程,又是专业核心课程,授课难度明显增加,虽然课程用中文讲授没有了语言障碍,但是专业难度陡然加深,学生不易接受,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互动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的任课教师40%具有海外留学或访问的背景,拥有较好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将其国内外融合的专业知识甚至阅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但是毕竟国内外文化和教学环境存在差异,我国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接受的传统教育时间比较长,相对比较内向,不善于当众发言,对教师也存有敬畏感。所以课上教师安排的互动式讨论学生反映不是很积极,有时甚至集中在几个善于发言的学生那里;课后安排的演讲,学生课下准备很认真,但课上演讲时大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朗读准备好的底稿和PPT,真正能做到脱口而出地自如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还不是很多。

由上文可以看到,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已经习惯灌输式的被动接受知识,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国际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国际接轨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等。为此,教师在授课中还应针对我国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特点进行反思和主动革新,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

四、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中澳合作)特色专业教学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学生选择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一是希望与非双语班的同学相比,在财务专业英语运用方面具有优势;二是希望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不仅学到财务、会计专业技能知识,还能够拓宽国际视野。近两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下:20%出国留学,5%考取国内研究生,2%考取公务员,其余大多就职于国内银行、外资和合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学生整体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由此,要继续保持该专业中外复合、财务和管理复合的特色,以更好满足市场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方式、方法因势利导

1.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提供多方面教学支持。对于双语课程教学,一是由澳方合作院校提供支持,针对大学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由澳方委派专门教师开设澳方课程导学讲座,内容包括英文学术写作规范, Turnitin软件的操作流程、期末英文试卷答卷注意事项等,为培养英文学术素养打好基础。二是中方教师和学生合作整理每门课程的专业词汇表和概念图,即教师要求学生分章节整理关键的专业术语和定义或概念,翻译成中文;然后学生在总结专业词汇的基础上绘制概念图,将关键知识点以勾稽关系图的形式整理清晰。这样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专业知识的能力,也加深专业知识的中英文理解。

2.建议中英文专业课授课教师集体备课,按学科门类设立课程组负责人,每学期开课前一周做教学内容的整体沟通,然后传达给每门课的任课教师,使得教师授课有的放矢,避免交叉重复。此外,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听取学生学习反馈情况,为下一次的整合做好准备。

3.任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交流能力,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内外教学中;采用目光交流法、启发式提问法、问题讨论法、事后评价法、网路互动法、个别交流法等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以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合理整合

1.建议24门英文课程整合整体知识框架,前16门涉及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定位在初级水平,使学生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即可;后8门课程的设置建议在前16门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升到战略层面或国际化背景,这样课程之间界限的厘定相对比较清晰,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层次分明。

2.对于有可能交叉重复的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讲解时要有不同侧重,如“基金定投”与《财务管理原理》、《个人理财》、《投资学》课程都密切相关:在《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中的“年金”概念是初学者难以理解的内容之一,教师在讲解“年金”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指明“基金定投”是“年金”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在《个人理财》课程中“基金定投”是一种强制储蓄计划,在这一课程中,可多介绍些关于“基金定投”和个人理财知识,使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基金定投”业务的重要性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在《投资学》课程里主流的投资理论都认为,个人投资者不应该直接投资于股票,而应该通过投资于基金而间接投资于股市,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基金定投”也可以很好地解决投资时机问题。教师在讲解基金方面的内容时,应介绍“基金定投”的操作原理、方法、优势及意义和哪些基金适合进行“基金定投”。不同课程将相近的知识点讲授侧重点明确界定,学生掌握才更加系统、清晰。

3.教学内容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如考取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考取会计资格证书等。比如中文专业课《税法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审计学》直接采用CPA教材,这样学位授课和资格考试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学生时间,提高学习效率。24门英文课程对学生申请出国留学、参加ACCA考试都有很大帮助。对于准备考取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学校还开设专门的考研数学,辅导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四)教材选择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

教材的选择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知识需求为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针对性。《大学英语》是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课程,该课程采用大学本科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按照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为后续双语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24门英文专业课直接引进澳方合作院校原版教材,每三年更新一次,能很好反映学科的前沿动态。《中级财务会计》、《财务分析》、《会计综合实验》三门中文专业课是学生掌握财务和会计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教材由任课教师根据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学生自身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在做好中外课程之间的衔接同时,最大限度使学生掌握这三门课程的专业技能精髓。《财务管理实务》、《税法实务》、《审计学》三门中文专业课采用CPA教材,以满足学生考取中国注册会计师的需求。

(五)学生考核应趋于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5篇: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郑州大学 质量标准 质量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14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standards and quality standard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Zhengzhou University develop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standard, revise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 to amend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iews of regulate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mprove the monitoring mechanism, establish the examination link quality norms and practic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brother colleges.

Key words Zhengzhou University; quality standard; quality specification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实施教学质量评价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规范则是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条件。

郑州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一直关注并思考着如何构建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规范,并且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本文以郑州大学工作实践为案例,探索如何在高校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规范,供兄弟院校借鉴参考。

1 制定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规范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已经制定出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教育部要求,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定位是三合一的,就是要把专业设置的要求,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集成到一个标准体系中。专业设置的要求是作为专业准入的门槛,要有较为刚性的规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要求要用来指导高校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把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要求和实施的结果有机地统一起来。质量评价的标准,要明确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目标导向,重点放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上。郑州大学按照国家标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制定56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并经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郑州大学的标准定位是“二合一”,即专业建设与专业评价要求“二合一”。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与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相衔接,对提升专业建设、办学水平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郑州大学先后修订和完善了《郑州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郑州大学新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办法》、《郑州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细则》、《郑州大学本科专业(类)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郑州大学本科专业评估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专业建设、新专业设置、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等方面对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2 严格执行专业质量标准,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结合郑州大学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要求体现创新教育理念,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与上一版人才培养方案相比较,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有四个特点:一是专业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内涵相对应,把卓越计划、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工作的相关要求融入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是遵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在课程群中增设2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习与实践选修课;三是公共基础平台课的授课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和需求,由开课院(系)和专业所在院(系)协商确定;四是由专业负责人、实习基地高级管理人员、工程实践中心负责人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员为行业企业人员),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3 修订课程建设质量实施意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十二五”期间,郑州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修订和完善《郑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为学校的本科教学发展指明方向。在课程建设方面,出台了《郑州大学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意见》、《郑州大学MOOCs课程选课管理办法》、《郑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优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推进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加强建设、推广使用中国大学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推动基于网上开放课程建设和共享的教育教学改革。

郑州大学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优化为契机,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合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重组课程,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郑州大学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课程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二是以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相对稳定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保持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机衔接,避免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缺失,精选课程内容;三是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各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四是公共基础平台的授课内容按照专业质量标准的要求,根据专业特点和需求,由开课院(系)和专业所在院(系)协商确定;五是以修订教学大纲为抓手,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郑州大学的课程分为平台、模块、课程群三大类。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模块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实践课程构成。课程群主要由学科选修课(含学科前沿课)、跨学科选修课等组成。

4 规范课堂教学过程,维护教学秩序

郑州大学以制度强化管理,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和执行,通过制度来统一思想和行动。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现已形成科学规范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为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过程,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端正教风和学风,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制定了《郑州大学课堂教学管理规定》。规定对教师教学日历编写、教材选用、备课、课堂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命题、考试、批改试卷、成绩分析等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按照这些要求,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与考试工作。

5 加强制度建设,让实践教学有章可循

郑州大学以“自主、创新、发展”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围绕文、理、工、医多学科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 “加强基础、重视实践、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的工作思路,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促进实验室开放,强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学科竞赛及科技创新活动,将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有机地结合,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郑州大学修订《郑州大学普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细则》等28个管理文件,从宏观管理到实施细则全过程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规范,完善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完善实践教学监督和约束机制,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目标管理和过程监控的有机结合。建立一支由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广泛参与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制订《郑州大学实验教学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等评价办法及实施细则,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地运行。

6 确立考试环节质量规范,做到制度保障、环节落实

考试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校风、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郑州大学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课程考试考核工作模式,在统一宏观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以院(系)为主体的管理机制。

学校和院(系)都成立了考试工作领导小组,从命题、试卷保密和管理、考场安排和监考到成绩评定,各个环节严格执行《郑州大学考试工作实施细则》。建立标准化考场,安排专人在考试指挥中心对考试过程实施全方位监控;实行部分院(系)之间教师交叉监考;教务处全体工作人员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对整个考试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及时了解学生的考试状况,发现学生违纪作弊的,要求相关院(系)必须当天上报,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做出处理,给予相应纪律处分。通过上述措施,考试工作正在实现三个转变:由重视考核结果向关注过程考核转变,由成绩评估向效果评估转变,由理论知识考核向应用及创新能力考核转变。

7 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第6篇: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随着人才市场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多,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制也必然随之实施深入变革,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功能也要随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转变,高等院校不仅仅要传承传统知识和文化,更多的是要实现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知识传递与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也要适应社会形势转变需要,实施必要的深度改革。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素质教育内容,使民族教育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需求。新疆农村中小学一直存在“双语”师资短缺问题,导致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较低,进而不利于新疆农村基础教育的稳步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从2007年起,新疆实施了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免费就读、定向就业为主要培养方式的‘双语’教师特培计划(简称双语教育特培生)”。双语教育特培生又简称特培生,是新疆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重要的师资力量。根据自治区关于特培生管理办法,特培生可以实施汉语言、民考汉、汉考民单独编班。通过编班后的特培生班级往往是由多个民族学生构成。实施特培生教育是开展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学语文课程对特培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学语文课程往往在全校范围内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由于特培生情况各异,统一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特培生实际需要,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改革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关键和根本。根据特培生实际需要,构建有针对性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实际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改革的切入点

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实施,本人认为新疆特培生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要以融入新疆地域文化作为切入点。“新疆是一座文学资源的宝库,它各呈异彩的多民族生活,为各族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形成了独具风格和情调的多民族文学。更为重要的是,它复杂的地理环境、多姿多彩的地域风光与多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向度的地域文化。”新疆地域文化则在现代新疆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呈现和诠释。阿布都热依木•乌铁库尔、买买提明•吾守尔等维吾尔族作家,朱玛拜•比拉勒、夏木斯•胡马尔等哈萨克族作家,锡伯族作家傅查新昌,柯尔克孜族作家艾斯别克•阿比罕等人所创作的作品“将新疆特有的地域文明、多民族文化展现得异彩缤纷,他们发自心灵深处的文学呐喊,大大丰富和延伸了当代新疆文学的地域内涵和民族风格。”刘亮程、董立勃等新疆本土汉族作家“在生活真实的表述中寓含着精神的高度,在生命困窘的揭示中蕴含着崇高的情思,在涓滴血泪的刻画中折射着理想之花的艳丽多姿,……形成了当代新疆小说世界越来越独特,越来越富有民族化、个性化的色彩。”由新疆汉族作家和少数民族作家共同组成的新疆文学创作主体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新疆多民族融合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作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势必有助于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学学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可以通过拓展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还可以丰富新疆各族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在上述教学基本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特培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加强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各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对各族文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当今社会中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特培生是扎根基层、奉献基层、为新疆稳定做出贡献的一支生力军。具备良好的综合人文素养的特培生并将有助于族际互动,族际互动的良性与否是关系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能否稳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三、改革的预期价值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成功与否并将影响对特培生培养的效果。昌吉学院所实施的特培生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将对今后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有着巨大的预期价值。

1、有助于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由于生源情况、师资情况等因素,部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被戏称是高中语文课的加强版,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高校大学语文课程都缺乏创新。这就要求新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情况,准确定位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各族青年大学生人文素质,突出新疆精神教育,这是新疆高校建立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打造新疆高校大学语文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的关键。通过改革后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帮助新疆各族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民族观,培养大学生坦荡豁达的胸怀、培养大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趣。

2、根据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助于修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新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将会获得巨大发展。新疆与中亚等地区互联互通日益频繁,与此同时,新疆人才市场需求趋于持续旺盛态势。由此观之,新疆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文化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形势需要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新疆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必须从课程管理、教学内容厘定、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努力优化符合新疆高校教学对象和新疆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等课程教学环节。

3、有助于探索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做到因材施教。近几年,大学语文课程由于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手段单一,被社会普通戏称为“高四语文”。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分高校也将大学语文课程性质改为选修课,大学语文课程越来越被边缘化。而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现象也是存在的。一方面是大学生对该课程不重视,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激发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新疆特培生生源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第7篇: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1.1 根据材料类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及其设备的硬件设施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完善,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确保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了实验教学和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需要;同时,依靠完善的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设备运行良好、安全可靠。同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得学生在实验课程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中能方便使用。

引进来:利用校内仪器设备、场地和专业人才优势,吸引企业共建“盐城工学院-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共同培养企业所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走出去:联合地方大中型企业公司,建设企业实习基地,为企业定制培养所需人才。

1.2 企业对学生的培养是在学生已具备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通过在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各类实践环节训练,参与企业生产和新产品、新工艺等的研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并在该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完善其知识系统,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材料类工程师。

1.3 学院制定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规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并建立了实验室门禁及视频监控系统,进一步简化学生使用实验室的流程与手续。具体开放形式如下:1)实验课程所需实验室由中心每学期制定实验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2)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学生所需实验室实行工作日和节假日全天开放;3)大学生创新所需实验室实行工作日及节假日全天开放;4)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所需实验室实行预约开放。这样实验室的开放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亲身参与创新活动。从大三开始,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为期两年的科研训练。综合实验课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老师指导学生制定方案,就材料成分、制备工艺、性能检测、组织结构分析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要求学生结合导师和企业课题,学会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知识创新。

1.4 在人才强校政策的指导下,强化了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充分调动了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造性,学院逐步建立起以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核心的、年龄学历及学缘结构合理的、对教学与教学改革工作充满敬业精神的、稳定的高层次教师队伍,多名教师在国家和省市及各类学术组织中任职,在国内等相关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此外,通过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增加工程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制定一套适合本专业特色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1.5 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是关键。学院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激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形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互通,骨干教师相对稳定,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建设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学院采取专兼职并举等措施,不断完善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中心教师队伍水平,他们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中心的实验教学将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学院在学校青年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的资助下,对中心的青年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制定了培养培训计划,继续优化学术梯队结构、壮大师资队伍,加强后备梯队的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养。

1)鼓励学院的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优化实验队伍的学历结构。

2)鼓励学院的教师到校外进修,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3)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学院交流或合作,鼓励并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开设各种学术讲座,增进中青年教师与学术界同仁之间的学术交流,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

4)鼓励和扶植中青年教师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并为其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逐步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

5)鼓励中青年教师围绕着实践教学,积极申请和承担实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项目,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6)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出国参加双语教学进修,增加双语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力度。

第8篇: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开放包容 外向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适应商务事业发展需要的服务型、经营型、创业型人才为宗旨的国家公办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学院按照“开放包容” 这一具有鲜明“广西精神”特质的要求,立足广西,依托外经贸行业办学,增强大局意识,互相包容,把蕴藏在广大师生员工中的智慧与力量凝聚起来,把思想和认识统一起来,把斗志和干劲激发出来,不断推动了学院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同时,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善于学习借鉴全国兄弟院校的长处和先进经验,善于吸取兄弟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以开放的胸怀、务实的作风、有力的措施,不断提升学院对外交流合作的水平和实效,为广西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化交流活动提供具有从事国际经济贸易及交流合作能力和素质的外向型、技能型和应用型的国际商务人才,形成了“外贸、外语、外经”的“外”字特色的外向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围绕外经贸行业设置专业,打造外向型专业群

(一)以涉外企业需求为依据,增设外经贸新专业

在原有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基础上,学院先后与中国外运广西公司合作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与桂通报关行、祥和公司、北海港务集团公司、中国外运广西公司、华邦制衣公司等外贸企业合作开办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根据广西国际货运协会年会上众多会员单位提出培养国际货运专门人才的意见,学院开办了国际货运专业。

(二)瞄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需要,设置外语专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广西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加快发展,小语种人才紧缺,学院根据这种状况,先后开办应用英语(涉外事务管理方向)、应用英语(国际商务交际方向)、商务日语、旅游英语、应用越南语、应用泰国语、应用柬埔寨语、应用缅甸语、应用马来语等,是广西小语种专业开设最多的高职院校。

(三)根据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变化,调整专业方向

根据近年来国际贸易发展变化,学院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在开设新专业的同时,对原有的专业进行调整改造,设置新的专业方向。如:会计(涉外会计方向)、文秘(涉外秘书方向)、会展策划与管理(国际会展营销方向)、涉外旅游(出境领队方向)等等。

经多年的努力,学院形成了涵盖经贸、财会、金融、旅游、文化等类别在内的以培养外向型人才为特色的专业群。目前学院共开设42个专业(含方向),其中省级教改专业1个,省级优质专业8个,省级特色(优势)专业6个,院级优质专业12个。

二、以外向型应用人才所需能力为依据,深化课程改革

(一)把外向型企业的一线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作为课程结构设计的起点

各专业根据外向型企业的需求采取倒推的方式,以外向型应用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把外向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的核心技能,强化商务交流技能和外语基本技能的培养,并把获得外向型专业技能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

(二)根据外向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合

学院高度重视课程建设,要求各专业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原则,先组织对外经贸企业、涉外部门以及其他商务经济行业的调查研究,还要根据知识发展和应用推广的客观事实,就课程相关领域的动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综合,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减课程或内容、整合或分解课程等方式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和安排教学内容。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将原有的“国际多式联运”、“国际航空运输”等理论性强的课程整合为“集装箱运输实务”;将原“国际货运实务”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由原先全面介绍海、陆、空货运实务改为主要介绍海上货物运输理论与操作实务,使学习内容更符合职业岗位需要,与相关职业资格要求吻合。同时,国际贸易系在专业课程中加大技能型课程的开设,根据报关与国际货运一线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开设“报关原理与实务”、“出口单据业务”、“国际海上货运理论与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等以技能培训教育为主的专业课程,以加强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该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更加具体化和专业化,专业更为贴近了外经贸行业的发展,所培养的学生能更好服务于外向型企业。

(三)增设培养涉外交流能力的外语类课程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涉外交流能力,学院特别重视外语教学。除所有专业均开设公共英语外,各专业还开设了切合国际商务交往需要的相应的外语课程。包括专业英语在内的英语课程的开出比例占总课时的20%以上。此外,为适应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区位优势,学院又开设了东盟国家小语种课程。如泰国语、泰汉翻译、商务泰国语会话、越南语基础、越南语翻译、商务越南语会话、东盟经济文化与习俗等。

(四)推行培养涉外工作能力的双语教学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环境,培养适应涉外工作需要的人才,学院积极进行双语教学改革,在一些重要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出口单据业务》、《外贸函电》等课程探索实施双语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五)积极打造“外”字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的有效载体,学院重视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重点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积极打造精品课程,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目前学院拥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全国教指委精品课程,33门校级精品课程。

(六)加强适合外向型人才培养教学需要的教材建设

学院出台了《关于教材管理工作规定》、《教材建设条例》等文件,以国际商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为核心,组织了一批自编教材编写,满足了外向型人才培养的课程需要。

三、以开放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外向型”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加强实践教学工作作为外向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建设了一批具备涉外工作环境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按照职业性与岗位性相结合、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共享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建设,在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训设备配置方面,力求做到与用人单位要求零距离对接。目前学院拥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7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此外,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与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北海利博盛集团、广西三环集团等130多家涉外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共建基地协议。

第9篇: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为学习贯彻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国家、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高教三十条”),深入推进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国际化、有特色、高满意度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从2012年3月开始,开展了历时三个多月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以下简称“大讨论”)。在“大讨论”过程中,学校发动、组织广大师生通过召开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座谈会和征文比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认真学习、深入研讨,重新梳理、审视学校各方面工作尤其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思路,并运用上述一系列文件精神指导正在进行的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规章制度修改等具体工作。通过“大讨论”的广泛发动、深入研讨和分享沟通,全校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一致认为必须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内涵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努力凝练、打造和强化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靠特色立足,靠特色发展。

具体到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历史形成的优势特色,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突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思路:围绕一个中心,贯彻四条主线,实施十项计划。一个中心,就是提高质量、强化特色。四条主线,是指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性。十项计划,是指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制定的十项具体计划和相关举措。

国际化,是指通过跨国度、跨文化的培养途径,使学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高层次,是指要处理好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优秀的专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复合型,是指要使学生具有跨专业学习的经历,具有两个及以上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应用性,是指要培养学生具有突出的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四条主线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国际化是首要特质,高层次是内涵要求,复合型是基本规格,应用性是根本定位。

学校围绕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性这四条主线,制定了十项具体计划,这十项具体计划就是今后一个时期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抓手。

国际化

1.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计划

学校努力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不断增加境外友好交流院校的数量,通过自主开发和积极申报市教委的相关专项,大力开展国内外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和暑期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等,积极建设国际化人才境外培养平台。到2015年,力争使60%以上的外语类专业学生、20%以上的非外语专业学生在4年学习中有一次海外学习、实践的经历。学校修订了《本科生出国(出境)留学学籍学业管理办法》,将可认定留学学分的高校范围扩大为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上公布的国外大学名单中的所有高校。在市教委相关经费的支持下,学校还设立了“优秀本科生出国(出境)留学奖学金项目”,每年资助近百名优秀本科生赴国外(境外)进行一学期及以上的学习。

2.本科生国际化社会实践计划

一方面,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和涉外行业的合作,在国内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努力拓展学生国外(境外)实习渠道,支持基础较好的院(系)积极探索建立海外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国际化社会实践平台。对于在校生的出国(出境)学习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国外(境外)进修、实践,既认可为相应的课堂学习学分,还同时认可为专业实习学分。

3.海外名师讲学计划

通过申请上级专项和设立专门经费,积极聘请海外学者、专家来学校开设课程或学术讲座,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引进国外优秀教学资源。“十二五”期间,学校每年聘请20名左右海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授课访学。

4.留学二外计划

作为市属高校中最早开办留学生教育的高校之一,学校积极落实“留学北京行动计划”,大力拓展留学生教育。到2015年,使留学生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人,其中学历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建立以学历生教育为重点、以汉语专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为特色的留学生教育体系;整合全校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积极推进全英文授课课程和学历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的作用,把汉语言硕士研究生和酒店管理本科作为新的增长点,优化学校的留学生结构。

此外,学校制定的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也凸显了国际化的要求:外语类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更加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非外语专业中,仍然保持了达到“准专业”标准的英语课时量(56学分,952学时),强化外语优势;鼓励非外语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和全外语课程。

高层次

1.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计划

学校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在原有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的基础上,构建校级特色专业——校级示范专业——市级重点(优势)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专业建设新体系,开展新一轮的专业建设。同时,强化对专业建设的绩效评估,着重发挥现有各级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以专业建设为统领,继续开展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校计划建设校级特色专业10个、校级示范专业3个~5个、争取新增市级重点(优势)专业3个~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5个。学校根据专业结构现状和业界的需要,“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1个~2个新专业,改造1个~2个专业。同时,积极参与北京高校外语和旅游管理两大专业群建设。

2.教学改革计划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学校需要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性、系统性改革。同时,根据学校本科生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本着“小而精”“小而特”的理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仍然保留和发扬一些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精英化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并将这些因素列入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通过开设新生研讨课、学习方法课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

(2)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重点开展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

(3)推进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市教委着力推动大学生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为契机,扎扎实实地推进市教委委托的重大教改项目“大学英语应用能力测试体系”的课题研究和试点工作,并以此为抓手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4)改进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为了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学校修订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并首次规定,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在高年级独立或牵头完成的调研报告、翻译作品、新闻报道、音频、视频作品等其他创新实践成果认定为本科毕业论文。

(5)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倡导本科生导师制。学校通过试点,大力倡导和支持院(系)从大一开始为本科生配备导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和发展取向,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导和帮助。

3.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

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优势和科研条件,广泛发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宣传和组织申报工作,力争使50%左右甚至更多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与该类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同时要着重加强对立项之后教师指导的组织和检查。作为保障措施之一,学校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和获评优秀项目等工作表现,列入教师工作量考核指标,给予相应的工作量认可。

与此相应,学校修订完善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对参加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实践并取得优秀成绩或成果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的认定,并将学生历年取得的创新学分成绩汇总体现在学生成绩单上,而且允许以此折抵部分专业实习的学分。

4.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部署,学校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中心以“服务教学工作、促进教师发展”为根本宗旨,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咨询、教师培训、教学创新成果推广等活动,为广大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水平,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学校制定的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体现了“高层次”的要求。具体体现为:为了加强通识教育,培养人文底蕴,将2008版方案中“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类别名称,修改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同时,完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科学设计九类课程模块,合理规划学生的选修梯次,提升通识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外语类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大多采取“博专结合”的思路,注重语言技能与文化底蕴的有机结合;通过在相近专业之间建设专业通开课等方法,加强专业基础教育。

复合型

1.制定《辅修专业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学校制定的《辅修专业管理办法》统一规范了辅修专业的总学分、总学时和教学要求、教学管理、毕业要求,将辅修专业课程的成绩统一记入学生的成绩单,对于在规定期限内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颁发辅修证书,在经费方面对辅修专业进行扶持。

2.培养方案体现复合型要求

学校在制定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过程中对复合型提出具体要求:各院(系)在设计主修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进行浓缩提炼,选取各专业最核心的主干课程形成相应的辅修专业课程体系,正式纳入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以便在条件成熟时开设辅修专业;对于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学生的特定辅修需求,学校采取由相关专业为其对口开设订单式辅修专业的方法来解决。

应用性

1.按照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定位制定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

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学校明确提出,要强化“为学生提供更有用的教育”这个理念,强调“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这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高度契合,提高业界的参与度。按此要求,各院(系)在新版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均聘请了业界优秀人士作为专家组成员,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业界的新形势、新需求,合理设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也贯彻了应用性的要求:外语类专业以翻译和跨文化交际这两类课程群为抓手,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外语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学校要求各院(系)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抓好实验教学,确保实习实践取得实效。目前,全校已开设实验教学课程53门;通过设立教改项目和经费支持,鼓励和支持院(系)聘请优秀业界人士给学生授课;加大课外实践创新环节的学分比重, 由原来的7学分提高为16学分,打造灵活而富有实效的课外实践创新教育体系。

2.构建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通过开拓渠道、整合资源,大力加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系统。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设3个~5个校内实训基地,再增加2个~3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点,并力争实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零的突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