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专阶段对学生极其重要,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转型。相关人员应该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利用实验课的便利条件来激发他们自主思考的兴趣,鼓励他们发挥创新精神,把他们培养成拥有较深科技涵养、较高创新素质的青少年人才。
一、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进步的灵魂。创新的源动力来自哪里?自然来自人们的创新意识,哪一个行业的创新必然需要这个行业的人的创新观念来支配。针对于中专学校电子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创新说来学生必须具备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循规蹈矩,有敢闯敢试的想法和行为,只有付出了创新行为才能尝试到创新的效果从中积累经验教训,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激发。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来自于内因池依靠于外因,内外因两方面共同作用,才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涌流。也就是说中专学生只有对电子技术学习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够具备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中专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有针地性的教学方法并注重语言的生动性,以使学生在掌握电子技术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兴趣。而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个目的,中专教师还要根据中专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制订出符合中专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计划,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安全性与自由性、启发性与开放性、愉悦性与激励性、民主性与平等性等构成了创新教育需要的课堂环境的主要特征。营造这样的教学氛围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引功能,建立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的立体沟通网络,强化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创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荡创新思维,最终点燃创新的火花。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在教学,提倡学生多提问,以利于开动学生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并能灵活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现在的许多教科书上在判断某一放大电路是否工作正常时,往往只教人采用测集成电路各引脚的静态工作电压与书上所标值是否一致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一种较死板而又费时的方法,只适合于没有仪器设备的场合。在教学上如果完全按照教科书上所说方法照搬,虽然也能完成教学任务,做起来也省事,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单一、不灵活,更谈不上能发挥他们创造力,往往只比较适合于搞搞维修之类的工作,却难以适应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不同要求。因为在工厂的生产过程中实际操作只要用仪器检查几个关键引脚的信号的波形、幅度或指标是否达到要求,即可说明电路工作正常与否,既简单又快捷准确。而不采用这种不但耗时而且费力的方法。因此,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即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条件对同一问题应有相应较优的解决问题方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对于每个同学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在学校所学知识毕竟有限,学生离开学校后主要依靠自学来获取知识,在碰到新情况时才不会茫然不知所措,才能举一反三,开拓思维。当然,要做到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较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其次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要有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以求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和发展,光想靠吃老本是肯定做不到这点的。
四、创建教育条件,锻炼创新能力
教学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学氛围的营造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部分,也是它对学校的隐形要求。创新教育所要求的教学氛围需要是开放自由的,师生关系需要是民主的、融洽的、平等的。如此这般良好的教育氛围,这般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最大化地强化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日常授课时,教师不能仅仅以自己为中心,要合理调节讲课过程中跟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为教师应该树立科学合理的观念去对待学生,不管接触什么问题都不能对学生发火,埋怨斥责学生以致打击学生的创新探索的积极性,要时刻用可亲的眼光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给每个学生以鼓励,让他们对自己都充满绝对的信心。
另外在教学方式上实施针对式教学,因为每个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不同,对于这种参差不齐的状况必须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学习方式,传授知识时要条理清晰,先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再深入到有难度的问题上,这种由浅入深的授课方式对指引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很有效果。还有就是认真把握师生关系,注意教师自身的素质,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事,心情怎么样,都要面带微笑,以一种最良好的态度走进课堂,去面对学生,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教师的影响,进而严重影响课堂听课效率。
五、完善教学设施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丰富多彩,信息技术具有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载体集于一身的特点,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正是由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这些独特优势,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活动不仅要反映教学的结果―知识的获取,而且也反映在获取理论知识的思维过程,要逐渐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更好的激发。
例如,在“圆和圆位置关系”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多媒体,设计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具有圆的位置关系的实例,如街头车技表演者脚下轻巧便利的自行车,工厂里复杂的皮带轮转动装置,还有杂技表演艺人手中的圆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的共性,总结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动态变化的圆,自由移动两圆的位置,如图1,归纳总结两圆的位置关系。教师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下,W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实践感知两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逐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想象是指人们通过仔细观察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而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而就在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逐渐的发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具有声、光、情、景的动态画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多面体和正多面体”教学中,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小老鼠滑稽地越过一系列多面体障碍物的小短片,学生很快就会被录像中形形的多面体和有趣的画面所吸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其次,看过短片后,要求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多面体,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各有千秋。这时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培养,而在制作多面体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也得到逐渐发展。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多面体,如图2,引导同学们归纳总结规律。可见,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模拟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特定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合理地设计实验,丰富教学形式,不仅能使学生们在动态中观察,在操作中发展,在探索中学习,而且还逐步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可以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三角形,再度量每一个内角并求它们的和。学生们会发现它们的和为180度,然后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三角形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再测得它们的内角和仍为180度。学生们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它们的和还是180度,并且将度量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观察比较,于是学生们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学生思考探索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教育已经步入新的时代―教育信息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创新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发展水准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能很好地把握今天,走向明天。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新因子。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从点点滴滴中寻找提高创新能力的立脚点,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的理论来发展全新的教学思路,浅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质的飞跃。我们即将是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的崭新天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方式的精品。诺贝尔奖新得主朱棣文教授新近说到“创新精神最重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可见,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的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善于引导,强化思维训练。
创新意识,确切的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习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方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习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三、巧设练习题,调动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创新意识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90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改革,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孩子是花朵,是朝阳,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激励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现将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与途径的体会与心得,做如下几方面的表述。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首先,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充满创造力的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竞争,我们的未来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其次,新课标下的小学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对小学生初步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不仅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与目的。学生通过自我的不断挑战、突破与创新来实现学习的发展。再次,数学学科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典型性,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强化思维的深刻性、塑造思维的独创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加上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等天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易于已有自己思维模式的初、高中生或大学生。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大本营。最后,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就好比商人没有商业意识,难以发家致富;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就好比巧妇无米,难以下锅烹饪。而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如虎添翼,事半功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十分重大。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一)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探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尤为突出,好奇就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喜欢寻根探究,都喜欢问“为什么”。教师首先应当做的就是,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个“为什么”去激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3]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通常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只有当学生拥有强烈地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地学习动机时,学生才有可能用坚强的毅力去克服求学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才有可能开拓创新。并且,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思维意识也会相对活跃,这既有助于牢固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创新想法。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运用例如:摄影、电视、幻灯片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在把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简单化的同时将多种感官刺激同时作用于学生,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不但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如果教师能够用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知识点.辅之以简洁有趣的板书,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诸如看似简单的“你是对的”“你做得很好”“你很聪明”等等赞赏性的话语.它往往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源泉。例如,在教学“能被2、3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事先让学生带计算器到课堂上。上课伊始,我亲切地说:“孩子们,今天我们不学习,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听说我要和他们做游戏,学生都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问:“老师,做什么游戏呀?”我说:“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随便说几个数字,老师不用计算器,就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孩子们一听,都笑了,说我吹牛。我见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兴趣都被激发了,就顺势说“不信,你们就试试吧,我要输了,今天不布置课外习题”。孩子们一听,积极性就更高了,相继说出很多个多位数,我一一迅速地给出了答案。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计算器,验证后,发现竟然都是准确的。惊叹之余,都急于知道我是如何快速判断的。这时,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引导学生观察那些能被2、3、5整除的数分别都有哪些共同点,从而归纳出规律,由此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与归纳总结,不仅将知识点记得更加牢固,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增强创新意识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质疑问难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出发点,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就要尊重每一名学生,因为在大人的眼里,孩子们的有些问题是幼稚甚至是可笑的,可往往就是这些幼稚可笑的问题,引发了他们探索思考的行为。因此,对学生的想法应尽量保护、肯定。譬如,学生们正确的想法要及时赞许、表扬;学生们偏颇的想法要及时引导、合理评价;学生们与众不同的想法要耐心听、认真对待。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并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都有创新能力。所以,当学生们提出与教学不相关的问题或回答错误的时候,千万不能打击、讽刺和嘲笑,而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合理的评价。例如:在教授“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时,我出了这样的题目:小明今年13岁,小明身高( )?有的学生回答:130,有的学生回答13,有的学生回答1.3,还有的学生回答没答案。我笑着说:“你们都是对的 ”。我的话刚刚说完,学生们就“炸开了锅”,“怎么会都是对的呢”?“答案只能有一个呀”!这时,我请那些回答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解释,第一位学生说小明身高130厘米,第二位学生说小明身高13分米,第三位学生说小明身高1.3米,第四位学生说因为老师没给单位,所以没答案。就这样,学生成为了小老师,学生发现了问题,大胆提出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长度单位的知识点向其他同学又强调了一次。这便是他们创新的开端和起点,是他们进行思考和认识的动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例如,在教完基础应用题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阐述本小组的结论。周末班级组织大家去公园划船,每只船可坐6人,班级有58人,问班长租用10只船够用吗?生甲:够用,因为6乘以10等于60,60大于58,所以够用。生乙:够用,因为58除以10等于5.8,6大于5.8,所以够用。通过这种分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以致用,是数学学科最重要的特点,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在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小结
综上所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口号,更不是今天做,明天有的事,它必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它需要小学数学老师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它必须坚持不懈,从小抓起。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利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增强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掌握知识点、较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及开阔视野,更有利于促使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有用的人。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为此,我们教师首先应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更新已有的教育观念,竭尽全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有意识地引导、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创造力和表现探索欲的机会,不断发展所有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定能让创新之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陈学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教育论坛,2012(23).
[2]练炳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2(8).
[3]张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术研究,2012(12).
[4]陈学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教育论坛,2012(23).
[5]郭桥.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教育论坛,2012(24).
1.树立创新意识
树立创新意识,首先是教师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的关键作用,所以说: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并将创新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当前,整个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接受着各种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的问题不仅是书本上的,而且可能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宽,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生动,感情丰富,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力,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二要教法得当,采取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三要加强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四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争论、敢于创新。
2.创设创新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 要创造一个学生敢于创新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探索的自由空间,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和发言,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学生处于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多合作、多交流,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敢于争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创新。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问题的情境化,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对学习知识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到底学什么,怎样去学。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创造一个让学生自己探索、创新、研究的机会,使学生有良好的积极地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精心设计教学。
4.设计开放性题目,使学生能够创新
通过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既可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其创造性地发挥,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又有助于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尽量的发挥学生思维活跃的优势,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让学生自编一道分式方程的应用题并解答,编题要求①要联系实际生活,其解答符合实际。②根据题意列出的分式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③题目完整、题意清楚。本题是重在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涉及面广,结论具有开放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思考、分析、探索、归纳能编出不同的符合条件的应用题,并能解出答案。这类题目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精神的强弱取决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创新能力,才能去探索、去创新,才能有所作为。创新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新的心理动机,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发明创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6.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改变学生综合能力较低的问题,让他们动脑、动手实际操作,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现有知识重新组合成新知识的能力,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知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功能、新特征、新内涵的知识。这样,在培养综合能力的同时,使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7.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理工类院校 创新能力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原动力,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活动难以进行。近年来,为顺应时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理工类院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纷纷出台各种措施,通过教学改革、师资建设与人才激励等措施,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现已逐渐成为理工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日益关注的课题之一。
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创新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通常不受常规思维的限制,是解答问题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独到见解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主要有持续时间短、学生技能与思想匹配度不够、缺乏系统训练等特点。因此,要创新,必须学会对多种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且要克服传统思维模式和思维惯性,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敢于标新立异,摒弃创痛思维模式中简单堆砌、复制模式,最终挖掘创新的潜能。由于传统教育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且已根深蒂固,某些高校对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使高校教师只注重学术研究而忽略学生的教学引导,未能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多数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一、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受煞矫嬉蛩氐挠跋臁R皇茄生形成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上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的传统教学理念长期以来备受推崇。因此,学生对这种模式依赖性较大,学习的自主性不高,且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不强,难以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存在部分障碍,感觉自身资历欠缺,学识不够与实践能力较弱等困惑存在,不足以承担发明创造、开拓创新的重大责任,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态度消极。由于创新人格不全面问题的存在,从而创新实践的参与度不够。
我国现有的创新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在创新教育系统和机制等方面还有差距。目前理工类院校的创新环境和氛围现状主要表现为:创新教育系统不够完善,缺乏完整的组织和系统的规划,未形成全面有效的创新教育机制;教师对创新教育未能形成系统的指导思想,在创新教育上向导性不足,从而在创新意识和精神感染上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不均衡性,中期终止与草草结题的现象时有存在;高校对学生创新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创新思想的延伸。虽然多数理工类院校已意识到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完善教学体制和创新教育管理机制,然而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技能的调查显示: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为敬业程度不高,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升等。这从侧面反映高校在学生创新教育上不够深入,学生创新意识未能激发。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工作技能,是当前理工类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理工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只有对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心,才会有行动的动力;其次是加深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对学生实施创新培养,应跳出传统陈旧、被动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同时注入哲学思维,使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最后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其独立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夯实学生的创新基础。目前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为学生开放创新实践研究平台,提高其创新积极性。对理工类院校大学生而言,创新活动大多以实验或实物设计为主,在创新活动实践过程中需要专门的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供学生使用,如果实验场地和仪器缺乏,将会降低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因此,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验需求,为其开放创新实践研究平台,设置专门的实验基地等。良好的实验设施和场所将减小学生创新活动的阻碍,大大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创新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保证其创新热情。在创新活动实践过程中,学生虽具有创新积极性,但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独立设计出良好的实验方案,将自身想法付诸实践,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教师指导团队至关重要。对此,理工类院校应建立一支教学与科研兼备,乐于奉献,对学生创新活动指导充满热情的教师队伍。通过导师的倾力指导,才能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创新实践得到更好地指导,方向更明确,才能保证创新活动的热情度持久延续。
3.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锻炼。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课本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考核的主要方式为理论考核,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部分需求,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无法得到锻炼,难以将自身所学用于实际生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因此,学校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考核模式,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独立设计完成实验的能力,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自己动手设计出的实物作为期末成绩的考核,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同时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4.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创新项目顺利完成。理工类院校的创新活动大多以实物作品为主,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在创新项目进行过程中均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对此,学校应为学生争取更多经费,建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基金,加大对学生创新项目经费的支持力度。同时,还须完善经费管理体制,让学生免除经费不足项目无法继续的顾虑,确保其顺利完成课题研究。
三、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理工类院校开展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与长期发展方向,更是时展的要求。只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建设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加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完善创新教育培养体制,才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谷创业.论高校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02:50-52.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04:85-86.
[3]张洪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机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64-66.
[4]董丽敏,陈后金.关于理工科院校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14-117,122.
[5]林雪原,樊荣.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特点及成因[J].山西高等W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04:104-107.
[6]哈艳,何莉辉,薛澈,刘晓鹏.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134-137.
[7]金智林,翁建生,毛建国,何小明.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01:204-205.
[8]吕勇,牛春晖,刘力双.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计算机,2013,27:44-46,55.
[9]杨邦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02:255-258.
[10]黄婕.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6,02:5-8.
[11]欧阳跃军,龚小娟.谈大学理工科教学中创新思维素质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29-30.
[12]陈珲.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138-141.
[13]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02:56-57.
[14]魏军英,王静,王吉岱.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3:14-15+42.
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重视中医继承能力的培养是中医药名家成才的共性规律之一,也是“学有根本”、培养中医专业思想的需要。通过研读经典、跟从名师,学习古人及导师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医道素养,是中医继承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7],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更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目前中医长学制教育中,不仅缺乏中医经典课程的系统设置,对于跟师临诊亦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与动态、客观的考核评价方法,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2中医学专业七学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面对目前中医学专业长学制教育中日益凸显的问题,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突破传统的“5+2”培养模式,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有机融合,加强中医思维能力、传承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积极探索并构建适应于中医学专业长学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于推动中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将大有裨益。
2.1总结教改经验,找出存在问题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整理中医学专业长学制教育的特点、优势并进行现状分析;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0所,通过调研和发放问卷等方式,调查了目前中医长学制学生中医思维、中医临诊能力、创新能力等情况,中医经典、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设置,临床实践情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情况等,对目前中医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2.2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七年一贯
根据中医人才培养需要,面向学生终身教育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和优化课程体系。按照“三个并重”,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并重;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中医学、现代医学课程设置,强化基础理论和中医经典课程教学,夯实中医经典功底,提升中医传承能力,强化中医临证思维能力。
2.3强化中医思维,提高临证能力
2.3.1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建立优秀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跟师临诊,促进本科生早进临床。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原则,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临床导师”和“技能导师”。在跟师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导师的临证经验,更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着重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及导师著作,撰写读书笔记,理解并掌握导师临床思维、学术思想和诊疗特点,并在导师指导下归纳整理收集到的病案,探讨有关理论渊源,围绕导师学术思想撰写论文。
2.3.2强化技能训练
建设实训平台,加强医、药、针、推相结合的中医技能实训,强化体格检查、心肺复苏、无菌操作、病案书写等临床医学基本技能训练,实现七年一贯,临床技能实训不断线。
2.3.3加强临床实习
强化临床教师带教能力,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安排学生跟随校内、附院教师,在随师侍诊过程中温习经典理论和学习方药运用,培养中医思维,深化中医理论理解,促进临床辨证感悟。
2.4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意识
2.4.1增设科研创新类课程
结合中医研究特色,在本科阶段开设《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中医实验技术》和《论文撰写与课题申报》等课程,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等中医人才。
2.4.2推进“三阶段渗透”教学模式
推进“课堂教学—阶段见习—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三阶段渗透”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本科生早进临床、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课堂教学,即着重阐述理论,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阶段见习,即让学生在相对较短时间内针对某一专题或某一系统疾病进行门诊或病房见习,对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建立感性认识;科学研究,即通过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等,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自主探索性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2.4.3完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为保持创新教育的连续性,在课外设置“创新与实践学分”,将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业要求。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为平台,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SRT项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更为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改革体会与展望
【摘要】
目的在药用植物学验证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方法利用和改变单纯的“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实验中掌握合适的实验时机,多向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验中反复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方法。并简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列入实验教学计划,从基础课阶段开始多门课程共同实施,早期培养的观点。结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结论 药用植物学中验证性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验证性实验;培养;创新意识;探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量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探索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改革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改革实验教学的方向之一是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这方面人们探讨的较多。但创新精神,并非只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才能培养。赵媛等[2]曾通过“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实践了不同教学阶段均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观点,其关系见图 1 。作者通过探索认为,在专业基础课教学阶段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并且还认为,只要方法得当,在药用植物学验证性实验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通过药用植物学的实践教学,探索总结了在验证性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1 探索与实践
1.1 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专业基础课药用植物学实验中,多为验证性、描述性实验内容。按一般的教学实验方法,单纯的应用“讲解-接受”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从图 1 可见,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专业基础课阶段有很大关系。为了充分利用专业基础课药用植物学中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们将“讲解-接受”教学模式,改变为如下方法。(见图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实际操作。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1.2 实验中掌握合适时机,多向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中,作者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原理、操作方法等理论和技能,达到该项实验的实验目的时,开始逆向引导学生对该项实验的方法、原理等进行复习、回顾、归纳,理清实验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等,然后纵向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对该实验的新方法、操作步骤等,设计构思,并把这种构思活动向纵深处继续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出新的、具体的实验方法。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实际操作,以验证新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如:在做中药桔皮的油室观察实验时,学生按实验内容、操作方法,切制显微观察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了油室的大小、形状、分布、数量等。绘制显微特征图,写出实验报告。达到了预定的实验目的,实验完成。按一般情况,实验即为结束。此刻学生已具备创新的技能,思想基础和外部环境,为引导学生创新的有利时机。作者便采用“设疑法”,迅速向学生提出:结合学过的知识,自己能否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法,观察桔皮的油室大小、数量等?接着,我们进一步具体引导:可否改变桔皮的切片方向,切片部位制片观察油室?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灵感。此时,学生探索实验的兴趣、积极性、成功欲就调动起来了,思维活跃了。有的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改变了桔皮的切制片方向,由纵切法改为横切制片;有的学生改变了切制片部位,由纵切断面制片,改为侧平面部位切制片等,不一而足。实验观察发现,有的切制片所显油室,不仅数量多易观察,且更完整。
在学生完成了自己的构思、设计,获得成功之后,探索实验的积极性、信心增强。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有利时机又一次到来。作者顺势横向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设计观察果实、种子或其他类药材中的油室。学生较为顺利地设计出生姜、橙子、柚子皮、花生、核桃仁等,切制片于显微镜下观察所含油室或油细胞的情况。学生的创新意识再一次受到培养。
还有的同学思路大开,思考更为广泛,认为桔皮香味较浓,可能含有挥发性成分。此问题已超出切制片观察油室的内容。表明学生的纵向思维活跃,创新意识的产生。适时引导,可萌发创新内容。作者感到很高兴,告诉学生桔皮中含有挥发油。作者又顺势纵向引导,向学生提出:能否检验和提取桔皮中的挥发油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了用“蒸馏法”检验测定和提取得到中药桔皮中挥发油的设想。
1.3 在实验中反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性、创新性意识的产生、强化、发展、形成,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培养。在用显微镜观察松针叶树脂道的实验中,作者有意识的培养、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性思维。当学生按实验内容,操作方法切制显微观察片,完成了观察松针叶树脂道时。作者先逆向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已做的实验内容。然后纵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向学生提出:根据本人已掌握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本实验你有何新的实验方法或改进,改变实验方法及设想等等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很快设计出由横切松针叶制片改为纵切制片法观察树脂道的方法。作者继续引导学生纵、横向的思维后,有的同学提出了检验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部位的松针叶树脂道有何不同。有些同学提出了松树脂和松针叶中所含树脂化学成分是否相同、是如何形成的、与环境有无关系、有什么药用、医疗效果、经济价值等问题。多种问题的提出,意味着学生创新意识、思维的产生和开拓。
2 讨论
2.1 各教学阶段与创新人才培养均有关系,应早期培养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源头,图1中表明了,专业课 3 大教学阶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未谈及基础课阶段实验。张志洁等[5],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一文中,实践了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化学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作者认为,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阶段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各教学阶段也有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关系。(见图3)。故应从基础课阶段开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列入实验计划实施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内容列入实验教学计划从基础课阶段开始,多门课程有组织的共同早期实施,并建立考核办法,评定标准,奖励机制。使之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既使师生双方有所遵循,便于操作。又是“法律”意义的教学文件,必须执行和执行的保障。
3 结语
经过药用植物学中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探索。培养、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提出设想,思考问题的思路,范围有所拓展。从一种实验内容,逐步多向拓展实验项目和范围。涉及到了植物生长环境、化学成分、经济价值、药用、医疗和实验方法的设计等方面。尽管有些内容是初步的设想和一般的方法改变等,较为肤浅。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性思维、实验操作能力均受到了培养。如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内容,列入教学大纲、实验计划,多门课程有组织的实施,早期培养。定会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作为。
参考文献
[1]马庆水.突出创新 强化管理 全面推进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25(1):1.
[2]赵媛,韩雪珍.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238.
[3]陈艾华,李 岚,傅戈雁,等.创新教育与实验教学并行培养模式的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3):4.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3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将对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生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所以和教师的关系对于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要用对待自己孩子的方法来对待他们,对待学生要平易近人。在教学中,要放下师者的“尊严”,不要高高在上,要和蔼可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对你亲切起来,当然爱屋及乌的力量也会慢慢显示出来的。其次,教师还要转变以往的旧观念,要用全新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切实地理解和信任学生,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需要信任、关心、理解、帮助,都有极大的可塑性,都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
4 结论及建议
随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并及时推广普及,才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也可以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春风中探索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充分展示数学美,才能真正让数学课程吸引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