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花生栽培技术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花生进行地膜覆盖栽培是一种广泛适用的先进栽培技术,对实现花生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有重要作用,要使花生利用覆膜获得高产在生产过程中有七个方面关键技术环节要注意:
一、深耕整地,施足基肥
土层深厚疏松,一次施足基肥是覆膜花生优质高产的前提。
1、深耕整地。
花生适宜的入土条件是耕作层深厚、排水性好、有机质丰富、有钙质、疏松易碎,未连作过花生的土壤。花生是最不耐连作的作物之一,因此,花生一定要实行轮作。首先是春播之前要求高质量的整地。整地质量与种子萌发出苗及幼苗生长关系密切,所以在整地质量方面要做到深耕、平整、疏松、细碎、湿润。其次是畦作或垄作。畦作可以加厚耕作层,有利于根系生长,便于排灌和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操作,还有利于提高土温和通风透光,促进花生生长。
2、施足基肥。
结合深耕整地,施足基肥是花生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花生施肥的主要方法。花生基肥主要以农家肥为主,适当配合含氮、磷、钾的复合肥。基肥的用量一般占施肥总量的70-80%。亩施入的农家肥不得低于2000公斤,45%含量的复合肥不得少于70公斤。如果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还可以将适量的微肥与有机肥混合施下。
二、选择适宜品种。
实行地膜覆盖栽培的产量水平在不同熟性品种间差异较大,覆膜绝对增产值差异较小,应根据条件和生产水平及茬口选用产量潜力大的优良品种。如“粤油551”、“汕油71”等,适合于肥水条件较好的水田种植;而“粤油92”、“粤油256”和“湘花生2号”等,适合旱土坡地和病害较重地区种植;早熟品种:大果型、品质优的中花5号,早熟品种:中果型,味质好的中花7号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种植。
三、适时早播。
1、播种期的确定。花生的播种期受到品种、土壤、气候和耕作制度等许多要素制约,但是适宜的播种期主要根据气温和土壤湿度来确定。从气温来说,只要气温稳定在15℃以上就可以播种,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温度2-3度,地膜稳定在12度以上时即可播种。也可以根据大气和土壤水分变化,灵活安排和采取断然措施,如“冷尾暖头播种”、“抢晴播种”、“抢墒播种”、“抗旱播种”、“催芽播种”等。
2、播种密度与方式。
一是播种密度。一般指单位面积上的播种粒数,它与株数有密切关系。一般生长条件下,普通花生的播种密度为18×104-22.5×104粒/km2,生育期长、植株高大、分枝性强、蔓生型的品种宜疏些,反之宜密些。二是播种方式。一般采用行距约大于株距的种植方式,行距大约翰25-35cm,株距15-30cm。三是播种深度。花生播种深度应掌握“干不种深、湿不种浅、深浅一致”的原则,一般以5cm为宜,最深不超过8cm,最浅不浅于3cm。过深过浅不利于发芽出苗,影响第一对侧枝的生长。
四、抢墒覆膜,提高播种质量。
起畦后要趁墒进行覆膜,覆膜要做到膜与畦面贴紧无皱,膜边贴垄压实,以达到日晒膜面不鼓泡,膜边大风刮不掉为宜。播前种子要分级粒选,采取先播种后盖膜方式时,开沟播种深度3cm左右,深浅一致,出苗开膜孔要在膜孔周围盖上一把土;用先覆膜后打孔方式播种深度亦为3cm,播后覆土压实时再在膜孔上盖一把湿土,以防空气对流,保持土壤温、湿度,并起到引苗出土作用。
五、破膜放苗。
破膜放苗也是影响花生产量的一项重要因素,当苗顶膜时,要及时放苗,用手或刀片对幼苗处划开一个小口,引苗出膜,然后在开口周围用细土封严膜口。引苗不能太晚,否则会因为阳光强烈而起的温度升高烧死幼苗,造成减产。
六、喷施除草剂,防治病虫害
1、覆膜花生不宜中耕,覆膜前应喷除草剂,常用的花生除草剂为乙草胺,亩用量为100-150g兑水50-80kg。
2、在苗期应注意做好控制旺长与防治病虫害工作。为控制旺长,可采取化控技术,也可采取人为的踩秧技术。为避免花生病虫害的发生,可通过轮作换茬和化学药剂来防治。
(1)踩秧。在花生开花下针期,选晴天下午3时以后,人为将直立的花生秧田踩倒,缩短果针与地面距离,促使果针下扎,达到控上促下,控秧促果的目的。注意踩秧时用力要轻,踩倒即可。
(2)化学调控。花生开化后25-30d,每公顷用15%的多效唑600-750g,加水1125kg均匀喷洒,能显著地延缓植株生长,使主茎高度降低,侧枝长度缩短,从而有效地控制旺盛的营养生长,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3)防治病虫害。每年因病虫害损失的花生约占总产的10%左右。搞好花生病虫害的防治是保苗、保叶、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措施。对于花生病虫害的防治,目前主要采取合理轮作、改善栽培管理、选育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其中合理轮作和改善栽培管理是主要的。
关键词:花生;潍花11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0-0117-02
潍花11号是潍坊市农业科学院最新育成的高产优质大花生新品种,具有高产、果大仁大、抗病、抗逆性强等突出特点,2009~2011年参加山东省区试和生产试验,2012年6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鲁农审2012029号)。
1 主要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中间型早熟大花生,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苗势强。株型直立,主茎高45.9 cm,侧枝长53.8 cm,总分枝8.6条,结实枝6.9条。叶片较大,色深绿。连续开花,结果整齐,荚果普通型,籽仁长椭圆形,外种皮粉红色,内种皮浅黄色,百果重239.5 g,百仁重108.0 g,公斤果数556个,公斤仁数1 224个,出米率74.0%。蛋白质含量23.43%,脂肪44.94%,油酸49.7%,亚油酸30.5%,O/L值1.63。耐储性好,抗枯萎病,耐病毒病,较抗叶斑病,抗旱耐瘠,种子休眠性强。
2 产量表现
本院品种比较试验,两年荚果平均单产5 424.0 kg/hm2,籽仁4 024.5 kg/hm2,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15.0%和14.4%;2009~2010年山东省大粒组花生品种区试,两年28点次,荚果平均单产5 746.5 kg/hm2,籽仁4 175.6 kg/hm2,分别比对照丰花1号增产10.2%和13.5%;2011年生产试验,荚果平均单产4 384.5 kg/hm2,籽仁3 046.5 kg/hm2,分别比丰花1号增产8.8%和9.5%;大田高产栽培一般荚果单产6 750 kg/hm2左右,荚果高产潜力9 750 kg/hm2以上。
3 适应范围与栽培技术要点
潍花11号适于山东及北方大花生产区春播栽培。选择中上等肥力、排灌条件良好的生茬地覆膜栽培更能发挥其高产潜力。
3.1 深耕改土,配方施肥
深冬耕25 cm以上,开春后尽早耙耢或旋耕,以创造上虚下实的土体结构,避免土壤悬松造成播种过深和落干。施肥应尽量增施有机肥;化肥施用应掌握轻氮、重磷钾的原则,一般高产田每公顷施用有效含量40%(14-17-9)的花生专用肥1 125~1 500 kg,中微量元素肥400 kg左右,或同等含量的其它化肥。有机肥于冬耕前铺施作底肥,化肥2/3早春旋耕前撒施,其余1/3播种时集中条施,并注意种肥分离,防止烧种。
3.2 合理密植
采用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方式,垄距80~85 cm,墩距17~18 cm,垄上小行距30 cm,种植密度13.5万~14.0万墩/hm2。
3.3 病虫害安全防治
播种前用 “一拌丰收”、“护丰” 和“高巧”等高效、低毒微囊悬浮种衣剂拌种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苗期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防治蚜虫、蓟马、红蜘蛛和粉虱,兼防病毒病;分别于6月下旬和7月上旬选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甲维盐喷洒2次,防治棉铃虫;生育中、后期选用爱苗、杜邦升氏或戊唑醇等喷洒叶面,间隔10~15天,共喷2~3次,防治叶斑病。
3.4 合理化控
潍花11号生长势较强,植株较高,宜采用减量增次化控法。第一次于盛花后30天左右,大部分果针入土,当主茎高达到32 cm左右时叶面喷施壮饱安225 g/hm2;第二次是当主茎高达到38 cm左右时喷施壮饱安150 g/hm2。对有旺长趋势的地块、高产田及雨水充足年份应适当加大施用量,但最大不应超过450 g/hm2,以免造成早衰和减产。
3.5 适期收获
生育后期,当花生植株中下部叶片变黄、脱落,主茎顶部仍剩5片左右复叶且70%以上荚果成熟时及时收刨,特别是生育后期久旱遇雨和降水偏多、土壤湿度过大时更应注意,以防发芽和烂果,实现丰产丰收。
参 考 文 献:
[1] 姜言生,魏耀珍,孙希文,等. 优质高产花生新品种潍花8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农学通报,2004,2:83-85.
[2] 王冠华,陈宗法,胡明娟,等. 绿色食品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07,1:40-41.
关键词:花生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
正阳县地处河南省东南部,淮河北岸,属北温带气候,天气易涝易旱。花生因其抗逆性强,被正阳县农民作为秋季作物大面积种植。正阳县耕地230万亩,秋季花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60万亩以上。2010年前,花生种植主要采用平作模式,通风透光性差,不易排涝抗旱,产量一直在150~300kg/亩之间(花生果)徘徊不前,遇到灾害年份,损失巨大。2010年后,正阳县为提高花生产量和增强抗灾能力,大力推广花生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使花生产量稳定在300~450kg/亩之间(花生果)。2016年正阳县实现花生高产机械化栽培面积超过100万亩。花生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1培育品种优良化
正阳县耕地属粘性土壤,通过多年试验推广,目前已选出豫花系列、远杂系列、中花系列等多个优良品种,成为河南省农科院主要的花生良种繁育基地。(1)远杂9102。该品种属珍珠豆型,夏播生育期100天左右,百果重165g左右,百仁重66g左右,出米率73.8%,蛋白质含量24.15%,含油量57.4%。(2)远杂9307。该品种属珍珠豆型,夏播生育期110天左右,百果重182.2g左右,百仁重74.9g左右,出米率73.6%,蛋白质含量26.52%,脂肪含量54.07%。(3)豫花22号。该品种属珍珠豆型,夏播生育期113天左右,百果重189.7g左右,出米率72%,蛋白质含量24%,含油量51%。(4)远杂6号。该品种属珍珠豆型,夏播生育期118天左右,百果重178.4g左右,百仁重68.8g左右,出米率71.6%,蛋白质含量27%,含油量51%。
2机械整地
正阳县夏花生有效生育期较短,播种越早,结果越早,产量越高。因此,要及时腾茬,收一块抢种一块,最佳播期在6月5日以前,如墒情不足,可先浇水后播种。目前,正阳县夏季种花生耕整作业实现机械化,先进行麦秸机械粉碎还田,再进行深耕细耙,耕深控制在20cm左右,地面平整踏实无坷垃。随整地亩施花生配方肥17.5kg或复混肥30kg。同时用“速灭地虫”进行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
3起垄精播
正阳县目前拖拉机保有量12万余台,其中大型拖拉机3300台,中小型拖拉机以20马力以下为主。目前农民主要使用花生起垄播种机和花生旋耕起垄秸秆覆盖播种机。花生起垄精量播种机分大、中、小型,大型是1幅3垄,中型是1幅2垄,小型是1幅1垄。花生旋耕起垄秸秆覆盖播种机配套动力100马力以上,一幅起垄3行,小麦秸秆覆盖在上一作业幅表面。技术参数为:垄宽45~50cm,垄高15~20cm,垄距70cm,沟宽20~25cm,垄上行距24~27cm,1垄2行,密度22000~26000穴,每穴2粒。
4田间管理
(1)化学除草。亩用90%禾耐斯60~80mL,兑水30~50kg,花生播种后出苗前施药封闭,防治禾本科和双子叶杂草。
(2)防治病害。一是用2.5%适乐时10~15mL,对水100~150mL,拌花生种12~15kg,拌种后播种,防治花生种传和土传根腐病和茎腐病,防效可达95%以上,且对花生安全,无药害,还能促进花生提前出苗1~2天,幼苗生长健壮。二是在花生开花初期,每公顷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拖布津750~1125mL,对水300~450kg,茎叶喷雾防治花生叶斑病。
(3)防治虫害。每公顷用90%晶体敌百虫2250g,对水450~750kg,茎叶喷洒,防治豆天蛾、斜纹夜蛾、造桥虫,也兼治蚜虫、红蜘蛛等。
(4)及时排涝和抗旱。一是遇涝灾天,及时排涝;二是干旱天,尤其遇开花下针后和结荚后期,必须浇水抗旱。
5收获期
确定花生的收获期应根据花生生育情况和气候条件来确定。当植株呈现衰老状态,顶端停止生长,上部叶片变黄,基部和中部叶片脱落,荚果成熟80%以上,这表明花生已到收获期。从温度看,温度在12℃以下时荚果即停止生长,应及时进行机械收获。
6花生机械收获
查看更多《广西园艺》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广西园艺》编辑部
试验研究
(3)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朱缨花扦插生根的影响试验 赵宝玉 翁殊斐
(6)红地球、温克两个葡萄品种在资源县的表现及避雨栽培研究 周三妹 梁瑞郑 蔡高臣
科技简报
(10)冬种马铃薯高垄双行栽培试验 李艾徽
(12)4种复合肥对一串红盆花生长效应初探 赵明方 张丽芳 李志兵 莫丽玲 罗清秀
(15)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防治葡萄白腐病药效试验 李斌 张月华 吴玉根 朱屹锋
(16)不同施氮量对莴苣产量的影响 苏顺英
产业论坛
(18)荔浦县柑橘苗木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张杰
果树栽培与植保
(21)温州蜜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文灵清 黄昌治
(23)贡柑裂果原因及防治措施 始隧明 刁爱红
(24)穆阳水蜜桃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华
(27)李树主要刺吸性害虫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郑桂珠 陈兆銮
(29)资源县红地球葡萄主要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治意见 熊隆清 吕基南 杨雄生
园林·花卉·蔬菜
(31)融安县园林景观植物资源利用探讨 张建声
(34)河流近自然生态规划探析 邓临峰 彭重华 刘晖宇 郑琴
(36)种植奇花可致富 无
(37)南渡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刘晖宇 王晓红 邓临峰
(39)蓝冰柏大棚营养钵繁殖及露地育苗技术要点 邵红琼
(41)药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廖红梅 高立波
(42)桂林市夏秋番茄多芽嫁接育苗技术规程 唐学军 王卫平 罗淑梅 黄毅
(44)广西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简述 陈振妮
(47)盘菜无公害栽培技术 黄清秀
(49)西瓜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 张俊杰 程志强
综述
(51)野生宿根花卉溪荪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王梓贞 王闯 杨晔 梁成斌
教育·培训
(54)从农村劳动力现状探讨果园应对农村零工紧缺的措施 杨杰 赖碧丹 李贤良 刘冰浩
无
(56)果树套袋——一喷了之 无
关键词 幼龄荔枝园;间种;花生;栽培技术;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248-02
幼龄荔枝园的荔枝株行间空地较宽,且荔枝树生长缓慢,土壤面积大,园内自然资源可再利用空间较大。为达到充分利用幼龄荔枝园地力和光、温、水条件,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农产品品种和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以短养长、以园养园的目的[1],进行了幼龄荔枝园间种花生栽培技术试验,试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幼龄荔枝园间种夏花生栽培技术
1.1 选用良种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幼龄荔枝果园行间的特点,选用适合当地的早、中熟品种,如湛油系列、粤油系列、桂花系列等品种。
1.2 种子处理
种子剥壳后对种仁进行精选、分级,并于种植前2 d,在晴天16:00以后翻晒2~3 h,以提高发芽率。精选分级后的种仁,在播种前进行包衣,可用20%福·克悬浮液种衣剂,按药种比1∶50进行包衣,晾干后播种。
1.3 整地施基肥
基肥施用前,可在果树滴水线外30~40 cm处进行翻耕,耙碎土壤,均匀撒施石灰750 kg/hm2,以中和土壤酸性,增加钙肥[2]。备足沼渣或禽畜粪3.75 t/hm2、土杂肥7.5 t/hm2、过磷酸钙450 kg/hm2,混合堆沤10 d以上作基肥。播种前2~3 d,在上述肥料中加入三元复合肥375 kg/hm2,充分混合后进行全田撒施,然后翻耕耙匀,使肥土充分混合,实行全层施肥。
1.4 适期播种
播种时间可选择在荔枝采收后,以在7月下旬播种为宜。过早播种,前期高温多湿,影响幼苗生长,导致生育期缩短,产量不高;过迟(立秋后)播种,花生下针结荚期往往受秋旱影响,荚果不饱满,产量低,土壤干硬,不易拔收。
1.5 合理密植
采用起畦双行双粒种植,根据果树行间大小,按等位坡度及地膜宽度进行起畦,地膜宽度为80 cm(包沟)、畦面宽50 cm、沟宽30 cm,在畦面上开2行种植沟,中间行距26 cm,种植沟外缘距畦边为12 cm,以使花生下针结荚在畦土中,不外露见光。株距15~17 cm,采用双粒种植,播种密度为30万株/hm2左右。
1.6 防除杂草与盖膜
1.6.1 防除杂草。播种盖土后,平整畦面,注意不能让种子露出畦面,然后用乙草胺乳油750 mL/hm2对水750 kg/hm2,全田均匀喷洒,以喷湿为度。
1.6.2 盖膜。覆盖薄膜能保墒防杂草,采用厚度为0.005 mm、宽度80 cm的地膜覆盖,盖膜要拉紧、拉平、不起皱纹、紧贴地面。盖膜后,用铁铲铲畦沟碎土把地膜四周压紧、密封,不留通风口。
1.7 田间管理
1.7.1 破膜。幼苗顶土时,立即用小刀在膜上划开8 cm见方的十字孔,让幼苗出膜生长。夏天遇高温烈日天气时,破膜一定要及时,否则会发生烧苗现象。
1.7.2 查苗补苗。齐苗时如发现缺苗,应及时进行浸种催芽补种,确保全苗。
1.7.3 追肥。果园间种花生,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一般不需要进行追肥。但在齐苗后检查花生根系,如发现根系没有发生根瘤或根瘤少的,可适当补肥。追肥时,可在畦中间划破地膜,用尿素75 kg/hm2、氯化钾150 kg/hm2进行补肥,以促发根瘤。
1.7.4 喷施多效唑。花生植株在始花期时生长过旺、节间过度伸长时,可在始花后27 d左右,用10%多效唑300 g/hm2对水225 kg/hm2喷洒叶片,使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增加结荚数。但生长较差的植株不易喷施。
1.7.5 排水。夏花生前期是当地雨季,要经常疏通畦沟,做到沟沟相通,遇雨即排,防止渍水。
1.7.6 压灭杂草。地膜夏花生自出苗至封行期间,膜内杂草往往大量滋生,可用泥土将地膜压严封闭进行压草,小草压土后2~3 d,便在膜内变黄死亡。
1.7.7 病虫害防治。由于花生种仁在种植前采用了种衣剂包衣,幼龄荔枝果园在进行病虫害防控的同时,也间接防治了花生的病虫害,所以间种的夏花生病虫害一般都较轻。但在苗期至始花期,常有蚜虫、蓟马等害虫危害,可用敌百虫500倍液+多杀宝500倍液喷杀。当花生枯萎病出现发病中心时,要及时拔除病株烧毁,并用石灰粉撒施发病中心,防止病菌蔓延。中后期发生花生锈病、叶斑病时,可用半量式波尔多液1 000倍液喷洒叶片防治。
1.7.8 毒鼠。果园老鼠较多,在整个花生生长期,为防止其危害,要进行2次毒鼠。第1次在播种前3~5 d进行,在种植区投放敌鼠钠盐毒谷;第2次在荚果形成期进行,确保丰收。
1.8 适时收获
地膜栽培夏花生,一般早、中熟品种全生育期在100 d左右,要及时收获。留作下季花生用种的,要切实做好收、晒、贮藏等工作,确保种子质量。
2 效益分析
2010—2012年,在位于广西合浦县星岛湖乡的黄氏果园进行幼龄荔枝园夏季间种花生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试验土壤属丘陵台地砖红壤,供试面积5.3 hm2。该园于2007年种植香山鸡嘴荔枝嫁接幼苗,种植规格为6 m×5 m。于3月2—5日种植花生品种桂花27号,6月23日开始收获。据田间观察,春花生生长发育良好,测产验收结果,平均产量达2 625 kg/hm2,取得了较高的产量。然而,由于花生成熟和收获在6月下旬,而此时正值当地雨季,加上这时也刚好是荔枝成熟和收获期,果园收获工作繁忙,用工矛盾突出,结果因忙于收获和销售荔枝,使大部分处于收获期的花生来不及收获,发生烂果、鼠害而造成损失。2011年起改为在幼龄荔枝园行间间种夏花生,于7月下旬种植花生,11月上旬至中旬收获。花生的种植和收获错开了果园的用工高峰期,解决了用工矛盾,而且花生长势良好,试验获得了成功。
2.1 经济效益
据测产验收结果,2011年间种夏花生平均产量达2 670 kg/hm2,2012年间种夏花生平均产量达2 940 kg/hm2。综合2011、2012年试验结果,在幼龄荔枝园间种夏花生,平均产量达2 805 kg/hm2,最高产量达3 534 kg/hm2。按照近2年花生平均市场价格6.4元/kg计算,平均产值达17 952元/hm2,最高产值可达22 617.6元/kg,经济效益显著。
2.2 生态效益
在幼龄荔枝园间种花生,能充分协调园内水、肥、气、热生态环境,改良和熟化土壤,为幼龄荔枝树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花生收获后还有大量的副产品花生苗,这些花生苗经堆沤后作果树肥料,具有很好的肥效,施用后可大大地减少荔枝园的生产成本,生态效益显著[3]。
综上所述,在幼龄荔枝园间种花生,增加了一造花生的产量,丰富了农产品供给,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达到了幼龄荔枝园以短养长、以园养园的目的,适合在幼龄荔枝园因地制宜大面积示范推广[4-5]。
3 参考文献
[1] 刘新彩.幼龄果园冬季间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园艺,2012,23(1):39,43.
[2] 周作高,吴洁远.花生无公害栽培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社,2012:1-63.
[3] 李小洁,吴洁远.花生品种展示结果评述[J].中国西部科技,2008,7(30):39-40.
园林花卉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nbs
p;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无
关键词 花生;间作;套种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011-02
我国自然灾害严重,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要求作物栽培高产稳产。研究表明,在作物的栽培过程中,采取科学的间作,能够有效提高作物对光、水、肥、气、热等的利用率,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为作物的稳产、高产奠定基础[1-3]。
19世纪中后期,大花生传入我国,针对花生与禾谷类、果蔬类、地下块根(茎)类、大豆、烤烟、茶叶等的间作进行研究,促进作物增产,农民增收。为此,综述近年来我国在花生间套作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指导花生的生产。
1 花生间套作栽培的理论基础
花生是豆科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温、喜光、耐旱,是短日照作物,作物杆较低,而且自身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对间作遮荫条件下的弱光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4]。花生适应性广,在山丘旱地、平原沃土均可种植,经济效益较高[5]。花生与高杆作物间套作,形成多层群体结构,叶面积系数、群体密度增加,提高截光率,这样既提高冠层的净同化率,又延长光合作用时间,还能增加边际效应,从而实现比单一种植更高的产量[6]。花生是深根作物,与非深根作物间套作,由于根系扎根深度不同,吸收养分的区域不同,从而降低作物间对养分的竞争[7]。花生是豆科作物,具有生物固氮能力,其固定的氮素,一方面满足自身需求,另一方面直接转移给与其邻近的禾本科作物,或通过其氮素节约效应,节约土壤氮素供给与其邻近的禾本科作物,从而为间作提供了氮素营养保证[8]。因此,花生适宜于多种作物多种方式的间套作。
2 我国花生主要间套作栽培模式
2.1 花生/禾谷类间作模式
(1)花生/玉米。玉米与花生套种时,应选择植株较矮的玉米品种,或通过去雄降低株高,以减少玉米对花生的遮荫,或选择耐阴的花生品种,提高其对弱光的吸收利用率,从而提高产量[9]。王彦飞等[7,10]研究发现,在玉米、花生行距分别为40、20 cm时,玉米与花生带距为30~50 cm条件下,行比2∶4时玉米粗脂肪和粗蛋白的含量达到最大值。玉米的吸氮量、吸磷量在行比为2∶10或2∶2、带间距为50 cm时,达到最高水平;花生的氮、磷、钾吸收量在行比为2∶8、带间距为50 cm时达到最高。玉米对氮元素敏感,但花生对氮元素不敏感,在二者间作时,花生带轻施氮肥,玉米带重施氮肥。对于磷元素则是花生敏感,需求大[7,9]。玉米/花生模式的田间NH3挥发量显著低于单作模式。可减少肥料中氮素的大量损失,避免因其带来的严重的环境问题[11]。云贵高原玉米间作花生的最优模式,即玉米行株距分别为35、45 cm,花生行株距分别为45、15 cm[12]。河南省黄泛区平原多为砂壤潮土和粗砂潮土,主要间作带型有玉米∶花生∶玉米的行数比分别为3∶8∶3[13-14]、2∶6∶2[15]。一般根据土壤铁营养状况确定玉米与花生间作带型,当土壤铁营养较丰富时,适当增加花生行数,反之减少行数[16]。在河南、山东多采用“九四二”模式,即小麦花生间距离15 cm,玉米花生间距离35 cm,每个带宽2 m,有9行小麦、4行花生、2行玉米[17]。
(2)花生/小麦间套作模式。增施有机肥料,并在当年秋季进行覆膜是旱薄地麦套花生取得粮油双高产的有效途径[18]。在辽宁,主要采用0.6 m∶0.6 m或1.4 m∶0.6 m 2种套种形式[19]。
2.2 花生/果蔬类间作模式
(1)花生/龙眼间作。广西红壤果园内畦面(限于树冠外)套种花生,不但增收了花生,而且花生藤还园,降低果园土壤容重,提高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从而促进果树生长[20]。
(2)花生/香蕉间作。香蕉与花生间作能使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等与土壤氮、磷、碳转化密切相关的水解类酶活性提高[21]。
(3)花生/板粟间作。间作花生对栗园土壤具有一定的肥化作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氮、速效磷、速效钾,使得与花生间作果实品质明显高于单作地[22]。
(4)花生/芝麻间作。采用3∶1或6∶2方式间作能保证芝麻和花生的密度,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稳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LER,增加土地利用的优势[23-24]。
(5)花生/西瓜间作。间作的花生能保护瓜秧不倒,瓜胎不受地面的磨损,不滚瓜[25]。晋西北旱地种植形式以130 cm为一带,一带一膜,膜中央种西瓜1行,膜两边各种花生1行[26]。新疆套种方式有1∶1 和1∶2 2种[27]。
(6)花生/大蒜套作。山东大蒜、花生套种最佳模式:高产田以“三一式”(3垄蒜1 垄花生)较好;中产田以“二一式”(2垄蒜1垄花生)最好。套种花生最适期是4月底5月初[28]。
2.3 花生/地下块根(茎)类间作模式
(1)花生/甘薯。甘薯与花生套种全年种植模式为冬季作物/花生/甘薯,在甘薯种植区均有分布,冬作主要为马铃薯、小麦、蔬菜。冬季作物中预留行种花生,花生一般在3―4月播种,冬季作物5月中旬收获后扦插甘薯苗,甘薯10月收挖后种冬季作物。在花生盛花下针期套插甘薯为宜,缩短共生期,以利生长[29]。
(2)花生/木薯。40 cm行距间作花生可提高木薯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对提高木薯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30]。丘陵红壤旱地花生套种木薯,空间影响表现为距木薯越近,花生产量越低,负面影响的空间距离为40 cm左右。此外,间作对红壤旱地的光能利用率提高显著,辅助能转换效率也较花生纯作提高69.42%,产值增加20.3%,纯收入提高24.9%[31]。在广西桂花771、桂花22和桂花26适合与木薯间套种,其中以桂花771表现最佳[32]。
2.4 花生/烤烟
烤烟与花生年内间作、年间就地轮作是长期种植烤烟的新型种植系统,能明显增加烤烟的产值、产量。同时,能有效协调土壤养分比例,降低连作障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值得在贵州省主要烟区推广应用[33]。
2.5 花生/茶园
浙江春播,小拱棚栽培、地膜覆盖栽培、露地栽培分别在2月中下旬、3月上中旬、3月下旬播种,其中露地栽培可推迟到5月上旬。夏秋栽培,7月播种,尤其是秋花生,在立秋前后10 d播种为宜。播种密度,一般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幼龄茶园分别种3、2、1行,每穴2粒,穴距30 cm,种子深度为5 cm,以利出苗[34]。贵州,在4月上中旬播种。宽行为1.4 m的茶园,种植2行花生,宽行两边的茶苗距花生苗40 cm,花生种植行距×株距为30 cm×20 cm,隔株播3粒花生,留双株(多余苗用于查苗补缺);播种深度3~5 cm,种子在窝内保持一定的距离,播后细泥盖种[35]。
3 结论与展望
3.1 待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这几年来关于花生间作套种技术及其机理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关于花生间作制度的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仍不清楚,具体如下。
(1)在进行花生间作时花生品种如何选择,如何培育适合进行间作的花生品种还需进一步研究。
(2)尽管花生间套作系统的生产优势已被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所证实,但在理论研究上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比如间作作物和花生两者对土壤养分、水分、光能的竞争强弱、根系分泌物的相互作用及花生根瘤固氮效应对间作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等,这些仍有待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3)通过间作株高、花期、熟期不同的作物,由于物理屏障、掩盖和分散作用,昆虫生境发生明显改变或天敌增加,一般能够降低病虫草害的发生机率。但也有少数情况下病虫害发生加重,要加强花生间套作制度的病虫害防治研究。
3.2 前景展望
目前,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能源短缺、资源匮乏问题突出,粮食生产安全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粮食生产尤为迫切。花生间作系统由于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好,符合我国新时期作物栽培科学“高效、优质、高产、低耗、无公害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
4 参考文献
[1] 刘巽浩,牟正国.中国耕作制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2] 宁堂原,焦念元,安艳艳,等.间套作资源集约利用及对产量品质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159-163.
[3] VANDERMEER J H.The Ecology of intercropping[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 唐秀梅,钟瑞春,揭红科,等.间作遮荫对花生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5):1703-1707.
[5] 万书波.中国花生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
[6] TRENBATH B R.Interopping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sts and diseases[J].Field Crops Research,1993(34):381-405.
[7] 王彦飞,曹国[.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及花生氮磷钾分配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79-82.
[8] OFORI F,STERN W R.The combined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density of the legume component on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a maize cow pea intercrop system[J].Field Crops Res,1987(16):43-52.
[9] 焦念元,候连涛,宁堂原,等.玉米花生间作氮磷营养间作优势分析[J].作物杂志,2007(4):50-53.
[10] 王彦飞,曹国[.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9):32-34.
[11] 聂胜委,陈源泉,隋鹏,等.玉米与不同植物间作对田间氨挥发的影响[J].中国农科学,2011,44(3):634-640.
[12] 王彦飞,曹国[.玉米花生复合体系最优间作模式初探[J].江苏农业科学,2010(5):136-138.
[13] 左元梅,陈清,曹一平,等.河南省沙区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效率及间作优势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3,29(5):658-663.
[14] 寇长林,王秋杰,武继承,等.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优化配置模式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0(6):14-15.
[15] 王春丽,李增嘉.小麦花生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产量品质效益比较[J].耕作与栽培,2005(5):11-12.
[16] 刘天学,张绍芬,赵霞,等.我国玉米主要间作技术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8(5):14-17.
[17] 焦念元,宁堂原,尹飞,等.小麦晚套露地花生间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12(1):137-138.
[18] 姜善涛,李安东,马京波,等.旱地小麦套种花生粮油双高产技术研究[J].花生学报,2004,33(1):19-23.
[19] 候国瑞.春小麦套种花生高产高效模式与栽培技术研究[J].作物杂志,2008(4):93-95.
[20] 韦广泼.龙眼园套种花生效益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3(增刊2):62-63.
[21] 张咏梅,周国逸,吴宁.土壤酶学的研究进展[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1):83-90.
[22] 高国珠,郭素娟.间作对板栗林地土壤养分和果实品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0(5):31-34.
[23] 汪强,吴延华,赵莉,等.芝麻与花生间作套种增效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519-16522.
[24] 孙梅英,崔向华,徐新福,等.夏芝麻与多种作物间作、套种效果与高产配套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5):882-889.
[25] 沈丽娟,代春明,等.西瓜/花生-菜豆/鲜玉米模式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8,25(6):32-33.
[26] 刘新平.旱地西瓜套花生栽培模式[J].山西农业,2006(7):20-21.
[27] 常桂芳.西瓜套种花生栽培要点[J].农村科技,2008(6):59-60.
[28] 卢兆雪,孙运秀,林传玲.大蒜、花生套种模式化栽培试验研究[J].作物杂志,2004(5):28-30.
[29] 聂明建.适合旱土间作套种的作物:甘薯[J].作物研究,2012,26(1):70-73.
[30] 唐秀梅,钟瑞春,揭红科,等.间作花生对木薯碳氮代谢产物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94-98.
[31] 黄欠如,孙永明,熊春贵,等.丘陵红壤旱地花生套作木薯产量效益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7):43-45.
[32] 揭红科,蒋菁,唐秀梅,等.适合木薯间套作的花生品种筛选试验初报[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1):30-32.
[33] 时安东,李建伟,袁玲.轮间作系统对烤烟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2):411-418.
关键词 长根奥德蘑;袋料;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6.9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122-01
奥德蘑(Oudemansiella radicata)又名长根小奥德蘑、长根金钱菌、露水鸡从、茶树菌。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属伞菌目、白蘑科、小奥德菇属,是北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夏、秋季生长的一种食用菌,肉质细嫩,盖肥柄脆,味道鲜美,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长根奥德蘑产品紧缺,需求量不断增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了更快地推广奥德蘑栽培新技术,尽快缓解国内外市场其产品的紧缺局面,现将长根奥德蘑袋料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场地选择与整理
利用现有的香菇棚、野外大田畦床栽培奥德蘑,菇棚高度200~230 cm,畦床长度根据场地而定,畦床宽100~110 cm,四周用茅草或茅草编成草块、稻草围起,顶棚覆盖芒箕骨、稻草、遮荫网等遮光保湿。要疏松畦床面,畦旁开水沟,沟深30 cm,然后用敌敌畏和甲醛混合喷洒地表面进行消毒,菌袋进畦床前2 d,先在畦床面撒上石灰粉进行消毒[1]。
2 栽培季节与栽培场所选择
根据奥德蘑的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温度为13~35 ℃,最适温度为20~27 ℃,出菇温度为16~28 ℃,最适温度为22~25 ℃。选择室内、野外栽培,应安排在4月至6月中旬以前,或者8月至9月中旬前均可栽培。一般选择室外搭盖大棚、蔬莱大棚,清洁卫生、管理简单、 操作方便、保温保湿能力强、调光、通风好的菇房(也可利用现有银耳房或茶薪菇房栽培)。夏季香菇大棚下的畦床都可作为奥德蘑栽培场所。
3 栽培配方
原材料可选择玉米芯、木屑、棉籽壳、稻草、麦秆、玉米秆、花生杆、黄豆杆、五节芒、芦苇屑、野草等,混合栽培。栽培基质配方有以下几种:配方1:棉籽壳 30%,玉米秆18%,麸皮15%,玉米芯25%,豆粕 8%,石灰2%,碳酸钙2%,含水量63%~65%,pH值7.0~7.5。配方2:木屑52%,麸皮23%,花生杆15%,玉米粉7%,碳酸钙2%,石灰1%,含水量63%~65%,pH值7.0~7.5。配方3:五节芒40%,棉籽壳25%,麸皮25%,玉米粉7%,石灰1%,碳酸钙2%,含水量63%~65%,pH值7.0~7.5。
4 拌料与装袋
将麦皮、棉籽壳、杂木屑等干物质先搅拌2遍后,然后将碳酸钙、石灰、糖等物质放入水中待溶液后,渗入干料中,进行搅拌,使各种材料及水分混浠均匀。调整培养料含水量65%左右。将拌好的培养料装入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采用规格15 cm×30 cm×0.05 cm的塑料袋,培养料高15~16 cm,湿重为0.75~0.85 kg;或用规格17 cm×33 cm×0.05 cm,培养料高17~18 cm,湿重为1.15~1.30 kg。在装料时要求上下紧松一致,无缝隙,避免刺破塑料袋,装料后上套环盖[2]。
5 灭菌与冷却
装袋后及时进行灭菌,常压灭菌温度上升100 ℃时,必须保持20~23 h,高压灭菌的压力上升1.5 kPa时,温度保持3~4 h。采用室内冷却或大棚冷却,室内房冷却可作为接种室,使用前7 d,用气雾消毒盒或甲醛消毒[3],用气雾消毒盒为8 g/m2,关闭燃烧熏蒸消毒8~10 h;用甲醛溶液30 mL/m2,并加入高锰酸钾20 g/m2,消毒6~8 h。冷却要选择整洁、干燥、阴凉的场所,远离污染源,无灰尘,地上铺1层塑料薄膜,将灭菌过菌袋排放在薄膜上自然冷却,也可用制冷系统冷却[4]。
6 接种与发菌管理
菌袋温度要冷却30 ℃以下时,才可进行接种。接种前对菌种进行1次检查,检查菌丝是否洁白、浓密,菌龄要求在35~40 d,菌丝不能老化,菌种与栽培菌袋同时进行消毒。接种模式一般采用接种箱接种、室内接种、大棚开放式接种方法,按无菌操作接种。接种后要将菌袋移入已消毒的干燥培养房,将菌袋立袋排放于架上,大棚采用单排墙式摆放发菌,在低温季节可采用双排摆放发菌,一般摆7~8层,室温保持在23~25 ℃,空气相对湿度在60%~70%,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培菌。接种后7~10 d翻堆查菌1次,如发现杂菌污染,要及时清出污染菌袋。同时把下部菌袋移至其上部。培养17~25 d时,菌丝生长速度加快,呼吸旺盛,适当松动一下袋口套圈棉塞以增加供氧。如发菌期间遇到低温时,也可采用经消毒过的小铁丁在袋口周围扎孔增氧,并注意室内通风降温。大棚温度最好保持在25 ℃左右,最高不得超过30 ℃,以免烧菌。气温高时在棚面顶上覆盖1层遮阳网进行降温。培养40~45 d,菌丝长满袋,再续培养15~25 d才能达到生理成熟,要成熟的栽培菌袋才能出菇。
7 覆土
覆土出菇方式,将菌袋的培养基表面袋口膜剪平,或将栽培袋切成两断,还可全部脱袋进行埋土,然后将栽培袋竖
放或横排于畦床上均可,用肥沃土填满袋与袋间和覆盖畦面,覆土厚2~3 cm。当栽培袋脱袋覆土后5~7 d待菌丝爬上土表面时,及时把薄膜用竹弓拱起通风,每天通风2~3 次,每次为 40~60 min。空间湿度掌握在85%~90%,并要增大光线,要喷1次出菇重水,一般喷水量为0.1~0.2 kg/m2,并控制好温度、湿度、通风换气等因子。
8 出菇管理
喷出菇水后,菌丝逐渐集中大量开始纽结,形成子实体,要求相对湿度90%~95%,有较强光照的散射光,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40 min,保持新鲜空气。室温16~28 ℃都能出菇,最适宜温度为25 ℃。并注意防治病虫害。当菇床面长出大量小菇时管理重点是降温保温,温度保持在26~28 ℃最适宜,可进行沟灌水,喷湿荫棚顶上的遮荫物,气温高时进行空间喷雾化水[5]。奥德蘑生长过程一般要喷水,子实体大多喷些,如遇到土表面偏干,只能采取喷雾化水来调节土面湿度[6]。菇多时注意加强通风时间,每天3~4次,湿度和通风要灵活掌握,适当调整光线。
9 病虫害防治
在奥德蘑栽培生长过程中,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一般采用培养料以熟料栽培模式。如在出菇管理过程、采菇后没有及时清理等,导致发生病虫害。保持棚内场地的周围干净,走道常撒生石灰,出菇管理等过程水质卫生、清洁,通风良好,确保菇棚内空气新鲜,会减少病虫害发生。如发生有菌蝇、线虫,用菇虫净、高效氯氰菊酯喷雾或灌食盐水,奥德蘑上表面出现斑点,多通风,减少喷水,可用喷重康宁或百菌清、克霉灵,在菇棚空间和走道进行喷雾,要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10 适时釆收与包装
奥德蘑一般菌柄长达15~20 cm,7~8成熟,菌盖易开伞,要适时采收。不宜过时让白色孢子大量散播,子实体倒下床面,菌褶变黄才采收,影响质量和品质。采收过迟,菌体开伞,组织变老,会产生大量的白色孢子粉,产量低,并降低商品价值。奥德蘑在采摘时,轻轻转动采下,对采摘下的菇用小刀削去菇柄基部的杂物,及时将鲜菇送进冷库,分级包装上市销售,或脱水烘干加工。干品含水量在13%以下,及时装入塑料袋,密封袋口[7]。每袋可收干菇30~50 g。
11 参考文献
[1] 韩梅.秸秆蘑菇栽培技术要点[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3):43.
[2] 李明芝,连艳鲜.草菇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2(9):35-37.
[3] 陈家友,李可凡,王尚堃.双孢蘑菇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4):105-110.
[4] 康源春,刘震.袋栽香菇春季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0(3):34-37.
[5] 汪发荣,严玉红,高慧慧 .层架式双孢蘑菇秋季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1(6):37.
【论文关键词】棉花;栽培管理;化控作用;新疆博州
博州每年的棉花种植面积都维持在4万hm2左右。随着高密度栽培技术和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博州棉花单产逐年提高,但在棉花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棉农不易掌握的栽培技术,其中之一就是棉花化控技术。如第1果枝以下的高度在25~30 cm之间,始果枝节位过高,占据结果部位的高度空间;而现蕾后由于生长速度过快,采用缩节胺重控,造成中部结果部位的节间太短,棉铃空间分布不合理,使田间郁闭,通风透光差,单铃重下降和形成中空,从而造成低产[1]。由于对化控技术掌握不够,博州在高密度栽培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增收效果优劣反复。而通过棉花化控技术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了高密度栽培技术中的“上密度、降高度、促齐度、抓匀度”,解决了博州棉花生产中中低产棉田植株偏高、高度结构分布不合理的问题。
棉花化控技术在博州运用多年,在博州棉花单产逐年提高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棉花化控技术是一项成熟的、非常有应用价值的栽培技术。在博州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史“从矮、密、早栽培(16.5万株/hm2)到宽膜植棉(21万株/hm2)再到高密度栽培(24万~30万株/hm2)”中,棉花化控技术一直起着技术保障的作用。正是棉花化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才使高密度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而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路线的要点是:以高密度为指导,以品种选用、培肥地力为基础,以宽膜覆盖、节水限氮和适量化控为特点,以改善棉田中后期冠层光强分布、构建高光效群体为重点,以综合防治病虫为保障,采用促早熟的技术措施,最终实现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但高密度栽培必然会加剧中后期个体与群体之间在空间和光能利用上的矛盾。因此,棉花化控就成为高密度栽培的重要配套措施,也是促早抗逆,尤其是简化栽培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高密度栽培的三大效应:即铃位内移效应:增加密度,中下部棉铃和内围铃比例增加;早发早熟效应:延长有效结铃期,光热同步,增加总铃数,促进早熟;性状优化效应:矮株、短枝、小叶片,有利于中下部通风透光,增铃重。然而高密度栽培三大效应的实现需要化控技术的保障。
化控就是运用化学调控手段把棉花塑造成理想株型,塑造出高光效的群体。化控应在肥水调控的基础上进行,它是在高密度高产栽培条件下,必备的辅助调控措施。
1棉花各生育阶段管理目的
(1)苗期。促壮苗早发,发棵稳长。苗期生育要求,在一播全苗的基础上,达到壮苗早发。关键在于促进根系发育,壮苗先壮根,发苗先发根。只有根系长得深而广,才能培育壮苗,促进早发,早现蕾、早开花早结桃、桃多桃大。
(2)蕾期。塑造理想株型,搭好丰产架子,根系发达,生长稳健,壮而不旺,早现蕾,现大蕾。株型紧凑,茎杆粗壮,节密,果枝向四周平伸,着生角度较大,节间分布均匀,叶片大小适中,蕾多,蕾大。
(3)花铃期。实现带桃入伏,伏桃满腰,秋桃盖顶。株型紧凑,茎杆下部粗壮,向上渐细,节间较短;果枝健壮,横着长;叶片大小适中,叶色正常;花蕾肥大,脱落少。
2化控的原则
早、轻、勤;根据博州的土壤、气候、棉花品种特点,应采用前期相对重、中期适当控、后期重控防旺长,因苗制宜,不搞一刀切。
3化控作用的特点
一是控上和促下作用并存;二是修饰外形和调节内部生理的作用同步;三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互协调。
4化控的作用
(1)苗期化控促壮苗。控上促下,促根壮苗,促进根系发育壮苗稳长。
(2)蕾期化控防旺长。控制营养生长,塑造个体株型,减少蕾铃脱落,定向整形;促进早花;增强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协调水肥管理。
(3)花铃期化控防中空。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缓解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塑造理想株型,优化冠层结构;促进棉铃发育;推迟封垄;增强根系活力。
(4)打顶后化控防郁蔽。防止上部叶片增大,果枝伸长,减轻棉田郁蔽程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成铃,增加铃重。
5化控的具体方法
(1)苗期化控。苗期主茎日增量小(0.3~0.5 cm),要放而不旺。化控量要与品种、日增量、长势和地力结合。一般为子叶转绿后,用缩节胺7.5~15.0 g/hm2;3~4片真叶时用缩节胺22.5~30.0 g/hm2,对于长势弱的棉田,缩节胺减量[2]。
(2)蕾期化控。此时期内外条件对棉株的营养生长较有利,生长更快,到盛蕾初花期生长发育更快,棉株7~8叶龄(此时棉株的日生长量可达0.5~1.0 cm),因此喷洒缩节胺30~45 g/hm2。此期间进行化控能有效地控制盛蕾初花期的旺长,达到蕾期稳长发棵的目的,为高光效群体打下良好基础[3]。
(3)初花期化控。此时期棉花进入大生长期,生理代谢活性较旺盛,体内养分仍供应营养器官的生长。为获得较理想株形,缓解个体之间的矛盾,建立高光效群体。初花期化控,此次缩节胺用量45~60 g/hm2。
(4)盛花结铃期化控。此时期由于大量开花结铃,棉株纵横向发展,尤其是横向伸展较快,直接影响宽行封行程度和时间(尽量推迟封行时间)。因此,控制棉株横向发展,改善棉株中下部的透光率,对提高成铃率,减少烂铃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可提高棉田冠层结构的光合强度,抑制晚蕾和赘芽的发生,增铃增重[4]。此次化控一般在打顶后倒一果枝长度5~7 cm时进行,促长而不控死,施用缩节胺剂量为60~90 g/hm2。
参考文献
[1] 陈立畴.棉花化控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221.
[2] 罗章.高产棉田中的全程化控[j].现代农业科技,2008(4):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