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

第1篇: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探索; 校本课程; 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31-01

乘新课改之风,校本课程在全国各地实施了几个年头。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对校本课程在理念认识上由模糊逐渐走向清晰,由各种各样的操作偏差和失误逐渐走向正轨,并初步积累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实施案例。为了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有助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与同行共勉。

1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探讨的几个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近几年在我省还属新生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学校也缺乏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经验。在此需澄清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纠正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所发生的偏差现象。

1.1校本课程开发不应盲目要求编写教材。

通过对不同学校的了解,笔者发现有些学校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是一本很精致的教材读本,如同必修课教材一样;也有些学校把这些读本当作课程改革的成果加以宣扬。笔者认为这些做法不但加重了学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也显然存在着一定的急功近利的思想。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个过程。把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仅看成是学校、教师自编教材,在实践上容易误导教师们盲目仿效专家编教材的方式,造成不好的效果。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正处在成长阶段,校本课程的体系与结构都有待完善,适宜向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性课程指南,但不适宜编写教材,待体系逐步完善学校开发能力逐步成熟之后,通过年级组的形式可以考虑编写,并在实施过程中予以完善。

1.2校本课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容易联系在一起,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国家课程,又是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它校本课程的区别在于: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行决定。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由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老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1.3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根据本地特色实行校校联合开发。

笔者发现,很多学校在学校特色办学的理念影响下,存在着不同程序的学校本位思想,为了区别自己学校与兄弟学校的不同特色办学,想尽办法开发出各种校本课程。笔者以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校内部开发,更重要的是合作开发,包括校际合作、专家与学校合作、研究机构与学校合作、教育机构与学校合作、领导与教师合作等。值得一提的是区域跨距小、资源互补的学校,大可不必学校本位开发校本课程。校际之间合作可以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力,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又节省了时间和物力。如果校本课程开发如果只局限在学校本身的活动,而不把眼光放到学校与其他学校和机构的互动关系,实属短视。在这方面笔者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借助华侨大学、泉州师院等师资力量和资源开发出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关注教师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专业自,使教育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搞好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的观念、素质、能力等必须与之相适应。而长期使用指定教材的教师对校本课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解与困惑。

2.1教师职业的局限性。

绝大多数教师对高中所要传授的课本知识有着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而校本课程开发可能很多方面都要超出他们本身的研究范围。像我校很多校本课程涉及教师认知面以外的知识或技能,有些甚至融合了多种专业知识,因而传授这些内容时免不了要求教师本人需要去学习和摸索,这就造成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钻研自身短缺的知识面或跨专业知识。

2.2校本课程无形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在高中阶段,教师本身的工作量就大,如果又要参与开发校本课程,这就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本人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及精力象学生一样先要"自学成才",才能有"可用之料",因此,开发校本课程成为许多教师不愿参与的重要原因之一;

2.3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着较强独的立性。

教师职业特点大多是教师本人独立地解决大部分问题,交流比较少,并且成了职业习惯。与人合作开发校本课程,这打破了教师的生活方式,教师往往很不愿意,未必与他人交流分享和合作。

因此,要开发出适合本校的的校本课程,这就需要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被动变主动,让教师看到校本课程产生的巨大作用,让学生真正地汲取课堂之外的曾经缺失的"营养",让学生在不断参与中健康成长。

3开发新课程指导思想下的校本课程应树立新理念

在新课程指导思想下的校本课程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理念,才能真正地为学生补充"缺失的营养"。

3.1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在21世纪今天,教育工作者应该把 "一切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当成为我们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

3.2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真正实现师生平等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将生活融入教育,在教育中呈现生活。

3.3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习惯,让他们明白"知识是取之不尽的矿山,你越往深处挖掘,你就越会得到更加丰富的宝藏"的道理。

3.4改变课程评价机制,树立评价促发展的相思。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优秀的学生。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而,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必须有多样性,教育评价主体、评价的指标也应当多元化。

总之,在新课程思想指导下的今天,我们教师不仅要有新的理念,而且更要具有终身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面对日新月异的未知领域,需要我们教师不懈努力去摸索去创新适合本校学生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另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应当研究的几个问题》金小河《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年S3期

第2篇: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三、实施内容:

(一)、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二)、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

1、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将此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3、强化科研意识,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题展开研讨,使校本教材的开发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学轨道。

4、创造条件,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培训。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

1、成立组织。

2、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各种需求。

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4、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5、培训教师教师申报课程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编订《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6、向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7、组织学生选择课程。

8、确定校本课程。

9、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10、任课教师拟订具体的《课程纲要》。

(四)、校本课程的结构:

根据学校实际,完全靠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

艺术课程:美术、书法

技能课程:生物、物理实验、各兴趣小组

专题课程:心理辅导等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学生学习评价:问卷调查

2、学习效果评价:信息反馈

3、课程评价体系

(六)几点要求

1、加强校际间的校本课程交流借鉴

2、注重特长生的培养

3、体现特色课程设计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校长)

副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副组长:学科组长

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长:***(校长)组员:班主任、物理、化学、地理、综合实践课程

副组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七大类课程:

1、认知类:认识自身以及身边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龄、生日等)

2、欣赏制作类(摄影、剪纸、折纸、面食制作、绘画、图片当地名胜风景)

3、音乐类(民歌、小曲调、乐曲、舞蹈等)

4、体育类(球类、跳绳、毽子等规则、技能)

5、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文明用语、语言艺术、常用交际用语、英语常用交际口语等。)

6、地方人文(本县历史名人故事、县名及村名的由来及变迁等。)

7、信息技术(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

五、实施办法

1、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2、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3、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4、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5、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

第3篇: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积极自主的学习意识。

2.以需求和爱好为支撑,加大课程的自主选择。

3.以特色校本课程为依托,创新教学内容。

(二)打造特色教师队伍

我校体育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和独具特色的教师团队,经过不断的积累、交流、学习和校本研修,有着较强的体育课程执行力,在区市教学研究领域,有着独到的体育教学经验和先进理念。体育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分别能开设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跳绳、瑜伽、棋类、武术和毽球等项目的教学课,供学生进行自愿选择。

(三)完善特色课程体系

1.整合体育与健康学科国家课程,根据学校现状及学生的需求、兴趣与爱好,形成体育与健康学科特色校本课程。

2.除田径和体育健康专题(2学分)作为每名学生必修项目之外,学校在征求学生的意愿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跳绳、瑜伽、棋类、游泳(正在筹划)、武术、毽球(9学分)。

3.从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教学地点在操场、多功能厅、体育馆、舞蹈教室、瑜伽教室。每个学生完成18学时获得1学分。每节课40分钟,实行走班上课。

4.教师必须在每次校本课程过程中,既要教授为学生身心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又要注意学生体能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课后做好反思记录,根据每名学生情况,实施个性指导,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5.社团课程。成立学生体育社团,以体育与健康学科专用教室作为社团活动场地,进行体育社团活动。

二、实施步骤

(一)教学设施

2013年,完成体育馆改造,进行多功能厅、舞蹈教室的复建,增建乒乓球台,完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筹建学生社团活动场地。

(二)特色课程

2013年上学期,完成特色校本教程开发,形成特色校本教案并具体实施。特色社团初步形成;2014年形成完整的体育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和社团活动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保障:六个固定

固定时间:学科特色实施和社团活动严格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固定地点:每项运动项目都有固定的实施场地。固定负责人:每项活动既有学校负责人,也有学生负责人。固定检查反馈:实施过程中,每天检查,每周反馈。固定任务: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内容,按计划,定任务,保证学有内容,动有收获。固定学期总结: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每学期既有文字总结,也要有课程活动实践总结。

(二)发展保障

1.安排校内专业教师作为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及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保证每个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2.聘请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成立《体育与健康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特色校本课程研发和社团活动,为特色学科发展和提高、学生健康人生规划,提供专业支撑。

(三)经费保障

第4篇: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笔者认为,应考虑如下问题: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提高课程的实际效用;第二,相对松散的校本课程与严整的国家及地方课程各有优劣,所以在操作层面不应厚此薄彼,而应审时度势,在不同时期因不同需要有所侧重;第三,应努力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开发中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以期找到课程改革的最佳突破口,从而促进课程构建逐步深入。具体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层面,笔者认为要确立以下基本理念:

一、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难以照顾到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应运而生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重要的、独特的补充,它与国家及地方课程共同构成完整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应为校本课程开发预留应有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也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实施协调和互补,不能脱离国家的课程计划来理解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在试图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补充。每个学校都可以在国家规定的留给学校的时空里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与国家及地方课程一道成为育人的资源。

二、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自主进行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活动,它实际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它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组织机构优化、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资源选用和社区参与等多种相关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是课程决策的中心,因为这一过程真实地发生在学校中,核心的参与者都来自学校,即使有其他的参与者,其主要目的与学校师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基于学生差异性、独特性的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个性化教育”是一切教育内在的、本质的、终极的追求,教育改革提倡尊重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尤其强调尊重具有特殊倾向、志趣、需要和才能的个性。校本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而校本课程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与生活密切相关,它迎合了学生在兴趣、思维等方面的需要,所以校本课程有最佳的学生身心参与优势,通过校本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这正是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全体和部分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那么,校本课程则是为满足学校学生发展之需的基本资源。校本课程应在最大可能条件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给予了学生真正的成长空间。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本校教师

学校及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由于要针对特定学校的实际,而只有学校最了解自身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教师发展需要、家长需要以及社区特征,学校只有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结构,才能集中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形成特定的校本课程。而广大教师最理解学生实际,教师成为课程开发主体而开发出的课程最可能贴近现实,最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教师要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

五、校本课程开发要体现学校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集中体现了学校发展得分亮点。这一特色主要是由学生的实际发展基础、课程资源、学校和校长的办学思想,以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创造性实施等途径逐步形成和体现的。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为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并把这种办学特色渗透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要求之中。

校本课程开发还要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与地方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可以从社区服务、社会性问题等出发寻找开发主题;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也可指向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指向学生的学业成就等问题。

第5篇: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 校本课程;农村学校;龙安桥小学

当前,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声音不像刚开始那样充斥着人们的耳膜,我们视野所及也鲜有为之一振的来自于基层学校的报道。归于平静之后的农村中小学都在做些什么?国家下放的一部分课程权力是否已被束之高阁?教师们是否复归于“涛声依旧”的生活?难道我们此前一直担心的新课程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前途,尤其是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辉煌前途将要终结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们。但是,经走访黑龙江省富裕县龙安桥小学后,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龙安桥小学的经验虽然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不能以此妄加推及广大农村学校,但却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是一种可以复制的经验,对此经验的介绍将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一种启示。

一、其校·其人·其事

(一)其校

富裕县是黑龙江的省级贫困县,也是齐齐哈尔市最后一个实现普九教育验收的县。龙安桥镇位于富裕县城南50公里处,坐落在嫩江之滨、乌裕尔河畔。龙安桥镇的土壤以沙壤和黑钙土为主,经济发展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支柱。龙安桥镇现有3622户,13629人,农业人口为12471人。全镇辖区内设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这所中心小学就是本文介绍的龙安桥中心小学。龙安桥小学始建于1949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发展到至今的标准化小学。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184人,教师21名。学校占地面积14333平方米,其中教室占1643平方米,校舍生均面积为10.24平方米。学校面积虽大,但教育条件极其简陋,教室里除了师生必须的课桌和讲台之外,没有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全校只配有一台老式电脑,21名教师挤在一间不足40平米的办公室集体办公。不过,学校却利用极其有限的资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宜人的校园环境。学校三面围墙由红砖彻成,东侧是铁墙透绿,学校内的景观一目了然;校内有草坪、有花坛、有美化校园的风景树和榆树围墙等;操场上有各种供学生活动的体育器械……这些都是学校教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亲自动手为孩子们创造的。

(二)其人

龙安桥小学的校长是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女教师,虽然年轻,却有着明晰的办学指导思想,即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本”的理念。成就一代孩子,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为此,年轻的女校长提出了“让学习成为教师的第一需要”的口号。她将学校经费的一半都花在了教师培训上,带教师外出听课时挤大客车、吃盒饭,资助教师进修学历。到目前为止,在龙安桥小学的21名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为15人,其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有12人;小学高级教师7人,小学一级教师14人;有县级名师2人。这个数量在当地农村学校里是最多的。这些教师中有县级教学能手5人,市级教学能手2人;县级骨干5人,市级骨干2人。

(三)其事

虽然龙安桥小学的校舍不是最新的,设备不是一流的,教师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们努力地让学校的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地接受应有的综合素质教育,开发了六项校本课程。

1.百人腰鼓,尽展风采

在对学生的需求了解基础上,学校专门组织领导与音乐教师共同研究,搜集相关音像材料,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腰鼓活动在校园普及、能否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在学校开展具有民族特点的腰鼓活动,编排了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腰鼓操。教师充分利用校本课程时间,通过集体与分散相结合,组织学生练习腰鼓操。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该校的腰鼓从原来的50面发展到现在的200面,腰鼓操留下的是舞姿齐美、赏心悦目的壮观场面。通过腰鼓训练,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协涮能力、审美情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2.石头装饰,别具一格

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小石子是农村孩子们童年时手中的玩物,常常能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孩子们或把它们想象成各种动物或栩栩如生的人物。该校美术教师汤先红、陈祥云善于观察学生们的课余生活,看到孩子们把玩的小石子,她们灵机一动,自编教材,挖掘“校本”资源,路边捡来的小石头竟然成了工艺品。这大大丰富了“石头装饰”课程教学内容,既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该校开展石头装饰活动已有五年之久,现已初具规模,有成型作品四百余件,多次迎接了省、市、县各级各类的参观和检查。

3.民族舞蹈,常抓不懈

农村学校开设音乐课是很普遍的,但开设舞蹈课却是极为少见的。三年前学校认清形势,加大对艺体教育的投资力度,投资3000多元装修了一个70多平米的专业舞蹈教室,配备有素质高、基本功过硬、受过专业培训的专职舞蹈教师,每周三、周五对学生进行两个小时的训练,开设了形体课、技巧课、舞蹈课等专业课程,经过三年的时间,舞蹈队的孩子软功练得非常过硬,农村的孩子终于也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专业的舞蹈训练。

4.酒瓶彩绘,别有情趣

酒瓶彩绘是该校新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不用花钱,利用废弃的酒瓶在上面画画、写字、粘贴,便可以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为了开发这项校本课-程,学校组织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教师利用课余休息时间研究画法,编写教材,经过连续三个月不断的研究探索,终于开发了出了适合农村孩子的校本教材。现在成系列的作品有:金陵十二钗系列、福娃全家福系列、国旗系列、水果系列、十二生肖系列、动物系列等、山水系列。该校又先后购买了展示柜、展示台,把校本课程作品陈列在校本课程教室里,供孩子们欣赏、学习。

5.武术体操,英姿飒爽

武术体操是该校教师刘宝军旨在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以培养少年儿童的阳刚之气、自控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开设的。它采用了《精忠报国》的音乐为伴奏,编配了校本课程教材,将武术的基本手形、基本手法、基本步型等大部分囊括其中,整套武术操练起来,英姿飒爽,气势磅礴。

6.花样跳绳,彰显个性

花样跳绳也是该校新开发的校本课程。绳子价钱便宜,有的是家长自己做的,既经济又适用。体育教师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不同的跳法:长绳、短绳、飞绳、单人跳、双人跳、编花跳、单手摇、双手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创编,既锻炼了身体,又张扬了个性。每到大课间,操场上短绳飞舞,来回穿梭,热火朝天。

二、经验·启示

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学校之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举步维艰,难有作为,大致有两种辩护的声音。一是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条件,比如高素质的师资、足够的经费、丰富的课程资源等;二是缺乏现实的社会和文化基础,比如家长和社会的误解、与应试升学无涉、影响国家课程的实施等。而龙安桥小学的经验却告诉我们,这些辩护是苍白无力的,从他们的经验中,至少可以梳理出以下几条可以反驳上述辩护的有力论据。

(一)坚持“农村孩子也是孩子”的朴实学生观

众所周知,广大农村学校一直以来走的是模仿城市学校的道路,当城市学校开始逐渐反思“应试教育”转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时,农村学校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还在不断强化着“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成了留给他们与城市学校一比高下的仅剩舞台,也是他们向社会、家庭兑现承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样,关于智育以外的其他教育活动在农村学校难脱“悲惨”的命运,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城市孩子相比差距日益扩大。龙安桥小学却能正视这种差距,正是在这种朴素的学生观支配下,龙安桥小学一直以来坚守着自己的办学理念“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这种理念恰恰是所有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至高目标追求,也是能否将校本课程真正落到实处的行动指针。这对当前还纠缠于“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研修”等概念不能自明的一些学校来说,不知先进了多少。所以,分析龙安桥小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可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实用的道理: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逻辑前提是基于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

(二)“无中生有”的创造精神

在当前分级办学、县管为主的办学模式下,各地制定的义务教育政策均以城镇学校为参照系,投入的资源也以城镇学校为重点,农村地区和城市的孩子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分野下还不可能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故而,就形成了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资源配置的“倒金字塔”现象,城市学校身处塔顶,享受着有限教育资源中的绝大部分,而农村学校只能委身于塔底,争夺着可怜的剩余资源。针对课程资源极端匮乏的现状,龙安桥小学没有被动地等政策,靠上级、要经费,而是秉持着一种“无中生有”的创业勇气,发动全校师生挖掘课程资源,变“无”为“有”。学校的六项校本课程都是该校教师充分利用当地农村为数不多的资源开发并推广的。

(三)综合素质观照下的多课程联动

当前,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普遍不高,除了物质课程资源这一表层因素外,更深层的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二是达不到整体规划、多课程联动的规模效应。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整体水平不如城市学校是事实,但却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取决于每一所学校怎样挖掘潜力,激发潜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剖析龙安桥小学精简而富有效率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实在没有任何秘密可言:除了校长的率先垂范和专业引领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对于课程与教学的自觉意识和不断自我超越的进取精神。对于大多数农村学校而言,为了发展学生素质,开发一两门校本课程并非难事,难的是能以一种整体观统摄,多课程联动,开发一系列的课程群,从而放大校本课程的功效。龙安桥小学的经验之所以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其主要价值在于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整体联动开发课程。该校开发的六项校本课程其要旨可概括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依托,以课改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某一方面素质发展为突破口,多课程联动,整体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四)持续而有效的行动

第6篇: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

数学校本课程是实践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新阵地。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不是重新编写教材,增加内容,增补课时,而是以知识点和活动为主线,紧密结合平时教学的需要和问题,对国家课程标准下的现行教科书进行适应性整合及创编。

根据数学思想与快乐数学活动的模式,我们决定把每个学段的教材分为四个模块,每一模块分为2课时,全册共8课时。

一、低、中、高第一模块都是数学阅读

阅读是人类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总感觉阅读是语文的事,其实数学学习同样离不开阅读,在数学阅读中才能让学生走近数学、理解数学。本模块教师根据学段特点,选编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事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和感受数学家的思维方式和人格风范,既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达到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第二模块空间与图形

根据本学段课本中认识的图形知识继续拓展延伸。例如,有趣的“七巧板”就是这一模块中一年级下册的一课时,体现了对课本中知识的展开延伸,让学生玩数学,使数学情趣化,达到在动手中去体验数学的神奇与美妙。

三、第三模块数学的运算

内容将以“巧”算激趣,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第四模块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课本教材编排特点

第7篇: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选修课 瞄准高考

2009级高中是河北省新课改起始年级,即将接受2012年高考的检验,现总结我们的选课情况及选后反思、建议,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我校选修情况介绍

1.计划早,方案细。

几乎在必修一开课同时,学校教研处就开始安排各科选修设置,给全体老师预订了全部的选修教材、教参,供大家提前进入研讨备选状态。最终,在高一下学期制定了详细的选修方案,在网上公布给全体师生,举例如下:

2.广借鉴,通有无。

我们全体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学科骨干,集体到北京参加神州智达新课标课程设置培训,远赴宁夏、郑州等先期进入新课改高考地区,与课改区老师面对面交流,沟通。听取建议。建立五校联盟(石家庄、邯郸、保定、张家口、唐山),邀请省教科所张瑾琳主任讲解省教科所对选课的指导意见。

3.瞄高考,重落实。

选修内容无非就是高考的几大考点。选课指导思想即为高考备考铺路。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选课可以放开。语文内容本身博大精深,无穷无尽,但有了高考一张卷做指挥棒,方向清楚目标明确。高二选修课开放方案,选修课数量与高考选作题之间的关系怎样?现摘录五校联盟各校高二备考思路如下:

唐山一中:选修课与高考选做题关系密切,高三上学期复习基础知识,选修课瞄准高考。

张家口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邯郸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保定一中:某些没讲的诗歌散文高三复习时带讲,高三先复习现代文阅读。

4.过程艰辛,结果相同。

各个地区、学校,选课内容各不相同,五校联盟各校选课情况:

石家庄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新闻阅读与实践(选讲)、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专注于文言文阅读)、小说阅读专题、校本课程(26门任选一走班上课)。

邯郸一中:诸子百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着重讲散文)。

张家口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人物传记、杜甫诗歌、鲁迅(拓展)、外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一个儒家代表、道家代表,其他学生自己选读)。

保定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国小说欣赏、名人传记、影视文学欣赏、校本课程。

唐山一中:语言文字与应用、古代诗文、现代诗文、文章写作与修改。

最终的等级评分结果,统统2分。

二、选课中的困难、困惑与解决方案

1.困难、困惑

选修内容过于杂乱,阅读量增大,教师备课任务量超重,有些观点难于自圆其说。

2.解决方案

将五个模块分为三类:

必选的: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可选可不选的:外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新闻阅读与实践

建议不要选的:中国民俗文化、演讲与辩论、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精选辅助资料与自编资料:辅导资料《核按钮》,配合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至五的复习订了《核按钮教材知识梳理》,自己编写的小知识点每日练,使得每天的教与学目标明确。

三、开发校本课程选修

我校开设21门校本课程选修,学生任意选课,真正走班上课。

第8篇: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长短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10-01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民主开发的决策过程,关系到各地中小学生的动态性和差异性,关系到学校周围山水文化,历史人文的差异性,关系到校本课程具有自己开发的理念和策略。针对永嘉县各区域诸方面的差异,我们倡导各个学校开发校本短课程与长课程,以适应我县课程改革。

1.什么是校本课程

教育是一个自然发生的并不断变化的过程,教育中的人和事均时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开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校本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切割某些片段,对其进行静态的、孤立的、脱离情境的考察,而应该对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在自然状态下变化的状态和趋势。对个体个性化学习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动态的探讨。正如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持续进行的并以引发学习为目的的交流”

个性化学习的校本教学研究的定义,很难找到一个为大家一致认可的说法。但是,作为校本教研活动之一,它理应体现出“校本”所具备的一系列特征。凸显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重点,体现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性、计划性和实效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回答学生个性化学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形成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校本教学研究文化,推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校发展,保证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2.我县校本课程的两种形式

开发校本课程,其内容和形式设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由于学校办学理念、实力及周边文化环境的不同,学校根据本校的条件、优势及自我发展的空间,来开发适宜自己学校的课程形式及内容。目前,我县多数学校采取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校本短课程,二是校本长课程(其中,起步较早,开发长、短课程较多,而且成效显著的是县实验中学和县实验小学等学校。所以本文所举的案例也多以这两所学校为主)。

2.1 校本短课程。所谓短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短期性、时效性、灵活性、针对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永嘉县是一个各乡镇差异较大的县,不同学校在不同区域,其文化特点、师资条件、学校经费、设备等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学校各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水平,认知水平和品德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短课程在我们县里开发更有条件,也更有必要。它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既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也易于学校的开发与实践,目前,我县常见的校本短课程形式有:教材拓展式、课题研究式、中外文化导读式、学生生活式等。内容有:时事政治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艺术素养类、身心健康类和生活职业类等。

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成功与否,除了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正确以外,关键是学校的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水平。为此,县教研室一方面积极组织各校领导和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材改革的文件,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一面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对教师思想和业务能力的培训。要求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前,要调查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以及学习方式和方法。从而使一些学校的校本短课程开发理念出现了转变:由“教师能开什么课”转变为“学生需要什么课”为出发点;在操作过程中开始重视课程决策的民主化,课程的开设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决定,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来决定课程的取舍,具体地表现为由学生的选课率决定短课程的开发。

2.2 校本长课程。校本长课程是相对于短课程而言的,与短课程不同的是,校本长课程有着预期的目标系统,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完整性等特征,有参考教材或范本,这些课程根据当地社会、学校、学生的教育需求而开发设置的,一般一周开设1-2个课时。长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心协力地实现学校目标,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同时,教师意识到开发长课程这一权力所要承担的课程责任,既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开发校本长课程,改变了自上而下的国家长周期课程结构,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建立一种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并适应学生的需求。

3. 我县校本长、短课程开发的成效及其未来展望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使校本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对教师来说,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在课题组的鼓励下,许多学校管理者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开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学校不断地总结经验,开始了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学科范围广、内容丰富,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各校之间的竞争焦点,已转移到学校文化的竞争,转移到文化立校的层面上。各校在重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思考更多的是以人为本校园内部和谐的文化建设及制度文化建设。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那么学校如何搞好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文化建设呢?笔者认为:

3.1 搞好贴近学生的文化景观建设,让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生情,既点缀校园的美,又让学生徜徉其中,接受教育,使学生个性化受到熏陶感染,做到“润物细无声”。

第9篇: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材质肌理与美术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美术教师的主要课题,也是一个教师能力的具体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遵循《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寻求可作为上海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资源,让美术校本课程在本土化中凸显个性,在学科化中张扬个性。

校本课程案例节选

1.案例概述

案例以文字形式讲述材质肌理与美术教学研究,呈现了具有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研究,内容丰实、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其在教学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分析方法、信息技术和示范表演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了实处。

2.案例实施

《材质肌理与美术教学》课程给学生的美术创作与美术教学营造了较为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材质资源,拓展美术教学的空间,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促进学生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上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多年来,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各种民间文化,关注本地传统文化,并组织学生对材质肌理展开研究,同时整合美术课程内容,进行了教学实践尝试。在课上我尝试各种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以兴趣带动学习,形成乐学好学的良好氛围。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运用多媒体课件观看如何制作趣味肌理,并进行肌理现场表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综合性肌理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大胆创作。

3.案例效果

通过欣赏,学生理解了肌理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了肌理的主要类别;认识了肌理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了解了肌理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及其中的寓意。而知识的拓展,自由创作方式的采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自觉地关注自己身边的各种肌理现象,创作出更美的作品。

学生实例:

《夏天的味道》创作体会

张毅沁

通过学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材质肌理的运用,如生活中最不起眼的餐巾纸,建筑工地上的黄沙,枯萎的芦苇,甚至是烟蒂等都能成为一种绘画元素。

马老师就是这样用他收集的“废弃物”告诉我们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更重要的是让我拓宽了思路,从原来禁锢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了,让我觉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同学都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4.反思

本案例探究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为目的,让学生乐学好学,学得实在,学有所得。在《材质肌理与美术教学》中安排的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探究活动已超越了以往课堂上的“教”与“学”的模式,在一定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情景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深度融合

1.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双赢模式,将信息资源融入到美术校本课程使其得以丰富和拓展。例如,微课的制作方法。我校是应用“录课宝”视频系统+手写板+麦克风来实现的,我在电子白板和课件制作中,主要采用的是学校信息技术的平台以及“录课宝”视频录制软件进行微课的录制。

2.新机制探究的分析和评价

新机制探究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评价和反馈中,促进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我运用学校的毕博系统以及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得美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机制的评价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其对知识的需求而定,只要教师认真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侧重点、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整合,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整个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出新机制的效果。

校本课程的实施意义及教学效果

1.实施意义

校本课程注重实际情况和需要,弥补了上海课程的不足,能更好地完成上海课程的要求。它强调以人为本,体现趣味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减轻压力。校本课程的实施也要求开发者注意学校实际,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使人人都能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会得到更好的实现。对于教师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育管理中一种权力的下放,教师能够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使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