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第1篇: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制 运行机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4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94-01

社区卫生服务为广大居民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服务,其中包括了很多内容,因为其地域性以及不同社区有不同的情况,因此决定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运行机制,功能,结构等都是很复杂的,而且运行中一些要素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影响,而是相互穿插构成关联,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制是一门需要复杂的研究,而且短期内改革的建议或者措施,并不能马上取得效果。

1 社区卫生服务机制的概念

1.1 很多人都听过这个词语,但是对于准确的概念并不清楚通俗来说,社区卫生服务机制指的就是在运行社区服务过程中需要运用到的配置,这些配置直接影响到了社区服务的内容,效率获得评价等,机制是导致社区服务总体服务水平的一个关键点,是所有社区服务中包括的内容以及服务的一个综合,是由社区服务的各个方面集合起来的,包括了社区服务人员,社区服务内容,以及服务的人群,服务设备,资金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涵盖的内容。虽然看起来很庞大,但是社区服务运行机制中的要素是分为各种层次的。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程度排列。

1.2 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中所有组成的要素都是互相有关联的,处于一种平级的状态,并不是简单累加造成的结果,少了一样也不可能让社区卫生服务能够正常的运行。

1.3 社区卫生服务机制是一个有规律的运行动态,随时都在变化,引入社区服务机制这个概念目的就是为了强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各因素的重要性以及联系性,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并不是简单的运行那么简单,而且采用卫生服务体制的方式可以有效的了解到其中因素构成的联系以及影响,能够有效地知晓其中的作用和原理。

2 社区卫生服务机制的构成

社区卫生服务机制的组成主要是由结构性要素和运行机制组成的,结构性要素包括了服务的对象,环境等,而运行机制包括了在运行中采用的方式方法,运行控制以及实行保障 [2]。

2.1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是社区卫生机构,主要有社区卫生中心,妇幼保健院以及卫生防疫站等,一般社区服务机构都是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统一指挥和控制,还有就是政府所属医院办或者社会团体,个人办等,二社区卫生机构服务的对象就是所属社区群众。

2.2 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满足社区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为主,五个不同的阶段中 [1]需求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在研究社区卫生服务机制的时候要考虑当时社区卫生服务处在哪个阶段。

2.3 社区卫生服务环境。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环境的因素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处的地理位置,人均经济水平和社保能力等,社区卫生发展水平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一定要紧跟国家的脚步走,从前很多学者对于物质方面(投入资金,设备,医保)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的研究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国家大环境以及资本因素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其实只有社会资本提高了才能够让整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得到提升。物质方面和人力资源方面能够影响的只是个别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4 社区服务卫生运行的动力。想要让社区卫生服务能够顺利的进行,动力是很关键的,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来说,动力就是社区小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还有就是小区居民对于服务机构的评价,当然医疗资源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农村合作医疗最好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样可以减少因为患者患病没钱治疗的负担,这样短期看起来似乎获得利益少,但是长期下去就可以是新型合作医疗得到开展,除了动力之外采用激励来让社区卫生服务机制得以持续运行,最好为社区卫生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因为资金困难导致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不能运行。如果社区服务有了奖励还有竞争压力,就可以让服务的水平提高,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5 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的控制。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控制指的就是在运行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的过程中所有部门的配合,各个组成部位能够互相作用减少矛盾。各个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控制设定,因为服务的对象环境以及自身的资源等都不相同。

2.6 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的方式。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的方式大体上的模式是不变的,但是其中的构成成分比较复杂,所以要根据运行的目的以及运行环境等进行调整,为了让服务对象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可以采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方式来进行。社区卫生机构属于那种性质其实是根据社区服务机构是不是搞了资本服务,公共卫生等决定的,并不是取决于医疗机构投资的多少或者根据什么政府政策而决定的。

2.7 社区服务运行的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保障主要是保障运行能不能正常的一个重要标志,想要社区卫生服务运行好就要做到各个环节都有配合,无论是资金来源还是设备以及人力资源和相关的政策等都要跟得上,虽然国家在社区卫生服务上有一定的规定,但是还是还是要根据地方不同的政策以及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之后要注意活动效果,如果效果不好要注意及时的更改活动。并且可以在平时的时候通过做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服务工作的群众满意度。

2.8 鼓励社会参与并加强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建设,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的规则规程之后,需要加强对职能职责的监督,并且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者是让上级医院医生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兼职的制度,这样可以让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转岗培训。

3 总结

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制度制定和监督,而是要让社区服务的每一点要素都应该高效合理的运动起来,而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只有让卫生服务的目标合理而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让社区卫生服务运行完全发挥作用从而为居民群众更好地服务起来。

参考文献

第2篇: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范文

Abstrac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s the whole service model for the community, its center is personal, and its unit is family. In China,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s to solve expensive and difficult medical treatment problem, and is an important initiative of health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ublic service.

关键词: 公共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Key words: public services;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95-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越来越深入,不断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为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中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也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及实现全社会享受基本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进行详细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1 公共服务的分类及特点

1.1 公共服务的分类 公共服务通常是指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的需要而向社会公共提品的服务行为,从公共服务的整体发展过程及相关理论基础来看,可以将公共服务分类为下述几种:

①经济性公共服务。这类型的公共服务主要是生产性的,是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建立的公共服务,如:政府投资共有企业的股本及公共项目,提供价格补贴给产业活动,同时还投入研究资金及投资固定资产;政府进行经济性公共服务,最主要及最直接的受益者为被投资企业。

②维护性公共服务。该类型的公共服务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机关的顺利运作,如:国防、司法与法律、行政管理等;即使是最贫困的人们,也会对这类公共服务有着基本需求;所以,政府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维护性公共服务。

③社会性公共服务。主要是指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及福利性收入转移支付等,该类支出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公民权利”。另外,社会性公共服务还具备另一功能——再分配功能,能够关注平等目标。

1.2 公共服务的特点

第一,公务员的主要作用不是试图在新的方向上驾奴或者控制公民,而是帮助公民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新时期,公共服务中,将公务员的角色定义为裁判员、中介者或者调停者,在公共问题中发挥着协商作用。

第二,公共服务中,将公共利益定义为目标,即公共行政官员一定要建立公共利益观念,为公民创造共享利益,并且要将这一目标当成共同责任来执行。

第三,服务理念是为公民服务,并非为顾客服务,即公务员除了要对“顾客”的需求作出回应之外,还应该关注公民与公民、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及信任关系。

第四,公务员还要对社会价值观、职业标准、政府行为准则及公民利益等进行密切的关注,并且还要对这些标准制度等复杂的因素导致的公共服务问题负责。

2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及特点

2.1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一般来说,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主要为疾病预防与诊治、健康教育、医疗与伤残康复、社区老弱病残居民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主要强调以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为主要的服务的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一般包括基层医疗保健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及社区内的特需卫生服务。

①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主要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最理想的为全科医疗;一般来说,基层医疗保健服务得到基本特征为:首诊服务、责任性、综合性、持续性、协调性等,同时,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还强调方便服务及预防服务。

②公共卫生服务。该类社区卫生服务主要由政府主导,其服务对象主要为整体社区人群,服务的重点为人群的健康保护。一般来说,在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大部分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其开展的服务内容主要为卫生防疫、健康促进、卫生管理、计划生育、政策开发等相关工作。另外,公共卫生服务还包括学校卫生、环境治理、食品卫生、妇幼保健、伤残人员保健及精神卫生等工作,为老年病、职业病、地方病及传染病等开展积极的防治工作,保证居民健康。

③其他服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有着更多的要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政府应当将一部分的医疗市场开放,允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一定的适合社区发展的高档服务、特需服务,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可以开展一些没有纳入基本医疗服务范畴中的护理服务及各科医疗,如:整形外科、牙齿正畸与镶复服务等。

2.2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顾名思义就是服务场所必须要在社区中,而社区的基本组成为居民,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为社区居民,并且,服务目标导向不是“需要”,而是“需求”;随着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服务内容除了疾病外,还要包括防治保康教计计划生育,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建立在居民能够承担的基础上。一般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为若干个社会关系或者社会群体等形成的,社会群体一般指氏族、家庭等,而社会组织指团体、机关等。

3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产生的作用

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为:

①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中担任着建设者的角色,主要是因为我国卫生服务事业中改革及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战略要点为社区卫生服务,这属于加强预防战略,是实施社区卫生规划的一个基础性要点,能够增进社区居民健康,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属于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建设者及开拓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开展的初期,政府应该要成为卫生服务提供的费用支付主体及筹资主体。

②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中担任着组织者的角色,主要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活动的运行系统构成较为复杂,而政府在这其中发挥着调控者及组织者的作用,为了要将这一角色担任好,政府必须要王成相应的经济行为,这些经济行为包括:在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中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及市场体系进行培育及完善。

③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担任着管理者的角色,主要是因为政府能够通过行政力量、法规、政策等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能够稳定发展。

4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观念问题 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还处于起始发展阶段,有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只停留在表面上,还不能从城市卫生体系改革的大体上来看待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很多地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没有提到议事日程,社区卫生服务名不副实。

4.2 人才问题 总体上来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卫生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再加上陈旧的观念,匮乏知识与欠缺技能,严重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据报道,从职称来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府服务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较少,大多数服务人员为初级职称人员;从学历的角度来看,中专或者高中学历人员占多数。另外,我国还缺乏成形的技术人才市场,也没有打通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优秀卫生技术人员流通渠道,再加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吸引与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导致人才问题突出;另外,也缺乏相应的基层医生转岗培训基地及全科医学教育体制。

4.3 缺乏相应的财政补助优惠政策 近年来,中央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税收优惠及定额补助的相关政策已经落实,但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还有待完善,还没有确立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守门人”地位;另外,社区卫生服务还没有根据社区人群的具体需求建立合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有偿服务机制。

4.4 没有定位好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具体功能

从理论上来讲,社区卫生服务中,政府发挥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转移公共财政,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及公平性,避免卫生服务出现费用上涨的现象,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及质量。但是,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政府的功能还没有做好具体的细分,并且很多时候,政府出现越位、缺位等问题,主要是管办不分、该管的没有管。

4.5 缺乏服务的标准化概念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是在社区水平的基础上建立的,为社区居民提供卫生服务的主要人员为基层医务人员,但是,这些人员大多数为学历低、专业技能差的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及培训,所以,很难将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进行标准化管理。另外,关于一些多发病、常见病,我国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基层医务人员在提供服务时,缺乏相应的可供参考的规定,导致服务质量的差异,从而导致居民不愿前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4.6 缺乏相关监督、评价机制 我国目前并没有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相应的监督或者评价机制,所以,很难及时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卫生服务质量迟迟不能提高。

5 相应的对策

5.1 转换观念 根据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服务人员的实际情况,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干部研修班,同时,还要组织他们积极参加经验交流会及专家研讨会,使他们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提高服务质量。

5.2 加强资源宏观调控 采用多种措施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资源进行实施规划,在一些卫生资源供大于求的地区,要鼓励一二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移,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市场导向。

5.3 健全人才政策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针对机构的实际情况,健全适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人才政策;在此基础上,要关注如何通过人才政策吸引全科医师人才,提高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吸引及留住更多人才;同时,可以招收更多相关专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对他们进行培训等,使他们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新一代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5.4 加强财政补助 地方政府要积极落实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及税收优惠政策,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特点,将服务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开拓筹资渠道,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顺利进行。

5.5 完善预防保健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心理咨询、组织预防、健康教育及保健的作用,要积极发挥与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从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具体情况出发,避免盲目发展,一定要坚持以服务人群满意情况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保证可持续发展。

5.6 加强规范化管理 根据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准入制度,使机构能够根据制度内容,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要建立适合机构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其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挥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利群.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可获得性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第3篇: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23 — 02

人力资源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所在。社区卫生服务靠卫生人力资源来完成和实现一切社区卫生目标。如果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被充分利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有效解决社区居民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对社区卫生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培训、使用和管理,实现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卫生机构和个人均获得最大的收益,它直接决定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1〕。

一、多方面开发城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

1.引导退休医生进社区

分流公立医院的医生进入社区。政府介入,制定一定的标准将要退休的医生分流进入社区,实行双薪制(即原单位待遇不变,进入社区后由下政府额外补贴另外部分薪金);同时要求所属医院与转进社区之间不能有利益关联,医生根据疾病治疗的最佳技术分流病人。医生自身待遇不再与医疗业务量直接挂钩,不再面向市场,按照政府的要求行医。使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与实行医生自律完美结合。当然对分流进入社区的退休医生有着严格的要求:年龄需满50岁,学历本科以上,职称副高以上,并且在原医院考核必须合格。

2.医学院校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培养

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社区和教育主管部门一同协助,科学合理的培养医学生开展社区活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后备力量或者说是接班人主要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要培养全科医生务必使医学院校学生了解和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服务模式,开设全科医学必修课和选修课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培养的同时还需要对医学毕业生进行引导,使其进入社区工作,这样在提高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学历结构的同时,还能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年龄比例更加协调,也大大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现在不少医学院校热衷于办研究性大学,我认为更为迫切和必要的是为农村和社区多培养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全科医生,就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在医科大学设立全科医疗系,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规划和培养方案,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全科医生,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素质人才储备提供途径。

二、提升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老化,学历与职称层次较低也是其普遍特征。大多数社区全科医生没有经过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知识不系统,不够全面,导致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如何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干涉:一方面针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建立毕业后全科医学培训培养体系,另一方面针对在职人员,开设继续教育。

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改善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需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培训,使其更加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职责和重要意义,从而激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建立职工培训学习教育制度,规范培训模式,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制度。同时对社区卫生人员的卫生专业知识的及时更新、补充和扩展也非常重要。合理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次数、培训方式,将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结合,全面提高社区卫生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培训教育之前卫生服务人员的知识技能首先应该被考核,应优先考虑知识结构老化、技能较差的卫生服务人员,要根据哪方面欠缺,进行相应的补充,哪方面急用,先对应的对哪个方面进行先行补充原则。对于已经取得资格的全科医师,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内容以学习全科医学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使其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同时理加适应全科医学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了社区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严格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准入标准,激活现有社区人力资源

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经常出现学历不高、职称偏低、技能水平差等现象,主要是由于进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不够严格。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都是从医院转岗而来,不论学历,不论职称,不论业务素质和能力、知识技能水平等如何都可以进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导致卫生服务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只有实行严格的准入标准,与时俱进激活现有社区人力资源,以上现象才会得以缓解甚至解决。

1.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聘用和考核相辅相成

聘用与考核是城市社区卫生部门获取合格员工、保障城市社区卫生组织活力和长期绩效的重要途径。也是激活现有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重要手段之一〔2〕。

第4篇: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范文

目前本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社区护理只是初具雏形。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不断推广,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护理专业还不能独立运作,还要依附于医疗或其他社区卫生组织合作,社区护理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找好角色定位,不仅关系到社区护理工作在整个社区卫生服务框架内的作用、地位,也在客观上决定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向和服务体系。

1 在调查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社区护理存在以下缺陷

1.1 社区护理概念不清 目前社区护士概念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护士通过社区护理转岗培训取得社区护士培训证书即称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偏重于以第二级预防为主的、较局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护理。把出诊、下社区量血压认为就是社区护理,与第一级预防为主的护理活动有一定差距。

1.2 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分工不明确,岗位设置不具体,社区护理质量考核无标准,社区护士配置不合理。

1.3 社区护理服务形式单调 现在开展的护理工作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流于形式,为应付上面的检查突击建立个人、家庭健康档案,而且基本为死档。上门护理也仅注重治疗性措施的落实(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忽视其心理和康复的指导。下社区服务也仅是测血压,对于解决社区人群的健康干预有一定差距。

1.4 社区护士知识老化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士基本都是院校毕业后直接分配而来,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即可参加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由此无论从理论上、操作上、临床经验上都只能作为一个护士职业的起点。还有就是年龄大的,多年来接触的临床工作也仅是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简单的临床治疗,所以显出了现有社区护士知识上的缺陷。

2 社区护理的概念及职能

2.1 社区护理概念 社区护理也可称社区卫生护理或社区保健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它以社区家庭健康为中心,以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提供集预防、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连续、便捷的健康服务护理。

2.2 社区护理的职能

2.2.1 预防保健为主 社区护理服务宗旨是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主要工作目标。通过一级预防途径,达到促进健康、维持健康的目的。

2.2.2 强调群体健康 社区护理是以社区整体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家庭及社区为基本的服务单位。收集和分析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决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

2.2.3 社区护理工作范围的分散性及服务的长期性 由于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居住相对比较分散,使得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更广,对交通的便利性要求更高。另外社区中慢性病人等特定服务对象对护理的需求具有长期性。

2.2.4 综合 由于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求社区护士的服务除了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等基本内容外,还要从整体全面的观点出发,从卫生管理、社会支持、家庭和个人保护、咨询等方面对社区人群进行综合服务。由此可见,社区护理的面很广、有一定难度,需要护理人员有高水平、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2.2.5 可及性护理服务 社区护理属于初级卫生保健范畴,其基本要求所提供的服务应是所有社区人群在需要时能得到相应的服务。这就要求护理服务具有就近性、方便性、主动性,以满足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

2.2.6 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广,而且要运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来预测和发现人群中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在许多情况下,社区护士需要单独解决面临的健康问题,因此,社区护士较医院护士有较高的独立性,需要具有一定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社区护理

发展对策根据以上社区护理的概念和职能特点,结合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以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石发展社区护理的建议。

3.1 转变观念,调整社区护理人员结构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护理服务有多种,涉及问题多且护理特点在于以预防保健为主,强调群体健康。护理观更应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士具有诊断和处理社区居民对现有或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能力。而且社区护士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爱心,才能使社区护理达到最佳效果。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护士不仅是完成本机构的临床护理,更应该跨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迈向社区,进入家庭,摸清管辖范围内居民的健康状态,对辖区居民的慢五病管理提出干预方案,对各级各类人群进行有效分类管理。以达到第一级的预防为主的护理目标,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个性化、连续化、综合性的服务。

3.2 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 注重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根据以上社区护理职能特点及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护理人事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护士应提高准入制度,建议由主管护师或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有过三年工作经历,并取得国家承认的相应社区护理学专科培训证书的护士才能成为社区护士,以满足独立辨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区护理工作。或在现有基础上挑选具有敏锐的贯彻及护理评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身心健康的社区护士,学习社会学、心理学、老年学、伦理学、行为医学等边缘学科,通过严格系统的社区和公共卫生护理教育,取得国家承认的相关学历的全科型护理知识的社区护士,才有资格进入社区,解决并满足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对于那些资历较浅或脱离临床时间较长的老年资社区护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社区健康评估、疾病人群、护士特点进行灵活实用的培训。学习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急救技术等,逐步推行培训和自学相结合,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以传帮带的方式拓宽知识面,提高护理技能,提高社区护士的职业素质,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才均衡发展。

3.3 严格社区护理管理 社区护理具有高度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是由它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尤其在做家庭服务时,一方面因条件简陋操作难度大,另一方面,护士可能会因忙碌、疏忽等造成意外,所以,要特别加强对社区护理的管理。不仅要求社区护士加强责任心,熟练掌握技术,还要制订相应的质量标准、绩效考核、监督与评价标准,根据社区护理的特点,考虑到影响社区护理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从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服务质量几个方面着手,运用多方面资料,综合制订出适宜的质量指标,建立可行的社区护理质量,以“以需要编制,以任务定岗,以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以按劳分配和贡献大小”为奖惩原则制定护理人员业绩考评制度,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构建开放、科学的护理模式。

3.4 增强社区护理职能 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服务职能仍定位在病人和疾病的普查、预防接种等工作上,对社区人群的健康少有了解、指导、促进作用。根据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入,社区护理应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家庭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社区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善终服务等服务项目。社区护士职责应从对个体的疾病护理扩展到对家庭、群体和社区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以对群体行为干预达到健康促进为最终目标。

3.5 寻找政策上的支持 社区护理是一门技术,应当体现她的价值,在家庭护理、探视制度、健康教育等护理项目上有相应的法规,政策的保障以及工作价值的体现。鼓励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主管部门应根据地区情况,制订出诊项目、操作规程、意向协议等,使其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3.6 加强宣传 通过多种媒介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及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及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社区医疗护理是一种方便、经济的就医、治疗及康复途径。

3.7 加强社区护理的研究,拓宽社区护理领域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的新兴领域,健全社区护理必然经过一个长期的探索尝试过程。社区护理应抓住机遇,重新审视市场定位,创造条件,利用资源,改变过去社区护理服务形式单一,“医院化”的护理方法,拓宽社区护理的服务项目,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发展我们的社区护理事业。

第5篇: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范文

我国在逐步的医疗改革中,医疗卫生事业虽然突飞猛进,但也出现不少问题,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医疗资源严重重复设置,“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这一民谣充分反映了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2006年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卫生发展问题,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努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由此,“社区卫生服务”得以在中国迅速升温。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居民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健康为中心、老幼妇残为重点人群,提供融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卫生监督检测等的连续性、综合性、公平、及时、方便、经济的新型卫生保健服务。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是发达国家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的平台。

二、社区卫生服务在发达国家的运作情况

社区卫生在世界上主要有三种运作方式:一种用全民医疗服务的方式,给每一个人提供医疗服务,例如英国。英国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发源地。英国的社区卫生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是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筹资,即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所有成本,医院属国家所有,医院职工为国家雇员;从事社区卫生的全科医生与国家卫生部门是一种合同关系。第二种就是全民健康保险,保险部门是第三方,通过投保再来选择医疗服务,如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的社区卫生服务是国家计划管理、私人提供服务的经营模式,政府购买一定比例的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费用。其主要特点是社会健康保险的人群覆盖率很高,政府对卫生的投入主要是为居民购买健康保险或作为社会健康保险的主要筹资。第三种是是美国的方式,美国第三者是私营保险公司,是以私营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其运作主要遵循市场调节的原则,但是它出台配套政策,比如1965年颁发的《医疗保障方案》专用于支付所有65岁以上有资格接受社会保护利益的老人们的卫生服务资金。政府仍然参与一定比例的公共产品和基本医疗的购买。

三、社区卫生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情况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继1997年,国家在济南召开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场研讨会》,1999年,卫生部、国家计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等十部委联合《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相应经过了启动期、发展期。截止2003年底,全国有95%的地级市、52%的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这段时间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成长期。2006年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卫生发展问题,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并在20xx年8月相继出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补偿机制等政策和指导意见。要求“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各省市也纷纷出台有关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成为现代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仍严重滞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前景

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亚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较活跃的国家和地区有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印度等。我国虽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经济增长迅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是当务之急,社区卫生服务将亦步亦趋地跟上世界潮流。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以及覆盖全民健康保险方面等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虽然不能跟上发达国家,但政府投入、补偿将明显增加,国家卫生部20xx年8月已经相继出台社区卫生相关补偿政策,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城市对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财政补偿已经高于中、西部城市。部分地区已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并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自付比例。另外尝试政府购买居民的公共卫生和部分基本医疗费用,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盈利可望带来希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四、对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思考

早在几年以前,湘潭市即已开始社区卫生服务尝试,经过几年的探索,“湘潭市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参加全国示范评选。

我院也早在几年以前成立“社区服务办公室”,进行社区服务,为医院走进社区铺路搭桥。我院属于二级甲等医院,在为周边老百姓的健康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跟全国所有二级甲等医院一样,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医疗资源严重重复设置,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光我们医院周边 ,就有湘钢职工医院,力源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多家二级甲等医院),随着医改的坎坷之路,许多二级医院退出历史舞台,有的被大医院兼并被托管,有的发展为专科医院,有的随之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外插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内全心全意把重点专科做大做强,走“大专科,小综合”之路应该是现今二级医院发展的最好模式。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个新事物,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模式。

我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大力推广中医中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群众乐于借助中医药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中医药在慢性病以及术后病人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美容、保健、瘦身方面也异军突起。中医药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其服务方式接近现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其次从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来看符合当前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整体医学模式转变,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强调天人合一及整体观念,这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相对“滥用抗生素”在老百姓心中的阴影,中医中药以其价廉、副作用相对较少所以近来越来越受老百姓信赖。所以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中医科或中医诊室,配备了中医药人员; 积极应用针灸、推拿、拔罐、熏蒸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社区群众服务。而为了发展我院儿科,为了和附近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湘钢职工医院儿科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为了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儿科很早即注意到这一重要意义,儿科很早即着手进行自己的社区服务,据统计,在儿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感染性病人逐渐下降,而哮喘发病率逐年增加。在儿科主任袁海斌这次着手策划进行的湘潭市小儿健康调查中,岳塘区即有哮喘患儿约160人,占所有调查儿童1%。自儿科创哮喘中心以来,利用中西结合治疗哮喘,主任袁海斌经过反复论证自行研发的“咳喘一号”“咳喘二号”,“虫草固本汤”服务于哮喘患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病人以及慢性咳嗽等患儿,以其方便、快捷、实效的特点深得咳喘患儿及家长青睐,湘潭锰矿、湘乡等地病患儿专门来我科购药,咳喘中药的收入数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儿童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重要的版块,儿科之前的为哮喘患儿建立的健康档案,进行随访跟踪,以及此次的湘潭地区儿童健康调查正为我院的医疗走进社区,为中医中药服务于社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前期工作。

另一个事实是,在小儿脑瘫中心的中医副主任医师刘卫民,扎根科室给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同时,他的治疗还涵盖“颈肩腰腿痛”、“胃溃疡”“肥胖”、“咽炎”、“高血压”、“面瘫”、“小儿遗尿”、“妇科病”等,其方法涵盖针灸、穴位注射、刺血疗法、埋线以及中药内服外敷、理疗等等,除外脑瘫患儿的收入,一年创收纯治疗费4万余元。更好的印证了“中医中药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群众乐于借助中医药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这一理论。综观我院有着较深厚的中医基础,有中药代煎业务,有大批中医专家,知名度都很高,正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大显身手,彰显湘潭市一医院社区中医特色。将创下可观的效益。

(2)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社区是“下摄司街道”1.8万人口,下摄司街道距离我院较远,此地区医疗资源相对集中,有湘潭电机厂职工医院——力源医院,约塘区人民医院,有约20个个体诊所。为方便起见,使优秀的服务真正走进社区,可以考虑申请在下摄司街道办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一医院社区卫生的窗口,同时也是一医院的窗口,抽调医德医术服务态度好的精兵强将,利用有特色的中医中药,实施“窗口服务”,为平民服务,能极大的提高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必能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根据社区卫生服务要求,除设置全科医师诊室外,根据我院的特色,应有儿童保健、中医中药、妇女保健、老年保健业务开展以及全民防癌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尤其是儿童保健方面,利用脑瘫中心这一基础和优势,除进行一般儿童保健服务,还可以开展相关早期智力开发、微量元素检测、新生儿游泳、亲子教育、早期干预等项目,必大受群众欢迎。我院社区卫生服务将和我院的重点专科、特色专科配套,走有“一医院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之路。

第6篇: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范文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对全科医疗的认识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我国发展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

1全科医疗的概述

1.1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是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二十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

1.2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家庭、诊所、服务中心、服务站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我们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或将其妥善地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健康的职责。

1.3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对平稳转院的慢性病人和急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害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的管理,对个人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协调疑难病人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①各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质量不均一。②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尚未取得一致。③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仍只限于单一的医疗服务,未能融防治、保健于一体。④一些地区已建立的社区家庭档案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其医疗记录的功能。⑤全科医生的培训教育尚未规范化,存在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对社区护士及其他卫生人员的培训重视不够。

3发展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7篇: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全科医学,中医全科,初级卫生保健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6-0019-03

全科医学(generalpracticemedicine)是近40年发展起来的、全世界范围的初级卫生保健领域内的新学科,其宗旨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的长期负责式照顾[1-2]。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学的概念正式引入我国,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尽管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全科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3],但全科医学的宗旨仍无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完全实现。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缓解卫生保健的供需矛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卫生服务需求,提升初级卫生保健能力,实现全科医学的宗旨,成为当前社区卫生服务需要思考的问题。根据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状以及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我们认为,加强中医全科建设是提升初级卫生保健能力、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实现全科医学宗旨的一种积极探索。

1我国全科医疗发展现况

我国的全科医学发展起步较晚,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建成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全科医学的概念正式引入了中国内地。1993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是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的诞生。1999年,卫生部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全面启动[4]。2000年,中华医学会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制定的全科医生任职资格和晋升条例,使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逐步正规化[5]。20余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政策和文件,全科医学领域的先驱们也为全科医学的发展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环境、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不容乐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6]。

1.1全科医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如果按照每2000~3000人拥有1名全科医生的最低标准计算,我国需要16万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实际约有6万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0%~60.0%的平均水平[7]。

1.2全科医师质量的持续性令人堪忧

全科医师的医疗技能水平应维持及不断提高,这种质量持续性是建立一支高素质全科医师队伍的重要保证。但质量持续性受到自我发展能力、工作环境、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等因素的影响。当全科医师进入社区工作后,工作环境的变化,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可及性的影响,使全科医师的质量可持续性充满了变数。

1.3民众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加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初级卫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逐步意识到不仅要治病,更要保健预防;在延长生命的同时,还要提高生活质量;生理上的疾病需要治疗,心理上同样需要关心。这些观念的变化引导着民众对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最近的卫生服务总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不论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量明显增加[8]。此外,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基数增大、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升高,也使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增加[9]。

2加强中医全科建设是提升初级卫生保健能力的一种积极探索

中医全科医学是整合中医学和全科医学的中医学临床二级学科。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是指通过中医全科医学培养,具有中医学、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应用中医学和全科医学的诊疗思维模式,主要在基层提供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的综合程度较高的中医医生,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10]。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中医全科建设,符合基层卫生保健的需要,有利于全科医学宗旨的实现。

2.1加强中医全科建设,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病种的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的疾病谱以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为主,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后遗症、肿瘤、慢性腰腿痛、颈椎病等,这些疾病都包含在中医全科治疗的范畴内,且疗效显著。

2.2加强中医全科建设,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条件的限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足于社区,硬件无法与三级医院相比。而中医是个性化治疗,中医全科医生采用西医的视、触、扣、听,中医的望、闻、问、切。通过这种与患者互动式的问诊收集资料,经过辨证论治,即可确定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其治疗过程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对仪器设备依赖性低。这些互动式收集资料的方式,比一般的全科医生要多,更明显高于对医疗仪器高度依赖的其他医生。因此,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治疗,使医生能关注到患者疾病以外的其他方面,而医生的聆听和对疾病以外其他困扰患者问题的关注,也无疑是对患者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籍。因此,这种个性化的疾病和心理的治疗方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限的条件下,对治疗疾病更为有效。

2.3加强中医全科建设,符合全科医疗特点的要求

全科医疗强调持续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照顾,强调早期发现并处理疾病,强调预防疾病与维持健康。而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以及“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愈后防复”加之“食药并重的营养观”和“形神并调的养生观”,使中医全科形成预防、治疗、调理一条龙的疾病处理模式。不但符合全科医疗的特点,还延伸了全科医疗的内涵[11]。2.4加强中医全科建设,是缓解全科医师需求的有益尝试

当前,全科医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中医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如能正确引导这些大学生进行中医全科培训,下沉到社区,势必在人员数量上缓解全科医师不足的燃眉之急,缓解供需矛盾。

2.5加强中医全科建设,是促进中医发展的新途径

中医全科医学是在整体医学观和系统整体性方法下对中医学的学术体系和服务模式的再构建,是对中医学学术的丰富和发展。在保持中医学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融合全科医学的思维及模式,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于一体,中医全科的发展必将对中医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第8篇: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范文

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起严格的“守门人”制度、机制不明确和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工作的难题关键是制度的设计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冰山角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R 197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模式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双向转诊是一个很好的优化配置有限卫生资源的制度。而能否建立起规范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则成为这种医疗模式能否实现的关键。双向转诊制度是伴随全科医学理论由国外引入的,其基本概念是根据病情和人群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专科医院之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之间的转院诊治过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双向转诊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之间的相互转院诊治过程。目前,双向转诊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达到制度设计的要求。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在分析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的基础上,评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采用冰山角分析法对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的原因进行分类分析,找出影响双向转诊工作的根本原因;并与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双向转诊工作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我院为三甲医院延伸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模式,医院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负责医院下设的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辖包头市昆区22万人口,年诊疗患者约30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规范运营。选择其中5个规范且工作开展得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范围的社区居委会进行调查,调查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集中时间段内以偶遇法随机抽取调查对象,调查人数按照居委会人口数按比例分配。调查对象的入选条件为:成年、有行为能力的居民,能够了解国家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配合调查,到过调查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调查问卷主要内容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采用现场自填式回答。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4份,回收率为96.00%;有效问卷384份,有效回收率为96.00%。

1.2 冰山角分析法 对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的原因采用冰山角分析法进行分类分析。采用头脑风暴法、名义群体法提出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的原因。对原因进行赋值,以最大值的一半和最小值的一半为分界线,将原因分为表面原因、过渡原因和根本原因。对原因(1)和原因(2)、(3)、(4)、(5)……等依次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和赋值,然后再对原因(2)和原因(3)、(4)、(5)……等依次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和赋值,直至对最后两项原因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和赋值。赋值方法为:两个问题进行比较,是原因的赋值-1,是结果的赋值+1,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不赋值。将每个原因所得赋值相加,得出该原因的总赋值分值。根据赋值分值进行分类分析,得出结论。

1.3 统计学方法 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满意度大多集中在比较满意和满意两个水平上,很满意与不满意的比例相近,很不满意占极少数,见表1。

将很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分别赋值10分、8分、6分、4分、2分,以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服务态度、设施设备、技术水平、信任程度的满意度为因变量(Y),对国家社区卫生服务方面政策的满意度为自变量(x),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分析。Y=a+hx,其中:b=∑(x-x)(Y-Y)/∑(x-x)2,a=Y-bX,Y是给定x时Y的估计值,b称为回归系数,a为常数项。经统计检验,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五个方程均可建立。因此,回归方程分别为:Y=0.482X+3.892;Y=0.544X+3.109;Y=0.475X+3.685;Y=0.698X+2.161;Y=0.663X+2.490。即对国家社区卫生服务方面政策的满意度与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服务态度、设施设备、技术水平、信任程度等的满意度均存在线性关系,且为正相关;即对国家社区卫生服务方面政策的满意度提高,对上述各个方面的满意度也会提高。

2.2 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的原因分析 采用头脑风暴法、名义群体法提出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的原因为医院因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素、患者因素、机制体制因素和社会因素五个方面、24个条目,具体内容和赋值结果见表2。

因果分析结果见图1。线条a代表水平面,取值为19(大于最大原因值),线条a以上是现实中存在的显见问题,即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线条b为最大正值的一半,为9;线条c为最小值的一半,为-8。在线条a和b之间的原因是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的表面原因,在线条b和c之间的是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的过渡原因,在线条c以下的是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的根本原因。

通过图1可以看出,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的表面原因有3条:医院不放心将患者下转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患者追求名院名医不愿意下转;患者怕麻烦不愿意下转。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的过渡原因有19条:经济利益的驱动,医院怕病源流失;医院医生认识不足,无双向转诊意识;医院医生怕发生医疗纠纷,怕承担责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力量薄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短缺,品种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专家;患者不信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患者不了解双向转诊;双向转诊缺乏可操作的程序和规范;双向转诊的转诊标准不明确,缺乏监管;医疗保险制度不匹配,无激励机制;无专门人员负责转诊工作;医疗资源配置分布不平衡、不合理;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信息不畅通;医院和社区之间缺乏了解、沟通;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公众知晓率低。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的根本原因有2条:没有建立起严格的“守门人”制度,机制不明确;政府重视不够。

3、讨论

3.1 国外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情况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双向转诊制度之所以能很好地执行,其中“守门人”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制度要求患者需要医疗卫生服务时必须到全科诊所接受全科医生首诊,不允许直接到专科医生处寻求医疗卫生服务;除非患者经全科医生诊断为疑难杂症或者超出其治疗能力,才能由全科医生出具证明,将其转给专科医生治疗;转诊后,全科医生仍要对患者的诊疗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守门人”制度服务于医保部门,只有符合规定的就医才能得到医保部门的认可,医保部门才能支付医疗费用。

英国是全科医生首诊制度实施最严格、最彻底的国家。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规定,具有居留权的居民在NHS注册后,根据户籍被指定一名全科医生,建立稳定的医疗保健关系,该全科医生负责提供预防、保健及医疗服务,并协调和指导社区护士提供相应的卫生服务、健康指导;除急诊外,居民去医院就诊必须经过注册的全科医生转诊。只有经过全科医师转诊才能进入医院接受治疗,享受免费医疗服务。

美国的卫生保健体系是白多个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复杂系统。美国的各种健康保险制度严格按照“疾病诊断治疗分类标准(diagnotic-related groups,DRGs)”规定的各种疾病住院指证和住院时间,作为管理和报销的重要依据。这些规定表明,如果某种疾病或手术选到一定的康复阶段或达到一定的住院时限,患者必须转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回家中接受社区卫生服务,否则,超出规定时间的住院费用由患者自己负担,社区医疗中心与附近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联系密切,接受社区医生介绍的住院患者或需要进行某种特殊检查的患者。

澳大利亚的卫生服务体系为三层构架,在社区(包括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全科诊所等)、专科诊所和综合医院(多为急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包括社区医疗保健中心、全科医生及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澳大利亚的社区居民必须经过全科医师转诊才能到专科医师处就诊,全科医生与其他医疗机构和专科医生之间有密切联系,双方通过转诊信或直接电话联系,提高了效率。澳大利亚国家对医院的费用预算采取包干制,医院能够及时把符合转诊要求的患者转到社区进行治疗。

德国采用的是国家计划管理、私人提供服务的经营模式。德国的健康保险制度规定居民就诊必须首先找社区的全科医生,如果需要住院治疗,则由全科医生出具证明转诊到医院,接受住院治疗。全科医生与医院建立转诊和其他业务的合同关系,德国的健康保险制度对卫生服务层次有严格的界定。德国的医院一般没有门诊,只提供住院服务。

在西方国家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全科医师是医疗服务的“守门人”,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卫生需求,还有效地控制并节省了医疗费用,是实现双向转诊的关键。各国转诊制度的差异主要在需方的首诊选择权和管理运作方式上。在卫生服务需方的首诊选择权上,英美两国转诊制度较为严格。医院接诊的患者必须持有开业医生的转诊证明并经过医生签字同意后方可住院治疗,即使是紧急情况需要先住院,事后也要补办转诊手续,否则疾病基金不予认可。而在管理运作方式上,美国是采用市场竞争为主的卫生服务体制,英国与澳大利亚实行的是全民免费医疗,具有更广泛的公益性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双向转诊的起点和终点,较好地发挥了双向转诊的载体作用。另外,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奠定了双向转诊的社会保障基础,各国运用循证医学制定了统一的管理和服务规范,运用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任务配置、病历管理、疾病管理、需求分析、资金分配、数据保护和医疗照顾网络化服务,形成了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3.2 对我国双向转诊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本研究通过选择我院举办的5个规范社区的随机调查,得知社区居民对国家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政策和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总体上满意,对国家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政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服务态度、设施设备、技术水平、信任程度的满意度分别为96.61%、96.62%、96.09%、92.19%、91.40%、95.05%,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达到政府的工作要求。虽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总体上取得了成绩,但是在双向转诊这一核心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工作落实不到位。国外在双向转诊工作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从制度设计层面不断完善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制度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和综合效率。

按照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设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及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大型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操作困难,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双向转诊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一个重点环节,可以反映出整体制度落实的情况,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的实质是制度设计的缺陷。有关双向转诊工作存在的困难和原因分析的文献较多,可以分为医院方面的因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因素、患者方面的因素、机制体制方面的因素和社会方面的因素等,主要集中在对双向转诊工作缺乏认可和认识不足、经济利益驱动和诱导、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监管。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主要表现为医院不把患者转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另外也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把该转往医院治疗的患者留在社区治疗,对于急、危重及抢救患者社区基本能够做到100%的上转。

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的实质,过渡原因是根本原因导致表面原因的中间环节,表面原因是问题的表面现象。本研究结果显示,造成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困难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起严格的“守门人”制度,机制不明确;政府重视不够。与潘景业等报告的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断加强,制约双向转诊工作落实的一些因素已得到了解决,使得深层次的矛盾凸显,表现为“守门人”制度的缺失和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第9篇: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零差率 社区 补偿机制 配送

1 零差率的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使用的药品均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常用药品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确定的药品采购价格销售给老百姓,配送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不得有任何中间环节的加成。在药品采购价格整体降低的基础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取消了15%的药品批零差价,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采用政府打包采购的方式,压缩药品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取消药品的批零差价,将药品价格降低,让利于百姓。这种做法叫做零差率。

2 零差率的概况

北京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新性开展药品“零差率”的地区。在北京,从2006年12月25日起,全市2600多家社区医院的常用药正式开始实行“零差率”销售,312个品种、926个规格的药品由政府统一采购,统一按购入价出售,取消15%的加价率;2008年12月15日,北京市的零差率药品扩大到328品种(1024个品规);北京市基层零差率药品将比照国家公布的307种基本药物,从2008年的328种扩大到519种,预示着“零差率”药品的组成将会愈来愈丰富。

继北京之后,全国各地区陆续试行“零差率”。在上海,2008年10月1日,上海郊区农民在村卫生室就诊可享受基本药品按实际进价收费的优惠;从2008年12月28日开始,上海社区卫生机构将全部推行基本药品零差率,所涉及的药品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零差率”收费西(中)药目录》中的166种。天津市2009年4月1日推出了《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涵盖537种基本药品,与此同时同时在6个中心区和塘沽、汉沽、大港(城市部分)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推行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1月1日进入试点实施阶段,32个试点县(市、区)共有政府举办的7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6个服务站,390所建制乡镇卫生院和4799个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

特别是在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之后,“零差率”的推行将成为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其回归公益性的突破口。

3 零差率的成效

北京药品实行“零差率”后,社区医院的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了36.1%。[1] 2007年底北京市卫生局的统计显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平均每次门急诊药费从原来的近百元降到现在的66.47元,省了近30%,一年下来,社区医院共向患者让利4.46亿元。现在,已经有四分之一的市民看病首选社区医院。2008年底,据初步统计,零差率药品政策实施以来,累计为群众让利7.68亿元。社区卫生机构门急诊总量占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由2006年的不足8%提高到2008年的28%多(2008年上半年同期数据对比),社区机构的单处方费用明显降低,社区机构的门诊人均医药费用为109.99元,是全市门诊人均医药费用的50%,是三级医院的1/3(2008年上半年同期数据对比)。社区卫生机构2008年上半年的公共卫生工作量已超过2006年的全年工作量。2009年北京仅丰台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所共采购零差率药品2.73亿元,销售零差率药品2.5亿元,涉及药品品种890个,降价幅度达36.11%,患者看病少花药费约9028万元。

天津市实行统一集中采购后,该市药价已经同比下降了10.28%,社区再减少15%的加成,药价就降低了近25%,据统计,天津市共有7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9个卫生服务站和154个乡镇卫生院。推行零差率6个月以来,已向老百姓让利接近1.2亿元。

安徽省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受益人口将超过2000万人。

4 零差率存在的不足

4.1 药品零差率之后,受益最大的是医保机构和公费医疗机构

由于医保人群和公费医疗人群的支付比重合计达到医药费的四分之三,在其他机制未有动摇的背景下,医保机构和公费医疗机构受益最多已成事实,医保和公疗患者只享受了15%~20%的让利。

4.2 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服务收入所占比例较大型医疗机构低,业务收入主要靠药品收入,以天津为例,在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费用支出的64%都是靠药品加成获得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相当于拿掉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中的主要部分,如果补偿部分不能平衡其收入,将会造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正常运行。现行的补偿机制是按照药品费用的比例(各地区不同)进行零差率补偿,这种补偿方式会使得定点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大开处方,增加药品费用总额,以取得更多补偿。

4.3 独家配送机制,缺少竞争,不利于配送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规定定的区域内只有一家配送企业拥有配送的权力,其他中标配送机构无权配送,此机制鼓励垄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配送服务的购买者,有接受的义务而无选择的权力。目前这一现状不符合市场竞争法则。

4.4 零差率政策引发药店撤药风波

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在山东引发“撤药风波”, 有60余家连锁药店的济南药店连锁巨头——漱玉平民大药房采购部对旗下门店下发部分基本药物紧急撤柜通知,近两成的基本药物下架。这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国内首起药店针对“零差率”政策的撤药事件。

5 对于完善零差率的一些看法

(1)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报销比例。例如,基本医疗保险对于社区卫生服务药品的开销实行全额报销。使得老百姓成为零差率的最终也是最大的受益群体。

(2)逐步完善补偿机制

可探索按测定的人均费用和就诊人头进行药品差价补偿的方式,改变目前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停留在“卖药”的现状。[2]

(3)配送引入竞争机制

根据零差价药品配送的经验,零差率药物配送引入竞争机制。相关业内人士提出:每区县或医疗机构对中标配送商的选择应不少于两家,每半年可以重新选择一次;医疗机构为选定的两家配送企业正常开户,使配送企业在充分的竞争中,提高配送服务质量,降低配送成本。全市选择3~5家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规模企业,负责全部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配送,发挥规模效益,加速流通产业的优化调整。

(4)关注“零差率”下药店的发展

在推广“零差率”政策的同时,也要注意关注零售药店的发展形式,提倡其转型寻求多元化经营模式。在北京,随着新医改政策逐渐落实,各大药店纷纷寻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一切与健康相关的商品都应该经营,满足人们一站式购齐的需要”;另一家药品零售巨头金象大药房采取与品牌产品和厂家合作,深入参与产品的市场运作。零售药店采取新的发展模式,既可以保证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完成了自身在新的市场形式下的转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