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产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科学安排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经区委常委会研究,20*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增长14%;财政总收入增长1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均削减3.5%。
(二)努力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抓经济增长点,继续采取推进月活动形式,加快在建产业基地建设进度,并抓紧规划、尽快启动民营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为我区经济适度增长提供动力。二是促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引导科技创新,发展现代企业,加大对支柱产业的分析研究力度,筛选出鼓励发展产业并予以扶持。以企业上市为抓手,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提升企业层次,确保年内1家企业上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机场扩建为契机,启动空港物流建设规划编制。争取引进国际名企大型连锁超市,为中心区生活配套服务,并提升带动商贸业发展。精选地块,以大地块招大商。加快发展物流等生产业,为我区工业配套服务。三是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加强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协调工作。通过技改提升、加大投入、综合效益,严格考核的运行机制和导向机制。
(三)加强投资综合管理
一是加大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完善概算审查制度,建立健全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的稽察制度,加强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加快完善和推进项目代建制,确保建设项目有效实施,提高投资管理绩效。二是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前期,在项目安排上,根据科学性和适度超前性原则,把急需的、必须的和将对全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优先纳入计划和项目库。请区委、区政府把这些前期落实到各部门、镇(街道)、开发区,形成“全员做项目前期”的良好氛围,并安排一定的资金,对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强化责任,进一步落实政策处理包干制度,强化责任主体。
(四)注重民生,全力做好为民办实事工程
精心筛选一批符合民意,民心所向,惠及全民的实事工程,提请区政府审核确认,并落实责任单位,加强跟踪管理,确保工程进度。
(五)以虚促实,加强课题研究
一是对《“十一五”规划纲要》进行中期评估和修编。目前我区发展机遇、设施条件、发展基础等和3年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更好的把握机遇,更加合理的确定今后发展方向,决定对规划纲要进行一次中期评估和修编,并对三产发展规划等配套专项规划进行调整。二是为区委、区政府当好参谋,着重谋划“一区三带”(即以瓯海大道建设为契机的行政中心区、以滨海大道建设为契机的沿海产业带、以半岛工程建设为契机的沿江产业带和以江滨路建设为契机的滨江商务带)发展思路。三是抓紧开展城区“退二进三”、“退二提二”研究,为市里出台政策提供参考。四是根据经济运行和建设推进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六)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功能,防范和应对价格波动
我局将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展价格监测活动,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价格动态。特别是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和非结构性上涨的情况,力求能够做到及时了解信息、准确分析原因、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并提出相应可行的对策。
(七)行使价格监督检查的职能,化解社会价费矛盾
在检查对象上,我们将主要针对成品油、液化石油、食用植物油和各类涉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以及教育收费、医疗服务费用的收费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巡查;在监督方式上,我们将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和完善价格投诉举报机制,提高检查工作的效率;在具体活动上,深入推进“价格服务进社区”试点工作。在工作探索方面,我们将积极加强对价格欺诈行为的查处力度。
(八)开展价格成本监审工作,完善监审机制
健全监审工作的规程和制度上,提高办事效率,保证成本监审工作的程序合理、论证全面、结果科学。同时,将严格按照监审目录,确定监审单位。实行制定价格前监审和定期监审相结合的制度、邀请专业中介机构参与成本监审工作制度和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会商制度,为成本监审工作寻找新的突破口。明年的重点目标,是努力建立一套由本区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的成本调查网络,开创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的新局面。
1.1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
俨然人类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与更新的科学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所以,传媒经济和文化产业活动如何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来重新树立我国文化大国的形象,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完善传媒经济运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几项有力措施。第一,要求我们要对市场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想为文化产业项目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就必须对市场有一个科学、精确的定位。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当时的时展所离不开,可以说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和反应,先进的文化可以转换为先进的生产力,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文化不能反应时代的发展,且落后与当时的生产力,势必会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知道,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只有让文化产业的发展顺应生产你的发展,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1.2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现代化水平
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市场化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完善,但是还存在诸多缺陷,如传媒领域的垄断问题,所以,要想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垄断局面,放宽市场准入,来提高业内的竞争机制,增加业内的竞争主体,推动业内企业的技术、业务水平升级,实现业内行业的重组、兼并、联合,做大做强我国的传媒行业。第二,提高我国传媒经济运营的国际化水平。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融入到世界团体中去,所以,传媒经济的发展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引进国外传媒资本,借鉴国外传媒经济运营成功经验,来提高国内文化产业的升级、创新。第三,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传媒经营的产业化,是传媒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将传媒业中的盈利行业和公益性行业科学的划分开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行对不同运营模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实现传媒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社会化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实施的不断深化,传媒产业发展要有效结合高新技术,加强与各领域之间的合作,最终实现社会化的统一、开放、科学、有序的市场。第五,要求不断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即传媒经营企业要不断优化内部产业结构,积极拓展产业经营范围,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发行等纳入经营范围,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直至跨国经营的传媒集团。
2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岫岩玉产业的变化体现在“小件”崛起、技术升级和市场整合这三个方面,经济新常态是促成岫岩玉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开始逐渐转变过去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开始由量向质的转变,这种经济发展方向上的变化,可以理解为经济新常态的一种表象性特征。
所谓经济新常态,就是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
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告别过去那种单纯唯GDP是论的经济发展评价模式。
如何把握经济新常态带给岫岩玉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是摆在岫岩玉产业同仁面前的一道难题。在经济新常态之下,岫岩玉产业如何完成转型升级,是能否成功应对经济新常态挑战的关键。
岫岩玉产业在全国的宝玉石行业中,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较为丰富的储量,经国家探勘测量,估算岫岩玉的储量应当在300万吨以上。
表面上看这在宝玉石行业已经是一个非常可观的储量数字了,但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只要是稍有岫岩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想要获得一块合适的玉料是多么难得,并且由于宝玉石原料的特点决定,不同时期不同批次玉料的成色相差甚为悬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岫岩玉资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反而消耗浪费惊人,虽然多有立法和相应的成产规范进行约束,但对宝贵岫岩玉资源的浪费现象却并没有根本性的消失,这种情况下,岫岩玉资源看似储量“巨大”,但实际上却十分珍贵。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这对岫岩玉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近几年来,在岫岩县的玉雕产业板块中,一个传统领域快速崛起,这就是俗称的“小件”领域。“小件”泛指岫岩玉产业中的小挂件、手把件、手镯等便于穿戴和把玩的小型玉雕作品,这类玉雕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岫岩玉产业发展的一块短板,但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之下,任何一点岫岩玉的资源只要能够利用都会成为玉雕工艺师施展才华和获取财富的舞台,这是促成岫岩玉小件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有利于岫岩玉产业在技术上实现转型升级。岫岩玉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人的印象就是不够精细,是工艺水平较差的玉雕作品代表。但是在经济新常态的驱动之下,岫岩玉产业由改的开放后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状态开始向平稳状态迈进,落后的产能开始逐渐淘汰,整个产业向良性发展转变。越来越多的玉雕从业人员正在主动地由工匠向艺术创作转变,让岫岩玉的工艺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传统岫岩玉雕,擅长山水、奔马、器皿等工艺品的雕刻,但随着工艺水平的进步,岫岩玉雕在人物、花鸟、写意抽象等领域也取得了越来越高的进步。以花鸟为例,在传统的岫岩玉雕中,花鸟的比例神态等都不是强项,更多的只是借助天然的俏色,体现花鸟之美。但如果在现在的工艺水平下,不仅花鸟的神态、比例、动作都能够雕刻的栩栩如生,更是在细节上精益求精。
比如昆虫的腿部,就越雕越细,真是让人有“吹弹可破”的错觉,甚至触角都活灵活现。在鸟的雕刻上,能够做到将鸟的羽毛和情绪都表达出来,真可谓形神兼备,可以说,岫岩玉雕现在敢和任何一种玉雕工艺掰掰手腕了。
最后一点是岫岩玉市场的整合升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岫岩玉产业的市场构成较为混乱。比较大的岫岩玉综合市场有玉都、东北玉器交易中心、荷花玉器市场、玉马玉器市场等等,零售店铺更是多如牛毛,但不论是玉器市场还是零售店铺在购物环境和购物体验上都是较差的。
经济新常态之下,岫岩玉产业也在大踏步的完成转型升级,现阶段岫岩县境内已经拥有堪称玉器交易的航母级市场中国玉雕会展中心,无论从规模还是产品的质量上都是国内顶级的。这种航母级玉器交易中心的出现自然得益于岫岩玉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但不容忽视的是,岫岩玉产业发展的内核驱动一直是围绕着创新和发展进行,这就要求岫岩玉产业要高瞻远瞩,不能够长期徘徊在低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应该处处强调创新,强调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很明显岫岩玉产业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做到了这一点。
经济新常态之下,很多人只看到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甚至对岫岩玉产业持一种悲观态度。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才是岫岩玉这种具有很高艺术类发展追求行业应有的一种“速度”。很长一段时间,岫岩玉产业体量虽大,但技艺不精,究其原因,非不能也,乃是因为这种只追求速度不追求质量的发展模式能够尽可能多的创造利润。
销售类部门同行之间互相倾轧打击影响价格的情况非常突出,这不能不说也有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里面。由此可见,经济新常态下的岫岩玉雕,正是遇到了发展转型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期内,必然会有一批落后濒临淘汰的产能被清除出市场,但在转型的大背景之下,整个岫岩玉市场必定会爆发出勃勃的生机。
【关键词】 海洋经济;海洋经济产业;产业格局;发展
一、海洋经济的内涵
“海洋经济”这一术语首先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理论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和于光远等于1978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提出建立“海洋经济”新学科的建议,这是中国首次出现“海洋经济”这一概念。[1]
依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海洋经济的定义,海洋经济是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2]海洋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或服务对象、区位选择和初级产品原料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的各种经济的总和。一般意义上理解,海洋经济包括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
海洋产业是指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形成的部门集合。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有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水制盐业等传统产业部门,随着空间科学技术和海洋科技的进步,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型海洋产业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逐步产生了海洋资源利用开发、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
二、浙江省海洋经济产业现状
浙江省有长达6696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889公里)的海岸线,居全国之首;常规条件下适宜开发的海岸线资源761公里,其中深水岸线506公里,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海岛2869个,约占全国的40%;滩涂资源391万亩,其中87.5%具有淤涨型特点,面积大、完整性好,围垦开发条件优良。[3]
浙江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近海渔业资源蕴藏量在205万吨以上。浙江沿海旅游资源齐全,包括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个省级风景区、820个四级以上的海洋旅游资源单体。正是依托这些宝贵的海洋资源,浙江人把发展的眼光投向了海洋经济:2008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2677亿元,已占到全省GDP的12.5%,海洋一产和涉海二、三产业产出比达到9∶42∶49。尤其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5.7亿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港。临港工业初具规模,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和石化新产品的产值均居全国前列,镇海炼化是我国最大进口原油加工基地。全省造船能力约125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522万载重吨,占全国18.1%、居第3位。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等海洋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沿海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温州半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陆海“三大对接工程”及甬台温铁路建成,三门核电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推进,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和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日臻完善。
三、国内主要海洋经济大省之比较
海洋第一产业主要指海洋水产业,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以及正在发展的海水灌溉农业(试用海水灌溉能适应高盐度环境的农作物);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沙矿业和沿海造船业,以及正形成产业的深海采矿业和海洋制药业;海洋第三产业有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主要为海洋公共服务业。[4]
广东、上海、山东、浙江凭借自身的优势,走在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前列。
广东省在2000-2002年3年之内水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335.6亿元、402.1亿元和441.9亿元,位居全国沿海省市水产业产值之首。与其他沿海地区相比,其旅游业产值也是全国首位。此外,港口运输业及造船工业发展得也比较好,科技人员数量也多。上海凭借其优良的区位条件和现有经济基础,为其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上海是我国第一大港,其造船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得比较好,产值是港口业发展薄弱地区的100倍左右。浙江省凭借其丰富的水产资源,在最近连续几年内海洋捕捞产量居全国第一。此外,其主要海洋产业发展得都很好,处于国内较高水平。山东省海洋产业产值几年来均居全国沿海地区的前列,主要是依靠海洋水产业来发展的。山东的海洋产业种类丰富,海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丰富,海洋盐业也较发达,海洋科技人才汇集。
四、浙江省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途径
1、加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战略升级
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第一产业的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特别是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它们曾是区域内海洋经济总产值的主要来源,也曾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方式。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区域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现在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与此同时,区域海洋第二、三产业也迅速崛起,获得了快速发展,改变了仅以第一产业为支撑的海洋经济结构,极大地提高了海洋经济总产值,同时又吸收了大量劳动力,进一步加快了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近年来,区域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相对比例迅速调整,其中第三产业的份额越来越大,出现了所谓“经济服务化现象”,即第三产业劳动力和国民收人的相对比重都保持上升势头。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伴随人均GDP的增长,当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产业结构就会出现服务化趋势,从而带来第三产业的明显增长。保持第二、三产业增速持续高于第一产业的势头,特别是以港口海运和滨海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区域海洋经济增加值最多的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海洋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
2、依托优势海洋资源开发,实现良好的海洋产业格局
一直以来,依靠丰富的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将成为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其开发潜力巨大,并且会产生连带经济效应。同时,也要加快形成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优势产业,以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为突破口,带动其他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面向未来,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多门类的发展,努力在原有优势产业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就能够在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最终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海洋产业新布局。
【参考文献】
[1] 徐敬俊,韩立民.“海洋经济”基本概念解析[J].太平洋学报,2007(11).
[2] 国务院文件.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发[2003]13号.
[3] 顾波军,阳立军.循环经济模式下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8).59-62.
[4] 李靖宇,袁宾潞.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域与产业布局优化问题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38.
1.1林业产业发展现状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省林地面积20803万hm2,活立木总蓄积量176亿m3,森林覆盖率457%;森林培育年净增林木蓄积5000万m3以上,年生产木材315万m3,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从文献[6]可知:1)国家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其林业产业涵盖所有的三次产业。林业第一产业主要包括以林木的培育和种植、木材和竹材的采运、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等为代表的5个行业,林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以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苇制品等制造业为代表的6个行业,林业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等5个行业。2)2009年,全省实现林业产值641亿元,与2000年的152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73%;2010年,全省实现林业产值766亿元;2011年,全省林业产值更是首次突破1000亿元;2012年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1203亿元,同比增长20%。3)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382:468:15;木材加工业年创产值5605亿元;森林绿色食品产值1881亿元,年增幅保持在20%以上;森林生态旅游业产值178亿元。4)依托林业产业的就业人员200余万人。5)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链各环节运转,促进了生态建设,拉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职工和林区农民的收入,为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及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6)当前,黑龙江省林业产业重点发展低碳产业、林浆纸产业、林果产业、以黑木耳为重点的森林食品产业、北药产业、以家具为重点的木材加工产业和对俄合作开发等7项产业,并确定省级林产品加工业项目68个,总投资46527亿元。
1.2林业产业存在的不足黑龙江省林业产业规模小,林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比重小,绝对值仅高于渔业。2003年,林业产值占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比重仅为654%,2011年这一比重减少为341%[7]。表明林业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其他产业,体现了林业产业发展的弱质性。2003—2011年间的农林牧副渔产业产值变动情况如表2所示。林业产业发展乏力不仅体现在产值方面,还体现在具体的产业活动方面,诸如人工造林面积、幼林抚育作业面积等多数指标呈下降趋势。营造林面积的减少必然影响到林业产业的规模和产值。换言之,黑龙江省的多项林业产业活动不活跃,使得林业产业总体缺乏活力。黑龙江省2004—2010年部分林业生产情况如图1所示。此外,林业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面临重大调整。2014年,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试点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14]3号),要求龙江森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由此,黑龙江省林业第一产业中的森林资源培育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第二业将陷入生产原料供给不足的危机,第三产业将得到新的关注。
2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对策
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的发展应遵循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致力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和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此,应继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绿色林下经济产业、探索发展碳汇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构筑以生态为主导的现代林区绿色产业体系。
2.1优化布局林业产业内部结构黑龙江省林业产值占社会经济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增速放缓,深层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优化林业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优化产业结构应遵循“淘汰落后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主攻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挖掘林业产业的附加值,培育林业绿色增长示范企业。具体而言:1)应加大第一产业中的森林资源繁育投入,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和质量提升,夯实林业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由于黑龙江省属于国家森林商业采伐禁止区域,发展森林培育业,应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为主要支持的投入机制,有针对性地扩大第一产业比重。2)对资源使用量相对大的第二产业,如板材加工及造纸业,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产业布局限制过量发展,通过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鉴于区域可能出现的资源预算,应适当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3)对于低能耗高产出的第三产业,诸如森林旅游业、林区文化产业,应给予大力支持,快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为第二产业中可能出现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促进林业产值的提高。
2.2加速发展绿色林下经济产业黑龙江省具有独特的林下经济资源基础,可以支撑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和加工、森林旅游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1)在林下种植方面。黑龙江省的黑木耳种植产业正在形成,可将其成功经验予以复制,用作发展林下参、刺五加、刺嫩芽等林药和林菜产业。2)在林下养殖方面。黑龙江省有成功的林蛙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可将林蛙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推广发展其他林禽、林畜产业,利用好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广人工管理与野外放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3)在相关产品采集方面。黑龙江省成功发展了蓝莓等产业,但在加工方面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致力于解决产品保鲜、保质和长途运输等瓶颈问题。4)在森林旅游方面。近年来,黑龙江省的林区旅游呈现井喷性发展,应继续保持现有发展速度,打造名优特色品牌,拓展旅游产品链和附加值,确保旅游活动与当地生态承载力相一致,促进旅游市场与林下经济产品市场的融合,争取早日实现绿色林区经济。
2.3探索发展森林碳汇业黑龙江省发展森林碳汇业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黑龙江多数林业生产指标呈下降趋势,林业产业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森林碳汇(ForestCarbonSinks)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研究表明,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是未来30~50年经济可行的重要减缓措施。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占全球市场的30%,碳汇业正在成为新型产业,有助于帮助森林资源丰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9]。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企业也将面临碳配额购买、碳关税、碳准入、碳审计和信息披露等诸多发展阻碍,因而碳汇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增强固碳能力方面讲,森林的生长量比总蓄积量还显得重要。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处于快速恢复和增长时期,生长量快速提高,具有显著的固碳能力,体现了发展碳汇业的可行性。在探索发展碳汇业时,应着力探索建立碳汇交易市场,并构建高效运行的市场机制和收益公平的分配机制。
2.4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黑龙江省拥有逾3000km的边界线,是中俄贸易重要的桥头堡。鉴于省域资源与经济现状,黑龙江省应大力发展外向型林业经济,加快“走出去”和“走回来”的战略实施步伐。1)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要积极了解世界林业产业发展的动态信息,掌握世界森林资源和林产品市场动态变化,拓展国外森林资源和林产品市场。通过境外营林业投资,打造国外工业林原料基地,以有效缓解和消除省内森林资源不足造成的约束。充分了解国外林产品市场,生产和销售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林产品。2)在实施“走回来”战略方面,推动国内生产企业与国外工业林原料基地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商业合作关系,提高运行效率和经济收益,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应建设全国林业产业的东北部中心市场。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林产品的东北出境口,为全国林业产业企业提供境外产品信息、资源信息和资本信息,同时为国外市场提供国内的市场信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2.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黑龙江省发展林业产业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发展林业产业是推动区域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由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弱质性,以及践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正外部性,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撑,促使市场机制的建立和较好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首先,应完善林业产业发展环境。通过优化林业执法机制,建立起公开、透明、高效的林业行政管理体系;通过下放简化行政审批,优化政务环境,遏制行政力量对于市场机制的过多干预,从而降低产业从业者的生产经营成本。其次,应加大经济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投入、税费减免、贴息贷款、森林保险等一系列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符合低碳发展的林业产业,为产业从业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再次,稳定林权关系,加大对森林产权的保护力度,对国有、集体、私有资产一视同仁,坚定非公有制业主参与产业建设的信心。
3结语
一、奥运经济
奥运经济是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乃至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奥运会的资源优势和奥运会所创造的无限商机,所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来发展和拉动本地区经济,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经济的现象。
二、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是指围绕体育或由体育引出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是一种利用体育自身功能及辐射作用创造价值的产业,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三、奥运经济对体育产业发展环境的影响
体育产业的发展环境可以分为相互依存的4个网络层次,即基础层次网络、组织层次网络、文化层次网络和信息层次网络。体育产业作为奥运经济的朝阳产业,受奥运经济影响颇深,我们逐一从这四方面进行分析。
1.基础层次网络
基础层次网络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运输业、电信通讯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辅助产业。对体育产业发展而言,基础设施建设是其发展之根本。在2002年~2008年奥运筹备期间,国家用于奥运会相关的投资总额规模近2800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奥运场馆和相关设施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约1349亿元。随着奥运会的结束,所有的这些场地设施都向全民开放,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场地瓶颈问题。同时,通过举办一届出色的奥运会,选拔、培养和使用一大批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掘利用国内智力资源,并引进吸收国外智力资源,为奥运会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2.组织网络层次
在一个产业环境中主要行为参与者有政府、企业、中介机构、消费者个人,以及一些培训机构等。这些参与要素在长期的合作和交流学习中所形成的那种动态联系网络可以称为产业发展环境中的组织层次网络。
体育中介组织与体育中介活动作为活跃体育市场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奥运会的举办将会带来国际一流体育中介公司在体育赛事推广方面的经验,同时内地也会加紧培养一批具有体育运动专业知识,熟悉广告策划、广告媒体、公共关系方面知识的经纪人。
3.文化层次网络
在“人文奥运”理念的背景下,我们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人们对体育意识,即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了充分的认识,全国正在逐渐形成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体育消费在这一趋势的带动下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巨大的消费需求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强大牵引力。
4.信息层次网络
体育信息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体育信息人才、体育信息资源、体育信息基础设施及体育信息政策法规四个组成部分。
为确保“科技奥运”理念的有效实施,北京奥运会又提出了“数字奥运”规划。“数字奥运”的实施,将使和奥运有关的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得到空前的加快,使得体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产生极大的飞跃,最终起到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之目的。
四、从奥运经济角度出发,完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措施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我们应该借助这一难得的历史良机,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以筹备奥运会为契机,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期战略、当期战略和后期战略
根据奥运周期,我们将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分为奥运前期、当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战略包括奥运场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赞助商的选择,以及制定适宜的奥运市场开发战略。当期战略主要涉及与比赛有关的事宜,包括体育器械、体育设备的选购、比赛的组织、门票和彩票的销售、电视转播权及广告的销售、奥运纪念品的开发与制作等。后期战略是指在奥运会结束后的几年内,应充分发挥奥运会这个动态的、极具号召力的“人文旅游品牌”的价值,继续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业,吸引更多游客来参观奥运场馆和设施。
2.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我国应当吸收和借鉴国外体育产业的运作方式,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体育产业国际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整合,从整体上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由于体育制造业是体育产业化的基础,体育信息技术和体育高新技术又能带动体育产业化。因此,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为依托,以体育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体育产业化结构,将推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培养和造就我国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国家可以通过加强对现有体育从业人员的培训或者招聘一些懂经营、懂管理的人才进入体育产业队伍的方式来培育和吸引人才。在体育大专类院校中设立体育经营管理专业,为体育产业发展培养合格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4.加快我国体育产业法制化建设
加强体育产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健全相关的配套法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经营秩序,用法律保障体育产业经济的健康稳定,使我国体育产业能适应奥运经济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熊强等:2008奥运对体育产业发展环境的影响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12
[2]田玉军: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集团经济研究》,2006.10
[3]郑双喜:从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看北京奥运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肖著乾等: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影响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1
[5]黄志豪:以奥运经济为视角看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集团经济研究》,2007.10
[6]周映春等:运经济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关系.《集团经济研究》,2007.7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文化创意产业 思路
一、文化创意产业含义
文化创意产业,有时又称创意产业,已成为近年来各国经济中一个炙手可热的新概念。但创意思想的来源却由来已久。
创意思想的起源当追述到20世纪初的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研究员荣跃明认为创意产业概念强调其作为独立的产业形成及其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创意产业部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新经济的优势和特点。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是通过创意的融合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融合与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由此,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定义为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借助于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通过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所形成的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备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与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文化的多元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城市几乎都是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也以富有特色的创意产业而闻名遐迩。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家之间乃至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任何一种工艺、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为竞争对手所模仿。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取得胜利,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除了产品本身,企业成功还来自与企业文化、产品理念以及销售行为方式的合理定位和创新,创意才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此外,全球化使得世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日趋国际化。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重视文化创意产业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对外的强大影响力和控制力。文化创意产业也在此种情况下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纷纷在国家发展战略、经济投入、法律规范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结果使得创意产业得以较快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也必将带来创意产业的全球化。
三、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
1.建立、健全文化保障机制,完善法制体系
创意经济对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很高,知识产权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依赖于人们对其认知的程度,以及国家的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为了更好的发展创意产业,政府应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政府必须将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战略高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与教育,在社会中形成保护和尊重个人作品和个人创造力的氛围。
2.深化体制改革,以创新促发展
任何一个产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进程中都要受到它身边环境的制约,因此关注并研究其内外部的市场环境,把握环境变化趋势,识别由于环境给产业造成的机会和威胁毫无疑问将会给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一般来说产业环境可以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宏观环境主要包含了国家的政策法规、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外部群众等;微观环境包括了处于产业中的企业自身的观念和整个产业的竞争业态。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首先要提到的是宏观的国家政策法规,因为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前提。从政策方面倾向文化创意产业,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养明星文化企业,促进产业的顺利良性发展;加大力度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调整创造优化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使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基点型发展;从政府财政方面也应该给予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扶持,使其快速稳健发展。
3.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化道路
信息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也在其中。信息化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化,这是高新技术成果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应用和体现。信息化是高效的文化传播手段。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要让大众了解、理解和接受,传播是前提。信息化就是高效而又低成本的传播手段,只有用先进科技传播文化创意成果,才能使文化创意产业有跨越式的发展。
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发展创造网络文化创意产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信息资源库,是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选择。我们要研究和探讨如何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构成一批创意企业集群,完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的同时发展和转化文化创意成果。
4.以人为本,大力培养及吸引文化创意人才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第一位的。没有人才,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年微软超过通用的时候,美国《纽约时报》曾评论说,微软的惟一工厂资产就是员工的创造力。事实证明,几乎所有保持了长久生命力的中外著名企业都是创意高度发达的企业,多数中外著名企业家都是推崇创意、富有创意的企业家。他们既注重“融资”,更看重“融智”,不惜代价吸引一流人才,并为人才提供一个充分释放创造力的空间。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科技强势与文化强势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特别是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有一种特殊的战略需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已成为夺取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目前,我国的创意产业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大力引进和培养,最关键的是缺乏创意和策划的领军人物。要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营销人才的引进工作,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加快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并纳入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创意产业院系;认真做好创意产业企业员工队伍的培训工作,大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注意借用文化产业项目吸引创意人才的柔性流动,使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
5.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一份来自现代服务业科技促进中心的报告认为,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青岛、南京等众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发展的支柱产业,并不断向这个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奋力进军。尽管总体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不难看到,一个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时代已经来临 。发展创意产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特点。比如北京文化底蕴深厚,上海工业基础好,山西在挖掘晋商文化等。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感受它的开放、交流给人们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市场的开放和交流并不是平等的,它明显地存在着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制。而应对文化全球化最好的策略就是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的产品,从而使民族精神通过文化产品得到发扬。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影响深远,关系重大。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先进理念和科技成果,注重国际视野与自身优势的统一、传统继承和时代创新的统一、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统一,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与时俱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培植精品品牌,努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文化推动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年~2004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张晓明 胡惠林等主编:《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黄甫晓涛:《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国家文化资源版权与文化遗产案例研究》[M].广州:暨南出版社,2007
交通产业是为社会交通运输需要而服务的产业,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在低碳经济下,交通产业未来的发展应该将不断改变自身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量,提高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水平等内容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在此思路下合理的制定发展战略目标。事实上,当前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加,交通模式仍然是采取的传统的机非混行模式,机动车的燃料也较为单一,燃料的使用效率不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城市车辆拥堵现象严重,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交通产业的低碳发展,也阻碍了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基于此,笔者认为,目前交通产业应该将节能减排作为主要的发展战略手段,对产业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低碳发展。主要包括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的配套设施、实现交通运输产业的高效运作、加强交通设备制造产业的节能减排管理等三方面内容。
2、低碳经济下交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
2.1积极发展低碳燃料
目前机动车辆的燃料普遍使用汽油、柴油等高碳排放量的燃料,燃料结构较为单一,这是影响交通产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为此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下,交通产业首先应该从发展低碳燃料入手制定发展战略。目前可以用在交通行业的低碳燃料主要有乙醇、生物柴油、天然气、太阳能、电能等等,这些燃料的含碳量较低,若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则势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碳排放量高的交通产业现状。虽然目前低碳燃料并未得到普及,应用范围也较小,但是其应用前景十分可观,需要我们进一步极大研究力度,开发并普及更多低碳燃料。
2.2提高车辆燃油的经济性
要实施这一战略,需要燃料和车辆结构两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方面是要积极利用先进科技研发可再生燃料和低碳燃料。一方面要对车辆的传动装置和驱动系统进行有效改进,使其在运行中所受到的滚动阻力进一步减小,增大发动机的运行效率,提高燃油燃烧效率,从而实现低碳排放的效果。在当前零碳排放燃料还未全面推广的形势下,通过提高车辆燃油的经济性无疑是一条非常可行的发展途径。
2.3减少高碳强度的出行
目前我国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高碳强度的出行率较大,在此情况下是很难促进低碳排放目的的实现。为此应该采取减少高碳强度出行的战略措施。包括引导人们绿色出行,多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或以自行车、步行等慢速交通系统为出行方式。
2.4提高运输系统效率
提高运输系统效率战略是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优化整个运输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达到减少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运输系统效率低的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因交通拥堵而导致的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个小数目。有效的交通管理手段和拥堵缓解政策不仅可以达到减排的效果,而且可以节省巨额资金的投入。
2.5碳收费
为达到运输产业的减排,碳排放与碳交易的收费政策是必要的。增加整体碳经济的花费,通过碳排放与交易或是碳税,为消费者和商业减少C02排放提供经济刺激。碳收费的目的是在不影响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前提下,减少运输部门碳排放。对价格政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高碳出行替代选择的有效性,这些替代选择包括使用低碳燃料,购买燃油经济性更好的车辆,使用公共交通或城际铁路,远程办公,合乘,发展减少长距离出行紧凑用地模式。没有替代选择,消费者就不得不而对高消费或是降低生活质量。通过减少出行需求、鼓励低碳燃料和节能车辆的利用,碳排放收费政策影响上述所有战略。
2.6系统性
交通产业是一个系统,在整个社会实现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系统的观点要始终贯彻其中,各学科间研究和技术调度促进节能减排的最终实现。例如,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每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5000,但小汽车总量增加了几十倍,显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同样,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巨大,运营时所有的设备都在运行,从此角度轨道交通本身是高碳排放,但它可以为社会服务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减少整个社会碳排放的角度看,它是环保经济、低碳排放的。新能源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但节能减排的效果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资金的投入。
3、结语
关键词:临空经济区;航空港;机场;模式;产业
Abstract: large airports with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role and influence in, China's airport is in the change in the top in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airport the worl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rule shows that econom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urban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
Key words: airport economic zone; Airport; Airport; Model;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V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临空经济的概念研究
1.1 临空经济
临空经济是一个依托航空枢纽、具有特定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形态、并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概念。即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依托大中型机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其周边区域发展起来的,由直接服务于航空运输业的相关产业和具有明显航空指向性的相关产业组成的多功能经济区域。
1.2 现代航空港的再认识
航空港不仅仅是区域间联系的枢纽,由于其与区域内的各地区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相对便捷的交通和信息联系,往往也是区域内交通流和信息流的重要节点,为其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航空港面向区域,服务于区域,与当地的基础设施相结合,在政治条件、地区发展战略、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等影响下,成为人、物、能量、信息交流的重要核心,带动其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或地区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
空港的发展也将带动城市区域的开发,使城市本身成为其综合开发的对象,并且在空港周围地区形成一个与空港规模相适应的城市型地区。
1.3 空港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影响
机场用地常常被设置在远离城市、交通便利的郊区。这些郊区原本土地开发潜力就很大,空港的建设和运营又带来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便利的交通、通讯条件;机场及其相关的产业和服务扩大了地区就业和居住的人口规模;针对这些就业和居住人口所建设的商业和社会服务设施,又进一步改善了地区的服务条件。
航空运输、交通区位、基础设施和各种服务设施的便利性,增强了这些郊区对各种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伴随着机场的运营接踵而来,使得近邻空港的郊区成为了区域开发中最活跃的地区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随着空港近邻区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对中心城区的依赖性下降,新的航空城的雏形凸现出来。
1.4 空港周边地区空间发展模式
空港周边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可归纳为五种,即:圆形模式、偏侧模式、线形模式、星形模型、独立模式。
2 国内临空经济区发展模式借鉴
国内临空经济区在发展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比较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广州白云机场临空经济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空港城、武汉天河机场空港城等案例,可以得出国内临空经济区发展模式的一些借鉴经验。
在机场周边建设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是比较普遍,每个机场都有类似的产业,但发展基础不同,定位也不尽相同,需要关注的是,只有完善机场通关环境,才能够提供高效率的物流服务平台。
临空产业类型主要集中在现代物流、飞机维修、高新技术、食品药品、会展旅游等行业。
只有根据本地区区位和资源优势,建立富有特色的临空经济模式,才能塑造临空经济品牌,取得竞争优势。
航空港周边区域综合开发首先应打破过去空港只管飞机起降的概念,建立起“现代空港是一个综合经济开发区,是一个经济实体”的概念,围绕空港进行周边地区的综合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3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概况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本和产业已呈现出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趋势。合肥市作为安徽省具有绝对首位度的核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核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原有的合肥骆岗机场布局不合理且无发展余地,并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相互制约。为适应安徽省、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及航空业的发展需求,2008年12月19日,备受6600万江淮儿女关注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建设工程,在合肥市肥西县高刘镇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开工仪式。新桥机场位于合肥市西北部,肥西县高刘镇内,距离合肥市原市府广场直线距离31.8km,占地面积为675.5公顷。其性质是安徽中心机场,国内中型机场之一,上海南京杭州等周边备降机场,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安徽分公司的基地机场。设计目标是至2020年,力求使年旅客吞吐量为950万人次,年货物吞吐量为12.24万吨,年起落架次为10.04万架次,高峰小时为3400人次,跑道按照4E级国际机场标准建设,长度为3600m。建成后的规模与标准将不低于南京禄口机场与杭州萧山机场。2013年4月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投入使用,合肥市面临着发展临空经济的重大机遇。
4 合肥临空经济区发展模式
4.1合肥临空经济区概况
合肥临空经济区是以航空产业为领航功能,航空物流、现代制造业为主导功能,商务办公为互补功能,科技、教育、研发、创意为特,居住旅游、商贸服务、都市农业为支撑功能的多元复合互动的综合性城市生态新区。
空港地区整体用地条件开阔,建设量小,现状是城镇村庄建设用地。根据机场与合肥中心城区的区域关系分析,空港周边区域的发展将形成偏侧模式,即在机场两侧发展。空港地区被合六叶高速公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机场交通走廊为界,分东西两部分,根据对综合开发环境的分析,近、中期空港的建设应集中在合六叶高速公路以北机场高速东西两侧地区;远期则依托江淮运河与新桥机场的联运功能继续向西和向北扩展。
以空港为中心形成五大功能板块:中部空港运营区、东部临空产业园和西部江淮运河综合发展区、新型城镇发展区、南部都市农业发展区。担任合肥市重要的区域性基础设施走廊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加工制造业基地,城市农副产品加工、集贸基地,江淮风貌带和环城游憩带的重要载体,合肥市城郊休闲度假基地等职能。
4.2 合肥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方向
合肥临空经济区应依托交通优势发展区域性物流产业和航空产业,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立足既有环境保护的自然资源,发展集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特色都市农业。具体的产业发展类型有以下几种:
4.2.1凭借交通优势的区域性物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