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甲状腺疾病预防和治疗范文

甲状腺疾病预防和治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甲状腺疾病预防和治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甲状腺疾病预防和治疗

第1篇:甲状腺疾病预防和治疗范文

【关键词】碘摄入量 甲状腺疾病 对比研究 尿碘量

碘是一种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也是人体甲状腺激素组成元素,人体微量元素碘的含量与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有直接影响,并与人体代谢工作密切相关,换言之,甲状腺疾病即是人代谢系统失常的表现。过高或者过低的碘摄入量会引起甲状腺疾病,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至今为止还未有明确的甲状腺疾病预防措施[1]。为降低因碘摄入量缺失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颁布落实了食盐碘化的政策。然而由于近几年人们生活食用中的碘摄入量的增加使得全国上下不同地区的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有所增长。有关流行病学探究发现,碘摄入量过少或者增加都有可能引起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疾病[2]。本文就碘摄入含量与甲状腺疾病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34462例研究对象选自高碘地区黄骅与碘适量地区彰武,对象均为常住居民(居住历史有5年以上),其中男性18161例,女性16301例,年龄范围13~70岁;其同意接受甲状腺疾病的流行性疾病的调查与研究;并已有相关研究表明,黄骅地区的水源属于高碘水源,彰武地区为适碘地区。

1.2采样方法

问卷调查形式:通过问卷收集的方式调查地区居民的碘摄入量状况、家庭病史包括甲状腺疾病历史,并进行全面的体格体检。采样调查:在不摄入任何食物的12个小时后采集对象的血液标本。

1.3甲状腺B超检查和细胞病理学检查

对其采用HS-2000,7.5MHz/50mm的探头B超检查仪器检查,获取甲状腺两侧叶四周径值,以及甲状腺中心回声测量数据。在B超检查过程中,用细针穿刺甲状腺获取微量甲状腺组织,对其组织进行细胞病理研究和甲状腺的病理检查。

1.4实验室研究

使用固相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ICMA)的方法测量超敏促甲状腺激素(stash)、动态状况下的甲状腺激素(fT4)和动态状况下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的数值,三者的正常数值标准分别为:0.45~4.50 MI/L、10.3~24.5 pol/L、2.3~6.3 pol/L。

1.5分析方法

采用SAS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用χ2检验标化的患病几率与其它率的比较。

2结果

2.1一般状况

在2006年黄骅和彰武地区所采集的34462例研究对象中的男女比例为1:1.09,黄骅和彰武的常住居民人数分别是28220和21226人,在追访期间两地区,有部分人外出,黄骅与彰武的实际追访率为95.3%和92.3%。两地区的追访中的男女比例为1:1.13。

2.2高碘地区(黄骅)和碘适量地区(彰武)的甲状腺疾病患病几率对比

高碘地区(黄骅)和碘适量地区(彰武)的甲状腺疾病患病几率对比数据如下表1所示。

从表1数据中不难看出,高碘地区黄骅的甲状腺患病几率大大高于碘适量地区彰武(P

2.3年龄差异的甲状腺疾病患病率比较

黄骅地区和彰武地区不同年龄的居民甲状腺疾病患病率比较数据如下表2所示:

由表2数据可知,黄骅高碘地区的所有阶段年龄人群的甲状腺患病几率均高于彰武碘适量地区的甲状腺发病几率,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碘的摄入量对甲状腺疾病的影响一直成为人们所关注的健康问题,医学界亦展开不少的相关性研究。人们生活的水平提高使得日常食用碘的含量增加,以至于导致甲状腺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结果。因此本实验就高碘地区与碘摄入适量地区的甲状腺疾病流行特点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高碘地区黄骅居民的甲状腺疾病发病率为34.59‰,明显高于碘摄入适量地区彰武(发病率12.36‰),并且在甲状腺的发病中,单纯性的甲状腺肿所占比例较大,同时青少年人群为高发病人群。通过本次的大量数据研究,足以证明水源性中碘含量较高的地区的居民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会高于碘摄入适量地区的居民,换言之,碘摄入含量的增加会引发甲状腺疾病。本次的研究结果与国内医学界以及国外的相关甲状腺疾病与碘摄入量增加的关系研究结论一致,具有一定的可参考价值。然而国内关于碘摄入量增加导致的甲状腺疾病的预防问题还未有深入研究,因此应当注意对水源性高碘地区的甲状腺疾病研究,找出科学的预防对策[3]。

参考文献

[1]吕胜敏,徐栋,王玉春,杜永贵,马景,贾丽辉,种振水,赵君. 高碘地区儿童碘营养影响因素和甲状腺肿大及结节的流行特征[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2(03):161-164.

第2篇:甲状腺疾病预防和治疗范文

所谓“冬病冬治”,即指在冬季容易罹患、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如反复感冒、咳嗽、哮喘、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小儿肺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痛经、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在冬季适时预防和治疗。应该说,“冬病冬治”是“冬病夏治”的补充或延伸。

那么,何谓“夏病冬治”7即指在夏季容易罹患、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如白癜风、黄褐斑、光敏性皮炎、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症、暑湿感冒、咳嗽、哮喘、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小儿肺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颈椎病、腰肌劳损、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病毒性肝炎、尿路感染、甲亢、复发性口腔溃疡、梅病、癫痫、夏季汗症、色素斑、痣、红斑狼疮等在冬季适时预防和治疗。其次,有些阴虚阳亢的病在夏天会加重,那么就应在冬天加紧养阴,因为冬天是阴长的时期,阴气最浓厚,质量也最好,阴虚阳亢的病在冬天抓紧养阴,夏天时症状就会减轻。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病人,因为甲状腺分泌过多,致使代谢加快,产热增多,冬天不但不怕冷,反而怕热,那么冬天就应多进食一些滋阴降火的食品,如龟、鳖、鸭肉,必要时可服用丹栀逍遥丸或知柏地黄丸。

冬(夏)病冬治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是中医学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夏病”是指在夏季气候炎热时好发及遇热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冬治”是只在冬季气温低和机体阴气旺盛时,采取一些治疗手段,调整人体阴阳,使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根除。这种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防患于未然”的疾病预防观。中医治病重视“治病必求其本”扶助正气才能外驱邪气。夏季疾病欲除根,最有力的时机只有在冬季培补。夏病冬治是中医治病求本、因时制宜的具体体现。

中医理论认为,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人体阳气敛藏,气血不畅,毛孔闭塞,易患多种疾病。此时以辛温药物敷贴特定穴位,可温阳益气,益肺健脾,补肾散寒、通经活络,活血逐痰,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过敏状态,提高抗病能力。三九灸能有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病。另外一些虚寒头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肩腰腿痛等。效果亦佳。而对于普通人群,三九时节贴药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冬(夏)病冬治的治疗方法很多,临床上主要采用针灸加灸膏的方式治疗。另外,还有灸疗、拔火罐等治疗方法。至于冬病夏治与冬病冬治的不同在于,冬病夏治是将药粉制成饼状,敷在患者的相关穴位处,而冬病冬治则将药粉制成膏状,患者在完成针灸、推拿(按摩)、拔火罐等过程后,将灸膏贴到穴位上,并贴上加热的灸疗贴,患者就可以回去,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因为是采用发热的灸疗贴加在灸膏上敷在穴位上,发热让人体皮肤毛孔舒张开,更容易吸收。

第3篇:甲状腺疾病预防和治疗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进展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对每个出生的宝宝,通过先进的实验室检测发现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从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宝宝因脑、肝、肾等损害导致智力、体力发育障碍甚至死亡。这些疾病有些是由于单纯的遗传因素所引起,有些是由基因异常及染色体异常引起,另一些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诊疗技术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逐渐降低,而死亡原因中占最大比例的就是先天缺陷[1]。2009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护理研究新进展进行探讨以期更好的进行筛查和进行相关护理。

1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展

1.1 筛查技术:1961年美国Guthrie医生建立了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筛查方法,他通过细菌抑制法,对滤纸干血样中的苯丙氨酸进行半定量测定。此后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利用相同方法对同型胱氨酸尿症、糖尿症等疾病进行了筛查。1973年加拿大Dussault等采用干滤纸血片法测量T4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1975年日本Irie等采用同样方法测定TSH筛查CH[2-3]。在1998年以前,我国CH筛查以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为主,1998年以后,CH筛查主要采用灵敏度较高的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DELFIA),少数地区采用ELISA法和EFIA法,RIA法已基本不再采用[4]。1985年我国开始使用细菌抑制法筛查PKU,截止目前荧光定量法已经被大部分地区采用,但还有少数地区采用定量酶法来测定血苯丙氨酸(Phe)水平[5-6]。筛查技术方法向着简单易行、结果精确、费用低廉方向发展。

1.2 筛查疾病种类:我国主要对新生儿血标本筛查CH和PKU这两种疾病。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高发疾病种类也有差异,也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病种也不同。例如:广西广东地区增加了G6PD 缺乏症筛查,江苏和上海部分地区增加了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筛查[7-8]。

1.3 新生儿筛查比率:全国各地(除西藏)均建立了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每年筛查290万人次新生儿,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按照每年出生1 500万人计算,我国平均筛查率只有19.3%左右。按照卫生部《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规划》2012年中部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到50%,以省为单位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2015年中部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到80%,以省为单位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

1.4 我国发展情况:我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1981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开始对新生儿筛查3种疾病(CH、PKU和半乳糖血症),1982年3月成立了全国11省市PKU筛查协作组,首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新生儿PKU筛查。随着随着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普及,新的筛查实验室不断增加,至2009年,全国已建立了179家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对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质量控制[8]。1994年《母婴保健法》颁布,新生儿疾病筛查有了法律保障。

1.5 筛查情况:徐艳华等1985年~2006年间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筛查情况进行了回顾,期间共对13 666 750例新生儿进行了苯丙酮尿症(PKU)筛查,检出患儿1 170例,患病率为8.6/10万(1 11 681),同时对13 666 750例新生儿进行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筛查,6 505例,患病率为49.2/10万(1:1 063)[9]。全国按地区分析,西部地区CH发病率高于东、中部地区, 可能是由于西部多山区、高原,较易导致碘缺乏,或西部地区筛查覆盖率较小和筛查切值不同所致。PKU发病率南方低于北方,以广州最低。1998年之后发病率明显提高,这可能与检测方法的改进与可疑患儿召回率增加等有关[10-12]。

1.6 护理进展:护理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提高筛查率,由于新生儿年龄小,许多家长因为心疼小孩而放弃筛查,所以首先应该安排专门人员对需筛查人员家属进行宣教,做好采血前解释工作,签订知情同意书,确保每位新生儿得到筛查。其次改善采血方法也有利于家属更容易接受筛查。采血必须在婴儿出生满72 h后,充分哺乳后进行,暂时不宜进行筛查者在1个月内采血筛查。控制采血室温度,温度宜在22~25℃之间,采血时间可以安排在每天上午新生儿沐浴后进行;选取采血部位:宜采用常用的脚根内外两侧,采血前保证新生儿足部足够温暖,下肢发冷者或寒冷季节可用温暖的湿毛巾(≤42℃),热敷足根,充分按摩局部皮肤,让足根周围皮肤充血变红,以保证血液顺利流出。采血方法:按摩新生儿足根,常规使用75%的乙醇消毒皮肤待干后,一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包绕新生儿足根部并绷紧皮肤,另一手用无菌采血针穿刺。刺入深度2~3 mm,使血液自行流出。轻轻用无菌干棉签弃去第一滴血,通过轻微挤压交替放松,以形成较大的血滴(约1 cm),不得局部用力挤压,如挤压超过3次,穿刺点仍未有血液滴出时应重新穿刺部位,以免造成皮下淤血,影响采血效果和质量,每个新生儿取3个血斑,每个血斑≥8 mm,多血斑取血滴入滤纸,血样必须透过采血卡滤纸背面,取血后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3~5 min,必要时用胶布加压止血。血标本充分凉干,不能互相重叠或竖立放置,避免标本堆积引起交叉污染。取血后妥善保存血样,避免紫外线照射和液体污染,血样保存于4℃冰箱,可长期保存以备复查[13-15]。

2 新生儿疾病筛查存在的问题

由于新生儿疾病筛查对先天性疾病预防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因此新生儿疾病筛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重视并且获得了广泛开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过程中筛查技术不断革新,筛查疾病病种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16]。

2.1 新生儿筛查率低:虽然新生儿疾病筛查得到了较快的推广,但是筛查中心数量相对于我国每年1 500人的出生率来说较少,到目前为止部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没有设置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知识普及不足,大部分地区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属于收费项目,患者依从性差,另外国家投入资金相对较少等导致新生儿筛查覆盖率相对较低。

2.2 筛查病种需要增加:目前常规筛查疾病为PKU和CH,而实际存在的新生儿疾病包括异染性脑蛋白质营养不良、戈谢氏病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遗传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s,IMD)逐渐引起社会重视,这种疾病由人体内某些酶、膜及受体等的生物合成遗传缺陷导致,大多数在婴儿期起病,涉及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IMD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如早期发现可调整饮食和补充相应缺乏物质控制治疗疾病,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己发现的遗传代谢病达600多种,常见的即有30余种。总发病率约占出生人口的1%。可导致小儿智力发育异常和身体发育障碍。

2.3 筛查技术有待创新:由于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每检查一种疾病就需要采血一次,另外检测时间长,结果不稳定等导致筛查者和家属都较难接受。1966年Tanaka等首先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应用于诊断遗传代谢性疾病,之后通过不断改进[17]。它可同时检测有机酸、氨基酸、糖类和核酸的碱基,可有效筛查遗传代谢病。该技术一次能筛查多种IMD,灵敏度及准确度均高。我国于20世纪末引进了GC-MS技术,应用于高危儿童的筛查,并陆续在全国推广应用,该技术稳定,各地阳性检出率相似,为8.26%~10.4%。虽然该技术应用范围广,但存在着分析成本高、耗时长等缺点。目前最新的串联质谱分析技术(Tandem massspectrometry,MS/MS)正逐渐成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有力手段。该技术有筛查病种多(一次能筛查出氨基酸代谢异常、脂肪酸代谢异常及有机酸血症等30余种遗传代谢病)、分析时间短(每次分析只需2 min)等特点。该技术灵敏性高、特异性强。从2005年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始应用串联质谱技术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群体筛查。

2.4 筛查质量有待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缺少监督,大部分省市区没有制定督导方案,也没有专门针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专项监督指导工作,缺乏统一管理和统一的技术规范,筛查质量不能保证。随访制度和评估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于阳性或疑似阳性患儿由于经费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及时随访,特别是对流动人口的新生儿实行早期筛查及对病例的随访与评估均有待加强。

2.5 护理水平有待不断提高:护理水平是新生儿疾病筛查中提高筛查率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新生儿疾病筛查阳性患者的发现与及时治疗与否,由于筛查技术不断更新,筛查病种不断增加,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更新知识适应新技术新病种,尽可能的提高筛查率。

3 新生儿疾病筛查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一定会被社会家庭所重视。国家会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筛查质量控制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估督导机制,推广新技术,提高护理水平,提高新生儿筛查覆盖率、召回率和治疗率,使新生儿筛查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4 参考文献

[1] Fingerhut R,Olgemller B.New born screening for 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 and endocrinopath ies:an update[J].Anal B ioanal Chem,2009,39(8):1481.

[2] Guthrie R.Maternal PKU-a continuing problem[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988,78(7):90.

[3] Dussault JH,Coulombe P.Evaluation of thyroid response[J].Union Med Can,1973,102(12):2480.

[4] Smith L.Review of neonatal screening program forphenylketonufia[J].BMJ,2005,30(3):333.

[5] 吕 军,杨 青,张德英,等.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开展及管理现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5):720.

[6] 杨里福,卢 源,马启玲.DELFIA与RIA测定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比较[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4,17(1):160.

[7] 田国力.上海部分地区新生儿筛查18年回顾[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4,5(3):484.

[8] 赵正言.新生儿疾病筛查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2(1):97.

[9] 徐艳华,秦玉峰,赵正言.中国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与苯丙酮尿症筛查22年回顾[J].中华儿科杂志,2009,22(1):18.

[10] 顾学范,周建德,叶 军.上海地区新生儿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筛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1):16.

[11] 金 平,蔡宗友,胡定波,等.湛江地区8年新生儿筛查回顾性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3):526.

[12] 王 军,王窄珍,张 展,等.河南省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筛查及群体分布规律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5):825.

[13] 姚艳艳,汪存玲.干预措施对新生儿足跟水平进针采血法的影响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1):43.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的通知[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5,16(1):4.

[15] Wilcken B,Wiley V,Hammond J,et al.Screening for new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 by tandem masss pectrometry[J].N Eng Med,2003,34(8):2304.

第4篇:甲状腺疾病预防和治疗范文

关键词:胺碘酮注射液 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1-0115-01

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叫心律失常,这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我院心血管内科用胺碘酮静注治疗心律失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1月-2011年10月间我院住院部收治了33例心律失常患者,男23例,女10例,年龄46-87岁。生命体征:非器质性心脏病22例,冠心病11例,所有阵发室上性过速患者均有反复发作史。体格检查要点:对心律失常的定性诊断,心电图无疑是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但它只能记录一段很短时间内的心律情况,对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诊断带来困难。动态心电图则在这方面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它可连续记录患者24-48 h内的心律变化,对患者心律失常的定性及定量诊断均有重要意义。虽然多数心律失常须靠心电图检查来确定性质,但一些简单的心律失常如早搏、心房颤动等通过听诊基本可确立诊断;通过听诊获得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如心脏扩大、器质性心脏杂音、心功能不全等。

2 治疗方法

室上性过速者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30 min以上,室性过速者立即给药。取胺碘酮注射液5 mg/kg稀释至20-40 ml,缓慢静脉注射不少于20 min。无效或控制不满意者间隔15 min以后静注75 mg,继而以0.5-1.0 mg/min的速度持续静滴1-3天,并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200 mg,3次/d;用药期间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及不良反应,用药时间2-3个疗程。

3 结果

经过2个疗程的用药治疗,显效患者24例,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其中18例在给药5-30 min内控制,3例60 min控制,3例2 h控制。6例室性过速者首剂注射后10-40 min完全控制,以上30例患者均未复发;3例再发后再次给予首次剂量静注后完全控制,静注胺碘酮中3例出现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未见明显Q-T间期延长、血压下降和心功能不全。显效达到72.72%,有效率90.90%。

4 讨论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心脏激动起源异常、传导异常以及起源和传导均异常。激动起源异常主要与心肌细胞膜局部离子流的改变有关,其表现形式有二,即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激动。心肌细胞自律性即心肌细胞自发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自律性是窦房结、心房传导束、房室交界区以及希一浦系统的正常电生理特性。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比其他部位的自律性都要高,窦房结以下的起搏点受到窦房结激动的抑制而不能表现出来,一旦窦房结的自律性低于某一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或次级起搏点自律性异常升高而超过窦房结的自律性时,自律性较高的次级起搏点就代替窦房结发出激动,触发心脏的兴奋与收缩,其中由于窦房结自律性下降导致的异位搏动称逸搏或逸搏心律,而由于潜在起搏点兴奋性异常升高所引起的异常搏动称为早搏或心已动过速。心脏本身病变或植物神经兴奋性改变,均可使心脏组织自律性受到影响,甚至使原来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也可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异常自律性。触发激动由后除极引起,后除极牌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早期后除极发生于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尤其2相平台期。由于早期后除极紧跟前面的动作电位并由其引起,故又称第二次超射。早期后除极所引起的期前激动将产生与前一激动联律间期相对固定的早搏,这种情况常表现为良性心律失常。早期后除极的发生可能与除极时K+通透性下降有关。延迟后除极是在动作电位复极完成后发生的短暂性、振荡性除极活动,也是由于前面的动作电位引起。延迟后除极可以是阈下刺激,但当其增大到足以使膜电位到达阈电位时,即可产生紧随后除极的触发激动。延迟后除极的发生主要与心肌细胞内Ca2+大量增加有关。无论早期后除极还是延迟后除极,因为如果没有前面的动作电位,后面的触发活动也不会出现,所以称此激动为触发激动。触发激动常见于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低血钾、高血钙或洋地黄中毒时。心脏激动的传导异常分传导障碍和折返激动两大类。传导障碍是指激动沿传导系统传导的速度减慢或传导中断。其发生的基本原理有三:①组织处于不应期;②递减性传导;③不均匀传导。折返激动是指心脏激动沿一条途径传出,又循另一条途径返回原处,再次激动心脏的现象。单次折返引起早搏,连续折返导致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折返是所有快速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发生机制。

胺碘酮注射液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减慢传导,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1]。同时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及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和轻度Ⅰ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对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高度无影响,对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抑制大于逆向。短时间静注时复极过度延长作用不明显。静注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原为心绞痛药,具有选择性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的直接扩张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可影响甲状腺素代谢。本品特点为半衰期长,故服药次数少,治疗指数大,抗心律失常谱广。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注意事项[1]:①对碘过敏者对本品可能过敏。②下列情况应慎用:窦性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综合征;低血压;肝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③对诊断的干扰:心电图变化:例如P-R及Q-T间期延长,用药后患者可能有T波减低伴增宽及双向出现u波,此并非停药指征。极少数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碱性磷酸酶增高。甲状腺功能变化,本品抑制周围T4转化为T3,导致T4及rT3增高和血清T3轻度下降,甲状腺功能检查通常不正常,但临床并无甲状腺功能障碍。

第5篇:甲状腺疾病预防和治疗范文

1. 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

食养食疗的首务是对人体的滋养作用。《难经》曰:“人赖饮食以生,五谷之味。薰肤、充身、泽毛”。饮食的滋养作用是人身赖以生存的基础。饮食进入人体,通过胃的吸收,脾的运化输布全身,即成为水谷精微而滋养脏腑、经脉、乃至筋骨、肌肤、皮毛等,并与人体的真气结合,形成人体的正气,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抗御邪气。此外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精、气、神也离不开饮食的滋养。机体营养充盈,则精充、气足、神全。《寿亲养老新书》:“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明确指出了饮食是“精、气、神”的物质基础。

凡对人体有滋养作用的食物,大多味甘、性平,为营养丰富的上乘之品,能有效补充人体的气、血、阴、阳、津、液,改善这些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物质的质和量,以充养全身脏腑、经络,使气血充盈,阳生阴长,精气神充沛,形体壮实。

从现代营养学研究而言,具有滋养作用的粮食、水果、蔬菜、禽蛋、肉、乳等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激素等物质,可直接补充人体内物质不足,有效防治多种营养不良性疾病。此外,近年来发现,食品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对机体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治某些微量元素不足而引起的疾病,也是其对机体有养生作用的物质基础。

2. 饮食对人体阴阳平衡的调整作用

人体的生理机能只有维持协调,才能使机体处于健康状态,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而注重饮食调养,可起到维持人体机能协调、阴阳调和的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认为脏腑、经络、气血等等,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才能维持“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调整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成为一条重要的中医养生法则。食养食疗的调整作用就是要阴阳平衡,以平为其宗旨。对某些因阴阳失调所导致的不同情况,可利用饮食的性味进行调整。如对阳衰阴盛者,可扶阳抑阴;对阴虚阳衰者,宜育阴潜阳;对阴阳俱虚者,宜阴阳平补等等。如阳虚的人可用温补,宜选用羊肉、牛肉、狗肉、胡桃仁、海虾、韭菜、干姜等甘温、辛热类食品补助阳气;阴虚的人当用清补,选用甲鱼、海参、银耳、百合、黑木耳、藕、荸荠等甘凉、咸寒类食品养阴生津;偏热的体质或热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寒的食物,如梨汁、藕汁、西瓜、绿豆、茶等清热、生津、利尿;偏寒的体质或寒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热的食物,如胡椒、茴香、辣椒、生姜、芫荽等温里,散寒。

食养食疗的调整作用,还包含对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的调整。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也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体内的各种新陈代谢诸如吸收与排泄、同化与异化、酶的生成与灭活等等。贯穿生命活动过程的始终,从而使体温、血糖、血脂都相对稳定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保持人体的平衡。同时,人体通过阴阳消长运动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摄取自然界水、空气、食物等供应机体需要,又把机体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平衡。所以人与自然界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食养食疗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运用阴阳平衡规律调整机体功能,使体内的阴阳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都能达到协调平衡。

3. 饮食对人类疾病的预防作用

人类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体的正气虚衰。正气旺盛,就能避免邪气的侵袭,使机体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则易发生疾病,已患病者也易转危变重。恰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合理安排饮食,不但可以保证机体营养,使脏腑功能旺盛,气血充实。一旦有外邪侵袭,也能有效抵御而使机体免于患病,即使患病后,也能较快康复。因此,注重饮食调养能增加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现代研究证明,人体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导致生病,患口舌炎、坏血病、软骨症等;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缺少钙会引起佝偻病,缺乏磷质会引起神经衰弱,缺乏碘会引起甲状腺肿,缺乏铁质会引起贫血,缺少锌和钼则会引起身体发育不良等。而通过食物的全面配合,或有针对性地增加上述食物成分就会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中医学早在1 000多年以前,就有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海带预防甲状腺肿大;用谷皮、麦麸预防脚气病;用水果和蔬菜预防坏血病等记载。

第6篇:甲状腺疾病预防和治疗范文

[关键词]转化医学 内科实践教学 新模式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研究也不断深入,医学领域日益呈现对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目前医学人才的培养出现临床与基础医学严重脱节的问题,屏障日益增大,有学者称之为“死亡之谷”[1]。因此,重视教学改革,促进临床应用和基础医学的相互转化,根据医学研究与教学的发展方向,才能使临床诊疗效果受益于其机制研究。要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就必须引入新的临床医学教育理念。

一、前言

(一)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1992年美国《科学》杂志,也叫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它是近几年国际医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概念[2]。1996年,在《柳叶刀》杂志上,第一次出现了“转化医学”这个名词[3]。转化医学是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的连续过程,简称为“B-to-B或B2B”。转化医学最初的目的是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实现从临床实践中寻找课题,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治疗应用的快速转换,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快速为临床医学服务,为疾病防治和完善政府公共卫生政策服务。它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该概念现在已发展为在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工作者中互通有无的一门学科。转化医学这门大综合学科的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它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通过转化医学这门学科,最终促进整个医学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从广义上来说,它不仅涉及到基础和临床各个专一学科科研与学科发展的改革,更有助于现在和未来的医学人才的培养。随着转化医学概念的出现,整个医学在教育,科研模式及人才培养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如何在这个新的医学理念指导下,对内科实践教学进行探索,为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途径,是当代内科实践教学所需探讨的一个新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转化医学发展引发全球关注:欧盟每年用于健康领域转化性研究的资助达60亿欧元;英国近5年投资了4.5亿英镑用于转化研究中心建设;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2003年提出,到2012年建成60个转化中心,为此每年投5亿美元。在此期间,中国的转化医学进程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全国一些院校和科研单位都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为我国转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转化医学的出现是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融合,增进了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的了解,弥补了基础与临床研究的隔阂。把转化理念贯穿于整个医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具有较高转化能力与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改革课题,具有长远重大的意义.

二、转化医学在内科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1999 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了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5,6]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能够从事医学工作的医疗工作者,医学教育作为一个为医学生打下知识基础,树立基本理念的阶段,在理论及实践教学方面更应该深刻理解,贯穿执行转化医学这个理念。

(一)转化医学在内科实践教学内容中的运用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阶段, 作为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必不可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而且在灌输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4]。传统医学教学一般把实践教学分成两部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关类实践教学。基础医学的实践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系列试验台边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实验方法,并且巩固相关理论课知识。临床实践教学则通过病床见习相关患者相关的教学,巩固临床专业知识,传授职业道德,学习成为一名医师。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基础与临床实践教学中存在着顽固的壁垒,具体表现为基础医学的实践教学仅以医学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中心,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根本就接触不到与临床相关的各项内容;而临床见习教学主要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主,而对于研究疾病的相关发病机制的实践内容花费较少的时间或基本予以忽略。针对实践教学中这种试验台与病床分割的教学状态,在基础与临床两方面实践教学都必须予以改革,通过加大双方实践内容的转化力度,不仅能够提高医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学生深刻了解转化医学的概念,并将其运用于整个职业生涯都有较大的作用。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转化力度,在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中可掺入部分基础医学的内容,比如在内科实践教学中融入基础医学知识,如学习呼吸衰竭时应加上酸碱平衡紊乱的计算,血气的分析,以便于掌握疾病的治疗方案;学习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中加入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之间的反馈调节以加深对甲亢病因的理解。依据内科实践教学实际情况,添加部分实验台相关的内容,学生既温习了与疾病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在整体思维上得到了完整的训练,在学习过程还将转化理念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加大课程综合化设置的力度,如以内分泌系统或某一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为中心,横向结合相关的学科领域如相关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等,纵向贯通不同基础医学与临床知识,为进行转化医学的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另外,还可以讲授一些转化医学研究手段及方法,以培养转化医学理念。鉴于转化医学的创新性特点,应鼓励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改变陈旧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查阅文献、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将临床与病理、生理、生化等基础知识进行结合,综合分析,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完成这一过程必然会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丰富其临床经验,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体会到临床实习的真实意义,从中明白基础联系临床实际的重要性。总之,包含转化医学理念的内科实践教学应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教育平台为基础,综合融合基础与临床的多个学科内容。

(二)转化医学在学生课外科研课题上的运用

课外科研训练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延续,进行一系列科研训练是培养高素质临床医生的一个必经途径,进入内科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对于整个医学的大部分知识都有了较完整的认识,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向学生灌输一定的临床科研方法和科研意识。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师生科研选题多从学科、个人兴趣或学业要求出发,对病症实际发展需要的开发则较少考虑。高校科研大多满足于实验、论文、专着,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医学院校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促进医学科研成果迅速转化的重任,同时,转化医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及创新性,要求医学院校师生从论文选题、科研立题时,就应有实际应用与产业化的概念,科研成果完成后就应该考虑其向临床应用方向发展的趋势。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学生独立实行资料查阅、完成读书报告、制定科研计划、实施实验操作、撰写科研论文等。对于基础研究能力的训练,应提供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实践的机会,这是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此阶段进行课外科研时,除了了解常用的经典实验技术手段,此外,还应注重了解基础研究的思维方式,熟悉基础研究课题从申报、立项到实施、结题的全过程。通过基础研究能力的训练,应使八年制学生对于整个医学研究有一全面清晰的认识,具备科研思维,从而提高其在未来转化医学研究中,所提临床问题的研究可行性。目前的医学教学模式主要以独立的分科式教学为主,强调学生在某一专科、某一领域的深度钻研。而在转化医学的理念下,应重视各学科的整合,包括临床与基础研究等,应搭建新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教育平台。医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将其按前后期断然分开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实际体验,从而难以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一步学习科研的思维、方法、基本技能,培养科研道德和素质。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第二课堂,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通过这类课外科研的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严谨的科研思维,而且对于培养新一代的具有高度转化能力的医生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医学教育改革任重道远,转化医学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我们实施医学教改革的平台和途径。相信今后转化医学一定会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和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中添加转化的理念,可以提高内科实践教学的力度,但对于如何协调临床能力训练及基础研究能力训练的顺序及时间等细节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ButlerD.Translational reseearch:crossing the valley of death[J].Nature,2008,453(7197):840-842.

[2]Choi DW. Bench to bedside: the glutamate connection. Science. 1992; 258(5080):241-243.

[3]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Lancet. 1996; 348(9025):422.

[4]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 2:1.

[5]张晓兰,李晓松,万学红,等.医学毕业生对“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相关教学内容的意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7(1):5-8.

第7篇:甲状腺疾病预防和治疗范文

主办: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编辑部

负责人:陈兴洲

电话:025-84121542

时间:2005年12月20日―2005年12月22日

地点:南京总医院

学分:3

教学对象:神经内科医生

拟招人数:300

第三届中国主任医师学术年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负责人:吴苏伟

电话:010-65273103

时间:2005年11月23日―2005年12月1日

地点:北京

学分:10

教学对象:医院院长、医疗卫生机构主任医师

拟招人数:200

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进展培训班

主办: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

负责人:戴为信

电话:13520456369

时间:2005年11月25日―2005年11月29日

地点:北京

学分:5

教学对象:主治医师

拟招人数:200

医院投融资体制改革

和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负责人:吴苏伟

电话:010-65273103

时间:2005年10月20日―2005年10月26日

地点:重庆

学分:8

教学对象:各级卫生管理部门负责人

及相关人员

拟招人数:100

第6届全国气管外科学术研讨会

主办:上海市胸科医院、

中华呼吸结核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负责人:赵珩

电话:13701865603

时间:2005年9月27日―2005年9月30日

地点:上海

学分:5

教学对象:全国各级医院的胸外科医师

拟招人数:200

全国医院感染控制与消毒学研讨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负责人:吴苏伟

电话:010-65273103

时间:2005年9月25日―2005年9月30日

地点:厦门

学分:8

教学对象:医疗、保健机构人员及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消毒专业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

拟招人数:200

第二届全国胸部肿瘤外科研讨会

主办:北京医学会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负责人:王天佑

电话:63014411-3750

时间:2005年10月15日―2005年10月22日

地点:深圳

学分:6

教学对象:胸外科医师及呼吸科肺癌专科医师

拟招人数:400

全国肺移植高级研讨会暨学习班

主办: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无锡市第五人民(胸科)医院

负责人:陈静瑜

电话:0510-5101232

时间:2005年10月21日―2005年10月27日

地点:无锡

学分:6

教学对象:相关专业中级或以上人员

拟招人数:200

精神医学临床新进展研讨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负责人:李明霞

电话:010-51759115

时间:2005年9月15日―2005年9月20日

地点:北京

学分:6

教学对象:精神科主治医师以上

拟招人数:400

全国腔镜手术并发症的防范与处理

学术研讨会

主办: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社

负责人:傅贤波

电话:82025751

时间:2005年10月20日―2005年10月25日

地点:海南

学分:6

教学对象:腔镜外科中级或以上人员

拟招人数:150

全国口腔修复与种植修复技术学习班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负责人:王新知

电话:62179977-2348

时间:2005年12月16日―2005年12月20日

地点:海口

学分:5

教学对象:中级职称以上

拟招人数:80

全国肿瘤放射治疗

未来发展新技术论坛会

主办:陕西省肿瘤医院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医学会

负责人:蔡英全

电话:029-85254081

时间:2005年10月15日―2005年10月19日

地点:西安

学分:5

教学对象:肿瘤放射治疗及相关学科人员

拟招人数:400

现场流行病学

主办:山西省预防医学会

负责人:曲成毅

电话:0531-4135267

时间:2005年10月10日-2005年10月16日

地点:山西太原

学分:7

教学对象:省、地、市三级CDC工作人员

拟招人数:60

菌群失调检验学习班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

负责人:林三仁

电话:13691515842

时间:2005年11月10日―2005年11月14日

地点:北京

学分:5

教学对象: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人员

拟招人数:100

全国传染病防治法与公共卫生管理培训班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负责人:吴苏伟

电话:010-65273103

时间:2005年11月18日―2005年11月25日

地点:北京

学分:8

教学对象:传染科医师(中级以上)、

各相关单位及各级医院负责人

拟招人数:150

生物治疗技术进展学习班

主办: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医疗卫生技术应用管理专业委员会

负责人:李刚毅、胡波

电话:010-87701986

时间:2005年12月15日―2005年12月18日

地点:广州

学分:4

教学对象:临床专家、卫生行政管理人员

拟招人数:150

病案与法律学习班

主办: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

负责人:刘爱民

电话:010-65295575

时间:2005年10月24日―2005年10月28日

地点:昆明

学分:6

教学对象:病案科主任、

医院管理人员(中级或以上)

拟招人数:50

医疗事故防范及外科手术

技术新进展研讨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负责人:吴苏伟

电话:010-65273103

时间:2005年11月25日―2005年11月28日

地点:昆明

学分:3

第8篇:甲状腺疾病预防和治疗范文

关键词: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治病,对治疗许多疾病都有了显著的效果。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针灸疗法目前在我国医院治疗的实际临床应用也愈来愈广泛,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对保身健康,繁衍民族具有重要意义。

1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针灸疗法对保身健康,繁衍民族具有重要意义。它属于一项传统的物理治疗方式,此治疗方式简便快速、效果立竿见影,但针灸对于施灸人员的技艺要求非常高。对于一般疾病,在临床时通常使针与灸两者并用,因此,称为针灸。

针灸主要是通过利用调节虚实和平阴阳的作用,使经络运行血气顺畅.刺激脑部.使其产生脑内吗啡,达到抑制缓解疼痛的目的,从而可以抗御病毒,还可以传导感应等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在医疗界中,针灸除了治病之外,常常用于预防疾病方面。

2针灸治疗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2.1针灸有助于医师进一步诊断疾病 医师在诊断患者疾病时,采取针灸的方式通过检查腧穴或某些特定部位,来推测疾病的性质、部位以及属于何经和虚实状态等。此外,针刺有助于有关理化诊断的顺利进行并提高其诊断阳性率,如在上消化道 X 线透视、钡餐造影、纤维胃镜、食道镜等检查中的应用,有着较好的效果。因此,当前许多医师采取针灸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及准确率。

2.2针灸有助于疾病治疗

2.2.1针灸在疾病方面的治疗现状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了43个病种适合针灸治疗,针灸科运用传统的针刺、艾灸、火罐和现代的电针、水针(穴位注射)、耳针、头针、TDP神灯等多种方法来推广、治疗,以及各科的常见病和疑难病,如面瘫、中风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失眠、咳嗽、便秘、阳痿等内科、神经科疾病;肩周炎、颈椎病、骨关节炎、腱鞘炎等常见的骨伤科疾病;遗尿、近视、痛经、月经不调等儿、妇科疾病;鼻炎、耳鸣、耳聋等五官科疾病;及肥胖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针灸疗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常见病的治疗。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发展至今已确定达到160多种。1987年 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2.2.2针灸在治疗疾病的具体临床应用效果 此外,《黄帝内经》说:"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百病生于气"。也就是说情志变化太过,则病从内生,直接损伤五脏气机;而六伤人是先侵犯人体的肌表。因为此类人群的不适主要是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压力过大引起,所以在治疗中,以调肝胆为主,配以心包经和脾胃经的腧穴,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从临床报道看,针灸可以调动人体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抑制病变过程,消除致病原因,从而起到肯定的治疗作用。其中对于各种功能性疾病、疼痛性疾病,和感觉、运动障碍等神经性疾病能起到显著的疗效而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应该看到,针灸对多数明显的器质性改变换无法治疗其根本原因,对多数疑难重症只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此外,针灸疗法在麻醉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应用效果,通过在前颅窝手术、甲状腺切除术、颈椎前路手术、肺叶切除术、子宫全切除术、剖腹产和输卵管结扎术等手术中,应用针刺麻醉。此麻醉放松不仅具有调整功能,使用安全,而且可以保持患者处于清醒的状态,便于与医师进行更好的配合与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

2.3针灸有助于预防疾病

2.3.1针灸有助于帮助调节人体内部器官运行情况 对于这些亚健康、疲劳过度的肥胖患者来说,去中医门诊进行针灸疗法以及适当的进行针灸减肥是非常有帮助的。针灸刺激相应的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条理内分泌及机体平衡 减去多余脂肪.标本兼治,它突破了传统认识,利用调节人体内分泌来达到减肥目的[1]。

2.3.2针灸有助于减压负重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与西医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讲究未病先防。现在,大部分人去医院 是由于实在没有办法自己解决,才会想到去找医生,而此时,病已在人体内潜伏了很久。而根据现代研究已经证明,针灸对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都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同时对人体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也都有调节作用。这为古人将针灸用于预防保健提供了科学依据[2]。

而现代人容易疲劳、紧张、失眠、抑郁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导致亚健康症状多发。多数患者的症状都是颈椎病、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呼吸道传染病以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黄褐斑、青春痘等,而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等。他们缺乏疾病的预防及身体保养意识,导致缺少运动锻炼,如得不到很好的调理和保养,身体就会不堪重负。

2.3.3针灸有助于保持人体身体健康 从目前临床看,如冬病夏治防治哮喘,以及常灸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强壮身体、延年益寿,都有较好效果。此外,除了定期去做针灸疗法之外,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保健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3结论

针灸之所以能治病,从现代医学来说,丰要是由于激发和调整机体的神经系统作用,使针刺对神经起到成用的兴奋或抑制作用,这在临床上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作为针灸学者,我们必须要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在传统的针灸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甲状腺疾病预防和治疗范文

林甸县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其中包括骨外科、普外科、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肛肠科、皮肤科、病理科、理疗室、中医科、医务科、护理部等十二大类36个科室。2012年,林甸县医院共诊治病人约10万余人次(其中:门诊9万余人次,住院6243人次,出院5991人),实现业务收入3100万元。

通过全体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林甸县医院先后被大庆市卫生局授予先进县区级医院、大庆市妇联授予大庆市“三八”红旗集体、大庆市红十字会授予先进服务团队、黑龙江省日报社授予群众放心满意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林甸县医院以临床服务为主,兼有疾病预防保健、科研教学等功能,除了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外,还进行疑难病的治疗,如内、儿科对休克、心衰、心梗、脑出血、脑梗塞、消化道大出血、重症胰腺炎、呼吸衰竭等抢救治疗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林甸县医院外科开展的手术项目:颅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血肿碎吸术、颅内血肿微创手术;颈部肿块甲状腺瘤手术、血气胸手术;肝叶切除手术、胆囊切除、胆总管切除术;胃大切、骨癌手术治疗、乳腺癌、结肠肿瘤手术;肾脏切除术、输尿管结石手术、前列腺手术;四肢骨折、重大骨科手术、腰间盘突出症手术、脊柱骨折固定术以及二级综合医院所开展的常见手术治疗项目等,妇产科开展盆腔脓肿手术、阴式子宫切除术、卵巢肿瘤手术、子宫脱垂手术、宫外孕手术、剖宫产等进行无痛人流术等。

林甸县医院在原有的医疗设备基础上增添和更新部分医疗设备以达到二级医院的设备配备要求,满足临床的医疗需求,主要大中型设备有:日本东芝全身螺旋CT 1台、500MA大型X光机1台、自动洗片机1台、DR X光机1台、日本欧林帕斯电子胃镜1台、日本产生化分析仪1台、法国产血球自动计数仪和尿十项分析仪1台、彩超3台、脑电、三维脑地、碎石机1台等大中型医疗设备60余台(件)。

多年来,林甸县医院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入开展优质的诊疗服务,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林甸县医院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广泛开展便民服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等;重点抓好收费、药房、门诊等窗口,改善窗口服务。医院在收费、药房等窗口设置了“65周岁以上老人专用”窗口,并在各门诊、辅助检查科室注明了“65周岁老人优先”的标志,以方便老年人就诊;在辅助检查科室公开了检查结果咨询电话,同时该院还实行了预约门诊、绿色通道、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为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温馨的服务。

(二)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林甸县医院奉行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严格落实首诊负责、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完善了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继续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建立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评价体系,加强了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