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处理方案范文

医疗处理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处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处理方案

第1篇:医疗处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晚期胃癌;临床效果

胃癌在医学上属于一种多发的恶性肿瘤,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尽管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过去的几年内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1]。尽管手术治疗属于当下医学界中所承认的用于治疗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辅助治疗胃癌的方法也相当关键,一般包括放射性治疗、化学性治疗与生物性治疗等等[2]。当胃癌患者处于临床晚期时,或对于一些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或是经手术治疗后又复发的患者,一般考虑采用放射性治疗、化学性治疗与生物性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3]。常见的用于治疗胃癌的化疗性药物较多。本文为获取比较好的治疗方案,对两种治疗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回顾性分析从2012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胃癌后,经患者同意采用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一些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该时期在我院采用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一些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55例,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为44~76岁,平均年龄为(52.1±2.31)岁;其中低分化腺癌患者为21例,管状腺癌患者为14例,黏液腺癌患者12例, 状腺癌患者8例;病理分期:Ⅲa期胃癌患者占34例,Ⅲb期胃癌患者为21例。对照组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为45~77岁,平均年龄为(54.1±2.41)岁;其中包括有17例低分化腺癌患者,11例管状腺癌患者,10例黏液腺癌患者,7例状腺癌患者;病理分期:Ⅲa期胃癌患者占28例,Ⅲb期胃癌患者为17例。

为了保证实验对象的可靠性,采用均衡性2对各组实验对象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胃癌分类及分期共四个因素进行了均衡性分析。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胃癌分类及分期共四个因素经统计学分析,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其无显著差异(P>0.05),所以该实验中实验对象的选取是可靠的。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于第1 d静脉滴注顺铂75 mg/m2;从第1~3 d静脉滴注5 h亚叶酸钙200 mg/m2,于亚叶酸钙滴完后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500 mg,再持续静注5-氟尿嘧啶(2.5 g/m2)48 h。观察组按照以下化疗方案进行:于第1 d静脉滴注奥沙利铂(125 mg/m2)2 h;从第1~3 d静脉滴注5 h亚叶酸钙200 mg/m2,于亚叶酸钙滴完后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500 mg,再持续静注5-氟尿嘧啶(2.5g/m2)48 h。两组患者按照上述治疗方案均接受治疗4个周期后,然后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并结合统计学方法来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及对患者产生化疗毒性反应。

1.3各指标判定方法 对患者的疗效判定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推荐的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该标准将疗效等级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NC)及进展(PD)四级。治疗的有效率通过(CR+PR)/总例数×100%进行判定,临床稳定率通过(CR+PR+NC)/总例数×100%进行判定。联合化疗后每月对各患者进行随访直至死亡,继而得出生活质量改善及化疗毒性反应。

其中生活质量指标评价采用的是KPS评分方法,治疗后KPS分值增加超过10分即为提高,治疗后分值降低超过10分即为下降,增加与降低不超过10分均称为稳定。

毒副反应指标:根据1981年WHO制定的抗癌药物化疗毒性反应的分级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化疗毒副反应进行比较,该标准依据毒副反应严重程度分为0~Ⅳ度。

1.4统计学方法 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统计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

2.2.1近期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通过不同的方法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照组临床稳定率为73.3%,观察组为87.3%,差异显著(P

2.2.2生活质量比较 对照组45例患者生活质量总的提高率为33.3%(15/45),观察组55例患者生活质量总的提高率为63.6%(35/5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

2.2.3化疗毒性反应比较 两种治疗方法在用药后均会产生一定的化疗毒性反应,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出现骨髓抑制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1.9%、53.3%,差异显著;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出现腹胀腹痛的患者比例为18.2%、31.1%,差异显著;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比例为12.7%、26.7%,差异显著;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出现脱发的患者比例为27.3%、37.8%,差异显著。

3讨论

在我国常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中,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始终居于首位。因其临床上缺少特异性症状,使得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步入晚期,此时由于形成腹水等原因通常不能进行手术治疗,化疗便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手 段[4]。

应用腹腔化疗能够在人体的腹膜-血浆屏障下使腹膜腔与高浓度药物进行广泛而直接地接触,从而通过直接接触或渗透方式充分有效地作用于原发灶和癌细胞,达到杀灭癌细胞和改善淋巴循环等目的。5-氟脲嘧啶在体内活化后能抑制胸苷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干扰DNA的合成,亚叶酸钙作为5-氟脲嘧啶的生化调节剂,能够提高其与胸苷酸合成酶结合的底物数量从而极大提高疗效。顺铂通过产生键内和链内交联作用直接破坏DNA结构而发挥抗肿瘤效果,与5-氟脲嘧啶又具有相互调节、协同增效的作用。奥沙利铂是一种当今肿瘤界所公认的新型铂类抗肿瘤化疗药物,已经被广泛用于抗肿瘤治疗上。与顺铂相比较,奥沙利铂的化学结构与其不同,且其在细胞内与DNA的结合速率优于顺铂约十倍,并且其与DNA结合后比较牢固,产生的抗癌作用也相对较强,因此奥沙利铂具有更加广谱的抗肿瘤功能,并且其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干预后的患者的疗效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因此,采用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有较好的疗效,是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艳,刘佳丽,许崇安,等.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对照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8): 1595-1598.

[2]李晟,陆建伟.晚期胃癌化疗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1,3(1):39-42.

第2篇:医疗处理方案范文

一、为确保孕产妇安全分娩,提高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切实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为危重孕产妇提供最佳的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有效缩短危重孕产妇患者平均住院日及控制危重孕产妇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凡遇疑难、危重孕产妇病例,或者本专业范围以外的涉及多专科情况时,应及时申请多学科联合会诊、救治,共同讨论制定诊疗方案。

二、成立危重孕产妇的会诊和联合抢救领导小组,负责对危重孕产妇的会诊和联合抢救的领导和管理。对疑难、危重孕产妇,特别是涉及多专科的危重孕产妇,建立由医务科组织协调,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由专科医师提出申请,经科主任同意后提前一天向医务科申请提交《院内多学科会诊申请联合会诊申请表》(紧急情况除外)。

三、紧急情况下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会诊:如涉及多专科急诊手术、术前会诊病人、急危重症孕产妇患者抢救会诊,医务科接到产科提交书面申请或者紧急电话要求后立即开始组织会诊抢救,各受邀科室接到通知后必须按急会诊管理规定及时派专家到现场参加会诊、讨论和联合抢救工作。病情危重,对于需要立即急救的危重孕产妇,接诊医师要及时向本机构负责人报告,组织本机构和辖区高危孕产妇急救专家组专家开展联合急救,避免出现医疗处理延误,提高抢救成功率。

四、各临床和医技科室必须积极有序地配合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救治工作,各临床科室要设专人负责会诊联络,以保证接到会诊通知后能够及时安排人员参加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救治工作。

五、多学科联合会诊讨论的内容包括:患者目前的诊断、治疗方案是否准确、适宜,需进一步做的相关检查,目前患者最需解决的问题、手术方式、并发症的处理、预后分析,确定今后诊疗方案,最好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病历中。

六、组织会诊科室需提前做好会诊准备,受邀请会诊专家需按时到达会诊地点,认真负责完成会诊工作,会诊后,应及时书写会诊记录。

七、受邀科室严格按照邀请科室确定的时间、地点准时参加,对于紧急情况下发出的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会诊,按照急会诊时间要求,10分钟到达。

第3篇:医疗处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疗纠纷 模式 医疗损害保险制度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19

1 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

当前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由于常规医疗过错和过失引起的医疗纠纷外,医院和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并不存在任何疏忽和失误,仅仅是由于患者单方面的不满意,也会引起纠纷。这类纠纷主要源于:一方面,患者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对正确的医疗处理、疾病的自然转归和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及医疗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而引起的。另一方面,患者错误的认知,认为进入了医院就如同进入了“保险箱”,便可高枕无忧。一旦发生意外事件,便把责任都归结于医院和医务人员,矛盾油然而起。

2 我国现行的医疗纠纷解决模式

依据我国2002年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现行的医疗事故的处理主要分为三种模式:

2.1 由医患双方共同协商解决

这是当前医疗纠纷解决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这种协商解决的方式在日常纠纷的解决中显现出了较多的弊端。由于大多数患者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对于诊疗过程不清楚,对医院和医生所进行的诊疗行为和结果存在误解。所以,即使医患双方平等进行协商,患者对于医院的解释和处理仍然持怀疑态度。协商的结果往往不能令患者满意,患者和家属便采取花圈围攻医院、攻击医务人员等极端方式来解决医疗纠纷。[1]医疗机构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场所,患者这种私利救济不仅对医务人员治病救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也对其他病人看病就医造成了干扰。

2.2 由卫生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由卫生行政部门作为解决医疗纠纷的第三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医患双方在解决医疗纠纷时所产生的弊端。但医疗行政部门作为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其解决纠纷时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中立性却往往令患者质疑,这种质疑也让患者对于卫生行政部门所作出的鉴定和处理方案难以信服。

2.3 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患者向法院提讼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两种方式所产生的弊端,但从目前我国司法审判现状来看,司法机关的法官们具有深厚的法律知识,但对于相关的医学知识却知之甚少,对于案件的裁决缺乏审判力。于是案件的审判完全依靠医疗鉴定机构,而医疗鉴定机构又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双方在案件的衔接上所出现的弊端,便使案件的审判缺乏科学性和合法性。[2]另一方面,由于诉讼程序的复杂性,案件从到审判往往时间较长,不但当事人耗费了大量的诉讼成本,也造成了司法机关诉讼负担。

3 完善医疗纠纷损害保险制度

医疗行业的是高风险行业,逐年上升的医疗纠纷不但给医院造成沉重的财务负担,医务人员在面对患者压力的同时,更是选择自我保护、固步不前,而这些都不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从上述我国的现行的医疗纠纷解决模式来看,更是存在着种种弊端。

当前我国少数大城市针对现行模式的弊端,已经建立了医疗损害保险制度。但该制度仅局限于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被保险人为医疗机构或者医务人员,当院方或者医务人员存在医疗过错和过失时,由保险公司对患者进行赔付。而在日常的诊疗活动中,往往存在着院方和医务人员并无过错,只是医疗行为本身具有的高技术性和高风险性给病人造成了危害。如果责任仍由院方或医院人员承担,那么就会导致院方和医务人员在探索医疗技术的发展上固步不前,更多的注重自我保护,不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现有医疗损害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拓宽其范围,不仅包含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还应建立非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使得院方和医务人员在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下,探索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参考文献:

[1][2]刘晓燕.解决医疗纠纷亟需第三方机制[J].法制与社会,2009,(9).

[3]刘伟宁.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的模式分析及构建[J].中国卫生法制,2011,(5).

[4]王卫东,范贞.医疗纠纷第三方援助机制思考[J].中国医院,2008,(12).

[5]修金来.第三方化解医疗纠纷的探索[J].中国医院院长.

[6]李泽,庞元龙.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的建立[J].医院管理杂志,2012,(10).

第4篇:医疗处理方案范文

一、管理会计的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及其他方法将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能够依据对各个责任单位和整个企业日常的活动和预期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进行规划、控制、评价和考核,并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对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作出最优决策的一整套信息系统。管理会计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相结合而诞生的学科,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为目标。按照管理会计的要求,管理者应综合运用各类信息,把对各项工作的管理与财务管理充分结合起来,从而致力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评估等各项工作。

(二)管理会计的特点

管理会计是内向型的,它更倾向于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信息和服务,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它面向未来,不仅反映过去,更侧重于未来,属于经营管理型会计,它不受公认会计原则或统一会计制度的约束,不必承担法律责任,相关报告的编制时间等也只需服从管理者的需要。企业内部各个责任单位作为管理会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采用的专门方法可灵活多样,以便提供不同的备选方案,并大量应用现在的数学和电脑技术,采取的管理会计处理程序也可以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可以兼顾到企业经营的整体和局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以及评估等几项职能比较广泛,不仅从宏观角度,以企业的多层次、全过程为对象,同时并不忽视以人为中心的具体的行为管理。

(三)医院管理会计的独特地位

管理会计是由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结合体,它是为了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管理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企业事业单位,无论其规模大小、所有制性质如何,客观上都需要进行方案选择、优化决策、强化成本控制、搞好预算管理,进而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医院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在医院中的应用,是促进医院发展的有效管理手段。医院管理会计在医院的经营管理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院管理会计讲求事实和依据,以其工作的客观性和严谨性获得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料,这些数据和资料不仅有助于医院节约运营资金、做好成本管理,还能实现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运营效率等等效果。

二、医院管理会计的特殊职能

(一)预测医院的发展趋势

医院管理会计以信息为工作起点,注重对医院运营中的各类信息进行利用,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加工和整理,可以使医院管理者及时地了解医院的内部运营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一方面,通过医院管理会计,医院管理者可以将医疗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形势尽收眼底,这有利于做到“知彼”;另一方面,医院在管理会计工作中将内部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医院内部状况和特点能够及时呈现出来,这样可以做到“知己”。在“知己知彼”后,医院管理者能够对医院当下的运营状况有所了解,能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

(二)增强医院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医院管理会计注重以真实信息和数据作为依据,从医院实际运营状况出发,运用科学论证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分析和预测医院的经营和发展状况。因此,医院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将会得到极大提升。对医院管理者的决策来说,最为不利的状况是信息不足,这种盲人摸象的境地使管理者对现实情况没有准确的认识,决策能力就会受到抑制。管理会计不仅能搜集广泛信息,还会运用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整理,这样一来,医院管理者便能获得多元化的相关信息。通过医院管理会计,医院管理者可根据医院各项预算制定相应的经营任务,以对医院各项工作进行引导。例如,管理会计可对医院的病人总量、病种演变趋向、医疗费用收入进行预算,据此进一步确定目标成本和边际利润。最终,利用差量分析法等方法,对各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预测,并选择最佳投资方案,完成投资决策。

(三)规划医院未来的医疗服务活动

医院的医疗服务活动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运营效益,也关系着人们健康和社会效益,因此医院的发展始终注重长期性和持久性。为进行长期性、持久性的发展战略规划,要积极发挥医院管理会计的作用。一方面,如上所述,医院管理会计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预测和决策能力,以制定科学战略;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讲,医院管理会计对未来的规划是通过对医院人力、财力、物力的组织和配置实现的。第一,医院管理会计能够提高物流的使用效率。管理会计可对内部控制的质量进行提升,不断完善药品成本控制制度、各病种医疗处理制度、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制度、卫生材料消耗费用定额制度等各类管理规程,以此规范经济行为,以达到整体的、宏观的物流成本降低。第二,医院管理会计能将效益优先原则推行于医院的整体运营之中。管理会计可充分借助利益机制,激发和引导医院各部门坚持效益优先,使资源优化配置融入每个人的工作行为之中,使医院高效率运行进入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之中,如此一来,医院的成本效益将会得到逐步提高,人力、财力、物力将会的得到进一步节省。

(四)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活动进行调控与调节

医院管理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不仅体现在顶层设计方面,还表现于具体的执行和日常医疗服务活动的诸环节之中。通过成本控制、价值工程和效益中心原理,医院管理会计可对医疗服务活动的各环节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控和调节,及时纠正运行中的错误或偏差,促进各项目标的完成。例如,按照各个科室的业务量及其额定收益,算出该科室的目标成本和边际利润,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力度,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大小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在调控与调节之中提供医疗服务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五)评价与考核医院各部门的业绩

通过应用管理会计,能够科学有效地对医院各个部门进行的日常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这有利于促使医院的各项工作规范化,工作效率也能不断提升。第一,要制定一份考核评价方案,制定时要以医院的经营目标与各项责任目标为依据,要与各科室部门的工作内容相结合,从而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第二,将制定的方案,对照科室考核目标,检查医院总体目标和各项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各项数据的动态演变趋势。第三,按照得到的数据和资料,评价各部门和人员的业绩,根据预期业绩与实际业绩的差异情况采取合理的赏罚措施。由此可见,无论预测还是决策,无论对管理者还是执行者,无论调控调节还是评估考核,医院管理会计在医院运营中发挥着重要职能,它体现于医院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运营管理和医疗服务活动中。因此,在医院管理中运用会计管理是必要的。

三、医院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一)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的建设

当前,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并没有获得正确的对待,尤其对医院管理者来说,他们是医院运营的主要负责者。因此,推进医院管理会计的应用,首先要提高医院管理者的管理会计理论素养,使其对管理会计有更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医院相关人员的培训,打造出一支拥有较高管理会计理论素养的人才队伍。

(二)创建综合型的管理工作方式

要将医院管理会计和传统的财务会计融合起来,敢于突破和创新,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应参照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方式,实现医院管理方式的企业化,确定成本状态与分类、标准成本法等方法体系,完善管理经营决策、投资决策、预算控制、责任会计、绩效评价等规程,最终使医院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并轨,其工作职能及体系全面融合。

(三)组建管理会计职能科室

医院不仅应在其内部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体系,还应将这一体系在组织结构上体现出来,组建管理会计职能科室。一方面,这是医院自身经营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其实现也有一定的有利的外部条件,例如,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鼓励医院进行管理方式上的探索等。组建管理会计职能科室,有利于将管理会计的职能进行合理发挥,有利于将其应用切切实实地推行下去,提高应用的力度和质量。

(四)积极开发管理会计工具软件

医院管理会计应充分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开发和使用管理会计工具软件,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第一,可开发信息和数据处理软件。医院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量大,数据处理方法复杂,开发和运用管理会计工具软件,不仅可以提高信息和数据处理的准确性,还能提升运算分析的效率。第二,应开发管理会计内部交流软件,使管理会计工作者能够更加便捷地搜集各部门运营中的相关信息,并将分析后的结果报告给相关负责人,从而提高各部门、各环节交流与沟通的效率。

第5篇:医疗处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商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防范

一、商业医疗保险的特殊性

相对于一般的保险产品而言,商业医疗保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表现为保险服务过程涉及到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三方。投保人(被保险人)通过向保险人缴纳保险费而获得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保险人通过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对医疗机构进行补偿,医疗机构则通过向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而获得保险人的补偿。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处于同一个医疗服务和保险运行系统当中。一方面,保险人、医疗机构均以保障被保险人(病人)的医疗需求为社会目标;另一方面,又要维持各自的生存与发展,以利润(或价值)最大化为内在的经济目标,产生相互利益制约。商业医疗保险独特的市场关系,使得保险人除与被保险人关系紧密外,与医疗机构的关系也非常紧密。

在保险公司没有介入之前,医患矛盾可谓由来已久。在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收入与其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相联系的情况下,由于利益的驱动,医生给患者开大处方、小病大医的情况司空见惯。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医生和病人在医疗过程中处于不同的信息层面上。病人对医疗诊断和治疗,与医生相比显然知之甚少,而医疗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病人不可能冒生命危险对医生的诊断治疗方案提出质疑。从表面上看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医生、医院以及医疗处理方案。而事实上,病人在就诊时往往只能任医生摆布。另一方面,医生既是患者的顾问又是医疗服务提供者,这种双重角色是一个矛盾。医生不可能完全从患者利益出发提供治疗方案,医生在决定提供哪种治疗方案上存在经济利益。当病人缺乏医疗知识时,医生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利用其特殊身份,创造医疗服务的额外需求。

医疗保险的介入,改变了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关系,切断了医患双方直接的经济联系,大大化解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患者不太在乎医疗费用的多少,医院也没有了财路变窄的危机,患者和医院都皆大欢喜。可事实上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将大部分转移到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介入使得医疗服务双方的直接经济关系消失或退居次要地位,而保险人和医疗机构、被保险人的经济关系上升到了主导地位。此时保险公司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外行,作为支付医疗服务费用的第三方,不仅要控制医疗机构的过度服务行为,而且还要面对众多的被保险人在投保之后滥用医疗服务的现实,以及医患双方合谋骗取保险赔偿的可能。所以,保险公司介入医疗保险领域,表面上是解决了医患双方的矛盾,而事实上只是把原来的双方交易关系演变成了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医疗机构的三方关系,这只是矛盾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二、商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

(一)投保人(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

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可以分为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事前道德风险是指投保后,被保险人受伤或生病之前,他们可能会以一种更为危险的方式生活。例如,被保险人将更有可能抽烟,或者继续保持更易患病或受伤的生活方式。当然这种道德风险在医疗保险领域并不是特别明显,毕竟人的身体(或生命)是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一个理性的人是不会因为投保而不在乎自己的健康的,因此,本文将事前道德风险忽略不计。事后道德风险是指被保险人患病或受伤以后,对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事后道德风险在医疗保险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服务付费方式下的医疗保险意味着投保人患病时基本不承担医疗费用。结果,在不需要特别关注成本的情况下,投保人倾向于要求更多的医疗服务,使得医疗费用极度膨胀。

来自被保险人的事后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1)医疗服务消费的选择性问题。一般来说,疾病发生之后,使患者恢复健康的治疗方案可以有多种选择,这要取决于医生的偏好和患者个人的意愿,就患者个人而言,当然都希望在医疗保险的赔付限额之内享受尽可能多的医疗服务,而且我国有不少投保人有“如果缴了费,用不完赔付额度就吃亏”的想法。所以被保险人往往放弃“便宜”的治疗方案而选择“昂贵”的治疗方案。事实上,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并非越贵越好。这种形式的道德风险对于医疗费用的影响非常大。(2)被保险人的保险欺诈行为。在商业医疗保险领域,保险欺诈率一直居高不下,被保险人故意制造假门诊、假住院来骗取保险公司的赔付,给保险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在理赔的时候不易得到医疗机构的配合,取证调查困难,难以制止被保险人骗取保险赔付的行为。

(二)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

来自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表现为医疗机构的“过度供给”行为,也就是“小病大医”和“开大处方”等随意加大医疗费用的行为。从经济利益驱动分析,医疗机构和保险人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在传统的按实际服务收费制度下,医疗机构的收入与它提供服务的多少成正比,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医疗机构自然愿意提供更多、更昂贵的医疗服务。很显然,这和保险人控制被保险人过多的滥用医疗花费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来自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与“第三方支付”的制度设计有关,也就是医疗服务的费用不是由被保险人直接支付,而是由保险人来买单。从心理上来讲,患者(被保险人)和医生在交易过程中的感受都是“免费的”。从被保险人的角度来看,在保险赔付额度范围之内,接受医疗服务都是免费的;从医疗机构的角度来看,在被保险人出现过度消费的同时,医生及其所在医疗机构都能够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在这样的机制下,被保险人的过度消费和医疗机构的过度供给都是一种必然。在“第三方支付”制度下,医生事实上既是被保险人的人,也是保险人的人,在这复杂的三角的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人根本无法全面掌握被保险人的健康信息和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加上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保险人很难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医疗机构的过度供给行为。

三、商业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防范

(一)投保人道德风险的防范

遏制投保人道德风险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建立医疗服务费用的共付制。当参保者分担了部分医疗费用后,相应也加强了其医疗费用成本意识,促使其关注医疗费用,合理有效地使用医疗服务。而且,参保者对医疗服务的理性消费客观上也形成了一种对医疗机构道德风险的制约机制。具体操作上可采用免赔条款、共保条款和保单限额等方法。通过医疗服务费用的共付制将风险在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进行合理分担,可以有效降低投保人产生道德风险的程度。

第6篇:医疗处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 5岁以下儿童 死亡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8-0052-03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1]。为了解上海市奉贤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分析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2013年,笔者根据《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对2008-2012年上海市奉贤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为科学制定儿童健康保健规划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2012年的人口出生资料由区公安局提供,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报表和儿童死亡报告卡来源于奉贤区妇幼保健所。

1.2 方法

参照《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进行分析。儿童死因分类,按照国家疾病分类ICD-10进行。数据录入电脑,采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记数资料采用x2 检验,P

2 结果

2.1 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

2008-2012年本区活产总数33 364人,其中本市户籍15 462人、非本市户籍17 902人;5岁以下儿童共死亡184人,死亡率为5.51‰,其中新生儿死亡率1.56‰、婴儿死亡率3.39‰。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人数的46.02%,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61.41%(表1)。

2.2 5岁以下不同户籍死亡儿童性别构成

2008-2012年,本地区户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17‰,其中男3.98‰、女2.35‰,男女死亡率性别比为1.70;非本地区户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54‰,其中男8.91‰、女6.20‰,男女死亡率性别比为1.44。不同户籍死亡儿童性别构成差异,经x2 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 ,P>0.05)(表2)。

2.3 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构成和顺位

2008-2012年,奉贤区5岁以下儿童前3位死因依次为溺水、先天畸形和意外窒息,占死亡总数的52.72%。早产低体重儿居新生儿死因的首位,占新生儿死亡总数的30.77%;1足月以上、婴儿后期年龄段首位死因为意外窒息,占该年龄段死亡总数的40.98%;1~4岁儿童首位死因为溺水,占47.89%(表3)。

2.4 5岁以下不同户籍儿童意外死亡情况

2008-2012年,本地户籍儿童意外死亡14人,其中意外窒息死亡9人,占64.29%;非本地户籍儿童意外死亡65人,其中溺水死亡32人,占49.23%。本地户籍儿童意外死亡率为0.91‰,非本地户籍儿童意外死亡率为3.63‰,非本地户籍儿童意外死亡率远高于本地户籍儿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3.27 ,P

3 讨论

2008年起,奉贤区将外来儿童全面纳入当地儿童保健管理系统,2009年起,建立了区、镇、村(居)联动的外来孕产妇和儿童健康保健网格化管理机制,并全面实施常住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免费提供孕产妇和儿童健康保健系统化服务。实施以来成效明显,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7年的10.75‰[2],下降至2012年为4.37‰。但是,本次调查显示,可以避免的溺水、窒息和车祸等意外死亡,依然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因,尤其是外来儿童,意外死亡占死亡总数的48.15%。显然,预防发生儿童意外死亡事件,是奉贤区有效降低儿童死亡率的重点突破口。建议:①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新一代外来常住人口不断涌入,政府部门要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孕产妇和儿童健康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落实;②各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健康知识宣传,广泛宣传婚前检查、产前检查和儿童意外事件防治等健康保健知识;③教育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大力发展幼托机构[3],让幼儿及早入托儿所,对幼儿进行集中管理,以减少溺水事件发生;④卫生部门要继续深入推进孕产妇、儿童健康网格化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妇产科、儿科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儿童在基层就能得到科学规范的诊治,减少医疗处理延误[4];⑤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托家庭医师制度服务,规范落实产后随访工作,指导正确的哺乳方式和幼儿睡觉姿势等,避免发生意外窒息事件。

参考文献

[1] 董丽萍. 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J]. 河北医学, 14(7): 851-853.

[2] 顾维红. 上海市奉贤区2007-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 2012, 23(4): 177-179.

[3] 林素萍. 浙江省象山县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 2007, 19(8): 397.

第7篇:医疗处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产科护理 常见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40-02

在医院中,妇产科属于护理风险的高发科室,随着我国民众知识水平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其对医院医护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有些患者及其家属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护理知识,这种矛盾也更多地引发了医院产科的护理问题和纠纷。这些护理问题不仅对病人本身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影响,也会严重打击医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都不利于病人身体的康复。因此,针对产科护理产生的各种问题,管理人员应该通过一些有效措施的实施来减少这些问题和风险的发生,这样既能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能减少医患摩擦和纠纷,本文针对一些产科常见护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和解决对策,仅以研究相关成果供相关人员借鉴之用。

1 产科护理常见问题类型分析

产科护理的涉及病种主要包括肿瘤、剖腹产、妇科疾病手术、分娩以及其他。在产科护理问题中,导致的后果包括产生医患纠纷、患者要求出院、患者产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发生感染、患者死亡等。

随着近年来产科剖腹产比例的增加,分娩感染的病人比例也有所增加,产科护理的问题越加突出,有些家属在患者手术前没签定知情同意书以及不具备护理常识等原因导致产科护理问题逐渐形普遍性,患者及家属缺少必要的沟通、导致患者对手术产生恐惧甚至是生理紧张和不配合,这也让产科护理风险和问题更为严重。

2 产科护理常见问题原因分析

通过对医院妇产科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我们发现引发产科护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六个大方面,首先是医院环境因素不理想导致的产科医患纠纷问题,第二是由于患者和家属缺乏相关专业护理知识,对护理问题的产生有较强的单方面责任的因素,第三是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下导致的医患纠纷问题,第四是由于医院医疗水平不到位,医疗设备精准度差导致的医患纠纷,第五是由于医疗用具消毒不合格导致的护理问题,第六是医院在药物使用上达不到标准导致的产科护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医院管理人员应该尽快出台相对应的措施和办法,解决医院患者就诊环境差以及医院各功能分区不明确等问题。

3 针对产科护理问题的产生原因的预防措施研究

从患者和家属单方面导致的产科护理问题中,主要原因有:患者受到舆论影响,加上患者和家属对专业诊疗过程不熟悉、不理解从而挑起纠纷;患者缺乏相关专业护理知识、对医护人员缺乏必要地信任,从而引发问题和纠纷;患者及其家属由于缺乏相关护理知识导致的护理纠纷还有患者及其家属由于缺乏耐心引起的纠纷。

针对医患双方没有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引起的产科护理问题,要避免这类原因产生的纠纷,就需要护理人员做到和患者及其家属做到有效沟通,随时向家属报告病人的病情和治疗进展和情况,在医院休息区等患者和家属聚集的地方张贴相关的医护常识和海报,以让患者以及家属了解更多相关的护理知识,以减少病人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怀疑、消除病人以及病人家属的疑虑,避免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诊疗过程的不理解以及受到舆论的影响,或者由于其专业护理知识的缺乏,而自发挑起的医患冲突。

在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产科护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医院候诊区座椅太少,患者和家属在诊疗过程中站在走廊等待的时间远远超过就诊的时间,导致患者及其家属产生不满;医院分区标识不清,让家属在寻找检查科室的时候浪费大量时间;医院就诊环境比较乱,就诊人员太多,环境污秽吵杂影响病人以及家属情绪;医院硬件设施不健全,相关科室硬件条件差等。

针对医护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引起的产科护理问题,这是产科护理的硬件问题,医院必须通过加强对产科护理人员的再教育培训以及管理加大力度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技术水平。

医疗消毒用品不合格,不仅会大大增加患者病情的感染率,威胁医护人员的健康,甚至还会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对于医疗用品消毒问题,需要医院管理人员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进行严抓,针对消毒用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保证医疗用品都得到合格的消毒与隔离,对医疗用品的消毒水品进行严格把关。

针对医院用药配比以及医院医疗设备问题,医院应该要求护理人员仔细观察患者反映、仔细根据患者的身体特征反映,按照标准选择药物的配比以及相关的医疗处理方案,定期对医疗设备的老化问题进行检修,并购置更高精度的医疗设备。

产科护理问题可能导致多种产科手术风险,通过实践证明,在产科护理管理制度实施之后,产科护理问题以及因护理问题产生的护理风险得到显著的控制,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也有所提升,医院风险实践的发生率有了明显下降,这和产科护理制度颁布和实施前有了很大的对比,产生了很好的正面效果。这都证明了,制定科学有效的医院护理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减低医院产科护理常见问题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增强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医院产科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提高也有明显帮助。因此,有针对性地制定医院护理管理制度有利于减少产科护理常见问题的发生率,有效避免产科护理风险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金凤.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改善初产妇产后性问题的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4A)

[2] 孙春燕.浅谈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2(08)

[3] 禹继敏,安淑君,宋艳.澳大利亚ICU的人文关怀[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7)

[4] 白玮,王新,李娟,王芳,刘家风.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新对策[J].护理杂志.2007(10)

第8篇:医疗处理方案范文

导乐是一个希腊词的意音,导乐分娩是指一位有生育经验的女性,在产前,产时及产后的一段时间陪伴产妇,给产妇以持续的生理上的支持帮助及心理上的安慰鼓励,使其顺利完成分娩过程。故导乐人员也可称为分娩支持专家。

导乐人员必备的素质: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有生育经历或接生经验。热情勤奋,富有爱心、耐心、同情心、责任心。具有良好人际交流技巧,善于与不同类型的人沟通。身体健康,有支持和帮助产妇度过分娩难关的能力。适应能力强,善于适应不同的工作场所,工作时间。

1 导乐分娩的工作内容

从产妇住进医院待产开始,导乐就会陪伴在旁边,向产妇介绍分娩的生理特点,消除产妇恐惧心理并细心观察产妇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便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同时鼓励产妇进食,解释产妇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进入分娩期导乐先向主产医生介绍产妇的基本情况,协助医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产妇身边指导鼓励如何正确用力,替产妇擦汗,不断给产妇以心理上的支持,在宫缩间隙要喂产妇喝水、进食,以帮助产妇保持体力。在产后观察期导乐会陪同产妇一起回到病房,进行两小时的母婴健康观察,指导产妇和及时进行肌肤接触。具体表现为:

1.1 产前访谈

1.1.1 收集资料:评估产妇的身心状况和对分娩的认知程度,评估家庭成员的心理反应和态度,了解产妇最迫切的心理。

1.1.2 提供相关信息:向产妇及其家属介绍分娩的相关知识和医院情况,消除产妇对分娩的害怕.紧张和焦虑情绪,鼓励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

1.2 第一产程

潜伏期:产妇精力较充沛,是陪伴者与产妇建立相互信任,进一步收集资料和指导的良好时刻。

活跃期:随着宫缩的增强,疼痛和恐惧也在增加,产妇变得很脆弱,此时应帮助产妇经常改变,如站立,蹲,走等,促进舒适,给予按摩等,随时告知产程的进展及胎儿的情况,帮助产妇树立信心。

1.3 第二产程:指导产妇与医护人员配合,在产妇身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她们增强信心:随时满足产妇的生理需求,如饮水、擦汗等。

1.4 第三产程:陪伴者向产妇及其家人表示祝贺,共同分享产妇的喜悦,并进行早接触,早吸吮,目光接触可促进母子的感情。

1.5 产后:分娩结束后,陪伴者应陪同产妇一起回病房,此外,还应协助护理新生儿,叮嘱产妇排尿,防止产后出血。

2 导乐陪伴分娩的特点

2.1 在分娩过程中有二个陪伴者,即产妇的丈夫和另一个富有生育经验的“导乐”。

2.2 分娩过程是以产妇为主体,由“导乐”和产妇的丈夫共同承担产时的支持帮助职责。产妇可以向陪伴者提出给予生理上的帮助的任何请求,并根据“导乐”的指导进行活动、饮食、休息、屏气等。而“导乐”则客观细致地观察产妇,以亲切的语言、目光、表情去安慰鼓励产妇,并以科学的方式指导以减轻产妇的痛苦。

2.3 与传统分娩相比,产妇更加感到舒适、安全、倍受鼓舞。

3 导乐陪伴的作用

专业的导乐师是一对一的服务,从产妇宫口开大2cm至分娩两小时指导母乳喂养结束。在产妇临产分娩时,导乐师一面为她做腹部按摩,一面为她擦汗宽衣,并讲解宫缩的道理。宫缩间歇时,导乐师喂她食物和水,教她何时用力,怎样呼吸,直到孩子顺利出生。

4 导乐分娩人际交流的技巧

4.1 导乐师应注意仪表仪态,具备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质。

4.2 注意倾听能使产妇感到你对她的关注,使产妇感到你对她很关心。

4.3 与产妇多进行语言交流,语气应温柔,亲切和生动,多用鼓励的语言,使产妇增强信心。

4.4 导乐师陪伴时尽可能多使用非语言交流,如适宜的手势,目光接触,微笑的表情.触摸等。

5 导乐的要求

因为“导乐”是帮助她人渡过人生中最重要时刻的人物,所以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接受过专门的培训;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有生育经验;热情且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动作轻柔、态度温和,给人以信赖感;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6 导乐陪伴分娩的优点

研究表明,由“导乐”陪伴的产妇由于有了安全感、自信心及得到科学指导,使产程缩短 25%;催产素滴注减少 40%;镇痛药应用减少 30%;剖宫产率下降 50%。而且产后母亲恢复快,产后抑郁少,对婴儿关心照顾多,母乳喂养多而使婴儿发病减少。简而言之,导乐陪伴分娩使分娩更容易、经历更愉快、母婴更健康。全国各大医院和妇婴保健院正积极开展“导乐陪伴分娩”的工作,受到了广大产妇及其家属的欢迎。

7 改变分娩期管理和服务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7.1 改变服务模式的社会基础

7.1.1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发生变化:健康已从生理健康扩张到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健康,所谓的三维健康标准。

7.1.2 医学模式的进步:机械医学(治疗医学)——生物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发展

7.2 改变产时模式的重要性

7.2.1 产时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变直接关系到母婴安全。每年有一亿五千万次的分娩,每年孕产妇死亡达600000,其中50%死亡发生在分娩当天,70%发生在一周以内。与产时服务质量有直接的关系。

7.2.2 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中,直接产科因素占80%,包括出血25%,感染15%,妊娠高血压疾病12%,梗阻性难产8%,不全流产13%,其他7%。其主要因素除社会、经济及教育水平低外,医疗及转诊系统质量差是十分重要的。

7.3 旧的产时服务模式阻碍医学的发展

7.3.1 分娩危险又痛苦,给产妇及家庭造成心理压力。

7.3.2 医护与服务对象无法沟通,医疗纠纷多。

7.3.3 医疗干预多,社会因素剖宫产成为主要倾向。

8 产时管理模式的探讨

8.1 分娩过程是一个正常、自然、生理及健康的过程。为了维护和尊重妇女的自:无论社会地位,享有健康平安妊娠和分娩的权利,有权选择安全满意的支持及服务,有权得到科学妊娠和分娩的知识和服务信息,产妇的隐私应当受到尊重。不能伤害产妇及她的孩子,不能对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常规的进行干预。(二)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开展分娩镇痛,开展了心理、非药物及药物镇痛,使分娩进展更健康、更松弛。WHO的“正常分娩监护实用实则”对常用措施的:

8.1.1 有用的、鼓励使用的措施:陪伴分娩、全面支持、自由、口服营养、非药物性镇痛、心理保健。

8.1.2 常用但不适宜的措施:饮食控制、常规输液、全身镇痛、硬膜外麻醉、电子胎心监护、催产素催产、严格控制二程,常规侧切、产后冲洗宫腔、家属戴口罩。

8.1.3 无效的措施:剃毛、灌肠、强迫、肛查。

8.1.4 需要研究的措施:常规人工破膜、加腹压。

8.2 产时服务新模式:目的:帮助母亲克服危险,安全幸福地将一个新生命带到世界上来。

服务观点:以人为本,以产妇及她们的胎婴儿为主体。

服务方法:以循证医学为指导,尽责、明确、明智地应用目前最好的证据来决定每个病人的治疗方案。

8.2.1 服务管理:为孕产妇提供温馨、舒适、清洁、宁静、安全、有教养、尊重隐私的环境。

8.2.2 由具备正确服务观念、良好心理素质及技术素质的医生,助产人员提供高质量、友善的服务。以孕产妇为主体,所有服务要向孕产妇及家属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让他们知情选择。

8.2.3 医务人员提供专人全程服务(一对一全程服务)

8.2.4 实施WHO有用的鼓励使用的分娩服务措施。

8.2.5 严密观察产程中母婴状况,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所有医疗处理必须要有充分依据。

8.2.6 对每一位产妇提供分娩镇痛服务,最大限度地减轻分娩疼痛。

导乐陪产的环境和设备:本着温馨、舒适、安静、安全使用合理原则,单独房间(产房产床之间遮隔)。保护产妇隐私,保证产妇休息。

房间布置:颜色、光线、物品和墙壁等,适宜的宣传图片,产房的基础设施(空调、电视、CD机、产床、新生儿复苏台等)还有可妇选择不同分娩的产床、椅子及靠垫等。

第9篇:医疗处理方案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关于重大车祸所致严重车祸伤的临床资料,对近年来的重大车祸所致严重车祸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重大事故车祸伤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重大车祸事故伤的救治原则及院前救治的具体内容。得出结论,重视院前急救是保证重大交通事故伤害救治成功的关键,院前急救能够改善救治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 重大车祸 院前急救 研究进展

Progress of major traffic accident in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Huang Huiqua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of People's Hospital of Baise City in Guangxi,533000

Abstract The text analyzed a serious car accident on a major road accident injuries clinical data in recent years.And then describ the epidemiological findings of major accident due to a serious traffic accident in recent years,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major accident car accident injuries,and summarized the major car accident injury treatment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content of pre-hospital treatment.At last there is a conclusion.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is crucial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a major accident damage,and to improve treatment results,reduc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Key words Major accident;Pre-hospital care;Progress

重大交通事故可以导致人身严重的车祸伤害,因为导致伤害的因素较多、导致伤害的过程比较复杂、受伤的人数较多、伤员自身情况参差不齐等多种原因,所以重大车祸伤具有伤员病情复杂、伤员之间病情差异大、多发伤常见、病情多急且危重、出血多、来势凶、病情进展快、伤残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1~3]。研究认为,如果受伤的患者能够在受伤后30分钟内得到有效的医疗急救,则伤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都会明显下降[4,5]。因此,院前急救在重大交通事故伤害救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急救“黄金时间”中的“铂金时间”,是保证成功有效救治的关键。笔者回顾性分析近几年关于重大车祸所致严重车祸伤的临床资料以探讨院前急救的研究进展。

重大车祸事故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报告,因交通事故造成全球每年的死亡人数约有120万,其中20%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死亡,受伤或致残人数约5 000万人,其中发展中国家占85%以上。目前,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1位,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00人。郭慧敏对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车祸伤在2012年院前急救患者中排序在第5位[6],认为与城市建设快使车辆增加、流动人口增加导致工伤事故或交通事故增加等有关。王海荣、苏同舟等[7,8]的研究发现,主要临床急救病包括车祸、外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病以及消化道急症等,其中车祸排行第一。刘建辉的研究发现,重大车祸伤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为主,可能与这类人群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占交通流动人员的大多数有关,也可能与酒后驾驶、长时间疲劳驾驶、注意力不集中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等因素有关[9]。

重大车祸事故伤的特点

病理机制复杂:大型车祸事故中导致伤害的因素较多、导致伤害的过程和机制比较复杂。在交通事故中可能因为猛烈撞击、严重挤压、抛向高空又快速跌落、爆炸和燃烧等多种因素单一作用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伤员的病情复杂、伤员之间病情差异大、多发伤常见、病情多急且危重。

病情复杂危重:除了重大车祸事故中导致伤害的因素以外,伤员自身情况参差不齐也进一步导致了伤员的病情复杂、伤员之间病情差异大。

受伤部位数量不同:可以出现颅脑损伤、颈部损伤、胸部外伤、腹部外伤、体表损伤、四肢及脊柱伤等多器官、多系统损伤。有研究结果报道,四肢及骨盆损伤占首位,其次为头颈部损伤,平均每例患者有1.51个部位损伤。受伤的严重程度轻重不一: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方法(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将伤害程度分为3级:①轻伤:ISS

诊断困难:因为重大车祸伤具有伤员病情复杂、伤员之间病情差异大、多发伤常见、闭合伤与开放伤同时存在、多部位与多系统损伤同时存在、病情急且危重、来势凶进展快而时间紧迫等特点,决定了院前对多发伤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诊断难度较大,漏诊和误诊率高。

治疗困难:对重大车祸伤治疗困难的原因:①伤员病情复杂、多发伤常见、多部位与多系统损伤同时存在的特点导致了救治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不能兼顾;②多部位与多系统损伤同时存在的特点导致了救治过程中有较多的治疗矛盾,互相关系难以协调;③诊断困难,漏诊和误诊率高导致缺乏准确的治疗方案,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④车祸现场缺乏充足和完备的治疗药物和设施,影响了患者得到全面、准确、有效、及时的治疗。

重大车祸事故伤的救治原则

重大车祸事故伤的救治原则就是尽可能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器材,对伤员给予快速、全面、及时、恰当、有效的医疗救助,以“救人为中心”,尽量挽救生命、避免加重或减轻原有损伤、促进疾病痊愈,最大限度地减轻伤者的伤残程度,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重大车祸事故伤的院前急救内容

院前急救体系:急救人员从接到报警电话、指导自救、现场救治、途中监护到院内交接等每个环节及时高效,对挽救伤员的生命安全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元化的院前急救模式也随之快速发展,各地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分别依托于城乡急救中心、120急救中心、独立的或依托于医院的急救中心组建了不同的院前急救网络[12]。除了尽可能运用医疗资源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还需要积极运用先进的电子科技设备、良好的通讯设备,这是现代急救医疗中重要的一环[13]。保证急救电话的畅通,充分利用各种通讯器材进行联络、指挥、调度,良好的通讯设施可以有效地保证畅通的联络,尽快地、准确地进行信息传递,促进医疗资源的更充分有效的运用。良好的、规范的院前急救体系,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种院前急救的资源,及时有效地挽救大量伤员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轻伤者的伤残程度,在重大车祸伤的院前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场医护急救: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与急救技术水平有关,因此,在有限的救治时间和紧张的救治环境中要求急救医生和急救护士能迅速准确判断、识别患者伤情并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首先,对重大车祸伤员进行现场检伤分类[14],分成4类并以醒目的颜色进行标记:①红色标志:第一优先进行治疗的伤员,这类伤员病情非常危重,应该即刻获得医疗处理;②黄色标志:第二优先进行治疗的伤员,这类伤员病情较重但是相对稳定,可以稍微延迟时间稍后处理和后送;③绿色标:第三优先进行治疗的伤员,这类伤员是轻伤员,可以等待重伤员处理结束后再接受治疗;④黑色标志:第四优先进行治疗的伤员,这类伤员是病情过于危重,存活希望较少者,可给予姑息性治疗。检伤分类原则:分类人员应先分检后抢救伤员;挽救生命重于保存肢体;分检完成前尽量不要移动伤员,除非存在继续损伤风险和(或)遇到天黑或下雨等恶劣天气等。

其次,进行评估病情:①采用标准的五步快速检诊程序评估伤员病情:a.耳听:听呼吸音,了解伤员的通气情况;b.眼看:看口唇有无苍白或紫绀、颈静脉有无搏动、胸部呼吸运动是否存在和对称;c.手摸: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d.询问:询问伤情,对伤员的意识进行评估;e.测量:测量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判断伤情严重程度。②目前,临床上已形成多种伤情评估方案[15],其中主要内容:a.创伤计分(TS):对循环系统功能、呼吸系统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评分,是一种对生理性损害的严重程度进行的评分;b.创伤指数(TI):根据循环状态、呼吸状态、中枢神经状态、受伤类型和受伤部位等5个项目进行计分,是一种多因素综合评分法;c.现场指数(PHI):根据呼吸、脉搏、收缩压及意识等生理指标参数进行评分;d.CRAMS评分:根据循环、呼吸、腹部体征、运动特点和语言功能等指标进行评分,各种方案各有特点、各有利弊。目前公认的较好方案是CRAMS评分。认为CRAMS评分可操作性强、简单准确,对提高车祸伤患者的成功救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现场救治。早期现场正确处理交通伤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和基础[16~18],其核心是维护循环和呼吸功能、止血、保护伤口、减少污染、避免加重损伤、挽救生命、减少残疾。对失血性休克者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积极输液扩容、恢复和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对呼吸功能异常者要尽量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块等,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或行环甲膜切开,或气管插管;对出现缺氧紫绀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0%;对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需掌握的基本急救措施有包扎、止血、固定等。经伤情评估后,即时进行现场救治。现场救治应做到稳、准、轻、快、沉着冷静,让伤员有安全感。①包扎:用无菌容器将脱出的腹腔脏器扣在腹壁上,然后敷料覆盖、包扎固定;用凡士林油纱厚敷料覆盖开放性血气胸的创口并包扎;行胸部穿刺减压术以纠正闭合性气胸所导致的呼吸困难症状;严禁拔出体内的异物,垫高异物周边并覆盖敷料等。②止血: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对创口深部出血进行止血;压迫鼻翼或用棉球或凡士林纱条填塞对单纯性鼻出血进行止血;用止血带或加压包扎对四肢体表出血进行止血;以止血钳对挤压伤肢体出血进行止血,禁用止血带止血。③固定:用颈托对颈椎骨可疑骨折者进行固定,用脊柱板对胸腰椎可疑骨折者进行固定,用健侧身体或夹板对四肢骨折者进行固定。院前急救要树立整体意识,首先要对伤情进行重点、全面的了解,防止遗漏,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研究表明,在伤员早期的创伤救治“黄金时间”如果能够得到有效救治,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会提高。因此,进行有效、快速的院前急救处理,是保全多发伤患者生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的重要保障。

第四,安全转运。对患者进行了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后,迅速将患者转送至医院,让其能尽早接受专科治疗。使伤员得到进一步救治是转运的目的,快速、稳妥进行转运是关键,应避免中途再次损伤[19~21]。安全转运需要做好以下几点:①转运前准备:对伤员进行现场紧急救治后,应该对伤情进行再次评估,只有确定伤员的病情暂时处于稳定状态,才能决定转运。按病情先重后轻顺序依次转运患者,就近转运至医院以减少长途转运带给伤员的风险,应做好中途的抢救准备,一旦伤员的病情在中途出现变化,应保证能够得到及时的抢救。同时向将要转运的医院告知伤员人数、伤情,需多长时间到达等,以便医院相关科室提前做好抢救的相应准备。急救车司机驾驶时应尽量保持均衡的车速,尽量保持车辆的平稳以减少颠簸,避免加重损伤而导致严重的转运意外。②监测伤情:转运过程伤情稳定是转运成功的关键。转运途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最大限度地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注意创面出血情况,注意受压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注意对颈椎可疑损伤的患者保持头部与躯干长轴一致,注意输液管路通畅,避免输液管、氧气管受压、堵塞等。③搬运转运:科学用力对伤员上下车进行搬运转运:对颈椎可疑损伤者必须保持头部和躯干同一水平,防止颈椎过伸、过屈和旋转,使用颈托对伤员颈部加以保护;对脊柱可疑损伤者用铲式担架搬运,整个搬运过程中严防损伤脊柱;对休克患者采取头部和下肢各抬高的“中凹位”;意识不清者侧卧位摆放或头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呕吐物堵塞气道;对腹部伤者取仰卧位;对胸部伤者取半卧位等。

小 结

重大车祸伤可以导致严重的创伤,伤员在受伤后30分钟内死亡率很高,因此,在重大交通事故伤害救治中重视院前急救是保证成功有效救治的关键。建立完善的急救网络并充分利用,加强急救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现场急救迅速准确地评估伤情,优先处理致命性损伤,及时有效地稳定伤情,快速的安全转运可将有效的院前急救顺利地延伸到院内救治,为患者争取到宝贵时间进行后续的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极大地改善了严重创伤的救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劲谋.道路交通伤的早期救治[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3):287-288.

2 王占魁,胡发明,徐泽孔,等.严重多发伤临床特点与救治体[J].海南医学,2010,21(15):50-52.

3 杨振华.重大车祸伤院前急救的研究进展[J].蛇志,2012,24(2):182-184.

4 苗志申.大型交通事故伤员的急救[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3):278-279.

5 徐少文,赵小纲,张茂,等.严重创伤救治若干新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5):456-458.

6 郭慧敏,杜军,尹代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974例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1):114-116.

7 王海荣.院前急救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4):207-208.

8 苏同舟,肖凤仙.院前急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2,14(34):2199-2204.

9 刘建辉,曹灵红,徐平,等.四川省自贡市院前急救时间分布规律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2):55-58.

10 梁贵平.96例交通事故伤的外科急救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4):422.

11 李建刚.车祸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临床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l2,17(6):801-802.

12 张连阳.中国大陆交通事故伤救治体系现状[J].交通医学,2011,25(3):217-219.

13 孟晓彦,陈传喜,周毅武.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前急救相关资料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5):77-79.

14 杨学安,智辉,周敬梅,等.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医疗救援要把握好四个关键环节[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80-81.

15 周卜邻,彭发吉,蒋辰芳,等.CRAMS评分法在成批车祸外伤院外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5):461-462.

16 李丽,陈伟.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进展[J].医学信息,2013,26(11):279-280.

17 郜斌.群体通伤的院外急救程序[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9):803-804.

18 徐少文,张茂,干建新,等.关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4-7.

19 施建国,姚远,周继红,等.规范创伤救治模式促进严重创伤救治质量的作用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2):1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