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道疾病预防控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呼吸道传染病;疾病传播;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69-01
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季节性,一般冬、春季升高;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播,故传播广泛、发病率高;未进行预防接种的人群,发病可呈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居住环境条件与易感者的比例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原则
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要统一指挥,有步骤、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其预防控制的主要原则是:
1. 迅速确定传染源,控制传染病进一步蔓延。迅速确定病因和传染源,消除或隔离并治疗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消除传染源的传播状态。估计潜伏期,提出人群隔离的标准,对人群进行隔离、留验、医学观察或监测。
2.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各有关部门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3. 保护易感人群。使用生物制品和预防性用药,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及个人卫生,提高人群抗病能力。
4. 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疫情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疫点、疫区;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二 预防与控制基本程序
当疫情发生后,通过疫情报告程序把疫情报告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及有关技术资源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三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和措施
1.接报疫情与处理
接到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值班人员或责任部门人员为责任汇报人,要详细记录报告内容,并主动询问记录有关事项及接报后初步处理。
主要应记录内容如下;
(1)报告者单位、姓名、性别、职务或职称、联系地址、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报告日期和时间。
(2)事件基本概况:包括发生疫情的类型、性质、时间、地点,疫情发生发展经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和死亡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检查检验结果,初步诊断意见,当地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可能的原因等。
(3)询问是否已将疫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如没有,应要求报告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4)提出将患者送入就近大医院诊治的建议及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的意见,询问所需的技术支持。
(5)初步处理情况:将接报疫情报告有关责任部门及向有关领导汇报,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6)记录人姓名、接报时间。
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前准备
包括现场调查组织措施、调查物品准备和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等。
(1)现场调查组织措施、疫情分级调查处理及组织协调。
(2)调查物品准备:现场调查物品充分准备是顺利进行现场调查的保证,包括个案调查、暴发调查、采样登记等各种调查表格,采样器材,消杀药品和器械,车辆等。
(3)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与使用卫生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事先接种相关的传染病疫苗,执行职务时穿着防护服装,建立实施操作时的隔离制度及安全操作制度,污染物的消毒制度及定期体格检查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在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因此现场调查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非常重要,尤其是要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的卫生和保护,预防感染。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初步调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一对照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等。
(1) 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在已判断暴发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暴发疫情开始发生的日期,暴发按日发病的人数,哪些地区或单位部门有病例及发病人数,查清并登记暴发过程中的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已采取什么措施和效果等。
(2)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疫情暴发后,结合职业、环境、生活、接触人群、动植物情况对患者、疑似患者和接触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3) 初步调查:核实临床诊断,判断暴发:核实诊断是向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疾病的诊疗经过,并认真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等。
4.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进一步发展
其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
(1)控制传染源:对暴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1) 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留验或家庭医学追踪观察,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对普通人群和患者一般接触者进行监测,根据暴发传染病的特性和相应疫苗的性质,决定是否进行应急预防接种工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传染病防病知识和措施的宣传工作,提高易感人群对疾病流行的认识,预防疾病继续发生和传播。
2)在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期,隐性感染者和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存在于密切接触者中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无症状,其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也高。
3)对于染病的动物,除采取样本进行实验研究外,应立即杀灭,并用焚烧等方法杀灭疫源地可能传播疾病的虫媒或动物,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疫源地分为疫点和疫区,一般单个或范同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或较大范围的疫源地称为疫区。
(3) 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要立刻隔离,要求患者戴口罩,并根据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密切观察其临床过程和治疗效果。
5.总结评价,撰写报告,提出建议
描述疫情暴发的基本情况,分析暴发原因、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三环节和流行病学特征。确定临床诊断与实验室分析结果是否符合、初步假设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否吻合,评估采取的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总结暴发疫情预防控制全过程应急处理的经验教训,提出进一步的防治、监测措施,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和反馈,最后对有关资料分类归档。
参考文献
[1]徐更强,卢文波,钟峰.关于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体会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 2007(5): 79-80.
[2]李立明.流行病学 2001.
广东省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广东江门 529000
[摘要] 目的 了解江门市急性呼吸道感染人群常见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 对2012年于江门市某医院就诊的60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者采集鼻、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甲型(FluA)和乙型流感病毒(FluB)、腺病毒(ADV)、博卡病毒(BoV)、鼻病毒(hR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PIV2、PIV3)、偏肺病毒(MPV),冠状病毒(HCoV)OC43、229E、HKU1和NL63等14种呼吸道病毒的核酸。结果 609份检材中,14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总阳性率54.84%(334/609),检出率依次为甲乙型流感病毒21.18%、副流感病毒1、2、3型9.03%、鼻病毒7.55%、呼吸道合胞病毒4.76%、冠状病毒3.61%、人博卡病毒3.45%、偏肺病毒3.12%、腺病毒2.13%。334例阳性检材中,合并2种以上病毒感染的有43例,合并感染率7.06%;合并3种病毒感染的有3份,感染率0.49%;合并4种病毒感染的有2份,感染率0.33%。男性呼吸道病毒阳性率58.81%,女性47.98%,提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结论 呼吸道病毒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而与年龄、季节和性别有关,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合胞病毒是引起江门市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
关键词 呼吸道病毒;监测;感染
[中图分类号] R7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c)-0136-03
[作者简介] 梁均和(1971-),男,广东恩平人,本科,副主任技师,研究方向:卫生检验。
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TI)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类疾病,目前已证明,95%的急性上呼吸道疾病和大部分的下呼吸道疾病是由细菌外的病原引起,其中以呼吸道病毒最常见[1-2]。病毒感染是引发RTI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3],在发达国家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和儿童住院的首位原因,在发展中国家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主要的死亡原因[4]。近年来新发现的病毒性传染病不断增加,对公众健康及社会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近10年来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如SARS、甲型H1N1、手足口病以及最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等,无不是由病毒所致。该研究利用江门市流感监测平台,对于在江门市某医院就诊的60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进行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2型、3型、腺病毒、博卡病毒、鼻病毒、偏肺病毒)、冠状病毒OC43、229E、HKU1和NL63共14种呼吸道病毒进行监测,以了解江门市呼吸道疾病病毒感染的状况,为疾病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12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到该市某医院就医的患者的鼻、咽拭子609份,其中男性386例,女性223例。患者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83岁。
1.2 仪器与试剂
采用德国QIAGEN QIAcube全自动核酸抽提仪和QIAGEN QIAamp MinElute Virus Spin Kit试剂盒提取总核酸;使用AB公司75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和华瑞安生物的14种呼吸道病毒阵列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检测。
1.3 方法
1.3.1 分组方法 将所有患者按年龄的不同共分为7个组,即≤6月组、7月~1岁、13月~2岁、25月~3岁、37月~5岁、61月~10岁、>10岁组,以了解病毒分布的年龄特点;将患者依据性别分为两组,即男、女组,以了解病毒分布的性别特点;同时根据时间分布,对不同季节病毒检出的情况进行分析。
1.3.2 检测方法 对所有搜集到的标本均行呼吸道病毒的检测:将搜集到的标本置于无菌管中,并使用生理盐水和病毒保护液进行保护,并详细标注,在0~4 ℃的环境中进行保护,于24 h内送往实验室提取核酸,将提取到的核酸置于-70 ℃的环境中进行保存,严格按照检测仪器要求进行操作。
1.4 统计方法
以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比较使用t检验。
2 结果
2.1 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情况
609份检材中,14种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阳性334份,总阳性率54.84%(334/609)。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流感病毒,阳性率为21.18%(129/609),其它从高到低排列的分别是副流感病毒(1,2,3)型9.03%(55/609)、鼻病毒7.55%(46/609)、呼吸道合胞病毒4.76%(29/609)、冠状病毒3.61%(22/609)、博卡病毒3.45%(21/609)、偏肺病毒3.12%(19/609)、腺病毒2.13%(13/609)。在334份阳性检材当中,合并2种以上病毒感染的有43份,合并感染率7.06%(43/609),其中合并3种病毒感染的有3份,合并感染率0.49%,合并4种病毒感染的有2份,感染率0.33%。
2.2 呼吸道病毒与年龄的关系
0~6个月的婴幼儿检材共有20份,病毒阳性率40.00%(8/20);6个月~1岁的婴幼儿检材145份,病毒阳性检出率为64.83%(94/145);1~2岁的患儿检材有92份,病毒阳性检出率53.26%(49/92);2~3岁的患儿检材有55份,病毒阳性检出率为50.91%(28/55);3~5岁的患儿检材有89份,病毒阳性检出率为49.44%(44/89);5~10岁的患儿检材有77份,病毒阳性检出率为46.75%(36/77);>10岁年龄组检材有131份,病毒阳性检出率57.25%(75/131)。其中6月~1岁婴幼儿病毒阳性率最高,提示该年龄组婴幼儿更加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见表1。
2.3 呼吸道病毒与性别的关系
609份检材当中,男性病例386份,女性病例223份,男女性别比为1∶0.58。其中男性病例检出病毒阳性样品227份,病毒阳性率58.81%(227/386);女性病例检出病毒阳性样品107份,阳性检出率为47.98%(107/223),男性样品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9,P=0.0097)。提示相对于女性,男性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见表2。
2.4 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时间分布
609份检材当中,各种病毒一年四季均有检出,病毒检出率在50%左右,其中春季呼吸道病毒检出率最高,达到62.56%,检出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与流感的流行有关。 1~3月份,阳性检出率较高的病毒分别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其阳性率依次为27.31%、9.69%、9.69%;4~6月份,阳性检出率较高的病毒分别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偏肺病毒,其阳性检出率依次为27.151%、13.24%、3.97%;7~9月份,阳性检出率较高的病毒分别是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其阳性检出率依次为11.96%、11.96%、10.87%;10~12月份,阳性检出率较高的病毒分别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其阳性检出率依次为11.51%、10.07%、7.19%。见表3。
3 讨论
呼吸道病毒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治疗上也主要依赖于病毒病原学的检测[5-6],而多病毒共感染、病毒的变异和新病毒的出现是呼吸道病毒检测技术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一般的临床医疗单位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或极少开展病毒病原检测,只把法定传染病送疾控部门检测,造成临床极大部分病毒病缺乏实验室的病原学诊断,不利于诊疗及疾病预防控制,大大降低了疾病监测网络的敏感性。该文通过对在该市某医院诊疗的60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者开展14种呼吸道病毒核酸的检测,发现该人群呼吸道病毒感染率较高,达到54.84%。呼吸道病毒感染一年四季都处在相对较高的态势,特别是春季病毒感染率比其它季节明显偏高,达到62.56%,这可能与该季节流感的流行强度较高有关。这次监测,感染率较高的病毒依次是流感病毒(A+B)、副流感病毒(1、2、3)、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人博卡病毒、偏肺病毒、腺病毒。该研究中发现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当中,病毒混合感染率较高,在334份阳性检材当中,合并2种以上病毒的有43例,病毒混合感染率达到7.06%。各年龄组人群呼吸道病毒病均可感染,其中6个月到1周岁的患儿阳性检出率明显大于1~2周岁患儿、2~3周岁患儿以及0~6个月患儿。符合李梨平等人报道结果[7],提示6个月~1周岁的儿童更加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这可能是因为小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比成人差,年龄越小,免疫功能越差。小儿的呼吸道中免疫球蛋白低下,不能抵抗病菌的入侵。咳嗽反射差,呼吸道排痰的功能差,有痰排不出,病菌容易在呼吸道安营扎寨、生长繁殖。呼吸道中的免疫球蛋白在12岁才达到成人水平,因此12岁之前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8]。同时,婴儿出生后体内有母亲传给的免疫球蛋白,这些免疫球蛋白在6个月后消失,而这时婴儿本身尚不能合成免疫球蛋白,所以在6个月后呼吸道感染突然增多。而1~3周岁的小孩器官发育比一周岁前较完善,所以6个月~1周岁的小孩呼吸道感染率较高。另外,发现男性患者病毒感染率高于女性患者,提示男性患者特别是婴幼儿比女性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
综上所述,呼吸道病毒感染是我市急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由于此类疾病往往具有起病急、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等特点,精确的病原学检测不仅是疾病确诊的依据,也是合理选择治疗方案的基础。加强对病毒性疾病病原学的监测和检测,了解和掌握呼吸道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对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降低药物滥用,降低诊疗费用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呼吸道病毒往往容易引起流行及暴发,对社会影响较大,每起疫情对临床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都是严峻挑战,系统地开展相应病毒的监测,将进一步提高对病毒性疾病的预测、预警以及应对重大传染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梓荆.小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与病毒性肺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4.
[2] 肖霓光,张兵,段招军,等.1165 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的病毒病原学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14):28-32.
[3] Midulla F,Scagnolari C,Bonci E,et al.Respiratory ayncytialvirus,human bocavirus and rhinovints bronchiolitis in infants[J].Arch Dis Child,2010,95:35-41.
[4] 隋竑弢,王大燕,舒跃龙.呼吸道病毒多病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13,29(2):238-244.
[5] 吉维民.ICU患者医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4):366-368.
[6] 刘利君,罗鑫,郑动,等.我院2012年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30):2832-2835.
[7] 李梨平,赖源.长沙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7(2):876-878.
【关键词】 流感;患病率;流行病学方法;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51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7-0586-02
Epidemiological Chracters of Massive Colonies of Flu Like Cases In Hangz hou Schools from 2004 to 2005/XIE Li, WANG Lin, DENG Jing, et al. Hangzh o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ngzhou(310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s of flu like cases i n school,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Investi gation was carried out among the students who had flu like syndromes in 2004-200 5. Their nasopharynx mops were collected to examine flu viruses. Results In 2004 -2005, 150 flu like outbreaks reported in schools, and 2 853 (93.79%) were stude nts. February to April and September to November were the epidemiological pinnac les. Average cases of epidemic were 19.08, and the average time was 5.36 days. F lu virus was examined from 65.85% epidemics and 29.41% cases. Conclu sion Flu outbreaks partially and sporadically in Hangzhou.
【Key words】 Influenza;Prevalence;Epidemiologic methods;Studen t health services
流行性感冒(流感)属呼吸道传染病。我国92%的流感爆发发生在中、小学校,以学生 发病为主[1-2]。近年来杭州市初步建立起包括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10家市级流 感监测哨点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的流感监测网络,按照《中国流感监测工作规范》 开展流感监测[3],监测系统覆盖了全市各县区人口,实现了临床、病毒学信息一 体化[4]。现将杭州市2004-2005年学校类流感爆发疫情及其流行特征报道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和表格,对发生类流感疫情的在校学生和到当地医院就诊学生的一般情况、接 触史、外出史、发病时间、主要临床症状、可能的暴露因素等情况进行调查。类流感病例为 体温≥38℃,伴有咳嗽、咽喉疼痛、全身疼痛等急性呼吸道症状之一的病例。
采用Excel 2000录入调查资料,按照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现场调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计报告类流感疫情161起,总发病 3 042例,症状表现为发热(38℃~40℃)、咳嗽、咽痛、头痛、头晕、全身乏力,少数学 生有流涕等卡他症状和扁桃体肿大等症状。学校发生150起疫情,有120起发生在中心城区, 占80%;30起发生在郊区县(市),占20%。发病学生2 853例,占总发病人数的93.79% ,占学校发病人数的99.69%;教师9例,占总发病人数的0.29%,占学校的0.31%。见表1。
2.2 发病的季节特点 2至4月及9至11月为2个高发期,2月发病人数最多,3 月发病起数最多,2至3月共发生109起,占72.67%;发病人数1 978例,占69.33%。9月发生1 1起,占7.33%;发病人数225例,占7.86%。11月发生13起,占8.67%;发病人数255 例,占8.91%。见表2。
2.3 报告起数、人数及时间特点 每起类流感疫情发病人数的均数为19.08 例。其中发病人数3~10例52起,占34.67%;11~20例50起,占33.33%;21~30例26起,占1 7.33%;31~40例8起,占5.33%;41例以上14起,占9.33%。
每起疫情的平均报告时间为5.36 d。在病例发生单位中,以幼儿园的报告时间最快,为3 d ;在流行季节中,以11,12月的报告时间较快。见表1,2。
2.4 实验室检测结果 对发病3 d以内未用抗病毒药物的类流感病例采集鼻 咽拭子标本,立即送实验室,利用MDCK细胞传代技术分离流感病毒。对41起疫情进行鼻咽拭 子采样检测,采集标本221份,65.85%的疫情(27起)检出流感病毒,标本阳性率为29.41% 。其中17起检出甲3型流感病毒39份,标本阳性率为17.65%;9起疫情检出甲1型流感病毒阳 性25份,标本阳性率为11.31%;1起疫情检出乙型流感病毒阳性2份,标本阳性率为0.9%,另 有2起检出腺病毒。同期在医院就诊的287例患者,病毒检出率为19.16%;爆发疫情与医院就 诊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7,P=0.007),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流感疫情主要以散发和局部小爆发为主,流行毒株以H3N2为主[5] 。从 年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10岁以下年龄组,占50%以上,提示儿童是流感的主要侵犯对象 [2-3,6]。2004-2005年杭州市共报告150起学校集聚性类流感疫情,表现为散发和 局部小爆发,病毒分离以甲型为主。杭州市气候温暖潮湿,四季分明,适合流感病毒的传播 。流感在杭州市有2个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2-4月和9-11月,与全省及其他省市流感流行一 致[7-9]。冬春季流行较夏秋季节更为严重[10],可能因为此时气候干燥 ,温度较低,湿度较高,有利于病毒生存[11]。该季节呼吸道疾病易发,多数学生 未接种流感疫苗,流感病毒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的微粒或气溶胶扩散,教室和宿舍这 类封闭环境增加了暴露流感病毒的危险,很容易实现传播,易在中小学生中引起局部爆发。 因此做好该类人群的监测,对流感的防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类流感爆发疫情和散发的类流感病例的流感病毒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不仅要重视 类流感爆发疫情的预防控制,同样对就诊的散发类流感病例应做好隔离治疗。
4 参考文献
[1] 李燕婷,陈健,孔利群,等.上海市1999-2003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中国公共 卫生,2005,21(1):127-128.
[2] 张烨,李梓,郭俊峰,等.中国2000-2001年流行性感冒流行情况.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24(1):4-8.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流感监测工作规范(试行).2002:23-31.
[4] 张静,施国庆,舒跃龙,等.提高我国流行性感冒监测能力的对策研究.中国计划免 疫,2005,11(5):339-342.
[5] 瞿风歧.一起群发性甲型流感疫情的调查与处理.江苏预防医学,2005,16(3):27-28 .
[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国家流感中心.流感简报,2004:21-25.
[7] 那丹宇,赵习芳,王乃昌,等.2004-2005年山西省流感样病例的病原学检测.疾病监 测,2005,21(1):6-7.
[8] 杨仕贵,陈恩富,谢淑云,等.浙江省2004年流感疫情报告与哨点监测一致性评价. 浙江预防医学,2005,17(11):8-10.
[9] 朱洪浩,徐西雁,刘传楠,等.武汉市2003年流感监测及当前优势流行毒株的抗原性 和基因特性分析.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4,18(3):210-212.
[10]王撷秀,单爱兰,高璐,等.天津市2004年流感监测分析及疫苗经济效益评 估.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1):848-849.
【摘要】目的 分析会宁县一起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用荧光定量RT2PCR检测患者咽拭子标本中的流感病毒核酸。结果 2009年5月10日至5月20日甘肃省会宁县四房吴乡三房吴中学发生了一起流感暴发疫情, 疫情涉及本校全部12个班级,共报告病例183例,罹患率为17.36%。用RT-PCR法从7例患者的咽拭子标本中检出B型流感病毒阳性,病毒分离检出1株B型流感病毒(Victoria)。结论 该次疫情为B型流感暴发;疫情初期报告、及时隔离病人是控制流感疫情的关键,学校学生流感监测与报告系统需要加强。
【关键词】B型流感病毒;暴发;流行病学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强,任何性别、年龄、种族的人均有可能被感染,由于其传播速度极快,病毒极易发生变异,故每年流感都会发生不同规模的流行[1]。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会宁县四房吴乡三房吴中学一起流感暴发疫情进行分析,旨在了解流感暴发的流行特征,掌握发病规律,对易感人群开展流感监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控制流感暴发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来源于会宁县四房吴乡三房吴中学一起流感暴发的现场调查资料。咽拭子标本由会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现症学生采集所得。
1.2 判定标准:流感样病例、流感确诊病例和疑似流感暴发的判定依据《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4-1995)和2003年《全国流感监测方案》(试行)。具有发热(体温≥38℃),伴有咳嗽或咽痛、全身酸痛等症状,缺乏其他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的急性呼
吸道感染病例,即为流感样病例;具有实验室依据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即判为流感确诊病例。在某一相对集中的区域内(村庄、学校、幼托机构、工厂等集体单位),1周内出现30例及以上,或集体单位中10%以上的聚集性流感样病例,即判定为疑似流感暴发。
1.3 标本采集处理:按照《白银市流行性感冒监测方案(试行)》流行性感冒个案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暴发特征;采集发病2 d内具有典型症状患者的咽拭子标本送检, 由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4-1995)附录A进行流感病毒分离培养及鉴定,用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
1.4 数据统计方法:应用SPSS 11. 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该校位于四房吴乡三房吴村三房吴社,距乡政府5公里,距村委会0.5公里,交通较为便利,该校为寄宿走读制学校,教师44名,学生1054名(其中寄宿生755人,走读生299人),设有七、八、九三个年级12个班,拥有三栋平房12间教室,平房宿舍20间(每间50m2),学生住宿拥挤(每间约38人),校内卫生一般。此次暴发疫情患病183人。首发病例王栋,男,14岁,九(3)班学生,自5月10日起出现发热(38.5℃)、流涕、咳嗽、头痛、头晕、胸痛等症状,在家自行服药治疗,病情好转后已返校。发病前无外出史,无流行病学接触史。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5月10日出现首发病例后每天都出现新病例,发病高峰在5月14日至5月17日,占发病总数的81.87% (150/183) 。经采取防控措施,末例病例出现在5月20日,历时10天。疫情报告时间是5月17日。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图1。
2.2.2 人群分布:该暴发疫情的183例病例中,男105例,女78例,男女病例性别比为1.35 ∶1,男、女生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 0.157, P值> 0. 05)。
2.2.3 班级分布:病例均为学生,教职工无发病者。疫情涉及全部12个班级,该校共有学生1054名,患病183例,罹患率17.36%。
2.2.4 疫苗接种史:所有病例均无流感疫苗免疫史。
2.3 病例临床表现 :发病学生均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表现, 全身症状轻,经过门诊治疗处理,病情好转或稳定,未出现肺炎、脑膜刺激征和皮疹等,无住院病例和危重病人。
2.4 实验室检测 :采集患者急性期咽拭子10份, 进行流感病毒分离培养及鉴定,检出1株B型流感病毒(Victoria),用RT-PCR检测出7例B型流感病毒阳性。
3 讨论
流感最显著的特点是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流行3~4周就会停止,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多罹患于青少年,恢复快,一般不留后遗症[2]。该校流感暴发疫情有以下特点: (1)起病突然,发病时间分布呈暴发特征;( 2)波及面广,全校多个班级均有病例;(3)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痛、乏力等症状;(4)具有一定的聚集性。造成本次B 型流感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有:(1) 首例患者未能及时得到隔离治疗,是导致此次流感暴发的主要原因;(2) 学校学生人群高度密集,密切接触的机会增多,且教室和住宿条件差, 为这次暴发流行提供了条件;(3)患病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经济等原因,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低,从而导致易感人群大量积累。
5月17日接到疫情报告后,我县迅速启动会宁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采取隔离病人、加强病例监测、学校建立日报及零报告制度、未发病学生进行预防性服药等积极有效地措施,疫情迅速被控制。因此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并要求病人退热后2d 方可解除隔离) ,是控制流感暴发的重要措施。学校应在流感流行季节加强流感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病意识;加强教室开窗通风和室内预防性消毒工作,积极倡导学生接种流感疫苗。老师应警惕流感病例的发生,发现流感类似病例及时劝其回家隔离治疗。落实疫情报告制度,提高义务疫情报告人员的疫情报告意识和责任;加强疫情监测和主动搜索力度,确保疫情报告的灵敏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在流行季节开展上呼吸道疾病监测,做好流感疫情的监测与预警工作;从而能为流感流行的应对提供及时和有针对性的决策信息。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的发现、报告和管理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3]可以有效地控制疫情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GE Q, F IL IP L,BA IA, et al. Inhibition of influenza virus production invirus 2 infected mice by RNA interference. Proc Natal Acad Sci USA,2004, 101 (23) : 8 676 - 8 681
[2]张静,杨维中,郭吉元,等. 中国2001 - 2003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6) : 464
一、总则
(一)目的
为认真做好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监测、药物和公共卫生干预等准备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流行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甲型h1n1流感在我州的流行对公众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充分准备。坚持“预防为主”工作方针,积极组织落实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指挥有力,协调有序。坚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积极协调各级、各部门落实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准备和应急处理工作。
加强能力,提高水平。加强人员、技术和物资准备,主要依靠省及本州力量做好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准备工作和应急处理工作。
及时预警,有效应对。加强疫情监测预警能力,依靠科学技术,及时做好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各项工作。
(三)编制依据
《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青海省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应急预案(试行)》》。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前的应对准备工作及流行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工作。
(五)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阶段划分和应急反应分级
根据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特点,将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大流行阶段和结束阶段。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规定,按照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和流行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波及范围,将甲型h1n1流感疫情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进行预警,分别实行ⅳ级、ⅲ级、ⅱ级和ⅰ级应急反应。
甲型h1n1流感流行各阶段由州卫生局组织有关专家判定。州卫生局就疫区的划定和宣布向州政府提出建议。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就当地疫区的划定和宣布向本级政府提出建议。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指甲型h1n1流感流行发生前的阶段。由于其潜在的流行威胁,必需做出相应的应急反应。应对流行的准备阶段包括下列几种情况及应急反应级别。
(1)无应急反应阶段:无甲型h1n1流感病例报告。
(2)蓝色预警——ⅳ级应急反应阶段:人类标本中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或检测到抗体,但未出现临床症状。
(3)黄色预警——ⅲ级应急反应阶段:人类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发病,但未发生人传人病例。
(4)橙色预警——ⅱ级应急反应阶段: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传播范围相对局限。
2、大流行阶段,红色预警——ⅰ级应急反应阶段
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之一,即为大流行阶段。
(1)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持续快速地传播;
(2)卫生部宣布发生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或省卫生厅宣布我省发生甲型h1n1流感流行。
3、结束阶段
全州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由州卫生局组织专家组论证,结合省级专家组意见判定大流行结束。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甲型h1n1流感流行准备工作
(一)由州人民政府成立的“人民政府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州卫生局,负责流行准备工作的日常事务。其职责为:
1、领导、协调全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流行预防控制和医疗准备工作。
(1)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制定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年度准备工作计划;
(3)加强甲型h1n1流感监测工作和监测系统建设;
(4)做好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干预准备工作;
(5)定期组织州卫生局甲型h1n1流感防治专家组分析、评估甲型h1n1流感疫情;
(6)定期对准备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2、配合州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交流机制和渠道。
3、根据上级部门授权,及时公布有关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发出预警,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二)职责分工
1、共同职责
(1)准备阶段
各部门制定相应的流感应急方案,做好各部门准备工作,及时相互通报甲型h1n1疫情监测信息。运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及宣传画、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向群众普及防治知识,劝阻群众取消或推迟赴疫区非必要的旅行。
(2)流感大流行阶段
各部门按照本部门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职责、确保流感大流行阶段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不延误工作的开展。保证其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与卫生部门合作,提供相应的防护措施。部门间应及时相互沟通、交换信息,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2、部门具体职责
为保证防控工作各个环节的衔接、协调、有序进行,成立“人民政府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州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州政府办公室、州卫生局、州委宣传部、州发展改革委员会、州经济贸易委员会、州教育局、州公安局、州财政局、州农牧局、州交通局领导任副组长,州旅游局、州民宗局、州科技局、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州妇联、州监察局、州民政局、州司法局、州建设局、州工商局、州质监局、州食品药品监管局、武警人民政府支队、德令哈车务段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州卫生局。
各成员部门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原则,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做好应对准备,明确相关职责,落实防范措施,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做好各部门方案。落实相关防范措施,密切跟踪境外疫情发展,做好疫情研判和风险评估工作。各部门职责分工如下:
州卫生局组织协调全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流行预防控制和医疗准备工作。加强甲型h1n1流感监测和监测系统建设,做好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干预准备工作,定期组织州卫生局甲型h1n1流感防治专家组研判甲型h1n1流感疫情,对准备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配合州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交流机制和渠道,及时公布有关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发出预警,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州委宣传部组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单位,及时报道州卫生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并积极主动地正确引导舆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宣传报道、危机心理干预和防病知识普及。
州发改委负责协调维护市场秩序,保持物价稳定。
州经贸委负责组织应急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防护用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储备和调度,保证供应。组织做好参加外经贸活动人员的宣传、登记、观察工作,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外经贸活动期间跨地区传播扩散。
州公安局密切注视疫情动态和与疫情有关的社会动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事件,查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落实强制隔离措施。做好突发应急处理的涉外事务,协助卫生等部门对曾往返流行地区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州财政局负责安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经费,并做好经费和捐赠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州交通局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乘坐公路交通工具的人员进行检疫、查验工作,防止传染病通过交通运输环节传播。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以及防治药品、器械等急用物资和有关标本的运送,做好疫区的公路等交通管理工作。
州农牧局负责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开展对与人类接触密切的动物相关传染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州工商行政管理局切实履行食品流通环节安全监管职责。
州教育局和州妇联组织实施各类学校、托幼机构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在学校、托幼机构内发生,做好在校(园)学生、儿童和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州科技局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技术研究方案,统一协调、解决检测技术、药物和应用中的科技问题。
州民宗局会配合有关部门在主体少数民族和宗教人员中开展甲型h1n1流感宣传教育工作,协助处理防控工作中涉及民族关系的特殊事宜。
州监察局负责落实防控工作中的责任追究制和行政问责制,加强防控工作各环节的监察,依法查处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行为。
州民政局组织和动员社区村委会力量,参与群防群控。协调做好死亡人员的火化和其他善后工作。
州司法局配合卫生部门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制定并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的工伤待遇政策。
州建设局负责指导、督促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企业,做好建设工地农民工的宣传教育等工作。
州质监局负责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所涉及的防护用品、器械等物品的生产企业实行严格质量监管。
州旅游局组织做好旅游团队及人员的宣传、登记、观察工作,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州内外团队中发生和跨地区传播扩散。
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生产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武警海西支队组织指挥武警部队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行动,配合公安机关做好事件现场的控制工作。
德令哈车务段负责组织对进出火车站和乘坐火车的人员进行检疫、查验工作,将发现的传染病人和疑似传染病人移交指定的医疗机构处理,防止传染病通过铁路运输的环节传播。确保铁路安全畅通,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以及防治药品、器械等急用物资和有关标本的运送,做好疫区的铁路交通管理工作。
(三)准备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
全州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了解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准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方案,保持方案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通过组织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落实措施;
各成员单位指定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并确保信息和政令的畅通。
(四)应急指挥组织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州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向州政府提出成立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三、准备工作
在特定的时间内,不同地区会处于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不同阶段,因此,准备工作是个连续的过程,并贯穿于应对工作的始终。
(一)监测
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加强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预警。
1、监测工作内容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要认真做好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暴发疫情监测工作。
医疗机构要按有关要求,采集流感样病人标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标本及时按要求运送省疾控中心流感实验室进行检测和病毒分离,并报告结果。
2、报告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青海省流感监测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和方案进行报告。
3、信息交流
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利用“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对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定期分析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保持信息沟通,及时收集分析全国、全省流感监测信息,报告州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及时反馈给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有关医疗机构。
州卫生局协调有关部门建立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及时互通甲型h1n1流感监测相关信息。
(二)医疗救治机构准备
州卫生局指定州人民医院和格尔木市、天峻县、都兰县、乌兰县、茫崖行委、冷湖行委、大柴旦行委人民医院为集中定点救治医院,收治甲型h1n1流感感染病例,并制定启动临时医疗救治点的工作预案。在省卫生厅确定格尔木市人民医院为省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基础上,确定州人民医院为州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两家医院按照《流感监测方案》,做好监测、报告、分析等有关工作。
疫情应对处置中,对德令哈地区有关人员需要采取隔离措施进行医学观察的情况,10人以下人员在州人民医院隔离观察,10-18人在州蒙藏医院隔离观察,18人以上的请示州政府确定在相对偏远、独立的宾馆隔离观察。各地自行确定隔离观察场所。
(三)人员准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测等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和以临床医学专家为主的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本辖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业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指导做好病人诊断、救治和疫情的调查处置工作。
定点医疗救治机构要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病人的救治。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组建流行病学、消毒、实验室检测等专业人员参加的疫情应急调查处理小分队。
(五)技术准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专业人员熟悉并掌握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消毒、隔离、防护措施和技术要求。各级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和乡村医生。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应急演练,总结提高应急实战能力。为强化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高多部门参与协调处置能力,适时开展多部门参与的综合应急演练。
(六)经费和物资准备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安排落实本级防治专业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疫情监测、病人救治、应急疫情调查处理等工作所需经费,保障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和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应急反应和结束
州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部门,依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按照本方案应急反应级别,根据州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部署,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反应机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落实相应的防控应对措施。
(一)ⅳ级应急反应
发生地将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的人员送定点医疗机构,做好医学观察、消毒和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采集密切接触人员标本进行分离,进行医学观察,采取防控措施。
(二)ⅲ级应急反应
1、病人救治和密切接触者处理
列为医学观察者,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疑似、确诊病例应送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为期至少7天的隔离治疗,若7天结束后仍发热,应继续隔离直至体温正常。隔离治疗期间,疑似、确诊病例要按诊疗方案规范管理。
所有相关医疗机构应做好院内感染控制以及医务人员和病例的个人防护,具体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的有关要求执行。
按照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原则,对疑似、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并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每日测量体温和健康询问,做好登记。对医学观察期间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在采取有效防护条件下,应立即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的有关要求进行判定和管理。
2、流行病学现场调查
对报告的所有病例立即进行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居住地及家庭背景、发病和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暴露史、旅行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附件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和填表说明。
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州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甲型h1n1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有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分析结果和调查报告应及时整理归档。
3、监测和报告
全州各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设立发热及流感样病例预检分诊点或指定专人加强预检分诊工作,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对具有流行病史的流感样病例或肺炎病例要立即进行隔离和报告,并采集标本,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送省疾控中心流感实验室进行分离鉴定。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对所有流感样病例及时报告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发现疑难病例要按照转诊、会诊程序,严格执行医治要求,实行“首诊负责制”。
医疗机构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流感样病例要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发现可疑病人立即隔离、报告、采集标本,由当地疾病控制机构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实验室进行流感分离鉴定。
卫生、农牧、公安、质监、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机构应及时相互通报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
4、疫情、信息
州卫生局经省卫生厅授权、州政府同意,负责向社会本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信息。州卫生局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和防治工作情况。
5、其它公共卫生措施
(1)消毒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和指导做好对可能污染的物品、用具和可能污染场所的环境的消毒工作。
(2)健康教育与咨询
疫情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教育群众出现流感样症状要及时就医,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外公布咨询电话,接受群众有关流感防治知识的咨询。
(三)ⅱ级应急反应
在ⅲ级应急反应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1、检疫
疫情发生地区对外出人员实行交通检疫措施,测量体温,对体温≥37.5℃者进行医学观察。
未发生疫情地区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人员实行交通检疫措施,进行详细登记,测量体温,询问有关症状,对体温≥37.5℃者进行医学观察。对可疑病人,立即送当地医疗机构作进一步医学检查,并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未发生疫情地对来自疫情发生地区人员实行健康随访制度,要求每日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健康状况,出现症状者,立即送当地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检查。
2、紧急措施
疫情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就实施疫区封锁、停产、停业、停课等措施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
3、病例转运
医疗救治病例收治到定点医院,转运工作由接诊医疗机构或急救中心承担,转运过程中司机和医护人员要采取预防措施。
(四)ⅰ级应急反应
大流行期间,对卫生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和调度。
1、医疗救治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甲型h1n1流感流行情况,调动一切医疗资源,加强危重病人的救治。在必要时,建立和启用临时医疗救治点。
医疗机构就诊的所有呼吸道疾病患者均须佩戴口罩。
2、监测策略调整
监测重点为收集和报告流感样病例就诊数、住院病例数和严重病例、死亡病例情况,病人药品使用和耐药情况、其他物品的使用情况,为掌握疫情进展、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医疗救治、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
3、药物和防护用品
应急指挥机构及时组织评估、预测药物和防护用品需求量,最大程度地满足防控工作的需求。
4、州卫生局定期向社会公布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情况。
5、其它公共卫生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制定宣传方案,运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及宣传画、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向群众普及防治知识,劝说群众取消或推迟赴疫区的旅行。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就实施疫区封锁、交通检疫、停产、停业、停课等措施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统一的咨询热线电话,解答群众有关流感防治的咨询和投诉。
(五)甲型h1n1流感流行结束
1、评估
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结束后,州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危害、现场调查处理、药物使用情况、病人救治情况、措施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
2、善后处理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在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应急处理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人员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补偿。
3、疫情常规监测系统的建立
为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生,总结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防治应对和防控工作的经验教训,建立我州甲型h1n1流感常规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应保证其监测敏感性。
五、督导
(一)准备工作的督导
州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准备情况进行督查,各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督查内容包括实施方案的制定,组织的建立和行动机制,监测系统建立和运行,药物准备,医疗救治准备,培训及演练,健康教育等。督查组成员包括卫生行政领导、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采用明查暗访的形式,调查真实的准备工作情况,并做到调查与指导相结合。督查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和通报。对需要整改的,进行动态跟踪督办。
(二)应急工作的督导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组织对辖区各部门甲型h1n1流感流行应急工作的全面督查,按照相关行政和技术规范要求,逐项进行督查、督办。督查内容包括监测系统,药物管理,医疗救治,健康教育和咨询等。在现场解决督查中发现的问题。
[关键词]疾病 预防 治疗 要点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98-01
一、前言
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猪肉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为了适应需求,养殖模式开始迅速改革,但是这其中出现了很多影响发展的问题。最大的危害就是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这些年温和型和慢性以及隐性病的流行,如果不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将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长岭县的养猪业情况
在饲养管理方面,长岭县的养殖户所饲养的猪的品种多为杂交改良品种,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地方品种。近些年由于猪品种和市场需求不能融合,受市场价格等影响,外加大量出现的屠宰母猪现象,极大的影响了长岭县养猪业的良好发展。此外,这也从另一方面促使市场波动周期变短,使得养殖户的风险增大。选留后备猪的措施和规定的不完善以及对品种检疫措施的疏忽,导致猪的疾病预防控制不能明确。
长岭县养殖户对于饲料的鉴别力也比较欠缺,高价买劣质饲料的现象频繁出现。由于资金短缺而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使得在饲料选择上过于马虎,而有的时候为了追求猪的生长速度,甚至采取盐酸克伦特罗这类违禁药物。
在疫病的防治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消毒药液的配比不科学,导致消毒不彻底。有些养殖户消毒意识淡薄,以为只要进行消毒就会起到疾病预防的作用,且长时间只用一种药物。第二,长岭县中有些养殖户的防疫意识不够完善,采取的防疫措施不给力,随意性大。第三,滥用药物。养殖户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为了能够快速见效而滥用药物,完全没有考虑饲料中是否含有假药或者是劣质药物。
三、养猪常见疾病的防治
1.猪瘟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所引起的,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病种致死性传染病,临床的表现较为复杂,最普遍的是器官出血和梗死坏死的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当猪瘟病毒进入到猪体内时就开始入侵淋巴结,然后在到达各个脏器。粪便中排出的分泌物以及组织器官中都含有大量的病毒。
主要表现是母猪的繁殖出现障碍和猪仔的较高死亡率,症状有急性型和慢性型和迟发型,长岭县多以急性和慢性为常见,开始表现为体温升高,食量剧减,喜欢钻草窝,几天后开始拉稀,大约一周左右死亡,如果一个月不死的即为慢性。防治要点: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用猪瘟冻干菌进行预防接种。对易发病的猪要及时进行隔离,必要时进行封锁和扑杀,焚烧或者掩埋。
2.猪丹毒
猪丹毒是一种由猪丹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在长岭县地区多在四五月发病,高峰期在七八月。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阳性杆菌,对于外界的环境适应力极强,能够在土壤里存活很长时间,很容易在饮水和饲料中引起传染。
急性中多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伴随着红色眼屎出现,几天后出现凸起的方形红色疹块,如若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导致死亡或者变为慢性病,直至皮肤坏死,衰弱死亡。
防治要点:防止该病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免疫接种,疫苗的种类也比较多,常见的有灭活苗和弱毒苗,通常在住在断奶后进行免疫,之后每隔半年左右再免疫一次,对于已经发病的猪体,初期可以进行大量的青霉素注射,配合抗猪丹毒血清使用具有极佳的效果。
3.猪链球病
这种病是一种多型性的传染疾病,急性的特征是出血症和脑膜炎的发生。出血症的特点是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突然倒地或者抽出死亡,口鼻中流出的液体为红色泡沫状。脑膜炎的特征是常见于小猪身上,体温骤然升高,间歇性的神经症状出现,侧卧倒地,四肢呈泳状拨动。慢性的表现是关节炎和淋巴结炎的发生。关节炎的特征是关节肿胀,长达两周以上。淋巴结炎的特征是下额淋巴的肿胀,之后会破裂,流脓。
防治要点:可以使用抗菌素等药物进行预防,并且要加强消毒处理和管理工作。对于已发病的猪体,常使用新霉素等药物的配合进行治疗。
4.猪传染性鼻炎
这是一种由细菌引发的呼吸道疾病,慢性。特征主要是鼻炎的发生,猪面部发生变形,特别是鼻甲骨发生萎缩和生长迟缓。
临床表现是流鼻血和鼻部歪斜,面部变形。由于这种病损害了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猪的抵抗力低下,特别容易感染其他病原,引发综合征。
防治要点:目前普遍采用两种疫苗进行预防,Bb灭活细菌和Bb-Pm灭活二联油菌。通常在母猪产前的一个月左右进行接种,在猪仔达到四周龄时再接种一次,八周龄时再接种一次。对于已发病的猪体,可以使用土霉素和庆大霉素到呢个进行治疗,可以结合鼻腔内喷用药物一起使用。
5.猪传染性胃肠炎
该病是由胃肠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特征是呕吐和严重的水样腹泻。病猪和带毒猪是重要的传染源,病毒通过脏器和体液排出,然后感染其他猪体。
这种病有一到两天的潜伏期,但是传播极为迅速,几天内就可以蔓延至整个群体。猪仔表现为呕吐和腹泻,粪便夹杂气泡。病猪表现为极度口渴和脱水。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0日龄的死亡率可高达100%。
防治要点: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提高猪体的免疫能力,以免疾病迅速蔓延。暂时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对于发病猪,首先要暂停其饮食,继而补充水份和电解质,小猪仔可以使用一些抗生素防止感染。一定要做好保温和消毒工作。
MERS和SARS有什么异同
MERS的中文名字是中东呼吸综合征,是由2012年在沙特首次发现的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呼吸道疾病。这种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提起冠状病毒,大家都会想起2003年“非典”疫情的罪魁祸首――“SARS”病毒。
MERS和SARS都属于冠状病毒,甚至有人将MERS称为“新SARS”或“类SARS”。但是二者无论在基因水平还是流行特点上都有很大区别:从基因序列比对来看二者相似性为55%,基因的差异决定了流行特性的差异。比如SARS的流行强度比MERS强,而MERS致死率比SARS高,SARS是对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人致死率高,而MERS对中老年人感染率和致死率较高。
2015年6月3日,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累计实验室确诊的感染MERS病毒病例(简称MERS)共1333例,其中471例死亡(病死率35.3%)。这些病例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病例集中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中东地区国家,病例最多国家为沙特,占总病例数85%,该地区以外国家的确诊病例在发病前多有中东地区工作或旅游史。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东呼吸综合征有哪些临床表现呢?MERS潜伏期为2-14天,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起病急,体温高达39-40摄氏度,可伴有畏寒、寒战、咳嗽、咳痰、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部分病例以腹泻等非典型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在肺炎基础上,临床病变进展迅速,很快发展为呼吸衰竭,特别是肾功能衰竭以致危及生命。
MERS的易感人群,从目前研究来看,45岁以上人群感染率更高,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则临床症状更为严重,如糖尿病人、肾功能衰竭患者,慢性肺病患者,还有免疫功能低下者。
MERS是从哪里来又是如何传染给人的
通过研究,在埃及墓蝠身体中发现与人类完全同源的病毒。在埃及、卡塔尔和沙特的单峰驼中分离到MERS病毒株。人和骆驼的病毒基因序列数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表明骆驼是可能的储存宿主之一,是否还存在其他宿主仍有待于研究。
目前比较确认的MERS传播方式是通过飞沫传播,所以封闭空间内的近距离接触易导致感染发生。这也可以解释为何MERS常常导致家庭成员、医护工作者的感染。在最近的韩国的MERS暴发过程中,医护工作者、同病室病人还有前来探视的亲人都出现了感染,导致感染报告增加。
由于MERS早期不易区分与其他呼吸道疾病区别。因此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可疑病例非常重要。因为目前主要病例都集中于中东国家,其他国家病例也都有中东国家旅游史或生活史。当有疑似病例出现时,一定要注意进行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特别是对赴中东国家或到近期有疫情发生国家旅游、经商、劳务输出、朝觐的公众更应该加强流行病学调查。
自2012年MERS出现以来,在中东以外的一些国家出现了输入性病例,但只是发生有限度的传播。而最近MERS在韩国自5月20日首例病例确诊后(截止6月19日),已确诊病例166人,隔离超过6729人,死亡24人,成为继中东之后的第二大暴发地。
人们纷纷提出疑虑,这种迅速的传播是否是由于MERS病毒发生了变异,而导致病毒的感染性增强呢。6月3日凌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完成了ME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上传至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GenBank)数据库。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与当前中东地区MERS病毒流行株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8.9%-99.6%,目前尚未发现与病毒传染性增强相关的明显证据。
从客观环境分析,韩国MERS暴发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
首先,韩国的气候要比沙特阿拉伯更加适合MERS病毒生存。湿度过高或者温度过高的话,MERS病毒都不容易存活。与中东相比,最近韩国的气温较低,且相当干燥,病毒更容易繁殖。
另外,韩国医院病床间的间距较小,且最初爆发MERS的平泽圣母医院没有排气口和换气口,为病毒长时间的存活,大面积的传染提供了温床。
客观的传播条件虽然存在,但是韩国政府防疫工作不得力,仍然是一个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医院医务人员松懈麻痹,个人防护措施落实不严格,密切接触者没有得到严格隔离。这些问题在2014年的中东出现的几次MERS暴发疫情中都曾出现,但在此次韩国MERS疫情初期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应该是此次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
MERS来袭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目前针对MERS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和疫苗,所以了解MERS的基本常识,做好预防是避免感染的关键。特别是赴中东国家或到近期有疫情发生国家(如韩国)旅游、经商、劳务输出、朝觐的公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做到勤洗手,避免用手直接触摸眼睛、鼻或口;尽量避免密切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人员(如发热、咳嗽、流涕等);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场所长时间停留。
其次,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避免过度劳累;居住或出行时应保持室内或交通工具内空气流通。年龄较大人群、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尤其应当注意自身健康。
另外,避免前往动物饲养、屠宰、生肉制品交易场所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直接接触动物及动物的排泄物。注意饮食卫生习惯,特别是注意避免饮用生骆驼奶、或者接触骆驼的尿液(中东地区认为骆驼尿是一种药物),不要吃生肉或者是没有煮熟的肉。
最后,当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尤其离开疫区的14天内,有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急性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应当及时就医,就诊时应佩戴口罩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并主动向医护人员告知近期的旅行史以及在当地的暴露史,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以往,人们常常认为肺癌是吸烟男性的专利,但现实却告诉我们:女性,即便是不吸烟的女性,也越来越多地被肺癌缠上,而且女性肺癌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2010年上海男性肺癌发病率为88/10万,女性肺癌发病率为29.9/10万。与5年前相比,男性肺癌患者增幅为16.9%,而女性增幅达38.4%。2013世界癌症日全球启动仪式在武汉举行,与会专家透露,近30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增加465%,女性肺癌发病率居全球之首。
女性肺癌发病率为什么会这么高呢?以下原因不容忽视——
吸烟和被动吸烟 吸烟者患肺癌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大大高于不吸烟者。多达90%的男性患者和79%的女性患者和吸烟有关。研究表明,被动吸烟人群的相对危险度是非吸烟人群的1.14~5.20倍。显然,二手烟在女性肺癌患者激增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厨房油烟 厨房油烟和女性肺癌发生有明显关系,高温的厨房油烟成为新的元凶。据统计,在非吸烟女性肺癌危险因素中,超过60%的女性长期接触厨房油烟,做饭时经常有眼和咽喉的烟雾刺激感。研究发现,油烟对鼻、眼、咽喉黏膜有较强刺激,可引起呼吸道疾病。调查证实,厨师肺癌发病率较一般职业高;常在厨房做饭者患肺癌的概率甚至远远高于不常在厨房做饭的吸烟者。
空气污染 大气污染、职业暴露是导致肺癌发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城市中汽车尾气、工业加工、石棉、放射性核素、芳香化合物、橡胶与塑料制造业排放的有害气体,导致城市大气污染比乡村严重。肺癌发病率城市显著高于乡村。
怒气盈胸 怒气不只是伤肝,也会伤肺。情绪冲动时,呼吸就会急促,甚至出现过度换气的现象。肺泡不停扩张,没时间收缩,也就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和休息,从而危害肺的健康。生气时,大脑会命令身体制造一种由胆固醇转化而来的皮质固醇,这类物质如果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阻碍免疫细胞的运作,让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因此,长期生气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损伤,有诱发癌症的可能性。
遗传因素 不论吸烟或不吸烟,女性肺癌均以腺癌为主,占85%左右。据报道,亚洲国家女性肺癌中70%为非吸烟者的腺癌,这提示女性肺癌可能还存在其他因素,如遗传、生物和内分泌因素等。不吸烟女性有肺癌家族史者,患肺癌的危险明显高于无肺癌家族史者,提示家族肺癌史也是高危因素。
综上所述,女性肺癌高发与上述诱因密不可分,而认识女性肺癌的常见症状,有助于尽早发现女性肺癌。
咳嗽 约有2/3患者可表现为轻度干咳或严重咳嗽,咳嗽频率较高或夜间咳嗽。突然干咳、呛咳两周以上,且抗炎治疗无效;有慢性咳嗽的患者一旦咳嗽性质改变,出现持续不断、难以控制的咳嗽,或出现夜间咳嗽,要警惕肺癌。
咯血 是女性肺癌的早期症状之一,在女性吸烟者中表现较为明显,多表现为痰中带血或间断血痰。
胸闷、气短 多在肺癌晚期较为明显,肺癌出现胸水时胸闷表现更为严重。
胸痛 约30%的肺癌患者可出现胸痛的症状。若肿瘤位于胸膜附近,可产生不规则的钝痛或隐痛,疼痛于呼吸、咳嗽时加重;如癌肿侵及胸膜,则出现持续剧烈的疼痛。
【关键词】县级医院;手术室;工作人员;危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070-01
职业危害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手术室护士是一类处于各种有害因子的环境与各种手术患者及各类病原微生物零距离接触的特殊工作群体,特殊的工作环境使手术室工作人员面临多种危险因素,本文就面临的危险因素作一初探,并提出一些防护措施仅供参考 。
1 面临的危险因素
密闭的工作环境:很多医院修建层流手术室,而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又实行连台手术制,这就意味着手术室护士每天要在封闭的手术间连续工作,长时间会感到缺氧、疲乏甚至头晕。
生物感染:由于手术室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特等,受感染的机会很多。如有皮肤破溃可传播疾病,易感染甲、乙、丙肝病毒,尤其是目前尚无特效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TV),肿瘤的种植生长和败血症发生的危害。
化学因素:甲醛、戊二醛、臭氧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它们用于手术室的消毒、浸泡标本、器械消毒等。均为刺激性物质,对皮肤粘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且甲醛还具有致敏、诱变及致癌作用,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染色体异常。安氟醚是8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含卤素的,含乙烯基,是一种潜在的致突,致癌物质。在高浓度,低Paco2时可产生惊厥,深麻醉时抑制呼吸及循环,对肝肾只表现可疑损害,而国外细胞遗传学已证实,可使手术室工作人员的SCE增高。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广泛应用,环氧乙烷气体的消毒也越来越多。
易患职业病: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危害主要是精神紧张,压力感所致。他们长期处于工作繁重而平凡,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病人,加班加点的环境中,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工作人员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病、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胆病等。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
各种辐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中摄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的不断开展,手术室工作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较多。据有关文献报道,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使胎儿畸形。
各种损伤:手术配合中刀、剪、针、钩传递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手术中将血、羊水溅到皮肤或眼睛里;注射器针头及加药安玻璃碎片划伤等。
2 防护对策
2.1 尽快建立职业防护法:把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应尽快讨论并制定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法。
2.2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增加空气洁净度:定时检查和定期更换各类过滤网,完善排污系统,并对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操作前后正确洗手,严格无菌操作。手术后对器械、污水、房间处理,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各种敷料禁止回收集中焚烧处理。
2.3 避免生物感染:术前必须了解病人的病史,对有传染病或阳性患者要提前做好预防准备。手套如有破损,立即更换,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皮肤如有损伤,立即用75%酒精消毒处理。
2.4 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应撤销甲醛熏箱使用,尽量采用高压蒸气灭菌,对接触麻醉剂的医护人员,在使用吸入性物时,如安氟醚、异氟醚时现配现用,在对病员进行麻醉时,应常规检查麻醉机是否密闭,以减少空气中的药液浓度,减轻污染。
2.5 减少电辐射:对电离辐射要尽量避免X线照射,在无法躲避时尽量使身体不进入直射线中,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