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性范文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性

第1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性范文

一、顶层设计

(一)规划校本课程的整体框架

我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与发展目标,通过对学生的共性与差异,社会与家长的要求,教师的现状等方面的分析,构建了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

(二)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校本课程的设计、规划在领导,开发在教师。只有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学校才有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为此,必须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三是要通过培训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真正内化为教师从内心滋生的动力。

(三)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流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纲要的制订、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的编写、课程的实施和管理等方面。因此,必须严格规范开发流程。定题(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申报,填写《昆明市第三十思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书写《课程纲要》,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交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初审)审定,由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经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目录》开发开设(学生选择)。通过这样一个严格的程序和流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二、步入正轨

第2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性范文

第一,把调节、补充和拓展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功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共同构成的课程整体。其中,国家课程是为了满足中小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发展需求而设置的,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在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中小学的大部分课时也都是用于实施国家课程的。相对于国家课程来说,校本课程的功能主要是调节、补充和拓展。

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具有调节功能。由于国家课程在目标、规格、标准、内容、教材和考试上的统一性,对于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来说可能存在单向、单一和单调等局限,需要从结构上开一个口子进行调节。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板块,虽然所占课时比例不大,但它与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课程板块相对应,是一种结构上的调节,保证了学校作为课程管理主体独立开设和选用课程的权力,为满足那些具有地方和学校特点的学生发展需求开辟了空间,使得中小学课程在整体上不再是一种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单一课程结构,而具有了多样化的课程结构特征。

校本课程的调节功能,好比某种饮食在学生获取整体营养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一样,包括营养类型(学习内容)调节,以便保证学生“营养均衡”;品种和花色(课程形态)调节,以便更适合学生“口味与品味”;烹饪和用餐方式(教学方式)调节,以便提升学生“美食能力”。中小学课程的整体结构中,一旦缺少校本课程的调节功能,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很难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发展的局面。

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具有补充功能。补充功能是调节功能的一种具体衍生,是对国家课程所不具备的功能进行弥补,即满足国家课程难以满足的,而对于学生来说又非常重要的发展需求。由于国家课程必须重视共性的国民素质培养,必然把重心放在基础性的、稳定的、长期的系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学习上,对学生发展非常重要的地方性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那些短平快的、局部的、部分群体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如何通过课程学习来获得满足,以及学生成长过程中阶段性的烦恼、困扰、疑难和要求等如何通过课程学习来化解和体现,则是国家课程做不到的事情。这一功能只有而且必须在学校层面上补充进来。这种补充既可以是学习领域或内容上的补充,也可以是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上的补充。

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还具有拓展功能。拓展功能是调节功能的另一种衍生,是对国家课程所具有的功能进行广度和深度上的延展,即充分展开国家课程对全体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却无法或不必充分展开、而对某些学生却非常重要且有可能展开的功能。这种拓展包括学习领域或学科拓展,跨学习领域或跨学科拓展,乃至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要求在深度上的提升等。这样,学生就能在自己感兴趣或觉得特别重要的学习领域或学科当中,选择某一或某些专题,开展拓宽、加深或整合式的学习活动,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丰富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第二,把主题领域覆盖和年段梯度衔接作为校本课程结构设计的重点。

在学校层面,校本课程的结构设计可以以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为主来考虑。其中,在横向维度上的重点是主题领域覆盖,在纵向维度上的重点是年段梯度衔接。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调节、补充和拓展,而不是对国家课程的补习,在专题内容特别是课程名称上不能与国家课程的科目名称重合,也不能变成语文校本课程、数学校本课程等类似的称谓。因此,主题领域覆盖问题是首先要考虑的。

校本课程涉及的主题可以大致包括五个方面:(1)反映学生兴趣、特长、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等个性发展的主题;(2)反映时展需要的新的内容,如理财、表达、合作、宽容、创新等方面的主题;(3)反映学校特色发展的主题;(4)反映民族、民俗、社区、环境等地方文化与自然的主题;(5)其他对学生发展有重要价值而国家课程又未能涉及到的主题活动。

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的校本课程对于上述五个方面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选择其中某个或某几个方面的子项目作为主题领域。通过主题领域覆盖分析,可以看出校本课程所涵盖的内容结构分布,比如集中在哪个或哪些领域,具有哪些优势或特色,哪些领域是缺失的,有哪些劣势或短板等。这样积累一段时间之后,学校就能够描述校本课程发展的主题领域变化轨迹,甚至可以据此分析和预测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或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点和生长点,从而在主题领域覆盖方面不断进行改进。

校本课程的结构设计在纵向上应主要考虑年段梯度衔接的问题。年段梯度衔接是指把横向上的主题领域在纵向上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形成与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相适应的校本课程序列。这个序列的梯度既可以是不同的主题按照从易到难,从低年段到高年段进行安排,也可以是同一主题按照从易到难分别在低年段、中年段和高年段开设。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不同主题或是同一个主题从低年级开到高年级,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可以有所选择的主题活动,特别是当学生不愿意就同一个主题从第一学期学到第二学期、从低年级学到高年级时,学校应该尽量为他们提供替代性的课程选项。通过年段梯度分析,可以看出校本课程的年段主题分布情况,并据此描述校本课程的年段特征,分析和预测不同年段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具体变化,从而在年段梯度衔接方面不断进行改进。

此外,校本课程的结构设计还可以按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来考虑,如将具体的校本课程分为必修、限制性选修和任意选修等类别。

如果能够把校本课程的整体结构按照主题领域覆盖、年段梯度衔接和学生选课自由度来综合设计和安排,就可以实现校本课程的调节、补充和拓展功能,体现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为促进学生更加富有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摘自《基础教育课程》2013.7~8)

言 论

当孩子失去天真,国家就失去希望;当孩子失去好奇心和想象力,民族就失去前途。让孩子更多仰望星空,对 UFO、外星人等超自然现象和新科技去进行奇思异想。哪怕是空想、幻想、狂想、梦想,都是积极向上的成长而非凋零堕落,中国的爱因斯坦、霍金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诞生、成长。

――光明日报驻以色列特拉维夫记者陈克勤

第3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性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校本课程开发 策略研究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现有资源,自主研发的课程,是与国家课程互为补充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开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

一、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教师结合现有的资源,根据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者重点的知识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实验,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2.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课程是面向大众学生的,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校本课程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1.趋于生活化。化学校本课程的研发接近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更接近当地的生活,我们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时,应该将化学课程生活化、实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趋于开放性。我们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虽然没有国家课程系统和完整,但是它拥有自己的开放性和随意性,正是这两个特点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才能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3.趋于个性化。研发化学校本课程,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的研发,它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同时,化学校本课程还应该体现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1.校际之间的合作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就是学校和学校之间进行合作,利用资源互补,共同开发。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整合两所学校的优势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既然是两所学校共同开发,那这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就应该比较接近,区域跨度较小。

2.专家和学校合作开发模式。一方面,专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为这些理论提供了实践条件,是重要的实践基地。而课程开发也是理论和开发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提升校本课程的整体水平。

3.领导和教师合作开发模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领导熟知学校的教学理念,熟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对学习从宏观上有个整体把握;教师则对学生非常熟悉和了解,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这两种力量有效结合,就会发挥出“1+1>2”的成效。

四、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对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整合。课程整合是课程开发的一个趋势,从纵向上,它要求各个年级之间合作,避免各个年级的课程有重合,并且要做好化学校本课程在各个年级的衔接。从横向上,它要求各个学校之间进行合作,避免与国家课程的重合,并且做好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衔接。通过对校内与校外资源的整合,共同完成对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2.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可以与教研活动相结合,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讨论形成课程开发的路径和方法。

3.以课题为依托的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更着重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鉴于此,我们应该以研究课题为依托,通过建立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最终形成化学校本课程。这与国家课程的章节不同,国家课程重视的是知识点,而这种方式形成的校本课程重视的系统性,在学生头脑中会建立化学学科的整体观念。这种以课题为依托形成的化学校本课程就需要与教研相结合,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共同探讨,确保每个课题的有效性。

3.不断完善,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化学校本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校本课程的使用情况,根据反馈的情况总结出优缺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研讨,并及时更正,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初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犹如两翼,一个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一个关注的是学生的共性,只有两翼共同发展,才能飞得更高。由此可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邓纯仁.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矛盾及其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2]金红.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第4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性范文

〔中图分类号〕 G42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16―01

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纲要指导下,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特点,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而自主开发的一种课程。本文试图就陇右文化与甘肃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关系作一探讨,希望能给我省广大中小学校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一、利用陇右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1. 促进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文化使生活在一定文化区域的个体逐渐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个体的独特精神面貌与内在气质。地方文化不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而且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起重要影响。因此,立足陇右地方文化资源,开发陇右传统武术校本课程,可以为个体的发展打好精神的底色。理性地建构地方精神与文化价值观,立足陇右文化资源开发地方校本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发现家乡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之情,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 形成我省基础教育的独特优势。目前我省许多中小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的一些学校普遍存在教材单一、实验器材严重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等情况。这些问题在近期内很难一下子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陇右文化资源。“陇右地域内的江、河、山、水等自然特色,体现着陇右地域历史变迁和传统文化特色,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同时,我省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独具特色,立足陇右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又可以形成我省基础教育的独特优势。

3. 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任何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是针对所有学校、所有学生的共性教材,因而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中,教材是可以选择、可以补充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此方面,陇右文化资源无疑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广大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善于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紧扣课标,而不是紧扣教材,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来教育学生。

二、陇右地域文化转变为校本课程资源的策略

近年来,我省一些中小学校根据国家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开发了一些体育类校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就总体而言,仍然处于初始阶段,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与深化。笔者以为,在立足陇右传统武术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方面,可以分门别类地开发以下几类校本课程。

1. 陇右文学课程资源。陇右一带是传说中伏羲、女娲的诞生地。《诗经・秦风》中的《小戎》《无衣》《驷》《车邻》等,均描写秦人在陇右一带的活动;秦石鼓文,学界一般认为产生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秦穆公时代的陇右地区,说明该地区是我国神话、诗歌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陇右地区名家辈出,秦嘉、赵壹、权德舆、王仁裕、李梦阳、胡缵宗都堪称中国文学的大家。如果我们系统整理、开发陇右书面文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可以帮助广大中小学生认识和了解陇右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陇右历史名人类课程资源。陇右地区孕育了灿烂的周秦汉唐文明,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通过对该地区地方文献、石刻碑志、史志著作、族谱家谱等进行系统整理,开发出历史名人类课程系列,探寻陇右地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让学生感受陇右地域悠久丰富而璀璨辉煌的历史篇章,认识这片神奇土地所孕育的对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名人,从而激发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3. 陇右地理名胜课程资源。陇右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陇右人,留下了丰富的地理名胜和人文古迹。著名的大地湾史前艺术博物馆、嘉峪关长城、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在全国享有盛名。通过对甘肃省流传的伏羲文化、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早秦文化、石窟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开发和利用,开设陇右地理名胜课程系列,让我省中小学生了解陇右地理名胜的发展渊源,增进学生热爱陇右、建设陇右的思想情感。

第5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性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生;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167-01

作为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对于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定位应该以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为目标指向,其最大的生命力就是学生的兴趣。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个性与特长的广阔空间。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生的个性需要

所谓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结构方式上来讲,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在其三个子系统中,个性倾向性较少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其成分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等,其中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可以这样说:“没有个人需求的满足,就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因而,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换言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要“以人为本”,它既强调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

以本人开设的播音主持工作室为例,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60%的同学是为了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培养自信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另外有40%的同学是为了圆自己的“主持人”梦想而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生的自主空间

个性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空间也就没有发展。曾经有一所学校在开设校本课程之前,对学生进行了全面调查,原以为一些学科性比较强的课程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结果调查结果却与教师们的“想当然”截然不同,调查显示学生更加倾向于“与人交往”、“心理辅导”、“学法指导”等方面的内容,这个结果很显然应该引起课程决策者们更多的关注,现在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为了给学生更为自由的选择空间,我校开发了五大系列(即生命教育系列、科学素养系列、人文素养系列、生活技能系列、身心健康系列)在内的50多门类校本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校本课程清单,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经过学生的一轮选择,部分选报人数不足的课程就会被自动淘汰,同样,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已经开设的课程如果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依然会被滚动淘汰。“优胜劣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一举措既赋予了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一个空间。因为有了课程的选择权,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也会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平时不敢表现或懒得表现、不肯钻研或懒得钻研的同学,在阶段学习与成果展示过程中,都会变得自觉而主动。同时,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与决策权又促进了教师更好的对自己开发的课程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使教师感受到肩负的压力,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享受属于自己的“权力”――课程权力,自觉主动的对自己开发的课程进行研究、探索,不断充实与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使课程更加优化,这对教师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激发、专业发展与专业成长都显得极为有利。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生的个体差异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世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阶段既要研究学生的一般特点(即共性),又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具体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育和培养。

第6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性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 探索 实践

我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学习”实验学校,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几年来,努力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在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评价与考核制度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加强对教师新课程改革理念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中,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的开发者、引导者、研究者,新课改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我校把此项工作拿到了议事日程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陈旧的教育观念是实施新课改的阻力,特别是应试教育思想已在教师中根深蒂固,要一下子转变,困难很大,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讨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基本内容和方法,让教师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实施新课改,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因此,我校特聘请了西南师大教授权到我校作学术报告,朱教授就课改的具体做法及评价机制发表了高屋建瓴的见解,增强了对课改的理解和认识。我校还特邀了中国高效速读专题组组长程汉杰先生及副理事长李胜利先生一行到我校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有关高效速读及新课改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教师们与专家就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改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全体教师对新课改的性质、目标、基本理念有了更广泛深入的认识、探讨,明确了新课改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为了让教师对新课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校选派初一全体任课教师及其它年级的代表,参加县教委组织的新课改的培训,让这部分教师对新课改有系统、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改提供了理论知识。还选派行政领导和教师到重庆市参加新课改研讨会,将别人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以促进我校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为了推进新课改的进程,学校在搬迁经费缺口巨大的情况下,挤出一定经费为每位教师购买了《百部中外教育理论专著导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按高级教师80元,中级70元,初级60元的标准报销购买新课改资料的费用。对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期提供50元的活动经费。这些措施,加大了对新课改的经费投入,给教师提供了实施新课改的理论依据,推动了新课改的实施。

二、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推进课改实验。

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这表明我国的课程改革方向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全面贯彻全教会精神,落实新的国家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在切实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模式,制定了《重庆市忠县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纲要》、《重庆市忠县中学校本课程开设条例》。

国家课程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是专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并要求这些公民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是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当前学校课程中的主要部分是国家课程,其设置和教学计划单一,无法兼顾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的需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延伸和发展,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某些方面的优势,开发的课程也易为学生所认可和接受,开发和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问题。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与德育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机理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让我们体会到:一是可以改变传统学科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的科学方法;二是可以改变传统学科过于强调学科独立、缺乏整合的现状,做到学科交叉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三是可以改变传统学科偏重书本知识、结论性知识,做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社会发展、学生生活的结合,与学生经验和兴趣结合;四是可以改变传统学科强调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做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发现能力、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获取知识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五是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做到指标多元、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和教师参与的评价方式。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是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生需要以及课程资源,是国家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我校是具有“示范性、实验性”特色的市重点中学,除了落实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和风格,而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学校和教师来承担,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能促进教师专业技术的提高,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继续教育。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生成过程,学校教师拥有课程开发的自,能根据具体情况经常进行评估、修改课程,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的差异问题,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充分体现教育的时代性和学校办学的特色性。

我校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同时,也非常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将校园文化、各类活动纳入校本课程的范畴,强化对隐性课程的计划管理和过程管理,强化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参与和主体的自为性、自主性及创造性,隐性课程真正起到了熏陶、感染和激发的作用。教师根据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原则、校本课程的框架,针对学生实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思考,申报课程计划(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名称、目标、涉及学科、课时数、考核方式、课时讲稿等),将课程计划送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审定通过后,由指导小组、教务处、体卫艺术处、政教处组织实施,并以课表的形式,发给全体学生,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结合教师的建议,选择各类课程。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教学或活动。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临时班级、小组,认真组织教学或活动,安排学生的课外练习或活动,课程结束后组织对学生考核,考核采用测验、活动、竞赛等多种方式,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

三、强化教育科研指导新课改,每学科有课题,每位教师有研究任务。

为了加快和促进新课改的探索和实施,我校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对新课程改革的指导和帮助,我校目前有立项教改科研课题20余个,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部“网络教育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中央教科所“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实验”,中国体育学会“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实践性研究”,全国十五重点课题“高效速读推广与研究子课题”,“重庆市以读促写”等,其中中国体育学会的两个课题已验收合格评为二等奖。“新思维作文”课题经中语会验收合格。为激励教师参加科研,走科研兴校、教研兴校之路,在选模、晋级、评职等方面,提高对教研的考核在评价中的指标权重,加大对教研工作的奖励力度,例如我校的评职基本条件量化考核总分100分,其中政治思想师德表现20分,教学成绩40分,科研成果也是40分。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教育教学研讨会,每次的研讨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示范课、论文评选、自由研讨等,教育教研学术空气浓厚。近几年学校教师的论文获各级奖的有1000余篇。学校被重庆市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重庆出版社出版了我校《教师发展,与时俱进》、《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案例》等校本课程专著丛书。

四、改革评价体系与考核制度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终身学习”、“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等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的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旧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而言,老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这个学生的成绩在班上是尖子,这个学生就是好学生,这个学生的成绩在年级是尖子,这个学生就是学校重点培养对象,评三好学生、培养入团入党、一切有光环的东西都要往他头上套。一个区、县里初中升高中考试的第一名,主城区许多学校竞相出高价“买”这个学生就读本校,这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就老师而言,学校评价一个教师往往只注重这个教师教出的学生考高中、考大学的分数高不高,人数多不多,其它方面似乎可以不计较。就社会而言,只要这所学校考大学的人数多,上名牌学校的多,就是好学校,不管他其它方面如何。这些评价观念,导致了教师、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造就了高分低能的畸形学生,造成了中国人获诺贝尔奖无缘的可悲结局。因此,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旧的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新课改的要求。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制度已成为当前新课改期待研究解决的最前沿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依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与制度保障。

我校提出的办学理念是:“精忠树人。”它顺应新课改教育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前进,顺应社会的前进。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有新的人才观,正确评价每位学生,班上有多少位同学,就有多少个层次,考上重点大学是人才,考上一般大学的也是人才,考不上大学的还是人才。中学阶段学生成才有五个发展层次:第一,能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第二、在某一方面得到充分发挥,在某个学科鹤立鸡群、脱颖而出。第三,顺利升学,考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第四、学生毕业未升学走入社会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做出贡献。第五、在高一级学校发展好、成长快,表现突出、学习优异。

我校针对新课改对学生的考试提出的要求是:不能一考就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学生考试成绩,不允许在班上排名次,不允许在公众场所宣布或公布,学习成绩是学生个人的隐私,不得侵犯。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不得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凡是体育不及格或德育不优秀的,一票否决。班主任对每位学生的通知书评语都应以表扬为主,尽量找学生的优点,并且要送给学校政教处审阅,有损学生形象、有伤学生面子及人格的话一律不准出现在通知书中,不准出现在教师的语言中。

我校对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考核评价特别注重科学公正,对一个教师的评价,绝不唯中考、高考成绩而论其优劣。教学成绩只占40%,老师的政治思想、敬业精神、教研教改、新课改实施等方面情况占60%,从多角度、全方位全面考核评价一位教师。学校每年都要评选“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凡是被评上的,均是全面发展的教师。

第7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性范文

在地方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从学生兴趣出发,结合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又陆续开发了适合我校校情、学情的几门校本课程。这几门课程都是在边实践、边改进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和不断充实,确实为孩子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平台,下面我就校本课程中如何记录孩子成功的喜悦,从而让他们不断获取走向成功的动力,而设计的“快乐成长记录盒”的点滴做法做个简单小结,一方面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另一方面也希望我校的校本课程真正发挥作用,为孩子成功铺路,为孩子健康发展奠基。

为精彩命名

“快乐成长记录盒”的命名和设计并不是一个人完成,在校本课程实施开始,课程编写组的主要负责人一再要求从学校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多样性发展作为课程编写的基础,而为了更好地改进教材,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反应,所以,对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点滴如何记录便摆在了每一位编写者与实施者的面前。学校学生少,老师少,我们老师既是编者,也是实施者,对教材的编、改与完善最有发言权。所以,在校长石玉东同志的带领下,我们一起研究,一起探讨,最终在获取学生反应后的第一手资料后,确定了记录学生精彩瞬间和成功之时的“快乐成长记录盒”。因为校本课程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的不同时性,我们对这个记录盒不做硬性要求,每门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对学生的记录盒都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出反应课程特色的“魔术盒”。让这些记录盒既要有共性,又要体现各自的特色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我们只是为了记录每一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喜悦,收获后的惊喜与激动,让这些快乐存贮的时间久一点,让老师,家长,更主要的是孩子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的过程,从中学会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和反思自我,为自己的成长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快乐成长记录盒”的设计就是这样产生的,为精彩命名只是我们的开始,相信真正的精彩在后边。为了真正体现这几门课程的特点,盒面交给孩子亲自设计,一定要体现本课程的独到之处,然后在盒面上写上孩子的班级和姓名,打开盒盖的背面就是孩子个人小档案“梦想从这里起飞”,上面是孩子的个人小资料,下面有孩子最得意的照片以及爸爸妈妈还有老师的寄语,最下面一栏就是自己想说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的愿望或者理想,这种温馨可人的设计比以往生硬的纯文字说明更和谐、更自然,也更能让孩子容易接受。

让快乐飞翔

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有三,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促进学校特色形成。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在接受传统知识的同时,更需要作为人的真实体验。而在体验过程中享受作为个体的独立性和不同性,使自己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快乐和喜悦,这才是校本课程的真正意义。所以,作为“快乐成长记录盒”的主人,他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向什么方向发展?向什么目标努力?老师要给学生留下充分选择的权利和自由选择的空间,而这个快乐成长记录盒就是他获得这种“快乐成长”的魔力点。所以,学生就成为选择成长记录内容的一个决策者甚至主要决策者,从而他们也就拥有了判断自己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的机会,这个贮存器也成了他们个性张扬的“运动场”。孩子们在这儿所提交的,无论是绘画时的一幅得意之作还是剪贴后的完美展示,无论是运动时的精彩镜头还是种植后的完整记录,无论是刺绣后的简单的卡包还是阅读后的情感流露,这些都将是他梦想起飞的代表,是孩子们让快乐真正“飞”起来。

为起航点灯

快乐成长记录盒的内容确实是孩子们自由发展的翅膀,也是他们个性张扬的舞台,让孩子用成长的亮点,去点亮他们成长之路的明灯。打开这个记录盒,有时候你不得不为他们的精彩而叹服,想起了童话中的“潘多拉”魔盒的神奇。一件件充溢着童趣散发着才艺的作品,一幕幕闪烁着精彩流动着智慧的瞬间,还有那点点滴滴融入生命中的快乐,都让我们感动,都让我们心醉。老师给他们的肯定与鼓励点缀其间,不但丰富了记录盒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每一份奖品给了孩子向新的起点迈进的动力。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快乐成长记录盒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这点点滴滴都为孩子的学生生涯留下了一份值得永远回味的礼物。进入教室,任意打开记录盒,你也许会被他们那一颗颗童心和点点童趣所打动,一件在我们大人看起来特别简单的手工,却凝聚了孩子多少汗水和心血,所以,他愿意为自己的劳动做出肯定,把它放在快乐的海洋里,激励自己去做得更好。

第8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性范文

一、内容窄化的倾向

目前,学校在进行校本研究过程中存在着内容窄化的倾向,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注重课堂的研究,实质上是局限于教材教法的研究,忽略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课程开发的研究。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还要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认真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实际的情形是,有部分学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最能体现学校课程管理自主性,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具有不可低估作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整体规划,课程实施或是有名无实,或是以课外活动取代课程的实施;有的地方在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监控时,走入了新的误区,一味地监控评估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的教学质量,而学生能力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未被纳入监控评估之中,这样导致学校教学研究进一步窄化,对本来不够重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更加忽略。

二、形式主义的倾向

在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其一表现为:教研主体与教研分离。教师是校本教学研究的主体,而目前在许多学校,校本教学研究成为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广大的教师游离于校本教学研究之外,校本教学研究中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没有形成,教研停留在单个针对自己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状态,教师之间交往、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难以形成。其二表现为:广大教师对校本教学研究的理论价值认识不够,将校本教学研究当作额外的负担。如,经常有老师说:“我教学任务都完不成,哪有时间搞校本教学研究?”有的老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有的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拼命地要求增加课时,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的课时,而不是去分析其具体原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其三表现为:一些学校将校本教学研究作为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地引导教师发现现实教育中具体的、真实的问题,为了搞校本课程开发,绞尽脑汁想问题,结果想出的问题脱离教学实际,甚至对摆在面前实际的教学问题视而不见,却热衷于搞省级、国家级课题,而这些大课题,并非是从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升出来的共性问题。这种形式主义的研究现象在很大范围内存在。

三、研教分离的倾向

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研教分离的倾向。其一表现为:新课程教学的知行脱节处处可见。如:认同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知道“用教材教”,但仍然“教教材”;知道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就是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和能力;知晓新课程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没有认真组织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其二表现为:教研与教学过程分离,也就是指不善于在日常教学实际中捕捉研究的课题,问题意识缺乏。如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深入政治教学课堂,通过长时间的课堂观察,发现我们的学生对自己是教学主体并无意识,对自己要做新课程的主人并不感兴趣。学生缺失主体意识的现象还比较广泛地存在着,而我们教师也没有积极地进行探索。其三表现为:教师缺乏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研究的意识。如,对提高有效教学的研究,涉及课前有效备课、课堂有效教学、课后有效巩固等方面,如果仅仅在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关注,这个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四、经验主义的倾向

在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经验主义的倾向。其一表现为:很多地方由于新课程培训不到位,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理念准备不足,在全面推进、实施校本教学研究过程中,实践与理论严重脱节,仅凭经验和肤浅的认识进行校本教学研究。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许多校本教学研究仅仅停留在听课、评课等浅层次上,缺乏对某个问题的持续深入关注和研究。如,有的地方表面上开展“同课异构”、“一人同课多轮”等行动研究的形式,却往往不指向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其二表现为:教师不愿学习教学理论,希望有现成的操作模式,将校本教学研究简化为一系列的操作程序,有的甚至刻意标新立异,总结出一些所谓的操作程序与模式,导致校本教学研究徒有其形,缺乏内容与精神。如,同伴互助,就是同一学科的几位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专业引领,就是搞一次教研活动,安排几位老师开开课,请教研机构的学科教研员来做做点评。其三表现为:教师仅仅关注个人的经验。运用个人经验解决问题,而忽略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如,有的学校虽然申报立项进行教师专业化策略课题研究,却对目前教师专业化策略研究进行到什么阶段,主要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等问题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很多总结出来的可供借鉴的经验视而不见,给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感。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曹宝静,中学政治教学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4]滑,研究性学习导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5]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6]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性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教学计划;课程开发;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了重大变化:从提高国民素质、民族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推出弹性教学制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改革及制度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已经正式启动,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工作的指导,同时,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2007年底,笔者被派往德国马格德堡大学,接受了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的培训。通过在德国现代企业和职业学校里进行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方法、专业技术以及教学媒体方面的不足。项目结束后,笔者力求将项目成果在学校推广,于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德国职教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规划、组织、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一、制定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积极开发适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本校发展需要的课程资源,增强课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逐步探索与职业教育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与考试制度,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尝试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学校课程不断发展的机制。

(三)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促进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形成一批优秀课改队伍。

(四)通过课程改革试行,力求赢得教育厅职成处以及市教育局积极关心和支持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明确课改研究实施的原则

“培训上岗、骨干先行”策略。课程改革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培训,以保证教师在课改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运用新理念、新手段的自觉性。全员培训,了解课改宗旨与方向,全体教师思想上保持一致。作为兼职研究员的骨干教师,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畅通信息、集思广益”的策略。走出去,取人之长。学习观摩兄弟学校的课改研究活动,在活动中感悟课改方向,体验课改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请进来,补己之短。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发挥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准确把握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努力实现课改与用人市场的零距离。邀请兄弟学校的有经验的教师来校共同探讨教改实践,在交流中获得收益,在相互商讨中求发展、促提高。

三、实施内容和具体任务

(一)健全组织机构,成立课程改革研究小组

学校领导对推进课程改革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应成立职业教育研究室,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统筹全校课改工作。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并确保课改活动经费的落实,以保证课题研究取得实效。抽调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课改研究组小组长,具体负责教改研究小组的各项工作的落实,积极使学校课改工作有序、健康、扎实地开展。

(二)选定课改试点专业,聘任兼职课改研究员

根据西北外事中专学校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选定数控、焊接、机电和烹饪四个专业为课改试点,力求在下一步全面课改中起辐射作用。聘任专业学科带头人为兼职课改研究员。

(三)制定具体任务

1.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我们的教学计划,在德国的职教理念中,被称作“学习领域”。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在课程结构上摒弃了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我们还不能一步到位,在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之下,必须对学校内的“小环境”,即对教学过程,特别是对课程方案实施根本性改革。在大的体系未作“革命性”变化的前提下,重新审视课改试点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及可实现性,审视课程设置结构、比例,制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实施计划,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开发专业校本课程。课程开发设计思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符合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要涵盖职业标准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专业方向课程可采用灵活的模块课程结构,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企业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规范要求设计项目,每个综合项目由若干个子项目组成,每个子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功能。专业方向课程要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可作为限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特点选择不同的专业。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对应若干个职业岗位,要提炼各职业中只有共性的,并以其为基础构建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即它是以培养某个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以不同专业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

校本课程的价值在于,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出特色,有助于学校课程的实施与改进,有助于课程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反映,有助于教育决策的民主化,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1)有关课改专业根据各自的特点,至少选定一门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新课程体系的结构和设置以及新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的逻辑联系与功能互补。

(2)对部分课程进行微观设计。校本课程的设计,是从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变,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一部分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部分。鉴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对传统学科结构导向课程实施的革命性的创新,这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学科性质的课程和教学的教师来说,独立设计学习情境是相当困难的,还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职场礼仪》、《车工工艺模块教材》、《钳工工艺模块教材》、《就业指导》、《企业创办》等。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中职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可帮助学生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色,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和创业服务;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和后天发展作准备;职业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增强了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有利于达成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3.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引领下,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试卷模式,注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主观性考试题的地位,以考评学生的思维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专业基础课要采用笔试和实践测试相结合,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专业课可以只采用实践测试;相关能力的评价主要采取“实践测试”。

(四)课改工作进程安排

第一阶段,培训学习、统一思想。一是全员培训,使全体教师了解课改宗旨与方向,思想上保持一致;二是对兼职研究员进行行动导向理念及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第二阶段,教研员全面审视各自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上的各项问题,完成课改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