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包装管理范文

供应链包装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包装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包装管理

第1篇:供应链包装管理范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传统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278-02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回收以及绿色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具体内容如下:

1.绿色采购。即绿色供应商选择开发与评价。绿色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在绿色采购环境下对供应商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传统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的衡量标准,还要兼顾供应商的环境表现,而评价环境表现本身就有很多方法,因此采购经理在选择供应商时要充分考虑各种衡量指标重要性并最后做出决策。

2.绿色设计。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下,产品设计是整个供应链的起点,因此设计活动不只是制造商的事,而是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共同责任。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论证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使得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最小。绿色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保护策略彻底替换掉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方式。

3.绿色生产。绿色生产是指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贯穿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以降低废弃物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欲达到这种生产模式,就必须从原料开采到产品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对材料的回收、利用、处理等全部过程进行考虑。诸如在冶炼时考虑废气、废水的彻底净化,在材料选择时要详细考虑到产品报废时的材料回收重用及处理之类的问题。

4.绿色回收。完整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必须包括绿色回收活动,这是产品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主要是对产品、包装物开展的回收活动。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产品特点、包装物的特性以及回收品的分散程度确定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绿色回收。

5.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绿色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全新的营销理念,决定着企业绿色供应链理念是否能被消费者理解接受进而取得应有的效果和收益。它与传统供应链中的营销观念的区别是,传统营销方式追求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者消费,而绿色营销则是引导和鼓励可消费者持续消费。绿色营销的服务对象从消费者扩大到“消费者和社会”,可以通过减少物质消费占有量、提高消费满意度来达到绿色生产的目的。

6.绿色人事。增强员工绿色意识。企业在绿色化过程中不仅要在企业战略和业务流程保持绿色度,还要注重培养员工环保意识,包括在生产和经营中自觉采用先进技术、节省资源的使用,减少水电纸张的浪费等。同时要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关注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员工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工作。

7.绿色物流。绿色物流管理是指企业在物流过程中引入绿色标准,尽量减少物流过程对资源消耗的同时降低物流对环境的危害,实现对物流环境的绿化和物流资源的最充分利用。企业需要体现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加大对绿色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对运输、装卸过程制定出相应的绿色管理标准,如对运输规划进行改进,积极开发和试验绿色包装材料等。采购人员还可以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让供应商承担部分或全部包装物的回收工作,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

8.绿色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需要在信息和利益共享,而且也同步推行环境措施和标准。在绿色供应链的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供应商。选择供应商一般从重视坏境管理的企业中选择和培养具有共同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企业,与它们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由此产生的企业间成本的降低能够通过供应链传递到下游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供应链的产品竞争力和整体效率。

二、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联系

绿色供应链和传统供应链的基本框架都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组成的一个网链结构。其中各个成员构成供应链的各个节点,成员之间的需求与供应关系构成了上下节点之间的联系。简单来说供应链主要具有四个特征:

1.复杂性。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层次)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2.动态性。供应链管理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3.面向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4.交叉性。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三、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区别

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融入了“绿色”的理念,与具有绿色优势和绿色竞争力的外部企业资源建立战略联盟,巩固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制造能力和核心业务,以达到绿色制造和绿色营销为目的。

实施过程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绿色供应链使制造业企业进行全面的环境管理,而不再像传统供应链般单纯靠技术解决环境问题。不仅能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效益。比如在产品设计时就考虑了环境因素,避免了未来的环境治理成本。另一方面,绿色供应链中的物流不仅仅包括传统供应链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正向物流”,还包括所谓的“逆向物流”(若经回收处理的产品或包装物能再利用,则进入新的绿色供应链循环,若不能再利用,则需进行焚烧或填埋以免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绿色供应链的“正向物流”、“逆向物流”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供应链,在传统供应链所有元素的基础上增加了产品及包装回收再利用的环节和回收处理商要素,构成了一个半闭合的链条。

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自1996年首次提出以来,国内外对于其定义并未统一,国内的学者一般认为它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使得产品从原材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

2.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形成。随着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从单个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到整个供应链上下游多个企业间联合的供应链管理,战略供应链联盟的理论就此产生。该理论认为,在整条供应链上建立战略联盟能大幅度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信息沟通费用和供应链的构建费用,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由于战略供应链联盟是建立在供应链联盟的基础上的概念,大都停留在理论研究上,缺乏与企业实践的结合,而且联盟方式也随行业特点不同而不同,这些仍需要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3.供应链管理全球化的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或集团的不断增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发明显,更多大型企业选择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吸引优势资源或企业加入企业供应链,以获得更有力的竞争力和更广阔的盈利空间。但全球供应链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1)全球供应链管理覆盖的范围较广,资源整合难度方面有较大的风险;(2)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经济发展程度、文化历史、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怎样将这些兼容并蓄完美整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3)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有限,国际供应链的运作不可避免地还要受到国际贸易体制和各国政策法律的制约;(4)国家之间激烈的竞争机制对跨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作构成很大的威胁;(5)社会环境也是制约全球供应链发展的因素之一。

4.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供应链的形式不仅表现为价值链还要表现为信息链,畅通的信息交流途径和有效的信息共享率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如电子化供应链管理技术将供应商、销售商、客户在全球范围内紧密地联系起来,及时有效地共享信息,以便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反映迅速调整企业物流或方案。因此,电子化的供应链战略管理不是只考虑某个企业或某几个企业的信息,而是把整条供应链当作一个整体,从宏观上把握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信息后进行整体产能平衡,从而实现整条供应链上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 姚茜.精益生产方式下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8):22-31.

第2篇:供应链包装管理范文

【关键词】涉农供应链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完善而稳定的涉农供应链管理是涉农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工具。理想的涉农企业能够为涉农供应链上的企业组织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链上合作企业的优劣也将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和成长,进而影响到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对于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高低的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精准、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能力较强的评价模型。这对于涉农供应链管理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一、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由于涉农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以在建立指标体系的时候应该结合涉农企业的特性和供应链的特性,既要注重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目的性、科学性又要遵守以下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也可以叫作可实现性原则,涉农供应链的特点决定了其绩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与繁琐性,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时要确保其可操作性。在构建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时,要注意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实际意义,使构建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

相关性原则。指共性与个性相关的原则,涉农供应链也有一般供应链的特性,可以理解为涉农供应链也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顾客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等运动的集成。涉农供应链又是一种特殊的供应链,主要是指把具有生命体征的动植物、微生物等作为主要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制造及分销直至消费者的过程。对涉农供应链的研究需要结合一般供应链的共性,同时突出涉农供应链的特殊性。[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也可称作可度量性原则。为了确保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公平准确,在确定其评价指标时,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以使评价结果具有可度量性。对于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一般采用定量指标,但是定量指标不能包含所有的评价信息而取代定性指标,因此在评价指标中还需含有定性指标,保证评价指标的全面性。[2]

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原则。

尽可能多方面的搜集信息,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和全方位的评价,有助于尽可能全面且有重点地反映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绩效评价的可实现性。例如,经常综合运用上级和下级考核、专家打分评价、同级评价、消费者评价等多种形式对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进行评价。[3]

二、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绩效评价对涉农供应链上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就是各个节点上涉农企业的评价指标不一致。因此,在涉农供应链中,绩效评价从实施之初到最终结果的运用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影响涉农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效果。本文归纳总结了涉农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不一致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外部影响因素

理论与技术因素。理论与技术因素在涉农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中更应该注重理论与技术因素的考核。在涉农供应链原材料的供应阶段、产成品的运输阶段、贮存保鲜阶段以及销售阶段对运用的先进技术理论进行考核,有利于涉农供应链的优化重组,提高涉农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因此,使用先进的无公害、电子商务、冷链保鲜等技术对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具有较大的影响。

经济与社会环境因素。经济与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影响涉农供应链管理的国内以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经济以及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要影响涉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环境,比如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能够对涉农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环境能够给涉农产品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其中国家政策是涉农供应链的最大支持。因此,经济与社会环境因素都会给涉农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内部影响因素

涉农供应链内部流程机制。供应链哲学的本质是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功能进行集成、共享和协调,达到减少浪费和提高供应链绩效的目的[4]。因为涉农供应链的内部流程牵涉到链上所有成员的生产经营运作,所以绩效评价指标就能够将各成员之间的绩效联系起来,构成涉农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涉农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越高,也就说明节点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的一致性越高。

核心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主导作用。在组成供应链的所有成员中,会存在一个强势企业,凭借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其他的成员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形成协调一致的网链结构,该企业就是核心企业[5]。在涉农供应链中,也存在这种核心企业,它既能通过自身的协调作用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又能够通过在供应链中的主导作用使涉农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得到统一。

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系统整体功能取决于系统要素的功能以及要素间的关系[6]。涉农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优劣直接影响到涉农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整体绩效越高,说明各节点企业的合作关系越融洽,也进一步说明各节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一致性程度越高,通过相互竞争进一步改进本企业绩效评价目标和方向。

三、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与筛选

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按照指标构建的原则,从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出发,构建的能够全面评价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文章通过重复使用专家打分、分析筛选的过程,将那些代表性不强的指标剔除,留下符合研究对象目标指标。经过采用平衡计分卡这种相对平衡的方法,从以下五个方面筛选和确定具体绩效评价指标。

(一)财务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财务效绩评价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效益、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本文选取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首先通过阅读已有的文献,筛选出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边际收益、利润增长率等144个指标,将重复率最高的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企业运营成本、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现金周转率以及资产负债率等8个指标选出备用;然后参照2002年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从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精简,通过社会打分调查筛选出平均分高并且方差小的5个指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企业运营成本、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

(二)环境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涉农供应链环境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是站在财务角度和环境质量角度的角度思考的。财务角度就是指企业发生的环境问题而产生的财务影响,这一角度主要选择了环保投资率;环境质量绩效是指各节点企业的加工过程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信息的批漏。该角度主要选择包装回收率、原材料回收再利用率、资源消耗率、环保满意度、环保设备的合格率、产品绿色包装使用度、环保目标的制定、环保违规率、可追溯机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检疫力度等12项指标。其中删除了环境违规率、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两项指标,因为企业对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指标考核的时候会缺乏一定的真实性。最终确定原材料回收再利用率、资源消耗率、环保满意度、环保设备的合格率、产品绿色包装使用度、环保目标的制定等6个指标。

(三)利益相关者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在本文研究的涉农供应链中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农户(原材料供应商)、其他节点企业(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等)、顾客以及政府部门。在确定该子系统指标时主要根据已经阅读的文献筛选出308个指标,按照重复个数进行排序,选出重复个数在两个各及其以上的指标21个,其中在选择其他节点企业的指标时主要考虑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信息共享程度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等。最终确定链上企业合作关系柔性、顾客满意度、各节点间信息共享的准确度、上下游企业的信任度、契约企业流动率、应急预案的齐全度以及政府的扶持情况等7项指标。

(四)业务流程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根据涉农供应链的特点和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方法,按照涉农供应链管理的包装、采购、库存、运输、配送以及销售等模块与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关系初步筛选出了产品包装费用、原材料采购成本产品需求比率等21项指标。在社会调查阶段根据打分表删除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产品出厂周期等13项指标。最终确定产品包装费用、原材料采购成本、库存周转率、供应链节点间运输总成本、企业产品的产销率、企业对市场需求反应时间、货物配送的及时性与产品市场占有率等8项指标。

(五)学习与创新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该子系统主要是确立企业创造长期的成长和改善就必须建立的基础框架,也就是目前和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以此来弥补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实际能力和实现突破性业绩所需能力之间的差距。本文主要从员工学习和企业技术创新两个角度确定绩效评价指标:员工培训率、企业科研投入比例、龙头企业对农户的指导频率、管理者的创新欲望以及企业专利技术的拥有率等5项指标。

四、结语

通过构建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有利于每个节点企业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也有利于我国涉农企业的良性循环。只要涉农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企业,都努力提高自己的供应链绩效水平,就会使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刘永红,陈德良.绿色冷链综合绩效指标设计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011):32-34.

[2]罗蕴玲,李景焕,白玲.食品冷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7):156-157.

[3]中国物流产业网:http:///2014年4月3日.

[4]查敦林.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

[5]蔡惠芬.浅析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J].管理科学文摘,2007 (03).

第3篇:供应链包装管理范文

新的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变革在海洋石油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同样至关重要。由于海洋石油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和生产作业的多样性,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在新的“绿色”物流革命中找寻出路,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本文将简单介绍现代企业的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绿色”物流在海洋石油企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洋石油企业 “绿色”物流 物流管理

A brief analysis Offshore Oil Enterprises’ Logistics Present Situation and Green Logistics/New Concept Logistics Developing Trend

Abstract:Review current global advanced enterprises and companies, are all facing a new round of supply chain revol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renaissance. Along with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commerce, I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etc advanced managemen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t makes that supply chai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are developing rapidly. However, combined with the new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global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a new “green” logistics as dominant new concept logistics revolution began quietly.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rends are toward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ahead.

The change of new supply chai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the strategy of offshore oil enterprise is also very important.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offshore oil enterprise itself, the diversity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enterprise should find way to promote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in the new “green” logistics revolution, according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basic theory of modern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green”logistics in offshore oil enterprise.

一、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以及应用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先进理论的引进和IT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物流企业的物流发展。本文首先将介绍现代我国企业常用的物流理论和应用概况。

1.供应链管理

1.1供应链定义

所谓供应链,其实就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比如,在某个供应链中,同一企业可能既在制造商、仓库节点,又在配送中心节点等占有位置。在分工愈细,专业要求愈高的供应链中,不同节点基本上由不同的企业组成。在供应链各成员单位间流动的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和产成品等就构成了供应链上的货物流。(见图表2-1)

1.2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有效性管理,表现了企业在战略和战术上对企业整个作业流程的优化。整合并优化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的业务效率,使商品以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品质、在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时间、最佳的成本进行生产和销售。

2.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

物流管理主要有4个特点

(1)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

(2)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

(3)以信息为中心;

(4)重效率更重效果。

3.管理信息系统(MIS)

所谓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 ,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MIS系统通常用于系统决策,例如,可以利用MIS系统找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上层管理人员,使他们了解当前工作发展的进展或不足。换句话说,MIS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公司现状,把握将来的发展路径。

MIS构成

一个完整的MIS应包括:辅助决策系统(DSS)、工业控制系统(IPC)、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其中,特别是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等都离不开Intranet(企业内部网)的应用。可以这样说,现代企业MIS不能没有Internet,但Internet的建立又必须依赖于MIS的体系结构和软硬件环境。

MIS核心

传统的MIS系统的核心是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架构,而基于Internet的MIS系统的核心是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BS架构比起CS架构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传统的MIS系统依赖于专门的操作环境,这意味着操作者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而BS架构则不需要专门的操作环境,在任何地方,只要能上网,就能够操作MIS系统,这其中的优劣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二、海洋石油企业的风险及多样性

海洋石油企业不同与其它大中型国有企业,企业自身特点存在着多样性。企业规模庞大,物资设备种类繁多,组织机构复杂,在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上无疑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企业简介及企业现状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公司成立于1982年,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有员工5.7万人。 中海油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纯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化工化肥炼化、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与新能源等六大良性互动的产业板块。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2010年底,实现了海上石油年产量5000万吨,渤海地区年产量3000万吨的壮举。

2.物资设备多样性

海洋石油的开采环节众多,分为测量、勘探、钻井、菜油、运输等。因此大体可将海洋石油设备分类如下:

2.1勘探钻井设备:测井/录井仪器、钻机、钻头、钻井泵、泥浆泵、套管、配套阀门、井下工具。

2.2采油工程设备:井口装置、抽油设备、采油泵、井控设备。

2.3储运炼化设备:炼油设备、工业炉、输油管道、滤油机、储油罐。

2.4配套设备:柴油机组、压缩机、仪器仪表、管材管件、发电机、搅拌器、五金工具、吊索具、堆焊设备等。

2.5软件设配:勘探开发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储运管理系统。

三、新型物流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加深,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就是21世纪的新的物流管理趋势。在我国政府对企业发展模式调整的模式下,“绿色”物流的改革旋风即将迅速挂起。海洋石油企业作为国家说双“A”级企业,必将在物流改革浪潮中走在前列

1.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它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1.1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1.1绿色运输管理

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Jointdistribution)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对某一地区客户进行配送,它主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共同配送可以分为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两种类型。从货主的角度来说,通过共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如中小批发者,如果各自配送难以满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而采取共同配送,送货者可以实现少量配送,收货方可以进行统一验货,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从物流企业角度来说,特别是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制约,运量少、效率低、使用车辆多、独自承揽业务,在物流合理化及效率上受限制。如果彼此合作,采用共同配送,则筹集资金、大宗货物,通过信息网络提高车辆使用率等问题均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1.1.2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复合一贯制运输(Combinedtransportation)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连结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为此,要求装载工具及包装尺寸都要做到标准化。由于全程采用集装箱等包装形式,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1.1.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当一些大城市的车辆配送大为饱和时,专业物流企业的出现使得在大城市的运输车量减少,从而缓解了物流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除此之外,企业对各种运输工具还应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环境的原料作动力,如使用液化气、太阳能作为城市运输工具的动力;或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快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

1.2绿色包装管理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1.2.1包装模数化: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标准确定以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便需要按模数规定的尺寸包装。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用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1.2.2包装的大型化和集装化: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体。如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集装方式。

1.2.3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和废弃包装的处理:采用通用包装,不用专门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转包装,可多次反复使用,如饮料、啤酒瓶等;梯级利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装物,用毕转化作它用或简单处理后转作它用;对废弃包装物经再生处理,转化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

1.2.4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发展趋势是,包装物的高功能化,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

1.3绿色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Distribution Processing)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

2.逆向物流

与传统供应链反向,为价值恢复或处置合理而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消费地到起始点的有效实际流动所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

3.废弃物物流(Waste material logistics)

从环境的角度看,今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加速废弃物的处理并控制废弃物物流,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废弃物的出现仍然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废弃物处理的困难,而且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以及自然资源的恶化。因此,21世纪的物流活动必须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

废弃物物流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的作用是,无视对象物的价值或对象物没有再利用价值,仅从环境保护出发,将其焚化化学处理或运到特定地点堆放、掩埋。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要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就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化,而是需要从整个产供销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而且随着这种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考虑废弃物的循环物流。即管理型物流追求与交易对手共同实现效益化;供应链型物流追求从生产到消费流通全体的效益化;循环型物流应追求从生产到废弃物全过程效率化,这是21世纪绿色物流管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4.精益物流

精益物流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物流管理思想,其核心是追求消灭包括库存在内的一切浪费,并围绕此目标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它是从精益生产的理念中蜕变而来的,是精益思想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精益物流理论基础:

在沿着价值流的各个公司和工厂之间,建立一个能够经常以小批量进行补给的拉动系统。我们假设A公司(一个零售商)直接向顾客销售产品,而且从B公司(一个制造商)大批量、低频率的补给货物。精益物流将会在零售商(A公司)安装一个拉动信号,当他售出若干的货物之后,这个信号就会提示制造商,补充相同数量的货物给A,同时制造商会提示他的供应商补充相同数量的原料或半成品,以此一直向价值流的上游追溯。

精益物流需要拉动信号(EDI,看板,网络设备,等等),来保证价值流各工序之间的平衡生产,举个例子,用频繁的小批量装运方法,将零售商、制造商、以及供应商,联成一条“送牛奶”的供应链。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精益制造的概念给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要从客户的立场,而不是仅从企业的立场、或一个功能系统的立场,来确定什么创造价值、什么不创造价值。

4.2对价值链中的产品设计、制造和订货等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不能提供增值的浪费所在。

4.3根据不间断、不迂回、不倒流、不等待和不出废品的原则制定创造价值流的行动方案。

4.4及时创造仅由顾客驱动的价值。

4.5一旦发现有造成浪费的环节就及时消除,努力追求完美。

所以,作为Just-In-Time(即时制管理)的发展,精益物流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Just-In-Time的概念。因此可以说,所谓精益物流指的是:通过消除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非增值的浪费,以减少备货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

5.第四方物流

分析第四方物流之前,我们应先知道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区别于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一般情况下政府为促进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领头搭建第四方物流平台提供共享及信息服务,是供需双方及第三方物流的领导力量。它不是物流的利益方,而是通过拥有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以及其他资源提供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此获取一定的利润。它是帮助企业实现降低成本和有效整合资源,并且依靠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以及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5.基本功能:

5.1为供应链管理功能,即管理从货主、托运人到用户、顾客的供应全过程;

5.2为运输一体化功能,即负责管理运输公司、物流公司之间在业务操作上的衔接与协调问题;

5.3为供应链再造功能,即根据货主/托运人在供应链战略上的要求,及时改变或调整战略战术,使其经常处于高效率地运作。第四方物流的关键是以“行业最佳的物流方案”为客户提供服务与技术。

参考文献:

[1]霍红,徐玲玲.物流师实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5]林敬松,钟唯希.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2002,(8).

[6]王之.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7]Donald J. Bowersox, David J. Closs, M. Bixby Cooper.密歇根州立大学。马士华 译著,Supply Chain Logistics Managemen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秦英.物流运输与组织管理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9]黄培.现代物流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0]黄小原.供应链运作;协调、优化与控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马士华.新编供应链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毛禹中.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3]冯耕中.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14]王晓东.国际运输与物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4篇:供应链包装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 供应链 整合的意义与战略

引言:企业为了能够具有更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物流供应链的整合管理不仅需要对物流源进行合理的运用,而且必须使物流资源所形成的物流能力成为供应链高效运作的关键。现代物流与供应链整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物流行业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

1. 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的概念

1.1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1.2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

2. 我国企业应用物流与供应链整合管理的意义

供应链管理正在不断发展,而供应链管理包含了物流,物流必须迎合其发展,才能使供应链更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2.1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成为供应链的重要部分。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加强烈的今天,不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消费领域,不论是物资物流系统还是信息物流系统,其供应链状的传输模式越来越明显。这种供应链的模式,对各个领域和各个系统从资源到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已经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从而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各个领域和系统的综合成本,也极大地提高了物资产品转化、生产消费转化以及信息物流转化的传输效率,因此,为缩短交货期降低成本等就要求高效物流,那么做好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的必然要求。

2.2明确物流只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去主动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物流是为满足顾客需求,对来源点到使用点的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与控制的供应链的一部分。

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业务流、价值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它是在社会化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产品生产日趋全球化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管理理念,当前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探索阶段。它的目标是提高整个供应链运行的速度、效益及附加值,为整个供应链上的所有贸易伙伴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只有明确物流只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才能从整体看问题,去发展现代物流,适应供应链管理的新发展。

2.3应用现代物流技术,融合信息流,使供应链管理更加科学。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每天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着数以百万计的商业交易,每一笔商业交易的背后都伴随着物流和信息流。供应链上的贸易伙伴都需要这些信息以便对产品进行发送、跟踪、分拣、接收、存贮、提货以及包装等。在世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物流与信息流的相互配合体现得越来越重要。

3.物流管理到供应链整合战略

供应链管理理念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由于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管理模式、物流支持体系、物流服务职能都有创新。了解和学习这些创新,有助于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3.1 要建立物流与供应链整合管理模型。物流与供应链整合管理是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把供应链上各个组成部分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供应链实施管理的关键是规范运作、制约有效。在管理中要在供与需构成的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按照市场要求运行,引进市场机制。供应链环节运作办法、业务部门、机制、效能监察等共同构成物流与供应链整合管理模型。

3.2 要建立制度管理体系和模型,强化基础管理。供应链有序运作,进而实现高效益,要靠电网式的系统化制度模型予以保证。管理制度体系的内容包括采购方式、合同、库存、台账、资金结算、奖惩等。

3.3合理运用物流技术。

物流技术一般指与物流要素活动有关的所有专业技术的总称,可以包括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包装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物流技术还包括物流规划、物流评价、物流设计、物流策略等;应用这些技术使物流与信息流结合而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能使供应链更加科学。

当前的供应链系统正面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供应链中的联系。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可以运用一元化管理企业活动所有数据的ERP系统,企业间信息流动的EDI/Internet技术,收集零售消费信息的条形码与POS系统,共享数据库等多种电子商务应用技术,来改善对供应、生产、库存、销售的监控,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建立更,陕捷、更方便、更精确的电子化联络方式,实现信息共享管理决策支持。

可见,要构建一个通畅(迅速、准确)、运营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有三种基本技术系统的支撑。

3.4通过第三方物流实现协同化

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物流服务,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它提供了一种集成物流作业模式,使供应链的小批量库存补给变得更经济,而且还能创造出比供方和需方采用自我物流服务系统运作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服务水准,且成本相当或更低廉的物流服务。

3.5要建立“人本”管理模式,制度的长期规范运作和严格执行,靠被管理者遵守的行为准则,靠管理者全面监控。提高素质、创造发展环境,把个体目标和链条总目标和链条价值实现融为一体。这实际上突出人本的管理格局。为此,要在变他律为自律,主动工作等方面通过途径把物流与供应链整合管理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阶段,最终实现自主管理、自我主动创新和增强质效的人本管理。

4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管理思维的创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正成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以前的竞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后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现代物流作为供应链的一部分,需要运用以上提到到各种措施以及本论文没有涉及到的其他方面更好地将物流管理做好来迎合供应链的发展,为企业和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供应链包装管理范文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因应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3]。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4]。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三、舒缓与化解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的因应对策

(一)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

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增加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在食品供应链中大力推广应用冷链技术,完善和优化冷链的运作和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尤其要在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运输和配送环节,增加冷藏冷冻运输工具和车辆的投放和使用。与此同时,加快港口冷藏设备、专用冷藏冷冻仓库等仓储设施的建设,为食品供应链的冷冻冷藏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建立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在“十五”期间对冷链的建设投入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肉类协会在“十五”期间,曾力推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配套发展能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流通需要的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计划,提出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扩大社会服务面;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则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销产品的新形式。这些举措的推出和逐步实施,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食品业界内外和上下的一种共识。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也使得食品供应链渠道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经销、直营、代销、卖场销售、高档食品的酒店销售和快速食品的加盟连锁业务等发展迅速。食品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以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竞争的关键也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工具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5]。沃尔玛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和光明乳业的信息化、低成本配送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信息化对食品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以鲜度维持为例,即使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店销售阶段,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终端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很难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有效管理。相反,若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可将每种食品的主文件设定为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生产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对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还可以对将接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预警功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鲜期。

(二)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

众所周知,食品供应链的流通加工环节可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从而使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因此,要注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冷冻、农副产品分选、食品分装、食品精制等流通加工作业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和效益。所谓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就是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如生鲜食品要求低温保鲜,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其配送策略应遵循“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通过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集成化。这种供应链组织形式无论是对食品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食品供应链改进与完善的核心还在于大力发展以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物流为主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装卸搬运、保管储藏、运输配送和消费过程的安全化、绿色化。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和经济合理和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动运输系统;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加工、物流生产配送基地,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辅助加工等。与此同时,注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实行集中处理,以减少分散生产和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三是促进食品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使食品供应链全程都尽可能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在食品包装物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也应尽量做到规范并合乎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食品包装材料,直至实现循环使用各种包装材料的目标。

四、简要结论

在现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运作环境不良和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提升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但食品供应链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运作质量和效率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下大力气构筑和完善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改进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外,还应该多管齐下,在加快食品供应链标准化体系、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和促进食品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综合化、专业化、系列化与网络化上做足做好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降低食品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保障食品供应链的运作安全,进而从整体上促使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邹艳洁,金鑫.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5).

[2]张振飞,赵鹏,刘泊.食品物流业与食品物流链[J].中国仓储与运输,2006(1).

[3]张连军.浅析我国食品冷藏物流的现状与对策[J].物流技术,2006(1).

第6篇:供应链包装管理范文

包装与销售模式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包装与销售模式间的关系。纵观其他行业产品的销售模式,虽然不同行业的销售方式不尽相同,但面对转型或突破销售瓶颈时,大都是从传统单一产品的销售,转变为根据客户需求和产品特性为其提供解决方案的销售。对于包装行业,传统的包装产品销售是利用包装产品自身固有的高质量特性与质量来赢得客户;而包装解决方案销售是为满足客户需求或已经出现的包装问题提供解决方法,这是一种对客户及其产品进行半定制化包装及相关服务的销售。

有的包装企业开始谋求进一步将加工制造深化,不断进行功能性创新,以期扩大产品的特性与质量;有的包装企业则从传统包装产品加工制造,逐步转向为产品提供整体包装解决方案的设计与服务。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以“整体包装解决方案”为理念的销售模式自然成为这类企业的首选。而且近年来,整体包装解决方案的推广与发展力度很大。

整体包装解决方案运营现状

整体包装解决方案是指以客户为中心,为其提供包装材料的选取、供应商的遴选、包装设计制作、物流配送直至面向终端用户的一整套系统服务。

笔者通过对目前包装企业所提供的整体包装解决方案服务的运营模式加以分析,认为其基本的运营模式大致有以下3种。

1.基于包装产品或供应链管理的多物料服务

大多数包装企业在提供整体包装解决方案前是单一或多个包装制品的制造企业,所以这类企业基本是依托于自有的产品制造资源,通过供应链管理团队的建立就可以较容易地达成客户对多种包装物料的最基本需求。可以说,这是整体包装解决方案的基本雏形,也是最容易达成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大都是企业依托已经建立起来的客户关系及其相关资源,提供多种包装物料,帮助客户对一些订单量少、品种杂多的包装物料供应商进行整合管理。对于包装企业而言,需要建立供应链管理团队,同时在企业内部加强多种包装物料基础知识的培训,这也是企业有效扩大利润增长点的方式之一。

2.基于包装解决方案设计的相关服务

这类模式是包装企业依托自有产品的工艺技术工程师,组建包装设计工程师团队,针对产品及客户的包装需求提供多种包装物料的包装解决方案设计,并给予供应链管理团队在贸易来料上的技术支持。这类模式可以建立在第一种模式的基础上,也可以与第一种模式同时开始组建。这类模式对包装设计工程师的要求较高,需要的不仅是包装材料设计工程师,更多的是需要具备整体包装解决方案理念以及能以此理念进行设计的包装工程师,可以说包装设计师团队的建设是这类整体包装解决方案营销模式的基础。

3.基于物流配套的第三方服务

这类模式是包装企业结合物流资源,给予客户在产品包装装配、现场打包、物流运输上的第三方服务。这类模式是以上两种模式的补充,包装企业除了提供包装材料和产品包装解决方案的设计外,还会涉及到更多与包装关联的服务,如配套的包装物料供应、现场专业的包装装配服务、包装物料JIT(准时生产)供应等服务。这就相当于客户将所有包装相关业务完全剥离给包装供应商,包装供应商以此为基础筹建物流团队,提供更多的包装服务。

大部分包装企业在提供整体包装解决方案服务时,其服务或运营方式都是基于企业自身的优劣势、采用三种模式间的组合,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

运营模式创新探究

营销之父菲得浦?科特勒说过,“赢得和保持客户的关键是比竞争对手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向他们提供更多的价值。”包装供应商在提供解决方案的销售上更进一步的转变是,前瞻性地分析客户未来的需求,扩展其产品价值链的销售。客户价值链的销售,则是完全基于客户的特定包装需求,前瞻性地为客户提供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自身现有的价值贡献,更多的是一系列对包装进行增值贡献的服务。

整体包装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针对的也是产品包装物流链,如果在整个物流链中,结合客户的特定需求,将整体包装解决方案在整个物流链中能为产品创造的价值贡献充分开发出来,就可以成为价值链的销售。

整体包装解决方案中产品的物流链简图如图1所示。在整个物流链环节中,就目前整体包装解决方案运营模式而言,可细化和延伸的服务有以下几方面。

(1)包装物料的供应及供应链管理:单指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包装物料,无论是公司自制的还是外部采购的包装物料,其供应链管理是公司内部对外购包装物料供应商的管理。

(2)包装物料的物流配送服务:物流配送服务类型的选择是围绕着客户要求进行的,可以是JIT服务,也可以是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服务,但这些还是围绕着包装材料的送货形式来达成的。

(3)产品的现场包装装配服务:可以是针对特定产品而进行的包装装配服务,也可以是承接客户生产现场所有产品的包装装配服务,体现的是围绕产品所需要进行包装装配上的所有服务。

(4)包装解决方案设计、咨询与测试等相关服务:这是整体包装解决方案业务模式中的重点业务,将方案设计与包装咨询作为单独的业务进行收费将是一种趋势。现在,客户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包装,但让每个企业都去组建自己的包装团队是不现实的,这也就催生出对包装方案设计的业务需求,同样也催生出包装技术咨询类的服务。因为包装总成本的节约不仅是包装物料成本的降低,而是整个包装供应链总成本的降低,所以合理有效地评估包装供应商的包装产品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要进行专业的调查与评估,这样就需要专业的包装咨询服务。测试是评估包装方案性能好坏的一种重要手段,不仅在包装企业内部起到验证评估的作用,还可以将这部分资源有效地推向市场,进行包装测试服务,这也能为包装企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

(5)第三方物流服务(仓储管理、货运配送等服务):包装与物流本身是密不可分的,企业可以根据既有客户的需求进行独立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如一些快速消费品类的客户。

第7篇:供应链包装管理范文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3]。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4]。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2、舒缓与化解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的因应对策

(一)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

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增加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在食品供应链中大力推广应用冷链技术,完善和优化冷链的运作和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尤其要在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运输和配送环节,增加冷藏冷冻运输工具和车辆的投放和使用。与此同时,加快港口冷藏设备、专用冷藏冷冻仓库等仓储设施的建设,为食品供应链的冷冻冷藏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建立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在“十五”期间对冷链的建设投入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肉类协会在“十五”期间,曾力推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配套发展能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流通需要的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计划,提出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扩大社会服务面;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则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销产品的新形式。这些举措的推出和逐步实施,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食品业界内外和上下的一种共识。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也使得食品供应链渠道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经销、直营、代销、卖场销售、高档食品的酒店销售和快速食品的加盟连锁业务等发展迅速。食品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以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竞争的关键也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工具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5]。沃尔玛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和光明乳业的信息化、低成本配送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信息化对食品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以鲜度维持为例,即使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店销售阶段,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终端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很难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有效管理。相反,若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可将每种食品的主文件设定为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生产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对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还可以对将接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预警功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鲜期。

(二)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

众所周知,食品供应链的流通加工环节可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从而使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因此,要注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冷冻、农副产品分选、食品分装、食品精制等流通加工作业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和效益。所谓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就是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如生鲜食品要求低温保鲜,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其配送策略应遵循“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通过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集成化。这种供应链组织形式无论是对食品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食品供应链改进与完善的核心还在于大力发展以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物流为主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装卸搬运、保管储藏、运输配送和消费过程的安全化、绿色化。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和经济合理和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动运输系统;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加工、物流生产配送基地,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辅助加工等。与此同时,注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实行集中处理,以减少分散生产和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三是促进食品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使食品供应链全程都尽可能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在食品包装物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也应尽量做到规范并合乎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食品包装材料,直至实现循环使用各种包装材料的目标。

3、简要结论

在现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运作环境不良和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提升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但食品供应链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运作质量和效率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下大力气构筑和完善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改进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外,还应该多管齐下,在加快食品供应链标准化体系、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和促进食品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综合化、专业化、系列化与网络化上做足做好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降低食品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保障食品供应链的运作安全,进而从整体上促使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邹艳洁,金鑫.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5).

[2]张振飞,赵鹏,刘泊.食品物流业与食品物流链[J].中国仓储与运输,2006(1).

[3]张连军.浅析我国食品冷藏物流的现状与对策[J].物流技术,2006(1).

第8篇:供应链包装管理范文

[关键词] 供应商 绿色指标 评价体系

一、前言

面对生态和环保问题,发达国家对市场准入制定了苛刻的环保标准,同时消费者也对环保型产品日见青睐,致使企业的竞争从质量、价格的竞争转向绿色竞争。企业无论在经营战略层面,还是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方面都在贯彻落实污染预防和环境保护的理念。由于产品的环保特性直接受到原材料的影响,因此大多数企业开始改变传统的采购方式,实施绿色采购。

二、绿色供应商概述

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首次提出的绿色供应链(GSCM)的概念,1998年Narasimhan和Carter从采购的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2001年Zsidisin和Siferd对环境采购的定义,以及2002 年朱庆华和耿勇提出的绿色采购概念。结合以上观点,绿色供应商是指在绿色供应链理论的指导下,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与采购方密切合作,在产品设计开发、物料获取、产品加工、检验、包装、仓储、运输、使用、报废处理整个过程中贯彻绿色标准,以达到经济利益和环保效益协调一致的厂商。

绿色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是成功实施绿色供应商管理的关键环节,建立科学、可靠的评价体系是供应商管理中关键的工作。在通常的供应链管理中,成本、生产、质量、价格、交货期、批量柔性和品种多样性是主要因素,在绿色供应商管理中,环境因素则是需要着重考虑因素。选择供应商的过程就是从重视环境管理的企业中选择和培育具有环境管理意识的企业,通过合作,与这些供应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构建绿色指标的原则

绿色供应商评价体系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以客观反映供应商的整体状况及绿色环保制造水平,因此在供应商评价体系中构建绿色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绿色指标的构建,是依据供应链基础理论及现有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商评价体系的理论,选取既能科学地反映供应商的整体状况和实际水平,又尽量简明,操作难易适中便于考量的指标。

2、独立性原则:绿色供应商评价需用若干指标进行衡量,这些指标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同层次指标之间尽可能的界限分明,避免显而易见的包含关系,对隐含的相关关系在处理方法上尽量将之弱化和消除。

3、通用可比性:指的是依据指标对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供应商的比较,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效度是一样的。指标的内涵和外延保持稳定,用以计算指标相对值的各个参照值稳定,指标评价规则稳定。

4、适用性原则:是指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评价指标要简化,评价计算方法易行,在能基本保证绿色供应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条件下,指标要尽可能简化。

5、目标导向原则:指标选取是为了寻找优秀企业以结成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此进行目标层层分解,以获取可靠的不偏离目标的评价体系指标,并且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的另一目的是将供应商向绿色环保制造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

四、构建绿色指标的内容

供应商评价体系中的绿色指标,不仅要求企业审查供应商所提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水平、技术条件、生产能力、管理制度及信誉等方面的情况,还要了解供应商的环保意识及采取的相应环保措施等,以对供应商持续供应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遵循以上五条原则的基础上,以供应链理论基础和内涵为出发点,构建供应商评价体系中的绿色指标应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法律指标:该指标的选取,是考察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内外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加速了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标准的建设工作,几乎每年都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同时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和行政条例也不断的出现,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等,欧盟利用WTO法规,设有《废弃电子电器设备指令》,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到欧盟市场。只有那些遵守绿色法律法规的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环保效益和获得经济效益。

2、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阶段纳入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设计的考虑因素之一,采用无公害材料,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且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3、绿色制造:采用绿色工艺是实现绿色制造的重要一环,该指标是为了考察供应商是否采用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环境影响的工艺技术。

4、绿色营销:也称生态营销、环境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谋求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既要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企业利润目标,也要充分注意自然生态平衡。企业对产品的创意、设计和生产以及定价与促销的策划与实施等,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力求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实现经济与市场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提供的产品是绿色产品以及用绿色的方式来销售其产品。

5、绿色包装: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其包装一般来说是没有用的,如果任意丢弃,既对环境产生污染,又浪费包装材料。绿色包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实施绿色包装设计;优化包装结构;减少包装材料;考虑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和循环再使用。

6、绿色运输:随着物流量的急剧增加带来车流量的大量增加,大气环境因此受到严重污染,绿色运输的管理主要是集中配送、降低资源消耗和合理规划运输路径。

7、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强调在消费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负影响。在产品使用阶段上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再循环利用,通过延长产品寿命、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

8、绿色创新能力:指供应商在产品制造和服务中,是否具有适应不断更新的绿色法律法规、绿色标准的能力,例如:环保生产一致性、国际环保法规、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指令、环境标志等。

9、绿色意识:本企业的绿色观念和企业文化可以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向不同级别的供应商传播,从而使这些企业的环保意识提高,并以相应的指标改善环境绩效。

10、社会责任:供应商不仅在本企业和供应链生产中注意环境保护,也应通过参加社会环境保护项目,将社会责任主动承担起来,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效应,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1、绿色供应链合作意识:指企业应考察供应商与其采购商是否具有绿色供应链合作的意识,同时考察与供应商保持绿色战略采购关系的企业数量。

12、上一级供应商评价指标:指考察供应链中该供应商对的上游供应商是否符合绿色指标。

五、绿色供应商评价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供应商的评价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组建供应链之前对潜在的合作者进行评价,以寻求能够满足合作要求的企业作为供应商,二是在供应链组建之后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评价,总结其在合作期间的表现。在供应商评价体系中构建绿色指标时,应避免指标过细导致冗余信息的产生,增加评价和选择的难度,从而使评价产生误差。建立全面的指标体系可以拓展绿色评价的思路和指标选取方向,在实际操作中,应从企业自身需求出发,选取合适的指标集来进行供应商评价。

六、总结

供应商位于供应链的上游,它的行动将传递到整条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如果管理得到将会供应链带来巨大的利益,供应商的绩效水平对下游企业的影响能够不断扩大,制约着下游企业的产品质量、成本、库存及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成功与否。构建供应商的绿色指标可以降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环境管理难度和所承担的环境风险,同时减少环境治理费用,供应商所取得的绿色成果可以在供应链活动过程中得到放大,从而使消费者可以得到价廉、高质、环保的产品。

参 考 文 献

[1]郑迎飞,周欣华,赵旭.国外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2):30~34.

[2]王长琼.绿色物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3~54.

第9篇:供应链包装管理范文

关键字:条码技术 食品安全 食品溯源 应用研究

食品直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食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首当其冲会受到侵害。同时不安全食品带来的危害具有涉及面广、隐蔽性强、潜伏期长等特点,因此恶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安全带来的国际贸易问题也日显突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取消了关税壁垒,发达国家凭借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等优势,实施以检测标准为基础的贸易技术性屏障,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不仅有利于保护人民健康,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已开始应用“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HACCP)”、“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等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追溯技术体系仍没有建全体系,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无法实施跟踪与追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食品溯源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可能。条码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信息自动采集技术,可以对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储藏及零售等供应链环节的管理对象进行标识,并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一旦食品出现卫生安全问题,可以通过这些标识进行追溯,准确地缩小食品安全问题的查找范围,查出问题出现的环节,追溯到食品的源头。条码技术已经成为一项关键的食品溯源技术。

一、条码技术体系分析

条码技术是为了解决计算机应用中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而产生的,它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准确的获取与传输,为实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提供了技术手段。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商品条码就引发了一次商业革命。而在近年迅速崛起的物流供应链及电子商务中,条码技术则更是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当前,国际上负责条码技术的研发推广的组织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该组织负责管理和维护的以商品条码为核心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系统)是以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等进行编码为核心的集条码、射频等自动数据采集、电子数据交换等为一体的服务于供应链的开放的标准体系。该系统从标识层、采集层和交换层上为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模型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对于条码在食品中的应用而言,主要涉及EAN.UCC系统的如下技术内容:贸易项目(贸易单元)的编码与条码表示、物流单元的编码与条码表示、信息属性的编码与条码表示、位置码的编码与条码符号表示等。

1.贸易项目条码

贸易项目是指一项产品或服务,对于这些产品或服务需要获取预先定义的信息,并且可以在供应链的任意节点进行标价、订购或开据发票,以便所有贸易伙伴进行交易。

按照贸易项目的流通领域可以分为零售贸易项目和非零售贸易项目。零售贸易项目是指在零售端通过销售时点系统(POS)扫描结算的商品。贸易项目根据其销售特点,可以分为定量贸易项目和变量贸易项目。定量贸易项目是指有固定包装,以统一预先确定的量度(类型、尺寸、重量、成分、样式等)进行销售的贸易项目。变量贸易项目是指那些没有固定包装,随机确定购买数量的商品,例如:新鲜蔬菜、水果、粮食、鱼、肉、熟食等散装商品,在销售过程中都是以随机重量销售,每一位顾客购买这些商品的重量、价格可能都不同。贸易项目编码有四种编码结构:EAN/UCC-13、EAN/UCC-8、UCC-12以及EAN/UCC-14。

2.物流单元条码

物流单元是在供应链中为了便于运输或仓储而建立的包装单元,是在供应链中需要管理的对象。托盘、箱、盒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包装均可作为一个物流单元。物流单元采用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SSCC)进行唯一标识。通过SSCC建立商品物理流动与相关信息间的对应联系,就能使物流单元的实际流动被逐一跟踪和自动记录,同时也可广泛用于运输行程安排、自动收货等。这些信息包括:扩展位、厂商识别代码、系列代码、校验码,其中扩展位则是用于增加SSCC系列代码的容量,由厂商分配。例如:0表示纸盒,1表示托盘,2表示包装箱等。

3.物流信息属性条码

在EAN・UCC系统中,物流单元内的贸易项目的附加信息的编码,例如批号、日期数量、和度量等信息,可被定义为物流信息属性,可以运用应用标识符(AI)来表示。应用标识符是标识编码应用含义和格式的字符。其作用是指明跟随在应用标识符后面的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应用标识符由2位到4位数字组成。应用标识符后面的数据部分由一组字符组成。条码符号用UCC/EAN-128条码符号进行表示。而且,可以通过应用标识符用UCC/EAN-128条码进行链接。

4. 位置码

在食品供应流过程中,从安全溯源角度来讲,对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涉及的参与方和实物流动的物理位置进行标识十分重要。这可以运用EAN・UCC全球位置码(GLN)来实现。位置码采用EAN/UCC-13编码结构。若用条码符号表示,必须与相关的应用标识符一起使用。目前GLN只能用UCC/EAN-128表示。

二、条码技术在食品溯源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在食品供应链过程中,运用条码技术对食品信息进行准确标识和自动采集,可实现实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从而提高食品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尤其对食品而言,运用条码技术,可实现食品供应链的跟踪与追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条码技术已经成了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一项重要的信息技术。

1.食品溯源的含义

分析食品溯源要从食品供应链的分析开始。所谓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食品供应链涉及食品原材料的供应商、食品加工厂、零售商、消费者以及中间负责流通环节的如承运商等流通参与方。下图是一个典型的食品供应链过程。在供应链实物流动的同时,也伴随着信息的流动。

食品溯源是指在食品供应流上,通过记录的标识对具体实体的历史、应用或位置进行回溯的能力。食品溯源系统包含了整个食品供应链中的所有类型的食品及相关产品,对从供应商到零售商的所有食品企业都有影响,甚至包括涉及的饲料及其他牧场供应品,还有包装等与食品接触的产品。

2.条码技术在食品溯源中的应用原则分析

信息共享。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食品溯源,必须从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来进行。在整个食品供应链及最后市场的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各环节信息系统间要以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共享信息。供应链上游的参与方必须将的相关信息提供给供应链中的下一个参与方。

业务流程规范化。条码技术应用于食品供应链过程,实现溯源的前提之一是,食品供应链必须稳定,尤其是各参与方要稳定,要在运用条码技术实施食品供应链溯源过程方面达成共识。运用条码技术进行食品溯源必须建立在流程规范化的基础上。

必须采用统一的条码标准。提高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程度,信息标识是关键。应该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物单元及供应链的各个参与方进行唯一标识,采用统一的条码标准,以保证对流通参与方和流通实体的唯一标识。

必须使用条码标签。食品供应链上的各级包装单元,需要用条码标签来标识,各级标签的编码要包括用于溯源的上游环节信息。

3.应用案例

下面以条码技术在咖啡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应用为案例分析条码技术在食品溯源过程中的应用。咖啡供应链中参与方有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厂),制造商(生产厂),零售商。在加工厂的加工流程如图2。这个环节,可以用条码标识加工厂和袋装咖啡豆。对于加工厂:用GLN标识,以UCC/EAN-128条码符号表示。对于袋装咖啡豆:每袋咖啡豆分配GTIN和批号,以UCC/EAN-128条码符号表示。包括下列应用标识符有:01,表示其后的数据是GTIN;10,表示其后的数据是批号。由多袋咖啡豆组成的物流单元:用SSCC标识;以UCC/EAN-128条码符号表示。

在生产厂(制造商)的作业环节有:生产(烘烤,混合,粉碎,酿造),包装(填充),仓储。

(1)生产。在生产厂,咖啡经过一系列处理,每一步处理后的产品,如果要卖给供应链下游的参与方,则要按贸易项目用GTIN加批次标识,GTIN结合应用标识符以UCC/EAN-128条码符号表示。该产品的生产厂用GLN标识,以UCC/EAN-128条码符号表示。

如果咖啡豆的所有加工过程如烘烤、混合、粉碎、大过滤器中酿造、烘干、成小颗粒时包装都在同一生产厂,在该厂需要在这些环节记录各环节加工时间、加工名称和代码,以便于跟踪不同的生产阶段。见表2。在该表中未加工咖啡的批号是AB123,第一个加工名称为烘烤,加工代码为1,生产日期为020904,则新批号为AB1231020904,依此类推。

(2)包装。在填充阶段,所用罐子和罐盖由托盘送到填充站,装运罐子和装运罐盖的托盘有不同的SSCC标识。SSCC是获取罐子或罐盖的供货商信息、罐子或罐盖相关信息(如材质、制造日期)等的关键字。这些信息都可以以条码符号或电子报文的形式来传递。

填充之后的一罐咖啡用GTIN标识,以EAN -13、EAN/UCC-8、UPC-A或UPC-E条码符号表示。由多罐咖啡组合在一起的规则包装咖啡箱也用GTIN标识,以UCC/EAN-128符号或ITF-14表示。然后,多个咖啡箱组合在一起被装上托盘,改托盘用SSCC标识,以UCC/EAN-128符号表示。见图3。

(3)仓储。在仓库扫描托盘并给托盘分配一个空通道。当制造商收到零售商或分销商的订单时,按订单配货,如果需要拆分仓储的物流单元并拼箱,新生成的物流单元需要分配新的SSCC。

在零售商,制造商和零售商通过电子报文(发货通知报文和收货通知报文)就发货产品达成一致。制造商货物出仓库时要扫描SSCC以确认发货。零售商收货时扫描SSCC以确认收货。零售商用GLN标识,物流单元用SSCC标识,以UCC/EAN-128条码符号表示。

在消费环节,每罐咖啡用GTIN标识,以EAN-13符号表示。罐和盖的批号以人工可识读形式书写。

罐和盖用GTIN加批号标识。

如果消费者发现咖啡罐上有毛病,可通知零售商,零售商检查是否其他同一批次的罐都有毛病。然后,零售商通知咖啡供应商对问题进行调查并确定和“毛病罐”同一批次的其他罐的分销去处,从而实施召回。见图4。

三、条码技术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利用条码实现溯源功能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只要食品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点,不仅对自己加工的产品进行标识,还要采集所加工的食品原料上已有的标识信息,并将其全部信息标识加在加工的产品上,以备下一个加工者或消费者使用,这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就可以建立完整的溯源系统。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环环相扣上,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就脱节了,而供应链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脆弱,这是实施跟踪与追溯的最大问题。

在我国现在的情况,可能导致食品供应链脱节的问题有:食用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管理的工业化规则建设在农业及商业中基础薄弱;一些鲜活食品的生产、经销、批发的参与主体,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行严格的行业管理;信息化在农村与初级农产品批发经销方面发展水平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技术基础薄弱;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完善,严重制约了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

作者单位:张涵,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 李素彩,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

参考文献:

[1]程言清,黄祖辉.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及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启示[J].世界经济,2003,1.39-42.

[2]孔洪亮,李建辉. 利用EAN?UCC系统开展食品跟踪与追溯[J].电子商务世界专刊 ? 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2003,3:12-13.

[3]程言清.食品质量认证与中国食品安全[J].中国标准化,2003,1:38-39.

[4]张涵,李素彩. 应用条码技术进行食品溯源的可行性分析[J].物流技术,2006,1:25-27.

The application of Barcode technology in food tracing

Zhang Han Li Caiqi

Beijing industrial university , Beijing commodity College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