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

第1篇: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

关键词:神经网络;安徽旅游;市场需求预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旅游业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备受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将旅游业确立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促进安徽国际外向拓展的先锋产业。若要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对旅游业进行合理的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是决定安徽旅游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而旅游需求预测为旅游发展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所以深入分析安徽旅游业市场需求,并利用神经网络对安徽旅游市场趋势进行预测,对安徽旅游规划及旅游业冲刺万亿产业,建设旅游强省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安徽省旅游业市场需求分析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优化旅游服务环境,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2016年上半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2287.42亿元,同比增长18.55%。其中,全省接待入境游客209.94万人次,同比增长1408%;接待国内游客2.45亿人次,同比增长15.84%。

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直接体现,也是区域旅游业竞争能力的外在表现。本文在整理相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得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1分析可见,安徽旅游业呈现如下特点:首先,安徽凭借良好的资源禀赋及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其中,国内旅游人次从1998年的237725万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44400万人次,增长了1768倍;而入境旅游人次也从184198人次增长4446000人次,增长了23倍。国内旅游收入从1998年的11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980.5亿元,增长了34倍;而旅游外汇收入也从7036.05万美元增长到226000万美元,增长了近31倍。其次,从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市场对比来看,入境旅游市场需求发展强劲,尤其是2008年前,入境旅游业的效益明显高于国内旅游业,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快速增加,增速超过了入境旅游市场,且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率明显高于旅游人次的增长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前景较好,市场提升潜力较大。最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脆弱性,受外在因素干扰较大。如2003年,受“非典”事件的影响,安徽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明显出现了大幅下滑,尤其是入境旅游发展严重受阻,市场风险较大,但与此同时,旅游业又具有较强的复苏能力,2004年,旅游市场出现大幅度反弹,尤其入境旅游人次增长了78.4%,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68.6%。

2基于神经网络的安徽省旅游业市场需求预测分析

2.1神经网络法旅游市场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

神经网络是一种应用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连接的结构进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神经网络具备模拟人脑的信息分析功能,且因其具有非线性、非限制性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故障诊断、模式识别、市场预测等方面。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前馈神经网络,该网络的特点是信号的传播是前向型的,误差传播是反向型的,该学习过程能较好地揭示非线性时间序列的内在相关性,减少信息损失,易于进行市场预测。此外,神经网络在做预测前要先进行网络训练,通过训练使网络具有联想记忆和预测能力。神经网络法可用于旅游市场需求预测,即通过研究过去的历史统计数据进行训练,利用一个经过适当训练的神经网络去解决一些由数学模型难以处理的问题。如可用时间数据序列的前k个值[X(t-1),X(t-2),…,X(t-k)]去预测下s个值

本文根据旅游市场数据收集的实H情况,运用Matlab软件,采用单因素神经网络法进行安徽旅游市场需求预测。

2.2安徽省旅游业市场需求预测实证分析

2.2.1预测对象的选取

本文选取安徽省旅游业市场需求发展情况作为对象建立预测模型,同时根据安徽统计数据可获得性等实际情况,选取1998年至2015年安徽省旅游人次与收入作为预测研究的基础数据,设计神经网络模型,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2.2.2数据预处理与分析

由表1知,安徽各年的旅游人数及收入呈逐年递增的现象,且增长率呈现非线性关系,难以用一个线性关系式来表达相关数据间的关系,故本文将利用神经网络法来进行数据的分析与预测。假设可以根据前几年的旅游指标数据预测当年的旅游指标数据,即按照以往四年的接待人数及收入可以预测第五年的接待人数及收入,可列矩阵表2。

如表2所示,2013年以前的数据为训练数据,2014及2015年数据为验证数据。根据安徽旅游业相关指标的具体情况,本文设计相应的单因素模型程序。因模型输入变量中的数据变动范围较大,我们首先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构建BP神经网络,设置网络隐藏神经元数目,并应用样本向量对网络进行训练。待构建好的模型经过多次的训练过后,达到了预设的精度要求后,便可开始预测旅游业的相关指标数据。

2.2.3数据预测结果

根据预测模型实际要求,本文设置网络隐藏神经元数目14个,各项指标网络分别经过5次、2次、65次和5次迭代后完成训练,其误差均达到预定目标以下(见图1)。

从图1、图2可以得出,训练后的网络对样本数据仿真效果较好,除个别数据外,预测的误差率均较小,模型训练能力较好。由此,现可利用训练好的网络进行安徽相关旅游指标的实际预测了。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

3结论

本文在分析安徽省国内旅游及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建立单因素旅游需求预测模型,通过导入前四年数据至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中进行预测第五年的旅游人数及收入,预测效果较好,误差较小,该预测方法可继续广泛运用于各种市场预测中。但同时,针对旅游市场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今后可考虑综合采用多种预测方法(如多因素神经网络法、灰色关联法等)进行旅游市场预测。

从数据分析上来看,未来几年的安徽省旅游业收入增加比例均在9%以上,增长势头较为强劲,尤其是入境旅游市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率超28%,旅游效益较高。因此,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环境,做好美好安徽旅游宣传工作,推进旅游业国际化和特色化水平,在扩规模的同时调结构,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真正实现安徽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进而加速推进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安徽日报.上半年全省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双增长[EB/OL].http:///html/ahrb/20160826/article_3490283.shtml,20160826.

[2]朱证.基于BP神经网络的凝血功能分类模型[J].中国电子商务,2010,9(7):3738.

[3]周晓晔.基于区域一体化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沈阳经济区为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

第2篇: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

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当然是要改善供给能力,解决结构性短缺的问题。第一项工作是解决困扰旅游业发展多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问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第二项工作是营造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实现旅游客源的结构性分流。当前我国旅游的特点是热点太热,冷点太冷,大部分游客集中在少数几个热点上。今后,要结合西部大开发,挖掘西部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从空间上实现客源分流。

一、以资源开发等项目为重点,实现多元化发展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是以需求拉动为主要特征的。在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国际旅游、国内旅游两轮市场需求的冲击,产业发展也随着需求的变化从被动的接待型转向产品开发型。

第一轮需求冲击来自国际旅游市场,它催生了70年代末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旅游业。这一轮的需求冲击是一个外生的变量,增长快,密度大,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层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旅游业很难在短期内做出全面反应,只好采取适应需求策略,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尽量寻找弥补缺口的平衡点,在产品的开发组织和产业体系的构建上不具备任何自主性,一切依赖资源自发发展,听凭需求流动的安排。由于这一时期的国际旅游需求集中指向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国旅游业便被动地接受了这一安排,以简单、粗放的观光接待型旅游为主,靠迅猛增长的国际旅游市场创造了80年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奇迹。

第3篇: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

一、当前国内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1.国内旅游业还处在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阶段,增长速度大于市场发育,国内旅游市场的混乱局面在短时期内难以根除。由于国内旅游需求的急剧膨胀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手段所能达到的管理能力,我们在迎接国内旅游发展时可以说是准备不够,仓促上阵。各地旅游部门对国内旅游认识的滞后致使行业无章可循,更没有切实可行的行业管理手段来规范和培育国内旅游市场。除对三类旅行社有较强的市场准人管理手段外,对其他从事国内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还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一个没有和规章环境的国内旅游市场是滋生一切不正当行业行为的土壤。这就导致了国内旅游市场较为混乱,服务质量低劣;价格竞争和价格混乱并存;旅游安全得不到可靠的保障。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业已实施,但在行业的经营中还未成为调节企业经营行为的普遍准则。而且一部分素质低劣的从业者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求的道德准则。

2.匮乏的人力资源使国内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潜伏着危机。中国未经历过革命的洗礼,这个社会的劳动大军总体上没有在工业大生产中和流水线上锤炼出严密的工作纪律,自觉遵守工作规范的风气没有广泛流传。而旅游业恰是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的行业纪律和行业素质。旅游业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行业文化积淀比较浅薄,行业培训能力也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和国际旅游一样,国内旅游行业的自身发展已超过了行业所能提供人力资源的能力。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直接从业者都在摸索着适合国情的路子,而谁又能保证在这种没有规范的经营中道德胸威力能随时战胜金钱的诱惑力?如今一部分国内旅游从业者多把自己从事的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挣钱手段,而不是当作一种需要技能和行业纪律的事业加以追求。一些主管部门成立三类社的目的只不过是为自己增设一个方便自如的小金库而已,因此在经理和其他人员配备上也就按照自己“实用主义”的标准进行设置。

3.“瓶颈”问题仍是制约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交通业的发展速度。可以预见,发展中的中国交通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迅猛增长的人流问题还有相当长的时期。这种局面使旅游业的发展丧失了主动性,也丧失了巨大的现实市场,旅游资源的浪费在所难免,中西部地区的“不可进入性”阻挡了国内旅游者的长距离流动。交通问题由此所产生的关联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交通问题的存在直接到服务质量。旅游旺季因为不能满足旅游者交通票务问题而出现的投诉时有发生,这对一地的旅游形象是极为有害的。二是交通问题的存在为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包装构成了障碍,许多本来可成为黄金旅游线路的产品皆因为交通问题而夭折。可以想见,没有交通作为纽带的旅游产品是极难在市场上立住脚的。

4. 国内旅游产品的供给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中国旅游者大多属于初级产品消费者,一些新奇的娱乐场所,海滨避暑,名声较大的观光景点和名胜古迹等较适合旅游者的需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希望花较少的钱和时间经历最多的旅游活动。但由于中国旅游业的总体投入极为有限,所以旅游产品集聚性和规模性较差,而旅游者又不能在时间和费用上支付长途旅行,这使得国内旅游产品的开发有了紧迫感。

二、从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看中国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

199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可达5石亿人次,收入可达1170亿元人民币,其总额分别是1990年的2.29倍和7.31倍。国内旅游业的产出水平已达到国际旅游业产出水平的1.68倍。单就经济意义来看,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总体经济效益,国内旅游业为中国旅游业的贡献远大于国际旅游业。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狭隘的经济利益来贬斥国际旅游在国家利益中的重要性。然而,国内旅游对于单体的企业来说应是拓展其市场,增强其生存空间的巨大潜力。企业的最终结算方式全部采用人民币市制后,以前外汇额度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已不复存在,企业的目标应是利润最大化。而且政府现在也不提倡以牺牲企业经济利益来实现创汇,因为中国外向型经济不再把创汇当作唯一的追求目标。这种趋势对旅游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

1.国内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普遍历史过程。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其旅游业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从国内旅游到入境旅游再到出境旅游的历史进程。当然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相异甚远,这三部曲又不是按照统一的秩序完成的。像中国这样未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选择了发展入境旅游的方式作为建立旅游业的序曲,这是根据社会的客观需求而确立的战略步骤。中国的国际旅游业,确切地说是入境旅游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我们现在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来判断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迄今为止,国内旅游业仍在整个旅游业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以美国为例,1993年外国旅游者的消费为790亿美元,而国内旅游者的消费为3040亿美元,占旅游业总收入的79%。所以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期望,国内旅游和国际游游应是发展未来中国旅游业不可偏废的动力。

2.国内旅游市场巨大潜力的存在。国民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和可支配时间(dispos。able time)的不断增长为发展国内旅游业预示了广阔的前景。有资料表明,当一个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700美元时,国民便有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可能性。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超过这个最低标准。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天津、成都、重庆、青岛、大连等地国内旅游发展异常迅猛。十四届五中全会为“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描绘的蓝图使我们每位旅游工作者有理由准备迎接国内旅游发展的新时期。“九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到2000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为国内旅游的发展预示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如果12亿多人口的中国有50%的人在“九五”期间每年至少出游一次,这个市场的潜力是任何国家也不能与之相比的。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双休日大周未的实施将全面改变人们对工作和休息关系认识,也必将更新人们的生活观念。在人们重新构筑的生活方式中,旅游不再是难圆的梦,而将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3.旅游业内部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既是一种客观要求也是引导旅游业持速、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动选择。尽管国内旅游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发展潮流势不可挡。问题总是在发展中可逐步得到解决的。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这标志着国家对国内旅游业的重视。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了“海外抓促销,国内抓建设,一手抓国际旅游,一手抓国内旅游”的发展总方针。旅游业是极为“敏感”或“脆弱”的产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秩序和秩序休戚相关。而且中国国际航线的缓慢发展在客观上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设置了难以超越的障碍。为了保证旅游业的相对稳定性,我们不能把旅游业只押在国际旅游业上,而应该全方位地开拓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1989年中国的动乱和1994年“千岛湖事件”给旅游业造成的伤害应成为我们调整旅游业内部结构的长鸣警钟。激烈的世界旅游业竞争也要求我们寻找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三、国内业在未来中的重要地位

1.扩大行业规模,奠定旅游业更为坚实的基础。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客观上要求扩大总体供给。一是旅游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以前从事国际旅游为主的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饭店、购物商场、旅游车船公司等)都将调整自己的业务范畴,把国内旅游作为企业的重要依托。一批新的从事国内旅游的企业应运而生,这使旅游业的专业化分工走向成熟。从旅行社来看,我国现有一二类旅行社1040家,而三类旅行社已达到3855家。二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更趋市场化。国内旅游的发展为全社会兴办旅游注入了空前的活力。由于国内旅游者相对于成熟的国际旅游者来说其要求更易满足一些,所以旅游项目的开发便相对容易一些。只要旅游管理部门认真规划,正确引导,我们便可建立一个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2.解决就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将大批就业者从传统的生产线上淘汰下来,社会便面临着重新组织他们生产和强大市场压力的两难境地。国内旅游市场巨大的需求和供给对相关行业年产生的带动作用远胜过旅游业自身的直观效益。许多劳动者通过适当的培训可进入旅游行业大军,因此,国内旅游业为吸收大量的社会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3.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我国旅游资源结构纷繁、布局开阔,加上南北气温差距较大,如何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边际效应”(marginal effect)便是政府部门在运筹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时应考虑的课题。国内旅游的发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巨大的国内市场产生的各类需求使旅游产品不会太受地域或季节的。当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可减弱旅游淡季的负面影响。

4.国内旅游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社会学家预言,旅游将成为下一个世纪满足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且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那么如今发展国内旅游业引导国民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提高国民素质是旅游战线全体人员所应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5.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国际旅游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方针。通过在全社会普遍地发展国内旅游,人们对旅游的外在形式和内涵都会有新的理解,这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培养了“国民旅游意识”。发展国内旅游对发展国际旅游的另一直接作用是通过扩大行业规模,锻炼了一批旅游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这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

四、对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1.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国内旅游业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旅游部门深入调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并以有效的手段将国内旅游业纳入可管理和可调控的轨道,以纠正的无序状态,保证国内旅游质量。要实现行业规范就得有可操作的行业标准可以依循。各地可根据当地国内旅游发展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从旅游过程的各个环节人手,防止不正当行为在行业内的滋生。目前应侧重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卫生、安全、回扣及市场准人等方面的问题。条件成熟的地区可搞国内旅游定点单位管理,并逐步将此项措施与旅游涉外定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旅游定点制度,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旅游行业实行“国民待遇”做准备。

2.加快国内旅游企业制度改革步伐,建立起激励竞争机制。我国从事国内旅游的企业体制极为混乱,内部管理机制导致短期经营行为。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市场需求选准改革的模式企业制度的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问题。但企业制度的改革并不能代替企业内部管理的更新。企业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以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服务信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旅游部门还应引导建立规模性的行业组织,尽可能使行业向集约化方向过渡,创造国内旅游企业的规模效应。

3.把国际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引人国内旅游业。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守株待兔。中国国内旅游市场正由散客独自旅行向通过旅行社组团旅行方向发展(而入境旅游正从组团式旅行向散客型方向发展),我们要针对这一特点直接面向公众促销,沟通旅游者与旅行社间的联系。在国内旅游市场上的投入产出比是相当可观的。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用在国内促销的经费远高于国际市场促销经费。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为我们积累了较多的市场开发经验。国内旅游市场仍需宣传促销方可最大量地激发国民的旅游动机。这在目前条件下尤为重要,因为旅游的观念还没在我们的社会扎下坚实的根,在不少人看来,旅游仍然是离他们很遥远的事只要我们选准目标,以国民可接受的方式进行促销,国内市场便会更加活跃起来。

第4篇: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

一般的回归方程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出的估计参数在样本期内是固定,即不同变量之间存在着非常稳定的联系,回归方程如下式所示。方程(1)中的参数α是个常数,主要反映变量y和x间的平均影响程度。但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的增长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动态,而一般的回归方程很难表现出来。为此,文章运用状态空间模型相关理论,构造一个可变参数模型来分析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4]。状态空间模型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把不能观测的变量纳入可观测模型,能够同时得到估计参数;二是运用Kalman滤波方法来对参数进行估计,这种方法可以预测和平滑那些不可观测的状态变量。状态空间模型可以描述系统内部状态变量和可观测的变量间的动态关系,模型主要包括状态和量测方程,方程具体形式如下。方程(2)是量测方程,式中参数αt称为状态变量,假定参数αt服从一阶自回归过程。方程(3)是状态方程,它描述状态变量的生成过程。在方程(4)中,εt和ηt分别是量测和状态方程的随机扰动项,εt和ηt是相互独立的,均服从正态分布,其均值是零、方差为常数。根据文章选取的研究对象,方程(2)中yt为反映经济增长的真实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xt为反映国内旅游消费的国内旅游消费总额,用DTI表示。对两个变量分别取对数,不仅能够消除模型中的异方差,而且估计出来的参数为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弹性。方程(2)中的α可以称为国内旅游消费弹性,表示国内旅游消费每增长或降低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相应变化的比率,具体估计可以通过Eviews6.0软件[14]实现。文章采取的样本区间为1985-2013年,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分别运用GDP数量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旅游消费进行调整,1978年为基期。文章中的GDP数量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国内旅游收入、GDP等指标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1.变量检验结果(1)单位检验根为了防止“伪回归”的出现,在进行变量的协整检验前,应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即单位根研究。文章采用ADF法进行检验,检验的最优滞后步长根据信息准则确定,检验结果见表1。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国内旅游消费和经济增长变量的水平值为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平稳序列。因此,两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下面进行协整检验。(2)协整检验分析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EG和JJ检验。EG检验主要检验状态空间模型的残差是否平稳,如果残差项平稳,则协整关系成立。JJ检验主要根据参数矩阵的秩确定协整向量的个数。文章选择JJ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没有协整向量的零假设,也就是说国内旅游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一个协整向量,这表明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以这些变量建立的状态空间模型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2.参数估计结果及分析运用处理后的国内旅游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根据方程(2)和(3),利用Kalman滤波算法可以得到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结果如下。其中,变参数αt的估计值如表3和图1所示。由表3可知,国内旅游消费弹性系数于1985-2013年在0.2766~0.4639间变动。由于αt是随机参数,在分析时一般不看其具体的数值,主要通过观察其变动趋势,来反映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从整体上看,弹性系数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由1985年的0.2766上升到2013年的0.4639。由图1可知,国内旅游消费弹性系数在1985-1993年增长速度较快,而1994-2013年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国内旅游消费弹性系数发展趋势表明国内旅游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逐年增加。其重要意义表现为:一方面它反映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刺激最终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为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证支撑。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正向的持久的拉动作用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旅游消费水平也逐年提高,带动了国内旅游市场迅速发展。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年仅为739.1元,2013年达到26955.1元,增加了33倍,年均增长13.3%;城镇居民旅游花费1994年为848.2亿元,2013年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为20692.6亿元,是1994年的20.8倍,年均增长17.3%;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1994年为414.7元,2013年为946.6元,是1994年的2.2倍,年均增长4.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85年为397.6元,2013年为8895.9元,增加了18.9倍,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旅游花费1994年为175.3亿元,2012年为5583.5亿元,是1994年的28.7倍,年均增长19.3%;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1994年为54.9元,2013年为518.9元,是1994年的8.9倍,年均增长12.2%。第二,旅游产品质量和产品吸引力不断提高。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日渐成熟,旅游市场进一步规范,旅游接待条件不断改善,提供的旅游产品不断趋于多样化,各具特色的观光、度假、休闲、体育、健身、生态旅游等基本改变了国内旅游产品单一的局面。景点开发进一步加快,各地都有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景点投入运营。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内包机、城际快车、旅游专线车、旅游专列、观光巴士、“一日游”车辆等发展迅速,使得旅游交通更加方面快捷。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这些都成为促进国内旅游市场繁荣的重要因素。第三,旅游宣传促销声势逐年加大。与主流媒体合作的旅游宣传广告片越来越多,在电视台黄金时间循环播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各地的高速路、地铁站、飞机场等主要交通枢纽及客流集散地了很多大型的户外广告宣传,扩大了旅游宣传效应;城市周边景点介绍会、区域性和全国交易会基本形成体系,区域性联合促销与跨区域巡回促销接连不断;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和互联网的普及率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网络获取旅游信息,自助旅游需求迅速增长,网络新媒体为旅游宣传促销开辟了新的渠道。随着旅游宣传促销手段多样化,有效地引导了居民的旅游消费导向。第四,国家与地方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方针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国家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七五”时期,旅游业正式纳入了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十四届五中全会把旅游业放在第三产业中新兴产业发展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把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一些省市明确提出把发展国内旅游业作为活跃市场、扩大内需、繁荣经济的载体,推出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和配套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旅游消费。国家于1995年出台了“双休日”制度、1999年又出台了“黄金周”休假制度,2008年开始又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小长假,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开始增加,激发了人们的旅游热情,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外出旅游,旅游消费逐步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

三、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文章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对1985-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JJ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是状态空间模型的变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国内旅游消费弹性系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说明国内旅游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证支撑。三是国内旅游消费弹性系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表明国内旅游市场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旅游产业发展逐步趋于成熟,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据此,也应看到目前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环境及旅游产品供给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从旅游花费结构看,当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食、住、行比重较大,达66%,游、购、娱仅占34%左右。从旅游消费者结构来看,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比例偏低。2013年城镇居民旅游花费是农村居民旅游花费3.7倍;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是农村居民人均花费1.8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数额远远小于城镇居民花费,因此农村旅游市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第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支不确定性制约了旅游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展,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人们对于未来收入和支出存在不确定性,因而阻碍了旅游消费。第三,我国旅游产品开发创新力度不够,不能够完全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第四,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的扩大。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断促进城乡居民旅游消费一要刺激农民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不仅要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和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释放旅游消费需求。同时要根据农村居民闲暇时间的特点,开发出一系列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旅游产品,也要鼓励旅行社开拓农村旅游市场,成立一些以农民为旅游服务对象的旅行社,提供低价位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二要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城镇居民的有效购买力。三要培育发展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倡导超前旅游消费的新观念,简化银行信贷手续、给予旅游贷款者一定的折扣,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2.不断完善和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旅游需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升级,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在迅速增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托我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不断开发出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生命力持久的旅游产品,形成以观光、休闲度假、健康、探险等为特色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今后开发的旅游产品,一要不断适应大众游客的旅游需求,培育大众化旅游消费新热点,促进观光旅游产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如培育和发展自驾车、房车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研发旅游和适合老年人的养生度假旅游。二要不断促进大众旅游由观光到休闲度假的转变,开发出更多的休闲度假产品,如温泉旅游、滑雪旅游、邮轮旅游、滨海旅游、山地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高品位的主题公园和旅游演艺节目等休闲度假产品。三要以现代农业、工业、生物工程、航天科技为依托,推进现代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形成新型的旅游产品系列。如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乡村推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还可以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开发工业旅游产品可以更好地促进旅游和工业的融合。

3.加大旅游投资力度,通过投资引领和促进旅游消费虽然目前宏观经济呈现下行趋势、投资回落,但旅游投资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旅游大项目明显增加,2014年上半年全国投资1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旅游大项目达到151个。民间资本已经成为旅游投资的主力军,2013年我国民营企业旅游直接投资占旅游投资总额的57%,具有观光、休闲、度假等复合型功能的景区成为旅游投资的重点领域。网络旅游、在线旅游投资成为旅游投资的亮点。今后旅游投资应重点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大型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度假产品建设、自驾车和房车营地建设、旅游小城镇建设、在线旅游和智慧旅游建设等领域,加强对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有效地促进旅游产品的供给,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不仅适应居民旅游消费升级的要求,满足居民各种旅游需求,还可以通过开发出的新型旅游产品,引领居民旅游消费,不断提升旅游消费水平,更好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5篇: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 跨国发展 动因思考 应对策略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之一,它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外汇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和完善国民经济体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进一步上升。跨国旅游的地位和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一 旅游业的跨国经营

1.关于跨国经营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企业已经不单单寻求国内发展这一舞台。第一,寻求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寻求生存和发展是每个企业的必经之路,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另一表现是区域集团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所以企业的跨国经营就要避开各种障碍。第二,把握科技动态,收集有效经济信息。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为了寻求一条获取先进科技的途径。同时,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可以更加清楚地把握消费者需求,以改善企业经营策略。第三,获取经营资源。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个互利的经营策略,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第四,追求更高的经营效率。企业的发展就是为了获益,对外投资可以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经营专业人员的对外经营能力。所以企业的跨国经营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的定义,所谓跨国公司,由此看来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而无论这些经济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第二,它在一个决策系统制定的连贯政策和一个或多个决策中心制定的共同战略下从事经营活动;第三,它的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面相联系,一个或多个实体能够对其他实体的经营活动施加有效影响,特别是在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等方面的影响尤为有效。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成为跨国公司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在外国直接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多数贸易商不是真正的跨国公司。第二,它必须对海外资产进行主动的经营管理,而不是消极地以金融证券形式简单地拥有海外资产。

跨国企业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企业经过发展取得了技术、资金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提升成为了国内市场的领导者,但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市场的发展限制,需要扩大市场寻求长足发展;在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进出口产品时遇到了进出口国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只好在海外投资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实现跨国经营。企业由国内经营到跨国经营,由于外国环境、市场需求、技术理念及经营差异的改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及产品都需要随之改变。采用灵活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战略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企业在跨国经营时必须根据行业、公司和竞争的特点,以及东道主国家的需求合理展开经营,才能保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的目标实现。

2.旅游业的跨国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进一步上升,因此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发展成为与石油业、汽车业并列的三大产业。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发展趋势日益强盛。2007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5472万人次,居全球第四位;旅游外汇收入419亿美元,居全球第五位;国内旅游人数16.1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40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957万亿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并且将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旅游业的开放性、外向型和国际化特点适合国际服务的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组织成行、服务接待和跨国营销,如在国际上已形成的国际知名品牌的运通、交通公社、希尔顿、喜来登、香格里拉等,都有一批遍及全世界的营销网络,这也说明了旅游业适宜跨国经营的特点。然而,我国的旅游业虽已取得快速发展,但与世界知名旅游业的发展仍有较大差距,表现在:跨国经营的企业数目稀少,股权单一;跨国经营的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跨国经营的企业业务覆盖面窄;跨国经营的企业战略缺失及人才匮乏;跨国经营的企业科技含量低。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旅游收入、旅游出口、旅游投资、旅游税收、旅游就业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虽然走出去发展困难会更多一些,风险会更大一点,但对于增强和提升我国旅游企业的综合素质,锻炼和造就一个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群体,加快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关于旅游业跨国经营动因的思考

1.外部因素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产生地。所以关于旅游业跨国经营动因的思考,要抓住机遇,研究应对策略,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业的跨国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关于旅游业的跨国发展的外部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跨国经营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区域性国家利益集团化。跨国经营无疑将大大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一方面,在于充分利用统一市场或自由贸易区内部各种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可以打开贸易壁垒,扩大市场。

第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经营成为必然结果。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要在新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迫使其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和调整产业结构,迅速提高对国际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我国旅游企业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开发和利用国际资源,针对不同市场采用不同的跨国经营战略,才能增加国际旅游市场份额,弥补国内旅游市场收益的损失,才能在开放动态的国际旅游市场中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企业成长,形成良性的国际旅游分工与合作态势。

第三,市场需求是跨国经营的根本。旅游业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人们的旅游消费进一步上升,由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发展趋势发展。目前相当可观的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及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我国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成为我国旅游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的根本动因之一。

第四,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了跨国经营。作为国家发展跨国经营,大致可以获得四个方面的利益:一是通过直接投资有效地利用国外资源;二是通过多种要素的跨国界转移调整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三是创造长期的外汇收人,改善国际收支 ;四是推动企业提高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国家对这些利益的综合追求,决定了政府对企业的跨国化活动的积极支持,体现为对跨国经营企业的财政、税收货款尽量提供优惠。

2.内部因素

我国旅游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内部动因主要是旅游业自身对利益的自觉追求。关于旅游业的跨国经营的直接动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出口市场和扩大海外市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外向型的产业结构作为基础,所以企业竞争力不强,同时不同层次的企业挤在国内这一狭小的市场展开激烈竞争,需要跨国经营来开拓海外市场。二是寻找信息、机会和资源。企业的跨国经营可以向国内提供国际市场行情和产品发展趋势等,还可以了解国家发展的战略意图,寻找发展机会。三是资金缺乏和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低下。虽然我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已有明显发展,但是与国际旅游业相比依然普遍处于弱、小、散、差的格局,产业集中度低,集团化发展缓慢,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低下,抗风险能力差。与国外旅游企业相比,我国旅游企业营销网络不发达,技术力量薄弱,在跨国竞争中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四是人才资源不足和管理模式不成熟。我国旅游企业中熟悉国外文化背景、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的外向型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内部管理机制和组织功能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许多企业至今还没有形成固定、成熟、先进的管理模式。

跨国经营要求企业必须按照国际经济规则和市场规律运作,依靠自身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公平竞争。跨国经营将促使旅游企业加大改革力度,扭转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所以,我国旅游业的跨国经营也是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虽然在总体上我国旅游企业基本实现了由服务接待型向产业经营型的转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不少旅游企业未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我国旅游企业要想从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占领更多的份额,就必须顺应国际化的潮流,在本国以外的旅游目的地建立分支机构,就近向消费者销售旅游产品。

三 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我国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动因,我国旅游企业将无力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旅游企业抗争。所以,关于旅游业跨国经营动因的思考是为了给我国旅游业向国际化发展和跨国经营提供价值思考和研究有效策略。针对关于旅游业的跨国经营的动因,本如下策略分析。

第一,依托国内旅游,发展国际旅游,实现旅游业中“大旅游”的发展。国内旅游业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发展国际旅游业必须以国内旅游业为基础。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急需外汇,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方针。旅游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内旅游业的特点,从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以统筹规划,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步伐,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第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实施企业主导战略。跨国经营要求我国旅游企业必须改变弱、小、散、差的局面,通过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向规模化经营方面转变。集团化发展应按照市场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联结纽带,采取兼并、收购、联合等资本经营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低成本、高效率的扩张。我国旅游企业通过组建和发展大型集团,并综合运用内部管理型和外部交易型战略,既可提高国内旅游市场的进入壁垒,又可从整体上培育和提升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为跨国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国家大力支持,实现旅游业跨国经营的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政府策略。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旅游管理体制,发挥政府在产业政策导向、产权保护、公共产品供给、市场信息披露、法律援助和简化出入境手续等方面的作用,为旅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长空间。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业更应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与保护,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资本积累、品牌建设、网络发展和管理升级,全面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第四,加快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中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人力资源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成本较大等客观实际,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应采取多种模式加大培养力度,尽快建设一支熟悉国外旅游产业政策和相关法规、了解国际市场、具有多元文化背景、懂经营、会管理的外向型跨国经营人才队伍。

第五,旅游景点的观赏性和空间性决定了旅游业跨国经营的特殊性。旅游收益主要是在旅游目的地即旅游产品生产地,消费者因其民族情结、文化认同等因素的影响,愿意购买和消费本国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发展旅游业的跨国经营要特别注重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异,“异中求同”,和谐发展。

第六,旅游业跨国经营的配套实施建设应完善,提高服务质量。旅游业依赖交通业的发展,交通又经常合理地牵制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点到处都是楼堂庙宇、游乐园之类,粗制滥造仿古景点,致使人文景现同自然景观不能融合在一起;旅游的饮食业中饭店比重太小,我国饭店建设片面追求高档,以致形成“高中低”倒金字塔型。旅游业涉及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部门,这些部门应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地为旅游业服务。同时,导游和旅行社的相关服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友好服务。

第七,完善旅游业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旅游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容易导致垄断价格,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自行定价,巧立名目,价格多变,旅游者的正当权益应受到保护;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更要求旅游者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旅游资源,注意环境保护。

第八,加强旅游业跨国经营的理论研究,制定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做好旅游市场的信息预测、宣传广告及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工作,以克服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时的盲目性。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要多样化,要富于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以吸引不同的旅游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跨国发展不是生来就具有竞争优势的,这些优势是在市场经营运作中不断积累、完善的。所以,旅游业的跨国经营是一个过程,关键是利用原有优势,发展新生优势,这对于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江.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第6篇: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

[关键词]农村居民旅游;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开发。

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数据的来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关注农村。而农民旅游是小康社会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是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一个新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健康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据统计,从1997—2008年,农村居民出游人次一直高居我国国内总出游人次的60%左右,2008年,达10·09亿人次,占全年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次的58·9%,比城市居民出游多3·06亿人次。从增量看,1997年农村居民出游率为40%,达3·85亿人次,而2008年的出游率则为111·9%,达到了10·09亿人次,相比1997年净增了6·24亿人次。从消费总量上看,1997年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为560·9亿元,1997年第一次超过了1000亿元,2007年则超过了2000亿元,2008年更达到了2777·55亿元,相比1997年增加了2216·65亿元,达39·5%,年均增长35·9%。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特征。

(1)消费总量大,但人均消费量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其中,以交通费、参观游览费为主,旅游购物、娱乐、通信等非基本消费支出相对较小,导游服务等劳务消费支出过少。

(2)出游时间较短,人均出游天数多在4~8天;集中在农闲季节,分别在2~3月和7~9月。调查数据表明,有42·2%的被调查者是一日游,一日游时间短、距离近、安全、方便、费用低廉。

(3)出游目的较为单一,探亲访友居首位,占到64·4%,但在此过程中也会有城市观光等旅游活动。由于受到收入水平、出游方便程度以及消费观念的制约,农村居民的闲暇时间大多在居住地度过,外出机会相对较少,长途出游通常会有多重目的。

(4)收入水平不同但旅游消费差距不明显。总体上看,各个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旅游人数相差较小,旅游人数最多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3000~3999元的群体,占到26·3%;其次是年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群体,占到17·6%。各个收入水平的旅游者人均花费差别不大,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人均花费为1178·8元;其次是年人均纯收入4000~4999元的,人均花费798·2元;而1500~3999元的群体人均花费都在450~550元。

3开发措施。

3·1提高对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认识。

从旅游企业到各级政府部门都要提高对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认识,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小康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和合理地开发它。旅游企业要改变以前忽视国内旅游需求、厌倦赚薄利的做法,正确认识农民旅游市场的地位,把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当做入世后,壮大产业规模、营造品牌的一条有效途径,积极引导农民改变消费观念,提高农民外出旅游的意识。

3·2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①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村旅游消费的前提。②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促进需求增长。

3·3强化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宣传。

从目前来看,我国一些地方农村旅游市场已基本形成,但由于宣传促销工作的缺乏,农村居民旅游意识还不够强。通过加大宣传促销工作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外出旅游兴趣,增强农村居民在旅游方面的购买力。

(1)整合促销。建议县、乡镇、村各级行政单位,通过墙体宣传语、广播等形式,加强农村居民对于旅游的感性认识,拉近农村居民与旅游的距离;旅游局和旅游企业联合起来到乡镇和村里进行宣传,同时向村民介绍旅游知识,增加农村居民旅游的兴趣;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开辟关注农村居民旅游的新栏目,及时更新旅游信息,让农村居民感觉到旅游就像衣食住行一样,是日常生活消费的一部分。

(2)出游组织。农村居民出游以团队旅游为主,可以由村委会组织招揽客源,开展宣传。除此之外,农村青年中心、乡镇老年活动中心等也是宣传旅游产品、组织农村居民出游的重要渠道。

3·4针对性地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从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特征可以看出,农民旅游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绝大多数农民旅游素质还不是很高,因此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

比如都市风情游、样板农村游、疗养健身游、新婚蜜月游、奖励旅游等。

3·5切实推出旅游惠农政策。

(1)完善交通通信条件。交通通信设施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出游意愿。由于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村居民外出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长途汽车和火车。目前我国的铁路建设发展迅速,但是,在铁路建设取得诸多成就,使得核心城市居民的出游更加便捷的同时,也把大量的农村小村镇抛在了火车外面。因而,政府应该更加重视这些地区的公路交通建设,方便这些农村小村镇居民的出行。

(2)推出旅游惠民政策。由于现阶段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压力,政府相继出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图书下乡”等优惠政策。建议政府同样给予农村居民旅游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给农村居民发放旅游消费券,组织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下乡”等活动。

3·6重视农村导游人员培训。

第7篇: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

关键词:张家界市永定区;市场定位;开发对策

张家界生态旅游区是一处集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原始森林和珍稀动植物等观光资源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张家界市是新兴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辖永定区、武陵源区、慈利县、桑植县,是湖南省旅游龙头。永定区是张家界市辖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旅游、文化、交通中心。全区总人口42.5万人,总面积2172平方公里。目前,永定区主要景区景点有4A级风景区(土家风情园、茅岩河旅游区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3个、3A级旅游区(张家界秀华山馆)1个、2A级旅游区(张家界军声画院)1个。

一、国内客源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不明确

据对永定区近七年的政府文件和相关资料的查阅,未发现该区对本区国内客源市场开发的系统研究资料和促进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的配套政策。

(二)旅游基础项目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亟待提升

据今年6~7月期间的国内客源市场抽样调查数据反映,从游客对永定区餐饮、住宿、交通、浏览、购物、娱乐基础项目评价打分来看,上述各项达5分的所占比例分别为:19.87%、18.40%、25.79%、35.10%、16.70%、16.49%,而3分及以下的各项比例分别为42.71%、41.85%、40.17%、23.47%、53.07%、51.18%。这说明永定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没有得到游客的充分肯定,除了游览一项稍稍好一些,其他各项都还必须大力加强,特别是购物和娱乐项目。

(三)旅游产品消费单一,复合型旅游产品推销力度急需加强

据今年6~7月国内客源市场抽样调查,前来永定观光、休闲、度假的占绝大多数,比例为83.61%。这说明永定区其他旅游产品市场份额极低,必须大力加强促销力度。

(四)目的地旅游信息系统需进一步健全

目的地的旅游信息系统是客观、全面、详尽地介绍本地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组织、服务设施等,便于游客、旅游经营商获取他们所关心信息的一种系统。该区虽然利用电子网络版进行了一系列宣传(其中很多网络旅游信息还存在误导的现象),但针对已经前来旅游的游客的整体旅游信息宣传(如公众信息版、宣传册等)几乎为零。而旅游网络信息平台更新慢,信息覆盖面小,互动性弱。

二、国内客源市场定位

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源的丰富度,而在于客源市场的可靠度。因此,永定区必须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实现旅游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旅游市场定位是旅游区发展的关键环节,通常包括旅游区市场空间定位、市场类型定位和市场形象定位。这里主要从市场空间定位、市场类型定位两个方面对永定区旅游市场进行分析。

(一)旅游市场空间定位

旅游市场空间定位即是确定市场的合理空间,从“市场是一个场”看,即为确定旅游区引力的有效区域。据今年6~7月国内客源市场抽样调查,从全国各省市来永定区的游客规模和所占比重情况看,我们可将永定区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分为一、二、三级客源市场。

一级客源市场(核心客源市场,游客数占目的地接待总人数比例最大,一般达40%-60%的客源市场):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五省一市)、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省)。这个区域范围的游客占游客总数的58.98%,其中尤以江苏、浙江、福建、上海、湖北、湖南五省一市客流量最为可观,永定区应把这五省一市列为当前重点开拓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

二级客源市场(基本客源市场,即游客人数在目的地接待总人数中占相当比例的客源市场):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二省两市一自治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两省一自治区)、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一自治区)。这个区域范围的游客占游客总数的35.52%,其中以北京、山西、广东、四川四省一市为核心层,是永定区需进一步开拓的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由于此区域包含着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区,游客的收入高、出游动机强、出游范围大,如果开发效果好,可以转为一级客源市场。

三级客源市场(机会市场,即游客数目比较少的客源市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这个区域范围的游客占游客总数的5.49%,游客比重小、流量少,短期内不宜开发,通过调查可以有选择地适度开发。

(二)旅游市场类型定位

崔凤军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产品分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旅游产品细分为观光、度假、康体休闲、商务、文化类、专项、特色七大类。

永定区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类型定位可以考虑以下几类:

1、根据客源市场需求(休闲、观光、度假游客人次占总人次的83.61%),在发展一山一水(天门山、茅岩河)等旅游观光产品的同时,大力加强一城一园(永定新城、农业观光园)、温泉、民族风俗等人文、休闲、度假、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丰富、充实区域内的旅游产品。

2、针对中青年市场特征(中青年游客占总数的63.84%)。可考虑大力开发参与性强,具有探险性、挑战性、运动性的康体休闲、专项、特色等旅游产品项目。

3、积极发展商务旅游产品。通过举办各类商务活动(如大型会议、大型体育活动、大型纪念及庆祝活动、大型节庆活动等等),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扩大永定区的对外影响,加强与区外各类旅游组织、宣传媒介的合作,树立旅游核心服务区“多层次、多档次、多品种旅游产品”对外感知形象,增强旅游目的地吸引物的吸引力。

三、国内客源市场开发对策

(一)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加大旅游形象宣传促销力度

永定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缺少一个主题形象贯穿,景点营销各行其是,对外宣传没有形成永定区旅游的独特品牌形象。因此,永定区应在加强自然景观建设,深度挖掘民族文化,重点打造康体休闲、度假、商务、文化、专项、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定位旅游主体形象。

结合永定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区情,其旅游主体形象可考虑以下方案:

1、风景武陵源,魅力永定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全国第一批5A景区,因其集“野、秀、奇、险”于一体的绝色风光,早已名播海内外,知名度很高。借这一龙头景区具体物质景观鲜明的目的地形象,再配以意蕴含蓄的“魅力永定区”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达到引导旅游行为的目的。

2、神奇景观张家界,无限风情永定区。这是借张家界的旅游品牌,竖永定区旅游形象,明确了旅游目的地,并将永定旅游产品形象与毗邻的武陵源自然风光旅游产品形象明确划分开来,增强不同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打造精品旅游环境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前提条件。为此,永定区必须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虽说永定区处在市辖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以享受市级创造出的交通、通讯的优势,但另一方面,由于超出本区的管辖范围,因而无法针对本区的旅游交通需求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所以,永定区一要积极主动与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联系,争取最大的交通、通讯资源支持 (如市城区内旅游交通标识设置等)。

其次要做好区域内的旅游交通基础建设(如通往茅岩河景区旅游公路)。

再次要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卫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无论是公厕还是景区、宾馆酒店的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都要加强建设和管理。

最后要进一步改善宾馆酒店、文化娱乐休闲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

(三)强化旅游服务软件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一个旅游目的地不仅要拥有秀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必须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从业人员。因此,永定要通过举办行业业务培训、单位内部教育机制等措施,全面提高旅游服务主体――人的素质(包括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旅行社行管人员和导游、宾馆酒店行管人员和服务员、公共服务部门工作人员,如公交车的司机和售票员、超市和商场的售货员等等),从而产生提高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达到不断提升目的地旅游服务质量、强化旅游服务软件建设的目的。

(四)实施旅游信息化战略,完善目的地旅游信息系统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性产业。完善永定区的旅游信息系统可从三方面着手。

1、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站台、旅游景点、宾馆、银行、通讯等公共场所,通过设置公众信息版、发放宣传册等措施,加大旅游信息宣传力度,为旅游者决策提供参考。

2、加大电子网络版等信息交流平台的各类旅游信息纳入量,尽可能地为广大游客提供最全面、最准确、最及时的旅游服务信息,帮助他们实现旅游途中的最优旅游产品组合。

3、建立健全旅游信息电子平台。在旅游企业、游客、管理和决策者、政府和民间组织、其它行业和部门间建立一个信息含量大、更新及时的旅游电子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M].地质出版社,1998.

2、董丽萍.南海市旅游市场定位[J].热带地理,2000(4).

3、李坚.试论旅游区市场定位[J].经济地理,1998(2).

4、冯若梅,黄文波.旅游业营销[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5、巫宁.信息化时代的中国旅游电子商务:评析与展望[A],2004~200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

第8篇: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

目前,国内已经有多个旅游城市设立了旅游集散接待中心,尝试运用新的市场机制的模式,在行业监管下,进行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力图给游客最便捷的方式、最真实的价格,最标准的服务,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散客市场需求。特别是他们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竞合联盟,共赢未来的做法给桂林旅游接待服务品牌以启迪。

一、国内旅游业发展呈现休闲化和个性化

1.自助游市场兴起。二十一世纪的国内游中,以依靠旅行社为主的旅游中间商全包价游的传统旅游方式受到挑战,新兴的自助游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接受。自助游市场发展中自驾车旅游增幅迅速,短程旅行占多数,背包族日益受到关注,自助出境旅游逐步增长。一方面,自助旅游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自助旅游的规模将有较大增长,成为主流的旅游方式。另一方面,针对自助旅游者的配套设施和中介服务将有极大发展。

2.国内旅游消费需求呈现休闲化和个性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成为人们比较普遍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多的国内居民旅游的目的已从“观光”转向“休闲”;随着国内旅游者自主意识日渐增强,他们在选择目的地和旅游方式时更注重个人的自主意识,对旅游产品将更加挑剔,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受欢迎。国内旅游消费将由单一组团观光旅游向形式多样的休闲度假游、文化旅游以及特色旅游项目扩展。

二、国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给桂林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自1998年上海新建国内第一家旅游集散中心以来,我国的一些旅游中心城市纷纷设立旅游集散中心,如:北京、南京、杭州、扬州、无锡、苏州、洛阳等。国内各地的旅游集散中心出发点、建设情况、运营方式等各不相同。

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建于1998年5月,是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为旅游者提供自助旅游服务的事业单位。通过7年的运作,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已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发展模式,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杭州旅游集散中心是2000年8月杭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打响“游在杭州”品牌、方便中外游客出游而设立的散客自助旅游集散地。杭州旅游集散中心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支持、企业化运作”的模式,由杭州旅游集团和杭州市政府共同投资兴建,杭州旅游集团控股经营,长途客运集团和公交公司出资参与成立的一家股份企业。作为面向散客为主的旅游机构,杭州旅游集散中心是杭州地区集散客自助旅游、客房预订、票务预订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 “旅游超市”。

苏州旅游集散中心2004年9月21日正式成立,它集旅游交通、旅游信息咨询及旅游服务功能于一体,为来苏旅游者特别是自助游游客及市民提供了出游方便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是苏州旅游对外服务与形象的窗口。苏州政府对于苏州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没有投入任何财政资金,只给予政策层面的支持。

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是北京市市委、市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迎接2008奥运会,作好奥运旅游接待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管理和建设模式,由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首旅集团、郊旅集团、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等7家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在运作方式上完全采取公司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不靠政府出钱。

三、建立桂林旅游集散中心是提升壮大桂林旅游产业的必需

桂林旅游服务市场经历30多年的旅游接待,形成了以旅行社、饭店、交通运输和景点景区为网络的松散接待系统,满足了组团接待和会议接待,开通了不定期的旅游专线服务,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市场化经营的“天天游”散客服务机构,设立了非盈利性的“旅游咨询中心”,推出了自驾车服务点。在政府和行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下,使桂林的旅游每年都上新的台阶。然而,桂林基于市场竞合的旅游服务品牌目前还未形成,更多的合作都是在单体之间进行,没有形成系统的优势,与桂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极不相称。

1.建立桂林旅游集散中心是顺应散客市场快速增长的需要。从目前国内其它省市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总体情况看来,旅游集散中心有效整合了旅游要素,通过搭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方便散客出游,使游客真正享受到自助旅游的乐趣。对于桂林而言,筹建旅游集散中心是顺应新时代散客市场快速增长的需要,提高散客旅游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2.建立桂林旅游集散中心有利于提高旅游城市的整体竞争力。筹建旅游集散中心有利于改变桂林目前“散兵游勇”的散客接待服务体系,从而增强桂林接待散客旅游的能力,提高桂林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3.建立桂林旅游集散中心有利于培育旅游接待服务品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旅游集散中心作为一个集旅游交通集散、旅游信息咨询和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它以正规合法者取代非法坑人者,在客源上给“黑旅游”断粮,阻击“黑车”、“黑导”、“黑票提”揽活宰客,从而让游客享受到“高质量、高标准、品牌化”的旅游服务。筹建旅游集散中心有利于强化桂林旅游品牌形象,梳理规范旅游市场。

四、建立桂林旅游集散中心的具体操作建议

1.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借鉴国内主要旅游集散中心运营经验,筹建桂林旅游集散中心应坚持政府主导。从目前国内已建的旅游集散中心情况看,各地旅游集散中心均是由政府出面推动设立的单位,如: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由上海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牵头,杭州旅游集散中心由浙江省旅游局出面推动;并且政府在旅游集散中心运营初期往往从规划、投资、宣传等多方面给以大力扶持。另一方面,目前桂林旅游市场尚欠规范,旅游秩序不稳,仍然受到“黑车”和“黑导”问题困扰。若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旅游集散中心将很难运营,需要政府部门出面为旅游集散中心保驾护航。因此,桂林市政府应积极通过政策、规划、投资、宣传以及教育培训等多种手段来支持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

2.要理顺关系,加强政府各部门协调。借鉴国内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经验和不足,筹建桂林旅游集散中心需要政府各部门共同协作配合,尤其是交通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密切配合,负责组织协调和整合旅游集散中心所需资源,如:苏州旅游集散中心设立时由副市长出面组织交通局和旅游局,吸纳交通局和旅游局下属企业共同出资;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的筹建工作在市旅游局、市运输管理局的共同推动下,经过了一年多市场调研和论证完成。因此,桂林要筹建旅游集散中心也需要政府各部门理顺关系,协作配合。

3.加强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次序。“黑车”和“黑导”问题不能有效扼制,很难有效保护旅游集散中心作为旅游经营者权益。例如: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目前的运营深受“黑车”和“黑导”问题的困扰。因此,桂林要筹建旅游集散中心,政府必须严厉打击“黑车”和“黑导”,坚决取缔非法经营和超范围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次序。

4.科学确定桂林旅游集散中心定位。从国内主要的旅游城市设立旅游集散中心的情况来看,旅游集散中心的类型定位大致有三类:一是由政府拨款建立的自收自支型事业单位,提供半公益。这种类型旅游集散中心是半公益性质的,自身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创收能力,如: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二是前期由政府财政支持的企业,提供半公益。这种类型旅游集散中心除了按市场化运作外,往往还需要提供具有公益性质的旅游咨询、旅游换乘等服务,如:杭州旅游集散中心。三是由政府出面推动建立的企业,完全市场化运作。这种类型旅游集散中心是追求营利性的企业,几乎不提供公益,如:苏州旅游集散中心。虽然国内各地的旅游集散中心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功能上看,各地旅游集散中心差别不大,均以完善旅游服务为目的,是一个面向散客游市场的集旅游交通集散、旅游信息咨询和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结合桂林的实际情况分析,筹建桂林的旅游集散中心适合采取类似杭州旅游集散中心的这一类型,即前期由政府财政支持的企业化模式。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从目前政府机构改革的趋向看,设立事业单位型的旅游集散中心难度较大;桂林这种以地接为主的旅游城市,旅游企业之间对市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旅游集散中心完全市场化操作的难度较大。其二,政府是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建设的主体,旅游集散中心的筹建是着眼于提升桂林旅游城市的整体竞争力,需要政府大力扶持。筹建桂林的旅游集散中心适合将自己界定为专业分销商型的旅游经营企业。在桂林旅游市场中,旅游集散中心扮演专业分销商的角色,同时还可以成为旅行社、相关旅游企业产品的商,分销其的产品。旅游集散中心不从事旅游产品的开发、团队的接待和具体运作,只专注于产品的门市销售。

第9篇: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

关键词:时空特征;SWOT分析;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100-02

1 河南省国内旅游的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是一种机会-风险分析方法,在市场营销中广为应用。SW是指旅游业发展内部的优势和劣势(Strength and Weakness),OT是指旅游业发展外部的机会和风险(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SWOT分析就是旅游地在选择战略时对其内部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和风险进行综合分析,据以对备选战略方案做出系统评价,最终达到一种适宜战略的目的。

下图就是典型的SWOT战略选择图。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对策等。当研究对象处于第一象限,外部有众多机会,又有强大内部优势,宜采用发展型战略;处于第二象限,外部有机会,而内部条件不佳,宜采取扭转内部劣势,先稳定后发展战略;处于第三象限,外部有威胁,消除劣势可采用紧缩战略;处于第四象限,拥有内部优势而外部存在威胁,宜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分散风险,寻求新的机会。

1.1 河南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1.1.1 资源优势

河南省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这里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明,积淀了龙文化、炎黄文化、易文化、河洛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等深厚的历史文化。正是这得天独厚的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河南省可以开展以鸡公山、嵩山、王屋山、云台山等为主的名山游;以黄河为主的大河游;以开封、洛阳为中心的古都游;以白马寺、登封少林寺、相国寺为代表的名刹游;以许昌、南阳为中心的三国游;以龙门石窟为中心的石窟游等。总之,河南省的旅游产品主要以山水和文物为主,而这些国家级和省级的旅游载体成为了河南省旅游的主要部分。

1.1.2 区位优势

众所周知, 交通条件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河南省地处中原,区位优势突出,旅游交通和运输业都非常发达,是全国多条南北向和东南向交通干线交汇的枢纽。中部枢纽的交通位置、“三纵四横”的网络状交通骨架和发达的立体化、网络化交通体系,使得全省的出入交通和省内交通日益便捷,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1.1.3 后发优势

河南省国内旅游的发展日渐迅速,一些地区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产品开发、品牌培育、管理改革等方面形成良好的示范性效应,涌现出了政府主导下发展旅游的“焦作现象”和“栾川模式”。“焦作现象”的出现是焦作人多年来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的艰辛探索的结果。领导者重视是旅游业的发展的关键;通过整体联动、全民参与、宣传促销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良好的工作作风也是焦作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样的,栾川县依托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通过“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也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可见,政府对旅游发展的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大旅游等观念的提出和应用,将促进全省国内旅游的全面提升,这些都将成为河南省国内旅游发展的后发优势。

1.2 河南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劣势分析

1.2.1 旅游服务体系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旅游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但由于全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市旅游服务体系发展也参差不齐,在基础设施、弹性要素、外部保障体系等方面与资源及其河南在全国的地位不相吻合;旅游各要素之间结构欠合理;旅游支撑体系与六大要素之间目前缺乏良性互动以及完善的相互协调网络;旅行社发挥龙头产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各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应当克服旅游业发展中的错误观念,把发展大旅游作为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各部门形成合力,开创旅游发展的新局面。

1.2.2 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21世纪企业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人才短缺、管理水平低下的制约。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景观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河南旅游的高层次地发展。同时,河南省目前尚未有一家专门服务于全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平台,全省旅游职业培训的力量比较分散、层次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

1.2.3 国内旅游市场培育不足

国内旅游市场培育不成熟,细分市场结构比例失调,潜在旅游市场发掘不足,客源市场缺乏深度开发。旅游市场的营销不力,缺乏形象推广和整合营销,产品的知名度不高,总体形象欠佳,旅游形象不够鲜明。

1.3 河南省发展国内旅游业面临的机遇

1.3.1 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多年居中西部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近几年GDP连续居全国第5位,逐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扩大的对外联系,推进了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为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国家又大力推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中部崛起”,国家扶持旅游发展战略等也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1.3.2 旅游者需求日益多样性

21世纪以来,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体的市场逐渐转变为以观光、度假、休闲旅游为主体的市场,特别是休闲度假旅游更受人们青眯。这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私家车的增多引起的旅游需求变化的必然趋势。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既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1.3.3 “奥运会、世博会”带来旅游发展的新契机

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举办为相关产业所带来的益处是非常明显的,其中交通、住宿、餐饮是最大的赢家。2008年奥运会将吸引全球有一定消费能力的观众和旅游者来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客源也将大幅度增长。通过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举行,为了迎接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旅游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旅游服务的改善等都将促进河南旅游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两会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抓住两会的大好契机展开针对性的整体营销,会促进河南旅游的整体形象得到提升。

1.4 河南省发展国内旅游业面临的挑战

1.4.1 面临周边的激烈竞争

我国整体国内旅游客流基本上以东部为主、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在著名的景区和景点之间流动。而与河南省接壤的省份依次为: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和陕西六省。该区域的旅游发展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与此同时,与河南省所处的中南区域相邻的是全国旅游发达地区华东区,尤其是包括了江浙沪二省一市的长江三角洲不仅是我国沿海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经济区域,也是我国最为发达的旅游区域之一,无论是入境游还是国内游,江浙沪三地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因此,河南省国内旅游的发展面临着周边的激烈竞争,如何能够突围而出,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大旅游的目标,还需要认真研究。

1.4.2 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河南省文化遗产众多,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在全国排名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优美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为河南旅游业的开发带来了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时也使旅游资源特别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应当处理好旅游和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共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旅游所具有的环境保护、经济牵动、社会文明推动、文化保护功能等积极作用,将旅游作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持续、均衡发展的手段与途径。

基于以上的SWOT分析,河南省国内旅游业发展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困难与希望同在。虽然也存在着一定劣势,面临着一些威胁,但这些劣势和威胁是次要的,占主流的是河南省国内旅游业明显的发展优势和良好的机遇。所以应采用发展型战略,扭转内部劣势,继续强化发展优势,抓住良机,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加快发展进度,提升旅游品牌,树立旅游形象,加强旅游管理,促进旅游良性发展。

2 河南省国内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2.1 注重开发特色产品

目前,河南省的旅游产品主要以山水和文物为主,大多数旅游产品存在着层次较低、缺乏深度开发,结构布局不合理和低层次竞争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旅游发展中,需要根据资源特色和市场地位重新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和整合。要积极地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商务会议产品、休闲度假产品、养生保健产品、民俗风情产品、农业观光产品、自然生态产品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坚持传统旅游产品整合-提升与新产品开发并重,丰富与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产品主题化和品牌化。

2.2 注重旅游产品的宣传

就河南省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树立旅游整体形象、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加强旅游吸引力是重点任务。因此,近期的宣传促销还应当以有重点、高强度的原则来进行。通过继续开展“河南风”的宣传推广活动,在临近的省市开展宣传活动;全省各地市应当抓住时机举办各类与旅游相结合的节庆、演出、比赛活动,提高当地的旅游知名度,继续借助电视台、报纸、电台、网络等主流媒体插播旅游广告和宣传口号来树立旅游形象;利用大型的旅游展销会和旅游展览会加强与各地旅游经销商的合作;各大酒店、旅行社和景点之间应当加强协同合作,相互招徕和推销客源;全省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旅游咨询机构,在交通港、道路边都应当合理设置旅游提示标志,营造整体的旅游气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