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路勘测设计教学设计范文

道路勘测设计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路勘测设计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路勘测设计教学设计

第1篇:道路勘测设计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

交通运输业是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是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一直很重视道路工程发展,需要大量道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道路勘测设计是道桥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主要研究道路的线形设计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道路选线、设计原理及应用,具备独立设计路线能力。然而目前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本着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出具备扎实路桥工程理论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路桥工程人才。然而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课程教学现状,经归纳总结目前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材与现行规范不匹配。

2.课程内容多而教学学时严重匮乏。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已经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型学习模式。

4.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道路测设原理与方法、计算理论、道路设计文件编制等内容,不同知识点与知识结构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而目前的教学没有针对不同的内容与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二、教学改革措施

1.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开展的纲领性文件,应以本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确保该课程教学大纲与道桥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经教研室及课题组参与人员的共同讨论和集思广益,完成了道路勘测设计40课时的理论教学大纲和1周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2.整合教学内容

(1)采用合理的教材。教材是否合适对教学工作开展和教学质量都有重要影响,因为教材既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的主要资料。一本合理的教材能帮助学生在听完教师课堂讲授后进一步复习自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目前选用的道路勘测设计教材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2)精简教材内容,合理分配课时。课程教材包括公路设计和城市道路设计两部分,教学内容多,相比之下40学时的理论教学时间显得非常紧张,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有限课时组织好教学内容是关键。结合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安排,确定本课程讲授以公路为主线展开。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精心领会教材,抓住教学重点强调关键,力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道路选线、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及横断面设计等;难点主要有选线、平曲线要素确定及里程计算、纵断面上竖曲线设置、横断面上的超高设计及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等。

(3)合理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检验学生理论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是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查找各种规范和标准图集的能力,掌握路线设计步骤方法,完成道路选线、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由于课程设计时间只有一周,根据以往经验,时间较紧,因此可在讲授完“选线”内容后就布置课程设计,可让学生及时将选线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为课程设计争取时间,从而做出高质量的课程设计成果。

3.优化教学方法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进校的第五学期学习,属学生较早接触到的专业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程知识的系统教授,还要结合专业思想教育树立学生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信心。主讲教师应结合以往的教学特点注重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期期望。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情绪和反应并及时做出回应。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加强师生互动,例如,可以在讲授新知识点前提一些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期待新知识的学习。在习题课上,教师不应一道题从头讲到尾,而应突出讲解难点之处,其余则由学生自己求解并在课上共同讨论。

(2)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传统教学一般采用板书进行,存在授课效率低下、不够形象生动等问题。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恰好弥补了上述不足,借助多媒体可以将图形实例、工程案例清楚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本课程在讲述“纵断面线形设计”时,给学生观看了“死亡公路调查”视频,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确纵断面线形设计的重要性及设计不当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还对避险车道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构造组成。但是要注意不能滥用多媒体教学法,要依据教学内容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竖曲线计算和平曲线设计计算的例题讲解时,采用板书法按步骤推导较为妥当。

(3)引入道路辅助设计软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道路辅助设计软件应用非常广泛,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本校购买了纬地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供教学使用。同时专门安排软件实训的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4.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评定应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需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及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课程考核采用闭卷形式,课程成绩评定主要依据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平时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其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作业是平时成绩的主要构成部分,作业一部分来源于教材中的概念题和计算题,学生需按时完成上交供教师批改点评;另一部分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可借助图书馆文献和网络资源撰写相关知识点的学结、调研论文等等。对于课程设计的考核要改变以往就按课程设计报告定成绩的模式,采取综合评分方法,即课程设计成绩应包含平时成绩、口试答辩成绩和报告成绩,避免一次考核定成绩的随意性,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5.实践教学改革

鉴于目前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建议增加道路勘测设计现场实习。通过实习基地的建立,利于教师指导学生真正将道路勘测设计的程序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又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体现实习的效果,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坚持地不断总结和提高。道路勘测设计是道桥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效果已初步显现,但是课程教学改革之路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少伟.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第2篇:道路勘测设计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改革;工程实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49-02

一、引言

《道路勘测设计》(以下简称道勘)作为土木工程道桥方向的主要课程,是培养道桥专业技术人员,助其从事如施工技术、设计绘图、质量控制等相关领域专业工作的必要环节。该课程内容涵盖了道路交通和汽车的相关理论、道路路线的平纵横设计方法,以及更深入的选线、交叉设计应用,其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对于本科生教学而言,课堂学习始终无法弥补工程经验的匮乏[1],如何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专业素质的关键因素。

二、道勘教学模式分析

目前高校广泛应用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由三个环节构成:知识点教学、辅助软件教学和课程设计指导。这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道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学生完成道路勘测设计工作的能力。

1.知识点教学。该环节要求教师对道路勘测设计有着深刻的认识,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依托,对基本概念、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同时结合工程实例对具体某一方面的实现(如平面选线)进行演算分析。课堂知识点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关键的、不容出错的基础知识,然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举一反三。现今道勘教学已压缩至32学时,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涵盖面仍为广泛,教师对教学速度和重点内容的把握直接影响着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2]。在这种情况下,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帮助。

2.辅助软件教学。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软件来完成工程设计任务的方法在各个行业都已得到广泛应用[3],行业的发展推动着CAD技术的进步。对道路设计而言,以鸿业市政道路软件及纬地软件(Hintsoft)等为代表,是专业技术人员常用的道路设计软件。为了使培育的学生与生产工作接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设了辅助软件教学。辅助软件教学能让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巩固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道路勘测设计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也是回归生产实践,辅助软件作为生产工具则成为了非常必要的部分。

3.课程设计指导。道路勘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完成课程设计,是除考试外另一种对课程学习成果的检验,也能让学生提前了解进入道路工程专业领域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与转化的工作方式。一般是让学生在指定地形图区间内,完成约一公里的简单道路设计任务,设计内容包括路线平纵横设计及道路土石方调配。多数课程设计任务都没有相应的工程背景及实际应用,这样造成了两个主要问题:(1)学生所设计的道路往往脱离工程实践,无法结合建设需求体现道路的价值;(2)不能引起足够重视,所选的设计方案往往简单粗暴,未经过方案比选与优化,缺乏实际工程建设存在的意义[4]。从上述三个环节的分析研究中发现,虽然传统道勘教学模式较为成熟完善,但是仍然存在薄弱的部分,如课堂讲解与生产实践脱节,辅助软件教学时间不足,课程设计过于单一,这些问题亟需在教学过程中引起重视。

三、依托工程实例的教学改革

道路勘测设计的方式和方法已从传统的人工测量、手动计算、纸上定线拉坡、手工绘图等步骤,演化为遥感或航测地形、计算机动态选线及设计绘图[5]。道勘课程的教学应当随着道路工程行业的发展与时俱进,在教授学生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他们与生产实践接轨的能力。笔者在道勘教学过程中,以湖北省郧十高速公路郧县互通连接线市政段道路工程建设(以下简称连接线)为项目背景,以指导学生完成该项目为课程设计目标,使学生具备利用所学教材知识点和纬地软件完成道路设计任务。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明确教学目标。考试能够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情况,但忽略了学生对整个勘测设计工作流程与方法的考察,课程设计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结合工程实践的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过于单一,容易另学生陷入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做出的设计方案脱离建设背景,缺乏合理性与实用性。依托于工程实例的教学,以令学生具备完成道路工程勘测设计工作为教学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教授给学生,并使其理解与接受,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工程项目为例,展示各项工作在整个勘测设计流程中的意义。以连接线项目中平面设计为例,该平面线型是综合考虑了区域控规、道路交通详规,道路施工征地用地以及建设单位提出的大方、美观的要求后多次调整、比选后得出的较优方案。

2.合理布置任务。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依托工程实例的道勘教学不只要求学生通过考试、完成一次课程设计,更重要的是学习完成勘测设计任务的过程。笔者在平面设计章节教学课时的同时布置了课程设计的任务,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后能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是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摸索线型设计与调整的过程。布置课程设计除了提供任务书与地形图与相关规范以外,还应当提供该区域的规划图纸,工程背景资料与建设相关要求。同时,为了使课程设计任务具备工程实际意义与合理性,教学中不应当提倡一次性的施工图设计,而应当按照具体实施的工程项目的要求采用两阶段设计,分步完成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质量评价方法也应当由传统的结果控制转为过程控制。此外,课程任务制定应兼顾理论计算水平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能力,既要求掌握手工计算完成平曲线要素、竖曲线要素、横向超高系数、断面土石方等的知识要点,也要能够熟练运用软件高效合理的完成设计方案。

3.动态跟踪指导。道路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过程,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全局性的思维以及逐步优化调整的耐心。对工程经验不足的在校学生来说,很难在一次课程设计中就拿出较为合理的方案,故纯理论的课堂教学与一次性的课程设计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作习惯的培养都是极为不利的。就连接线项目而言,设计过程中土石方平衡是通过反复调整平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后,最终确定下来较为经济可行的设计路线,其原因是在确定了平面线型的情况下,调整纵断面追求填挖平衡可能会出现高填方高挖方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是应当尽量避免的。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提升并强调方案设计的重要性。教师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指出学生设计方案的不足以及进一步优化调整的方向,同时鼓励学生相互比较分析各自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加强对方案优选的体会,积累线型调整的经验。

四、结语

首先,以工程实例为依托能加深学生对道路勘测设计要点的理解,使该课程的学习更具实用性;其次,采用过程控制来评价教学质量及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对教学实践过程采用动态跟踪指导,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前养成较好的工作习惯。

参考文献:

[1]文建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时效性研究[J].大学教育,2013,(12):50-51.

[2]张秀成.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126-127.

[3]耿国富,冯,刘运通,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数字化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74-77.

[4]黄文雄,张系斌,谭利英.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7,(1):100-101.

[5]周旭华,郑齐.道路测设新技术在道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Research on Highway Survey and Design Teaching based on Engineering Project

ZHOU Xiao-yong,LI Tian-ju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Hubei 430074,China)

第3篇:道路勘测设计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40-02

目前,互联网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网络课件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大趋势。对网络课程、网上学习工具和网络平台的构建的分析研究表明,网络课件设计的根本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本网站的基本功能体系也是按照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来设计的[1]。通过开发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动力,对学生迅速掌握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

一、道路勘测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一)网络教学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的适用原因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方向的主干课程,是集课程教育、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于一体的应用范围广、操作要求高、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

由于专业本身内容较为抽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完整、高效地把课程内容传达给学生;专业课程实践性知识丰富且时效性较高,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传统教学进度达不到与时俱进的效果。

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很好地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依靠网络的高效性、覆盖性,以网站为媒介及时有效地将知识构架、图片实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素材有机地组织起来,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短片等手段,将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操作过程,形象和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形成牢固的知识印象,同时查漏补缺、温故知新[2]。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架

网站主体包括网站首页、课程建设、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实践、在线考试、教学效果、交流社区等模块。网站实现了账号注册、网上教学、课程同步、资源下载、学习公告、集中管理等功能。

1.信息识别与记录。教学网站是在Internet环境下实现构建的,使用者通过浏览器入网进行网站的访问。网站设计的初衷是作为课程教学的延续,适用人群为交通土建专业学生与教师。系统不允许匿名访问,使用者须提供账号、密码,以便管理员追踪用户身份,进行用户学习信息的采集和管理。(1)管理员信息数据识别:包括管理员账号和管理员密码信息;(2)学生资料信息数据识别:包括登录账号(一卡通号)、密码、性别、班级、学号等基础信息;(3)试卷成绩信息记录:包括试题内容、完成情况、分数、提交日期等信息;(4)教师答疑以及回复信息记录:包括问题内容、学生ID、答复内容等信息。

2.模块的功能。系统首页采用动态显示与静态主画面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的静态主页上加入了动态的信息画面,使网站中各个模块更加灵动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的交互式动态网站体系。(1)支持教学视频(avi/mp4)、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案例分析的在线浏览;(2)支持教学课件、PPT下载;(3)支持在线考试(包括选择、填空、简答多种题型);(4)支持模拟测评(模拟测评从习题库出题,一题一评);(5)支持教师在线阅卷、打分,具有互动交流功能;(6)具有用户名登录和记录访问量功能;(7)具有最新消息公告通知功能。

3.操作方法。进入网站首页,点击用户名登录,输入学生账号(一卡通号),输入用户密码即可进入学生在线学习界面,左键单击在线考试、模拟考试、教学资源等选项,进入相关页面浏览或使用。

(1)学生登录用户名左键单击在线考试、模拟考试、教学资源等选项进入相关页面浏览或使用;

(2)教师登录用户名左键单击上传选择、填空、简答等试题建立习题库或在线阅卷。

4.平台的应用。本网站的开发成为了学生认知专业的实践空间和实践领域,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

学生通过网站得到各种专业领域信息和近期课程的任务;通过教学资源下载相关的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教学课件涵盖了所有专业教学的多媒体课件;通过交流社区对课后习题、作业及生产实践环节的设计、施工等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通过网站左下方的名校相关链接进一步感受名校氛围,了解专业知识,提高知识储备[3]。

二、道路勘测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方法及特点

(一)设计方法

网站总体设计包括素材、教学、系统结构、界面、课件脚本和数据库的设计。为满足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广泛、有效地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的要求,本网站设计包括如下基本方法:(1)展示专业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把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像、图形、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2)将与专业相关的、拓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增加在线考试,模拟测评功能;(3)收集与专业课程相关问题,提供自主练习、测评、总结的功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4)根据专业专题内容,设置教师在线阅卷、答疑指导和远程判卷的功能。

(二)设计特点

本网站为学习交流动态网站,技术设计遵循操作简单化、内容形象化、知识模块化、教学网络化的原则。具有占用空间小、使用周期长、通用性广、活变性强、技术含量高、内容科学准确、视觉效果优秀等特点。系统完全能达到网上学习、交流、资源共享、学生信息管理等目的,效率较高,网上数据能便捷快速更新。网站设计达到了人机界面友好、联机帮助功能完善、操作灵活快捷的目的。

三、道路勘测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

(一)高效率

网站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杜绝了以往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大容量课件上传缓慢,交流复制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采用Internet模式,教学文字、图像、视频等材料经过高效压缩,占用空间小。同时对素材使用并非直接嵌入在软件中,而是通过网络指令进行调用的,依托于学校已建设好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在制作网络教学课件时,只需通过一个逻辑链接即可方便调用各种素材,减少多余信息占用,方便学生浏览学习。

(二)低成本

教学成本的降低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并且易于管理。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都可被记录下来,作为评估学习效果和分析学习需求的依据。不受学习地点、时间限制的特点最为明显,只要学生的计算机联入网络教学的服务器网络系统并拥有自己的账户,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4]。

(三)通用性

以网络为载体,以个人电脑为终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安排学习内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利用最通用的因特网和浏览器进行学习,每个人都能以同样的方式取得同样的学习资源,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通用性和公平性。

(四)易更新

专业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学科资源的及时更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虑到这一问题,我们通过网站的管理,可以适时地为使用者提供教学内容的更新,为学生紧跟加速变动的信息社会,跟上学科的前沿步伐提供了保障。网络教学这种快速更新学习内容的方式,无疑也是正确的。

四、道路勘测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完善

(一)高效性和安全性的考虑

由于前期技术有限,安全性不高,教学资料上传、更新缓慢,虽然能达到正常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等目的,但有很大的进步提高空间,目前已基本完成ssh的转换,解决了效率低和安全性问题。

(二)记录功能的增加

教学网站不但提供网络教学资源应用平台的功能,还可以提供记录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数据的功能。通过此项功能的完善,我们可对网站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发现并改进网站的功能。如点击率低的知识点,很少采用的学习对象等,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对设置不合理的知识点、建设异常的素材、针对性不强的学习对象组合策略进行修改、新增、删除等完善,从而实现不断地、动态地对个性化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维护和更新,使其不断适应学生的需要。

(三)系统美工的完善

本网站的开发与应用还处于初期试验阶段,系统研发的美工设计采用普通的网络素材,以达到网站的快速建立与应用。随着网站的投入使用以及应用效果的收集、反馈,待各项功能加以完善后,我们将对网站界面进行美化和系统的升级。

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一些问题是必须继续进行研究和探讨的。比如,如何在不抛弃传统教学的前提下,更好地将二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在网络教育趋势下,国内各类院校应以何种方式进行应用和普及,并达到良好的收效;如何正确宣传和引导学生及家长接受网络教育,同时杜绝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的问题。

目前,全球百余个国家已开始建设网络教学系统。远程网络教育的完善程度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的另一重要标志,现代教育的重心正由传统课堂教育向远程网络教育转型。未来的社会是网络的社会,网络教学是未来教学方式强有力的补充形式,它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体,自主的个性化学习与交互式的集体协同学习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是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经过长期的理论分析,借鉴同类教学网站的经验,取其优点,我们对本网站反复进行应用性实验和程序改进。目前本网站已经进入使用阶段,已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了多个周期,各项功能运转正常,师生反映良好,达到了设计之初预期的效果,证明本网站的设计构想是可行的,前景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程南清.基于学习对象的个性化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7,(9).

[2]俞竞伟,钱红萍,李书进.多媒体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9,(33).

第4篇:道路勘测设计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专业教育; 交通工程; 参与性;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10804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学习交通工程及部分道路工程、交通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有关专业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基本能力。其主干课程包括了交通工程基础、运输经济学、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交通环境保护、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系统工程、道路交通安全、道路通行能力、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公路网规划、汽车原理及应用等。

文章以交通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运输经济学为例,阐明在学校学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中已有的提高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探索,总结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并提出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

一、运输经济学课程概述

运输经济学是面向学校交通工程专业(班号代码:32201)和交通运输专业(班号代码:32301)在第三学年开设的一门学科专业课,其先修课程包括经济学、交通工程学和统计学。目前主要的参考教材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同济大学严作人教授等著的《运输经济学》(第2版)。

运输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探讨与交通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学科。运输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

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经济理论与方法,与工程项目实践紧密联系,研究如何有效地在交通运输和其他经济活动之间分配资源,科学地认识交通发展和运作中的内在经济规律,掌握交通中经济问题的理论知识,提出可行的交通经济政策发展建议。

二、 已有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

(一)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

问卷调查主要分为2种类型,包括了第一节绪论课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摸底调查和结课时的课程建议调查。

首先在第一节绪论课时,对学生进行经济学基础知识摸底,采用的是纸质调查问卷的方式,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调整教学内容,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教学。参与的班级包括了0932201和1032201班,分别获取了28位和34位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情况,了解其对运输经济学的理解和期望。

在结课时,对学生进行运输经济学课程教学建议调查,采用的是email方式,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其对课程学习的想法,想学到什么知识,对哪方面的知识感兴趣,并及时地反馈到以后的教学中。参与的班级为1032201班,34位学生中有24位提出了共计40条相关的课程教学建议。

学生所提的建议包括了加强经济学理论与交通实践的结合,重视课前预习,拓展专业阅读材料等方面,从中看出学生对运输经济学课程的不同需求,也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以满足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

(二)引入课题研究的新成果

及时将课题所研究的新成果引入到运输经济学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引领其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另一方面可以使其接触科研,培养其研究兴趣及方向。

例如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应用在出行者方式选择行为和路径选择行为的研究中,可以分析出行者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情景下的决策行为;同时,讲解如何将拥挤收费政策与国内的实际联系起来的应用及研究,以及计重收费政策的应用及其对超载货车用户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自选话题进行PPT演讲

鼓励学生自选与运输经济学相关的话题,通过资料查找、组织和PPT制作,最后开展演讲。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自选话题进行PPT演讲,部分学生将演讲的题目经过调整后,作为本科毕业设计的题目和研究方向,例如对燃油税的研究、哈尔滨市CBD区域实施拥挤收费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分组讨论与经典著作阅读

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共同进行经典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以及读后感撰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外文阅读水平,从经典外文中品味运输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增强对课本中相关专业术语的了解和掌握,又能够加强其对经典外文的理解深度,深入思考运输经济学理论及交通经济政策的作用。

其中经典外文文献的选取以Transport Polic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和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等交通领域的著名国际期刊为主,主要涉及拥挤收费、停车收费、公交收费、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三、取得的经验总结

考核方式上,采用随堂测验和让学生讲课的方式。随堂测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尽快消化和掌握。

让学生讲课有利于学生的检索、归纳、总结等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方面,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和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能力。

教学相长方面,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沟通师生间关系,教师要不断学习,将新知识教给学生。

四、 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

通过学习和借鉴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的交通工程专业授课特色[1, 2-5],未来将在以下4个方面开展具体的探索和应用,具体包括教学设计的改进、理论与工程相结合、课后答疑的完善、分组与教材的补充。

(一)教学设计的改进

现有的教学设计一般是由授课教师准备,上交至教研室或院系批准,并在学校的教务处备案,但是学生对教学设计知之甚少。而在UW则有专门的Syllabus设计,第一节课人手一份,包括课堂要求、学习目的、考核方式、答疑时间等,标明上课的时间、学习的章节、课前预习的内容和需要阅读的材料,布置作业和收作业的时间等,同时每门课都有课程网站,实现了课程的网络化管理。

结合目前正迅猛发展的幕课(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授课方式,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实践,例如Ben-Akiva教授在MIT OPEN COURSE WARE上的课程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alysis: Demand and Economics[6],其中涉及了交通成本、定价理论、交通建设项目投资及评价等,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加入一些视频影像资料,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入程度,同时可以及时检查学习效果与反馈。

今后将在教学设计方面深化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预习内容的布置和补充学习材料的准备,二是考核方式的明确化。

(二)理论与工程相结合

目前在交通工程系的专题报告和讲座中有的是专家学者的总结性或专题性报告,与运输经济学的结合不紧密,同时时间安排有冲突,学生不一定有时间去听。而在UW的嘉宾论坛(Guest lecture),邀请与本课程相关的有专门研究或实践应用的专家和学者,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工程实践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扩展其研究方向。

今后将邀请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等相关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解工程经济分析、财务评价等内容,演示运输经济学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同时参照国家级教学名师张少实教授和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徐崇泉教授的课题讲解经验,将自己在工程实践中的体会与学生分享,满足学生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需求。

(三)课后答疑的完善

现有的课后答疑与交流部分是课间休息和下课后就课堂内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建议反馈不及时;而在UW设有专门的Office Hour,每周至少安排2个小时在教师自己的办公室和学生见面,为学生答疑和解惑,扩展和深化了课堂教学,促进了课堂和课堂后的有机结合,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要。

今后将采用多种方式答疑,如网络答疑、预约答疑、固定答疑、集中答疑,每周设定固定答疑时间,并通过邮件和QQ的方式与学生交流[7]。对学生的课程建议,一方面通过邮件及时反馈教师给本人,另一方面调整和完善下一届的课程讲解内容。

(四)分组与教材的补充

在UW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团队合作,通过学生自由组合再进行分组和讨论,每组3~4人,学生通过自行分配课题研究内容,合作完成某一项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结束的时候,各个小组分别做Presentation,由授课教师和助教共同打分。同时UW的专业课程讲授不受某一本教材的约束,而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课程的理解来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教师会明确学生在下次上课之前课前阅读的资料,包括课本和网上资源Supplemental materials,具体到页数。

今后分组讨论和翻译的学生规模控制在3~4人,提倡组内讨论,有利于组员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同时参考Small教授等的著作The economic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将国外的理论和知识引进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其外文阅读能力。

五、结语

以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运输经济学为例,借鉴华盛顿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教育的特点,探索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包括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引入课题研究的新成果、鼓励自选话题进行PPT演讲和分组讨论与经典著作阅读4个方面的探索,并总结了取得的经验,对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以期为提高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提供参考和帮助。参考文献:

[1]Hu, X., An, S., Wang, J. Courses taught i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traffic engineering in China [C]. 2013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ctober 11-13, 2013, Weihai, China. 985-988.

[2]吴绍春. 从11门课程看美国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理念[J].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8, 6(3): 15-18.

[3]黄云志.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性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增刊): 83-86.

[4]刘亮亮. 华盛顿大学和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的比较[J]. 世界教育信息. 2006, (7): 35-36.

[5]Dubrow, G., Harris, J. Seeding, Supporting, and Sust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Initiativ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Findings, Recommendations and Strategies. Seattle (WA): The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06. (13 July 2006; http://grad.washington.edu/Acad/interdisc_network/ID_Docs/Dubrow_Harris_Report.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