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市场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国内休闲旅游是旅游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采用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国内休闲旅游高端市场供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我国旅游业基本上遵循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这一发展轨迹。作为现代社会的大众旅游,中国居民的国内休闲旅游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发展壮大起来,随着国内居民个人收入的快速增长,目前发展非常迅猛。与此相适应,我国旅行社的国内旅游产品的市场开发也是从这一时期才开始真正启动。
十多年来,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尤其是从1999年开始每年的3个黄金周对国内消费者的休闲活动有重大的影响。但是,现在的国内旅游市场非常混乱,市场无细分、产品雷同无特色、低价竞争激烈、导游回扣等问题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几大顽疾。因此,随着国内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趋势,尽快开发高端休闲旅游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多档次、多品质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市场,保证旅游者的切身利益已迫在眉睫。本文以北京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从旅游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国内休闲旅游高端市场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国内休闲旅游高端市场定义
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国内休闲旅游高端市场的定义和相关的市场分析。为此2004年8-9月,课题组对全国旅行社百强企业排名前10位的北京6家旅行社企业的副总及以上高层管理人员,围绕北京国内休闲旅游高端市场的定义、规模、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访谈,同时,我们对旅游消费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此来分析旅游消费者对休闲旅游高端市场的需求状况。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25份,回收有效问卷为1401份,有效回收率为86.22%,属于高有效回收率的范围,以此进行北京休闲旅游高端市场的供求分析。我们共拟定了包括旅游者出游时间、出游次数、停留天数、平均旅游花费、旅游消费结构、花费来源、信息获取方式、旅游购买方式,以及喜爱的国内旅游目的地等在内的16个相关问题,涵盖了高端消费群的基本情况、旅游者花费水平、影响旅游因素等诸多方面。
根据我们对旅游企业的访谈和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发现,现在有3种不同的休闲旅游高端市场的定义:
(1)在我们对旅行社企业的访谈中,业内经营者认为,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国内休闲旅游高端市场的游客每人天旅游平均花费在500元人民币以上,即为高端旅游消费人群。
(2)我们根据对北京市场的旅游广告报价、飞机票价和酒店房价水平的综合分析表明,北京旅游消费者的国内旅游行程在3天以上,且入住三星级以上酒店的乘飞机出行的旅游,每人每天的平均花费需要在500元人民币以上。
(3)在有效回收的问卷中,我们认定为休闲旅游高端市场范畴的消费者问卷为515份,占有效总体问卷的36.76%。根据本次问卷的统计分析表明,北京休闲旅游高端消费群体3年中自费旅游的所用天数以4-6天为主,平均每人每天所花费的费用在550.21-691.15元人民币之间。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北京休闲旅游高端消费群体定义为:外出旅游3天以上,且每人每天平均花费500元以上的旅游者。
二、北京的国内休闲旅游高端市场需求分析
(一)休闲旅游高端市场的规模
由于休闲自费旅游的基本单位往往以家庭为主要出游形式,所以,我们对休闲旅游高端市场的规模确定是以家庭为单位来测算的。根据2003年的统计数据,北京市2002年的人口为1423万人,以北京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为依据,北京2002年和2003年的家庭平均人口为3人,以此来推算,北京市约有474.33万户家庭。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市高收入家庭约占总家庭数量的20%,以此测算,北京的高收人家庭(人均年收入为2万元人民币的家庭)约为94.86万户,约284万人。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北京城镇居民2001—2003年间的旅游出游率分别为160%、171.95%、179.59%,这足以说明,旅游已经成为北京市城镇居民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本次问卷统计数据显示,高端市场的旅游消费者年出游次数在2次以上。
因此,北京市的高收入家庭基本可以构成休闲旅游高端市场的规模。由于高收入家庭的出游实际上包含了出境旅游的情况,而目前国家公布的旅游统计数据缺少直接的统计信息,所以,我们无法准确把握这些旅游者的出境旅游和在国内旅游的比例。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02年相关数据推算,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人次约占中国公民旅游人次的1.8%。北京的国内休闲旅游高端市场的规模据此保守估计,至少有93万户高收入家庭,约279万人。
与此同时,我们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对旅游者的收入与花费支出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其相关系数为0.97,即为高度相关(见表1和图1)。也即收入高的旅游者其旅游支出费用也相应比较高。不过,从调查问卷中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旅游消费者收入虽然不多,但旅游支出的费用相当可观。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休闲自费旅游的高端市场并不仅仅存在于高收入家庭的范围。这种现象符合旅游动机理论的一种解释,即旅游是一种非常规的生活体验,因此,旅游者为了逃避常规生活方式的种种困扰,可能愿意多支付费用来体验这种享受。
(二)休闲旅游高端市场消费者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北京市这一消费群体的男女比例基本是各占一半,年龄集中于35岁左右。这一消费群体的职业特征以企事业高级管理人员、公司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这3者之和所占的比例约为65%,见表2。
北京国内休闲旅游高端消费群体的旅游消费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出旅游的时间多集中于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其次为带薪假期。
2.对旅游信息的获取方式首选报纸和网络,其次是朋友和同事的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国内旅游者利用网络,主要是通过网络来了解旅游行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而不是直接在网络上进行预订。
3.主要采取的旅游购买方式是直接前往旅行社的销售门市部。希望将来能够通过网络或电话完成预订。
4.3年以来自费旅游的次数为一年平均2次。
5.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的偏好排序为:云贵高原(37.67%)、少数民族地区(22.72%)、华南地区(19.22%)、北京周边地区(16.70%)、东北地区(15.53%)、华东地区(13.59%)、西北地区(12.82%)、华中地区(5.63%)。
6.影响外出旅游的因素排序是:时间(84%)、价格(83%)、偏好(73%)、旅行社信誉(68%)、旅游产品质量(65%)、距离(63%)、气候(59%)、其他(39%)。
【摘要】文化为旅游之魂,旅游乃文化之体。民俗节庆旅游融合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特征,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和休闲放松需求的最佳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郑汴洛作为河南省旅游资源的富矿,民俗节庆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郑汴洛作为河南省旅游发展的引擎,对民俗节庆旅游市场加以有效整合,旅游搭台文化唱戏,形成两个产业的有效对接,最终实现中原地区旅游和经济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民俗节庆;整合
2011年9月,国务院为支持中原经济区发展,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的一大战略定位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在发展旅游业中,要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同年10月17日,河南省旅游局与河南省文化厅签订了《关于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打造一批重点文化旅游活动品牌,提升一批高端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开辟一批文化体验旅游线路,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1]。显然,中原经济区旅游发展的重点就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河南省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郑汴洛地区,旅游市场初步形成,旅游经济也在不断带动着整个经济链条。从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看,郑汴洛地区都处在河南省的前几位。从入境旅游上看,三地无论在接待游客数量还是创汇收入上都位居全省前列。从国内旅游市场上看,无论从总接待人数还是总收入,郑汴洛地区都包揽了河南省前三甲,这充分说明河南省旅游市场基本由郑汴洛所控制。充分挖掘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无疑是今后郑汴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做大做强河南省旅游业的关键所在。
一、 文化旅游及文化旅游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文化旅游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文化旅游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文化旅游的定义是“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以及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2],对于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
在西方,文化旅游多指一种旅游方式,在美国人类学家Smith看来,“文化旅游”主要是以参与和感受地方文化为主的旅游。我国知名旅游专家魏小安则认为,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并且这种文化活动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制度文化、民间文化等四个方面[2]。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郑州大学旅游学院龚绍方教授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文化旅游产业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衍生出来的,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近年来学术界和一些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许多人把旅游业主体都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把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混为一谈。
二、民俗节庆旅游的相关概念、特点及分类
张伦书认为,所谓节庆,是指某地区或城市以其独特的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竞技、体育、风俗习惯、风情风貌、地理优势、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为主题,自发而周期性举行的大型庆祝活动[3]。现代的节庆定义就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的总和,其形式包括各种传统的节日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
节事是节庆活动和特殊时间活动的统称,概念十分广泛。节事是与节庆相对而言的,节庆这一概念更注重公共庆典的欢乐本义,而节事概念包括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节庆,还包括各种交易会、博览会、文化、体育活动等特殊事件活动。但是在国内,也有学者把节事等同于节庆。
节庆旅游是为了促进一地旅游业的发展并以此带动一地经济的发展,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预先安排和设计的以独具个性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人文景观、特色产业和生产经营活动为依托的节庆内容和形式,在固定地点或区域周期性举办的有特定主题,融旅游、经贸、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有广泛民众参与的节日庆典活动[4]。
三、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资源评估与分析
郑汴洛地区的节庆旅游市场是在旅游者的带动下逐渐形成的,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郑汴洛地区节庆旅游活动内容丰富,质量较高,主题多样,参与性和娱乐性都比较高。其次,郑汴洛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节庆活动的知名度也较高,活动的氛围相比其他地方的节庆活动要好。再次,在河南省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节庆旅游活动得到了大力宣传,很多游客因此更充分的了解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和节庆活动,前来观光旅游。最后,随着政府管理的不断介入以及资金的进入,郑汴洛地区的旅游环境和交通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接待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导致了郑汴洛地区节庆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壮大。
(一)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分布状况
作为河南省省会以及中原旅游区中心城市,郑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西依中岳嵩山,北邻万里黄河,以其“黄河风光、黄帝故里、少林功夫、购物商城”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海内外的旅游者。与此同时,郑州也形成了许多自己独有的节庆旅游活动,到目前为止,郑州市已经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城隍庙民俗文化旅游节、商都民俗庙会、登封中岳庙庙会等。
洛阳,地处古洛水北岸,九州之中,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自夏朝以来十三座王朝在此定都,河图洛书在此诞生,科举制度在此创建,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是人杰地灵的宝地,欧洲人最向往的城市,中国休闲城市前列。洛阳的节庆旅游资源也十分的丰富,到目前为止,洛阳市已经形成了包括洛阳牡丹花会、黄河小浪底观瀑节、河洛文化节、洛阳民俗文化庙会等各具特色的众多旅游节庆活动。
开封古称东京(亦有汴梁、汴京之称),作为曾经的七朝古都,开封历史悠久,文化兴盛,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现如今已经是国家重点旅游观光城市。虽然开封的节庆旅游资源没有郑州、洛阳丰富,但也很有代表性。截止目前,开封市已经形成了清明上河园民俗文化节、开封花会以及龙亭春节大型艺术灯会等七个有代表性的旅游节庆活动。
(二)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资源类型分析与评估
郑州、洛阳、开封这三个城市节庆旅游资源级别涵盖了国家、省市县四个类别。如:国家级的有炎黄文化旅游节(新郑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花会等。省级的有河洛文化节、黄河小浪底观瀑节等。市级的有城隍庙民俗文化旅游节、月季花会、伏牛山滑雪节、铁塔公园荷花节等。县级的有中牟西瓜节、河阴石榴文化节、郑州侯寨葡萄节、会盟荷花节等。通过这四种类型的分类,“郑汴洛”地区可以采取主打国家级和省级节庆旅游,形成自己品牌,辅以市级和县级的节庆活动,丰富国家级和省级的节庆活动,起到以大带小的格局,最终形成一套节庆旅游系统和节庆旅游精品线路。
从节庆旅游主题来看,“郑汴洛”地区包括了自然景观型、历史文化型、民俗风情型、物产链饮型、运动休闲型、娱乐游憩型六种类型,但主要集中在前三种类型里面。其中自然景观型占到了46%,通过主题分类,“郑汴洛”地区,要把自然景观类节庆旅游资源整合,把时间分布开,主推自然景观类,辅以历史文化型和民俗风情型,形成一条旅游时间带,这样既可以持续又可以分散游客,保持旅游活力。于此同时推出自己的口号和打造品牌形象,以3带3的战略方式,全面带动全省的旅游经济。
“郑汴洛”地区的节庆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也十分的高,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花会等不仅全国知名有的甚至享誉全世界。这三个地区的节庆旅游市场影响着整个河南的节庆旅游市场,占河南省旅游市场份额很大一部分。随着河南省政府对这三个地区的旅游投入不断加大,“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知名度也在不断增加,与周边省的竞争力也在逐步增强。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品牌树立和形象改善等整合措施,“郑汴洛”地区完全可以打造出全国独有的节庆旅游市场,成为国内旅游界的一大亮点。
四、文化旅游产业视阈下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策略
(一)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是整个整合过程的核心,指引着整合过程的前进方向,有了指导思想,在实施过程中,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的来说,“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的指导思想要植根于厚重的中原文化,尤其是商都文化、河洛文化以及宋都文化。将三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结合当地旅游市场的大环境以及市场发展状况,并根据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不同的发展特点进行整合,包括产品、交通、管理、渠道、宣传等各个层面进行进行整合包装,最终实现整个“郑汴洛”地区节庆市场的整体发展。
整合的基本原则包括优势互补、整体优化以及群众性原则。“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既有优势也有不足的地方,整合的过程就是要将他们的优势互补,将各个分散的市场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经济、市场效应。通过前期调研、丰富旅游产品、联合促销、完善各种功能等进行整体优化,促进整体节庆旅游市场良性、可持续发展。节庆活动本来就是人们的节日庆典活动,只有群众的不断参与,节庆活动才有存在的意义。节庆活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没有群众基础的节庆活动是长不了的。现代的节庆旅游活动,其本质是将传统节庆活动植入旅游元素,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和休闲性,激发广大旅游者游览的兴趣,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郑汴洛地区节庆市场的整合要基于群众,依靠群众,切实考虑群众的参与性和群众的切身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给游客带来很淳朴的旅游体验,不能让商业性冲淡了群众的娱乐性。[5]
(二)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策略
1.确立节庆活动主题,树立主题良好形象。好的节庆活动必须明确一个主题,才能把这些活动链接起来,形成品牌。主题是节庆活动的灵魂,良好的主题形象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有利于营销推广。节庆活动只有在主题的打造下才更能凸显自己的特点,也有助于推动整体节庆旅游市场的发展。在2004年,河南省旅游局把“中华之源锦绣河南”作为我省旅游主题口号,推出了一系列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河南省旅游局将这一口号改变为“文化河南,壮美中原”,这更能体现出我省文化的深厚,并大力宣传此主题口号。随后在全省推出了很多节庆活动,特别是在郑汴洛地区,如牡丹花会、黄河文化游、拜祖大典等几十项。在河南省旅游主题口号背景下,郑汴洛地区可以借助该形象做进一步推广,扩大郑汴洛节庆旅游的影响力,让更多的游客了解郑汴洛,了解河南省。[5]
2. 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对节庆活动进行立体宣传,提高活动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宣传的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革,不仅仅是以前那样单一的广告宣传。现代的传媒手段给节庆活动的促销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河南省旅游主题口号的宣传使河南省的旅游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郑汴洛地区节庆活动的宣传可以在其影响力下做进一步扩展。通过积极与知名网站、主流媒体和各个地方媒体合作,推出本地区知名的节庆活动、旅游专题报道,进而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让游客真正了解这些节庆活动,提高他们的游览兴趣。同时在旅游纪念品上要体现出当地特色以及本次节庆活动的特点,形成旅游卖点,这样才能在节庆活动后给游客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3.积极探索创新民俗节庆旅游新形势,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精神内涵,打造民俗节庆旅游精品工程。当今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也是一样,同样的节庆活动一成不变的举办会使人感到乏味,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游客感到新鲜,提高游客的重游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样式上都要有所创新,在郑汴洛地区可以不断探索多种新形式的节庆旅游活动,如乡村旅游节、休闲旅游节、红色旅游节、生态旅游节等。在样式上,可以不断改造传统的节庆活动,创新活动流程,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使之更有参与性,譬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大型实景演出,给游客带来震撼效果的同时,文化参与也给他们留下极其难忘的印象。总之,创新能够使郑汴洛的节庆旅游市场更具有活力,要在保持传统文化背景的原则下进行创新,并不断发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可以采用自我淘汰的模式,不断更新节庆活动,让对手望尘莫及,最终形成品牌,产生品牌效应。
4.时间序列化,保持节庆活动的连贯性。郑汴洛地区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十分丰富,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时间表,还有一些活动由于季节性的限制,举办时间也相对固定。但如果从整年来看,这些节庆活动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开,在对外推广的时候,按照12个月向外推广,每个月还可以确定一个小主题。在开展节庆旅游活动时,通过时间序列化安排,形成郑汴洛三地节庆旅游市场的错位经营。这样更有利于保持整体节庆市场节庆活动的连续性、衔接性、均衡性,旅游者无论什么时间来都能体验到当地纯正的风俗民情和文化氛围。
五、结束语
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小,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如,民俗节庆、度假休闲、生态旅游等所占比重则会逐渐增多。郑州、开封、洛阳是位于黄河沿线上的三座主要的河南省旅游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民俗节庆旅游资源,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河南省的旅游节庆市场多呈现出“点、散、乱”的特点,缺乏有效的系统整合。今后,要想做好郑汴洛地区民俗节庆旅游市场,就要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有效市场整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整合开发模式和途径,形成系统化、协调化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2.
[2]高峻.生态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5-196.
[3]陆凤英,王录仓.节庆旅游研究文献综述[J].前沿,2007(8):33.
关键词:引力模型 旅游客源市场 构建
引言
伴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管理的现代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是在旅游市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它可以为旅游营销以及旅游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在相关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旅游作为社会经济领域的问题,大都采用定性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本文则积极借鉴物理学中的引力模型,将数据引入到分析中,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旅游客源市场引力模型应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引力模型最初是起源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一定律之下,两个物体之间所具有的引力大小与两者之间的距离呈反比例关系,而与两者之间的质量呈正比例关系。正是在这一启发之下,产生了引力模型,并将这一模型在社会各个方面的研究中推广开来,当前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是物理学与社会学、经济学之间进行学科交叉的产物,较多地在贸易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旅游市场研究来讲,旅游在本质上属于市场交易活动,也可以在对旅游市场客源地的分析中积极引进并有效改进引力模型,建立相应的旅游引力模型,对相关问题进行引力分析。
在对旅游市场客源地进行引力分析时,主要从以下方面的影响因素来进行分析:客源地市场跟客源之间的距离、相关客源市场的出游能力以及客源市场中旅游人数的规模大小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旅游市场客源地的构成比例关系,是旅游市场的客源地分析中较为重要的分析因素。在运用这一模型时,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假设条件,这些都是引力模型得以顺利运用的基础和前提,其中包括信息充分的假设,要求客源地的游客对于旅游地的相关旅游信息能够完全掌握,同时还需要旅游客源地的居民具有相同或者是相近的旅游偏好,再就是要求在运用引力模型时不能够有其他的中介的介入,比如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之间不能够存在同质性的旅游目的地。只有满足这些条件和假设,引力模型才能够有效地运用于旅游客源地分析中,才能保障研究和计算结果的科学有效。
旅游客源市场引力模型应用的优势分析
引力模型在分析旅游市场客源地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优势,研究分析的内容比较具体,一般是通过系统分析评价旅游目的地,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界定旅游相关目的地的吸引力的作用范围,并合理估计和评价相应的影响因素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系数大小,以此来合理预算目的地在未来的游客流量情况。按照引力模型的理论界,旅游目的地客源分析中的两个经济因素会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并且这种作用力与它们的各自规模存在正比例关系,与两者之间的距离存在反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旅游目的地客源的分析研究模型,并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相应的结果,因此来对旅游目的地客源做出准确的预算和估计,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
将引力模型引入到旅游市场客源地分析,能够实现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据化理性分析研究,便于对该问题实行实证分析,而且该实证模型的基本形式可以实现大致固定,在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时,只需要对该模型的相关参数以及相关分量的定义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修正就可以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析,这拓展了引力模型在分析旅游市场中的适用性。不过引力模型在理论研究上相对比较滞后,这一理论上的滞后也影响了引力模型应用中的准确性,这主要是引力模型的应用需要设置许多前提条件,这些条件在理论研究之后的情况下难以真实计量和测算,这就使得引力模型得出的实证结论在分析效力上有待进一步提升。
旅游客源市场引力模型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运用引力模型分析旅游市场客源地过程中,存在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距离衰减的客观规律,同时也可以确定感知距离、实际距离以及相关旅行费用的变量,依据在市场中调查获取的信息资料数据,建立相应的旅游市场客源地引力模型,在将旅游客源地的居民人口数量、旅游目的地的景区数量、旅游目的地的人口数量作为自变量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研究,获取较为实用的分析结论。
旅游活动作为贸易活动的一种形式,在进行旅游市场客源地分析时可以改进引力模型,构建适合于旅游分析的相关引力分析模型,之前的旅游引力模型分析主要是考虑对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变量进行修正,或是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潜力作为因变量,并将需求因素和旅游的供给因素作为分析的自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设置构建旅游市场客源地引力模型。
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旅游市场的分析研究中,能够进一步精确旅游市场的空间关系,同时数据运算可以提升旅游市场客源地分析的准确性,但是,这一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运用于对相关旅游市场客源地的静态研究分析,在对动态问题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时常常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影响到分析的准确性。而且在引力模型的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其他的问题,例如引力模型在理论研究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引力模型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研究分析,不过相关理论发展滞后,同时引力模型存在的前提和假设都比较难以准确计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引力模型的进一步发展,也就降低了引力模型结论的实效性。另外,引力模型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于变量的选择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的主观选择和审视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数据,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研究分析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由于主观选择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也就使得数据原有的科学性大打折扣。这就是纯理性的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社会问题研究的弊端和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不恰当,会影响到理论研究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旅游客源市场引力模型的构建
就当前而言,现有的旅游市场客源地分析通常是按照距离圈层法或是腹地理论。距离圈层法是将旅游目的地作为中心依次画出若干个圈层,并分为不同的市场等级。而腹地理论则认为旅游客源地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这两种分析方法都存在着不足之处,都只是定性地说明了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来源,而不能定量地计算出游客的数量,两者都分别介绍了距离以及经济发展程度对于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的影响,而没有综合地分析两者与游客数量之间的具体比例关系。
因此,结合之前介绍的影响游客出行的相关因素分析,本文将旅游人次、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以及游客的出行距离这三者作为引力模型构建的三个因素。旅游人次数是通过将人口数量与相应的出游率相乘得到,同时出行距离也是旅游者在选择外出旅游的重要考虑因素,而且出行的距离越远,则游客的出行意愿则越低,在引力模型上的表现就是出行的距离跟游客的数量之间呈现反比例关系。因此,总的来讲,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是游客进行旅游的首要动力,对于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的吸引力大小也不一样,一般来讲,旅游目的地的等级越高、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越到位,则其对游客的旅游吸引力也就越大。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旅游目的地的距离、来此旅游的总人次以及旅游目的地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作为参数来构建旅游引力模型,如下:
T=G*PQ/R2 (1)
在这一模型中,T表示游客量,G表示引力系数,P表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值,而Q表示客源地的游客的旅游人次,R表示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此处Q/R2可以看作是某一个旅游地的游客次数场强。
而对于具体的旅游目的地而言,其吸引力值是一个确切的常数,因此可以将P与G的乘积视为一个常数项,并将其重新定义为一个新的参数,即旅游目的地的引力参数K,通过参数的转换,上述引力模型可以简化为:
T=K*Q/R2 (2)
上述两个引力模型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往往会导致分析结果产生偏差,例如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较远时,T会接近于0,即较远的地区往往没有旅游目的地的游客,而现实中却常常会违背这一理论,在较远的区域也有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游客,这些游客可以成为机会市场。正是由于上面误差的存在,有必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引入机会市场的变量,并将机会市场中的游客量定义为m,之前的引力模型公式就可以转换为:
T=K*Q/R2+m (3)
引力模型需要结合三个方面的因素来实现对客源地市场的预测和分析,包括旅游客源地的游客数量、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距离等,通过设置这三个指标提升引力模型运用中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同时引力模型能够有效地对旅游客源进行分析解释和定量预测,并能够根据旅游目的地进一步细分游客规模,同时可以借鉴研究结论分析实际到访游客规模,为旅游目的地的科学合理决策提供支持,保障其今后在旅游开发时可以合理判断区域的市场开况,为科学营销提供信息支持。
研究结论及展望
总的来讲,引力模型在研究分析旅游市场客源地方面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应用引力模型对相关旅游市场客源分析时还应当注意到这一模型的使用需要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之下才能有效实现,这主要在于引力模型的应用中数据质量的要求相对比较高一些,既需要旅游地附近周边局部客源市场的统计信息数据,同时也需要客源地出游率的相关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调研等直接方式统计获取,只有大量的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才能够有效支撑引力模型的有效运用。但是在现实中,数据的采集相对比较繁琐,通过间接方法获得的数据有时准确性难以保障,进而对引力模型的使用造成一定的误差。
引力模型在旅游市场客源地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前景,可以运用多种学科交叉研究、多个角度有效分析来进一步拓展引力模型在相关问题研究上的适用性。在运用引力模型做相关分析时,要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减少引力模型自身局限性对于分析结果的影响,可以借鉴多种公式或者经验,通过对引力模型的适度修正或者将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积极引入到引力模型的研究中,以此来有效提升引力模型在旅游市场客源地分析中的准确性。另外,随着信息手段的进一步提升,引力模型的应用所需的大量数据在采集、整理、分析等环节的效率也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保障和提升,这就可以进一步降低数据缺失对于引力模型准确性的影响,能够增强引力模型分析的准确性,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
参考文献:
1.翁钢民,郑竹叶等.基于GM-Markov模型的旅游客源预测—以中国入境旅游客源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吴烨.中国丝绸之路之吐鲁番葡萄节旅游客源市场预测与开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
3.徐素宁,韦中亚,杨景春.安徽舒城旅游客源市场定量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10,16(4)
4.徐致云,陆林.海南省海外客源市场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3)
5.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6,54(4)
6.周鹏,任建兰.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格局及发展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3(5)
7.周建设,刘新平.昆明境外游客市场预测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4)
关键词:国内 生态旅游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153-02
1 研究背景
旅游业可能是当今潜在影响最大而且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由社会和自然科学家倡导的“生态旅游”可能是有效保护目的地社会和自然世界免遭破坏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的生态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开始正式出现“如何开展生态旅游”的研究,方兴未艾的生态旅游直至2000年研究开始多起来。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数据来源
国内权威的旅游学术期刊数量不多,《旅游学刊》是国内创刊最早的旅游类学术期刊,亦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反映了中国旅游研究的水平和发展动向。本文的检索范围是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5月1日的《旅游学刊》,使用的检索工具是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题名”作为检索项,“生态旅游”作为关键词,得到文献36篇,因本文是研究国内的生态旅游,所以排除研究国外的文章4篇,筛选后剩余有效文献32篇。本文主要对这32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3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内容分类
笔者对得到的32篇有效文献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出对生态旅游的基础性研究、发展研究、相关评价体系研究三个方面的比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生态旅游发展方面研究最多,其次是基础性研究,而对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却很少。
3.1 生态旅游基础性研究
生态旅游基础性研究主要指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特征、学科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上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致使生态问题的研究出现“宽”“泛”“乱”“浅”的局面。2007年,吴楚材、吴章文等估计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种。[1]但至今还没有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统一的定义,这些概念的表述或层次不同,或出发点不同,或范围不同,或陈述的角度不同,或要达到的目标不同。业界基本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同时,有学者提出“对生态旅游的严格定义需要使用一些可测量的参数去界定什么是生态旅游。”
3.2 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主要是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经营管理、现今的开发模式、面临的问题以及基于生态旅游原理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生态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等。目前来看,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瓶颈”境地。2005年,李天元认为,所谓生态旅游市场其实只是整体旅游市场当中的一个亚类或细分市场。[2]对于如何估价我国旅游业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潜力(包括入境生态旅游市场和国内生态旅游市场),到目前为止,似乎尚未见到这方面的统计和调研。例如,2004年,杨桂华认为,在生态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责任关系上,将生态旅游者与生态旅游目的地置于同一协调的系统,构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3]
3.3 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研究
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研究包含生态旅游区分区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承载力评价、开发潜力评价、评价因素等,目前的研究不成体系、不够完善、不够科学或者建立的标准体系无法实际开展。2006年,刘静艳以生态系统平衡理论为基础,建立和分析生态旅游系统共生界面的结构关系和行为模式,揭示各利益相关者矛盾运动和利益冲突的焦点,在游戏规则框架下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角色扮演行为是非常必要的。2007年,徐红罡、杨彦锋认为,标准的权威性极端重要,现有的生态旅游认证项目在我国的实施普遍面临旅游消费市场认知度不高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现今,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制定的《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其中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已在世界局部地域采纳。
4 现有研究的不足
4.1 研究广泛,内容失衡
从检索到的文献去分析,无论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的数量来看,学术界和业界对生态旅游的关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研究的文献成果数量大增,研究的内容也涉及到生态旅游的各个方面,如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生态旅游资源的归类评价、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阐述过多,而对其他基础性、专业性的问题,如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认证指标体系、生态资源等级评估等鲜有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2002年,赵新民认为目前就是对生态旅游认识不清、不深。具体讲,什么旅游产品是属于生态旅游的范围?哪些资源现在可以开发,哪些资源目前还不宜开发?对能够开发的资源,应开发到什么程度等等。对这些问题未能澄清,导致了我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4.2 研究方法,定性偏多
从筛选得到的文献来看,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偏向定性研究,通过定量的研究少之又少。定性描述占76%,数理统计占18%,采用模型构造和3S(RS、GPS、GIS)技术的仅占6%。如2004年全华分析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方面,研究方法会定性研究-定位研究-实验研究-定量研究-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4.3 指标体系,建立困难
认证标准是生态旅游认证项目的灵魂,目前流行的认证标准主要有两大类,即基于表现的标准和基于过程的标准。由于制定这两类标准时所采用的形式不同,从而导致了两种标准评估模式在成本、效果以及标识授予方面的差异。对此,无论是业界还是学术界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如,2007年徐红罡指出,需要发挥对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引导与规范的功能,这决定了不能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只有将环境作为生态旅游的研究对象,将环境资源作为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从旅游动机、旅游目的、旅游市场出发进行研究,才能将生态旅游落到实处,才能在市场上具有可操作性,也才能使生态旅游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目标。
5 未来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未来生态旅游的发展仍旧是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要点。目前,我国国内生态旅游发展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也没有生态旅游示范点和能实际操作的认证体系。所以,对生态旅游定义、认证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等级分类标准、生态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应该是今后生态旅游发展的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
一、老年人旅游市场营销的可行性
(一)国内老年人口调查
任何市场的运行都需要以人群为基础,开展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前提是了解老年人口的分布。据调查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口数众多,截止2013奶奶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显示,2013年末,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3161万人,占据总人口数量的9.7%,按照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将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旅游市场。据调查显示分析可以得出,未来几年内老年人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这无疑是旅游市场开展的一个绝大的机会。
(二)老年人旅游购买力调查
旅游购买力所指的是在个人支出中选择购买旅游产品的能力。根据我国的国情与实际情况调查,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的老年人可以进行支配的资源是来自于子女的供养与退休金等,据相关调查的数据进行预测,2025年至2050年老年市场的购买力将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其市场潜力不可估量,所以旅游行业需要抓紧这儿具有绝对潜力的市场。
(三)老年人兴趣与休闲时间调查
兴趣是决定消费的必然因素,老年人消费市场也是如此,对老年人的兴趣进行调查可以分析出老年市场是否具备开发旅游行业的潜力。老年人通常会选择有相同爱好的人进行交流,所以旅游行业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组织夕阳红旅行团,是老年人可以结伴通行,同时也可以组建某类兴趣的团友旅游计划。我国现阶段的老年人退休在家的人群居多,休闲的时间较为充足,所以可以分析出老年人旅游市场不必要担心时间上的困扰。
二、新媒体下老年人旅游市场的营销现状
(一)专属老年旅游宣传不足
目前我国的形式可以看出,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潜力巨大,但是对于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却未见成效。旅游行业中对于老年人专属的旅游开发较少,部分开发老年人旅游市场的旅行社对于宣传力度也存在不足,在宣传上关注度缺乏,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报纸杂志等宣传方式,很容易被淹没在多元化的市场中。对于现代媒体的使用相对较少,旅行社很少进行新媒体上的旅游产品宣传,这严重阻碍了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进度。
(二)老年人对旅游市场认知落后
老年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深化,大部分的老年人认为更信任传统的宣传突进,从传统的宣传的手段中回去旅游信息,或是经由熟人介绍,这严重限制了旅游市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开展。据有关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老年旅游者是经由单位或朋友介绍而获得的旅游信息,这为现代旅游事业的发展形成了矛盾,及时旅行社采取新媒体的方式进行旅游信息的宣传,也并未见的可以获得老年人群的信任,尤其是现代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负面信息充满了网络世界,更影响了老年群体的判断力。
(三)老年人对新媒体使用程度不足
老年人群体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对于新媒体的接受程度也相对较弱。现代科技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与高新产品层出不穷,但是据调查统计,老年群体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在使用手机,但是多数老人人群对手机的使用仅限于接打电话,对其他功能知之甚少,例如上网查询资料、聊天、查看新闻等。对于在手机中获取旅游信息更是难以完成,而且多部分的老年人没有电脑的使用技能,所以也不会通过各种聊天软件进行旅游信息的咨询,为新媒体开展老年旅游市场形成了巨大的阻碍。
三、促进新媒体下老年人旅游市场营销的途径
(一)建立适于老年人的旅游新媒体
旅游行业可以通过对老年人兴趣的调查数据分析,总结出老年人对旅游市场的需求,创建一个属于老年人专属的方便操作的新媒体服务系统。结合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电脑等设备,将老年人旅游的信息与服务集中到各种新媒体之中,创建一键式快捷的服务模式,使新媒体在旅游市场开发中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二)新媒体内建立专属老年人旅游板块
同归与年轻人的旅游市场对比,可以发现老年人旅游市场更容易显现出特色,主要显示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的交通选择。老年人身体素质各有不同,所以在选择出行工具时要充分的考虑这一点,选择舒适的交通工具。
2、饮食方面。在饮食上老年人也需要多加注意,主要以清淡为主,以保健方向为主。
3、线路设计方面。在线路设计过程中切忌选择人多的地方,安排的地方要注意风景景观,选择人员较稀疏的位置。在整个旅游方案设计中要充分的结合以上几点进行,确保老年旅游者在旅行途中能够充分的感受到旅行社的用心服务。
(三)加强新媒体下老年人旅游中的营销
【论文关键词】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旅游规划;主题策划;方法;模式
o.引言
主题公园始于1955年,诞生在美国。在我国经历了“人造微缩景观”、“人造景观”、“人工景观’、“主题公园”等阶段。国内主题公园诞生伊始,对于它的定义,学术界、舆论界就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一直试图给出准确、统一的定义:保继刚认为主题公园是一种人造旅游资源,它着重于特别的构想,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主题创造~系列有特别的环境和气氛的项目吸引旅游者;魏小安等则认为主题公园就是以特有的文化内容为主题,以 现代 科技和文化手段为表现,以市场创新为导向的现代人工景区;董观志把主题公园称为旅游主体公园ri01urismpark),他认为旅游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
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主题公园的一个分支,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但从众多学者对主题公园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可以用以下文字概括: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是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具有多种吸引物(包括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开展多种有吸引力的活动而为旅游者的消遣、娱乐而设计和经营的场所。
1.研究目的及意义
旅游规划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发现、认识区域的特色,而且要在开发实践中将其突出出来,形成鲜明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面对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的民俗旅游市场.众多旅游景区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旅游景区开发实践中,设置哪些旅游项目、规划什么旅游产品、如何将景区无序的空间通过旅游项目安排变成有序的空间、怎样进行游客游览线路的安排,这些问题都和景区的规划主题息息相关。
在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时。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是成功开发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因为主题策划是成功策划的灵魂,只有将产品概念进一步提炼、升华成为形象化、情节化、甚至戏剧化的主题,才能对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主题策划方法
2.1主题选择原则
2.1.1与时俱进: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应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旅游需求,选择那些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主题。并在主题选择上应有较大的扩展余地,使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具有较大的弹性,能延展开发相关联的旅游产品。
2.1.2注重地方文脉:任何一个成功的旅游规划,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以本土山川灵气和地方 历史 文化为根基,才能找到正确的旅游规划指导思想,山川灵气与人文历史文化精髓的结合体是主题思想确立的根本。
2.1.3差异性:主题应具有鲜明的个性魅力,在能够满足现代旅游的时尚需求的基础上,还要与周围相类似的旅游景区形成区别,差异性竞争.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1.4符合市场需求:旅游主题应具有个性、创意,并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反映旅游者的态度、爱好和动机,能贴近游客的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符合游客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兴趣取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原则。
2.2构建主题框架
董观志探讨了主题公园主题选择的框架,时问、空间和文明是主题选择的基本轴线,三个轴线有机组合构成了旅游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框架。主题公园主题选择策略:
2.2.1沿单一轴线方向的选择策略:
2.2.2沿两个轴线构成的平面型选择策略:
2.2.3沿三个轴线构成的立体型选择策略。
根据董观志的旅游主题三轴线(时间、空间、文明1选择框架,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主题选择的三框架为时间、空间和文化。时间轴是由纪年决定的过去、现在,可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期限为中期。在时间轴上选择主题时,应通过特定的时间隧道缩短与旅游者认知的距离,形成旅游者容易辩识的民俗文化特质和旅游主题公园线索;空间轴应是现实可及的、大中系统的真实空间。在空间轴线上选择主题时,要处理好空间尺度和旅游者的相互关系.应通过特定的空间转换缩小与旅游者认知间的距离,形成旅游者容易辩识的空间特质旅游线索;文明轴也即文化轴,在该轴上,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主题定位座标只有传统文化(具体为民俗文化)主题选择应遵循文化差异原则进行,形成旅游者容易辩识的文化特质和旅游线索。
2.3主题的甄选
2-3.1静态类民俗 旅游 :指以民俗物品的观览、品尝、选购为主.包括民居、民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它借助静态的民俗物品展现一时一地的民间风俗。静态类民俗旅游的最典型代表即是当今各地的民俗博物馆,以陈列展览民俗文化中重要的标志性器物为主,呈献给游客的是静态的民俗画面。
2.3.2动态类民俗旅游:即以活动的安排为主,游客通过参与或半参与进人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氛围的主题公园内,并从中得到愉悦和陶冶。
2-3-3精神类民俗旅游:即挖掘民俗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并转化为旅游产品,它涉及敬神、祭祖及其他信仰性活动。
2-3.4语言类民俗旅游:指对声音、语言而传承的民俗内容加以开发和应用.包括戏曲、山歌、曲艺、方言等。如广西的三月三歌会。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上几类,但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迅猛增长以及整体旅游开发的实际需要,单纯的选择某一类主题已远远跟不上当今的旅游 发展 趋势.这就要求在开发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时,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注重主题的多样化。例如韩国民俗村,在建成早期仅是一个纯观光型的户外民俗博物馆,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改革之后,融人了动态类的民俗旅游产品如手工制作、传统 体育 活动等;精神类的民俗旅游产品如祭祀活动等;语言类民俗旅游产品如传统歌舞表演等,最终成为一个年游客量达到18o万人次的国际著名民俗旅游景区。
3.主题策划模式
首先.根据规划地的旅游资源特征和类型以及区域系统中地域分工确定主题公园的性质,其次,由主题公园的性质限定可供选择的主题类型范围;最后,通过是否突出了该地旅游资源特色和是否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原则从主题类型范围内确定该主题公园的主题类型。在上面的主题策划模式当中,检验主题可选类型是否符合旅游市场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对体现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主题公园开发过程中.通过相关问卷调查显示,人们对于少数民族独特的歌舞表演、饮食习俗以及生活习俗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该少数民族的精神信仰、文艺作品等的关注度略低,这就要求规划人员在策划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时,注重迎合人民大众的消费口味和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主题的定位,为下一步的开发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
关键词:自驾车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一、自驾车旅游发展背景
“自驾车旅游”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美国,是早年流行于发达国家的旅游形式。最初人们把周末开车出游叫Sunday-drive,发展到后来的Drive-Travel。1997年,“自驾车旅游”的概念被引入我国市场,闫彬(1999)在《都市时尚――自驾车旅游》中初次对自驾车旅游作了简单的介绍,进入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自驾车旅游的研究日益增多,张致云等(2009)在《自驾车旅游研究综述》中将我国自驾车旅游的研究划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征。
二、自驾车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自驾车旅游概念、类型及特点研究
1、自驾车旅游概念。对于自驾车旅游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侧重点,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其中龙斌和张晓燕的定义较为全面,笔者比较赞同龙斌的定义。龙斌(2004)认为自驾车旅游主要指旅游者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自己驾驶为主要手段,借助旅游目的地所拥有的特殊人文自然环境和相关设施所进行的一系列吃、住、游、购、娱行为,是一种寓健康、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充满个性化和无穷魅力的旅游活动。张晓燕(2006)指出自驾车旅游是指旅游者以私有或租借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以休闲体验为主要目的,以自发组织为主体的前往目的地旅行的连续过程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现象与关系的总和。张波(2004)、方小燕(2005)、周沁(2006)、吴娲(2007)、杨丽(2009)等学者也进行了尝试性的界定。
2、自驾车旅游类型及特点。翟向坤(2003)将自驾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驾车旅游,另一种则由旅行社组织,但其行程、标准等均由旅客自己确定,并指出自由与个性化是其最大特点。胡敬民(2003)将自驾游按旅游目的分为观光度假型、休闲度假型、极限挑战型、探险摄影型、随心所欲型等,并指出自驾车旅游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己掌握交通工具,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之后,张波(2004)按组织形式将自驾车旅游进行了划分。张晓燕(2006)从组织形式、市场分类、出游距离和地域范围四个方面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并指出自驾游具有自主性突出、休闲性明显、地域性广泛的特点。赵鹏等(2008)根据组织目的将自驾游分为非营利性质和营利性质。总之,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自驾车旅游进行分类,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自由与个性是自驾游的最大特点。
(二)自驾车旅游市场研究
1、自驾车旅游市场形成机制。翟向坤(2003)首先对自驾游市场形成机制进行了总结: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激增;汽车租赁业蓬勃发展;全国公路交通设施状况大为改观;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国民更加崇尚一种自由与个性化。龙斌(2004)又补充了三点:“有本族”增加、旅游者闲暇时间增加、金融业悄然渗入旅游业。曹新向和雒海潮(2005)还认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方式的改变是自驾车旅游市场形成的原因。何玉婷(2005)除考虑到自驾游发展的外在因素,更指出了三个内在因素。其他学者如苏勇军(2005)、刘丹黎和邱扶东(2008)等的结论基本包括在以上研究成果中。
2、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分析。广东省旅游局(2004)在2003年对当地自驾游市场游客特征及需求进行了初步分析。陈乾康(2004)课题组分析了四川省自驾游市场的特点并进行了流向和流量的研究。借鉴以上两项调查研究,周慧(2005)、张晓燕等(2006)分别对长沙、华北地区自驾游者进行了类似的研究。此外,学者们还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市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曹新向和雒海潮(2005)、汪德根等(2001)从旅游动机、旅游偏好、度假行为、组织形式和信息获取等方面对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关宏志等(2005)利用Logit模型对旅游者的交通需求进行了定量分析。王秀娟(2009)应用涉入理论分析不同涉入程度的自驾车游客购物行为的差异。江学淮(2005)、刘亚萍等(2010)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从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该领域的研究都是特定区域的实证分析,以个案研究为主,主要分析某个区域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特征,尚未出现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
(三)自驾车旅游影响研究
1、自驾车旅游对现行供给体系影响。翟向坤(2003)首先阐述了自驾游对旅行社、住宿业、景区和景点、旅游信息系统四个方面的影响。之后,陈乾康(2004)又补充了自驾游对旅游购物点的影响。李莉(2005)和刘中洁(2008)在以上两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自驾车旅游对现行旅游供给体系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
2、自驾车旅游对其他方面的影响。王小莉(2008)通过对四川自驾车旅游的分析,指出自驾车旅游对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刘丹黎和邱扶东(2008)指出自驾车旅游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郑赤建和李建达(2008)分析了自驾车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景区容量超载和视觉污染等负面影响。周剑峰(2009)探讨了我国自驾车旅游的发展问题以及对交通带来的压力。宋莉(2009)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自驾车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冯淑华和沙润(2009)分析了自驾车旅游对接待地的旅游绅士化作用。
(四)自驾车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1、自驾车旅游发展问题。翟向坤(2003)首先对自驾游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此后,张波(2004)又补充了来自旅游者或旅游组织者自身的问题、对旅行社来讲自驾车旅游运营成本过高两个方面。钟莹锋(2006)认为自驾车旅游相关产品的开发更是远远滞后于市场的需要。刘丹黎和邱扶东(2008)指出自驾车旅游的自身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自驾车旅游行业品牌。徐绍玲等(2009)在分析峨眉山自驾车旅游时指出汽车尾气和噪声对景区造成污染是阻碍其发展的原因之一。代俐(2009)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国目前尚无真正意义上的汽车营地。其他学者如苏勇军(2005)、方小燕(2005)、贺红琼(2007)、陶云飞等(2009)、周剑峰(2009)的研究结论大都包括在以上成果中。
2、自驾车旅游开发对策。
第一,自驾游产品开发对策。在自驾游产品开发对策研究中,旅行社如何开发自驾游产品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成果相对完善。翟向坤(2003)指出旅行社可以采取“菜单式”的服务;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可以适当考虑与汽车俱乐部联合。陈乾康(2004)指出旅行社要调整业务重心,大力开拓长线旅游、特种旅游、跨省及出境旅游业务;发展自驾游团队业务。张晓燕、何佳梅(2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开发措施。赖斌等(2006)指出了自驾车游旅行社产品与自驾车游客的利益契合点。朱妍和赵毅(2008)应用ASEB栅格分析法提出旅行社开发自驾车旅游产品的策略。李莉(2005)、李勇(2007)、李伟丽(2009)、邓秀勤(2009)等学者也作了类似的研究。除了旅行社产品开发研究以外,张波(2004)指出自驾车旅游线路设计应考虑的因素。胡敬民(2006)从分析游客心理入手来设计自驾车旅游线路。学者黄静波(2006)、张文敏和邬琛(2006)、费永红等(2007)分别提出了红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自驾游产品的开发对策。陈文(2010)又补充了要适当增加带有体验性的旅游项目的建议。
第二,自驾游目的地对策。胡敬民(2003)指出旅游地要限量开发,规划中尊重旅游者追求自然、追求纯朴的心理,避免“圈地式”开发。陈乾康(2004)指出旅游景区是自驾游的直接受益者并提出了五条建议。余敏(2005)指出旅游景区为开拓自驾游市场应开展网上销售和社区营销活动。成海(2005)以云南省为例对自驾车旅游地进行了划分,总结出自驾车旅游地的开发模式。梁雪嘉(2006)基于风景旅游规划AVC理论提出若干提升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此后,周武忠和朱剑峰(2007)从旅游景区规划的角度,对景区产品规划和景区配套产业及支撑系统规划进行了研究。李顺芳(2007)、李婷和李悦锐(2007)也对自驾游目的地的开发对策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第三,配套服务体系对策。翟向坤(2003)认为自驾车旅游的发展会促进汽车旅馆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同时还针对旅游信息系统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胡敬民(2003)指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编制各省、地、县旅游交通地图,开发新型旅游房车。张学梅(2009)将旅游信息分为气象信息、交通信息、安全和维修信息、餐饮、住宿和交通信息,并提出改善的措施。曹新向、雒海潮(2005)、方小燕(2005)和苏勇军(2005)认为应该加快汽车旅馆的建设。卢遥(2007)、葛静宜等(2009)指出发展自驾游要将露营地与国际标准接轨。朱生东(2005)、高怡和袁书琪(2008)、杨旭(2009)专门进行了旅游服务系统的研究。其他研究者还有江学淮(2005)、陈太政和张东山(2006)、刘丹黎和邱扶东(2008)等。
第四,规范保障体系对策。有些学者认为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自驾车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龙斌,2004;陈乾康,2004)。陈乾康(2004)还提出要坚持开明的汽车消费政策,鼓励私人购买达到环保要求的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壮大自驾车旅游队伍。方小燕(2005)提出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驾车旅游特点定制形式多样、灵活的险种,以使自驾旅游者规避出游风险。吴娲(2007)认为自驾车旅游市场应当建立相应的法规和管理体系。屈奇(2009)专门对我国自驾游的法律困境和对策进行了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出,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还没有制定针对自驾车旅游的专门法律法规。
三、结论与展望
(一)自驾游市场研究
在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过于笼统,只是简单地分析自驾车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偏好、出游时间等,而对于专项市场的研究,只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市场细分,却没有进行更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对专项市场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自驾游产品,因此,此项研究领域有待于完善。
(二)旅游影响研究
在旅游影响研究方面,学者们更多地从自驾游对现行供给体系影响角度来研究,而对于自驾车旅游对环境污染的研究、自驾车旅游对当地已有旅游产品影响的研究还较缺乏,特别是自驾车旅游对环境影响的深入研究,今后将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三)旅游对策研究
在旅游对策研究方面,学者们从旅游产品、自驾游目的地、配套服务和规范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在自驾游目的地对策研究中,自驾游目的地的开发模式研究内容较少,在配套服务体系的研究中,旅游营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项措施缺乏具体详细研究。
(四)研究方法
通过对已搜集文献的分析,国内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只在旅游市场分析和交通需求方面做了定量研究,而在自驾车旅游景区或目的地环境容量方面、自驾车旅游产品生态足迹方面、自驾游中汽车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方面、旅游接待设施数量方面,特别是汽车旅馆数量方面的定量研究还是空白。笔者认为对于一些研究应该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同时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龙斌.驾车自助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张致云,杨效忠,卢松,叶舒娟.自驾车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09(1).
3、张晓燕.我国自驾车旅游及其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翟向坤.中国发展自驾车旅游的战略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
关键词:金融危机;旅游;市场;影响;营销。
1有关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的定义有两种。定义一:指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生产商在识别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其所能提供的目标市场并设计适当的旅游产品、服务和项目,以满足这些市场需求的过程。具体还可以分为景区旅游营销、酒店旅游营销、旅行社旅游营销等等。定义二: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出发点是旅游市场需要,研究的目的是获取效益。可见,旅游市场营销是获得效益的重要环节,对发展旅游事业起到重大作用。
2金融危机下我国旅游市场影响
(1)对居民旅游需求产生影响。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将快速传导到居民消费行为,并率先波及到旅游需求。金融海啸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越来越大,中国境内旅游业也受到了重创。国航、南航和东航三大航空巨头大幅降低机票价格,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纷纷调降门票价格,各旅行社纷纷大幅下调旅游团费。但由于民众消费信心已经遭受重挫,宁愿持有现金,对旅游成本的大幅降低并不买账,旅游业陷入多年来少见的“寒冬”。预计2008年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6%和12%。从出境旅游需求看,高端公务类、休闲类产品需求可能下降,跨洲远程出游也不排除下降可能;但考虑到出国旅游仍处在快速成长期,消费较为活跃,金融危机的冲击可能相对有限。预计2008年出境旅游人数增长12%。
(2)对外部旅游需求产生影响。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入境旅游的外部需求明显减弱,拉动增长的需求端缺乏动力。主要表现为,客源输入进入下行状态,市场行情整体低靡;入境旅游者、入境过夜者、外汇收入全面回落,显示入境市场面临严峻考验。
(3)对市场供给及企业经营造成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财富缩水、资金趋紧、经济衰退,我国旅游业引进外资的外部环境有恶化倾向。外部需求减少,旅游企业经营国际业务困难加大。全国部分旅行社入境业务不振,市场预期悲观,更多转向本国居民需求,经营薄利多销的国内游和有较大利润空间的出境游。
(4)金融危机对旅游投资与就业的影响。金融危机损害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旅游经济发展遇阻又反过来影响旅游就业。由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由金融危机带来的行业影响也会更大。加之旅游从业人员的资产专用性特征较低、流动性强,旅游企业招收普通员工的转换成本低,从而企业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可能减员自保,导致旅游就业压力增大。新晨
3改革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3.1建设寻得旅游营销渠道体系
营销管理学理论表明,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良好而畅通的营销渠道,有助于目的地营销组织更好地进行各种营销活动。全行业每年都组织和参加国内外例行展会、举办大型促销活动,邀请各大旅行商和媒体前来考察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所有这些渠道都面临进一步建设的任务。要在已有营销渠道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立体交叉和行之有效的旅游营销渠道体系。(1)提升已有渠道。例行展会、大型促销、旅行商及媒体考察采风等既有渠道,要进一步改进模式、强化专业、提升质量,把渠道优势用足用实。特别要加强业界联系,有效识别出与销售本地产品密切相关的利益攸关方,重点培育、扶持、协助,扩大共同利益,形成多赢机制。(2)培育网络渠道。网络渠道具有用户大众化、选择多样化、成本低廉化、操作简便化、时间全天化、空间虚拟化等诸多优势,各行各业趋之若鹜。要更加关注网络营销的作用,加快推进以提供公共信息和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多语种旅游资讯网建设,探索旅游宣传“无纸化”、“电子化”创新,借助网络平台,改进旅游宣传推广工作。(3)创造性地利用好其他渠道。运用好整合营销传播理念,调动或借助一切有用力量或时机,既要借力发力,又要借势造市。例如,要更加主动地向国家年、交流年、高层出访、首脑会晤、国际会议等重大国际活动靠拢,巧妙介入、积极有为。要广泛利用使领馆、海外华人社团等海外资源,拉长、拉宽营销渠道。各地也应主动寻找机会,建立相应渠道。
3.2开展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发展策略
面对入境旅游下降,出境旅游吸引力增强的现实,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以及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情况下,普通民众有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有进行国内旅游的庞大需求,有进行近程、中程旅游的能力。因此,应转变以往着力发展入境旅游,吸引大规模入境游客的策略,开展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发展策略。为此,应加强国内旅游产品策划、营销宣传、服务,刺激国内游客国内游,进而增加国内游数量,增加国内旅游消费。在刺激国内游策略中,应当降低景区门票价格,减除高门票价格对开展国游的阻碍。国内游应当着力发展自助游,自助游应当发展家庭游、自驾游。国内旅游还应当发展乡村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休闲旅游。
3.3旅游消费坚持走“低价路线”
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成为旅游市场关注的焦点。雪灾、地震、金融海啸等突发事件使我国入境旅游举步维艰。但是,美元、欧元在内的多种外币兑人民币的汇率节节走低,国际油价下降,包括欧美、澳大利亚、东南亚、日韩等在内的出境旅游线路价格普遍下跌,特别是欧洲游的下降幅度最大。与此同时,许多国内酒店客房、航空公司机票、景区门票的价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都大幅度下调,国内游总体价格与以往相比下降了。这种“低价旅游”将会直接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长。
3.4大力发展网络营销
(1)凡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营销工作,就可称其为互联网营销,营销中的诸多要素如:品牌、渠道、促销等要素都会在互联网营销中体现,而互联网营销更为营销各要素带来新的形式与内容。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有利于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2)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扬长避短。互联网营销还存在着很多弊病,比如付款方式、邮件浏览率低等问题,所以说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
3.5协助政府,制定一系列旅游需求政策
2008年11月16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副教授戴斌表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及时预警、跟踪监测经济形势走势;其次,国内旅游需求是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绝对主体和内容基础,要及时调整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战略,在继续确保尽最大努力保证入境旅游不出现大的波动的前提下,把国内旅游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再次,要尽可能地通过投资的拉动来确保旅游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和就业存量的减少;最后,中国政府和旅游业界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为亚太地区乃至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这过程当中,为促进旅游需求的增长,还需要制定一系列旅游需求政策。
参考文献
[1]和军.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9,(4).
变革的机遇
在年初的一段时间内,业内一度分析认为2008年中国旅游业可能会在混乱的价格战和碌碌无为的等待中度过。并且一度流传着由于奥运会的影响,在奥运期间一些旅游社可能会选择停业来作为市场应对。但是随着2008年国内旅游市场的特性逐渐凸显,选择以往的手段来面对今年的淡季市场无疑是傻子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目前国内的旅游企业更多的是迎来了一个变革的机会。不论是以国、中、青为代表的第一集团力量,还是以众信、华远为代表的新生第二集团势力都面临着一个极好的市场转型时期。而事实上随着春节后一小段时间的价格战结束,更多的企业正在默默的酝酿着变化。
纵观2008年的市场,具有市场变革前提的几个决定因素十分凸显。1、新假期制度开始实行,原本的黄金周市场消失。2、国家对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旅游市场政策逐渐调整放宽,国外旅游企业逐渐进驻中国市场。3、北京奥运会召开导致2008年出现区域性的酒店、机票紧张。4、随着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旅游企业成本上升。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2008年中国旅游淡季市场的出现。而针对淡季市场,更多的企业从春季市场便开始市场拯救战略。而这一系列的战略无独有偶又是从产品降价开始。
面对2008年后可能出现井喷市场。我们不难在众多的困难中寻找到利好的消息:
1、新假期制度的实施,虽然导致黄金周市场的消失,但是分散、灵活的假期制度,有助于旅游企业进行旅游产品的改造和更新,促进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促使旅游产品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2、随着国家对外资旅游企业的政策限制,更多的外资企业将进入中国旅游市场。在某些程度上可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降低。当时从更长远的意义上说,大量的外国资本的进入,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帮助中国的旅游市场逐渐的摆脱政策干预的影响,加快旅游市场的资本化运作过程。同时为中国企业带来先进的产品发展模式和理念。
3、尽管奥运会导致今年的酒店和航空的紧张,但是奥运会将在的三到五年里大幅度的刺激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
PATA(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在2007年就对奥运对亚太地区的旅游市场影响做出了预测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亚太地区目的地来自亚洲的国际入境游客人数已经翻了一番,2006年接近2.3亿人次。同样在过去十年中欧洲赴亚太地区游客人数有50%的增长,目前每年略超过3,400万人次。根据PATA的预测,在未来3年还会再增加700万人次,到2009 年达到4,100 万人次,即到2009年前保持年均6-7% 的增长率。综合的分析,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把亚太地区的旅游市场发展推向一个高峰期。
在这样的市场特性下不论是产业中的第一集团力量还是第二集团力量,2008年都是个很好的契机。当前的市场的淡季现状已经形成,这个时候更多企业已经开始利用这个机会来思考一下如何面对奥运年后的市场变化了。
两大集团势力的市场割据
由于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并且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旅游市场的资本积累到某种状况。国内的旅游市场已经逐渐的脱离计划经济的束缚。更正确的资本运作模式的企业正在崛起,并逐渐的在市场中从国、中、青等国资企业手中抢夺一定市场的份额。尤为突出的是以众信、华远为代表的第二集团,由于有着更多的市场资本运作。这些企业率先开始了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由从前的单一产品批发商逐渐的开始渗透到产品零售市场。尤其是在出境产品上,各种定制化、特色化、差异化的产品陆续推出。一系列的市场运作不断的在改变着区域市场的产品格局。从今年第二集团的市场运作来看,更大意义上,他们颇具野心的希望能够通过寻求资本运作来更快的抢夺分享第一集团的市场份额。而作为第二集团的代表企业,华远和众信的近期目标一致为实现资本市场运作的实质性进展,争取早日上市。
于此相对应作为国、中、青这样依靠原有体制发展企业的旅游集团,由于长期的市场优势。他们的市场份额已经趋于稳定,并且由于这些年来的组合和调整,在一段时间内,其他企业还动摇不了他们的位置。而在面对单纯依靠资本市场运作起来的第二集团力量来说,国资大佬们也不得不提防他们的对市场份额的抢夺。对于国资企业的市场改革来说,庞大的市场分布,优势的政策扶持使他们具有着先天上的优势。而骄傲的市场态度则是影响他们发展的市场短板。
如此而言,我们不难看出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旅游市场将可能出现两块集团势力的市场格局状况的出现,一方面,国资旅游集团利用长期市场积累的市场资本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另外一方面,一些以产品批发起家,并依靠一系列的资本运作逐渐崛起的企业依靠先进的市场模式慢慢的确立自身的市场地位。这种市场格局的形成在我看来更加有利于中国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进程。摆脱了以往国资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更大的竞争就会出现。在竞争中,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发展,旅游市场的资本化运行,旅游规划的专业化进行等等都会随之逐渐的规范。为什么竞争就一定会向利好的方向发展呢?这里还有另外的一个潜在重要因素。就是随着政策的调整,国家对外资旅游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条件逐渐放宽。而同时由于企业的逐渐的市场化运作,政府政策干预的力度将会缩减。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中国企业不先行一步主动求变,那么国外企业在先进的产品架构和强大资本运作下将会很快的适应中国市场的特性,利用资本运作,通过企业的并购和整合来分割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
资源整合,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出境游论坛上显示的数据,在过去5年中,中国出境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2.7%。2007年中国的出境人数为4095万人次,与去年同期又增长18%。显而易见的是中国的旅游市场在不断的持续发展。
从1998-2007的十年间,中国的出境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为23.5%,10年间增长了3.86倍,这在世界范围都是少见的,这组数字也显示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所蕴涵的巨大潜力。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输出国,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正在改变亚太和世界旅游的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提出另外一个小小的话题就是中国旅游企业在进行自身的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本届论坛召开前的COTTM(中国出境旅游交易)会上,我在和一个非洲国家的旅游机构探讨,如何在中国市场进行旅游目的地推广的时候,他们认为,他们目前的工作是积极的把本国的旅游资源更加详细的告诉给中国的旅游经销商。让他们真正的了解产品的信息。他说,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旅行社经常是在对当地旅游资源没有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产品推广,从而造成产品的片面化。而我更想说的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更多的时候是产品双方在没有完全理解彼此之间的商业规律时,产生的商业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