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战略发展阶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财务特征;财务战略
企业的战略有三个层次,即企业总体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财务战略属于职能战略。现就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下,如何正确选择财务战略,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企业各生命周期阶段的财务特征
由于企业受经济周期、产业生命周期、资源周期、管理周期以及人的生命周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盈利状况表现出周期性特征,导致企业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特征。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表现出以下财务特征:
1.初创时期的财务特征。(1)资金来源于创业者和风险资本家企业资信水平低,偿债能力差,资金主要来源于创业者的投入和风险投资公司的投入。(2)投资项目具有高经营风险低财务风险的特点。企业关键是新产品的培育和市场开发,经营风险非常高,而财务风险非常低。(3)创业者财务集权治理模式。企业刚刚开始起步,很弱小,创业者对筹资、投资以及日常财务管理工作都是亲历亲为。
2.成长时期的财务特征。(1)企业融资能力增强,融资渠道多元化。产品技术上逐步走向成熟,经营风险不断降低,不仅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还可以利用银行贷款间接融资。(2)往往实施比较积极的财务政策。企业可以利用财务杠杆融资,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采用宽松的商业信用;收益分配选择少量的现金股利和高比例配股、送股。(3)经营者分权财务治理模式逐渐形成。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完善,创业者开始把企业授权给具有经营管理专长的职业经理人员来管理。
3.成熟时期的财务特征。(1)财务状态较为稳定。企业通过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企业盈利水平稳定、现金流转顺畅、资本结构合理,财务状态处于十分稳定的时期。(2)实施比较稳健的财务政策。成熟期企业可以支持以现金形式为主的股利分配,而且股利支付率相对稳定。(3)职业经理层财务治理模式形成。对于各种风险的管理、项目的分析论证需有专业知识、实际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形成了以职业经理为主的财务治理模式。
4.衰退时期的财务特征。(1)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财务状况趋于恶化。产品供大于求,这时,股票价格开始下跌,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十分困难,银行信用贷款收紧,企业筹资能力下降。(2)资产重组,企业被接管或兼并。衰退时期的企业通过业务收缩、资产重组,或被接管、兼并等形式可以延缓衰退,或蜕变为另外一个产业的企业。
二、基于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
为了更好地将生命周期与财务战略选择联系起来,我们把生命周期理论和波士顿矩阵结合起来:
1.初创时期选择扩张型财务战略。(1)融资方面,应采取内源型融资战略。创业者必须对企业的生产技术、市场前景、盈利预测进行充分调查、科学论证、正确预测,并将这一系列信息向准投资人报告、沟通,将创业者的设想向风险资本家推介,争取风险资本家的支持。在企业开始有了盈利记录,而且,市场前景开始逐渐明朗时,企业应积极准备,争取在创业板市场上发行股票,扩大股本规模。(2)投资方面,一般应采用集中型投资战略。企业可以选择直接进入市场,也可以选择寄居进入市场。总之,企业应将人、财、物等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产品或者技术上,通过资源在某一领域上的高度集中,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3)分配方面,应采用低收益分配战略。处于初创期的企业,经营风险高,整体收益低且不稳定,融资能力差,同时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一般是负数,需要投资者不断地注入新的资金。因此,在利润分配方面,应采用低收益分配,甚至不分配利润战略,实现的税后利润应尽可能多的留存。
2.成长时期选择扩张型财务战略。(1)融资方面,应采取外源型融资战略。在成长期,新产品成功推向市场之后,销售额会随之增长,这就需要筹集大量资金来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适当扩大负债比率,保持资产负债率在50%~60%较为恰当,这样,一方面,负债利息的税盾效应,可以降低负债资本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使股东享受企业成长时期业绩稳定增长带来的股东权益稳定增长的好处。正确评估客户信用,防止信用风险发生;保持现金流转的顺畅进行,加速资金周转;财务政策的选择应留有余地,以应付突发事件或短时期的市场波动带来的资金紧张局面。(2)投资方面,应采用发展型投资战略。在成长期,企业应把投资方向和重点放在如何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通过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形成规模经济优势。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创造企业的品牌,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但必须防止多方位出击新领域的盲目扩张。(3)分配方面,应采用低收益分配战略。在成长期,由于规模扩张的需要和投资机会的增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出于筹资需要及融资成本和风险的考虑,企业在收益分配的战略选择上,只能维持低收益分配战略,以便把更多的盈余留存下来,满足企业投资的需要。因此,企业可以在定期支付少量现金股利的基础上,采用股票股利的分配方式。(4)财务管理模式方面,建立适当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企业业务链的拉长和组织层级的增多必然造成成本的提高,为了适应管理幅度增大的要求,建立适当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更能激发基层单位价值创造的积极性。
3.成熟时期选择稳健型的财务战略。(1)融资方面,应采用内外并重型融资战略。企业进入成熟期后,销售额和利润虽然在增长,但速度减慢是企业逐渐萎缩的前兆,维持企业可持续性增长,在资金的使用上应以留存收益和适当比例负债融资为主,合理利用负债的杠杆效应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2)投资方面,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战略以避免资本全部集中在一个行业所可能产生的风险。可以选择收益有保证的国库券、金融债券进行投资;不再对老产品追加固定资产投资,而是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公司所属子公司,应分别情况对待,对附属公司应实行集权管理模式。对控股子公司应采取股东依法治理的财务模式,加强成本管理,保持成本领先战略。对参股公司应采取相机财务治理模式,将投资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3)分配方面,应采用高收益分配战略。企业进入成熟期后,销售相对稳定,投资的需求也显著减少,财务状况得到了实质性改善,已经积累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盈余和资金,此时,企业可选择高收益分配战略,采用稳定的现金股利政策。
4.衰退时期选择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1)融资方面,应采用保守型融资战略。改成熟期里所采用的内外并重型融资战略为内源型融资战略,尽量避免采用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而应采取包括利润留存积累、股东投资、债转股等内源权益融资方式。通过压缩负债权益比率,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避免财务杠杆风险,预防出现财务危机。(2)投资方面,应采用回收投资战略。由于产业周期进入衰退阶段,销售量明显下滑,企业应收缩瘦狗业务,将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进行变现处理,集中一切资源,以延长企业主导业务退出市场的时间。同时,衰退时期的企业还可资产重组或被接管、兼并等形式可延缓衰退,或蜕变为另外一个产业的企业。(3)分配方面,应采用低收益分配战略。随着衰退阶段的到来,企业大都存在盈利不稳定,许多企业将面临解散、重组或被兼并等问题,企业已基本不具备支付股利的能力。因此,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只能采取不分配,或少分配战略。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追溯了整个多元化战略思想的历程,并在阐述多元化历史和思想渊源同时,深入定性分析企业多元化经营存在的一般机理,分析企业选择多元化的原因。
[关键词]多元化战略经营企业
一、多元化战略思想的历程
企业发展究竟是走专业化道路还是选择多元化经营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多元化”概念由伊戈尔.安索夫(H.IgorAnsoff)在上世纪50年代率先提出,它是指企业在原主导产业范围以外的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是与专业化经营战略相对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继1957年安索夫(H·I·ANSOFF)多元化的启蒙思想之后,霍普金斯大学的彭罗斯(E.T.Penrose)在其专著《企业成长理论》(1959)专辟章节分析了多元化战略问题。钱德勒(A.D.Chandler)在《战略与组织结构》(1962)中提出了与多元化战略相适应的“事业部制”的分权模式。1962年,哥特(M·GORT)在其《美国产业的多元化和一体化》中指出,多元化是指为单个企业服务的市场异质性的增加。换言之,哥特的多元化观点不仅包括了企业产品的多元化,还包括了市场的多样化,从企业的内部走到了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总的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企业多元化问题研究的开端阶段。
1974年,鲁梅尔特(Rumelt)认为:多元化的实质是延伸到新的领域,要求发展新的能力或者增强现有能力,一种的新的业务活动可能与现有活动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但仍然需要掌握不同的生产技术,不同的营销理念和方法,以及新的投资决策、计划和控制的办法。赖利(L.Wrigley,1970)研究了1967年美国Fortune500强调查,描述了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差异。Hoskisson,R.E.&Hitt,M.A.(1990)在赖利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化战略的测量方法。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企业多元化问题的发展阶段,人们多从既有的多元化企业各种表现对其进行测度和绩效评价。
近期,在多元化战略研究领域出现了重新考虑相关性含义的趋势(Bergh,D.D.2001)。波特(Porter,1997)使用五种竞争力模型、公司地位、价值链分析模型对多元化战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目标集中战略”。巴尔尼(Barney,1991)提出多元化拓展方向必然是与资源相关的。Amit,R.&Schoemaker,P.J.(1993)提出了内部资源整合理论。马凯兹(Markides)在《多元化、归核化与经济绩效》(1995)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归核化(Refocusing)的概念。Chrisman,J.J,Chua,J.H.&Sharma,P(2005)讨论了整合视角下的多元化展露问题。由于此阶段多表现出对企业经营的理性思考,因此这时期及此后就被称为对企业多元化的反思阶段。
以上梳理的就是整个多元化战略管理思想的脉络。
二、多元化战略决策存在的机理分析
从企业的经营发展历程来看,多元化往往成了它们的阶段性选择。这一点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这是因为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长久生存,“做强”与“做大”就如孪生姐妹一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观念在亚洲儒家文化圈内尤其如此。当企业还处于“幼年”时期,考虑多元化或许还不是企业须关注的,但是当企业成长到一定的规模,市场在已知领域竞争激烈,其他市场或未知市场存在潜在机会的时候。企业如何进行战略选择,这往往是事关成败的重要问题。这一观点在W.钱.金和勒尼莫博涅出版的《蓝海战略》一书中已作重要说明。目前,我国私营企业所谓“泛家族化”经营战略的趋势,也在阐述这样一个事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民营企业集中发展“做强”后,不断融合企业资源与社会资源,从而借助资源的整合,走上“稳健”的多元化之路。
企业为何要多元化?这是一个类似于“存在还是亡”的严肃问题。既然企业是理性人的集合,那么它(至少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一定会有这样的基本判断——趋利避害。多元化战略作为企业趋利避害的一个途径,必然是企业所必须去精心考虑的。企业将多元化视为战略目标,并开展实施,一般而言主要出于三个理由:一是战略性扩张;二是分散风险;三是协同效应。
1.战略性扩张。将蛋糕做大几乎是所有企业家的梦想。企业做强之后,总是希望能够做大。甚至有的企业还没有做强就想做大。大在中华文化圈里是正统思想。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企业发展战略的话,平天下(可视为巨型跨国多元化企业)这个宏伟蓝图大概是每个企业家所追求的。而且扩大市场容量,扩展规模可为企业健康的存活提供一定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大规模系统作战的能力,才可在战略上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存。
2.分散风险。避免所有的鸡蛋都会打烂的好办法就是把鸡蛋分别放在多个不同的篮子里。企业为了分散经营风险,比较理想的选择就是分散经营,采用多元化的增长方式。这样,即使企业原有产品的技术、市场发生变化,也可以靠其他领域的产品来开拓市场,互相弥补。同时,由于各种产品所处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其他行业中成功企业的示范效应,使得具备多元化增长条件的企业扩大了想象的空间。向有发展前景的行业进军既可以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和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又能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回报,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3.协同效应。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为了谋求协同效应。从事多项业务的企业可以共享剩余资源,通过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分摊成本、共用信息、渠道、人力,从而使企业达到做大又做强的战略目的。企业的协同效应可产生于关联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依赖性,也能产生于企业在营销方面的经验和技能。当企业利用可分享性和半公共性的战略资产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可以获得协同效应。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协同效应甚至能确保低成本和差异化战略的同时实施。为企业进行资本扩张寻找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日益成为企业的一种资本,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承担着促进企业内部活动有序进行和最终目标实现的重任,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在企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引起了发达国家的关注,而我国相关研究比较晚,刘平、张斌(2002)首先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进行了新的认知。郭清霞、李丽霞(2006)认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注重过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也有学者开始研究其具体应用的改善。肖凯(2009)认为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力绩效管理的侧重点和指标应有所不同。赵瑞美、邱圣等(2012)建议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平衡积分卡,以使其更高效合理。
二、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现状
有关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研究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在我国企业的运用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缺乏从企业整体战略角度出发进行绩效管理
企业战略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它决定着组织的发展方向,对企业最终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应用中,有些企业仅注重于员工或部门绩效,缺乏将员工或部门业绩与企业战略目标相整合,导致企业的整体绩效并未随之提高。
(二)绩效管理体系不完整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应包含相关的计划、控制、沟通、分析、考核以及后续的持续改进等。目前企业片面地将绩效管理局限于绩效考核层面,缺乏绩效反馈机制、绩效沟通与管理以及绩效改进等,原因在于管理层没有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三)指标设立不科学
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是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考核指标是进行控制、考评的前提,也是驱动战略目标实现的保证。而在实际的绩效指标设定中,企业往往没有依据战略目标编制具体岗位说明书、工作职责及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指标的设立不仅缺乏科学性、难以量化,而且与基层严重脱节。
总之,要解决国内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出现的上述问题,必须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并根据企业情况进行实际运用,才能提升企业的效益。
三、基于BSC的战略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一)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引入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应从传统的事务中脱离出来,从整体角度思考核心能力的培养、长期业绩的提升等。即战略性绩效管理强调以企业战略为出发点,合理协调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注重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 BSC
平衡计分卡(BSC)是在1992年由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提出的。它是一套基于业绩动因的多元化战略业绩评价系统,即从学习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客户、财务四个维度对组织的业绩进行评价,使企业在获取当期财务绩效结果的同时,也关注驱动长期财务绩效的因素,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三)相互结合的基础
战略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只描绘一个整体的绩效规划,没有进行具体的细化,难以实践,平衡计分卡则以企业战略目标出发,通过持续的管理流程将战略落地,因此二者能够很好的融合。
四、应用探析
(一)实施步奏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一项科学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基于BSC的战略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时,大致步奏为:
(1) 确定企业战略
企业应根据所处市场环境、自身行业特性,企业的优劣势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总战略及在各个阶段应实现的分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制订出具体的绩效计划。
(2) 通过平衡计分卡体系,将战略落地
将战略分解为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具体目标,四个维度指标相互驱动,不仅可以通过财务指标反应企业短期业绩,而且通过员工学习、服务创新和流程优化驱动企业未来业绩,实现有前瞻性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3) 建立起部门和个人的绩效指标体系
在企业内部可以根据各个部门不同的运作特点制定部门目标,同时细化每个员工具体的考核指标使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这样企业内每个员工、每项活动都在企业战略的指引下进行,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战略衔接问题,确保战略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4) 进行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
企业应根据战略实施情况实时进行动态反应,逐步进行战略实施、绩效评价、绩效改进、战略修正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要积极通过员工反馈、书面报告和绩效阶段总结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提早排除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障碍,促进企业的整体绩效的实现。
(二)根据企业发展阶段进行的具体应用分析
虽然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步奏大致相同,但是每个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和生命周期不同,还应该根据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做出适应自身发展的策略。
在初创阶段,企业处于研发的初期,面临较大的技术开发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一时期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推动新产品的形成,关键成功因素在于研究与开发及学习与成长层面,可重在考虑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技术投入,并给予较大的考核权重。
成长阶段,企业产品不断被市场接受。这一阶段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是谋求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其关键成功因素在于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因此应该主要注重客户层面的指标,例如市场占有率、客户保持率、退货率等指标。
成熟阶段,是企业的相对稳定发展阶段。企业主要产品已在其目标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但也可能出现技术革新、产品市场恶化的风险,因此这一时期企业在注重盈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自我完善,即以财务评价为主,并对其他三个层面进行辅助评价。
由于BSC和战略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都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对企业进行规划,因此本文不考虑企业衰退阶段。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process and business practi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对策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trategic management;probl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160-03
0 引言
企业战略管理,隶属现代企业管理范畴,是在企业运营中实施的高层次、高水平的管理方式,关乎企业的健康发展,关乎企业的前途命运。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他们有着管理费用较低,经营机动灵活等优势,但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差、集聚人才难、融资渠道窄等劣势。因此,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管理体系,逐渐成为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研究的重点和焦点。
1 中小企业战略演变过程
中小企业战略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从财务控制、长期战略计划、竞争战略与核心能力、知识发展的战略五个发展阶段。
1.1 财务控制战略阶段 财务控制处于战略管理演变过程的初级阶段,最早出现在某些西方国家,从二战结束后恢复重建过渡到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阶段,公司致力于在高效的规模生产中加强风险控制,以促进竞争力的提高。另外,从技术上讲,这个阶段需要大规模的投资,使得大量的长期投资和财务预算的协调控制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财务控制战略是异常时期的财务预算控制为主要特征的战略管理。
1.2 长期战略计划阶段 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制约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由企业内部控制转向市场约束。企业的战略重点逐渐从内部财务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向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时期的战略决策,主要的是针对企业外部问题,而不是内部的问题,比如产品的结组合和在哪个市场销售这些产品等。
1.3 竞争战略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竞争理论的代表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差异化战略、低成本战略和聚集战略的三种确立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并提出为实现以上三种竞争战略选择,企业应开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链。
1.4 核心能力战略阶段 在竞争策略的基础上,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在他看来,企业要建立一个长期的竞争优势,不仅要考虑业务经营,以适应外部环境,同时也要重视企业的战略资源的占有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企业要拥有核心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战略成为这一时期企业增长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1.5 知识发展战略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催生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企业要实现知识发展战略,必须要实现知识共享,提高创新和管理。在这一时期,知识是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增长驱动力,成为战略管理的普遍共识。
2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分析
根据国内外研究者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的研究,本文结合中国企业发展实际,可以总结出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战略受危机驱动的影响较大 中小企业一般没有系统的战略,不像大型企业,有一个清晰的长期战略规划,大多数是突发事件发生以后,企业管理者采取应急措施,或者有可能设想一个长期战略的大概想法[1]。而在这种危机时刻进行的战略管理,往往是企业决策者被动的创造,也许能够帮助企业暂时脱离困境,但是不是涉及长远的战略规划。
2.2 企业战略受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影响较大 中小企业的战略,很大一部分是企业家个人的企业愿景,企业战略的制定、执行、控制评估都是主要创业者一个人完成,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就直接关系到一个战略的好坏。一个企业管理者,如果具备高度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市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能够从平常中发现异常之处,从细微处认清方向,就能够帮助企业创造和利用更多的机会,把企业不断引向成功。但是有的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管理能力和素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固步自封,只会将企业推向极为被动的境地。
2.3 企业战略模式是非正式的 中小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正式程度是远远低于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如果中小企业作出战略决策过于正式的话,它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结果。过分强调结构化的、书面化的计划将使中小企业面临呆板僵硬的发展格局,因为它降低了灵活性,这也是中小企业的生存最重要的法宝。
2.4 企业战略的制定是非科学的 中小企业战略制定者一般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或利益相关者,很少采纳员工的建议,并考虑到他们的利益,这将有可能由此导致战略的片面性或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此外,中小企业战略决策者的信息来源比较狭窄,一般不太可能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战略的制定很大程度上基于战略决策者的直觉,而不是对于形势的科学、准确的研判[2]。
2.5 企业战略管理变化较大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一个问题是对于增长的管理,中小企业的增长速度往往超出创造者的预期,中小型企业的增长也意味着的决策者已经不能单独管理的所有活动[3]。中小型企业一般都是民营企业,合伙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美国组织学家格雷纳(L·E·Greiner)经过研究发现,组织的成长过程大致经历了创业阶段、指导阶段、授权阶段、协调阶段和合作阶段这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动力不同,因此将会呈现出不同的管理问题,并随着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而继续改变。
3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对策研究
本章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战略管理理论知识与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希望为中小企业在实施战略管理过程中提供借鉴意义。
3.1 培养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能力 笔者重点从理论学习、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加强实践三个方面入手,培养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能力。
首先,加强战略思维理论学习。这里提到的理论学习区别于普遍意义上的理论学习,培养战略思维能力,要重点加强战略思维方面的理论学习,可以多看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研究一下中国古代著名的兵法、学习中外经典战略思维方法等,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处理企业管理问题时,能够从大局着眼,辩证的看待、处理问题。
其次,善于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战略思维能力包含的内容广,深度大,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战略思维理论。当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是对于一些重点决策企业家拿不定主意时,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寻求优秀企业家的帮助、求助咨询公司等,也可以逐步在企业建立智囊团,充分利用内部资源。一个优秀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能力不仅包括自身储备必要的战略思维知识和掌握一定的战略思维能力,还包括在遇到自己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时,站在一定的高度,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优势资源,帮助解决企业出现的问题。
最后,加强实践,把战略思维理论运用到企业实际工作中。企业家学习战略思维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把战略管理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实践是检验企业家对于战略思维理论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在不断的企业实践中,可以进一步丰富企业家的战略思维,企业家与员工紧密接触,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有助于检验战略决策是否科学合理,也会促进战略决策的切实贯彻执行。
3.2 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决策体系 管理决策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对于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而言,更要保证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为了确保企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必要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决策体系。
一方面是组建决策团队,并不断提高决策层的素质。中小企业的领导层不只有企业家一个人,要充分利用其他管理者的聪明才智,有意识的组建决策团队,团队成员的选择要科学合理,体现专业性、互补性、协调性等原则。同时还要对决策团队成员不断进行培训,给予他们提供更多的管理机会,为中小企业储备智囊人才,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是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法。决策方法种类很多,大体分为两类: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主要是管理者根据过去经验、知识积累等因素对企业战略管理做出决策;定量方法主要是运用数学工具,比如统计、可行性分析、概率等对企业战略管理做出决策。在实际运用中,通常将定性分析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决策方法的选取上既要做到科学合理、注重效率和质量又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实际情况。
3.3 建立战略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相当于战略中所讲的事前导向和事后控制,引导员工按照正确的方向努力工作,同时对于工作的效果给予一定的反馈[4]。绩效评价是企业实施战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中小企业要充分重视战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
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众所周知,绩效评价对员工行为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员工往往会参照绩效评价标准,朝着有利于自己绩效考核的方向努力。一旦,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出现问题,企业经营行为将会朝着不利方向发展并带有很大的惯性,企业事后要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调整。因此,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尤为重要。在建立绩效评价标准时,企业管理者要依据企业发展战略来制定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赋予权重,如专家打分、因子分析等方法,充分服务于企业战略发展的大方向。
另一方面是要做到“动静结合”。绩效评价体系既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连贯性又要动态变化以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动静的度如何把握,考验着企业家的管理才能[5]。因此,在制定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每一个指标的可变程度以及权重变化的幅度,既保证绩效评价标准大方向不轻易变动又可微调来适应企业战略的需要。
4 结论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但是受到全球经济大环境影响,国内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多困难。本文从历史文献中总结了前人对于战略管理的理解和解释,分析了其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特点,并结合我国市场发展现在以及对于中小企业的相关管理及规定,阐述了中小企业存在的理论基础,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现在出发,并结合国外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成功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吴满玲,程茂洲.中国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4(11).
[2]杨晓东.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1(22).
[3]何春杰.对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思考[J].税收与企业,2002,10.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关系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竞争已逐步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竞争,企业管理也已由经验管理逐步向科学管理、文化管理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一)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也称之为企业文化力。关于企业文化概念现在学界有不同的表达,主要观点有:第一,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基本价值观和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第二,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二)企业文化的形成
1、企业文化形成的决定因素
1)创始人:组织创建者的价值观、人格特征、经营哲学、领导方式等对组织文化的形成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华为集团创始人任正非个人比较崇拜狼的精神,受此影响华为集团的组织文化就是狼性文化;
2)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对组织文化有重大影响,比如我们所知道的德国日耳曼民族的文化特点就是严谨,因此很多德国企业其组织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严谨;
3)地区文化:地区文化对个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具有直接的历史、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影响。比如成都地区的文化或者生活观念是以慢节奏为主,从当地大部分企业来看,其组织文化一般都不会很激进;
4)产业特征:组织关于产业竞争环境、顾客需求、社会期望的假设等认识影响组织的战略、结构、工作过程,进而影响组织的绩效和生存。
2、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
埃德加.沙因(Edgar Schein)指出,组织文化源于组织成员对如何处理外部适应(external adaption)和内部整合(internal integration)问题达成的共识。
二、企业战略
1、企业战略的内涵
对于企业战略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界定。管理学大师波特在《竞争优势》中说到:战略是公司的奋斗目标、长远计划和为实现长远计划采取的措施。而安索夫则认为“战略是一条贯穿于企业活动与产品、市场之间的‘连线’。涉及产品、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和协同合作”。我国学者吴思认为“战略是企业主持人或经营团队面对企业未来发展所勾勒出来的整体蓝图。
2、企业战略的分类:1)经营态势下战略的分类,具体可以分为发展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和收缩型战略;2)行业态势下战略的分类,具体可以分为专业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3)市场渗透的战略分类,具体可以分为国际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和战略同样起源于企业的使命和愿景。企业愿景和使命的实现是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员工及组织的行为准则做为驱动和基础的,因此,战略的实现是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员工及组织的行为准则做为基础的。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由于缺乏使命和愿景,企业战略的驱动力单纯来自于利润,企业很难形成能够保证其长久不衰的员工和组织的竞争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无法真正得到深层次的提炼,企业文化也无从谈起。事实证明,企业的百年根基,是需要建立在企业使命和愿景基础之上的,是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来进行有力引导的。
(二)企业文化和战略都应该渗透到日常的管理活动之中。企业文化和战略一样,需要让所有的员工充分理解,并且按照文化和战略的要求开展日常工作。战略可以通过BSC的方法,将企业的战略转化为各事业单位、部门、个人的计分卡,将个人工作影响到企业战略层面的方面进行提炼,并进行关注和考核。企业文化则需要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进行规范、宣导等。除此之外,企业战略和文化还需要日常管理活动进行检讨和促进。
(三)战略是一种观念,制约着文化
1、战略是一种观念:其重要性在于它同价值观、精神、理想等意识内容一样为企业成员所共识。企业战略决定企业如何发展,企业战略单独从它是一种概念上看其中又包括它是一种企业文化。
2、企业战略制约着企业文化:企业通常由战略管理实现使命和达成愿景,企业战略反映着企业宗旨和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企业文化烙印。企业发展的不同战略阶段,就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不同的企业文化,就会诞生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要为战略的制定、正常实施保驾护航。
(四)战略和文化是一种互动关系
由于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历史的长短不同以及企业领导层文化意识的强弱不同,导致企业的文化特征表现也有所不同。当一个企业战略与文化相匹配时,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和谐。随着战略实施的推进,企业愿景会越来越清晰,企业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形成了战略与文化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状况。即以企业文化理念支撑着企业的战略发展,战略实施又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建设。因此,企业的战略与文化理念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在企业的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环境下应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其现有的文化状况以及文化的发展趋势,使战略与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协调,才能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总的说来,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引领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对于快速发展的房地产公司而言,随着开发项目的增多、区域的扩张,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本文简要地说明了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的趋势并对房地产企业如何搭建运营管理体系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建设
房地产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也已形成广泛共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二是行业利润率普遍下滑,利润空间持续收窄;三是业绩分化进一步加剧,标杆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趋于平稳。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的趋势
1.管理突出“三高”———高周转、高激励、高效能
2013 年房地产企业规模再上台阶,千亿企业突破7家(其中万科达到1741 亿元),体现了“高”、“大”、“上”的特点。标杆企业的销售额虽靓丽,但毛利率下降,销售净利率也普遍下滑,净资产收益率却趋于平稳。如万科2009-201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3%、16.5%、18.2%、19.7%、19.7%。在净利下滑和杠杆天花板的情况下,标杆企业均通过高周转、高激励、高效能来维持回报水平。如碧桂园深耕三、四线城市,秉承总部精干高效、区域做大做强、项目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坚持快开、快售、快平的高周转模式。2013 年提出关于现金流的567—拿地后5 个月开盘、6 个月现金回笼、7 个月达到现金平衡;关于销售的789—一周去化70%、首期推出80%货量、一个月去化90%。2013 年销售突破千亿,同比130%的增长,实现了规模与管理同步提升。海亮地产近三年从26亿到153 亿,超过100%的增长。同样是走了高周转的路子。
2.管理适配企业发展阶段
优秀企业运营管理从快而有序到快而持续,从关注项目利润到关注现金流及净资产收益率。在起步阶段,抓住 1 个目标———回款;2 个计划———项目节点计划、部门工作计划;3 个会议———项目周例会、部门月度工作会、项目月度计划会。规范阶段,抓住 1 个目标———利润;2 类计划———项目开发计划、职能计划;3 个驱动———关键运营会议驱动、项目月报预警驱动、项目考核激励驱动。精细阶段,抓住 1 套目标———现金流、净资产收益率;2 类计划———开发经营计划、管理计划;4 个体系———运营会议体系、成果管理体系、信息跟踪体系、激励评估体系。
3.管理紧紧围绕企业战略关注点
房地产企业战略关注点集中在有质量增长、区域布局、应对去杠杆趋势、业务模式创新。房地产企业的运营管理围绕核心成功要素展开,包括城市布局与深耕能力- 解决在哪儿做的问题;支持规模化发展的稳定资金渠道—解决能不能做的问题;项目运作能力(总成本领先、高周转、高溢价)———解决能否做好的问题;符合发展要求的专业化团队———解决能否做成的问题;战略及匹配体系(战略 - 组织 - 运营 -HR- 企业文化)———解决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房地产企业卓越运营模式及选择
1.集团管控模式及选择
集团管控涉及管控模式、管控方式及管控方法。其中管控模式体现母子公司定位及管控要点,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投资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运营管控型。投资管控型以财务指标进行管理和考核,适用于不相关产业的投资运作;战略管控型以战略规划进行管理和考核,总部无具体业务管理部门或配置综合运营管理部门,适用于多种不相关产业运作或相关产业均衡发展运作;运营管控型通过总部业务管理部门对下属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过程管理,适用于相关型或单一产业领域内的运作。按照价值链管控的思想,运营管控型又分为关键点操作型、专业决策型、监控与平台服务型。关键点操作型适用于集团起步阶段或复杂业态中的操作项目前端;专业决策型适用于成熟发展阶段的决策项目;监控与平台服务型适用于规模发展阶段的服务项目。管控方式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主导操作型、评审审批型、监控型、支持服务型。主导操作型是直接组织完成;评审审批型不直接操作,采用上报审批方式(包括审批、评审会、备案等);监控型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事前提出指导意见、预设目标,事中过程预警、过程检查,事后评估、检验和审计;支持服务型控制方式为业务支持、建立规范标准、指导意见等。
2.优秀企业管控模式
万科的组织设计充分体现了战略导向、平台支持、渐进有序和风险制衡的特点。根据城市聚焦与深耕,做实一线城市公司的战略导向,总部定位为裁判员,区域公司是教练员,而城市公司相当于运动员;平台支持包括三方面,资源平台、专业支持平台、规范化的营运管理平台;渐进有序是指基于发展阶段,总体按照倒三角到正三角,逐步授权;通过过程考核排名驱动各城市公司发展,组织设置强调风险控制的原则,达到风险制衡的目的。
3.优秀企业管控特点
优秀企业的管控特点包括基于业绩、结果为先的结果导向;基于战略、自上而下的目标先行;基于价值、关注成果的管控关键;基于能力、嵌入流程的风险制衡。
4.绩效激励匹配
运营管理还要有激励措施匹配,标杆企业绩效管理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导向清晰、根植管理、简单易行、激励有力。考核内容基于公司发展目标自上而下地系统分解,基于企业管理思想、管控模式的落地实施需求,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高绩效分享。
三、关于运营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1.集团管控模式要适配自身发展阶段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借鉴行业成功做法时,一定要适配自身发展阶段。与标杆企业相比,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房企还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还显不足,在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面临着规模扩张和风险防范的矛盾。因此,企业运营管理体系的建立要循序渐进,过于强调自身特点或者完全照搬标杆企业做法都会成为企业成长的障碍。
2.加强成本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修课
加强成本管理成了房地产企业修炼内功、提升竞争力的必修课。成本管理的流程与制度体系包括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动态成本管理体系、成本后评估体系以及责任成本体系,分别从事前、事中、事后反馈以及责任与激励机制方面进行管理。在实际操作中,目标成本按开发进度的不同阶段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原则上,每一个版本的制订都是在上一版本的指导下进行的。在科研阶段要进行成本的估算,这个时候主要是对投资的可行性进行估算,然后随着方案的不断深化,目标成本开始逐渐的准确和细化,到主体工程施工图预算确定后形成最后定稿的版本,施工图版也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目标成本制订以后一定要将成本逐项分解到部门,并建立控制的标准,分解后的成本责任必须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
参考文献
[1]周亮华.浅析房地产企业如何构建有效的运营计划管理体系.中国城市经济,2011(14).
[关键词] 企业 财务战略管理 竞争优势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
1.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概述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就是决策者依据制定的整体战略目标,为加强企业竞争优势、谋求企业资本均衡与有效流动,提高资本运营的质量和效益,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对资本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本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与评价的动态管理,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全局性,即财务战略是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依据企业长远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二是动态性,即财务战略可以随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变化而适时调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财务战略管理过程具有连续性;管理具有循环性、适时性;对象具有权变性。三是长期性,即财务战略管理以战略管理为指导,要求财务决策者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四是外向性 ,即财务战略管理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2.加强财务战略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日益成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企业从战略上进行财务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加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意义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财力大小可以为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获胜提供坚实的后盾。加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使企业不断增强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强有力的手段。
(2)财务战略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有利于企业明确自己的经营目标,与生产战略、营销战略等共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财务战略管理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目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战略管理的认识不够,更缺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缺乏一整套科学严谨,适合于本公司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易造成造成企业财务数据失真,财务核算不准确,财务舞弊现象多,资金利用效率低,、财务管理混乱等现象。
2.目前企业财务分析忽视了对外部环境的研究分析
财务环境分析是财务管理战略得以制定的基础条件,也是财务管理战略能够成功实施的保证。企业的财务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目前很多企业都是沿用的传统财务管理思想,分析基本上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很少研究外部环境,因而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外部适应性较差,企业竞争力减弱。
3.企业对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财务战略管理思想缺乏、战略管理部门薄弱、财务战略管理技巧低下等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完全服从于企业管理的决策的,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 使财务战略管理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4.企业的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配合性较差
企业职能战略是由研发、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等职能部门根据公司战略的要求制定出本部门的目标和规划,一些企业的战略体系中存在着企业财务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其他职能战略整合性和协调性差的问题,这使财务战略管理的管理效果减弱。
三、对企业加强财务战略管理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建议
鉴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有着突出的作用,由以上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在实施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管理,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进一步强化竞争观念, 全面推行财务战略管理
企业必须以谋求竞争优势为目的, 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管理思想,在企业总体战略框架之内, 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为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创造支持性的环境,使其能与企业的其他职能战略匹配起来, 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2.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整套科学严谨,适合于本公司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这样才能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全面有效地推行提供根本的制度性的保障。
3.提高企业的群体财务风险意识
企业应提高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使每个人在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能全面认识存在的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这样企业的员工才能更有效地执行财务战略,使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4.全面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情况, 制定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财务战略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其所处的经济周期相适应,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经济复苏阶段应采取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 在经济繁荣阶段应采取繁荣初期的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和繁荣后期的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相结合; 在经济衰退阶段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同时由于每个企业的发展一般都要经过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应该有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王满.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12)
[关键词] 采购 采购管理 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 物料管理 供应管理
采购作为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现在采购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它已渗透到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对采购进行有效的管理会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做出巨大贡献。因此,企业必须重视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最早在西方国家被提出,已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我国对采购管理的研究虽然发展的比较晚,但已有大量的学者作出了相关研究。然而,我国企业中的采购管理没有跟上研究的步伐,有许多企业的采购管理还停留在传统水平上。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对采购管理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进行述评,以期对我国企业采购管理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一、采购管理发展历程
从全球范围来看,对采购管理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采购管理的职能也发生了演变。总的来看,采购管理的职能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文书阶段、交易阶段、战略阶段。在文书阶段,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之前,大多数企业主要把采购职能当作一种文书活动。这一时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采购管理,采购职能完全出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被动的去完成企业已决策好地与采购相关的文书性工作。此后,采购管理进入交易阶段,这一阶段大约经历了从1940年~1990年50年的时间。在这一阶段内,采购职能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很多企业意识到采购对于高层管理的作用,把首席采购官等关键采购人员提升到最高管理层,也开始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采购职能。但这一阶段的采购主要关注的还是采购自身的交易,并没有把采购战略融入到企业战略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研究采购管理,采购职能从以交易为基础的战术职能发展到以流程为导向的战略职能,采购战略开始融入到企业战略中来。
二、采购及采购管理内涵评析
在采购管理职能变迁的过程中,采购和采购管理的内涵也发生着变化。目前对采购和采购管理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学者们通常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下面分别对采购及采购管理的内涵进行评析。
1.采购内涵评析
对于采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看,有些学者将其简单定义为“以购买的方式,由买方支付对等的代价,向卖方获取物品的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所有权的转移。”这种定义方式有些笼统,并没有将企业采购与普通的购买区分开来;还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以最能满足企业要求的形式为企业的经营、生存和主要及辅助业务活动提供从外部引入产品、服务、技术和信息的活动(Van Weele, 2000年)。这种定义站在企业的角度,将企业采购与普通购买区别开来,指出了企业采购的目的与范围。从广义来看,学者将采购定义为企业中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过程,这些活动包括购买、储存、运输、接收、进场检验及废料处理等。这种广义的定义与某些文献中对采购管理的定义相类似。
2.采购管理内涵评析
对于采购管理,不同的学者也是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种定义。基于传统采购管理的一个定义是“5R”管理,即企业为了达到生产或销售计划,从合适的供应商那里,在确保合适的品质下,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合适数量的商品所采取的管理活动。这种定义将采购管理的主要目标定位在维持经营活动和降低成本上,没有体现出从战略的高度来关注采购管理。
有的学者从采购管理的其他目标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将目标定位在消费者需求上,给出这样的定义:在全球和动态环境中,通过产品、服务以及供应网络的革新,来创造、积累、捕捉和满足终端消费者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从而制定和执行合理的战略。这样一种经营管理过程,即是采购管理(Harland, 1999);或将目标定位在供应商管理上,这样来定义采购管理:采购管理,即优化采购基础,选择协调供应商,提升供应商绩效,挖掘供应商潜力(Gillingham,2003)。
此外,有的定义是从运作流程的层面给出:采购管理是计划下达、采购单集成、采购单执行、到货接收、检验入库、采购发票的收集到采购结算等采购活动的全过程。对采购过程中,物流运动的各环节状态,进行严密跟踪、监管,实现对企业采购活动执行过程的科学管理。这种定义罗列出采购管理涉及的一系列活动,比较适用于传统的采购管理,体现不出采购战略与企业战略的融合。
为了从战略的高度来理解采购管理,可以这样来定义:采购管理是计划、执行、评价和控制采购战略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执行采购决策,指导所有的采购活动,利用企业能力范围内存在的机会,从而实现公司的长期目标。相比较而言,这个定义更能体现采购战略与企业战略的融合。
三、采购管理相关概念辨析
在采购管理相关文献中,出现了一系列与采购管理相关的概念,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物料管理、供应管理。为了清晰地认识各种概念而不产生混淆,下面将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供应链是指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从原材料采购直至最后由销售网络将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通过物资的移动和信息流的反馈形成一个系统。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从而发挥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协同效应,实现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实力和价值增值的目的。
物流管理是在指某一系统中,为达成某一目标而对人员、物资及相关要素的移动过程进行计划、执行和管理的过程。其中,系统是制造功能、运输功能、送货功能和服务功能等组合而成的集合体。目标是指满足顾客需求。物流管理是能够优化企业的产品、原材料、信息及其他各种资源的移动方式,是实施高效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企业的物流活动通常包括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采购物流和回收物流,采购物流是企业物流的重要起点,是企业物流管理的主要环节。
物料管理把物料流动看成一个系统,计划、组织、激励与控制与采购物料有关的所有活动。它的主要业务包括:预测物料需求、寻找货源并获得物料、把物料引入企业、按流动资产控制物料状态。物料管理的目标是从整个公司的角度来解决物料问题,它通过协调不同物料的性能表现、提供交流网络和控制物料流动来实现这一目的。物料管理与采购管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供应管理是采购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代名词,20世纪90年代以后,采购管理从以交易为基础的战术职能发展到以流程为导向的战略职能,人们不再认为采购仅仅与供应上有直接关系或仅仅是购买。一些企业随之把职能名称从采购管理改为供应管理。供应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采购、使用和运输各种资源为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提品或服务。
四、简评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的发展,采购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企业战略决策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到采购,采购管理发展到战略层面,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操作的层面。此外,采购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新技术,电子商务在采购管理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在这些新趋势下,采购管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原有的采购及采购管理的概念已不能完全适用于新趋势。新趋势下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例如,采购管理发展到战略层面,需要更好的理解采购管理的职能边界,需要考虑与多少供应商保持战略合作关系等;电子商务与采购管理结合后,会给采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采购中如何更好的使用电子商务等。这些都是采购管理新趋势下,新的内涵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准确的理解采购及采购管理的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采购管理。而且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应的采购管理发展阶段也不同,有的企业中的采购管理更侧重于操作层面,而有的企业更侧重于战略层面,因此可以选用不同的概念为指导。
参考文献:
[1]利恩德斯费伦,张杰张群译:采购与供应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张建良:浅谈采购管理的新理念.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02:119~120
在全面人才战的背景下,吸引、留住人才,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近年来高度关注的企业发展战略之一。
与此同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从专注成本到关注价值的转变,如果没有战略整合人才管理软件系统的支撑,人力资源部门很难从“支持型人事功能”角色成功转型为“战略业务伙伴”,成为价值创造部门。
近日,东软集团正式推出了“东软慧鼎战略人才资本管理系统(TalentBase HCM)”,正是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这些人力资源管理难题。
人力资源管理进入转型时代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劳动人事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才管理几个阶段后,已跨入到最新一代的战略整合人才资本管理时代。而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拥有其独特性:同一时空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存,大部分企业正经历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快速转型时期。
据悉,TalentBase HCM在设计之初,便融入了中国特色、完全支持人才差异化战略、基于能力的全部四代人才资本管理e化解决方案,将人才供应链、组织能力建设、高绩效组织、高效员工关系以及核心人力资源五大板块合为一体,且拥有人才资本效能检测系统,能够充分满足企业未来5~10年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
整合人才、战略与执行
据介绍,TalentBase HCM人才供应链管理由组织管理、职务职位管理、人才招聘、继任管理等部件构成。支持外招与内建两大人才供应举措,帮助企业构建健康的人才供应生态链。
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则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统一、稳定、准确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更好的梳理、规范、优化人力资源工作流程,提高HR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共享性。提高人力资源工作质量和效率,合理管控,提供实时、准确的决策支持。
组织能力管理板块能够帮助企业体系化地提升关键组织能力和业务关键绩效驱动力,最终确保经营成果达成。
高绩效组织管理由战略绩效管理、人才资本积分卡组成。战略绩效管理是连接战略与结果的桥梁,是战略整合人才资本管理系统的中枢与关键,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链接人才流程与商业战略流程,畅通企业战略管理、人才战略管理两大循环,打造卓越的个人、团队与组织执行力。
TalentBase HCM的高效员工关系管理包含劳动合同/协议管理、员工调查(满意度、敬业度等)管理、员工沟通管理、员工奖惩管理等四个组件,从而为人力资源部门创造价值。
人力资本衡量大师Jac Fitz-enz曾说过:“缺乏衡量标准,就无法衡量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有效性;没有数据,我们就只会武断地解决问题。” TalentBase HCM的人才资本报告与分析e化解决方案建立在战略整合人才资本管理系统平台上,专门提供高结构化的、常规度量与战略度量型报告与分析,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人才资本决策分析报告,充分挖掘系统内海量数据的价值,为企业战略与人才资本决策大提速。
新一代特色为中西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