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

小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第1篇:小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

关键词:课程纲要;目标;内容;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28-04

所谓“课程纲要”是指教师个体或小组合作设计的某一门校本课程的具体方案[1]。一般情况下,它包括一般性项目和主体内容两部分。一般性项目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型、教学材料、授课课时、主讲教师和授课对象等;主体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的四个元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纲要”相当于一门校本课程的设计蓝图,对于校本课程开发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课程纲要”之于教师则起到了规划和设计的作用,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规划、设计一门校本课程,有利于对该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所要选择的内容、如何实施、如何进行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有利于避免校本课程实施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课程纲要”之于学生起到了导向和沟通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安排,了解本门课程的评价要求,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本门课程的学习。“课程纲要”之于学校则有助于其对校本课程进行审议与管理,避免课程管理的形式化和行政化的倾向。

由此可见,“课程纲要”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目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将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编写校本教材,没有明确的目标设计;校本课程内容出现纯知识化的现象;校本课程实施随意,教学方式与学科课程雷同,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不足,难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短期计划或一次性的探究活动,缺乏对一门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校本课程评价不受重视;等等。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课程纲要”的设计重视不够,没有充分发挥“课程纲要”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有的作用。下面就“课程纲要”的主要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设计进行探讨。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是指向学生发展的,说明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课程目标是“课程纲要”的重要内容,课程目标的设计是“课程纲要”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在“课程纲要”设计中,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课程目标的设计。一些教师把“课程纲要”等同于教材编写,只列出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而恰恰没有确定课程目标,这必然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可见,要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纲要”的设计,首先应当从课程目标的设计入手。

“课程纲要”中课程目标设计与一般课程目标设计所遵循的大的原则是相同的,只是需要在校本课程的前提下进行考虑。从当前“课程纲要”设计的现状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高度重视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可以说是“课程纲要”中的纲要,它贯穿于课程运行的全过程。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课程内容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依据课程目标。第二,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创造性地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因此,课程目标必然是课程实施过程的重要依据。第三,为课程评价提供依据。课程评价是用一种标准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手段,而课程目标则是这种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所以,课程目标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其意义和价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课程目标的设计。

2.应完整地把握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涉及的范围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大领域,要防止只重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的做法。当然在“课程纲要”的设计过程中各个维度的目标应体现各门校本课程的特点,三维目标要具体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彰显学生的个性。

3.结合校本课程特点进行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课程目标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学者的研究已经达成了共识,普遍把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但是,在具体设计课程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校本课程的特点。

第一,学生需要。由于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从原先国家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使学校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课程自。这一变革的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了学校的管理权力,而且更在于为学生的自由发展创设了重要的外部条件。所以,在设计校本课程目标时,我们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把弘扬学生的个性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

第二,社会生活需要。由于校本课程以学校为本,而学校总是处于一个特定的区域和环境内,所以,在设计校本课程目标时,我们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需要。比如,在设计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目标时,要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作为前提,着重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爱农”情结,重视向学生传授农业生产技术,使学生树立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恰当地表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表述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为选择内容提供依据,并为教师组织课程实施和进而进行的课程评价提供基本准则。如果课程目标表述正确、清晰,就能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如果目标表述不当,则会对课程实施产生误导。从教师们设计的“课程纲要”来看,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有以下几方面偏差:有的目标太抽象,以普遍性的教育目的代替某一门校本课程的目标,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有的使用动词太空泛,目标设定可行性不足;有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3.关注合作性

课程实施可以采取个人活动和合作探究的形式。个人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但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单靠个人的力量可能难以完成,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问题。合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合作探究,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学校合作探究,跨学校合作探究,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等等。在合作中,每人承担不同的任务,全体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其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如在“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母课题下,学生可结合最感兴趣的和感到困惑的问题,讨论产生若干子课题,并自愿组成小组合作选修学习,在组长带领下制订活动计划,使每个小组成员明确活动时间、内容、方式和分工等,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协作。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行指导,如教育学生认识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对合作探究的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课程评价的设计

课程评价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是对课程的计划、活动及结果等各方面的评价,也可以包括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对“课程纲要”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等等。“课程纲要”中的课程评价专指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说明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方式、计分方式和成绩构成等。

课程评价是“课程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了解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了解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了解课程内容设计的是否合理,了解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可为“课程纲要”的修订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但是,在实践中课程评价的设计并不受重视,有的“课程纲要”中就没有课程评价,有的“课程纲要”中虽有对学生的评价设计,但评价方法单一,多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只强调结果评价、成绩量化评价、知识评价和教师单方评价,使评价缺乏全面性、教育性、多元性、发展性和过程性,因而不具备科学性。还有的“课程纲要”中虽有评价部分,但在实施时并不重视评价工作,不能有计划地实施评价。可以说,目前课程评价是实践中最薄弱的、也是最迫切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

在设计“课程纲要”中的学生评价方案时,首先要明确校本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给学生排位、贴标签。因此,为了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必须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为此,在设计学生评价方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内容应与课程目标一致,评价不仅要关注在本课程实施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提高,而且还要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更要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和参与状况等;不仅要关注学生达成课程目标的情况,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总之,一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旨归。

2.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现代教育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强调被评价者作为评价主体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注重评价各方的对话和协商。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学生评价应是一个民主开放的信息流动过程,是在多元主体的多方面参与下进行的,它需要学校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学生家长及社区代表共同参与,需要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建议和意见。此外,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彻底改变评价主体缺失的状态,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变化作出充分的和自主的评判,让学生自己真切地体验自身的发展,体验发展中的快乐。评价主体间应进行双向的和多向的交流,让评价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生命发展过程,使评价结果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所接受,以发挥评价的最大效益。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应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既可以采用常规的纸笔测试,又可以采用成果展示、汇报演出、观察法、面谈法、作品分析法、情景测验法、行为描述法、个案研究法和档案袋评定法等质性评价方式。

在具体实施评价时,要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利用评价结果改进“课程纲要”,使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不断提高,促进学校课程实践的不断完善。

“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案,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案。所以,“课程纲要”设计出来后,要让学生充分阅读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期望和意图,了解教师制定这份纲要的理由,学生还可以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纲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课程纲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校本课程要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因此,每个学期结束时,教师都要在一个学期课程实施的基础上修订“课程纲要”,使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崔允t,林荣凑. 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故事[M]. 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7:3.

[2]索桂芳,冯秀军. 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J]. 天津 教育,2007(7):52-53.

收稿日期:2012-11-14

第2篇:小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

各校在开学初,教务处、教研组、教师都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本学期结束后,又都写出了相应的总结。在备课方面,教师都能认真备课。教师布置的学生作业有计划性、针对性和代表性,作业数量适中,在作业批改和评价上有创新。能积极认真对学生成绩进行质量分析,找差距、找原因,提出了今后在教育教学中的整改措施。各校领导听课节数、业务笔记字数都基本符合要求。较为突出的有三小、一小、四小学校。

不足:

1、有些学校制定的计划太笼统,不易操作。

2、备课方面,抄教案现象还是比较普遍。教师只注重备教材、备内容、备学生,但教法和学法体现不具体。

3、作业批语比较简单。

建议:

1、学校制定的计划要切合本校的实际,要具体系统化,便于操作。

2、加强教师的备课管理。每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可操作的教学过程。

3、作业的批语要中肯,要有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要认真作好学生成绩的质量分析,根据学生试卷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缺漏的知识部分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二、教学研究管理方面

从课题研究制度的建立,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人数,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来看,小学教师优于中学教师。比较好的学校三小、四小、一小、天和小学部、老奇台小学。从资料上看他们注重课题的过程研究,有详细的研究历程,有各个阶段的阶段资料等,而且平时的教研活动记载也注重研究的过程记载。校本课程开发做得相对比较好的是三小、四小、六小学校。

不足:

1、有三个单位的课题管理制度没有建立,还有十个单位没有成立课题鉴定组织。

2、校本课程开发大部分学校有的只是校本课程开发一个方案,缺少执行计划和编写好的可实施的课程纲要。

3、有些中学的教研活动记载不能反映出教学研究的过程,只是每一周的工作安排或者只是一个活动名称。文章超市

建议:

1、学校要把一些该有的制度、组织建立起来。

2、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要重实效,活动记载要记清楚活动形式和活动过程。

3、校本课程开发也要按要求做起来。

三、教师素质提高方面多数的学校都能按要求选派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但大多数的学校都没有记载。三小的记录详细完整。

1、校本培训:学校的校本培训活动都有培训方案、计划,但大多数学校过程性材料缺乏。三小的培训内容较为为充实。

2、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方面:学校都有培养计划、培养对象名单,但能体现培养成果的材料较少。

3、大多数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系列达标”活动,并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课堂教学系列达标活动”,开展较好的学校有天和学校、三小、老奇台、吉布库。上半年还没有开展这项活动的学校有碧流河、三中。

四、工作业绩方面

优点:

1、大多学校教研组的档案,都能按要求装订,而且材料齐全。

2、部分学校教师都能积极上报论文,篇数较多,获奖率高。

3、大多学校都能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县级或县级以上的学科教研活动。

4、教师都能积极参加课题研讨会,认真上好研讨课。

不足:

1、部分学校教师上报论文较少。

2、个别学校教研组档案材料较少,也没按要求装订。

3、部分教务主任没有上报论文。

4、个别校长对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不重视。

建议:

第3篇:小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

从2009年开始提炼办学理念、2010年多方寻找专业支持、2011年开始构建课程体系、2012年开始完善课程体系,处于城乡结合部的该区的十三中红山校区,用了将近4年时间,建立起了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个用“立交桥”命名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层次性、多元化、可选择、能融通的特点,包括了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开发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深入研究课程实施,开展了4S高效课堂的研究,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让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美誉度越来越好。“用课程建设统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改变了我们对办学校的认识。课程建设这两年,学校先后有5位教师成功围绕课程建设立项省市级课题。数学组、英语组因为课程建设方面的突出表现,荣获市先进教研组,”校长程晓江说起学校的课程规划与建设过程有些兴奋。

与这所学校一样,全区所有中小学都有着凝聚着自己学校办学理念与理想的课程,如十三中的“树魂课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三色课程”、小营小学的“班本课程”、玄武高级中学的“风范教育课程”……虽然课程名称各不相同,但都体现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关注学校办学理念与课程的结合,更加关注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努力形成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改变了教育人的观念

学校研制自己的课程规划,一是可以保证国家课程方案的执行力,二是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符合学生不同基础和需要的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追求与特色,弘光中学校长刘昊在两年多的课程建设实践中感触颇深。

“过去教师们都认为课程是遥远的,与自己没什么关系,教师只是执行者,但是学校的课程规划让教师真正变成了创造者与执行者二者合一的角色,”区进修学校教研室主任余夕凯这样认为。现在的教研员的工作视角,已经从打开课堂到拓展课程,从过去的学科教学引领到现在的课程引领。如围绕如何开发地方课程,全区数学学科进行了数学与生活的课程开发,而语文则进行了美诗文阅读与创作的地方课程研究。秋季开学后,教研员们也会引导教师从课程的角度研读教材变化,看国家课程如何实施,学科课程如何规划。

几年前,一说到校本课程,许多学校会说我们有校本教材,那时大家更关注的是物化的成果。但现在,一说到校本课程,学校会说我们规划了学校的课程体系,会认识到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区进修学校副校长丁青认为,经过课程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学校对课程目标的认识更加明晰,课程开发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也更加关注教师的创造力,提升了整个学校的课程意识与建设能力。

课程建设意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

不可能让区内所有学校同水平发展,但应该努力帮助所有学校都充分发展,尤其要帮助相对薄弱学校加快发展,这是南京市玄武区的教育发展观。在先后荣获“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等称号后,优质均衡发展成了全区教育的新追求。以课程建设带动学校优质发展成了全区推进均衡的重要抓手之一。

“从2010年开始,我们选择了10所学校作为课程规划研究与制订的试点,到今年全区所有中小学已经全部推广。行政引领,科、教、研、培“四位一体”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从开始的牵着做到现在争着做,应该说课程建设改变了对教科研人员、校长、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不可小看”,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陈发山这样评价。“2007年左右我们关注的是开齐开全课程,更多的是关注课堂,也就是对课程的执行。从2009年开始,我们开始关注学校课程的领导、建设与规划,到现在学校与教师的课程意识已经逐步建立。现在,学校基本上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课程领导,即校长层面的对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价值领导,教研组、备课组和年级组的课程共同体的领导和教师对学科课程领导”,区教育局长李玉鹏认为,实施几年的课程建设,改变了学校的课程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学校的方方面面的改变,但对于课程建设来说,也只是刚刚开始,下一步将重点研究如何完善与科学规范地实施。

没有课程规划就没有课程管理

新课程倡导三级课程管理,让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课程权力和课程责任。然而,在新课程推行了十多年后的今日,学校在多大程度上行使了自己的课程权力,履行了自己的课程责任?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在我看来,学校层面的课程权责中,核心就是学校课程规划及其实施。

什么是学校课程规划

学校课程规划,简言之,就是学校对在本校实施的所有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整体规划,它主要回答两大问题:一是国家课程如何校本化实施或如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二是校本课程如何合理开发?学校必须编制课程方案,一般来说,方案包括学校的愿景与使命、分年级课程计划表、学科课程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校本课程开发、教学与评价、管理与保障等内容。该文本是以纲要的形式呈现的,但要形成该文本,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就学科课程规划而言,各教研组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编制学科课程的整体规划,然后备课组据此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最后任课教师依此编制单元或主题或课时教案。因此,学校课程规划作为一项活动,是学校课程管理或课程领导的核心工作,作为一种结果,则是学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4篇:小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

研究核心素养,明确发展愿景

课程建设的价值导向是“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课程是否具有高品质主要看其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素养发展的可能。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细化。这要求我们首先要研究核心素养,明确其内涵。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则指向“精品课程建设”。基础教育阶段“精品课程”广义上指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具体则指向学校设置的每一门课程的优质化。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从课程研发到课程教学实施及至评价的持续历程;在课程管理与实践范畴涵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包括自主研发地方和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指向完备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上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必备品格,从实施效果上看要经过教育教学检验,效果显著,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校课程不仅要在框架和单门课程上建立与核心素养的实在联结,更要能够不断凝练核心素养具体内容,保证学校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是适切的,并且学校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此外,还应明确区域总体的发展愿景。发展愿景应展现如下要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分散资源的分享要合法化;重视对话与合作;学习是脉络化和情境化的;在实践中构造文化共同体。

区域应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发展愿景,具体细化区域课程的核心目标。以海淀区为例,课程的核心目标为培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家乡地域情感、积极道德心理品质、坚实科学与文化素养、良好体育艺术修养、勇于创新探索、富有国际视野和爱国之心的“海淀学子”。在此基础上,五一小学提出培育学生一生幸福必备的素养,为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清河中学提出“自主行动、自主参与、自主能力”核心素养目标等。

加强整体思考,做好统筹规划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具体表现在:区校课程规划滞后于实际课程建设、滞后于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缺乏顶层设计;学段间不衔接,学科间不融合。为此,区域应加强整体思考、高位引领,整合区校育人资源,协调区校各方力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1.注重课程整体规划和研究

应“由改变个别课程或某一部分学科和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到面向整个学校的所有课程、所有的学科以及整体和系统进行优化”。课程结构优化首先应从学校做起。例如,人大附中构建“优化基础课程、完善综合课程、建设拓展课程、提升德育类课程”的课程结构;首师大附中构建了与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相一致,有利于夯实学科基础、促进专业发展、提高综合素养、形成自主能力的“基础通修+兴趣选修+专业精修+自主研修”的课程体系。而在区域整体的站位上,海淀区启动14所小学“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项目,也是从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入手,对学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此外,开展九年一贯制课程建设和小初高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对区域课程整体优化进行积极探索。

2.注重课程资源统筹与研发

区域应研发课程教材资源,并积极促进资源统筹与共享。以海淀区为例,一方面,重点研发了《走近圆明园》《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等课程教材,供学校结合各学科落实10%实践活动打通使用。另一方面,统筹各类优质课程资源。包括每年坚持录制课改新教学课堂实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微课教学研究;通过高中协作体和跨校选修平台的建设,促进资源统筹和共享等。

3.鼓励学校自主创新促进整体优化

优化区域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整体格局,还应鼓励各学校发挥自主创新能力,自主优化学校课程建设,由点到面,由先进带动后进,发挥课程建设优秀示范校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区域整体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例如,北大附中在多元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下,采用学院制、书院制发展模式,形成了“二部、四学院、五中心、七书院”的全新组织架构。高中部实施学院制,建设差异化课程体系,提供多元发展模式。成立艺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心理辅导五大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开设活动课程,提供基础设施,培育发展中心社团及俱乐部。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更加适合不同需求的学习方案,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新规划,将高中部分设为四大学院。学科类课程分为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行知课程、理科深入学习的元培课程、文科综合深入学习的博雅课程以及中外对比的道尔顿课程。区域内玉渊潭中学作为普通中学,也自觉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编制与实施研究,经过三年的课题实践,形成了以人生规划为导向,夯实基础素养课程、奠基职业素养课程、发展创意设计课程的课程体系,引导了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

创新工作机制,形成组织优势

课程建设走向素养化、精品化和整体优化需要突破一师、一校、一地的视野、思维和能力局限,需要有合理的组织机制和规范的制度,以保证其有序、稳步、科学地推进。

海淀区从区域和学校层面确立了五项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区教委领导下课改办计划总结交流机制:通过定期例会,分析课程建设需求、趋势和整体优化重点工作,计划行政、业务和研修部门工作要点,注重总结和经验分享,提炼和反思问题。二是项目管理机制:建立区级项目管理工作规范,实行项目负责人研究责任制,按时提交项目计划,积极组织项目研究,适时下校指导进展,组织展示与成果提炼。三是队伍建设机制:各校结合实际逐步成立课程管理部门,包括课程研究院、课程中心或课程室,对接区域相关工作,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形成了组织优势;以重点团队建设和现场范例培训带动整体优化,提升干部教师课程领导力、执行力;以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团队的经验促进整体优化;以课程建设研究成果示范推动整体优化。四是市区校联动机制:市区校联动协同贯通了市课程改革政策、理念和要求,融合了三级课程建设主体的共同愿景,搭建了市域视野下的多方互动学习交流平台,市区校各自找到了切入点,形成了协同一致的课程建设合力;区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管理、研究、指导和协调作用,学校师生则充分释放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效果与鲜活经验。五是评价激励机制:组建专家、行政、教研、科研等组成的评价组,对校本课程进行审议及跟踪改进。中小学校本课程备案审议主要审学校的课程文件,包括课程开发方案、学科课程纲要以及相关课程资源、总结、报告等。审议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反馈意见的撰写上,海淀区组织了专家支持的区域联动审议协作组,在专家指导下与行政教研科研共同形成反馈意见,重点指向实践改进,突出解决校本课程设置粗放、理解偏颇、实施随意等问题。

建立适宜标准,落实分层实施

第5篇:小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电脑、手机等通讯交流工具的普及,我国逐步进入无纸化时代。中小学生敲击键盘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的同时,书写能力却越来越差,书写水平呈现普遍下降趋势。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汉字书写和书法教育,书写不工整,写错别字,提笔忘字等现象屡见不鲜。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汉字为重要载体的书法教育不光是一种美的教育,还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的综合效应。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将书法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要求中小学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2013年,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在3-6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那么,书法教育在甘肃省的实施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呢?为此,记者进行了专门采访。

每周四下午,定西市通渭县文庙街小学安安静静,教室里没有琅琅书声,却飘散着浓浓的墨香,学生们手握毛笔,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原来,这天下午是全校的书法教育时间。而在天水市甘谷县土桥小学,同样的一幕也在上演,学生们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坚持练习书法。

在甘肃省的很多学校,书法无疑是最令师生喜欢的艺术活动之一,这两所学校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也是甘肃书法教育普及和推广的一个缩影。在全省广大中小学中,无论是写字课还是兴趣小组活动,无论是第二课堂还是课外艺术培训,书法无疑是其中最流行、最广泛的选择内容。

之所以如此,这与甘肃省广大学校重视书法这一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关系,也与省教育厅大力推行书法教育密不可分。

在教育部要求“书法进课堂”之前的好几年间,甘肃省教育厅就开始着手实施和推广书法教育。从率先研发编写《写字课程纲要》到把写字(书法)纳入课程体系,再到书法师资力量的建设,从制订课程标准到编写统一规范的《写字》教材,一系列的行动计划使得书法教育在全省广大学校呈现出喜人的局面,广大中小学生从中得到的不仅是书法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的熏陶和人格的完善。

《课程纲要》研发:率先启动,走在全国前列

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将书法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2013年2月,教育部又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但从各地的实施现状来看,该意见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

然而,早在2004年,甘肃省就开始组织专家学习国家、教育部有关写字(书法)教育的规范、文件等,汲取国内写字教育特色地区(学校)的成果,开始起草《甘肃省九年义务教育写字课程纲要》和《关于规范和加强写字课程的意见》。

2005年,甘肃省教育厅印发了《甘肃省中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意见》,将写字课程列为中小学地方课程,并从2008年秋季起,为1-6年级农村学生免费配发了写字教材。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写字课程,2010年秋季起,要求写字作为1-6年级的必修课,7-9年级则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可以作为必修课程;高一至高三可将其作为学校课程或结合艺术课程实施。

将写字课程作为小学必修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经过规范的写字技法训练,使学生能流利地书写规范、整洁、美观的硬笔字和毛笔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格。同时,了解基本的书法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书法欣赏水平。

2010年1月,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写字课程的意见》《甘肃省九年义务教育写字课程纲要》,规定写字课程为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每周一课时,并要求在中考、高中会考语文学科考试评分标准中增加书写评价项目,中小学校要在语文期末考试中将学生的书写情况单列评分。此外,各地在选聘教师时,写字水平也成为教师聘用的必要条件。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人们关注、重视和研究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书法教育难以真正实施,而像甘肃省这样,以省为单位研究写字课程并颁发《写字课程纲要》的省份为数不多。在这一方面,甘肃省可以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这两份指导性的文件,为甘肃省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在社会和学校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一位参与编写的专家表示,《写字课程纲要》在参照国家《纲要》的基础上,体现出甘肃地方特色。在实施过程中,不少专家和教师认为,两份文件“理念清晰,要求明确,系统性强”,阶段目标“层次清晰,有操作性”;各学段要求“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对于《写字课程纲要》中的范字“小学主要从语文教材中选取,尽量覆盖教材所列要求会写的字”这一要求,一线教师和家长表示“非常好”,因为做到了“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 对孩子识字非常有帮助。

同时,不少教育行政管理者认为,《意见》要求培训在职教师,并将拟聘用教师人员的写字水平作为聘用条件之一,“抓住了提高写字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中增加书写评价项目,必然会“促使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关注学生的书写状况”,是“强有力的举措”。

书法教育教材:遵循书法规律,彰显甘肃特色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与其他省份大多选用一些出版社的《写字》《书法》等教材不同,我省从一开始就致力于研发具有甘肃特色的教材。

起步阶段,教材的编写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孩子们需要什么、想知道什么、喜欢什么,全省写字教育的实际状况怎样,写字课程的目标应怎样设定,课程的内容是什么,教学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怎样评价,怎样管理,写字教材应怎样编写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编写组人员的面前。更为重要的是,教材应体现怎样的理念呢?

随着编写工作的不断深入,主创人员越来越认识到,仅仅要求孩子会写字、将字写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规范与美观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写对”的同时必须要解决“写好”的问题。因此,“以书法的立场教学生写字”是必须坚守的基本理念。

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历时数年,《写字》教材终于面世,并得到了实验地区和学校广大师生的好评。

对甘肃省的这套教材,编写组的专家表示,与众多同类教材相比,其具有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有规律、成系统。教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比如由铅笔到钢笔再到毛笔,书写指导由点画开始,再到字的结构、篇的章法,从楷书入手,再到行书、隶书、草书、篆书,最终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写字技法和知识系统。二是注重与语文教学的紧密配合。教材与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做到了紧密配合,将课文的生字、生词练习以写字训练的形式呈现出来,既保证了生字练习,又注重了学生写字的训练。三是体现了“以书法的立场进行写字教育”的理念。写字课不是识字教育,也不以培养书法家为目的。以书法的立场进行写字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教学,在实用性、工具性之外增强了对美的追求。四是硬笔与软笔并重。整套教材,在一二年级铅笔字书写训练的基础上,三至九年级钢笔字与毛笔字训练并重,二者所占课时相当。五是突出地方特色。作为地方教材,该写字教材将地方特色文化分解为不同的小题材,由浅入深,分别安排在不同年级中。如,对著名书法家张芝、碑帖西狭颂、书法遗迹天水二妙轩等作了全面介绍。六是在中小学写字课程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对写字课程的性质与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与管理等作出了规定与要求。

杨雪枫是兰州市城关区二营学校校长,长期研究书法(写字)教学。他表示,教材中硬笔字与毛笔字同设,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硬软笔互相渗透和借鉴融合;例字的练习设计充分体现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实用性追求,使艺术性与实用性有机融合。同时,内容的设计上突出了写字基础性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凸显了基本笔画、间架结构、书写习惯等写字基本功的训练,还设计了作品欣赏、书法文化常识等方面的拓展性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写字基本常识、练好写字基本功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了中国书法文化常识,能不断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许多教师认为,写字教材配合语文教材,非常实用,教材整体编排合理;教材中“书法文化常识”栏目设置得好,内容也是学生所需要的;教材范字美观,排版、封面设计素雅大方,具有浓郁的甘肃地方特色。

因地因校制宜 :书法教育呈现百花争艳之势

课程纲要的制定及教材的开发为书法教学奠定了基础,那么,书法教育在学校实施得怎么样呢?

新闻特写一:

通渭县文庙街小学处在“书画艺术之乡”,开展书法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走进学校校园,随处可以感受到学校对书画艺术的重视。教学楼门口“写漂亮字,做优秀人”的标语引人注目,走廊、办公室、教室里到处悬挂着书画作品,浓郁的书画艺术气息扑面而来,真实地体现出学校“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给学生艺术的眼光,让学生高雅地生活”的艺术教育理念。

校长杨红娃介绍说,学校以“墨香校园”创建为契机,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以书法为特色的书画艺术教育,把书画作为一门课程。每周星期四下午是全校书法教育的时间,以教师指导学生练字为主。每位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精选写字教材内容,加强书法指导。在每周二、周五,学校还进行全校书画特长生指导活动。另外,学校每一学期都要精心组织由100名书画特长生参与完成的百米书画长卷。2012年,在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旅游文化艺术节上,由学校学生参与的百名中小学生现场创作书画百米长卷,引得游人驻足观看,称赞不已。

为了鼓励学生,每个班把学生书法作品收集起来,对好作品进行展示;学校少先大队收集整理各班学生优秀作品,汇集成册,在学校集中展示,把优秀作品装框,悬挂在教室、走廊等显眼的地方,让书画的魅力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人人爱书画,时时练书画,处处有书画”的书画教育理念。另外,学校每学期会举行一次学生书画比赛和“徜徉书海,墨香童心”为主题的书画交流大赛,构建起了“学生、班级、学校”三位一体的书画教育体系。

近年来,学校共有学生28人次获得了全国性的书法奖,还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

新闻特写二:

与通渭县文庙街小学不同,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致力于打造书法校本课程体系,学校每周在每个班级开设一节写字课,另外,每天中午2:40-3:00都有全校学生参与的“书法小练习”课。

校长陈国忠告诉记者,学校写字课程分硬笔和软笔两类课。硬笔书法面向各年级开课,低年级每周两节,高年级每周一节。软笔书法面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课,每周两节。此外,软笔书法兴趣小组的学生每周还可参加两个课外活动的训练。

为了提高教学实效,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特长进行了分层次教育。第一个层面:1-2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要求学生用铅笔写正楷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逐步提高写字速度,保证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个层面:3-6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书法教育课,根据学生兴趣,实行硬笔和毛笔兼修,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并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第三个层面:学校组建书法兴趣小组,由书法特长的老师在每周三下午组织小组活动,对具有书法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加强指导。

为了创设书法艺术氛围,学校制作了专门用于展示师生习字成果的专栏,将其置于楼道和写字教室;在各班教室开设“写字作品展示园地”,设立写字、书法作品展室,定期展出师生的写字作业、作品。教室里,每个班设有“书法”栏,张贴全班学生的书法作品,每月一评比,每月一更新。此外,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学生书法美术教室间和教师练笔室。

为了提高学生练习书法的积极性,学校建立了学生书法成长记录袋,将学生的书法检测作品、优秀作品、获奖作品整理装袋。档案袋记录了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同时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档案资料。

说到书法教育的效果,该校书法老师表示,现在学生书写水平大面积提高。学生凡提笔必正坐,规规矩矩,认真书写,学生作业、试卷书写水平普遍提高,参与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多家长都说,我们的孩子爱写字了,写的字越来越好了。以前调皮好动的同学参加书法学习后,字写得漂亮了,性格变沉稳了,也变得爱学习了。“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文化理念正日益渗入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中。

新闻特写三:

走进甘谷县土桥小学“伏羲班”,教室里乐曲悠扬、墨香四溢,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书画作品,书法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

据学校的书法老师牛霞梅介绍,“伏羲班”的书法课贯穿小学六年。一二年级主要学习书法基础,重点是执笔、坐姿和摹写、临写40个汉字的基本构件;三四年级以摹写、临写《千字文》为主;五六年级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性情摹写、临写古代经典字帖。

牛霞梅告诉记者,土桥村是一个以经商为主的村子,班里的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在初学书法时,常常是一节课没上下来,墨汁抹得到处都是,坚持不了几分钟就开始玩。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渐渐地心能静下来了。练习了一两年后,一些学生的作品在全国举行的小学生书法比赛中获奖。 “小孩子贵在引导,刚开始多鼓励多表扬,培养他们的兴趣。”

书法学习提升了“伏羲班”学生的自信心。牛霞梅讲述了班上学生的几件事:一位叫何洋的学生语文、数学学习成绩一般,但酷爱书法,他爷爷将他的一幅作品装裱之后挂在自家正房,家里每来客人,都要夸奖一番,何洋为此深受鼓舞。甘谷县每年五月的庙会上,有各地来的书画家展销作品,她就带班上的一些学生去参观,参观时学生们谈论一些作品的优劣,说得有条有理,让那些书画家们都感到惊讶。

另外,每年写春联都成了“伏羲班”学生的一件乐事,学生竞相为家里写对联,快到春节时,村里人就到“伏羲班”的学生跟前预订,学生也会自发组织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上春联。而村里老寿星过寿,班里学生也会及时送上寿联。更让人欣喜的是,学生学习书法也带动了家长和老师,不少家长也跟孩子一起练习书法。其他学科的老师看到学生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也开始注意自己的书写,一有空就拿起笔练字。

这两年,来“伏羲班”参观的人多了起来,班里的学生常把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学生越学越有信心,水平也越来越高。2008年,由中国书协等单位举办的“‘宁夏庆华杯’第二届中国(吴忠)中小学生书法节”上,甘肃省入选的10件作品中, 5件出自“伏羲班”的学生之手。2007年春,中国书协副主席林岫专程来到“伏羲班”考察,对“伏羲班”的书法教学实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目前,能让孩子上“伏羲班”成了土桥村周边家长最大的心愿,练好字和写好字也成为家长和孩子们的自觉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为书法教育夯实基础

从教育部规定全国中小学正式开设书法课以来,师资是这门课程能否顺利开设的决定性因素,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因为缺乏书法教师而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即使是尽力开展起来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面对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甘肃省不少中小学从学校实际出发,走校本培训的路子。

书法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要指导学生写好字甚至创作出书法作品,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功。通渭县文庙街小学以语文教师及有书画特长的教师为主,开展书画艺术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书法水平和教学水平,狠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三字一画”基本功训练,定期邀请部分中书协会员、省书协会员、大学书法专业教授、书画院及书法研究院专家到学校进行书法培训指导,并聘请县内有一定书法功底的书协会员担任校外辅导教师,开展校内教师与校外书法名家结对拜师活动,全力打造出一支能写善书的师资队伍。

学校规定每位教师与学生一起,每周完成一次毛笔字书写练习,每月上交一次毛笔字作业,并装订成册,学校统一检查,同时要求教师订阅书法、书画专业刊物,提高书画创作理论水平。

学校每年举办两次教师书法临摹或创作比赛,并有计划地组织安排教师参加各种书法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家书法等级考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达到国家规定的上岗等级。

在教师培训方面,安定区东关小学的做法是,定期开展书法教师培训会,每学期邀请省内外书法名家来校指导;每月推出书法教研课,开展书法教师沙龙活动,一起练习书法,相互切磋技艺,共同提高。还选派教师到华东师大参加专项培训,积极动员教师参加国家书法美术远程教育学习。

另外,学校提出了“学”、“练”、“比”的具体要求:学写字教学的有关理论及各地写字教学的成功经验;每天坚持练习粉笔字20分钟,每周上交一幅硬笔书法作品,专职书法教师每周上交一幅软笔书法作品;每学年举办两次教师“三字一画”基本功大赛,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书法比赛。

镇原县城关初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举措,积极为教师搭建书法教育专业成长的平台,曾先后两次邀请市、县书法界名家二十多人到学校进行书法示范交流,并将其聘为学校课程《镇原书画》专职指导教师。由名师引领,对全体教师进行书写、教法辅导,帮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专业素养。

平凉市实验小学结合学校开展的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加强教师“三笔字”、“普通话”基本功训练,要求教师以身示范,每天写一个板面的粉笔字,每学期交一本钢笔字、 15张毛笔字作品,并组织一至两次校内优秀书法老师或外聘书法专家的书法讲座,每位教师每学期要上交一份书法作业,在期末时进行一次“三笔字”大赛。

与此同时,各市县也组织了相关培训,以进一步规范书法教学,提高书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如,2014年1月,为进一步加强全县书法教学,积极创建全国书法教育实验县,通渭县教体局联合西北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举办了首期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班。2014年6月,兰州市对中小学书法教师实施系统培训,解决书法教学中的困惑,着力提高书法教学质量。

汇经验定方向:让书法教育更上一层楼

这些年来,甘肃省在实施书法教育中取得了哪些经验呢?

省教育厅副厅长旦智塔认为,首先是针对信息化对学生书写能力冲击的研判准、准备早,制定了相关文件,编写了《写字》教材等。二是把书法教育上升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高度上。书法教育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精神的陶冶,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汉字为重要载体的书法教学不光是一种美的教育,还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的综合效应。三是各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书法教育,在开设写字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兴趣小组、第二课堂以及少年宫活动等,多形式、多途径开展书法教育。当前,书法教育日益被广大师生重视,不少学校还以书法教育为特色,推动书法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四是以赛促教,全省各地各学校每年都举办不同层级的书法比赛,通过比赛来促进书法教育发展,达到互相学习、激励学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