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科手术血栓预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基本预防 机械预防 药物预防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106-02
引言
据数据统计,目前骨科术后因为深静脉血栓(DVT)而导致下肢功能丧失和肺栓塞疾病的患者在92%以上,其中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平均在65%以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平均在46.9%,全膝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52.9%。在临床上骨科术后采取过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的患者,髋关节手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7%以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发率为0.06%,可见,科学的手术和护理可显著的减少死亡率和病残率,减少时间和费用。本课题旨在探讨在骨科手术前、后以及进行中如何通过干预有效减少其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并谈及骨科术后护理和干预的方法,并提出干预的措施,希望能对骨科医师和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10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6例,单膝患者86例,双膝患者15例,年龄在30―91岁,平均年龄为60.5岁,留院时间均为3天,101名骨科术后患者中,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0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44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4例。101例患者中均无既往病发史。
1.1.1 方法 在101例患者留院的3天中,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检查,如心电图检查、胸部X射线检查和血细胞测量等,对单侧和双侧下肢手术者分别进行彩超声检查,检查前后均给两组使用抗生素,口服阿莫西林,留院三天内一天检查一次。对照组40名患者均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1.1.2 统计结果。两组在留院期间,护理人员定时对其恢复症状进行统计并记录了下来,分别有肢体的疼痛程度、肿痛程度、肢体表皮颜色等。并将试验组中经过彩超诊断为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以及有深静脉血栓临床反应的患者进行统计,为统计方便,将分为三类:重度、中度和轻度。通过检查和比较,两组患者留院干预的不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实验组经过药物干预、手术干预等的治疗后对比对照组,统计结果如下:
3 讨论
3.1 探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
根据1856年virchow定律提出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分别是:2.1骨科手术前后患者均需卧床休息,长此下去,患者得不到活动空间,手术后,骨骼的创伤和手术的影响都会引起水肿或静脉压迫的情况,静脉血流减缓,血液会长期处于高凝度状态,血流缓慢会诱发血栓。2.2肢体手术大部分都会要求肢体屈曲、内收,这会导致下肢静脉受压,损伤血管壁。2.3患者的年龄越大,心脑血管功能越低,糖尿病、肥胖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也容易引起深静脉脑栓的形成。以下将以药物干预为例,探讨骨科术后药物预防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将留院的101名患者分为用药组和不用药者,(实验组)用药组61人,(对照组)不用药组40人,实验组患者服用低分子肝素,对照组均不用药,一个疗程后(7天)分别对两者患者进行彩超检查,检查发现,用药组61人中有23人无深静脉血栓,未用药组40人中有2人无深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服药后与未服药后的效果见表A
(表A)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实验我们确定药物干预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且不良反应的患者也较少。下文主要探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3.2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一方面要做好健康宣传工作。骨科手术患者在入院之时都会有或轻或重的精神压力,如担心手术失败造成终身残废,骨科手术后因为行动不便长期卧倒在床会导致无法工作从而忧虑,加上手术自身给患者的身体造成的痛楚感,患者多会心情烦躁。护理人员要能理解患者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创伤,注意调节他们,做一些娱乐活动来分散患者紧张的情绪,如鼓励他们锻炼、鼓励患者多喝水,多听音乐、多看电影、书籍,多聊天,也可以采取互相监督饮酒吸烟的方法。
另一方面,据统计显示早期适量运动可减少血管栓塞75%以上,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50%都发生在一周内,还有25%发生在术后第二周。因此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应该在前期完成。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的下肢血液流通和肿痛的情况,对患者的呼吸、心率等各方面做好检查和纪录,对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临时休克、呼吸困难、胸闷等要做好前期预后工作。另一方面,临床上普遍患者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是上肢的3倍以上,因此,医院医生在对患者护理时,最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穿刺部位,已而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对于术后疼痛感较厉害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引起重视,术后过度疼痛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不正常,身体各方面免疫力都会下降,因此,要将较少患者疼痛感列入护理工作的计划中,对于身体上有极大痛楚感的骨科术后患者可口服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硬膜外止痛泵、静脉止痛泵、肌内注射哌替啶。可用听音乐、看报、聊天等方法分散注意力。各种情况的护理方法都不同。患者如有腹痛状况且持续剧烈疼痛不能缓解的情况下,要警惕肠坏死并发症,护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要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千万不能耽搁。术后患者如有心律失常、胸闷等状况时,可以用硝酸甘油以缓解症状。患者在术后2天后依然发烧不退要采用物理降温法,骨科术后2天以上高烧不退的患者就要考虑是否有感染的情况了,要加倍小心和预防。
4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本课题中所有患者都是经过三种预防的:基本预防、机械预防以及药物预防。医师和护理人员对骨科术后的患者要首先做好基本的预防措施,在术前术后要及时讲解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劝服患者支持、配合自己的工作,尽量避免手术时间过长,术中术后要做好止血措施,用最大的努力减少患者的身体上痛楚,手术后可以对患者按摩,活动裸关节,伸展、弯曲、环转裸关节,患者回病房后要指导其活动小腿和足趾,让患者多做深呼吸和重咳嗽的动作。
再次就是做好机械性的预防,临床上有减压弹力长袜,可以利用弹力作用活动患者的裸关节,既简单又廉价,还有对于髋臼骨折的患者,可以使用足底泵,促进血液的流通。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还可以使用磁治疗法,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出血严重的患者可以添加装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最后还有药物预防措施,分两种:注射药水和口服药物,骨科患者术后可服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该药在临床上有不良反应或者过敏现象的很少。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12小时后可给与口服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对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7~10天。尽量不单独采用阿司匹林。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它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危及着人们的生命。大部分骨科患者会因为担心并发深静脉血栓而不敢接受治疗,因此,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至关重要。深静脉血栓近年来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更清楚地了解深静脉血栓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骨科手术后患者严密观察,并严格、有效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地降低DVT的发生率。笔者认为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相结合是降低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率的有效途径,宜进一步探讨、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茂舜,钱晟,高文辉,陈洲,张明. 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 (11) .
[2] 杨冬山,张秋学,李学锋,刘汝海,李凤山. 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临床研究[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2) .
[3] 杨德华,李剑,何家安,胡新华,辛世杰,段志泉. 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影响[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2)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40~86岁,平均66岁。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例、 髋部周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18例。所有病例均由同一组骨科医师进行手术,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经髋关节后外侧入路;髋部周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均采用股骨上端及转子部的外侧显露径路。
1.2 护理措施
1.2.1 基本预防措施
①患者进低脂、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等。②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下肢DVT引起的下肢肿胀疼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及心理压力,影响生活和工作,护理人员观察其心理变化,运用语言技巧进行疏导、安慰、解释、鼓励,耐心向患者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锻炼指导,讲述深静脉栓塞的危害性,结合成功病例介绍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护理。③术后抬高患肢垫下肢垫,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 cm,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④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足、趾主动运动及排长肌、股四头肌训练[2]。
1.2.2 物理预防措施
物理预防措施是利用机械原理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我们所应用的物理预防措施包括骨折治疗仪和梯度压力弹力袜,骨折治疗仪在术后24 h开始使用,2次/d,30 min/次,直至术后第7天。梯度压力弹力袜术后12 h开始给予,持续穿着,直至术后术口拆线。
1.3 疗效评定
手术后第10天均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有无血栓形成。术后第1天至第10天期间如果患者患肢肿胀明显,怀疑有血栓形成予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若有血栓记入阳性结果。诊断DVT的标准为[3,4]。①静脉管腔内出现实性低回声。②管径增宽且不能被压瘪。③管腔内无自发彩色血流信号,挤压肢体远端后仍无血流信号出现。④虽有血流信号但血流不能充盈管腔,有充盈缺损现象。
2 结果
本组35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5.7%。该2例患者经过积极抗凝治疗后血栓机化,未发生肺栓塞。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伴随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骨科大手术在我国的不断普及,特别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而其伴随的并发症DVT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必将日益突出。DVT因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沉重,已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骨科尚未广泛开展DVT预防[5],其原因有①常将术后DVT当作一般的术后反应,认为DVT发生率低,而未加以重视。②担心应用抗栓药物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③认为预防性抗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却很少考虑发生DVT、PTE所需要较高的额外费用。④对DVT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骨科医疗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骨科患者DVT的高危性,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诊断和治疗DVT。骨科大手术后DVT在早期即可出现,最理想的方法是采取措施在DVT发生之前的亚临床阶段将其阻断。因此,早期进行预防DVT的形成是很有必要的。不单涉及医生,护理人员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早在1946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就提出: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6],至今仍被沿用。要想预防DVT形成或者减少发生,可以从预防这三大因素着手。其中物理预防措施是利用机械原理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包括持续被动运动活动仪、循环仪动仪、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压力弹力袜(GCS)等[7],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对于患侧肢体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体实施预防。骨折治疗仪是一种非侵入性预防DVT的方法。该装置既可以减轻静脉血液淤滞,也可以增加血液中纤溶酶原活性。可用于有出血危险而不适合使用药物的患者,也可与抗凝药物联合应用于DVT 的高危人群。梯度压力弹力袜自上而下地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可支持下肢静脉并促进下肢浅静脉向深静脉回流,明显提高血流速度,减轻静脉淤血。 然而,在本次研究中DVT的发生率,由于样本量有限。同时无相应标准参考,未能做统计学处理比较。但从中仍能反应出积极护理预防后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病率有所下降。护理措施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形成是一种有效、无副作用的方法,尤其是对那些不适宜口服药物预防DVT的患者。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草案).中华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118119.
[2] Donnell M, Linkins LA, Kearon C, et al. Reduction of outofhoepital symptomatic venous rhromboembolism by extended thromboprophylaxis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following elective hip arthroplasty:a systematic reviem.Arch Intern Med,2003,163:13621366.
[3] 阎冰,张春雨.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监测人工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价值.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9(6):365367.
[4] 仲脐风,王炼.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探静脉血栓的价值.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5):375377.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疗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形成的血栓脱落后可导致重要脏器栓塞,影响术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关节置换等逐年升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导致的死亡率有所上升,为降低死亡率,除围手术期做好相应的治疗外,护理的有效干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骨科术后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7月~2011年9月15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6例:年龄41~82岁,平均57.94岁;手术时间38~146 min,平均60.6 min;关节置换术32例,脊柱手术21例,创伤骨折23例。观察组76例:年龄40~83岁,平均58.04岁;手术时间36~145 min,平均60.8 min;关节置换术33例,脊柱手术20例,创伤骨折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常规,术中补充血容量、维持好呼吸、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及时更正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的平衡;术后予以常规护理,指导家属如何护理宣教有关术后血栓的预防情况等护理。要求患者禁止吸烟,多饮水,饮食尽可能是富含粗纤维食物以促进肠蠕动,降低腹压。
观察组予以以下护理措施:①加强观察,及时解决。对患者出现下肢肿胀,肤温异常,浅静脉充盈程度加重的患者要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若确认的话则予以绝对卧床休息,抗凝药物对症支持,溶栓等治疗;②早期活动。一般术后开始的是采用被动的功能锻炼,尽可能的锻炼促使红细胞的聚集功能破坏,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活动的一般以被动活动为主,主动活动为次,由于解剖的差异,左侧髋静脉受到腹主动脉分叉和左侧髂动脉及腹股沟韧带的压迫。所以护理中尤其要加强对左侧的被动活动。而活动时嘱下肢抬高6°左右,活动双下肢包括运动膝关节和踝关节,1周后进行主动环转运动。这些活动均在患者可耐受的范围内进行,尽可能让患者早期下地行走;③下肢穿弹力袜。一般弹力绷带的捆扎范围从足背至大腿根部。这可有效的防止静脉的回流,防止末端腓肠静脉血栓形成;④用抗凝药物。遵医嘱从术后24 h后开始运用低分子肝素40 mg,1次/d皮下注射。连续用1周。虽然这可能增加出血的可能性,所以,在临床上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情况;⑤使用足底静脉泵加速血液的循环。
1.3 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术后10 d内下肢肿胀、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结果护理后从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例数分别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术后发生率,对照组的总发生率为19.7%,观察组的总发生率为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护理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下肢肿胀及疼痛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总发生率(%)
观察组
76
5
1
7.9
对照组
76
9
5
1
19.7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产科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轻者形成下肢血栓,重者导致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的栓塞,容易并发死亡[1]。但是,目前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治疗尤为困难。目前的观点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的高凝状态、静脉壁的损伤、血液回流减慢的综合结果。所以,针对形成的机制予以加强观察,防止出现后难以挽回,穿弹丝袜,降低血流的速度,使用抗凝药物加上早期活动,促进血液的循环等预防性护理,就可大大降低DVT的形成[2]。
另外,下肢的关节置换手术,老年人,既往有血栓形成史的患者以及长期的卧床休息等均是DVT的高危因素,所以,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对DVT的高危因素进行密切的观察,尽可能的采取各种方法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总之,本研究认为重视对骨科手术后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工作,术前做好相关的基础护理。术后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积极进行前瞻性的干预措施,早期进行床上活动锻炼,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行走,有效指导患者应对血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4 参考文献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骨科;手术;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深静脉血栓指的是在深层静脉中血液凝结异常产生的,通常发生在骨科手术后,致病原因主要包括:静脉壁受损、血液流动过缓、血液凝结度较高,形成血栓后难以消融,同时向四肢扩散,在深层静脉主干沉积,这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有数据显示,手术后加强对患者预防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文章回顾分析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预防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使用抽签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预防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患者34例。预防治疗组中男性21例,女性13;年龄37~78岁,中位年龄为(59.3±3.1)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1例高空坠落、14例车祸、9例压伤;手术类型:13例髋关节置换术、11例脊柱手术、10例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0;年龄41~77岁,中位年龄为(55.7±2.8)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0例高空坠落、17例车祸、7例压伤;手术类型:15例髋关节置换术、6例脊柱手术、13例钢板内固定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分析。
1.2预防与治疗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深静脉血栓检测。为预防治疗组中的患者提供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基础预防措施。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手术流程应规范、认真,使用止血带时注意静脉内膜的保护,帮助患者提高患肢,以便促进血液回流,患者应遵医嘱多翻身,并按照自身情况多进行户外活动,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适当补充体液;②机械预防治疗。手术后为患者进行积极护理,每隔3h对患者的患肢进行一次按摩,按摩时对患肢呈环状挤捏,每次按摩时间不能低于20min,手术后12h内为患者提供5000U低分子肝素,使用皮下注射方法;倘若效果不理想,可以使用足底静脉泵治疗,对于使用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可以为其提供下肢康复器;③药物预防治疗。术后使用的药物主要有:扎格雷、低分子肝素,患者应遵医嘱,每天睡前口服75mg的阿司匹林和10mg的利伐沙班;对于肿痛严重的患者可以为其提供松梅乐治疗。④保守治疗。主要是抗凝治疗与溶栓治疗,使用浓度为5%的葡萄糖与25万单位的尿素混合液,联合链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然后使用浓度为5%的葡萄糖与20ml的丹参混合液,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抗凝治疗,脐下肌肉注射0.4ml的低分子肝素,口服2次/d,0.1g的阿司匹林,连续治疗1w。
1.3疗效评价在检查两组患者血液流动与血管血栓情况时,可以使用多普勒彩超,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四肢肿胀,多普勒彩超显示血液流动发生变化,血管内产生血栓,皮肤表面温度较低,足背和胫后静脉脉搏跳动微弱,心电图与X光胸片显示肺部形成血栓。
1.4统计学分析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值±标准差代表两组患者的计量数据,用t值检验两组患者的计数数据,将P
2结果
预防治疗组有2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9%,对照组有8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5%,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照组明显比预防治疗组高,P
3讨论
骨科患者术后静脉血管中的血液因损伤或凝结异常,患者极易产生深静脉血栓,严重时会诱导患者下肢长时间产生溃疡与肿胀现象,或许引发患者产生下肢静脉坏死与曲张,伴随病情的继续发展,最终导致患者形成肺栓塞,出现猝死现象。因此,临床预防与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能拯救患者的生命,还能使患者尽早康复[2]。
综上所述,使用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术后极易产生深静脉血栓,提高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3]。
参考文献:
[1]邱冠军,王春,郭学利.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05):108-110
关键词 优质护理干预 骨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预防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血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外科手术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1]。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骨科手术患者146例,进行术后优质化护理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的探究,分析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骨科手术患者14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3例。所有患者中股骨颈骨折38例,股骨头坏死31例,股骨干骨折53例,骨盆骨折24例。观察组男39例,女34例,年龄14~76岁,平均46.5岁;对照组男41例,女32例,年龄15~79岁,平均47.2岁。两组年龄、性别、体重、骨折位置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
方法: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如指导帮助患者术后的护理,加强静脉输液通路的管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优质护理干预计划,内容为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手术的护理,卧位护理、运动指导、饮食饮水管理、出院后随访等。
疗效判断标准: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率为完全缓解和有效缓解。①完全缓解:无疼痛,Wells评分低危,彩超检查未发现该病;②明显缓解:疼痛明显减轻,Wells评分危险,彩超检查未发现该病;③轻度缓解:疼痛稍微减轻,Wells评分高危,彩超检查未发现该病;④无效:疼痛无缓解,Wells评分高危,彩超检查并发现该病[2]。
总体满意度为护理水平、护理态度、健康教育、沟通能力的满意患者例数比例与各项调查例数的总和。
统计学处理:所得结果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值P
结 果
两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率比较:经过不同的护理后,观察组经过优质化护理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率9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的满意度比较:经过调查,观察组的满意度9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是外科手术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有效的防治将会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会导致患者瘫痪,甚至死亡[3]。对手术患者实施优质化的护理是很有必要的,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骨科手术患者146例,进行观察分析,并给予不同的术后护理。得出的数据显示,观察组经过优质化护理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率9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宋利红.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3,14(4):347-348.
[关键词] DVT;骨科;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b)-0152-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1-3]。本文选取本院从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7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探讨优质护理干预针对骨科下肢手术DVT形成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70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58~70岁,平均65.5岁。采取患者自愿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性别、年龄、手术方法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只采取常规骨科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DVT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
1.2.2 饮食指导 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1.2.3 患肢 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1.2.4 抗凝溶栓治疗 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抗凝溶栓期间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龈、皮肤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等。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以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1]。
1.2.5 出血的护理 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2]。
1.2.6 预防治疗 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 d,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挤压或热敷患肢[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DVT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4,P < 0.05)(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2.9%)明显高于对照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6,P < 0.05)。
3 讨论
下肢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包括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有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和蛋白S缺乏、纤溶障碍等;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包括年龄大、肥胖、吸烟、糖尿病、血栓病史或各种大型手术等[4]。血液流速缓慢时,血小板会沉积在血管内膜上,并激活凝血酶和凝血因子,当达到凝血浓度时,便导致血栓形成。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减退,多合并器质性疾病;且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长时间制动,手术麻醉和术后疼痛导致静脉血流进一步减慢[5]。
谭宏星[6]对骨科手术后发生的29例下肢DVT患者的病因、手术和麻醉方法及预防进行分析,发现15例患者经早期诊断和治疗后都没有发生肺、脑栓塞或下肢坏死情况。潘淑兰[7]随机选取髋部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加强护理干预,结果表明实验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邹国清[8]针对DVT形成的三大原因(血流淤滞、静脉损伤、高凝状态)实施有的放矢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饮食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及出院后随访3个月内患肢活动良好,无明显肿痛不适。王小俊等[9]将髋部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在围术期按“髋部术后早期DVT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的设计进行健康教育,而对照组在围术期接受整体护理常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均在术后2周接受相同的问卷调查;另外针对影响健康教育落实的原因对护理64例患者的护士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实验组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及自护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患者高龄、自理能力缺陷、文盲、教育时机不当以及护理人力不足、健康教育方式单一化等因素评分较高,脊柱骨折或者下肢骨折、手术后长期卧床、伴有高血压、高龄或患有代谢病及心血管病与下肢DVT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广红玲[10]选取行髋部手术的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骨科髋关节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使用骨科髋关节手术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下肢DVT发生率(5.6%)远低于对照组(22.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本组70例患者DVT发生率为30%,观察组DVT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82.9%)明显高于对照组(57.1%)(均P < 0.05)。
综上所述,对骨科下肢手术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DVT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芸,马宝通,郭若霖,等.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9):693-697.
[2] 王星. 226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0,7(4):31.
[3] 施凤英.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36(19):358-359.
[4] 陈知音,陈小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2(9):92.
[5] 何婉芳,曾文磊,陈金娥,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使用抗血栓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09,7(20):1815-1816.
[6] 谭宏星.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168-169.
[7] 潘淑兰.护理干预对髋部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24):96.
[8] 邹国清.86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和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23):5090-5091.
[9] 王小俊,戴雪梅,陈巧玲. 影响髋部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健康教育落实的原因分析[J].护理研究,2009,23(10):897-898.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血液在患者的下肢静脉内出现了凝结现象[1]。一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导致患者残疾,失去劳动能力,严重时会出现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2]。临床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患者的年龄、手术类型、手术创伤、手术的时间以及患者术后的卧床时间均有着密切的关联。故临床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文献表明[3],对骨科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本文为了分析采取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对我院的骨科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在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96例骨科患者进行分析探讨,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研究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9.4±11.3)岁,疾病类型:股骨骨折14例,股骨干股骨折13例,股骨头坏死12例,盆骨骨折9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60.2±10.4)岁,疾病类型:股骨骨折15例,股骨干股骨折11例,股骨头坏死13例,盆骨骨折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规则: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既往有血栓病史。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太高患者患肢,常规运动指导等。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术前指导:多数患者不了解下肢深o脉血栓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护理人员应该告知患者及家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措施,对于一些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疾病的患者更要加强健康宣教,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前饮食清淡,防止机体出现高胆固醇,保证大便通畅,禁止吸烟和饮酒。术中护理:协助患者采取俯卧位,在手术过程中,在对相邻的静脉操作要轻缓,避免对静脉内膜带来损伤,手术结束后,抬高患肢,在患者的小腿位置垫枕,防止对深静脉回流带来影响。饮食护理:患者在术后饮食方面应当采取四低一高的原则,就是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低糖、高纤维,严格保证摄入35~45 g/d的膳食纤维。
1.3观察标准 在患者出院时对患者采取问卷调查满意度,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75分以上为基本满意,75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查看患肢有无肿胀、疼痛、超声检查阳性率等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9.0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χ2和t检验,当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及不良情况发生率为4.2%,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及不良情况发生率为27.1%,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及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8%,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9.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内的血液出现凝结,主要导致的因素有:血管内皮不光滑、血液流动速度慢、血液的状态异常等[4-5]。患者在进行骨科手术后,通常卧床时间特别长,或者不能活动关节,肢体在长时间的压迫下,会导致血流速度过慢;麻醉会给患者的下肢静脉血管造成扩张,血流减慢后,下肢的肌肉会变得松弛,收缩功能减弱;在术中会导致组织受到损伤,将内源性凝血因子激活,导致血小板凝血能力加强;一些手术还需要术前禁食禁饮,导致血液浓缩[6-7]。所以患者在术后常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当患者出现该病后,需要给予患者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促进静脉回流,饮食方面需要多食用低脂肪高纤维的易消化的食物。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患者在骨科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娟.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中外医疗, 2015,34 (1):161-162,165.
[2]宋利红.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4):347-348.
[3]邓月香,曾玉娥,卢小燕,等.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4):14-15.
[4]胡章云,李莉,张国英,等.髋关节手术后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43-44.
[5]陈鱼,周武俊.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母婴世界,2016,12(6):163.
【关键词】骨科;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6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国外调查表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0%,我国上海为30%。临床上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如何预防、减少DVT的发生和危害是骨科护理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质量65.8kg;其中髋关节置换术8例,膝关节置换术7例,股骨干骨折切复内固定术11例。2例患者出现明显DVT症状,占7.7%,其他患者均无症状。
2 预防性护理
2.1 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传 :高龄、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者术后易发生DVT[1],要详细询问病史并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脂、血糖等。
2.2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用软枕垫高或抬高床尾的方法抬高患肢[2],应尽量避免仅在膝下垫枕,导致屈膝、胭窝血管受压。为了增加膝盖的灵活性,术后第3天开始,可在足踝处垫一块卷起的毛巾或平枕,使下肢抬高而膝盏伸直舒展。
2.3 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患肢受压,以每1~2h翻身1次为宜,卧床期间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
2.4 注意膳食均衡搭配嘱患者注意选择清淡低脂的食物:多食含纤维素较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芹菜、海带、黑木耳、草莓、葡萄等,这些食品富含吡嗪,可使血小板下降,利于血液稀释,改变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另嘱患者多饮水,补充大量的液体,可防止血液浓缩,既可防止丢失大量的细胞和血红蛋白,又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5 术前准备新鲜血液:由于骨科大手术失血较多,加之补充大量的液体使血液稀释,因此术后RBC、Hb、HCT、BV、Pv可一度下降。术后输新鲜血液是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6 指导患者做好功能锻炼术后尽早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膝、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下肢骨折内固定等骨科大手术患者,因此术 后,尤其是术后24h内应严密观察肢体感觉、运动、温度、颜色、肿胀程度、静脉充盈情况等。如肢体远端有凹陷性水肿,皮肤发紧伴浅静脉充盈及活动受限,常提示深静脉血栓,应及时处理。术后6h后,做足趾伸屈以及踝关节的屈伸和环绕活动,一般3~5次/d,5~10 rain/次;术后第1天,做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3~5次/d,10~20rain/次。术后第4天起用CPM机锻炼,5 d为1个疗程,视患者情况使用3~5个疗程。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耐受力及反应性降低,在指导时要多关心,使患者能主动有效地配合锻炼。护士每天记录时间、效果,防止超负荷锻炼,不主动者加强督促[3-4]。
2.7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我们采用术后低分子肝素钠腹部皮下注射7~15d,2次/d。
3 体会
DVT容易发生于刨伤较大、年龄较大的患者,引起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5]。骨科大手术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系 统、多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患者术前多因膝关节病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又因疼痛、麻醉反应等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使血流处于滞 缓状态。此外,围手术期长时间的被动,手术所致创伤以及骨水泥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损伤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依据DVT的成因以及易患因素,术前要认真观察和评估,加强教育,术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淤滞引起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定麟.现代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667.
[2] 刘刚,韩一生,赵建宁.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237-239.
[3] 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1.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普外科大手术;渐进型压力长袜;基本预防策略
深静脉血栓即为“DVT”,是静脉中生成的一种回流障碍性病症,是由于下肢深静脉腔之中血液的凝结出现异常,进而致使静脉官腔发生阻塞所造成的回流障碍性病症。DVT具有高危害和高发病率的特征,因此必须防范DVT的生成。在长期的防范研究和临床预防中,都是通过抬高患肢以及早期活动来实施对DVT的生成预防,但是并未有较大成效[1]。为了探讨在普外科大手术之后预防DVT(深静脉血栓)生成的要点和有效策略,选取2012-02-13到2013-08-07,我院做普外科大手术者61例为探讨对象,详情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病人资料 2012-02-13到2013-08-07,我院做普外科大手术者61例,男性47例,女性14例,年龄37岁到85岁,平均:62.58±11.04岁,所做的普外科手术有:胰腺癌手术、直肠癌手术、结肠癌手术、肝癌手术、胃癌手术,对应的手术人数:9例、21例、7例、13例、11例。为了探讨在普外科大手术之后预防DVT(深静脉血栓)生成的要点和措施,随机将61例普外科大手术者分组:控制组(31例)和防范组(30例)。在控制组的31例做普外科大手术者中,男性24例,女性7例,年龄:37岁到84岁,平均:62.49±11.01岁。其中,5例的普外科大手术为胰腺癌手术,10例的普外科大手术为直肠癌手术,4例的普外科大手术为结肠癌手术,7例的普外科大手术为肝癌手术,5例的普外科大手术为胃癌手术。在防范组的30例做普外科大手术者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38岁到85岁,平均:62.56±11.02岁。其中,4例的普外科大手术为胰腺癌手术,11例的普外科大手术为直肠癌手术,3例的普外科大手术为结肠癌手术,6例的普外科大手术为肝癌手术,6例的普外科大手术为胃癌手术[2]。
1.2预防方法
1.2.1控制组 术后,将下肢高抬20度到30度,并为术者翻身,让之在床上适当活动,例如:有效咳嗽、下肢屈伸以及足趾活动、深呼吸。术后2到3天,让之围绕床边行四肢运动、叩背以及坐起等动作,术后5到6天,让之扶床适当行走5分钟,以此为开端,渐进地提升运动量。
1.2.2防范组 对防范组的普外科大手术者通过基本预防+GCS(即为:渐进型的压力长袜)策略来防范DVT(深静脉血栓)的生成。基本预防策略同控制组。此外,术中起,让病人在早晨醒来并起床之后穿GCS,到晚上休息时方可脱下,穿GCS时长:5天到7天[3]。
2.结果
在控制组中,行大手术后3d,发生 DVT的有12例,行大手术后7d,发生 DVT的有3例,行大手术后10d,发生 DVT的有1例;在防范组中,行大手术后3d,发生 DVT的有5例,行大手术后7d,发生 DVT的有1例,行大手术后10d,发生 DVT的有0例,显然防范组的预防效果优于控制组,P
3.讨论
静脉壁损伤、血流滞缓和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普外科术前准备常嘱患者禁食、禁水、灌肠并行胃肠减压,如补水不足常致患者处于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手术过程中长时间仰卧、术中制动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淤滞;手术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减少、郁滞。手术创伤使组织因子释放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出现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创伤导致组织水肿引起静脉回流障碍,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而形成血栓; 恶性肿瘤分泌癌性促凝活性物质,导致肿瘤患者血液系统异常激活,易发生DVT。
选用低压预防型GCS,踝部压力18mm Hg,渐次向上递减,符合国际标准的医学压力梯度,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心脏,确保下肢静脉血液的良好循环,防止下肢静脉淤血,减轻术后引起的血液黏稠度和回流受阻; 通过降低及阻止深静脉扩张,保护血管内膜不受损伤,阻止组织因子释放,从而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实验报道,在行普外科大手术之后,患者生成DVT(深静脉血栓)的概率:30%到50%,DVT的生成率和手术持续时间是正相关的,手术1小时到2小时显现DVT(深静脉血栓)的概率:10%到20%,手术2小时到3小时显现DVT(深静脉血栓)的概率:40%。据研究,深静脉血栓和PE(肺栓塞)有很大的关联,超越50%的深静脉血栓者发生症状不明显的PE。此外,在PE者中,有80%在患PE的同时存在症状不明显的DVT[5]。为了探讨在普外科大手术之后预防DVT(深静脉血栓)生成的要点和措施,对控制组的普外科大手术者通过基本预防策略来防范DVT(深静脉血栓)的生成,对防范组的普外科大手术者通过基本预防+GCS(即为:渐进型的压力长袜)策略来防范DVT(深静脉血栓)的生成。在控制组中,DVT的总发生率:51.61%。在防范组中,DVT的总发生率:20.00%。显然防范组优于控制组,P
参考文献:
[1]陈明霞,杭菲,王君波. 渐进式压力长袜在预防普外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9(16):104-105.
[2]尹芝华,宋娟. 骨科、普外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 中国药业,2009,23(17):1058-1059.
[3]陈志. 骨科大手术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回顾性调查[D].中南大学,2012,19(11):169-170,18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