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长沙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自1991 年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拉开了长沙开发区建设的序幕。截止2013年底,全市形成了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四区八园”(含工业集中区)的骨干园区格局,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园区8个,每个区县(市)都有1~2个省级以上园区。“四区八园”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4个,完成产值5772.8亿元,实现增加值1549.3亿元。

(一)发展速度较快,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发展速度快于全市水平,积极引领工业快速发展。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完成产值5772.8亿元,是2006年的8.2倍,年均增长31.9%;实现增加值1549.3亿元,是2006年的7.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6.5%,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

(二)总量占比较高,增长贡献不断扩大

在“园区兴工”战略的引领下,全市工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成为了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58.4%,比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园区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074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44.6%,其中亿元以上企业667家,占全市的55.6%;200亿元以上企业4家,占全市的80%;规模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企业占了83家。

(三)科技投入较强,创新程度不断提升

园区企业对创新能力和产品转型升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研发经费投入较高,推动效果良好。2013年,园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99.9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9%,比全市规模工业的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科研投入推动了产品、工艺的创新,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874.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96.1%;新产品产值占园区产值的比重达32.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9个百分点。园区企业高技术产品增加值达281.7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8.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7.1个百分点。

(四)发展质量较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产业发展看,第二梯队力量加大,多点支撑逐步形成。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快速发展,园区工业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业独大”的局面有所改善,多点支撑的格局初步形成。2013年,园区33个大类行业中,增加值占比超过5%的有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5个行业。5大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为34.2%,比2012年减少8.7个百分点;其余4大行业占比为30.3%,比2012年提高6.8个百分点。

二、长沙园区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一业独大”难改,影响平稳发展

近十年来,长沙工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中联、三一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业高速增长,同时也造成了“一业独大”的局面,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长沙经济的走势,过度依赖以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工程机械业的问题比较突出,为长沙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埋下了隐忧。2013年,园区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34.2%,是第二大行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近3倍,比占比超过5%的其他4个行业合计占比(30.3%)还高出3.9个百分点。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速下降4.5%,影响园区增速下降2.2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速为13.9%,近10年来第一次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目标定位不清,影响长远发展

对于单一园区来说,由于资本、土地、管理等资源有限,不宜发展太多的产业,应明确目标,集中力量抓住1-2个重点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才能做大做强,实现园区快速发展。但是,长沙大部分园区,特别是小园区,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明显的龙头行业,目标定位不清晰,主导产业散乱,带动作用不强。2013年,除了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外,其他园区第一大行业增加值占比均低于50%。从前两大行业看,天心经开区占比为51.0%,雨花经开区、暮云开发区、浏阳集中区、隆平高科技园、金霞开发区均低于50%,金洲集中区低于40%,反映出主导行业不明,产业集中度低。

(三)投资招商偏低,影响持续发展

近年来,长沙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在25%~30%之间,低于同期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长沙工业投资占比为32.0%,低于全省水平10.6个百分点。“四区八园”工业投资虽然比上年增长26.5%,但比园区全部投资增速低11.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3.2%,比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占比低4.2个百分点。同时,长沙工业投资产业层次偏低,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轻工等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比重仍然偏低。2013年,在全省确定的12大优势产业中,长沙的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主导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仅为19.7%。

(四)人力资源缺乏,影响科学发展

从园区管理看,缺少专家型领导和管理人才,园区的行政化趋势日益明显,成为领导干部的“安置区”,园区管理人员懂经济的不多,缺乏工业发展思维,加之园区考核成果没有完全与干部运用挂钩,考核体系中对工业发展指标有所弱化,园区发展工业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干事创业的氛围和工作激情。从企业发展看,企业高素质人才紧缺,用工有效供给不足。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9万人,比上年增长4.4%,低于规模工业从业人员增速1.0个百分点。2013年企业景气调查情况显示,22.5%的企业认为“劳动力供应不足或技能欠缺”导致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成为仅次于“订单不足”的第二大影响因素。

三、加快长沙园区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统一工业发展“首位”思想

工业是社会物质的主要创造部门,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工业,推动长沙经济转型创新发展。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没有第二产业的高度发展,没有第二产业创造的利润作支撑,第三产业就成了无源之水,很难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是长沙经济的“第一推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国内“三期叠加”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发动工业经济这个“引擎”,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二)统筹规划园区发展战略

要立足全市的宏观发展统筹规划,谋篇布局,确定全市园区发展战略。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各园区的空间、产业和项目统筹力度,整合发展资源,避免同质竞争。加大空间统筹力度,出台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布局园区发展空间。加大产业统筹力度,根据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各园区现有的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各园区的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二是明确产业重点。围绕园区五大主导行业,加快推进产业优化调整,大力推动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创新与生产,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合理控制有色金属加工业的发展,稳妥推进两型发展、绿色发展;促进专用设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努力稳住生产,有效化解经济下行风险。三是提升产业层次。以高端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扶持和培育力度,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及节能环保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优先发展,抢占产业链高端,新推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推动产业高端化。

(三)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

各园区要根据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坚持工业立园、特色兴园,科学确定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一是确定主导产业。要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长远发展目标,本着错位布局和优势发展的原则,确定主导产业,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既考虑单个园区的资源、能力局限,又考虑可持续发展,每个园区基本确定三个主导产业。除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前三个行业的聚集度已达到60%以上外,其他园区产业聚集度低,规模较小,必须重新进行规划,确定主导产业。二是加大项目引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立园兴园,特别是对于主导产业不明确、经济总量较小的园区,要加强主导产业项目的引进,以一个大的项目实现一个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要加强招商部门、产业部门、建设部门和各园区之间的沟通协作,针对园区需求和产业发展,重点引进谋划和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投资规模大、生态环保的新项目、大项目,全力提速项目储备和开工。三是促进集群发展。以产业链集群发展引领园区目标,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推动园区产业由单纯的企业集聚向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链齐备的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框架、支柱产业为支撑、拳头产品为重心、配套产业为依托的园区工业集群体系。

(四)因地制宜完善配套服务

各园区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进程和建设力量,加快产业开发覆盖范围的配套服务,让园区成为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城市工业经济综合体。一是要推动提标提档。要追求高水准、高档次,以好的软硬环境,增强对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吸纳能力。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注重园区发展的功能配套,要象打造城市新区一样建设和管理园区,全面提高园区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实施满园扩园。力求做到园区规划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公共服务就覆盖到哪里,项目布局就延伸到哪里,标准厂房就建设到哪里,做到签约的项目抓紧开工、闲置的土地依法收回,实现高强度、高产出、高效益开发。三是要加强生产服务。要加快仓储、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建设,提高园区企业的产品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第2篇: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深圳市 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 路径

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它是以重大科技突破与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以培育未来经济发展新动力为核心,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产业结构战略转型为主要目标,不断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需求,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自从2009年深圳市推出互联网、生物、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后,以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三大产业为领头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深圳三大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产业总规模约 1400 亿元,同比增长35% ;重点企业合计实现税收 120 亿元,比上年增长 52.81%(曾智泽,2011)。三大产业分别增长了30%、24.2%和29.3%。其中,生物产业增速最快,规模超500亿元,生物医疗设备、生物制药产业规模全国领先,生物技术产品已经销售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增长,三大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提高为15.73%,合计贡献税收75.5亿元,平均增幅达到42%,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深圳市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重要抓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正抓紧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发展规划和政策,“十二五”时期将积极培育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20%。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深圳市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量。

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评价

(一)经济基础雄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摆脱全球化金融危机的重要突破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和经济规模的累积密切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在市场上存在许多相互竞争的技术,产品创新速度快,技术风险高,前期投入大。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足够的经济总量积累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需求、丰富的社会资本和外汇储备、完善的产业发展所需基础设施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2010年,深圳市国民生产总值为9510.91亿元,比上年增加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106.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7%;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为300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9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从经济总量来看,近年来深圳市国民生产总值一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平稳快速增长,年均增幅为12.5%。2011年GDP增幅虽略有下降,但是GDP总量却持续增长并突破万亿元,达到了11502.06亿元(见表1)。正是深圳市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强大的经济总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产业规模强大,产业配套支持力度增加

从产业配套来看,近年来深圳市围绕互联网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在和主导产业生产、经营、销售过程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上游和下游的相关产业、产品、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消费市场等方面都加大了支持配套力度,延伸和完善了产业链,较大程度上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深圳LED企业分布在上游衬底材料、外延片,中游芯片,下游封装、应用及配套材料、加工及检测设备等各个环节,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有力的产业配套支持。互联网产业方面,深圳已经有腾讯、迅雷、A8、芒果网等本地产业基础,近期阿里巴巴、百度还将在深圳建立分公司(许勤,2010),从而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与此同时,深圳市把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等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着力培育一批对经济拉动作用大、辐射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目前,深圳有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生物企业60家以上,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7家。互联网领域的腾讯、新能源领域的比亚迪、生物医疗领域的迈瑞等都处于行业龙头地位,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优势显著

随着对新兴技术培养的逐步重视,深圳市近几年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2011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高达11875.6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为3.66%,大大促进了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见表2)。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无论是在技术创新环境还是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深圳市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深圳市在生物医疗设备、生物医药等方面拥有很好的基础,已先后扶持建设了 47 个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了 192 个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在互联网产业领域,扶持建设了 34 个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了211 个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在新能源领域,扶持建设了 27 个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了 67 个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曾智泽,2011)。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为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源泉。华为、中兴是覆盖整个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领域的制造企业,其设备制造和软件开发越来越多,且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四)资源基础较好,市场发育比较成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培育受到人才、资本、能源、技术、市场环境等资源因素的制约。首先,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新兴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其成败取决于是否拥有掌握高技术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人才。深圳市人才聚集、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比较完整灵活,对高技术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强。深圳市大学城、虚拟大学园、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建设,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其次,从能源资源方面看,深圳拥有较好的能源基础。以互联网为例,深圳是国内城市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已成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之一;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深圳的风电技术、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方面拥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实力。再次,在市场环境方面,深圳市拥有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毗邻香港的独特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资金来源单一,科技转化有待提升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近年来,尽管深圳市已经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投资风险大,见效慢,回收期长,银行存在惜贷现象;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对高新技术产业直接投资的热情不高,从而使新兴产业难以获得基本的资金支持,虽然其产品有广阔市场,但因资金短缺,往往不能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当前深圳市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还不够完善,行业、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建设项目向银行和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来源仍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渠道单一。

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够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相脱节,科技与现实经济结合不紧密,经济科技分开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升。目前,深圳市“产学研”的转换除了在互联网产业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外,在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其他新兴产业方面都不理想。一方面,影响了各个利益主体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导致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提升缓慢,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六)产业规划跟进,政策支持力度较强

深圳市是国内较早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城市。近年来,深圳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很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2009年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互联网振兴发展计划(2009-2015)》、《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计划(2009-2015)》以及《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深圳市制定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11年,深圳市又颁布了《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政策》、《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和《深圳云计算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目前正在编制《深圳无线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2012 年)》、《深圳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1-2015 年)。2011年12月深圳市政府审议并原则通过《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送审稿)》和《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政策(送审稿)》。至此,深圳市重点发展的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应规划和配套政策全部制定完成。以上这些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出台,确定了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深圳市还成立了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规划的部署、政策的引导进行产业的战略性布局。并加大政府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的共同投入,调动社会资源大力培育以三大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深圳市政府专门设立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预计每年投入15亿元,计划投资百亿元以上,计划5年后为深圳带来6500亿元以上的产值,支持三大产业迅速形成规模(许勤,2010),这些都将进一步推动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思考

(一)强化科技创新,完善自主创新机制

首先,应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继续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技术创新向产品聚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其次,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力争在基因工程、干细胞、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真正掌握关键核心的、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技术。

再次,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科技企业参与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加强科技应用和现实经济的结合度,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最后,要继续加快“深港创新圈”建设,广聚优质创新资源,促进开放式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

(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一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方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和创业投资资金的杠杆作用,继续增加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投融资,专项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快落实好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税收政策。

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融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加快形成以创业板为核心的产业和资本有机结合机制。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进,2011),加大对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并优化创业投资环境,促进创业投资的健康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壮大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撑环境。

三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积极引导风险投资参与深圳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渠道和途径。

(三)加强人才引进,完善人才培养政策

首先,要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有计划、有目标 、有步骤 、有针对性地引进一大批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鼓励新兴产业领域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李玲、陶锋,2011)。

其次,制定吸引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学者、专家向企业流动的优惠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在新兴领域开展创新创业,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技术及管理人员在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和指导,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到深圳创新创业。

再次,注重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加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可以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着力培养一批熟悉国内外产业情况、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掌握专业知识、具备熟练技能的中青年科学、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和科研团队。

(四)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推进措施,完善考核评价,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是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探索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加快组织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促进各项规划政策的衔接协调,使相关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三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产业监管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加强监管组织体系建设,规范产业市场操作规则,加大通讯、能源、电力、水、交通、信息等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李玲、陶锋,2011)。

四是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部门广、主管部门多、产业间交叉融合,需要多方协调。因此,要统筹协调部门、地区、行业关系,形成发展合力,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战略性新产业的发展壮大(狄乾斌、周乐萍,2011)。

(五)加强市场培育引导,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市场需求是推动战略性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力量,良好的市场环境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首先,要继续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先导产业,不断壮大社会经济,为促进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夯实基础。其次,强化地方政府的财税扶持政策,不断提高政府购买,扩大市场需求,并通过相关措施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再次,不断开发新能源应用、新能源汽车推广等,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不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拉动产业发展。最后,尽快建立和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完善高技术企业进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市场准入和竞争秩序,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曾智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

3.许勤.把握机遇,发展优势,壮大新兴产业[EB/OL].三峡宜昌招商网,http:///zsdt_show.asp?id=2274,2010-6-10

4.甘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完成[N].深圳特区报,2011-12-24

5.进.加快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探究[J].福建论坛,2011(3)

第3篇: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健全协调督促机制

为了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今年1月我省制定下发了《贵州省“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8月又下发《贵州省“十二五”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规划》。这两个规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6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将产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呢?

要建立重点产业和产业链发展协调机构。对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发展,分别明确相对应的省、市、县直部门负责协调,组建专门工作班子,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具体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负责策划产业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并推进其建设。

要健全省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联系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强化“一个重大项目、一个领导挂帅、一个部门为主负责、一个专门班子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加强督查协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及联合会作用,在现有工业协会及联合会基础上推动成立各重点领域的行业协会,指导规范行业发展。

要建立考核督促机制。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指导,跟踪了解和评估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如遇宏观环境重大变化等重要原因,及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奖励办法,强化发展目标专项考核,保障规划落到实处。

充分发挥特色优势

在产业发展方面,贵州具有其他省不具备的特点和比较优势。

资源优势。贵州是能源资源大省,全省电力远景装机容量在4000万千瓦以上,居全国第六位。贵州素以“江南煤海”著称,煤炭保有储量500多亿吨,居全国第五位。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全省矿产已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41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28种居全国前5位。贵州磷矿、铝土矿储量都居全国前5位。而且这些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具有十分优越的开发条件。贵州是生物资源大省,全省有野生植物3800多种,野生动物100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全省有药用植物资源有3924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川广云贵、地道药材”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

有做大做强的基础。经过三线建设,贵州奠定了较好的工业基础,其中在航空、航天、电子等三大军工基地的一些领域,拥有汽车零部件、工程液压基础件等优势产品;开发了压力机盘锻件等潜力产品;对飞机、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转包生产进入了波音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商体系等。2010年,全省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三大产业”的总产值、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指标占全省高技术产业的份额均在9成以上。我们应依托本省的国防工业基础和医药制造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在高端装备制造和相关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等方面有所突破。

区位优势。从区域分布看,全省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和黔南州,即主要集中在黔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渝黔、贵昆、黔桂、湘黔铁路和贵阳至广州、贵阳至重庆、贵阳至成都快速铁路、长沙经贵阳至昆明客运专线在贵阳交汇,杭瑞高速公路、西南出海大通道贯穿其境,是西南连接华南、华东的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区位和地缘优势明显。因此,贵州应借助其区位优势,积极开展与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等发达地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积极承接能矿资源深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的转移。

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设立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递增,专项增加主要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山东省设立了新兴产业和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省政府确定的400个工业调整振兴项目。如,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山东省财政在新能源产业的市场推广、核心技术开发、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给予扶持,仅2009年就投入6.23亿元财政资金。外省的这些做法对我们很有借鉴作用。

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进一步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包括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产业和行业进行适当的惩罚性税收政策,抑制“两高一低”产业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设备投入、产品销售等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通过放宽投资准入限制,利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加强联系,研究政策,争取支持。加强与国务院各部委的联系,认真研究它们的有关政策,围绕优势产业链包装系列项目,争取国家财政、金融、税收等支持。用好用足西部大开发政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努力争取更多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加快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高技术产业综合发展环境。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

一是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例如,贵航集团与北京大学共同研究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系统,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功之路。

二是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三是加快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办法,推动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在省内实现产业化。现在,我省也在实施“火炬计划”,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开发和应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培育和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但是,我们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与外省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如,山东省为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2010年,该省财政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资金增加到2亿元,重点支持47项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所以,我们应加快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办法,同时,还可通过提供试验试用场所、实施示范工程等方式,对重点领域创新产品的试验试用给予支持。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实施和管理为载体,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依托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抓好产业园区建设

一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园区推行“九通一平”,整合国内外资源,加强园区内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和提升园区投融资环境,增强园区专业功能,全面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名牌产品。

第4篇: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西安;SWOT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发展潮流,西安作为国家确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城市、陕西省省会城市,必须在“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关中率先发展”和“富民强省”目标做出贡献。

一、西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SWOT分析

1、优势因素(Strengths)

(1)技术优势:科技研发投入大、成果多。西安科研机构众多,加之近年政府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使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10年西安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7717件,同比增长42.25%,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2位;全年共授权发明专利2738件,同比增长65.8%。科技投入的增加,成果的显现,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人才优势:教育资源丰富、门类齐全。西安是我国重要的教育基地,尤其是高等教育优势明显,具有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特征。2010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0所,在校生73.3万人;另全市拥有职业院校一百余所,在校生14.5万人,每年可为社会输送4万名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证。

(3)平台优势:开发区建设起步早、发展快。西安目前拥有杨凌农业开发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等一批覆盖城市东西南北、功能定位各具特色、发展模式不一而足的各类开发区。其所具有的机制灵活、环境宽松、先试先行等优势,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4)产业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规模初现。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整体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部分行业如电子、航空航天制造业等位居全国前列。2010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17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22.39亿元(见表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下一步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有了较好的基础。

2、劣势因素(Weaknesses)

(1)政府管理水平不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管理引导,但目前西安的政府管理水平不足,由此导致的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依然较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历史上因政府管理原因导致产业发展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西安必须汲取教训。

(2投融资机制有待完善。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在金融支持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发展上一直未有更多的创新和亮点。不仅与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差距在拉大,甚至有落后于重庆、苏州、无锡等二线城市的危险。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西安特点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的投融资机制已成当务之急。

(3)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胜法宝,但西安目前尚缺乏更有效的激励措施,致使人才流失现象依然较为严重。近几年以西安为核心的陕西省各高校硕士以上毕业生80%以上流向外地、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在此形势下,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

(4)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位徘徊。受体制障碍及经济实力不足影响,西安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在低位徘徊,成为技术净流出城市。2011年西安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204.52亿元,其中在本地成交占比不到20%,绝大部分流向外省市。较低的科技转化水平与西安科教资源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也成为未来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

(1)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产业发展。2011年陆续通过的国家和陕西省、西安市“十二五”规划中均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未来将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并进行了具体部署。可以预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极好的政策环境。(2)关天规划的实施为西安提供了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西安提供了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作为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国家将从多方面对西安予以支持,而代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受到重点“关照”。

4、竞争因素(Threats)

基于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需要,近年来国内诸多一、二线城市都先后出台了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计划和意见。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争相将物联网作为各自城市的新“标签”;武汉提出未来将发展半导体及大规模集成电路、节能环保装备等15个新兴产业;成都则专门出台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创意等产业的专项规划。以上城市之间的竞争对地处西部、总体实力较弱的西安构成了明显威胁。

二、西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探讨

第5篇: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产业规划密集出台

据统计,2011年11月份,共有18份“十二五”产业规划出台,仅11月28日一天,工信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就出台了包括《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内的8个产业规划。目前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还有纺织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质能源、软件行业、家电、医药包装、节能环保业、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

据悉,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和卫生部共同组织规划的生物医药规划在内的“四个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经上报,预计的时间将在2012年初。

由发改委牵头,汇集环保部、财政部、国税总局、央行等多部委意见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历经5稿,即将提交相关部门会签。

医疗行业也在近期密集出台了一批包括《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内的产业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等规划也将在近期出台。此外,通信业、文化产业等相关规划也已上报有关部门,预计将在近期出台。

“保增长”新动力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GDP增速从2007年的13%大幅下滑到9.6%,为了解决经济增速、工业增速快速下滑的问题,我国出台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成功拉动我国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时至今日,在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有进一步衰退可能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也不可避免地再次走到了下滑的十字路口。专家普遍认为,加快寻找、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支撑,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仅是我国应对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的基础,更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为了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并以此作为我国下一轮经济的新增长点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华融证券分析师肖波认为,以往我国过度依赖外部资源、依赖国家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外部需求持续萎缩的情况下,这种发展模式必须要得到转变,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为了转变现有的经济模式,这也是“十二五”规划出台的大背景。

此前,国家曾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按照近几年我国GDP发展速度及规模测算,预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达4.3万亿,2020年将达到11.4万亿,在2011年至2015年间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速,2016至2020年要实现21.3%的年均增速。

业内人士表示,从国家的发展目标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成长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最大的增长点,伴随2。12年进入经济调整期,我国经济增速与工业增长速度会平稳回落,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将超过整体工业增速约10个百分点。

掘金战略新兴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密集出台,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觉,也让市场担心如此多的产业规划是否都能落实到位,不过日前有外媒透露,美国商务部部长布赖森称,中国已向到访的美国官员确认,未来5年计划对战略性产业投资1.7万亿美元(约1018万亿元人民币),此举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力图让增长动力向清洁和高科技产业转变的决心。

国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支持将是行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市场人士认为,随着产业规划的陆续,市场将掀起一波“掘金潮”。

机构普遍认为,由于政策微调的反弹行情已经告一段落,在政策出现实质性放松之前,市场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业绩稳定的大消费行业以及政策导向明确的新兴产业。

瑞银券在投资策略报告中指出,中国市场目前已体现出对传统周期性板块的抛弃和对消费新兴行业的青睐。2012年,投资机会更多存在于主题横行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中。

第6篇: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效益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情况

(一)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它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特性,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有效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粮食、环境、气候、健康等问题,也将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以及空间海洋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如技术不足、设备落后等制约瓶颈问题。但总体来说,发展潜力巨大。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它以重大技术突破与发展以及潜在的广大需求为依托,能够将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相结合,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相结合,是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二、山东省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积极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主板上市;在对海外人才的引进上,也向生态保护与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海洋科技开发等重点领域倾斜。此后,随着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政策的深入推进,其中太阳能产业规模和生物医药产值已位居全国第一,全省风能和生物质能也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省市之一。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以及海洋科技开发等成为山东省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山东省转换方式调整结构的关键环节和步骤。

(二)发展前景

早在2010年初,山东省便在《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包括新医药及生物、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后在全省范围内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尽快扩大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东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的“四新一海”战略以及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出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今年,山东省通过省级财政安排2亿元、省基建基金安排2亿元设立省级新能源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新能源生产、推广应用和技术研发等环节的资金扶持,加速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同时,大力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省级财政每年筹措20亿元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等,推动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瓶颈制约

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收到技术创新不够的制约,对于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共分为技术实用化、产品商品化以及经营市场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技术上的创新和资金上的支持,缺乏技术创新必然会造成技术瓶颈,终究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发展。而且,因为由于进行技术创新,势必造成造成一定的高风险性等不可避免的特点,因此,许多企业宁愿维持现状,生产利润空间小的产品,也不愿意冒风险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兴产业的新产品。比如:由于在太阳能技术尤其是光伏发电技术上的不成熟,我省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构建情况还很不成熟,在并网上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技术资源的原因,我省的核电、光电以及生物质电的发展空间几乎是刚性,因此,如果不能突破在此方面上的技术障碍,产业将难以发展。

(二)部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整体竞争力较弱

由于部分新兴产业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同时又缺乏具有能够主导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因此难以形成增长极和发挥推动效应,从而影响了新兴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比如说,山东省西部的新材料产业缺乏主导企业,整体竞争力较东部较弱。

(三)某些产业支持性资源供给不足

在能够影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持性资源如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上,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普遍面临着供给不足的问题。

1 用于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需要完善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体制,我省在加大对此些战略性资源以及政策投资的同时,发现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论述融资角度这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因此投资风险相对较大,而银行等金融信贷的规模较小,因此从直接融资角度而言,由于新兴产业投融资产品的缺乏及存在高风险等特点,所以投资者较少。因此,受到上述融资限制,企业资金匮乏,导致研发投入少。并且,相关高校和科研院等机构,所作为相应技术主要提供者而言,也存在缺乏资金进行自主研发等特点。总体而言,我省在研究发展经费投入上存在不足,从而制约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

2 我省在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方面还是存在供应不足的问题。由于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持续快速发展,因此相对于这样的发展速度,高素质有能力的创新人才的供给便存在相应不足的问题。虽然我省对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激励政策在不断完善中,但是还是存在相应的不足,我省许多地区缺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建立有效地高素质的创新团队和管理团队便成了问题,从而制约了高新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难以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及实现产业化的发展。

3 政策体系不健全。有效的扶持政策是发展新兴产业的有力保证,目前涵盖产业、财税、金融、科技创新、人才、土地等政策的支持体系尚未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府规划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比较散,难以产生集群效应

由于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些部分缺乏科学规划,因此造成区域布局不集中,较为分散,就那新材料产业来举证,在高技术陶瓷、特种纤维、高分

子材料等领域,我省拥有烟台万华、烟台氨纶、同大海岛新材料、山东东岳、山东工陶、威海光威、泰山玻纤和中材高新、莱芜爱地、威海拓展纤维等一批新兴新材料企业,这些企业虽然都发展很快,效益良好,但是由于距离非常分散,产业集群化发展水低,因此不能产生集群效应。而相关工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重要载体的作用由于地域分散不明显,因此不能发挥集群效应,难以形成新的增长极与发挥辐射作用。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开发滞后

我省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虽然早已开发出来,并且商品化,但是由于存在市场推广不力以及宣传与营销渠道滞后等原因,市场占有率一直不高。比如说,以时风集团的电力轿车为例,虽然性能很好,但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市场占有率一直上不去。

四、对策

(一)大力开发市场,做好新产品的推广

做好新产品的宣传工作,让新产品广为人知,提高公众认可度。由于是新产品,要做好市场推广工作以及建立有效地营销渠道,使新产品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有需求的消费者手上。

(二)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困境

1 制定财税扶持政策

一方面,加大财政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另一方面,对纳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给予贴息或税收减免。

2 完善新兴产业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在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之外,还要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创立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扶持区域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吸引外来风险投资基金来拓展业务。鼓励企业或个人等各类民间资本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针对新兴产业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产业竞争力

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在对先进技术的开发、掌握和应用上,重视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保证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需要做到:一是加强产学研之间相互配合与写作,提高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及行业协会应促进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经常进行交流,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联系,快速将科技信息和知识转化为新产品,同时,根据企业的要求,解决企业在产品或工业创新中的困境,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二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技术创新。(1)坚决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法》和《专利法》,保护技术创新企业的利益;(2)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等方式获取收益。地方政府要贯彻技术参与分配的原则,通过专门中介机构正确评估创新成果的价值,保障创新者的利益。三是要加强对于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并注意加强对于技术成果的扩散以提高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主要通过设立公共研发中心的机构和渠道来加速通过扩散引入的技术成果,扩散渠道包括:增加关键技术与新技术的有效供给;加强对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加强技术信息共享的力度。

第7篇: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兴产业;低碳经济;能源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2011年11月,我国政府出台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1]如何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壮大新兴产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新兴产业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发展问题,旨在促进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的特点

我国传统生产模式下的产业过度依赖石油、煤炭等能源,这些能源不可再生,且在应用消耗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而与传统的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则有效降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逐渐摆脱工业生产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新兴产业具有低碳特点,与传统生产模式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不同,新兴产业经济环保、高效节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为我国营造健康、绿色的生活空间。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发展新兴产业的对策

未来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是资源、能源的储备较量,谁拥有丰富、大量的资源,谁就能在市场调控下占据优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我国具有前瞻性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全面贯彻低碳技术与低碳理论,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积极的意义。

1.调整产业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更大的挑战,我国迫切需要调整与改革产业结构。为了应对能源逐渐枯竭的严峻形势,有效实现经济增长,我国要从根本着手,从产业源头减少碳污染。因此,我国应加大产业调整、改革的力度,更新耗碳量巨大、耗电能极高的陈旧设备,采用具有节能减排效用的技术与设备,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同时,我国应进一步严格控制落后产能,号召各企业单位做好执行项目开工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工作,统一并加快以低碳、高效、少污染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我国各企业单位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新形势下力求与时俱进,调整内部结构,引入环保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而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贡献。

2.制定低碳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有效地改善环境污染局势,缓解能源的消耗压力,我们必须全面、清晰地认识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必须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长远的低碳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各企业认识低碳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明确发展思路,确定目标任务。只有这样,我国各企业单位才能顺利地调整内部结构,为实施低碳可持续战略奠定基础。

3.大力开发低碳能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源技术正朝多元、高效、环保、可再生的方向发展。过去我国为发展经济应用的传统能源都存在低效、高污染等问题,有的能源在开采消耗的过程中会严重破坏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且大多数能源都不可再生,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这一局面,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是徒劳,因为破坏了生态自然,就如同走上了一条毁灭之路。因此,我国将大力开发新型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诸如太阳能、生物能、热能等绿色能源的利用率,以新型低碳能源代替传统能源,进而维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加强国际间交流来往

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利用新型能源力量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进程,加快新兴产业的建设脚步,就绝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始终与国际技术前沿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内,紧追国际趋势。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科研往来,积极吸纳、借鉴、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争取到技术支持,才能进一步实现新兴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将我国的产业发展引领至国际水准。

三、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2]对于我国而言,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逐步实现向新兴产业的调整转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条件,我国应有效采取发展策略与手段,制定切实发展规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新型能源,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力度,进而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推动经济快速的发展。”[3]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明娟.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5):34-35.

[2]吴小平.低碳经济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思考———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J].时代金融旬刊,2013,(8):33-35.

第8篇: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按照计划,接下来西安市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航空产业集聚化发展、航天产业高端化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多元化发展、生物产业突破性发展、新材料产业特色化发展、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和高技术服务业智能化发展。同时,西安提出了以实施大中型飞机研制、航天技术应用、集成电路及通信设备、移动互联网和创新型药物等3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业工程为支撑,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智慧”产业逐渐集中

西安高新区作为国务院确定建设的6个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之一,目前形成了集成电路、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六大产业集群。2011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095亿元,占园区总收入比重超过80%。

据了解,这主要得力于近两年西安高新区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历史机遇,及时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设立了每年7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和3亿元的保增长专项资金,启动建设了软件新城、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和环保产业园,初步构建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以通信、光伏与LED、电子元器件、电力设备、汽车、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创新型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推动了西安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航天恒星、合众思壮等企业为代表的卫星导航产业,以应用材料、延长集团、有色集团、电子集团等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和LED产业,以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炬光科技、华科光电等为代表的激光应用与新一代显示产业等。在这些企业带动下,产业上下游的企业纷纷进入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为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聚集的平台。

自2011年以来,美国霍尼韦尔、英特尔、通用、法国施耐德、爱立信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人驻西安高新区,充分体现了西安高新区转变发展方式,围绕新兴产业“招大引强”、“做大做强”的发展策略。西安高新区有关领导表示,西安高新区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六大工程”,即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工程,“鲨鱼苗”企业培育工程,产业领军人才引培工程,产业应用示范工程,产业平台建设工程和产业链补链、扩链和强链工程,支撑产业集聚发展,使高新区成为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预计到2015年,西安高新区将在军民融合通信、物联网、光伏等领域建设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重要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产业比重由目前的30%提升到50%以上,并在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10家,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构筑起具有创新活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成大数据产业集群

大数据成为继云计算、物联网等后又一技术产业发展热点,具有体量大、类型多、数据速度快、价值密度高四大特征,未来应从应用引领、创新发展、务实推进三方面着手发展大数据。

陕西省工信厅副厅长蔡苏昌全面展望了陕西大数据服务产业,他说,陕西大数据服务产业发展将以政务大数据汇聚为突破口,立足于国家政务信息资源处理与服务,聚焦政府和公众的关联产业,为国家部委和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提供支撑,带动陕西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到2017年,建成以西成为核心的国家级大数据处理与服务产业集群,成为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的汇聚地,社会信息资源的集散地,

具体来说,陕西大数据服务产业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12-2013年是导入期。以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为支撑,以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为基础,构建基于高性能计算的大数据处理平台的技术环境,以网络社情民意调研分析项目为切入点,搭建平台、架构,完善商业模式,组建运营公司,初步形成构建大数据服务产业完整产业链。2013-2015年是建设期,也是战略机遇期。根据人口、林业、社情民意调查分析、社会管理与服务、金融等领域对大数据处理需求,同时积极承接国家有关部委和央企数据中心或灾备中心落户,形成和带动大数据相关配套服务业发展,从而形成大数据产业洼地。2016-2017年是成长期。由数据资源聚集吸引,围绕国家基础数据的上下游产业流入,带动产业聚集,形成以政务大数据服务产业为核心的高粘性信息服务产业生态。建成以西咸信息产业园为核心,以西安高新区、经开区为两翼的大数据处理与服务产业集群。

第9篇: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点

产业发展重点相对集中 浙江省新兴产业在九大重点推进产业中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产业,《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指出,2011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31.1%、18.8%和13.6%,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总额的26%、21.8%和15.9%。2012年,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的产值合计占了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57.3%。

产业发展区域相对集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相对集中,《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指出,2011年,杭州、宁波、绍兴和嘉兴在总量上位居前4位,这4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65%,其中杭州为23.2%。2012年,宁波、杭州、绍兴、嘉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为3030.94亿元、2955.37亿元、2074.73亿元和1232.62亿元,这4个市的产值合计占全省的67.2%。

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是浙江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浙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浙江省中小企业众多,所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在粗放型发展模式下,企业不需要自主创新,仅靠数量扩张就能获得高额利润,加之创新周期长于扩张周期,在利益驱动下,多数企业宁愿选择扩张式经营,而不愿在技术、产品的创新上多下工夫。这就导致许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技术含量上居于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

转型升级较为困难 尽管浙江省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转型升级步伐亟待加快,但是其转型升级方式主要停留在技术改造上,彻底转型和自主创新转型的比例不高。

协同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需要在企业内部、企业与高校、产业集群等三个方面开展协同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内部协同创新 整合企业内部各个管理部门,围绕企业核心技术,整合企业生产要素和资源,完善企业制度、管理模式、技术开发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 基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特点,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企业给对口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研发平台和硬件支撑条件,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企业需求研发富含技术含量的市场所需产品,充分发挥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与科技作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集群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从集群整体的创新能力出发,提高集群的协同创新水平,取长补短、强强联合,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能力。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浙江省的整体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如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是我们正面临的艰巨任务,而其中发挥协同创新机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则是我们应该长期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哲.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协同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钟荣丙.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 改革与战略,2013(2)

[3]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EB/OL]. http:///newsite/sanji.asp?id=223807,2013-11-1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