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课题申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
随着我省高中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校本选修课成为课改工作的重点,顺利实施校本课程,既符合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笔者根据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指导意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1.政策依据: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甘肃省和兰州市实际,同时体现学校实际,满足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要求,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指导思想:遵循新课程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需要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的需要。
3.校本开设学校校师资力量雄厚,硬件条件完善,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条件。
二.校本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准备阶段: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审定
申报:由教师个人或小组确定课题后,填报“校本课程开设申请表”,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名称、目标、条件保障、课时数、考核方式等,交教务处归纳整理初审。
审定:审定的依据是,确保开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合理形成。凡符合要求的可安排开设,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对不符合的或者重复的课程,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虑课程或者择优选择。初审通过后,列入《拟开设高中选修课程Ⅱ(校本课程)设置计划表》,提供给学生选择,如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20人,这门选修课予以取消。批准后可编写教材。教材可自编、与他人合作,也可改编,还可收入学生成果。
目前暂定各校本课程的长度一般不少于36学时。
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流程
选课:教务处公布选定的校本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结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建议,选择各类课程,填写选课志愿。
实施: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或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教学或活动。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起临时班级、组,认真组织教学或活动,安排学生的练习或活动。
评价:考核评价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然后确定学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所写的小论文、作品、制作、活动、测试、竞赛等方式完成。
调整: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及学校教务处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价选修课学情情况,研究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结合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调整,使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符合学校的育人目标,更贴近现代生活和学校学生实际。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校本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时展需要,适合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基础内容,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课程结构设置为:①生活艺术类;②兴趣爱好类;③学科延伸类;④学术讲座类。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制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我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扇窗口。
1、组织机构:校本课程开发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牵头,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构思和策划以及校本课程的审定、指导和对课程的安排、考核、评价及调整。高一年级全体教师为主体,积极配合落实完成各项工作。各学科备课组组长负责对本组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统筹协调,争取能开出一些能够展示出本学科学科特色的精品课程。各班班主任做好宣传工作并且指导本班学生做好选课事宜。
2、课程管理
一、“自主教育”文化的传承与生长
学校以“打造自主教育办学个性”为主旨,实践“悦纳经典一师生共读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太湖文化”、“科技教育一自主创新发明”一体三翼的学校自主特色文化。
一是悦纳经典,催发学生自主积淀。主要从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经典氛围创设三个方面,配合组建专业阅读指导队伍。根据学生年段特点,确立共读书目并在全校铺开“师生整本共读”,定期开好读书交流会,共读指导中心组的成员每学期上好一堂读书交流公开研讨课,期末完成阅读评价,推出“优秀书柜”和“阅读之星”评比活动。
二是走向实践,促进学生自主成长。我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校自主性课程体系。学校特色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已形成两大系列(太湖人文科学文化内容和自然科学文化内容)、四大板块、近二十个主题。结合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已经酝酿开发编写了“太湖文化”两个系列、八个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适时地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其中,《太湖蚕桑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获得了江苏省优秀科技实践活动评比一等奖,学校校本教材在省级评比中获二等奖,目前正在续编“走进太湖文化”系列德育类校本教材《太湖孝贤》。
三是科技教育,伴随学生自主发展。首先,地毯式普及。学校大力宣传普及科技知识,激励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其次,梯队化提高。建立健全各种科技类社团组织,使一批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最后,高品质收获。多年来,我校在各级各类的科技创新评比活动中收获颇丰,学校被评为“吴江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
二、自主探究课程的整合与深化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以突出“本土、特色、自主”为宗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社团活动课程,搭建环境课程、主题节课程,深化学校自主探究课程建设,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学校的特色课程。
一是经典课程。根据自主教育办学特色,有主题地建设校园文化,对校园中的路、园、廊都精心规划。以自理路、自治路、自强路、自律园命名,启德文化廊和学生候车室分别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三字经”和《弟子规》,为纪念建校100周年的圆梦亭已成为学生闲暇休憩或学习阅读的理想场所。
二是实践课程。学校坚持从地域出发,紧紧依托太湖文化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校自主性课程体系,形成了“走进社区,感悟生活”的特色目标。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三是活动课程。根据学校教师特长,依托社团开设了各类活动课程,有健美操、江村文学社、悠悠墨香书法社、太湖糕团社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专长选择社团开展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自主笃学管理的优化与践行
在“明德笃学”校训的感召下,我校进一步夯实教育教学质量,在扎扎实实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践行“自主笃学”这一根本原则。
一是构建有效机制。通过教代会,出台了庙港实验小学《教师绩效考核方案》、《教师教育教学规范考核细则》等系列制度,健全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了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二是突出有效管理。学校遵循校本教学研究管理“为了学生,基于学生,在学生中”的原则,努力追求教学研究管理的有效性。一方面抓作业训练,作业布置首先体现夯实基础,又突出研究性、实践性、探索性作业的适时设计。其次各年级段、各学科均有特色作业:低年级语文建立错字本;中高年级语文加强阅读训练;数学学科建立学生错题本;英语学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另一方面抓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定期进行学科质量调研和信息分析反馈。既有教研组层面的分析,又有教务处层面的分析,还有班级教师层面的分析。
三是加强有效研究。我们把“微研究”作为研究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研究的领域更具草根性――重点研究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有效性,使之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一项常规内容;研究的形式更具多样性――每周由骨干教师挂牌示范研讨,每月组织青年教师沙龙,举办校际专题研讨活动,每年举办面向全区的公开教学研讨活动等。研究的过程更具参与性――降低了研究起点,落实了研究内容,完善了研究层次,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有所收获。
四、自主科研态势的转变与创新
学校教科研组织建设以苏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太湖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为主线,把好课题研究的过程关。
一是从组建到申报。学校尝试从原来“要我科研”向“我要科研”转变。组建教科中心组、教科协作组等,从原来的“官方”组建变为自愿申报,有意向的自愿申报教科中心组、教科协作组、特色课题组、学年课题组等,学校为有志于教育科研的教师设定一些“优先”权,比如,优先推荐发表文章、优先外出观摩学习等。
二是从压担子到选担子。在每学期对青年骨干教师实施百分考核制度的基础上,从原来的“作业”变为学期初的自我发展规划。教师设定自己学期开课的级别、成果发表的级别,再由学校校长室协同教务处教科室根据教师意愿为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变压担子到自由选担子,也为学校甄选科研梯队储备力量。
关键词:校本课程;特色;构建;例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25
2010年秋重庆市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全市学校逐步建立,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如何开发适合学校实际,具有学校特色,真正体现其教育功能,克服表面化、形式化的校本课程,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以渝东南民族地区市级重点中学――重庆市黔江中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为例,浅析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特色的构建思路。重庆市黔江中学校,始建于1925年,是原四川省省级重点中学。重庆市直辖后,被命名为首批市级重点中学。现有12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8000人,在编在岗教职员工480余人。
一、确立校本课程功能定位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赋予学校课程管理的权利,是学校根据自已的实际调节、补充和拓展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内容,体现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为促进学生更加富有个性地健全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重庆市黔江中学校在实施新课程之初,就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设计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确立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功能定位:(1)渝东南民族地区自然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优良、民族风情浓郁、民俗乡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民族地域课程资源丰富,有很好的民族情感和爱乡爱校教育素材,学校把民族情感和爱乡爱校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功能。(2)学生的特别需要和个性发展是校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学校把促进学生兴趣、特长、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等个性发展的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功能。(3)学校地处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了弥补国家课程资源和师资不发达的事实,实施好国家课程,学校把调节、补充和拓展国家课程的实施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功能。
二、提炼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校为本”的理念,学校需要考虑自己的办学传统、学校特色和教育哲学,也必须明确学校发展的优势与弱势、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所处地区的特点及周边环境等。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必须有整体设计,根据自已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有自已的校本课程内容特色。重庆市黔江中学校根据自已的实际,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特色。
1. 民族性。即充分利用民族特色,形成个性。渝东南是少数民族聚积地,有着丰富而神秘的武陵文化:一是以巴文化、楚文化为源头的原始文化;二是以土家、苗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利用这些文化优势,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如学校开发了《黔江历史》、《渝东南民歌》等传承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
2. 地域性。即充分利用渝东南民族地区自然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优良,乌江画廊、小南海地震遗址、阿蓬江流域等自然资源是陶冶学生情操,爱乡爱国的生动教材。依靠地方资源学校开发了《生态黔江》、《家在黔江》(黔江地理)等校本课程。
3. 拓展性。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最能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也是缩小地区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径。学校为了衔接高、初中学科教学,开发了《高初中化学教材衔接》、《Ofiice基础教程》等校本课程。学校为了加强学生对某些学科的学习,开发了《诗歌诵读100篇》、《高中数学知识拓展》、《高中物理导学与专题讲座》等校本课程。
4. 发展性。即开发出来的课程必须让学生受到教育、个性得到发展、是本校学生实实在在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真正价值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学校实际出发,选择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开发模式,根据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有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开发了《家电印象》、《电路与电器》、《渝东南民族体育》、《人生导航》等校本课程。
三、探索校本课程管理机制特色
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增强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校本课程管理特色。对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校本课程管理,重庆市黔江中学校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自已的校本课程管理机制:1. 搭建务实的管理机构。学校有常设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和校本课程管理职能科室,委员会严把课程开发规划和质量关,职能科室抓常规和协调联动。2. 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学校建立了《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申报及审核制度》、《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教研及培训制度》、《校本选修课程教学实施及评价制度》等一套适用的管理制度。3. 以课题研究带动开发。学校组织精干力量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专项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通过研究优化校本课程开发途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础教育;体育校本课程;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068-03
A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ment of School-based Sports Curr iculum Development ofChina's Elementary EducationDONG Cui-xiang1, KONG Xiang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inversity, Xin xiang453007, Henan China;2.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4670 00, Henan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level curriculum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pth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 ment 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hina's elementary educat ion, which takes P.E. curriculum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 combines with the cha racteristics of school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t aims at providing theor 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sports teachers to develop sports school-based c urriculum.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curric ulum management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构建了国家 、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的出台,实现了课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及课 程管理权力的再分配,给予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较大的自,学校有权对国家层面和地方 层面的课程如何在本校有效地实施进行决策,也可以开发本校的特色课程,这就给校本课程 开发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使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得以应运而生。
就体育课程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学校制定本校的体育课程方案留下了 较大的空间,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呈现出空前繁荣 的局面。然而,在少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各具特色,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不 少学校的校长和体育教师对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还缺乏应有的了解,不知从何入手,这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为此,近几年,作者深入体育课程改革第 一线,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访问,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并上升到理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策略及措施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其目的再于 为体育教师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实地考察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采取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次上都缺少经验。 在目前情况下,许多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并且也取得了 显著的成效,而国家和地方层次上还没有出整的制度、政策及实施细则。但是由于这些 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必须以属于学校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出现的问 题为依据,所以在现行条件下,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层次上的策略选择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 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研究证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主要有:
2.1.1 借助课题研究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即在国家的课程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借助于课题申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带动校本课程 开发活动的开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性研究。这种策略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已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河南省濮阳高新开发区实验中学的“以创新运动项目(三步球运动项目的开发)为特色” 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1],和郑州八中的以“拓展运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 发是借助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多元实践研究》 而完成的。
锡山高级中学的“以必修+选修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国家体育总局体 育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兴趣体育实施研究》的立项而完成的[2]。
西安市第53中的“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经验欠发达地区(西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课程结构、资源开 发的实验研究》的课题而进行的[3]。
武汉市桥口区新合村小学的“以传统体育项目(足球)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 助“十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课题《地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课题而完成的 [4]。
2.1.2 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对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或 能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申报、规划制定、活动开 展、课程编制、课程实施乃至课程评价,都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帮助,特别是要借助高等学 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维持和深化发展。锡山高级中学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重要性。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在上海、江苏等地首先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方案,锡山高级中学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学校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选定语文课和体育课作 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并列入江苏省“九五”教育规划课题,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 究的实验。到1997年,随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校本课程研究专家的介入和“校本课程 开发”理念的确立,课程开发进入了规范时期。通过与课程专家的紧密合作,学校在体育校 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了突破。体育课由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逐步走 向“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受到课程专家和体育 课程专家的高度赞同。
2.1.3 加强学校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借鸡下蛋之策并不是长久之计,学校的长远发展还是必须依赖于学校内部发展能力的增强, 特别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即要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实施这一策略时应做 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其对于学校工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考虑采用先易 后难的方式来逐步推进。首先选择一些有条件的课程项目或者单项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积累经验后再扩大范围。如锡山高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性实验阶段,选择了语文阅读 和体育课两门作为重点研究课题。还如,上海市闸北区八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经上级批准 从比较有条件的数学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入手的。这样做一是可以集中优势,使校本课程开发 工作与学校的课程资源相适应;二是可以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积累经验,同时提高教 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师资条件。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来讲,可以考虑从一个运动项目入手,如上海市北附中学的定向运动、武汉市新合村小学的 足球运动、镇江市八叉巷小学的乒乓球运动等。也可以从改造传统竞技运动项目入手,还可 以考虑改编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多角度地进行课程开发。
综上所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多种策略可以采用,具体到每所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本校的各 方面优势、挖掘各方面体育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这里所讲的主要是策略问题,具体到体 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还应采用相应的具体措施。
2.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2.2.1 建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体系1)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领导重视和支持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尤其 是在法制还未十分健全和长期受国家课程统一管理的教育环境影响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更加需要领导支持,只要领导出面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协调各方面 力量,并能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提供保证。为此,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 体系。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体育课程开发工作,进行有关课程开发问题 的决策。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副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体育教研组组长、后勤总务、教务 、学生处的负责人组成。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专家顾问小组,负责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整体设计的指导工 作,及时解决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对课程开发提供全面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支持。成员主 要由科研部门或师范院校的课程专家、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学校体育理论专家、省市地教育 部门的体育教研员以及体育特级教师组成。
2) 建立组织实施体系。建立实施体系是落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如果只有领导体 系,而没有强有力的实施体系,再好的课程设计方案也是纸空文,也是难付诸实施的。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负责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即从学校情境分 析、课程目标拟定、课程方案的设计、课程组织,到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所有工作的实施,这 是非常繁重的一项任务。成员主要由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及社区 人员代表共同组成。
――制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工作方案。确立具体的实施步骤、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时 间安排、主要负责人等。这是保证课程开发有效实施的措施,保证课程开发者有一定的责任 感和时间观念。
2.2.2 给体育教师赋权增能,使之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低层,教师的课程职责就是执 行国家的体育教学大纲,遵循学科专家编写的体育教材及教学要求。其角色只不过是“教书 匠”和“教学机器”,从而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鉴于此,校本课程开发主张给教师赋权增 能,强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教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对于现有的教学材料或课程内容进行合 理的调整、改编,甚至是完全的创新。所谓的赋权增能,主要是指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和增 强课程开发的能力。包括:1) 增强教师参与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执行者的角色使得教 师习惯于服从,他们不但不习 惯于参与式的决策,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并在 参与过程中提高参与的能力。
马什在总结几个主要的英语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后发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在参 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上往往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5]。
2) 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履行“教书匠”的角色不需要有任何的研究意识,也不 需要有任何的研究能力。但是,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并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我国教育界近些 年来也提出,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中的教师应该由“经验型”向 “科研型”转换。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 究者”的任务,对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和自己,还要研究 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
3) 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职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6] 。在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具有“个体户”的性质,要靠他们自己去处理课堂教学中所有问题 ,孤单/孤立是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教师职业的这种特点很可能使教师相互之间采 取独来独往的态度,而不愿意互相合作。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及校 外人士的广泛参与,因而必然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的相互合作,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 课程设计进行评价等。因此,加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2.2.3 实施校本教师培训,让体育教师获得专业成长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育政策上奉行分权主义的国家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方向 性改变,那就是师资培训的重心开始下移,师资培训模式从以大学为基地走向以小校为基地 ,出现了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校本教师培训。其特点,一是以中小学为基地开展教师培训 ,关注中小学校的实际需要,教师缺什么补什么;二是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 系,高校参与学校师资培训的全过程,对中小学进行现场指导;延长教学实习时间,突出教 师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可聘请体育课程专家、学校体育专家或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 等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应围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育与 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育展望、以及国外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等内容为主,以保 证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我国体育教师来讲是一 个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因而学校还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进行反 思性教学。
2.2.4 理论培训与实际考察相结合,发挥示范学校的作用 由于体育教师课程理论比较薄弱,课程开发意识不强,对他们进行课程理念及课程知识的培 训非常重要。因为,课程开发理论注重的是“学理”,属于务虚,务虚是必要的,过多的务 虚则导致虚幻,因此,还要注重课程开发的“技术”,即操作技术,属于务实。务虚是为了 更好的务实,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对于许多教师来讲,认为专家讲的东西与他们的 现实相距甚远,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理论讲座效果甚微。如果能组织起来让他们 到到上海、江苏、武汉等地,开展体育校本课程效果较好的学校去考察,到前沿学校的现场 去亲身感受一下课程改革的热潮,将会起到较大的触动作用。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 教师到发达地区的示范校进行考察,以此来拓宽本校教师的视野,加快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 步伐。
2.2.5 建立校本研究共同体,确保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展开的,不是靠个人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往往涉及到不同成员的参与 。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是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实践证明,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同样也需要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这一共同体 主要表现为体育学院或系的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合作、体育教研员与中小学体育教 师的合作、学校部分教师合作等三种类型。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证明,大学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是必要的。大学体育教 师作为专业研究者不乏对体育教育问题的理论识见,但是如果闭门造车,在书斋里做学问, 不但理论本身没有验证的场所,而且由于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与体悟的缺乏,理论 自身的针对性、现实土壤及意义也就越来越缺乏,最后有可能丧失理论的功用。而中小学体 育教师作为工作在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人员,虽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对体育教学也不乏感性 认识,但对于如何从事研究,如何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有时难免无从着手。这样, 双方就有了合作的愿望,而中小学改革的实际又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其他的必要条件。在中国教育研究体制中,各省、市、区的体育教研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与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工作直接相关,指导着中小学体育教研活动的进行,是教育科研队 伍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体育教研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将有利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如湖北省、武汉市体育校本课程之所以能很好地开展,得益于省、市教研室的体育教研员 长期的指导和合作。另外,由学校内部部分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也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起 到推动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八个年头,八年间,从课程理论研究者、课程管理者到中小 学体育教师都为体育课程改革付出了较多的劳动,回顾体育课程改革走过的路程,尤其是在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存在问题的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作 者通过对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总结,对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用的策略 和措施,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建议广大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实践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考,以期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金明,姬彦忠.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创新体育活动项目 三步球理论与实践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 董翠香.“必修+选修”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J]. 体育学刊,2007(6):83.
[3] 董翠香.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 学报,2008(1):104.
[4] 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85.
关键词:数字技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小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实践到认识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存在三点错误的认识: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搞活动”;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教材”;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加门课”;认为校本课程是考试科目的“二课堂”。凡此种种,都不同程度地曲解了校本课程,与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背道而驰,校本课程的开发处于“低层次”状态。
为此,我们提出了整合资源,以“数字化”形式为主体的校本教材(方案),初步建构“列五校本课程资源管理运行平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开发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我校破解课改难题,打造特色课程的工作目标。
为了克服办学设施、场所困难,我校坚持“建构主义”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和课程思想为前导,以教育技术为手段,开发具有学校人文特色和新技术特色的校本课程。2005年学校申报了中央电教馆“十一五”专项课题,我们采用课题研究办法,“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由点到面,稳步推进,先后开发,22门校本课程。2011年课题顺利结题,被评为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央电教馆一等奖。2012年,我们继续开发与推广,目前,已经完成工作目标:通过资源整合,形成29门以“数字化”形式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初步建构“列五校本课程资源管理运行平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效
1.完善了数字化课程运行平台
即,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建构“课题研究管理技术网络暨校本课程资源管理运行平台。为了实现课题管理和运行的网络化,我校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有利条件,在学校内部网站上开辟了“十一五课题”研究园地(主题网站)。网站按照课题研究及管理运行的一般规律,分两级栏目,第一级分4项,第二级分14项。
2.整合了数字化课程课例资源
(1)课程资源整合。选题确立后,围绕专题从多渠道收集课程资源,主要是从网络渠道搜集音像资源,此外从书籍上寻找相关资源,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其转化为数字资源,然后按照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原则将其整合为校本课程资源。
案例1:生活中的三角形(资源整合)
整合途径:1.生活观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如建筑物、桥梁等,摄录下来,成为第一手材料;2.网上阅读。通过上网搜索有关生活中三角形问题的材料;3.音像制品。收集一些有关三角形问题的音像资料;4.实物模拟。收集三角形的实物,或动手制作一些三角形实物,做些简单试验。5.整合创编。最后将这些材料组合起来,创编教材。
(2)开发校本教材。完成课程资源整合之后,运用教材观念分析资源,应用电子技术的资源优化功能,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案例2:邮票上的中国民居(地理子课题:校本课程应用课――罗毅)
1.拟开发教材主题:《邮票上的中国民居》
2.《邮票上的中国民居》开发方案
本专题以中国邮政曾经发行的一套以中国民居为主题的邮票图案作为蓝本,揭开有代表性的中国民居的特点,并指引同学学会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分析中国典型民居与地理环境(自然、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开发方式:收集资料、在线讨论、制作课件、制作网页、网上交流等。
开发步骤:(下表)
3.学生制作的课件(可点击打开):①云南民居(傣族竹楼);②内蒙民居(蒙古包);③湖南民居-风火墙;④北京民居(四合院);⑤陕北民居(窑洞);⑥台湾民居(三合院、四合院);⑦福建民居(客家住宅);⑧山西民居。
(3)组织课堂实施。
案例3:四川历史文化发展历程
(提示:请同学们重点阅读有下划线标识部分的内容)
本应用课于2009年6月4日在高2009级文科3个班进行。请同学们根据如下提供的学习资源,完成练习题:“考点突破(无答案)”。
远古文明中心:到新石器时代,巴蜀经历了独特的灰陶文化时代、玉器文化时代和青铜文化时代。距今4500年以前成都平原六座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昭示着由于部落的聚集终于诞生出初期的城市文明。(请阅读校本教材:“宝墩古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殷商西周时期古蜀文化,展示了玉器时代的独放异彩和青铜文化的不同凡响。(请阅读校本教材:“神秘的三星堆”和校本教材:“金沙遗址”)。……(略)
鼎盛时期:秦汉时期,巴蜀以“水利殖国”为特征的农耕文明发展起来(请阅读校本教材:“都江堰”),到汉唐时期一直保持着“天府之国。秀冠华夏”的记录。(阅读《中国古代史》P28―西汉官学(请阅读“文翁兴学”)P36―五都;P38―西南夷;P45―东汉说唱俑;P47、48―蜀汉政权(请阅读校本教材:“成都武侯祠”)P52―江南农业的开发;P53、54―蜀锦、益州的商业;P74―“扬一益二”;P83―唐诗(请阅读校本教材“”);直到宋元明清时期,天府农业文明仍处于鼎盛(P88―成都的印刷业;P101―四川行省;P103、104―宋代成都的丝织业和“交子”;P124―“改土归流”)……(略)(执教:成都列五中学历史组:漆兰英)
本课例采用word文档链接形式,将学习、探讨过程与学习内容呈现同步,方式简单易行,教师可以比较自如地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评互评活动,效果很好。
3.优化了校本课程基本结构
(1)技术上,兼顾非数字化。将校本课程信息资源与网络技术整合,实现教材无纸化、数字化、形式多样化,课程载体网络化,是本课题最为出彩的地方,它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中辅助作用。到目前为止所开发的11门类校本教材,均采用文本和电子两个版本。其中电子版本挂在“成都列五中学校园网内网”,充分体现了网络教材的音像互动、声情并茂的特点,其交互性、广域性、超时空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共建提供了便捷。下面是我们从音乐校本教材《四川民歌》(数字版)节选的一部分。
案例4:康定情歌(教材节选)
1.动人的情歌(《康定情歌》演唱视屏,字母为延长情景和歌曲谱)
2.“感人故事”一位老人说,他们十几岁时在康定听见的康定情歌不是今天这个样唱的,那时是这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当时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李依若(链接――李以若的故事,人物图片)
3.历史的回音(视屏)一阵滚滚尘沙在草原上腾卷,……(略)
4.优美的旋律(背景音乐)播放情歌器乐曲,出现字幕:“情歌”词句全部引用了四川宣汉方言土语及宣汉山歌溜溜调作为衬词。此歌风格与宣汉民歌《苏二姐》《绣洛阳桥》《十把扇子》等一致,是李依若惯用手法。……(略)
5.与《跑马溜溜的山上》结缘的音乐家(故事、像片,音乐,画外音、字幕)(略)
6.共建平台(关于《康定情歌》的文字、图片、音屏、视屏、电视连续剧等)
以上片断可以看出我校校本教材具有音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交替、资源丰富、交互性强、便于自主学习、拓展生活与建构资源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从旋律中体味丰富的画面美、情感美和人性美,而且从歌曲的产生背景中品味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的是一种多元的认知。这一点是其他教材难以比拟的。
(2)内容上,兼顾文理学科。文理兼顾,各科有为,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方针之一。语文组开发了两门课程《课外古诗文选读》《历代诗人咏成都》以及若干课例;英语组开发《英语・成都》《列五中学简介》;历史《成都文物古迹解说》《民俗成都》;地理组开发《乡村民居》《自然灾害》;政治组开发了《中学生与法》。而数学组开发了《高中数学入门》《数学系列汇编》以大量生活数学,扩充学生数学视野;物理组开发《高中电学实验专题学习》《高初中物理衔接教学》;艺术组开发了《四川民歌》《列五画语》等。
(3)空间上,兼顾课堂内外。我们不仅开发了与考试学科紧密联系的课程外,还开发了《自然灾害》《民俗成都》《列五画语》《四川民歌》《民居》《中学生与法》《生活中的数学》《科技与创新》《弟子规》等非高考内容。下面我们展示数学课题研究小组的《生活中的数学》执教片段。
案例5:生活中的概率问题
课题缘起:
(链接视屏1:剪接新闻)案例一:不久前,我市有位市民,抱着一日暴富的心理,十几年来疯狂购买彩票,将所有收入,几乎花在各类彩票上,除了中得些小奖外,一无所获。导致家庭不和,夫妻分手,但仍不收手,深信自己会中大奖,是个十足的“彩票痴迷症”患者。
(链接视屏2:剪接新闻)案例二:某单位一位现金出纳员,为了通过票致富,不到一年时间,挪用公款120余万票,结果除有一次中得三等奖外,大都是些小奖。事情败露后,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他的一生被毁在侥幸心理上。
问题探究一:(链接课件)彩票中奖的奥妙(略)
请同学们,充分应用网上提供的资源,联系所学知识,思考两个问题:
(链接课件)(1)彩民甲研究了近几期这种彩票的中奖号码,发现号码06和08出现的次数最多。他认为,06和08是“幸运号码”, 因此,他在所买的每一注彩票中都选上了06和08。你认为他这样做有道理吗?
(链接课件)(2)彩民乙对近几期这种彩票的中奖号码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号码04和09在近几期中奖号码中一次都没有出现,他认为,既然每个号码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那么下一期就该04和09出现了,因此他在所买的每一注彩票中都选上了04和09,你认为他的这种做法有助于他中奖吗?
互助探讨:学生利用网上资源,独立思考之后互相讨论。师生互动,回到概率问题上,找到了彩票中将中的数学问题。
问题探究二:(略)
生活实践:(自制视屏,录像)在某个人流量较大的游乐园,有一中年人在吆喝;“送钱啦!”只见他手拿着一个红色小塑料桶,桶中有且只有3只黄色、3只白色的乒乓球(其体积、质地完全相同),旁边立一块小黑板上写道:“摸球方式(1)若一次摸得同一颜色的3个球,则摊主送给摸球者20元钱;(2)若一次摸得非同一颜色的3个球,则摸球者需付给摊主5元钱。”
(教师提问;字幕)假设一天中有100人次摸奖,试从概率的角度估算一下这个摊主一个月(按30天)能赚多少钱?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将计算步骤和结果,在主题网站上。
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的一些现象,它们都与数学有关系,学生们十分期待能得到解释,这就为校本课程提供了选题。这种课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备受学生欢迎。
(4)执行上,兼顾大小定活。灵活性我校校本课程实施的一大特点:大课小课结合,长课短课结合,定课活课结合,选修必修结合。也就是说,有全校学生参加的大课,如,李阳来学校演讲的《疯狂英语》;新东方英语到我校作的辅导报告,都是全校学生参加的校本学习课程。也有时间很短、内容较少、规模较小的课程,如《机器人》等。学校校本课程有很大灵活性,有的是比较固定的必修课,如《科技创新》《中学生礼仪》;有的是选学的,如《机器人》《美术创作》等;有的是根据学校和学生需要开设的,如《中学生礼仪》《弟子规》之类的课程。
(5)结构上,由单一走向多级。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主旋律,密切联系学校实际,集中体现时代精神,充分满足学生需求。与传统意义上的校本教材相比,我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而开发的校本课程教材具有三个鲜明特色:⑴联系统编教材,而不囿于统编教材。⑵承接国家课程,作适当延伸与拓展。⑶发扬文化传统,彰显校本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作为传承学校文明的文化载体,对于继承学校传统和张扬学校特色,对于弘扬成都文化和传承巴蜀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开发的《成都文物古迹解说》《历代诗人咏成都》《英语》都具有传承文明、解古论今、介绍风物的鲜明特色。
从上表可看出我校校本课程,已覆盖除生物、体育外所有科目,校本课程教材具备纸质版本和电子版本,在省内领先。《成都商报》等媒体,对我校校本教材建设作了专访。2010年我校被省教厅列为“四川省首批高中课改校本学校”。各课题组以“感悟生活、师生共创”的方式,生成了“小、快、活”校本课程。
(6)课程开发,由实验走向实施。
第一、挂在网上,落实到课堂,以网上为主。
我们以“作文开头专题”为例,谈谈网络专题设计课:
案例6:精心打造作文开头(申报材料)
1.专题来源:
(1)“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学生作文通病;60%学生作文开头不妙而导致偏题离题;(2)65%学生希望通过校本课程以专题方式,学习作文开头。
2.专题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好的作文开头方法。②加强对作文语言的锤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网上作文、交流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和实用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①通过此次写作实践和对“人生的价值”的话题探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生命,努力创造生命的最高价值。②增强学生写作信心。
3.流程设计
(1)使用课件:http://
(2)活动流程:
①进入语文天堂论坛:
a.老师(点击此处,进入论坛),引导学生查看置顶贴“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帖子,阅读作文材料和要求。
b.学生(点击此处,进入论坛),实名登陆(请输入真实姓名,密码均是1234567)。
c.学生进入“文学天地”板块的“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主帖,采取回帖的形式写作开头部分,标题可自拟或以用户名暂代。(15分钟)
d.学生即时看帖[在“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回帖,即同学作品]并点评(注意点评符合要求,在同学作品帖后点右上角的“引用”项点评)和投票(在“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的帖子来完成)。
e.共赏佳作。
②博客拓展:
a.点击进入田雨的博客。b.阅读《生如春花之烂漫》。c.阅读其他关于“生命的价值”的作文材料。
第二、大小穿插,长短课结合,以短课为主。
下面是一堂20分钟小课:
案例7:精心打造作文开头(教学流程及资料)
1.进入语文天堂论坛:
①老师(点击此处,进入论坛),引导学生查看置顶贴“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帖子,阅读作文材料和要求。
②学生(点击此处,进入论坛),实名登陆(请输入真实姓名,密码均1234567)。
③学生进入“文学天地”板块的“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主帖,采取回帖的形式写作开头部分,标题可自拟或以用户名暂代。(5分钟)
④学生即时看帖(在“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回帖,即同学作品)并点评(注意点评符合要求,在同学作品帖后点右上角的“引用”项点评)和投票(在“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帖子来完成)。
⑤共赏佳作。(7分钟)
2.博客拓展:①点击进入田雨的博客;②阅读《生如春花之烂漫》。③阅读其他关于“生命的价值”的作文材料。
作文开头十忌:①忌陈词老套。②忌故弄玄虚。③忌开头突然。④忌不必要的解释。⑤忌凭空抒情。⑥忌绕大圈子。⑦忌堆砌名言锦语。⑧忌开头重复。⑨忌盲目写景。⑩忌盲目引用。(8分钟)
附:教案“精心打造作文的开头简案”。
第三、管理多元,落实到评价,以互评为主
我校校本课程的管理采用多元化手法,有的纳入学生常规,如《弟子规》、《中学生礼仪》均与学生常规结合,重在学以致用,落实到日常行为中,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科技与创新》等纳入学分管理。(见下表)
在评价方面,我们坚持教师评价与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诊断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科学地开展评价活动,发挥评价所谓诊断共和激励功能。
4.优化了课程课堂学习方式
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课堂实践、探索和总结,我们归纳出了以下三种有效实施校本课程的方式:
①资源共享式学习。先由师生共同提出学习内容或课题,然后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搜集材料制作成学习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的“校本课程”学习栏目,供课前相互学习借鉴和课堂交流分享,在教学层面上实现了教育过程与活动的共享。以《武侯祠》一课为例,课前教师发贴:“以武侯祠内话古今”为题,请学习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武侯祠的历史、人物、文物、文献、诗文、图片资料,自制一个介绍武侯祠的短片,传到校园网“校本课程-成都文物简介”主页,以供互相欣赏。最后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交流,评选出优秀短片进行表扬。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分工合作,各扬其长,效果极好。
②知识建构式学习。由教师由浅入深分层设计出建构性问题,然后由学生围绕问题,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平台,生成知识,解决问题,随着问题解决的深入,学生的知识不断积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了知识系统建构。以黄鹏《寻踪万里桥》为例,这是“历代诗人咏成都”中的一课,教师通过学习主页,抛出了一串问题:你知道万里桥吗?它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得名的?历史上的万里桥是怎样的?从那些古诗中可以略见一斑?这些诗歌是如何表现万里桥的?你能通过这些古诗想象出当年万里桥的景象吗?万里桥毁于何时?等等问题。最后通过学生共同努力,每一位学生都较为完整地了解有关万里桥的知识,而且突破了语文范畴,对成都人文、历史有了一定认识,培养了他们热爱成都、热爱家乡的朴素感情。
③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从根本上保证其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要设计一些弹性化的、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要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他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去拓展。此外,还必须将学习方式的选择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在实施校本课程中,我们在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要求改学生单一的个体学习形式为同桌、小组或全体交流学习形式;也可将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工,让学生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6-13].
[2]李建平.校本课程信步走来――专家学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十一[N].中国教育报,2001-10-12.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马秋红.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
一、实施综合改革实验项目研究
今年,市教育学会、教育局成功申报和承担了河北省县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我们以“县域三级课程优化组合研究”为突破口,全面启动了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管理与培训”、“教研组织和活动模式”、“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幼儿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农村低龄住宿生学校生活与存在问题”等7个研究项目,同时,根据我市实际,又确定了“职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机制研究”。确定了40所实验校,组建了研究团队,实施了全程管理,现已制定了48个研究方案,举办实验启动论证会,开展了武安市实验区教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为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质量提高等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二、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开展了新课程改革培训,组织部分校长、教师先后到山东、上海等地学习考察。同时邀请全国教育专家、课改实验校校长进行了专题讲座;开展了国家课程计划的执行现状研究,了解了学校对国家课程执行情况,找出了问题症结,研究了相关政策,确保了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和开好。同时,加强了校本课程的研究,重点开发《太极拳》、《书法》、《国学》等校本课程,开发了一套符合地域特色的系列化校本课程材料,先后在实验小学、实验中学、阳邑镇南西井中心小学等校召开了课改研讨会,分别召开初中、小学校长论坛,推进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强化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指导
针对课堂教学“高耗低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深入了开展教师、教研教改、课堂教学“三大革命”,组织会员深入学校,倾听教学意见,展开教学对话,举办专题讲座,随堂听课评课,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及时发现、解决课堂教学的新问题,做好指导工作。先后编写“通案”3万余节,制作优质课堂教学录像120节,同时开展了“走进名师课堂随笔征文”活动,组织教师观摩名优教师课堂教学实录,通过“观一观、议一议、仿一仿、创一创”等过程,广泛开展反思和评议,与名师的课堂教学找差距,收到征文560多篇,促进了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初步改变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效率不高的现状,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县20__年教育工作意见》;以教师的主动发展,促进学生的生动发展,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
追求理念
工作务实、管理精致、努力发展。
主要目标
加强学校规范管理;探索高效课堂新模式,营造科研氛围,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继续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快学校特色建设;加大安全工作力度,追求优质服务。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实现新突破。
重点工作
一、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精致。
1.继续认真执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从小事做起,细化工作要求,将执行“三定一规范”作为工作重点。
2.充分发挥学校行政力量,继续将网行政例会正常化,努力提高行政人员管理能力,要求行政管理做到“两有”:有想法、有思路;“三勤”:勤查、勤说、勤做。
3.要求全体教职工认真执行学校已经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各类安排,积极参加镇教办组织的一月一片的“学校管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等巡礼活动。
二、以扎实举措,促教师的主动发展与学生的生动发展。
4.组织教师认真、反复学习《人民教育》20__年第21期所介绍的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的课改经验:解放“学习力” ——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背后, 思考高效课堂模式的建立,不让每一个学生的大脑偷懒,给孩子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彻底。
5.继续实施教科研一体化工程。推进“微型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争取有一到两个县级微型课题结题,并组织年轻教师继续申报。推行课堂观察与诊断行动。认真组织好各级各类的论文评比工作,提高参与率。制定教师年度的教育科研成果目标,力争所有老师本学期都有文章发表或获奖。
6.抓好师德教育,贯彻落实新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继续深入推进丰利镇师德建设“三三四四”工程(三心——一颗诚心对事心、一片爱心给学生、高度责任心对工作。三讲——讲文明话,不讲粗话、脏话;讲真心话,不口是心非讲违心的话;讲热情话,不讲讽刺挖苦的话。四不失——不失言、不失礼、不失信、不失手。四不准——不准违背课程计划,随意增减变更课程课时;不准网不完成所任学科的教学任务;不准违反教学规律随意增加学生的在校时间;不准无计划布置作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7.抓实校本研修,切实关注全体教师成长。积极组织本校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行政人员参加镇“成长杯、成才杯、管理杯”教学比赛。
8.抓实教学研究,坚持教学“六认真”,及时做好月查,切实提高行政听课校长点评的实效。认真落实学校教学研究活动,使有效教学的研究常态化,积极迎接镇、县的视导工作。
9.在20__年这一“读书年”中,我校将积极推进“书香校园”活动,积极组织师生图书借阅,定期开展读书交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阅读考级,积极参与“新教育实验”,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活动。
10.丰富学生艺体活动,坚持少先队组织的每周一歌活动;扎实开展“快乐大课间”活动;具体落实体育艺术“2+1”工程,促进学生生动快乐的成长。
三、以校本课程开发,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11.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围绕“以排球活动为载体,促学生健康成长”这一学校特色建设目标,营造校园排球文化氛围,继续《快乐小排球》校本课程的开发,构建以排球为主的良好健身氛围,关注学生体本文 育精神的培养与发展,努力把学校的排球文化建设成为学生心智成长的精神家园。
四、抓作风效能建设,引领学校和谐发展
12.提高服务意识,倡导“校长服务教师,教师服务学生”的风气,行政人员要做到“知行合一”要知不足、知民意、知实情,要关注行动、突出实践。
13.厉行勤俭节约,力戒铺张浪费,倡导节约从小事做起,要求每天各办公室值班老师在每天下班时一定要做好“四关”,关灯关饮水机关电脑关门窗。
14.高度重视教育 宣传工作。立体展现学校各部门各个工作环节的情况,做到每周在××教育网基层动态中有信息报导。
15.加大学校安全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加强安全和法制教育,积极创建市、县“最安全学校”。
16.切实加强学校食堂管理,明确责任,让师生满意,确保校内和谐稳定。
逐月部署:
二月份:
1、备课,互阅、评比教师寒假作业。
2、制定并公布学校各部门工作计划。
3、召开教师会,学习县局09工作意见,部署新学期工作。
4、迎接县开学检查。
5、校人签订安全等责任书。
6、迎接镇开学督导。
7、组织绩效考核。
8、书法考级报名。
三月份:
1、 根据本校情况申报镇级教研活动。
2、 庆祝“三八”妇女节。
3、 选拔运动员并进行训练。
4、 组织教师参加“黄海潮”优课遴选。
5、 收缴小学“黄海潮”论文。
6、 组织青年教师参加镇“成才杯”教学比赛。
7、 迎接镇教学视导。
8、 落实校本课程及学校特色建设相关工作。
四月份:
1、 举行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
2、 迎接镇教学视导和质量抽测。
3、 组织中年教师参加镇“成长杯”教学比赛。
4、 迎接镇丰利片“学校管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巡礼活动。
5、 镇运动会。
6、 期中督导、小结。
五月份:
1、 安排好“五一”假。
2、 组织教师参加镇“展师德魅力,塑幸福人生”演讲比赛。
3、 团队活动观摩评比。
4、 镇校分别组织读书考学。
5、 行政人员“管理杯”教学比赛。
六月份:
1、 组织节目参加镇中小学文艺演出。
2、 选拔学生参加镇中小学生“2+1”能力比赛。
3、 组织小学毕业考试。
4、 期末督导、小结。
5、 期末学生素质测试。
6、 读书考级。
7、 送缴学校行政人员读书、备课、听课笔记、校长点评课材料。
七月份:
1、 做好各项学期结束工作。
2、 期末质量分析。
3、 安排好暑期活动。
4、 教师考学。
5、 收缴各项资料、表册。
6、 慰问老干部。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木桶定律”;《美丽的嘉峪关传说》
一、引言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艰巨工作,包括校本课程内容、校本课程评价、师资配备、教学时间和教学场地落实等八个环节。这八个环节就像八块“木板”一样组成了校本课程这只木桶。这只木桶的盛水量,并不取决于桶壁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尽力弥补短的木板,狠下工夫去找短、补短和除短,以处理好各块木板的和谐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内部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和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其程序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领导机构;(2)进行前期论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依据,撰写《校本课程开发指南》;(3)开展师资培训,教师编写《课程纲要》;(4)教师申报课程,领导机构审定;(5)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6)教师开题,学生选择;(7)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8)课程评价与反思。包括对课程开发者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八个环节。“木桶定律”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定律”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齐平,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三、“木桶原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用的技术原则
早期,我校开发了英语阅读校本教材,因故夭折。借鉴他人经验,我们运用“木桶原理”成功地开发出了《美丽的嘉峪关传说》校本课程,总结出“木桶原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用的五个技术性原则。
第一,要注意细节。任何整体都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细节的完美是整体出众的前提。关注细节,其意义大于对短板的关注,因为短板的显现较为明显,而细节的危害则更加隐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危害也更大。校本课程是英语的研究性学习资源,教学方法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它更具有灵活多变性。面对英语研究性学习,教师无优势可言,同学生一样,要学习的知识面太广阔,从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和一般的科研方法到课题所涉及的其他专业知识都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否则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需要。
第二,不能忽视桶缝。仅仅拉长一只木桶的短木板还不够,因为一个由平齐的木板箍紧的木桶,如果有漏缝,即使木板再齐、再长也不可能装很多的水。只有找到木板与木板之间的最佳契合点,精诚合作、紧密团结,才能创造佳绩。纲要制定、教材开发出以后,科研处已就大功告成了,课程的组织与管理就落在了教务处和校长室的身上,如何找到最佳契合点就成了关键。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也是难点,相信“木桶定律”的引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三,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一个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是有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身教育哲学的产物,是民主开放的过程,是全校人员能力合作的结果,这就要求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呈民主开放状态,才可能保证交流渠道的广泛和畅通。此外,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下,教师们真正接受领导的依据是基于专业能力的认同。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和学生一定的专业自和课程选择权,这就要求对权力进行再分配,否则就难以优质高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当然,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的建设需要全校人员的协同努力,其中,校长是健全的学校组织机构建设的主要责任人。
第四,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就是说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因此各种人员之间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地说,校长必须考虑给教师与课程专家沟通的机会;给参与课程开发的各团体或小组之间的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要非常审慎地考虑和计划沟通与内容(例如可以采用中心布告栏的形式或简报的形式不断通报学校内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情况),让参与者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沟通的优先权必须审慎地设置,分享信息的各种方法也应仔细考虑(如可以设一个校长开放日,让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人员都有机会与校长直接沟通),等等。总之,要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沟通网络,让参与人员能及时地获得相关信息。
第五,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过程,强调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就是说这些人都有参与校本课程决策的权力。校长应该设法让这些人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始方面拥有哪些权力,并认真履行自己的权力。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纲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灵魂,校本课程教材是进行校本课程的载体,师资队伍是校本课程得以实施的关键,课程的组织管理是校本课程由研发转向生产力的保证,课程的评价是校本课程的催化剂,将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而后勤是校本课程胜利实施的保障措施,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要做好协调工作,做长补齐每一个“木板”。
四、确定“短板”的几个因素
要想提高木桶的整体容量,不必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工夫去找短、补短和除短。那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短板的确定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学生个性成长。校本课程开发应坚持以人为本,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课程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应该是课程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要学生适应课程。学生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二是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得到提高。三是学校特色形成。校本课程开发应从学校特色角度考虑课程目标,如此形成的标志性课程才是学校特色之所在。学校特色形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校本课程 校本教材 文化重建 学生发展 教师成长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主决定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其核心是“校本”。对于“校本”的概念界定,人们一般都理解为“以校为本”,这种理解似乎言简意赅,但因其表述过于笼统,学术界更倾向于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Change(1998:130)对其所作的解释,即“有关课程的设计、内容、组织和呈现以及教学、学业评定等主要的决策都必须在学校这个层面上进行。”
“从学校课程发展历史来考察,校本课程的历史和学校教育的历史几乎一样悠久。古代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或私塾教师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但是所谓现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则是作为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态。”(王国华等,2013)作为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态的校本课程,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的一次课程改革运动。“由于它代表了课程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向,所以影响非常广泛。”(刘世民、张永军,2013)
我国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也在日益受到重视。一方面,国家教育部明确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方面构成的,同时还明确规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到12%,这就从国家行政层面对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强而有力的课程政策保障;另一方面,不少地区的中小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已经相继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毋庸讳言,不少地方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也程度不同地暴露了一些诸如因价值取向的偏差而貌合神离的问题、因课程灵魂的缺失而导致课程体系支离破碎的问题、因诸多环节的省略而徒留校本教材形式的问题、因课程开发孤军奋战而致使课程建设质量低下的问题。(郭继东,2004)其实,现在看来,校本课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经远远不止这些。这些问题都是校本课程建设中产生的具有探索和发展性质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只是表现为现象,而只有研究和解决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才具有理论研究的价值和实践纠偏的意义。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在这里试就如何正确处理校本课程建设的诸方面的关系展开讨论,以期对从根本上破解校本教材建设中的难题有所裨益。
一、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我国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是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保障与支持下、主要依赖于学校内部驱动进行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正确处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国家课程,一方面体现了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课程观,其统一性要求远远大于学校实施教育的个性化需要,另一方面,国家课程永远都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只能是对国家课程的个性化补充、拓展和延伸。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各有优势,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以国家课程为主,加强二者之间的整合与互补,应该成为处理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基调。
以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贯穿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国家课程为例,其四大板块之一的“研究性学习”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就大有文章可做。学生在科学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与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到的尊重、理解、包容、合作等文明礼仪的道理,在语文课程中学到的语言文字与表达方法,在数学课程中学到的计算、作图与数理统计、分析等知识与方法,均可共同作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这一板块的实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课程基本解决了知识的建构与传授的问题,但是不足以解决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运用问题,至少可以说,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空间还是很大的。针对这一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校本课程建设就有了自己的空间和课程实施的价值。
事实上,由于国家课程的教材编写总是表现为分学科进行的“各自为战”,因此,多门学科教材之间不仅存在课程目标上的相互重复,而且也存在内容上的彼此交叉。如: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等等。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均有这些目标。“统计显示,3至6年级的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与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的交叉重复率达到48%至61%。”(崔秀梅,2013)因此,通过对国家课程的适度整合,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无疑对更好地促进国家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自身建设是极其有益的。
二、校本课程的多样化与学生的个性化的关系
从教育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校本课程的起因来看,校本课程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乃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建设上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必须承认,国家课程更多强调和突出的是统一性和普适性,没有可能做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的差异,也没有可能照顾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能、特长、志向、理想等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此,在校本课程建设上,必须坚持多样化,而不能满足于一所学校开发一两门或仅仅几门校本课程,因为只有做到了多样化,校本课程才有可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内在需求。
要做到校本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就必须“构建课程领导共同体”,让校长、教师、专家、学生、家长和社区各方面力量参与其中;要做到校本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必须“倡导校长、教师、学生共享课程权力,共同领导课程变革之观点”;(杨四耕,2013)要做到校本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在技术路径上,就必须切实保证作为教育服务对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和激发、保护他们参与领导课程开发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主要地通过教师、学生自主申报校本课程主题,对其从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施的主客观条件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认真而充分的调研和甄别、筛选和评估论证,将最终确定校本课程以菜单形式供师生双方进行双向自由选择。(刘滨雄,2013)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板块的实践操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这一实践路径。
三、校本课程的前瞻性与社会的发展性的关系
与学校其他一切工作一样,校本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利于社会生存和参与社会竞争、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必须处理好校本课程的前瞻性与社会的发展性的关系。
现在,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处于低水平的、没有多少课程含金量的、消极应付的运行状态,没有真正考虑到校本课程建设本身能否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养、专业素质的要求相契合。把一些简单的、完全停留于模仿层次的手工劳动与制作作为校本课程,就是当下校本课程建设中司空见惯的一种做法。这种徒有虚名的校本课程,已经从根本上背离了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
笔者以为,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应当在全面体现素质教育诸要求与内涵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独立人格和批判、质疑精神的培养,突出对学生进行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笔者还认为,当今的教育对学生进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都显得更为迫切,而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家课程本身都是很难做到促进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发展的。因此,在这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空间很大。
那么,什么是跨学科能力?对此,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颁布的《定义学科能力:转变课程与评价观》做出了这样的阐述,“跨学科能力包括思考能力、个人与社会能力、交际能力等3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力。”(康叶钦、李洁梅,2013)对跨学科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把握这三种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将这三种能力割裂开来、分散于多门校本课程之中,即绝不可以在某一门校本课程中培养这一种能力,在另一门校本课程中培养那一种能力,而必须将这三种能力的培养统一于校本课程实施整个过程,尽管在实施课程的具体环节中会对某一种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有所侧重。
四、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重建的关系
“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关系。”(郝德永,2002)最近十年差不多是我国教育史上中小学校长最为关注学校文化建设的十年。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社会的浮躁情绪的弥漫使得中小学教育也难以置身其外。一些学校为了搞学校文化建设而搞学校文化建设,结果难免走上“形而上学”的道路。殊不知,“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陈树生、李建军,2010)离开了课程文化这个核心,学校的文化建设这个“毛”就会因为课程文化的“皮之不存”而无处附着!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是再生产主流文化的工具,而校本课程则是再生产亚文化的工具。”(刘世民、张永军,2013)与具有严格统一规定性的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亚文化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更具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魅力,其优势和魅力集中而显著地表现在因校本课程的“校本化”而必然带来的学校文化的鲜明个性化。与那些由学校领导们刻意标新立异、主观上人为干预并强势推进的具有标签性质的学校文化特性不同的是,基于校本课程建设而逐步实现的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由里向外的、能够体现师生共同信念和学校文化价值追求的循序渐进的建构过程,而不是一个近乎运动式的、为了追求“标签”效应而人为“打造”的学校文化的怪胎。
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重建的关系主要地是在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体现出来。就一所学校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究竟是校长或学校领导班子说了算,还是校长、教师、学生、专家、家长、社区代表等多元决策;在若干校本课程中,哪些被确定为选修性校本课程,哪些被确定为必修性校本课程;哪些校本课程被确定为覆盖全员、一以贯之的长期课程,哪些校本课程被确定为个性化选择的短期课程;具体某一门校本课程的实施最终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等等,这些无不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学校的文化。试想,如果教师或学生,或者教师和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连最基本的话语权都没有,人们就很难想象这个学校所声称的学校文化中的“民主”究竟为何物!如果学校不能够保障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修按照其真实意愿进行自主选择,而是被教师“抓壮丁”般地拉过去上课,人们就无法相信这个学校所声称的学校文化中的“弘扬个性”真的存在。
五、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关系
在对待中小学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关系上,现在普遍地存在着一个误区,似乎只要编写出一本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建设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课程就是课程,而不是教材,教材只是为课程的实施而服务的教与学的若干材料中的其中一种材料。更何况,对一所学校的那么多个性差异迥然的学生而言,某一种校本教材是没有任何可能去满足那么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的。
为了规范和方便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当然可以组织力量编写为之服务的校本教材,但是,这样的校本教材往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例如,张家港市第二中学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世纪的公民,他们就组织开发了《责任文化》校本教材(顾逸飞,2013)。由于这门校本课程涉及到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等方方面面的教学内容,又是面向该校全体学生的,只有通过初一至初三年级连续三年的学习才能完成使用周期,因此编写这本校本教材无疑是必要的。
在处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关系时,必须注意两点:第一,校本教材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更多的校本课程的教材是隐性的,非具象性的、非物化的。例如,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的其中一门校本课程《职场模拟》,就不可能采用物化的校本教材形式去组织教学;第二,校本教材有预设与生成之分。尽管任何教材的预设到了投入教学阶段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生成的现象,但是确有一些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地依赖于创生,而较低程度地依赖预设。例如,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小学的其中一门校本课程《凤凰文化》是专门研究学校所处的福永街道凤凰村民风、民俗、民歌、民谣,这门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搜集、整理和研究这一主题的资料信息,课程目标实现的其中一个物化结果就是形成《凤凰文化》专著。当然,这样的专著将来有可能反过来又会成为未来该校学生的校本教材。
由此可见,校本课程的时效性、灵活性、动态发展性等特点和校本教材开发的使用范围、周期、效率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等因素决定了并非所有校本课程都得拥有相应的校本教材。实践表明,既不需要、也没有可能为每一门校本课程都研发校本教材,且决定校本课程实施水平的根本因素也不在于其是否拥有相应的校本教材。
六、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技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校本课程开发还会促使教师在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上的自我超越,激发教师的专业进取精神和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其自然结果就是引发教师专业发展。(傅建明,2002)
然而,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一些中学校长和中学教师的身上散发着一股不屑一顾的浓烈情绪,他们固执地认为校本课程建设有碍学生对升学考试学科的学习,分散教师的精力,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主观臆断是极其有害的!
实践和研究表明,校本课程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改变对知识本质的看法,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变提供可能,并不断增长其实践性知识。张家港市第八中学教师朱成,原本是一位英语教师,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很有限。就是这样一位英语教师,自从十年前接受了学校的《建模·车模·海模·航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任务后,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不仅把这门校本课程开得越来越好,而且在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建模、车模、海模、航模大赛频频获得大奖的同时,他本人也获得了许多殊荣。如今,他已经成为全省屈指可数的金牌中学科技辅导员之一。
无独有偶,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教授Shoshana Keiny(1993:86)对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作了多年的实证研究,其所跟踪研究的三个案例无不表明,在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的过程中,老师们通过合作互助,沉醉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不断审视和修订课程目标,确确实实经历了一个专业成长过程。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其中值得关注和认真对待的方方面面的关系还有很多,课程的选题与策划、课时的整合与安排、国家课程的学科性知识如何在校本课程中加以跨学科综合运用等,还有待广大同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抓住了校本课程的“校本”这两个关键词,只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确实实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内在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最终都将是能够迎刃而解的。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研究”(项目编号:FFB050989)的子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Hargreaves Andy, Lieberman A, Fullan M, Hopkins D W.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Change: Part One[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98.
[2]王国华等. “131”校本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施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13(3):92-97.
[3]刘世民,张永军. 亚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重要价值取向[J]. 中国教育学刊,2013(4):44-47.
[4]郭继东.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误区探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04(8):18-19.
[5]崔秀梅. 课程整合:给学校课程做做减法[JN]. 中国教育报,2013-06-12:(9).
[6]杨四耕. 提升课程领导力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JN]. 中国教育报,2013-05-20:(11).
[7]刘滨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获突破[JN]. 南方教育时报,2013-05-31:(22-23).
[8]康叶钦、李洁梅. 加拿大:课程改革走向“个性化”[JN]. 中国教育报,2013-06-21:(7).
[9]郝德永. 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10]陈树生、李建军. 课程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J]. 教育发展研究,2010(2):84-87.
[11]顾逸飞. 责任文化[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12]傅建明.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