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的经济效益范文

企业的经济效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1篇:企业的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79-01

引言

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自身在市场上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如此,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息息相关。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之下,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部分,企业对于活络市场经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科学技术等方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创造财富,增加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体现了企业的根本价值。因此,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途径的研究与探讨十分具有参考价值。

1、改变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模式

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扶持。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模式从原本的传统粗放型逐渐实现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由机械劳作替代人工劳作,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1]。企业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自身的经济效益增长模式首先体现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可以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相比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在相同的生产时间与生产投入的基础上,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劳动成果,从而推动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也随之提高。劳动者是否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是影响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只有劳动者本身的素质得以提高,才能保障企业的生产效率。只有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交由高素质的工人人员来操作,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模式的彻底转变。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身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想要实现对企业科学、合理的管理,带动整个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建立健全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难免涉及到产品质量、人力资源配置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想要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科学化,就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认清主次矛盾,并依次进行处理[2]。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一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经营不善的情况,可以通过兼并、破产的方式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式之一。

3、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加企业活力

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操作者,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的经济效益紧紧相扣。只有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才能够督促员工在自身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认真负责,在规定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更多高质量、高数量的产品。除此之外,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并完善新体制,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增强企业活力,挖掘企业的经济效益,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以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替代片面追求企业经济增长速度。

4、拓宽企业营销渠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营销渠道是帮助产品推广的有利渠道之一[3]。网络渠道由自由渠道与合作渠道两个部分组成,大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与自己的网络商城,通过自由渠道进行产品的推广;而中小型企业受到企业规模、资金的制约,一般都会选择合作渠道,通过合作的方式推销企业产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营销渠道,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5、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

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凸显出来,其中供大于求的现象普遍存在[4]。面对这一问题,企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在根据针对当地市场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的情况之下,努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与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方向,淘汰投资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本的产品,并且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对新型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与优势,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与科学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贴国家相关政策,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的结构。

6、建立健全企业可持续发展计划

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则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企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可以维护生态环境,还能够节约社会能源。企业的经营生产离不开对于资源的利用,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工业废料,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企业如果对于废弃材料采取回收再利用,并且加工制作成新材料,不仅可以节省采购原材料的支持,还能够节省生产成本的投入,这样一来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能够得以提高。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企业才能够长久获得降低成本的优势。

7、树立企业文化

企划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员工管理、对于经营生产所坚持的理念与观点,企业只有树立属于自己的文化,才能够增强企业自身的凝聚力,帮助员工树立与企业一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文化是企业各成员共同努力的目标,是引领整个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方向[5]。企业文化的树立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提高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来刺激员工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贡献一己之利。

8、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企业所生产产品的质量是推动企业长远发展、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有使用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各类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愈发重视。因此,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才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利保障。提高产品的质量要在减少对于各种劳动与生产资料消耗的基础之上,在降低生产能耗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可以大大缩减企业对于生产成本的投入,提高单个产品的价值,使得同样的销售数量收获不同的销售额。企业在发展经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质量优先原则的同时,加强对于企业日常经营生产的管理,可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9、结束语

企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开展经营生产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目的,只有不断优化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够推动企业健康、稳定的运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视,加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途径的探索,旨在保障企业长久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学坤.关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的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2:124.

[2] 唐洪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意义[J].北方经贸,2014,06:221.

[3] 贾永常.浅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J].科技与企业,2013,05:43.

第2篇:企业的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会计审计;企业;经济效益

所谓会计的审计就是指拿货币作为相关的计量单位,结合一定的方式或者模式,将经济作为进行交换的对象,对其进行比较全面的核算以及监督,获得非常真实可靠相关的经济信息,并且对经营管理的对策产生一定的影响,确保决策要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如果想有长远的发展,内部的会计审计工作就必须要做好,将其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最大化,企业还要不断的对自我检测的能力进行检测,同时还要提高经济运转的能力,在市场上将自身所具有的能力要不断的发挥出来。

一、企业开展会计审计工作所具有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快速的发展,使得企业具有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另外,企业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也面临着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社会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具有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在企业的内部开展会计审计的工作,同时还能够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的提高。企业开展会计审计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在企业内部自身所制定的相关制度,随着企业的发展对其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企业自身的性质、与产权具有一定关联的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政府部门所拥有的与管理相关的权利已经不能够同时的具备,另外,政府也不在参与企业对经济利润所进行的分配,使得企业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在这样的前提下,过去财务的审计只是对经济活动是否具有一定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需求了。同时,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的审计数据都是非常真实的,审计所采用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并且是非常公正的,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其次,会计审计能够及时的使企业快速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漏洞,能够发掘出企业的潜力,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目前,企业经济管理比较多样化、现代化,会计审计能够对企业内每一个部门的内部所采用的模式进行有效的评估,查找出在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漏洞,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结合实际的情况提出相关的意见,使企业能够对可能产生的任何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得经济损失得到减少。

二、会计审计对经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影响

1.对资金利用效率的影响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活动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进行会计审计工作能够使得企业对内部资金管理的情况进行审核,为企业提供特别准确的经济的信息,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实现发展的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审核,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得企业资金的利用率能够提高。

2.对开展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

会计审计工作能够引导企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能够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在进行经济的活动中,企业要尽量的减少劳动方面的消耗,对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对客观的处理,确保经济信息具有真实性、全面性以及准确性。另外,进行会计的监督,能够对企业物资的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不仅能够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还能使得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活动的发展。

3.对整体竞争实力所产生的影响

会计审计工作对经济的监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对所进行管理的工作中所存在的漏洞得到弥补,并且还能够对所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进行发展的方式越来越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行为也具有着多样化的特征,同时所发生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会计审计的工作,能够为企业进行的采购、生产经营的活动以及进行管理等一些相互联系的环节,提供数据方面支持,这样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地位就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4.对会计信息质量所产生的影响

进行会计审计工作能够及时的发现对财务进行管理时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实际的情况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这样就不会出现信息失真的问题,保证会计审计信息的准确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企业的决策能够正确可靠的实施。

5.对经济效益提升所产生的影响

目前企业所制定经营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得企业能够提高经济的效益,这与会计审计工作所确定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企业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相关的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的考核,保证专业的人员都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确保会计审计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能够促进会计审计工作对企业的经济影响的相关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想会计审计能够在企业当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会计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1.不断的强化会计审计的认识

想保证会计审计的工作能够稳定的发展,首先要正确的认识会计审计,确保企业的全部员工都能够充分的了解会计审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支持以及配合会计审计工作。也就是,要在企业的内部对会计审计工作进行大力的宣传,能够让员工认识到会计审计工作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到会计审计工作与员工的个人利益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另外,企业的领导也要充分的了解会计审计的工作,必须要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使得全部的员工都能够对会计审计工作进行监督,使得员工的主观性能够充分的发挥。

2.要不断的拓展会计审计工作的范围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因为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发展的时间也是比较短的,需要进行审计的内容也不是非常全面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对会计审计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企业的审计部门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的情况,不断的拓宽会计的审计工作,对进行监管的相关环节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对会计审计的工作要进行细分,各方的相关责任要进行落实,达到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

3.会计审计队伍趋于专业化且不断的完善

审计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的稳定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审计的效果,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企业必须要认识到专业的会计审计人员在会计审计工作中所能够发挥的重要性,要加强对员工的选拔,首先,企业必须要重视人才的不断引进,引进一批具有很强专业能力的人,不断的扩大会计审计队伍。其次,企业要建立会计审计工作的相关体系,并且要不断的进行完善,也要加强对会计审计人员的相关培训,使得专业人员的技能和自身的素质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不断的提高会计审计的队伍,使得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基础。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要想企业能够顺利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使得自身的经济能力比较强大。会计审计的工作不仅仅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及时的发现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漏洞,并且能够进行相应的弥补,避免大量的资金造成浪费,确保经济的信息能够真实、准确,为企业所制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能够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阎柳青.探讨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J].经贸实践,2015,12.

[2]林玉梅.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04.

第3篇:企业的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 经济效益 关系 措施

业界对经济效益程度的评价,一般以“产出/投入”的比值来衡量。这里的产出与投入量是以货币评价为基准,从而在相同量纲的基础上借助二者比值来衡量经济效益便是可行的。那么如何提高该比值的数量大小呢。显而易见,可以采取两类方法:一是在投入量把持不变的情形下,增大产出量;二是在产出量保持不变的情形下,减少投入量。具体来看:若要实现前者,则需要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成果,而这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达到的;若是实现后者,则要求企业在会计管理中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益,而这一点在当前是具有可行性的。可见,加强会计管理将能增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使问题的讨论更为具体,本文将着重就企业会计中的“全面预算管理”为考察对象,来阐述其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如何优化当前的会计管理工作。

一、二者关系的形成机制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二者关系的形成机制可归纳如下:

(一)企业会计对资金投入形成约束

企业预算分为两类,即针对来年的各项资金需求的总预算,以及针对特定项目的预算。无论是总预算还是项目预算,企业会计都发挥着资金约束的职能,从而在资金预算过程中便有效的管控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本。不难理解,会计利润=总收益-总成本,在总成本得到管控的基础上在维持总收益不变的情况下,也将提升企业的总额利润。将资金预算职能具体到“产出/投入”的比例关系中也能知晓,在实践中约束了资金投入的虚数部分。

(二)企业会计对资金使用形成监管

如,在编制可行研究报告和资金申请报告方面,如何考虑到客户的资金需求途径,以及在项目研究过程的风险概率问题。但在资金的具体使用中,又直接与客户的资金使用监管能力相联系了。对于后者来说,降低总成本和约束资金投入中的虚数部分,依赖于企业会计对各个阶段中资金使用的监管职能。通过建立起程序化的会计核算体系,以及引入跟踪审计制度将有效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这样一来,也在实践中约束了资金投入的虚数部分。

二、当前强化二者关系的路径

尽管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联效应,但在实践中仍需要通过发挥人的作用,以及优化技术组织形态来增强二者的关系。为此,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对强化二者关系进行路径构建。

(一)增强会计人员的岗位意识

正如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那样,若要实现企业会计与经济效益形成持久的正向关联,则需要不断增强会计人员的岗位意识。这里的岗位意识包括:责任意识、沟通意识和学习意识。构建这些意识不仅依赖于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还需要在部门中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和学习文化。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企业管理层牵头实施。笔者建议,首先应通过树立标杆和先进典型人物,在部门内部构建起良性的行为文化。

(二)建立多部门协同预算模式

笔者发现,会计人员受到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制约,在进行项目预算时时常出现与实际不相符的结果。因此,为了解决这种“有限理性”所带来的困境,需要将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纳入到资金预算制定的团队中来。在这个团队中,以会计人员为主导,其他部门人员主要就项目实施的专业信息提供建议。这样一来,就能降低资金预算偏差所带来的风险。

(三)有效创新资金的使用形式

如何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益,则是当前企业会计面临的一道难题。其中,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干扰则是关键。因此,需要创新资金的使用形式。笔者建议,可以引入市场合约机制,在合约基础上确定项目小组的权利和责任,然后增大项目小组对项目资金的支配权限。在企业财务制度的监管下,当项目小组按照合约完成了任务,那么结余资金可以作为奖金按比例进行提成。这样一来,就能在利益驱动下促使项目人员节约使用资金。

三、实证讨论

结合种植项目资金申报工作的特点,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企业会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重点把握如下要点:

(一)完备项目资金预算工作

笔者所在的单位主要从事咨询工作,针对农业种植项目的资金申报内容,首先必须要在整体上建立起项目资金预算约束机制。由于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再者农业种植也受到作物生产周期的影响。因此,在资金预算上一定要考虑到特定作物的生产特点,以及对未来自然种植条件的预判。只有这样,才能使项目资金预算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

(二)细化项目资金使用安排

农业生产的特点在于劳动力在空间中呈现散布状态,以及作物种植需要人力和自然力的共同作用。因此,这就对资金的使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项目资金申报中必须细化项目资金的使用途径,以及落实相关责任人。这样一来,才能确保企业会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正向关联。

四、结束语

本文认为,二者关系的形成机制包括:企业会计对资金投入形成约束、企业会计对资金使用形成监管。增强二者关系稳定的措施包括:增强会计人员的岗位意识、建立多部门协同预算模式、有效创新资金的使用形式。

参考文献:

[1]赵奕凌.物流成本控制与管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

[2]李莉.企业财务管理浅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5)

第4篇:企业的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企业 安全生产投资 经济效益

目前,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企业的整体利润大幅度下降,获利空间不断缩小,企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微利经营的时代。在这种竞争局势压迫下,许多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上做文章,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在安全方面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千方百计的降低安全成本,甚至在有重大安全隐患问题的投入上企业也是能省则省。很多企业认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相互对立的,致使多种安全事故频发,对员工、企业及社会都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企业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从而进行有效合理的安全投资是非常必要的。

一、正确认识安全生产投资和经济效益二者的关系

安全与生产相互依存,只要有生产,安全上的问题必然如影随形。企业是盈利产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其最终目标,但是又要加大安全生产上的投入力度,又要最大程度的获利,表面看来似乎存在矛盾,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安全生产投资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眼前利益,二者具有统一性,安全上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企业的良好效益也不会长久。企业应明确的认识到,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安全生产投资必不可少,安全生产问题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在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中进行分析,合理的进行安全生产活动,将各种大大小小的隐患问题及时扼杀在摇篮中,才是一条最经济、最科学、最合理和最可行的企业发展道路。有相关研究显示,将有限的资金拿出来用于安全生产投资中进行预防性的投入,与用于事故发生后的整改资金数相比,后者比前者高5倍以上,而且,有安全保障的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远高于一般生产。由此说明,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投资在经济效益和实践效果中都有良好的表现,值得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经济效益明显的企业在安全上往往也更加注重,相应的,安全事故频发的企业效益会越来越差,重大的安全事故有的还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衰败。

二、科学的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投资

(一)明确目标,提高思想意识

安全生产投资是必要的,针对企业具体情况实行科学合理的投资更会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是生产的直接作用者,安全生产投资首先应该关注人。企业中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般采用薪酬激励的方法或是为员工做出岗位职涯规划,公司培训也是相关技能的培训,很少关注员工的心理及个人情感的表达,“富士康连跳事件”就是员工的意愿没有得到关注,致使员工心理上产生变化,对企业的形象及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积极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加大生产设备的安全投资

生产设备引发的安全问题比比皆是,加强设备的安全投资至关重要。企业生产中,很多设备陈旧,使用的时间过长,又没有定期的检查、维护、修理,导致设备中藏有较多的隐患,极有可能在使用中对人们产生危害。因此,企业应该设置专项资金来用于设备的检修和保养,消除隐藏的安全隐患,保证设备正常安全运转。企业应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将安全资金落到实处,避免产生浪费,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

三、企业安全生产投资的经济效益

企业安全生产投资帐面上显示不出具体的经济效益,但是它的作用是渗透在每个环节中的,企业获得的进步很大程度上都是安全投资作用的结果。企业使用一定数量的资金进行安全生产投资消除了安全隐患,避免了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减少了企业因事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这一方面来说,安全生产投资为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安全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科学的安全生产投资对于企业发展必不可少,不仅会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还会明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切实将安全生产问题落实,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松涛.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及预测方法研究[J].现代商业,2013(24)

[2] 钱江.企业安全生产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J].管理纵横,2012(09).

第5篇:企业的经济效益范文

在煤炭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物资管理工作不仅很复杂,而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给物资管理工作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积极强化煤炭企业物资管理工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仅能够推动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降低投入成本,加快储备资金的周转,有效提高其经济效益。

关键词:

物资管理;煤炭企业;经济效益

目前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实践中所消耗的资源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资源的使用与储备逐渐凸显其重要的作用。而积极强化煤炭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成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与运营水平的关键,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其实际的营业绩效。由此看来,煤炭企业的管理者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物资管理的深入分析,充分考虑实际工作的环境与趋势需求,创新管理手段与技术,对当前控制制度进行改进与完善,做到现代化并且系统化的控制管理,推动煤炭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物资管理工作目的与内容

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根据具体计划来供应煤炭生产建设需要的物资,与此同时,有效减少物资的消耗并合理降低储备资金的占用。而物资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就是物资计划管理,储备、节约、仓库、动态、信息管理等等。

二、煤炭企业传统物资管理情况

1.物资计划。一般来讲,生产单位按照具体的生产计划与消耗定额指标要求来汇报物资的需求计划,全面考虑本单位仓库实际的库存情况并进行汇总后,进而编制出本单位的物资需求计划,而后上报给集体公司供应部门。经由集体公司供应部门对各单位上报的具体情况以及总库的库存状况进行分析后,与其他影响因素相结合,最终编制出集团公司的物资需求计划。

2.物资采购。按照已经编制好的物资需求计划,集团公司供应部门根据事先划分好的采购权限来进行采购任务的分配,而后具备采购权的集团公司供应部门以及本单位供应部门等分别编制出相应的采购工作计划,同时将采购工作付诸实践,还应承担结算工作内容。

3.物资仓储。在所采购的物资到货以后,各个采购单位需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将其分别存放于相应库房内。通常情况下,集团公司供应部门的采购物资被存放于集团公司总库中,而各厂根据具体的需求计划提前把所需要使用的物资在集团公司总库办好提货手续以后将其存放于厂仓库中。同时,直接生产的单位则需要在厂供应部门进行提货手续的办理,将物资领出以后将其存放于本单位小库中。

4.物资发放。物资管理部门一般都是根据生产单位实际提出的需求计划,并完成相应手续办理以后,直接进行物资的发放。而实际的使用和消耗都是各个生产单位各自进行控制的,如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剩余物资,则将其存放于不同等级的库房中。

三、煤炭企业传统物资管理工作的问题

煤炭企业是三级供应的体制,所以,经过长时间的生产与实践,就会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而对煤炭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多头管理与采购,并层层设库的方式,导致责任不明确,无法落实到个人。同时,煤矿企业的库存物资资金的占用量很大,而且采购工作并不规范,导致采购的成本与流通的成本都十分高。由于储备工作的不合理使得库存大量积压。在此基础上,各个单位各自为政,很难实现横向的调拨物资,因此,一旦出现急需生产时无法得到相应的保证。煤炭企业的内部比较封闭,所以始终很难实现同社会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物资管理基础性的工作对手工操作的依赖较大,即便拥有计算机,也仅仅使用其打印报表,并未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所以,最终只能导致煤炭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不高。

四、强化物资管理,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

1.构建物资供应的信息化管理及控制系统。现阶段,大中型的煤矿都应该使用统一采购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对物资采购的招标、比价以及定点等,确保物资供应的价格以及质量、售后的服务质量及交货期等等。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积极构建信息化的物资管理控制体系,综合考虑煤炭企业所需物资的具体特点,在物资信息化的管理中融入计划、采购、库存、质量、成本与资金管理等内容,进而使管理系统具有全面覆盖物资供应业务链的特点,最终实现对物流业务的全面跟踪。与此同时,煤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也可以利用信息查询的功能来对业务整个过程进行监督,进而节省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本。

2.强化物资计划管理工作。要想对煤矿生产物资的总需求进行全面地了解与掌握,就应该保证货源的组织合理,对流动资金进行合理使用,充分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尽可能节省材料的采购成本。由此看来,想要实现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就必须要加强其物资计划的管理工作。其中,物资计划管理在物资供应部门的具体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物资计划需要按照实际的仓储量以及渠道和用量同价格等因素来制定,并且将季度计划当作具体标准来执行,同时,这也是考核计划执行情况具体的依据。利用物资计划管理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物资供应部门渠道的优势条件,并且能够更好地对市场主体物资计划的采购行为进行严格地规范,不断提升供应环节中的经济效益,进而保证计划管理能够按照计划进行采购与供应,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归口管理进行强化,不断净化物资采购的渠道。

3.强化物资仓储管理工作。在对生产计划以及统计资料进行全面预测以后发现,在企业的仓库中应保证物资储备的充足,对仓库物资管理工作进行强化。只要是入库物资供货单位,必须进行回避,需要具备专业职能的科室以及仓库与相应的用料单位进行联合检查与验收,避免假冒伪劣物资进入到实际的生产环节当中,杜绝物料进场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加强仓库物资的现场管理工作,清楚了解并掌握物资的数量与材质以及规格,保证库容整齐,物资摆放整齐。与此同时,账本、卡、物资以及资金金额应保持一致。物与帐实相吻合,做到日清和月结,每个月进行仔细盘点,在年终进行全面清查,针对发现的盈亏或者是变质损坏的状况,需要尽快查找出出现的原因,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最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与意见,并纳入到绩效考核。

4.强化生产部门的物资管理工作。煤炭企业中的各个生产部门应按照当月的具体生产计划,并同实际地质条件所制定的当月物资领用计划进行有机结合,全面严格地审核物资领用的计划,进而有效地避免在物资领用中的重复领或者是多领物资的情况发生。在此基础上,煤炭企业应积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物资消耗考核方法,进而对各个生产部门进行严格地考核,保证做到奖惩分明。现场的管理、监督以及考核工作应做到位,并及时兑现奖惩承诺。除此之外,各个生产部门需要积极建立起材料的奖惩制度,对不同物质考核的指标进行明确,对其进行详细分解,全面贯彻并落实,实施逐级的绩效考核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煤炭企业的管理进行强化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并进步的背景下,资源消耗量也会随之增加。物资管理工作在煤炭企业的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也必然成为市场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需求,同样也是煤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积极加强物资管理工作,煤炭企业对管理体制进行适当地改进与完善,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物资管理规范,合理节约采购工作的成本,积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达到增强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苗春花.加强煤炭企业物资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浅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1-23.

[2]苗春花.煤企物资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4(9):46-47.

[3]姚亚奇.加强煤炭企业物资库存管理提高物资管理经济效益[J].投资与合作,2014(4):147-147.

[4]王钧光,杨忠义.煤炭企业物资管理[J].中国职工教育,2013(16):151-151.

[5]赵建群.加强煤炭企业物资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浅析[J].中国经贸,2015(14):85.

[6]崔庆昌,聂爱宁.提高煤炭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0(28):28-28.

第6篇:企业的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供水企业;成本构成;经济效益;影响原因

Abstract: the municipal water suppl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service, is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serves the people living embodi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 and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deepens, the people to water the growing demand,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quality of the water supply capacity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than before, these are for water supply raised taller requirement. This essa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paper water supply enterprise cost structure and influenc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reason.

Keywords: water supply enterprises; The cost structure; Economic benefit;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供水的内涵与我国的供水企业

水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和市政基本供应的生活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如今水资源匮乏,人民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需求日益增长,因此,需要利用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规律,在保证基本生活物资供应的同时,将水的供应市场化,以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调节社会对水资源的利用,保证社会使用基本物资,有效保障供应能力。供水企业就是在上述条件下产生的,它行使一部分政府的基本物资供应的职能,又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有效配置资源,二者兼有,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府的资源供应。

供水企业在供应水资源的同时,将水的供应商品化,使水资源的供应和人民的需求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但是它的基本职能还是市政供应,并非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在当前背景下,供水企业还是付出大于报酬。要使这种有效配置资源的模式健康发展,必须要保证供水公司有足够的能力维持这种平衡状态,因此供水公司在服务的同时,需要资金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但是它市政供应的特点决定了水价不仅不能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还要表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讲水的供应完全商品化。因此,在当前条件下,我国供水公司在资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经济效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供水企业的成本构成

作为一种基本生活物资供应,水的供应需要社会资源调配,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指导,因此在供应的同时,供水企业需要付出相应成本。供水企业的成本构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水资源的成本,其次是水处理的成本,第三个是企业的运营成本,第四个是税费成本。

(一).水资源成本

水资源成本是供水公司的基本成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它就相当于公司运营所需要的原料支持,是公司开展业务和创造效益的基本保证。如果说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顺利开展需要物质、能源、信息三个要素,那么水资源对自来水公司就是最基本的物质支持。水资源使得供水公司能够发挥公司职能,创造社会效益,提供公共服务,它在供水公司总成本中的比例约为20%左右。

(二).水处理成本

水处理成本在供水公司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重,因为供水公司不能将原水直接供应到用水方,需要将原水进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可饮用水的标准,使人民能够安全放心地使用供应的水资源。自然原水当中含有很多杂质,包括不可溶性的泥沙等物,如果人饮用了含有这些物质的水会对身体的器官造成伤害。同时,因为原水完全来自于自然环境,所以其中也含有可溶性的其他元素,以及生物的卵或者致病细菌,会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强,工业生产会排放很多化学物质,这些都给原水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供水公司需要对原水进行沉淀、消毒、杀菌等处理,保证供应的水达到国家标准,对人们的健康负责。在以往的供应水质量检验当中,国家要求的指标是三十六项,目前国内有专家提出,到2012年国家对供应水的质量检验指标应该达到一百零六项,因此,供水公司的水处理成本还会相应提高。

(三).企业运营成本

供水公司的企业业务能够顺利开展,需要运营资金的支撑,因此企业运营成本也是企业总成本的重要方面。首先,原水处理成为可供应的水之后,需要将水输送到用水方,大多通过增加泵管系统,通过给排水市政管道的方式实现,这是水的输配。在水的输配这个环节,水输配所需要的管网建设需要非常大的成本投入,尤其是前期投入数额巨大,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虽然目前可以将其划归市政建设的范畴当中,但是是否将建设成本分摊到供水的成本上去,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论。一般来说,输配的成本可以划归给市政建设,但是管网的使用方是供水公司,因此需要付出相应的使用成本。其次,供水公司属于公司制的经济实体,在我国公司制改革的情况下,公司运营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目前城市建设速度很快,县乡和农村的建设也日益更新,而水的用途相比以往来说内涵越来越丰富,因此供水公司的业务比之前更多了,增长的部分会消耗很大的成本,这种公司业务的扩大,使供水公司的成本必定会有所增长。但是,目前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公司管理当中,信息管理比之前的人力管理节省和很多的步骤和开销,因此会相应的抵消因为公司业务扩大而带来的成本上涨,总体上讲公司的运营成本会增加,但是会增加到一定水平之后保持平稳状态。

(四).税费成本

因为供水事业属于基本物资的保障,是市政职能的体现,而且供水公司提供的是物资保障服务,不带有经济盈利的目的,因此相比于其他成本,供水公司的税费成本所占比例较小,也比较合理,目前我国供水公司税费成本的平均水平,约占企业总成本的10%左右。

三、影响供水公司经济效益的原因

(一).水费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

供水企业回收成本的最直接手段就是收取水费,这是供水公司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和发挥企业职能最重要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我国水费价格的形成机制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人民最基本的物资保障受到国家的保护,虽然当时供水水平较低,但是人们索取水资源的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当时水的供应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以及当时的工业建设对水的需要。因此,一直以来的水费价格偏低现象,没有根据市场经济调配资源的规律,随着成本的上涨而上涨,一直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因此水费价格形成的机制没有体现市场经济的规律,这一点上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

(二).成本上涨压力较大

上文当中的叙述中已经得出,目前供水成本一直处于上升态势,而且随着原水质量的下降和净化水所需要的成本越来越高,指标越来越多,企业总成本上升是必然的。其次,供水企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当中,受经济规律支配,但是企业收入受到许多限制,因此很难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企业发展缓慢,成本对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在一定的层面上加大了供水企业的总成本。

(三).产销差产生的限制

产销差是指供水公司实际供水量所应该取得的报酬,与供水公司实际取得的报酬之间的数据差。如果以应当获得的报酬减去实际取得的报酬,我国供水企业的产销差一直是正数,也就是实际获得的报酬小于应当获得的报酬。造成产销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计量误差、偷盗用水、管网损坏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水公司的经济效益。

总结:

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许多行业都经历了转型,新时期改革开放需要更加深入,供水企业也是一样,在保证供水企业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同时,需要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企业制度改革的精神,认清形势,看清问题,解决问题。在承担起供水公司的服务职能的同时,供水公司还需要保证自身的成本回收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云芳.供水企业成本构成及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7)

[2]饶清萍.浅谈供水企业经济效益[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19)

第7篇:企业的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林业企业 经济效益 影响因素

林业企业包括森林、林木、林地资源、生产、加工等多行业,涉及第一、第二、第三等多个产业,覆盖面较广、影响较大。其不仅肩负着企业自身生产发展的任务,还肩负着地区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责任,所以林业企业既要完成它本身的经济任务,又要履行它的社会职能和生态职能。国有林业企业作为市场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盈利性组织,在其所能得到的各种资源约束条件下,追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并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因此,保障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林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以下对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供交流和探讨。

一、林区自然环境

林区的自然环境如地质地况、水文水质、土壤肥瘠程度、所含矿物质成分、气候条件等,都是影响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林业企业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林区植被生长的优劣。因此在企业选址时应提前进行实地勘探和考察,了解相关自然条件,并根据附近地区和已有植株进行合理的分析,确保自然环境与生态种植相匹配,从而实现林木生长的保质保量。河北省木兰国有林场管理局自建立以来经过50多年的努力,林地面积由2万hm2发展到9万hm2,树木蓄积面积由62万m3增加到556万m3,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5.5%提高到85.15%,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林业市场环境

林业企业的建立不仅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因此在林木买卖的过程中,就会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环境一方面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紧密的关系,另一方面与行业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因此要全面了解市场大环境。我国作为林产工业制造大国,对林木的使用量和需求量非常大,市场辐射面较广,同时对外出口原木需求量也较大,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因此市场对林木种类和档次的需求以及整个市场的供需关系,直接影响着林木的价格和价值,从而成为林业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的主要因素。所以林业企业在考虑到自然环境适宜种植林木品种的前提下,还要对市场进行考察,对市场的需求和导向、发展前景有所了解,并根据树种的生长周期进行规划,从而适应市场发展趋势。

三、林业企业长远与近期、全面与局部规划

一般的林业企业在企业定位的过程中,经常以原木生产为主要目标,导致利润较低,资源利用率也偏低,企业发展道路较为狭窄,林业产业在较长时间得不到改善。所以对于林业企业来说,在企业建立的初期和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有近期规划、长远规划以及整体规划和局部规划等,从而实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有目标、有方向的发展,同时提高林区形象,实现林区改造与升级。近期规划是以5年内林区的更新改造为主,长期规划是要在林业企业建立初始就对其长远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它不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影响着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发展动态,因此也是决定林区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在林业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整体规划和局部规划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规划需要根据各项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林区植物生长状况、市场发展趋势等多种因素时时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全面规划不仅包括因时因地因林种植和养护、还包括林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利用以及多种项目的经营与发展,特别是在企业建立初期对树种的选择、树木品质的定位以及中期对林区的更新与调整等方面内容,都是直接影响着的企业利润和利润率的大小。局部规划则是实现整体规划的重要步骤,也是逐步落实各项规划的重要环节。只有将林业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搭配,才能实现长远目标和全面发展。

四、林业企业技术管理

林业企业的技术管理主要包括对植株的栽种、抚育与更新、病虫害防治、保护、修剪、适度伐补、土壤施肥翻耕、森林覆盖率、林木的加工、储存等技术的管理。林业在抚育过程中,除了通过传统的方式外,还要不断引进科学技术,提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林业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对林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例如林业企业可以利用生物学方法,研究林区造林树种的遗传变异特点,掌握造林树种的遗传规律,从而培育出速生丰产树种,提高树种质量,缩短生长周期,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还有可以通过研究森林生物灾害发生与生态调控机制,减少林区病虫害的发生,降低林区损失,保障经济效益。在林木加工等环节,通过引进或研究新技术,减少对林木使用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等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

五、林业企业运营管理

林业企业运营管理主要是针对工作人员和企业从采购、销售、运输、加工等一系列的管理,包括成本的控制、质量的把关、产品的产量、设备的购买与维修、品牌建设、加工工艺、采伐分配、销售利益的合理化、林木生长量和木材利用率、劳动者素质以及经营方针、经营管理水平、经济管理体制、利益分配和产权制度等多个环节。林业企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生态和经济效益供应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林业企业的运营中,由于林业企业的生产特殊性,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或偏远地区,因此在林木销售过程中,运输费用也是较大的开支,所以在各个环节对成本的合理控制都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提高木材专业运输力,加强车辆管理,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工作效率低下、财资物资利用率较低也都是林业企业出现的重要问题。可以应定期进行职工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对林区抚育技能的培养,加强员工对高新技术手段的管理、使用、维修的掌握,提高机械化作业,从而实现员工素质的提高。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计划、财务管理,通过对制订木材产品的数量、质量、供销、加工、运输以及原材料、燃料的消耗,职工出勤率,机械设备状态、安全生产等各个环节进行考核,使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全员参与绩效考核实行规定质量标准、考核措施、奖惩办法三位一体的岗位责任制。还要健全安全生产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制订严格的奖罚制度,确保企业安全运行。

六、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必要的宏观调控

为了进一步施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部关于林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我国林业相关经济也在飞速的发展,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打开对林木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国内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林业企业的发展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了解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企业发展思路,从而找到新市场的突破口,减少能源和资源耗费,延长产业链,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市场竞争中,较容易出现林价不合理、供需不平衡等现象,这些都需要依靠国家宏观调控进行解决的,因此,国家对林业企业的宏观调控也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巴月云.探析林业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因[J].现代商业,2014

[2]庄莉.中国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3]白睿洁.基于三重底线的林业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4]孟繁.林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第8篇:企业的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 企业经济效益;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0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而且也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自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质量。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企业能否站稳脚跟,谋求生存和发展,关键看企业经济效益是否良好,企业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因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企业的唯一选择,其内涵是取得利润,利润越多,效益就越好,企业的活力就越强,如果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企业内部千疮百孔,就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将经济效益列为重中之重,因为只有提高了经济效益,企业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满足人民的需要。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消费和所得等四方面比较全面反映出来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意味着创造出数量更多、适合市场需要、质量更好的产品和劳务,从而满足现阶段人民消费需求多样性和差异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所以,经济效益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自身利益,对国家对人民的生活也息息相关。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社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增加盈利和国家收入,繁荣市场,增加资金积累,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我国经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向上健康成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从而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多与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一)管理规范程度不够,观念陈旧,企业管理粗放。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了企业管理,管理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但我国的企业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管理规范程度不够,观念陈旧。不少企业的管理方法仍停留在订制度,补台帐、翻报表、算奖金等等,还有些领导仅仅满足于听汇报,作报告,对企业的管理观念陈旧,意识淡薄,不能利用先进的科学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导致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不明、定位不准,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脱节;其次,管理缺乏创新。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科学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进行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

(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有待提高。长期以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僵化。首先,部分企业只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笔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企业只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宁愿花钱搞其他建设项目,也不愿花钱搞职工培训,造成企业职工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缺乏;其次,没有形成或完善有利于调动高技能人才积极性的分配制度。不少企业没有形成或完善有利于调动高技能人才积极性的分配制度。而对市场竞争趋势的加大,不不企业没有形成或完善有利于调动高技能人才。积极性的分配制度,没有建立并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大不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有待提高。

(三)企业文化不能跟进。企业文化可以被当作企业赖以生存的软环境,对于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理念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大家都知道,任何先进的管理理念必须要与员工形成强烈的共通才能够顺利开展,如果先进的管理理念不能与员工形成强烈的共通,企业的管理就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以及激励思想的基本功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财务参与决策是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而对各种经济信息数据,如何提高经济信息质量,如何利用财务杠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何正确估计资金风险;如何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目标最大化等,都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大问题。加强财务管理,首先要加强财务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目前,财务队伍的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应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岗前培训和后续教育,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后续教育,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拓宽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和技能;其次要强化考核,完善用人机制。对从业人员进行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政策水平和职业道德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职称的聘任、行政职务任免、奖金发放等挂钩,形成完善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财务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女全、完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的基础厂企业必须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经营管理,控制经营风险。

(三)进一步提高职工素质,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目标最大化。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是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目标最大化的重要条件。首先,要从提高政治素质抓起,要对职工进行职工责任感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多方面、多层次的思想教育,使职工明确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把个人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树立爱祖国、爱岗位的思想;其次,进一步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也是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目标最大化的重要条件。要抓好强化职工技术业务培训工作,要有计划、分层次地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经常性的技术业务教育,如举办脱产培训班,每周组织职工进行业务学习,每月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夯实职教基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目标最大化提供可靠的保证。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和条件。首先,固定资产管理需共同参与。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管理的任何疏漏都会导致管理链条的松动,需要各部门和全体十部职工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而;其次,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管理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第三,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推进信息化管理,原先的固定资产纸质卡片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把固定资产的信息输入电脑,对其信息实现计算机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将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贯穿于日常工作,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固定资产管理要趋于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迈进。

参考文献:

第9篇:企业的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 企业经济效益 审计

随着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已成为企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关注重点,坐在受托责任位置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更是时时感到维持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巨大压力。面对这种形势,企业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和,通过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促进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不仅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和企业内部审计责无旁贷的工作使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在授权审计范围内,以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的审计行为。国家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6年审计工作安排及审计研讨等方面都把经济效益审计摆在了重要位置。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实务需要出发,重点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以求获取开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大门的钥匙,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效深入的开展。

一、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

研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离不开对企业经济效益内涵及企业内部审计一般模式的认识。企业经济效益结果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一系列财务数据,如利润额、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等等,但是财务结果是企业进行战略和投资决策,完成生产经营循环后产生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产生过程覆盖了企业运作管理的全过程,与企业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均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国外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普遍表述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是对使用资源的效益情况从不侧面的观察结果,三者即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总体的本质与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并无区别。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关注的信息是动态的是相互关联并具有传递性、循环性的,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审核的数据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而且还需要综合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非财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才能洞察经济效益变化的内在原因;经济效益审计有时是直接的,突出经济效益的主题,有时又是间接的,通过完善公司治理,优化管理流程,最终达到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特点,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有全面的认识。

(一)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在委托理论基础上,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尽管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对权责、利益的划分、制衡存在差别,但从企业运作的全过程看,都可以划分为决策、管理、作业三个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层次职能不同,在实现经济效益过程中的作用、贡献不同,经济效益审计把不同的管理层次作为审计对象,在审计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1、决策层次

现代企业的决策包括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生产经营规模、公司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以及生产经营规划、计划、预算等等。重大战略决策权控制在股东、董事会及经营管理班子手中。实践证明,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坏同企业的重大决策是否正确有着至关重要的深远联系,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应避开的领域。虽然理论上、法规上没有作出限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对决策层次进行审计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够成熟。内部审计同企业决策过程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掌握的决策层次信息也是滞后和不对称的,这种状态自然成为开展决策层次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障碍。然而,也不是说决策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就无所作为了,事实上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在检查决策是否遵循既定的决策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审计如果发现属于决策错误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可以提出建议引起决策层的重视,研究有关决策的适当调整。此外,在多层级的大型企业组织中,内部审计对下属企业是否存在违规决策事项及授权范围内的经营决策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是完全可以审计的。

2、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是把企业战略决策和制度、计划变为现实的纽带和桥梁。在大型企业组织中,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总部各职能部门的经营管控和下属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和信息系统主要是由管理层次掌握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离不开各级管理层的智慧和艰辛、精细的日常管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对管理层次的审计中会涉及检查公司规章制度是否有效执行;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是否体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是否存在和有效防范。

3、作业层次

企业经常性经济效益必须经过生产经营作业循环后才能产生。作业层次体现了广大劳动者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贡献。作业层次的活动同样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考量,并且会直接影响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结果。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管理流程达到增加效益的目标也主要是优化作业层次实现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许多深入细致的检查都同作业层次相关。通过对作业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去发现存在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和内部控制的薄弱漏洞,促进完善企业的作业流程,降低作业的资源消耗,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经济效益状况就会得到明显改善。

(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经济效益审计

既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和全过程的,那么对它的审计也是必须涉及多方面和全过程的,仅有事后审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我们可以用下图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全过程审计相关的主要内容

企业经济活动在事前、事中、事后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形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性基建投资项目为例:这种基建项目的立项,规模控制是否基于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预测,基建项目的具体设计和投资计划是否具有经济性,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关注的重点。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审计应当检查基建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是否有效降低控制了基建成本,尤其是在基建项目实施、结算过程中,对工程变更项目造成的基建投资增减变化更需要严格审查,帮助企业在基建结算中核减投资成本;在基建项目完工投产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跟踪审计基建投资的经济效益,检查项目投产后实际的市场反映和具体产出效果,看看项目的投入产出是否和计划的预期一致,具体分析影响效益结果主要因素变化,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建议。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迈向全过程的审计。例如运输行业中,一些企业积极开展了修造船项目、仓储、房地产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审计,有效核减了工程造价、项目投资;有的直接开展了基建项目的营运效益审计,有的把基建项目完工后的效果审计称为“项目后评估,”作为制度性安排进行例行的基建项目事后审计。

当然,企业经济效益的全过程审计并不局限于基建项目,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更是具有普遍性,一项生产经营业务的计划、实施,一个业务流程的改造、调整,都会有一个资源是否合理配置,预期效果能否实现的问题。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传递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有效运作,最终会影响到经济效益结果。即使是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也同传统的事后审计有很大区别。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可以鉴定评价业绩效果,可以对经济效益变化的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水平、先进水平及本期计划进行比较,寻找挖掘进一步改进的关键环节,使下一轮作业循环时有针对性地改善薄弱环节,达到提高经济效益水平的目的。

(三)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结合的效益审计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以财务数据为审计证据,以规章制度为衡量准绳,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合规性审计模式。经济效益审计不仅需要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而且也需要大量非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非财务数据来源于市场客户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生产技术情况,人力资源情况及生产销售过程。这些非财务情况,会直接间接地财务数据的变化,影响经济效益的结果。经济效益审计不可忽视非财务数据的意义,而应该哪些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具有密切关系及其影响趋势和影响程度。例如:企业要获得更多的经营收入,一般都需要扩大业务量,业务量的扩大同稳定、增长的客户群相关,而客户的增长又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分不开,产品服务质量又同员工的素质、生产技术关系密切等等,如此相关性的因果会发现许多非财务性因素。可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产生的非财务数据会提供更多的分析便利,方便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的变量关系。充分重视和大量使用非财务数据进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评价,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审计应当不断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环境下如何选取非财务数据的,逐步建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相结合的系统规范。

对于难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只要能证明与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密切关系,也应在经济效益审计得到重视,因为这些因素的改善,最终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虽然说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但毕竟还有重要、次要之分,有直接、间接之分。相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存在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我们通常把冠以“经济效益审计”名称的审计项目及通过审计可以直接量化促进经济效益改善的审计项目归类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他同改善的经济效益有关,但不直接产生作用或难以量化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审计项目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例如,我们对亏损企业或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的企业可以直接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寻找扭亏增盈的措施;投资项目在进入正常经营阶段后也应当进行营运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新增投资的效益性;对基建项目成本的审计,对营运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审计,对营销收入的审计等等可以有明确的量化评价,会直接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也应当被看作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反之,我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的审计,虽然最终会有利于经济效益,但直接的审计结果还是加强和完善内控管理,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以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为主,达到主题突出,重点突出,对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的效果,这对内部审计发挥增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也不容忽视,通过审计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对企业持续稳定保持良好经济效益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以上几方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特点的讨论,我们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可以引出几点结论: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在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根据内部审计授权范围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

2、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对企业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高度关联性的审计。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以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辅,保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关注。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不同,其审计方法也必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相适应。没有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就象河上没有桥和船,光有过河的愿望也是无法成功到达彼岸的。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研究中,我们认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如何立项,传统审计方法如何改革创新,一些管理工具如何运用等是值得重点研究关注的。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立项方法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如何选择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是审计实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年度中实施的审计项目绝大部分是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的,是经企业权力机构或管理层批准后执行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安排也不能例外,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到常规的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

在年度审计计划中考虑安排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需要综合平衡三方面因素:其一是现有企业中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尤其要抓住本企业核心业务过程中对经济效益影响大的薄弱环节;其二是企业年度重点工作中需要审计工作配合的内容;其三是可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资源,即能够胜任经济效益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力量。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有时还需要相关的工程技术专业力量参与。因此量力而行,注重审计效果,结合企业迫切需要选择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才有利达到切实帮助企业改善经济效益的目的。

经济效益审计立项时还应注意突出重点。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次审计不宜面面俱到,可以选择当前最重要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这样审计也会更加深入细致。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可以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化,即对常规性经济效益审计作出制度安排,如基建决算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利润异常状况审计等等。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创新审计方法的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具有成长性的业务之一,,缺乏系统成熟的经验和方法是现实。但人们普遍认识到传统的财务数据审核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必须运用创新的审计方法才能完成经济效益审计的重任。围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运用创新审计方法是多方面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也需要长时间审计实践的摸索和积累,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宽,时时处于动态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有限的审计资源如按部就班,事无巨细地检查每一个细节,不仅难以操作而且事倍功半。现代审计倡导的风险审计方法正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首先,审计应在了解企业基本业务和管理状况的基础上,把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和对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环节作为查找风险的重点范围;其次要善于捕捉市场变化,政策变化以及企业内部重大人事、管理体制、制度变化可能给经济效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经济效益面临的风险及时受到重视和应对,经济效益审计也就更具有风险防范的预见性和预警性。例如,运输行业中由于燃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大大增加运营成本,缩小原有的利润空间,如何节约燃油消耗,控制成本上升就成为突出的经营风险。审计不仅要掌握分析相关的财务数据,而且应了解业务经营策略、生产管理、降低油耗的技术手段等方面可能采取的措施,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控制油价上涨带来的经营风险。

2、广泛使用经济效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因素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就像枝叶和树干的相关、鱼刺鱼骨的相关一样,也是有脉络可寻。

审计通常采用逆向检查分析的方法,先从经济效益的最终财务结果检查分析入手。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财务因素是从收入与成本两大类,收入中又有产品价格、产品结构、客户结构、营销方式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成本也可划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每类成本又有许多明细项目。审计可以从财务因素的变化中找出主要矛盾,然后顺藤摸瓜去了解财务信息背后的业务和管理情况变化,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内在原因。

对于当前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一般素质而言,相关因素分析中最具挑战的还是能否了解和熟悉企业业务运作的流程,商业模式的特点以及各方面管理的细节。只有充分了解认识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正确把握其内在的关系,真正成为“内行”,才能准确地把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又比一般外部审计更容易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长期在企业中耳濡目染,内部审计与经营管理有天然的联系,而相关因素的分析是需要在一般了解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化,达到可计量、可推算的程度。

3、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工具的运用

近年来,在企业管术界和实务中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现代管理工具,这些管理工具的运用对推动企业管理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挥了作用。内部审计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的现代管理工具的运用。

平衡记分卡是一种绩效管理工具。它根据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客户关系、财务结果四方面因果关系,及为企业增值的贡献路径,制定各层面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推动企业各层级协同努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平衡记分卡的理念,尤其是其各关键因素的相互关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因素分析是相通的,如果企业实施了平衡记分卡管理系统,就会为经济效益审计提供更好的检查评价平台,针对既定的各关键因素指标,检查实际完成的效果,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为制定新一轮的各层级工作目标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在高度重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改革创新同时,传统的审计方法也不可偏废。尤其是在审核分析经济效益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更需要运用财务审计的经验和方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防止在虚假的经济效益结果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层次经济效益审计,那样势必会影响经济效益审计的准确性,甚至会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误导性审计意见。这种审计风险也必须高度警惕并加以防范。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在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增值作用日益增大。广大内部审计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实践,全面实现内部审计的转型和发展。

参考:

[1] 秦晓,《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出版社,2002年11月。

[2] 邢俊芳、陈华、邹传华编,《最新国外绩效审计》,审计出版社,200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