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病预防概念范文

疾病预防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疾病预防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疾病预防概念

第1篇:疾病预防概念范文

建国以后,国家在各行政区域内相继成立“卫生防疫站”机构。据说此名称是从原苏联学来的,现在又改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据说是从美国学来的。作者认为两种名称实则出自一辙,属同工异曲,都强调预防在先,控制在后。这也顺应了我国一贯倡导的“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顺应了广大人民对健康愿望的理念要求。

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在什么单位工作?”,“×××疾控中心”。最近有些媒体(报纸、电台、电视台等)甚至有些专业学术会议、专业学术刊物等也称“×××疾控中心”等。对此,作者不敢苟同且有以下愚见,现呈上,请大家赐教:

1 “疾控中心”似给人们传递一种这样的概念,尤其是刚刚改称的单位名称,一般人(非本专业)会认为疾控中心即疾病发生后去采取应急措施以达控制之目的的单位。冤枉啊!对疾病采取控制措施那只占该单位(中心)工作的一小部分,况且那还是不得以而为之的应急、应付措施。它主要的或大部分的工作是预防人们不得病!或防患于未然!属祖国医学中的“治未病”范畴!如现在我国已根除的天花病,还有已达到消除的脊髓灰质炎、白喉、流脑、麻疹、狂犬病等传染病也都是通过实施预防措施,如注射相应生物制品和开展健康教育等而取得的,没有哪一种传染病是可以通过采取控制措施而消除的,更不能根除传染病。现在不能!将来也不能!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者认为强调工作重点、工作方向是预防在先,控制在后,即这个单位的工作是对占整个人群95%以上的健康、亚健康人群负责。抑或千方百计地运用预防医学的理论、方法去保护、去预防这个群体不得病和少得病。又因为疾病也有其自然规律,有时也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尤其是传染病使得部分健康人群因预防措施不到位,被传染上病原体而发病了,这时就需要如何去控制它,以保护易感者少得病或不发病等。如消灭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这些措施属被动的补救措施,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它与预防健康人群不得病所实施的预防措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前者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大卫生观念,是国家公共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重中之重,是卫生工作丝毫不能动摇的,有时甚至是一种政府行为(如控制某一区域的健康人口流动等)因此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注。

3 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为了表达方便起见常把一串多字的话语进行缩减,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盲目缩减改变了其原意就有些不妥了。如“疾控中心”这种称谓作者认为本身就是先天不足,把一个重要的关键词“预防”给人为省掉了。试想一句完整的语言把“关键词”给省掉了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再者,单从这四个字(疾控中心)上讲似有重治疗轻预防的误导嫌疑。另外,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也就意味着是个多方言的国家,因此疾控中心常常被相当多一部分人误解成“质控中心”,应该说这是个概念问题,两个系统的单位问题或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既然经常在老百姓口―口相传中张冠李戴,造成误解,给工作带来不便,甚至给外行带来误解,或觉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个称谓就是太长,不好记忆或诉说,想缩减一下,作者提议称“×××疾病防控中心”如何?!这样既突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又不失其原全称的全部(公共卫生)内涵,说出来也比较顺口、好记。

第2篇:疾病预防概念范文

【摘要】 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头娃娃、苏丹红、吊白块、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到SARS、禽流感、手足口等疫情的发生,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暴露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存在的致命弱点,因此改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目前公共卫生体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问题;建议

1 当前基层公共卫生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目前现状

1.1.1 机构情况 我国的公共卫生体制网是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县级公共卫生体制是在原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改革分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改革结果多数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极少数是人、财、物彻底分开。乡镇级防疫体系隶属乡镇卫生院领导,一般由2~5人从事本辖区计划免疫、卫生监督、预防保健等社会性工作。

1.1.2 经费情况 县级公共卫生机构一般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部分是差额或是定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乡镇卫生院经费由乡镇财政拨付,在我国普遍存在县乡两级经费拨款严重不足,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业务运转几乎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过去防疫站的运行主要靠健康查体、各种监测及疫苗的收费,来弥补经费不足,勉强运转,乡镇的卫生防疫靠有偿服务收入不仅解决运转问题,还要解决部分工资问题。而目前疾控和监督的分离,在不能保证监督经费的同时,实际上是弱化了卫生监督,随着监督工作的弱化,被监督单位主动到疾病控制中心送样检测的样品越来越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食物中毒)无法正常协调处理,出现了两个机构没活干和有活没法干的局面,挫伤了县乡两级工作积极性,体制改革的结果将进入死胡同。

1.1.3 设备情况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备陈旧,已经存在50多年的县级卫生防疫站或新成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目前仍然是设备破旧不堪,已处于半瘫痪状态,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成立只有几年或十几年的质检、药监、环保等部门,无论是技术设备、交通工具还是人才建设发展都是十分快速的,已成为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就是同一系统、同一级别的医院大多数都已与时俱进,不论是工作条件还是实力水平都不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能比较的。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多家分管、重复投资,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过去的几年里,政府在食品安全的职能分工上,食品药品、技术监督、工商、食品卫生都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卫生部门的职能被划分出去,强化了技术监督、工商、食品药品的监管职能,相应弱化了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职能,从形式上看,多了执法部门,增加了执法人员和执法车辆,加强了执法力量,其结果是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几个收费部门和就业岗位,导致重复监督检测以及原有卫生部门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1.2.2 卫生公共体制改革的结果与初衷相违背 按照卫生部要求进行的两项体制改革,从实践的结果看:在基层(县乡两级)无论是疾病预防控制还是卫生监督,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是大大的削弱。一方面不少单位将涉及公共卫生方面的专业如食品、公共场所卫生等相关科室整体或部分的划出,致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功能处于缺胳膊少腿、支离破碎现状,似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工作只是控制传染病;另一方面,普遍存在新成立的卫生监督所由于各种原因,不是强化监督执法,而是强调局部利益或搞创收,有些则是挤占属于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的监测评价等事务性工作,无形中形成两个过去的卫生防疫站,人为地将卫生与防病分家,相当数量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所都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其结果与改革的初衷相违背。

2 原因分析

2.1 医疗卫生部门内部矛盾的凸显,造成体制改革混乱 目前整个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和谐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卫生行政部门没有给政府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没有帮助政府做出好的决策。二是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和了解,尤其对基层工作缺乏了解,由于医疗卫生工作面宽且专业性强,平时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引起政府及社会的重视,反而让会说话会喊口号的部门占据上风,医疗卫生部门内部矛盾的凸显,造成体制改革混乱。

2.2 “重医轻防”观念,导致公共卫生工作弱化 长期以来,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形成“重医轻防”的观念。目前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状:预防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一些地方甚至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一些领导对医疗单位情况介绍如数家珍,但是对预防工作能说出多少?在考虑投入的时候往往首先是倾向医疗单位,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医院和医疗政绩有形并易见,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如此已久,形成公共卫生工作弱化局面。

2.3 机构定性不清、定位不准,直接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特别是在体制改革后,较为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归类于一般性的卫生服务机构,并推向市场,纵观世界各国,还没有将政府行为的专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用市场经济进行调节的,如果按照这样定位是十分危险和有害的,将直接危及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地位和发展。卫生监督机构取消收费,县级财政拨款经费严重不足,使监督执法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由于对业务工作的定性不清,定位不准,直接影响了疾控和监督的正常工作。技术监督部门要求,食品化验只要有资质单位就可以,无形把疾控推向市场。有时政府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政策、下发了文件,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到基层难以落实,如国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提供免费疫苗,要求地方财政向卫生部门提供公共服务专项经费,然而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乡两级财政无力支付,致使县乡两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4 目前两项体制改革过于急促粗糙,过于简单化 许多地方在未统一认识,弄清改革的实质和目的情况下,不顾实情、政策,惟我所用,为改而改,大多地方采用的是简单的一分为二的分家方式,美其名曰“先建后畅”,其实是一种极不严肃与不负责的做法。

3 改革建议

随着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贯彻实施,目前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建设已相继完成,两项体制改革已近尾声,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建立现代化的疾控和卫生监督机构,仍是我们应迫切解答的重点问题,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明确机构定位 疾控中心履行的职责包括健康规划、公共卫生与疾病监测、评估分析、预警及大量常规业务工作的检查指导和应急问题的处理等,这些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又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部分,跟其他医疗部门的服务工作是不一样的,其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体,因此服务的概念也大不相同。卫生监督工作其职能包括食品卫生监督、公共卫生监督、饮水卫生监督、学校卫生监督、医疗职业卫生监督、许可审办等业务,是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两项工作首先是政府的工作的一部分,是非盈利性的公益事业,机构是直接代表政府承担这项义务的专业性部门,其工作人员应该既是卫生技术人员,又具有公务员的性质。

3.2 转变观念,加大投入 政府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把公共卫生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确实加强领导。疾病预防属于公共健康安全服务,所必需的经费应有公共财政承担。要把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公共卫生事业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重要项目,并将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疾病预防控制与防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上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总体水平。

3.3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卫生行政部门在制定各项业务《规范》的基础上,要高全盘考虑,搞基层调查研究,做好试点工作,认真评估、科学论证、客观地分析在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改革,扭转没活干和有活没法干的局面。

3.4 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疾控部门和卫生监督单位要高度重视宣传,让政府及全社会增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客观地反映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明确疾控和卫生监督机构的定性和定位,确立其相应的职能和权力,使其在公共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监督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3篇:疾病预防概念范文

1卫生监测的概念和主要含义

卫生监测是指为了某一特定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特异性、敏感性的指标,定对象、定时空、定方法连续不断地观察(测),并收集整理、分析、利用其资料的一项专业工作。

卫生监测是一个笼统或泛义的概念,目前疾控系统习惯将以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为主要内容所进行的流行病学监测称之为疾病监测,另外以食品、环境、职业、放射、学卫、消杀等专业为主要内容所进行的卫生学监测,称之为公共卫生监测。

包括卫生监测在内的各类监测工作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行政行为,从防控疾病目的来说具一定的超前性、主动性和广泛性。而检测多数是被动的和狭义的。

2疾控机构目前卫生监测工作现状和主要问题

2.1两项体制改革前后现状

在两项体制改革前卫生防疫系统监督监测不分,多数偏重于公共卫生监测,借助于卫生监督的手段,公共卫生监测工作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均较大,社会影响也较好。卫生防病作为一个整体和系统,资源统合,发挥了很好的效能。然而在改革后,由于各种原因,公共卫生监测工作已经大为削弱。目前疾控机构履行卫生监测的职能受到卫生系统外部以及内部的干扰,开展正常工作困难重重,少数地方卫生监督机构出于局部或自身利益对疾控中心开展卫生监测工作不予支持和配合,甚至挤压和排斥。一些地方歪曲疾控中心的职能,认为疾控中心只是检测(验)机构,不可主动开展卫生监测业务,只能被动检验样品。对疾控中心的正常工作设置阻碍。由于矛盾很大,难以开展工作,不少疾控机构逐渐淡出甚至放弃了公共卫生监测工作。纵观外系统的环保、公安、农业、质监、药检等部门,均没有目前卫生系统这样在行政执法与技术监测方面处于矛盾和互不信任甚至于扯皮的状况。而其后果则是造成卫生系统本身职能的弱化以及事业的损失。

2.2监测资源的浪费

目前多数疾控中心仍坚持按照职能分工设立有卫生监测科室,尽管困难很大,仍积极努力开展食品、环境、学校、消杀、职业等专业的公共卫生监测工作,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或向有关部门报告或通过媒体和通报等形式向社会公布,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同时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数据和素材。但是,在一些地方疾控机构的卫生监测资料未能引起卫生行政部门和监督机构的重视,造成监测资源的浪费。

2.3监测经费缺少

因为缺少专项的卫生监测经费,多数基层疾控中心设备陈旧、仪器老化、标准缺失、人才不足。近几年非典、人禽流感等新发现的传染病以及不时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疾控机构疲于奔命,忙于应付,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卫生监测工作的管理和质量,致使卫生监测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下降,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4缺乏可操作规范、法律

面临新的工作形势,疾控机构多数按照上级布置的年度工作任务开展公共卫生监测工作,或者按照《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进行操作,但工作规范内容仍比较粗浅,实际操作性较差,疾病监测相对公共卫生监测来看,目前所受干扰较少,但由于经费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水平所限,还存在资料收集不全、数据不准、工作不能落实的情况。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医疗专业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疾控面临的是人群、环境、社会,而医疗面临的是病人个体。因此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具有社会性、行政性和法制性,卫生监测作为疾病防控的一个内容,其工作并非只是采样、收集资料这种单纯的业务。大量的防病措施要落实到位,需要一定的行政手段才能达到目的。然而在目前的状况下,由于疾控机构既缺少行政管理权,又没有执法权的强有力支持,开展卫生监测可谓难以到位,效能更是难以发挥。

疾控机构开展卫生监测虽然有法律规定,但在具体执行工作中却困难较大。首先是监测人员外出工作时缺少法律身份,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其次也没有统一的监测证件或者着装,因此,许多工作难以进行。

3疾控机构履行卫生监测职能的法律依据

疾控机构履行卫生监测职能,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检测(验)机构,是由有关法律、规章所明确的。

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7条明确规定,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2005年1月5日卫生部吴仪部长签发的40号令《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中,明确疾控机构职能包括“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其主要职责项目中亦包括“开展疾病监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2001年4月13日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关于疾控机构职责明确规定:对影响人群生存环境卫生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行食品、职业、环境、放射、学校卫生等卫生系统监测,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公害病、学生常见病及意外伤害中毒等发生、分布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制定预防控制对策。

卫生部于2002年1月颁布的《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对各级疾控机构在卫生防病工作中的具体业务作了详尽的要求和规定,涉及相关的疾病和公共卫生监测分为13个大类,基本上涵盖了疾病预防控制各方面的内容。

4讨论

4.1卫生监测是疾控机构的重要职能和法定义务

卫生监测是国家和有关法规赋予疾控机构的重要职责,我们要认真学习,掌握有关法规和标准以及工作规范,依法办事,全面、准确地履行好工作职责。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卫生监测应不放松,更不能因暂时性地开展工作困难而放弃。要充实和加强有关人力技术及设备建设,关心和支持相关专业人员积极开展工作。要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科学、有序地做好各项卫生监测工作,及时如实地汇报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定期、不定期地汇(通)报卫生监测有关情况和资料,使政府和社会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4.2加强队伍建设

无论是疾病的流行病学监测,还是涉及相关产品、场所、环境、用品的卫生学监测,均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其作用是其他部门不能替代的。卫生监测可以看作是单独的专业学科,但又贯穿于整个疾病控制专业体系中,卫生监测必需与相关专业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因此,要全力加强技术力量和队伍建设,要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以及对基层技术指导,使监测的素材真实,数据可靠。

4.3搞好质量控制多数卫生监测项目离不开实验室工作,不论是病原微生物、免疫水平,还是水质、食品、职业卫生样品都需要进行科学、专业的检测(验),因此要按照标准、规范搞好质量控制。要按照规定做好单位计量认证,同时创造条件争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检测资质,以及国家实验室认可,使疾控机构的卫生检测数据公平、公正,具有可信性。

4.4争取专项经费投入卫生监测的正常进行,需要专业经费保证。因此,要积极向上级包括财政部门呼吁、汇报,争取有专项经费投入。开展允许收费的服务要按规定执行好物价政策。

4.5做好调控,整合资源

卫生监测是公共卫生、预防控制疾病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行政部门应从更高的层面统一做好领导和协调工作。应为卫生监测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颁发统一的卫生监测证件。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卫生监测信息,使其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4篇:疾病预防概念范文

【关键词】 期间核查;方法

【中国分类号】 R1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01-01

期间核查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重要内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着较广泛的检测领域及较多的仪器设备(标准物质),而期间核查往往缺乏明确和可操作性的方法,结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机构的特点,本文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期间核查的实施办法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加科学合理, 简单方便地进行该项工作。

一、期间核查的概念

期间核查不是一般的仪器设备的功能检查,更不是缩短检定校准的周期,其目的是测量仪器设备或标准物质的校准状态在校准/检定有效期内是否得到保持。

二、期间核查的对象

期间核查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仪器设备的性能不够稳定漂移率大的、使用非常频繁的和经常携带运输到现场检测以及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仪器设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要实施期间核查的仪器设备一般应包括:①各类气体采样器,如大气采样器、烟尘采样器等;②各类气体测仪,如一氧化碳测定仪、甲醛测定仪;③电化学仪器,如pH计、离子计、电导仪等;④声级计;⑤分析天平;⑥空气压力表、风速仪、照度计等;⑦各类光谱类仪器;?各类色谱类仪器。

三、期间核查的方式、判别原则及判别方法

实验室应针对具体的设备或计量标准的各自特点,从经济性、实用性、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相应的期间核查方法。其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监测标准方法或技术规定中的有关要求和方法。许多标准方法已经详细规定了校准的方法和要求,可以直接作为期间核查的方法。如GB/T 18204.23 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测定方法第一法 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中就规定了校准的方法和要求。

2、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核查。这是一种通用并且有效的方法。当实验室有检定/校准被检查设备的标准物质时,可采用该方法。具体操作是用标准物质去校准被核查仪器设备的参数,考查仪器设备测量的某参数或量是否在受控范围内。其判别准则为:

En=|x-X|≤1

式中:x一测量值;X-标准值;一与被核查仪器设备准确度指标相对应的允差限值,或最大允许误差值。

标准物质包括各种标准样品、标准仪器。如噪声监测仪使用声级校准器核查;pH计、离子计、电导仪等使用定值溶液核查;气体监测仪使用标准气体核查;气体采样器使用标准流量计核查等。使用标准物质核查时,应注意所用标准物质的量值能够溯源并且有效。

3、仪器设备检定规程。仪器设备检定规程往往详细规定了整个检定过程,期间核查可以采用其中需要核查的部分。如果某类仪器设备没有检定规程,可以参照类似仪器的检定规程。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PH计等都可以根据检定规程来制定核查方法。

4、使用仪器附带设备进行核查。有些仪器自带校准设备,有的还带有自动校准系统,可以用于核查。如电子天平往往自带一个标准工作砝码,射线监测仪自带标准膜片并能自动校准,某些新型大型分析仪器自带 核查系统和自动核查程序。例如对于每天都使用的电子天平,可以制定一份作业指导书,规定每天早晨上班开启天平后,采用天平内置砝码进行"CALIBRATION"(自校准),天平恢复原状则认为通过校准,并以此作为判断天平期间核查合格的证据。

5、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实验室应首先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对有效期短、稳定性差的标准物质,必要时在有效期内进行一次期间核查,核查方法通常是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滴定溶液(新购置)来衡量使用一段时间后基准物质的实际纯度。如果计算下来纯度在该基准物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则认为合格。由于基准物质一般比较稳定,在其有效期内一般只需核查1-2次即可。

四、注意事项

期间核查的对象是:测量仪器或标准物质。因此,进行期间核查时,应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排除人员、环境等的影响。此外期间核查主要是核查系统漂移。所以,期间核查应在尽可能理想的环境条件下和理想的测量系统中进行。同时,重复测量次数应充分大(例如10次),因此,上述x1、x2、xi应是重复测量平均值。

五、 期间核查的成本、风险和频次

期间核查可以提高检测质量,降低出错的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排除风险。期间核查的实施及其频次应结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自身的特点,寻求成本和风险的平衡点。此外,不同实验室所拥有的测量设备和参考标准的数量和技术性能不同,对检测/校准结果的影响也不同,实验室应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设备和参考标准的重要程度以及质量活动的成本和风险等因素考虑,确定期间核查的对象、方法和频率,并针对具体项目制定期间核查的操作方面和程序。实验室应在体系文件中对此做出规定。

参考文献

第5篇:疾病预防概念范文

关键词:社区;慢性疾病;控制;成本-效益;成本-效用;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提升。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都有了进一步的调整。由于大多数的人们作息时间不规律,生活习惯不好,导致引发了很多的慢性疾病。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居首。这些非传染性疾病已经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甚至高于传染病的死亡率[3]。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每天约有1万人死于慢性病,其中城镇居民居多[4]。近几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了上升的趋势。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我国卫生部门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花费在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上的钱也逐年增加,给卫生部门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5]。同时慢性病的治疗过程十分漫长,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负担。社区内部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效果明显。

1 社区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是成为防控慢性疾病的有效路径

慢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使得针对慢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成为卫生部门的重点。很多慢性疾病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疾病慢慢积攒而来的,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疾患者们应该具有防范意识,小疾病及早医治,以防后患。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选择正确有效地防控措施是比较关键的,有效地预防措施能够很好的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但是选择预防措施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成本问题,更要考虑到措施的长远发展。社区内部针对慢性疾病的防控就具有这些特点。

社区内部对于预防慢性疾病可以采取很多措施,包括针对慢性疾病的宣传活动,针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以及注意事项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使社区居民了解慢性疾病的危害以及慢性疾病应该如何预防还有一旦患上慢性疾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与延续,告知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加运动,注意饮食与生活作息时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慢性疾病,不要有消极厌世的情绪,健康乐观的生活[6]。相关学者认为社区内部控制与预防慢性疾病具有3个特点: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经济效益,也符合社会效益,同时能够防止人们有进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7]。社区内部通过宣传与教育,能够对社区的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针对性较强,能够使慢性疾病的教育覆盖到每个家庭,使每个居民能够有防范意识并且能够对慢性疾病有一个理性客观地认识。同时,每个社区进行宣传时只要安排合理的时间,在社区显著的地点,不用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就可以使慢性疾病的知识得以普及。社区内部关于慢性疾病预防的知识宣传能够使患上慢性疾病的患者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更好地接受治疗,早日康复。另一个方面,也能够加强健康人士的防范意识,使社区居民对于慢性疾病有一个概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防范,防止新患者的产生,同时也就控制了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这样在成本上得到了节约,在效益和效用方面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 社区内部对于控制与预防慢性疾病活动的开展情况探讨分析

我国关于慢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教育在社区内部实施本身起步较晚。在其他地区,关于心脑血管防治、癌症以及糖尿病的知识普及已经有所进展。有效的慢性知识教育的宣传活动可以使人们加强防范意识,对慢性疾病有所了解,然后提高对慢性疾病的认知率。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了社区慢性疾病防范试点,按照慢性疾病的防治方案,进行知识教育普及。开展针对心脑血管、糖尿病以及癌症的教育,以社区为基础促进健康,综合治疗慢性疾病,这样的教育普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北京的某个社区在进行慢性疾病知识教育普及之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由之前的68%下降到46%,死亡率也有所下降。这就足以说明,教育的普及使得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判断慢性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情况是根据小区居民的发病率变化、健康指数变化以及对待教育普及的态度进行评判的。成本-效益的比较的是针对教育普及项目投入的成本和货币化健康程度产出量[8]。成本-效用比较的是教育普及项目投入的成本量和调整后健康效果的产出量[9]。两者具有差异,但是差异不是很显著。

3 社区慢性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效益与成本-效用的探究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对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疾病防控措施知识普及的时候,平均每个人花费在慢性疾病方面的金钱很高。但是进行了慢性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后,花费在慢性疾病防控方面的金钱就大大减少了。这就是慢性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效益中产生的效用值。这也充分说明了慢性疾病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的作用,也说明社区的干预导致了花费在慢性疾病治疗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10]。在社区内针对慢性知识的教育普及,根据调查显示,是可以使用最低的成本但是带来最大的效益的。上海某社区开展了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以来,18514例当中,有568例糖尿病患者社区对其进行干预,管理率高达84%。心脑血管患者中有376例进行了干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11]。不仅在国内,就是国外的经济学者通过研究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使人们了解慢性疾病,普及慢性疾病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在经济上省下一大笔开销,还能够收获同等的效益,是最有效的途径。

4 结论

慢性疾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对人们的危害很大,我国每年在慢性疾病防控与治疗中投入的成本也很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是收到的效益却很少。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经过了诸多的试点分析以后发现这样的方式不仅收获了很大的效益,同时投入的成本减少,节省了很多的开支。开展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教育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经济效益,也符合社会效益,同时能够防止人们有进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在社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就具备这样的特点。社区慢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在近些年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心脑血管、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这是与社会上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社区中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得投入成本低但是获取的效益却很高,远远高于以前的水平。同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也很大,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用。人们对于慢性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社区普及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一个人知道了该如何预防慢性疾病的知识,就会使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也能够受益,这样的普及效果是其他方式不能达不到的。综上所述,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成本-效益与成本-效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在社会教育中普及。

参考文献:

[1]武瑞雪,刘宝.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的发展及经验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9):706-708.

[2]朱荣,李士雪,滕芬.以社区为平台在慢性病综合防治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2):1035-1036.

[3]盛锋,程晓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成本效益与成本_效用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2,5(5):199-200.

[4]白雅敏,王卉呈,董建群,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6):651-653.

[5]田惠光,郭则宇,宋桂德,等.1991年~1996年天津市慢性病-省略-预项目成本-效用和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5):196-198.

[6]庄志雄.我国毒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9):10-15.

[7]朱雯,王红妹,钱小萍,等.卫生适宜技术研究进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6,5(7):10-14.

[8]祁国明.卫生技术评估[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3(1):3-4.

[9]陈春明,赵文华,杨正雄.中国慢性病控制中膳食关键因素的研究[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6,27(9):739-743.

第6篇:疾病预防概念范文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较高,易引起暴发性流行或大流行,病原体为甲、乙、丙3种类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临床上有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眼结膜炎明显和轻度呼吸道感染症状,虽有自限性,但老年人及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脏病者易并发肺炎。

普通感冒,简称感冒,俗称“伤风”,是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最常见的病种,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发生,不同季节的感冒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样。其主要病原体有鼻病毒,普通感冒起病较急,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打喷嚏、鼻塞、流涕,开始为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有咽痛;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普通感冒大多为散发性,不引起流行,但冠状病毒感染可引起某些流行。感冒多呈自限性,一般经5~7天痊愈。

不要认为慢性呼吸道疾病离我们很远,其实,只要病程超过了3个月的呼吸道疾病就可以称为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哮喘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哮喘的防治中,避免过敏原是不变的话题。例如有的人对家中饲养的宠物过敏,就需要忍痛割爱将宠物送走。

在众多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最高。慢阻肺通常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以咳嗽、咳痰,甚至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各种对呼吸道的有害刺激都可能会加重慢阻肺患者的病情,比如:空气污染,吸入烟雾及刺激性气体、矿物燃料产生的废气或者厨房的油烟等。而二手烟的危害也不容小觑,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广州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不吸烟的人群中,有190万死于慢阻肺的人归因于二手烟的危害。

第7篇:疾病预防概念范文

功能性产品强调食品的某些功效,模糊了“食字号”和“健字号”之间的界线,明显在打政策的“球”。

猴头菇有养胃的功能,就意味着加入猴头菇的饼干有养胃功能,这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现象。

面对一哄而起的“养胃”功能食品,不少消费者感到茫然:这些“养胃”食品真有养胃功效吗?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称,所谓养胃食品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

“养胃说”并无权威依据

一打开南方黑芝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官网首页,最新版的黑芝麻乳广告就开始自动播放。除了继续请来演员蒋雯丽助阵,广告还提出了“饿了要养胃,先喝黑营养”的新口号。2014年以来,“养胃”食品大军不断扩容,而提出“养胃说”,黑芝麻乳并非第一家。2014年上半年,江中集团曾因猴姑饼干的“养胃”功效深陷舆论泥沼。虽然备受质疑,但江中猴姑饼干已被众多企业跟风。在京东商城,与猴姑相似产品的品牌已有七八种,均声称以猴头菇为主要原料,具有“养胃”作用。

除了猴姑饼干、黑芝麻乳,市场还有不少养胃茶、天然本草植物饮料打出了“养胃”旗号。这些“养胃”食品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强调原材料的营养。

江中集团曾声明自辩,称猴头菇有养胃功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有明确的记载。该声明同时表示,“一种食材有没有功效是要经过科学界定的,乌鸡、山楂都是食材,但它们同时又有功效,也是药材。中国文化里的药食同源就是这个道理。” 目前,南方黑芝麻乳并未提供“养胃”说的具体理由。唯一可作为解释的是其官网“黑芝麻与健康”栏目内提及的营养知识――一段不足百字的中医观点。主要原料的微量元素含量高,是否就意味着工业化生产的食品营养价值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说,根据2013年起我国正式实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预包装食品应按照规定标示营养标签,营养成分种类及其含量的多少可以直接看标签内的数据,而非简单的原材料营养物质比较结果。

根据营养标签,食品标注的营养价值及声称有明确的含量要求。以钙为例,每100克的食品中,钙能达到一个正常成年人每天所需量的15%,才能标注食品含有钙或者是钙来源;达到30%及以上才能说“富含钙”。

那么,以我国药品法典或是中医典籍中的说法作为支撑,是否能够令人信服?

范志红认为,宣称自己的养胃功效,只靠一份材料来证明不能服众,更需要更权威的实验数据来支撑。

和君咨询集团合伙人夏忠群则表示,目前食品的“养胃”功效更多的只是民间传统说法,大多无法进行科学定量实验。

模糊的身份打“球”

不属于保健食品,却声称能“养胃”,这是现有“养胃”食品的共同点。根据《食品安全法》有关条例,普通食品不能宣称具有保健功能及疾病预防功能。即便是特殊膳食用食品,虽然其产品配方设计有明确的针对性,但其目的是为目标人群提供营养支持,不具有预防疾病、治疗等功能,食品标签不应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范志红直接对“养胃”的概念提出质疑:“在我国保健食品的27个功能中,并没有‘养胃’的说法。‘养胃’既不属于保健概念,也不属于医疗概念,更不是营养概念,它究竟是什么概念?要养到什么程度才能算养胃?”

范志红认为,目前“养胃说”的具体含义、标准和评价标准都不明晰,食品能“养胃”更多的是给消费者一份心理安慰。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则表示,企业为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推出了众多功能性食品。这些功能性产品强调食品的某些功效,模糊了“食字号”和“健字号”之间的界线,明显在打政策的“球”。

朱丹蓬认为,立法滞后性使得相关法律法规跟不上食品产业的发展速度,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的缺失,一方面是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等,没有了约束,企业在逐利性的驱动下屡屡打出“球”。

“企业靠打‘球’很难保持基业长青。”夏忠群表示,单纯或主要依靠这一策略,随着市场的推广,消费者发现其效果不如预期后形成的不良口碑,反而有可能损害之前的品牌形象。

食品单纯强调营养功效不可取

利用现代人追求健康的心理,企业夸大宣称食品的营养和功效。这并非个别现象,目前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比如,各类猴姑饼干称猴头菌富含氨基酸和多糖成分;又比如南方黑芝麻乳,除了在新版广告提出“养胃说”,旧版广告还曾通过黑芝麻与白色食品进行简单的比照,凸显“黑营养”的观点。

第8篇:疾病预防概念范文

加强疾控特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疾控特色文化建设是树立疾控品牌的需要

一个人的文化靠其言行举止、风度、修养体现;一个系统、一个单位的文化靠品牌、 社会贡献和社会影响力来体现。疾控中心成立之初,社会各界对其知之甚少,2003年“非典”来袭,全体疾控人在与病魔进行大无畏的战斗中赢得了国人的尊重和认同,疾控中心也逐渐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在“太平盛世”,在我们的工作重心逐渐从传染病防控转向慢性病预防控制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文化建设树立疾控品牌,扩大社会影响,赢得社会认同和尊重。

(二)加强疾控特色文化建设是增强系统凝聚力的需要

在中国,由于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影响等原因,形成了教育系统、金融系统、卫生系统等诸多系统,在卫生系统,疾控中心由于其特殊的存在形式和社会职能,又形成了所谓的“疾控系统”。能形成系统的,必定有其特定的社会职能和价值理念,“疾控系统”也不例外。

(三)加强疾控特色文化建设是完善科学管理的需要

国家提出要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一个单位就要以制度治单位、以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治单位,这就离不开文化建设。在中国,疾控中心是一类比较特殊的事业单位,一是她没有行政权力却有类似行政管理职能;二是每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均设有一家疾控中心,可以说在当地,疾控中心的工作缺少竞争和类比。在现行管理体制下,疾控中心要较好地履行职能,不断发展事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疾控特色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疾控特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精心提炼、大力宣扬疾控特色精神文化

疾控精神是疾控系统全体职工在疾病预防控制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精神信仰、价值理念、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是疾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疾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疾控事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不断完善、创新发展疾控特色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疾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建立和完善具有疾控特色的、与疾控工作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对于保障疾控的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转、调整与协调内外关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疾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科学设计、全方位营造疾控特色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由“环境认知文化”、“环境规范文化”、“环境物态文化”和“民俗环境文化”构成,四种文化交融互摄、循环扩展,形成一个动态的复合体。环境文化的概念比较复杂,但环境又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建筑物的形态、装饰、标志、标识等。

第9篇:疾病预防概念范文

多年后,这名中国医师找到了原因,那就是:许多美国人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健康投资。

10多年前,我曾在美国学习工作过,以后因工作关系也常去美国,对他的发现我深有同感。在美国,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无论是政府、军队还是学校、企业,从上到下,不分男女,都非常重视健康投资。造成“穷人胖,富人瘦”的原因,无非是富人更有钱进行健康投资。

光健身减肥的生意,在美国就有亿万美金的市场。每天的报纸、电视、广播都有与医学健康有关的新闻信息。全国性的大电视台高薪聘请医生做专职医学健康编辑、记者,地方小电视台则花远高于医院的年薪聘请护士来全职报道医学健康消息。小学从一年级就开始灌输健康平衡饮食和生命在于运动的概念。无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不管是平时还是周末,到处都可以见到跑步健身的男女老少。健身俱乐部、游泳池、各种球场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