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新技术应急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编制目的
为了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以下简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求援工作有序、迅速、高效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昭通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四)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2、属地管理、明确职责;
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
4、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5、整合资源、信息共享;
6、平战结合、常备不懈;
7、加强协作、公众参与。
二、医疗卫生救援组织体系
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包括:县卫生局成立的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医疗卫生救援机构(指县、乡医疗机构、医疗急救中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专家组、应急队伍、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一)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
县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由卫生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卫生医疗业务的领导任副组长,医政、疾控、规划财务、办公室等有关股室负责人、县级医疗、疾控机构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领导、组织、协调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县卫生局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设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医疗卫生救援机构
县、乡医疗机构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任务,进行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伤员转送、伤病员院内救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根据各自职能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三)专家组
县卫生局负责组建由传染科、内科、外科、医技、职业病、疾控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
县卫生局负责组建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应急队伍、中毒事件应急队伍、救灾防病队伍,负责现场抢救和伤病员转送。
(五)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县卫生局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设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由在现场的卫生局负责人担任指挥长,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三、医疗卫生救援的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和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事件(Ⅰ级)
1、一次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人员多。
2、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露事故导致人员伤亡事件。
3、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二)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事件伤亡50人以上、9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州(市)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三)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事件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开展医疗卫生救援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四)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事件伤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启动和终止
(一)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
1、县卫生局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事件的有关情况报告后,应立即向县政府分管卫生工作领导报告、请示批准,立即启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应急队伍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和评估,并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2、承担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的县、乡医疗机构要经常(伤病员情况较严重的应每日报)向县卫生局报告伤病员情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情况要随时报告。县卫生局要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情况报告内容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及原因,发生时间、地点及范围,人员的发病、伤亡情况,初步处理情况等。
(二)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要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救援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护,确保安全。县卫生局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加强与现场各救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2、转送伤员。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危急病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好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在医疗仓内密切观察伤病员情况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按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或卫生局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三)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县卫生局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病情稳定,无新增病人,由原决定启动机关决定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并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县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医疗卫生救援的保障
(一)队伍保障
有针对性地加强医疗救治人才培养和储备;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保持应急人员稳定。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掌握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
(二)物资储备
各医疗卫生救援机构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储备医疗卫生救援应急药品、医疗器械、快速检测器材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配备救护车辆、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
(三)医疗卫生救援经费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所需经费,原则上由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部门、机构或个人承担。
财政部门要负责安排应由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所必须的经费。审计部门要做好经费使用的审计监督工作。
六、附则
(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治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救援工作不力、行动迟缓、推诿扯皮等不负责任行为及造成不良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二)本预案由县卫生局负责解释。
[关键词]应急预案;体系;救援;风险分析;应急响应及处置;应急物资;应急队伍;培训;演练
中图分类号:U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099-01
前言
建筑施工业是危险行业之一,水上施工作业更是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地点离开陆地,参与船机及人员相对较多,由于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目前行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水上施工安全事故发生后,容易发生比较严重的后果。为了能在水上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紧急关头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行动,避免或减少事故造成的船机损害和人员伤亡,施工单位应在项目实施前根据其特点编制相应的水上施工安全应急预案。但由于各施工单位管理模式和生产规模有所不同,对编制应急预案的理解和水平有所不同,编制的预案存在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覆盖面不全、相互衔接不畅、可读性差等常见问题。本人根据编制某工程水上施工安全应急预案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主要谈谈施工单位水上安全应急预案编制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以期能给今后类似项目的应急预案编制提供一些参考。
1 依据明确、体系完善
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工作方针的一项要求,须遵循有法可依、有理有据的原则。施工单位编制的水上施工安全应急预案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满足行业规范的标准,按照上级部门总体应急部署,体现水上施工安全应急救援的特点,正视自身的应急救援能力。主要编制依据有《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还应参考工程建设所在地海事部门和其他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规定,符合相关部门的监管要求。
施工单位编制的水上施工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应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组成,该预案体系应根据建设单位的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充分考虑施工水域的气候、地理、水上搜救力量和水上突发险情等实际情况来编制,应覆盖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同时,施工单位编制的水上施工安全应急预案也是企业以及建设单位总体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编制预案中应明确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和应急救援处置小组,对分散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明确应急反应的组织机构、参加单位、人员及其职责,确保预案启动时,应急救援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岗位都有相应的人员去落实和实施。特别针对水上施工参与船机相互分离和离开陆地的特点,除了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部门负责人应编入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外,还需充分考虑到作业船舶船长和施工作业班组长在各自工作区域中起到的负责作用,可将其编为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员,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同时对于各施工船舶,应分别成立相应的应急救援处置小组,组员可考虑覆盖所有作业人员,接受在施工单位项目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并开展一定的技能培训和演练工作。
2 分析风险、措施针对
风险分析的目的是明确应急的对象,需要考虑实施项目的特点,积极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并根据其结果充分和全面地考虑,使得编制的应急预案能够覆盖到所有紧急情况,并制定针对性的应急反应程序和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置措施。对于水上施工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来说,除了需对专业施工内容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分析之外,还应对施工水域的地理环境、水域特征、气象条件以及外部救援力量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曾经发生过的水上突发事件,将其分门别类,分析其诱因,识别未来可能发生的水上突发事件,合理划分水上突发险情等级,针对不同类别和级别的水上突发事件,制定不同的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来应对。
水上施工安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施工船舶的自航能力,受恶劣气象影响后果以及施工船舶作业过程中的碰撞、搁浅、失控、溢油、火灾等事故,通过对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性的编制不同的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包括预防和应急措施,同时还应体现水上安全事故发生后信息报告、应急响应程序,明确现场有关人员应当遵循“迅速、准确”的原则,及时报告,并根据各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采取针对性的应急措施。
3 评估资源、保障到位
编制水上施工安全应急预案应对现有应急队伍、应急船舶、装备等应急能力和应急资源进行评估,包括应急人员的技术、经验和资历,以及应急设施、设备、装备、物资等情况,查找需求和不足,在评价与潜在风险相适应的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的基础下,量力而行,根据水上应急特点、船机及人员情况,选择最现实、最有效的反应策略。在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应急队伍,应急队伍包括若干小组,应根据分工不同,细化各小组职责,包括的主要组别应有:通讯联络及后勤保障组、技术保障组、安全和物资保障组、现场医疗救护小组及现场应急抢险组等。预案中应详细对应急物资的名称、数量、储存地点、保管人和检查情况作出说明,明确应急保障经费来源和用途。通过建立应急队伍和储备应急物资,为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了人员和物资保障。
4 开展培训、加强演练
编制水上施工安全应急预案要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层次结构清晰,具备相当的可读性,便于水上事故突发时应急组织成员的理解和使用。应急预案后,施工单位要及时开展培训工作,有计划地结合预案内容,对作业人员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解读预案中的要点,使每一位应急人员能够熟悉、掌握预案中与其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关的工作任务、程序和标准,提高在不同情况下实施救援和协同处置的能力。
水上施工安全应急预案编制中应明确应急演练的内容和频次要求,施工单位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预案特点,模拟事故开展桌面演练或实战演练,检验预案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评估应急人员的技能和整体配合协调情况,分析培训需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中找出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为预案的修订与更新提供必要的
5 结束语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管理的成效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应急预案作为安全管理重要的一部分,在编制是应考虑到全面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可读性、完整性、衔接性的原则,突出事前预防和预警、事后及时响应处置,才能真正地减少事故发生,控制事故蔓延、降低危害后果,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韦柱志,浅析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全生产与监督,2011(02)
[2] 尹益君,施工企业综合应急预案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7)
关键词:工业园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1、工业园区安全管理现状
工业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行政手段划出一块区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提高工业化的集约强度,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我国的工业园区包括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省级各类工业园区等。
近年来,工业园区发展迅猛,各类工业园区组织形式多样化,园区规模大小相差悬殊,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园区的安全生产管理存在不规范、不统一和不到位的现象,园区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尚未完全理顺。
安全生产基于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千头万绪,抓不住重点,不仅工作量大难以适应,而且事倍功半,难以达到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对辖区范围内企业的安全生产,除职能部门的行使监督管理职能⑴,政府应牵头做好定期安全检查、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和演练这三项重要工作。
2、安全生产检查
安全检查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任务,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保持安全生产必须条件最佳状态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安全生产真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决策的主要依据;是进行安全性评价、危险源评估的前提与基础。
2.1安全检查的要求
⑴检查标准
每次组织安全检查前,必须制定检查标准,现阶段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企业对标准规范的落实控制程度是每次检查必须要制定的内容。本期检查的重点,形成书面的材料,检查过程做到检查考核和安全评价有衡量标准,有科学依据。
⑵检查记录
每次组织安全检查都应认真、详细做好记录,目的是可根据检查评价结果,可依据记录对其进行安全动态分析,强化安全管理。
⑶安全评价
安全检查后应及时评价分析,对企业、对园区存在的不足应及时提出整改、完善要求,必要的应及时下达书面整改通知书,限期消除隐患,整改复查验收,确保安全生产。
2.2安全检查的种类
⑴行业专业性检查
由政府牵头聘请专家,组织行业基层单位安全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检查,由于检查的都是同行业的专家,往往能发现一些平时不易发现的隐患,而且由于参加检查人员来自基层,还能收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效果,通过专业性检查,使行业安全管理水平能得到整体提高。
⑵消防监督检查
公安消防机构定期组织消防监督检查,是国家赋予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职权之一,是实施消防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消防监督机关应定期组织防火防爆专业性检查,检查过程,被检单位的安全负责人、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应密切合作,发现火险隐患,应切实督促限期整改。
⑶季节性安全检查
每年按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季节特点组织安全大检查,检查前政府部门可先做部署,要求企业先期组织自查整改。季节性检查如春季安全大检查,以防雷、防静电、跑漏为重点;夏季安全大检查,则以防暑降温、防台风、防汛为重点;秋季安全大检查,以防火、防冻保暖为重点;冬季安全大检查,以防火、防爆、防中毒、防冻为重点。
3、重大危险源管理
抓好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是依据安全生产法规定,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使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熟知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措施。首先应搞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建立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体系。
3.1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和监控
重大危险源所属单位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和监控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设立重大危险源电子信息台账,确保重大危险源信息档案及时更新,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方案并落实责任人。
⑵设立重大危险源现场的安全警示标志,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并加强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⑶建立对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制度,使其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⑷落实重大危险源场所、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内容和要求,进行经常性检查、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其完好状态,检查、维护、保养、检测应当做好电子台账记录。
⑸建立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组织,配备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⑹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重大危险源信息变更情况,制定并及时修订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同时向当地负责监管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应急救援预案必须每年进行演练。
3.2重大危险源管理体系
建立以重大危险源所属单位为责任主体,由国家、省、市、县(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四级监管的重大危险源监管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本小区内重大危险源的档案。
⑴重大危险源所属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监控情况和现场检查情况每季度汇总一次,结果报当地安监局备案。
⑵一、二级重大危险源由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重点监管,一级重大危险源报国家安监总局备案。
⑶三级重大危险源由省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重点监管;
⑷四级重大危险源由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重点监管。
3.3重大危险源管理要求
⑴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管理机构必须逐级建立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台账,对重点监管的重大危险源应按规定的评估内容进行复核。
⑵重大危险源所属单位及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落实重大危险源监管责任人,具体负责监督检查和申报登记工作,及时做好电子台账记录。
⑶一级重大危险源由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现场监督检查;二级重大危险源由省或省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现场监督检查;三、四级重大危险源由省辖市或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现场监督检查。
3.4重大危险源监控的主要任务
按照重大危险源属地管理的原则,宁夏灵武临港产业园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⑴对辖区内重大危险源摸清底数,掌握重大危险源的数量、状况和分布情况,建立重大危险源数据和定期报告制度。
⑵开展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对重要的设备、设施和生产过程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检测,建立重大危险源评估监控的日常管理体系。
⑶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动态监控、有效监控⑵。
⑷对存在缺陷和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治理整顿,督促企业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⑸建立和完善重大危险源监控和治理的法规政策,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4、应急救援体系
4.1应急救援预案
工业园区应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预案体系应由总体事故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组成。
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环境污染事故专项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洪涝、台风、暴雨、暴雪、雷电等)事故专项应急预案、供电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供水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等。
预案体系中应包括编制依据、应急原则、组织机构和职责、预测与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应急保障措施、宣传、培训和演练等。
4.2应急管理中心
园区应整合园区及区内企业应急资源,成立应急管理中心,由该部门行使应急协调指挥权。应急管理中心是产业园区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唯一中枢;管委会将所有的指挥权归于应急管理中心,应急管理中心在处置紧急事件时,有权调动产业园区内的任何部门;采取一级接警、一级处警,即协调指挥中心统一接警、统一处警;简单事件由专业组处理,出现重大事件时,由指挥长协调各专业联动处警;应急指挥中心同时也是应急资源的管理中心,统一管理相关的应急指挥资源。
应急管理中心应设固定电话,24小时值守。
应急管理中心应建立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基础信息数据库、空间信息数据库、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预案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救援队伍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专家库、法规库、案例库、事件信息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应急演练数据库、应急统计分析数据库、隐患治理数据库、行政管理数据库、文档库等。
4.3应急救援疏散
园区内应分解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规划设置应急救援特别通道、应急疏散通道,以保证应急救援和人员疏散安全、快捷、及时。
4.4应急避难场所
一般或较大事故(事故危害范围在厂区内)避难场所由企业根据自身危险特点内部自建,保证发生事故时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生命,等待应急救援力量。园区企业内部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可结合企业内的中央控制室、消防控制室等安全等级高的建筑物进行规划布点。
重大事故避难场所(事故危害范围超出厂区)是企业外部的紧急避难场所,规划中未考虑设置园区内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议充分利用园区内的公园绿地、停车场和街头广场,在这些场地设立明确醒目的标志,便于灾时的紧急疏散避难。
特大事故避难场所(事故危害范围超出园区)是设置在园区外的紧急避难场所,需园区管委会与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设置园区外避难场所,此场所应在四周不同方位,以应对事故发生时避难场所处于常年主导风向上风向的要求。
4.5医疗救助
园区建议设专门医疗机构,重点是职业中毒、重大事故创伤的救治。并与当地医院定合同接纳伤员,对重大的紧急情况处理需要后备的医院,并且医院应有相关事故的处理能力。园区医疗机构应储备适当数量和品种的应急救治设备、药品、器械等。
4.6消防
工业园区应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2011】118号)和《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GA621-2006)建立消防站,并合理装备消防站的用地面积、建筑标准及人员、消防车辆、抢险救援和个人防护装备等配置,应当适应各企业扑救火灾和处置灾害事故的需要。
产业园区内各企业应设置消防水池,其容积应满足大于最大消防用水量减去灭火时间内可补充水量。
4.7事故应急池
工业园区应建立防止水体污染事故的三级预防控制措施:第一级要求入驻园区的企业在涉及有毒有害储存、装置区的周边设置围堰;第二级要求各厂区设置足够容量的事故水池,用以收集受到污染的雨水和事故消防水;第三级在园区新建污水处理厂设置事故水池。
4.8应急物资保障
安全管理各部门、园区各企业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有关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物资保障工作。
⑴优化资源配置及布局,提高资源数量及质量,逐步形成以区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枢纽,以企业等社会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支撑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⑵加强应急物资管理,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及搭建调配方案。采用多种方式,保持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如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实物、随时掌握企业储备动态、保持有关生产和技术能力,与其他毗邻地区建立物资调剂供给渠道等。
⑶建立重要救灾物资基本储备系统,园区建立购置或租用大型专用应急设备,主要是涉及应急救援中使用的大型运输设备,生物、化学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检验、消除等特种大型设备,以及备用通信网络设施、GPS车辆监控调度管理系统等。
4.9资金投入保障
园区应当根据应急救助工作的需要安排专项资金,为应急救助提供经费保障。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应急救助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探索火灾、爆炸、洪水等突发公共事件保险制度,提高灾后经济补偿能力,降低公众和企业的经济损失,形成国家财政、保险公司、投保人之间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设立突发事件应急专项储备资金,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管和使用,以及时应对事故单位无力解决或责任单位不明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及时补贴受灾单位和个人。
5、结束语
工业园区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工作,安全工作任重道远。笔者通过参与工业园区安全管理的现场检查工作,对工业园区安全管理的几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以期对工业园区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1国外进展
风险管理源于银行业,是指对经济损失风险予以发现评估并寻求其对策的管理科学,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法律诉讼为目的。美国是实施医院风险管理最早的国家之一,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作了一份关于美国医院医疗差错的报告,报告指出: 估计美国每年有4.4万~9.8万人死于可预防的医疗差错,远超过美国死于工伤交通事故和艾滋病的人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伤残和医疗护理的总费用每年高达290亿美元 这份报告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投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医疗风险监管机制。目前美国医院风险管理较为完善,有严格的制度和管理程序。
1.2国内进展
国内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较远。近几年,国内的医院管理者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纷纷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考察医院风险管理方法和经验,进行科学研究,正在为建立国内医院护理风险管理规程而努力。
2相关因素
2.1客观存在的危险因素
肝胆外科常遇到一些复杂的病例和手术,如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重症胰腺炎、门脉高压症、消化道大出血、肝癌切除术等。这些病情都较重、变化快,有些病情还会反复,且手术患者常带有多种管道如引流管、鼻饲管等,会出现由于标识不清楚导致接错管道的现象发生,也可能出现管道脱出、受压、堵塞等护理风险。再加上,近年来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造成心肺等多个重要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加重了病情的复杂程度,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危险因素[4]。
2.2护理人员因素
未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5]: 护理人员必须按照护理核心制度进行护理操作。在临床中,由于未遵从核心制度而导致的护理差错屡见不鲜 例如: 肝胆外科患者术后输液量大,用药品种多,如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就可能导致给患者多用少用错用药或输错液体的危险; 如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可能造成对大手术后或重症患者评估不充分而未采取相应的措施,出现压疮烫伤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等护理并发症的危险;如不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可能会发生伤口感染。
护患沟通不良: 由于目前医护人员工作量太大或对解释病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会出现一些误会 在临床护理中,医护人员应尽可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履行好告知义务,让患者及家属理解医护人员的诊疗方案是减少医疗纠纷、保护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如手术前让患者及家属清楚手术的目的、风险等,同时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要做好健康教育,讲解注意事项饮食情况等; 术后置管讲解其目的注意事项、拔管时间等,请患者配合。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往往是做的多解释的少,使患者及家属缺乏信任感,造成了患者不愿配合的情况,影响手术的效果
及患者健康的恢复 实践表明,能很好解释病情的医护人员很少有纠纷发生,相反不重视沟通工作的医护人员则常发生纠纷。
护理记录不规范: 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依据,也是获取纠纷证据的主要来源。记录要求及时准确完整简要清晰 但在实际临床中,护理记录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新入院的患者,入院诊断护理级别饮食和处理要点在护理记录单上不准确记录,内容过于简单,字迹潦、草涂。
改记录不及时漏记和补记[6]: 如大手术危重患者医嘱行预防压疮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口腔护理吸痰护理和引流管的护理等,但护理记录不能反映措施落实与否,更无皮肤口腔和吸痰的观察与评估记录。
护理记录缺乏专业判断: 有些护士写护理记录是在抄医师的病历记录,缺乏主观判断及护理专业描述 甚至由于未及时提供患者病情变化的信息,导致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
心理因素: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导致部分护士缺乏积极性,思想落后,不愿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技术,服务态度较差目前,年轻护士在医院中占很大比例,大多为独生子女,不愿吃苦,部分护士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同事间相处不融洽,加上待遇不满意,工作不热情,不虚心学习,服务态度冷漠。
3应对措施
3.1加强管理
建立护理风险应急预案。根据肝胆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成立护理抢救小组消毒隔离质控小组护理安全质控管理小组护理书写质控小组等,每组4~5个人,由名1有经验的护士负责。另外,根据外科护理风险特点制定了多种应急预案,如: 预防特殊药物静脉外渗应急预案; 预防导管脱出堵塞应急预案; 预防压疮应急预案; 预防烫伤跌倒坠床应急预案; 预防交叉感染应急预案[7]。
3.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当今社会医学领域发展迅速,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提高,因此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 科室每月有计划地组织业务讲课护理查房,制订相关的专科培训计划; 同时加强与其他临床科室间的联系和合作,聘请外科室专业人员进行小讲座,如: 心电图知识化验结果的分析急救药品的使用等。护士长每季度组织。次护理理论考试和技术考核,以提高全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定期将工作业绩突出的护理人员送到高一级的医院进行进修学习,重视新进护理人员及实习人员的业务学习。
3.3重视护理记录的书写
护理记录作为医疗文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护理工作的客观记录 护士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记录,书写应客观准确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所有处置用药全部记录在案; 如在抢救过程中无时间进行护理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记录,应及时补记,同时还应注明补记时间 针对护理文件书写常出现的缺陷如字迹不清随意涂改缺项漏填护理措施及过程记录不全等,通过培训学习正确的书写方式。同时成立护理记录检查小组,由科室成员轮流加入组成,定期考核护理记录的书写情况,如不合格进行警告下岗学习,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的发生。
3.4提高护患沟通水平,履行告知义务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及时与患者或家属交流沟通,解决患者的疑问及不适,疏导不良心理反应,满足患者合理要求,不可态度粗暴把患者服务放到首位,强凋主动服务意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因人而异地进行健康教育,对小儿应采取直观形象带有故事性的教育方法,有些内 容应让家长了解并掌握; 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可采取书面教材讲解及征求意见的形式; 文化层次低的患者多用通俗易懂的讲解和行为示范教育形式。
3.5健全人身保险制度[8]
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国都开展了医疗风险保险业务。一般都由医疗机构或医师协会向保险公司购买医疗风保险。一旦发生风险,经法庭判决经济赔偿后,由保险公司出面负责赔偿。而我国大部分医院尚无这项制度,一旦出现护理风险,护士会遭受身心及经济两方面的损失,导致当事人及当事科室采取消极态度应对,护士工作缺乏积极性。出现问题后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吸取教训。如何避免问题而不是处理结果。因此,期待这种执业保险的引入,以达到增强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责任心的目的。
4结语
分析和认识肝胆外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增强风险意识,通过建立风险预案,提高业务水平,认真书写护理记录,增加护患间的沟通及健全人身保险制度,有助于减少护理风险管理中护患矛盾的发生,降低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当然,护理风险管理与医疗后勤支持系统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仍需广大医护工作者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 :375—377
【关键词】内科护理;风险因素;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54—02
护理行业是具有高责任、高风险的服务行业,随着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责任和风险逐渐增多,如果风险隐患没有被认知并加以防范,将产生难以避免的医疗纠纷[1],本文浅析内科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如何进行防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有效服务。
1 内科护理风险因素
1.1 护士法制观念淡漠,自我保护意识差 具体表现在护士不能识别护理风险,不能预测其后果及危害性,一旦发生护理纠纷,不能沉着冷静,更不知怎样取证,不懂得怎样保护自己及医院利益。
1.2 工作责任心不强,执行制度不认真 有的护士自认为对患者很熟悉,未按要求执行查对制度,导致治疗、给药发生差错。有的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差,在非抢救时间执行口头医嘱。有的护士巡视病房不及时,未按护理常规严格执行,观察病情不仔细,患者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发现,尤其是对老年、危重症及有引流管、输液的患者,汇报处置不及时,交接班不认真,粗心大意,对患者病情变化心中无数,延误病人的病情及抢救治疗,导致护理纠纷发生。
1.3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不严谨 具体表现在护士为了应付检查,重新抄写或更改护理文书较多,造成同一人的笔迹记录不同班次的护理文书。由于忙于日常繁杂的护理工作以及护士相对较低的理论素质和较仓促的记录时间,涂改、记录不及时、不准确、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时常发生,使一些护理文书不能准确及时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处理过程。另外还有医护记录不一致的现象,容易引发纠纷。
1.4 护患沟通不及时,未履行告知义务 在进行各项治疗及护理技术操作前,护士未能告知患者或家属其目的及注意事项。如在静脉输液前未向病人说明药物名称及交代注意事项;使用药物前未说明药物的副作用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侵入性操作未说明可引起并发症,如为昏迷患者吸痰,插胃管时可引起心跳、呼吸骤停,因此,一旦出现上述情况,而事先未履行告知义务,则会引发护理纠纷。
1.5 服务意识差,护理缺乏人文关怀 个别护士在工作中说大话,使用服务忌语,不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对患者或家属的提问回答态度生、冷、硬,不能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行为不了解,如若病情恶化,即引起纠纷。
1.6 专科理论知识薄弱,技术操作不熟练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的护士对患者的既往史不熟悉,对可能出现的病症不了解,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处置抢救不及时,影响抢救质量;另外,护士对各种抢救仪器操作不熟悉,不能迅速配合医生完成抢救工作,延误抢救时机,导致纠纷的发生[2]。
1.7 管理因素 护理管理者往往注重护理技术、护理教育等管理工作,忽略了对护士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或已有的制度没有落到实处,监控机制不严格,措施不力,把关不严。
2 管理对策
2.1 重点抓好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抓好规章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是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的重要保证[3]。教育护理人员认真坚持工作原则,遵守规章制度,实事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责,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不论问题大小都要及时汇报,不可隐瞒情节或自作主张处理,以赢得补救的时间或措施;科室成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严格检查督促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另外,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等特点,若发生上班有遗漏的工作内容,接班者要及时弥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2.2 强化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安全认识,消除护理工作中不安全隐患是避免风险的保证 (1)新进护士在上岗前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学习并通过考核后才能进入临床工作。(2)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应用安全实例讲道理,分析违章事例敲警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提升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3)护理部每季度在全院护士大会上进行护理质量讲评会及安全教育,并在每月护士长例会上对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包括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护理差错及缺陷,对重大的差错事故要进行分析并通报批评。(4)护士长每天利用晨间交接班时间对科室护理工作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提醒防范。
2.3 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 良好的护理技术是防范护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基础和保证。(1)医学的高速发展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终身学习,因此护理管理层应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参加各种学习,制定分层次的培训计划,每月组织护理查房及小讲课,发现疑难、罕见病例及时组织查房。(2)定期进行护理操作技能考核及抽查,对于新进同志,必须在基本操作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临床。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新技术的学习。
2.4 制定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是降低护理风险的确实保证。
2.4.1通过制定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来规范护士日常护理工作行为和临床操作技能,并定期组织学习及考核.
2.4.2对于重要操作前后要制定相应的告知流程,如应用三腔管的告知程序、胃肠减压的告知程序等,在操作前必须做详细的解释并要求患者及家属签字,做到知情同意。
2.4.3制定患者安全管理预案 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前提。针对医院护理安全现状新制定了《患者发生误吸的应急预案》、《预防患者烫伤、坠床、摔伤的预案》、《预防患者各导管脱落的预案》、《输血、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
2.4.4 制定病区安全管理预案 为了给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护理部新制定了《预防火灾发生的管理预案》、《突然停电处理预案》、《预防被盗预案及发生后处理程序》等应急预案,规范了遇到上述事件如何处理和上报。
2.5 人性化的护理管理 根据工作量的不同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合理搭配各层次、各职称的护理人员,每天实行弹性排班,对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在工作中、生活中关爱护士、理解护士,注重对护士的培养,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2.6 加强重点环节防范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重点环节的监控,如: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及查对制度,将三查七对落实到护理治疗的每个环节;规范执行医嘱、给药管理,药物须严格二人核对,规范高危药品的存放,应用特殊药物使用高危警示标志牌;加强对危重患者、特殊患者的管理,落实安全保护措施;加强急救物品、药品的管理,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制定并挂放急救仪器操作程序卡;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地做好护理记录;护士长落实每天的查房制度,重点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2.7 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掌握沟通技巧,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保护病人的隐私权。这是降低护理纠纷的有效措施。(1)在为病人服务中,应使用文明用语,做到文明礼貌、举止文雅、语言亲切,同时与病人积极沟通交流。有效沟通将产生良好的护患关系,缺乏沟通或无效沟通会导致护患之间形同陌路或发生冲突。(2)正确处理或避免发生护患冲突。面对护患冲突,护士需冷静分析遭遇冲突的起因,任何冲突一旦发生,总有双方的原因,即使起因最先或主要源自患者,护士作为护患关系的主导者,也应从责任与义务的角度,去体谅、理解患者不稳定的心态和情绪,切忌以受伤者的心态对待患者的不理智行为。面对护患冲突,护士可尝试应用一些技巧,如深呼吸法、换位思考、转移法、冷处理法,往往可以降低护理纠纷[4]。(3)维护病人的隐私权,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故护理人员在为病人进行各项治疗操作需要暴露其隐私部位时,应该为病人提供隐蔽场所;同时,在工作中医护人员不能对病人的隐私随便进行议论及告知他人。
2.8加强组织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这是降低护理纠纷的关键措施[5]。(1)护士长是临床第一线的护理管理者,既是护理人员规章制度及操作常规执行与落实的监督者,又是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意见的倾诉对象,护士长的工作方法及态度在预防护理纠纷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护士长每日查房制度,一方面检查本部门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另一方面,认真听取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信任,通过护士长的有效沟通,及时发现护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安全隐患,及时化解护患矛盾,杜绝可能发生的护理偏差。(2)规范护理物品、认真落实抢救仪器管理保养制度。护士长定期对本科室护理物品及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及维修,制定各仪器操作使用卡,挂于仪器旁。并定期组织科室护士培训,以便在抢救病人时能拉的出一支技术过硬的护理队伍。
2.9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加强对病史的保管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认识了书写的重要性[6]。护理记录应是及时、客观、正确,杜绝涂改,避免将主观内容添加。特别是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记录,一定要事实求是,在抢救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护理措施要及时,详细记录,不能采用涂改、胶贴、刀刮等方法去除原字,可采用双横线划去原字迹,并在旁修改后签全名。(5)完善护理记录、病历管理制,将病人的病情变化,住院期间发生的事件,护理人员按照操作规程执行的护理措施及产生的结果,以及安全措施、病情相关知识、用药注意事项方面的告之均详细记录。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病历管理意识,班班交班,及时加锁.切实保管好具有法律效力的病历资料。
2.10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护理风险的防范能力 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讨论、分析,使每个护士都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重要性,以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要求护士必须从法律高度严肃对待护理文书的书写。观察病情要有预见性,记录要及时准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避免医护记录矛盾。护士长每天检查各项护理记录,禁止随意涂改,同笔迹抄写。
2.11加强病区环境安全管理
对于危重患者,尽量调至易于观察、接近护士站的病室或急救室内;对于神志不清、小儿、老年人及病情危重的患者应加床栏,并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如暖瓶、锐器等,以防坠床、烫伤或意外伤害;对于行动不便者将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
3 小结
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只有护理管理者从多方位、多途径、多元化的角度正确识别护理风险,制订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计划,规范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不断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价,才能真正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有效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的目的[7]。通过对内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制定相对的风险管理措施: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规范管理,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制定专科风险项目防范与应急预案;重视细节管理,人人增强了风险护理意识并且主动地参与其中,积极地查找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隐患以及寻找解决对策。增强了医患之间的交流,降低了风险系数,提高了普外科护理质量,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 周伏平.企业风险管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
[2] 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3] 张仲明.加强医疗风险管理确保医疗质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志.2009,15(9).
[4] 王妮,薛铁花.护理人员应如何规避职业风险.中国护理管理,2006,6(10):42.
[5] 黄莉.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的体会.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2):182-184.
护理安全是指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因此,护理安全管理应贯穿医疗护理的全过程,并列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减少和杜绝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更好地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合法权益,必须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实施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切实提高护理质量。
1 临床护理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管理因素 主要指管理制度、护理常规不完善,护理管理者对护理服务流程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不能及时发现,缺乏有效的报告、监测、评价系统。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不到位,护理人员缺编,不重视业务技术培训,对病人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未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启动各项应急预案。
1.2护理人员个体因素
1.2.1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 护理行业是高风险、高责任的服务行业,护理人员忽视医疗护理活动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如紧急抢救的同时没有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进行告知义务,病人一旦出现异常,容易导致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引起护患纠纷发生。
1.2.2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及开展,护理工作也变得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有些护士缺乏应急急救能力,从而延误病人的治疗及抢救时机。
1.2.3护患沟通不到位 部分护士忽视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而导致患者不满引发护患纠纷。
1.2.4护理记录书写和管理不规范
护理记录中存在问题有: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楚、涂改,病情描述简单,不能体现专科疾病特点以及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不一致,护理措施记录不详细,缺乏连续性。一旦发生纠纷,拿不出真实可靠的证据,导致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1.3患者个人因素 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状况、生活方式、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理解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危险性。患者能否与医护密切配合并积极参与疾病治疗,对患者本身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1.4护理设备因素 仪器设备不健全或不处于良好状态,都是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1.5环境物品因素 如危重、昏迷、幼儿患者床旁无护栏造成坠床,地面过滑导致跌倒,热水袋温度过高致烫伤,感染性病人与非感染性病人同住一室,造成院内感染。
2 加强护理安全的管理对策
2.1强化法律知识教育,提高护士安全意识 消除护理不安全因素是避免护理差错、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护理安全管理有关的文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护理安全教育,要求护士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工作责任心及自我保护意识。
2.2科学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改革,根据不同时间及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
2.3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和管理 护理记录是护理服务过程的文字记录,也是发生护理纠纷时的重要法律文件。因此,要求护理文件记录必须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文件书写标准,组织护理安全大检查,制定整改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2.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士素质及专业水平 有计划地组织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确保护理安全。鼓励与支持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2.5积极有效沟通,构建良好护患关系 建立护患沟通制度,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多与患者进行信息沟通、意见沟通、情感沟通。交流时语言通俗易懂,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建立护患之间良好、诚实的互信关系。鼓励患者与家属参与医疗护理安全活动,为患者与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使其依从性增加,减少其违医行为,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2.6确定监控重点和薄弱点,规范护理行为、制度安全操作流程 护理管理者针对工作流程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改善和优化各项护理工作流程,使护理风险发生率降到最低。组织护士观摩各项工作流程示范,指导年轻护士掌握各项工作流程,切实给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操作。确定护理监控重点,健全各项护理风险的应急预案,制定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及逐级上报程序。
2.7强化医院感染管理 护士在临床承担着大量对病人的治疗和照顾性工作,与病人接触密切、连续、广泛,与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关系密切。组织护士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意识。平时护理工作中加强手的卫生,做到规范洗手,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及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预防和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1.1、编制目的
为科学、规范、有序地做好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2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国土资[20*]10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快速反应、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属地管理、依靠科学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县、镇政府分级负责制,县直有关部门在县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1.4、地质灾害应急分类
地质灾害应急分为临灾应急和灾害应急两类。
临灾应急,是指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后,进入临灾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防灾避险行动。
灾害应急,是指发生地质灾害后,进入灾害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和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的行动。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指挥机构及职责
发生小型地质灾害或出现一般型临灾险情时,县人民政府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由县长任总指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总指挥,负责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各工作组所涉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灾发地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由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2.2工作机构及职责
县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下设6个工作组作为具体工作机构。
2.2.1、紧急抢险组:由县*局牵头,县国土局、驻军武警中队、县建设局、县水务局、县民政局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组织抢险队伍抢救被压埋人员;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进行抢险,消除隐患;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2.2.2、调查监测组:县国土局牵头,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县气象局、县地震局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调查、核实险情或灾情,组织险情或灾情的监测和评估,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威胁,提出应急防范对策、措施,开展监测工作。根据灾情发展实际调集县内专业技术人员,补充调查人员力量,确保应急工作需要。
2.2.3、医疗救护与生活保障组:由县卫生局、县民政局分别牵头,县直有关部门及保险公司参加,负责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和所需药品及医疗器械的供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指导灾区做好灾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包括急需救济物资的供应、调配和管理,灾民临时安置和管理,以及死难者的善后、保险理赔等工作。
2.2.4、治安保卫组:由县*局、驻地武警中队牵头,县交通局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以及救灾物资、灾区人员、财产和重要部门、单位的安全,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2.2.5、设施修复和生产自救组:由县发改委牵头,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农委、县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指导灾区组织力量抢修受损的通信、电力、供水、供气、水利、交通、校舍等设施;指导灾区修复损毁的农田、林地及灾民住房重建,恢复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和教学秩序。
2.2.6、应急资金保障组:由县财政局牵头,县发改委、县民政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落实由县政府安排的抢险救灾资金,负责指导、监督救灾资金的安排、使用和管理等工作。
2.3、应急调查队伍
由地质灾害防治和气象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对已经发生地质灾害或出现灾害险情的地方进行调查、会商,尽快查明其形成条件、引发因素、影响范围等情况,对灾情进行评估,提出应急处理措施,减轻和控制灾情。对出现险情的隐患点,依据前兆特征判断危险程度、激发条件,采取有针对性应急措施,阻止或延缓灾害发生。
3、突发性地质灾害分级标准
3.1、地质灾害分级标准
3.1.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3.1.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3.1.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3.1.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3.2、地质灾害临灾险情分级标准
3.2.1、特大级:受威胁人数1000人以上或者可能造成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
3.3.2、重大级:受威胁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3.2.3、较大型:受威胁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
3.2.4、一般型:受威胁人数在1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的。
4、应急准备
4.1、县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根据本预案和部门职责,制定具体的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方案,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4.2、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应急预案和行动方案要求,做好应急救援所需设备、交通工具、救灾物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准备工作。
4.3、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组织落实应急队伍和人员,进行抢险救灾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应对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能力。
4.4、各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公众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5、应急响应
5.1、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重、特大级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大型、特大型灾情报告后,首先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迅速组织应急调查组赶赴现场,调查、核实险情,提出应急抢险方案,建议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5.2、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启动并组织实施本预案,成立指挥部,各工作机械赶赴现场开展工作。
5.3、临灾应急响应
5.3.1、组织专家对险情调查、会商,确定抢险避灾方案。
5.3.2、根据灾害成因、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按照当地政府确定的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危险区内人员和重要财产撤离。情况危急时,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5.3.3、分析、预测险情发展趋势,及时提出应急对策。
5.4、灾害应急响应
5.4.1、组织抢险救灾队伍,及时抢救被压埋人员。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引发的各种“次生灾害”进行抢险和防范。
5.4.2、迅速查明灾害类型、影响范围及诱发因素,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组织灾情监测和评估,分析、预测灾害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对策。
5.4.3、划定受灾群众安置区域,组织救济物质供应,搭建临时住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5.4.4、指导当地政府组织抢修通信、供电、供水、交通等设施,恢复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教学秩序。
5.5.5、县指挥部实行24小时值班,组织收集、整理信息,按规定将险情、灾情、灾害发展趋势和抢险情况及时报告市政府及市局,争取指导和支持。
5.5.6、按照有关规定,经县指挥部批准,由县政府应急办统一组织向社会灾情。
5.6.7、灾情、险情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当宣布结束灾害应急期,撤销地质灾害危险区,提出下一步防灾、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方案措施,移交灾发地镇政府组织实施。
5.6.8、县人民政府及灾发地镇政府应当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和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统筹规划,安排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
6、附则
6.1、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应急工作,按有关规定执行。
1、护士技术操作过程中的风险:①一些儿科患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发展猛、病情险、病死率高的特点,护理服务过程中常遇到不可抗力的情况,如采取紧急医学措施、患者体质特殊、无过错输血感染、输液反应、过敏反应、违反操作规程、护理新技术应用等因素都可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修复。②抢救患者时,医生来不及开书面医嘱,口头医嘱多,执行时可能因听不清而用错药、重复用药。抢救仪器的故障,如吸引器无吸力、监护仪出现血压或血氧饱和度测不出、异常心电图波形。
2、意外事件形成的风险:①不可抗力因素,如突然停电、设备故障等。②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因素:如意识障碍(昏迷或骚动)致碰伤、坠床、撞伤,抽搐、呕吐可导致患者咬伤、窒息;急症、重症患者在诊查、运送途中可能突然出现呼吸心脏骤停情况发生。也存在如给小孩穿刺时不能一针见血等原因,导致暴力事件,如辱骂、打人、砸东西等。
3、职业性损害造成的风险:由于儿科急诊患者病情往往比较急,需要马上救护,面对患者潜在传染病的不确定性,如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救护过程中在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传播给家人和朋友。
4、护士心理性因素产生的风险:急诊室护士经常是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的,需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容易出现精神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等。
5、病历资料造成的风险:目前护理记录中存在许多缺陷。由于工作量大,存在着漏记或忘记护理记录;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中医护记录不一致或自相矛盾;病情记录、护理措施、效果评价与实际不符:护士未按常规观察及记录或弄虚作假,而导致误诊、误治引发医疗纠纷事故。
二、风险管理对策
1、转变观念,灵活安排排班: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再教育培训和考核。单人值班时一定要经验丰富的护士。加强儿科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风险意识,尤其要重视职业道德、高度责任感、同情心、熟练的操作技术、广博的知识储备、优雅的礼仪风范、良好的护理人际关系、较强的沟通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防范护理风险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2、加强儿科护士的规范化培养:特别关注低年资护士的培养,努力提高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率;实行“一带一”制度,帮助新护士尽快成长;定期对护士进行操作考核,通过理论知识笔记,无菌技术操作,静脉采血,静脉套管针的留置,鼻导管吸氧等考核项目,检验护士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制造各项操作要遵守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等,严格规范进行“三查七对”等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见,让护士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风险,降低风险的发生,做到在抢救患者时动作准确、敏捷、到位、紧张而有序,同时加强团队及个人抢救能力的培训,抢救患者时,护士之间,医护之间以及科室之间需相互协调和配合。
3、设立专科仪器管理制度: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每天清点维护,定时检查,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出入科室实行登记等,保证仪器的有效使用。
4、制定应急预案及流程:通过头脑风暴法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及流程,使护士认识到管理风险的普遍存在,增强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士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5、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对可能发生风险的护理操作,提前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操作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及时发现在护理服务细节中存在的隐患,把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转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防范,注意每一个细节,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准、更精。
6、提高护患沟通措施:热情接待每位患者,态度诚恳,语言文明,要求护士着装整洁,头发不过肩,给患者以庄重的仪表。推广应用礼貌用语及规范化语言,护士做到“请”、“对不起”当头,一次穿刺失败需要再次穿刺时规范化语言是“对不起,让您的宝宝受苦了”。避免生、冷、硬语言。当患者或者家属表现出急躁情绪时,值班人员相互配合做好解释工作,当其表现出不理智的言语或举动时,应及时呼叫总值班或科主任、护士长帮助解决,避免发生冲突。
7、对护士要实行人性化管理:要爱护护士,关心护士的生活和需要,掌握每个护士的性格特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尽量保证护士的休息,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大家工作在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增强科室的凝聚力。
8、努力学好《病例书写基本规范》:努力学好《病例书写基本规范》,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准确、客观、及时地记录护理记录;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严谨性。按规定程序修改护理记录。如果患者拒绝检查、治疗和住院,一定要说明原因并签字。
三、小结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工作方针,建立健全应对森林火灾运行机制,规范处置行为,提高处置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处置行动,把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回族自治区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和《市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县境内发生的一般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工作。
1.4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本预案,在具体实施时,遵循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各项责任制。
1.5工作原则
1.5.1统一领导。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负责、分级响应的原则,具体落实各项责任制。
1.5.2部门配合。各有关防火部门应尽职尽责,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确保快速反应,处置得当。
1.5.3以人为本。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努力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和公共设施的安全,最大限度降低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
1.5.4建立健全处置突发森林火灾的有效机制。认真做好紧急应对突发森林火灾的各项准备工作,适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各项预防、扑救、保障措施得到落实。
1.5.5依靠科技。开展森林防火技术研究,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提高森林防火工作水平,加强森林防火基础建设,增强森林防火预防和扑救能力。
1.6森林防火期
根据《森林防火条例》有关规定,结合我县森林防火实际情况,我县森林防火期从每年10月1日至翌年5月31日,其中元旦、春节和清明节期间为重点防火时期。
1.7预案启动
当县内发生一般森林火灾时,由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防火办)向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县林业局局长)或总指挥(主管副县长)报告,并提出初步应急处置意见,经指挥部领导批准后,立即启动本预案。
1.8森林防火工作责任落实
1.8.1县委、政府和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根据全县森林防火工作情况,召开全县森林防火工作会议和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森林防火工作,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将森林防火工作纳入乡镇(场)年终考核内容。
1.8.2乡镇(场)人民政府有专人负责森林防火工作,并建立好森林防火工作台帐,内容包括会议记录、工作安排、防火宣传、值班记录、火灾扑救、处理结果等。
1.8.3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将根据全县森林防火工作形势,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大检查,重点检查各乡镇(场)森林防火人员、措施落实情况。对发生森林火灾的,严格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或出现严重失职渎职行为的,随时予以查究。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本预案启动后,由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承担应急处置一般森林火情的各项组织指挥工作。县护林防火指挥部组成部门应快速响应,按照职责任务,积极配合做好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
2.1县护林防火指挥部
2.2.1组成
总指挥:县人民政府县长
副总指挥:县人民政府主管森林防火工作副县长
副指挥:县人武部部长、六盘山林业局分管局长、县林业局局长
成员:县人武部、县监察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文化旅游与广播电视局、县民政局、县农牧局、县水务局、县供销社、县交通局、县卫生局、县气象局、县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大湾乡、六盘山镇、黄花乡、香水镇、兴盛乡、泾河源镇、新民乡行政主要负责人。
2.1.2组成及职责
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调动扑火力量,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协助发生火灾的单位或个人做好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工作。根据预案启动的需要,县指挥部临时成立森林火灾扑救前线指挥部,其组成和主要职责是:
2.1.2.1前线指挥部:
组长:县人民政府主管森林防火工作副县长
成员:县人武部、县林业局、县公安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职责:全权负责火场指挥扑救工作,防火各指挥人员协助其工作,各扑火队员无条件接受其指挥调度,落实县指挥部关于森林火灾处置和扑救的各项工作指示,现场组织指挥扑救、协调各工作组有效开展工作。主要有:
工作职责:
(1)准确掌握社情、林情、山情和火情及天气的变化;
(2)建立上下、左右畅通、及时、准确的通讯系统;
(3)及时制定可靠的扑火方案,准确下达指令,检查落实情况;
(4)正确组织扑火并确保扑火队员人身安全。
2.1.2.2综合调度组:
成员:县林业局、县气象局、县交通局、县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职责:全面掌握并及时报告火情信息、火场天气状况和扑救情况;协调组织各部门落实扑火力量,物资调配、通信联络、火场监测等具体处置措施。
2.1.2.3后勤保障组:
成员:县财政局、县卫生局、县民政局、县交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职责:做好森林火灾扑救中必需生活日用品等物资供应和通讯联络工作,协调相关单位快速运输扑火队员、扑火设备及救援物资。
2.1.2.4医疗救护组:
成员:县卫生局、县医院、县疾病控制中心
职责: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森林扑救中的药品支援、医疗救护及灾后防疫等工作。
2.1.2.5宣传报道组:
成员:县文化旅游与广播电视局、县电视台
职责:按照国家对森林火灾宣传报道的有关规定,根据火情火灾处置扑救工作需要,经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审核后,适时火情信息,组织好新闻宣传。
2.1.2.6技术咨询组:
成员:县林业局、县气象局、县民政局、县监察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
职责:负责林火环境分析、并对火灾态势进行科学评估,提出火灾扑救方案,根据指挥部办公室授权,开展火情、火灾调查,火灾损失评估,并做好处置评价。
2.1.2.7现场督导组:
成员:县林业局、县监察局、县法院、县检察院
职责:深入火场一线,对各部门、各单位和有关人员在森林火灾处置扑救中的职责履行情况实施跟踪监督和检查,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前线指挥部和县指挥部。
2.1.2.8维持秩序组
组长:县公安局副局长
组成:县公安局、县森林派出所
职责:维持火场秩序及通往火场的道路交通秩序、确保道路畅通;控制火场肇事人员。
2.2县防火办
组成:林业局
职责:负责县护林防火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及时掌握火情信息、火场天气和扑救情况。协调组织扑火力量、扑火物资调配、通信联系、火场监测及各项具体应急处置措施的落实工作。县防火办设在县林业局,主任由县林业局局长兼任。
2.3乡镇、场
组成:乡镇领导及其成辖区域内机关负责人
职责:按照本预案制定本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进一步细化职责与任务,明确火场的组织指挥、扑火力量组织、扑火物资调配、后勤保障等工作,确保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
3、预防、预警、报告
3.1森林火灾预防
各乡镇(场)及其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应加强经常性的森林防火知识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在其经营范围内承担森林防火责任,严格控制和管理野外火源,规范野外生产、生活用火行为;加强对高火险时段和危险区域火灾隐患的检查监督,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有计划、有防范地组织开展农田林缘可燃物烧除,大力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和开设防火隔离带及林区防火道路;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防范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
3.2森林火险预测预报
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根据市护林防火指挥部的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向全县预警信息。
3.3人工影响天气
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趋势,针对重点火场情况制订人工影响天气方案,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为尽快扑灭森林火灾创造有利条件。
3.4森林火灾报告
3.4.1当发生森林火灾时,乡镇(场)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将火情向乡镇政府、县防火办报告,县护林防火办公室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应将火情向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报告。
3.4.2在一般森林火灾扑救中,发生人员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或者重伤1人以上10人以下的,森林火灾扑灭后,县人民政府应正式行文上报市、区护林防火指挥部。
3.4.3当出现下列火情时,县森林防火办应立即核实情况后向市防火办报告: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
3.4.4当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时,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应立即向市、自治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
4、应急处置
4.1扑救指挥
扑救森林火灾由县政府和当地乡(镇)护林防火指挥部统一组织和指挥,参加扑火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在扑火中,各级领导要靠前指挥,随着火情趋重,扑火前线指挥机构的级别随之提高,应坚持由上至下的逐级指挥体系。驻泾武警、消防部队在执行扑火任务时,内部应设立相应的扑火指挥机构,在当地政府护林防火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部队的扑火组织指挥工作。
4.1.1进入火场扑救森林火灾顺序
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宣传报道组—综合调度组—技术咨询组—县公安局—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后勤保障组—医疗救护组—现场督导组
4.1.2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执行县委、县政府扑救森林火灾的决策,总指挥坐阵指挥,审议和签发森林防火令。召开县护林防火指挥部紧急会议,作好扑救森林火灾工作。
4.1.3县防火办。组织召开专业人员会商会议,提出组织人员扑救的具体方案、战术。随时与火场前线保持联系,了解火势发展情况及扑救情况。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有关成员单位及区护林防火部门报告火场最新情况,做好各参战单位的协调工作。掌握林火造成的损失、人员伤亡及救治情况、灾民的撤离及安置,做好信息的上报下传工作。
4.1.4迅速集合。前线指挥部、各工作小组、各有关扑火单位的扑火组成人员,在接到扑火指令后,必须在20分钟内在县防水指挥部指定地点迅速集结,同时,要携带好有关工作装备、设备,整装待发,不得拖延时间,以免贻误扑火战机。按职责分解至2.1.2内。
4.2扑火前线指挥部的建立
4.2.1前线指挥部的建立
4.2.1.1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总指挥或副指挥启动县森林火灾扑火预案命令后,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要带领各小组、扑火队伍到达火场,并按前线指挥部组成人员迅速建立扑火前线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森林火灾扑救工作。
4.2.2.2选建扑火前线指挥部位置的原则:
(1)距离火场近、便于指挥的地方;
(2)便于了解和掌握火情的地方;
(3)便于集结、调动扑火队伍的地方;
(4)便于通信联络的地方、比较安全的地方。
4.2.3前线指挥部权力
发生一般森林火灾时,扑火前线指挥部有权在其辖区范围内调用各单位的灭火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人力,决定采取砍伐林木、清除障碍物、取水、实施局部交通管制等紧急措施。
4.3扑火原则
4.3.1在扑火过程中,首先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扑火人员、居民点和重要设施的安全,严禁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参与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
4.3.2在扑火战略上,尊重自然规律,采取“阻、打、清”相结合,做到快速出击、科学扑火,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4.3.3在扑火战术上,要采取整体围控,各个歼灭;重兵扑救,彻底清除;阻隔为主,正面扑救为辅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扑救,减少森林资源损失。
4.3.4在扑火力量使用上,坚持以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和部队官兵为主,其它经过培训的或有组织的非专业力量为辅的原则。
4.3.5在落实责任制上,采取分段包干、划区包片的办法,建立扑火、清理和看守火场的责任制。
4.4扑火安全
各乡(镇)及其护林防火指挥部应高度重视森林火灾扑救安全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指挥、安全高效”的扑火原则。扑火现场指挥员必须认真分析掌握火场地理环境和火情态势,在扑火队伍行进、开设阻火隔离带和实施扑火时,要时刻注意观察天气和火势变化,预先采取防范措施,确保扑火人员安全。在扑火中要做到“三不三应”,即:进入夜间,对情况复杂的火场原则上围而不打,应组织人员开设火路,待凌晨气温低、湿度大的有利时机组织力量突击扑打;原则上不扑打火头,确需扑打时,应组织专业或半专业队伍突击扑打;在复杂危险的地形条件和火情下,原则上不动用大兵团作战,应组织精干的专业队实施突击,严防发生事故。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及其护林防火指挥部应在林区居民居住地周围,开设防火隔离带,预先制订人员紧急疏散方案,落实责任人,明确安全撤离路线。当居民点受到森林火灾威胁时,要果断采取有效阻火措施,有组织、有秩序地及时疏散居民,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4.5通讯联络措施
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部门要运用现代化通讯手段,保证县护林防火指挥部与火场、前线扑火指挥部的通讯畅通,按应急通讯规定办理。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实行24小时值班,前线扑火指挥部人员应携带移动电话、车载电台、对讲机等通讯工具赶赴火场,随时保持与县护林防火指挥部、火灾现场各扑火队指挥员及所在乡、镇保持联系。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随时与县护林防火指挥部保持联系。
4.6扑火力量组织与动员
扑救森林火灾应以当地森林消防队伍、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等专业(半专业)扑火力量为主,分三个梯队做好扑火准备,由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就近调动,统一指挥。
4.6.1第一梯队:各乡、镇义务森林扑火队,由前线和当地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根据火情需要就近调集。
4.6.2第二梯队:由县林业局、农牧局、水务局职工组成,一旦发生火情,县防火指挥部森林扑火队立即进入临战状态,随时听候调遣进行灭火。
4.6.3第三梯队:武警、消防官兵、民兵预备役部队等,由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根据扑火需要灵活调集。
4.7信息
对有影响的森林火灾案例或重、特大森林火灾,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协调新闻单位进行现场采访报道。对有火灾事故的火情发展趋势、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等消息,由县委、政府批准后,县市护林防火指挥部进行新闻。
4.8应急结束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时,由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根据情况决定:
4.8.1安排清理火场留守人员。火灾扑灭后,由火灾发生地指挥部安排10-20人留守清理火场,以防死灰复燃。
4.8.2撤离前集合。各扑火队(组)在队(组)长的带领下在指定地点迅速集合,清查校对人数,带好工具后报前线指挥部,以便安全依次撤离火场。
4.8.3撤离火场顺序:
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现场督导组—技术咨询组—综合调度组—后勤保障组—县公安局—前线指挥部—宣传报道组—医疗救护组
5、后期处置
5.1火案查处
发生森林火灾后,县护林防火指挥部要迅速组织林业、监察、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及时查明火因。对肇事者和有关责任人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处理结果及时上报。
5.2灾后恢复
县、乡人民政府要根据有关规定,妥善处理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卫生部门要组织扑火救灾医疗赶赴火场进行救治,药品监督部门要储备必要药品、医疗器械,保证救治伤员的需要。交通部门要组织本系统有关单位为运送扑火人员、救援物资和灾民等优先提供运输工具,为扑火救灾服务,对发生的费用,先运输后结算。粮食、民政部门要协助林区有关部门做好粮食、食品、衣物、帐篷等救灾物资的调配和供应。电力、水务、通信等部门应及时组织力量,对因灾受损的电力、通信等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设施,迅速组织抢修。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要及时做好火烧迹地的更新造林等相关工作。
5.3火灾评估
火灾损失情况,由县林业部门负责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调查测量和统计,上报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核实后,再报市护林防火指挥部。
5.4工作总结
扑火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总结和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和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
6、综合保障
6.1物资储备保障
县、乡(场)护林防火指挥部应建立相应的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储备所需的扑火机具和扑火装备,以保证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
6.2后备力量保障
加强各级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建立一支50人的骨干森林消防队伍,其人员从县林业局、农牧局、水务局干部职工中抽调;各乡镇(场)根据各自的林业用地面积和森林火灾扑救任务的需要,组建一支30-50人应急扑火队;要重视后备扑火力量的准备,保证有足够的扑火队伍,来应对重大以上森林火灾。各镇(场)扑火队要在县护林防火指挥部的统一组织指挥下,互相支援、积极配合、协同作战。
6.3预案演练培训
为保证本预案的实施,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应有计划地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的内容进行演练。县、乡两级护林防火指挥部要有计划地组织扑火指挥员、扑火队员以及林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开展扑火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实战训练和扑火演习,提高扑火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扑火作战能力。
7、附则
7.1说明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7.2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是县政府处置一般森林火情的应急措施,预案实施后由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进行管理、实施。原则上每3年修订一次,遇有重要情况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修订后,经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全体成员会议同意后,报县人民政府实施。各乡(镇)应参照本预案,制定本级森林火灾处理预案,逐步建立和完善县、乡(镇)二级预案体系。
7.3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在扑火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奖励,依据《森林防火条例》相关规定执行;对在扑火中牺牲的人员抚恤和需追认烈士的,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由地方民政部门和部队系统办理;对火灾肇事者的责任追究,由当地司法部门依法审理;对火灾事故负有行政领导责任的追究,依据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相关规定执行。
7.4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