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校本课程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茶艺校本课程的设置
社会上对茶艺教育有一些片面认识,认为茶艺教育就是认识茶的活动,只要让学生了解了茶文化的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中国“廉、美、和、敬”的茶道精神及本校学生德育的实际情况,依托北师大丰富的教育资源,共同研发出版专著《茶道五千年》校本教材,它作为我国第一本针对青少年茶艺培训的教材公开在全国发行。教师们设计了大量开启学生人文素养意识和茶艺实践能力的有益活动,多维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多元化的茶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完善自身品德的行为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我校针对学生的兴趣、需求、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等,开发茶艺校本教材,进一步规范了茶艺教育的内容,初步建立了学校茶艺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课程内容包括:《走进茶世界》《中华茶上下三千年》《中国名茶》《茶艺与茶道》《茶与健康》等六个模块。课程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在茶艺教室进行授课,并开展走进茶基地、走进社区等实践活动。最终达成学生能够简述茶文化历史起源、指出中国茶区分布图、认识中国十大名茶、掌握简单冲泡不同形状的茶叶等课程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茶艺校本课程的实施
1.“体验式教学”培育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融入地方课程,学校在传承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拓展茶艺课力度。在3-6年级共9个班的学生中,开设以传授茶艺、感知茶德为主要内容的茶文化教学,通过漫画形式的茶德、茶史讲解,以逼真茶具的校园墙壁画为背景,以班级茶文化与学生日常行为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板报为运用载体,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茶文化的内在动力与外在环境氛围。同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班级授课、个体观摩、亲自操作、基地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形成针对这门课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校园茶文化环境的熏陶、课堂茶艺技能的培养,多维度的实践操练等途径,学生提升了对茶艺的学习兴趣。
2.“参与式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茶艺教育与国家课程的融合。全校3-6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周开设2课时传授茶艺、感知茶德的茶艺与实践课相结合。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认真学习泡茶、品茶的技能,还搜集课外的茶艺技能,并将其适当加入茶艺课堂与同学分享课外所学的技能。学校为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的学生,成立的茶艺社团,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茶艺技能。在茶艺社团中,学生通过参与式学习实践,收获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茶艺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品茶、泡茶技能为主,课下突出“以茶育德”的功能为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探究式课堂”发掘学生探究潜能
一、重视地理灾害教育是时展的趋势
2008年印尼海啸中英国女孩蒂娜在泰国普吉岛旅游时凭她在学校学到的关于地震海啸的地理知识救了一百多人的生命,被人们称为“海滩天使”。英国向来重视中学地理教育,蒂娜的行为使英国对本国一贯以来重视地理教育而感到自豪。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面临着空前的环境危机。使人类不得不正视环境、自然灾害问题。地理学科的性质使地理灾害教育成为中学灾害教育的主战场。地理学科是提供灾害教育最有用的学科之一,这跟地理学科的学科内容、性质直接相关。地理学科可以呈现地球各圈层的原理,灾害的基础知识、发生机制及危害。灾害教育是为了防灾减灾,以培养灾害意识为核心的教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主观能动性。受教育者有一定的减灾防灾意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救灾和自救能力,是地理灾害教育的核心目标。自然灾害摧毁经济建设的成果,与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违背。目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地理灾害教育,把地理灾害教育作为学习防灾、自救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人为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使我国的人为灾害有逐年加重的苗头。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6%每年百分之几的GDP损失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负担。问题还不止于此,国民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知才是最可怕的问题。从我国的学科教学中来看,中学灾害教育的重点放在地理学科教学上是比较合适的。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灾害教育内容,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下,如果灾害教育不能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想要在中学学校教育中加强灾害教育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所以重视地理灾害教育是时展的趋势。
二、目前我国中学生地理灾害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中学自然灾害教育缺乏实践性
我国中学自然灾害知识主要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实践性的训练内容。灾害降临时有效避灾,不能光靠随机应变,如平时不经过训练,很难在灾害突然发生时有效自救和互救。我国的中学灾害教育,教师往往采取比较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向学生讲授自然灾害的知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经对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八省市学生灾害教育的情况展开过针对性调查,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结果是38.1?的教师反馈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从这一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的灾害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技能的训练。
2.我国中学灾害教育开展得不平衡
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在开展灾害教育中不平衡。农村的学生课堂教学方式比城市更加单一,学生接受到的灾害知识更少。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发展差距大。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比西部内陆地区的农村经济发达,这在教育水平上也有所体现。落后地区的学校由于基础设施、教师素质水平等与发达地区的差异,在中学灾害教育实施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3.我国中学自然灾害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评价这一环节的不重视
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这么要求的“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活动建议里提到“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订计划,开展活动”。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的频发区,灾害种类多,几乎只要是自然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但在课程标准里只要求学习某种自然灾害,就是学习一种就可以了,在课堂上老师也只是讲述一种。当然在选修模块中,选修5专门介绍了我国易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但我国的高中生基本上到了高一或者高二就分为文理科。理科生高考不考地理,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干预下,学生往往只关注高考涉及的科目,所以可想而知学生是不会自己主动去学。我们国家规定在选修模块中每个省份只要选两个模块就可以,所以不选选修5的省份,学生也不会去学自然灾害这一块的地理知识。
4.我国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的内容形式单一
我国中学地理灾害教育开展的形式比较单一,多数以教师的单一讲授、播放图片、影片等为主,不易引起学生学习灾害知识的兴趣,对学生的心理也起不了震撼作用。学生会以为灾害离自己很遥远,学生的灾害意识淡薄,地理灾害教育课外活动开展得不充分。
三、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灾害意识
1.在高考地理卷中加大自然灾害这一内容的试题比例
目前我们国家的高中生学习的状况是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提高分数是我国高中生整个高中生涯的学习目标。应试教育,紧紧跟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走是我国中学目前的现状,分数才是学校和家长最关心的重点。如果光强调自然灾害知识的重要性而不体现在应试教育中的比例幅度上,是难以改变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薄弱的。既然高考是目前最适合我国选拔人才的方式,我国目前还不能改变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那么在应试中加大自然灾害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才能让学校和学生重视自然灾害的学习。
2.把自然灾害的知识加入高中生的综合实践课程当中
自我国新课改之后,综合实践课程的比例和课时数量提高。综合实践课中学生有很多动手和实践的机会,又不占用平时的学习时间。在高中生自然灾害知识的调查中显示,高中生的自救、互救能力差。综合实践课提供了很多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实践课与地理知识的结合,会更好地促进高中生学习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3.编制和开发自然灾害知识的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地貌差异大,区域之间常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多。高中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不可能把我国全部的自然灾害知识全学会。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区域环境特点设计自然灾害知识的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特别是在农村、乡镇地区的学校。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未能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由当地教师编制乡土教材和开发校本课程是最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高职 工学结合 课程开发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03-01
一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就业,而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就业岗位。同时,工学结合模式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
2.课程开发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目标已确定,即必须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必须合理以实现教学目标。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一般要遵循适应性、多元性、基础性、协调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紧扣市场发展形势,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加强基础训练,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加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开发必须体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其课程开发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开发动力不足、开发系统性差。
第一,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长时间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努力研究学生特点、社会发展趋势、课程目标、教学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非常多,教师不仅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有科研工作,这使教师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发。
第二,开发系统性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解决的内容很多,如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门类、教学标准、评价标准、教学环境建设、师资力量等。就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而言,其课程开发包括十几门课程开发,涉及领域广,课程开发不仅是单门课程的开发,而是多门课程的系统开发。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投入过少、系统性不强。
三 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1.发展趋势
第一,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主体不应仅仅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应有企业员工,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所以,未来的课程开发主体应由专业教师、企业领导者、行业专家等人组成,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开发内容的针对性。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岗位实际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课本上的知识,它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
2.开发策略
第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与高校、中职等学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深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第二,归纳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每一个岗位都有大量的工作任务,而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典型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课程中的课程内容开发就必须归纳典型任务,确定学生的行动领域。
第三,在课程开发中进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贯彻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课程评价应积极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社会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将评价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参加维修电工、电气安装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出专业的工作鉴定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 结束语
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和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开发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探讨课程开发与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校园中的学生无时无刻不与现实社会发生着各种联系,同时,难免面对各种意外事故。我校大部分学生安全自护意识比较淡薄,校园安全事件在学校时有发生。为此,学校近三年来努力开展研究,认真探究导致小学生校园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师生共同发现安全问题与隐患,帮助学校完善"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的过程中,切实提高我校学生自护自救能力,使学生获得适合他们生理、心理、年龄特点的生存知识经验和技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安全教育”的兴趣;增强小学生抗灾避害的能力,切实减少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过程简述
(一)调研入手,构建框架
2011年12月-2012年3月,根据我校安全教育及管理的现状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校意外伤害事故频发,2009年1至2012年1月,平均每学因意外伤害需要到医院就医人数见下表:(表略)
针对本校现状,我们根据科学性、发展性、全面性、可行性原则,制定“校园风险防范体系框架”,此框架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具体细分为:预防阶段、发生阶段、结束阶段。
(二)依据“框架”逐步实施
2012年3月-2013年7月。
1.让全校师生了解框架目的及内容。在全面培训教职工,加强全体教职员工的安全意识基础上,由任课教师结合本学科特色,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注意在课堂随机生成的风险过程中及时提示和处理,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护意识。此过程已经由教师体现在备课环节中。
2.各班,召开安全教育班会,集中了解学生自护能力现状。
3.立足于学生实际,开展“安全一刻”校本课程教学,结合与各种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演练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护意识,增强学生主动避免校园意外伤害的自护能力。
(三)出台“体系”强化自护意识
2013年9月--2014年1月,学校出台“校园风险防范管理体系”:营建防范校园安全事故的良性氛围,切实将学生的自护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地坛小学校园风险防范管理体系”简要内容如下:
预防阶段:
1.学校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1)校园安全领导机构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工作,研究制定学校安全防范措施,检查安全岗位责任落实情况。(2)是负责校园安全的专、兼职管理人员,都具有相应的资格,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有爱心、有奉献精神,始终参与到校园安全建设中来,同时,学校有健全的防范校园安全事故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使学校安全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均有章可循。
2.事故预防
(1)根据校园安全事故一般分类法,分为挤踏伤害事故预防、交通安全事故预防、中毒安全事故预防、活动安全事故预防等。事故预防要求对每类校园安全事故都建立详细的安全标准,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习。(2)对学生进行“内隐冒险态度”心理检测,尽量减少突发伤害事故。
3.整合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监控,最大限度减少校园安全伤害事故
(1)校园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安全一刻》,利用班队会时间进行自护教育;(2)做好自护体验,鼓励学生进行安全自护排查,寻找安全隐患并远离隐患,主动参与安全行动;(3)对学生家长进行安全自护教育指导,强调家庭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在让家长了解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及意义的同时,提倡家长将安全教育游戏带入与子女日常生活中。
发生阶段。
1.信息保障
(1)建立健全并落实校园安全事故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等各环节运行机制,保持信息传输设施和通讯设备完好,保持通迅方便快捷,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2)有处理安全事故的物资保障,特殊应急物资应由专人保管,保证物资、器材的完好和可使用性。物资存放合理,保持通道畅通,物资运输便利、安全。(3)组建校园安全事故应急预备队,一旦启动预案,立即投入使用。
2.协调控制
(1)校园安全领导机构接到报案后,会立即派人到现场指挥协调,对现场局面进行控制,根据事态的发展适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2)建立各种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并演练。
结束阶段
1.信息交流。首先保证信息畅通,信息能及时反馈到校园安全领导机构,信息全面、客观、准确、及时。
2.学校定期进行自我检查与外部审查。学校安全管理机构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校园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尤其是各项计划、措施的落实情况。
3.评估调整
(1)学校安全管理机构根据检查组的检查结果,伤害数据统计工作小组上报的数据分析结果,以及外界情况的变化,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对校园安全建设项目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估。(2)对学校安全整体目标进行评审,确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及时制定新的计划与实施方案并予以实施,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三、研究收获:
1.规范了学校的安全管理。完善了学校的各项安全制度,界定安全监管范围,锁定安全教育对象,签订各类“安全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建立了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加大了督查力度,及时总结和改进安全工作;完善了《校园安全应急预案》,明确了校内安全防范的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采取切实的安全防范措施,促进了安全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减低了校园内的安全隐患。
2.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通过研究,加强了教师自身的法制观念,要求教师多看法律刊物,吸取法律知识,加强法律观念。为了坚决杜绝各类责任事故的发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强调:“安全不保何谈教育”!教师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挂在嘴上,处处讲安全。
关键词:课程资源;乡土地理;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6-02
一、课堂展示,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等活动凸显出来。乡土案例因其鲜活、熟悉、综合的特点,恰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选载体。虽然素材丰富多样,但必须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呈现。
1.案例展示。韩江之旅——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设置情景:由学生课前准备,把拍摄的韩江照片给大家欣赏并简述韩江的自然景观。(将学生置于发现探索者的位置,结合图片给学生视觉冲击,增强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提出问题:①描述该区域植被、河流、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特征。②尝试解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讨论的要点:①正确表述自然地理特征,如植被类型、河流水系水文特征、气候类型与特点以及土壤类型等。②举例说出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例如气候湿润,所以河流水量大、植被茂盛等。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韩江下游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拍成照片,并带回了一些土壤样本。教师提供文字材料。材料:韩江属粤东地区的战略性重要水源地,地处粤东多雨中心(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上中游所流经的福建省龙岩市、漳州市,广东省河源市、梅州市、潮州市等地区,山区面积大,溪流陡,现有河道泄洪能力仍然不足……韩江流域水资源、水力资源亦丰富,但天然径流丰枯不均,制约了本区域的工农业生产……上中游修建水电站之后,发现下游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破坏……提出问题:a.面对“韩江的尴尬”,该怎么保护韩江的美丽又合理开发水资源?b.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对土壤成分进行粗略测定。(第2个问题需要实验室作为课堂环境支撑)。学生讨论的要点:a.大坝蓄水使下游及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b.上中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对下游(农田灌溉、生活饮用水、海水倒灌)产生那些影响?c.通过实验室测定韩江土壤样本,分析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条件对其的影响。d.开发韩江的水电资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原理建模:将乡土地理案例引入课堂是为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思考,发挥其反射验证作用。但乡土案例的缺点是不具普遍性,难以抽取普适性的原理、规律。师生协同对楠溪江之旅的案例进行概括与提取,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引出整体性的三个表现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案例选用原则。①综合性。乡土材料的选择应在承载地理原理、规律功能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内容上体现优势组合,形式多样,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多角度、多层次,不能生搬硬套,尽量做到一例多用。使教学过程既直观又概括,才能更有效地为地理教学活动服务。②时效性与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资源要与时俱进,切忌选用老掉牙的材料,最好联系最近发生的新闻热点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新奇去体验、探索。选取的案例应当保持开放性,结果不要预先设定,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问题,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③可操作性。乡土案例没有地理教材知识的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必须寻求平衡点。乡土资源的拓展既要能够补充、丰富既有的教材内容,又能以地理的观点赋予乡土资源课程意义。材料的选择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太直白对学生则没有挑战性。环境支撑要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课外拓展,转化提升
“心动、脑动、行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地理学科研究人地关系的优势,挖掘乡土资源中有研究价值和适宜学生研究的内容开展学科小课题或者其他多种多样的活动,既有教材原理的支撑,又源于生活,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原理去研究发生在身边的地理问题,并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针对上述案例,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活动:
1.韩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探究角度:韩江是广东第二大江,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学生可选取其中一类进行开发方案研究、开况调查报告、保护措施等多个角度的活动。如大埔三河坝韩江源景区、潮州韩江湘子桥景区、汕头中山公园景区等。
2.韩江修建引水工程的利与弊。探究角度:潮州韩江东西溪水利枢纽工程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对其有赞同和反对两种不同的声音,课堂探究时间太短,可以让学生深入调查,成果展示可以用辩论赛的形式展示。
3.韩江流域两岸采石场布局的利与弊。探究角度:通过采石场选址的合理性、采石场附近的生态环境调查等角度剖析其布局的利弊。
4.韩江流域土壤性质研究。探究角度:测定土壤成分的实验、土壤退化情况调查报告、土壤与农业类型的关系。
5.韩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调查研究。探究角度:流域传统聚落(潮汕传统民居——“下山虎”“四点金”)建筑的特征及成因分析、传统聚落的现状、聚落的演变历程探究以及传统聚落的开发与保护。针对教材设置的不同章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可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发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逐步形成主题研究系列,并且将这些资源分类整理积累成库,可为今后开发校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课外拓展中教师对研究过程的指导要贯穿始终,学生在研究中出现新情况时,指导他们及时对预定方案进行改进,并根据课题要求有重点地搜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在资料分析处理环节要培养学生对资料的价值判断与分析、筛选、归类的方法,最后形成完整的课题或其他形式的资源。
三、师生合作,共同成长
教师在乡土案例教学中充当组织者与引导者,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在组织引导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挖掘学生的经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教师要避开,力所“难”及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利用教师的智慧结构、知识水平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习探究中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实质上,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师生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
乡土地理的学习,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探索地理的奥秘与神奇,能够自主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些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在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多方面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任务驱动
语用实践 方法建构 实验提升
一、背 景
背景(一):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显而易见,英语新课标已将学生英语学习与语用实践能力直接挂钩,要求已与国际标准接轨,其表现在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用诸方面,而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语用实践能力离国际标准和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差距较大;学生的学习观、教师的教育观同样也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背景(二):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日益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校校通”网络的完成为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语用实践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技术资源。笔者认为这种大容量、快节奏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必将取代传统教学的结构形态,而新的英语课程观、教学观和教育技术手段又必将促使每位教师对传统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块进行认真反思、探索和改革,从而构建一个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现代英语中学教学方法。
二、特 征
2.1.任务型英语教学与网络环境
任务型英语教学(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习得理论和交际教学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理论。目前任务型英语教学已成为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并且我国中学英语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因此以任务为主的教学方法必定是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课题中的任务的基本载体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字化英语资源,这些资源地道、丰富和实用,切合学生学习实际,能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因此,实施任务型英语语用实践学习是通过学生为完成任务而不断地搜索、整理和利用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用实践能力的目的。
2.2、“任务驱动”与“语用实践”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语用实践任务,驱使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自觉主动地进行语用实践,使英语教学目标语用化、任务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的目的。具体地讲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到网上不断搜索资料;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筛选组合成多媒体网络课件或创设专题网站,然后向全班同学呈现、演示或;之后,再展开即时或在线交流。整个过程始终贯穿英语语用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用结合,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2.3.方法比较
(一)基于网络下的“任务驱动”语用实践教学方法与传统英语语言教学方法相比较,不仅吸收了传统英语教学的优点而且又显示出网络特有的强大的优势。第一,“任务驱动”语用实践教学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理念,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内化,最大限度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与自身价值。第二,它从理论上协调和平衡了传统英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冲突、发展语言系统与发展语言交际能力的冲突、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的冲突以及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准确性与得体性之间的冲突。
(二)“任务驱动”英语语用实践学习方法的任务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所教学生的实际,不断对任务的难度进行排序和分级,注意任务之间的衔接。在“任务驱动”和语用实践的同时,教师必须指导和帮助学生利用现代媒体学习资源,尽可能同学生一道开发新的网络教学资源,以期达到语用实践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策略等。
2.4. 过程
此方法基于网络环境下,通过创设情景、协商任务、分解任务、实践任务、实现任务、反思体会六个过程从而达到师生、生生、生师互动,在互动中完成语用实践;具体做法现以英语新课标高中第一册上U.3 Going Places为例加以简述:
①创设情境
在学习这一单元前,教师通过网络选择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等方面的英语资料片供学生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感知了英语语言,又直观地了解了地球上秀丽的风光及人类伟大创造的结晶——文化遗产;在学生热爱大自然,热衷于遗产、环境保护的内动力的促使下,鼓励并激发学生参与环保及文化遗产保护诸方面的任务承担。
②协商任务
环境、文化遗产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是当代青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仅靠书本上知识的灌输,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有时甚至是枯燥的。借助这一单元环保话题,笔者动员学生通过英语网络收集环保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搜索学生发现东、西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环保认识差异很大,在解决方法和措施方面同样存在很大分歧。为了更好地了解各地的差异与分歧,师生通过协商决定把查找世界各地的环保法律、法规作为本单元学生网络学习的主要任务。
③分解任务
通过协商师生共同对世界各地已制订的环保法律、法规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法律法规中不仅能剖析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组织在环保方面已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能让我们用更宽的视角看待环境保护存在的困难。以此进一步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根据学生对地区了解程度的差异及个人英语能力,把总任务分解到每个学习小组或个体。完成任务的层层分解的同时也为最后总任务的综合创造了条件。
④实践任务
有任务就有动力,为完成分任务和总任务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资料收集、信息组合,在资料收集及信息组合过程中进行语用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⑤实现任务
每位学生或小组不仅要完成任务,还要把分任务完成情况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或在网站上并讨论环保法律、法规合理性及不足的看法,老师及学生视完成情况进行合理评价,最终把学生的学习结果汇总起来并加以交流。
⑥反思体会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自己这一单元网络学习的收获与体会,为下一个任务的制定或完成提供更多的语用实践支持。
以上六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相互服务的。创设情境为师生任务的协商营造认知心理上的准备;协商任务为学生学习任务地合理分解做必要准备;分解任务为学生学习任务地正确开展制定完善的策略;实践任务为学生学习任务、实现语用能力提升的保障;实现任务为学生反思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依据;上一任务的反思体会为下一任务情景创设提供有效的参照。其中创设情境、协商任务、分解任务应为任务前;实践任务、实现任务为任务中;反思体会为任务后。基于网络环境下语用实践方法的六个过程也可归纳为利用网络信息反馈的即时性提出任务和利用网络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两个步骤来完成,具体做法详见三----探索。
这种在互动中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在养成良好的语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不断扩大学生的国内、国际视野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三、探 索
3.1利用网络环境信息反馈的即时性提出任务
互联网的普及,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带来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是定时教学,而信息时代的英语教学是真实的多种任务解决的教学。“任务驱动”英语学科语用实践学习方法通过网络环境,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与教师在平台上实现基于丰富资源的交互式学习,其中包括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与搜集的学习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的任务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如:在初中英语实验课中教师以“网上购物”为任务。学生对“网上购物的步骤及方式”和“网上拍卖”的各种商品等有浓厚的兴趣,但学生如想深入了解必须进一步研读“网上购物”的基本规则,以及付款方式,送货途径等相关知识。为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我校专门建立了一个虚拟网站,网站的物品及价格,均有学生自己设定,通过这种网络环境的创设,引发学生适当的认知冲突,为学生的“任务学习”提供了较好的英语语用实践平台。
多维的信息传递,交互的尝试学习与快捷的教学反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对适合自己方式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在高中英语实验课“The History of Movies”教学中,先将任务——了解世界电影发展史布置给学生,学生先进行集体讨论,教师又将学生和教师查到的大量图片、文章发送给各个学习小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当这种讨论与合作学习告一段落后及时切换到个别任务上去,对每组的学生进行任务分解,让学生探究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如:电影的发明、早期电影拍摄技法,现代三维动画制作等;尔后,再让学生进行交互式学习,达到资源共享;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领域进行再组合,如:把教学班分成六个完成“具体任务”的小组,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5分钟时间让学生针对在《电影史》这个大背景下的某个特定领域,展示学生英语语用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完成人——机、人——书、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和沟通。学生对信息进行充分感知后,按照协商任务——分解任务——实践任务——实现任务——反思体会的程序,对自己的任务进行择需、择要、择优,并能及时把握任务要求,使任务指向性明确。
3.2、利用网络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具有开放性,笔者对本地资源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02—05年,本人参与编写了《校本课程》,其章节分为百年名校—列五中学办学史;四川、成都特色简介(包括大量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诗歌、散文欣赏等版块,这些版块均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强,这种通过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丰富的交互式教学情景,易于学生自己运用Google直接上网浏览。
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任务驱动”英语学科语用实践学习方法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均选择与当前学生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中心内容确定为“锚”,如“The History of Movies”教学,教师首先申明本课的学习任务,图文并茂的介绍最近中外电影佳作,调动学生渴望了解电影知识的积极性,这个过程叫“抛锚”;由此引导学生追溯世界百年电影史;然后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学习。其步骤为首先,教会学生直接进入google网站,输入关键词“Movie History”,利用高级搜索进入“电影史”相关网站,接下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兴趣决定进入哪个网页、搜集哪方面的信息,最后,教师再把这些信息集中在U盘上分别发送到学生各自网站供大家讨论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通过BBS论坛发表自己的学习问题及观点等,这一环节强调了学生的协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不同观点的修正,加深了学生对所检索信息的理解,教师在其中只扮演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同时鼓励、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学习信息资源。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信息收集、问题解决等技能,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和教师在探究中的“自我发展”。
最后,要让学生把信息变为语用实践,以通过英语语用实践来完成学用结合,达到知识的升华。如“Movie History”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电影片段表演、配音、老片新编、电影知识抢答等语用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展示了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创造才能。
“任务驱动”的过程,正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关注的是学生进行的交流,同时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网络技术与“任务驱动”结合使语用实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网络技术的优势将使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再只依赖于教师,它正从根本上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 反 思 与 讨 论
通过课例实验,对《优化现代信息资源、建构“任务驱动”语用实践学习方法》反思如下:
4.1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策略
由于方法建立在网络的环境下,教师易于给学生设计轻松、愉快的学习任务,这种学习任务易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参与意识。如“网上购物”课例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每位学生在教学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分别承担着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全班同学进行语用实践交流等任务。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课前、课中、课后仅有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做旁观者的局面,从而使学生成为语用实践活动的主体。这种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再转来激发学生参与语用实践的兴趣,兴趣的进一步提高为最终提升学生的英语语用实践能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2方法体现了合作学习策略
方法通过网络环境下任务的收集、任务的交流与再分配等完成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在语用学习过程中强调了师生、生师、生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信息交流、语用实践、人际交流才使得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在课例“Movie History”中,任务就是在这种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小组之间、小组与教师之间、个人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下顺利完成的。
4.3方法体现了差异发展策略
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多层次。方法力求任务的呈现多渠道、多样化,任务的完成尊重差异,教师力求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如:电影片段展演过程中,让每位学生根据其特点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演出任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这就允许了学生差异的存在,鼓励优者更优,使每位学生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体验自身的价值,提升英语语用实践能力。
4.4体现自我调控策略
方法强调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一道反思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完成任务的效果,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策略。在Movie History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百年电影知识问答,问答题的内容由教师、学生共同商定,信息来源体现网络性、广泛性、开放性。通过抢答、简答等方式让学生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语用实践完成情况。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大都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知识能力,为进一步提升英语语用实践能力埋下了伏笔。
4.5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语言教育学家Nunan指出作为语言教学的活动形式——任务,由教学目标、输入信息、活动形式、师生角色和环境五部分组成,它与机械性的语言训练不同。学生为完成教师的任务所进行的准备过程是教学的必要环节,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知识、信息、文化意识、能力和技能来完成任务,学生只有通过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把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为在真实生活中的英语语用能力。任务完成后学生还要对任务进行延伸,进而不断提高难度和层次。
4.6方法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
日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英语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采用任务型语言学习方法,其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学仅靠语言知识化的传授不会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应强调“做中学”“用中学”,让学生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语用实践任务来习得语言,完成语用实践的过程,就是语言习得的过程。这一方法的提出定会淘汰一些落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而用新的理念去引领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进行新的教学尝试和探索,因此英语教学中我们提出了“任务驱动”英语语用实践学习方法。
三年前,笔者在英语学科开始了以“开放性学习”为核心,以“语用实践”为载体,以“互动合作”为标志的“任务驱动”学习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课课例证明: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开放型、互动性的自主语用实践学习方法,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主地参加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和求异创新的实践精神。
但是,“任务驱动”英语语用实践方法不是万能的,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条件。虽然我们的构想与实验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困难。如①教学方法自身的局限性。②教师角色的变化与知识结构上的不足。③学生对教师仍有依赖心理。④环境条件的限制。⑤学生熟练使用网络和网页制作能力差异较大。⑥学生任务后深化总结工作做得不深入。这些均影响或制约了工作的有效展开。今后本人会继续不断探索,力争使方法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式,2002年
3.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张舒畅、许贵祥“任务活动中的合作学习”,《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5期
5.胡继岳“英语网络课程发展的教学方法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