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范文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第1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范文

一、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的内涵

旅游文化在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方案中涉及较多,开发专门的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对于不断丰富案例教学有着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旅游产业与时俱进,成为各级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普遍关注的时代热点。当然,旅游文化是在特定的时空产生和区域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重的乡土与时代气息。目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体现不够准确与系统,如何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融入课程建设与开发中,使其由抽象走向具体,使旅游文化案例资源能够成为独立的创新课程是旅游学科与专任教师的神圣使命。民族旅游文化案例资源形态多样,既有物质文化形态,以黔东南为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民宅(木屋、竹楼)、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风雨桥、鼓楼)、具有独特内涵的饮食(酸汤、泡汤)等;还有精神文化形态,比如: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洪水滔天、蝴蝶妈妈)、楹联碑刻(城步苗文)、各样歌曲等(侗族大歌)。总而言之,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资源综合体,将其引进校本课程案例的建设与开发,既可以充分发挥凯里学院旅游管理校本课程的自主性与自由性,又可以辐射黔东南旅游文化与休闲产业。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应与时俱进,强调内容的趣味性、地域性、民族性及社会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中,开启多角度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综合旅游素养。

二、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建设的形式

(一)内容选择

地理风情、文化神韵、民俗特色、旅游商品等,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的资源都可以纳入案例资源。

(二)课程式样

课程形式应灵活多样,更多地为实操创造平台,进行形式多样的新课改教学尝试。建议搭建“一对多”或者“分组学习”的合作平台。

(三)建设方式

民族旅游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教师进行课程案例资源建设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旅游APP等各种搜索工具掌握大量的旅游文化信息,并尽可能多的进行田野调查获取立体资源,让案例资源数据库更加丰富。

三、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

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在全域旅游时代比比皆是,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建设与开发之方法。

(一)开发符合学校特点的课程

在民族地区旅游校本课程开发中,实践性内容要注意策略,因为这类课程既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趋向,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为此,旅游专业教师应该责无旁贷,积极改革。例如,在我校这类课程开发中一要充分体现凯里学院民族特色,将凯里学院转型办学理念渗透进课程;二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条件,就可以开设《校园人工湖民族旅游环境特质考察》、《校园商业街布局合理》等走出校园的课程。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能培养学生操作、设计、创新能力和在完成任务中分组协力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心智。

(二)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案例分析开发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随着网络、交通等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来自本土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内容是多元的,例如专题考察、休闲旅游、课堂观摩等等,都丰富主体获取客体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在案例资源讨论过程中,专任教师就资源数量与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在案例分析中,专家既可以避免只讲广度、难挖深度的误区,又可以以实战带理论、以实例印证道理。

(三)关注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材料,充分挖掘旅游专业所需的案例资源

校本教材开发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用好、用活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不失为教学开发与利用案例资源的便利、有效途径,让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更好的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实现各学科间的综合,对于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意义重大。1.深入分析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案例主要从内容与呈现方式上研究,但在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不可过分地依赖校本教材,校本课程教材需要与时俱进,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努力开拓出新意。2.重视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应用的范例为了认知贯彻落实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弥补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在平时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应注意吸收现成的相关范例,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开发有价值的创新范例。

(四)注重教学,精心挖掘新的有价值的立体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目前,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变化形式多样,旅游文化资源的更新也与时俱进,所以旅游管理教学必须随时关注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动态,以此充分引领和谐旅游文化素养,发现课程内容的新理念和亮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从对校本课程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来体现民族旅游的地域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以创新求发展,使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为当地民族旅游和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五)注重民族文化,从交流性文化中获取案例资源

文化是人类传达与交流信息的体系,民族交流性文化几乎可以等同于民族文化的全部。民族服饰、建筑、古籍以及文物,语言、旅游商品、民族文学、侗族大歌、苗族舞蹈、民族医药等。这些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交流性文化的内容在民族内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上下代人之间进行交流与传递。旅游管理校本课程案例可开发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交流性文化课程,如丰富的苗侗地区历史、建筑、服饰、体育、工艺、歌舞等,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中,形成热爱本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观念。

四、结语

第2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 校本资源 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发挥好校本课程资源的丰富延伸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实用英语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能力。上述教学理念告诉我们:(1)多元化的语言学习资源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方法。(2)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对文本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升级。(3)对校本资源采用多元化的形式进行开发,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尝试。以学习资源的优化来丰富学生语言学习思维过程,更利于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理解记忆和综合运用。

一、突出校本特色,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任何课程都是一定知识领域的集中体现。校本课程能够弥补文本课程在知识呈现等方面的不足,从学生身边最为普遍的现象入手,鼓励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予以学习和运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找出校本课程的特色,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高涨的激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校本课程特色的呈现,则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任务要求,找出学生容易认可和关心的学习话题,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和运用英语,发挥校本课程的特色之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突出校本课程特色中,应该紧紧围绕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特点,通过发挥校本资源特色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围绕脚本特色来有效激活学生的多元化语言学习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信心和潜能,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

从校本课程特色出发,让学生的兴趣点能够围绕脚本进行有效学习和运用,更是体现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愉悦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我们以《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的8AUnit 1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教学为例进行探析,建议学生能够就“What’s the character about best friend?”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味进行分析探讨。建议学生能够从搜集有关朋友友谊等方面的名言警句进行综合分析,并建议学生能够与好朋友就发生过的有意义事情能够运用情景表演的方式来予以呈现,以此来突出“Good friend is very important to everyone.”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能。

二、优化校本活动,提高学生理解感悟

语言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展示生成过程。通过优化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记忆,还能够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运用,更利于加深理解感悟。

校本课程的活动优化,能够实现知识的静态学习和动态转化生成,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这样动态展示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在优化校本课程活动过程中,应该体现“尊重差异,个个参与”特点,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不断接受和掌握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成为学习探究的主角,通过运用校园学习资源、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形式来鼓励学生多元展示学习活动过程,以此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围绕校本课程互动教学特点,优化活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变得更为真切和深刻。像在《牛津初中英语》8AUnit2 School life的“Reading School lives”教学中,根据学生对学校生活的体验感受,运用互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建议学生通过运用语言表达“What’s about my school life?”来与西方学校生活进行比较,以校园的生活环境进行互相对话,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感悟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What’s my favourtie school life?”为话题,进行综合表达运用,以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能力。

三、展示学习成果,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校本课程教学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通过一定的成果展示方式来进行体现。这样,一方面,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载体,满足学生的语言学习交流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学习和运用文本语言知识。

在校本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得更为灵活和丰富。这样的成果展示,主要体现在:首先,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一定的学习展示平台。其次,丰富学生的学习展示形式,鼓励学生能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来呈现学习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语言学习运用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心理。最后,教师应该多运用激励评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能够更为轻松自如地投入到课程学习过程之中,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学习运用体验和信心。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还能够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生成。这样的学习模式也与课程教学的要求相一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像在“Reading”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表达主体大意的基础上,可鼓励学生展示“What do I learn from the article?”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如上所述,运用创新教学思维模式来优化校本课程资源,能够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的转化,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课程资源的优化不仅是学生学习转化升级的需要,更是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杨芳.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7,7.

[3]丁惠芳.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0,(3).

第3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范文

一、悉心精选特色教学内容,激发兴趣

选择内容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兴趣优先。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必须能够满足并不断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2)资源为本。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广泛的课程资源――社区、家长、网络资料、图书、报刊、媒体、大自然等。设计的校本教材不必一定是课本,也可以有活页的资料集或影像辑录等。(3)活动主导。一般来说,在校本课程设计中,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往往占据主导部分,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创设情境、辅导、答疑或与学生一起参与活动。

我校多数学生的家长都在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工作,学生在家里、学校和社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航天知识、航天精神的熏陶。受家长及学校社区的影响,学生对于航天方面的知识很有兴趣。根据以上原则,分析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我们在四年级航天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安排了有关太阳、月亮等星体的传说故事,并与科学小知识相结合,课后还设置了可选择完成的实践活动,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多彩实践活动,乐于探究

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航天校本课程活动设计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跨越学科界限,让该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获得综合经验。为此,航天校本课程活动的设计致力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让学生获得完整、一贯的经验,而非零散破碎的事实,以防止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或脱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活动还需渗透尊重的核心理念,尊重他人,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地球及地球上的资源。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对比数据、写文章、画画、制作模型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要做到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相结合,不能把航天校本课程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班主任或专门从事校本课程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活动进行协同指导,以取得最佳效果。

三、多元评价,尊重个体

第4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范文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正在进行英语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我校中小学生除了国家颁发的英语课本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英语读物,学生英语阅读量明显偏少;二是学生离开英语课堂就难开口说英语;三是我校英语课外活动还不够丰富,活动的随意性比较大。课题组试图通过九年一贯制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二、研究成果

(一)通过课题的研究,开发出校本英语阅读和口语教材,并探索出编写和使用该教材的方法

1.开发出九年一贯制校本英语读物,总结出选编该教材的方法

课题组从一批原版英语阅读资料中筛选出一套供小学和初中学生使用的英语系列读物——《英语阅读选编》共9册。课题组总结出选编该教材的基本方法:

(1)明确各学段现行教材的主要内容:课题组通过组织集体备课,将一至九年级英语教材的话题、词汇、语法项目分别列出,并参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相关项目内容进行了增删。

(2)明确各学段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对阅读内容的需求:课题组通过访谈英语教师和学生,了解一至九年级学生对英语词汇、语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英语阅读能力基本情况以及各年级学生熟悉或喜欢的话题,为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

(3)明确选材的基本原则:课题组将校本阅读教材定位为现行课本的阅读辅助材料,因此选编本教材的原则应与现行教材编写的原则基本一致,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4)确定各学段校本读物的内容:根据对现行教材、学情的调查结果,读物内容的选择原则上跟各学段教材的话题、词汇量和语法要求一致,同时兼顾不同年级熟悉或喜好话题不同而有所侧重。

2.探索出使用九年一贯制校本英语读物的基本教学活动形式

为配合该教材的使用,课题组设计了系列教学活动:一是每周一、三、五下午利用读报课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并设置相关问题,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所读内容;二是设计阅读播报等活动让学生复述或讲述所读内容,同时考查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三是布置缩写、改写、仿写等作业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笔头运用能力。

3.开发出校本英语口语教材,总结出编写该教材的基本思路

针对学生离开英语课堂就难以开口说英语的问题,课题组编写了一套英语校本口语教材,帮助学生在校园熟悉的场景中轻松、自如地说英语。课题组总结出编写该教材的基本思路:

(1)明确编写的目的和基本原则:编写本教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开口说英语,因此教材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且内容不宜过多、过难,编写时应遵循简易性、真实性、实用性的原则。

(2)明确教材的内容:课题组将学生在校园中的常见活动情景作为对话背景,选取了问候、告别、致谢、道歉、请求允许、祝愿与祝贺、请求与提供帮助、问路、时间、方位等易于掌握的功能意念项目作为教材主要内容。

(二)通过课题的研究,开发出系列英语课外活动,探索出英语课外活动的评价策略

通过调查各学段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分析和总结本校和其他学校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经验,课题组开发出系列的英语课外活动。主要有竞赛类课外活动如英语单词记忆比赛;表演类如英语歌唱表演、英语短剧表演等;游戏类如填词游戏等;展示类如英语小报展示;集会类如英语角、英语节日联欢等。以下是评价的策略。

1.明确对课外活动进行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遵循目的性原则,避免评价的随意性;遵循公正性原则,避免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遵循可行性原则,避免评价要求过高或过低而失去评价的意义;遵循激励性原则,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和自主发展。

2.明确评价的对象、范围和内容:一是对教师设计的课外活动方案和组织工作进行评价:主要从活动设计的理念、活动的方式以及活动的评价标准、班级学生获奖人数、班级学生参与人数等方面进行考查。二是对学生参加活动情况的评价:针对不同的课外活动,课题组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标准,选拔出优胜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课题组也对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态度进行评价。

3. 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制定合适的评价标准: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应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英语单词记忆比赛就应采取定量评

价的方法,而像英语作文比赛,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更合适。评价标准是衡量课外活动运行质量和评价工作运行质量的具体规定。课题组制定出《教师参加英语课外活动情况评价标准》《学生参与英语课外活动情况评价标准》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邱德雄. 英语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5(01).

第5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范文

关键词: 乡土资源 校本课程 开发

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学校以国家和地方课程为前提,通过科学评估本校学生需求,有效使用当地课程等资源,由学校编制使用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益于教师全面发展,有益于学生综合发展。校本课程的实践是课程改革带给学校课程教育的全新使命,是优化教学的有效办法。

一、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1.挖掘乡土资源,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民族情感。

学生通过参观家乡乡土景观,领略乡土文化的芬芳,深刻领悟乡土文化底蕴,继而激发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脉源的神秘向往,并在社区民情体验中,与长辈们搜集整理民间乡理俗谚等,既能继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又能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气息。

挖掘乡土资源也能使学生发现乡土资源面临的不良环境影响,通过重视和宣传做好本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工作。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打破了传统课程的静止和封闭现状,将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带动起来共同参与,使校本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挖掘乡土资源,对教师的影响和作用。

在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主要是灌输式说教,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乡土资源的课程建设,教师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继而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和调整。在校本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勇于奉献,开拓创新,引起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

同时,在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发掘了教师的创造潜能。校本资源的开发过程是教师创造体验的过程,校本资源的开发具有挑战性,教师可发挥创造能力,还可体验成功的乐趣,为教师提供无限的表现和创造空间。在校本课程实践中,教师得到锻炼和提高,既是乡土资源的挖掘者,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受益者。

二、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发复杂,耗费时间和精力多,教师因课务原因,难以保障有足够的精力用于开发。

2.有些教师还处在理论知识缺乏状态,使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难上加难。

3.农村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渠道受限,致使所得传闻性资料内容与实际容易有偏差。

4.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紧张,调查采访的课外时间有限,导致收集到的资料不理想。

5.教师自身的创造实施能力还有待提高。

6.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检验校本课程开发效果。

三、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1.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要区分学生不同优势。

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需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优势,在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本地课程的过程中,尽可能发挥学生优势和特长,其中包括地理优势及个性优势、资源优势等。例如课程相对少的班级可安排学生多搜集乡土资源,而学习时间相对比较紧张的班级任务量分派少些;还有没有电脑或是长辈带孩子的家庭,学生的资源收集受到限制,也不够理想,因此要加大有资源优势的学生的搜集力度;同时应增加丰富乡土资源居住地的学生的任务,通过这样区分搜索,更容易达到良好的资源收集效果。

2.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要发挥教师优势。

在课程开发中,由于开发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会耗费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最好对教师课程跟进及课程开发事宜给予帮助,这样可降低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整体任务量,利于课程开发更顺利地完成。同时,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不断学习和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并通过组织相关培训培养教师的创造实施能力。

3.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要兼顾乡土资源和校园资源。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既要充分开发当地乡土资源,又要重视学校校园资源。学校可结合当地景点资源,组织歌颂比赛、书法比赛等文化活动,通过营造乡土氛围,达到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的目的。同时在乡土资源挖掘过程中,应注重校园资源的挖掘,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学校可通过组织“读、说、写、画、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挖掘乡土资源,重视校本课程实践。

学校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中,要重视课程实践活动。学校可通过资源选修模式,如开展各类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调查采访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

5.挖掘乡土资源,制定课程开发评价标准。

学校可参考相关院校资料,制定适合本校的课程开发的评价标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跟进与完善,最终达到有效评价课程开发效果的目的。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复杂的项目,学校要以学校实际为根本,通过对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合理参考相关建议,力争将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言玉梅,郑朝波,王向红.海南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153-156.

[2]王艺群.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05:37-38.

[3]王丽燕.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诉求[D].浙江师范大学,2012.

[4]王通通.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吴祥山.依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实践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10:146-147.

[6]田芳微.湘西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6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范文

关键词:泥塑;校本课程;美术

G623.75

一、开展泥塑校本课程的目的

(一)是要提高学生对泥塑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要在泥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是培养学生对这门独特古老技艺课程的热爱。

二.校本课程的实践

(一)泥塑校本课程实践的意义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用恰当的评价机制衡量学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泥塑的积极性,使学生以主动的态度,乐观的心态接受并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中来。

校本课程也是学校个性化发展的必走之路。努力使自然资源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有机地结合,为打造特色教育不懈努力,开发出适合我校小学特色校本教材,填补我校校本教材的空白。

地处农村的学校与地处城市的学校,在资源和条件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当下小学美术教材中的一些教学内容,由于离农村孩子的生活比较远,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他们动手实践操作和创作的机会也会相对较少。我们农村接近广袤的土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泥塑制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将符合乡土特色的泥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更好的运用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运用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等,必须做到条理清晰,符合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充分的把当地的民族特色和泥塑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运用不同方式方法,以最好的效率达到教学的目标。使当地的少数民族孩子们能够更好的成长,

先生说过:“美育可以用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高尚的人格,发展为伟大的行为”,被誉为时代的造像者雕塑大师吴为山说过:“泥塑要润,那是生命所栖”。进行泥塑课程正是要让学生领悟最原始的创作真谛。

二、学习泥塑的特征与好处

(1)返璞归真,亲近自然。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亲近大自然,亲近泥沙,亲近水的天性。泥和水是生命的起源,没有泥和水就没有生命。人类产生后,泥和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家乡的泥和水更具有亲和力,泥土是纯天然的物质,更接近自然。;对儿童来说,玩泥巴是最惬意不过的游戏,虽然他们对泥塑懂得很少,但那种对原始材料处理得天独厚的能力,溢出心灵的想象以及游戏似的创作方式的确让人着迷。

(2)可塑性强,随心所欲。根据需要用手对泥作搓、捏、拉、团等动作,随心所欲地进行打平、垒高、滚圆、拉长等造型,在造型过程中产生创作的灵感,从而使作品局部或整体的内容形状和姿态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满足需要,体验成功。无拘无束、自由操作,这样能释放儿童的能量,满足好拥男枰。在制作过程中,小学生随心所欲,随时随地会发现自己的、他人的作品动态过程和静态结果,其形态和内容各有千秋、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泥塑课程,小学生对于泥土大的作品单独难以完成,需要利用小组或同桌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在合作中一起构思,一起制作,一起探讨创作的形式和制作的方法等,还要进行合理分工和相互协调,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作品。这种合作能充分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关爱。"泥塑"是一门需要耐心,需要细心,需要认真用心体会的课程。一件复杂的作品,需要花不少时间反复修改,由于喜欢,学生往往忘记时间,在精雕细塑中,会更细心。如泥条盘制,一不小心很容易折断,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了解泥塑的规律和要求,慢慢地学会了细心,形成了耐心细致做事的习惯;同时体验劳动不易,更能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坚韧的性格。

三、泥塑制作准备步骤

泥塑看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玩意儿,只不过是用泥巴随便捏做的小东西,其实不然,泥塑其实是一种文化,捏做泥塑也是有方法和学问的.制作方法一般掌握简单,单需要多练方可得其精髓和找到制作的艺术感觉.

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陈列。

四、校本课程的课堂实践

本学期的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泥塑基础,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因为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1、参加社团的学生几乎没有在校外参加过美术兴趣班或提高班,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只是平时喜欢捏捏揉揉;2、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都喜欢捏泥人、小动物,但是对泥塑人物的比例关系、动态、表情、五官的具体画法还非常生疏,经常出现眼高手低的局面,导致出现开始学习时热情高涨,遇到困难画不出效果来就逐渐丧失兴趣,缺乏持久学习兴趣的不良现象。如何在教学中突破常规教学另辟蹊径设计教学重难点来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的兴趣,达成教学目标,是本学期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巧妙借助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具体措施如下:

运用精美的、有趣的课件来创设课堂情境。用古朴,欢快的音效和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给学生的视觉、听觉带来美的享受,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探究新知奥妙心情油然而生,积极地开始新课学习,为完成学习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欣赏,尝试探索,由简入繁,让学生自然而然专注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人体比例关系在泥塑中的运用也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气氛活跃有序,教师再因势利导,乘热打铁重新讲授人体比例、动态等难点,亲身示范给学生看,进行教师美术技能现场演示,增强学生直观理解能力和模仿力,拉近师生之间距离。每个制作步骤,每个手法讲解,学生有模有样的学起来,捏泥塑时对以前容易出现的比例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而且还常常互相学习比较,轻松愉悦的玩泥巴。小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借鉴,能让学生的泥塑技艺得到很大的提高,我将学生的作品在完成时喜欢用展示台来展示,这样学生可以很直观全面的欣赏他们的“大作”让学生有自豪感,同时学生也清楚的看到自己或者他人的不足,我适时引导,取长补短,学生也从开始觉得泥塑单调浮躁,到现在的津津有味甚至入迷,我喜欢这样的学习过程,这门古老的技艺多么有魔性啊!

通过手工泥塑技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自我技艺塑造能力,能制作简单的泥塑作品适当发挥自我才艺, 校本课程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正面的效果,让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泥塑纵横说》 浙江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2年第三期

第7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资源优势

思想政治课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和哲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是由于它涉及面广、联系社会生活密切,所以就决定了它在校本课程开发资源上具有其独特而丰富的优势。如果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思想政治课这一独特而丰富的资源优势,既可以使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发挥得更好,也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拓宽资源领域。我认为,思想政治课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独特而丰富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文本资源优势

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所涉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所选材料生动,运用了丰富的数字、图表、图片和漫画等表现主题;联系社会生活紧密,许多案例和问题探究都来自于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这些丰富、活泼的教材文本上获取校本课程开发的动因和资源。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经济生活》中有关货币的文本介绍,开发有关“货币收藏”之类校本课程;通过《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有关民俗文化的文本介绍,开发有关“世界民俗、风俗”之类校本课程;通过《参与政治生活》有关政府职能的文本介绍,开发有关“了解我们的政府”之类校本课程等。

二、生活资源优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这一要求出发,我们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课内容大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的,是对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生活的一种提炼和升华。正是由于思想政治课源于生活且生动地再现了生活,所以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为校本课程开发服务。比如某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股票趣谈》、《我是公民我参与》、《民族节日趣谈》、《生活中的哲学小故事》等,其素材都是来自于思想政治课,都是从思想政治课中一些生活化素材中加以提炼而开发出来的,因而都是学生感兴趣和较为熟知的。

三、德育资源优势

第8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范文

【关键词】学术性高中 课程资源 开发现状 实施途径

目前,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办“放眼未来”的教育越来越成为各校的共识。有学者提出,建设学术性高中是我国传统的重点高中形成办学特色、追求高水平发展的一种选项。我校是地区龙头学校,在九届四次教代会通过的学校理念文化纲要中,明确提出我校的办学目标:“办现代学术高中,树优质特色品牌”。这就要求学校各项教育要素进一步优化升级,其中课程资源的建设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高中新课程实施后,学校具有了课程的开发权,其后必然面临的一个课题就是对课程资源的选择。现在梳理一下我校现有的课程资源。

一、我校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现状

我校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天文特色为增长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社团活动,不断丰富校本课程资源,最终开发出具有我校特色的精品课程。在学校理念文化辐射之下,我校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校校本课程资源库已有资源主要有:

1.“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校本课程

依托“晓庵天文研究所”,校本课程以学科为基础延伸开发,开发研制个性化的校本教材(分别命名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概览》《怀想诗意的天空》《高中数学与基础天文》《天文视窗》《高中物理与天文》《宇宙化学》《宇宙与生命》《谈天说地》《史海天文》)并每星期安排课程进行授课,已成为我校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晓庵天文”校本课程出版,并荣获省、市一等奖(同时也是我校省首批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的阶段成果)

2.研究性学习

我校把研究性学习与科普特色建设相接,提倡学生以天文、机器人、人文历史、教材延伸、社会学科等为对象开展课题研究,注重人文类、社科类与科技类的均衡。研究性学习课题由“研究性学习中心组”精心调研,以适合学生学情、契合教师专业成长、配合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而设置。每年有对课题的考评,评选优秀课题和优秀指导教师,挑选优秀课题结集出版。

3.学生社团

育英学生社团,是我校学生基于共同的志趣和爱好,自愿结成的具有固定成员和特定活动的群众团体。我校社团在学校活动及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且为我校争得了很多荣誉,我校在众多社团中着力打造了一部分精品社团,如育英文学社、育英诗社,拥有自己独立的社刊,全部彩刊印刷,内容详实,紧贴校园生活,体现了我校书香之气;晓庵天文社团还建立了“晓庵天文台”网站并进行维护更新,记录活动,宣传天文知识。

4.竞赛课程

我校开设五科竞赛的选修课: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竞赛。从1998年起,我校就开始选拔在相应科目学习上表现优秀的学生,组织他们进行竞赛辅导。近十几年,五门竞赛进入省代表队的选手有12人次,进入国家集训队的选手有5人次的骄人成绩。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教师们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形成较丰厚的课程资源。且有被誉为“金牌教练”的数学组郭建理老师以及其他各组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力量雄厚的师资资源。

二、我校课程资源与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诉求的差距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把对学生发展有利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建立起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库,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维护,使之为学生发展和学校建设服务。学术性资源库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学术水平和课程开发水平成就的重要标志。对学术性高中来说,更应在课程资源库上走在前面。

以美国康涅狄克州的乔特中学为例,它是全美排名第三的学术性高中,在世界各地招生,有38个国家的学生在该校就读,多种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学校课程中既有法文、西班牙文、拉丁文,也有日文、中文和韩文等选修课。虽然我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已经有了较突出的成就,但距离学术性高中课程资源的诉求还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

1.课程资源的专业素养要求不够

学术性普通高中与传统意义上的高中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学术的专业素养,在专业素养方面能否给学生创设以学术专业的环境,使之在学术氛围中成长学习。学校确立学术性的方向就体现了学术特色,为学生提供具有特色的课程选择,使学生在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中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学术素养和专业精神。我校现有的校本课程资源虽也体现了丰富性多样化的特色,但严格来讲,其对学术的专业素养要求还是不够,很多资源仅仅停留在基础性课程资源、丰富性课程资、发展性课程资源的层面上。

2.课程资源的学科前沿力度欠缺

学科前沿知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高中教育阶段,最主要的还是教给学生确定的、基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法,有些学科部分知识要求对掌握的程度进行深化拓展,就体现了相应的前沿性、学术性。我校的校本课程资源如竞赛课程等虽已比较成熟,但力度上仍有所欠缺,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性课程资源。

3.课程资源的品牌权威分量不足

我校的“晓庵天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苏州教育的一大亮点,在近几年又发展极为迅速,形成了较为可观的校本课程资料,可以说已经形成优势甚至品牌效应,但还应该继续不断扩充课程资源学术性的宽度和深度,保证课程资源数量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使其品牌权威分量更为充足。

三、我校课程资源走向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途径

培养学术型学生,建设学术性高中,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改革,形成一系列的学术课程。学术性普通高中的课程资源,应该具有学术性、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因此,应对我校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使其符合学术性高中的发展目标,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1.依托课程基地,构建学术性课程资源

我校“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成为江苏省首批课程基地后,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是发展到新阶段,是我校特色校本课程资源迈向学术性课程资源的最重要支撑。开发《晓庵天文》课程,是以“天文”为切入点,引导高中学生借助已有学科知识,领悟天文科学的无穷魅力和根本价值,涵养科学的人文素养,并希望树立学生的学术意识和培养学术素养。突破学科边界的传统框域,以某一主题为主线,跨学科遴选课程资源,对国家课程的各学科进行“二次开发”,从中挖掘出与“天文”相关的“知识点”,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的“生长点”;并依托各类校本天文资源(晓庵天文台、晓庵天文公园、天文景观、天文辅导老师等)以及校外天文资源(王晓庵纪念馆、南大天文系、紫金山天文台、吴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努力寻找“天文”与国家课程的“结合点”。开发的九本教材,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结合,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表达出了天文的探究之趣、人文之美、和谐之韵、学术之精,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学校与社会融合、学习与研究融合、课程与学术融合。让晓庵天文校本课程资源走向文化,走向精品,走向学术。

2.遴选优秀课题,发展学术课程资源

我校是最早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且一直坚持了十几年的学校,多次承办苏州市甚至江苏省大型综合实践研讨活动。每年都会将学生的研究性课题好中选优并集结成册,总课题为《放飞翅膀》。近几年的研究性学习,再上新台阶,研究性学习已由“课题”走向“专题”转向“课程”,成为学校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再遴选最优的课题成为精品课程甚至学术课程资源。在2014年12月,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中学(中职)精品课题现场展示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我校研究性课题“Stellarium(虚拟天文馆)对望远镜观测的优化研究”“我校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及运用研究”等课题组代表我校在研讨会上作成果展示,其学术视野、学术素养、学术精神都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彭钢主任评价为:“校园环境不仅仅美,而且富有文化含量和学术气息”;“天文公园不仅提供新的活动场所,而且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发展了新的学术课程”。

3.打造精品社团,丰富学术课程资源

自2007年开始,学校大规模的开展社团活动,如今已有社团30多个,并有一批社团已发展成为精品社团,成就不俗。其中育英电视台专访获得苏州市中小学电视节目金奖,育英文学社荣获苏州市“社团之星”,并有两人出版专著;育英诗社社长徐子蘅已加入江苏诗人协会、江苏作家协会,多次利用诗社活动开设诗歌讲座,在发表大量诗歌的同时,还对红楼梦研究颇有心得,有多篇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于国内知名刊物,体现出相当高的学术能力和水准。这些精品社团的成果已经出了相应的社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育英文学社、育英诗社等与其他学校甚至像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社团多次联谊,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也为建设更多更充实的学术课程资源贡献了力量。

4.联合国际办学,延伸学术课程资源

我校在2010年与美国“安生国际课程中心”合作,成立国际班,除了保留中国高中的优势课程和开设TOEFL及SAT的备考课程等学术英语课程外,还引进了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美国大学预修课程――AP课程,帮助学生在完成课业取得一定成绩后获得大学学分,开设有AP经济学、AP微积分、AP统计学等课程。在国际AP课程班成功举办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突破,举办“国际课程校本实验”项目,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禀赋潜质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成果显著,所有国际班毕业生均升入美国大学,其中有多名学生考进世界排名前列的加州大学、布朗大学、华盛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有一半学生拿到美国全额奖学金。

以上课程资源,均是我校目前以及未来重点要打造的学术性高中所需要的学术性课程资源。此外,在竞赛辅导、自主招生考试上也已经在向学术性迈进,并且还有每个月至少1次的学术讲座、人文课堂也正在开展之中。不仅是这些显性课程资源需要我们全面优化,学校的隐性课程资源也应该广泛挖掘,比如我校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我校学校精神(包括诗书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跑精神、理想主义精神、科学理性精神、自由独立精神等)、我校师生素养(包括人格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学术素养等),都是可以获得学术性课程资源的途径。

第9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范文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是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的基础。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可以分为公共艺术教育的素材资源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条件资源两大类,这两大类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互相影响,内容重合,又相互促进。素材资源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公共艺术的基础知识、公共艺术的实践方法、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艺术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条件资源是艺术教育课程顺利进行的保障。主要课程进行过程中的教师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教学用具的资源等几个方面。

(二)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条件资源的开发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条件资源人员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教学用具的资源五个部分。公共艺术课的人力资源主要指从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师,由于目前对于公共艺术课程还不够重视,很多的艺术专业的教师偏向于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教学。造成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的人数比较少,一个教师往往会有多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公共课的教师多以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经验不足,需要不断地进修和学习。本科院校在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投入地资金的比例很小,只占学校对于各方面投入地一小部分,使得自治区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十分的困难。很多本科院校只是在课程表中象征性的每周安排一节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而且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课程时间也十分的短,使学生很难学到音乐或者美术的知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般都采取课堂教学没有专业的训练场馆,使得学生只能够听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得不到实际操作。这些使自治区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举步维艰。

(三)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素材资源的开发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素材资源主要包括公共艺术的基础知识、公共艺术的实践方法、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艺术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自治区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起步比较晚,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各个院校都采取不同的教学和实践方法,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教学体系。

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原则

本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不是每一方面的内容都适合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的,所以,对于公共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注意课程资源开发的公共性的特点,以此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只有遵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才能选出适合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兴趣爱好的艺术课程,为此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坚持适宜性原则,要做到两个方面:第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第二,要根据大学的兴趣爱好选出适合大学生现阶段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激发大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融合性原则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坚持融合的原则。公共艺术课程的知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每种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在进行京剧艺术的学习时要融合声乐、美术、表演、器乐等一些艺术。在对于公共艺术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将各类艺术融会贯通。

(三)生活化原则

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坚持生活化原则,只有坚持材料的生活化才会激发大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三、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措施

(一)对于各本科院校的艺术资源进行整合

各个本科院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十分混乱,制度并不完整,各个院校之间由于缺少联系,各自教学使得课程资源十分的贫乏。为了解决这一现状,要积极倡导加强各个院校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狭隘观念,改变以往艺术课程资源孤立、分割的状况。公共艺术课程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城市间、区域间各院校间的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二)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系

在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明确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的各种程序,严格按照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系,要根据自治区的文化特点增加带有区域与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使公共艺术课程既具有区域特色又有实用性。

(三)重视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

为了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的艺术课程的选取都要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性。在进行公共艺术的教育课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而且还要重视艺术教育课的实际应用。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意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第二,要注意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注意要点的指导。

(四)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