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的内涵范文

校本课程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的内涵

第1篇:校本课程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广西;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互动研究

1.引言

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具体表现落实在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城市体系职能结构是城市体系内各城市之间在以主导职能为主的职能方面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城市体系职能结构是否合理对城市体系整体效益的发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科内涵发展方面。张凯认为创建一流大学应统一培养一流的人才和内涵建设两方面,从目标、办学、人才、师资和思路等方面来综合构建起我国高校的内涵发展[1]。梁宏通过对地方师范大学的研究认为应该通过加快高校内部资源整合,机构改革,创新模式等方式来提高本科院校内涵发展[2]。易自力等认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突破障碍限制是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方向[3]。张政文认为通过提高办学质量和扩大对好的办学资源的整合能够实现大学的内涵发展[4]。

城市体系职能结构方面。薛东前等指出了省会城市职能结构建设和合理调配的思路[5]。暖等学者通过对我国西部九省市区城市进行了职能分类形成了一个比照体系,将城市职能分类的三要素集于一处,对西部地区分类进行了尝试[6]。徐晓霞利用河南省城市的行业区位商和产业结构对其城市体系的职能类型进行了分类[7]。田光进等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城市职能结构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部偏重工业职能,西部偏重行政科教等服务业[8]。徐正元从规模、职能和空间结构对城市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9]。郭文炯等利用区位商等方法来对城市职能体系进行研究,为全面认识城市职能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10]。

综合来看,以上研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但是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之间的互动研究依旧较少,因此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之间的互动研究是具有研究意义和符合时代背景的。

2.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互动机理

2.1 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对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作用机理

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对城市体系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其一,通过调整和完善学科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来影响城市体系的职能结构;其二,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来影响城市体系的职能结构。

首先,学科建设作为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基础,其涵盖的面十分广,几乎涵盖了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利用本科院校对学科的建设影响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方向是明确且可行的。利用各高校对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进行中长期分析,各高校可以通过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中对学科建设的调整来对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进行影响。一个城市的职能结构按照我国当前的统计资料进行规整合并之后,可以分为采掘业、制造业等十四个反映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领域。这十四个领域在本科院校内涵发展所涉及的学科中均有涉及。因此,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对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产生作用的一条主线是通过学科建设影响城市职能,再通过城市体系职能结构影响城市在等级规模和地域空间。

其次,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作用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另一条主线便是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各城市职能部门间的优势互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良整个人才培养结构,是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作用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重点,它不仅使人才培养能够达到高质量和高层次,同时,可以使人才培养与城市体系各职能部门相匹配,可以有效进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出现错配和资源浪费现象。

2.2 城市体系职能结构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作用机理

首先,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直接影响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城市体系职能结构通过对这些领域的调整,能够对与这些领域相对应的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产生作用,再通过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用于本科院校内涵发展。通过十四个城市职能部门的发展和职能间的协调影响本科院校所涉及的学科建设,使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随着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调整而调整,两者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联动效应。同时,在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调整优化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人才需求,城市体系职能结构同样可以以此来作用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使本科院校的人才,无论在应用型还是科研型人才的培养都随着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调整完善的方向调整。通过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直接作用,城市体系职能结构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产生影响。

其次,城市体系职能结构间接影响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城市体系职能结构通过对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作用,进而再通过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进行作用。合理和特色的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能够加快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将会改变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影响城市在整个地区与城市群中的地位。通过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变化,可以作用于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使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朝着推动城市快速发展,优化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方向调整,进而作用于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同时,通过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也会作用于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往往将对城市的地域空间结构产生作用,使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不断的从内部,周边及外部进行优化和调整,这也使得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着重要变动,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会直接作用于学科类别的需求结构和人才的需求结构,进而作用于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最终间接作用于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上。

3.实证研究

3.1 广西本科院校内涵发展

考察广西各本科高校的本科院校内涵发展情况,必须先考察各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各本科高校2013年招生计划,归纳出各本科学校依据城市职能分类的招生计划表,并将其招生计划人数按照相关城市职能部门进行了分类,从分类之后的效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广西区内各高校中,对于采矿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整个区内高校,只有广西大学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采矿业的招生计划,对采矿业人才进行培养,其他高校对采矿业人才的培养不足。第二,广西区内各高校对于信息计算机软件、商业服务业、科技服务和地质勘查、教育、卫生保险和社会福利、文体娱乐和公共管理社会组织方面人才的招生计划十分丰富。第三,在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建筑业、交通仓储邮政、金融房地产、水利环境管理这六个城市职能部门来看,广西区内高校的招生计划各有千秋。第四,从高校方面来看,综合性大学所招收学生涉及的范围广;从地方高校来看,所招收的学生涉及面就相对狭窄。

3.2 广西城市体系职能结构

研究广西城市体系职能结构,首先要从广西城市体系各城市职能部门的劳动力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描述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纳尔逊法,将广西城市体系中14个城市各职能部门的从业人数百分比与相应的城市主要职能标准和职能强度标准进行了分析比对,整理后可归纳广西城市体系中各城市的强势、优势和突出职能(见表1)。在广西各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中,有强势职能的带动,突出职能的衔接和优势职能的补充,是形成广西城市体系发展的主要动力,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广西城市体系职能结构是促进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4.结论

在广西,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程度在全国来看并不是很强。学科建设方面来看,学科门类齐全,学科水平层次高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保证广西区内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区域发展和完善区内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有效动力。目前,广西区内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区内排名靠前的几所高校均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加大了投入,研究型人才规模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和先进省份比较,广西仍有很大的差距。

广西区内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也反作用于广西区内的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广西区内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促使区内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朝着有利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方向发展,不同时期的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调整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倒逼的态势。目前,广西区内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改善。

广西区内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存在很大的联动效应。调整和完善其中的一项都会有力的带动另一方的发展和进步,推动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中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使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完善;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倒逼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中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展进步,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

5.对策建议

5.1构建良好的互动环境

本科院校内涵发展是从关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内涵发展方面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的。在本科院校“内科手术”式的精细变革过程中,优良的外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同样,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转变和优化也对外部环境有着相当的依赖性。对社会、政策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的考察,能够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和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外部环境的改善提出更多合适的建议,是保证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能够良好发展的前提。

5.2提供充裕的资源条件

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和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优化都离不开物质资源条件支撑。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要发展学科建设,必要的硬件设施必须齐备,必要的图书文献资源应该配套。人才培养上,优秀的师资条件和科研经费都需要有丰富的物质资源条件来保障,否则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将成为“无米之炊”。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优化也需要人才资源、资金资源、土地资源和建设资源等资源条件。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看,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在连年增长,但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较,广西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自治区政府及各地市政府应该在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广西经济发展实力。因地制宜发挥区内各城市的强势职能、突出职能和优势职能,对区内各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进一步促进整个广西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5.3健全长效的动力机制

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和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发展和互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保障本科院校能够在长时间里进行内涵发展、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能够不断完善优化,就必须确保有一套健全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的形成既应该有正面的动力,也应该有一定的压力。从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过程中来看,必须具有原动力、能动力和一定的压力才能够让本科院校内涵发展进入正确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城市体系职能结构就应该立足城市本身资源禀赋,同时放眼世界,从内外同时增强优化动力。

5.4确立科学的发展规划

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和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优化不是无限期的,在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和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必须制定一个明晰的发展阶段和步骤,通过制定一个明晰的发展阶段步骤,能够有效地调配资源,改革制度,提升质量。在这个明晰的发展阶段步骤的指引下,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优化及两者间的互动才能够有条不紊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凯.试论一流大学的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9):26-27.

[2]梁宏.地方师范大学坚持内涵与外延发展相统一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51-53.

[3]易自力,卢向阳.谈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基层学术组织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17-19.

[4]张政文.探索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内涵发展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8,(8):20-22.

[5]薛东前,姚士谋,李波.我国省会城市职能类型的分离与职能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进展,2000,(2):150-154.

[6]暖,张明举,何劲耘.试析西部城市的职能分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50-254.

[7]徐晓霞.河南省城市职能结构的有序推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3):31-35.

[8]田光进,贾淑英.中国城市职能结构的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4,(4):59-63.

[9]徐正元.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历史剖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3):39-47.

[10]郭文炯,张复明.城市职能体系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太原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4):56-5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与培育路径研究”(14XMZ057);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大学内涵发展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良性互动研究”(2013C026)。

作者简介:

第2篇:校本课程的内涵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描述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时指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要求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事实上,教育公平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当前,我国通过政策的价值导向和制度保证使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财力和人力的投入方面初见成效。然而,正如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所说,“虽然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基础教育服务的质量和社会满意度却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同步增加”[1],过多的表面工作造就更多的是“漂亮的薄弱学校”。面对这种现实,国家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把中心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内涵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发展”这一概念提出的。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内涵发展的本质。首先,外延发展旨在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间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形成的条件性差距,而内涵发展则旨在缩小不同地区间或同一地区不同学校间教育质量的差距,以及同一学校不同学生间的素质差距[2],可见内涵发展强调的是教育质量的提升。其次,内涵发展的本质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强调的不是依靠外部力量,而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达到某种平衡状态[3],可见内涵发展依靠的是学校自身的力量。最后,正如有的学者认为,“在我国现有国情下,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教育本身的问题与改革也仍然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问题与改革的重心”[4],所以在笔者看来,学校作为教育实践的基本场所,毫无疑问地是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的重要阵地。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外而内”的转型这一路径的核心就是针对学校存在的教育问题,通过学校自身的力量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当前,我们应当从宏观走向微观、从教育系统的外缘走向内核、从发展的外延走向本质,因校制宜、以校为本,基于学校自身,立足于师生发展,从学校教育中探索实现均衡发展的途径。

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现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本质

如上述分析,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基于校本、依靠校本。诚然,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战略都要通过一定的具体途径得以实现,课程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本身就实践着教育理念,将教育发展的战略具体化。校本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式,相对而言更加贴近学校的具体发展,更加依赖于学校本身这一场域,通过校本课程的研发,我们能更好地将教育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5]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可见,校本课程研发与内涵式均衡发展在逻辑上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校本课程的研发与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具体来说,校本课程在三个方面实践着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要求。

(一)校本课程立足学校谋求自主发展

每个学校都烙着不同的社会背景、教育现状和文化传统,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只是一句口号,决不能笼而统之,因为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从每个具体的学校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入手,才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发展的方式要变被动为主动,只有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才能真正实现长久而有效的发展。顾名思义,校本课程就要以校为本,立足于本校的具体情况,整合自身的教育资源,谋求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

外延式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学校之外的力量,通过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的资助而实现,但这种外在的扶持既不可能长久持续,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本课程的研发并非摈弃外在力量的协助,更多地则是要依靠自身的条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自主发展。校本课程的研发根植于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传统,带有浓厚的校园文化色彩,同时也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而进行建设的,正因其脱胎于学校,因而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另外,校本课程的研发能够提升参与者的自主性与自觉性,有助于摆脱其对于外在帮助的依附性,校本课程研发的参与者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为自己选择发展道路。这种谋求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比外在的物资帮助重要得多,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发展的问题。教师是课程开发最重要的参与者,因而也是学校自主发展最重要的力量。由于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校本课程研发成功的重要因素,课程开发对教师来讲是一个新的课题,他们在致力于这一活动之前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6]。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实践技能,让其充分参与到校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与学校自主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校本课程要求课程建设者以解决学校自身问题为初衷,实现自身发展能力提升为目的,有助于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

(二)校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内涵发展主要立足于人的发展,把师生特别是弱势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学生发展的成效。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重要的价值诉求,始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内涵发展一定要触及教育的本质与根本诉求,即在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具备之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学生个体的发展服务。其相对于外延发展侧重于校舍建设、资金投入等保障性条件,内涵发展则要侧重于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性因素。正如前文所述,两者的区分标准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浮于表面,否则只能隔靴搔痒,多建几所漂亮的学校绝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提升,简单地立几条法规也不足以促使优质教育的实现,“教育法令的颁定,教育政策的实行,教育方针的贯彻等,若忽视具体的学校实践,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反过来,只有经由学校这一环节才能践其言、成其行”[5]。因此,内涵式发展必须扎根于每个学校,通过学校的教育实践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任何教育都是为了学生、通过学生并且最终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均衡的教育绝不是完全的均等、同一,而是应当差异性地适应不同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袁振国教授在谈论教育平等性的时候指出,要考虑各种不同但却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人的教育活动,要实现教育平等必然需对每一个个体以不同的教育待遇。[7]差异不等于差距,类别的相异不同于程度的相差。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每个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这里的均衡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接受完全相同的教育,进而达到完全一样的结果。即便是要达到同样的基本学历水平,但每个学生的教育背景、接受能力、学习风格不尽相同,也应当用不同的教育教学设计来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此,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自己的教育,实现个人最大程度的发展,以个性化的发展缩小每个人之间的差距。

(三)校本课程本身就是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本身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师生成长发展的关键,课程的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课程的好坏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某一种标准去衡量,而是要看其是否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要看课程本身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符合该校的需求。优质的校本课程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自身的发展问题,其本身就是内涵式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管理由国家和地方严格操控,一定区域内的学校都开设着完全一样的课程。毋庸置疑,在达成一定的基础学历方面,开设统一的课程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然而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高度统一化的课程是无法满足具体个体的需求的。不同的学生在完全相同的课程面前,原有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以自由地发展,只有打破这种统一化的课程模式,有针对性地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才能够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下放课程管理的权利,从中央下放到基层,让学校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开发尽可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课程。当不同人的需要无法得到同等满足的时候,不公平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对于学生接受教育来说也是如此。为何一定要学习这门课程而不学习那门课程?为何要重复学习早已学会的知识而不能去学习尚未掌握但希望获得的知识?受教育者对学校教育公平与否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自己所学习的课程进行衡量的结果:当课程能够让大多学生各得其所时,那么大家便会认为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是相对公平的;然而当课程对每个人的满足程度参差不齐时,那么大家对这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进行诟病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校本课程是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集中优质资源开发实施的多样性课程,寄托着不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能够全面满足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和类别上发展的可能,因此其本身就是一种内涵式均衡发展的要素。

由于校本课程立足于学校的基本情况、着眼于促进师生发展、满足每个学生对教育的个性化需要,因此要实现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就必须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

三、基于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的校本课程

自从国家制度化的教育普及推广以来,公共的学校教育是每个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教育结果。因此,每个受教育者对教育都有不同的期待,大家都希望学校教育能够符合自己的需求,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校本课程既有可能也有必要为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服务,从课程的开发、设计以及实施等各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笔者认为,在进行校本课程研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校本分析要注重学情研究,了解学生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特有的情况,才能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学情分析,了解不同学生间的差异,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成效。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家庭的教育环境,不同家长在教育中的文化、物质资本的投入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受到的教育影响都是不同的;另外,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因而每个学生对于相同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对于不同课程编排模式的适应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知识的情感投入也是不同的。以上的种种不同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个学生之间的学情差异,而这种差异是校本之中最大、最重要的“本”。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成效的发展,而不至于让这种差异最终表现为学生间的差距,就必须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认真细致地进行学情分析。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起点。

(二)课程开发通过审议进行,注重权力下放

校本课程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权力下放的产物,以校为本才能够突出特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地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为了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实际研发时,必须将这种权力下放意识贯穿始终。

首先,要让教师实质性地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中。一方面,这样可以打破课程开发的行政束缚,使得教育现场的真实情景得以充分考虑,让每个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得以表达,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才能直面学校自身的教育现状。另一方面,教师的充分参与也是提高其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课程研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得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得到提升,从而也就提升了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成为校本课程决策的主体。“校本课程是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决策过程中应占有主体地位。”[8]学生间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单一、片面的课程只会让这种差异变成差距,并会越拉越大。我们要让课程适应学生,就必须在课程开发时考虑学生的诉求,让每个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提升教育教学的成效,从而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

(三)内容设计要体现补偿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对学情的分析以及将开发权力下放的结果,最终必须要体现在课程研发的产品中。具体而言,就是课程的内容必须要体现补偿性和多元性的特点。首先,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每个学生的教育起点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因而教育结果也不尽相同。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因学生程度的相异而进行,关注弱势学生的教育状况、抓差补缺才能提升总体的教育质量。其次,均衡发展不是均一发展,校本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内容的多元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类别相异但水平相当。

(四)课程实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选择

校本课程服务于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还体现在课程的实施方面,再好的课程也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具有可选择性,在对待课程选择的问题上,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要教师必须要有“以生为本”的意识,对教育的功能、目标形成要有正确的认识,避免从单纯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具体利益出发的短浅行为与功利行为。教师在合理指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做学习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校本课程,获得最大程度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薛明扬.关于上海市基础教育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调研报告(打印稿)[R].16.

[2] 刘耀明,熊川武.论义务教育内涵性均衡发展的边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6~40.

[3] 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J]. 上海教育科研,2007(7):14~17.

[4]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94.

[5] 郑金洲.走向“校本”[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1~14.

[6] 王彦.浅谈校本课程开发[J]. 教育发展研究,2000(4):39~42.

第3篇:校本课程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美术教育

近年来,随着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珍视本土优秀民间美术,并将其拓展为可资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已越来越受到学者和美术教师的关注。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小学教育只注重语数等主科的学习,习惯于只盯住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漠视或忽略了艺术教育。在推进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认知上偏差,是美术教育发展滞后于其它学科的瓶颈。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本土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学,探索开发小学美术的校本课程,已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以漳州民间美术为例,就如何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与实践,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1 民间美术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意义

漳州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自唐代陈元光建漳以来,中原文化与民间美术在这里积淀、变异,并辐射至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台湾。多项闽南民间美术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先后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已成为美术界专家学者研究与收藏的艺术珍品。也是宝贵的学校民间美术教育的资源。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加大了对民间艺术的重视、民间艺术又得以恢复和光大。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民间美术进校园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如,木偶头雕刻、布袋戏、木板年画、漳浦剪纸、竹马戏等民间艺术文化,一直深受闽南民众的喜爱。又如,闽南土楼文化及其民俗艺术活动,作为地方特色的一张文化名片,已越来越多的吸引中外学者与民众的兴趣。将本土民间美术融入美术教学,构建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传承机制,开展民间美术教学实验,已势在必行。一方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情趣与爱国主义情怀,更大的提升学生的乡土情结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另一方面,从美术教育的视野去探索校本课程,从少年儿童开始,培养保护优秀文化的教育,让民间美术最大程度的回归民间,也更具有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2 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除市直重点校外,许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大多还存在以下美术教学的瓶颈问题,以至影响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

2.1 缺乏对美术校本课程建设的高度认识

由于美术教育不是主科,因此在日常的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学校无法配备美术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专用教室,由此影响校本课程的建设。

2.2 缺乏系统的本土民间美术校本课程

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学校要重视,教师要投入民间美术的了解和备课,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否则,很难推动艺术教育真正进入课堂。

2.3 缺乏本土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相联系的美术活动。

学习传统民间美术,弘扬本土优秀的民间美术,没有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没有民间艺人参与的文化活动,将失去其传承优秀文化的意义。

3 构建富有特色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与应对策略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美术教育特色课堂教学,构建富有特色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因势利导,开启校园文化全新格局的认识。

(1)引导全面认识美术教育。学校应开展学习美术教育教改讨论,营造良好氛围,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优秀民间美术文化及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体现了闽南文化和历史价值,凸显其具有现代美学和艺术魅力,民间美术校本课程,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极好的学习内容和家乡艺术欣赏课程。

(2)不断提升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学习民间美术,编写民间美术校本教材,教学大纲,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开展美术教育教改教研活动,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能力、专业能力。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开讲座、办展览,丰富校园文化,激发教师开展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开启校园美术特色文化全新格局。

3.2 联系实际,开发闽南民间美术校本课程

(1)建构小学美术课程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文化,也是对生活最朴实的追求,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深刻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内涵。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应与闽南木偶、布袋戏、土楼文化遗产等民间美术有机的相融合。加强对小学学生的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保护传承的教育,重新激发我们对本土民间艺术的热爱,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共识,提高少年儿童民间艺术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开发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校本课程要注重结合小学教学实际情况和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扬学生熟悉、兴趣,有本土民间美术特色、取材方便的长处,避小学缺乏专业教师、缺乏多媒体设备和美术道具的短处。把本土民间美术形式、内容加以选择、整理,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既有课堂泥工、剪纸、泡沫雕刻的手工形式,有木偶脸谱、木板年画、土楼风景等的绘画学习内容,有走出教室写生大自然、画山、画水、画家乡的内容。也有描绘家乡民间民俗活动的创作画。根据教学的需要,还可组织民间艺人传承人进课堂授艺、表演“绝活”,举办民间美术展。校本课程应与民间美术有机的相融合,教师要结合闽南文化,探讨民间美术传承的教育形式,开发与小学实际的美术相辅的校本课程,

3.3 创建平台,探索美术校本课程相联系的美术活动

(1)成立学校美术教育研究会。特色校园文化平台的构建,关键是教师,美术教育研究会抓手在队伍建设,学校要将美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中,通过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美术教育研究课题,有序推进美术教研的深入开展。为师生创设了施展艺术的空间, 弘扬民间美术文化,营造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

(2)造就一支美术兴趣的学生骨干队伍。让兴趣美术的学生带动更多的同学参加学校的宣传工作,教师学校还应该多组织师生参加学校、市、省、全国各类艺术选拔竞赛,多给予师生展示的机会,并通过美术教学成果汇报展,加强与报纸、电视台等多种渠道的投稿进行宣传,通过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把美术教育打造成校园文化富有特色的品牌。

(3)开展学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丰富美术的第二课堂活动,延伸弘扬民间美术特色教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土优秀文化,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精神,营造师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普及、提高青少年儿童保护文化遗产及民间美术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对民间美术的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将起到其他领域不能企及的特殊作用。

4 结语

第4篇:校本课程的内涵范文

校本课程建设的提出在我国的历史并不长。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要真正做到对国家、民族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对学生的家庭负责,就必须抓好课改,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借助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成功地完成了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转换:从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课程实施的“消费者”到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生产者”;从机械的“教书匠”到主动探究的“研究员”;从被动的“教师”到成为智慧的“导师”;从传统的“独奏者”到合作的“伴奏者”。简言之,校本课程开发成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快速提升。

反过来,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学校校园文化内涵的提升,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上海社科院陈宝林教授认为,学校不在大小,有名师支撑,学生必然成才。有了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开阔眼界,从而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丰富学校教育文化生活,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一个学校的发展要从教师开始。学校要发展,教师先发展;学生要发展,教师先发展。只有教师的精,才有学校的精;只有教师的特,才有学校的特;只有教师的亮,才有学校的亮。

校长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领导力,体现在对办学思想、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师资水平的引领。“轰轰烈烈”的校本课程建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应试教育”,这种压力既来自于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也来自于本校的管理层,还来自于社会家长,“分数”的重要性将阻碍校本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课程领导内涵的丰富,决定了校长角色由最初的改革家与发动者转变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动者与扶持者。

校本课程建设需要专家的引领。校长要用心谋划研培并举,多元沟通。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信息要经过自上而下、由局部到全体的传递与共享。信息沟通的方式是多元的,包括文本上的,如上级、学校文件的下发,同时也包括会议、沙龙、培训等多种形式。要依托学校的教研活动,积极倡导专家引领,将研讨与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打开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推进教师的持续学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面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课程建设需要财力支持。适当的激励能够唤起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信心。学校可以设立教师科研基金,鼓励教师深入研究并提供资金保障,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创设良好的环境。获得专项基金支持的教师能够进一步引领、带动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教师共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此同时又孕育了新型的研究团队,使更多的教师以多元的身份和形式参与课程变革,不断实现其作为课程领导者的角色与价值。

课程建设需要行政和社会资源的支持。行政领导策略的核心在于不断通过权力下放与监管指导相结合,为教师广泛、持久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提供思想、资金和组织上、制度上的保障,从而推动课程制度的重建,使课程建设持续、全面地引领学校的发展。

第5篇:校本课程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校本课程 四川甘孜藏区 开发实施现状

一、调查目的

四川省甘孜藏区①受师资力量、地理环境、通信信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制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中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状况不容乐观。笔者拟通过调查,了解语文校本课程在该地区开发实施的现状,发现问题,寻找开发思路,为语文校本课程在甘孜藏区的开发实施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及样本选择

根据对语文校本课程理论及实践的认识和总结,设计自编问卷,主要有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开放问答题,在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后形成正式问卷。

样本选择为四川甘孜藏区18个县②县城内的中小学,实施调查时通过向四川省甘孜州教科所相关领导和教研员阐明目的和意义,获得支持,委托他们对18个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随机抽样,向各县发出问卷15份,计270份,回收241份,回收率为89.3%,有效问卷217份,有效率为90%。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情况

受调查教师中小学104人,初中85人,高中28人;学历结构为中专10人,大专117人,本科90人;其中汉族117人,藏族93人,彝族4人,回族、傣族、羌族各一人,平均年龄为31.96岁。调查结果显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现状与学历、民族、年龄无明显关系。

1.开发实施语文校本课程的学校比例

调查数据显示,四川甘孜藏区有70.04%的学校没有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有3.68%的学校曾经开发过,现已停止,只有26.28的学校正在实施语文校本课程。这说明语文校本课程在该地区开发实施的比例较低。

2.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人员组成情况

曾经或正在实施语文校本课程的学校,开发课程的人员主要是教师群体和行政人员,其次是学生、个别教师和课程专家,而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参与程度较低。

3.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前的考察与评估

76.9%的教师在开发前进行了相应地考察和评估,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需求和建议,其次是地区或社会需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社区和学校的资源、教师专业能力、家长的建议关注较少,特别是未能了解社区人士的建议。这说明教师开发时不盲目,但其考虑因素有局限性。

4.实施语文校本课程的年级范围、课时比例及评价方式

从图3可以看出,甘孜藏区实施语文校本课程年级范围的特点:一是小学各年段均有实施,中学九年级及高三未实施;二是小学除学前班外,其他年段实施比例差距不大,而中学阶段,七年级和高一实施比例较高。各学校语文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总体较少,与国家对校本课程课时的建议有一定的差距(见图4)。对语文校本课程评价的方式为:以平时成绩作为考试成绩(12.3%),以期末成绩作为考评成绩(1.5%),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37%),还有49.2%不进行评价,反映出评价的不合理。

5.开发的语文校本课程涉及内容情况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学校,其课程内容主要有:民俗民情、民间文学、藏族文化、家乡风景、家乡特产、藏汉双语教学、藏戏、民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古今中外诚信小故事、古今中外爱国名人名言、学生安全、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寝室文化、民族地区学生诚信教育,这说明内容的个性、差异性还不是很强。

以上课程内容的授课方式,52.6%为活动课,31.6%为必修课,5.3%为选修课,10.5%为必修与选修的结合。

6.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利用资源的情况

教师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教科书(70.80%)、网络(53.80%)、学校图书资源(52.30%)、学校其他教学设施(52.30%)、当地文化资源(40%);而对个人藏书(27.70%)、当地自然资源(29.20%)及其他资源(6.20%)利用较少。这也说明教师主要是利用校内资源,对校外资源的利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二)教师对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认识

1.对语文校本课程的认识和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217位受调查者中, 22%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内涵理解不准确,主要是将其等同于自编教材或上级安排布置的一项工作。84.33%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发语文校本课程,9.69%的人无所谓,5.9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开发。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能正确认识语文校本课程的内涵,并支持开发。

2.对语文校本课程作用的认识

调查表明,有72.81%的教师认为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没有什么不良影响;有27.19的教师持消极、担忧态度,他们认为易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有83.87%的教师认为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仅有1.38%的人认为对自己专业发展没有帮助,还有14.75%的人认为帮助不大。这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能肯定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作用。

3.对自身课程开发能力的认识

接受调查的217位教师中,有52.45%认为自己能够胜任部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18.43%认为能够胜任各类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有29.12%认为难以胜任课程开发。这表明,70.88%的教师对自身课程开发能力是肯定的。

4.对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主要困难及解决途径的认识

教师认为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主要困难有:缺少经费(67.28%)、缺乏图书资源(60.82%)、国家课程任务重(52.53%)、当地缺少文化资源(50.69%)、缺乏专业指导(44.23%)。针对困难,教师选择的解决途径依次为:开展校际合作资源共享(73.27%)、上级加大投入(61.29%)、领导给予积极支持(58.98%)、调整课时内容(44.70%)、改进评价方式(41.01%)、加强社区联系(40.09%)、自己动手开发资源(34.56%)、为同一课程选择其他资源(30.87%)。

以上数据说明,教师在归因和解决问题时,更注重强调客观因素,对主观反省较少。

四、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培训,获得专业指导,提升开发意识和能力

透过调查数据不难发现,甘孜藏区中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比例较低,即使开发了,也有许多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对这样的现状却有75.4%的教师表示满意,这正说明课程意识、课程开发的技能、开发的主动性是制约校本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中仅有23.05%的教师参加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82.4%的教师迫切希望得到专业指导。数据的反差充分说明加强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在职培训是当务之急,应通过讲座、进修、交流、骨干带动、课题研究、个案研究等形式,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普及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帮助厘清对语文校本课程的认识,建立积极正确的课程观,掌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要求、方法和一些简单易行的研究技术,特别是提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仅需要经费的支持,需要设备的支撑,它更需要善于发现的慧眼,善于发现的心灵。” 甘孜藏区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民族文化绚丽多姿,语文教师应通过培训提升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去了解、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文化,开发出具有甘孜藏区地域色彩的语文校本课程。

(二)强化合作意识,促进课程开发

语文校本课程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特点,其开发是一项集体配合的工作。甘孜藏区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合作以互通信息、相互借鉴、相互启迪,促进课程的开发。

1.校内人员的合作。语文校本课程校内的开发人员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层,二是教师群体,他们是直接决定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力量。语文教师应强化合作意识,积极寻求与校内人员的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挖掘自己的潜能,通过互帮互助,弥补缺少图书资源、对校本课程理解不充分的不足。

2.加强与校外人员、机构的合作。甘孜藏区中小学首先应寻求与四川民族学院的合作,该校地处甘孜藏区,熟悉当地自然与文化,拥有研究该地区文化和发展的专门机构、人员,通过与他们的广泛合作,共同参与到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中来。在与这些研究人员的合作中不断提升课程理论与实践水平,同时研究者也可以将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与转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学校进行课程开发时与大学等高教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开发实践发展的共同趋势。

3.应加强与社区、家长的合作。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与社区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通过与社区的合作,从社区的参与中获得学校语文教育的补充资源和社区需求信息。同时,家长是不得不与学校接触的特殊群体。甘孜藏区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可以通过建立家长信箱、家长论坛等形式,让家长有机会参与语文课程的决策,以利于课程开发。

(三)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受调查教师中有61.29%希望加大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有58.98%希望领导给予开发积极支持。与传统课程相比,校本课程需要学校花费诸多的人力、物力,这对于教育发展滞后的甘孜藏区来说,就显得更为突出,建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逐步调整工作方式和思路,建立有效的配套支持系统。在目前开发起步的困难阶段,可以考虑使用经济手段与专业荣誉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教师参与开发。从经济上支持教师参加培训、考察,鼓励教师开展本地自然、文化、历史的采风。同时,丰富学校图书资源,完善教学设施,在硬件上为学校和教师提供课程开发的有力支持。

(四)调整校本课程的内容,协调学习冲突

语文校本课程应该彰显个性、差异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哲学。调查表明,甘孜藏区开发的语文校本课程在内容上还缺乏这些特点。这就要求甘孜藏区中小学要根据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学校以及教育者的办学旨趣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做好考察与评估,充分了解各方需要,分析课程资源状况,对校内外各种可能的资源有所了解,合理组织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校本课程的意义。

作为主要学科的语文教师,有着太多、太重的教学任务,尤其是面临高考重压的高中语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是他们的一种负担与压力。四川甘孜藏区学生语言基础差,见识少,要学习汉语文、藏语文、英语等课程,语言学科多而不精,完成国家规定的语文教学任务,已是时间紧,任务重,对校本课程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精选国家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弹性和灵活性,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兴趣, 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赢得时间与质量。

同时,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多样,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发出若干语文课程模板让学生选择,教学实施场所可以是校内的课堂、操场、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也可以是校外的社区、展览馆、博物馆、电影院、企业、乡村等,实施形式可以采用讲授、讲座、讨论、辩论、演讲、参观、游览、访问,让多样灵活的内容和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凸显语文校本课程的活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甘孜州统计局.甘孜州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N].甘孜日报,2011-05-20.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88,95,96.

第6篇:校本课程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文化生活》;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一、前言

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文化生活》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了解,以及《文化生活》的自身特点,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注重情境环境的构建,并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同时,还要将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重点,保证校本资源课程开发取得积极效果。因此,加强对《文化生活》的了解,并做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课堂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们应有正确认识。

二、在《文化生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注重情境环境的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设计,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去掌握知识点,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不仅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既要使学生能驾驭这些问题,同时也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结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际,情境环境的构建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文化生活》课程资源的了解

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生活》作为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加强对《文化生活》课程资源的了解,不但可以提高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质量,同时也可以满足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实际,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2、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做好情境环境构建

根据校本课程资源构建的实际需要,以及《文化生活》课程资源内容的重要性,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做好情境环境构建,应重点突出情境环境的重要性,使课堂教学与情境环境构建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提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效。

3、将《文化生活》与情境环境相结合

《文化生活》作为一种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只有与情境环境相结合,并提高情境环境构建质量,才能提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效果,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应将《文化生活》与情境环境相结合,提高《文化生活》与情境环境的结合质量,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三、在《文化生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一定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的方式,力求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营造出热烈的氛围。如教师可以采用辩论、小品、表演、参观、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员。结合《文化生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际,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活动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

基于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际,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根据《文化生活》课程资源的自身特点,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重视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使课程资源开发能够重视活动过程的开发,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果,突出对活动过程的关注,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效果。

2、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

根据《文化生活》的内容实际,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只有加强对活动过程的了解,并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才能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果,更好的满足课程资源开l需要。为此,应根据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做好课程资源开发,更好的为课程资源开发服务。

3、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应成为重要内容。基于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了解,以及《文化生活》课程资源的实际,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是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对课程资源开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分析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

四、在《文化生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将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重点

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文化生活》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有着重要影响。按照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在具体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重视学习方式的了解,将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重点,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重视学习方式的选择

基于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了解,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除了要正确分析《文化生活》的特点,还要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方式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着力点。

2、将学习方式选择与课程资源开发结合在一起

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的了解,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只有重视学习方式的选择,并将学习方式选择与课程资源开发结合在一起,提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3、提高学习方式的针对性和方向性

为了更好的满足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需要,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提高学习方式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服务,市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够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文化生活》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了解,以及《文化生活》的自身特点,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注重情境环境的构建,并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同时,还要将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重点,保证校本资源课程开发取得积极效果。因此,加强对《文化生活》的了解,并做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课堂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08期

[2] 张晓华;;西部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误区即思考[J];才智;2015年31期

[3] 丁增光;秦俊;;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综述[J];成功(教育);2014年02期

[4] 张岩;;运用现代技术促进校本课程优化[J];硅谷;2015年22期

第7篇:校本课程的内涵范文

以构建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体系为目标,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组织结构和课程环境设计等方面探讨了生态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设计思路,提出了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策略,以期为生态教育类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和编制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关键词

生态教育;化学校本课程;课程设计;内容设计;教学策略

十余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探索,但基于生态教育观点设计特色校本课程的研究还不多。面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校本课程设计中有效融合生态教育理念,构建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研究是把生态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先进理念融入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努力使校本课程内容涵盖生活、环境、能源等生态领域,构建生态教育类系列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将有益于提升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1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理念设计

生态教育(Eco-Education)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其内涵尤为广博。生态教育是一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为宗旨的教育理念,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促进师生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生态教育的课程观强调“多元开放”的课程理念、“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和谐”的价值追求等。把生态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生态观的重要途径[1]。基于此,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设计理念将以“提高学生生态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适应时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地区特色,体现生态教育理念的、充满活力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体系,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环境、能源、生态类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公民奠定基础。

2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宗旨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和掌握化学环境能源与生态类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激发学生欣赏化学,热爱化学的情感;选择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模式,使学生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理解化学知识的基本原理;通过化学趣味实验项目,了解实验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一定的实验设计技能;了解化学相关学科的科普知识,了解化学前沿科技动态。(2)过程与方法:经历生态教育实践调查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形成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的意识,学会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化学对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感受化学以及化学工业对环境的利弊,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操,正确看待化学与环境、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追求化学为人类服务的目标。

3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要素之一,“选择怎样的课程内容”和“如何选择”是设计与实施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核心问题。

3.1课程内容选择范围

为实现高中化学生态类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需遵循一定逻辑联系的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生与自我发展的关系。在生态教育理念指导下,“环境、生命、生活”3大主题领域的课程资源构成了生态教育类化学校本课程的内容范畴。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选择可以因地方、学校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各具特色。

3.2课程内容结构设计

依据生态教育理念,将生态教育类化学校本课程内容划分为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环境教育3个学习领域,每个主题领域再分为3个科目,9个科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出生态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3]。在内容选择上,重视化学与生命成长、生活以及环境的联系。每个科目围绕某一学习领域,整合学生经验和课程资源,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9个科目。

3.3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而确定适合的内容。为便于内容选择和组织的操作性,整合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已有经验,提出以下3个内容选择策略:

3.3.1以学科知识为线索,保障内容科学性

校本课程的内容组织既要遵循广域性和适切性的特点,同时又必须有其内在的学科知识逻辑线索,贴近课程标准,正确把握学习要求,有利于学生顺利达到学习目标。校本课程根据内容素材的特点构建相对应的学科知识系统,充分发挥课程内容的科学导向性,为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学习提供科学的保障。经过调查了解,现行的很多学校校本课程内容广域性有余,而科学性尚有不足,这样的校本课程学习必然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学校化学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要坚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以保障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3.3.2以个性发展为核心,提升内容发展性

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促进生态意识的形成,引导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是高中化学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在化学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大多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进而因校、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从而在源头上有效避免了校本课程教育功能的滞后性;其次,课程内容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之外,还需充分整合课程资源,优化内容章节设计,进而突出课程内容循序渐进的逻辑性和发展性特点,由浅入深、由博而专,层层递进。由此可见,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是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的核心指向,同时也是有效提升课程内容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方面。

3.3.3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促进内容社会性

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学校课程的设计与设置理所当然的要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选择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技术、化学学科造福社会发展等资源融入校本课程的内容设计,引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讨论、调查、实验等学习方式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充分认识化学(科学)在社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3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上,不仅要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发展性,更应力争体现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营造一种“课程源于社会生活,课程用于社会生活”的校本课程学习氛围。

4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环境设计

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优美、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尤其是生态教育类化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对校园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可以从学习环境、教室格局和师生关系3个方面对课程环境设计进行探讨。

4.1营造安静优美的学习环境

(1)要保证教室的环境卫生。(2)确保教室环境安静,教室内外禁止喧闹,老师要培养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3)教室的环境应该具有个性化,教室的布置应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亲自布置。(4)教室中的色调要协调。教室的色彩应该符合教学内容,教室最好用冷色调,化学实验室则应该用暖色调。(5)教室的布置应该简洁大方,不能摆设过多的物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2设计和谐开放的教室格局

教室里的课桌和教具布置,尤其是学生的座位编排,影响着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影响课堂的教学气氛,进而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造成相应的影响。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特点灵活地调整学生的座位编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座位进行编排时,应该根据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量进行安排,不管是传统的座位编排还是开放的座位编排,都应该注意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课堂上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教学中来。

4.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石。在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中,教师应该充分扮演好学生生活中的引导者、激励者和合作者角色。从教师角度看,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学生角度看,要尊重教师的正确指导,接受教师的教育行为,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积极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研究。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将会使课堂的活力得以最大程度地显现;师生之间在没有专制、压力以及怀疑阻抗的情绪中交流和沟通,一起探讨,共同探究,畅所欲言,使校本课程的课堂呈现一种生态和谐之美。

5结语

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富生命力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与实践始终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化,并在学校层面上充分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4-8]。以生态教育理念为指导,对高中化学校本课程设计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研究,提出设计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新视角。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索之路永无止境,如何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内涵,强化校本课程特色,优化校本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助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将是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作者:蒋建伟 闫蒙钢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闫蒙钢.生态教育的探索之旅.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宁云,王伟群.化学教育,2009,30(6):19-21

[4]叶波,范蔚.课程与教学,2012(4):49

[5]胡君.化学教育,2015,36(1):6-9

[6]温利广.化学教育,2014,35(21):13-19

第8篇:校本课程的内涵范文

学校紧紧围绕着“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创设生动活泼、教学相长的教育氛围,打造阳光校园,走可持续发展办学道路”的办学理念,本着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激励性强的原则,整合现有的校园文化资源,开发、实施、管理校本课程。

层级管理,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落实

为了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学校确立了以校级领导为核心、德育处推进落实、课程教师具体实施的三级校本课程管理模式。

一级管理:学校领导负责总抓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导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规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指导课程实施的总体方向,并采用定期开展校本课程实施小组会议和随机调查的形式,了解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课程实施方面的阶段性指导意见。

二级推进:德育处具体落实

学校德育处落实好校本课程教学时间、教师安排、过程管理以及具体活动指导等,为校本课程的有序化、常态化实施提供保障。学期初要求每学科教师安排好课程实施计划和教学内容,每月组织相关人员对校本课程实施教师的备课、活动反思进行检查,并纳入常规管理,确保课程实施不落空,不流于形式。

三级落实:课程教师具体实施

学校校本课程采用学科社团形式,课程教师将校本课程与教学相整合,以自己所带的校本课程为基准,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主题研究性学习,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使学生锻炼各项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过程资料的搜集与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将课程的实施落实到位。

扎实推进,促进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学校开发了语文学科的“作文个性化教学”和体育学科的“抖空竹技艺”两门校本课程。

结合课题研究,开发“作文个性化教学”校本课程。“作文个性化教学”是在语文教师承担科研课题的基础上研发的,根据课标对不同年级学生作文水平的要求,教师编写专题讲义,从写周记开始指导学生,引领学生记所思、抒所感、言所悟。鼓励学生真实表现身边的事物,畅所欲言,张扬个性。同时组织“心语文学社”,出版期刊《心语》以配合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作文》校本教材。

拜技艺大师,创“抖空竹技艺”特色教育。学校请李连元大师来校传授技艺,派有一定空竹技艺基础的教师拜师学习,组建抖空竹队伍,进行技艺训练。师生曾走进社区进行表演,并于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进行迎圣火的表演。此外,学校还深挖空竹文化内涵,向各学科渗透。劳技课上,学生们利用多种生活用品制成形形的空竹作品;语文、历史学科,指导学生探求空竹历史,举行空竹文化征文比赛;音乐、美术、信息等学科教师指导学生以艺术形式展现空竹的文化魅力……

整合联动,丰富校本课程的实施渠道

与学校活动整合。学校校节活动精彩纷呈,有“金丝语”读书节、“金点子”科技节、“金嗓子”艺术节、“形象美”体育节等。我们整合校节活动,将校本课程内容与校节主题活动相贯通,不同的节日,依托相应的学科社团展示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如体育节的抖空竹表演,读书节的朗诵、金话筒评比,艺术节的合唱、话剧表演、书画展示等。

第9篇:校本课程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应用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落实,初中英语的教学方法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并在教学实际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初中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为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理念带来的变化,我们需要在对初中英语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校本课程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在教学实际中广受欢迎,成为英语课程领域的一个热点。在小本课程教学中营造积极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我国英语教育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1.校本课程的定义与内涵

爱尔兰学者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等人于1973年最先提出了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并且是在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因此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校本课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把国家课程个性化校本化的课程,即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改编和整合以后形成的课程,这是再加工、再创造国家课程的一个过程,经过改造以后,这些课程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二是学校独自开发出来的新课程,即学校在充分评估本校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的前提下,并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本校为主体,设计开发出的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目前,我国的初中英语校本课程主要有4大类组成: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课程,而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课程,三是介绍英语文化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魅力从多个角度进行体验。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英语校本课程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学校为基地自主开发;二是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三是课程开发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2.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原则

2.1 意义

2.1.1 尊重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教育的统一性必须与人才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这才算得上成功的教育。因此,国家教材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的教材,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更多的是强调了教育的统一性,这给强调多样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编写英语校本教材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性与多样性的满足,校本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1.2 充实课程资源,发展学校特色

通常情况下,学校现有课程资源是学校设置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在校本课程实际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将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两者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开发出本校的英语校本课程,学校可以在自身、社会和学生三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进而凸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2.1.3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

一所学校开发出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内在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英语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一旦被激发出来,其在学习英语过程终究会充满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并把它们英语学习的潜能挖掘出来。

2.1.4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通过开发设计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教师就会对课程编制与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也可以因此把自己的教育智慧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在应用本校的英语校本课程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学科研究能力会因此得到较大的提升,自身的专业可以实现较大的发展,学校的整体英语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2.2 原则

2.2.1 符合学校具体实际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学校具体情况为依托,必须适合被用于本校的英语教学。因此,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符合校情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是非常必要的。任何学校开发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时,都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此为基础,为突出自己的优势编制校本课程。动活泼,适合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例如开展英语朗读比赛,2.2.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对校本课程充满兴趣的情况下,校本课程才能在教学中收获较好的效果,其应有的作用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设计校本课程必须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性,并在课程执教中充满灵活性,并能够保证全面地对自己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所有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

2.2.3 要结合教学研究开发的原则

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而教学研究如果与校本课程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教研成果就可以在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中的问题也可以因此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我们在设计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时,必须注重英语教学研究与校本课程有机地融合,从而把英语校本课程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2.2.4 要协调好趣味与效果关系的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英语教育环境一直不甚理想,对于英语的乐趣学生很少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所以,英语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克服这一缺陷。英语校本课程必须与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从这样它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2.5 要体现特殊性与差异性

每一所学校在设计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时,都要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校方要对自己的师资、学生、教学设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本校的具体情况做出通盘的考虑。与此同时,英语校本课程也要符合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校本课程的“个性目标”要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共性目标”之中。

2.2.6 保障现实性和应用性的原则

现实性指的是校本课程教学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对于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要起到促进作用;应用性指的是校本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做到学有所用。特别是要把人文主义思想融入校本课程之中。

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对策

3.1 全面考虑,统筹安排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是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课程,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如若不然,自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并要考虑他们的英语接受能力,要注意教学方法与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为了把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更好地开发出来,在每学期的英语教学计划中,应专门就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做出自己的规划。英语校本课程教学规划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外教学活动规划,制定这方面的计划,目的在于调动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所以活动内容应当以简单明了为主,要让初中生便于接受,活动项目不宜过多,但内容必须丰富多彩,制定的计划要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并向全体学生公开公布,让他们从思想上做好准备;第二是英语课外小组进行活动规划。活动对象是英语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并定期进行过改换,这种活动通常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每次至少一节课。课外活动开始前,教师都要做好备课工作,活动所需的材料要提前准备完整,相应的比赛规则、评分标准及奖励办法也要提前设计完成,同时要对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准备好应对措施。

3.2 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英语校本课程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应尽量选择生我们就以校本课程内容为朗读对象,要尽量选择那些蕴含着浓厚感情的文章,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语音规则去朗读,并且以自愿报名为主。在英语书法比赛中,主要参加对象应当是初中低年级学生,书法比赛先以班级为单位选拔出优秀选手,然后再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的书写内容应当统一,书写格式必须符合规定,并设置一定的比赛时间。还可以让学生自办英文小报,参加人员可以是全体学生,制作要求要提前宣布,具体包括了小报的尺寸、内容、版面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既可巩固学生课堂知识,又可开阔他们的视野,加强学生英语国家的了解。此外,诸如“英语演唱比赛”“英语故事会”等活动都可以作为学习校本课程的中的重要内容。这些活动能够把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略加准备,就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对于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课外活动,比如“英语智力竞赛”,只要求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就可以了,在竞赛开展过程中,可以分组进行,并邀请其他学生现场进行观摩。

3.3 发散思维,强化认知

语言学家指出,语言承载思维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化背景。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学习,并对自己的认识方式和认识能力进行创新。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引起一下注意:第一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联系,使学生从课程中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去发现、去求知,又以校本课程中的内容去强化国编课本知识;第二是校本课程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国编课本内容之间要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选材内要具备趣味性,能够让初中生精神饱满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第三是校本课程应当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生能力,特别是要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以此为前提对听、说、读、写方面的内容进行安排。

4.总结

由上可知,初中英语校本课程是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方式发展的产物。我国在我国现行课程管理体制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这都为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有关各方应当密切配合起来,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闯出自己的路子。我们坚信,随着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与实施,其在教育及发展中的作用必将被充分发挥出来,并促进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向更高的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华.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状况的个案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贺华锋.讲故事学英语——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4.

[3]陈燕琼.新课程理念下中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259-260.

[4]叶思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英语教学 [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