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针对公安院校以及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硕士研究生要培养学科基础扎实、有较强科学研究和应用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很重要的一环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所以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整合实践教学内容、选择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实践教官队伍素质、改进实践教学管理等问题,对于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侦查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公安学作为一级学科,对其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具备系统扎实的公安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体系和技能,具备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专业学术修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其下属的侦查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依靠校内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侦查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公安专业学科,只有具备较强的公安岗位技能,才能为科研和应用工作打下基础,才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在校内教学之外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社会实践教学质量。
一、社会实践教学目标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公安院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前提,决定着整个教学体系的方向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培养学生某项或某几项具体的技能,而应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一,也就是实践基础知识、科研创新能力、政治素质三个方面的整合。侦查学专业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目标,除了基本的侦查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其在实践教学中更具实质性的意义。研究生培养不同于本科生的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应更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知道”该怎么做,更要“思考”该怎么做,在思考过程中培养应用创新能力。同时,优秀的思想政治品质也必不可少。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置身于公安工作真实环境和具体任务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安工作的认识,逐步在思想上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社会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实践效果。考虑到侦查专业研究生的本科来源包括公安专业和非公安专业,因此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可分为公安见习和毕业实习两种。
(一)公安见习
针对本科非公安专业的研究生需要补充公安见习,公安见习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公安工作的认识,从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见习可以由学生利用假期,自行联系到公安机关进行,时间上不少于两个月,主要是了解公安实践状况,特别是对侦查工作的感性认识,初步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明确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二)毕业实习
研究生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之后方可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毕业实习既是对研究生前期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为毕业论文和相关科研做准备。实习前,培养单位应当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明确实习的主要项目,如侦查专业的实习至少应当包括侦查管理工作和侦查办案工作。实习中,培养单位要派专业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生实习点进行专业理论指导。毕业实习最好由学校统一组织,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的契机,让学生深入专业对口的科、所、队,并委以一定的职务,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案件的讨论、决策中,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案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学生的理论优势,为实习单位出谋划策解决当地治安问题,与实习单位协同创新,自然,具备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也能得到实习单位的喜爱,形成良性互动。正如实践教学目标中提到的,实践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还是对学生进行忠诚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预先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面人生百态,在此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帮助,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各类问题,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
三、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合作一直是个难点,公安院校希望选择一些治安问题相对较多、执法规范和具备实践条件、专业对口的业务部门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锻炼,而由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业务部门的绩效指标影响并不大,相反其还要承担很大的责任,所以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不高,结果导致很多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出现实践教学内容与院校实践教学目标难以吻合的现象。只有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利于院校和业务单位的需要,互助互促共同发展,实现共赢,才能够实现长期的有效合作交流。而如何实现共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纳入绩效考核。基层业务单位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受上级单位绩效目标考核的制约,如果能将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纳入考核加分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业务单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积极性。第二,制度倾斜。比如实践教学基地的业务部门优先挑选毕业生;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获得院校毕业推荐的优先权等,以此提升业务部门以及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第三,统筹安排。不少业务部门出于警力补充的目的,而愿意成为实践教学基地,如果院校一味强调实践的专业对口,势必挫伤业务部门接受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双方在实践过程中应统筹安排,业务单位尽量安排学生到对口实习部门进行实践,学生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所在业务部门的机动力量,也要服从业务单位自身的工作需要从事相应的工作。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业务部门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效果,因此院校在选择实践教学基地之初,就应当全面考虑此问题,从而保障基地建设的长期有效运转。
四、社会实践教学教官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仅仅在于基地的硬件设施,还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官队伍。公安院校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更应当注重教官队伍的长期培养。这不仅有利于院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更有利于促进业务部门整体战斗力的提升。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公安院校与业务部门应当对教官队伍的构建进行深入交流,形成专门的培养机制,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官队伍奠定基础。公安院校的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公安实践部门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平台,教师带领学生到基地实习的过程,也是难得的调研机会,对教师的教学、科研都将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制度上的规范明确。教师深入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调研,参与基地的公安实践,组织学生到基地实习,作为制度加以建设,丰富教师的公安工作经验,达到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目的。三是在模式上,建立公安业务部门骨干与公安专业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教师实行动态跟踪研究,实现教学、科研、办案一体化,为促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现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保障。业务部门的教官队伍建设则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出台政策。实践教学基地应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基地教官的职责、地位和待遇,对教官在精神、物质和政治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调动民警担任教官的积极性。①二是建立选拔和用人机制。由公安院校和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制定选拔标准,把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战经验的业务骨干选,建立“教官库”,公安院校将来聘用或雇用的教官都应来自于“教官库”。
五、社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一)实践教学组织的规范化
组织领导是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公安院校和实践教学基地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中心,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才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现阶段公安院校对实践教学的任务、内容规定较为笼统。院校在组织实践教学时,首先各教学单位要根据自身专业特色,按照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并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按照指导书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实践教学。各教学单位应分解出本专业业务岗位的能力点,明确实践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例如江苏警官学院在社会实践教学中以“七个一”规范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全方位地体验公安工作。这种细化的实践教学计划能够有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由于参与社会实践学生人数多,地域分布广,再加上远距离信息反馈不够及时,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依赖于业务单位,院校培养单位进行监督,这种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将更多的力量纳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比如培养单位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业务单位领导、同行等,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化交流平台,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随时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得实践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官三者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及时,业务单位和院校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实践的动态,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反映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专门化
长期形成的以理论课学习成绩为主的考评体系,导致院校和学生对实践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制度得不到严格执行,很少有学生拿不到社会实践的学分,更不会有学生因社会实践而毕不了业,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出台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内容和等级评定方法,克服重宏观和结果的管理方法,加大微观管理和过程管理的工作力度,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作者:邓亮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注释:
①刘振华.加强公安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12).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秘专业 企业调研 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研究
在推进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的进程中,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要求,本着“注重内涵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文秘专业要以此为契机,建立起真正符合高职建设目标和高职示范院校建设要求的,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文秘专业性实践教学体系。
一、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的背景分析
既拥有理论基础又拥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文秘专业大学毕业生一直是社会紧缺人才。随着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以及迅速发展,很多高职院校意识到社会对文秘(高职)人才的需求,纷纷设立该专业。高职学生之所以受社会欢迎的重要原因是其在校期间就已经培养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该专业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随着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文秘专业在进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注重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但是由于当前大多数的文秘(高职)专业或是由原有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或专科转化而来,或是新增设的该专业,所以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存在着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或是虽有实践教学环节,但课程与课程之间在实践教学中缺乏沟通与联系。常见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都仅限于每门课程内的实践教学,这与文秘实际工作中的学科化痕迹模糊,甚至学科间相互融合于工作过程之中的实际情况不符。从而导致虽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效果仍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企业实习虽然是增强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由于文秘专业的特殊性,没有任何一个单位可以接受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实习,难以提供给文秘专业学生岗位实习机会,实习时面临松散、难以管理的状况。学生得不到一线锻炼经历,那么自然就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就是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如何解决用人单位的需求与企业实习困难的矛盾,就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主体的地位已经确立,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手段这一点在观念上已为人们所接受。但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阐述也只是在国家示范校的建设中得以明确,而且大多集中在数控、磨具、机电一体化、汽车等工科类专业。这也反映出在高职院校中工科类专业比管理类等文科专业明显受到重视,实习设备、实习基地、实习条件明显较好。各高职文秘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投入相对薄弱的问题。但是文秘专业具有就业灵活、岗位群适应性强的特点,使文秘专业如果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也可以搞好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一条适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新路。
二、企业调研是构建科学的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企业对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是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重要依据,充分获取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并进行研究,是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时必须服务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企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建设导向。因此建设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首先进行企业调研,这既包括对用人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调研,也包括对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研。
1.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毕业生就业岗位以文秘为主,但专业拓展性强,拓展空间较大;学生实质就业环境好,包括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环境、工资福利环境等;用人单位对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需求数量呈稳定上升态势,没有大起大落现象;就业单位规模中以小型企业为主,兼大型公司。就业单位性质以民营为主、兼国有、外资、事业单位等。另外也有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自主创业。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企业要求高职文秘的毕业生在校期间须掌握文秘工作所需基本操作技能,主要是办公自动化操作和文档管理操作技能;在校期间已经具备良好的秘书职业素养意识,使其具有持续发展的潜能;在校学习期间要积累一定的一线工作经验,对职业内涵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等。
3.重点解决的问题
结合调研,企业要求学校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秘书岗位核心技能不熟练和工作经验不足;二是在校所学理论性过强,与实际工作脱节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得出秘书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对应表,这是进一步构建高构建高职文秘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同与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重点强调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很快的进入工作角色。所以如何在教学体系设计中围绕高职文秘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从而消除课程设置间相互脱节,弥补企业实习难的状况。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及课程特点,探询实践教学的执行内容和方法,并如何做到执行实践教学有保障。
三、文秘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围绕秘书岗位(群)所需的职业有力,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课程体系设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保障建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等。
1.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课程体系设置中,紧密围绕企业所需,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秘书的素养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训练过程。要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协调。在实践中,注重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与技术。学生的课内实践注重一方面结合课程的能力目标完成,另外要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注重前后过程的衔接,使大学三年的实践教学在整个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基础保证。文秘专业的实习实践主要依托两项,一是校外实习基地。二是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要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较大型的企业可以在不同岗位上进行实习。但是文秘专业的专业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大规模的校外整体实习,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另一方面在校内挖潜。校内的各职能部门都可以成为文秘专业的实习部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且教师的指导也更加便捷。校内图书馆、档案室、院办、其他各职能部门等都可以成为校内的实习基地。同时,校内外各种社团也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提供了实践机会。所以,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广泛参加社团,参与筹划、组织、宣传等活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结合秘书几项核心工作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一方面应该满足专业核心课的实践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秘书综合工作训练的需要。校内实训室建设应该成为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文秘专业的校内实训室设计围绕核心能力设计,主要是办公自动化实训室、会议策划组织实训室、形象训练与活动策划实训室、秘书工作综合模拟实训室等。这几个主要的实训室基本能够完成企业对高职文秘学生主要操作能力的训练任务,除了在相应的课程内使用这些实训室外,学生校内集中的独立实训也在此完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师资保障建设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以及一线的行业专家。但是文秘专业聘请的行业专家在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因为企业中真正从事办公室公作或文秘工作并能担当教学指导任务的一线专家,事实上工作上是非常忙碌的,而且没有固定的业余时间,这由其工作性质所决定。因此聘请一线行业专家定期指导难度很大。为解决这一难题,一是将文秘工作分为几个项目,分别聘请企业一线专家进行工作过程的指导;二是聘请已经退休的企业或机关的办公室负责人,定期为学生指导。加强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建设,鼓励教师积极获取高级以上文秘专业资格证书。建立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中锻炼、交流,随时掌握企业对高职文秘专业人员的需求动态。
4.建立灵活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包括对教学机构、教学基地和人员的管理及校内外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管理等。学校应有专门负责专业实习实训的教学管理机构,负责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质量监控与考评等工作,专业教研室负责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任务指导书、考核方案等实践教学文件的具体安排落实。要制定严格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效果进行严格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考核,考核评价必须紧扣培养目标,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秘书职业能力与岗位职业技能的考核、评价上,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为了提高学生发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注重与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所需。
四、结语
总之,结合区域经济进行充分的调研,掌握文秘专业毕业生应对的工作岗位范围与职业能力要求,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几个方面,建设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文秘专业性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和基地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2]杨用成.当前高职实践教学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
[3]王成方.构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7).
[4]蔡则祥,刘海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几个角度[J].中国大学教学,2007.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condition system in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of equipment is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equipment operation ability, post service ability, organizational respons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ability. It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job establishment and equipment guarantee demand. 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locate the target, rationally coordinate the task, effectively save resource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it needs continuous researc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Air Force First Aviation Institute of PLA, the paper summarizes some work tips for reference.
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建设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practical teaching conditions;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194-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批面向于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和装备保障的职业技术院校正步入发展成熟期,依据岗位编制和装备保障需求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基础性地位越来越突出。如何做到科学定位目标、合理统筹任务、有效节约资源、切实提高效益,是各装备职业技术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需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本单位的建设实际,在建设思路的确立和具体工作的开展方面,归纳了一些经验做法以供借鉴参考。
1 思路和原则
1.1 需求牵引。把握和落实“面向岗位施教,贴近装备组训”的建设思路,主动适应形势与任务的变化,务求使建设内容贴近岗位、贴近装备、贴近保障,走实践教学与岗位训练一体化的路子,着力体现新装备、新技术、新理念发展思路,在充分挖掘实装效能的基础上,大力开发虚拟仿真训练系统(设备)、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教学网站,满足职业技术教育的直观性要求。
1.2 重点突出。在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长远目标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立“非均衡”思想即“全局意识、非同步发展意识、非等量投入意识”,谋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充分挖掘院校自身建设和长期发展形成的历史积淀和优势,以新装备教学和保障建设为重点,区分先后轻重缓急,突出特色学科。
1.3 统筹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先进、多元的实践教学模式,体现建设的系统化、综合化和整体化。解决“小而全”的问题,将各专业基础建设项目和新装备建设项目集中整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教育观念;依托实践教学网络,应用模拟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推进实践教学条件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1.4 科学实施。以新装备体系建设为牵引,持续推进装备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通过制定规范、科学投入,避免盲目发展。在功能上既能满足装备保障基本能力的培养,又能满足装备性能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环境上与装备保障环境及要求相一致;在实现途径上,通过实装型、虚拟性和虚实结合型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多类型、多层次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依据功能定位分类进行实验室、实习室(技能训练场)和专业教室建设。
1.5 高效实用。构建新装备保障模式研究、保障设备研制生产及维修保障技术开发基地。满足装备基本保障内容的教学需求,满足装备性能分析和技术改进能力的培养,为完成各专业各层次保障人才任职培训和应急保障人才培养提供训练保障;培养一支熟悉装备、理论实践水平高、开发应用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提高技术支援能力,满足维修保障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和智力支援需求。
2 功能和定位
从“知识、能力”两条主线的相互关系出发,明确和区分不同要素在装备认知和技能培养“两条主线”中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在建设定位上确立实验室、实习室(技能训练场)和专业教室分层次建设模式。(图1)
2.1 实验室建设。在定位上,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装备技术开发等的主要场所。在实现功能上,形成某一专业、某一系统或某一较复杂子系统的实装或半实装的运行环境;实现设备装备的操作使用、性能测试、故障定位、效能分析和战术运用;满足教员、学生的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装备维护技术深化培训。在使用要求上,侧重技术支援和教员培养需求,体现科学思维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兼顾教学;依据各层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科学制定实验(包括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科目、课时和内容,确保实验开出率。
2.2 实习室(技能训练场)建设。在定位上,实习室(技能训练场)是学生动手操作、学习装备维护技能的主要场所。在实现功能上,为衔接院校教育和岗位任职、连通理论知识与保障技能提供物质保障;实践内容涵盖岗位一、二线本专业主要维护工作;确保实习科目和维护工作项目的一致性、满足学生上岗前的操作实习需要。在使用要求上,注重训练学生的装备操作技能,突出岗位任职能力培养,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各层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科学制定实习科目、课时和内容,强调实作训练,不包含简单的演示性教学。
2.3 专业教室建设。在定位上,专业教室是教员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实现功能上,为学生学习专业装备原理、构造、功用等知识提供物质保障;具备装备构造展示、工作原理演示或功能模拟等功能;覆盖本专业主干课程、满足各层次主训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在使用要求上,指向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实物和训练软件等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形象直观地讲解;使用规范与普通上课教室一致,强调专业性、形象化教学。
3 实施和管理
3.1 加强组织领导。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列为院校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明确方向、部署工作、查找问题,扎实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成立“三个机构”,即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组。领导小组由各级分管领导组成,负责项目规划、方案审批、过程监控和思想引导等;办公室为非常设机构,由教务部门牵头、各职能科室人员组成,负责建设事务的协调管理、检查监督计划执行和进度情况等;专家组由各专业领域专家和部分项目负责人组成,负责条件建设和管理的技术咨询和支持,审议各项目实施方案,参与工程建设的检查、监督和审议等,并根据建设进展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三个机构”的地位、作用,与学院的关系、与建设项目的关系如图2。
3.2 规范建设过程。一是确保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针对性,结合装备人才培养需求和学院特点,对实施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分解细化每一个建设项目的内涵和目标,主动增加和完善建设内容,并对各项目逐个进行汇报、论证和评审;二是明确管理机制和工作程序,建设中采取院系二级管理机制,对工程建设实行全过程建设进度和质量控制,及时报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明确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专家组等部门职责,强化质量管理意识、严格组织实施过程、包干管理建设装备,保证工程建设的有据可循;三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及《仪器设备购置、验收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对工程建设的组织与实施、经费使用与管理、检查与验收等各方面、各环节做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做到条件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3 严格经费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经费管理,确保建设资金用到实处。一是专项管理、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具体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职能科室会同财务部门对建设经费进行预算、审计、划拨和核销;二是科学审定,根据设备种类、市场行情、供货渠道等不同情况,组织专家对经费支出进行充分论证、慎重决断,在仪器设备的购置中,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多方询价,严格招投标,减少中间环节;三是严格审批,坚持先批后支,严格按照申请、论证、审批的程序使用经费,不得随意更改建设内容和经费预算;四是设备购置实行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的采购原则,确保建设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建设经费。
3.4 注重检查监督。每半年组织一次建设中期(年度)检查(总结、讲评、验收),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后期工作;办公室和专家组不间断、不定期检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积极做好组织、协调、管理、监督和咨询工作,全程跟踪和监控质量,确保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
4 质量和效益
4.1 健全奖惩机制。根据条件建设中期检查和年度总结情况,研究制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管理工作量化标准,根据量化标准给予建设单位和个人精神及物质上必要的补贴;对按计划完成任务、建设质量高、教学作用发挥好的单位予以表彰,将建设成果作为教研室和教员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成绩优异、贡献突出的个人实施奖励并优先推荐教学、科研成果评奖,对消极应付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资格。
4.2 突出建用结合。坚持“边建设、边使用、边发展、边出效益”,做到条件项目建设一个、验收一个、使用一个。一是在建设过程中,切实理解实践教学条件各要素间的衔接关系,通过对课程建设的深化研究,使建设内容与课程内容标准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二是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扩充建设内容,大力开展科研公关和学术创新;三是使建设成果迅速融入课堂,提高装备人才培训质量,加速培养学科带头人;四是对研制完成的大、精、尖、新等仪器设备建立“联合、开发、共享”的设备管理与运行机制,与岗位需求同步,充分发挥效益,加速成果转化。
4.3 分级统管共用。逐渐由“室管为主”过渡到“统管共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从实践教学的功能和规模入手,对性质和内容相近的实践教学项目进行科学合并、撤销、调整或重建,打破单个项目仅服务于几门课程、几个层次教学科研需求的束缚,集中力量克服实践教学资源负荷不一的现象;二是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适应现代武器装备系统化、综合化和通用化发展趋势,贯通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要求及多样化岗位任职能力的培训需求,提高规模效益;三是突出科学、先进、协调发展的理念,构成任务上互补、逻辑上一体,适应装备教学研究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5 结论和提示
装备职业技术院校的培训特点,决定了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具有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建设任务繁杂等特点,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学生的实践培训需求,只有通过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博采众长,努力做到定位好目标、统筹好任务、节约好资源、提高好效益,才能真正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果实用、管用、好用。
参考文献:
[1]刘灿红,陈娟,何学武.构建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8(30).
【关键词】金融 应用型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25-03
【Abstract】Practice teach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ina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bu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ve the problem of no matching guidance materials、weak teaching facilities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restrict the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pecialty of school finance in our college fina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Key words】Finance Application type Practice teaching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如何应对金融行业日趋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冲击,满足经济发达地区金融行业快速发展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金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实践教学体系对于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改善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高金融人才的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改革传统的金融实践教学,构建与金融应用型人才定位相匹配系统的、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新体系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金融专业综合改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就金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具体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当前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50年代,金融理论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对微观资本市场运作为核心的研究。与宏观金融相比较,微观金融课程本身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例如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公司金融,以资产定价为核心内容的投资学等学科,都具体反映了证券市场交易的各类主体交易行为以及交易的过程,涉及企业、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个人投资者等多方面。基于金融学课程微观化趋势要求,各高校开始加强实践教学。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着实践项目过于简单、项目相互孤立、缺乏系统性以及管理不规范等诸多缺陷,致使实践教学难以达到本应实现的教学目标及效果。
1.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
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一类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如实验;另一类是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使职业技能熟练化,如实训与实习。而目前各高校金融专业一般都开设多为课程实验和校外实习,缺乏实训课程。就实验课程来讲主要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并且各门实验课程之间关联度较差;每门课程的各实验内容也相对分散、孤立。而现有的校外实多又是学生直接进入社会,使学生在金融机构的实践过程中无法找到与校内学习知识点的对接,同时也给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培训压力。造成这种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缺乏了非常重要的连接实验和实习的纽带实训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在课程验证实验的基础之上所开发的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综合实训,而这种实训主要依托校内的资源整合达到的,是区别于社会实习的。通过实训项目的锻炼能大大提高学生金融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及根据个人兴趣所长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构建系统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加强实训环节的建设,同时注意实训环节与实验和实习的衔接。
2.实践教学缺乏配套的教材及指导材料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当前各高校所开展的实验课程所用指导材料大多是根据实验软件所配套的软件使用说明修改编写的,基本就是对实验步骤的说明,缺乏金融理论在实验中应用。而学生的校外实习所使用的指导材料主要是以金融机构业务操作流程及规范等内容为主,完全与金融理论相脱节。在这种环节下,实验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既定内容完成实验,学生被动学习;实习活动则是学生根据实习单位的业务性质,按部就班的完成业务操作,长期以往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不能体现,学生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兴趣自我发展,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更是南辕北辙。
3.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
教学实践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校内来讲,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专业实训室严重空白。实验、实训室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然而,国内高校单独建立金融市场实训室也是近两年才起步,许多高校在这一块还是空白,这使该专业的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也没有模拟环境体验“融资”、“公司上市”、“保险”及“证券交易”等金融活动,到实际工作中一筹莫展。另外,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往往出现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环节的课程,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和保证而搁浅。或者是象征性的投入一点,根本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校外实习活动中的最大问题是难以建立起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长期稳定机制。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较繁重,适合专业实习要求的机构担心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工作。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机构,又缺乏学校实习督导老师和机构督导老师,实习的机构不能完全了解学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
4.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能使实践教学在有效的管理下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应当围绕实践目标设置,重点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分析和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仍很大程度上沿用理论教学的方法,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流于形式化。特别是对于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分布相对分散等问题,管理难度很大,造成相关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缺失。
二、以应用型为导向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紧密衔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铸造“三位一体”的金融专业教学理念,我校金融学专业提出了“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实战训练”四个渐进式层次设置的实践教学路径,搭建了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经过了5年的建设与努力,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模拟实验和综合实战训练为核心的多层次体系。
1.基本认知实践
该层次主要面向入校不久的本专业学生(大一及大二的学生),通过与校外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学生专业社团和制度化系列化的行业专家专题讲座,以增加学生对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活动的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今后专业学习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2.基础理论实验
本层次则是依托商务基础实验室等公共实验室为平台的基础实验课程,如统计分析、市场调查、计量经济学和会计等实验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金融学专业所需的一些基础、工具类知识理论,为更好进入金融学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参与意识。通过学生反复的操作训练,掌握职业基础技能。
3.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模拟实验为主的综合实践教学
该层次主要是针对已有一定金融学专业知识基础的中高年级学生,以金融实验室为实施平台,按照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专业方向的培养要求,构建以模拟仿真为特点的现代商业银行业务、证券期货及外汇业务和保险业务三大类综合实验。通过这一环节培养的学习锻炼,使学生具备在不同金融行业工作的必备工作技能。比如,教师给学生提供进行深入研究和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作出金融产品投资组合的方案。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研讨小组,各小组成员对课题先进行自主分析,再进行共同探讨、碰撞思想,小组长在充分集中各小组成员的意见并确认可行性后,形成最终的组合方案。最后按照方案要求在仿真模拟交易系统里进行具体实施。
4.实战性、多层次的综合创新实战训练教学项目
这类项目是以金融市场综合实验室为基本平台,主要是以仿真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上市公司为平台设计的微缩金融市场活动训练项目,包括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证券交易、公司上市与运营等训练项目。通过多专业协作、资源共享、真实有效的校园微型社会经济环境,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的实战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干中学”,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环节。例如,公司上市与运营是通过模拟公司上市及上市后的运营,在运营期间先后有几百位学生担任职务,并把根据自己所学理论确定企业战略规划、指导市场、形成投融资方案,最终以每股累计收益来衡量公司运营的效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与应用实践能力,见表2。
5.校外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综合性实践
校外实习的特殊性在于学生能够进入实际工作,学生在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的带领下,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思考分析问题,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这是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一次拓展与拔高,也是对专业教学水平、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的一次验证。我院金融专业近年来,通过校企联合方式,与宁波市保险业协会、建设银行和期货业协会先后合作开办了“保险班”、“建行班”及“期货班”。这些金融特色班的学生能够在完成校内教学学习后,经过合作单位的岗前培训在第8学期直接由金融机构安排对应岗位进行专业实习。通过这种金融机构岗位的实战锻炼,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全面提升,实习期间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实习单位将直接录用。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的综合检验。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毕业实习的方向要求从应用方面进行探索与设计。我院金融在毕业实习中要求学生结合当前金融机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然后由学校及联合培养的合作单位共同进行选题和开题论证。这样可以使毕业论文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金融领域内某一基本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科学、全面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内容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4个方面。从评价的客观性和管理角度出发,评价主体一般由教务处和实践教学管理部门承担,而评价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院(系)的管理工作。对于评价内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对相对独立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进行,对于它们也应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下面结合我院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谈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实验类课程教学评价
这里所指的实验教学是指附属在理论教学中或短学期的实验课程教学。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评价,力求做到区分理论教学,形成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应以整个实验过程为基础,强调对实验全过程的整体、动态评价,而不是仅以实验结果为目标的单一、静态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解脱标准实验结果的束缚,给学生更多的自,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索,因此整个评价体系重点应放在内容、方法和效果上。如在教学内容的评价方面,其评价内容上强调实验内容的设计是否合理,目的是否明确具体,是否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实训类课程评价
实训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型”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实施原则下确定的系列训练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和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评价体系也围绕此目标进行设置。因此,综合训练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非常重要,评估体系的主要组成如下:①训练项目设计方案评价。其中包括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先进性、科学性、可靠性、综合性、可行性及方案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综合性指标系数的高低等。②训练项目实施过程评价。这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③训练项目实施结果评价。项目结果分析应具有科学性、正确性,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及对生产过程的实际有指导意义。
3.实习设计类课程评价
校外实践活动主要以增强学生对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管理及大型企业投融资活动的感性认识为目的。因此,对这部分的评价体系应以激励学生参与性、创新性为原则。对于这部分实习的评价应包括校内老师和实习单位两方面。校内部分主要有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实习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价,实习单位则对学生实习期间表现等进行评价。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主要针对学生选题、设计能力和作品质量进行评价,如选题质量方面的评价包括是否符合综合训练要求、选题的难易程度、选题与实际结合程度来考核。
参考文献
1 王玲.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江南论坛,2011(8):56~57
2 王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视角,2011(5):67~68
3 吕颖毅.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的课堂教学改革[J].市场论坛,2011(1):93~94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目标就是就业,所以项目研究的起点围绕就业展开,通过企业调研找到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需求的能力框架。为了能够科学地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探索,首先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如下三个步骤进行了研究:(1)通过文献回顾,收集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经典模型及其维度和指标,并确定工业工程专业就业能力问卷,为探讨我国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框架奠定理论基础;(2)针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问卷,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可就业能力初始模型的信度和效度;(3)在企业中发放问卷,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就业能力构成要素,构建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了知识、通用素质和专业素质三个方面,其中通用素质包括个人内在素质、分析与领导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工作完成能力,专业素质包括物流和生产系统的分析能力。
2建立合理化、系统化的课程结构
合理的课程结构必须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必须满足课程之间的修读关系,因此我们采用了如下的方法构建合理化、系统化的课程结构:(1)通过工业工程毕业生的调研已经得到了该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模型结构,在工业工程课程的设置上,将主要采用了标杆分析和模块化建设的思想,从国内知名的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出发,通过前期对该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对我院现有该专业课程体系提出调整建议。(2)在课程的设置中,参照以上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从课程内容、授课形式、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来明确每一门课程在工业工程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贡献,力求每一门课程都是必须而不多余。按照一般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针对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进行了选择。(3)由于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修读逻辑关系,所以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我们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结果表示,该专业的课程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和工程技术相关,一类是和管理理论相关。第一阶段专业课程为工程识图、管理学、工业工程导论;第二阶段专业课程为AUTOCAD,运筹学,基础工业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第三阶段专业课程为:工程经济学、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因工程学;第四阶段专业可称为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现代制造系统。(4)最后不可忽视的是还要对课程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价。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结构,可以建立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整体功能指标递阶层次结构图,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功能评估权重值,表明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重视基础能力,理论联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各专业制定和评价教学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3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践环节的构建既要达到工学实践(实验)数据要求的准确性,又要满足管理学要求的柔性,而且还要能够适应不断推出的多学科交叉性、复杂性以及服务性;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实践体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1)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成分析。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专家座谈、到相关高校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我国各高校IE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2)根据学生在该专业学习专业课程的基本顺序,尝试建立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包括学生在校学习和寒暑假在内的整个四年时间,并把教学中各实践教学环节联系在一起,三阶段分别为:认知阶段、学习阶段和运用阶段。(3)学习阶段的工业工程各主干及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体系是以上三阶段中最复杂的,因此我们根据企业建立及生产开发的流程,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首先理顺了各门实践性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以此建立了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课程体系,使该体系真正能够从企业实际管理活动出发,实现系统化。(4)对于各个模块,都有各自不同的构成内容,并在该模块内形成教学系统。由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殊性,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模块是最为重要,且涉及课程最多,因此我们特别针对该模块分析其内部各项实验的系统关系。(5)综合课程设计则可以将以上实验模块群应用于某一个实际或者虚拟的企业,让学生熟悉生产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并能够从整体角度了解各种方法和技术在各管理阶段的应用,我们以工业工程实验所涉及的台钻为基础设备,发散性的对实验群的实验内容进行了规划,该课程设计中各项实验内容都对应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4总结
1.1完善教学体系
在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第二课堂模块.通过第二课堂的培训与竞赛,培养专业兴趣、提升专业理论、提高动手能力.第二课堂包括两部分,即专业技能培训与竞赛和综合技能培训与竞赛.专业技能的培训与竞赛:测量、制图技能是当前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力学是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纵深发展的基本功底.因此,加强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有积极帮助.综合技能培训与竞赛,企业往往需要引进“上手快”、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所以,通过本科教育阶段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大势所趋.为此,通过水工建筑物设计与模型制作竞赛、水利工程模拟招投标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1.2充实教学内容
1.2.1专业实践模块
①认识实习基地建设:根据教学目的,以已建典型水利工程为平台,针对性建设认识实习基地.比如:为使学生认识水利枢纽及其建筑物组成、功能及布置,认识水电站枢纽建筑的组成及布置,以刘家峡水电站为认识实习基地;为使学生认识典型输水建筑及其功能及布置,以甘肃引大入秦工程为认识实习基地;为使学生认识河岸式取水枢纽的布置及建筑物组成,认识高扬程灌溉工程,以甘肃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为认识实习基地.
②课程设计题库建设: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工钢结构、水能规划、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几门主要专业课,为规范这些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效果,设立课程设计题库.题库的建设力求与理论教学知识点紧密结合,各课程设计题目的数量,按照与学生比例1:10确定.
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设设计水力学等六门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9个,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渡槽排架施工、引水枢纽水工模型综合性实验、不同进水条件下泵站进水流态的观测、土的物理性质的综合测定、土的物理性质的综合测定、土的三轴实验、土的击实实验、水工建筑物消能实验、水库调度模型实验.
1.2.2综合实践模块
①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管理、施工、监理、设计四模块相结合的生产实习基地.各模块以三个以上的单位或工程为平台,与生产单位签订培养协议,制定教学大纲,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教学.管理模块:主要用于认识实习,解决学生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利工程枢纽组成、各种枢纽建筑物形态及功能的感性认识.安排在第四学期末和暑假进行,为期2周,该模块教学以认识实习列入教学计划.学生以30~40人为一组,参观3~4个已建成典型水利工程,认识水利枢纽的整体布置,初步了解流域水资源规划及各种水工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听讲座的方式,了解实习工程(包括所在流域)的基本情况(1天);第二阶段工程实地参观学习,由带队指导教师和基地指导教师共同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讲解(7天);第三阶段学生汇编实习报告(2天).施工模块和监理模块:主要用于生产实习和大学生科研训练,施工模块也可用于毕业设计.学生直接参与施工或监理工作,亲历施工过程.安排在第六学期末和暑假进行,以生产实习列入教学计划,为期4周,学生以5~10人为一组,在1个在建典型水利工程参加施工生产或施工监理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听讲座、阅读设计图纸和有关文献,认识工程并明确生产任务和工作要点(3天);第二阶段工程实地从事施工或监理工作,在基地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某一分部工程的施工或监理,培养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1天);第三阶段学生汇编实习报告(4天).设计模块:主要用于毕业设计,学生在企业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学会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制定技术方案.安排在第七学期16周后及第八学期进行,为期15周,本模块有两种运行方式.方式一学生以20~30人为一组,派到实践基地(设计院)参加工程设计,设计院根据生产需要,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项目,由项目负责人担任指导老师,指导设计工作,完成毕业设计;方式二设计院将设计项目的部分工作委托到学校,由老师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工程设计,同时按照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毕业设计.建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为一体的实习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系统培养,改变传统的专业技术的单一培养方式,以适应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需求.
②毕业设计教学毕业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毕业设计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踏实、细致、严格、认真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涉及面宽毕业设计题目变化众多,分水能规划、坝工、水闸、水电站建筑物等四大类分别建立毕业设计题库,编制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按照一人一题的原则开展教学.在毕业设计的指导上,提倡校内外联合指导模式.即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结合生产搞毕业设计,参加一些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实现“真题真做”.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在生产第一线上经受了实战的锻炼,对树立正确的设计观点和培养严格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有所帮助,理论进一步联系了实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同时,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和政策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结合生产进行毕业设计是有积极意义的.此外,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方式是将学生分配到各个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单独指导本组学生.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病是有些指导老师专业面较窄,而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活动,需要贯穿本科学习期间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多门课程的知识,专业面较窄的老师,要指导需要系统的知识才能够完成的毕业设计,显得捉襟见肘.为此,模拟设计院的各个专业,成立由测量、地质、水文、水工、施工、造价、制图老师组成的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可以扬长避短,使本环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结语
关键词:物联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7-0073-02
0 引 言
为了顺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南京邮电大学于2009年9月就成立了全国首家物联网学院,开展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工作。2010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从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同年,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获批物联网工程和测绘工程两个专业。
物联网专业是由通信、计算机、电子等多个学科融合形成的、应用性非常强的、现有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化的工程应用学科。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有大批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建立创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1],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1 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物联网专业出现时间短,其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大都是从其他专业调整过来的,物联网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还在探索之中。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适合物联网专业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1-4]:
1.1 重理论轻实验
在一些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实验课程只是被用于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原理验证,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本身就缺乏生产或工程一线的实际锻炼,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难以真正做到联系实际的工程问题展开实验教学。加上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一系列不同复杂程度的仪器设备,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也更高,也导致了一些教师在编写课程大纲或建设实验教学体系时,有意无意地缩减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环节。
1.2 重验证轻设计
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相比验证性实验来说,不仅涉及的知识面和仪器设备更多,难度也更大,因此一些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受师资力量、仪器设备等的限制,大都侧重验证性实验教学,缺乏足够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是确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建设物联网实验教学体系时,必须建设以培养满足物联网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作为全国首家物联网学院,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在这方面积极努力,研究和探索物联网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2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主要是从构建满足教学和科研所需的层次化实验教学平台、科学协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有机结合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实践教育等方面来展开工作的。
2.1 建立层次化的实验教学平台
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拥有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种层次的学生,每个层次的学生对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等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时,不仅需要满足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需要,还要为大学生创新、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师生们的科研项目提供基础平台。这就需要层次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分别为基础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等提供支撑。
针对物联网专业的特点,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化实验教学平台主要由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实验教学平台、技术研究实验平台和应用示范系统平台等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主要以单门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主;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则以多门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为主,同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提供支撑;技术研究实验平台则侧重前沿技术的研究与系统开发,主要作为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师生们的科研实验平台;应用示范系统平台则针对目前物联网产品及相关应用的不完善,通过构建实验室内的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一方面为师生们的研究和科研创新提供实验平台和产品验证,另一方面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应用示范。
2.2 科学协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要建立物联网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就必须要协调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关系,充分重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互补关系。根据不同类型实验课的具体情况,采用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辅导,并经常性地组织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等活动。对实验教学难度大的课程,积极组织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教师一起参加仪器设备厂家的培训和同行交流,提高实验技能。
2.3 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
实验教学是科研创新的基础,而科研创新又能反过来更好地促进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将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工作的成效。为此,在学院的统筹安排下,积极组织任课教师、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学生一起,积极申报各类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TITP项目。
2.4 校企合作促进实践教育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其创新型人才必须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到相关企业中去锻炼,与企业的生产运行工程技术相结合,从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今后的就业和工作技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和实践教育中心,较好地完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3 结 语
为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物联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经过3年多的时间,共申请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基金项目1个,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南京邮电大学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项目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基金项目2个,总建设经费约1 300多万元。正在建设或已建成的实验室包括电信业务开发与测试实验室、物联网技术基础实验室、物联网技术研究实验室、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研究实验室、电信软件与业务研发实验室、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技术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等,初步建成物联网技术基础实验平台、物联网技术综合实验平台、物联网技术研究实验平台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平台。
参 考 文 献
[1] 吴旭,陈仁安,魏德志,等.论高校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 实验室科学,2012,15(1):5-8.
[2] 秦钢年,黄大明,卢福宁,等.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01-104.
[3] 蔡苗,蔡红娟,黄松,等.信息类专业平台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154-156.
关键词:民办高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133-01
1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概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我国的大专院校开始设置物流管理或在有关专业里开设物流方面的课程,注重培养物流人才。一些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以及行业协会组合不同专业人才,成立物流研究院所、物流研究中心、物流教学研究室。从2002年至今,现在物流教育进入迅速发展阶段。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物流管理方向的硕士博士培养也逐渐在一些高校展开,如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高校。大连“第二届全国高校现代物流教学研讨会”统计,全国正式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或者专业方向的大学约60所。2003年在井冈山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现代物流教学研讨会”统计,全国已有120所高校开展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另据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目录显示,本科院校为47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7.4%,占全国高校的3.2%;专科层次的院校为124所,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15.3%,占全国高校的8.5%。2004年8月,成都“第四届全国高校现代物流教学研讨会”的统计,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类专业。2006年8月,昆明“第六届全国高校现代物流教学研讨会”公布了2005年年底教育部统计数据,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218家,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179所,有480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专业已经成了一种高校常见专业。
2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2012年6月到9月,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实地采访、网络邮件及电话采访等方式对部分武汉城市圈物流企业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了120份,有效问卷115份。此次调查涉及到物流企业所属行业、物流人才需求(包括学历要求、综合素质要求、岗位需求),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包括对物流管理人员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证书)、校企合作等四个方面。根据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物流人才短缺情况严重。各类学历的人才有43%的供求短缺,15%的人才短缺,8%的严重短缺,短缺人数合计的百分比占到了66%。各类人才高学历的人才最为短缺,本科占到了34%高居榜首,其次是硕士及以上的学历也很为短缺占到了30%,再次就是高职、大专的人才也相对有较大的缺口,占各个学历的人才缺口约为21%。严重短缺最多的学历人才为硕士及以上的。而人才短缺的则是本科学历。而供求短缺的本科和高职大专的人数最多。严重过剩的为初中及以下的,人才过剩最多的学历层次为高中、中专。
(2)物流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企业最看重的是个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这两项所占比例均为11%,再就是与团队合作、以及压力、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这两项均占到了10%。
(3)物流行业对证书也是有要求的。国际货运师的证书和报关员是企业看重的“重点”,分别占到了20%和19%,再而就是国家物流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占到了16%,这为学生将来考证提供了一个导向。
(4)校企合作的方案基本上每一种企业都能接受,到本校挑选优秀学生实习这一项最为能企业所接受占到了26%。其次22%的企业原以为学生提供短期兼职的机会。这在一方面为高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实习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同时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将来的择业就业之路铺上了奠基石。
3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3.1课堂学习
在注重课本的同时也强调实验课实践的重要性,如分组布置项目论文,小组成员进行集中讨论来确定方案。也可以通过论文的写作与演讲来锻炼学生的策划和演讲能力。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进行自己论文的讲述,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打分,最后由任课老师进行总结点评。将案例引入教学,将书本理论应用到每一个现实中的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可以提高同学的案例分析能力。
3.2校内实践
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利用已学知识来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力度与深度。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同学到与本专业相关或有关联的企业参观,近距离感受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的实践操作氛围。在学习的进行之中可以安排学生对所学内容或所学专业内容进行调研,撰写实验报告。同时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多多参加物流比赛,多利用学校校内实训场地进行更进一步的操作学习。多多鼓励同学利用专业实验室,进行相对应的实训。
3.3考取证书
通过对物流行业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证书方面的调查,证书的要求性还是挺高的。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要好好利用时间来考取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但证书不是每个都对自己有用,所以在选择考哪种证书的时候,要好好参照企业对证书的要求度高低来选择。
3.4企业实训实习
通过调查发现有不少企业还是很愿意同学校合作,特别是以招实习生的方式。当然目前有很多高校学生抱怨找符合自己专业的实习岗位难,这就需要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要学好专业知识,这是一个基本,也是学校能与企业协商合作的一个重要资本。专业知识与素质俱佳的学生自然被企业所需求,当然反之,专业知识与素质都不好的学生不是企业需要的。其次就是学校与企业的沟通问题了,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多与一些物流企业联系,不一定是大型物流企业,其实中小型的物流企业有时候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也更愿意与三本本科学校合作,借助学校的力量帮助他们获得发展。
4关于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解决方案
4.1学习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
总结高校国物流发展这几年以来的经验,学习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将发达国家的理念和模式和中国现状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民办高校实际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特色之路,以此来培养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
4.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引进一批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也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老师,所以高校在对老师进行招聘时应制定严格的发展激励体制。同时可聘请国内外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发挥兼职老师的互补作用。
4.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校内校外可以同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实行校企合作方案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校内实验室要配合好课内实训与综合实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切实满足好学生多位一体的要求,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
4.4建立健全民办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制度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发展,借鉴成功案例,结合民办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多环节多角度进行组织管理,建立全方位的综合覆盖性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制度的建设。
4.5重视就业,重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除了提高学校硬件方面的质量,同时民办高校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忘了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流管理人才属于企业哪方面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也要把学生的就业摆在重要位置上,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才被社会需要的目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
4.6注重项目,多申请专业教学经费
经费作为一个专业能否有效运转的保障,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申请更多的教学经费来进行专业项目建设和实践操作,在使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能好好注重实践和项目的建设。
4.7高度关注国家政策与行业要求
物流业作为国家重点振兴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同事物流行业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所以民办高校在搞好物流管理专业体系建设的同时要高度关注国家政策与行业要求,实时的将变化引入教学之中,使理论联系实际更为紧密,让专业建设充满活力和更具有竞争性。
参考文献
[1]郑淑蓉.行业物流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2]帅斌.物流产业经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 浅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 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探索 浅谈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创新 基于OTP模式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研究 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试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与思考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估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浅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 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浅析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 试论高校就业指导改革与实践 高校就业指导的理论选择与实践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 浅析高校就业指导与专业课程共建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赵荷花.主体性教学的内涵探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3):141-143.
[3]聂丽,赵江东,祝家贵,等.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126-128.
[4]姚晓柏.加强高校实践性教学管理之探析[J].学园,2013,(5):99-100.
[5]王敏.浅谈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全新构建[J].教育论丛,2010,(8):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