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海洋旅游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旅游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旅游市场分析

第1篇:海洋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一)主要客源国空间分布集中性分析国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是指旅游者的来源和空间分布,可通过地理集中指数G测量[3]16-23,公式为:式中,G为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xi为某年第i个客源国游客量;X为某年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G值越大,说明游客来源越集中,旅游经营稳定性越差;G值越小,说明游客空间分布越分散,旅游经营稳定性越好。利用公式(1)计算得出1993-2011年辽宁国际旅游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见图1)。总体上,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在波动中变化,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93年的最高值51.1下降到2011年的最低值32.3,说明国际客源空间分布渐趋分散,国际旅游发展渐趋稳定。具体来看,地理集中指数存在明显年际波动变化:1993年地理集中指数最高为51.3,在经历连续三年平稳下降后,1996年地理集中度为43.4;1997年地理集中指数却突降为33.8,主要因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致使国际旅游业遭受重创、国际游客减少;2003年受SARS影响,地理集中指数下降明显;2005以来,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一直处于持续下降之中,且与理想值[3]54-55差距逐渐缩小,表明辽宁国际客源空间分布日趋分散,国际旅游发展逐渐稳定。(二)主要客源国时间分布集中性分析旅游需求年际集中性可用年际集中指数Y进行分析,表示旅游需求在某一时段中各年度间集中或分散的程度[4],公式为:式中,Y为客源国年际集中指数;xi为某一客源国第i年游客量占某一时间内客源国游客总量百分比;x为某一时段内客源国游客量的平均值占这一时段中客源国游客总量百分比;n为某一时间段内所包含的年数。Y值越大,说明客流随时间变化不稳定;Y值越小,说明客流随时间变化稳定。利用公式(2)计算得出1993-2011年辽宁主要客源国年际集中指数(见表1),其中日本年际集中指数最低,Y值为4.28,说明日本游客对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强度不大,客流随时间变化较稳定;英国和新西兰年际变动指数最高,分别为6.35和6.00,两国对旅游需求的时间变化强度较大,客流不稳定;菲律宾、新加坡、英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六国Y值在5以上,也反映出较大的年际差异性。泰国、印度尼西亚、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五国年际指数相近,对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二、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分析

对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分析,能够深入地把握辽宁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特征,有助于对国际客源市场进行定位,为分析研究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提供保障,也为科学地进行旅游市场开拓服务。(一)亲景度亲景度是指通过对某客源国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市场占有率与其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之比,分析旅游者对某目的地的向往及偏爱程度,以深度透视某时期旅游市场竞争格局和演化机制的一种客源市场分析方法[5],公式为:F=(Pi/P)/(Ci/C)(3)式中,F为客源国亲景度指数,Pi为到某一目的地旅游的客源国人数总和,P为到某一目的地旅游的外国游客总和,Ci为到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客源国人数总和,C为到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外国游客总和。根据亲景度指数的大小,我们可将客源市场进一步细分为强亲景客源国(2≤F≤+∞)、弱亲景客源国(1≤F<2)、弱疏景客源国(0.5≤F<1)和强疏景客源国(0≤F<0.5)。 (二)主要客源国亲景度普遍偏低,差异不显著利用公式(3)计算得出1993-2011年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变化情况(见图2),因统计数据不全,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亲景度从1995年开始计算。1993-2011年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差异不显著,日本游客亲景客源市场,亲景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最大值为2.41(2008年);多年来亲景度最小值为0.09(菲律宾,1995年)。从平均值看,仅日本属强亲景客源市场,其余国家均属疏景客源国,其中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属弱疏景客源市场,其余国家均属强疏景客源国。可见,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普遍较低,差异不显著,这一方面说明辽宁对许多客源国特别是对强疏景客源国的吸引力比较弱,另一方面反映客源国对辽宁旅游的偏好比较稳定。除日本外,其他市场明显缺乏高峰值,也表明辽宁在全国范围内缺乏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三)亲景度层次分明,年际波动平稳从图2看,辽宁国际旅游市场亲景度波动表现平稳,日本亲景度指数呈平稳发展趋势,说明日本游客对辽宁选择度较高;德国常年处于弱疏景市场,基本保持平稳状态;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六国常年处于强疏景市场;新加坡、俄罗斯、法国、意大利、新西兰、英国在强疏景市场与弱疏景市场中徘徊。可见,辽宁亲景度层次分明,年际波动不大。

三、国际旅游流在辽宁的时空分布特征

辽宁国际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各地市接待的国际游客逐年增多,但由于国际游客对景点和目的地的选择倾向于“择高原则”,使得国际旅游流在省内的分布不平衡,呈现国际游客空间集聚显著的特点。(一)国际游客年际增长显著,各地市旅游接待量逐年攀升辽宁国际旅游市场不断扩大,1990年全省共接待国际游客11.40万人,旅游外汇收入6870万美元,此后国际旅游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共接待国际游客410.33万人,旅游外汇收入达27.131 4亿美元,分别是1990年的35.9倍和39.5倍,国际游客年际增长显著,国际旅游市场年均增长率约为20.37%。从市域层次看,1990年以来辽宁14个地市接待的国际游客量呈上升趋势(1998年、2003年除外),各地市国际旅游市场年均增长率普遍较高,国际旅游发展起步最晚的阜新,其国际游客年均增长率高达98%,居全省之首;年均增长率居于全省末位的大连和沈阳,其市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和16%,各地市国际游客规模逐年扩大,国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二)国际旅游流向集中,空间分布双核凸显由于国际旅游流具有“趋高性”“向丰性”的特点,使得辽宁国际旅游流表现出很高的集中倾向,1990-2011年全省接待的77%国际游客流向大连、沈阳,两城市多年平均市场占有率分别为全省的47.3%和29.3%,形成国际旅游发展中典型的“双核”结构,一是区域中心城市,一是港口城市,“双核”共同驱动辽宁国际旅游市场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游客空间集聚会不断缩小,但大连、沈阳仍为主要旅游目的地,这与空港分布以及经贸往来等密切相关。可见,辽宁国际旅游流向集中,游客空间分布“双核”突显。

(三)国际游客空间分布由点向面逐渐展开辽宁国际旅游流量由“集中垄断式”向“多元分流”式渐趋过渡,国际游客空间分布由“点”向“面”逐渐展开,呈现沿海与内陆并行发展的局面。沿海地区以大连为龙头,依托滨海公路将其与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贯穿起来,形成最富竞争力的辽宁南部滨海旅游区。1990-2011年,六城市国际游客始终占全省的50%以上。内陆地区以沈阳为中心,受其辐射与带动,通过便捷的高速铁路网、公路网,将本溪水洞、鞍山千山、抚顺赫图阿拉城等周边著名景区整合起来,推动国际旅游空间分布多元化进程,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辽宁中部国际旅游集聚区。

四、辽宁国际旅游市场发展预测

游客量预测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客源的精确预测能大大提高旅游经济量化水平,有利于旅游地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及时解决旅游中存在的问题[6-7]。GM(1,1)模型具有要求数据量少、原理简单、精度较高等优点,是客流量以及收入预测的常用方法。利用数据处理系统软件(DPS9.50),将2000-2010年原始数据序列输入,选择灰色系统方法GM(1,1)模型,将灰色预测参数进行设置,即残差数列类型为生成数列残差,预测时间长度为6,残差重复建模次数为4,得到相关数据(见表2)。

2011年辽宁国际旅游者为410.33万人次,预测结果441.24万人次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旅游外汇收入为27.13亿美元,预测结果27.70亿美元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预测结果见表3),反映国际旅游市场不受特殊因素干扰下的发展趋势,即国际游客将保持稳定增长,国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由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旅游活动的预测往往很难做到绝对的准确,预测结果仍需等待实践的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第2篇:海洋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生态旅游景区是一系列生态旅游点组合而成的、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具有较为明确的主题和功能的一个旅游地域系统[(杨桂华,2004)。按照现阶段人们开展海洋旅游活动的区域,海洋旅游基本可以分为海岸带旅游(coastaltourism)、海岛旅游(island tom'ism)、远海和深海旅游(oceantourism)(潘海颖,2007)。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定义为:以海岸带、海岛、远海和深海等海洋空间区域为依托,具有鲜明生态特征,注重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具有一定景观和界域的旅游地域系统。其中包含具有观赏和保护价值的海洋动植物、海洋地质构造、海域等自然资源,也包括一些相关的人工要素。

开发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其本质是将资源转变为产业的社会劳动过程。旅游开发往往强调因地制宜,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既是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是海洋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资源是推力,市场是拉力;调查、规划、建设、经营、评估贯穿着开发的始终。

二、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研究回顾

国内外最早和最为系统的生态旅游景区是通过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来开发的。生态景区的理论研究晚于实际生态景区的开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研究较多。岛屿以及小岛国最具代表意义的3s度假胜地受到较大关注,研究方向有物种特有性、生态系统独特性、地方人文感觉(sense nfplace)、旅游业依赖性、近海珊瑚礁开发、岛屿脆弱性等(David Weaver,2001)。

瑞士学者以西班牙东部巴利阿里群岛(BalembicIslands)等4个地中海岛屿的生态开发为研究对象,在生态旅游需求量、旅游者结构、当地居民生存方式,生态措施(当地政府政策保证、ISOl4000论证、生态标签)等方面做了详尽分析,提出了海洋旅游生态景区的九项评估指标(Dimitrios Diamantis,2000)。在《海洋生态旅游:议题与实践》专著中,作者一方面概括了海滩、海面、海岸带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和调控理论;另一方面,用6个案例来考察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实践,比如马来西亚Sipadan小岛的潜水旅游、爱尔兰Shannon Estuary海滨的观鲸活动等(B.Garrod,B.Wilson and J.Wilson,2003)。

在我国,针对区域海洋旅游开发的研究,大多提到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原则。2002年,朱龙研究了蓬莱旅游度假区的再开发,提出蓬莱、长岛的生态旅游开发;周国忠等在2004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发表了系列论文,如《海洋旅游产品调整优化研究――以浙江为例》(2006)等。但涉及具体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论著,较为鲜见。

三、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范式

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中需要贯彻的核心思想是:旅游景区开发原理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结合,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注重事前预防、超前定位、动态监控、系统管理,其实质是合理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避免旅游资源开发导致环境恶化。

(一)景区开发条件分析阶段

在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中,除了旅游资源分析和市场分析(本文对此两项分析,不再展开)以外,首先要考虑景区环境质量,其直接影响景区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景区开发项目的环境调查范围至少应是景区半径的1.2~1.5倍,通常需要确定景区环境调查的指标体系。

第一,景区生态环境调查。完整的景区生态环境调查包括社会、自然、经济三个亚系统,其中自然亚系统是环境调查的重点;既包括现状调查,也包括历史变迁的调查。主要的调查内容有:海岸带和海岛地理地质、海水、动植物、气候、土壤及土地资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污染危害)等等,重点是海岸与海洋资源状况、利用状况与利用潜力,特殊环境(如:河口、海湾、盐沼、红树林、珊瑚礁、海藻床等)环境特点与问题。

第二,景区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价。包括景区生态系统分析、资源态势分析和综合分析。景区生态系统分析着重景区生态结构分析(即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各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点)、过程分析(分析生态运行过程,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景区内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和作用)和功能分析(分析景区生态系统的资源生产功能和环境服务功能,分析生态环境功能需求以及评价生态系统对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资源态势分析着重景区的资源种类分析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等,尤其是要分析景区特有的旅游资源和海洋资源优势;考虑资源的稀有性和特殊用途,保护稀缺资源,做到用养结合、采补平衡。综合分析的重点是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如淡水资源的供应量和利用量,海洋物种的保有量,海水污染承载能力;其次是生态环境与资源的相关性分析:明确景区生态系统特点和可以利用的生态资源,分析景观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依赖程度和保护要求。

(二)景区生态功能区划阶段

在景区生态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需要提炼出景区生态特征、确立景区的生态保护原则、明确景区生态保护对象。具体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保护对象各不相同。比如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沙质海岸分布有40余列沙丘,最高处达44米,为我国海岸沙丘的最高峰,构成了国内独有的海洋大漠风光;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沙丘、沙堤、泻湖、林带和海洋生物等构成的沙质海岸自然景观及所在海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浙江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海域重要的贝藻类基因库,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海岛海域生态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对象是岛屿及海域生态系统、贝藻类。

景区功能区划分一般以土地合理利用为最终表达形式。海洋是景区开发的主体资源,海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旅游是其主体产业。常见的海洋旅游景区的功能区有:自然保护区、特殊环境、风景旅游区、公园、特殊保护地、特产地、居住区等。生态功能区有明确的界域和明确的功能目标或指标。景区总是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动之中,其功能区划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调整性,以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

(三)景区市场运作阶段

虽然海洋是生物圈中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但现阶段,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往往依托于一些海洋保护区和珊瑚礁生境。在坚持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也能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的总体平衡。遵循旅游开发的原理,进行景区的合理定位、设计和建设,进行品牌建设,有助于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广东省南澳岛于2005年成为中国首个国家4A级海岛生态旅游景区。该岛海上生态游、渔区风情游、风车阵浏览、国际候鸟天堂岛屿观鸟游、搜猎海洋奇观、观看南粤第一道曙光等20多项海上生态游乐项目备受游客青睐,形成独特的南国海岛生态旅游品牌。

2005年,浙江省普陀山风景区以优秀的生态资源、优越的人居环境被联合国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CCC/UN)授予了“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光荣称号,结合宗教旅游资源优势,推进“世界佛教圣地、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

(四)景区动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景区水环境影响评价、景区空气环境影响评价、景区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景区动植物影响评价、景区景观环境影响评价(石强等,2007)。而海洋生态旅游景区所依托的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可以称谓而又很难准确描述的术语。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除潮间带外,一般可以分为浅海带或叫沿岸带和外海带两类生态系统(毛永文,2003)。在现阶段,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多位于浅海带生态系统,即自海岸线起到水深200米以内的全部大陆架,其湾、红树林、沼泽地带等区域较为重要;一些海洋生物的观赏,比如观鲸,需要考虑到远洋海区的生态状况。

第一,景区水体影响评价。其指导依据主要有海水水质标准GB309q、《中国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海洋监测规范HY003.1-HY/T003.10等。

第二,景区物种影响评价。主要关注海洋动物习性改变、生境变化、物种迁移和繁殖能力变化等方面,主要指标有物种数量、多度、性比、年龄比。

第三,景区景观影响评价。斑块、廊道和基质是其主要对象,景区开发项目与风景资源背景之间景观相融性可以用来进行景观影响评价。主要有形态、线形、色彩和质感等。

四、结论

第3篇:海洋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 温泉旅游产品 营销环境 营销对策 贵安温泉

1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营销环境分析

1.1 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简介

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占地400亩,按国家AAAA旅游景区标准兴建,是集会议培训、休闲度假、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花园式温泉养生圣地。度假村坐落于素有中国五大温泉美誉的连江县贵安村,距福州市区28公里(贵新隧道西绕城高速开通后仅12公里),交通便捷,独享优越的地理环境。

度假村项目包括精品温泉酒店、天趣温泉乐园、香屿温泉花田、等高线拓展营、西溪森林公园。建有各式客房200间、水岸七星温泉别墅7栋、温馨浪漫的木制汤屋别墅30套、各种规格的会议厅6间、各具特色的温泉泡池80多个、生机盎然的果园花田100多亩、还配套中餐厅、西餐厅、美容、足浴、购物中心、高空滑梯、射箭场、湖畔烧烤等设施,被授予中国十大温泉休闲基地,是福州少有的综合型温泉度假村,也是距离福州最近的度假村。

1.2 营销经济环境

福建省会城市――福州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第一批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实现了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当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提案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之后,福州的经济又一次实现了腾飞。仅2010年上半年,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74.62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居全省设区市第二位,其中1~4月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66元,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其中,工资性收入6037元,增长10.2%;经营性收入435元,增长20.1%;转移性收入2288元,增长14.6%。数据表明福州人民的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这预示着福州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将逐步提升,生活水平要求也将由原来的温饱向舒适养生发展,这就为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温泉产品营销创造了有利的经济环境。

1.3 营销文化环境

福州的温泉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五代时期就已有利用。地方志中记载,仅在北宋嘉佑年间,福州就有各类用于沐浴、疗疾及养生的“官汤”、“民汤”40多处。“天天来泡汤,身体会健康,日日走西湖,头脑不糊涂,月月买月票,皮肤漂得嫩。”这段顺口溜体现了福州人对温泉的真情赞赏。在福州,温泉给福州人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搭条浴巾,趿双木履,先到大池里“预热”一下,再到“汤头”里浸泡,直至烫得面红耳赤,浑身冒汗,再去竹卧椅上一躺,边与老汤友摆起“龙门阵”,边听一段评话,这是老福州人最惬意不过的事了。福州温泉文化历经时代的变迁,它最直接地反映着人们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随着社会大众对健康的日益重视,温泉更成为人们休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的休闲温泉主题文化抓住温泉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受到了广大“泡友”的欢迎。

1.4 营销政策环境

2010年福州市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福州将继续加大创A级景区力度,全力打造“中国温泉之都”,并力争年内完成“中国温泉之都”创建工作,把温泉游打造成福州特色旅游品牌。此外,福州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市要统一整合地热资源,打造“中国温泉之都”,原先《福州市地下热水(温泉)管理办法》只适用于五区,今后该管理办法将扩展到八县(市)。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届时将成为政府打造“中国温泉之都”,树立温泉品牌的主力军。另外,地处连江县的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在温泉资源的利用上也将受到扩展后管理办法的有力保障。

1.5 营销竞争环境

福州现有上规模温泉主题的旅游度假型酒店5家(连江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永泰御温泉酒店、闽清黄楮林温泉景区、闽清大明谷温泉和永泰龙泉山庄),计划在建的有3家,另外据不完全统计,还有小规模的农家温泉上百家。在数量如此巨大的同行竞争中,想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将面临价格、产品、服务等方面的挑战。

随着2010年福厦高铁的开通,福州至厦门的时间缩短至90分钟,如何抢占广阔的闽南市场又抵御厦门日月谷温泉、翠丰温泉、山海恋温泉等同行的冲击,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又一次面临严峻形势。

1.6 营销自然地理环境

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座落于素有中国五大温泉美誉的连江县潘渡乡,地处福州市区以北,与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接壤,是距离福州最近的温泉旅游度假村,在地理位置上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占据优势。从气候上来看,福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这样的气候所带来的夏季灼热高温和频繁降水,对以露天温泉为主且绿化密集度欠缺的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福州贵安温泉旅游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2.1 营销现状

图1显示,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在2009年4月~9月的月营业额在220万元~300万元之间,平均每月272万元,而冬半年(10月~3月)的月营业额则在380万~600万,平均每月460万元。夏半年(4月~9月)营业额占全年营业额的37.1%,冬半年营业额占全年营业额的62.9%。

从图2中不难发现,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2009年商务会议客户的月营业额在170万元~290万元之间,波动跨幅为120万元。夏半年商务会议客户月平均营业额为188万元,冬半年商务会议客户月平均营业额为218万元,波动跨幅为30万元;而旅游散客客户的月营业额为50万元~310万元,波动跨幅为260万元,夏半年旅游散客客户月平均营业额为85万元,冬半年商务会议客户月平均营业额为241万元,波动跨幅为156万元。夏半年商务会议客户的营业额占冬半年营业额的46.4%,冬半年商务会议客户的营业额占全年营业额的53.6%。夏半年旅游散客客户的营业额占全年营业额的26.1%,冬半年旅游散客客户的营业额占全年营业额的73.9%。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冬、夏两个半年的的营业状况波动较大,其中商务会议客户波动幅度较小,而旅游散客客户数量变化是造成冬、夏两季营业状况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进一步扩大客源,开拓并稳定散客旅游市场,成为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温泉产品营销的关键。

2.2 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温泉产品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市场细分不够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产品的日益丰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同产品的替代机率也大大增加。这一趋势要求在旅游产品营销时必须做好市场细分工作,找到对应的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促销,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对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营销现状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度假村在温泉旅游产品营销过程中,没有充分进行市场分析,只注重了对会议商务客户市场的营销,没有对整体客源市场的结构、旅游者的出游目的、消费能力的高低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导致市场细分不够、削弱了资源的吸引力,进而影响度假村的整体经济效益。

2.2.2营销措施不到位

在网络等各类信息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营销对一个区域旅游开发显得尤为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打好营销这张牌,才能使旅游产品地迅速融入市场、并占领市场。目前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温泉旅游产品的营销措施还不是很到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产品主题不够鲜明,无法形成响亮的营销口号,削弱了宣传的效应;第二,客源对象单一,缺乏市场细分,无法针对各个不同的对象来进行市场推广;第三,对温泉旅游的季节性问题认识不够,忽视了夏季客流量少的现象,投入资金相对较少,从而出现了旺季过旺、淡季更淡的现象;第五,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2.2.3不注重开展品牌营销

福州是中国著名的“温泉之都”,城区市中心就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城内温泉桑拿、温泉酒店林立,城市周边温泉度假村众多,如此之多的温泉休闲场所,没有一定的品牌度和知名度是很难吸引到远距离客流的,特别是福州地区温泉的高密度分布特性,更增加了温泉旅游产品竞争的激烈性。但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目前的温泉旅游产品开发的目标市场仅定义为周边客流,却忽视了长线客流的巨大潜力,也由此放弃了品牌的创立,致使其在众多温泉旅游开发项目中品牌特色不突出,吸引力有限,可持续发展性较低。

3福州贵安温泉旅游产品营销组合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进行市场细分、调整现有的温泉旅游产品营销组合对策,是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实现下一步跨越式大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应针对高端散客旅游市场,根据4Ps营销理论,应采取以下营销对策:

3.1 特色产品营销对策

特色型产品对策,即指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明确企业能提供什么样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去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也就是要解决产品对策问题。它是市场营销组合对策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成功与发展的关键在于特色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以及产品对策正确与否。温泉旅游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了一种较为常见和成熟的休闲旅游产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开发特色产品,在营销中打“特色牌”。

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在温泉旅游产品营销中可以依托毗邻的西溪森林公园和潘渡溪优美的山景、水景、森林、沟谷等自然景观主推“森林野浴温泉旅游产品”。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温泉》诗:“一了相思愿,钱唤水多情;腾腾临浴日,蒸蒸热浪生。浑身爽如酥,怯病妙如神;不慕天池鸟,甘做温泉人。”流露了作者陶醉于沐浴温泉之中,欢愉忘情、乐不思归的心境。岁月沧桑,现代人更懂得生活,更会利用温泉增添生活的乐趣,而森林野浴型温泉旅游产品正迎合了游客的这种需求。

森林野浴型温泉旅游产品营销突出温泉保健、温泉游乐和生态温泉概念,在营销宣传中提出:假日休闲度假游、山地生态体验游、高尚会所享受游、综合商务服务游四大主题和山水社区、温泉之乡、田园风格、生态示范、森林家园、康乐之乡五个特色。

此外,针对夏季旅游散客市场的营销,分析消费者需求层次,从心理需求上抓住消费者热衷于新事物的好奇心理,还可推出“夜泡温泉”的营销概念,利用夜晚温度较低的特点,将泡温泉的时间从白天延长到晚上,更容易为旅游散客所接受。与此同时,酒店更可以温泉为主题,在温泉美食、温泉卖场等方面做文章,在游客泡温泉的同时提供一个夏夜休闲放松的场所。此外在打造“夜泡温泉”概念的同时,还可推出特色的“冰雾温泉”,将原本温度较高的温泉水用物理方法降温后,用特殊的喷头打散在空气中,在泡温泉的同时营造出“冰雾”的气氛。同时,可在原有温泉池组合的基础上选取部分泡池注入低温温泉水,打造出“冷泉”的效果。

3.2 季节化定价对策

每一件产品都能满足消费者某一方面的需求,其价值与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就为心理定价对策的运用提供了基础,企业在定价时可以利用消费者心理因素,有意识地将产品价格定得高些或低些,以满足消费者生理的和心理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多方面需求,通过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偏爱或忠诚,扩大市场销售,获得最大效益。季节化定价对策可建立在心理定价对策的基础上,从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的营销现状出发,在整体营业份额下降的夏季,从价格上做调整;巧妙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降低消费者期望价格与实际价格之差,达到第一层次需求的满意,从而吸引消费者。

3.3 复合型渠道对策

复合型渠道对策是营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企业的营销渠道不断发生新的变革,单一的渠道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针对现状,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可利用自身地理优势,与周围景点、景区合作经营,通过产品的复合,提高吸引力,刺激消费者消费欲望,并给消费者带去一段不一样的温泉度假之旅。例如,与温泉高尔夫球场复合产品温泉高尔夫,吸引高端客户;与寿山漂流景区打造漂流-拓展-温泉线路等。

3.4 全面型促销对策

全面型促销是指企业根据促销的需要,对各种促销方式进行的适当选择和综合编配。促销方式分为人员推销、公共关系、营业推广及广告等,企业对4种促销方式进行适当选择,综合使用,以求达成最好的促销效果。针对现状,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在夏季应增加酒店节假日活动,利用各种节庆活动,产生三天一小节,每周一大节的效果,通过各渠道的广告宣传,增加度假村人气,吸引旅游散客客源;店内则加强营业推广,采取套票、返利等方式吸引消费者二次抵店消费;其次加强销售人员以公关活动对老客户进行维护,对新客户进行挖掘,并在公关活动中以度假村会员卡的赠送和出售提升感情,培养度假村忠诚客户。

4结语

在温泉旅游竞争激烈的今天,温泉旅游企业的发展,除了本身的资源特色以外,营销方式与营销工具的选择至关重要。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村只有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整合传统媒介和网络平台、塑造温泉旅游产品的良好形象、实现特色营销、品牌营销和整体营销策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新宇.森林野浴型温泉旅游休闲时代[J].商务・旅游,2007,(6).

[2] E.Jerome McCarthy.基础营销[M].1960.

第4篇:海洋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tatus of tropical touris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ainan Provice,and compared it with tropical tourist agriculture in Taiwan. It recommended to make full use of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lay rationally 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min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opical agrculture,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of Hainan and cooperation betwen Hainan and Taiwan to further develop Hainan’s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ies.

关键词: 热带;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建议;海南;台湾

Key words: tropical;sightseeing agriculture;development status;suggestion;Hainan;Taiwan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36-02

0引言

海南是中国唯一地处热带的海岛省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热带农业,保存完好的原始热带雨林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业和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两大支柱,随着20世纪70年代观光农业旅游热潮的兴起,海南的旅游产品由最初的滨海观光游览逐步向其他资源型旅游产品发展,其中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形成了森林探险游、乡村游等农业观光产品。尽管海南的农业观光产品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资源利用与保护上亟需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1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1 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丰富, 可开发种类多海南岛天然物种资源非常丰富, 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和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以各类资源为基础,近10年来,海南岛出现了一批如万嘉果园、定安飞禽世界、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东山湖野生动物园、兴隆热带花园、兴隆热带植物园、儋州热带植物园、椰子大观园、金沙岛渔家乐、博鳌海洋世界、椰寨农家乐等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生态教育、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项目, 形成涵盖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养殖观赏园、花卉观赏园、植物园、动物园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观光产业,成为城市周边居民、内陆上岛游客休闲度假的新选择,也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1.2 海南现有观光农业表现形式单一, 缺乏文化深度和游客参与性鲁怀坤在其发表的《观光农业及其发展研究》一文中对观光农业的类型进行了归纳,认为观光农业包括四种类型:农业娱乐型、农场化型、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家乐型。从海南目前对外开放的热带观光农业景点的特征来看,无论是养殖场,还是育种基地,均采用以大面积、规模化、现代化的集约式农业为主,农场化型和高科技示范园类型, 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与我国其他内地省份所见到的设施农业并无二异。单一的观光农业表现形式未能真正体现海南独特的、在我国大陆任何地方均体验不到的热带田园风光的资源优势。另外,从市场接受模式来看,海南现有的农业观光景点仍以走马观花的观光为主,无论是散客还是团队,在景区内的活动均以游览、听从讲解为主,极少有景点配合互动性的活动,让游客参与到农业活动中来,切实地让游客感受海南传统或现代农业产品的生产、耕作过程。

1.3 海南农业生态保护意识普遍较低,农业资源保护力度不足也制约了海南农业旅游的发展农业景观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重特征。发展观光农业应重视农业景观的建设、改善和塑造, 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观光和旅游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据有关资料统计,海南每年被海水侵蚀和沙化的土地面积达1000km2,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土地贫瘠化现象严重。土地退化已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海南是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省份,全岛开发的文明生态村建设也卓有成效,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蜚声岛内外。但是,在这些光环之下隐藏着的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尤其在海南农村,水污染问题突出。在工业、城市的污染备受关注的同时,海南这个尽享田园美景的农业大省的农村的污染问题却无人关注,且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对应环境污染的措施。

1.4 海南观光农业的发展缺乏政府关注与支持1999 年海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制定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在2002-2006年的五年间,创建文明生态村10349个,到2008年共创建13261个文明生态村,达到自然村总数的72%。经过六年的建设,海南目前已基本形成生态文明村在全岛开花,但除了整饬环境、种花种草、修路修房之外,海南农村和农民究竟要如何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却未见更多相应的政府政策引导。直至2007年7月4 日,南海网上才有首例关于生态文明村被整合包装形成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相关报道。

2台湾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概况

台湾与海南同属亚热带海岛,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和农业资源,但在观光农业的发展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2.1 政府通过立法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农委会、农会共同辅导建立休闲农业基础,推动休闲农业产业良性发展台湾是我国最先发展观光农业的地区。1970 年台北市在木栅区指南里组织了53户茶农,推出“木栅观光茶园”,开启观光农园的先河。1989年4月台湾“行政院农委会”举办第1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 确定“休闲农业”名称,并于2000年通过立法界定休闲农业概念, 在2002 年立法将休闲农业纳入产业规划,通过休闲农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制定,保证了休闲农场、农庄、农园依照法律法规从事生产运作, 避免了盲目无序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盈利的可能性和保障了游客的权益。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与义务之下,针对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台湾农委会、农会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培训和规划。

2.2 台湾休闲农业数量多, 类型多样化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台湾参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单位数量众多,根据农业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已核发29家休闲农场经营许可登记证、准予筹设休闲农场214家(其中44家为综合型、170家为农业经营体验型)、核准划定48处休闲农业区,辅导145处休闲农渔园区。类型涵盖了休闲农场、森林游乐园、休闲渔场、休闲牧场、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民宿、休闲农业区等13种类型,辐射了教育、娱乐、观光、生产、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其品种非常丰富,可满足游客吃、住、游、购、娱、学等方面的需求。

2.3 台湾休闲农业以当地居民经营的中小型规模为主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主要以各地农业人口经营的中小型农场为主。有资料显示: 两人经营的农场最多,有255家,占23.12%;三人经营的农场202家,占18.13%;土地规模在0.5~3.0km2的农场达589家,占总数的53.50%;3~10km2的农场达249家,占总数的22.60%。投资额不足100 万元新台币的休闲农场有153家,占13.90%;投资额100~500万元新台币的农场最多,有423家,占38.40%;投资额500~1 000万元新台币的有218家,占19.80%。

2.4 在多年发展与研究的基础上,台湾休闲农业已有相关理论对其发展进行支持与引导休闲农业的起点较低,且技术含量不高,有的雷同于普通的农业生产,有的类似于城市公园,如没有相关的理论引导与支持极易使其方向发生偏离。在台湾多年的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台湾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休闲农业的内涵、功能、休闲农业的设计理念等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形成了相应的休闲农业美学、景观学、园林学、经济学、管理学、消费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等各方面的理论,为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相关建议

海南有着如此优越的热带农业资源条件,却未能产生与之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究其根源是未能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特色,未形成优质的热带观光农业特色精品。

3.1 充分利用海南热带农业科技优势, 打造高科技热带农业观光品牌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确保了海南的热带农业科学研究在其所涉及的养殖、种植、加工、林业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尤其是近几年来,海南省热带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来自科技的推动。如能充分利用这些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通过适当形式将其开放给公众, 不仅能让游客了解到海南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也势将成为独具特色的高科技热带农业观光产品,形成海南热带农业的科技窗口。

3.2 合理规划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区域,利用区域优势树立各地不同观光农业特色海南热带高效农业资源在我国不仅是独特的,也是立体的。纵观海南目前的观光农业项目,其内容与形式基本雷同,要避免重复建设、“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窘境就应充分利用资源的独特性,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控制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同时,在项目建设规划之初就应注意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并使之互相搭配,互相补充,避免相互竞争;要增加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件服务素质,使各区域农业发展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形成旅游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区域。

3.3 深度挖掘海南热带农业文化内涵,全方位、多形式表现海南热带观光农业特色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产业,在观光游览过程中,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已无法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具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与民族色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

3.4 加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保护,创造优美农村景观观光农业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以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因此,保护农业资源、保护农村生态、保护农民生存环境就是保存观光农业的发展基础。只有时时处处将农业资源保护置于首位,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农村景观,提升海南热带观光农业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3.5 加强琼台合作,借鉴台湾先进的休闲农业扶持、推广、管理经验,发展海南热带观光农业海南和台湾是中国两大海岛,在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上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海南的观光农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避免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等方面会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可充分借鉴台湾的相关经验,引入台湾的一些管理理念、运作模式,根据海南的市场环境、产品特性加以融合,形成适合海南自身环境的产品,将有助于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4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收入和闲暇时间不断增加,对休闲项目需求不断扩张,海南依托其独一无二观光农业资源在旅游市场上将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尽管海南的热带观光农业起步晚、基础差,但这一新兴的旅游形式已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如依托琼台合作的良好基础,引进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在规划、建设、经营、推广、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同时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资源、根据本地区资源特色、功能作用开发多种适合本区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做到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民众和旅客提供更好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和商业服务,那么就一定可以保障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实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南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海南百科全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