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背诵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高中历史背诵的方法和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背诵的方法和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背诵的方法和技巧

第1篇:高中历史背诵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从来不质疑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质疑历史知识,学生就不能从历史知识中生成自己的知识,本次研究说明了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历史教学;质疑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质疑历史知识,学生就不能从历史知识中生成自己的知识,即学生难以从自我的视角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选择有争议的议题,引导学生质疑历史问题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从来不质疑问题,他们仅仅只会机械的记忆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或背诵历史课本中的知识,这些学生不能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如果学生不会质疑问题,教师就难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层次。这些历史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要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开始学会质疑问题呢?”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可以从给学生一些具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以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有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某人提出的一个观点:“在秦始皇以前,中国人是很敬畏‘天’的,这一点在人们尊重周天子的行动上反应出来,整个周王朝持续了800年,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末世几位君主都资质平庸,毫无才能,对社会也无建树。可是人们没有想过废除周天子,这是对‘天道’最后的一丝敬畏,代表人们做任何事情要有底线,要有顾忌。可是秦始皇打破了这一点,秦始皇用武力夺取了周天子的权力,表示只要拥有实力,便可以不畏天神,只要握有实权者愿意,就可以用人的意志代表天的意志。秦始皇的统治可以一时兴盛,可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文明破坏却是致命的。”过去学生在学习秦朝的知识时,一般只听说过秦始皇一生有功也有过,比如学生们听说过秦始皇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化的封建社会,这种封建社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他是有功的;而他统治的方式比较残暴,这是他的历史过错,而这一历史过错仅仅只是统治方法的错误。这一名教师提出了过去学生从未听说过的新观点,让学生感觉到特别新奇,于是学生开始质疑,到底哪种说法说得对?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用历史视频、历史画册、历史故事、历史问题等把学生引导学生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到值得质疑的问题,这是高中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历史能力的第一步。

二、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给予学生质疑学习平台

当学生找到了值得质疑的问题以后,如果学生发现老师不允许他们质疑问题,或者不鼓励他们质疑问题,学生就不愿意继续质疑问题。为了让学生愿意质疑问题,历史教师要为学生一个质疑的平台。依然以那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这一名历史教师为学生讲述了全面否定秦始皇的观点以后,学生开始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全面批评秦始皇?难道秦始皇就没有一点历史贡献吗?”这一名教师继续说,这个人之所以全面的否定秦始皇,是因为他认为周天子用武力了殷商以后不敢对殷商不敬,周朝的天子历史都只敢称“王”,而不敢称至尊,这便是对“天道”的敬畏。自从秦始皇以暴力奈得至尊的权力以后,人们便不再敬畏过去的天理法则,人们开始见样学样,认为只要拥有武力便可以成为天子。秦始皇便是用这种暴力夺得了至尊之位,尔后被暴力。以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一代一代,武力夺取至尊位的循环。这一名教师引导学生开始思索,主流的秦始皇有功有过的观点正确,还是秦始皇毁灭了中国的传统观点正确?教师给予学生五分钟讨论的时间,五分钟后,学生要提出自己的立场,然后应用辩论会的方法讨论各自的观点。当高中教师给予学生探讨式的交流平台、辨论会式的交流平台时,学生便能了解教师鼓励他们提出质疑,此时学生就会愿意大胆思考,小心求证,提出自己的质疑。

三、教给学生质疑技巧,鼓励学生理性讨论问题

当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质疑,愿意交流自己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技巧,让学生从质疑规则中了解应当如何学习历史知识。依然以那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那一名历史教师根据学生的立场,把学生分为正方及反方,其中支持秦始皇毁灭了中华文明根本的观点为正方,质疑这一观点的为反方。学生们要在同一立场的成员中选择四名辩手。这名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四名辩手的素质要求分别为:一辩要思想宏观,不管别人提出了怎样的质疑,都能从宏观的视角站稳自己的观点;二辩要思维开阔,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三辩要求情感丰富,能够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影响他人;四辩要逻辑清晰,能够抓住本方陈述的关键,作出简练、明晰的结辩词。这名教师应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了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只学会质疑还是不够的,他们必须有宏观看问题的视野、广阔的思路、丰富的情感、清晰的逻辑,只有应用这种方法质疑问题,才能够从质疑问题的过程中吸收历史知识。

总结

历史教师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思考问题、交流问题。本次研究说明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作者:郑华兰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历史学科教育硕士

【参考文献】

[1]王柳宁.关于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几个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5.

第2篇:高中历史背诵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人文精神 培育策略

“读史使人明智”,所以,学习历史知识对高中生来说着实重要。现阶段,在历史课堂中培育人文精神则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所以一线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培育人文精神,并用人文精神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取向,进而帮助高中生建立健康的人格。那么应该怎样去培育这种人文精神呢?笔者结合平时实践及思考在此浓缩成以下几点:

一、营造人文精神教学环境

历史学科虽然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但是高中生往往会因为历史学科知识点的无系统性和复杂性降低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进一步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成为该阶段历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解决现阶段他们存在的心理等问题。

在营造人文精神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自由观念赋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让学生自发的思考和探究,同时作为历史教师还应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更应该尊重他们所提出的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指导他们从学习过程中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技巧,进而在增强自身学习热情的前提下提升学习效果。同时,为了营造较为和谐的人文精神教学环境,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支持下,学生才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文精神培育的教学目标,让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人文精神的内涵。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打破现有教学模式中的条条框框,在尊重学生地位的前提下构建一种较为欢快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领悟人文精神,最终有益于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强调人文精神教学主题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点的复杂性和无系统性,高中历史课本中表面的知识联系性较弱,需要高中生通过自主预习、质疑和教师讲解、指导才能增强知识的联系度。但作为历史教师不能单纯地按照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只是照搬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分散性的知识灌输到学生脑海中,是无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因此,历史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结合当下教学计划和调整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符合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高中生的学习心理。

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很容易因为历史知识的枯燥乏味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历史教师需要强调人文精神教学的主题,指导学生挖掘历史知识中蕴含的魅力,把枯燥繁琐的历史知识赋予时代的内涵,防止把历史教学演变成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忽略该课程应呈现的人文精神。为了更好的达到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思维,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围绕人文精神教学专题进行辩论,就生活中发生的某个实践,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阐述的过程中指出人文精神的体现。可以把人文精神的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的概念,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历史知识。在具体的“孔子的思想在时下有无价值”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班级人员划分为两组,一组持支持的态度,一组持反对的态度,通过课堂辩论,可以让学生从其他角度加深对历史史实的印象,从而明确孔子思想的现实价值,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三、开展人文精神实践活动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自主将具体知识加以应用及处理好实际问题。因此,历史教师需要把历史知识还原到生活实际当中,通过开展具体的人文精神实践活动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这样既可以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又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悟历史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自身探究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组织社会调研,让学生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历史名城等形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模拟经营社会活动,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且典型的朝代,并根据朝代把班级学生划分为小组,然后再进一步的思考探究,进而深挖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比如《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教师就可以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将班级分成两组,一小组学生模拟唐朝时期的经营方式进行经营,另一小组可以模拟宋朝时期的经营方式进行经营,然后让学生思考下唐宋时期经营活动有什么明显的变化等等。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历史场景,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到历史知识,还可以让他们体验到对明显朝代商业发展特点的理解与掌握,更能较好的呈现出这些朝代所表现的人文精神。

总之,历史教师需要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由此让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晓平. 浅析高中历史课堂人文精神的渗透[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5):12-13.

第3篇:高中历史背诵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以生为本 高中历史 认知规律 互动生成

高中的历史已经走过了初中学习历史故事的阶段,它需要我们经过学习掌握和分析出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的方法和技能。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们对于传统的历史教学工作仍然停留在让学生背诵条文的原始阶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加不能够让学生通过体验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近些年以来对于文科的考试也越来越侧重对历史的分析和解读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能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合情合理的问题和具备针对性的诱导方案,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后能够认真的进行思考、师生之前、同学之间友好的互动和多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共同探讨知识点,这样能够较好的去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历史教学中的经验对生本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们在互动学习中体验生成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明确三维目标,实现有的放矢

要切实可行的做到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生成互动中来,我们教师首先就要给他们明确三维目标,这样才能够让老师和同学双方之间做到有的放矢,明确出每一步我们应该怎样的去分析和如何展开讨论,怎样才能为下一步做较好的铺垫工作。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也是我们传播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我们要有针对性挖掘出教材中的情境进而来引导学生们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比如,在教学“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内容时,我们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明确的列出三维目标:①知识目标: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能够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发生的时间、历史背景及标志性的重要事件等基础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强化学生形象生动的认知,我们教师此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形式,给学生们一种直观清晰的画面展示;②过程与方法:以教材为媒介,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择如下几种方式进行引导:A.历史场景再现法:穿越参观第一届世博会,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图片比较法思考法:中国和英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深刻思考两国发展道路相差甚远的原因;C.视频观察法:截取《大国崛起》视频思考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等。最后让学生通过互动讨论深化认知;③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好学精神、科学技术创新意识等等方面的价值观和情感……这样设置的三维目标,都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明确了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我们将要学到些什么,又该怎样的去学,为接下来的互动课堂奠定基础。

二、巧设关键问题,启发深入探究

如果没有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在阅读和自主学习历史知识时可能会有许多的知识细节注意不到,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重难点知识不知该如何的下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在关键知识环节上设置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的思考,进而完成更为深层次的探究和理解。

在这里我还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细节的深入认知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下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比如:第一,为什么英国会最先开始工业革命活动?这样通过该问题的提出我们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去深入分析和理解工业革命生成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条件;第二,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都有哪些重大或具备经典性的发明开创和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同时代的英国和中国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这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和认知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特征上的细节问题,并通过纵横分析比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显著差别;第三,工业革命各个历史环节上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相互促进作用?他们都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处,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探寻历史的规律。

这样设置出的问题,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层层的引导,还可以有效的防止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浅尝辄止,引导他们仔细认真的展开阅读和不断深入的挖掘教材中所包涵的知识和信息,继而通过探究和思考将知识链接生成脉络。

三、设置小组学习,多边互动交流

教师、学生和知识是课堂三要素。为了让这三个要素互动起来,我们就可以借助上面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组内同质,组间异质”为原则搭配出一个由5人左右组成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来承担相应的探究内容。这样的设置方式有很强的互动性,也很容易激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在共同的探索体验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拓展问题的广度和深入。

面对探索的共同问题,组长还可以根据组员的特长将学习任务分配,然后针对开放性的重点问题实行共同的分析和探讨。具体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互动的方式讨论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影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1)生产方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2)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发挥重要作用;(3)国际格局。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合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敢于贡献自己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1+1>2”的互动交流效果,在知识面的同事也扩散了新的学习方法和思考角度,在互动中完成知识的有效融合,同时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具体思考和体验养成良好的历史探究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四、开展阅读练习,提升理解技巧

材料阅读分析是近些年历史高考的重点,其实也是考查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学们要能通过材料描述发现并提取有效的历史因素,寻找其中的历史线索和规律。

这里还以“工业革命”学习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我们在学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可以用多媒体让同学们看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背景视频和对比数据,然后让同学们判断和分析,有怎样相同的历史条件,和怎样不同的历史背景,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通过这样的材料整合、分析,可以有效锻炼同学们总结知识,分析历史规律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上文是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生本课堂以互动完成学生体验认知的分析与理解。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传统历史的记时间,说故事的守旧方法,要先给学生明确三维目标,然后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吸引他们参与到知识互动中来。通过合作学习和互动讨论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掌握解题技巧”的学习体验,最终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中历史背诵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历史;讲评课;有效性

一、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

高三课堂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试卷评讲,但目前历史试卷讲评教学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照本宣科,只对答案。这使一些学生对一些选择题、材料题等根本无法理解,更谈不上对评讲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了。

第二,逐题讲评。一份试卷要花两三个课时才能评讲完。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浪费了大多数学生时间也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第三,重点评讲,就题讲题。没有解题思路的引导,没有审题技术的培养,没有解题技巧的指导,学生不能触类旁通。

第四,依分讲题。对客观题的认识存在表面化的看法,认为学生“做对”就是“会做”,忽视了做题中的偶然性因素,使学生养成了“猜”的习惯。

第五,不对评讲效果进行巩固,不对试题进行拓展和变式训练,容易产生思维僵化。

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还会影响考试的效果乃至整个复习备考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我们探索、研究的首要任务。

二、如何提高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课前准备

想上好试卷讲评课,必须提前完成两大任务:一是及时认真批阅试卷,二是做好试卷分析,这是上好讲评课的两大必备前提。

1.认真批阅试卷

现行高中历史试卷主要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客观题的答案比较唯一,容易批阅。但批阅主观题要相当慎重。

首先要尽可能统一评分标准,给分客观,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使其产生委屈感,认为老师不公平,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其次因为目前高考对主观题的批阅是踩点给分,所以批阅时不能简单地打“勾”“叉”,或直接打个分数,而应该把学生的得分点用红笔划下来,并给出分值;同时尽可能地在每个同学的试卷上写下批语,如“没有读懂题目,答非所问”、 “思维定势,没有充分利用材料”、“答案过于白话,请用历史专业术语”等。这样既有利于老师分析学生错误原因,有针对性地讲评,同时又利于学生拿到试卷后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反思自己的解题情况和解答时存在的缺陷,从而使师生达到共识。

2.做好试卷分析

试卷批阅完成后,接下来就要认真分析试卷。教师应当吃透考题内容,明确考点,分析试题涉及到哪些课本内容,相关问题可以进行怎样的变化和拓展;试卷的重心是什么,是培养学生能力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试卷的线索是什么,是考查文明史观还是整体史观,是考中外横向联系还是纵向联系;题型有哪些类别;分数分布如何;在试题的难易度上,区分这些题目各占试卷分数的多少。其次要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如每道题的正答率、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学生答题中的常见错误、失分较多的题型等。只有这样,老师讲评时才知道重点应该讲哪些题目,哪些题目可以不用讲,哪些知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应该再巩固。

以上工作完成后,立即将答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订正,并最好将自己暂时没有弄明白的题在题号上作标记。

(二)教学过程

1.概括总评、明确目标。教师用5分钟时间将考试结果,即分析出的试卷难度、区分度以及得分分布情况向全体学生公布,使每位学生既了解全班同学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又明确自己的成绩与别人的差距。指出本次考试所暴露的主要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明确了讲评的目标方向,调动了学生矫正弥补学习的热情和积极参与教学的意愿。

2.学生个人独立解决问题。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参照课本、笔记、错题本等方式自己独立地解决习题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审题、信息提取、知识的记忆、识图等方面存在问题而出错的题目,一般可以通过本环节自己解决。)

3.同位或前后位讨论解决一些还模糊和较难的问题。在这期间教师要在教室走动,随时注意倾听学生讨论不懂问题的侧重点,并且自己要主动随机询问学生讨论得情况。结合阅卷最终就可以掌握最需要讲解的问题,从而加强了讲解题的针对性。

4.点拨启发、补救矫正。根据批改情况结合刚才询问学生仍感觉比较难的地方确定出要讲解的题目,切记有些题目要拓展、总结和举一反三,并且最好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必要的提问、背诵。这样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始终在课堂上保持参与的态度,调动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课后反思

一张试卷讲评完,老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反思。

第5篇:高中历史背诵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师道德规范;为人师表;协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18-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为人师者,没有道德是比没有知识更为可怕的。"新的时期,教师肩膀上的教学职责日益重大,不仔细解读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很难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很难克服职业倦怠感。换言之,在教学之余,教师有必要一遍遍重温道德规范,始终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

1.始终忠诚于教育事业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忠诚于教育事业,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起点,更是一个教师获取别人尊重的前提。"近年来,心理学上有关职业倦怠感的讨论不绝于耳。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教师也不例外。不少教师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热情反而逐渐降低,有的甚至怀疑自己的岗位是不是真正有意义。出现这些情况,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当我们的职业倦怠感产生的时候,我们要明白,我们的每一点倦怠都有可能影响几名甚至几十名学生的历史学习,而这些也许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影响。所以,我们必须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重焕教学的激情。其中,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不断督促自己始终忠于教育事业。只有忠于我们的教学岗位,忠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才会感受到教学的源源不断的激情,才会体会到教学过程的美好与乐趣。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历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尝试更加喜爱我们的历史知识。否则的话,教师自己讲历史知识都讲烦了,又怎么能激发学生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呢。综上所述,只有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才有职业前景;始终热爱三尺讲台的教师,才有资格说自己是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

2.坚持无私地传授知识

唐代大文豪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是传递知识,然而,教师与教师之间,传递知识的程度与水平也是有差异的。比如说,有的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精心讲解好之后,还会给学生迁移一些有关的课外知识,或者是懂得换个角度重新解释问题、阐发观点。但是,另外一些历史教师则是草草讲了书本上的知识就万事大吉了,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也爱理不理。这些教师这样做,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教师本身没有迁移拓展知识的意识,本身的教学功底还是浅薄。二是有的教师也知道传递完整知识的必要性,但是其为了谋利赚钱,专门挑选课下的时间开设辅导班,收费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全面的历史知识。而课上,教师往往是敷衍了事。毫无疑问,这种教师根本就没有坚持无私地传授知识这一道德规范,毫不夸张地说,是一种无德的教学行为。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无私地传递知识、传授技巧。要知道,教学不是做生意,教师也不是生意人,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良心活。我们只有无私的传递知识,才对得起我们的学生,对得起我们"心灵工程师"的这个称号。我认为,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教师必须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要坚持把自己的全部学识尽可能传递给学生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学生们学习好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学习的技巧。

3.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毫无疑问,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们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必要的。就拿我们历史教学来说,教师想要启发学生们形成客观理性的史学观点,就必须给学生们做出好的示范和榜样。如果教师都在质疑着历史上的伟人,给学生们传递着某种负能量,那么学生的史学观点就不可能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发展,学生看待历史这门课程时也不会全面与客观。

比如说,在讲解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我们想要激发学生们认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共鸣,那么我们就要更多的表达自己对古代劳动人民的钦佩之情,学生被教师的钦佩之情感染,他们的那种真实的情感自然就流露出来了。再比如说,我们强调学生们踏踏实实记熟有关的历史重点。那么,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不能总是照着课本念,要实现将有关的知识一遍遍背诵直至娴熟。这样学生被教师的教学风采打动,他们也会更加用心地记忆历史知识。总之,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我们必须时刻铭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道德规范,尽可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努力成为学生们实实在在的榜样。

4.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每一名教师的教学职业生涯中,任何一个进步的获得都与集体的力量分不开,这一点早已是广大教师的共识。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不仅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源泉,更是教师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之一。换言之,一个不懂得融入集体之中的教师,进步的空间是有限的。那么,教师怎样才可以在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方面做到最好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师这个集体中的定位。在团队中,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都是不同的,明确自己的定位是我们真正融入集体的关键。一般而言,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定位就最好与优势有关。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师集体的一系列活动。当学校组织历史类主题活动的时候,我们要积极参与进去,积极为活动出谋划策,为活动的顺利进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再次,我们遇到教学问题的时候,要主动与同事寻求帮助。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遇到教学上的难题时,与身边的同事积极交流,问题一般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说,讲解到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时候,针对其利弊有时很难总结得清楚,总结不清楚,就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所以,我们教师要时常和同事进行切磋辩论,从而可以更加全面的、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最后,在集体需要的时候,要不遗余力的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当团队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清楚自己是团队中的一份子,及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既是我们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的体现,也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途径。总之,一个人的力量与智慧终究是有限的,只有融入到集体中,我们的价值才会凸显、我们的教学生涯才会充实、我们的教学艺术才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