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

博物馆数字化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物馆数字化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博物馆数字化技术

第1篇: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虚拟技术;展示;互动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以展示历史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为主,主要介绍30亿年来辽宁“十大古生物群”。现设8个展厅16个展区,由第3厅开始大量展示30亿年来“辽宁十大古生物群”。包括鞍山群早期生命、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辽宁的古人类等。第4厅为整馆特色厅陈列的是世界著名的“热河生物群”标本,包括一亿多年前辽西的“恐龙王国”、“古鸟世界”、“花的摇篮”等。第8厅是气势磅礴的“辽宁大型恐龙厅”。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多为传统博物馆展示和陈列,除第六厅互动科普厅和个别展厅采用了虚拟和数字化展陈技术外,大部分展厅以静态图形和标本展示为主。

展厅实物展示虽然是藏品展示的主要方式,但存在诸多不便。例如展览受场地大小限制,展览展品更换费力;针对古生物展览中的一些年代久远、易氧化变质的展品,如植物种子、动物羽毛,不适宜长期展出或者不适宜展出;实物展示缺乏灵活性,尤其对于科普性质的内容,不能很好的完成与观者的良性互动。因此,为了弥补传统实物展示的局限,采用虚拟技术实现的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改造尤为重要。经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数据分析,本人认为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可进行一下数字技术方便的展示改造:

1.参观过程的“个性化指定”

通过数字交互技术实现古生物博物馆参观过程的“个性化指定”。即参观者在自然博物馆展厅中使用数字化智能系统进行参观时,计算机系统会根据参观者所需求的个性化、使用的趣味性以及感知性等多方面考虑,提供一套多风格适合参观者个性化特点的展示参观方案,充分调动参观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强调参观者融入展览中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在系统界面设计上采用一套高级交互性智能界面设计。如,中国台湾国立暨南国家大学提出了一个XSL(ExtensiblestyleshectLanguage:可扩展样式语言)的多展示框架,根据参观者的个性化特点选择适当的XSL展示方式,构成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不同喜好参观者的展示参观系统。

2.数字化“扩增空间展示”

利用混合现实技术,将虚拟展示空间与实体展示的空间结合,提供展品的全方位信息,参观者可配戴使用区域定位系统、头盔、立体眼镜等装置观看,用激光指示器指向展品,进入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信息内容,触摸感兴趣的展品,获取各种额外信息,如特色展厅第4厅展出的主题为“花的王国”的部分可添加加强现实技术,通过对植物生长环境的虚拟呈现,实现参观者与植物之间的互动与接触,通过头盔和立体眼镜的配合完成植物的短期迅速生长,对解决古生物博物馆实体空间展示所缺乏的灵活性和其中的虚拟空间展示中丧失情感等缺陷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另外地面互动投影技术也可在此展厅中增设,通过多媒体互动投影技术,实现大场景,配合风、花丛、水流声效,令参观者走入其中,置身植物海洋。

3. 三维场景深度复原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已经采用了三维场景复原与漫游技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结合实景人物拍摄的手法,实现多角度空间的古地球环境虚拟介绍,包括空中鸟瞰等角度展示环境,再带着参观者着眼细节以动态的形式讲述,地点标注显示等等。

4.多幕投影与三维跟踪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第8厅展示的是辽宁代表性的恐龙骨骼标本,可结合多幕投影和三维数字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展示改造,可为参观者配备三维空间跟踪定位器、数据头盔、立体眼镜和数据手套,运用互动手段丰富展览内容的形式解读侏罗纪年代地球上的奇异自然景观,以及辽宁地区代表性的恐龙品种,通过系统声音识别系统模拟恐龙叫声,通过喷水装置产生瀑布水花溅到身上的触觉感受。运用数字手套对看到的恐龙进行点击,可以详细观察到任何一种恐龙的生活习性。另外可同时使用幻影成像、多幕场景自动转换技术,将现有场景与前景中的仿真环境有机结合,利用光电、音效模拟虚拟场景,针对大量动物、人物可使用多场景多幕剧来表现,其中,不同场景的转换是由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完成,在表演时可根据剧情自动转换,并可观察到在不同分配方案情况下的恐龙演化、灭绝情况,还原一个逼真的侏罗纪世界。

5. 增设留言签名系统

在参观完后,参观者可在此系统前签名留念,参观者在手写屏上书写留言并保存后,留言内容可同步输出显示在大屏幕上,大屏幕可同时显示最近的四个留言内容,留言内容按照上下左右的顺序依次排列,当有新的留言内容保存后,将替换当前大屏幕显示留言中最早的一个留。另外此设备还具备新建留言、书写留言、选择笔触、选择颜色、笔画粗细、清除留言、保存留言等功能。

虚拟数字与互动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展示与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辽宁地区古生物资源丰富,针对地区特点设计师可恰当选择数字化展示的表现方式,进而使博物馆数字化展示陈列方法更为多样和有效,提升创新性的同时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得以更新与改善。另一方面加大展示陈列方式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的力度,才能使展览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充分协调发展,更大的实现博物馆自身价值与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跃生,浅谈360度全景摄影技术在数字化虚拟博物馆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4(10)。

[2]. 张妮佳;;VRML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01)。

第2篇: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展览;博物馆;三维立体;虚拟成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6-0074-02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是利用三维立体成像[ 1 ]和模拟现实等技术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得到广泛应用,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展览要受到展览空间和时间等的限制,并且利用先进技术动态地呈现展品,结合触摸控制技术,增强了观众与展览的互动,方便观众对展览的选择和意见反馈。信息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新兴信息技术被应用于生活中各个领域,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也因为互联网行业的影响而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简化了信息传播途径,给文化传播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博物馆通过展览各种具有特定价值和文化标志的物品来传播某种文化,不仅传播方式直接,而且直观的感受更给参观展览的游客带来不一样的影响。而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的运用,使博物馆的展览不再受到展览地点大小,展示时间长短和游客参观展览中各种限制的影响。由于数字化展览的方便快捷,使得博物馆的展览及其文化产品与观众的交流更为方便。但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必然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析。

1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简介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即应用三维成像技术,模拟现实技术,图像立体展示以及各种特效将博物馆的现实场景在网络上展示出来,使得老式的实地博物馆能够用更加新颖而生动的形式展示,并且可以与观众进行互动。博物馆的展览可以不受到地域,时间和环境天气等的影响,其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使得观众对博物馆的相关文化更有了解兴趣,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在更大的范围、更长的时间段、进行更直观全面,体验更佳的展览。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可以对博物馆内的资源进行逼真重现,并且运用先进技术使其更加生动,更具有可观赏性。此外,还能对具有科技教育性质的博物馆进行专家讲座和多媒体技术教学,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发挥得更好。与此同时,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具有与观众的互动功能,观众可以通过留言和发表相关帖子对博物馆进行评论和提出意见,使更多的人能参与到博物馆展览中来,使我国优秀文化得到更为方便且广泛的传播。

2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优点

2.1 限制减少,展览便捷

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技术由于存在展览地点选择,展览空间大小和展览时间长短等的限制,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人们的更高要求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应运而生,不仅使得展览更加不受限制更加便捷,而且大大提高了展览信息量。与此同时,由于不受展览空间大小和时间长短的限制,博物馆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而且由于数字化展览的生动有趣,使参观博物馆不再枯燥,人们对学习博物馆相应的文化更有兴趣,利于文化传播和学习。

2.2 互动增强,选择多样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相比传统的博物馆展览,与观众的互动性更高,观众的选择也更多元化,由于不受参观地点和时间的制约,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观项目和参观方式。这也是一个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信息的飞跃,尤其是数字化展览可以从不同方位和不同视角,通过不同方式对所展览的物品进行观察和研究,能够很好地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积极性。此外,根据网络互动,博物馆可以更加方便地接受观众的意见和评价,做出改进,使数字化展览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2.3 动态展示,全面感受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利用三维成像技术和特种效果,能够从不同方位和角度展示物品,并且能展示物品内部结构,使观众能更好地了解所展示物品的整体构型。同时,能够动态地展示物品,利用多媒体和三维成像可以将物品的产地环境,生长过程和制作过程以及工艺流程很好地表现出来。对于乐器类物品,还可以通过特效将物品的演奏声音展示出来,在感官上增强对物品的了解,而且由于无需真正地弹奏乐器,也更好地保护了所展示物品,加强了博物馆的展览互动效果。

3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在博物馆中的主要应用

3.1 全方位长时间呈现展品

数字化展览利用先进的巨幕投影技术可以对展品进行各种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巨幕投影[ 2 ]即通过多个投影的组合展示物品,比传统的投影技术更先进而实用,能够展示的空间更宽广,内容更多,能展示的物品尺寸也更大,并且随着投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巨幕投影技术能更加清晰地呈现物品,为观众呈现宽阔视野并且画面丰富生动的展览。

同时,利用先进的光线和声音处理技术,能够调整所要展示物品的色泽,亮度等,使展览更接近于真实且高清。传统的博物馆展览由于受到展览空间和时间等的限制,不能长时间展示附带声音的展品,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物品也不易展示,但是利用巨幕投影技术就可方便快捷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结合先进技术,将展品,观众和声音融合在一起,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加强了博物馆展览效果。

3.2 通过触摸控制体验互动

触摸控制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手指触摸的识别,控制和处理,由观众自己选择所要参观的展览,并且对展品进行更直观的观察和接触,甚至可以将展品资料下载收藏。其中所用到的数字化技术包括光学感应处理,红外线等,当观众对数字展示屏幕进行触碰,可以选择不同的展示页面,放大或缩小展品成像。并且利用数字化展览的快捷和超大容量存储,可以将展品进行互相关联,在一种展品旁设置链接,与相同风格的展品联系起来,方便观众参观,同时也利于将各种展品分门别类。

此外,通过触摸控制可以方便观众留下评论和改进意见,收集观众反馈,将数字化展览技术不断完善。

3.3 通过数字成像模拟真实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本质上就是利用各种虚拟成像技术和特种效果技术[ 3 ],模拟真实的展览场景,通过融入声音,光线,甚至是触感来使效果更加真实。同时,利用展示屏幕的触摸控制功能,实现观众与展览的互动,尤其是在一些有关天文知识的展览中,利用虚拟成像技术,和特制屏幕,能够实现全方位模拟,可以使观众感受真正的天河浩瀚,星辰璀璨。可以在具有科技教育性质的博物馆进行专家讲座和多媒体技术教学,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发挥地更好。

此外,对于具有一定历史的展品,通过虚拟成像和巨幕投影可以生动地模拟古代时期的真实生活场景,尤其是行人车马和热闹集市,使观众有恍如隔世之感。同时,对于具有特殊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的物品可以播放相关短片,通过三维立体技术展示其生长过程,场景宏大壮观,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展品都可以得到很好地展示。

4 结论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是随着互联网行业发展而兴起的事物,因其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展览要受到展览空间和时间等的限制,并且具有利用先进技术动态地呈现展品,结合触摸控制技术,增强观众与展览的互动,方便观众对展览的选择和意见反馈等优点,在博物馆展览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且随着互联网网络行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传统博物馆的展示陈列方式必将受到更大的挑战,而数字化展览和展示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为观众提供更佳的感官体验,并且顺应了社会潮流,必将得到更高水平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涛.数字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6(17):104,137.

第3篇: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建设 博物馆 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时代,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博物馆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能够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就成为了必然要求。

一、数字化概述

电子信息系统中有一种数字信号,具有易于控制、便于加工和集成的特点,抗干扰能力极强。这是因为,计算机系统是以二进制数字为基础的,只能识别数字信号,所以这才产生了数字化的概念。由上可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转化成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的二进制编码,这个转码的过程就被称为数字化。数字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对象具有更高的品质,传播起来更加方便。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数字化会极大的丰富信息量。

二、博物馆在信息时代面临的挑战

(一)藏品的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在信息化发展时代,科技和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这种形势之下,传统的博物馆在藏品的陈列上就显得的比较陈旧,长时间缺乏更新,内容也比较晦涩难懂,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需求。这样的陈列无法让人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不利于吸引观众。而且除了陈列的内容落后之外,博物馆还存在管理落后的问题,很多博物馆依然在采用传统的卡片和账本的管理方式,没有完整的数据库,不仅增加了博物馆的工作量,还容易造成信息的遗失,带来严重后果。

(二)陈列的方式缺乏新意

在信息化时展的今天,部分国家的科技和自然博物馆已经开始引进新的信息化陈列方式,在数字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传统的展柜和展品的静态展示依然是大部分博物馆陈列的主要方式。这种相对落后的陈列方式会让原本具有丰富内涵和巨大价值的展品黯然失色,形式呆板,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且这种陈列方式受到空间的限制,无法全面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藏品的利用率较低

藏品的展示需要大量的展柜和陈列架来摆放,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所以博物馆在藏品展示时,受到空间的限制,无法将所有的藏品都展示出来。同时,出于安全考虑,织绣、纸质和壁画等容易受到损害的藏品对保存有严格的要求,也无法展示出来。以上这些因素大大降低了藏品的展出率和利用率。我们可以将藏品信息采用3DMAX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全方位展示藏品,这样就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又例如,对于易于损坏的藏品可以制作成光盘等,既能展出该藏品,又可以避免过渡曝光造成损坏。

三、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措施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博物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成为了影响其长远发展的限制的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数字化建设是最重要的手段。下面我们也将从三个方面讨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博物馆藏品数据库

这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尚未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博物馆,具体的措施如下:(1)选择先进的数据库软件,以满足博物馆对数据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的需求。(2)对藏品进行信息加工,首先可以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数字产品完成对藏品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其次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通过以上方式,就可以建立起一个信息丰富和功能齐全的藏品数据库,减少藏品管理的工作量,并完整的保存藏品信息。

(二)采用数字化的展览方式

在陈列展品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字化展览,对展品主要内容的展览进行辅助,例如可以采用LED显示屏、投影仪和触摸屏等方式辅助展示。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网络技术、影像技术等让观众获得全方位的浏览感受。在数字化展览的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博物馆应始终坚持实物展览的主线,数字化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主要的作用是弥补传统展示方式的不足,增强展览效果。

(三)构建数字化的博物馆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博物馆,实现博物馆结构和功能的转变。这种数字化的博物馆既可以实现藏品数字化和操作智能化,还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促进知识的传播,提高藏品的利用效率。在构建数字化博物馆时,首要条件就是建立完善的藏品数据库。

由上可知,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极大・,需要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坚持循序渐进,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综上所述,数字化建设在博物馆的发展中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作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博物馆肩负着提升民族文化素养的时代使命。笔者在本文中首先阐述了数字化的内涵,然后针对博物馆在当今时代面临的藏品管理落后、展览方式落后和藏品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完善的博物馆藏品数据库、采用数字化的展览方式和构建数字化的博物馆等措施,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裕昌.刍议虚拟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关系――兼谈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J].丝绸之路,2011,02(15):84-86.

第4篇: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和谐文化校园;高校博物馆;数字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2)06—0090—03

2010年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以“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为主题,探讨并研究了博物馆事业对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意义。2011年5月,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科教兴国、学习型社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作为高校文化校园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博物馆,如何在和谐文化校园的建设中发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和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一、和谐文化校园的内涵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因而,和谐文化校园是学校内涵发展更成熟、更理性的一种形态。建设和谐文化校园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校园是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高地,是向社会培养并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大学校园的和谐无疑会对社会和谐的构建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而,高校需要加强和谐文化校园建设,要以凝练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价值观和建设承载这个校园文化价值观的文化载体为重点,广泛开展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推进高水平文化校园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高校博物馆就是这个文化载体中重要的一员。它既能起到传承和弘扬学校历史文化的作用,也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教育资源支撑,又能为师生员工搭建文化教育和展示自己的平台,还能通过对外开放,扩大学校特色文化的辐射范围,提升文化育人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

二、数字博物馆的概念和目前高校数字博物馆的现状

数字化是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转化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过程。数字博物馆是利用数字、多媒体、网络技术对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各方面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加工,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并通过网络连接和一系列相关协议,实现文物信息的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辅助决策、展览演示、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等服务的博物馆。它是对实体博物馆工作职能的虚拟体现,是对实体博物馆职能的拓展和延伸。

200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启动了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力图将各高校已有的博物馆资源、计算机技术和专业优势整合起来,建立一个覆盖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的数字博物馆体系,但至今全国200多所高校博物馆中正式开通的不到20家,且大多处于初创阶段,运行不够正常。数字博物馆学科类型主要集中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人文艺术和工程技术四大类。

三、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

(一)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的博物馆的管理是以管物为中心,文物档案以纸质档案为主,以纸质表格、卡片的形式来体现;展陈方式单一,只限于展柜、图片和文字;观赏的视觉效果不够生动多彩;研究也是以纸质为载体;参观者获取信息受到时间、场馆、文物特性的限制。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在不断发展完善,并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人们的生活也在逐渐数字化,逐步形成数字时代。在这个时代,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知识、人才集聚的高校,理所当然应将数字化手段运用到博物馆的管理上,数字时代的高校博物馆必须学会数字化生存,数字化建设无疑是高校博物馆实行现代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于高校数字博物馆的未来,可以确定的一面是它将利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甚至以令人想象不到的方式去提供博物馆原有的功能并扩展新的功能。高校数字博物馆建设是一个意义重大且具有广阔前景的课题。她的实现,将缩短与地方博物馆在资源上的距离,凸显管理上的技术含量和优势,更好地为学校教育、科研以及社会提供服务。因此,高校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不仅是实现数字文化校园的组成部分,也是和谐文化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高校博物馆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二)数字博物馆建设的途径

高校博物馆要实现数字化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步实施:一是制作并建好博物馆网站;二是开发适合本馆实际的数字化管理软件,如:文物保管数据库软件、文物展陈数字化软件和数字博物馆系统软件;三是制作完善各类数据库系统和数字化展示影像资料,如:制作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实行文物资源数据库管理,制作基于触摸屏的博物馆藏品展示系统;制作多媒体展示影像资料,采用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增强观赏效果;四是建成并开通数字博物馆,借助博物馆网站这个平台,把实体博物馆的有关内容通过互联网再现,实现资源共享,以方便海内外各类人员突破时空的阈限,信手翻阅、浏览、观赏博物馆的概貌,并获取所需信息。真正使博物馆实现文物管理和展陈的数字化,走上数字化管理轨道,以适应信息化时代人们的需求。

四、数字博物馆在和谐文化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数字博物馆在和谐文化校园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突破时空的阈限,传承大学精神,传播世界文明

高校博物馆是建设和谐文化校园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的教育基地。数字博物馆融现代科技与古老文明于一体,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传统的实体博物馆无限拓展,以虚拟的形式对内通过局域网进行数字化信息的有效管理与利用,对外通过互联网传播途径,进行博物馆信息的共享。在校师生、海内外校友以及社会各界友人只需坐在电脑桌前,进入学校博物馆网站,就能浏览博物馆的概貌。如进入苏州大学博物馆网站,即可推开一扇历史长廊的门,让观众一同徜徉其中,数字博物馆的十个板块,将带领参观者穿越百年,去采撷近代高等教育史的精粹;跨越千年,去感触人类古老文明的芬芳。帮助世人更好地感悟苏州大学的深厚文化底蕴,感知其既具传统魅力又富含现代活力的独特人文气息。

(二)更便于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

高校博物馆也是和谐文化校园建设的窗口和重要的交流基地。中国高校博物馆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经费没有固定保障,展陈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大部分都没有正常对外开放,有的甚至在校师生都很少有人知晓,所以实体博物馆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这一缺陷,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使观众足不出户,只需点击网络,信手查阅,就能获取信息,探求知识,从事科学研究。在这里,可使校内外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觉直观地获取书本外的知识,拓宽观众的视野。同时,通过浏览数字博物馆,也能不定期地查到博物馆开展的各种活动信息,博物馆举办的各种展览概貌等等,促进相互间的文化交流。

(三)数字博物馆还能发挥文化平台的作用。起到宣传基地的作用

高校博物馆是和谐文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场所之一,数字博物馆能够发挥文化平台作用,把学校在近代高等教育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出现的杰出校友、今日学校的辉煌呈现出来。提升广大师生员工、校友对学校的归属感以及爱校情结。

同时,数字博物馆还能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博物馆每次举办的展览,特别是本校师生员工的作品、藏品展览,通过摄像传送到博物馆网站上,使校内外观众都有所了解,提升了师生个人乃至学校的美誉度。此外,本校教职员工、社会各界对博物馆的捐赠信息通过网站的,形成了很好的宣传舆论导向,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国家相关文物保护法规、学校文物保护以及征集、捐赠政策也能通过这一文化平台得到一定程度的宣传。

第5篇: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

1艺术性与数字化的融合

1.1 数字美术博物馆概念的解意

数字博物馆是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形成的产物。从共性而言,数字博物馆是指一种以博物馆藏品和文化资源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和艺术设计,实现数字化馆藏、数字化展示与远程教育等数字化博物馆功能的数字化过程。其中,博物馆藏品是其核心,数字化技术与过程是手段,艺术化设计与展示是形式。以个性而论,数字美术博物馆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艺术设计,在互联网上建立博物馆网页,向公众展示博物馆中馆藏艺术品、艺术展览,并提供藏品、展品的各种背景文字、图像和声音等资料信息,回答公众的各种咨询。同样,艺术藏品是其核心,数字化技术与过程是手段,艺术化设计与展现是形式。不同的是,艺术藏品的展示内容、形式、技法有别于其他类型博物馆,更突出地强调专业的艺术性、审美性与创新性。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化博物馆就属于美术类数字化博物馆。

不管是科技、自然类数字博物馆,还是人文或美术类数字博物馆,都是藏品展示的艺术性与数字化融合的结晶。其本质是人类文化的技术化、技术的人文化,也是人文与科学的艺术化。从藏品“物”的数字化层面来说,博物馆数字化既是一个数字化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化过程,而数字博物馆则既是博物馆数字化的结果,也是博物馆艺术化的结果。从“人”接受数字化的藏品“物”层面来说,人们使用数字博物馆既是一个数字化过程中的互动和艺术化过程中的共享过程,也是人们使用博物馆数字化互动和艺术化共享的结果。

1.2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价值的解读

与其他学科数字博物馆不同,美术类数字博物馆的馆藏重点是各种艺术作品,这里既有纯欣赏性的、古今中外的书画艺术藏品,还有实用性的、与生活密切相连的设计艺术藏品;既有美术理论的史料、文献,也有民间民俗艺术的史料、文献。这些藏品、史料与文字直接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艺术趣味与审美价值,体现其社会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意义,对今天的美术研究、艺术创新与美学赏析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大学中唯一的一所美术类数字博物馆――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不仅对中国美术、设计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且对于国际间的美术、设计艺术、文化交流与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科学真正的昌明还要考察艺术历史的成就。艺术历史表面上看最没有实际用处,却是关系到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教养和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尺。衡量一个国家的强盛与文明程度有两个端点,一个是以尖端科学为标志的自然科学,另一个就是以艺术历史为代表的人文底蕴。所以,从学术的需要出发,从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与中华教育有效提升的需要出发,必须、也应该建立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院校美术类数字博物馆。

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艺术藏品丰富而经典。内容不仅涉及到纯欣赏性的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民间艺术,还涉及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农、食、住、行、用的艺术设计。博物馆为我们搭建认识、理解和研究中国美术、设计艺术的一个高端平台,使我们或从审美的角度、或从设计创造的层面、或从理论历史的语境、或从人文哲学的内涵来探究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恢宏气度,激发当代的艺术创造智慧和设计创新灵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与文化品格。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建成在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科研、普及美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使不了解中国文化、艺术、设计的西方人从数字化的角度重新认识与理解中华民族,增强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美术类数字博物馆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所必需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束缚,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需的藏品信息。它使传统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和信息查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有效摆脱实物博物馆馆藏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局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让“静”态的艺术品“活”起来、“动”起来、“美”起来。使之“有用”――“有趣”――“有艺”――“有魅”。

2艺术与科学的共生

2.1 艺术与科学融合共生的解构

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特色在于经典艺术藏品与科学技术应用有机融合。不仅在技术层面上进行了规划,在艺术上进行了统筹,还在艺术与技术融会兼用上下足了功夫,使数字博物馆在给受众提供越来越丰富艺术知识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受众接受知识的难度,力求数字化一一智能化――艺术化“三化设计”。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艺术性、趣味性、直观性得到有效提高,成为一种现代化知识传递形式,达到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1)艺术藏品数字化――视像化

清华美术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收藏了中外艺术品近3万件,居于国内高等美术院校艺术品收藏的前列。尤其是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古代陶瓷、古代家具和古代织绣艺术品最具特色,已有数量众多的古代陶瓷、古代家具、古代织绣艺术品收录在国家最具权威的《中国美术全集》之中。某些藏品如明式家具、古代织绣等享有一定的世界声誉。1983年,在文化部组织的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次全国性书画鉴定、编目活动中,博物馆收藏的近1300件历代书画艺术品中的215件被选为国家级精品,如明代吕纪的《雪梅锦鸡图》、文征明的《行书七言诗》等。同时,清华美术学院还收藏了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干、吴冠中等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作品200余件。此外,学院还藏有大量民间美术品、古代石刻碑刻拓片和自然、人文景观、美术品图片。这些藏品经过数字视像化后建成的数字博物馆,不仅是学院与学校专业教学、科研的参考资料,也是中国甚至世界了解中华艺术的窗口。

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首先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馆藏品以数字化的方式纳入计算机网络程序中。其中,藏品的数字化全过程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数字化摄影、摄像和扫描设备,邀请学院专业的摄影、摄像专家采集图像和影像,保证获得最高质量的藏品影像数据及图像资料,为作品的研究、保护、传播奠定了基础。美术藏品的数字化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可视精确度高的数字信息,强调图像作品的可视 性、真实性与艺术性,无论哪一类的美术和设计作品,都通过可视的形象与人们进行视觉交流。展示信息中的图像比文字更为重要,所以建立高品质、高分辨率的数码影像是最重要的工作。

其次,艺术藏品数字化也在利用方便、快捷的高科技手段对藏品进行分类、整理存档、藏品图像加工、藏品陈列展示等相应数字化管理工作。这样藏品的资料才准确,才会建立起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学术性、研究性、权威性的数字信息库和数字管理方式。

(2)艺术藏品信息化――语言化

艺术藏品数字视像化后,还需要相应的视像信息语言化。即艺术藏品图像的直观展示必须与作品的内涵、背景知识的语言解说相结合,方能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涵、由有形形象到无形思想,全方位地传达藏品的艺术内涵与审美品位。这种语言化包括音频语言解说和视频语言文字。2002年,笔者应邀参与清华美术学院《馆藏中国古代织锈图像文字》部分的撰写工作,涉及元、明、清时期的织锈实物作品201件,约6万余字,就对每一幅织锦或刺绣藏品,从形式到内涵,从视觉的图案、色彩到工艺、织造,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品位做了分析研究和较详细的阐述。这样使藏品在数字视像化、直观化的同时有了更具体、更深层次的内容信息。

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以数字化馆藏品为基础,配之相关联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通过音频与文字语言同步解说达到传达藏品历史与内涵知识的目的,力求达到“视听艺术”综合效果和“视听艺术”交融境界。

2.2艺术与科学共生互动的解悟

艺术与科学的互动共生是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最鲜明的特征。数字博物馆的设计首先是和智能化机器互动创作,然后数字博物馆的数字藏品才能与观众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不受时空限制,而且根据观众的理解完成对作品的认识并产生结果的共生与共鸣。

(1)艺术藏品与大众互动

数字博物馆的最终受众是大众,设计必须优先考虑“艺术藏品与大众互动”,这是建设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化博物馆时重要的设计规划之一。

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受众将是所有上网者,既有国内人士也有国外友人,既有专业人士也有普通观众。因此它的建设力求艺术藏品展示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共生,达到雅俗共赏;力求让各类“游客”随时上网浏览,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观看博物馆中的众多藏品,并能“真切”地感知它们。“游客”的主动性得到最充分显现,可随心所欲做出自己的选择,可看图像与文字,也可听解说;可看平面藏品图片,也可看藏品的立体展示,实现藏品资源的共享。

在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博物馆库房中不宜展出、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藏品。观众可以借助三维、全景摄影、摄像、3D图形等现代化手段,随心所欲地从各个角度欣赏古代陶瓷、明式家具等经典藏品,仿佛身临其境。数字博物馆还变“给你看什么就看什么”为“我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增加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个性需求。专业人士和博物馆同行也可借助数字博物馆与国内外人士进行学术交流与研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藏品研究信息共享。

(2)艺术藏品与表现互动

艺术藏品与表现互动是指表现形式与展示藏品有机而高效的互动。清华美术学院博物馆利用了数字化技术与艺术设计,使艺术藏品与表现形式构成了有效互动,包括形式要素单独运用和综合运用两种形式。

第6篇: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

实体博物馆是指按照某一主题, 将文物、标本等物品陈列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 配以辅助展品或艺术形式, 有序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展示场所。其陈列构成主要包括:展示空间、展品、设备、陈列技术四项基本要素。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展品通古识今、展望未来,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梵蒂冈教廷博物馆等。实体博物馆离不开展览, 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从展览中体现出来的。不同于实体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则是将实体展品的各方面信息以数字形式进行整理和设计, 并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 向参观者展出藏品和提供相关信息等数字化服务的系统形式, 例如法国巴黎的世界数字博物馆、古埃及亚历山大虚拟博物馆、德意志国家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博物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它最早出现在美国, 在我国出现虽然较晚, 但是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二、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比较

1.展示载体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通常比较庞大, 其建筑内部展厅、展室以主题来划分, 所展出的展品以及相关素材都是以实物为载体, 通过摆放搭配和组合实现的。参观者需要通过在实体空间漫步的形式, 配以解说员的详细讲解来进行参观游览及交流学习。数字博物馆虽然就外观来说, 不及实体博物馆那样雄伟庞大, 但相比于实体博物馆静止、固定、有限的物理空间, 它很好地展现了自由、开放的一面。它摆脱了传统建筑条件的束缚, 无需占有大面积的展览场地, 只需通过电脑与互联网相连接, 即可为全世界各地的观众打开一个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存储空间和信息展示界面。它是没有空间限制的, 通过互联网为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打开方便的大门, 以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形式带领其大开眼界, 领略各国文化的风采。以我国某市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 该馆的数字展示专区包含了诸如地区矿物、昆虫生态、古代文物等横跨不同领域文化的多个展示主题, 通过地系统划分, 详细地将其文化信息呈现在参观者面前。除了全面性、系统性、趣味性以外, 还为参观者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提供了方便的服务。数字博物馆并没有展厅, 展品大多以实物藏品的数字化形式出展, 没有展厅展架等设备, 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虽然数字展出方式在质感、视觉效果、文化气氛等方面无法让参观者得到感知, 并享受那种亲临其境的乐趣, 但却在某些方面上弥补了实物展览方式的不足, 使死板的展品活起来, 与实物展出所营造的气氛也是完全不同的。

2.展示方式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的展品展出过程是在现实空间进行的, 凭借大量的标本、模型等实物依托展架展台等设备来向参观者传达主题信息。参观者必须身临其境, 在实地感受展品所凝聚的文化内涵, 在展品的有序陈列中欣赏其本质魅力。这种以实体为展出对象的展出方式, 具有很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使参观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印象深刻。尤其是设施相对比较先进的实体博物馆, 参观者不仅可以亲眼看到、听到, 甚至还能亲自操作体验, 从而对展品的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了。但是实物展出方式会受到资源、经费、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遗憾, 影响展出效果和参观者的心情。比如说展出空间会制约展品的数量和大小, 像远古生物类的展品, 类似于恐龙、猛犸象等就必须选用空间面积大、建筑举架高的展厅, 然而展厅面积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展出的数量, 同时也减少了参观者开阔眼界的机会。再如一些无价文物的展示, 因为年代久远, 其实物的抗氧化等能力也呈消退状态, 不便移动, 稍有不慎, 就会为国家乃至于全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文化损失。不仅如此, 实物展出的形式、主题和内容方面也比较单一, 只能针对性地满足少数人群的参观需求, 如果参观者想要了解其他主题, 就要移步其他展厅或是去另一座主题博物馆, 为其带来很多不便。

3.展示手段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文字、语言等进行单体实物展示说明;另一种是陈列语言的运用展示, 这种方法是体现实体博物馆教育特点的最理想的展览表现形式。例如在展示古代钱币的形式中, 可以在平台上将钱币按其时代顺序排列, 使观众更容易地理解古代的钱币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数字博物馆的展示形式是采取数字化技术, 由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组合构成。流媒体音视频、Flash动画等动态方式是数字化展示设计中常用的技术手法。通过各种科技展示技术的有机结合, 使观众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藏品所反映的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信息, 还能利用逼真的、数字化的藏品三维模型进行多角度仔细观察。例如, 在台湾国立自然博物馆的多个主题展示中都运用了图文和3D动画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 表现主题。在大马琳遗址中, 用3D动画展现了古代农耕渔猎聚落殉葬等古代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在中部多媒体考古主题展示中, 完全运用3D虚拟复原技术并通过全荧幕播放向观众呈现了台湾中部地区的文化史, 形象生动而丰富。

三、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思考

1.实体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思考。

实体博物馆首先从陈列主题入手, 要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考虑, 包括展架展厅容纳产品的数量, 博物馆本身的性质、群众的基本需求、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等。通过全面的分析、设想, 从平凡发现亮点, 从琐碎发现独特, 制定出既对社会有益、有固定的受众群又有足够的展品, 既要保证展出效果又要保护文物不受破坏的可行而合适的方案。在展示内容设计方面, 要环环紧扣, 在确立框架结构上, 要善于发掘题材展示的最佳视角, 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思考实现主题的方法, 将展示内容具体化, 并对如何实现主体进行阐述, 对其中各方面元素的互动关系进行合适的把控和调整, 使各展示元素相互呼应并紧扣主题。在展品的组织搭配方面要根据主题, 使每个展品的选择都要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要在整体中突出个别的特色, 所有的特色都要围绕着统一的主题。辅助展品的选择要合理, 不可喧宾夺主。比如说, 一件晚唐的瓷器, 首先要查阅该朝代的相关历史资料, 历史人物的相关活动, 制造该瓷器的条件等, 最好能找出其背后的故事, 然后, 经过推敲揣摩, 并在展品介绍中通过文字讲述出来。可以配以古代的画作为其装饰, 也可以从其背后的故事选出一幕, 将其置身其中, 不仅将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展现出来, 同时也增加了展出的生动性。在文字编写方面, 需要简明扼要, 用词要通俗易懂, 格式依据《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合理安排大小标题、单元说明、展品说明等。陈列的文字内容是帮助参观者了解展品的一种方式, 起着传达和补充展品信息的作用。

实体博物馆陈列展览在选择展品时, 需要认真考虑藏品真实性问题, 不允许将赝品作为真实的实物安排进内容设计之中;如使用复制品或仿制品必须予以说明, 这也是为了尊重科学, 对社会负责, 更有利于博物馆良好形象的树立。实体博物馆的设计人员多为从事美术等艺术专业的设计师, 因而, 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应注意使用符合他们各自专业背景的语言, 以实现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的良好沟通, 在内容设计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实体博物馆的展览文字编写须综合考虑展览的形式、观众站立、行走的参观方式以及有限的参观时间等诸多因素, 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基础上, 一般力求精练、简洁、通俗易懂, 且富有情趣, 切忌冗长枯燥。这是实体博物馆基于自身的展示特点对文字说明提出的要求。

2.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思考。

数字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选择主题方面的约束。馆中所有展品皆可示于人前, 即便是博物馆中没有的展品, 依然可以向其他博物馆借调资料进行数字化展示。参观者凭借网页链接就能很详尽地看到展品, 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展物丰富的要求。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实现主题展示和更新, 可以随时引进新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关注的热点等热门问题列入展出主题选择中, 让参观者全面细致地了解, 跟紧时代的动向。内容设计是数字博物馆设计的一项重要的环节, 设计者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搜集数字化资料, 根据参观者的需求, 合理安排, 精心布局, 展现出展品自身的特色, 充分利用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和特点, 使其发挥娱乐、教育和服务等功能。

数字博物馆在展示藏品的选择方面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一是实体博物馆中的所有藏品资源都可经数字化后用于陈列展示;二是展品信息资源可以随时进行采集;三是可以随时添加有利于贴切表达展品和主题的信息资料。数字博物馆具有无限的互联网展示空间, 更加多元化的观众, 而且可以随时以任何姿态进行无限时的参观。数字博物馆中的展品的文字说明的编写可以灵活调整, 例如, 可以对同一数字展品或主题设置不同版本的文字说明信息, 以满足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的阅读需要。可以专业学术化一点, 也可以通俗化一点, 可以介绍得深入一些, 也可以介绍得浅显一些。还可以提供文字说明的详细版和简短版, 感兴趣就阅读详细版多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 泛泛而看的观众只要阅读简短版就可以了解展品或主题的大概情况等等。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者在进行内容设计和文字说明信息编写时, 应该注意到观众参观的广泛性、自主性和极大的选择自由性, 并为此设计、编写出适合数字化展示特点、令更多观众满意的内容。

四、结语

无论是实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或是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都要经历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数字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新特点, 这些特点集中地体现在展示之中。目前, 作为新事物的数字博物馆还未能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展示设计模式, 一切仍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需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与设计实践中充分注意到二者的差别, 要按照数字博物馆的展示特点和规律进行设计, 唯有如此, 才能把设计做好, 使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满足更多观众的文化需求, 实现应有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妮佳.VRML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7 (1) :90-92.

第7篇: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博物馆展览;博物馆服务

博物馆根据本身的性质、任务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需求,经过搜集、鉴定、筛选后将符合收藏标准的自然标本和文物完成编目等一系列手续后入馆收藏。因此藏品是博物馆真实存在的基础,也是博物馆一系列功能的基本依据,更是博物馆的价值体现。数字博物馆是以数字形式对信息进行采集和管理,实现信息的永久保存,并通过互联网为普通大众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科学研究等多种服务的信息系统,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数字博物馆除了典藏、分类、访问、查询等功能外,还突出地为用户提供文物展示或科普功能。而图片是一种记载藏品信息的最重要媒介,成了信息独立的储存体。藏品的图片是对藏品本身最有价值、最直观的信息体现。记录藏品的图片也可视为藏品永久保存下去,勾起一些人的回忆。

数字化博物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博物馆信息的存储方式,将实物信息转换成电磁信号,大大的压缩了信息的存贮空间,提高了传播速度,扩大了博物馆资源的服务人群范围。由于博物馆展览的实物文物的特殊性,只能陈列在馆中供特定的少数人群服务,给人们的学习和观赏带来极大的不便,数字化后的文物信息就具有了可复制性,可同时供应大量人群参阅,激发了潜在用户,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范围。

传统博物馆模式下,读者只是在展览柜前欣赏一下文物资源,而无从获得文物的具体科学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信息,而数字化博物馆将实物信息转换成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还可以做出观赏性更强的动画等显示效果,用图形和视频展示实物立体原状,用文字进行详细介绍,极大的提高了读者获取的信息量。而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料在专业人士内部进行交流研究,通过互联网及时反馈和探讨,加深对于馆藏文物所蕴含价值的认识,在教育功能上突破传统博物馆的的地理和空间限制,拓展了博物馆作为一个公益性教育场所的意义,极大的提高了博物馆资源的利用效率。

博物馆展示中运用多媒体设备的优势之一,它能够向观众提供丰富的观展体验,增添互动性与乐趣。趣味性的确是设置多媒体设备的初衷之一。首先,多媒体设备往往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官能上作用于观众,形成立体化的体验方式,并与观众构成互动,易于吸引儿童与青少年群体。儿童与青少年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欠缺,而多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孩子的兴趣,从而吸引其进一步从展示中获取信息。其次,多媒体设备也能够吸引更多的非专业人士,或原本对展览内容兴趣不大的人们前来观展,增加博物馆观众群体的数量。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无线上网已成为一种趋势。移动终端导览服务方式多样,包括客户端导览和短彩信导览等,借助文字、语言、图像、视频等展现方式,通过移动终端为观众提供动态信息查询、展览、展品查询、参观路线方案查询等一系列现场辅助导览及远程教育服务功能。参观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过博物馆无线网络登陆博物馆网站查询有关展览、展品相关信息。通过手机也可以进入虚拟展厅与移动终端的有机结合,方便观众参观学习。

网络的运用为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打开了一番更为广阔的天地,博物馆网站可以让参观者不受时空限制,尤其是在实体展厅经数字化后,参观者通过点击鼠标便可获得与现实参观近似的博物馆体验。而博物馆与文博机构通过微博这一网络媒介平台得到社会公众更广泛的关注,以较低成本实现较高社会价值,知识普及的目的。博物馆将继续借助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来完善博物馆工作的每一流程细节,更好地践行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越来越多的参观者会先在博物馆网站上了解展品相关信息以及基本陈列情况后再到实体博物馆中进行参观,在体验过程中将先期获知的信息与现场实物融会贯通,使理性的资料在感性的体验中得以印证和升华。

通过信息交互平台,在参观者和博物馆之间应该形成一种双向的交流,交流过程并不简单地是为了获取双方的信息,而是通过交流使双方交流观感,形成场外的观前和观后交流。博物馆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把参观者观赏中的感受记录下来,并传播给其他人,让观众带走博物馆,永久地回味博物馆,从而让更多的人融入博物馆。也可以通过平台搜集散落民间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信息交互平台可以实现特丽萨社会概念的扩大的理念,使所有人类群体、平等地融入博物馆中。博物馆的发展势必走向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的有机结合,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博物馆都是重实体轻数字,其一是传统意识和观念滞后所致,其二数字博物馆的实现技术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所以,数字博物馆要走的路还很长,还需要开发研究更多更新的技术来支撑数字博物馆各项功能的实现。

陈列展示是博物馆的生命力所在,是博物馆人必须竭尽全力、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陈列展示创新是博物馆增强活力,促进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不单单是丰富了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手段,更重要是通过现代科技,展览画面活动起来,既充分调动观众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个方面的感受,提高观众的认知兴趣和热情,又可以巧妙利用空间,使观众感觉历史就在身边。

参考文献

[1]吴晨生.数字博物馆与信息设计[M].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9,6.

[2]耿志宏.数字时代的展示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

第8篇: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虚拟现实;数字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引言

博物馆的数字化是近年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是将来数字博物馆发展的方向之一,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博物馆真实、完整地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实现真三维数字存档,供保护、修复、复原和文化交流使用,可令博物馆的收藏珍品突破原有技术条件和保存方式的限制进行传播。

二、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博物馆相关理论

1.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是一个由用户在计算机上创建的、通过对真实世界的模拟或对未知世界的构想而生成的、可进行交互的虚拟世界(VirtualWorld)。虚拟世界是虚拟环境(VirtualEnvironment)或给定仿真对象的全体,虚拟环境则是一种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计算机生成环境,用户连接上必要的设备就能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物体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获得等同于亲临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现实是一项综合的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科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等,需要计算机、心理学、人类工程学(Ergonomics)等方面的专家共同开发研究。

虚拟现实的特性可以用3个“I”来描述,即“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虚拟现实技术被称为“梦幻般的技术”“人机接口的最后一道屏障”。沉浸使得参与者产生虚拟世界的幻觉,有“真实”的感觉,全身心地投入所建造的环境中。虚拟现实系统提供方便而又丰富的,主要是基于人的自然技能的人机交互手段,使得参与者可以对虚拟环境进行实时操纵,并得到反馈的信息和响应。沉浸和交互,加上想象力就构成了虚拟现实系统的本质。沉浸和交互是任何虚拟现实系统必备的两个实质性的特性。虚拟现实的主要目标是真实的体验和方便的人机交互。但是,虚拟现实的沉浸、交互和想象三个特性的程度,依赖于系统的类型,采用的技术等因素。

2.数字博物馆

时至今日,我国对数字博物馆的定义和理解尚未统一,大部分专家比较认同的关于数字博物馆的理解是: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具体来说,就是采用国际互联网与机构内部信息网信息构架,将传统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筑博物馆大环境所需要的信息传播交换的桥梁,使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与实体博物馆相比较,“数字博物馆具有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信息展示多样化等特点”。在这里,最为关键的是信息实体虚拟化,即数字博物馆的一切活动,都是对实体博物馆工作职能的虚拟体现,都以实体博物馆为依托,同时又反过来作用于实体博物馆,是对实体博物馆职能的拓展和延伸。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领域,通过键盘、鼠标、头盔、数据手套等人机交互设备,模仿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模拟现实世界的三维环境,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文物数字化研究是当前文物保护的研究热点,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使得对博物馆的环境及藏品进行全方位立体感的展示成为可能。众所周知,我国绝大部分博物馆都陷入资金严重不足、展出手段单一并导致恶性循环的困境。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所有的文博单位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摆脱困境的契机。如何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通过与软、硬件厂商策略性的合作,革命性的推动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成为当前我国文博领域普偏关注的焦点。虚拟现实在文物保护中又分为实境与虚境,前者如虚拟游览现实存在的博物馆,后者如复原阿房宫、圆明园等已经湮灭了的建筑,尚未发掘的秦始皇陵等。

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博物馆数字化与文物保护中的具体作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文物的展出率与展出效果

我国当前收藏于各类博物馆中的文物达1200万件,但受硬件的限制,能展出的仅占极少部分,导致展品的更换率极低,对观众的吸引力大为削弱。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文物大量地制作成各种类型的影像,如三维立体的、动画的、平面连续的等等,来展示文物生动的原貌。不但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展出所有藏品,而且可以供观众零距离的观摩与研究,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参观兴趣。

2.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手段

在文物当中存在大量的易损文物,这些文物都容易出现脆化、脱色、剥落等现象,即便人工修复后仍难长期用于研究与展示。利用细致拟真的虚拟技术,我们可以预先展现文物修复后的影像,从而检验修复技术、手段的可行性:进一步可以和视图计算技术相结合,考察修复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和修复后的耐久性,利用虚拟技术大量而完好地多角度展示文物,从而使文物实体保存在更加严密的环境中,有利于文物寿命的延长。

3.突破时空限制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

整合并共享文物资源我国博物馆长期沿用“通柜、实物加说明牌”的陈列手段,难以诠释展品内涵,因而难以吸引生活在信息时代的观众。而今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整合统一大范围内的文物资源,并且通过网络在大范围内来利用虚拟技术更加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示文物,从而使文物脱离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赵改善.勘探开发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08).

第9篇: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 藏品 数字化 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0-0084-02

我国博物馆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作为博物馆发展基础的藏品管理工作,仍然遵循着旧的管理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因此,建立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提高博物馆自身的藏品管理工作水平以及促进博物馆的现代化发展,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1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背景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藏品资源丰富,馆藏标本6万余件,是目前中国西部最大、也是全国高校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作为向观众传播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一直致力于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同时兼顾社会科普教育工作,先后囊括了从中央到省市各级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称号。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最早于1999年开始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工作,建立了校内博物馆网站主页,并于2001年2月开始正式向公众开放;2001年12月,博物馆被教育部选入“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负责该项目中的“成都理工大学恐龙数字博物馆”建设,2002年10月,建成了基于网络的成都理工大学恐龙数字博物馆,实现了馆藏主要恐龙展品以及部分古生物、岩石、矿物、宝玉石等的资源共享;2003年,博物馆着手进行藏品的数字化工作,但是当时仅以EXCEL为平成了部分馆藏品的资料信息录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工作暂时中断;2009年12月,成都理工大学新博物馆的主体建设竣工,这为开展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建设被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

2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2.1 前期准备工作

新博物馆库房的硬件设施水平的提升,为开展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0年3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化工作正式启动。尽管博物馆之前已经进行过藏品数字化的探索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原有的部分资料已不能使用,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相当于重头再来。经过前期准备、资料收集、信息整理等工作后,首先进行了原有库房标本的搬迁工作,分批次将馆藏标本搬至新馆库房,为开展藏品信息化工作收集藏品信息的基础资料提供了合适的工作场所。同时,购置了开展馆藏标本数字化所需的服务器、电脑、照相机等办公设备,制定了藏品清理的工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博物馆工作人员自行编程设计了用于藏品基础资料录入的数据平台,这为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

2.2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博物馆藏品信息化工作启动之后,负责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以及实地调研,收集了国内其他博物馆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情况,并参照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性描述标准》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文物博发[2001]81号),结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编制了相应的代码文件,编写了博物馆藏品资源共性描述特征,采取层级分类法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分为指标群、指标集和指标项三个层级,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各项信息指标,建立藏品信息的各种信息表,规范博物馆已有的藏品数字信息,并导入到相应的信息表中,初步完成了成都理工大学藏品数据库的原始构建。在此基础上,依据博物馆标本清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了成都理工大学标本清理工作的信息平台,藏品管理人员管理平台、博物馆藏品管理平台、博物馆藏品查询统计模块、数据库日志管理模块、藏品管理标识符变动通知模块等工作,形成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雏形。

2.2.1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组成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藏品基本信息、藏品管理信息、藏品文档与声像资料信息和藏品关联信息等四大指标群组成,每个指标群又分别由相关的指标集和指标项组成。

(1)藏品基本信息指标群。理工大学博物馆属于自然类博物馆,根据博物馆藏品的实际情况,藏品基本信息指标群主要包含有藏品编号、名称、类别、地域、年代、成分、形态、颜色、光泽、等级、藏品的计量、质量等基本信息指标集,根据藏品类别不同,各指标集下面又有具体指标项,各个藏品指标项均制定了相应的代码表或划分标准,比如藏品编号指标集又分为馆藏总号、固定资产编号、分号识别码、藏品分类编号等指标项;藏品名称指标集分为中文名称、外文名称(英文、拉丁文、俄文等)指标项;由于某些形状不规则的藏品,测量位置不同导致计量的差异,因此都有相应的规范等用以指导。

(2)藏品管理信息指标群。主要包括了藏品搜集、入馆、鉴定、定级、存放现状、出库、回库、藏品保护、藏品事故、注销和统计等与藏品管理工作相关的各个信息指标集。例如,藏品搜集指标集就包含了藏品来源方式(收购、征集、采集、捐赠、发掘、制作、拨交、移交、交换、旧藏等)、来源单位或者个人、藏品来源编号、藏品搜集时间、搜集经手人、搜集经过、流传经历等详细指标项;藏品入馆指标集主要包括了藏品入馆时间、入库登记单编号、入藏时间、典藏位置等;对于藏品出库则有出库申请单号、出库时间、出库原因、藏品出库单登记号、提取单位或部门、提取人、实物保管员、出库验交记录等。这些信息指标的完善,非常有利于藏品的出入库、藏品的利用与保护、注销与统计等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藏品管理水平。

(3)藏品文档与声像资料信息指标群。该指标群主要包含了藏品管理文档、研究论著、声像资料等指标集,例如研究论著就涵括了研究著作名称、类型、研究论著情况、研究论著详细内容。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资源丰富,且世界级、国宝级精品、珍品众多,每件藏品背后都有着它的故事,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是一件世界级的珍宝,关于它的研究文献及论著资料、新闻报道、声像资料都非常珍贵,将其纳入藏品信息库之后对于藏品信息管理十分重要。

(4)藏品关联信息指标群。藏品关联是指一群藏品组成一个特定的展览。比如说矿物晶系系列标本,矿物标准硬度标本,四大宝石,中国四大名玉,峨眉山二叠纪剖面标本,攀枝花矿床标本,四川晚侏罗纪恐龙动物群标本、云南澄江动物群标本等。该指标群包含了强调藏品的关联性,有利于藏品的系统研究与管理。

2.2.2 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

藏品是博物馆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藏品管理工作是博物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如何在科学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藏品的作用,发挥藏品的研究、展示、教育功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现代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加强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就尤为重要,需要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流程来规范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藏品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流程(见图1)。例如,进行藏品实物管理时,藏品管理工作的主管领导是馆长、主管副馆长和典藏室主任,系统根据成员管理表规定的权限和IP地址,检查其是否拥有相应的请求权力;对于藏品管理的标识符正常状态是被锁定的,当主管领导审核通过才能打开锁定的标识符,藏品才能进入管理阶段,管理流程是:主管审核----》实物确认----》修改藏品管理标识符----》打印单据----》文档签字备份,包括有当事人、实物管理、典藏主任和馆长或主管副馆长签字----》管理流程结束。对于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成员管理表规定的权限和IP地址,检查其是否拥有藏品数据库的修改和整个数据库的备份等管理工作的权力。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的制定总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由下至上的二级领导审核制度,第一级为典藏研究室责任人,第二级为馆长或主管典藏副馆长;其次,上级下级审核制度,典藏研究室责任人典藏管理员审核,馆长或主管副馆长典藏主任的审核;第三,藏品基本信息稳定性,除管理流程的标识符,其基本信息是不能更改,如果发生更改,都要履行相应的管理流程,如报损、出入库、藏品注销等等。

博物馆藏品日常管理主要涉及新增藏品入库、藏品归还入库、藏品出库、藏品鉴定、藏品保护、藏品报损、藏品注销、藏品统计等,因此,博物馆均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见图2),极大地提高了藏品的管理水平。

3 结语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并已完成了馆藏1.9万余件标本的信息化工作,由于经费短缺以及时间紧张,藏品信息系统还有部分功能尚需继续完善与改进,同时,博物馆庞大的藏品资源还需要继续进行数字化工作,并进一步细化与补充已初步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藏品。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随着数字化工作的继续推进,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将逐步走上正轨,藏品的管理水平也将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英.近现代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探讨[J].科学时代,2012(1).

[2]朱恪勤.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在苏州博物馆的建立[C].全国首届数字(虚拟)科技馆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