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高职院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1)学校方面,因为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属于老牌专业,学生的招就率普遍无法像一些新兴、重点专业相比,加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本身不易实现,需要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对实训室的要求较高,教学环境、软硬件资源投入资金也较大。而学校办学条件有限,在这方面的投入往往比较匮乏。
(2)师资培训方面,大部分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长期培训的经历,所以基本谈不上给学生一定的实践经验指导。加上,受到学校扩招影响,教师工作量、工作压力都在逐年增加,没有时间去思考、参与企业实践经验的积累,主观上也存在找企业怕麻烦、怕拒绝的思想,使得学生的校外实践往往成了疲于形式、走过场的经历,真正学到东西的很少,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2实践教育联合企业管理受局限
(1)在联络企业方面,经济管理类专业很难像理工类专业一样大受实习单位欢迎,而往往需要学校花大力气去联络接洽实习单位,企业还要花心思特别地为学生安排一些易上手、不复杂的岗位,而像文秘、财务、管理等岗位用人单位担心影响其正常工作运转,也不太愿意接受学生短期实习。所以,学生安排的实习岗位一般多是促销员、收银员、理货员、仓库管理员。
(2)在企业培训方面,本专业主要以事服务性行业,例如营销、管理类岗位,工作流动性较大,学生最终能安定到实习单位的占少数,这也是企业不愿接收在校生实习的一大因素。一方面,企业花人力、物力培养学生,一旦实习期结束,学生不留或者没有毕业后留下的打算,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长此以往,企业不愿接收实习生,或者接收实习生后不愿花费力气培训其从业技能,直接的影响了实习效果。另一方面,企业的态度也影响了部分一线员工,不愿向学生传授技能、经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3学生专业能力与主观期望之间不匹配
大部分学生对工作实际情况不了解,到实习单位后,对于从基层的促销员、联络员等岗位实习锻炼,工作热情不高,尤其在实习初期普遍会产生抱怨、不满情绪,个别学生甚至在实习结束都对企业、对学校有一定意见,认为学不到东西,浪费了时间。但是,孰不知管理培训生、储备干部也是要靠自身长期努力才能取得的,“态度决定一切”。
4校企合作未在行业中形成机制
企业的参与对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现状是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起来普遍困难比较大,缺乏完善的机制保障企业的利益,使其发自内心愿意帮助学校运行实践教学环节。
二实践教学的思考
(1)为了更好的实现“产教研学做”
要加大实践教学条件的投入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应包括满足现代企业真实运营状况的校内实训基地;“工学结合”与当地知名企业联系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达到一定专兼职比例、职称比例、学历比例、“双师”比例的教师团队;适用于实践教学的教材,以及形式多样的电子资源。将专业技术职称考试纳入到教师考评体系中,从政策上激励其成为双师型教师;选派教师到相关行业知名企业进行基层岗位实践,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特聘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定期不定期到学校做报告、做讲座。
(2)实现工学结合
就必须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与本地区相关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签订正式的合作意向或订单班协议,创造真实的顶岗实习环境,争取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
(3)学生教育方面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能力提升
[DOI]10.13939/ki.zgsc.2015.15.140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行业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升工商管理人员能力的重要性,工商管理人员的能力由企业需求所决定,在工作中,应该具备掌握市场信息能力、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创新性思维应用能力、团队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等。
1 现阶段工商管理人员现状
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能力在企业的发展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能力,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与培训,但是现阶段的成效并不显著。
1.1 工商管理人员在企业中的定位不清
在很多企业中,工商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围并不明确,很多被定位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将其中理论性人员和技术性人才区分开来,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任务项目不能真正落实的后果,一系列问题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同时在对工商管理人员的培养方面,企业中的领导干部没有明确的意识,企业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清楚的认知,达到的效果也没有很好的估计。很多企业在发展中对工商管理人员的要求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老旧思维教育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传统的培养方式落后达不到实际的作用,不能切实满足实际社会经济市场发展。所以在企业中的定位不清,跟不上时代,导致工商管理人员所具有的能力与实际需求相差越来越远。
1.2 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员的培养系统结构不稳定
很多人认为工商管理人员只是所属于管理部门,所以把培养的重点放在管理上,导致在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极为相似,不具有创新性,体系也极为类似,没有针对性。在人才培养中,没有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是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所带来的好处。在企业工作中,工商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管理性,其是与企业中生产直接联系,这方面在现阶段的培养中没有体现出来。工商管理人员的操作性不强,在入岗后很难进入角色。同时在对工商管理人员评价中也过分重视理论,用理论的高度要求人员。这种系统结构中,培养出来的人大多工作能力较低。
1.3 在对工商管理人员的培养过程中不重视能力
创新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工商管理员工大多缺乏创新能力和自我价值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将创新的必要性凸显出来。
2 工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工商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能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是一种动态的素质能力。现阶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员这个问题应该仔细分析,然后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调整。工商管理人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是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中需要成功的管理者来适应当今的市场经济,对其素质能力也要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
2.1 掌握市场信息
如今,信息科技迅速发展,在知识经济市场中,掌握了信息就能够控制市场,信息是一种资源存在于人们生活中。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就要在信息方面存在优势,能够快速地掌握信息,分析形势,找到企业的发展方向。所以在企业工商管理人员要有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并且快速地处理分析,复杂的信息领域找到能够使用的信息,根据市场变化做出调整,发挥企业优势。
2.2 参与市场竞争
企业竞争力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增长社会效益,有效地提高我国发展中的经济水平及综合国力。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当下社会中,竞争十分激烈,企业更要找到发展目标参与到市场竞争中,这就需要工商管理人员对市场竞争有良好的分析,具有决策、组织和协调能力。
决策能力是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状况下,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市场中的机会,同时做出决策,找到企业发展的突破口。组织能力是指当找到企业发展目标后,落实企业工作,要能够发挥出组织才能,使企业生产正常运行。协调能力是指在企业的发展中会遇到问题,牵扯的事情纷杂,在众多利益之下找到一个适合的切入点,多方协调。分为员工之间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协调与行业之间的协调三种。
2.3 创新性管理思维
在技术与知识充盈的当下社会,工商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保障,也是一个能够维持管理稳定的能力。在管理体系中,每一方面都离不开创新。在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中结合市场发展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和调整,并且解决创新后带来的困扰,将企业制度与创新结合起来,帮助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有效可持续发展。
2.4 团队能力
企业的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对企业的效益及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管理人员要融入到员工中间去,将自己视为团队的一分子,通通努力,协调之间的关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5 执行能力
管理中的项目落实十分重要,所以,员工的执行能力在其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更要加大执行力度,有效解决企业中的问题,保证企业具有行业竞争能力,保持活力。
3 工商管理人员能力提升途径
工商管理人员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市场竞争中管理者要有能力有秋阳,有良好的心态工作,这样企业才能够不断地发展,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3.1 积极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企业要全面了解这个人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发挥他们个性中的长处,做出合理规划。同时,企业要重视团队合作理念的培养与形成,企业的发展不是靠个人的独立思维,而是靠所有员工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拥有团队能力,使企业中凝聚力增强,发挥出企业的优势。
3.2 不断学习,保持先进性
当今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科技信息更新速度更是飞快,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十分重要,也是企业中逐渐被重视的一项资源。工商管理人员在工作期间也要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提升自身能力,积极掌握新的知识理念,成为具有专业性的全面人才,保证企业长远发展。其中包括党的方针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和法律知识以及权益认知学习等几方面。
3.3 不断地深入研究和实践
研究是管理人员决策之前重要的一步,仔细的研究能够保证决策落实的正确。管理者要将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确保企业的发展方向正确。调查研究是提高管理人员能力的一种,只有当管理人员深入市场调查时才能掌握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做出判断。
4 结 论
总之,企业中工商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地学习创新,研究与实践,使企业的发展更具有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强.企业工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及提升途径[J].中外企业家,2014(2).
[2]陈蕾.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策略探讨[J].企业导报,2014(18).
[3]刘杰村.我国物业管理企业执行力系统构建及提升途径浅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4]魏薇.现代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5]李云丰.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及提升途径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
[6]贾琰.物业服务企业学习力体系构建及提升途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知识员工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员工?企业领导如何才能提高这群重要性日益增强的员工的员工满意度?知识员工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会“赶走”知识员工?知识员工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所有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是许多中国大中型企业领导面临的重要人力资源管理现实问题。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提高企业中知识员工的生产力,改善企业的文化,最终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比较优势,甚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最近在我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让我下决心尽快写完知识员工管理这一议题。知识员工管理问题最早由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中国首先引进知识管理概念在90年代初,90年代末开始热起来并成为流行的管理热门词汇。
但潮流跟风并不等于真知,而真知与实行之间又存在很大差距。在许多大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当中,知识员工管理还只停留在口号上而已,这就使我认识到认真研究知识员工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 知识员工界定
知识员工指的是在企业或其他组织当中存在的这样一群人,他们一般:
1、 拥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凭或同等教育经历。我们不把通过自学成才的知识员工排除在外,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学习、掌握了相当程度的文化知识,只要他头脑中接受了现代科学知识所传达给他的核心理念,如民主、自尊、协作、独立等,他就应该被纳知识员工的范围。
2、 至少拥有一项甚至多项专业知识性技能。知识员工必须具备一项或多项专业知识性技能。如律师具有法律专业知识性技能,工程师具有工程知识性技能,会计师具有会计专业知识性技能,等等。不具备一项以上专业知识性技能的劳动者不能被称为知识员工。需要强调的是,非知识员工也具有各自特定的工作技能,但非知识员工的工作技能主要是体力性,而知识员工的工作技能更多的是知识性,即你不具备一定程度的知识水平,不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训练,是无法从事自己的知识性工作。所谓知识员工与非知识员工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知识员工的工作主要在运用知识和知识所带来的技能,而不是简单的机械性操作与体力消耗。
3、 其中不少人是复合型人才。例如营销和管理人才,都需要从业者同时具备多项技能,辨护律师亦如此。以律师为例说明。一个合格的律师必须成为至少某一方面法律如商法的专家,并且同时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咨询顾问与公众演讲者,这意味着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沟通交流技能与口头表达能力。管理者则几乎需要成为企业管理方面的全才或通才,虽然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很专业,但是管理者至少要在某几个方面达到专业级水平,否则不是个合格的管理者。
4、 他们中的姣姣者现在已经是或者将成为企业、组织未来的领导者、管理者。在现代社会,企业、组织的领导者中仍然有一部分人自己不是知识员工,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被知识员工们所领导、管理。很显然,知识员工领导的管理模式与非知识员工领导的管理模式会存在着较大差别。一般来讲,知识员工领导对待员工会更讲究人性。
5、 他们与非知识员工的根本差异在于他们依靠智力而非体力为企业提供高价值的专业。上面已经讲过,知识员工的本质特征是他们以知识和知识性技能来为企业、组织服务,用知识、知识性技能来为企业、组织创造价值。这就表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知识员工的劳动能力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种存储于知识员工头脑或肢体当中的知识、智慧或知识性能力,是知识员工个人所有和随时可以被知识员工带走的无形资产,而不是企业、组织可以剥夺独占的物质实体。企业、组织对于知识员工的知识、知识性能力只可以使用和复制,但不能控制或消灭。这就给知识员工流动地寻求自己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和现实机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识员工在产业结构中是“更自由或自主的群体”。
二 知识员工的心理、社会特征
通过以上界定,我们深挖下去,不难发现知识员工一般具有以下不同于非知识员工的基本社会、心理特征。
1、 见多识广。知识面广,社会阅历也比较丰富,个别人的思想甚至非常有深度,因此这些人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凡事均有主见,不太人云亦云,人人心中有块明镜,不容易被人洗脑或忽悠,绝对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辈。
2、 个性化和人格独立。知识员工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其人格相对比较独立。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有人格,但人格的形成需要时间形成,也需要更多的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更需要教育的培育。知识员工由于受到更多的教育,知识较多,思考较深入,所以人格培育速度相对较快,成形需要时间相对较短。一般而言,大学时代知识员工的人格特征已经基本清晰,工作三五年后日趋成熟,在30岁左右大多可以定型。另外,人格本身存在着许多种不同类型。而知识员工的人格更多地趋向于独立型人格。这也得益于知识员工所身处的知识文化背景。佛教中经常讲大千世界,这在心理和精神上是对的,是精神现象学的真理: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心灵、体会、感受不一样,我们每个人就都处于一个非常不同的充分个性化的精神世界,千人自然有大千个精神世界,不可简单地以同一个客观物质世界来比拟。知识员工与非知识员工相对,每个人更是一个世界,不希望与他人完全同一。
3、 有较强的社会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由于知识员工被教育程度更高,所以对于自己的精神生活要求也就更多更高。另一方面,因为知识员工可以为企业、社会创造更高的单位劳动价值,所以知识员工相对而言会得到更高的劳动报酬,在经济上有实力去追求更多更高的精神生活内容。如此良性互动,推动知识员工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和享用者。对知识员工讲物质金钱是必要的,但绝对不是充分的,知识员工不可能满足于物质层面的消费物。知识员工更需要被他人、被企业、被社会所尊重,不尊重知识员工,在知识员工看来是一种罪大恶极的社会犯罪。
关键词:思想政治 医院等级 作用 策略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医院日常职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确保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加上整个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目前医院建设发展中不断遇到各种新问题、新情况,这给医院整体实力的提升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对于医院上等级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彰显,如何通过有效的开展思政工作来为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为医院上等级夯实基础,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的一项工作。
1.医院上等级的重要意义
随着未来我国医疗行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整个医疗行业未来的竞争必然会不断加剧,这意味着医院在未来只有具备良好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续发展。而在目前我国现有医院分级管理体制下,上等级无疑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捷径。目前我国医院按照规模以及技术实力一共划分为三级十等,一个毋庸置疑的实施就是那些等级高的医院人满为患,而那些等级低的医院却是门庭冷落,从这个意义上讲医院上等级对于医院而言意义重大,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上等级将会有利于医院知名度的提升,对于患者而言,其在就诊过程中对于医院的了解并不深入,往往需要借助医院等级这样一个外在标签来判断,三级甲等医院自然要比级别低的医院更给患者一个信赖感。其次有利于医院获得更多的资助,国家对于医院的拨款,等级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等级高的医院要比等级低的医院能够获得更多的资助。最后有利于医院吸引到优秀的人才,等级高的医院相比等级低的医院更能够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从而给医院的发簪夯实技术人才基础。
2.思政工作在医院上等级中的作用
在医疗行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未来医院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那些等级高、信誉好的医院,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潜力,上等级也因此成为了医院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课题。思政工作的在医院上等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医院上等级考核中不仅仅注重对医院规模、硬件等方面的考核,同时还有软件层面的考核指标,例如一个医院的美誉度、医患纠纷发生次数等等,硬件层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大投资得以解决,但是对于软件层面的指标而言,却需要借助于思政工作这一工具。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将有助于医院医风的建设,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的医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促进医院上等级过程中还可以发挥精神动力激励的作用,医院上等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对于员工的精神要求特别高,通过思政工作的开展可以从精神层面不断激励员工朝着上等级的方向不断努力。
3.医院上等级中思政工作作用发挥的策略探讨
鉴于思政工作在医院上等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思政工作的作用,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首先,在医院思政工作内容方面,医院思政工作的开展应围绕医院上等级来进行开展,医院上等级这一工作方向应该成为医院思政工作开展的指导方针,在思政工作的内容层面应注意结合医院上等级这一方向,通过将上等级以及思政工作进行有效的融合协调,来实现思政工作在医院上等级中的作用发挥。医院思政工作的开展应注意对契合点的挖掘与把握例如医院上等级中涉及到对一个医院的医德医风考察,这就是思政工作的主要内容,紧紧把握住此类契合点,将会给医院上等级起到助推作用。
其次,在思政工作的方法层面,思政工作方法的有效与否将会直接决定医院思政工作的具体效果,在医院思政工作的具体开展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思政工作模式,通过借助多种灵活的工作模式来实现思政工作效果的提升。事实证明,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基本上就是单项的灌输,根本没有考虑到员工的诉求,因此很获得员工的认同,而通过思政工作方法的所氧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举例而言,除了传统的开会、文件传达等思政工作模式以外,还可以在征求医院工作人员的基础之上,采用看电影、参观旅游等更加灵活的实行来开展思政工作。
最后,在思政工作的开展思路方面,思路引导者思政工作的具体方向,在医院思政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工作思路,在具体的工作中充分的将医院员工、患者的诉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思政工作的开展应围绕员工以及患者来组织。思政工作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医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思政工作思路的正确才能确保思政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事实证明思政工作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得到员工的最大拥护,进而实现工作效果的提升。
对于医院而言,不是在不断的上等级,就是在准备上等级,考虑到医院上等级意义重大,且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涉及到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客观上需要借助于思政工作的具体开展来为医院上等级增添动力。而在医院思政工作的开展中需要综合考虑思政工作内容、方法以及思路等方面的影响因素,通过不断的借鉴思政工作开展的经验,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变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政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康小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医院思想政治工作[J].医院院长论坛,2010(2).
关键词: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145-06
商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主阵地。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如何发挥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学科优势,与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就业能力,达成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领会“推进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落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体目标,响应 “互联网+”行动计划,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坚持育人为本,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服务社会经济建设需要,进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将根据“现状问题对策措施效果”的思路,展开研究。
一、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国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1]。美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人才培养质量;(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3)强调人才培养特色;(4)完善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英国高等工程教育形成“夹层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年在校就读+1年工程实习+1年在校就读[2]。其优势在于:专业选修课范围广、科目多,专业方向自主选择,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英国高等学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共同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终身培养体系[2]。总体上,发达国家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注重目标性、系统性与实践性,强调与行业协会、企业、项目单位合作。
(二)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能力培养、培养特色、培养认证上。培养模式上:孙春玲等(2005、2008)探讨了专业协会介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终身教育模式的机制[3];任宏(2007、2009)提出工程管理专业的“四个平台”人才培养体系[4];2010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尹贻林等(2013)借鉴英国皇家工料测量师学会的经验,设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陈健等(2013)借鉴游戏的成就系统理念,创新工程管理人才教育模式[6];袁竞峰等(2014)创建“一体两翼”型核心能力结构,并提出人才培养途径[7]。能力培养上:方德斌等(2010)面向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构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8]; 王学通、杨秋波等(2011、2013)分析了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育人体系[9-10];刘颖等(2013)探讨了地方建筑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夹层制”实训教学模式创新[11];严玲等(2014)构建了国内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模型,提出工作坊实践教学建议[12]。培养特色上:王雪青等(2011)比较了教育部工程管理特色专业,提出应采用CDIO 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企业参与和教育国际化[13]。培养认证上:严玲等(2012)探讨了工程管理专业认证制度的作用机理与导入机制[14]。与国外比较,我国商科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差距: (1)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2)人才智能结构不够系统;(3)与企业、行业协会对接不够顺畅;(4)没有较好反映时代诉求。
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智能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关注政策导向、院校特色、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一是,我国正在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落实“互联网+”,校企应满足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新要求。二是,商科院校主要培养高级财政管理人才,应重视大商科背景下财务、项目等管理能力的养成。三是,人才培养主要以“就好业、创成业”为出路,应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培养更加适应转型升级的三型人才。四是,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应遵循“基本素养支撑,核心理念引领,关键能力导向”的思路。因此,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智能结构要求呈现“兴”型结构(如图1所示)。“兴”型人才是一种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一)素养支撑层
人才素养是人才的内在品质,有人才支撑作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既要反映“依法治国”、“互联网+”的时代诉求,也要满足“法治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主要包括法律素养与信息素养。
1.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即认识和运用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能力,包括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知识、意识、观念及信仰等。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合同法》《物业法》《招标投标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房地产估价规范》《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规范》《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等法律法规。
2.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认识传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运用它们的能力,包括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理解、认识及利用等。《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与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可行性研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和合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能实现决策过程、施工过程、运维过程等方面的互联化、集成化、数据化、智能化,了解建筑产业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态。
(二)理念引领层
人才理念是人才培养的宏观要求,有人才培养引领作用。本层主要包括系统思维、工程方法、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与实践能力等。
1.系统思维
对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整体、全局观念,考虑各部分间的联系与作用,重视建筑工程管理与外部环境间的物质、能源、信息等交换活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运用全局、关系、反馈等思维方法重点掌握项目可行性研究各指标、工程造价各部分、工程施工管理各环节以及物业管理各对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具备与管理方、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的沟通技能。
2.工程方法
以系统、集成的观点为统领,从建筑工程管理的宏观现象出发,结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综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操作,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预测、设计、实施和评估。由于建筑工程管理的复杂性与环境的不确定性,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系统工程分析、数理统计预测、工程经济分析、管理运筹控制等方法,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程式化、规范化、数量化、制度化。
3.创新精神
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新思维、新技术、新方式,对建筑工程管理行业进行管理创新、技术改造、制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新企业创建过程的商业模式、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物流管理、税务筹划、投融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行业新发展。
4.团队意识
在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策划与实施中,懂得识别团队目标、定位团队角色、调整团队关系及促成团队任务。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与项目的复杂性,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在“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开放发展”的合作框架中,重点掌握团队组建、团队沟通、团队激励的本领,有效完成工作任务,达成工程管理目标。
5.实践能力
掌握图纸分析、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运营管理等建筑工程管理的方法、工具、技术。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以解决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重点掌握可行性研究、工程造价、工程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物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实践技能。
(三)能力导向层
人才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有人才培养导向作用。本层主要包括识图绘图能力、算量计价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等。后两项能力是商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体现。
1.识图绘图能力
认识、理解、绘制各种建筑工程图纸的能力,包括掌握图纸的设计原理、构成元素、绘制手段等。建筑工程项目在形式上,表现为点、线、面、结构与材质的综合体,可通过一套纸质或电子的图纸以二维或三维的形式呈现。“看得懂图、绘得出图”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一项重要专业基础能力。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注重培养图形识别、分析能力。
2.算量计价能力
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工程量计算和价格概预算的能力。建筑工程项目组成结构复杂,分为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与分项工程等。建筑工程造价构成项目繁多,分为人工、机械、主材、辅材等。同时,各地区技术规范标准存在差异,算量计价方法也有不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利用专业软件进行算量计价的能力,尤其应培养图形、清单等算量计价能力。
3.项目管理能力
对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具有目标纷繁、人员众多、过程复杂、环境多变等特点,建设方、施工方与监理方需要利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有效管理工程项目,从而保障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与质量控制等目标的达成。计划、生产、验收、图档、合约、质量、安全等管理是重要内容。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利用专业软件管控投资、进度的能力。
三、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体系
根据 “兴”型人才的智能结构要求,通过目标、课程、内容、方法、考核、基地等环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以企业为依托”的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该培养体系,具有理论传授、技能锻炼、素养提升、思维训练、就业导向、创新强化、团队建设等职能。
(一)调整培养目标
“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体系旨在培养一批具有系统思维、工程方法、创新精神,强调团队合作,能适应建筑工程管理行业中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工作岗位需要的“会算账,善管理,懂法律,有技术”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
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加入公共基础课,将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管理运筹学、审计学加入学科共同课,增加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课的学时,设置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工程项目沙盘模拟等独立实验环节,进行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项目估价、BIM认识与应用等课程设计,增加校企合作指导分量。
(三)改革教学内容
开设“名企名家”管理、技术类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建筑工程管理、技术、行业等方面的发展和趋势。增加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广泛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聘请企业一线人员进入第一课堂开展答疑解惑,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单位和工地现场观摩、学习、交流。
(四)创新教学方法
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建立专业教育“双导师”制,从校企选拔一批在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理论知识丰富且专业技能高超的人员充实导师队伍。校企协作开发工程管理专业开放式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人员共用、数据共通。
(五)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学生可以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调研报告、设计报告、课程论文、实施方案等进行考核。课程考核主体多元化,授课教师考核学生理论知识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考核学生专业技能部分,侧重考核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
(六)加强基地建设
校企双向互动,以提效率、增效益、出效果为导向,在人员、资金、设备、设施、制度等方面共同投入,保障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建设。同时,注意两者功能定位,校内实训基地侧重单项专业技能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侧重综合专业技能提升,重点加强与工程管理行业协会、工程造价事务所、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房地产经营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工程审计事务所等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四、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措施
以 “兴”型人才智能结构为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培养体系为行动指南,具体培养措施如下。
(一)素养培养措施
法律素养培养措施:(1) 建筑工程管理行业协会的行政主管介绍建筑工程法律法规。(2) 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工程造价师、建造师、物业管理师讲解建筑工程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典型案例。(3) 工程审计事务所的行政主管、审计师介绍在行政诉讼、纠纷化解以及标准订立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信息素养培养措施:(1)信息技术行业协会、企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介绍新一代信息技术。(2)建筑工程管理行业相关协会、学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介绍BIM、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的典型应用。(3)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工程审计事务所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介绍所在企业推进BIM、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经验和教训。
以上两个方面的素养可以采用课程模块、专题讲座、观摩交流等形式培养。
(二)理念培养措施
系统思维培养措施:(1)在生产实习环节,组织学生进入建筑工地观摩,并与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岗位人员交流。(2)在专业实习环节,企业负责人、岗位导师、专业导师一起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企业观摩,了解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在可行性研究、工程概预算、工程施工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操作实务。(3)在毕业设计环节,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各层级管理人员介绍工程管理实务。
工程方法培养措施:(1)校企分别抽调人员,共同出资开发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精品案例库,将其导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点掌握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的方法和技术。(2)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和在线研讨等介绍工程管理的方法和技术。(3)校企联合在工程造价、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进行工程技术中心申报、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精品课程开发、核心教材编写、软件技能认证、职业发展讲座、骨干师资培训等。
创新精神培养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管理者通过专题讲座、校企交流等介绍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机遇和挑战。(2)成立教师工作室,在智慧工程管理、工程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工程投融资、工程风险评价与控制等方面申报与承担校企合作科研课题、工程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对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计入相应学分。(3)校企联合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大赛。
团队意识培养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管理者通过专题讲座宣讲激励团队合作的制度和措施。(2)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优秀管理或技术团队通过研讨会介绍团队合作的经验和教训。(3)利用暑假组建学生夏令营,深入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团队工作一线观摩学习,并开展正反辩论、素质拓展和集体游戏等活动。
实践能力培养措施:(1)校企联合在工程造价、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申报技能实验室、综合实训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并在实验操作、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校企双导师制。(2)组织学生到建筑工程管理企业进行跟班作业和顶岗实习,根据学生表现推荐就业岗位。(3)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生产实践与技术攻关,确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题目。
(三)能力培养措施
识图绘图能力培养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图纸设计与分析人员通过专题讲座进行技能传授与案例分析。(2)校企分别抽调专业骨干教师、工程管理核心人员,共同出资设计与开发建筑工程图纸数据库管理系统,将实际工程图纸导入专业课程教学中。(3)校企联合建设建筑手绘、建筑CAD等实验室,配置好绘图软件,邀请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图纸设计与分析人员进行实验指导。(4)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工程制图课程设计。
算量计价能力培养措施:(1)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工程算量计价。(2)事务所、企业的工程造价师通过专题讲座讲解《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各级各类《工程预算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并剖析典型案例。(3)校企联合建设工程算量与计价实验室,配置好应用软件,企业的工程造价师结合工程管理实践进行实验指导。(4)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工程项目估价课程设计。
项目管理能力培养措施:(1)工程项目管理协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工程项目管理。(2)建筑工程管理软件企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里,利用BIM、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智慧管理的思考和实践。(3)校企联合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与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和“互联网+”工程管理实验室,配置好应用软件,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结合工程管理实践进行实验指导。(4)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BIM认识与应用课程设计。
五、培养成效
湖南商学院于2009年开办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为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成立以来,逐渐形成上述人才培养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成为省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成员单位,成功申报“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成功申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50%以上获得一级建造师、工程造价师和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1人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省工程管理学会常务理事,1人为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已建立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工程造价与招投标等4个高标准专业实验实训室,获批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互联网+”工程管理综合实验平台,与广联达、斯维尔、鲁班软件等知名企业形成密切合作,建立6个校外实习基地,并联合开展横向研究,编制1项省级工法。三届毕业生中,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90人通过培训获得行业执业资格证书,40%以上进入中国建筑、中核建、中铁建等知名企业就业,就业相关度80%以上。
六、结语
文章针对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兴”型人才智能结构,设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对工程造价、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等人才的需求提出人才培养方案
,突显商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经管特色,强调基本素养、核心理念、关键能力的系统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在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胜任能力,促进学生、学校、企业的联动和共赢。
参考文献:
[1]王雪青,杨秋波.中美英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6):36-39.
[2]刘贵文,彭瑶,吴博.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49-51.
[3]孙春玲,尹贻林.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终身教育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41-144.
[4]任宏,晏永刚.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集成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80-83.
[5]尹贻林,刘一格.应用型本科专业能力测评的探索与研究――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89,119-123.
[6]陈健,孙雷,徐进英,陈天衡.借鉴成就系统理念的工程管理教育[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3):117-119.
[7]袁竞峰,李启明,杜静.高校工程管理一体两翼专业核心能力结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16-120.
[8]方德斌,黄本笑,殷永飞.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创能力培养教学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35-140.
[9]王学通,庞永师,禹奇才.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7-79.
[10]杨秋波,王雪青.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556-561.
[11]刘颖,刘亚臣,宋洁然,朱丹.“夹层制”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沈阳建筑大学工程管理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3(3):83-86.
[12]严玲,闫金芹.应用型本科专业认证制度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4):80-88.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ERP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ERP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自然是对ERP应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企业实施ERP需要大量既懂得管理科学,同时又懂得ERP软件实施应用的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教育部在教职成〔2006〕4号中提到,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在此二者背景下,所以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继将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课程列入了人才培养方案或计划。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提出了构建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ERP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1.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ERP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一般而言,企业对于ERP人才的需求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人才是为了将来开发软件的,是ERP的软件研发人员。他们要精通编程和计算机技术、掌握尖端技术发展趋势,对企业业务运作模式有一定的了解,熟悉ERP原理;第二类是ERP实施维护类的人才。他们要熟悉企业业务运作流程,熟练ERP软件的应用,了解IT技术的运用,具备事实上的IT技术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等:第三类是ERP软件应用类人才。他们熟悉自身所负责的业务流程,熟练ERP软件的使用,具备基础电脑和ERP软件操作能力。
基于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笔者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选取第二类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定位。
2.目前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设计不合理。ERP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应用,需要完整的综合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在设计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时出现了以下问题:
(1)ERP相关课程设置不完整。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ERP基础原理、计算机、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等基础知识。很多高职院校很少能设置与ERP软件相完整的课程,或者说没有有效进行整合。
基于此特点,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至少应该开设以下课程:首先,应该在第1-2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学原理》、《ERP基本原理》、《会计基础》、《ERP沙盘模拟》等课程,这里需要重点提到《ERP基本原理》这门课程,这是大多属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的;然后,应该在第3-4学期开设《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在这些课程当中应该着重介绍与ERP业务处理流程有关的理论知识;其次,在第5学期开设《ERP综合实训》课程;最后一个学期则可以开设与ERP毕业实习有关的课程。这样自然就不会出现衔接不当的问题,也不会出现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颠倒的现象。
(2)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训实习层次设置的不科学。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训实习设置应该体现层次性、递进式和渐进式等特点。
根据高职院校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和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笔者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训实习层次应分四个层次。即:
一是带学生参观ERP应用企业和软件提供商,让学生感性了解ERP软件是如何研发出来的以及应用企业是如何运用ERP系统进行业务流程的处理;
二是运用企业物理手工沙盘+电子沙盘进行企业ERP认知教育,依托沙盘教具,进行管理角色的真实扮演,促使学生从较高视角审视企业管理,体验企业经营流程,了解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管理体系,深入理解企业业务处理流程,强化战略决策管理、市场竞争、危机意识,并将分散的各功能模块联系起来。高职院校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举办的ERP沙盘对抗大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利用企业的仿真数据和管理角色分配开展ERP综合实训,通过仿真模拟企业ERP运营,将生产制造、财务、供应链、人力资源集成起来,深入了解ERP的业务流程、操作流程和数据流程,并掌握系统软件的参数配置和技术架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把ERP职业技能认证课程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来,让学生在完成实训项目的同时,还通过参加认证考试来训练职业技能。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将自己的实训室作为认证考点,最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举办的ERP信息化大赛,与全国各大院校进行交流,提升学生的ERP综合技能素质;
四是安排学生去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地实习,以此获得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ERP技能。
3.目前ERP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需要克服:(1)忽视ERP管理思想的传授, 以软件功能的介绍和操作为主;(2)在ERP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习惯死记硬背等现象;在ERP沙盘模拟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沙盘规则学生听不明白、缺乏真实的企业案例教学、“重沙盘操作、轻理论”等现象;在ERP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满堂灌、被动模仿”的现象。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听课、盲目听课、被动操作、盲目操作等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机械操作法等,这些方法在实训过程中很难起到作用,学生很难提升动手能力;(4)教学上过于注重ERP软件公司提供的配套教材,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还有就是ERP实训教材版本严重滞后,内容不能反映先进性。笔者所在的院校目前采用的便是金蝶软件公司配套的2007和2010版的ERP实训教材。
笔者认为:基于以上问题,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结合情景、角色扮演、仿真应用等的模式开展ERP实训教学,能取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对ERP沙盘模拟课程,我们采取分组实训,角色扮演,实施“做中学”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执行力。在ERP沙盘模拟教学中需要由多个学生组成小组,在模拟的市场环境下,充当企业的不同管理角色,分工合作,开展企业的运营,小组之间通过ERP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平台进行竞争对抗,并由教师提供管理咨询,市场监督。
对于ERP综合实训课程,我们通过采取分组实训、模拟企业真实岗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通过教师对ERP综合实训项目的提炼,根据不同的项目体验不同的管理角色,进行不同业务模块的操作和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充分利用ERP综合实训教材、整体实训手册和各模块软件的操作指导进行训练、并且提倡学生在操作过程自行解决问题能力,以此达到提升学生整体的ERP综合技能。
对于整个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课程,我们采取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提供完备的教学资料,包括模拟企业背景、经典的国赛和省赛ERP技能大赛的案例资料、真实企业的基础数据和业务处理数据、软件配置参数,业务流程处理要求,实训操作指导等资料,对于这些资料要求做到正确性、统一性、整体性,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开放校内的ERP实训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也能进行各项实训项目的操练。
对于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教材,我们应该集合学校、应用企业、软件提供商等多方力量,合作编写具有仿真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处理特点、又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同时又能反映目前ERP发展趋势的教材。
4.目前ERP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1)传统的ERP实训室建设大多是在原有计算机机房的基础上通过安装ERP实训模块软件改造而成的;没有进行有效仿真;(2)目前各高职院校购买的ERP软件品牌杂乱,使学生要适应多种操作界面以及环境,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3)目前各院校ERP实训室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系部相关的ERP实训室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实训课程安排凌乱,无法安排跨专业课程,同时也导致实训室无法共享,造成资源浪费。
所以,笔者认为应建立实用的ERP仿真实训中心,它就是根据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各职能管理模块所需的实训功能,整合和集成企业职能业务,在同一中心内设置统一的、通用的综合性ERP信息系统,搭建一个仿真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的社会平台,以此突破以往独立设置ERP实训室的传统做法,从而打破壁垒,实现能涵盖ERP 软件的各个专业模块,构造完整的ERP 知识链,对学生进行相应的“ERP综合实训教学”,让学生达到能将所学的ERP软件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ERP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实现将课堂实训与社会就业岗位的“零距离”衔接,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提前完成了由学校学生向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过渡。
同时,在设计ERP仿真实训中心时要力求做到实训环境的仿真、企业岗位角色的仿真、实训项目和内容的仿真。
5.目前ERP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师结构不完整。目前在高职院校讲授ERP相关课程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和信管专业的教师,要么就是经管类专业的教师。计算机教师授课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经管类专业教师则以管理知识为主。从事管理的不懂技术,从事技术的不懂管理,导致管理和技术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样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
笔者认为为了满足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要求,需要建立一支技能互补、结构完整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主要包括:一是计算机实验员教师,他们主要负责ERP仿真实训中心的软件和硬件的安装调试和管理;二是各职能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师,他们主要负责讲授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相关理论及业务流程;三是职业竞赛指导教师,他们主要负责指导ERP沙盘模拟大赛和ERP信息化大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是ERP综合实训的教师,他们主要负责ERP整体业务处理流程的软件操作指导以及ERP信息化职业认证考试的培训工作。五是来自ERP软件提供商的技术顾问,他们主要负责在ERP实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软件BUG问题的解决,六是与高职院校有校企合作关系的ERP应用企业的负责人,他们负责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机会。
三、结束语
本文对构建ERP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了初步的探索,认为ERP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最可能实现的专业应该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开设ERP所需的多学科课程,能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较好的实现从ERP认知到ERP基本理论的掌握到熟练操作ERP软件到运用ERP管理思想于企业之中的整个过程。另外,希望能解决高职院校将ERP实践教学过程局限于一门课程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叶彩虹.基于应用型的ERP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计算机:上半月版,2012年 第2期
[2]郭强.《ERP原理与实践》教改中的问题分析与应对[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09月
[3]袁平.高职院校建设ERP仿真实验实训中心的思路[J].高教论坛.2012年7月第7期
[4]申彦,刘秋生,刘春华.ERP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6期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138―03
引言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它注重的是跨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门站在现代管理理论前沿的课程,其内容涉及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市场营销和运筹学等多门学科。由于该课程理论内容较多且很抽象,知识面广、学科交叉、综合性知识强,因此,长期以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目前,这一现状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专业的重视,开始纷纷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探讨ERP沙盘模拟的方式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除少量实验课外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企业管理的课程教学要求大量的实践性教学,而课堂教学通常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训练,所以,很难满足这一要求[1]。如《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偏重于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模型等抽象性理论,学生普遍感到理论知识多而枯燥,模型复杂且难以理解,再加上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文科背景较重,对模型、公式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现有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这种单向传播的方式,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尽管大多数的老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仅仅是将原来的教学教案用PPT的形式进行展示,而学生接受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上,没有感性认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以教师作用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控制权、自主运作的空间和积极性的发挥都相对有限[2]。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对实际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强调团队合作和协同。单向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利于行为性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本科教学工作中比较关注理论性和创新性的知识,教学环境偏向于理想状态,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将缺乏对企业运作真实情况的了解和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对于像《供应链管理》这样的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更是如此。因此,一些学校尝试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然而受学制和时间的限制,这种实习往往时间短,学生也难以了解企业经营的全貌,实际效果也不明显。
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学都立足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典型案例分析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诚然,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但现在使用的案例大多为世界500强成功案例。这些案例与学生所接触到的实际具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限于本科生知识结构和水平,对企业运营的了解以及有限的教学学时,大多缺乏案例的背景资料、发展过程和因果关系等的深入理解,往往仅仅进行理论空谈,缺乏实际的认知。因此,即使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操作时遇到种种意外障碍仍束手无策,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文科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屡遭冷遇的原因。因此不能完全采用案例教学。
二 ERP(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模拟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以MRP-II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其基本思想是将制造业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是一个密切相关的“供应链”――从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到客户。ERP 系统的基本目标就是运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手段尽力缩短这个“供应链”,提高其运转效率,为企业产品质量、市场需求和客户满意提供保障,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ERP沙盘是企业资源计划沙盘的简称,直观、形象地展示企业内、外部资源。包括厂房、设备、物料、人力资源、资金、信息,甚至包括企业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ERP沙盘模拟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1978 年瑞典皇家工学院的Klas Mellan 开发了沙盘模拟训练课程之后,该教学模式迅速风靡全球[4]。这一模拟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直观:通过一目了然的经营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企业经营的本质。2)尝试:可以把学生的想法带到沙盘模拟中印证,并且直接看到结果。3)生动:将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通过体验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直观的ERP 沙盘来模拟企业的运营,通过使用企业的ERP系统能够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既让学生全面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并由此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领悟科学的管理规律,提升管理能力。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枯燥、抽象、无法深入企业实际的局限,得到迅速推广,并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ERP沙盘模拟的体验式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强调边做边学,强调学生的集体参与,重视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的理解、领悟和认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有效地将教与学融为一体。
三 ERP沙盘模拟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ERP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企业供应链管理实战演练模拟的教学方式,应参照企业经营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安排了供应链上的各级供应商、研发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物流部门和市场部门等企业重要角色,通过ERP沙盘模拟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5]。以体验式的互动学习方式,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各种决策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从而使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实现由课堂讲授为主到实践教学为主的改变,实现由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改变,彻底解决理论教学和企业实际经营过程脱节的问题。
首先,通过ERP沙盘模拟和体验式的角色扮演,在计算机上直观地看到企业的运行和管理信息地流程,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和融入企业,解决学生对企业实际情况不了解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供应链中各个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供应链管理中的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整体经营的要求。
其次,通过实战演练训练摆脱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和相关概念模型晦涩难懂的局限性。通过演练使学生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管理活动中,寻找和掌握基本的理论和使用相关管理工具的技巧与方法,并从ERP管理软件中体会供应链的相关理论在企业实际中是如何实现和发挥作用的。
最后,通过积极参与和分组竞赛,使学生针对具体的环节自行做出适当的管理决策,从而将枯燥的专业问题通过参与性和趣味性的实践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管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供应链管理实战演练模拟教学中,主要包括了反映牛鞭效应的啤酒游戏、库存控制问题、风险分担、JIT生产的模拟、供应合同的设计,外包与自制的决策,供应链的设计与运行等实战环节,以及QR、ECR、CPFR等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际运用。通过选择适当类型的企业和产品服务,针对上述不同的环节,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实际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具体的决策和运用机制。
这些实际企业经营实战演练模拟教学为学生设计了供应链中的不同的角色,通过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沙盘模拟中了解:怎么才能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有效? 如何控制成本,确保收益的最大?如何根据市场前景,制定产品策略,安排产品研发? 如何保持均衡的生产计划和活动,避免物料短缺和库存积压?如何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如何获得市场信息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ERP沙盘模拟的课程中,学生通过角色互换、团队协作、亲自操作、亲身感受掌握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的重要作用和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全局最优”的管理思想[6]。
四 软件、硬件设施与条件
ERP沙盘模拟教学的重要条件是建立相应的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主要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
初级层次是软件和计算机的组合体,即采用综合的计算机实验室配以供应链管理的模拟软件,这也是大多数ERP沙盘模拟的实验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使用相应的ERP软件来模拟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运作。
专业的供应链管理软件是一套涵盖供应采购、生产制造、分销流通、物流配送等多个领域的大型综合管理系统。多数的供应链管理软件被集成在ERP软件中。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教学软件来说,应充分考虑现代管理体系对信息及时、充分、严谨以及有效组织的要求,系统设计围绕核心企业,遵循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集成控制的原理,围绕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目前可以使用的相关模拟和教学软件不是很多,主要有支撑整个供应链业务运行的管理软件主体平台,如SAP、ORACLE、用友、金蝶等的ERP管理软件。此外,还有支撑供应链某个特殊环节的个别管理软件,如数据采集的RFID条码管理软件、支撑物流中心货物移动的WMS软件、支持货物运输的GPS软件等。
更高层次的供应链管理实验室则需要在实验室建设中加入了适当的硬件设备,如立体仓库、RF及分拣系统等。除了相关的软件和硬件除了一般的演示功能以外,还应具有大量企业的真实进出货数据,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数据环境,提供真实的软件运算基础。因此,综合实验室应以供应链运作为背景,使沙盘模拟能够拓展到整个供应链生产经营活动中产、供、需各个环节技术管理的各个方面。
五 建议
ERP沙盘模拟只是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不能完全解决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还应结合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和游戏等方法。在进行沙盘模拟之前,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准备,否则,沙盘模拟就会变成没有意义的“计算机游戏”,在有限的课时中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此外,在ERP沙盘模拟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较多,比如学生人数太多、课堂纪律较难控制、软件设置和功能不够清晰明了、教师经验不足等。教师应在教学设计时事先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考虑解决办法,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减少出现问题的频率及其不良影响。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沙盘模拟的教学、ERP软件的学习,虽然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都只是对现实系统实践的模拟,与现实的企业运作和模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如何真正通过ERP软件体现不同企业和产品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和学生个性化的创新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5(1):96-98.
[2] 刘博.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0):81-83.
[3] 李静宜,慕庆国.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4):196-197.
[4] 王新玲,杨宝刚,柯明. ERP沙盘模拟高级指导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49-03
在我国,相较于其他成熟专业,公共事业管理还是一个新兴专业,主要培育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及应用等知识的能力,能在科教文卫体等公共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公共性、应用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性多个特征。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强调学生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很快,但其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因此,探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不明,针对性不强。综合多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不难发现,大多数高校均把“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写进方案之中,并原则性描述了公共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技能和素质的基本要求。这种表述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行业需求和岗位群定位缺少规定;二是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技能和素质没有被细分;三是对认知、知识、管理、技能等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未被量化;四是能力培养目标从结构上看逻辑混乱,主次不清,重点不突出。
(二)组织不规范。随意性明显。一是部分院校尚未建立实践教学组织机构或未赋予机构实践教学管理功能,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教学现象。二是实践教学普遍缺少制度规范和保障,表现在教学学时占总课时比重普遍偏低;实践教学课可上可不上,实践教学活动可开展可不开展,实践教学成绩可多可少、标准不一;教学环节缺少监督、考核方式实用性不强、评价缺少依据等方面。
(三)流程管理失控,形式主义突出。目前,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形式主要有课程实训、假期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是在这些实践项目的实施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校尚未建立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公共部门财务、地主政府行政、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计量分析、公务员考试等模拟系统与实训平台,课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二是多数学校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实习时间为一个月左右,但学生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无基地实训、无导师指导、无过程监督。三是假期见习与专业实习雷同,无统一部署。四是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写作到答辩,虽然也安排了指导老师,但学生迫于就业竞争压力或要准备考研,很少真正用心独立构思和创作,抄袭现象普遍存在,指导老师有苦难言。
(四)体系紊乱,缺少系统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多所高校虽然开办该专业时间不长,但大都建立了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从设立组织机构、设计培养方案、编制教学大纲到教材建设、教学制度建立与完善、质量评估体系构建与实施,从专业、学科、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到教研、教改和科研项目,相关院校均做了大量工作进行探索和创新,成绩显著、效果突出。同理论教学相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论是软环境还是硬条件的差距都还很大,更无法同其他如工商管理、师范类专业相提并论。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是实验中心、实践基地、经费支持、平台建设等硬件建设滞后;二是制度、规章残缺不全或流于形式,软件建设没有跟进;三是已有资源整合度差,缺少有效统筹和整合,效率较低。
(五)考核评价失范,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的评介体系包括评介的依据、目标、原则、方法、标准、实施、监督、反馈和采用等多方面内容。综合多所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突出问题表现在:实践项目的能力、技能和素质等目标要求不具体,教学活动缺少可靠的理论依据,评价方法欠科学、操作性不强致使评价结果信度和效度受到质疑,重目标轻过程、监督失控,评价结果不反馈或反馈不即时,等等。
二、原因分析
(一)跨越多学科的专业特点导致实践教学难度大。一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威尔逊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和韦伯的“官僚体制”理论运用到政府管理中。因深陷政府规模扩张、机构臃肿、财政赤字加剧、行政效率低下等困境,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加、美、澳、新等西方国家掀起了以私有化、市场化、社会化、地方化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与此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把变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引进和创办起来的。该专业把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卫、环保、社保等公共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受到一般管理方法、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还要兼顾人文、自然科学、文理工交叉边缘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可见,跨越多学科既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又是实践教学难度较大的原因之一。
(二)专业快速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推进较慢的矛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政治经济生态原本是西方议会民主制和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其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取向以效率为主,旨在打造一台高效、廉洁和简政的政府机器。该专业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的初衷也正是为了满足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然而,30多年改革开放,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就,但政治体制改革步伐比较缓慢。行政机制、人事制度、领导体制等变革的力度有待加强,政府、事业单位和第三部门的关系没有理顺,良性的政治决策体制、行政体制和监督体制尚未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同我国政治经济的生态环境脱节,如何将舶来的理论与方法同我国本土的公共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三)教育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一是部分教育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对培育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足够重视组织机构建设、基地平台建设和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等。二是部分教师对实践教育的意义、目标、方法、内容、方式、评估、监控等一系列问题缺乏清楚的认识与深刻的理解,其教学思维始终停留在单纯的课堂授课环节上,理念落后,方法简单,对学生的监督控制不力。三是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四)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较低。“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还应包括较强的公共管理的实践能力等。”实践教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育人才的关键环节,欧美等发达国家均把公共事业管理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公共领域管理人才,并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确认为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基本特征。在我国,由于理论教育与政治经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大多数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历程短、专职教师缺乏管理实践经验等原因,公共管理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从而限制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原则
要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尽可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设计、方法选择、形式组织、活动安排、质量评估等不能囿于理论,而应考虑教师的教学特点、能力水平和学生的专业层次、能力需求与能力水平等其他因素,同时还应兼顾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环境。
(二)能力本位原则。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开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模式时,应充分分析职业角色的能力需求,对相关能力需求进行细分,并按一定规律和逻辑关联进行科学整合,这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才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实践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本土化原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坚持“本土化原则”的具体要求是:秉持教育“国际化”理念,以中华民族优秀的管理文化传统为依托,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决策、行政及人事体制的政治制度环境为基础,坚持中国公共行政的教育实践路线,移植国外的先进公共行政理论与方法、借鉴外国的公共行政的实践经验。使之与本民族的教育实践相沟通、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和实践,创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生性的公共行政理论与方法,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管理人才,以便更有效地为中国公共行政管理服务。
四、改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一)成立管理机构,制定管理规范,为实践教学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学校应由教务部门牵头,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成立由二级院系负责组织实施工作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实践教学工作,起草实践教学相关各类文案规章、统计评估、协调、督导和归档T作;小组成员由本院系全体专职教师和实践教学老师组成,各相关人员应分工明确,责权清晰。小组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及时组织小组成员研究、讨论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二是研究、设计、完善或深入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和课时,制定基地实践或专业实践教学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三是制定相关的成绩评定方法和标准;四是遵循实用性、能力本位和本土化原则编制实践教学课程大纲。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社会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是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主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的高度关注和较大投入;同时,实践教学本身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相关部门只有在学校统一领导和协调下,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
(三)加强课程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是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适当减少理论教学课时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二是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针对职业能力需求结构和知识水平层次的不同,依照循序渐进原则,规划课程及其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评估方法与标准,优化毕业论文(选题)的形式和操作规范。三是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强化监控力度,做到任务具体、目标明确、流程清晰、全程跟进。四是注重考核公正、合理、规范。五是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实践教学环节和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要求,选择和创新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案例研究教学、管理游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完善团队式案例研究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在新公共管理视野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应该顺应变革,实现能力和角色的转换,变单一理论型师资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型师资。为此,一是要将现有的专职教师纳入到实践教学改革的体系中,通过交流、沟通、讨论,统一大家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确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二是专职教师可在暑期参加适当的管理实践活动,提高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三是聘请一批公共事业管理单位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公共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领导和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四是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及向名牌高校输送访问学者。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112035);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