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民办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一、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
1.职业技能竞赛指明方向
通过参加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职业技能竞赛,探索现代化集成的先进制造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参加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工业产品造型及快速成型”大赛为例,此次竞赛是现代制造业对集成化人才需求的真实体现,不仅竞赛中选手需要解决跨专业的沟通协作能力,而且竞赛题目以真实企业项目为依据,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通过先进的产品原型技术,解决产品开发中遇到的诸多如样板模型的制作成本与时间成本等问题,并且赛制为期两天,分产品创意时间与产品快速原型及包装设计时间,在时间分配上更加紧凑合理,所以,以此次竞赛作为探索本校实训资源转型升级的研究。
2.实训资源整合与更新
通过对大赛要求的解读得知,设计要求是对已有产品进行外观及机构上的优化,并且需要绘制设计草图、包装及图像处理,通过参赛,学生不仅明确了本专业在行业中的定位,更是增强了学生走向社会的自信心,本校自动化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适应现有职业技能竞赛,必须在梳理整合现有实训资源的基础上新增如3D打印实训室和智能化制造实训中心,及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的现代化实训室,并配备相应的教学团队,打造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先进制造实训基地。我院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拓展实训资源,大力加强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使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来。近三年来,我院教师利用“送教上门”,已培训企业技术人员5400多人/次。当前学院正努力创造条件,建设科技产业园教学基地,引进优质企业进校生产,我院还与广州一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为该公司加工设备的零部件,也为学生有效地提供生产性实训教学环境。
二、先进制造实训基地的建设
1.校内外实践条件
我院成立以来,现已建好7个校内实训室,价值总值近千万,并在2016年将新建成4个实训室,其中3D打印实训室和智能化制造实训中心将重点配合项目的实施。
2.师资及课程改革情况
我院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并且在2015年以邓汝荣老师牵头成立了我院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多是30岁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并采用讲师及高级工程师相融合的方式创建教学团队,依托我院先进制造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对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了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如“快速成型技术”最终考核制度采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思路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即产品资料的完整性(50%)+考勤(10%)+创新性(30%)+结构合理性(10%),首次在教学考核中添加了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并采用先进制造实训基地平台来完成课程考核。我们聘请了24名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专业指导教师,本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集体教研活动,并依托先进制造中心平台打造校内外质量工程网站的建设,加大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力度,从2008年就开始在某些课程进行以职业能力为主的一体化教学改革,也在某些课程中进行项目化教学试点。
现阶段民办高职院校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立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最直接的就是实训资源的建设,各院校就实训资源建设也在不断地摸索当中,我们认为整合与更新实训资源的根本依据,就是紧跟地区先进企事业单位用工要求,而职业技能竞赛则是企业与职业院校最好的沟通桥梁,所以选择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建设的重要依据,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道路的一盏明灯。
参考文I:
[1]姜大源.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三个基本问题[J]. 江苏教育, 2012(18):11-12.
创新教育是以塑造创新人格为核心, 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特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和目标, 也是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人说:“兴趣有一种魔力, 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实际上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究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是萌发创新欲望的基础。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中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质疑解难,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般而言,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 古人云: “学贵有疑, 学则须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 去创新。 所以, 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解难开始, 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逐步养成质疑解难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离不开想象力。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形象, 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物的形象思维活动。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因素,培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理念;创新意识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的典型代表画种之一,为区别于西洋画,世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我们也常常把它亲切地简称为“国画”。中国画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以毛笔做为主要绘制工具,以线条做为最基本的艺术语言。表现题材广阔无垠,表现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技法千变万化,审美结构富有特色。在“中国画”走过的漫长历程中,传统理念和表现技法日臻完善,构成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的“创新意识”,势必与传统的艺术思想存在一定的距离,但它又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表现形式,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是绝对的,而发展和变化却是相对的,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意识,就谈不上去发展传统。没有对传统的弘扬精神,你怎么能够找到将我们中国画的哪些传承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进行改变的突破口呢?因此,不断的求新求变是每个艺术家必须正视和不断探索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时展的步伐,才能在笔墨、技法上创新,才能以积极的姿态享受现实生活,从中国画的传统中吸收营养,培养和孕育创作灵感,激发出极大的创新热情。
一、在理念上创新
“画理”这一概念,可以说是较早地进入中国画的绘画理论中的,是较多地运用于绘画所表现的对象或者绘画创作活动本身的规律性方面的指导性东西。“观念”的意思,也是指画家对事物规律性的把握,而后寻找的一种表现客观物象的方法。但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场合使这个概念的内涵有所变化。石涛曰: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就表达了一种可贵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关于创新与传统、现代个性与传统观念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我们去深思熟虑。同时,也激励我们在中国画的“画理”和“画法”上去不断探索,努力追求。
二、在立意上创新
“立意”,就是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深刻内涵,是美术作品的灵魂所在。它直接关系到绘画的选材、布局、材料乃至绘画的整体格调。郑柏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新标异二月花”就要求绘画的立意要标新立异,彰显自己的独特风格。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从而也为艺术家创新立意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广阔的天地。艺术家需要突破常规的思维定式,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独特表现形式。艺术家当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笔墨和敏锐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自己,感动观者,并对新的社会现象提供思考和认识,让观者学会辨别真伪,分清丑恶,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影响大众。立意创新绝不是艺术家毫无章法的胡思乱想,而是需要时代精神、思想境界、人文格调、文化底蕴与艺品、画品的高度统一,需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
三、在技法上创新
不论在任何年代,任何历史条件下,中国画传统理念因循守旧是不行的,拒绝传统也是不行的,撇开传统另辟蹊径更是要不得的,我们要做这些优良传统的守望者。该守的,我们一定要坚守,该创的,我们又不得含糊。石涛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去强调对自我“感受”的抒发,通过一切手段来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如著名的花鸟画家房新泉先生,将宣纸刷上洗衣粉,以追求特殊的肌理效果,还有一些画家引入这样那样的现代绘画元素,使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品格具有现代气息,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无不证明一个道理:无论是传统性、实验性,还是综合材料的特殊性,所有类型的成功之作,都当认为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符合传统技法发展内在规律的技法,这些技法也将成为后人应当继承的传统理念。只有深刻理解中国画的传统理念和正确把握时代精神,才能在表现技法上达到传统中有创新,创新中有传统的效果。
四、在形式上创新
这里所说的“形式”就是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绘画以形式存在,例如古人在山水画中表现“远”的形式有三种:平远、高远、深远。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利用焦点透视的近大远小的原理,用“小”来表现远,即“小远”;也可以利用近实远虚的道理,用“虚”来表现远,即“虚远”。总而言之,只要有笔痕、色彩,就会有形式的存在,只要有形式的存在,就会给人们以这样和那样的联想。
传统的中国画,风格上多样中有单调、构图上奇险中见陈旧、内容上纷繁中显贫乏,这种风格强调出处,构图需要规矩,内容局限范围的陈旧套路,容易使人们产生审美感觉上的疲劳,难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审美情趣和欣赏需求。形式上的创新,既要有理念作为理论指导,又要有笔墨、技巧等艺术语言来支持,还得在构思、立意上有所突破。所以,中国画的理念、技法、立意、形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你有创新的冲动时,你的理念、技法、立意、形式就会相应地跟着发生变化,只要将其有机结合,使其相互辉映,你就会在中国画的创新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我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国际化、市场化背景下的艺术家,更应该关注时代,投身于生活,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中深刻思索,以博大的胸怀、高尚的艺品、积极的态度,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在继承传统上下功夫,在创新传统上求发展,没有创新的传统,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没有传统的创新,就如没有根基的“海市蜃楼”,二者均不可取矣。只有在深刻领会中国画传统理念的基础上,贯通古今、融汇中西,才能让古老的中国画唱出新时代的赞歌。中国画的创新如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深入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对国民“创新意识”的培养,才是各门艺术真正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
关键词:教学创新;素质教育;创新意识。
小学美术教育,要通过对小学生加以系统的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真正从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作为美术教师如何在美育领域里探求美术教学创新的有效性呢?也就是如何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是美术教师在创新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
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仅就美术教学创新作以如下尝试与探索:
一、实行开放式教学,增强学生创新自信心。
新课程改革象春风,吹来了关注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发展的新理念。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巨大的创新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创新成功的。尤其对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或某些方面发展有障碍,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更应该关注、帮助、信任他们。因此,在实施美术教育教学中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老师首先要启发学生敢于创新、善于成功。其次,应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一个包括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中,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需要,尽量给他们留出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可能展示自己独特的才华,探索适合于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实行开放式教学,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我在美术教学的表现形式上突出了选择性,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表现中,都能突出自己的闪光点。如在第四册美术(省编教材)《好吃的水果》的教学前,为使学生对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挡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和表现遮挡关系。我在导入上直接切入遮挡现象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出自己直观的感受,老师点出这种现象在美术中叫遮挡关系。启发学生感悟身边的遮挡现象,让学生看课件,在大街上去找遮挡现象,在黑板上摆出自己熟悉的生活用品的遮挡现象。在摆放中引出难点和问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在作业设计上,我启发学生说出可以用几种形式表现你所熟悉的水果。学生在开放的气氛中,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可用绘画、纸工、泥工等形式去表现。我准备了三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表现形式,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使学生在选择中有了兴趣,在选择中有了自信,在选择中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从学生画出的、剪贴出的、泥捏出的合理且有遮挡关系的水果组合中,你就会发现学生对生活的创作热情,展示自我的激情,创作美好未来的豪情,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因为,每个学生的"成功"方式、"成功"程序与"成功"内涵都是不同的,所以从成功乐学上点燃了学生创作的火花。
二、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
在参与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一是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敢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为了多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小组式合作学习,组与组互相提出问题,运用讨论式、交互式、合作式、研究式、探索式进行学习,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经过质疑、争论,使同学们认识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在此方面我还经常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出有自己个性的作品,并让学生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他人作品的评价。
三、以创新求发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
我们的教育应该追求让每个学生随时随处都感受到现实学习生活的快乐,使他们愿意上学,乐意上学,想着上学;应该让每个孩子时刻憧憬着幸福的明天,使他们要学、会学、乐学,学生今天的幸福和明天的发展是统一的,我们应该坚持"以参与求体验"和"以创新求发展的做法。
"以参与求体验"指的是教师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要为学生的参与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宽松的环境。孩子只能成长一次,而这种"成长"是谁也替代不了的。"体验"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必需的,孩子只有在参与中自己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建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所谓"以创新求发展"指的是教育要面向明天,今天的学生需要从小学会创造,要具备创新意识,从小养成创新习惯,将来才会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走进新课程,课改为学生搭设了一个体验成功和增强自信的舞台,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参与是每个孩子的权力,坚持一切活动都要面向每一个儿童,不要有"被冷落的学生"。作为教师要鼓励孩子在参与中真有体验,真有发展,真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理学家韦洛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可见,游戏是儿童的天堂。我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编排了活泼多样的游戏。如采摘果实、帮小动物找家、找朋友等游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满足了低年级爱玩、好动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在欢乐活跃的气氛中打开了创新之门。
总之,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学知识,练能力,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种信息的传递,积极情感的交流和情绪的体验,以及各种思维的碰撞。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学的开心、愉快,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科学性;创意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少儿科幻画,体现了少年儿童对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树立起热爱科学,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已具有20多年的历史,大赛规模巨大影响面广,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各地青少年儿童科幻画的热情,现在科幻画创作已成为青少年儿童喜爱的一项有益的科普活动。那么什么是科幻画呢?我认为是科学幻想+艺术加工。它是众多艺术领域中的一种科学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少儿科幻画充分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反映孩子们对未来科学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近几年辅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科幻画比赛,不断的努力探索中,我对科幻画创作辅导有着这样的认识,具体如下:
一、科幻画应具有科学性、创意性、艺术性三大特征
(一)科学性。科幻画即使是幻想与假定,也必须体现出科学性。这样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才能使观摩者通过科学的形象和意境来揣摩未来的科学世界。很多孩子在创作科幻画时为了达到科幻的目的,经常把太阳画成老爷爷,把月亮画成大姐姐,实际上这是一种拟人化表现手法并不是真正的科幻画,有时甚至为了科幻而画一些虚无缥缈,让人看不懂的另类作品,这实际是一种教育的失误。
2012年我参与了区科幻画比赛网上初评工作,发现少数参赛作品也存在这些情况。如胡萝卜上长出了眼睛,以拟人化表现手法当作科幻画;在云朵上建起了房子、人不穿宇宙飞行服,没有任何的装备,在太空中行走等不符合科学原理的作品。的确,在科幻画的创作过程中,因为要涉及许许多多科学幻想的内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描绘对象的科学原理是创作的难点。个人认为增强对学生科普知识的教育,营造科技教育活动的氛围,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订阅科技报刊杂志,鼓励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与观看,开展多元化的科技实践活动。班级开办科幻园地,发表学生的科幻画、科技小说、小制作等。那作为老师呢?我们自己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还要对科学原理的掌握,科学发展的前景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是辅导学生创作科幻画的前提保证。本人平时除了画画,最喜欢就是观看科幻片、科技小说、看科技新闻等,其实学生也是很喜欢的,真的,不妨多与他们交流分享对未来科学世界想法与体会,这样更能了解学生对科学性掌握与有效地指导,让学生在科幻画创作的辅导中得到有效的意识传达。
(二)创意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创新的想象力的对于未来重要性。在面对科幻画创作前,我们就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让作品更具有创意性。那怎样才能体现画面的创意性呢?首先我们确定一个正确的创作意图。通过创意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选定恰当的题材与内容,科幻画应表现人类尚未发现及近期努力实现的科学创意和发明,不一定是“上天”或“下海”,小题材也能表现得很精彩。如全国优秀科幻画作品《爸爸的帽子》,是一位小学生的作品,这位同学为她爸爸设计了一顶新型的帽子,能够在抽烟时把烟雾吸进帽子里从而保持空气清新,简单又有意义,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事实证明题材越接近生活,越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三)艺术性。科幻画就是科学+幻想+绘画,就是运用艺术形式来表现科学技术的内容。没有艺术性的作品,谈不上是科幻画,充其量是科技图纸,所以,必须将科学与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科幻画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多,如油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油画棒、水彩笔、版画、粘贴画、电脑绘画、刮蜡画等都可以进行表现,也可以根据画面效果进行混合运用。从画面效果方面来看,必须精心制作,表现手法,越是新颖就越能让人过目不忘,造型可适当的进行夸张和变型,色彩对比要协调,构图更要有视觉冲击力。这样才能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我校学生的作品《垃圾分类好处多》,荣获在第28届广州市青少年科幻画比赛一等奖。在初稿创作中,学生当时是采用的单一的彩色铅笔绘画手法,楼房造型是方形,总体感觉比较单调。经过多次与这位学生的交流意见和研究修改,楼房最终改成瓦煲形状并用彩纸剪贴上去,既避免了手法上的单一,夸张可爱的造型又令人倍感亲切。我们在学生科幻画创作时,可明确的告诫学生只要画面的需要,各种综合材料都可以为我所用,什么表现方法都可以应用于创作之中。学生只有敢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事物,才能创作出画面效果好且丰富多彩的科幻画作品。
二、在生活中如何获取科幻画的创作灵感
如何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科幻画的创作灵感呢?这个可能是很多老师觉得比较困惑的问题,在这里我也跟大家一起探讨,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在创作之前,我们应该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它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与动力。如前文提到的增强对学生科普知识的教育,营造科技教育活动的氛围,如订阅科技报刊杂志,开展多元化的科技实践活动等等都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方法。其二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细心观察身边事物。让孩子们观察身边事物,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深入思考,有哪些不方便,需要改进的,如何改进的……教给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如从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联想到《未来的奶牛》,未来的奶牛生产的牛奶有多种的口味,纯天然不加添加剂等有害物质,营养丰富方便又安全。水资源短缺联想到《循环水节能浴室》,地沟油引发的思考《地沟油回收车》等等。从生活中寻找,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三是随时记录、灵光闪现。一闪而过的意念非常保贵,提醒学生灵光闪现时马上用笔以绘画以文字形式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创作的素材。
三、优秀科幻绘画作品应该具备的条件
(一)具有创新内容,超时空的想象,较好运用科技内容和具体细节进行刻划,元素不宜太多,抓住主题即可。
(二)绘画制作手段要创新,在变化中求统一,造型夸张而可爱,色彩对比要协调。
(三)点题要简练并有较好的含义,文字说明要朴实、目的性强、联想要有科学依据,不要说空话和宣传伪科学。
总而言之,科幻画创作原则:生活体验在前,科技含量藏心中,精心制作布阵。以上是我在近几年来对科幻画辅导的一些心得体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参考文献
各大院校的艺术设计试题,淡化专业界限,把各专业综合起来,找出共性的东西作为考试的基本点,其中包括装饰、创意图形、字体设计等,尤其是图形创意题,给了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主要测试学生的图形想象、变化、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及图形寓意传达、图形效果的表现,也最能考核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重视视觉语言的创新。当然这就需要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创意图形设计的基础知识、图形创意的方法和规律,再加上平时创新意识的培养,才会在设计得心应手,创意无限。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如何运用图形创意设计的方法开启设计思路,并结合近几年美术高考设计题型进行解析:
一、打开此路,构思创意
当我们面对设计题目时,首先要学会分析主题,围绕题目由表及里展开联想,图形联想的基本方式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图形形态、结构上的相似性联想,另一类是由事物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等引起的连带性联想,设计时可根据主题内容巧妙构思。如从文字形象上的联想,到词义内涵上的联想,再到各种图形形象上的联想,还可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生态、环境等社会形态的各个领域进行不同角度的联想,从中找到你认为最恰当的组合,最新颖的创意。
如中央美院的设计试题“喜”的创意设计,即可从字形上进行创意设计,因为汉字“喜”本身就具有很强装饰性和象征寓意,也可联想“喜”字组成各种词义,如:喜庆、喜事、喜出望外、喜怒哀乐、喜新厌旧、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由此进行立意构思; “手机”创意设计,可由“手机”联想到手机与人的关系,手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影响等; “game” 的主题设计,更是可以充分启发学生创作激情,不管是“游戏”所产生的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都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构思创意时可将“game”英文字体与图形巧妙结合,形象生动、一语双关;再如2010年江南大学以“环保”为主题的创意图形设计,更是贴近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气候、环境、资源问题。
清华美院以“温馨”为主题的设计,从词义表面看它是含糊和不确定的,其实这恰恰给了我们很多可以延伸的空间,温馨其实是种感觉,它可以是温情、温暖、爱心、奉献、和谐、感动…,同时它还可以组成一系列的词组加以立意表现,如温馨家园、温馨救助、温馨节日、温馨童年、温馨提示等,所以“温馨”是一个看似普通却寓意深刻的设计主题,如果没有对平日对生活的关注,没有对设计中形式美感的学习和理解,只追求某些表面性的效果,是很难在画面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温馨”感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名校的设计考试的内容是有的放矢的,是对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考察,学生要具备较好的文化底蕴,要具有较强的观察、思考、联想能力,和独具匠心的创意表现。
二、把握规律,创新表现
设计大师霍尔・马蒂斯说过:“一幅好的设计应是靠图形语言,而不是靠文字来注解。”为了充分发挥图形的传播效力,必须强调创意,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没有创意的设计不可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人类有好奇的天性,只有新奇的图形才获得人们的注目,只要不偏离主题,就应力求标新立异。而创意图形的产生就要依赖于你对图形概念的理解,对现代图形设计特征的认知,对图形设计原则的把握,以及对创意表现形式的运用。
(一)创意图形的基本概念:现代图形是人类通过视觉形象,传达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方式,它比文字更迅速、更直接,它区别于标记、标志与图案,不是单纯的符号,也不是单一以审美为目的的一种装饰,而是在特定思想意识支配下,对某一个或多个元素组合的一种蓄意刻化和表达形式,有时是审美意义上的升华,有时是富有深刻寓意和哲理,给人们以启示。
(二)现代图形设计的基本特征:1. 奇特性2. 单纯化3. 审美性4. 象征性5. 传达性
(三)图形创意设计的原则:1. 用图形说话2. 图形语言通俗化3. 图形简练,特征鲜明4. 效果强烈,有吸引力5. 原创性
(四)图形创意的表现形式:最主要是同构,如异形同构、异质同构、异影同构、置换同构、正负同构等,其次是渐变图形、拟仿图形,空间转换图形及一形多义的表现形式等。
(五)另外画面风格表现上,可传统也可现代,可具象可抽象,可细腻可粗犷,技法表现上更是丰富多样,较适合中学生表现的技法主要有:勾线平涂、淡彩、彩铅马克笔快速表现等方法,总之要因作品的内容形式而定,力求达到图形效果整体、简洁、醒目、美观、新颖。
三、累积经验,培养意识
这里所说的意识是指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养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开拓视野,提高品味。
感知生活,敏锐观察。
变换角度,超越常规。
沟通交流,事半功倍。
5、读、写、思、画,厚积薄发。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含义
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广阔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及充分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机会,具备独特的、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因此,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体育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的独特的社会功能,不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体育教师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创新体育教育的实际应用,以有效培养出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做出若干思考。
一、创新意识的基本含义
创新意识主要指依据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基本需要,产生的一种创造未来新鲜事物的观念或动机,并在创造行为活动中形成意向和设想,它在人类意识领域属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富有实效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生发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进行一切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和根本出发点。体育教师应通过每一节体育教学充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任务,精心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内容设疑和创新,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创造意识[1]。
二、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教师应将教学由“要我学”有效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化教学观念,通过积极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以及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基于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较为普遍,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与学生实施互动,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断促进学生融入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例如,在进行跳高学习时,教师事先在竹竿中间设置一根橡皮筋,同时不做任何说明,只要求学生越过橡皮筋即可,同时又积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设置橡皮筋的原因,有的说是为了降低难度,有的说是为了矫正姿势,这样就有效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培养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2]。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情境式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基于初中生好奇心和新鲜感较为突出的基本特点,教师也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切实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构建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化运动项目,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全面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行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勇于畅想的创新意识和无畏精神。例如,在进行《动物模仿操》一课的教授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由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和形态,并自由结组进行创编,最后进行比试和互评,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积极性和自主性都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提出质疑和设疑引思,努力创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条件
在实施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进行观察和示范,因势利导地在体育练习中设疑引思和提出质疑,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双人三足跑》游戏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出质疑:大家说两个人能用三足走路吗?怎样能跑得更快?这样事先为同学预留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安排几组同学进行实际表演,学生通过实践和练习得到了实际验证,为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在进行讲解和示范辅导时,教师应在每个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使学生在整个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想象力,将其所掌握的知识逐渐深化。在实施现代化创新教育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热情,一直处于主动性学习的最佳状态。
五、通过游戏教学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游戏课堂教学法,能有效增强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游戏教学能合理安排学生的活动空间,同时能潜意识地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首先,应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基本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安排适合季节的体育活动项目,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逐渐领悟体育的乐趣,以更好地掌握体育项目的学习。其次,不断调整和丰富体育游戏内容和形式,逐渐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游戏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育练习平台,有效活跃体育教学的课堂气氛,确保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游戏中来。游戏教学法通过反复的体育练习加强了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掌握,更好地实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应注重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创新型体育教学的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不断提升体育运动素质和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胜.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7):38.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表现形式;审美内涵;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97-01
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不仅起着表现物象的作用,也是作者传达思想情感的手段。当前,中国画线条运用缺乏创新意识,落入了程式化发展困境,迫切需要广大美术工作者正视线条在中国画中的作用,把握其外在表现形式,探寻其发展趋势,更好地促进中国画的发展。
一、线条在中国画中的作用
(1)造型手段。中国画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与线条的运用分不开,线条是中国画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被广泛运用于中国绘画,是最基本的艺术造型语言。它不仅呈现物体的造型,也传达情感,寄托思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是人物画的高手,其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都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线条造型艺术。
(2)情感载体。线条是中国画传达情感的重要手段。“线是作者的心声,是迹化了的意。”它通过起伏、圆厚、力量等形式,向读者传达思想情感。通过线条表现出的节奏感传达着情感的起伏,圆厚表现出的立体感体现着情感的厚重,笔力的不同则表现出作者独特的情感表现形式。看似简单的线条体现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
二、中国画线条的外在形式
(1)具形。最初的中国画中线条运用的基本形式是具形,即运用毛笔的线条来状物绘形,线条粗犷而流畅。它对于后来文字的出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画艺术的不断发展,线条的运用呈现出多元性,在其形象表现形式后蕴藏着抽象的内涵。
(2)骨干。线条之于中国画,就仿佛骨干之于一个人。线条从初始的“具形”中解放出来,它与所描绘的“物件”脱离了依附关系,它源于物件又高于物件,它使中国画立体起来,拥有了血肉和灵魂,具有了更多的生动性。
(3)情意。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线条越来越被赋予更多内涵,通过线条的粗线、方圆、曲直等,传达更为抽象的内涵,传情达意。透过线条的不同组合形式传达不同的情意,例如渐变、交叉、分割等,使线条呈现出多样性,越来越灵动,使中国画传达的情意更丰富、意味隽永。
三、中国画线条的审美内涵
(1)统一美。线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不是单一的、单调的、枯燥的美,在多样化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美。线条由于摆脱了物像的依附关系,更多地追求物体之外的内涵,于是线条便具有了脱离物体本身之外的审美价值。这些脱离物像之外的内涵在多样性中体现出统一的美。
(2)和谐美。线条的运用往往在多样性中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寻求和谐的美。对比是线条艺术常用的艺术手段。通过线条的艺术组合,可以产生鲜明的对比效果,在对比中形成差异感,而差异感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和谐美。例如,笔力的轻重、缓急,线条的曲直等,都是为了达到对比中的和谐,使中国画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3)神韵美。中国画的鲜活之处在于具有生命力,而生命的本质在于画作传达出来的神韵。神韵指作品的神形兼备。线条表现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形体美,更传承了中国画的精神美,它不是对物像的临摹与再现,而是对中国画艺术精神内涵的延续与创造,它从多个维度展现人类的精神美,呈现出东方中国独特的神韵美,是东方生命的独特生命质态。它表现于线条,发之于肺腑。
四、中国画线条的发展趋势
(1)写意。线条的运用境界越来越高,从原始的具形逐渐向写意发展,侧重于表现作者的情感思想,从形象向抽象化表达发展,在线条的笔力、组合、用色中传达意味,使线条重构艺术形象,而这种艺术形象的形成需要抽象思维的重构。“儿童初学涂鸦与原始人类的绘画都选择了线。而古今中外的画家也无一例外地用线条来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感受。”
(2)传神。中国画传达着艺术家的精神,是艺术家精神世界形象或抽象的表现,而线条是艺术家传达精神的手段,传达着艺术家的人生观、世界观、自然观等,展示着不同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秘钥。
(3)传情。虽然线条随着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在不断发展,但中国画借助线条来传达情感是永恒的。无论是中国画的自身发展,还是外来绘画艺术的融合与影响,中国画借助线条传达情感的趋势是不变的,这是线条的艺术使命,而线条是中国画永恒的艺术语言。
(4)融合。中国画是世界绘画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重要艺术手段,融合是其大的发展趋势,中国画对世界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同样世界绘画艺术对中国画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中国画线条必然要受世界绘画艺术的影响,最终与世界各民族绘画艺术实现融合。
五、结束语
总之,线条是中国画的重要艺术手段,要充分认识线条的作用与表现形式,用线条表现出中国画独特的审美内涵,使线条的运用适应绘画艺术的发展趋势,融入到世界艺术大熔炉中。
参考文献:
摘要: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好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释放出来,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
关键词:浅析 小学 语文 教学 创新 意识 培养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要任务,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孕育着许多创造性因素,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按照字、词、句、段、篇在不同年级的侧重,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儿童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忽然有同学问:“老师,书上说‘小蝌蚪的尾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那么,它的尾巴到底什么时候不见了呢?”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独特角度总是出乎成年人的预料,看似天真的问题,却正体现了孩子探求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遇到这样的问题既不可能告诉学生具体的时间,因为小蝌蚪的尾巴从有到无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慢慢脱落,又不能直白地向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因为如此虽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亦抑制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以及好奇心。这位教师很善于引导学生,首先表扬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问题,随后,面向全体学生:“同学们,小蝌蚪的尾巴什么时候不见了呢?让我们在班上开辟一处‘生物角’养几只小蝌蚪,一起来观察他们、研究他们,好不好?”“好!”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更加明亮,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更加灿烂。灵动的教学,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更加激起了孩子们渴盼探寻的求知欲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唤醒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章思想内容的质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笔者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当讲到在孙膑的帮助下,田忌利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中等马分别对应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以两胜一负的优势赢了第二场的比赛时,许多同学提出疑问:难道齐威王就不知道要调换马的顺序吗?课堂生成的活力,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肯定了孩子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乘势反问:“那么,齐威王此时会否调换马的顺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字斟句酌地分析,最终达成共识――不会调换,其原因关键在于齐威王由于第一场比赛的大获全胜而得意洋洋、骄傲轻敌,哪能想到自己的手下败将已改变了战略呢?
三、给予想象空间,激活创新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材中有些课文段落结构类似,如《精彩的马戏》、《黄山奇石》等,作者在安排内容材料上有详有略。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知识的迁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文中略写的内容进行想象补充。如《黄山奇石》一课,文中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结尾部分提到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小结,并运用介绍四块奇石的方法展开联想,想想这些石头的样子及其何以得名,以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屏幕画面向同学介绍这些奇石,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我表现欲望。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寻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发散点,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逐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第二段最后一句采用了总分的写法,文中先总说“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之后分别具体描写四座石雕上的小狮子有的怎么样、好像在怎么样。教师可利用句末省略部分结合有关图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五、提供动手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入把握教材,根据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更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平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理解操作下立体直观地再现,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的同时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如教学《詹天佑》,可让学生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画出挖掘隧道的两端开凿法、中部凿井法的设计图纸,体会设计图纸的不易。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更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营造宽松环境,形成创新情感
营造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因此,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情境,以积极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新行为,才能为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七、实践创新,体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