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生物新课程教材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从2008年9月采用了生物新课程教材后备课组成员在校内外展开调查而表明,大多生物教师对新课程在体现新课程理念方面的变化给予了肯定,学生在课堂气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学习兴趣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备课组成员通过与部分教师、学生的座谈发现,我们学校作为农村学校,而且又是普通中学的一所高中学校,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生物新课程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生物新课程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实际;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因此生物新课程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发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等。
生物新课程教材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对新课程教材中用来引入的例子,我们的教师大部分的看法是:34.5%的认为“足够多了,切合学生的实际”,46.9%的认为“改编一下即可”,7.1%的认为“根本不合用,按教师的想法重新编拟例子”.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明显感觉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等.据我们调查的生物教师们反映,新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显然新教材是给大城市学生使用的(有点过激,但是也有不少老师有这种说法)”.因此我们备课组成员认为:生物新课程教材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箬横中学、大溪中学等)进行新一轮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的开发利用研究.
(三)加强高中生物浙科版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根据学校的适应需要而出发的,是势在必行。
具体适应需要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是要学生在生物新课程学习中能轻轻松松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生物校本教材资源是教师为顺利完成教材内容,为使学生顺利接受知识,所利用的一切资源。它包括生物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的补充;生物新课引入的问题、故事;章节练习题,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计划等。所采用手段包括:CAI课件、录像带、投影片、自制教具以及外出参观等,因此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是要学生能轻轻松松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生物校本教材资源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能与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能与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开发符合农村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校本课程,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指向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只有在这一理念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才能使三者相辅相承,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农村中学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就业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惟有如此,生物校本课程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才能与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才能与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加强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 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的CAI课件、幻灯片、课前小故事、课后的思考题、探究方案等
3.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对浙科版统编生物新课程教材和大纲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
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建设要遵循调查研究,尊重事实的原则,经过细致的研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对比,力求真实可靠,对统编教材和大纲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每学期在校内开展一次新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课堂问卷调查和学生对新课程教材实施中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为生物校本教材资源利用和开发提供保障。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坐落在农村,学生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这一代的学生基本上独生子女,从小受各方面的宠爱,生性有点娇懒,家长管制得也少,而且生源相对重点中学来说文化基础很薄弱,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材实施时,在选择校本教材内容和编排校本教材内容要注重两点:其一,将现实资源的发掘与统编教材、大纲要求结合起来,作为统编教材的必要补充。其二,把对文献资料的运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运用恰当地结合起来,引导师生充分关注。
4.利用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开发为生物校本教材资源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整合利用奠定基础。
校外成熟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虽然相对稀缺,但素材性课程资源却十分丰富,如何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利用机制,这也是有机整合农村高中学校生物校本教材建设资源的一个重要困难;另外,在学校广泛自主地进行生物校本教材开发之后,如何尽快建立对学校校本教材建设的指导、管理和评估机制显得日益迫切,从而能很好的整合到新课程的教学中。
因此我们备课组成员认为:生物新课程教材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同时意识到需要教师的大量心血,它需要教师的大量积累,从生活中收集材料,从学生中收集材料,从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材料,从电脑中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
二、策略与实践
(一)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
一、建立新的课程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
英国著名的学者杜尔在《课程改进——决策和过程》一书中指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课程实践总是受课程观念支配和指导的。”课程开发质量如何,除了与开发者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关外,他的观念也在起着作用。校本课程开发除了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外,还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教师作为开发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因此他们课程观对课程开发工作的方向和质量必然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是教师,校本课程能否顺利开发,与教师的课程观念息息相关。然而,由于长期的单一计划体制下,学校和教师完全习惯于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致使我国教师的课程意识相当薄弱。相当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地理解课程开发,认为课程开发是“上面”的事,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参与。而且,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参与课程开发并不是他们日常所熟悉和习惯的职业生活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因此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经验准备。除此之外,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有着种种封闭的、狭隘的偏见。比如:把课程仅仅限定为教学科目,特别是考试科目,把课程改革仅仅看做是教科书的编写等。这些错误的认识,严重地阻碍了新的课程理念的建立和课程的变革。新的课程理念,也是一种课程观,不过是一种开放的大课程观,它把课程界定为包括活动类课程和潜在课程在内的育人媒体。这种大课程观,主张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及时改革课程的内容和建构,否定封闭的单一的学科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有敏锐的课程问题意识,有高度的课程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能把课程开发看做是一个内部需要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自然实现的过程等。一句话,转变陈旧的课程观,建立新的课程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和构建新课程体系的首要任务。
二、提高教师的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成功的条件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课程改革专家曹一鸣教授指出:“没有新的课程观念,就没有校本课程的开发。”空有课程理念,没有课程开发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同样无法进行。计划体制下的课程统一模式管理,不仅造成广大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的淡薄和陈旧,而且导致了他们课程开发能力的萎缩和丧失。因此,提高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基础性和最紧迫的工作。校本课程开发,顾名思义,是指学校和教师规划、选择、编制、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具体又包括课程大纲解读和教材革新的能力、分析课程需求能力、课程资源评估能力、课程评价能力、实证研究能力、交际与沟通能力等。显而易见,相对于一般的教师教学能力而言,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是一种全新的更高层次的能力。于是,教学界的学者们都认为: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还是一位研究者、开拓者、实验者。本人觉得这种判断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们正确地预见并精辟道出了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和未来社会发展对学校教师提出的要求,具有现实性、实质性和前瞻性。另外,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自己专业发展,提高了自身素质,实现了二者的良性互动。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在目前条件下迅速有效地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笔者认为,可以有多种途径、多条渠道,如在师范院校开设课程学科,开展职前培训和在职进修,邀请专家讲座辅导,参观学习示范学校,等等。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关键是选择一个既能满足条件又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并把它形成制度和特色保存下来。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新一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因素,质量是课程的生命基点,所以课程质量是课程改革关注的出发点和归宿。”倘若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无质量可言,那么其效果未必比没有校本课程更好。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就是在保证国家教育基本质量的前提下,及时革新课程内容并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因此,质量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质量是核心,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是维护质量核心的关键。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应该是多种评价模式的有机结合。课程评价模式有好多种,按不同维度分类有: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学生学习评价与课程本身评价等多种模式。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和功能,应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功能。但根据我国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评价基础薄弱的实际,在诸多评价机制与模式中,建立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最重要的和最迫切的,也是最切合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际需要的。所以,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除了依靠教育行政部门评估、统一考试等外部形式的评价外,还要更多地运用内部评价机制来诊断课程、修正课程,并根据形势发展预测教育的需要来推动校本课程开发深入持久地进行。学校内部定期进行课程方案评价、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对课程的科学、完善和发展,对学校领导和广大课程开发人员素质的提高均有极大的作用。我们还应注意到,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机制是艰巨而繁杂的工程,必须下大力气才能做好。
四、课程专家队伍的培养,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
课程专家是掌握校本课程理论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他们能够在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向学校教师提供咨询服务或技术指导。没有课程专家的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容易偏离方向,容易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因此而得不到保障。目前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表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获得课程专家的支持,而课程专家的短缺则是现在制约校本课程的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因素。校本课程开发还必须基于现有的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保障。没有这种可能性的保障,再好的课程也是一种美好的空想。课程资源不单是物质方面的,它还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自然、信息、时间等资源,具体的如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都属于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要不断对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积极合理地分析与评估,使课程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另外,还要注意从学校周围的研究所、大学、科研机构和社区组织中获得资源支持。这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五、构建特色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兴趣爱好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确定了“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是善于利用现场的课程资源,农村小学的资金条件有限,办学条件有限,所以我们更要善于利用和抓住现有的资源来开发适合我们本校学生的课程资源,设计校本课程时要根据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具体的乡土校本课程可以把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劳动技术课”,根据地区需要改为符合本地农情的“农业技术课”,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条件带领学生在自家土地上进行种植和养殖,成为我们乡村致富的小能手。
校本课程的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不是专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了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权,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是教师,本校教师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和办学特色,了解我们的学生,而专家团队有的是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但是缺少一线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他们也不可能一个个的对农村小学的学生进行走访研究。因此我们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有利于形成本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员参与”意识欠缺,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占主体地位,而校长、参与研究的专家、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的有关人事只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者,他们共同构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任何一方都可以针对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大家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通过不断的交流与探讨最终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和大家都认可的校本课程。
二、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师团队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提炼核心素养,打造一支高尚的教师队伍。近几年国家下大力量对农村学校进行投入,每年都新招聘教师来补充农村小学教师的缺口,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成长梯度存在着断层,我们堂邑镇中心小学每年都针对新入职三年的教师进行教师培训,以老教师带动新教师,开展新老教师交流会,观看师德教育宣传片,开办道德讲堂,夸夸自己身边的好老师,以真实的实例来教育老师感动老师。
加强外出培训和实地考察建立一支强大的校本课程团队。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优先安排三年以下的教师进行外出培训、进城培训和参加本校的校本课程培训。经常性的组织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外来专家进校培训积极邀请家长进校园和教师一起学习和成长,让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学生、专家打成一片,形成一支适应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新型团队。
三、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上好校本课,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葫芦文化课
我们学校位于堂邑镇,是典型的一所农村小学,对于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开发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积极动脑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因地制宜的开展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
堂邑镇是中国的葫芦文化之乡,这里的葫芦远近闻名,这里的葫芦文化源远流长。现有的资源给了我们教师、家长和孩子们很多灵感。我们的家长个个都是葫芦专家、个个都是葫芦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把我们当地的“专家”请进教室,他们就是我们孩子们的教师,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和专家学习画葫芦、烙葫芦、说葫芦、讲葫芦。
画葫芦简单的说就是在葫芦上作画,对于刚入门学习这门课的学生我们先让他们体验在葫芦上作画。针对你想画什么,先在纸上构思,画出你的作品的初稿,根据你的初稿要选择适合大小、形状的葫芦。
烙葫芦可没这么简单了,对于有一定葫芦绘画基础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继续学习葫芦文化课,来学习烙葫芦。首先需要准备学生专用的电烙铁和葫芦,电烙铁的选择需要根据作画的大小更换不同的型号。先用铅笔在葫芦上描画出想要绘画的线条和轮廓,相当于打了一个草稿,这样成功的几率比较大。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笔者认为,应考虑如下问题: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提高课程的实际效用;第二,相对松散的校本课程与严整的国家及地方课程各有优劣,所以在操作层面不应厚此薄彼,而应审时度势,在不同时期因不同需要有所侧重;第三,应努力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开发中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以期找到课程改革的最佳突破口,从而促进课程构建逐步深入。具体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层面,笔者认为要确立以下基本理念:
一、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难以照顾到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应运而生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重要的、独特的补充,它与国家及地方课程共同构成完整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应为校本课程开发预留应有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也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实施协调和互补,不能脱离国家的课程计划来理解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在试图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补充。每个学校都可以在国家规定的留给学校的时空里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与国家及地方课程一道成为育人的资源。
二、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自主进行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活动,它实际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它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组织机构优化、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资源选用和社区参与等多种相关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是课程决策的中心,因为这一过程真实地发生在学校中,核心的参与者都来自学校,即使有其他的参与者,其主要目的与学校师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基于学生差异性、独特性的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个性化教育”是一切教育内在的、本质的、终极的追求,教育改革提倡尊重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尤其强调尊重具有特殊倾向、志趣、需要和才能的个性。校本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而校本课程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与生活密切相关,它迎合了学生在兴趣、思维等方面的需要,所以校本课程有最佳的学生身心参与优势,通过校本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这正是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全体和部分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那么,校本课程则是为满足学校学生发展之需的基本资源。校本课程应在最大可能条件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给予了学生真正的成长空间。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本校教师
学校及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由于要针对特定学校的实际,而只有学校最了解自身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教师发展需要、家长需要以及社区特征,学校只有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结构,才能集中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形成特定的校本课程。而广大教师最理解学生实际,教师成为课程开发主体而开发出的课程最可能贴近现实,最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教师要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
五、校本课程开发要体现学校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集中体现了学校发展得分亮点。这一特色主要是由学生的实际发展基础、课程资源、学校和校长的办学思想,以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创造性实施等途径逐步形成和体现的。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为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并把这种办学特色渗透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要求之中。
校本课程开发还要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与地方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可以从社区服务、社会性问题等出发寻找开发主题;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也可指向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指向学生的学业成就等问题。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艺术古迹代表。麦积山石窟开凿的时代相对较早、作品较多,保留了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品,在中国艺术历史上具有显著的价值。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也成为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麦积山石窟艺术引入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当前一线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一、麦积山石窟艺术与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内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当地特有的资源设计并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校本课程最早出现于欧美,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校本课程主要是将学校视为教育基地,根据目前实际教学要达到的教育目的,高效分析校内与校外的相关资源,将此作为基础,与学校实际状况有效结合开展具体课程教学。由此可知,通过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师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麦积山石窟艺术引入校本课程中的价值和可行性分析麦积山石窟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将其文创设计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可行性。第一,麦积山石窟开窟时间相对较长,且开凿的规模较为庞大。麦积山石窟的产生能追溯至1600年前,其兴起于北魏文成帝时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开凿和扩建;在开凿的规模上,结合《玉堂闲话》的记载可知,其不仅有着较大的开凿规模,而且有着较高的开凿难度。通过长期的开凿,麦积山石窟留下了许多造像。第二,麦积山石窟造像的形式多样,泥塑闻名于世界。如果将敦煌莫高窟比作壁画馆,那么,麦积山石窟就是一个大型的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主要是泥塑,系统化地呈现了我国泥塑艺术的整个发展与演变过程,现已成为我国当前十分著名的石窟群。第三,呈现出不同时期百姓的情感,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色。第四,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结合。在《玉堂闲话麦积山》中,形象地说明了麦积山得名的缘由。因为麦积山的整体山体呈现为红色砂砾岩,且和山上的翠柏、苍松互相掩映,从而形成了独特且美丽的自然景观。基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校本课程理念的深入,积极开发和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学校的大力支持。同时,麦积山作为家乡特有的文化资源宝库,将其融入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1]。
二、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原则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升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价值,有关人员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兴趣性原则。由于麦积山石窟艺术距离当前的时代比较久远,其文化背景相对丰富和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和晦涩。因此,在依据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开发校本课程之初,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等因素,积极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完成最终的课程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二是主体性原则。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知识的传承者。因此,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不同的学情、课程内容、课堂组织方式等,调整和讲解课程内容,最终达到校本课程的教育目的。三是融合性原则。在开发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时,必须将其作为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视为完整的系统。同时,还应关注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终从整个目标、内容、形式、过程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2]。
三、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研究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笔者以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为立足点,详细研究其具体的开发路径。1.设置校本课程目标设置校本课程目标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和关键。具体来说,在设定校本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确定,教师应在课程开发的初级阶段,借助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见、期待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与学生学习需求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在设计校本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美术核心素养下的内容,不断形成表现性、生成性的目标。对于生成性目标而言,其通常指在具体教学当中逐渐生成的课程教学目标,而表现性目标通常指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更关注对学生理性的解放。这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相适应的。具体来说,将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融入校本课程,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可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知识和能力:了解麦积山的历史,掌握麦积山的名人轶事,对麦积山具备的艺术成就做到举一反三。其次,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和利用相关资源,培养学生勇于钻研、勤于思考的探索精神。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在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相应的价值观;通过欣赏雕塑,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审美素养。2.选择课程资源精心选择课程资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关键。具体来说,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形成课程的资源、完成课程的资源。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只有选出富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对其进行转化,才能使其为课程服务。就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来说,其中涉及的资源较多,属于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精心选择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泰勒总结的四种学习经验“发展学生思考技巧、获取信息、发展社会态度、发展兴趣”的特征,教师应选取具有知识性、能够发展学生思维的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并将其进行组织和优化,使其系统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具体来说,笔者结合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将其划分为总论(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沿革),异域、融合、思辨之美(北魏时期洞窟欣赏),含蓄、慈悲之美(西魏时期重点洞窟欣赏),清刚、劲健之美(北周时期重点洞窟欣赏),静穆、庄严之美(隋唐时期重点洞窟欣赏),世俗、人间之美(宋代重点洞窟欣赏)几个部分。结合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融合不同朝代的石窟造像、壁画作品等,显著提升了校本课程的价值。3.设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在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因材施教、合作探究、师生与课程同步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校本课程方案。具体来说,在设计校本课程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系统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等。讲座主要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促使学生对麦积山石窟文化形成整体的认识。如果条件允许,可将麦积山石窟文化艺术的相关研究人员邀请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实地体验主要是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带领学生到麦积山进行实地考察、体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下,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还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外地朋友介绍麦积山石窟,使其更好地了解麦积山石窟艺术。以麦积山石窟艺术为主题设计一系列文创作品,内容包括石窟佛像动漫化造型、剪纸、文化用品以及服饰等,从弘扬和传承麦积山石窟文化角度出发,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文化。4.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也是开发麦积山石窟文化文创设计校本课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构建校本课程评价时,应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学生进行评价。坚持“发展性、个性化、多元化、连续性”的原则,分别从学生修习课时的要求、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书面考察成效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校本课程教育目标。其次,对教师进行评价。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与其他的美术教师开展经验流,并在课堂的具体教学中,记录学生的实际状况及其在课堂上的反应,并切实结合学生的具体状况,调整与优化校本课程的相关教学方案。最后,对课程实施评价。麦积山石窟文化文创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教学目标、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要求,体现了美术核心素养的内容,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都有促进作用。
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相关人员应结合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文化价值,遵循一定的校本课程开发原则,设置校本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等,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更好地落实和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顾念庭.基于麦积山石窟造像手法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8.
前期:解读教育理念 建设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当的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在解决课程统一性与基础性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校本课程则能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校长作为课程实施的领导者,在实施课程领导时,除了应该对国家三级课程体系有系统的思考和整体把握外,还必须准确理解当前课改的理念、类型、目标及其内容,并能与本校实际相整合,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推进策略及课程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与教师一道,对校本教材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构建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团队,但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工程师”。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在不断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学校文化,所在位置,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学生的家庭背景等)进行分析,包括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组织内容、决定实施、选择评价方式等。例如:偏僻农村学校不能赶时髦,将三维动画设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厦门鼓浪屿小学把钢琴作为校本课程不仅不会让人觉得奢侈,还会感到这样才与鼓浪屿作为钢琴之岛的称号相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实现校本课程的载体——校本教材,一定是教师团队完成或教师与专家合作完成的,只有这样,才真正具有在探究中推进课改的实际意义。玉山县被称为江西省的“博士县”,笔者任职学校被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墓(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明城墙、清代考棚环抱,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于是,我们将“吟诵国学经典”作为校本课程,聘请省市教研室的资深小语教研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指导教师,带领学校骨干语文老师依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编写出适合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校本教材系列:一年级《绿色童谣伴我行》,二年级《古诗任我吟》,三年级《读成语,诵经典》,四年级《亲近名人,聆听名言》,五年级《做少年君子之宋词诵读》,六年级《传承国学经典之论语诵读》。这反映了校长对国家三级课程的准确把握与整合,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欢迎。
中期:把握课程本质,实施校本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是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经验和身心健全发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动。而校本课程是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因此,课程是一个具体化的实践过程。从微观来说,它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相关。这就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实施不是学校和教师简单执行课改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统一理念、理解标准、互动调适、主动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研究性实践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解,笔者认为校长要全程关注课程的实施。首先,要让教师明白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并以骨干教师作为相关课程的年级负责人,带领全校教师全程参与,从而促进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真实性。其次,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第三,建立校级领导听课制度,校长更要进课堂了解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把握全校教师的教学状况,防止把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兴趣活动课混淆起来的情况发生。在校本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校长都要率先垂范,并亲自参加到各个活动中,这样才能对课程领导有真正的发言权。
课程的实施,是全程整合的核心环节,也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执行力,都会保障校长课程领导力得到有效落实,促进课程高效实施。
后期:破解教学困惑,推进课程发展
其实,课程建设也并非高不可攀的。如前所述,学校的课程包括文本的课程,如,教科书、学校自编教材等,还包括学校其他的物态形式,比如,学校的文化布置、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的活动等。广义的课程包括学校教育教学甚至管理的思想理念和实际行动,狭义的课程单指学校形成正式的文本,并列入学校实际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学校的广义课程涵盖狭义的课程,校长的责任则是一方面对广义的课程进行适当的遴选,激浊扬清,正本清源,逐步提升广义课程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则从广义的课程中寻找到本校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素材,精心提炼,系统规划,专注建设,逐渐形成学校的文化品牌,通常形成文本化的或者音像形态,比如有的学校根据多年的实践,编制出《国学启蒙》,推广国学经典诵读;有的学校根据长期的科技教育,编制成《科学入门手册》,另外,还有的学校创编出校园武术操、校园情景剧汇编、快乐作文、新教师入门手册等。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诸多方面进行总结提升,形成学校特有的课程。由此可见,学校的课程体系其实是一个浑然综合的整体,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其实都是课程资源,从中提取出来,形成体系,加以理性提升,就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课程来。
校长掌舵一所学校的航向和进程。校长的眼界和标准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校长如果意识到我们当下的教育行动其实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课程的建设,知道理性化的自觉的课程行动对于学校发展有着重大的发展意义,那么,他就会从比较高的层面来审视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会正确认识和分析校情,寻找到课程的生发点,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发建设,尝试实践,逐渐积累经验,提炼精华,最终形成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建设不是脱离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的行动,而是基于真实的学校实践基础上的而融于现实的劳动,来源于现实而又略高于实践,这样的校本课程才能有实际的价值,既具有学术性、实践性,又具有普遍性和现实的借鉴推广价值。对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有的学校着重在国家课程的落实上进行校本化研究,最终形成自己学校特有的教育教学特色。我们知道,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落实―――我们通常称之为二度开发,实际上就是鼓励教师研读文本,集思广益,并能科学艺术地演绎和落实课程,尽可能地让学生领会到课程本身所负载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元素要义。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的,客观上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实践基地和路径,其间有着无限的探索。同时,学校再在本校校情基础上挖掘、开发资源,创建起自己的特色课程。
过去,人们缺乏课程意识,在进行学校之间参观交流时,不少学校大都停留在某一方面的经验介绍上。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不少学校意识到课程的重要,因此在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逐渐自觉地创建自己的校本课程。这重要的一方面是切实借此提高教育的水准和艺术性,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高了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逐步创建自身的教育特色,形成具有相当高度的教育品牌。这是学校从浑然的经验式管理逐步趋向“求真”“求善”“求美”的科研探索之道路的迈进。
当然,校本课程建设不是故意炮制名词或者迎合上级而刻意制造的浮躁举动,而是严肃的学术探究之路。有些学校为了创建校本课程而创建,人为地创编出所谓的校本课程,实际上根本没有在学校进行推广实践,或者只是某一两个人的闭门造车,不具有推广价值,这样的校本课程实际上是虚伪的,一味好大喜功,小探索说成大成果,初探索当作经验看,未成功已经漫天夸,这些都是不行的。这样的校本课程是虚假的悬空的,其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是肤浅的,内容做法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属于课程改革大潮中泛起的泡沫,赚取一时的喧嚣,终归会被淘汰、荡涤出局的。
一、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国家课程由于编制周期和修订周期间隔较长,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而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使学校和教师根据科技的发展,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需求的变动以及学生英语水平及兴趣需要,及时组织和实施新的课程内容。同时,教师还能根据市场需求经常修订校本课程,这是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开发的原则之一。英国苏格兰各职业院校或社区学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头羊。就纸质材料而言,他们根本没有教材,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上资源,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这种“校本课程”来得更前瞻、更灵活、更实用、更符合市场需求。
2.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需求。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多元化,职业变化的加速,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紧扣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校本资源,开发英语校本教材。其次,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源复杂,学生群体的多样性造成依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以满足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开发英语校本课程,形成能体现本院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促进学校专业英语工作的更好开展。
3.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符合提高英语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进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就能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要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变,就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科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注意加强英语语言和相关课程理论的学习,这种学习必然带来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课程开发水平的提高。
二、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拟定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目标。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的目标是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出发,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通过专业英语教学,使学生能同时利用母语和英语在专业知识领域进行学习、工作和交流,培养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和使用涉外英语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英语,涵盖所有学科知识。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向纵向拓展,并且做到以够用为度。除此之外,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还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职业行为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多文化交往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技术与方法的运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
2.组建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编写团队。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人物和主导力量是教师。有关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各种决定,从问题诊断、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价等环节,都主要依靠教师的专业能力,由教师提供意见和参与决定。同时,为了集思广益,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家长、企业和社区人士乃至校外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适当地参与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工作。组委领导则可以对全校师生的需求、学校特色,进行更为整体的把握,可以更好的了解教育发展趋势,掌握各种信息和资源,引导和激励广大教职工形成共识,通力合作。
3.制定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阐述本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位置和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对学习本课程的思路进行必要提示。具体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其中课程的表述要尽量具体清楚,不宜弄得过于高深和复杂;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方面,主要说明课程所选择的专题、教学内容、活动项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课程实施说明主要说明教材的使用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场地、设施、班级规模等。
4.确定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内容结构及其特点。其一,课程内容结构。教材内容的设置应根据学科结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给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又要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使其广度和深度适中。紧抓英语听说实际交际运用能力练习和创新思维培养这条主线,按照开放式教学的模式来编写。既可以为某专业开发设计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如营销英语,机电、机械工程英语,财会英语等,也可以开发全校通用的英语校本课程,如职业道德,职业艺术,职业心理等。总之,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应按照逻辑顺序,即根据学科的内在联系来编写课程内容,高低年级英语校本课程的编写应有所侧重,还应采取螺旋式,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其二,课程特点。前瞻性、实用性、职业性是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的主要特点。应突出职业导向,化整为零,以零归整,教材的选材和布局谋篇等紧紧围绕能力培养这一核心要求,充分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选择相关的学习和训练内容,都应使学生最终获得准确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高职高专教育针对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决定着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的编写必须考虑不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按照不同的职业分为几个板块,充分考虑到不同职业、不同场景所使用的语言材料,侧重培养学生所属职业群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职业认同感。
5.加强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教师培训。课程综合化的关键体现教师的综合水平,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能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为数甚少,学校应采取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坚持“边培训、边使用,在培训中使用,在使用中提高”的原则,让每位专业教师在胜任一两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熟悉学生所学的全部内容。教师要有强烈的综合意识并经常进行综合知识的自我更新;教师要具有问题意识,具备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开发课程的能力,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和操作技能,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选择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不但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技术的支撑下,摒弃现行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代之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将成为现实。这些能力包括:信息处理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能力;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协作能力。
三、结语
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既定的课程目标,保质保量,扎实稳健地开展工作,实现预期目的。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步骤
1.选课自由
教务处在开学的第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一般情况下,选择人数超过30人的班级实施此课题,确保教学效益和质量。
2.确保三个到位
我校每年级每周安排一节校本课程教学,保证课时到位。选派编写教材的教师执教,并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指导、跟踪,保证师资到位。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保证质量到位。
3.教法灵活,形式多样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实践再认识,也可以先认识再实践,做到感性和理性相统一。如我在教《引洮工程在渭源》一课时,先让学生了解定西地区十年九旱的状况,明确引洮工程的意义,再回顾当地有关引洮的故事,使学生对昔日引洮工程有了初步印象,以此激起兴趣,紧接着阅读教材,全面了解引洮工程,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后来我引领学生观察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引洮遗址,又参观了今天引洮工程施工现场,学生听了工作人员的介绍,今昔对比,明白了第一次引洮工程失败的原因,从而科学地思考问题。
4.更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
《心理健康》由心理学专业老师刘梦莎讲授,课上让学生学会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课余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疏导,发挥了这门课应有的作用。我校还将星期四定为心理健康咨询日,凡有心理压力的同学可到政史地组进行心理诊疗,为我校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做出了贡献。
食品安全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食品安全常识》因其实用性更受人们关注,生物老师邬霞萍逐节落实,引领学生实地学习,使学生们掌握了不少生活常识。
5.以兴趣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校本课程的实施有课堂教学,但更多以兴趣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如《秦腔演唱》的实施,负责人罗荣喜老师,他有过在地区秦剧团演唱的经历,有过硬的基本功,在他的带领下,一群热爱秦腔的学生,每周星期三课外活动时都会在音乐教室练唱做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考核
每项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成绩考核之中。对教师也要考核,要求授课教师上交详细的授课计划和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保证校本课程的授课质量。此外,授课教师的工作计入工作量,年终考核适当加分。
三、校本课程实施的收益
1.校本课程实施到位,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素质全面提升
一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二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丰富了学科资源,延伸了学科课堂,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
三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2.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自身能力得到发展
一是教师的资源意识、课程意识得到提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加强。
二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付出真诚与汗水,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逐步成长起来。
三是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扬弃,在实践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学校特色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得到了凸现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探索实践,我校的教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务实严谨,张扬个性”的特色教育正在形成。
四、校本课程实施的反思与建议
在学校课程建设和利用方面,我们仅仅迈出了小小的一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并提出如下建议:
1.学生在活动中寻找快乐、寻找自己,更要寻找自信,改变自己。
2.教师要充分发挥特长,积极投身到校本课程建设中来,在活动中在实践中发展自己,提高能力。
3.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要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