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第1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按照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体育的需要,切实降低体育教学成本,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和形成体育能力。第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是建立在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的。校本课程因此更尊重学生自愿的选择权,更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校本课程是对小学体育教材的必要拓展,是对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和合理搭配,校本课程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可以更好地起到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

2.促进体育教师的成长

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更是学校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可以让教师快速成长。第一,开发校本课程为体育教师赋予了教学自,给体育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能力的空间。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与教研员共同参与完成,教师可以在教研员的带动指导下,不断丰富教育理论知识。第三,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对专业知识、教学知识、开发原理进行充分研究,需要教师自主编写教材和教案,这对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有重要帮助。

3.促进学校形成教育品牌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小学体育普遍具备了精品课程的意识,积极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可以为学校推出更多精品体育课程,从而形成学校教育品牌。第一,校本课程可以极大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可以实现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第二,校本课程可以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可以逐渐发展出学校的特色教学项目。第三,校本课程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蓬勃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最终为学校形成体育教学品牌服务。

二、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开展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小学体育课程应当围绕如何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特别是随着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与运动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应当围绕学生转变不良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会合理运动、注意运动中自我保护等内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促进学生取得全面的发展。不仅要让学生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体育技能,养成终身热爱运动和关注体育的良好习惯。小学体育课程的主角是学生,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应当围绕学生进行,要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为主,要切实提高教材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使地区性特色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广泛普及。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发出有效的小学体育校本课程。

3.从学校现实条件出发

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要从学校的教学条件出发。特别是在当前小学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应当从学校的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出发。第一,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当符合学校的场地和办学条件。第二,要结合地方特色优势项目,发挥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展有特色的田径、武术等地方性校本课程。第三,要结合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项目,积极地在学校普及体育运动。

三、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全面分析小学体育教学资源

学校的教学环境直接决定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在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之前要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进行评估,特别是对学校场地、时间、设备和教学环境全面评价,能正确认识教学资源的优势与缺陷。例如,小学体育人教版五年级的《软式排球》《助跑投掷轻物》的教学就可以根据学校的场地资源进行课程的改编,先在室外较小的场地让学生熟悉球性,再让学生学会垫球等基本动作,最后安排学生到球馆进行发球和对打等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资源,而且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循环开发的模式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讲究循环开发,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国家体育教学的要求,将相关的教学项目统一到一堂课来完成,在这些课程实施一段时间后,对课程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评价,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必要的改进,对合理的部分予以充分的保留。这样不仅能保证校本课程的稳定性,还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使校本课程更具操作性。例如,人教版小学体育三年级的《走、跑与游戏》教学就可以先将走跑交替、障碍跑和跑动中手摆臂等课程合并在一起,再组织学生进行跑步的游戏,可以得到统一集中训练的较好效果。

第2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

一、三跳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略

2010年我校把三跳内容正式作为学校体育校本教材以后,在体育课堂中我们认真务实地开展了三跳校本课程的教学,在大课间活动中安排了三跳活动的内容,让学生有时间来进行三跳的练习,坚持组织开展每年一届的全校性的三跳比赛,以赛代练全面提高学生的三跳整体水平。

1.体育课堂教学扎实

我校班级每周有一节体育课为三跳校本课程课,这节体育课就是专门用于三跳校本课程内容教学的,上课的每一位学生都要带好一根跳绳和一个毽子。体育教师在这节三跳校本课程课上根据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把三跳教学内容一一指导学生学习,对动作技术比较差的学生个别进行指导,力求让全体学生学会掌握各个三跳项目的技术动作。

2.大课间里充分练习

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课间活动要求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全员参与。我校把三跳内容也安排在学校大课间里面,每个学生必备一根跳绳、一个毽子,随身携带,保证了学生练习三跳的时间,使三跳成为我们学校大课间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成为我们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三跳比赛如火如荼

我校仍然坚持之前的每年一届的全校性的三跳比赛,我校的三跳比赛全体学生人人参加、规模宏大,通过学校的三跳比赛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三跳水平,更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各个项目的成绩水平。我校每年一届全校性的三跳比赛之后会把各个项目成绩第一时间汇总后公布校园网,反馈给每一位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会在平行年级之间相互对比,久而久之在我们学校班主任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

二、实施效果、反思与展望

通过三跳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学生对三跳项目的技术动作掌握的更好了,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高了,各个项目在区市三跳比赛上的成绩更辉煌了。

第3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定向越野;开发

1.前言

本课程是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资源状况自主开设的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以体验性学习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的背景

在中小学开展定向运动研究的课题的提出既有与时俱进的时尚,更有从已经开展项目的学校所取得的经验和社会效益为借鉴,以及运动参与者的认同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加上我市开展该项目已知条件和该项目的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优势,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本课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并立项的。

3.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1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试图为发展学生耐力水平寻找一个更为行之有效的替代项目。

3.2该课题研究的意义

重在依据武夷山特有的地理条件,在了解我市可以用于开展定向运动的空间和资源的基础上,对该项目在中小学开展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力图为在武夷山中小学开展校园定向运动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

4.课题研究的目标

4.1总体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努力做到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练就基本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这是我校《定向越野》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5.课题研究的时间、任务、方法

5.1研究的时间

5.1.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组建好课题团队,提交课题立项申请表和研究方案。

5.1.2实施阶段: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问卷等,确定教学的内容、项目、考核,研究和探讨有关理论。课题组成员培训。

5.1.3总结阶段:按实际方案进行总结,收集整理研究论文,撰写教案,研究成果鉴定,撰写结题报告。

5.2课题研究的方法

5.2.1调查访谈法:为了让本课题有一个较强的对比性,在实验最初对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为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预估,提供一个有利的依据。

5.2.2准实验法:设立对比班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对比研究来探索小学生定向越野与常规耐力跑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个体发展的可行性和效果。

6.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6.1课题研究的内容

6.1.1本课题将作“土壤(武夷山市)”与“植物(定向越野)”生存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该项目在武夷山市中小学开展的可行性。

6.1.2本课题将对传统体育的耐力跑与定向越野对学生的锻炼效果做比较研究,从而达到改革耐力跑教学方式,引入新兴的定向运动项目,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的目的。

6.1.3《定向越野》校本课程框架制定。

7.课题研究的过程、保障措施

7.1开展体育课余活动

体育课余活动必须依托学校现有的体育活动基地,学生进行体育课余活动,通常由个体兴趣出发、采取群体行动,运动项目具有极强的自主性、选择性,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体育技能的拓展延伸,是学生健身运动的主阵地。通过课余运动,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有利于群体、合作等集体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8.课题研究的经验与成效

8.1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校本课 程教材。

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充分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编写了《定向越野》校本教材,并作为校本教材在我校广泛使用,同时校本教材的开发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在体育项目方面的特色。

9.课题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首先,在影响《定向越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众多因素中,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定向运动专业技术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于继续研究。

其次,专业教师师资力量的不足给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处理在师资不足,既要完成国家课程设置,又要搞好该课题研究、提高开发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次研究经费不足,没有规范、迅捷的电子计时设备,活动的组织难度大,学生练习体验成效不显著。如何将本课程推广达到普及,也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困惑之一。

最后学校课程实施需要健全、有效的课程管理、评价机制。关于如何对定向运动课程进行评价,才有利于学校课程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总之,我们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培养了我们的研究能力和课题意识。课题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实施体育课题研究、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体质,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翔.定向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 校本课程 语言能力 口齿清晰 声音美感 语言气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165-02

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其中提到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而英语分值却由150分降到100分。从这次重大的改革,可以看到国家对语文的重视,对学生运用母语的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文化底蕴、思维能力、个性发展引起了关注。而想要打好语文和母语的根基在于基础教育,又面临着如此严峻的形势,仅仅靠语文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语言素质培养的需求。而在《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即校本课程。”而校本课程的开展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能全面提高儿童的语言素养。而在现有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中,关注阅读和写作的方面较多,有的开展“快乐阅读”、“经典阅读”,有的专门开设语文课的子课程“作文课”、“写作课”,这些研究和子课程的开发确实能在语文课外提高学生的母语感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但这种层面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因为无论平时考试还是小升初考的最多的还是阅读题和作文题。这样学生对母语的实践运用能力还是比较欠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还是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所以在小学经常会出现语文成绩不错,但不敢站在台前说话,不敢大胆的展现自我,表达自己的问题,这还是死读书的感觉。大家都知道李阳,但记住的是他的“疯狂英语”,却不知道他还开发过“卓越汉语”,也呼吁过母语的回归,他在宣传中提到过“口才就是力量,口才就是练胆量、练思维、练表达”,所以,我们开发语文课的子课程,开发学生语言能力的校本课程就离不开口语课程的研究,离不开小学生口才的训练,所以现在从国家到地方也关注到这种口语训练的必要性,有的小学也开设说话课、口语交际课。而语文新课标中也特别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而河北省的小学语文课本选用的是2002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标教科书,和以前相比口语训练的部分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第一册针对年龄段较低的问题,口语训练部分是“了解小伙伴”、“上学好吗?”、“谈谈好看的书”、“和爸爸妈妈一起回顾小的时候”等,这些口语训练都是针对幼儿的年龄段心理特征设置的,有益于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老师们指导的重点和开展的范围都是新课标下的“口语交际”,也就是小学生的语言组织和交谈沟通能力。对他们的声音标准性和语言的美感和自身的语言气势和台前表达的心理素质方面的指导还是较少。虽然口语的沟通交流、日常的交谈和说话也很重要,但台前的专项口语的能力同样应该引起重视,比如口齿的清晰、普通话的标准、和声音的美感、洪亮,还有台前的体态语言。而这些就应该在语文课或口语交际课外再开设口语专项训练,而这些专项训练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语文课的口语交际内容关联性开设。

第5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校本课程开发 策略研究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现有资源,自主研发的课程,是与国家课程互为补充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开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

一、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教师结合现有的资源,根据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者重点的知识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实验,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2.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课程是面向大众学生的,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校本课程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1.趋于生活化。化学校本课程的研发接近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更接近当地的生活,我们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时,应该将化学课程生活化、实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趋于开放性。我们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虽然没有国家课程系统和完整,但是它拥有自己的开放性和随意性,正是这两个特点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才能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3.趋于个性化。研发化学校本课程,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的研发,它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同时,化学校本课程还应该体现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1.校际之间的合作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就是学校和学校之间进行合作,利用资源互补,共同开发。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整合两所学校的优势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既然是两所学校共同开发,那这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就应该比较接近,区域跨度较小。

2.专家和学校合作开发模式。一方面,专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为这些理论提供了实践条件,是重要的实践基地。而课程开发也是理论和开发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提升校本课程的整体水平。

3.领导和教师合作开发模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领导熟知学校的教学理念,熟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对学习从宏观上有个整体把握;教师则对学生非常熟悉和了解,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这两种力量有效结合,就会发挥出“1+1>2”的成效。

四、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对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整合。课程整合是课程开发的一个趋势,从纵向上,它要求各个年级之间合作,避免各个年级的课程有重合,并且要做好化学校本课程在各个年级的衔接。从横向上,它要求各个学校之间进行合作,避免与国家课程的重合,并且做好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衔接。通过对校内与校外资源的整合,共同完成对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2.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可以与教研活动相结合,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讨论形成课程开发的路径和方法。

3.以课题为依托的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更着重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鉴于此,我们应该以研究课题为依托,通过建立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最终形成化学校本课程。这与国家课程的章节不同,国家课程重视的是知识点,而这种方式形成的校本课程重视的系统性,在学生头脑中会建立化学学科的整体观念。这种以课题为依托形成的化学校本课程就需要与教研相结合,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共同探讨,确保每个课题的有效性。

3.不断完善,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化学校本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校本课程的使用情况,根据反馈的情况总结出优缺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研讨,并及时更正,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初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犹如两翼,一个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一个关注的是学生的共性,只有两翼共同发展,才能飞得更高。由此可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邓纯仁.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矛盾及其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2]金红.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第6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

一、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

百幅经典名画是根据“三个基于”的选画原则,即基于在绘画史上具有转折性地位的名画,基于地方本土文化的名家名画,基于适应学校校本需求的名画,精选出中外从古到今的一百幅经典名画。入选的名画必须是在绘画史上具有教育意义、堪称典范、又广为人知的作品,入选作品必须在绘画表现的技术层面、组织构思的历史人文层面等能给学生带来启示。在具体的鉴赏学习中,通过对同一画家作品的延伸与拓宽,对同一主题、风格的其它同时期作品的知识链接,学生不仅仅是知道一百幅名画,而是系统地了解绘画作品的风格体系和绘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1.坚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原则。新课标把“关注文化与生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出了“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的教学建议,并在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了“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和“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要求。

2.坚持以现有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的原则。现行苏教版美术教材是江苏省根据新课标编撰的地方课程,它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又结合了本地区的实际,所以是美术教学的基本教材。“百幅经典名画”的校本课程必须与苏教版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拓展性学习,使美术课程真正体现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三级管理理念。

3.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学校实施“自主—创造型”管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培养新时期的绅士、淑女”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种适合少年儿童发展的高品质的教育。从艺术层面上来看,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渊博、谈吐高雅、有爱心、尊重人格的人。开发“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坚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学校综合性美术创造活动中去,如美术节活动等,使他们能把美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结合展示师生在美术活动中形成的成果,美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高雅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发展的课程总目标及各学段的阶段性目标。根据选定的百幅名画,合理安排它们在各年级的学习比重,进而确定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名画的技能技法知识学习,如构图、色彩、形状等;名画的历史人文背景学习,包括创作背景、画家生平、作品寓意等。同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的研究,包括编撰教科书、教师用书与学生的练习册,开发网络学习平台,探究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百幅经典名画的选择。确定中西方名画分别占60%和40%的比例,在60幅中国名画中,以清朝末年为界,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古代选30幅、近现代选30幅;在40幅外国名画中,以19世纪为界,也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也各选20幅作品。

2.校本课程的总目标。通过《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3.校本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教学目标: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绘画作品,并用简短的话表达感受。教学内容:(中国古代5幅、中国现代5幅、外国5幅,内容略。)

第二学段(3~4年级)教学目标: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绘画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教学内容:(中国古代8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8幅,内容略。)

第三学段(5~6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欣赏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信息,并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绘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绘画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说出六幅以上经典绘画作品及其画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0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10幅,内容略。)

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①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②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著名画家的作品及流派,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③描述和分析绘画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5幅、中国现代15幅、外国20幅,内容略。)

4.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遵循教材编写的导向性、典型性和启示性三原则,确定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分作品赏析、知识链接两部分,完成了作品赏析的文字编写工作。邀请西画和国画类的相关教育专家,对初选的百幅经典名画的作者、代表作、文字评述进行审定,使文本更科学、严谨。通过网络平台和高清杂志等渠道,广泛收集百幅名画的高清图片资料,为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的编写奠定基础。

5.实施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

(1)课程推进。课题组成员在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学中,探索实践名画欣赏的教学方法,如《“星夜”赏析》、《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步辇图》、《山 水画赏析》、《耕牛·战马》等。

(2)活动渗透。结合学校相关活动渗透名画学习,营造人文氛围,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如:名画临摹、名画改画创作、纸贴画、扇面画、柱子装饰、名画纸拎袋设计,美术节活动等,并与学校环境布置结合,如以高清仿真的名画图片对“星辰城市学校少年宫”作环境布置、初中教学楼楼面布置;用学生作品布置展厅、风雨操场用学生画的柱子画装饰;此外,还把教学楼橱窗作为名画宣传阵地,利用2013年学校台历来展示学生作品等。

(3)网络支撑。协同信息处开发了课题网络资源建设库和美术节专题博客平台,直观、快捷地向全校师生、家长传递美术节活动信息,实时呈现学生的活动成果,并为学生评价作品、交流心得提供平台。

五、《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反思

(1)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水平,在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法水平,多名课题组成员在学校的论文比赛和星辰杯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通过每年的美术节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倾听和协作,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发展了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名画改画创作、名画纸袋设计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美术课堂中如何有效渗透名画赏析,校本教材与现行教材如何自然衔接融合,如何编写学生用书,如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撰写成论文成果等。

参考文献:

第7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2.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还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等,具地方特色与个性的乡土史课程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一局面。

3.通过实施乡土史校本课程教学,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教育功能。从微观角度加深学生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当地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从地方历史出发,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相关概念

历史校本课程资源是指形成历史校本课程的要素及实施历史校本课程的必要的直接或间接的要素,分为校内的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和校外的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因此,必须注意两者的区别,以获得最实用的校本课程资源。

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就是开发乡土资源(“校本课程应注重社区性与乡土性,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宗教史资源或者是围绕国家历史课程的拓展延伸,充分发掘国家历史课程资源中可以和时事热点相结合的内容。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资源所涵盖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围绕历史国家课程进行拓展、衍生也是一种资源,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学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当然还有其他的物质资源等。

三、研究条件

1.学校驻地诸城,地处山东半岛南部,山水隽永,民风淳朴,是齐鲁文化名城。这里自古名人辈出,文化源远流长,遗风千姿百态,民俗多姿多彩,极富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另外,民间传说故事、地方熟语散布乡间,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乡土文化资源。

2.我校多年来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充分关注每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其次,我校一直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在实际研究与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实践经验;再次,学校历来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至今,我校已经初步编写了《成功始于繁华》《高中人际交往指导》《身边的人文妙语》《生活中的地理》等校本课程,积累了一定的开发经验,这都为我校进行乡土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思想上和实践上的保证。

四、乡土史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

1.课堂教学与开放式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渗透乡土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挖掘地方人文资源,根据诸城的文化背景、自然风貌、风俗人情等特色,与课堂教学密切整合,使学生产生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采用讲座、演讲、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在开放的现实情境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2.实地考察与研究性学习。我们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得到锻炼与发展。

(1)挖掘乡史文化。诸城的历史源远流长,对诸城本土文化的挖掘,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措施:①寻访古迹。主要包括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历史遗迹,查看家乡的文史资料、图片,了解家乡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②搜集史料。主要包括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查看历史资料,甚至走进街坊、农户,请知情人讲述民间传说和历史风貌,了解感人的历史画卷,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感情。③回味整理。组织学生画古迹、讲故事、写家史、拍家景,增强以做家乡人为荣的自豪感。

(2)探索民间工艺与乡土经济。①探索本地民间工艺,研究工艺流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操作,体会民间工艺的魅力。②寻访本地特色经济元素,深入工厂、企业,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变化,增强热爱家乡与服务家乡的意识。

五、乡土史校本课程的研究意义

1.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有力补充,弥补历史国家课程资源的不足;通过挖掘丰富多样的地方史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丰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

2.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推动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个性,激发历史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情感。

3.通过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加强教师合作,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多发挥个人的作用,促进专业教师的自我实现。

第8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occupation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bot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mainly have the following meaning: teachers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learning,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talent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现状研究

Key words: medium occupation school;school-based curriculum;pres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25-02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已步入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的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为中职)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中职能否在新的形势下生存,关键就是看它能否适时、适量地培养各级各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质量的课程设置,本文就江苏省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已开发校本课程进行研究。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江苏省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29所),其中选取苏南10所、苏北11所、苏中8所。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为了给本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我们对有关校本课程开发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查阅。

1.2.2 问卷调查法

①问卷的设计。本课题在结合研究的目的和特点的同时,还参考了众多相关研究的成果和文献资料,为了实现统计的便利性而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本次调查随机向江苏省的部分中职校教师、行政人员,共发放了265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7份,有效回收率为93.2%。

1.2.3 逻辑归纳法 运用归纳、演绎、推理以及类比等逻辑分析方法梳理本研究逻辑层次的同时,结合本人对研究内容的分析和思考细化研究框架和研究过程,从而推导出本研究。

1.2.4 访谈调查法 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访谈调查法,采用个别访谈调查和小组访谈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课程负责人和部分教师进行访谈。

2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

2.1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 国内外的学者几十年间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众说纷纭,每个流派表达的方式都不一致。笔者认为提出的概念较为深刻并且容易理解的就是崔允鄯教授提出的: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笔者则认为校本课程最核心的含义是:学校在理解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实施课程,校本课程追求的是课程制定的个性、灵活性,多样性。简而言之,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的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整套活动。

校本教材: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未经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的“零打碎敲”式地对教材或教学所做的细小变化。

2.2 校本课程开发意义 笔者认为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构建与学生专业相对应的课程结构,有利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利于促进中职校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促使教师具备对教材选取的科学观,有利于形成中职学校办学特色。

3 开发现状

3.1 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状况 在被调查的29所中职校中均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上都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并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差异见表1,其中苏南地区中职校校本课程开发数量明显大于其它地区,调查显示国家重点、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量明显大于普通中职校。

3.2 校本课程开发根本动机 动机是激发、引导、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持续性、可激发的因素①。对校本课程开发动机也是影响校本课程质量、数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访谈法,笔者走访了33名主持或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以弥补教材、学校要求、个人需要三类对校本课程开发根本动机进行相关调查,结果见图1。

3.3 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方式 校本课程内容开发以新编、选编、改编三种形式为主,本文就校本课程开发方式进行相关调查(图2),结果表明部分中职校课程内容开发方式主要以选编为主,其次是改编,再则是新编。

3.4 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认识状况 在目前的课程开发活动中,促进课程改革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就是相关的政策以及学校领导的支持,同时,值得完善和关注的还当属政策和学校领导的导向性作用。另外,以“教师科研水平不够,时间不足”、“课程开发所需资源不足”、“相关政策不健全,领导支持不足”、“缺乏对校本课程开发积极性”、“教师的合作意识不强”五类选项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反映出部分中职校教师在合作意识上的不强,具体见表2。

4 江苏省中职校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

4.1 校本课程开发区域比列不均匀 据研究表明,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区域不均衡,苏南地区开发比例较达18%,苏北达14.55%位居第二,苏中达13.75%,结合经济发达水平,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在校本课程开发占据一定的师资、资源、政策优势。

4.2 教师参与者的角色准备不足,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欠缺 教师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面临的多是中考落榜生,由于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及行为自制能力较差,因此,教师不仅承担教学工作,还承担着大量的育人工作。由于教师们认为课程开发是政府和课程专家的责任,并且成为教育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从而造成了教师不仅缺乏发现课程和利用资源的主动性,更缺乏课程的开发能力。

4.3 校本课程资源欠缺,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建立 目前,虽然课程资源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被调查的学校仍旧欠缺资源而不能满足课程开发的需求。另外,很多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缺乏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别说相互合作。

4.4 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过于单一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江苏省部分中职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对现有课程的选编、新编和改编不足。在开发过程中方式集中单一,应当形成多元化课程开发方式。

4.5 人力、设备与资源不足 大量的资金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撑。目前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编写都是义务进行的工作,并且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学校缺少必要的专业教室、形体房以及模拟仓和视听室等。更有的中职院校校地狭窄,从而限制了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此外,由于学校没有足够的供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参考的图书资源,这些为学校进行课程开发增加了更多的困难。

4.6 整体规划不足 目前,江苏省部分的中职校在进行校本开发时,多数仅停留在理念层次,没有对很多具体的做法进行一个详细的规划。由于成员在开始时没有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具有很多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由于很多学校教师担心课程的性质等问题而看不到长远总体的规划,开始怀疑学校的设想。由于很多学校事先并没有制定完善的配套管理体制,因此,面对各种情况的时候,校长以及学校的行政人员只能凭着经验和感觉行事,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疲于应对。此外,学校缺乏课程整体的规划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表现,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往往随意性大,朝令夕改的事情经常发生,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5 结束语

在考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将培养专业人才规格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之一。在拟定目标的阶段应将培养专业人才的规格特点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作为依据之一,据此选择适应的课程内容。为了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加强教师认同感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师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任务的逐渐加重也改变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和态度。由于大多数的教师多年来习惯中等职业,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课程资源,更没有意识到课程开发对自身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在巨大价值,因此,他们将校本课程开发看成是校长给的任务,缺乏积极性,从而开发工作没有起色和成效。课程开发增加了教师的额外工作,还使教师饱受时间不足的压力。学校97%的教师认为自身能力不足,科研水平不够,这也是严重制约校本课程开发重要因素。

注释:

①孙艳超.网络环境下成人初试阶段动机激发策略研究明[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9-23.

参考文献:

[1]阳泽,刘电芝.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1(03).

第9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

【关键词】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开发管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附近有一鹅卵石滩,资源甚为丰富,各种大小不一的卵石是工艺美术制作的天然素材,稍加描绘便是一件独特且富有价值的艺术品。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10年起就开始进行创意石头画教学,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5年,学生的创意石头画作品获得了台州市金奖。创意石头画的创意造型艺术,符合小学生的美术学习特点,加之当地有取之不尽的石头资源,通过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绘画形式,也能让学生的绘画和造型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基于此,我们开发了《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开发《创意石头画》课程,能系统地开展创意石头画主题教学,丰富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式,采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同一主题或内容;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意石头画》课程能让教师了解课程的结构体系,学会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另外,开展《创意石头画》教学,能形成学校的美术教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的影响力。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创意石头画》作为一门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应该包含课程标准、课程教材、教师用书等。

(一)研究制定《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总体指导方针,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课程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在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学习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结合课程总体设计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创意石头画》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研制,经历了初稿、修稿、定稿三个阶段。

1. 课程标准研制的依据

《创意石头画》课程作为美术类的校本课程,在研究制定课程标准时除了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与政策,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美术教育教学的总体指导方针,编写美术类校本课程,更离不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课程标准的结构体系

《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体系参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对每个部分又进行细化。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分目标,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写建议与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二)《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总体设计

以创意石头画为创作主题的校本课程教材《创意石头画》,它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作创意石头画瓷作品为主线的美术校本课程。

根据美术学习的四大领域、美术的主要种类和《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我们设计了《创意石头画》课程,紧紧围绕以石头为学习载体,根据美术学习的四大领域、美术的主要种类和《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设计了走进创意石头画、创意石头画的工具与表现手法、创意石头画卡通人物、创意石头画花卉、创意石头画动物、创意石头画拼接、收藏创意石头画七个单元,只16课内容,分19课时。

1.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材的编写除了要依据当前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最重要的是要以教育部制定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乡土特色标准为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我们以新教材观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力求为学生提供创意石头画欣赏、学习与创作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观赏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

2. 教材的编写原则

我们本着教育性、趣味性、创新性、实践性、自主性、探究性等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利于学生习作为思考的基础,编写了校本课程《创意石头画》。教材通过作品的欣赏、观察思考、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与解释等方式,展示学生全部的学习过程。同时,作为以创作为主线的课程,更需要学生学会探究,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3. 教材的主要特点

(1)以创作为主线,以作品为载体,开展石头创作教学活动。校本课程《创意石头画》以具体的作品为载体,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得到启发,进行创意石头画的学习与艺术创作。通过具体的创作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美术技法、制作方法与工艺、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创作方法、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

(2)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本教材共安排了16个教学内容,从安排顺序来看,除第1课《走近创意石头画》为基础课外,其他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安排,教学的难易程度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自主确定。

(3)版式设计特色鲜明。教材的版式设计注意突出教科书的特点,努力使版式设计成为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美观、大方、实用的版式设计中得到美的熏染。整体图版根据教学过程合理安排、重点突出,整体设计风格清晰、大方、美观,在图片选择、文字撰写、版式设计上力求轻松、有趣、大气。

4. 教材的栏目设置

本教材在体例上设有课题、设问、作品、范例、知识窗、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学习小提示等小栏目。

(1)提出问题。以问题以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2)想一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探究。

(3)教学辅助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学习,能够基本掌握创意石头画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4)作品范例。让学生通过作品欣赏,加深对创意石头画的理解,并从中得到创作的启发。

(5)范画。让学生通过欣赏范画,启发自身的创作灵感。

(6)学习建议。提供多方位的学习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及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

5. 教材的设计要求

(1)版式整体要求。《创意石头画》教材整体图版根据教学过程安排合理、突出重点,整体设计风格简洁明了、美观大方、实际受用,明显区别于一般的绘画读本。教材以“传承文化、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在图片选择、文字撰写、版式设计上力求轻松、有趣、大气。在进行版式设计时,我们力求做到内容难易程度要恰当、图片质量要高清、文字要精练、编排要美观大方、适合中小学生的审美要求。

(2)图片要求。要根据创作形式注意选择优秀的创意石头画代表作品,并师生的范画尽量要求原创,所有的图片都要清晰、大图。

(3)文字要求。文字要精简。

6. 教材开发的基本过程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稿)》和校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我们采用开发课例―教学实践―收集素材―整理归类―开发教材―教学检验―完善课程的模式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三)编写《创意石头画》教师用书

1. 教用书编写的依据

我们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稿)》《创意石头画》教材编写了教师用书。

2. 教师用书的内容与结构

我们设计了集教学参考、备课笔记、教学光盘(内含教学课件、图片、文字等电子资料)为一体的“三合一”教师用书。教师用书的编写是在参考现行的浙美版美术教师用书的格式的基础上,经过教学实践及不易的修改与完善后得出的。我们希望它既能帮助教师,又不束缚教师的思想。

3. 教师用书的编写过程

我们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稿)》《创意石头画》教材,采用设计初稿―实践检验―修讨论改―相互交流―完善定稿的模式开发编写教师用书。

四、校本课程的管理

(一)《创意石头画》课程的实施

1. 学校课程专用教材

根据浙江省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要求学校各年级要开设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因此,我们把《创意石头画》课程作为学校的课程之一,每两周安排一节课,确保该课程得到实施。

2. 社团活动专用教材

我们把《创意石头画》作为社团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努力将该课程培育成学校的特色课程。

3. 举办创意石头画艺术节

每学年举办一届创意石头画艺术节,主要活动安排在第一学期的10―12月份和第二学期的3―5月,开展绘画、创作、设计等各类比赛,在五月份将活动推向。通过创意石头画艺术节,使校本教材活动化。

(二)《创意石头画》课程的评价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教材、教师教学活动的意见与建议,了解教师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教师用书等的意见与建议,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的调整与完善。

(三)开展《创意石头画》课程的论证

校本课程虽然不像国家课程那样严谨、科学,但是为了使校本课程更加合理、科学,有必要召开课程论证会,邀请美术教研员、美术骨干教师及相关领导参加论证会,听取他们对本课程的意见与建议,并针对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对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进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通过近几年的开发与实施,我们不仅研制了《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而且通过完善管理,使创意石头画作品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丰富了学校的乡土特色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漫果.石头彩绘好有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