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医疗的弊端改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互联网+;居家养老;政府;企业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根据国际传统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1999年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2004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年人口规模增长明显.200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9 857万人,占总人口的7.58%;200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11 307万人,占总人口的8.47%;2014年,65岁及以上人口13 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05%.据预测,2015~2020年将是我国老龄化高速发展时期,预计2025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超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席卷全国的“银色浪潮”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养老问题及养老体系的建设问题尤为突出.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模式成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应该关注的问题.
2养老模式的演变:从家庭养老到居家养老
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既是弘扬中国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大事,也是事关社会稳定大局的大事.机构集中养老、传统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医护及时性、生活辅等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子女工作影响比较大.而机构集中养老在情感交流、安全感获取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和邻居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家人、邻里亲友的交往和谈心,表露和交流情绪和感受,消融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苦闷与烦恼,得到精神慰藉和寄托,形成愉快、和谐的心理状态.”[1].老年人可以从家庭和熟悉的环境中排除老年人常有的孤独和失落感,获得其他方面所无法给予的安全感和精神慰藉.鉴于这两种模式存在弊端,取两者模式之长、弃两者模式之短的居家养老模式逐步出现,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是对家庭养老的传承与创新,更加强调以老年人为中心,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有利于提升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仍处于初级阶段.文献[2]J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不匹配、养老服务便捷性和灵活性较差;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窄,内容少,精神关爱缺失;居家养老服务质量难以衡量,管理效率较低.文献[3]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给滞后、设施及服务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文献[4]认为,目前一些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养老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门条块管理, 利益关系存在矛盾, 缺少有效协调整合.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及从业或参与人员专业技能差.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整合.文献[5m6]认为,服务内容单一以及服务方式固定,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养老服务供给高于需求而利用率远低于需求的供需矛盾问题是限制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互联网+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模式的新提升
据统计,截止2016年6月,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互联网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数据资源及市场运用优势明显,不少关键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互联网与经济社会领域的跨界融合效果显著,正引领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创新.
在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模式面临一定的发展瓶颈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并为居家养老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居家养老”通过互联网在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交换、信息维护以及大数据挖掘等领域的优势,并与云计算、物联网进行结合,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服务.其实质是以老人为本,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并丰富更具品质的养老服务,以满足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实现老年人生活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互联网+”背景下的居家养老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也在改变着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互联网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经济数学第 34卷第1期何朝晖:“互联网+”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
3.1有利于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提升居家养老品质
“互联网+居家养老”的发展可以改善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仅限于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的局面,养老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完善让健康护理、精神文化等养老服务变得更加便捷与及时,例如:网络生活服务、健康管理信息平台、老年网络社交平台等都将带给居家养老服务品质不小的改善.
3.2有助于解决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资源整合不足问题
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便捷性与灵活性较差,服务碎片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归因主要是居家养老信息不畅,养老资源共享与整合不足,通过互联网在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信息共享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将促进信息的流通、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3.3有利于养老服务人员的激励与培训,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互联网+居家养老”在养老服务需求接收与处理方面化被动为主动,且通过网络平台对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使得评价反馈环节更加便捷、有效.养老服务的评价反馈可以作为养老服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结合相应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改善养老服务品质,也可以增进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服务水平.同样,通过在居家养老网络服务信息平台中设置教育、培训模块,为养老服务人员提供免费培训与学习的机会,对养老服务人员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服务技能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4政府引导与监管:“互联网+居家养老”
愿景实现的重要推手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整合并运用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搭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丰富并创新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着力推进互联网与居家养老的融合,实现“互联网+居家养老”更好发展,既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互联网+居家养老”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献[7]指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数据使用对个人隐私保护存在风险、养老产品创新不足和网络惠民红利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文献[8]服务提供的单一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之间存在偏差,服务场所的固定化和老人行动的受限性之间不匹配,医疗护理的滞后性和老人身体的风险性之间相脱节.文献[2]认为,许多智慧养老的相关产品对老年人的使用能力与生活习惯考虑不足,未能体现其人性化.而且这些产品过于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不能充分体现智慧养老的多样性.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制定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标准,现有的规范性文件缺乏系统性,尚未对智慧养老所涉及到的多个层面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这些不足制约了现代“互联网+居家养老”产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政府应该要有所作为.
下面从政府和通过互联网工具的养老服务提供商(以下称“企业”)之间博弈的角度,对企业和政府行为策略选择进行分析,剖析企业和政府行为策略选择的相互影响,确立博弈均衡点,通过参数赋值讨论,掌握企业和政府策略选择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就政府在完善“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上如何作为提出建议:
4.1模型建立
根据模型建构思想,先对政府与企业博弈模型作如下假设:
假设1博弈类型.企业是同质的,也就是说选择相同策略,具有相同收益;选择不同策略,具有不同收益.收益只与策略选择有关,与企业的属性无关.而政府监管机构策略只有一个,即所有企业受其监管.
假设2策略空间.企业具有两种可以选择的策略:一是提供优质服务策略H,一是提供劣质服务策略L;政府监管机构也有2种可以选择策略:一是监管Sy,一是不监管Sn.
假设3群体结构.企业群体稳定,个别企业退出和加入对整个全体的态势和格局在短时间内没有影响,且新进企业与老企业的策略选择空间及支付函数是相同的.而政府监管机构的选择策略空间和支付函数是稳定不变的.
假设4重视当期收益.由于企业群体比较大,违规后被发现的主观概率比较小.那么,当期利益对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远大于远期收益对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监管部门面对的是大群体的企业,对同一企业再次相遇的概率较小,因此当期收益在其策略选择中也十分重要.
假设5支付导向.在企业与政府监管机构博弈中,较优策略能获得较高的收益,而较劣策略只能获得较少收益,甚至因为被抑制而没有企业和政府监管机构选取.
根据进化博弈理论,在上述基本假设基础上建立进化博弈模型.首先确定博弈双方在博弈中选择不同策略与收益情况:
①当企业选择H策略时,不管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y还是Sn策略,其获益都为0,而政府监管机构门在这种情况下,选择Sn策略时收益为0,选择Sy策略时因为支付监管的成本而收益为-c1;
②当企业选择L策略时,若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n策略,则企业收益为a(一般而言,此为超过提供优质服务的收入部分),而政府监管机构将因为失职受到处罚损失为-c2;若此时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y策略,则企业收益会因为劣质服务策略受到-s处罚,其总获益变为a-s,而政府监管机构因为监管查处提供劣质服务的企业而受到r的回报,其收益变为r-c1.其博弈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4.3策略选择
根据进化稳定策略性质和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定理,可以求得进化博弈双方的进化稳定策略.
①企业服务提供方面.当pj>s-as且s-a≥0时,选择H策略的企业比例为0,企业趋向选择L策略,如果s-a
②政府监管机构监管方面.当ph>r+c2-c1c2+r且r+c2≥c1时,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n策略的可能性为1,政府监管机构趋向选择Sn策略;当ph
4.4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影响企业向社会提供服务质量的因素有: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政府对监管部门监管的激励强度、政府对提供优质养老服务企业的奖励支出力度和对企业提供劣质服务的处罚力度等等有关.基于这些分析结论,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养老规模和养老质量需要,政府应该制定精准措施,促进“互联网+”基础上的居家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居家养老需求,政府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应该引导制定“互联网+居家养老”的行业准则和服务标准,并督促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各个企业的经营行为及服务质量做出公正的评价,并向社会公开,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二,对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的企业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增加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边际收益,为其他企业选择提供优质服务策略确定参照体,引领养老服务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第三,政府应该促使监管机构全面履行监管职能,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加大对提供不符合约定质量养老服务的企业的处罚力度,确保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符合最基本的要求.
第四,政府应该加强平台建设,降低养老服务企业进入门槛,为养老服务企业提供低廉的服务提供平台,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引б搅啤⒁食、娱乐等等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商进入平台,为养老服务需求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单一措施的局限性,要多种方法并用,结合各个发展阶段特点和企业提供的服务类型差别分类指导、帮助、支持,才能使更多企业逐步为养老需要者提供质量更高的服务,才能使各种类型的服务商加入到养老事业中来,为养老服务需求者提供高质多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熊必俊. “以人为本”发展居家养老服务[C]//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文集,2006.
[2]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7(5):128-135.
[3]颜秉秋,高晓路.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子与社区差异[J].地理研究,2013,32(7):1269-1279.
[4]王金元,城市老人居家养老的现状与对策以无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7(3):15-18.
[5]王莉莉.基于“服务链”理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供给与利用研究[J].人口学刊,2013, 2: 49-59
[6]丁志宏,王莉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1,5:83-88.
[7]宋雅雯.“互联网 + ”时代居家养老发展的困境及前景展望[J].商,2016,7:67-68.
[8]同春芬,汪连杰.“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服务的转型难点及优化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6,2:160-166
[9] Gintis H.,Game Theory Evolving [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10]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51-254.
【摘要】新媒体为医患关系传播及沟通创造了有效的互动平台,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医患关系传播中,新媒体发挥着监督与制约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加强医患双方沟通与理解、普及医学及卫生科学知识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有失偏颇和公正报道的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发挥新媒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正面效用,提升新媒体医患关系传播效果,应掌握新媒体传播医患关系信息的特点,规避新媒体传播的弊端,采取客观公正及时报道医患纠纷事件、正确处理好正面与负面报道的关系、增强新媒体报道信息的社会责任感等措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词 新媒体;医患关系;传播效果
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医患矛盾愈演愈烈。人们一提及“医患关系”首先想到的是“紧张”,接着映人人们脑海的是以往发生的“哈医大一院血案”“温岭杀医事件”“湘潭产妇事件”等一连串医疗事件,这给原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又蒙上了一层阴影。事实上,医患关系纠纷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离不开新媒体的渲染报道。与传统媒体相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呈现信息主体多元化,舆论内容片面化,传播方式迅速化等特点,给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发挥新媒体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促进作用,回避其消极的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提升新媒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传播效果的具体措施,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医患关系传播的特点
(一)信息主体的多元化
2015年2月3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增速最快的手机网民总数达5.57亿,从2013年的81%增至2014年的85.8%;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49亿,其中,手机微博客用户数为1.71亿,与2013年底相比下降了7.1%。随着以手机微博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兴起,人们进入“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容易成为网络信息的、评论和传播者。网络舆论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主流媒体和权威机构,任何人都可以制造舆论热点和话题,医患关系领域也不例外。一旦发生医疗事件,网民利用手机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消息上传网络,引起网民的极大关注和讨论,针对医疗纠纷的言论嘈杂和无序,增加了新媒体网络舆论引导和管控难度。
(二)信息内容的随意、零碎化
网络言论的虚拟化和匿名性,为人们宣泄内心情绪提供了最佳场所,也为故意虚假信息和煽动性言论提供了温床,使网络上的言语常常夸大其词、人云亦云跟帖和回帖,很容易出现偏激、低俗倾向的言论。这种随意的舆论信息,足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且带来的破坏影响力是巨大的。曾经有新浪微博“@wiliam好勤奋”一条“手术非常成功,但是病人死了,哈哈”的消息,并配了一张医生摘下口罩的自拍像。这条微博激起了网友愤慨和不满情绪;后来博主自己解释向网友道歉,这只是一个玩笑,没想到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自己本非医生。可见,这种随意诋毁医生形象的虚假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会时常发生,有时却愈演愈烈,对和谐医患关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负面影响一旦造成就难以恢复原有名誉。
(三)传播方式的迅速化
与传统媒体严格的“把关人”审核不同,新媒体的开放、互动性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消息、观点。新媒体语境下舆论消息传播得快、消失得也快。现实中的某个事件、某段话、某个镜头、某张图都可能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通过不断地转发、跟帖、回帖和评论,舆论扩散越来越大,产生“雪球效应”,进而带动传统媒体跟进、挖掘新的事实,推动舆论或话题向更多领域蔓延,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成为全民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其影响是始料未及的,甚至上升到影响国家制度层面的高度。例如,卫生部、公安部联合颁发的《关于维护医院秩序的联合通告》,就是为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维护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出台的文件。
二、新媒体医患关系传播的正面效果
(一)监督与制约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众所周知,舆论监督是新媒体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互联网、微博、QQ等新媒体迅速将有悖于社会准则的行为公之于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讨伐,形成舆论压力确保遵守社会规范@。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短缺、供不应求,医疗行业还处于卖方市场的垄断阶段。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医疗卫生体制也出现了较为市场化改革,医疗卫生单位将经济考核指标作为内外部激励机制,导致某些医院为实现医院创收,过度实行“以药养医”“掠夺式诊疗”,导致医院偏离公益性质轨道,使得医患关系愈演愈烈。新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功能,对一些医生“收红包”“拿回扣”“过度治疗”“开大处方”等非法现象进行曝光,推动医院及医生改进医德医风建设,监督和制约医疗机构及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增强公众维护自身健康权利意识,保障公众的医疗健康知情权,塑造良好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二)加强医患双方沟通与理解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一环,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重要“桥梁”和“纽带”。据中山大学一项关于促进医患关系良好发展措施评价研究显示,有近1/3左右的人选择“提供更多的医患沟通渠道”作为发展良好医患关系的措施。可见,医患关系沟通逐渐被大家所重视。近年来, “好大夫在线”的兴起为医患交流提供了最佳医疗咨询平台,医生实名制注册与患者进行疾病、心理的交流,为病人答疑解惑,疏导病情。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在线交流方式的病人与医生态度都较文明,医生得到医学知识的传播和职业的认同,病人得到病隋疑惑的解答和心灵的慰藉,医患双方得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很少会产生医患矛盾。患者可以通过网上在线,查询自己所就诊科室、就诊医生、了解就诊程序、预约就诊、名医专长等详细的资料信息,对规范就医程序和提高就医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三)普及医学及卫生科学知识
医患关系紧张与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科学知识缺乏了解有着紧密联系。一方面,医学是一门很深奥且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一般普通大众对医疗信息掌握有限,对医学的风险性和局限性认识不足,认为病人花钱治病一到医院就能痊愈,即便是患者自身过错,也会误认为医院及医生造成的。另一方面,新媒体拥有众多纷繁复杂的医疗信息和瀚海如烟的医学知识,既有最新的医学前沿、疾病预防和诊断、疾病症状描述、药物使用禁忌事项等医疗科学知识,也有诸如2012年网络盛传的“抢购无碘盐”事件的伪科学垃圾信息。普通大众因掌握的医疗科学知识有限,对伪科学的垃圾信息缺乏辨别能力,一旦出现伪科学的东西,医生及时运用新媒体力量澄清和科学的医学知识,以避免伪科学抢占先机,坑害缺乏医学常识的百姓。对常见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医生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传播医疗科学知识,扫除伪科学生存的土壤,给科学医疗知识传播营造好的环境。
三、新媒体医患关系传播的消极效果
(一)丑化医院群体形象
新媒体传播的便捷性特点,使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手机媒体、博客、微信、QQ和论坛等方式将身边发生的医患矛盾、就医感受等消息进行传播。传统媒体也习惯于从新媒体传播信息中寻找新闻线索,进而跟踪报道和挖掘新闻事实,让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的信息源。某些患者也将自己就医过程中的不良感受、悲愤经历等发到网络上宣泄内心不满情绪。观众的猎奇和同情弱者心理,使这种消息极易受到观众的追捧和好奇进行快速传播。一方面,这种消息削弱了公众对医院及医生的信任度,增加猜疑心理;另一方面,诸如“深圳缝”“八毛钱”等医疗事件,因媒体夸大失实报道,丑化医院群体形象,使原本较小的医患矛盾经过媒体渲染之后,有可能演化成医患冲突,严重影响医患信任关系。
(二)正面报道的舆论引导不足
新闻媒体是公众认识世界与社会,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平台和窗口,媒体所塑造的公众舆论是公众观点、行为形成的重要土壤。根据对有关医患关系认识差异调查的文献分析可知,媒体报道的取向影响公众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正面的报道对医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负面的报道对医患关系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目前医患关系报道总体上偏向让人感觉是弱势群体的患方,一些新闻媒体有时罔顾事实,不管院方及医生是否遵守医疗操作规范程序以及患者是否遵守医嘱吩咐等情形,一味偏袒患者,在未经调查和实证的情形下,就擅自作出偏向患方的论断,对医院群体形象产生极大破坏,加剧医患矛盾的升级。这种偏向患者一方的追求“轰动效应”有失公允的新闻报道理念,不利于社会正确舆论的引导和管控,给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带来新的挑战。
(三)忽视社会责任和社会效果
新闻报道是新媒体的职责所在,任何一条新闻播报既有积极效果的一面,也有负面效果的另一面。任何富有正义和责任感的媒体,都会对社会发生的新闻事件客观、公正、及时跟进报道,以追求新闻报道的积极社会效应,以及尽可能降低其负面影响。可是在某些医患纠纷事件中,有些无良媒体为吸引“观众眼球”和追求“轰动效应”,不惜违背新闻职业伦理道德,对某些医患纠纷不做深入细致客观报道,从而引起不良社会反应,加剧了医患关系紧张;对某些偏见性、甚至错误性报道不进行纠正,反而跟风炒作,使错误信息任意传播,对医患矛盾激化推波助澜。对待某些理应鼓励赞扬的医患关系,却鲜见媒体热衷报道,采取回避、不关注、不回应的消极态度,对正义之声选择视而不见、集体失语态度。这种忽视社会效果和社会责任的媒体报道,为医患关系的误解埋下伏笔。
四、提升新媒体医患关系传播的效果途径
(一)客观公正及时报道医患纠纷事件
客观、真实、公正是新闻报道基本要求和准则。但在医患纠纷事件中,某些媒体不经调查,先人为主、主观臆断、夸大其词、偏袒一方,是一种违背新闻职业伦理道德的行为。这些不当舆论直接影响到医疗工作的正常秩序,也影响到医患关系的和谐,酿成医患信任危机。面对医患纠纷事件,媒体要及时、客观和公正报道,而且又不能仅止于客观报道以免陷入被误解的“火上浇油”尴尬境地,应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指导,适当引入第三方观点,不先人为主,让各方说话、让事实说话,倾力分析医疗纠纷事件发生原委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倡导理性沟通解决医患纠纷,多传递些温情,少一些冷漠。
(二)正确处理好正面与负面报道的关系
正面报道医务人员忠于职业、服务于患者,弘扬优秀人物无私奉献精神的先进事迹典型,让社会知晓医务人员的优秀一面,为和谐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每一次社会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总能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医务工作人员穿行于危难人群之间,无私奉献,急救受难群众,媒体大力报道这种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时医患关系非常和谐;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推进,个别媒体人受经济因素驱使,作出有悖于事实的偏见性报道,丑化了医院群体形象。媒体要正确处理好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关系,厘清主流和支流关系,认识到绝大部分医务人员是兢兢业业为患者服务的主流,只有少数医务人员出现消极腐败、医疗工作态度差等损害广大患者利益的行为,多做正面形象报道,正确引导医患关系舆论。
(三)增强新媒体报道信息的社会责任感
新媒体要坚持职业规范道德、提升自身职业修养,追求社会正面效果等原则报道医疗纠纷事件,发挥传播医患沟通信息、承担起普及医学知识、整合社会舆论的功能,承担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意义重大。在日常报道中,新媒体要反映社会医务人员群体先进典型一面,挖掘其可赞扬的新闻热点,增进人们对医务工作人员的了解和支持,增进人们对医务工作人员的好感。面临每一次医疗纠纷事件,要坚决抵制歪曲事实、恶意煽情的报道行为,综合考虑报道该事件所要追求的效应及权衡所产生的后果。在播报医患纠纷事件过程中要澄清医患纠纷事实,鼓励医患双方加强沟通理解解决纠纷,贯穿人文精神,倾注人文情怀,多一些温情报道,少一些冷漠评论,避免误会而产生医患冲突。
参考文献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tech.qq.com/a/201 50203/047637.htm,2015-2-3
②刘伶俐,文亚名,网络舆论对医患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应对[J]医学与哲学,2013(9):54-56
③刘远明.理性地看待新闻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02(3):46-47
④王军 医患纠纷报道中现存的问题及其破解【J】.新闻传播,2014(5):235-238
⑤黄春峰,黄奕祥 胡正路 医患信任调查及其影响因素浅析【J】,医学与哲学,2011(4):20-22
有关发展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城乡统筹发展经济学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务必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力求收到实际效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果城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带来诸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乡差别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还可能更加凸现。逐步消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进行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特别是我们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该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子。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分析研究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才有可能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城乡统筹才有可能按照正确的轨道前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只注重分析研究城乡二元结构的表象,操作上也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工作措施和思路不得要领的现象,其结果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需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切实运用理性思维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学作为二战后新兴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经济学科,具体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如何从不发达状态演进到发达状态。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实际上是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三农的矛盾,是发展中的矛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正确认识和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于结合国情、市情及县情、乡情,制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发展经济学来看,改变或者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国际上主要有两种理论可资借鉴和研究。
一种是通过劳动力流动,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发展。这种理论认为,起初,在乡村传统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其边际生产力趋近于零。只要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劳动收益存在差距,乡村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自然会流向城市工业部门,形成劳动力的无限供给。雇用乡村农业部门过剩劳动力所形成的积累不断转为投资,生产日益扩大,从而吸引更多的农业过剩劳动力。随着农业部门的生产率逐步提高,收入不断增加,乡村过剩劳动力的逐步减少乃至消失,城乡二元结构才会转为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另一种是通过增加农业投入,确保城乡平衡发展。这种理论认为,乡村过剩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收入相等,二元结构也不会自然消失,相反,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失业日益严重,并出现众多城市病。这种理论假设:城乡之间劳动力的转移是由城乡之间预期收入的差异引起的,只要城市的就业机会和预期收入大于留在乡村的预期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乡村劳动力还是会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如果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乡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不仅使城市发展产生严重经济社会问题,也会使农业生产萎缩,粮食等农产品供应缺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为此,这种理论提出,政府要缩小城乡之间就业和收入差距,关键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公共设施和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事业,就地就近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等问题。以上两种理论,在我们现实工作中都有所体现和反映,并经实践放大,显示出各有其利弊。前一种理论在部分党政领导层面有较大市场,并付诸实践的比较多,因为发展城市经济见效快,在领导频繁调整的情况下,容易在短期内出政绩,其弊端在于不能从根本上建立解决三农问题、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长效机制。后一种理论在理论界和党政领导的施政报告中有较多的体现,由于其投入大、工作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理论往往落后于实践,说的多落实的少,有的甚至根本不重视研究三农问题,其投入也是毛多肉少。
对上述两种理论,我们不能盲从,要结合我们的特殊国情、市情、区情、县情,借鉴、吸取发展经济学中的合理因素,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因为城市与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从建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长效机制、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笔者倾向于用后一种理论指导统筹城乡实践,同时兼顾前一种理论,实现城乡结合、城乡互动,不断增强农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目前的改革发展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这就是盲目发展大城市,企图通过城市扩张和发展,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定居,也就是通过所谓农民变市民的途径,一劳永逸地解决三农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思维方式,容易被一些干部急功近利化。况且,城市的就业压力本身就比较大,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将使就业问题的矛盾更加激化,使城市交通、医疗、教育等问题更加突出。同时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城市与农村、农业、农民职能的错位,导致资源的浪费,大量的城市居民因农民工的涌入,就业更加艰难,而农村大量的土地撂荒或者不能精耕细作,农产品产量下降、质量下滑,市场物价也会因粮油、生猪、蔬菜等农产品供给不足而大幅上涨,城乡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在适度发展城市的同时,更加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的造血功能。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时,要胸怀大局,统筹考虑城乡规划,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质的公共服务和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在发展中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有关发展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创新发展经济管理论文
一、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弱化。一些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弱化。企业领导对于员工的管理主要依据个人经验,有的领导对员工缺乏人性化关怀,这种随意性的管理让员工无所适从,不适应企业长期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要求,对员工缺乏岗位职业培训。有的企业对员工没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的奖励还依靠领导对其评价,这样就造成了员工与业绩的偏离,员工薪酬与福利偏低,就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使得企业失去了经营活力。因此,企业经济管理中对人力资源观念滞后,缺乏合理开发人力资源,这样在动态发展的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就变得迟缓。
2.企业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还比较低。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跟上时展的变化。然而,有的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上还是生产工艺或服务上,都没有结合互联网的特征进行改善。这样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低,就脱离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互联网能够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也能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企业忽视了对信息技术的提升,就难以实现信息化的办公。还有的企业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与公关,这样就失去了低投入和高产出的效果。还有的企业没有重视网络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与招聘,就难以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还比较低,这样就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3.企业还没构建知识经济的经济管理模式。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要进行调整,构建健全的知识特征的管理体系,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社会这样的变化趋势,仍然坚持原有的管理模式,这样就不行满足复杂经济环境的管理新要求。对于缺乏知识特征的企业组织来说,就不能进行动态与开放式的经济活动,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不能依据规模效益来获得竞争优势,而是要考虑到消费需求的变化,要以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样就要使企业重视生产工艺流程,精准把握终端市场的消费者的消费动向。但是,缺乏对知识经济环境的分析的企业,其生产决策与终端市场的消费者消费诉求相分离的格局。此外,知识经济也要求企业员工具有较强的创新力,要求企业技术与员工知识不断更新,但是,一些企业做不到这样的主动变革,就被市场所淘汰。
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的措施
1.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企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因此,企业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采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构建良好的劳资关系。企业要为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构建学习型的组织,企业要保障员工的各项福利和权益。企业要发挥激励机制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还应建立奖惩制度,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创造公平公正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更好地发挥员工的潜在能力,也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应该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这样无形的文化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实现以人为本和柔性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2.增强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经济管理能力。在信息时代,企业应加强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管理能力,为企业的发展中创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的网络信息管理。企业应培养和引进具有较强信息技术的人才,提升企业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管理组织执行力,优化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网络信息化还能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业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构建知识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当前,信息化加快了知识与技术的传递,使产业发展迅速。这样就必须促使企业构建知识型企业,采取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管理模式。企业要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给予员工尊重,通过提升组织团队的知识能力,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以知识经济为导向来改善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和优化企业运营流程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对终端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加用户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价值,企业应当通过建立终生学习式企业的方法来稳步提升员工的综合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水平。
关键词:如何提高 医院信息 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3-0111-01
医院信息化无疑就是,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到现代医学管理中。全面的管理系统必须涉及到医院的各项管理中,这个系统包括医院各个部门是全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它包括实现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对药品的销售整体情况进行掌握等方面。需要的自动化管理,其实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对用科学完整的手段来对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改善。
1 医院信息系统应该覆盖的哪些方面
1.1 门诊管理子系统的涉及上
一般来说门诊的子系统包括,病人的挂号、病情咨询系统、收费定价系统。对这些子系统进行管理应该采取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将病人进行就诊的环节作为管理的中心,让病人在进行挂号、进行缴费、医疗就诊以及取药的环节上,在一定的信息资源联络下,过程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整体,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医院管理存在的弊端,医院信息系统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基本的就诊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统计,为财务提供了财务查询信息系统以及统计和报告的支持。(图1)
1.2 对药品的管理上提供子系统
对药物进行管理的子系统包括,对药物进行库存管理、对中西药的分类进行管理、对采购计划进行制定等。本系统主要是对药房以及药库进行分级核算,并且做到对资金流以及物流进行同样的管理,从而保证对采购的分析、对价格进行统一以及药库分类别管理。这些都可以通过对药品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在对药品进行管理的时候,对药品进行有效的管理,防止药品对外流失,以及过期现象的发生。
1.3 对病人住院子系统的管理
对病人住院的子系统包括对病人入住、病人的出院以及床位的调整、医生对病人的建议上以及对医疗费用进行核算,本系统必须包括对医疗动态的准确统计加大病人对医院透明度的了解,对医疗费用的了解,可以避免医院乱收费现象以及患者忘缴费用现象的发生,此系统的建立即方便了医院也方便了病患。
1.4 物资及其设备子系统的管理
物资以及设备管理的子系统包括对消耗材料的管理、易耗物品的管理、大型机械设备的管理等等。此系统可以有效的代替账务处理,为医院提供相对稳定且动态的数据分析,对完善的医疗设备进行动态的数据分析。促进医疗设备档案的完善。
2 如何提高医院信息管理的系统性性能
(1)强调对医院的管理上:首先为了方便病人就诊,减少病人进行交款的队伍,以及取药的时间,改进医院进行发药的时间,可以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发药方式上,患者在收费窗口将药物处方药递给收费员,收费员进行划价,在价格划定完成后开药方就可以知道药品的价格,直接将药品配置好并且传递到患者手中,这样就能在根本上解决了排队难的问题。
(2)对信息化安全管理进行加强健全管理制度:医院信息管理并不是对传统医疗手段进行模拟,而是在现代化基础上采用较为合理积极科学的措施对问题进行管理。因此在进行管理时,在对信息进行收集的时候,采取较为科学的系统准确的方法,最为准确对信息进行收集。
(3)加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训:医院要想提高信息管理系统就必须做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以及在信息管理方面引进优秀的人才以及先进的设备,才能在根本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对整个医院进行信息管理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专业人才可以对其信息功能了解全面,可以对调控信息管理程序化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在计算机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可以迅速对其进行调整。避免因其故障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发生。加强对计算机人才的培训是提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最好的方式之一。医院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管理流程表见图2。
(4)提高医院的经济投资效益:有些中小医院对信息管理系统的投资力度不大,因为规模小所以资金较为短缺,这是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医院资金的投资效益。在最大程度上用较少的资金以发挥较大的功能,因此在对网络和计算机选择方面要更用心,尽量的选择性能较好的计算机设备,以使得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得到保证。
3 结语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并且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但是现代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还没完全完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医院进行信息化系统管理是体现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的最重要的方式。我国医院必须掌握好对该技术的,以适应信息时代,才能在根本上保证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郭东晨,周震.浅谈医院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2,04:3537-3541.
[关键词]新医院制度;会计管理;信息孤岛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卫生行业必然出现一定的竞争,并且这种竞争还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渐加剧。所以医院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想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就应该突出运行管理的作用,促使医院与当前我国现代化医疗市场的发展形势相适应,将企业化管理理念应用于现代公立医院管理中,切实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特别是2012年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颁布了新医院制度后,这些制度的存在促使我国医院会计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对医院发展产生着相应的影响,下面文章就对新医院制度下会计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措施进行分析,为医院现代化建设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
1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特色
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所监督和反映的主要内容就是会计工作对象。医院会计对象与一般企业会计对象不同,相较于将日常经营管理资金流动作为主要会计核算对象的企业而言,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会计对象是医院相关医疗业务、基建业务等资金的获取、使用和结果。医院会计管理中相关资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医院除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业务收入外,还包含一定科学教研项目获得的收入以及国家财政补助等,所以医院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
2新医院制度下会计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2.1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变化
为了维持我国医院系统长期稳定发展,国家结合当前我国医院基本发展情况颁布了相应的新会计制度,因此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学习和践行新会计制度是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新医院会计制度要求医院相关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规范自身行为,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而进一步提升医院会计管理工作质量。[1]这一新会计制度是国家在旧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医院发展需求而提出的新制度,适用于各级公立、乡镇医院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政府对社会医院管理的支持和认可,为中国民间医疗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2.2高素质人才缺乏
当今社会,我国医院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需求的影响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医疗条件逐渐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是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仍然是制约医院会计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2]在新会计制度下,医院会计管理工作逐步从电算化向信息化发展,能够熟练使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会计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极其缺乏,给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一定的难度。
2.3出现会计管理信息孤岛现象
在我国当前已经开始进行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医院,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一般只是简单的引进了相应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并没有针对医院会计管理工作制定专门的信息处理软件,医院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大多数数据信息仍然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手工录入,工作效率相对低下。同时,信息技术的片面性应用还造成医院和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交换受到阻碍,造成会计管理信息出现信息孤岛的不良现象,严重制约了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2.4医院会计基础相对薄弱
我国大部门医院在进行会计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落后的工作方式,导致会计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3]甚至一部分医院由于自身制度建设不完善,在会计管理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不按照规范书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核算系统性不足,给新医院制度下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5医院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偏低
医院会计工作人员是新会计制度下执行会计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管理工作质量产生着决定性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会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偏低,服务素质也相对较差,无法达到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同时,我国医院会计工作的开展还缺乏一定的监督,工作人员缺少对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责任意识不强,不利于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3新医院制度下改善会计管理现状的措施
3.1提升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在新医院制度下,针对当前医院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医院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注意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采取一定的措施提升会计基础工作质量,为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4]首先,工作人员应该增强医院会计记账凭证等问题的管理,通过加强票据管理,为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其次,对医院会计管理工作中的记账、登账、出纳等工作岗位实施科学的不相容岗位分离管理方式,促使各个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舞弊行为,促使会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3.2加强培训和监督,提升医院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针对当前我国医院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服务水平相对较差的发展现状,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组织会计工作人员定期参加相关培训,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等,为医院会计管理工作质量的强化提供相应的保障。同时,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应该适当培养具有较高计算机技术能力和会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促使医院会计管理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此外,医院管理部门还应该针对会计管理工作设立相应的监督岗位,通过全面监督提升工作人员规范服务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促使医院会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相关技术,并自觉将其应用到会计管理工作中,提升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3根据新医院制度加强会计科目编号管理
结合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医院会计管理工作也应该注意开发相应的会计管理软件,对会计管理内部控制实施权力分离,并且保证不相容的工作岗位之间相互分离,工作人员相互监督,进而提升会计管理相关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按照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具体要求,对医院会计科目编号进行统一规范管理,提升医院会计管理效率和效果。此外,针对医院会计管理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核算问题,也应该按照新医院制度在计提折旧过程中不考虑净残值,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根据医院会计工作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医院会计管理实际情况与新医院制度相符,提升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4结论
会计管理工作是医院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元素,也是医院各项基本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新医院制度的实施给医院会计管理工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医院要想在新医院制度下提升会计管理工作质量,获得更好发展,就应该针对当前医院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提升会计管理工作质量,为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杰.新医院制度下会计管理的挑战及改善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9):144-145.
[2]徐迅.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成本管理工作的推进[J].卫生软科学,2011,25(9):620-621.
[3]钱一青.医改背景下医院会计管理现状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4(4):59-60.
如果创新卓有成效,它会体现在公司业绩的三个方面:全球收入、利润和出口的比例都将增加。在此次分析研究中,我们将各个行业的创新分为四大原型:客户中心型创新、效率驱动型创新、工程技术型创新,以及科学研究型创新。每种创新原型中推动创新最重要的因素各有不同。例如,客户中心型创新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够挖掘市场需求,并快速扩大创新。
1.客户中心型创新
客户中心型创新,涉及通过新产品,服务和业务模式解决消费者的问题。该类别的行业包括互联网软件和服务、电器以及日用品。中国已成为客户中心型创新的全球领导者,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满足快速城市化人口的需求;自2000年以来,有8500多万户中国家庭升格为新主流消费阶层,而到2020年,1.06亿户新家庭也将加入这一行列。相比于其他经济体,如此规模庞大且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有助于快速实现创新的规模化和商业化。
中国的服务业也有着丰富的创新机遇。行业不同,中国服务业的生产率还仅仅是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10%―30%,大有可以提升的空间。中国的创新者们正在推出不同的新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在线医疗信息分享、线上挂号到P2P信贷为小企业提供另一种融资渠道,再到各式O2O平台链接消费者和服务提供商(如餐饮、美发等)。
中国消费者是创新者热情的支持者。他们愿意购买刚刚上市产品的1.0版本并提供反馈,帮助完善产品和服务。如今,更为富裕的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多,他们对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中国产品的价格和性能都要优于国际品牌。
2.效率驱动型创新
效率驱动型创新大都涉及生产流程的优化,从而降低成本、缩短生产时间和提升品质。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覆盖面极广,让中国企业在效率驱动型创新领域处于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中国有着庞大的供应商群体(是日本的5倍)、众多高技能劳动力(1.5亿名经验丰富的工人)以及完善的物流设施,这使得中国企业能够迅速提供新元件或更低价格的元件并实现追加供应的快速流转,从而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变化。中国目前的高效率行业比例远大于其应有的水平(基于中国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如太阳能电池板行业(中国企业占全球收入的51%)、纺织行业(20%)和日用化学品(15%)。
中国企业在不断革新开拓敏捷制造方式,包括灵活度更高、成本更低的混合自动模式。浙江的正泰电器发现,全自动机器的维护成本是其所替代工人工资的4倍,而人工在小批量和定制订单方面更为高效。在分析过每一个工艺后,正泰在部分工艺上重新采用人工,为每条生产线节约了60万美元的投资,同时灵活性大大提升,浪费情况减少。
3. 工程技术型创新
工程技术型创新是通过整合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技术,来设计开发新产品。工程技术型创新行业包括商用航空、汽车制造和电信设备。在工程技术型创新领域,中国的表现参差不齐。在高铁、风力发电机和电信这三大基于工程的行业中,中国供应商所占全球营收比例相当大,分别为41%、21%和18%。但是,在汽车行业,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是中国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仅为7%,这表明中国汽车行业缺乏创新领导力。
在高铁行业,即使中国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其仍下定决心,要走自主创新之路。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发明“1/3比例”法:只要在技术转让方面花上1美元,就要投资3美元学习和应用技术。2010年,南方机车开始生产CRH380A动车,这是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动车组,最高时速达380km/h。相比之下,汽车行业的创新发展则受到限制。目前,中国企业出售的大多数车型都是在国外合作方提供的平台上设计的,因此中国汽车工程师并没有机会积累关键的“端到端”设计经验。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爆炸性增长(最近才开始出现需求萎缩),汽车企业并不需要以创新来作为竞争优势。
4. 科技研究型创新
科技研究型创新指通过基本研究成果的商业化来开发新产品。医药、生物科技和半导体设计等行业依赖科研创新。这些行业内的企业可能会将收入的16%至33%投入研发,每个创新产品上市大概都要10到15年时间。尽管中国不断投资研发,数十年来致力创办研究性大学,并培养出大量科技和工程人才,但从中国所占的全球市场份额来看,这些努力并未带来实质性的效果。中国医药品牌所占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生物科技为3%,半导体设计为3%。
中国的创新之路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包括生命科技企业研发资金不足,以及专利、研究出版物及人才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我们仍然看见不少中国企业,特别是生物科技企业,正采取充满创造性和中国特色的方法,加速科学发现。
把握中国创新力
政策决策者和企业高管应意识到中国创新有颠覆商业和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若要充分抓住这一机遇需要有除鼓励研发外的全新模式。
决策者将如何做?
中国社会情况特殊,虽然全国性的改变会来得慢一些,但是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为推动创新对各地经济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地方决策者可以采取市场化措施,为创业者和小企业主创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虽然风险资本的获取途径已经有所改善,但是政府仍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
中国可以通过解决那些导致优秀人才流失国外的生活环境问题,支持国内创新集群发挥竞争力。消除监管壁垒并坚持改革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中国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花比美国长近5年的时间。中国完全可以简化这一流程从而提高效率。面对论文剽窃和研究资金挪用等弊端不断浮出水面,中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更新研究补助发放流程,改善科学研究监管。另一大重要改革领域是将国有企业推上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从而迫使他们创新。
企业可以做什么?
不论是中国本土企业,还是在华经营的全球化企业,都可以利用中国的独特优势进行特定类型的创新。
这些优势包括借助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实现新想法的快速、大规模商业化;将中国作为创新基地,打造销往全球的产品和服务;逆向创新――将针对新兴市场打造的往往功能简化、成本低廉的特色产品反过来投向发达经济市场。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都可以进入不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其中包括创客空间、孵化器和创新咖啡厅。
关键词:智慧城市 信息化 试点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8-184-02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迅速增长,人口在不断挑战历史新高。城市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城市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使城市的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化。
在过去的10年中,信息化在推动我国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城市都把信息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纷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报告中有19处提及信息、信息化、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等,这充分说明信息化已成为“新四化”的加速器。
一、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情况
“智慧城市”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美国IBM公司的“智慧城市”定义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从而为城市中的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它体现的是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互联互动的特征。它的表现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自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后,引发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上第一个智慧城市——迪比克,美国中西部的小城,一个由高科技充分武装的60000人社区,将其完全数字化并把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可以预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智能化地响应市民的需求,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成本,更适合居住和商业的发展。{1}欧盟国家、日本、韩国等都先后制定出台了符合自己国家情况的战略规划并实施。目前全球共有600多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化城市。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最早是从地理信息系统开始的,经历了从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的时代,也是应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城市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时代。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能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能和内涵,更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在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要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打造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高度融合的智慧城市,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助推器。{2}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目标是“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民生,在于更好地解决政府、企业、百姓关心的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2年12月,已经有69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其中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占据智慧城市总数的59.4%,另外还包括武汉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圈等中西部地区。这些在建的智慧城市都呈现出自己不同的特色,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如“智慧深圳”、“生态沈阳”、上海的“云海计划”等。
2013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我省有太原市、长治市和朔州市平鲁区入选。这些试点城市需要经过3~5年的创建期,然后由住建部进行评估,评定等级。它的建设不仅仅重视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更强调这些信息基础设施服务于我们的城市,支撑政府管理、企业经营以及服务于城市里老百姓的生活,成为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使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二、山西省的智慧城市建设
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由于长期对煤炭的过度开发、过度依赖,以资源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较差,经济大起大落。为解决资源型经济的种种弊端,山西省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包括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循环经济试点、生态建设试点,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建设等,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0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经过两年多的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在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
2013年山西省的11个市将全面完成数字城市的建设,并努力实现向智慧城市的升级。在“三网”融合方面,太原市和阳泉市将分别依托“三网”融合试点和百度云计算中心,推动“智慧太原”和“智慧阳泉”建设,争取在今年使山西省信息化指数在全国排名前移两位,推动全省智慧城市建设。
太原:2009年以来,太原市作为全国首家完成数字城市建设的地级市,已在公安、国土、环保、应急等21个部门开展了成果推广应用。如:山西省测绘局的数字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数字城管监测系统。现在全市438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共管理空间分成2万多个单元网格,对71万个部件和地形进行全天不间断的监控。太原数字城管平台建成后,年平均处理各类城管问题80多万件,2012年的结案率为94.06%以上。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太原市积极组织实施“智慧太原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项目已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准。申报的“统一时空体系下的多源信息实时接入与异构信息自主加载技术”和“城市信息多层次智能决策关键技术与系统”两个项目也已列入国家863计划,获科技部批准。
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是山西省首个综合保税区。建成后,将结束山西省没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历史,标志着山西省有了承接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基地。山西绿云云计算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可解决万余人就业,创造百亿元产值,每年可上缴利税10亿多元。山西国际物联网产业园将成为全省物联网产业集群化发展、云计算技术规模化应用的重要载体,目前,已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与罗克佳华达成入驻协议。
朔州市平鲁区:作为山西11个省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先行试点区之一,率先在全省提出智慧城市——“智慧平鲁”的建设方案,将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主题确定为区域信息化建设,将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战略着眼点放在信息产业发展上,并将信息资源高效融合共享作为该区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核心举措。
“智慧平鲁”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项目。到2015年建成后,平鲁将成为山西省内首家智慧化运行管理的区域城市。真正实现“产业智能发展、城市智能运行、政府智能服务、居民数字生活”的目标。2012年平鲁区已初步建成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视频治安管理系统、社会管理创新信息平台等四项信息工程。
作为“智慧平鲁”最重要的建设项目——物联网系统,将给市民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例如,智能交通诱导分散车流。到2015年,还将建成覆盖所有居民的健康电子档案,实现农村、社区与医院之间的医疗资源共享,并面向农村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三、山西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2013中国智慧城市年会”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表示,建设智慧城市是城镇化的新阶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建设目的不明确,建设思路不清晰,建设模式不可持续。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如山西省的晋城旅游,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已成为山西综改区建设的典型样本。晋城旅游业发展在遵循经济规律、生态规律的同时,严格遵循文化规律,不生搬硬套,完全按照文化轨迹设计运行整合资源获得发展加速度。2012年,晋城旅游整合旅游资源,实施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在“晋善尽美·尽在晋城”旅游形象口号下实现联动共赢。区域旅游一体化充分发挥政府协调管理职能,积极引导各景区差异化经营,通过资源整合、集体营销方式,促进区域内旅游市场主体的深度合作,实现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品牌一体化。各景区在发展旅游上要以规划优先、合作共赢、开放包容、务实创新为四大原则,坚持发挥生态优势,在更大的空间中优化配置资源,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打造“美丽”名片,奋力走出一条追赶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路子。{3}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最终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在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应突出重点和特色,以民生为导向,重点关注老百姓急需的智慧民生领域。因此,山西省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规划、综合集成资源,充分利用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统一实现人、物、环境的协同共享、优化配置。以人为本,科学化管理,从而提升政府的行政服务效能和管理模式,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整合和共享提升城市基础支撑的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各类信息资源为核心,推进实体技术设施和信息设施的整合共享,提升城市各个领域智慧环境的应用水平,从而使我们的城市生活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注释:
{1}金江军.国外智慧城市建设进展.赛迪网,2011.6.2
{2}仇保兴.推动由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创新发展.中国信息界,2013.1
{3}马慧英,王新广,王翠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中国旅游报,2013.3
参考文献:
1.李伯虎.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需要注意5个原则.国脉物联网,2013.1.24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014)
摘要: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内涵进行了剖析;从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信息资源建设落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的现状;从基础建设、相关服务机构建设和服务运作模式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多渠道投入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动策略。
关键词 :农村信息化;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S126;F3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265-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5.058
收稿日期:2014-11-15
基金项目:苏州市职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13SZDQ04)
作者简介:陈 静(1977-),女,江苏苏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电话)13861318070(电子信箱)
chenjing2@jssvc.edu.cn。
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城市、农村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带乡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形成城市、农村优势互补以及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调整经济结构,还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市场竞争力,走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以科技带动农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推动农村建设,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1 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为了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加大力度构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农村信息化服务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收入,对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定义
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是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农村信息化是社会生产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是将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的过程,同时对于农村文化教育活动、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1]。农村信息化过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社会管理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它一方面是对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环保建设、林业水利工程等多个行业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是对省、地、县、乡镇等区域行政层次的紧密联系。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主要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对农村的自然资源、市场情况和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并通过有形和无形信息服务两种方式对有效信息进行加工和传递,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现代农业的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2]。
1.2 农村信息化服务的相关理论
农村信息化服务包括主体、内容和手段三个方面(图1)。农村信息化服务的主体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国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内容也涉及多方面的信息,包括科技、管理、市场等;农村信息化服务的手段则包括服务体系、服务形式、组织管理等四个方面,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充分借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机遇实现整体推进。
1.3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是城市与农村地区资源、技术、资本进行融合的一个过程,以期逐步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将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统筹规划,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的弊端,使得城市和农村能够在社会事业、政策措施和市场等方面互惠互利,使得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生活和教育资源,使得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都能够全面、协调地发展。
2 中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农村信息化服务起步较晚,尚未达到成熟的水平。目前,技术的匮乏、人才的缺失、资金的不足等多方面问题阻碍了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1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构成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农村居民用来获取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的工具和手段,一方面是政府建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如目前大力推行的“村村通”工程,另一方面是农村居民的应用设备,如电话、电脑、电视等。
首先,“村村通”工程中的有线电视网、电话网、互联网等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农村广播和有线电视是农民获取资源信息的主要方式。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很多省市没有实现农村广播电视的全面覆盖,重庆农村无线广播覆盖率有78.79%,而贵州农村无线广播覆盖率只有58.13%,无线电视覆盖率也只有43.31%。为了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就必须加强“村村通”工程的建设。
再者,农村地区居民拥有的应用设备也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评价指标,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地区电视、电话普及率较高,但是电脑的普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例如贵州、青海、西藏、海南农村家庭每百户电脑拥有量不足10台。
2.2 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
信息化专业人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能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农村居民。目前我国农村的信息化专门人才较为匮乏,无法及时有效地对信息化资源和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我国东部农村地区的相关技术人员主要是科技示范户、村组干部、种养大户等信息员,而西部农村地区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居民都非常匮乏。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较低,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较为稀缺。如表3所示,中国农村地区学校数量较少,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不高,这不利于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2.3 信息资源建设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网站缺乏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且所提供的农业资源较为单一,不具有实用性。从内容上来看,许多农村地区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无法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指导,也不能直观地为农民的生产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时,农业信息化的规范性较差,健全的指标体系还没有形成,对于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还不够科学,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得不到保证。
3 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加大对门户网站、信息交流平台等多种基本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还需要政府、运营商、销售商等多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获益颇丰的项目,是城乡一体化对农村生活、生产、娱乐、教育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也是城市、农村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5]。
3.1 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基础建设
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主要是由门户网站、信息化服务平台、智能电话视(音)频系统、惠农短信平台、专家系统、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和科教电视栏目系统。
3.1.1 信息化服务平台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农村信息化服务系统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必须针对农村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等内容来进行搭建,为农村居民提供必要的服务。农村居民登录各个地区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之后,可以在线上直接进行操作,所享受的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化服务平台能够为农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其次,它还为农业生产、资源供应等多个生产环节进行信息整合;其三,它可以通过电子政务连通各级政府的政务工作,实现网络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其四,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为农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提供便利,形成网络电子商城;其五,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充分运用高新技术,了解前沿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能够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教育培训和科技视频,能够使农民足不出户学习最新科技。
3.1.2 智能电话视(音)频系统 要构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就必须引入智能化的科技,智能电话语音系统和视频系统能够对语音、视频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为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提供智能服务。例如,智能视频系统在建立视频专区的基础上,搭建门户网站传播相关的视频信息,使得农村居民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平台来实现视频共享;智能电话语音系统则以电话为媒介,农村居民通过拨打电话获取信息资源[6]。
3.1.3 专家系统 城乡一体化要求农村、城市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在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同时配备足够的专业人才队伍[7]。专家系统的建设是信息化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就需要建立专家系统,通过在线咨询、专家指导、知识培训等方式来对农户的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专业的引导,并通过线上线下咨询的方式来实现专家与农户之间的科技交流。
3.1.4 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点 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是具有层次的,上级管理站点要获取农村地区的最新信息,就必要建立逐层传递的服务站点。其中,在农村基层建立信息服务的站点,能够最有效最及时地对农村地区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合,并通过站点与站点之间的连接传递到上级管理站点处,最后通过上级管理站点对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整合来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源。
3.2 相关服务机构建设
相关服务机构不仅涉及与政府相关的部门,还包括能够提供技术支持的各类运营商和销售,也包括能够提供科学研究的相关服务机构。
3.2.1 政府相关部门 为了构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首当其冲就是必须获得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一方面,政府能够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条例来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有序建设,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实现农村信息化,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对于农村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人才输出、人才培养、站点建设等多种方式对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提供必要的支持。
3.2.2 运营商和销售商 要实现信息化服务,就必须实现全面的通信覆盖,相关的运营商需要对数据网络、互联网信息资源进行高度整合,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来为农户提供必要的便利,使他们能够在平台上快速便捷地获取所需的农业知识信息。
同时,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服务商也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下,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教育、娱乐、卫生水平,从而丰富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功能,使得农村居民能够享有全面的、高水平的服务。
3.2.3 支持服务机构 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供支持,服务机构一方面可以提供相关的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应用安全平台、决策支持平台等平台构建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包括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等服务机构,还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来促进农业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发展思路。
3.3 服务运作模式建设
要构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就必须根据省、市、县、乡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多层次的服务运作模式。按照省级、市级、县级、乡级的行政划分来建立整体的服务体系,然后通过基层信息化服务站点、中级信息服务中心和高级信息服务平台来对信息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以减少资源浪费和信息分散。
信息化服务平台主要是根据各个省的不同特点进行资源整合,以信息服务平台搭建为核心来建立的服务体系。信息资源经过基层信息化站点的实时收集和整理上传到上级信息化站点,然后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对资源进行整合,最后在服务平台上进行共享。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所需在服务平台上获取相关信息,通过服务热线、网络查询、专家在线指导等方式来解答疑问,更为快捷便利[8]。
综合服务平台则是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它贯穿于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每一个层级,能够为农村居民的生活、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教育科技提供资源共享,满足农民的各种需求。
4 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策略研究
为了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搭建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村居民的生活、农业生产等各方面提供便利,也为了推动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采取多方策略对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进行优化。
4.1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以完善的、多功能的基础设施为依托,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加大力度建设农村地区的信息公共网络平台,同时依托先进科学技术进行重要的信息软件开发以及信息资源建设,以实现以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心、以农业信息资源为媒介、以网络和软件技术为手段的信息化服务体系。第二,要建立起有层级的信息服务站点和平台,实现农村基层到上层管理之间的有效连通,并大力推行“村村通”工程建设,提高电信服务质量,普及网络资源共享知识。第三,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地区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还需要加大对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2 实现多渠道投入模式
只有拥有了强大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工作才能得以正常开展,因此,为了获取足够的资金,学习最前沿的技术,就必须开发多渠道的投入方式,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校为主体的投入模式。
一方面,政府应该重点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创新机制、出台政策等方式来调动农村居民学习信息化技术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还需要对企业、协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提供必要的引导,充分协调各方投入力量,更好地实现信息化服务[9]。
另一方面,外资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社会力量的投入,也可以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他们可以共享内部信息,并通过外部交流的方式来实现信息化服务。一些服务商、运营商也可以通过加盟来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4.3 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是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不仅是农村地区发展信息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力量。要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可以依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开展培训班和远程教育,帮助农村居民学习信息化服务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从而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为县、乡、村配备专门信息化指导人员,或者开展专家下乡指导等类似活动,为培养基层农村信息化人员进行引导和交流,从而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储备一批专业的信息员和技术人才。同时,还需要通过互联网实现跨区域、多渠道的知识传播和技能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
4.4 完善农村信息化标准及制度
农村信息化标准和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不仅能够规范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还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服务、销售的发展。要完善相关的标准和制度,首当其冲就是要发挥媒体的效用,对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实现共享交流机制的统一。只有制定详细的标准,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公共数据的共享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居民所获取的农业信息才真正准确、及时[9]。
同时,农村信息化标准和制度的完善需要根据不同省、市、县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例如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发展较东部滞后,无论是信息资源的质量、人才队伍的质量,还是信息化设施的普及和覆盖都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因此,不断完善农村信息化标准,需要切实考虑不同地区的状况,充分解决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5 结语
城乡一体化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出了一个要求,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农村信息化服务无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就必须充分认识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集思广益构建新型的、多元化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并通过政府、企业、运营商等多方互助来实现农村地区的信息化,从而大力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梅方权.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选择[J].中国农村科技,2007(12):6-10.
[2] 王 蕙,汪卫霞,张武强.我国农业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1):8-11.
[3]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0)[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 刘 婷,白 羽,祁 晓.浅谈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4):80-83.
[6] 曾硕勋.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科技,2010(9): 1-4.
[7] 韦东方,游 专.我国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点的内涵与体系结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378-379.
[8] 龙从霞.边远山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9(1):231-233.
全体干部职工围绕“增资源、增效益”的目标,坚定信念、强化管理、锐意进取,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力求突破,开创市属林场发展新局面。但是,由于长期过量采伐、重采轻育、经营不善,以及国家投入不足等原因致使部分国有林场出现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严重影响到了国有林场有效开展森林保护和经营工作,影响生态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新时期林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如何实现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场干部职工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肇庆市属国有林场为例对如何实现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2肇庆市属国有林场现状
现有职工总人数1027人,其中在职497人、离退休530人;在职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有143人,具有初、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01人。2014年实现经营总收入1.03亿元,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6.9万元。肇庆市国有林业总场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林业系统及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2003、2008、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林业龙头企业”,并于2014年通过复核;2014年获得“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称号。大水口林场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全国森林经营示范林场”;新岗林场2013年获得“全国十佳林场”称号。
3肇庆市属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存在问题
3.1定位不清、体制不顺
就目前而言,对国有林场的定位不清晰,其员工的身份更是不明了,职工既不是产业工人也不是事业单位员工,也称不上农民。同时,在管理上,国家只给林业建设方面的投资,对林场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不给经费,还要上缴利润。然而目前肇庆市国有林场的状况是,采伐指标受到限制,木材市场价格波动,导致林场收入不稳定,也无鼓励性创新建设投资,创收困难。这种“企不企、事不事、工不工、农不农”的定位与体制,与国有林场的性质与任务不适应。所有困难、矛盾与问题都与此有关[1]。
3.2林区公共基础设施滞后
肇庆市属国有林场大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且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加上国家投资不足,基础设施缺失老化现象严重。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大对国有林区的投资,对少数林场的部分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大部分林场的交通、通讯、电力、办公、住宿、饮用水、管护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更谈不上拥有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现代公共设施场所,林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多数职工的综合生活水平、发展状况还比较落后。
3.3资金投入不足,债务缠身
由于得不到政府投资,肇庆多数国有林场靠采伐收入维持发展,不少林场使用了银行贷款,负债经营。在可采森林资源下降的同时,国家又对国有林场实行逐年严格的限采伐制度,将多数商品林改为生态公益林,加上林场自身培育商品林资源的水平跟不上,导致多数国有林场木材产量逐年降低,收入锐减,还债困难,债务利息逐年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3.4经济结构单一,经营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肇庆市属国有林场林种、树种结构单一,林场经济主要依靠木材收入维持,第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低,经济效益不高。同时,林业产品和其他产品相比,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缺乏竞争力。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林场经济效益相对较好,掩盖了林场粗放经营的种种弊端,缺乏居安思危的远见,放松了内部管理,加上历年的大量招工进人,“企业办社会”等,造成管理和后勤人员过多,人员臃肿,效率低下。而且在国有林场中仍然存在大锅饭等平均主义问题,这样就无法在职工之间建立一种具有激励性质的体制,更不可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致于很多脏苦累的工种没有人愿意去做,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也只能外请临时工或者向社会购买服务来完成这些工作,这就造成了林场中身份打不破,收入没有层次的局面,一直处于一种恶性循环境况。
4肇庆市属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对策
4.1逐步实行国有林场改革
国有林场改革是一项综合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在国有林场改革中,需要兼顾多方利益和需求,对于生态公益型的林场,可借鉴广东省惠州市国有林场改革实践经验,即渐进式的改革,采取先进行财政差额补助,严格控制人员编制,自然减员,逐步过度到财政全额划拨。在改革中做到林场得发展、职工得增收、人民得健康、政府得生态。实现多方共赢,改革才能让各方满意,才会得到多方面的支持,改革才能够真正取得成功。
4.2纳入民生工程建设,完善林场基础设施
高度重视林场的电网改造、危房改造、通讯、通电、通水、道路建设,通过争取林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或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村村通道路硬底化等基层民生工程建设范围的办法,解决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场生产、生活条件。
4.3争取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
统观肇庆市国有林场的发展现有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国有林场最为缺乏的是项目维护资金和启动资金。故此,应采取措施,多方筹措资金[4]。第一,政府应该加大对林场建设、森林培育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力度,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植;第二,构建完备的金融信贷机制,拓宽林场信贷渠道,为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第三,充分发挥林场的资源、环境及人力优势,不断拓宽与外界的合作渠道,加大与国外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联合[5];第四,对现有林业经营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加大对物业、森林旅游业及电力生产的管理力度,坚决向管理要效率。笔者认为,就目前国有林场的现状来看,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若想改变目前的现状,推动改革的进展,进而促进发展,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现有的国有林场面积巨大,更是我国生态发展和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其进行大量投入还是值得的。另外,现有国有林场在职员工的结构在未来十年会有大的改观,只要有效解决好体制和机制问题,就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进而通过发展林业经济、多渠道发展经营,最终可以达到增收的目的,也能够为国家财政提供有力支持。故此,肇庆市有关领导应该高瞻远瞩,不断开拓进取,克服一切艰难困境,勇往直前,为未来国有林业的发展开辟新途径。
4.4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转变自身经营管理体制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国有林场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促进其朝向分类经营的角度改革,推进其经营方式转变。国有林场应该坚持“围绕主业,发展副业,努力推进旅游业”经营思路,以达到推动森林资源优势的目的。另外还可以推动森林生态旅游、药品种植和加工等模式的发展,进而实现森林资源的多品种、多渠道发展。还可以推动融资方式的创新,实施职工出资,林场吧森林景观经营权转让的方式,推动建立生态旅游股份制公司的成立,还可以与大型种植、药业、超市及上市公司合作,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成立合资集团或者金融机构。除此之外,还可以推动销售方式的转变,构建国际电子贸易平台,成立与林业相关的贸易公司,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拓宽苗木、盆栽及农产品的发展渠道,另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引进国内外优质绿化苗木,进而满足国有林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国有林场在营林生产、销售经营等环节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
5结语